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三农问题的研究15篇

时间:2022-11-16 14:45:08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三农问题的研究15篇三农问题的研究  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

三农问题的研究15篇三农问题的研究  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农问题的研究15篇,供大家参考。

三农问题的研究15篇

篇一:三农问题的研究

  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作者:万书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从全球和人类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启动了以农民承包为主的农村改革,从而全面启动和带领了中国的全面改革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在农村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配置资源、引导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正日益显现出来。在生产方式方面,中国农民所创造的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上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农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生活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生活基本完成了从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值得深思的是,在此背景下,在内需相对不足以及总体改革进行到关键时刻,党中央确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可谓立意高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思路、大手笔!(二)“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三农”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概括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来的。但是,研究中国地理以及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一诞生就有产生“三农”问题的土壤。中华民族在东西季风区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主要依靠在黄土地上种植作物维持生活。这种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业,使得中国农民必须搞家庭经营,独立决策、精心管理才能存活,因而几千年前的中国农业就奠定了家庭经营的基础。1.“三农”问题是我国自然社会经济结构和长期历史演变形成的早在秦朝的时候,中国的“三农”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当时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要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大范围内控制一个国家,就必须高度集权,并采取郡县制,任用文官一层一层控制这个国家,从而形成“大国小农”,而小农是基础,县以上是以官吏为主的统治层,形成了“双层结构”。这种社会是典型的“官民社会”,分为四级:士(官)、农(农民)工(工人)、商(商人)。城里住着以官为主的各个阶层,服务于官;农村则是农民,所以“官民分开”为轴心形成了“二元结构”,城乡分离。至今被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宋代张俞的绝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绔者,不是养蚕人”,可以说是反映这种二元结构,也可以说是“三农”问题较有代表性的诗句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就是律样。在以往两千多年中,中国农业曾经在长达十三个世纪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的传统农村面临着严峻的桃战,尤其是十九世纪6O年代晚清被动地启动近代化进程以来,农村和农民一直作为近现代进程的最大牺牲品。到二十世纪的20~30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更加剧了这种矛盾,酿成二十世纪上半期农村空前的社会与政治大动荡。2.中国共产党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中国革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近代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苦难有着更为真切的感受。他认为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即不合理的地权关系。因此,只有充分动员广大贫苦农民改变旧的统治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1945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现在的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目前,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基本上就是解放中国的农民”。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由于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在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之后,迅速转入农村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由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合作社一直到人民公社。由于报酬的平均化,势必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极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978年开始发动的农村改革,揭开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帷幕。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统筹城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略,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宣言书。(三)目前“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头版刊发了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给当时国务院领导的信:“现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可以说是描写“三农”问题的点晴之笔。分析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第一阶段农村改革的核心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成功的,当时安徽小岗村农民有句话,叫做:“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但同时,必须承认,也包含着某些消极因素,即:充分尊重小生产,复制、固化着小生产,而这与现代化生产相违背。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所以,第二步改革的核心,让农民走出小生产,扩大规模。第二,第一阶段的改革是城乡分割,各自封闭。农村改革农村的,主要是解决土地承包和温饱问题;城市改革城市的,主要是搞活国有企业。所以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城乡统筹。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加之我们长期以来实行了“城乡分治,一国二策”,所以造成现在的“三农”问题,概括地讲是“两低”、“两重”和“两难”。“两低”:一是农业效益低,二是农民收入低。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同时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和土地小规模经营性质决定的。这使得农村市场难以扩大,据统计,占我国70%的农村人口消费总量还不足全国的30%,这自然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缺少动力。“两重”:一是农民负担重,二是乡村债务重。中央已经开始取消农业税,但要注意诸如生产资料、教育、民生等别的消费渠道反弹;乡村债务重也是农村发展的一个隐患,目前,全国乡村两级净负债5259亿元,平均每个乡负债398万元,每个村负债20万元。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公共财政危机。“两重”不解决,不仅影响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存条件的改善,而且影响到农村稳定。“两难”:一是农民增收难,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这已经形成共识,但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以上问题,有同志总结了四句话:该增的增不了——农民收入;该减的减不了——农民负担;该走的走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该留的留不了——农村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这就是目前我国“三农”的基本现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国以来,我国利用了“工农剪刀差”,农民向国家贡献了数千亿元的巨大资金,短期内建立了我国的工业体系。没有这个贡献,1978年以后的改革也无从谈起,因为缺乏必备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急剧扩增,前一段时期有一个说法,经营城市。实际上,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土地、经营农民。因为城市扩张有三个要素:一是资本,二是土地,三是城市建设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这三点都与“三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理论界有个说法,以前是“吃肚皮”,现在是“吃地皮”。当然现在中央采取了最严格的土地政策,现在不大讲这个问题了。所以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解决农业本身,二是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科技——解决农业本身的问题依靠科技解决农业本身的问题,已经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邓小平说过:解决农业根本还要靠科技。专家预测:在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成果和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方面,是和发达国家最接近的。我国的杂交水稻、克隆、以及转基因技术等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山东省农科院的转基因棉花、果树以及主要农作物育种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支撑着我省的农业发展,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应重视常规农艺技术的组装、配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中国的传统农艺技术,几千年来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一旦和现在的高新技术相结合,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华民族的振兴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二)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一句“咬牙跺脚拿实招”反映出决策层的决心。中央强调“三农”问题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两个趋向: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农村全面改革正在酝酿起步。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在这样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改革的新起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内容丰富,从政策层面应坚持“多予,小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土地、农村高度自治、城市化。1.土地制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土地在我国农村中具有特殊的功能,不仅种植农作物解决吃饭问题,还担负社会保障作用,对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土地是个核心问题。建国以后,我国有过两次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第一次是1950-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当时为农民颁发了土地证。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我们现在实行的30年不变的经营权主要是指使用权,还是包含收益权与转让权?对此政策未明确界定。但是实际上农民无权转让,从而带来诸多问题。专家预测,中国农民只有人均达到50亩耕地,经营状况才可能发生变化,否则收入上不去,所以土地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以利于土地流转,盘活资源。有关土地制度理论界说法很多,但有一点,土地私有化不宜在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明晰农民对耕地的产权,这是保护农民利益的根本所在。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土地就一定要私有化。在现代经济学里,所有权与产权,原本是两回事,一项物产,所有权可以属张三,产权却可以属李四,两者不仅能分离,而且还并行不悖。例如银行的存贷就是典型案例。针对于此,中央党校的王东京教授提出我国目前宜推行“土地银行”,就是由政府垫资,开办土地银行。而土地银行的职能,一是接受土地使用权的分期抵押,为进城创业或务工的农民提供贷款;二是把进城农民抵押的土地,按期限转贷给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户。如此,土地银行作为中介,一手托两家,使想多种地的农民,可以从银行贷到耕地;让不愿种地的农民,进城务工走的放心,因为只要抵押到期,他还能把土地再赎回来。这样就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有了社会保障和安全感。2.农村高度自治中国农村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乡村高度自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高度发展的社会,适应这个目标的要求,地方政府在农业管理和农村建设中的自主权也将大大增强。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有可为。农民合作组织,客观上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有一段时间,我们曾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期待通过这种模式解决市场经济中产品销售难和农民增收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应忘记,企业家追逐的是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最多解决了农民产品销售难的问题。针对市场风险的挑战,各地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农民组织,事实证明,农民合作组织在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但始终应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同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发展。第二,稳妥处理村级两委关系,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国的政治改革,在大的目标上已经形成共识。中国农村改革,村级“两委关系”至关重要。胡锦涛总书记针对走出“两委关系”的困境有过几次讲话,认同和支持了理论界的一些建议和地方出现的积极办法,提倡“两推一选”,把党支部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更大范围的选民认同的基础上。提倡支部书记候选人参加村委会选举,如果落选,则不能参加支部书记选举。提倡吸收合格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入党,并担任支部书记。这些做法不大合乎许多人最终的民主政治的理念,但在实践中可能是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种容易突破全局的办法。目前的困难是,这些做法只是作为一种“建议”被提倡。没有普遍地强制执行。3.城市化毛泽东主席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果我们从建设新农村的思路,而不是从改造知识分子的思路出发,来看待毛主席当年号召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这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壮举。今天,不是重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是通过国家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城市干部、城市工人、城市青年,以及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到广阔的农村创业发展,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这应当成为促进农村发展,消除城乡差别的战略大计。专家预测,在未来的30-50年内,中国的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将是波澜壮阔的。城市化不是都让农民进城,让农村成为历史旧址;也不是都把乡镇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从发展的角度看,应当是让农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况且,中国的国情不能允许大量的农村人口聚集城市。因此,必须加快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舒适的基础设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结合的、工农一体的农村发展之路。这是建设广义新农村的需要,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之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涉及诸多问题,诸如资金投入、教育、卫生、保险等,一句话,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篇二:三农问题的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公品供给由国家全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而且还逐年下降2000年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98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这样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思路作一简单介绍。三农问题的由来建国前后,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然而,随之而来的集体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快速演变,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在经社教运动(1963-1965)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等*教育运动之后,农村人口大规模增长,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国三农困境已经大致形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分田单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农村推广安徽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三农困境才出现转折。改革的结果,一亩地粮食增加了两百多斤产量,

  既能满足家庭和集体经济的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和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到了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农村集体有了积累,乡镇企业因此异军突起,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收入提高,大幅度拉动了城市工业品的需求,使中国改革迅速转向城市,中国经济也处于黄金增长时期。lOcalhOSt

  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风波相互影响局势复杂,不仅让城市人感到不舒服,农民们更感到不适。

  粮食卖不出去,棉花、油料、烟草、麻、茶叶等都积压在农民手里,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农民还要为县乡基层财政和义务教育承担大部分费用,农民负担沉重浮到面上。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经济改革继续推进,国民经济重新起飞,城市的高速发展,支持了打工经济,一时民工成潮,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卖粮难也初步得到缓解。但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逐渐感到财力不足,为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国税与地税分开,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成中较以前占更大比重),此项改革使地方尤其是乡镇财政日益空虚;同时,与城市经济发展得到国家大量投入支持相比,国家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投入太少,乡村落后的基本公共设施也得农民靠对农民集资或摊派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再次凸显。加上国企改革遇到巨大困难,亚洲金融风波接踵而至,工人大量下岗分流,城市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三农问题再次突出:农民负担加重,种田亏本,非农就

  业机会供给严重不足使打工成本迅速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协调问题浮出水面;同时,在产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侵害农民权益现象普遍,造成乡村干群关系紧张,上访人数剧增,群体事件频发,农村稳定受到威胁,人们开始注意到,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自古以来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差,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农业是弱质产业;但是科技发展到现在还没有哪个产业可以替代农业给人类提供比较稳定的食品,人们对农业的生存依赖是100%的,所以农业又是永恒的必不可少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政府一般都要援助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普遍实行农业支持政策,如对农产品给予价格支持,对主要农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出口给予补贴等等。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农业还不断为工业提供资金积累,据估计,改革开放前30年,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业就为工业贡献了7000亿元的资金(扣除支农资金)。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圈地之风肆虐,人均耕地面积锐减等,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我国耕地保有量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XX年的18.89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也从1996年的近1.6亩降到现在的1.2亩,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剧和扩大。二是农业人口过多,

  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在农业产值只占gdp的份额14.5%(20XX年)的情况下,农村人口比重仍有60%多,农业就业比重仍高达50%,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非常繁重。三是因资源配置长期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四是因农产品市场化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而缺乏国际竞争力。五是因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滞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有人形容中国说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的公*品供给由国家全包,农村则基本上是由农民自筹解决,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而且还逐年下降,20XX年,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98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这样,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讯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近5年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长期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8-20XX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为56亿元,仅占1.1%,只能满足同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10%左右。在医疗卫生方面,1990-20XX年,政府投入农

  村医疗卫生总费用比重由12.5%下降到6.6%,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有统计说,我国70%的农村人口仅消费5%医药商品,而30%的城市人口消费95%的医药商品。被列为世界上卫生公共资源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而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建国后的60、70年代,因农村实行集体合作医疗制度,曾被世界

  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非常成功的典范。在义务教育方面,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襄阳县教育总投入的调查看,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几乎全部是由农民负担,省级以上财政专款仅占0.11%。结果人们看到的就只有城市的现代化,而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交通、卫生、教育等还很落后。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收入低增长慢,一是因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太多,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增产不增收;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城市人口相对少(只占30%),购买农产品的城市消费群体相对比重太低;三是城市企业开工不足,乡镇企业有很多破产,劳动力转移困难,没有非农就业收入,农民增收陷入停滞。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比如说农民不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农民进城务工要*要交费,农民的土地财产被收回被征用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等等。结果城乡差距拉大,以20XX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作分析: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收入差距额为5227元,差距比为3.1∶1,这已经

  超过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3∶1警戒线,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利(比如奖金、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优惠折算成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6∶1。有学者计算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亿中国农民2年的纯收入。这种情形,已经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农问题的对策三农问题的现状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究竟如何走出三农困境?理论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很多看法和对策建议,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对农民进行松绑、减负、扶持。即: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取消限制要素合理流动的种种约束和行政管制,在制度方面为农民提供与市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资扶持。二是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农村市场,进行4个层面的创新:农业层面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农村层面应以市场标准重构农村经济体制;农民层面需普及文化,使农民具有市场意识;政府层面须围绕市场转变职能。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做到: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财政

  分配体制,大力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培育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将一定时限内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为农民拥有永久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制度;要推进基层政府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保障农民的收入财产权利;要逐步建立城乡衔接的社会福利制度,兑现农民的社会福利保障;要在城市建制与管理、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协调推进。五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六是构建四大系统:即维权*系统,包括维权代言机制和民主保护机制;政府支持系统,包括政府支持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扶持系统,包括农业保险防损机制和中介风险规避网络;农民自解系统,充分发挥农民自己解放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七是加快城市化和建设小城镇,重视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在对待农民、农业、农村的政策上发生了巨大是变化,从限制性向鼓励性政策转变,从歧视性政策向平等性政策转变,从偏向城市政策向城乡协调发展政策转变。

  今年的一号文件则反映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定信心和清晰的思路: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制定的各项政策的指导思想,其次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具体含义分别是:多予就是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

  投入,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品,实行支农的财政政策和利农的金融政策;少取就是要在巩固现有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取消不应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放活就是要放开农民手脚,搞活农村经济,通过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创造为城乡间要素(特别是劳动力)流动的平等环境。最后是要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不展开说)来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民增收。

  

  

篇三: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班级:11级B班姓名:冯某某学号:2021012***实践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浅口村实践时间:2021年8月10日至2021年8月20日共10天一、实践目的:

  调查农村经济进展情况,了解三农问题落实状况,并在调查过程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使这次实践活动成为投身社会的良好途径;培养锻炼才能的好渠道;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效劳社会的思想。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学问。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从中领悟到了无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农村的感情,拉近了我与中国国情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辟了视野,增长了才能,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导的大课堂,在那片宽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未来越发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根底。越发明确学习的动力与使命!二、实践内容:了解三农问题及农民收入状况,了解实践地根本状况。对基层经济建立状况深入了解,关注三农根本问题。通过走访等形式,发觉现存问题与优点,从农民收入来源,农民子弟的受教导程度,农民的业余活动,农村的面貌改变等不同方面来呈现农村这些年来的巨大改变。同时也要调查农村进展过程中的缺乏与缺点。三、实践结果:〔1〕农村经济进展情况

  浅口村的村民热烈慷慨说起这些年来的改变,老乡们可是有说不完的话,远了不说,就说五六年前,农民收人还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起码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收人微薄。当初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增加了农民收人,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技术不断更新,在养殖上,品种哺育,疾病预防等方面不断创新。农村经济稳步进展。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完美,农民的收入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蔬菜大棚成为"时尚',技术指导商品运输业都逐步解决,易于管理,操作容易,收成好,具有丰厚利润。局部村民〔男性居多〕挑选外出打工,近年来村里的留守妇女不仅务农,还找到了新的收入来源,编制汽车垫织假发等手工制作。更有村民经商致富。

  但是,在经济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缺乏与弊端。留守儿童成为不行回避的焦点,没有父母在身边教导,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无数的孩子辍学在家,难以管教,没有得到应有的教导。子女在外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只能守着诺大的房子,自我照看,生病无人管。农村文化娱乐较少,不少农民不足娱乐活动,不利于家庭和谐。不行否定农村和城镇还存在着不小的贫富差距,但村民与村民之间也有不小的差距,有的村民认识落后,行为懒惰思想意识没有更高的追求,或者家中劳动力不足等缘由。有的村民经商,跑车拉货,带来可观收益,贫富差距显然不平衡。由于不合理的治理,村里局部地段没有准时规划建立,村庄里,旧屋闲置无数,大都是八九十年月修的。有的在村边新修楼房,老屋抛荒空闲,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活垃圾没有合理处理,以至于垃圾遍布地,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2〕关于三农问题我们了解到三农问题的根本内容:农民农村农业,其中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养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根底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单薄环节。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产生的缘由: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迟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本源。土地资源缺乏,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及土地产权含糊。中国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因此农民得到的土地很少,甚至有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土地,所以在农村种就浮现了劳动力过剩的现象。在我国,土地的直接全部权属于乡﹑村社集体,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经济日益发达,因此城市经济的进展对土地的需求加剧,使得地方政府和村社集体不断变化土地使用方式,获取农民的土地,修路建工厂等改为他用,地方政府以"经济进展'的名义过分使用土地的代理权,从而村社集体对土地的使用权日益含糊。投入少。农民由于收入少,增收难,就越来越少的投入资金在农业上;国家虽然拨发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进展,但大局部都用于二﹑三产业,因而在农业和农村上的投入很少,不足强劲的经济后盾。农民的素养普遍较低。如今是学问经济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进展须要高科技的撑持,农业也相同,但无数农民由于素养低,不足学问,不能控制高科技术,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缘由。在我国,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并没有完全形成规模的经济。通过十天左右的实践,我们不但了解到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然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我,提高了自我,使我们更能承受社会,适应社会。通过实践我们清晰地看到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党中央对农村经济建立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农业构造调节,实践地仔细执行了这一政策,由本来的单一的粮食作物极少数的如棉花等经济作物,逐渐进展到蔬菜大棚等经济作物,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进行农村税费减免,免除农业税并增加农业补贴,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农村合作医疗成为可圈可点的焦点,解决了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民大众带来实惠;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充分利用农村残余劳动力。推旧房盖新屋的事情接连上映,年久失修的街道也在换新貌,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却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农村与城市人均收入差距巨大,娱乐活动较少,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够全面等问题,这些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留意.通过这次活动我切身感触到了人民对如今生活的满足与一些担忧,越发感触到了我们与农村息息相关,就应当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出谋划策,奉献力量。四实践总结与心得:经过社会实践调研发觉农村根底设施正在不断完美,修路筑房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进展能力;农村社会事业有待开发,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导、卫生保障水平;完美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效劳水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小组深刻了解农村进展之艰苦,须要我们这一带越发努力,肩负着祖国进展的重任;同时,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团队力量。

  

篇四:三农问题的研究

  浅谈三农问题研究的

  三农问题就是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总称,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三农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三农问题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农问题的篇一《三农问题再议》

  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受到历届府的高度重视。学界对其的研究也是不胜枚举,章借助治学和人类学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中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有所参考.

  关键词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是我国当前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它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紧密相连。这一问题不解决,我国的就难以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也就不能真正的实现。故此,历届府高度重视,并在党的、报告中作了特别强调。学界对这一当前最大的现实问题也极为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研究内容更为广泛,成为当前经济学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有幸逢阅了耶鲁大学治学和人类学家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诚然此作之说可为我国农民问题的研究入新的活力.

  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詹姆斯C斯科特于2001年和2004年先后两次在发行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魅力,在我国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力作集中反映了科斯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研究特色,从现实出发考察南亚农民生存和反叛逻辑。通读此作,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深厚的人关怀主义情操,他是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深入农民的心理,为的说话的学者。书中大胆采用了经济

  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构建了生存对农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意义,肯定了其规性和道义,并实证了安全第一原则的决策性和普适性。正如译者所言,本书是一部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更为现实的考察农民生存和反叛问题的力作。它对研究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农民问题,都有着极为现实的借鉴意义。

  2启示――三农问题

  透过此书看当今的三农问题,启示重重。笔者认为三农问题要根本的解决,也要深入农民的心理,站在农民的立场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虽目前国家已投入人力、物力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业产值,然大量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这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各项事业的进程,必须高度重视。笔者在接受詹姆斯C斯科特思想与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部分个人调查结果,依据现象学的部分理论,对当前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2。1切实发挥府的援助机制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一书指出在家庭之外有一整套络和机构,在农民生活陷入经济危机时常常起到减震器的作用。一个男性亲属、朋友、村庄、有力的保护人,甚至包括府(虽然较为),都会帮助度过疾病或庄稼歉收的难关.这就是斯科特所说的援助机制。但显而易见的是,作者对府援助行为的可靠性难以置信,认为传统的国家和现代国家都能帮助农民生存下去。然而国家的援助,如果说总会有的话,也是很难靠得住的.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主观理解,不管怎样,府的援助还是存在的。尤其就我国当前的而言,府对三农问题极为重视和关心,但重视关心的效果如何,就需要考究了。因此,笔者认为府应该切实发挥其最基本的援助职能。然当下农民的基本生存已不是问题,府的资助己渐趋落实并朗化,如农村教育、乡村建设及农税取消等等。话虽如此,但我们府一直所倡导的建设新型农村并没有实现(只有小部分),农民只是暂时满足了基本生活,而在广大农村,子女上学及医疗问题依然很严重,贫困依旧是农民的心病。总之,农民脱贫的目标远远没有实现,致富就更不用

  谈了。因此就需要府伸出援助之手,解民于危难之中,切实发挥其援助机制,尽可能地缩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

  那么,府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援助机制呢?《农民》在对剥削进行了现象学分析时指出,为了达到剥削农民收入的一定平均值的目的,精英阶层可以有极为不同的方法。虽然农民对任何此类索要都会感到不满,但使他感到自己被剥削的最为严重的是那种最经常的威胁其生存要素的、最经常的使其面临生存危机的索要.在农民询问被拿走多少之前,他先要问的是还剩下多少,他要问涉及农民利益的制度是否尊重其作为消费者的基本需要.从这段阐释我们可了解到,农民真正需要的是维持基本生存的安全感。回归到府的援助问题上,我们发现农民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安全第一的生存。简言之,府保证了农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保住了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经常宣扬,现代农民要致富,就要副业,创办自己的企业。然而,斯科特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农民行为――规避风险行为.并引用了生存农业经济著作的话作为解释,即对于勉强生存的农民说,可恶的风险会相当厉害,因为高于期望值的利润也许抵消不了低于期望值的回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如此就需要府解决农民的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府应发动群众挖掘地方特色资,地方特色,并首先由府在本地创办企业,作为示点。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保障其安全第一的生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也就相应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府的引导之下,一些有思想有能力的农民看到创办企业的益处,也就必然加入到创业的行列中。长此以往,毋庸置疑,整个农村的经济就会慢慢起,农民的基本保障和致富问题也就相应的解决.

  2。2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

  《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指出安全第一原则并不意味着农民屈从于习惯即使是可以避免的风险也不敢承担。当旱季作物、新种子、新种植技术以及市场生产等新事物提供了确的、实质上的收益并且对生存安全没有风险或风险不大时,人们会看到农民们是冲到前面的。如此说,农民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

  只要不是高风险的革新,但是大量农民的革新行为具有孤一掷的特征,这使得农民不得不为未知事物而拼搏一番的经济背景同其常见的怀疑主义谨慎态度,因此,农民要通过革新改善自己的境遇,就要承担一定的经济风险,而这种经济风险只要不是很大,农民就可以坚持下去,不幸的是风险超过预期目标就必然中途放弃甚至.在安全第一原则的限制下,农民不会去冒险,只会选择少而风险也小的革新,慢慢改善。

  鉴于上述一系列农民自身的主观和客观原因,要设法改变农民的生活境遇,降低经济风险,在保证安全第一原则的基础上变农民的思维,达到少风险小的经济目的,同样需要府这一支柱。从长远利益考虑,解决本质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农民的专业知识教育,把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理念、新的作物品种、新的行业选择等定期传授给他们(当然初期是针对农民中的精英阶层,因为他们有对新事物的优先和乐于接受能力),使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如防虫、播种、育苗等技术).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减少风险,以增加利润。当农民真正看到教育带的现实利益时,必然会全身心地投身于农业生产。如此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最主要的是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安全保障,府的作用也就真正的发挥出了,其形象也相应的提高了。并且,通过接受教育,农民的个人素质也相应提高,并更能深刻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这就对教育在农村的普及起到催化作用.如此良性循环,相信我国的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就会稳步、良好的解决。

  当然笔者的观点有一定的空想成分,这一策要真正实行是不容易的.由于广大农民同胞知识水平非常有限,认为教育只是年轻一代的任务,他们多年的经验积累是不需要进行教育的,而且可能对农业知识教育有排斥心理(不懂其中的内容),因此真正的落实下去是很艰难的。但是上提到新事物一般被精英阶层首要接受,我们需要农民中的精英阶层的支持,然后再将其经验传授给其他的农民。等农民看到了的成果时,自然就投身于学习及中去。

  2。3整合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引用了S的一句话贱民阶层之所以乐于接受这种给予这种固定报酬的制度,是因为即使遇到灾年它也给予安全保障。对农民而言,稳定的安全保障比市场经济利润等重要,而土地就是农民最稳定的保障。因此,对土地的优化分配和合理利用是关键。当然,我国自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以家庭为主的小块土地已不能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在调查中我们可以显的发现小块土地的效率低下问题。由于整块的地被分成若干个小块头,尤其是在平原地区,本大型的机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地形问题或是面积问题,导致大型先进的机器作业很难实施,只能进行小机器作业,效率相对底下,而且耗时耗力。再者其农产品(如小麦)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时,必然会因为量少且质不高而廉价出售,如此,农民的经济收入就显降低,若遇上灾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很多农民觉得本业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农民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进入城市,摇身变为,并成为现代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他们的、成为近年关的热点。可见土地对现代的农民而言已经不是最稳定的收入了(当然是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要提高和改善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农民的本业――土地出发,对其进行优化管理及合理利用。

  那么怎样施行此项任务呢?笔者认为应重新整合土地,即全部没收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让给承包商,再由府发给农民固定的生活补助(当然是要满足农民的生存),这样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像工人或公务人员一样,每月有固定的工资.如此农民为了生活的更好,外出务工,就可得双份的工资,上存在的看不起农民的思想也就慢慢的消失,农民的待遇提高了,整个也就了。再回到土地上,承包商可以利用土地进行大机器作业,不仅效率高,省时、省力,而且经过专业技术的指导(承包商有条件雇佣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就随之提高。这种上下兼顾的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之道。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府的财支持和策变,在保证农民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之下,通过一定的援助机制及智力支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协助农村事业、推进农业进入轨迹。

  3结语

  詹姆斯C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这部力作对农民问题进行的深刻剖析对于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有很大的启示,无论是理论阐述还是个案分析,都本着客观的原则,聚焦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这种替弱者说话的个人主义情操实为可贵。作为农业大国,处理好农民问题是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理解农民,满足农民的心理需求,从农民的切实感受和切身利益出发,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而《农民道义的经济学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就是很好的理论与教材,从中汲取营养,才是治三农问题之本.然该力作是以南亚农民为例进行的考察研究,是否符合农民的实际尚存争论,但笔者认为其理论(如生存,安全第一原则)是完全可以解释乃至亚洲所有农民的实际状况的.基于此,笔者在粗浅理解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意在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篇五:三农问题的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解析

  陈琛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20)6【摘要】1993-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农民、农业以及“三农”综合问题等四个方面.农村问题的研究项目数量最多,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发展与改革建设、农村政治民主与法治建设、新农村建设等九个方面;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民工问题、农民素质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等方面;农业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农业发展、农产品及土地问题;“三农”问题的综合研究涉及中国历史、应用经济、经济理论、人口学和党史党建等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存在重复研究多、跨学科力度不够、研究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总页数】6页(P96-101)【作者】陈琛【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相关文献】1.基于"三农问题"缓解的西部小企业集群产业选择问题研究——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系列研究之六[J],庄晋财;刘金林

  2.解析中国三农的真问题--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评介[J],程漱兰;贺达水3.传统粮食主产区的"三农"问题解析--一个关于吉林省的个案研究[J],胡岳岷;王海燕4.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现状及其成果评价——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成果论文的计量分析[J],孟凯;王东波5.对三农问题的现在思与虑为三农问题的未来鼓与呼——我院成立三农问题研究中心[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三农问题的研究

  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8012018人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

  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5篇

  加快县、乡、村三级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精简机构和人员,改进管理,增强服务,降低费用,减轻农民负担;那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农问题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一)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18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㈠扶风县概况1.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51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耕地4.92

  万公顷。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资料,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㈡扶风县”三农”政策落实情况2.1”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过去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就在扶风县开展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他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

  料,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数据。得出三农问题需要再收入的宣传。

  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我们自己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能再准确的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

  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a农民b农业c农村d农户e农田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a农业税b农业特产税c我不知道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a看电视b听广播c别人告诉我的d政府宣传的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正确数错误

  数正确率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

  623663.265%722673.469%561024821452111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扶风县,对于什么是”三农”,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对于哪一项税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们在了解”三农”政策的途径以及对”三农”政策的关注程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我们调查分析与走访农户,同时结合扶风县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三农”政策;”三农”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三农”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他们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农民增收仍然很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扶风县的问题,更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接下来将讨论这个问题。㈢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3.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1)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把我国的广大西部地区开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广阔战场。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增加其数量。4)将城镇化作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3.3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我认为,除了以上的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从农村内部入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来解决有些问题。

  3.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我们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可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为侧重的道路。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一条既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3.5.1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1)制定农业用地有偿转让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当然并不是完全的土地私有化),确保土地流传依法有序进行。2)设立农用土地转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建立承包土地社

  会保障的替代机制。4)建立土地补偿机制。3.5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

  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

  ㈣结束语“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系民生国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而如果从我国农民的根本出路入手,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我的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实现城乡的差距,减少人民不满情绪的发生和蔓延,保持国家的长远高效发展,建造和谐家园,维持社会稳定!

  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二)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增收“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不但农业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

  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农业更是发展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是轻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和工业品的广大市场;是稳定社会、支撑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离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可能发展,这在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所以国家更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而”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键又是农民。因为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也是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的地位决定着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兴衰。而且农民以占中国大多数人口来算,其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GDP水平的高低,所以农民的问题又体现在增加其收入上,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向国外开放,给外国农产品以”国民待遇”,会给中国农业带来很强的冲击,影响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成为现阶段国家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进行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新模式我家所在的城市——聊城,地处鲁西三省交界处,工业起点低,加上区位、人才、技术等制约因素,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560万人口中近80%的人在农村,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聊城显得尤为重要。聊城”三农”问题正是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不上去,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如何使农民实现增收的问题。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单纯依靠农业是不行的,所以近些年,聊城通过进行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战略两种途径的探索,做大做强了一批农村的龙头企业,来突

  破”三农”问题的瓶颈。聊城工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由前几年的只有30%多,到2018年达到43%左右,2018年达到46.1%,再到2018年达到50,3%。与此相反,农业在全市GDP比重则每年降两到三个百分点,2018年是25.6%,2018年是22.1%。企业发展,农民富裕,这是突破三农困境的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以聊城市的时风集团为代表的工业化企业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则带动了农民普遍的增收,这两者均是实施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代表性企业。

  ⒈工业化促使农民增收目前,时风集团的30000多工人,大部分来自农村,一年发放工资3个多亿,按照其所在县—高唐的30万农业人口计算,每个人增收1000元,而且农业机械行业主要是面向农村的,他们的很多配件厂都在农村里,不在城市,因此他们解决的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和更多的农民的增收。工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比农业本身要大的多。时风去年生产107.5万辆发动机,96.1万辆农用车,19.7万台拖拉机,实现销售收入84.8亿元,利税4.5亿元。在高唐,近300家大小企业给时风提供配件,有2018辆运输车从事时风产品物流,从业人员达10000余人,加上提供配件、运输的外地人共有十多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程,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⒉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民就业

  聊城市阳谷县的凤祥集团是我国排名第三的鸡肉供应商,是集分鸡肉、熟制品、调味品、保健品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中国肉类食品企业50强之一。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利税10073万元。近年来,凤祥集团以”公司+合作社+农场”的基本运行模式,大刀阔斧地走出贸工农一体化、养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他们建起了1800个规模的鸡舍,投入近1亿元。6000多户农民利用这些养殖场进行肉鸡饲养,凤祥采取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提供饲料、统一对外运输等五统一措施,为农民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免费送饲料、免费运输等服务,涉及三省12县的农民为其提供了6000万只鸡的产量,占其总产量的80%。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达到12018人,带动山东、河南、河北省数十万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而且禽流感时,顶着风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正常价格收购农民10000吨鸡,养鸡户受到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凤祥还发动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通过加工转化玉米和牧草,带动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同时由此影响到的运输业和第三产业等,每年创造经济效益接近4个亿。从凤祥的经验来看,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有效模式。

  三.以工补农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以工补农更是激活了特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位于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的莘县古云镇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倾力加大措施改善投资环境,使全镇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到去年底,全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亿元,年晚场工商税收2300万元,形成了以化

  工、玻璃制品、纸制品、塑料编织等四大支柱产业,成功地安排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更是用政府资金反哺以工补农,先后发放了大量资金来补贴镇上的养蚕户;修村级路;减收清淤款等,有力扶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以工业反哺农业,农民得到实惠⒈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则实实在在地充实了政府的钱袋。为什么有的地方老是侵害农民的利益,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地方手里没钱,没有实力就解决不了农村里的问题。以时风集团所在县—高唐为例,其原来就三四万人,现在几个大企业一发展,高唐有钱了,把乡镇干部工资与县里的拉平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直接统一发放,过去老是靠乡镇养,所谓乡镇养就是向农民伸手,现在真正减轻了农民负担了。像去年停征了农业特产税,停收了公益事业金。⒉财政的充盈使得政府在农村的投资有足够的支撑,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⑴从2018年开始,实施三年村村通油路工程,去年投资4.2亿元。修了3480公里的油路。涉及1801个村。2018年计划投资5个多亿,修4000公里,通2018多个村,资金由各级财政和国债及地方自筹,不向农民摊派一分钱。⑵2018年投资5500万,解决人畜吃水困难。聊城地处黄河滩区,地表水质比较差,水咸。去年提前完成了吃水攻坚计划,解决了43万农民吃水难题。

  ⑶集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使乡村孩子上学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⑷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对外输出工作,近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⑸发展农村卫生事业,非典之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乡镇两级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和传染病救治机制,重点改造乡镇中心卫生院。从2018年开始,准备用三年时间,改造30所中心卫生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已完成6个乡镇试点,即将直接在县试点。

  ⑹重点开发的”名、特、优、新”的支柱产品,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使优质产品取得专用标志。品牌是进入市场的钥匙,强化品牌意识,发挥品牌优势和品牌效益。

  ⑺强化产品的市场营销观念和营销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拓名优产品国内外市场。如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举办或参加各种类型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开设产品专营点、专卖店等,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结论总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税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大范围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提高了农民生活的质量。而两者的共同发展又使政府财政日渐充盈,使政府有足够的实力去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支持农业,支

  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虽然”三农”问题是一个发展和长期的问题,现在农民问题依然复杂,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的发展,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出路的。

  致谢:感谢***老师与实习单位在实习调查期间给予的指导帮助与关怀!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三)一、我镇基本情况和农村现状**镇共有35个村民委员会,406个村民小组,农业户13669户,农业人口51981人,农村劳动力26708个,全镇耕地面积76941.03亩,其中旱田11995亩,水田64946.03亩。目前,我镇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已形成大湖养蟹,堤塘养鱼,网箱养鳝,池塘养鳖的水产模式和林地养鸡的种养格局。并且积极倡导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引进了深圳望家欢蔬菜配送公司投资400万元开发**水生蔬菜深加工项目,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规划,进入实施阶段。二、存在的问题目前,我镇农村虽然发展较快,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尤其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条件改善不明显。由于种种原因,对农村的社会服务设施,环境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较少,造成对农业的投入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和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

  不协调。加上我镇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普通存在水利工程和设施老化,险危工程增加,导致水源浪费和供水不足,致使一些良田好地成了”望天收”。渠道、池塘淤积严重,灌溉能力大幅下降,农村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制约了农业生产较快发展。

  二是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创收渠道窄,收入增长缓慢。我镇总人口72655人中,近70%是农村人口。同时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择业面窄,大多数农民只能守着几分田土过着温饱的日子。在技能素养方面,一技之长的人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打粗工,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投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如果广大农民的收入没有突破,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观。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农业技术、农田水利、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乡村规划,这些都是与广大农民群众密切相关,关注程度最高的大事。根据调查,我镇农民最需要解决的是: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和增加收入,可见,农民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我镇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目前加大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建设,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水平低下的状况没有改变。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稳定和谐面临压力,部分基层组织运转面临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

  三、解决途径和发展方向1、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我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壮大现有的**超市、文鹤米业、天宇服装城、水生蔬菜深加工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2、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农民群众在走向富裕、迈向文明的进程中,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创造主体。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门路,提高农民收入。只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断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才能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外出劳动力牵线搭桥,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保护外出民工利益,他们付出劳动,就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加大对外出劳动力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营,为农民进城经商提供保障,引导农民自主管理、自我管理。3、全面落实农村政策。严格兑现粮食直补,全部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不断强化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征地程序,切实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农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4、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对换届后村”两委”成员的

  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明生态村创建和经济薄弱村帮扶等工程,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行严格的农村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任务分解到人,加强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政绩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5、增加投资,主要用于农村的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用电、通讯、广播电视,对农村厕所、厨房、圈舍,中小学校舍和卫生所进行改造,特别是加大对农村校舍环境条件改善的投资力度,在短时间内清除村级小学的安全隐患,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安全、明亮的教室,逐步改善村级教师待遇和生活环境,留住教师,保证农村教育正常运转。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和垃圾处理设施。

  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四)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利用2018年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㈠扶风县概况1.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

  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51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耕地4.92万公顷。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麦、棉主要产区之一。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资料,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

  ㈡扶风县”三农”政策落实情况2.1”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过去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就在扶风县开展了”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他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资料,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和分析了以前的数据。得出三农问题需要再收入的宣传。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我们自己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能再准确的对以前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a农民b农业c农村d农户e农田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a农业税b农业特产税c我不知道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a看电视b听广播c别人告诉我的d政府宣传的

  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统计分析的结果如下: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正确数错误数正确率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a答案b答案c答案d答案623663.265%722673.469%561024821452111通过上表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扶风县,对于什么是”三农”,竟有36.735%的人不知道;而对于哪一项税收被取消了,也只有73.469%的人知道;除此之外,他们在了解”三农”政策的途径以及对”三农”政策的关注程度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再加上我们调查分析与走访农户,同时结合扶风县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发现问题所在: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是很了解”三农”政策;”三农”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三农”政策的出台对于农民朋友来说,他们好像并未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农民增收仍然很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是很大。我想,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扶风县的问题,更是目前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要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接下来将讨论这个问题。㈢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

  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3.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1)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把我国的广大西部地区开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广阔战场。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增加其数量。4)将城镇化作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3.3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我认为,除了以上的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从农村内部入手,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来解决有些问题。3.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走农业现代化之路。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根据目前我国的实际,我们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可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为侧重的道路。我们要依据我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一条既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上,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3.5.1农业土地制度创新。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1)制定农业用地有偿转让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当然并不是完全的土地私有化),确保土地流传依法有序进行。2)设立农用土地转让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的替代机制。4)建立土地补偿机制。3.5加大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力度,造就越来越多的农业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减少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如何在越来越少的耕地上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这个重任也只有依靠农业的高科技才能完成。正如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先生所说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人才!”㈣结束语“三农”问题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系民生国计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挑战,而如果从我国农民的根本出路入手,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由于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作为农民的孩子,我对农民的酸甜苦辣有着切身的体验,对农村的种种变迁有着深切的感受。我很关注”三农”这一问题!当然,我的这篇文章绝对谈不上什么研究,不过是我看到了一些现象,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然后经过认真的思考,翻阅了一些资料,最后将自己的认识与想法用文字表述了出来而已。只要我们的政府、农民朋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采取得力的措施,”三农”问题的解决很快就会变成事实!实现城乡的差距,减少人民不满情绪的发生和蔓延,保持国家的长远高效发展,建造和谐家园,维持社会稳定!

  2019年经典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五)农民自办文化,是指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的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农民自办文化是反映当地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及农民自身的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近年来,**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情况,近期,**区文化局组成农民自办文化活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农村,采取听汇报、看材料,现场考察等形式,开展农民自办文化调研活动。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

  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关文章:1.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精选4篇2.三农问题调查报告范文3.三农调查报告范文4.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5.关于家乡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

  6.大学生暑假三农问题社会调查报告范文7.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8.农村经济调查报告范文精选5篇

  

  

篇七: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调查报告4篇

  三农问题社会调查报告三农问题自提出日起就是一个热的话题,它关系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国家进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小康社会。在这一背景下,利用寒假放假,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回到了我们扶风县,进行“三农”政策的再宣传、有关“三农”的问卷调查。通过宣传与调查,我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以调查为基础,结合扶风县的具体情况,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措施。希望能让我们的父老乡亲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提高!㈠扶风县概况1.1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部渭河流域。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面积751平方千米。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扶风县辖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建和乡、新店镇。耕地4.92万公顷。耕地4.92万公顷。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油菜、芝麻、花生、大麻、辣椒、烤烟次之。是我省

  

  麦、棉主要产区之一。扶风县是农业大县,是国家确定的粮食生产大县和陕西省粮食、油菜、生猪、苹果、辣椒、秦川牛等生产基地。建成“吨粮田”10133公顷,水果总面积7333公顷,蔬菜面积1067公顷,辣椒2800公顷。县北有天然林400余亩,以山杨、栎类为主。经济林有苹果、柿子、杏、核桃、梨等。种植药材主要有白术,生地、大黄,黄芪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黄苓、苍术、柴胡、地榆、酸枣、山楂等。大家畜有牛、马、骡、驴。“秦川牛”、“关中驴”广泛分布于高原和平原乡镇。有野兔、锦鸡等野生鸟兽10多种。工业有农机、电机、毛巾、水泥、水泵、食品加工等厂。

  1.2人口辖15个乡镇,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人口44.8万。1.3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指标关于我们县总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没找到近两年的任何可参考,但就我本人来看我们的的确确是个经济相对落后于其他兄弟县的穷县,缺少支柱产业,农业灌溉面积较少,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民生活相对较困难。㈡扶风县“三农”政策落实情况2.1“关注农业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在过去暑期三下乡的过程中,就在扶风县开展了“关注农业关注

  

  农村关注农民”大型宣传活动。他们向广大过往群众发放中央“三农”政策相关,向他们介绍中央“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三农”政策的问卷调查。我们调研和分析^p了以前的数据。得出三农问题需要再收入的宣传。

  2.2关于“三农”的问卷调查。我们自己又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能再准确的对以前的进行分析^p,我们共向过往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有11道题,其中8道是选择题,2道是填空题,1道问答题。8道选择题中3道有固定的答案,5道答案不定。

  2.3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p。(针对其中的四个问题)问题如下:

  1)“三农”问题的“三农”是指:a农民b农业c农村d农户e农田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以下哪一项被取消了:a农业税b农业特产税c我不知道3)您是怎样知道有关“三农”政策的?a看电视b听广播c别人告诉我的d政府宣传的4)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三农”政策,您支持吗?

  

  a大力支持b支持c我不在意d我不知道这些政策统计分析^p的结果如下:

  ㈢认识与思考通过这一次的宣传调查,我们对“三农”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识到了落实“三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障碍。

  “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问题,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三农”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

  3.1加强“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贯彻落实“三农”政策。

  3.2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途径。

  1)尽快打破造成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把我国的广大西部地区开辟为农民充分就业的广阔战场。3)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力度,增加其数量。4)将城镇化作为农民就业的主渠道。

  3.3从农村内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充分就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伟大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我认为,除了

  

篇八:三农问题的研究

  各级党政机关和涉农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自报告的要求做到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多谋农民之利多解农民之忧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动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农问题新研究

  有幸参加今年河北省委组织的加强基层建设年驻村帮扶活动,这是我继1977年驻村学大寨和1986年驻村扶贫之后,又一次驻在村里与农民近距离的接触。在帮扶工作中,我与其他两名河北省农信联社的同志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得益于省委重视和省联社支持,出于对农民的真挚情感,我们为村里办了修水泥路、电网改造、建村民广场等十多件实事,受到村民的认可和赞扬,所在工作组被评为省优秀驻村工作组。应当说今年是我近年来最接地气、最感充实、最有成就感、最难忘的一年。但是,荣誉和赞扬却加重了我驻村期间一直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担心和焦虑。这就是,虽然改革开放尤其是2003年起党中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三农事业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比,当前农村出现了农民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农业再生产条件恶化、部分基层政权软弱涣散等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办法,我做了近一年时间的调研,经过了反复思考,现结合学习党的报告体会,把我的所见、所思整理如下:

  一、农民的焦虑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问题我高兴地看到,农民是真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他们是我党执政的依据和坚实基础。农民感谢党帮他们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感谢改革开放和免征农业税为他们带来福祉,尤其是年龄大一些的村民,是绝不允许别人说共产党坏话的,即使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现象使他们看不惯甚至引起不满,但他们认为“共产党的‘经’是好的,只是让下边的‘和尚’给念歪了”。这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中国农民的主流意识。但我也确实看到了在一些农民中目前日益增长的焦虑和不满,看到了党的执政基础面临削弱的危险:1.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虽然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比仍由1985年的

  1.53︰1扩大到2011年的3.13︰1(《中国收入差距正迎来缩小的拐点》赖德胜陈建伟人民日报2012年4月10日)。城镇居民和农民间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逐年拉大,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架环路、城镇居民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与日渐冷落、基础设施落后、较少得到公共服务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虽然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这些年已有很大提高,但是农民由于没有同步享受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被遗忘、不平衡的心理普遍存在。

  2.新的“剪刀差”客观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提升幅度远远低于化肥、农药等工业品涨价幅度和对农民工、劳动派遣用工实行不平等工资福利待遇两个方面。我国有13亿人口,目前的城镇化率接近50%,但“目前中国城镇化如果按照户籍城镇化口径来计算,那么会下降1/3”(引自中央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的主题发言东方网2012年3月25日),这就是说我国目前仍大约有9亿农民。9亿农民为4亿城镇居民提供低价农产品和廉价劳动力,促成了城镇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这就是新的“剪刀差”。由于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尚未形成,目前的农产品最低保护价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尚不能反映真实生产成本,加上作为粮食市场主体的国有粮食收购企业很难做到敞开收购,不仅使得国家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远高于对农民的补贴,还富了一批倒买倒卖的中间商。

  3.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关注保护不够。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很难直接反映到决策层,使得农村本已薄弱不该撤并的机构撤并了不少,农民享受到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少,出现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买真货难。在我们与农民的交谈中,许多农民表现出了他们对过去村供销社、信用代办站、合作医疗点、村小学及当时经常驻村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的怀念。我个人认为这些机构的撤并应当讲都有其合理因素,但当时毕竟应当听一下农民的意见且不要操之过急搞一刀切。这些年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但是实惠农民并没有全部得到,比如对农机具和家电补贴后,不少农民在购买时遇到了质量下降或价格攀升的

  问题。4.部分农民对建设新农村信心不足。家庭土地承包的红利已渐消

  失,一些村庄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损毁,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开始显现,加上种田不挣钱,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农村年轻一代“务农无地、上班无岗、进城无户、低保无份”,村里待不住、打工受歧视,大部分已常年不在家,处于农民工或流浪工的状态。

  5.一些农民道德观念出现滑坡。与上世纪的驻村经历比,我有一个不好的感觉,就是现在一些农民表现出更多关心自家利益却很少关心集体或关爱他人,集体主义互帮互助观念十分淡薄。今年刚驻村时,已看不到过去村民欢迎上面来村干部的热情,他们普遍认为我们不可能住到村里,不可能为村里办什么实事,他们说:“十多年了,就没见过省干部能在村过夜的,乡干部来也就是待一会儿就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比上世纪八十年代更为贫乏,除由过去的听广播变成看电视外,基本没有别的文化生活。“从土地承包后,村里就没开过全体村民会,也没组织过大家学习”村民如是说。先进思想文化在农村得不到广泛传播,封建、迷信、赌博现象趁机抬头。更为严重的是目前个别村民小偷小摸问题突出,玉米和蔬菜尚未完全成熟,村里的农民就抢着收回家,否则很可能全部丢失,为此,我们还专门为村里安装了11个摄像头和电子监控系统,这也算驻村期间所办的实事之一。

  党的报告中关于“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方面的论述,是我们解决一切农民问题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依据我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确立农民是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的地位。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口头报告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主要的就是农民”,“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毛

  泽东农民问题理论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张加磊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06期)。我国农民人口数量目前仍远超过城镇居民,且城镇居民大部分为解放后迁入的农民,农民理应成为国家主人,国家意志应体现农民的诉求。我个人不赞成把农民称作“弱势群体”,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其基本权利当然包括与城镇居民一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权利,而不是救济和施舍的对象。确立起农民是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的地位,是我们解决农民问题的立足点、出发点,理念达不到这个程度,就很有可能再次做出损害农民利益的决策或行动。

  二是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理顺农产品价格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基础。应当利用当前互联网已高度发达的条件,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清除市场壁垒,利用市场来及时发现和校正农产品价格并反过来指导农业生产。国家应制定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建立工农业产品间合理的“平价”比例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应以瘠薄土地农产品生产成本为基础,否则不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最低保护价还应逐步包括通货膨胀和缩小城镇与农村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否则在基数悬殊的情况下,同样或者农村略高的增长比例仍会使城镇居民与农民间生活差距越拉越大。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都小于1,农产品单方面提价有利于社会总供给,对社会总需求不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国家还应利用好WTO关于农产品的“绿箱”、“篮箱”规定,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扶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

  三是加快开放城镇户籍。农民进城是任何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必备条件,还没听说过哪个国家因为农民进城而对这个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危害的。因为中国农民的情结在于故土难离,所以只要农产品价格能做到随着工业品和居民收入水平同步提高,就能够有效抑制农民盲目进城的冲动,就完全可以让农民自己选择是否进城,而没必要做指标、缴税年限等方面的限制。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解决好农民问题,最大的内需也在9亿农民,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加快直至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并逐步做到进城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住房、子女就学、养老医疗、社会救助和工资福利等保

  障权利,将会有力地拉动内需,并为我国工业化提供充足劳动力资源,弥补因进入老龄社会而减少的“人口红利”,很可能会给我国经济提供一个长时间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四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政治清明和干部敬业公正清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各级党政机关和涉农部门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自报告)的要求,做到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多谋农民之利,多解农民之忧,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主动化解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思潮。“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八届二中全会讲话),不能干什么只盯着钱、想什么都从自家利益出发,否则农村的和谐稳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均无从谈起。在农村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上,各级党组织尤其是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二、农业基础薄弱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这几年农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确实在逐年增多,这主要得益于两条:一是籽种和种养方式带来的变化。籽种要感谢袁隆平等科学家,玉米、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业作物由于种子革命,产量较上世纪八十年代翻了一番;种养方式变革的效果也十分明显,过去养一头猪到出栏需要八、九个月,而现在时间缩短了近一半。二是农民自身消费的减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农民自己吃的比过去要少得多,基于缺少人手和卫生安全等原因庭院养大牲畜及猪羊鸡兔已很少,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吃商品粮菜等原因,农民自身消费部分大幅缩减。农业提供商品增多并不等于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是党和政府需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我所看到的是,目前农业基础薄弱和不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部分农村已

  表现得比较突出:1.农田耕作粗放。我所驻的村有163户、655人,常年在外打工

  的劳动力近200人。由于农民不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还当农民,村里绝大多数青年不愿也不会种地,所以在家务农的基本是老人和留守妇女。部分土地撂荒,有些土地不搞初耕复耕,积、送农家肥已很少见,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使得耕作浅层化、土壤毒素化、土地板结化问题已十分突出。如果没有新一轮种子革命很难想象产量会大幅提升,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十分令人担忧。

  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些村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修建的水利设施因使用多年已经或接近报废,当年的灌渠、林网已大部分平做农田,土地缺乏蓄水保水能力,地下水位连年下降。老本已吃殆尽,新的尚未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已影响到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因为农民承包的土地同时承担着农村贫困人口生活保障的作用,所以国家规定家庭土地承包长期稳定不变。但30多年过去后新的矛盾出现了:死亡和迁走户口的人有地,新出生的一代农民没地;已外出打工的农民既不种地又不愿把土地转包出去,想种会种地的人却没地或缺地。土地利用率不高还表现在废弃闲置宅基地使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上,我所在的村目前废弃和闲置的宅基地已超过1/3,而且还在呈加速扩大趋势。从互联网上查,全国农村宅基地为16.8万平方公里折合2.52亿亩,这还不包括村内道路等占地。我国村庄建设长期缺乏规划和管理,已建房的地占就占了,新建房还在不断占用耕地,对农民过多宅基地占用过去曾搞过治理但收效甚微。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确保不低于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迟早将被突破。

  

  

篇九:三农问题的研究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党课四班

  供热101

  李朋

  关于三农问题的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调减农业税,取消部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得到减轻,粮食价格阶段性回升,种田效益明显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提高,不少地方的农民向集体重新要求承包土地,进而引发了土地承包与流转中的一些矛盾、纠纷,并呈上升趋势。经调查,矛盾和纠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前些年,因农民负担重、种田效益差、耕作不方便、发展集体经济等原因一部分组的土地被交由村级经营发包,现在又回过头来要求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实行“两田制”的地方没有按规定纠正到位,群众要求将责任田的承包经营权重新落实到户;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要求归还以前抛荒弃耕、甚至当时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个别农户要求归还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强制流转现象的流出土地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政部马列教研室本学年的实践教学,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做了走访调查,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一种特别之情,借此实践活动,重温久别的家乡情怀,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经过全党全国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向前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与目的.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一、乡村道路建设

  村有一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从中便可以看出道路的修建是制约这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交通便利了农副产品便能及时的卖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的别农民所利用,还有高效的化肥,农药,机械用具等到达农民的手上,提高土地产量,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村庄与村庄至少有一条水泥路相连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从此,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周围的村庄,下雨天不能出行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植物上,农民脸上乐开了花。二、税收的改革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三、经济的发展

  自从农村减免了税收后,以及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农民手里逐渐也有了些积蓄,国家更是提出小额贷款的举措,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种植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的田间地头不再是清一色,随处可见大棚蔬菜,房屋瓦房的养殖区,高效的新作物等装点这大地。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文体教育的发展

  现在农村有好多室外健身器材供老人与儿童使用,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避免了老人因孤独而犹豫的状况,更多的老人可以在一起健身交谈,而且很多农村现在都有老年人俱乐部,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画画,写字等多种娱乐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了晚年的朋友,他们也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更好的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儿童上学也不再交学费,而且上学的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住上了新房,有了体育场,有了升旗仪式,儿童们佩戴红领巾,有礼貌的向叔叔阿姨们问好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几点建议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建设中去。

  2.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3.加强基层领导人员党的觉悟意识,提高科学知识,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4.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5.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积极运用科学种田,做到因地制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6.加大建房力度,为提供更多的可耕地面积,大力宣扬小康住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7.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新农村已经得到很好的建设,而且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未来的农村一定会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水平再创新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充满了期待与祝福,愿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如何善理当前土地承包流转中的矛盾与纠纷,是各级组织特别是乡(镇)村两级组织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认为处理此类矛盾与纠纷心须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江苏省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依据,以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为目的,既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又要实事求是,妥善处理,防止引发更多更大的社会矛盾。

  1、对外出农民回乡务农的,如果在外有稳定的就业,有固定的居住地,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其继续从事二、三产业。如果农户确实需要土地而原有承包地巳被专业承包的,原则上待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承包地。如果已经将农户承包地平均分配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成员的,可在机动地中予以解决,没有机动地的要尽量帮助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实在不能解决的,在下次土地小调整时解决,目前可以通过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处理。对空挂户、口袋户等人员要求承包土地的,原则上在原户口所在地处理,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发包的,待承包合同到期后再予以返还,如果原有承包土地巳经平均分包的,原则上待下次土地小调整时再予以落实。返还、落实承包土地时要补交其承担税费的尾欠。

  2、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与农户直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全部进行补签,或者完善委托流转手续。原来没有土地流转合同但有约定的,要依法补签;原有流转合同不规范的,尤其是群众意见较大、补偿标准低、流转时间过长的合同,要视情况商定调整补偿标准和办法。对强迫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首先仍然要做过细工作,钝化矛盾,征得群众理解支持后完善必须的手续程序,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能征得群众同意、确需要回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协商做好土地返还工作。集体经济组织或其它组织截留、克扣土地流转收益的要全额返还给流转农户。

  3、对以划分“口粮田”“责任田”为由,收回农户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原则上要维护招标承包合同的严肃性,继续予以履行,但对招标收益从现在起根据情况分别处理。集体经济组织没有追加投入改造的,原则上全部返还给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巳经增加投入改造的,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在集体与农民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到位并已经用于还债、办事等方面的,要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的,必须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在群众同意、签字盖章后方可进行。招标合同到期后必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重新确权到户。

  4、对因农民负担过重,粮食价格过低,耕作不方便等原因而带来一部分组自愿将组级土地交归村级并相应扣减相关税费及劳务的,要实事求事加以处理。农户当时已经全部签字盖章的,按照规定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对当时农户没有签字盖章或者只由组长一人代签的,要完善手续,到位后再办理土地所有权变更登记。当时大部分群众没有同意,现在土地仍为集体经营、农户又需要土地的,应当将土地返还给组级重新确权到户。若土地已经发包并且没有到期、暂时无法返还的,从现在起其承包收益要返还到组。如果承包金在发包时已经一次性收缴并已使用的,要逐年将组级应得收益记入该组积累,待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有能力时再予以返还。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要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返还到组到户或委托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对“五老地”、荒地、废地等由村级集中统一开发并发包的,原则上要维护原有承包合同的严肃性,发包主体仍然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但要根据村级投入情况,在村与组

  5、对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而无偿侵占农民承包土地或平调其它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原则上应当将土地返还给原有农户或集体经济组织。属于镇级侵占平调的,如果现在已经用于二三产业建设用地不能返还的,凡巳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必须按规定将土地征用费支付给原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或者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将征用费用转作股金,入股分红,让农民长久受益;还没有办理土地征用手续的,要按照租赁、入股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租金与分红红利,并规范办理土地流转手续。凡由镇级对外专业发包的,其发包收益要全部返还,专业承包到期后,再将土地返还到位。属于村级侵占平调的,土地原则上也应返还给组级或农户,如果巳经发包、合同尚未到期的,其发包收益从现在起要返还给组或农户;如果已经将承包金一次性收取并已正当使用的,可以不予返还;如果集体债务较高、确需继续使用承包金还债,又是平均占用各组土地的,可以在广泛征求意见、群众签字盖章的基础上,在商定的年限内、用逐年收取的承包金继续还债。专业承包合同到期后则全部将土地返还到组到户。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多数农民仍然只能通过种粮,散养家禽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都不高,如种植水稻,除去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等开支,每亩纯收入仅为160元左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区2000-2004年的5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32.5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平均增长率不到8%,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富创造者,但却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由于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师资力量薄弱,拖欠农村教师工资问题严重。许多农村的培训机构由于受到高学历风的影响而处在关停并转的局面。农民教育培训滞后、培训面不广、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针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滞后,服务难以深入。同时,随着对农民工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农民外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第二,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耕地少、分散,受气候的制约较大,交通不便、通讯困难、能源短缺等客观问题一直存在。农田基础设施大多数年久失修,抗自然灾害能力很低。导致农业经济非常落后,农村人口贫困面大。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区虽然有农业产业化项目30多个,但多数项目带动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辐射面不广,特别是缺少农民参与的产业链条,农民能从中获益的不多。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

  第三,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庞大的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投入和教育“两基”投入等原因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这些债务大多是公益性支出,支出项目本身没有经济效益,难以通过项目收益和资产变现清偿。这样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村容、村貌不堪人目。

  二、“三农”问题的对策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们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调整区域发展思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农业,必须放到区域经济的总体思路之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形成带动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整体合力。区地处市区,土地面积740平方公里,只有耕地8183公顷。200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174.9元,来自种植业、养殖业的仅占13.6%和39.2%。单纯靠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必须跳出“三农”圈子谋划“三农”,大力实施工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化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龙头企业建设带动农业产业化,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子。

  二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区情况看,农产品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工业化水平低仍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着眼全局,牢固树立“工业立区、以工哺农”的发展意识,推进农业和工业的换位,走农产品深加工之路,以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效益最大化,实现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继续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市场定位、资源取向”,善于从培育本地特色中寻找方向,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就区实际来说,区土地资源少,饲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产业有传统、有基础、有资源、有市场。鉴于此,要大力推进主副换位,在农业内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

  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扶持,落实好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要加强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通讯、供电状况和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更多更快地了解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的行情,以趋利避害,多受益,少受损。加大农村科普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是要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同时,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造就一代既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

  六是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首先,抓好区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区域经济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结合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其次,调整劳动力结构,搞好“两个转移”。减少农民、转移农民是富裕农民的前提。要积极推进劳动力布局换位,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鼓励、支持农民从事民营经济,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努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尽可能多地就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积极发展和培植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就业。

  七是要加强村屯规划,规范村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集镇形象,不断提高村镇综合管理水平,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八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三级联创”活动延伸拓展,与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要进一步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完善“一事一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在保障机制的建立方面,要积极推广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推进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等机制。总之,要通过多方面努力,把农业搞强,把农村搞活,把农民搞富。创意农业可以概括为: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如下特征:创意农业具有较强融合性、渗透性。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当前各级各部门正在按照中央部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笔者结合基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大量调研,发现农民真正需要政府部门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的是这样的科学发展观:1.为其作主。一是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坚决纠正各种违规行为,特别是违背农民意愿进行土地流转和违规占用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搞开发建设的行为。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认真搞好信访接待、政策咨询工作,纪检、教育、交通、国土、建设、卫生、农业等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查处打击擅自增加农民负担、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2.助其发展。一是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发展农业经济的能力。二是提供项目资金支持,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缺乏难题,解决一家一户不能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三是支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驾御市场经济能力。四是鼓励支持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发挥规模经营效应,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五是指导协调金融担保支持,帮助农户解决发展贷款难题,促进产业发展。3.解其顾虑。通过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保费补助,提高农业保险普及率,弥补农业经济损失,防止农民因灾返贫;通过建立完善期货市场,解除投资农业后顾之忧,保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服务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土地矛盾和纠纷逐年加重。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伤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土地承包纠纷总量一直处于高位。究其原因:一是土地承包基础性工作不够扎实。土地承包资料档案滞后,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变更及注销管理不严,多数地方没有开展基本农田进证入户工作等;二是土地流转欠规范。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不高、条款不全,土地流转程序不当,登记备案不规范以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等。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整体水平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处于初始阶段,从合作组织自身来看,存在着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服务功能较弱,带动作用发挥有限等现实问题,合作社缺乏会管理、善经营、乐奉献的带头人,缺乏开拓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等。从外部环境来看,国家投入支持不够,相关扶持的配套政策急需出台。3.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萎缩,各地近郊农村集体资产被贪占、挪用、变相侵吞、挥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是管理机制不顺。农业部门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的指导部门,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制约手段,监督乏力。二是法律法规缺失。《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部分规定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条例》对农村集体资产的处置分配没有明确规定,造成目前相关工作指导和司法实践都面临很大困难。三是政府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缺乏明确的市场主体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给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带来诸多制约和阻碍。4.农业保险保障难以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农业保险还处于试点阶段,规模不大,出现的经营问题多,比如赔付不及时、拒赔等,导致农民参加保险积极性受挫,参与业务推广的基层农业部门信誉受损。究其原因:一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机构以盈利为目的,重利益,轻责任,难以担当服务“三农”使命;二是基层农业部门开展保险工作无配套经费,增加了行政成本;三是财政资金支持不够,大部分区县财政困难,无力配套巨额保费补贴;四是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出台,影响了国家及地方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对一些违规行为处理也无法律依据,没有法律明确主管部门和工作机制使工作协调难度增大;五是农业保险经营风险较大,而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经营单位优惠政策不明确,比如对经营费用的补贴,对以险养险的支持等方面。5.农村金融支持瓶颈严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太少,规模小,范围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乏力,农村资金倒流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扼制,农业贷款难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农业贷款缺乏有效担保,大部分的业主和农户无贷款抵押物无法获得担保支持,农业担保公司目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型龙头企业。二是金融机构开发农村贷款品种滞后。三是现代农业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还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四是国家配套支持政策滞后。比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等政策,但至今未很好落实。——如何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体现到服务三农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部署,坚持创新突破,勇于开拓进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三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合作组织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以及财务创新管理等方面取得明显突破。1.加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体系。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建设。在区县一级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机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庭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规则”;二是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依托农村经营管理系统,指导各地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组织网络,配备必要的流转服务设施。支持村社集体、社团或企业组织等以合法形式开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培育民间社团或经营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在重点区域建立适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要求的管理服务系统,推进联网工作。三是推进农村土地、产业规模经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励项目,加强农村土地流转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机制建设,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纳入农业项目审批、农业贷款专项贴息、农业信用担保等农业政策、资金扶持的必要必要条件;四是积极探索承包农户之间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农民。

  

  

篇十: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浅析研究

  xxx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xx论文

  题目:教学院系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评阅人

  三农问题浅析研究

  成教系

  班级

  2012xx

  2012年6月30日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3、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这是最重要的国情。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他还认为,农业关系到工业以及整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邓小平说:“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全国近13亿人口,62%以上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来说举足轻重;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国城市与农村发展差距在拉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的农民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赢得农民,党的执政地位就巩固,工农联盟就加强,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胜利;失去了农民党的执政基础就动摇,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被断送,历史如此,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农民的积极性,就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工业的进步,更谈不上实现现代化。

  4、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ofrualdinkgwtesc,pbyhm

  4.1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做到城乡发展一盘棋,从思想上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发展模式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用工业化富裕农民、用产业化发展农业、用城镇化繁荣农村等综合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观念,以工业化的视角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谋划农业的发展。在发展战略上,要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重点做到“三个倾斜”: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着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能力;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着力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保障水平;向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倾斜,理顺基层的事权与财权关系,完善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职能,着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

  4.2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入手,加快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比较优势,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重点,促进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构筑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多元化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农业产业带相配套,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业,把仓储、运销、包装、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

  ofrualdinkgwtesc,pbyhm

  体系建设,增加信息量,增强时效性,扩大覆盖面。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农产品结构,扩大出口,增加收入。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在建立县、乡和农村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基础上,以生产基地为载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强化标准推广,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按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4.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既要做足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更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要立足农民就业渠道、就业空间有限的实际,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来实施,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发展,作为最大经济项目来推进。要着重在积极开辟大量转移的新途径和形成有序转移的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劳务服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劳务输出,以减少盲目性。二是要搞好培训。逐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教育,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三是要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解决好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及劳动环境恶劣、劳动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并为他们在子女上学、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

  

篇十一:三农问题的研究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干部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

  三农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根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开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局部乡镇,与县乡村干部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

  1/2

  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标准、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2022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乡村负债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两基〞达标、兴办集体企业、治水修路、买税填税等原因,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在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是基金会问题。据统计,1993年3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合作基金会498家,股金余额9.23亿元,放款余额8.24亿元。在中央3.82亿元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已累计兑付股金7.02亿元,占全部股金余额的76%,目前还有2.21亿元的缺口。要想尽快把剩下的股金兑现给股民,靠以吃饭为主的市县财政来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局部股民情绪较大,上访不断,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力。—0.6,局部渠道仅为0.3,实际灌溉面积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0%。二是工程投入严重匮乏,投入渠道越来越窄。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和群众筹资投劳。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我市水利投入逐年下降,2022年为4.65亿元,2022年减少到2.8亿元,2022年只有1.07亿元了。从2022年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完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我市的水利建设,尤其是江河湖库的治理构成了较大的压力。三是基层水管单位生存困难,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水费长期收缴困难,到位率低,大局部基层水管单位专业人员纷纷自谋生路,造成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目前,全市基层水管单位人员8031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4.8%,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3%。

  2/2

  

  

篇十二: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认识研究论文

  一般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资源会自动实现优化配置。根据微观农业经济理论讨论农业问题,也同样认为在市场的作用下,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个要素之间的互相替代和优化配置。现在我提出的问题是,假如要在这种学术语境中研究三农问题,人们首先应该讨论的是这种理论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否市场经济这种理论本身,就是讨论三农问题的内在前提呢?我看没有这么绝对。

  第一个要素看土地。在很多讨论中我都一再强调:事实上,我们国家农村的土地是不可能增加的,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土地面积在下降,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动性,使它不可能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可以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这使我感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中国农村很难找到适用的前提。一是由于人均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二是由于土地承载的双重功能。在农村政策研究领域中,人们都知道大包干以后国家不再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而转由土地来承担,这样就形成了土地的双重功能。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双重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为主。

  人们20年来约定俗成的共识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可以被简化为“大包干”。但什么是大包干?

  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力。农业人口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是清末以来的长期问题,本来不是建国以来才有的现象。其实,人们只是对中国近代史上追求工业化导致二元结构体制下城乡差别扩大引起更多的关注。现在中国农村有五亿劳动年龄人口。另外,上到60岁以上的老头老太太,下到半大小子,他们只要能动,总要到地里去干活,所以,农村整、半劳动力加起来不止五亿,估计有六亿以上。农业需要多少劳动力呢?一亿多。那么

  总共有多少劳动力需要转移呢?至少三四个亿。往哪转移?因此,如果劳动力不能转移或者转移得不那么顺畅,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也不能增加,那么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效用只能递减到零以下。尽管如此,劳动力仍然不可能减少,怎么办?农民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只能被迫减少劳动时间。按现行法律规定一个劳动力一年应该劳动300天,然而却只能在农业上劳动20多天,那剩下90%以上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没有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不吃饭,不消费,结果呢,一个活劳动所有的消费,也就是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过程,都得由土地产出来保证,假如他没有外出打工的话。因此,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提高,不仅不能提高,实际上这些年农村的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下降,大幅度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在有些资源严重短缺的地方,农业甚至连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都不行了。

  第三个要素看资金。在上述情况下,作为龙头要素的资金当然就进入不了农业领域。因为资金投入必须要产生利润。但是,农户家庭经营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是负效益的,导致每年农业资金至少净流出几千个亿。为什么农业资金会流出呢?农业生产连平均利润都达不到,资金怎么会进来呢?有人说,可以通过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用政策性的政府资金来加强农业投资,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且不说增加投入并不能增加产出,也不能增加产出效益,如果产出效益不增加,投资敢增加吗?就算政府真投了,那高度分散的2亿多农户到底应该投给谁,怎么投才能到那些真正需要的户?事实上这些年政府增加投入的结果是,投入大多数下达到有关部门,转变为部门收益和乡村基层负债的增加。

  而且,90年代以来农业的硬成本每年增加10%,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业的主产品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力,大部分高于国际价格。这是硬投入方面。

  软投入呢?软投入就是所谓服务,也同样有成本问题。例如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含量,等等。硬成本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每年增加了10%,软成本年平均起码增加了9%,其结果是农业的负效益越来越严重。农户调查显示,1997年以后,家庭经营条件下,农业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产出比逐年递减,纯收益已经是负值,1995年种植业亩均可以获得340多元的现金收入,而到了2000年,亩均只能得到161元,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农民真的以土地收入为主,那么在那些占全国1/3的农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的地方,实际上一年一个人就只能收入100多元,这还没有把劳动力的投入成本算在内。这样看来,农村种植业人均每年一两百块钱的现金收入水平,怎么能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呢?

  综上所述,人们现在之所以终于接受了三农问题的提法,是因为“好一个农业了得”。这么多矛盾错综复杂地搅和在一起,使得我们至少在政策层次上不可能再讨论纯粹的农业问题。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前人们提出的失去解释力的那些认识误区。

  当前第一个重要的认识误区是私有化。切不要以为,只要土地私有化就能解决农民问题,就能成规模地集中土地,而只要规模经营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这个道理看上去逻辑完整,实际上似是而非。现在中国人均土地就是这么少,在南方有600多个县,人均耕地面积都低于0.8亩,有三分之一的省人均耕地少于一亩。土地已经基本上转化为农民的社会保障,世界上有哪个国家把社会保障私有化?而那些人均耕地面积多于一亩的地方多在北方,然而北方缺水严重,旱魔肆虐,经常是数以千万亩的土地遭受干旱,中国水土资源都严重缺乏,总体上水太少。尽管有些地方土地资源相对宽松,但水资源缺乏,仍然不能以所谓的耕地私有化来形成规模经济,来提高生产能力,不可能依靠提高规模效益来参与国际竞争。这些所谓用

  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考量农业问题的思路,在目前我们这样的资源环境中都要碰壁。

  有人问,为什么不革新农业技术?靠技术创新提高农业效益。需知,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前期成本,这些前期成本谁来付?现在讲知识产权保护,因为前期成本高才要知识产权,技术是要拿来卖的。更何况,分散的小农经济条件下,哪个单家农户能够成为这种技术和投入的载体?

  又有人说,为什么不提高产业层次?只有搞产业化才能解决农业的出路问题。不错,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在我们这里,农业主要投入品中,资金、化肥、农药、种子等,以及产出品的加工、购销领域基本上被垄断了,产业层次如何提高?进一步看,能把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与负效益的农业结合起来吗?当大部分涉农经济领域几乎都是被政府下伸的部门和政府控制的国有部门垄断、并且凭借加强垄断获取利润的时候,农业能产生利润吗?再说,搞产业化经营是要成本的,假如在不产生利润的农业领域从事生产经营,组织成本从何而来?

  

篇十三:三农问题的研究

 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三农”问题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本文探讨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时代性、复杂性去认识和把握其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三农新农村建设

  0引言重视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和思考。1“三农”问题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性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党一贯的战咯思想。从我党开始关注“三农”问题起,依次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农”理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突出体现在: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由于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形成了近代特殊的城市和农村“二元”关系。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点。“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以苏联为鉴戒,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他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对农业和轻工业是比较注重的。我们一直抓了农业,发展了农业,相当的保证了发展工业所需要的粮食和原料。可以说由于“三农”问题的重要复杂性,更由于我党对“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和解决,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长足发展。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改革是率先从农村突破,走了一条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道路。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安徽、四川等省的农民群众创造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成功,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成功,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广大农民取得了经营自主权,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农业连年丰收。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农村改革取得成效并为全面改革提供了支撑点的时候,邓小平提出了实行改革战略重点转移的设想。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90年代人民生活由温饱达到小康。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2“三农问题”在新时期的问题和特点2.1存在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由解决温饱问题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个小康的水平还很低。这一时期既是“关键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但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等瓶颈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很大,城乡差距越拉越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2.2新时期“三农”问题的特点进入新时期,“三农”问题也表现出与过去有不同

  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城乡发展不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198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为2.5:1,到2005年扩大为3.3:1。城乡社会发展资源占有失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同步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二是主体缺位和匮乏。进程打工热潮使得农村中的主体缺位现象十分严重,我们通常称如今的农村人口为“703861部队”。“70”即老年人,“38”即农村妇女,“61”即小孩。无论是穷县还是富县,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同样存在,而且农村中发展打工经济越好的这个问题越突出。

  三是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适龄人口4亿左右,其中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随着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今后我国每年还将净增600万~700万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必将对社会就业、农村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巨大的压力,并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对于上述问题我们该做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3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思考在新的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笔者以为,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三农”问题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必须对“三农”问题从多角度认识,任何一个单一方案无法解决三农问题。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就可以看出“三农”问题牵涉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解决“三农”问题既要认识到其长期性和复杂性,又要多管齐下才能达到。笔者以为应从以下方面来认识。3.1要认识“三农”问题的阶段性发展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它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特点。新阶段新世纪关键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民生问题的进一步深化。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树立长期战略。3.2中央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条件。2004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它的9个部分22个方面都围绕着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和改革成果。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推出了支持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综合政策。这三个一号文件都充分体现了中央重视农民利益,重视农业发展,重视农村改革的新重农思想,体现了稳定、完善、强化“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3.3农民主体地位的回归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农民工进城部分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经济状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却少了主体何以建设?新农村建设除了经济问题还有很多内容,其出路应该还是在农村。农民进城打工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接受城市的生活气息,但是农村发展依然缓慢。这既是原因,经济不发展才到城里去,又是结果,发展缺少了主体因素反过来又限制了发展。日益增多的农村留守人员也会引发一些新的问题。不管农村走城镇化道路还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是搞活农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发挥地区优势,没有农民主体的回归一切将难以实现。3.4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智力保障。教育条件的不平等也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农村的落后不仅是经济的落后还有教育的落后。在今天的信

  息时代,知识已经成了发展的核心要素。如果农民的知识水平依然很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仍停留在较低层次,城乡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条件的改善,农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已是刻不容缓。

  3.5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多为农民办实事搞好服务。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条件。地方政府起着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要上传和下达贯彻。中央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要由地方政府来施行,农业的生态发展,地区作用的发挥要靠地方政府来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是地方政府在新时期要面对的挑战。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篇十四: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系统解决研究

  1三农问题及原因

  我国承包制的土地制度所导致的小农经济,进一步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自身所需要的规模化效应难以满足,农业收益低更成为必然。农业收益低造成资本挤出,同时提高了进入的成本,技术金融等相关性服务难以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收益率低,形成了恶性循环。“人造国情”矛盾。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的经济结构,是由于城乡资源不同而形成的,产生城乡差距,有其必然性,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进行,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但是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仅包括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基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有研究指出,由于人为歧视的制度安排,几十年来中国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5∶1。如果住房、教育卫生等也考虑在内,中国的收入差距将达到6∶1。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仅仅为1.5:1。

  2三农问题的解决模式分析

  2.1代表思路评析

  2.2代表性模式设计评析

  2.2.1重庆模式

  (1)“地票”改革。所谓地票,就是由市国土房管部门发给等量面积建设用地指标凭证。这个凭证就称为“地票”。地产开发商通过竞拍地票,获得申请对城市近郊的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的权利。重庆地票将农村地区的非耕地转变为耕地,随即将城市近郊的农地纳入城镇土地开发版图。就是借宅基地的流转实现了用于建设的农地的置换,农村的宅基地变为城

  市的宅基地,其目的在于保证耕地的不减少,克服城市扩张的用地瓶颈。(2)“脱衣穿衣”户籍制度改革。2010年1月,重庆启动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了《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方案》,全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中,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转户”为突破口,对转户农民设计了“3+5”、“脱衣穿衣”的政策体系:即进城农民穿上城市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五件衣服”,脱掉农村林地、宅基地、承包地“三件衣服”。截止目前已经有近两万名农民获得城市户口,农民兴趣很高。不可否认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实现了城乡制度的很大衔接,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配套制度设计影响极大的一次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穿五”存在一定的时间迟滞,或者依靠市场(除了教育问题可以立即解决,社保、医疗具有年限限制,就业培训远远不足,住房只能依靠廉租房等),实际应用效果没有预想的要好。具体分析情况如表1所示。制度改革也仅仅倾向去于两类重点群体:一是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二是历史遗留问题。所以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2.2天津模式

  天津“宅基地换房”。所谓“宅基地换房”办法,即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原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复耕,而节约下来的土地整合后“招”、“拍”、“挂”,用土地收益弥补小城镇建设资金缺口。这是自下而上建设小城镇的做法,数量上可能满足了中国城镇化的要求,却难以达到城镇化的标准。其本质更倾向于工业增收的思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可以保证农民有所居,农业产出不减少,来追求增收,确实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农业依然难以发展。

  3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模式设计

  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有效地解放耕地上的过多人口,以此增加农民占有耕地数目,实现规模化,刺激技术与资本投入,通过政府投资与农民个人投资,技术投入等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发展。还必须保证解放出过多人口可以充分的就业,具有自己的住房与保障。其中,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上世纪80年代农村过剩劳动力出路是乡镇企业;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消费拉动制造业发展,转为投资推动资本密集的基础产业发展,乡镇企业随之转向资本密集型发展,吸纳能力大大减弱。现如今如何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既能绿色合理科学发展,又能吸纳转户农民就业将是一个核心问题。首先,应对申请农转非就业能力排序,具体根据个人就业能力的情况下实行申请制度,保证转入人口具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其次,针对农民的林地、耕地依然采用补偿金进行补偿,而针对其宅基地上宜采用补偿金与换房模式相结合。具体根据村民意愿与实际情况,保证农民有所居。再次,适度增加五项保障,在预算前提下,切实根据农民的年龄与个人能力进行社会保障的补偿与分配。在此基础上保障每一个转户农民“有所居,有所劳,有所养”。转户对象城市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就业,做好转移劳动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技能。最后,未转出农户因农村耕地不减的情况下,人均耕地数量上升,收入水平也必然上升。因此收入差距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此时,政府应逐渐加强机械化、规模化农业引导,农业金融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提高农业附加值,缩小产业差距,各项措施系统、有机结合,各级政府通力配合,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达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篇十五: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根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开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开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局部乡镇,与县乡村干部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

  1/2

  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标准、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2022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乡村负债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两基〞达标、兴办集体企业、治水修路、买税填税等原因,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在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是基金会问题。据统计,1993年3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合作基金会498家,股金余额9.23亿元,放款余额8.24亿元。在中央3.82亿元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已累计兑付股金7.02亿元,占全部股金余额的76%,目前还有2.21亿元的缺口。要想尽快把剩下的股金兑现给股民,靠以吃饭为主的市县财政来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现在,局部股民情绪较大,上访不断,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力。—0.6,局部渠道仅为0.3,实际灌溉面积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0%。二是工程投入严重匮乏,投入渠道越来越窄。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和群众筹资投劳。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我市水利投入逐年下降,2022年为4.65亿元,2022年减少到2.8亿元,2022年只有1.07亿元了。从2022年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完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我市的水利建设,尤其是江河湖库的治理构成了较大的压力。三是基层水管单位生存困难,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水费长期收缴困难,到位率低,大局部基层水管单位专业人员纷纷自谋生路,造成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目前,全市基层水管单位人员8031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4.8%,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3%。

  2/2

  

  

推荐访问:三农问题的研究 三农问题 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52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