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心得体会 >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14篇

时间:2022-11-14 14:10:3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14篇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汇总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14篇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汇总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14篇,供大家参考。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14篇

篇一: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汇总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除数据孤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一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

  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源泉。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民生消费和民生投资始终是支撑国内需求的重要力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社会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二

  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篇二: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1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

  1/5

  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2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

  2/5

  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

  3/5

  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

  3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改革发展效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XX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20XX年,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

  4/5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时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5/5

  

  

篇三: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

  学习“十二五”心得体会万光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富者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贫者却穷困不堪,几无立锥之地。造成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在共产主义中国,社会财富应当由全民共享,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一些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不顾市场规律和人民的生存,利用本身在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对老百姓强取豪夺等。这使得中国大部分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富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社会发展并不协调,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贫富悬殊不断增加与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不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加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那么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未来的五

  1/7

  年中,政府要改善民生,解决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这需要政府打破现有格局,理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保证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基本生活。还要改革税制,对国有的一些处于垄断位置的企业要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商业竞争中给予消费者更优惠,更优质的服务。垄断企业有大规模集中化生产能力,这有助于采用新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垄断组织有着天然的、不可遏制的对高额垄断利润的向往。凭借对市场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来看,竞争还是比垄断要好一些,竞争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公平,更加有活力的服务。竞争对手的存在也能刺激企业发展。所以对于垄断企业要进行深入改革,政府还有必要对各个行业的初次分配进行规范,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从而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水平,更是研究科学,发展技术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做的并不成功。首先,许多人才在国外学习后无意回国效力,更青睐科学研究环境更好,待遇更优秀的国外,缺少报效国家的想法。其次,国内学术风气腐败,大学的行政化使得许多教授无心研究,沉迷于混迹官场。或是利用科研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最后,中国的道德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并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大幅度倒退。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以至于数十年内没有教育出一个杰出人才。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显重要。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而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文明程度。十

  2/7

  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三、医疗卫生目前,社会上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看病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我们国家对药品的监督,以及对医疗机制的改革都存在某些漏洞。政府如何完善对药品的监管,完善医疗体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疗是社会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心之一,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人生在世,难免身体有恙。去医院看病要看医生脸色,还要送红包,看病难,看病贵,这些潜规则严重阻碍了医疗体制的改革。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要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要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展到农村。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希望今后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还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为人们谋福利的。由此次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向服务型转变,追求公平正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

  【篇二:十八大对民生问题的心得体会】

  十八大有关民生问题的心得体会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101班李东茂2今天对民生问题的格外关注,并不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不如过去,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老百姓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这种现

  3/7

  象,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过去解决民生问题很简单,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基本就可以了。反观现在,则复杂的多。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十八大中,把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通过对十八大的学习,了解到了党中央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政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有不少心得和体会想在这里抒发。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是这样阐释民生问题的:民生建设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十八大对于民生所提出的政策措施是切合实际的。首先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要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分配方式中更加注重公平,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我们大学生曾去大凉山地区进行过支教的活动,我们在家访贫困儿童家庭的过程中了解到,近几年,党和国家也给予过他们许多生活上的补助,如低保、减免农业税等,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在平时的调查活动中做过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90%的家庭近几年收入都有所提高。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面,我相信通过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方面的不断努力,老百姓能过上更加美满充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小康社会使国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7

  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党和国家在教育、医疗、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大学生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人,并且作为支教志愿者去教育我们的后来者,这也是十八大带给我们大学生的思考与领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让老百姓不仅有饭碗,还要端上好饭碗,工作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我们大学生正面临着就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最大的担心,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医疗问题也是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加强基本医疗服务无疑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也能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问题的内容之后,作为大学生的我,在感叹党和国家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使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的同时也明确了自身责任。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

  5/7

  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生活改善献策献计,走进人民,贴近人民,倾听人民的声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断奋斗,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篇三:关注十八大民生心得体会】

  关注十八大民生问题心得体会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这是在传递出“务实”新风。以“民”字立党心。社会各项事业强调“民生”,干部选拔任用强调“民意”,法治建设强调“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免费城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6/7

  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7/7

  

  

篇四: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一区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以下是整理了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希望你喜欢。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区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摆在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由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也很突出。

  东部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而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还很滞后,在生态环境和民生等方面也存在很大挑战。这些客观存在的区域发展难题都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从实际出发提出并形成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论述对于解决区域发展难题,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加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和共享性,以公平、协调和共享为核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人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论述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区域发展中把协调作为核心内容,有助于解决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正常需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有利于进一步缩小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通过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国东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和层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部地区稳步发展,基础设计建设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西部地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共同的福社。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坚持绿色发展,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调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地区、边疆地区和偏远山区等贫困地区的发展,大力支持这些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帮助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倡导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

  推动解决我国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有效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进程。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将发表重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自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来,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作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我国发展成就。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在科学评估进展状况的基础上,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进行认真梳理。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

  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小康短板在农村,在贫困地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效果。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的关键阶段,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问题依然突出,依然是制约脱贫攻坚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是硬任务,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2019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提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等举措;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近日,发表重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补短板是硬任务。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老弱病残群体帮扶力度,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疑难问题,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势在必行。通过中央到地方强化安排部署,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上用心用力,采取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措施,以补短板的实际举措确保我国脱贫攻坚定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当前,我们既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

  后一公里”,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部署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抓住转型发展重点、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强化社会建设弱项,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这不仅要求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更要坚持长远、久久为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能有一个掉队者。摘穷帽、拔穷根、断穷源,这既是民生夙愿,也是群众祈盼,只有让群众腰包鼓起来,日子才能红火起来,百姓掌上也才能响起来。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坚定信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全力抓好各项扶贫工作落实,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一要完善方案措施,统筹协调推进。认真学习、准确把握上级政策和要求,熟练掌握并用好用活帮扶政策,真正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二要强化精准帮扶,做到四个精准。要强化精准理念,把精准扶贫的理念贯穿到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强化精准发力。深入分析研究贫困对象的现实状况、致贫原因、脱贫出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行攻坚突破;要强化精准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条件、致贫原因等差异,对不同地区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对不同贫困户实施不同的帮扶措施;要强化精准管理。

  三要突出帮扶重点,增强帮扶效果。主抓有利于当地的扶贫产业;加快推进贫困村屯道路、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金融服务精准帮扶;

  四要讲究方式方法,力争事半功倍。要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社区基层党组织的覆盖,要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定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群众多沟通、多商量,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尊重群众意愿;力和治理能力强,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在现实工作中,当前,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软肩膀挑不起硬担子,党员干部要对照党和人民的期望,对照肩负的职责任务,

  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力素质来一次大摸底大排查,查查自己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以及能力弱项,努力学习自己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叠加这次疫情的影响,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对党员干部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在勤学苦干、多思善悟中尽快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练就担当作为硬本领。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提出,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并强调在工作中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为此,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王玉强研究员接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专访,从五个维度对如何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进行了详细解读。

  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看。王玉强表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曾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即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前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王玉强解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风物长宜放眼量。只有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全面小康绝不是一时一地的小康,而是可持续、能长久的小康。这是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有利于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之间的关系。”王玉强说。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看。王玉强认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王玉强对记者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

  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因此,我们要站在这样的高度把握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

  从制定实施“十三五”规划看。王玉强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可以说,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任务,也就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三五”规划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王玉强告诉记者,“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一是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整体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所有市县、所有人届时都要翻番,更不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届时都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此,我们在思想上要统一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

  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王玉强说。

  从因地制宜、精准攻坚看。王玉强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要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各地发展水平有差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的工作也应各有侧重。”因此,王玉强认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要继续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中西部发展水平相对好些的地区,要按照既定部署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可持续性。东部一些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要在目前发展基础上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力,同时持续做好东西协作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有利于在整体目标统领下规划个体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突出短板实施精准攻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全面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健全社保兜底机制。

  从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看。王玉强对记者说,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我们既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又要客观真实反映短板和不足,科学合理引导预期,防止不切实际吊高胃口,避免盲目攀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一刀切’‘一风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聚焦老百姓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玉强指出。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篇五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九大明确,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已经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我们要聚焦短板弱项,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目标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持续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砥砺奋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经济实力大幅跃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稳健前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76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增强,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20XX—2019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接近3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全国上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呈现新面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达到41.2万亿元。20XX—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0.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9年,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4.4%,比20XX年提高5.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提高8.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落实。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0%。

  三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支撑。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惠民生增后劲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我国基础设施规模继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显现。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19年末,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突破3.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达15.0万公里,比20XX年末增长55.5%。通信水平全面提升,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基本建成。2019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4928万户,比20XX年末增长1.6倍;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

  流量1220亿GB。能源水利基础保障作用增强。2019年,能源生产总量比20XX年增长13.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

  四是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9191.4万名,党的基层组织共468.1万个。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优越性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

  五是创新引领作用凸显。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全国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大力发展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不竭动力。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20XX年增长1.1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9%,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茁壮成长。20XX—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0.4%。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创新指数上升

  到世界第十四位。教育科技发展硕果累累,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XX年的10.2年提高至2018年的10.6年,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六是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201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博物馆5119个,分别比20XX年末增加120个、2050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48%,比20XX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健身日益普及,2019年有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竞技体育成绩斐然,20XX—2019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808个世界冠军。“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七是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加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民生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健康中国建设扎实推进。2019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比20XX年末增长52.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XX年的74.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0XX—2019年中央

  财政累计支持73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9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39.8、48.9平方米。

  八是生态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所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宜居生态,绿色发展进程加快。201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XX年下降24.6%。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0%;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74.9%,比20XX年提高8.9个百分点。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2019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2019年,完成造林面积739万公顷,比20XX年增长25.3%;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

  九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标志。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扩就业增收入促消费,14亿中国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XX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0.6%。20XX—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28.2%;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35.3辆,比20XX年增长1.1倍。

  二、攻坚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加快补短板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短板问题必须正确认识,若干领域还需要啃一些“硬骨头”,一些地方还有“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一是剩余贫困人口攻坚任务艰巨。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看不上病看不起病、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等问题突出。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均位于中西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是“短板中的短板”。2019年末,按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测算,超过90%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仍落后于东部地区。2019年,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66.0%、60.8%、69.4%。

  三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短板犹存。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多发,少数地区

  水环境质量改善不明显,土壤污染防治压力大。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XX年我国每千人口医生数仅为2人,低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贫困地区水电路讯等状况较差。

  四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还面临一些难题。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低收入群体人数仍然较多。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有待进一步防控和化解。市场经济秩序仍需规范,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问题新考验。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工作带来新挑战。受疫情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大幅下降,就业压力明显上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减少,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加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应当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总体可控,有基础也有条件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我们要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稳就业保民生,决

  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读后感心得体会5篇

  

  

篇五: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三篇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

  省两会即将召开,民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一市(县)两校一园一院'优质资源引进工程扎实推动,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不断进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菜篮子'产品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过去一年,海南在答好"民生卷'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一桩桩民生工程,一项项民生改革,一个个成果亮点,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1月13日《海南日报》)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说到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美好美妙的生活。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贵在真情实意,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到稳定就业,从筑牢医疗保障网到拎稳"菜篮子',坚持把百姓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实打实、硬碰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表达了治理者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也彰显了民生改革的深沉力量、清楚指向: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看似微小具体的小事,实则是为政施治的大事。因此,"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就下最大的功夫去办,不怕烦、

  

  不懈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是再难的问题,只要影响了民生,就千方百计去解决,不畏难、不退缩。从百姓最关怀的事情做起,从困扰百姓的"难点'改起,念兹在兹、常抓不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理的思路会日益清楚,治理的手段会日渐多元,治理的能力会日趋提升。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干一事成一事、办一件成一件,百姓就会日益感受到治理者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就会对改革多一分支持,对生活增一分信念,对将来添一分期许。

  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一系列民生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让治理者知道哪些事情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明白哪些民生改革让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并对之进行梳理、提炼,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阅历,为制度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它也激励治理者深入思索这样的问题:面对水涨船高的百姓需求、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如何在新起点上把事情办得更好,推出更多的惠民举措。进一步瞄准"难点',纾解百姓的烦心事;进一步打通"堵点',让民生保障更优;进一步锁定"热点',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妙生活的期盼......凡此种种,都离不开接续奋斗,都需要改革持续发力。换言之,只有保持"坚持不懈惠民生'的定力,激发"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才能持续补足历史欠账,补齐民生短板,创造更多的新成果,取得更多的新突破。

  经济迈向高质量进展,更应注重民生为本,提升进展温度。办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抓好民生这个天大的事情,察实情、出实招、

  

  办实事、求实效,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百姓就会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进展成果。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旧还存在肯定问题。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学问欠缺,数据量缺乏。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表达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肯定的学科学问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讨论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讨论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肯定的学科学问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缺乏,不能对较

  

  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

  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状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状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大。

  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政府解决民众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报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状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讨论,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报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根据。

  第三,用于环境爱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报自然灾难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养。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养,才能增添国家的综合国力。当前,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转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于教育行业时,通过数据的可监控性,实时洞

  

篇六: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

  学习“十二五”心得体会万光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富者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贫者却穷困不堪,几无立锥之地。造成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在共产主义中国,社会财富应当由全民共享,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一些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不顾市场规律和人民的生存,利用本身在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对老百姓强取豪夺等。这使得中国大部分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富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社会发展并不协调,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贫富悬殊不断增加与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不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加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那么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未来的五

  1/7

  年中,政府要改善民生,解决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这需要政府打破现有格局,理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保证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基本生活。还要改革税制,对国有的一些处于垄断位置的企业要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商业竞争中给予消费者更优惠,更优质的服务。垄断企业有大规模集中化生产能力,这有助于采用新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垄断组织有着天然的、不可遏制的对高额垄断利润的向往。凭借对市场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来看,竞争还是比垄断要好一些,竞争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公平,更加有活力的服务。竞争对手的存在也能刺激企业发展。所以对于垄断企业要进行深入改革,政府还有必要对各个行业的初次分配进行规范,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从而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水平,更是研究科学,发展技术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做的并不成功。首先,许多人才在国外学习后无意回国效力,更青睐科学研究环境更好,待遇更优秀的国外,缺少报效国家的想法。其次,国内学术风气腐败,大学的行政化使得许多教授无心研究,沉迷于混迹官场。或是利用科研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最后,中国的道德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并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大幅度倒退。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以至于数十年内没有教育出一个杰出人才。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显重要。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而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文明程度。十

  2/7

  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三、医疗卫生目前,社会上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看病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我们国家对药品的监督,以及对医疗机制的改革都存在某些漏洞。政府如何完善对药品的监管,完善医疗体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疗是社会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心之一,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人生在世,难免身体有恙。去医院看病要看医生脸色,还要送红包,看病难,看病贵,这些潜规则严重阻碍了医疗体制的改革。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要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要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展到农村。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希望今后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还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为人们谋福利的。由此次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向服务型转变,追求公平正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

  【篇二:十八大对民生问题的心得体会】

  十八大有关民生问题的心得体会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101班李东茂2今天对民生问题的格外关注,并不是因为老百姓的生活过得不如过去,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老百姓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产生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这种现

  3/7

  象,本身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过去解决民生问题很简单,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基本就可以了。反观现在,则复杂的多。民生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十八大中,把与民生相关的问题也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我通过对十八大的学习,了解到了党中央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新政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有有不少心得和体会想在这里抒发。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是这样阐释民生问题的:民生建设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十八大对于民生所提出的政策措施是切合实际的。首先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政策。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要建成小康社会,首先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只有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在分配方式中更加注重公平,是增加居民收入的有力措施。我们大学生曾去大凉山地区进行过支教的活动,我们在家访贫困儿童家庭的过程中了解到,近几年,党和国家也给予过他们许多生活上的补助,如低保、减免农业税等,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在平时的调查活动中做过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90%的家庭近几年收入都有所提高。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面,我相信通过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方面的不断努力,老百姓能过上更加美满充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建成小康社会使国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7

  增加居民收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党和国家在教育、医疗、就业、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教育方面。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有所教”这个由圣贤孔子提出的美好理想,在报告中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三,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从而“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大学生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了我们肩负着建设国家回报社会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成为有道德有良心的人,并且作为支教志愿者去教育我们的后来者,这也是十八大带给我们大学生的思考与领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更高质量”成为亮眼的词汇。更高质量的就业包含了人们劳动环境改善、劳动工资提高、劳动安全保障加强等因素。让老百姓不仅有饭碗,还要端上好饭碗,工作生活更体面、更有尊严,这是党中央的庄重承诺。我们大学生正面临着就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简介十八大报告十八大观后感十八大思想汇报党代会制度就业问题一直是我们最大的担心,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重视就业问题,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十八大报告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医改的目标,而且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医疗问题也是人民关心的头等大事,加强基本医疗服务无疑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犹如一把大伞,为十几亿中国人遮风挡雨。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目标,体现了执政党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也能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在学习了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民生问题的内容之后,作为大学生的我,在感叹党和国家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使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的同时也明确了自身责任。我们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

  5/7

  所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人民生活改善献策献计,走进人民,贴近人民,倾听人民的声音,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不断奋斗,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篇三:关注十八大民生心得体会】

  关注十八大民生问题心得体会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胡锦涛在报告之前,开宗明义地表示,不念全文,只集中讲要点。这是在传递出“务实”新风。以“民”字立党心。社会各项事业强调“民生”,干部选拔任用强调“民意”,法治建设强调“民主”??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免费城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6/7

  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7/7

  

  

篇七: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心得体会

  【篇一: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心得体会心】

  学习“十二五”心得体会万光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更加关注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真正做到国强民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是强调经济增长一定要惠及全体老百姓,其次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调,另外也是为了解决收入分配失衡的问题,最后这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一、贫富分化严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富者穷奢极欲、挥金如土,贫者却穷困不堪,几无立锥之地。造成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在共产主义中国,社会财富应当由全民共享,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以及一些行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不顾市场规律和人民的生存,利用本身在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对老百姓强取豪夺等。这使得中国大部分人并没有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而同步富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与社会发展并不协调,财富增长速度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返贫的现象。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成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贫富悬殊不断增加与社会不公现象越演越烈,不仅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更加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发展中已出现失衡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那么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未来的五

  1/7

  年中,政府要改善民生,解决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现象。这需要政府打破现有格局,理顺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保证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基本生活。还要改革税制,对国有的一些处于垄断位置的企业要进行调整。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就是在商业竞争中给予消费者更优惠,更优质的服务。垄断企业有大规模集中化生产能力,这有助于采用新技术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垄断组织有着天然的、不可遏制的对高额垄断利润的向往。凭借对市场的统治地位,控制相应部门的商品生产,瓜分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规定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利润。从过去发展的经验来看,竞争还是比垄断要好一些,竞争给广大群众带来更公平,更加有活力的服务。竞争对手的存在也能刺激企业发展。所以对于垄断企业要进行深入改革,政府还有必要对各个行业的初次分配进行规范,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它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从而提高人民文化修养水平,更是研究科学,发展技术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做的并不成功。首先,许多人才在国外学习后无意回国效力,更青睐科学研究环境更好,待遇更优秀的国外,缺少报效国家的想法。其次,国内学术风气腐败,大学的行政化使得许多教授无心研究,沉迷于混迹官场。或是利用科研为自己谋取不当利益。最后,中国的道德水平与建国初期相比并没有进步,反而出现了大幅度倒退。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以至于数十年内没有教育出一个杰出人才。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前30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显重要。衡量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而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道德素质水平,文明程度。十

  2/7

  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水平的高低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加快教育改革,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三、医疗卫生目前,社会上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看病问题变得非常突出。而我们国家对药品的监督,以及对医疗机制的改革都存在某些漏洞。政府如何完善对药品的监管,完善医疗体制,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根本入手。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疗是社会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中心之一,因为一个人首先要保持健康以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人生在世,难免身体有恙。去医院看病要看医生脸色,还要送红包,看病难,看病贵,这些潜规则严重阻碍了医疗体制的改革。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要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要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展到农村。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希望今后老百姓不再为看病难、看病贵发愁。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解决民生问题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他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他还从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未来五年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措施,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是真心为人们谋福利的。由此次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向服务型转变,追求公平正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

  

篇八: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达了

  科学开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阔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开展观的核心。开展依靠人民,开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局部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局部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表达,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

  1/6

  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开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效劳。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根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效劳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平安和生产平安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科学开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开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开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开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开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开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开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开展为了人民、开

  2/6

  展依靠人民、开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开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开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决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开展成果更多地表达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开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表达开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根底,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开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开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开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

  3/6

  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开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效劳〞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根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根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标准、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根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根底、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方案〞、“蓝天方案〞等一批手术康复工程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

  4/6

  中国未来五年、十年的开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根底。

  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开展到达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开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改革开展效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

  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中国用10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开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20XX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20XX年,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根底,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黄金开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经济

  5/6

  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时觉醒,中国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表达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开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开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开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开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开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6/6

  

  

篇九: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XX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XX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XX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

  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

  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XX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

  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

  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

  暖送进千家万户。

  

  

篇十: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心得体会合集

  【篇一】近期,《求是》杂志刊登了总书记的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到2021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口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提出“补短板”,时代意义重大、历史地位高大、人民意义伟大。物理学有一个“水桶”效应,如果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质量和效益。因此笔者认为,“补短板”要清楚为什么补、补什么、怎么补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补齐短板,更加要让“补”出来的“短板”再皮实一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基层“小康”了、老百姓的生活“小康”了就达到了预期效果。在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严峻的形势下,补齐短板才能确保“装得够多”,是人民至上的体现,也是党的建设在基层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思想要正,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上下功夫,不断补足精神之钙,让理论清醒,培植为民情怀,指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忠,抓住工作的重点和关键所在,走好群众路线,把群众的事办好。另一方面要补齐动作上的“短板”,在行动上更加坚决,充分认清为民务实和个人得失的问题。立足本职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在补短板的实际行动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篇二】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发起总攻的战鼓已经擂响,决战决胜的号角催人奋进,面对硬任务,比得是信念、信心和干劲,拼的是责任、作风和状态,惟有“硬碰硬”,坚定信心不动摇、扛起责任不松劲、聚焦目标不懈怠、转变作风不放松,努力交出让党中央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

  扭住“解放思想”,为决战决胜凝神聚气。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脱贫攻坚战打到现在,正是处于“将成功之时”,面对的都是“硬骨头”、硬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精准的方法应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脱贫路上办法多。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主动挣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迅速准确地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把准“病灶”、找到“穷根”。在此基础上,还要切实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紧扣贫困群众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从根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坚决防止“头痛医脚、脚痛医头”的无用功,实现有形帮扶到有效帮扶的转变,推动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心”上。

  聚焦“作风转变”,为决战决胜蓄能攒劲。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这场大战中,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关乎最终成败。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吃劲阶段,越需要推动作风转变,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焕发出真抓实干、善作善成的良好精气神,切实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党员干部要坚守党的性质宗旨,自觉立起不忘初心的标尺,扛起牢记使命的责任,坚持人民至上、深深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在工作中注重倾听人民群众意见、探访群众疾苦,从群众的话语中找到决战决胜的“金钥匙”。要大力发扬和践行“钉钉子”精神,拿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韧劲,朝着既定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钉牢钉实。要发挥好党员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坚决防止形式官僚等问题,以脱贫攻坚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真心点赞。

  

  突出“补齐短板”,为决战决胜保驾护航。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工作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工作中最薄弱的那个环节。这也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以保证脱贫攻坚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说到底短板就是问题,补齐短板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始终着眼于老弱病残等重点人群、“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及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发力点,集中优势力量予以化解。要培养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常态长效上求突破,将补短板与虑长远有机结合起来,从教育引导入手,帮助极少数贫困群众扭转“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同时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加大对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既能富口袋、更能富脑袋,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篇三】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一文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要实现总书记上述要求,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必须既高度重视“扶志”,又要用足社保兜底政策。在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由于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及一些贫困户自身的原因,有的贫困户将扶贫政策片面理解为贫困户什么也不用干,如果自身生活方面有需要,政府就必须“全方位”“无条件”地满足自己,从而产生了“等”“靠”“要”思想,失去了主动思谋摆脱贫困的主动性。这种思想在贫困户中是有一定“市场”的,如果不补齐这块短板,扶贫势必变成了“助懒”,最终影响扶贫工作成效。必须下大力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重点解决这部分贫困群众自身思想观念上的贫困。由于受疾病、老龄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依然存在一些特困人群。要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就必须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社保兜底在这部分人群中的全覆盖,使这些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的特困群众基本生存需求得到保障。在此基础上,要从政策、培训等多层面入手,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跑好“最后一公里”

  

篇十一: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的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

  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

  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

  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篇十二: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汇总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和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特色主义的本质要求指出,“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XX。

  ”建设特色主义,不仅要大力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XX道路,维护公平正义,激发全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特色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治、文化、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特色主义水平的根本标准。人民群众是特色主义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特色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当前,我国经济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XX环境压力加大,与外需、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党的提出,要新的经济方式,使经济更多依靠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XX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XX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中大国,民生消费和民生始终是支撑国求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快速,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XX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推动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对经济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的重要保证构建主义,是特色主义事业的重略任务。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分配结构等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进入矛盾凸显期。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稳定。构建主义,是贯穿特色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的基础上正确处理XX种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结果。“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的基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经济不平衡和影响安定问题,是构建主义的关键。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XX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XX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好蛋糕;要完善管理,增强创造活力,维护安定团结。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全体人民XX尽所能,XX得其所而又相处的局面,构建主义。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XX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化、务公XX、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府或大数据专业,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府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测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情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第三,用于环境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增强XX的。当前,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于教育行业时,通过数据的可监控性,实时洞察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和教育平台变化情况,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预测并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

  

篇十三: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除数据孤岛,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服务平台,为解决人民健康、就业、教育、安全、收入等问题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

  省两会即将召开,民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一市两校一园一院优质资源引进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菜篮子产品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过去一年,海南在答好民生卷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一桩桩民生工程,一项项民生改革,一个个成果亮点,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说到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贵在真情实意,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到稳定就业,从筑牢医疗保障网到拎稳菜篮子,坚持把百姓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实打实、硬碰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体现了治理者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也彰显了民生改革的深沉力量、清晰指向: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看似细微具体

  的小事,实则是为政施治的大事。因此,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就下最大的功夫去办,不怕烦、不懈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是再难的问题,只要影响了民生,就千方百计去解决,不畏难、不退缩。从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困扰百姓的难点改起,念兹在兹、常抓不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理的思路会日益清晰,治理的手段会日渐多元,治理的能力会日趋提升。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干一事成一事、办一件成一件,百姓就会日益感受到治理者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就会对改革多一分支持,对生活增一分信心,对未来添一分期许。

  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一系列民生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让治理者知道哪些事情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明白哪些民生改革让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并对之进行梳理、提炼,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它也激励治理者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水涨船高的百姓需求、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如何在新起点上把事情办得更好,推出更多的惠民举措。进一步瞄准难点,纾解百姓的烦心事;进一步打通堵点,让民生保障更优;进一步锁定热点,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凡此种种,都离不开接续奋斗,都需要改革持续发力。换言之,只有保持坚持不懈惠民生的定力,激发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才能持续补足历史欠账,补齐民生短板,创造更多的新成绩,取得更多的新突破。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应注重民生为本,提升发展温度。办

  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抓好民生这个天大的事情,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百姓就会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

  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政府解决民众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测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情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第三,用于环境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

  力。当前,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于教育行业时,通过数据的可监控性,实时洞察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和教育平台变化情况,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预测并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篇十四: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经过____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

  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

  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2改善民生工作心得体会科学发展观同民生直接相关。只有科学发展观落实好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好;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

  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__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

  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

  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

  3保障和改善民生心得体会顺民心方能聚民力。从根本和长远来看,惠民生方能顺民心。保证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坚持经济增长。两会”只有不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时增进人民福祉,才干化民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耐久动力,__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才是有本之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拥有更加坚实的基础。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将得到怎样解决,今年的两会”恰逢“十二五”开局的历史节点。新五年的民生蓝图”又将如何就此展开,给“两会”注入了更深内涵,寄予了更多期待。也就是说,民生问题是最大焦点。毫无疑问,随着__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期待,已经从GDP财政收入转到普通个体如何得到更多实惠,如何实实在分享改革发展效果上来。面对这样的诉求,执政者兑现“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将是未来更多、更大保证和改善民生行动的开端。进入新世纪,实事求是地讲。__用____年时间完成了GDP翻两番,连续逾越意、英、法、德、日,成为世界经济规模第二大国,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而与此同时,一些和睦谐问题也摆在面前:房价攀升,物价走高,收入分配不尽如人意等。可以说,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现象依然突出,社会事业还存在不少欠账,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待解,特别是与____年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相比,与亿万人民不时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

  和综合国力相比,民生任务还很繁重,必需下更大气力予以保证和改善。____年,国GDP达397983亿元,人均GDP达29748元,同期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既为保证和改善民生打下了物质基础,也让满足人民合理的民生诉求、实现社会公平,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黄金发展期往往与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凸显期、高发期相生相伴。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一方面。意味着改革正逐步进入“啃硬骨头”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量的新问题新矛盾扑面而来。处于社会高速转型期的公众,也加速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另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不时觉醒,__开始进入所谓“税感”时代。从围绕个税起征点的继续热议,车船税草案征求意见时的广泛参与,再到社会舆论对小小“馒头税”高度关注,无不体现出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为自己争取利益,积极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人们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效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的时代大背景下,执政者只有以更鲜明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回应民心所思所盼,让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真正体会到民生的继续改善,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干够实现。

  国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过程中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下。解决好了民生问题,社会矛盾很大水平上也就迎刃而解。要把民生问题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就是要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下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就是最大的政绩。

  

  

推荐访问: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加力 心得体会 人民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xindetihui/157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