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19篇

时间:2022-11-17 11:50: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19篇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灵岩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19篇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灵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19篇,供大家参考。

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19篇

篇一: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灵岩山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苏州灵岩山导游词范文1:灵岩山,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远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称玉符山、方山。

  悬星岩位于灵岩山北崖最高处,俗称功德顶。其上有石龛,唐贞观年间开凿,名证明功德龛。平面呈椭圆形,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5米,体态丰盈,壮硕典雅。原旁祀四侍者菩萨,今剩其二。壁上多唐宋题刻。明嘉靖年间,在窟外增建献堂,墙涂红色,俗称红门。这里山色高远绝胜,如入云间天界。

  岩西为拂日岩,两峰夹径如雄关,俗称小天门。门西为积翠岩,北有饮虎池;门西南为巢鹤岩。清人于绍舜有《巢鹤岩》诗:“尘踪长是羡飞鸿,巢鹤岩巅恰御风。十里松荫晴亦雨,千里烟霭色还空。列屏山似居连舍,放眼人如鸟脱笼。不用凭虚更搔首,恐耽诗句负青葱。”

  巢鹤岩东谷口有云窝,南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东南麓多宋人题刻。西有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白云洞位于悬星岩东南转山之东,由红门南下,过转山东折而至。洞宽阔向阳,深暗莫测,乾隆帝题额并赋诗4首。下为小石厂,东

  1/6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东为大石厂,又名半室崖,可容数十人。

  小石厂南原有绝景亭,又名抱灵亭,宋僧仁钦建,后废。乾隆时建行宫,后废。东崖高耸似屏,水自崖下流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题“甘露泉”,人称灵岩第一名泉,俗呼清凉世界。相传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曾在此隐居。此地古木参差,青檀若虬,名千岁檀。苏州灵岩山导游词范文2: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乘坐2路、游4路、64路、69路、511路、512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城、石室、石猫、石鼠,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飞来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横生。另有石鼓山、象山之称。

  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

  2/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20xx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

  3/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苏州灵岩山游记范文3:学校组织去灵岩山秋游,一路上汽车缓缓地行驶着,我们也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想一睹为快灵岩山的风光。

  很快,我们便来到了灵岩山脚下。遥望灵岩山,一眼便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掩映在绿色的树丛中。老师告诉我们,灵岩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山,同时这座山上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这下我可来了兴趣,迫不及待地开始我们的灵岩山之旅!

  进入灵岩山风景区,只见有一条石头台阶通向山上,我们便拾阶而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阶两旁那许多的树木,没想到这深秋时节,这里依然郁郁葱葱。还有那一座座小亭子,我想肯定是给游人,劳累时歇息的好去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树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呼吸着林间的空气,“啊,好清新呀!”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越

  4/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往山上走,就感到越来越吃力,便停下我们的步伐,坐在了路旁的石头上歇息。这时,我和同学们都惊讶地发现,这四周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似昂首攀游状的蛇,有的状若发团的髫,有的似伸首隆背的乌龟,有的似两耳直竖的兔子,有的似形影不离的鸳鸯鸟等……真是千奇百怪,栩栩如生。不知不觉已快到了山顶,再向下俯视,只见人如一只只蚂蚁的渺小。而那行驶的汽车,就如同那玩具车一样的大小。大家禁不住叹到:“真高啊!”

  走着走着,一座高大的寺庙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时,我想起了老师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座佛山。”我便有些好奇,难道这个寺庙比其它寺庙别具一格。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便跟随老师走了进去。首先看见门口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两旁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再走进去,便看见了一座巍峨雄伟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高大的金碧辉煌的佛像。

  继续向西走,这里是以花园为主。站在花园里往上看,那座灵岩塔高高耸立着,如一位大力士保卫着灵山寺。这所花园,传说是供西施所用。绕过假山,我们发现一个名叫玩月池的池塘,听陆老师说,这个池塘,曾经是让西施在此洗澡、玩月的。听了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古代的美女西施都曾在此。这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灵岩山如此的有名。

  很快,时间到了,我们的秋游就快结束了。我有些依依不舍,因为我已经深深地沉浸在灵岩山这美如人间仙境中了。

  5/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6/6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篇二: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灵岩寺导游词范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热诚欢迎大家来灵岩寺游览,今天我将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妙的光阴,希望灵岩寺的优美风光和深沉佛教文化能给您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希望我的讲解能帮助您更好地认识灵岩,解读灵岩,体验灵岩的“灵验”,带一份灵岩胜水灵山的灵气和快乐回家,与您的家人和同事们共享。灵岩寺蕴含了丰富的自然和文化积淀,素有“灵岩奇异出尘寰,压尽江南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不但历代文人墨客趋之假设鹜,就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此地。公园665年,唐高宗和武那么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许是两口儿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又深感灵岩护佑大唐盛世的灵验之气,回京后便降旨免除当时的齐州也就是如今的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驻跸灵岩寺,留下一百多篇诗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可见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内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所以,灵岩寺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特别是灵岩与灵验谐音,人们在灵岩寺许下美妙心愿,相信不久就会灵验,很快变为现实。因此,来灵岩寺不但欣赏了优美的风光,而且也会因灵岩灵验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万德,灵岩广场)各位朋友,在我们前行的右方,有座四壁陡峭,险峻难攀的山,由于它的山顶突起,酷似一只傲然高唱的胸鸡,所以从前便

  取名叫做鸡鸣山。传说,鸡鸣山上有只神鸡,不但能报时辰,且知阴晴、晓祸福,还能劝人改恶从善。元朝时期,这一带有一伙匪徒,常常到鸡鸣山下集结,之后便入户抢劫盗窃,闹的远近村庄人心惶惶,夜不安寐。一天晚上,这伙匪徒在山下刚刚商定行动方案,准备出发,就听到了鸡叫声。他们以为天就要亮了,便匆匆忙忙的作鸟兽散。回到贼窝,见天上星斗仍在上半夜,就又回到鸡鸣山下,商讨继续作案的方案。谁知刚欲动身,又听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只得又作鸟兽散。待他们行至半路,仰观天上星斗刚刚移至半夜时分,就第三次返回山下,商议新的作案方案。但是,经过这三次的往返折腾,东方真的破晓,山下村庄的大公鸡们已经齐声高唱了。匪徒们惊得目瞪口呆,以为这是神仙显灵,警告他们不要做坏事,于是他们商定,从此金盆洗手,改邪归正,不再干那鸡盗狗偷,伤天害理的勾当。从此,鸡鸣山周围百里之内,出现了夜不闭户,鸡犬不惊的安宁场面。鸡鸣山从此得名,不但是灵岩寺的门户,还被列为灵岩寺外八景之首。所以,从如今开场,我们就正式进入灵岩寺这个礼佛向善、福缘灵验之地了。

  灵岩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更有许多巧夺天工之处,我们行进方向的右边,大约两公里处的那座山叫做明孔山。明是光明的明,孔是洞孔的孔,顾名思义,那就是因为该山的崖峭壁上有个透明山洞而得名。大家可以仔细观看,那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透明山洞,远远望去,山阴暗淡处那大如磨盘的耀目光亮恰似明镜高悬,皓月当空,令人叹为观止。正如许多奇景奇观一样,它也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传说。朗公和尚创立的灵岩寺因为遭到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之劫而毁为灰烬,法定大师重建灵岩寺时,由一条青龙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经,但当他将近灵岩时却遇到一座插翅难过的绝壁高

  山。法定大师便双手合十,面壁肃立,默念经文,不饮食长达三九二十七天,终于打动了菩萨心。菩萨令太阳

  神射穿岩石,绝壁高山顿时透出红光数里。法定大师寻光而进,穿越明孔洞,到达如今的灵岩寺址,开场了他的复兴大业,明孔洞也变永世不灭的留存在人间。如今的穿越题材影视剧充满银幕、荧屏,我们面前的明孔山明孔洞应该算是穿越剧的鼻祖了。有时机的话,大家可以实地穿越一下明孔洞,过把穿越瘾。

  (黄茅岗)灵岩寺水秀山青,幽绝雅静,引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好诗觅佳句。咱们眼前的这座小山岗叫做黄茅岗,岗侧的这座小亭子叫做黄茅亭。别看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当年寺僧们迎接官员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无论黄茅岗还是黄茅亭,之所以名声显赫是因为苏东坡大学士于元丰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齐州祭祀泰山,过灵岩时酒后醉卧黄茅岗并赋诗一首。那首诗豪放不羁,颇显有苏大学士的典型的文风,诗云:“醉中走上黄茅岗,满岗乱石如群羊。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手东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如今,这首诗镌刻在千佛殿西侧墙壁上,过一会大家一看便知。不仅东坡先生的诗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龙的笔法更令热爱书法艺术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黄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岗头醉倒石作床,仰观白云天茫茫”的潇洒与放浪便于不知不觉中浸润到肌肤与骨髓中去了,假设哪位游客朋友有兴致的话,不妨去岩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东坡先生狂放不羁的豪放情怀。(灵岩寺山门外)

  灵岩山最早的名字叫方山,也就是我们面前这座山。方山峰巅宏伟高大,四面陡如刀削,方方正正,形状很像古代帝王的传国玉玺。所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又称它为玉符山。而“灵岩”的来历那么与灵岩寺的创始人朗公和尚有关。据传说,朗公和

  所谓“鸳鸯檀”就是两株胸围分别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树。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青檀树皮造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这种原料造出的纸细致绵润,光洁如玉,纹理纯洁,墨韵明晰,色泽耐久,吸水力强,揉搓无损,不蛀不腐,经久不变,享有“寿千年”之美誉,故又名“千年檀”。这两棵千年檀,根部交织在一起,枝叶相吻相伴,虽树心镂空、仍然轻笃意深,所以人们便喜欢叫他们做“鸳鸯檀”。成为情侣们连心定情的留影宝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无不亲密缠绵似鸳鸯,忠贞不渝如青檀。

  广场正中这块大灵岩寺碑,是元代文书纳题写,往前走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内容是对灵岩寺风光的赞美。灵岩寺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文物众多,因为众多文物的存在,灵岩寺获得了很多的头衔,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篇三: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济南去灵岩寺

  灵岩寺(LingyanTemple),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本文库搜集的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1)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1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2)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3)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

  2

  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

  。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訥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

  3

  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4)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

  4

  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xx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

  5

  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6

  

  

篇四: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三把握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根据区委的安排布署和要求农业局将认真传达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关会议精神进行专题研究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做到思想上早进入工作上有安排行动上有方18向确保全局党员干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自觉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契机把学习成果体现在思想进步素质提高能力提升和工作贡献上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灵岩寺导游词

  【篇一:济南灵岩寺导游词】

  灵岩寺公园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

  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

  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

  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篇二:济南灵岩寺导游词】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

  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篇三:导游词--济南灵岩寺】

  灵岩寺公园导游词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

  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

  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现在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

  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

  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若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篇五: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悬星岩位于灵岩山北崖最高处,俗称功德顶。其上有石龛,唐贞观年间开凿,名证明功德龛。平面呈椭圆形,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5米,体态丰盈,壮硕典雅。原旁祀四侍者菩萨,今剩其二。壁上多唐宋题刻。明嘉靖年间,在窟外增建献堂,墙涂红色,俗称红门。这里山色高远绝胜,如入云间天界。

  岩西为拂日岩,两峰夹径如雄关,俗称小天门。门西为积翠岩,北有饮虎池;门西南为巢鹤岩。清人于绍舜有《巢鹤岩》诗:"尘踪长是羡飞鸿,巢鹤岩巅恰御风。十里松荫晴亦雨,千里烟霭色还空。列屏山似居连舍,放眼人如鸟脱笼。不用凭虚更搔首,恐耽诗句负青葱。"

  巢鹤岩东谷口有云窝,南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东南麓多宋人题刻。西有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白云洞位于悬星岩东南转山之东,由红门南下,过转山东折而至。洞宽阔向阳,深暗莫测,乾隆帝题额并赋诗4首。下为小石厂,东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东为大石厂,又名半室崖,可容数十人。

  小石厂南原有绝景亭,又名抱灵亭,宋僧仁钦建,后废。乾隆时建行宫,后废。东崖高耸似屏,水自崖下流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题"甘露泉",人称灵岩第一名泉,俗呼清凉世界。相传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曾在此隐居。此地古木参差,青檀若虬,名千岁檀。苏州灵岩山导游词范文2: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乘坐2路、游4路、64路、69路、511路、512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quot;十二奇石quot;或quot;十八奇石quot;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quot;灵芝石quot;十分有名,因此得名quot;灵岩山quot;。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

  1

  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灵岩山有quot;灵岩秀绝冠江南quot;和quot;灵岩奇绝胜天台quot;的美誉。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城、石室、石猫、石鼠,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飞来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横生。另有石鼓山、象山之称。

  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quot;馆娃宫quot;。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20年扩建为寺院,名quot;秀峰寺quot;。唐代改称灵岩寺。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

  2

  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quot;灵岩山寺quot;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quot;界清桥quot;,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苏州灵岩山游记范文3:学校组织去灵岩山秋游,一路上汽车缓缓地行驶着,我们也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想一睹为快灵岩山的风光。

  很快,我们便来到了灵岩山脚下。遥望灵岩山,一眼便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掩映在绿色的树丛中。老师告诉我们,灵岩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山,同时这座山上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这下我可来了兴趣,迫不及待地开始我们的灵岩山之旅!

  进入灵岩山风景区,只见有一条石头台阶通向山上,我们便拾阶而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阶两旁那许多的树木,没想到这深秋时节,这里依然郁郁葱葱。还有那一座座小亭子,我想肯定是给游人,劳累时歇息的好去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树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呼吸着林间的空气,"啊,好清新呀!"我情不

  3

  自禁地叫了出来。越往山上走,就感到越来越吃力,便停下我们的步伐,坐在了路旁的石头上歇息。这时,我和同学们都惊讶地发现,这四周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似昂首攀游状的蛇,有的状若发团的髫,有的似伸首隆背的乌龟,有的似两耳直竖的兔子,有的似形影不离的鸳鸯鸟等…………真是千奇百怪,栩栩如生。不知不觉已快到了山顶,再向下俯视,只见人如一只只蚂蚁的渺小。而那行驶的汽车,就如同那玩具车一样的大小。大家禁不住叹到:"真高啊!"

  走着走着,一座高大的寺庙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时,我想起了老师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座佛山。"我便有些好奇,难道这个寺庙比其它寺庙别具一格。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便跟随老师走了进去。首先看见门口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两旁站立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再走进去,便看见了一座巍峨雄伟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高大的金碧辉煌的佛像。

  继续向西走,这里是以花园为主。站在花园里往上看,那座灵岩塔高高耸立着,如一位大力士保卫着灵山寺。这所花园,传说是供西施所用。绕过假山,我们发现一个名叫玩月池的池塘,听陆老师说,这个池塘,曾经是让西施在此洗澡、玩月的。听了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古代的美女西施都曾在此。这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灵岩山如此的有名。

  很快,时间到了,我们的秋游就快结束了。我有些依依不舍,因为我已经深深地沉浸在灵岩山这美如人间仙境中了。

  4

  

  

篇六:灵岩山风景区导游

  灵岩导游词范文三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答复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知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宏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此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如今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如今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结实、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

  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平安。

  走过“聚善”小桥。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如今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

  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如今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立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如今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立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如今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如今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

  现实人物为根底,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一样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如今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敏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如今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假设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

  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如今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庄严。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假设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立间慧崇的墓塔,(惠

  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奉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存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假设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珍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

  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如今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如今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平安,走过“聚美”小桥。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如今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如今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如今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立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如今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立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如今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如今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根底,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一样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如今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敏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如今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

  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庄严。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假设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立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奉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存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

  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答复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知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宏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此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如今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如今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结实、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

  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平安。

  走过“聚善”小桥。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如今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

  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如今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立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如今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立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如今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如今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

  现实人物为根底,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一样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如今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刘海粟观后称之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敏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如今梁眼和刘海粟所书之碑立于千佛殿前两侧。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阁名〔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炅、真宗赵恒、仁宗赵祯等御书。金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曾曹兵燹,珍藏御书尽毁,唯阁幸存。御书阁门楣的墙壁缝隙间长出一棵青檀,古枝纵横,盘根错节,状假设云朵,称云檀或银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龙,又称龙檀,两树已有千年的高龄,为稀有树种之一),视为一大胜景,这样古怪的青檀在北方还是很少见的。青檀树根下面是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寺僧仁钦重刊篆书的“御书阁”匾额。顺御书阁而下,千佛殿迄东,便是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因为三泉相隔很近,故称“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

  叫〔朗公石〕。据《灵岩志》中记载:灵岩古称方山,东晋时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讲经说法,讲得猛兽归服,乱石点头,“灵岩”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

  好,如今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庄严。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假设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

  〔惠崇塔〕是灵岩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为全石建筑,堪与坐落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的四门塔相媲美。是唐代灵岩寺创立间慧崇的墓塔,(惠

  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奉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存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在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为灵岩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碑高1.63米,宽0.74米。郭沫假设来此观看后题诗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原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可见息庵塔和邵氏题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证。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珍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篇七: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灵岩山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苏州灵岩山导游词1:灵岩山,主峰陡峭如削,上平如砥,远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称玉符山、方山。

  悬星岩位于灵岩山北崖最高处,俗称功德顶。其上有石龛,唐贞观年间开凿,名证明功德龛。平面呈椭圆形,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5米,体态丰盈,壮硕典雅。原旁祀四侍者菩萨,今剩其二。壁上多唐宋题刻。明嘉靖年间,在窟外增建献堂,墙涂红色,俗称红门。这里山色高远绝胜,如入云间天界。

  岩西为拂日岩,两峰夹径如雄关,俗称小天门。门西为积翠岩,北有饮虎池;门西南为巢鹤岩。清人于绍舜有《巢鹤岩》诗:“尘踪长是羡飞鸿,巢鹤岩巅恰御风。十里松荫晴亦雨,千里烟霭色还空。列屏山似居连舍,放眼人如鸟脱笼。不用凭虚更搔首,恐耽诗句负青葱。”

  巢鹤岩东谷口有云窝,南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东南麓多宋人题刻。西有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白云洞位于悬星岩东南转山之东,由红门南下,过转山东折而至。洞宽阔向阳,深暗莫测,乾隆帝题额并赋诗4首。下为小石厂,东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东为大石厂,又名半室崖,可容数十人。

  1

  小石厂南原有绝景亭,又名抱灵亭,宋僧仁钦建,后废。乾隆时建行宫,后废。东崖高耸似屏,水自崖下流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题“甘露泉”,人称灵岩第一名泉,俗呼清凉世界。相传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曾在此隐居。此地古木参差,青檀若虬,名千岁檀。苏州灵岩山导游词2: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乘坐2路、游4路、64路、69路、511路、512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又因为山石颜色深紫,可以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又名石城山。

  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城、石室、石猫、石鼠,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飞来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横生。另有石鼓山、象山之称。

  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

  2

  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

  3

  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

  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4

  

  

篇八: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

  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

  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篇九: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1)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此时此刻去的游客也不多了。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爱护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特别活灵活现。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观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记性建筑。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闻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3名泉之一。而不远处那么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接着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

  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记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闻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3名泉之一。而不远处那么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接着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

  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此时此刻我们的巡游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绕,峰峦清幽,松柏青翠,泉水清冽,风景非常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宏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那么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闻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

  。听众把这一异状告知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缺乏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闻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来此开拓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日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出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那么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

  

  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今饮茶盛行,是北方人起先以茶为饮料的缘由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起先,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美丽,殿宇峥嵘,布局壮观,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自古就是巡游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此时此刻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情场面。但此时此刻保存下来的缺乏半数。殿中心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自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深思,或大方激扬,特性显明,活灵活现。

  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清楚可见。衣着妆扮与人物性格非常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根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4)各位挚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送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日我给诸位挚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答复你们提出的问题,盼望大家载兴而来,满足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绚丽珠古代文化,吸引多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如同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态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

  

  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此时此刻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绕,深邃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青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围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闻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绕、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闻特殊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爱护、旅游开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巡游、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篇十: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篇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1)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

  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2)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

  。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

  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訥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

  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3)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

  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4)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

  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介绍范文(5)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

  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

  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篇十一: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到达。下面是

  巢鹤岩东谷口有云窝,南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东南麓多宋人题刻。西有香霏岩,俗呼绣球山。

  白云洞位于悬星岩东南转山之东,由红门南下,过转山东折而至。洞宽阔向阳,深暗莫测,乾隆帝题额并赋诗4首。下为小石厂,东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东为大石厂,又名半室崖,可容数十人。

  小石厂南原有绝景亭,又名抱灵亭,宋僧仁钦建,后废。乾隆时建行宫,后废。东崖高耸似屏,水自崖下流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题“甘露泉”,人称灵岩

  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仙人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城、石室、石猫、石鼠,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飞来石、醉僧石等,惟妙惟肖,意趣横生。另有石鼓山、象山之称。

  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202__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

  

  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开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任教学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授《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天台、净土课程。那时的方丈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因此,灵岩山一直传持“教遵天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

  

  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苏州灵岩山游记范文3:学校组织去灵岩山秋游,一路上汽车缓缓地行驶着,我们也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想一睹为快灵岩山的风光。很快,我们便来到了灵岩山脚下。遥望灵岩山,一眼便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掩映在绿色的树丛中。老师告诉我们,灵岩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山,同时这座山上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这下我可来了兴趣,迫不及待地开始我们的灵岩山之旅!进入灵岩山风景区,只见有一条石头台阶通向山上,我们便拾阶而上。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阶两旁那许多的树木,没想到这深秋时节,这里依然郁郁葱葱。还有那一座座小亭子,我想肯定是给游人,劳累时歇息的好去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树叶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呼吸着林间的空气,“啊,好清新呀!”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出来。越往山上走,就感到越来越吃力,便停下我们的步伐,坐在了路旁的石头上歇息。这时,我和同学们都惊讶地发现,这四周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似昂首攀游状的蛇,有的状若发团的髫,有的似伸首隆背的乌龟,有的似两耳直竖的兔子,有的似形影不离的鸳鸯鸟等......真是千奇百怪,栩栩如生。不知不觉已快到了山顶,

  

篇十二: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山东灵岩寺导游词1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

  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

  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

  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金刚是金中最刚之意,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金刚力士,是专门持金刚杵(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守护佛法的天神。这个殿的风格属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守大门守护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过“聚善”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山门”,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塑有护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传说在须弥山腰有一个山叫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称作四天王。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们各是: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为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他们

  

  各有一个从者,顺次是乾闼婆,鸠荼、龙、夜叉,还各有91子辅佐四王守护十方,据称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将,代为管理所属各处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房梁五架,两边以穿插坊连成整体。柱头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础为复莲式,系宋代遗物。殿内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碑刻十七块。记载了灵岩的历史沿革及影响。另有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年),鲁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内后,更名为大雄宝殿。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堂是清朝中叶建造。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爱新觉罗·弘历皇帝来灵岩时,曾为此殿题“卓赐名兰”额及“奇松尔日犹回向,诡石何心忽点头”楹联。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也很形象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殿前一平台,是供高僧讲经之用,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顶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取于传说故事。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寺僧见了说:我们师傅回来了摩顶松就是这个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问,柏、松不同,为什么这株柏树要称松呢,因为“柏”与“悲”谐音,过去有人忌讳“悲”字故将柏改为松。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许都

  

  看到西殿上有数以千计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每尊罗汉身高101-120厘米,(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罗汉系宋代塑造无疑,距今约有900余年。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1922年来此游览,把它誉为“海内

  至此向东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独尊泰山。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

  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辟支迦佛陀”简称为“辟支佛”,顾名思义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仪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

  〔积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是灵岩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汉柏、摩松顶、朗公石、可公床、一线天、对松桥、五步三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一菩萨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题记,明朝时龛外僧修方形石室,墙壁粉刷成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我们就游览到这里,最后,衷心请大家对我的讲解提出宝贵意见,热情欢迎诸位朋友下次来。谢谢大家!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3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4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文革期间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塑未被破坏。灵岩寺的千佛殿中有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山水,他六次下江南八次到灵岩寺,写了上百首赞美长清的诗词,由此可见这位真龙天子,对长清这方山水民风的钟爱之情”。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

  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

  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

  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

  

  

篇十三: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一)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1/12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5篇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二)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

  2/12

  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22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5篇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三)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园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

  3/12

  灵岩寺的风韵吧。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

  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

  4/12

  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

  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

  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

  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

  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

  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

  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

  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

  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

  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

  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

  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

  现”。

  5篇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

  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

  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

  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

  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

  名方山、玉符山。

  5/12

  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

  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

  6/12

  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13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

  7/12

  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

  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5篇介绍山东灵岩寺的导游词范文(五)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环境清幽的佛门圣地灵岩寺来游览。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

  8/12

  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天台国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栖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

  9/12

  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佛山罗汉为花岗岩),而灵岩寺罗汉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这正是对我国古代艺术才能的高度评价。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10/12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第二,它与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属于砖塔,灵岩寺属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异。有的高达数十尺,有的才尺许,底部都是带有浮雕。在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灵岩寺创建间慧崇的墓塔,(惠崇是灵岩寺贞观年间的和尚,生前在灵岩勤于佛事,对灵岩寺做出了极大贡献,它活了100多岁。)是重檐单层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宽3.74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图案。南面辟半圆拱门,内为方形室。东西门均为饰门,是半掩式假门,雕有乐伎、舞伎等图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艺术风格。塔顶以露盘、仰莲、宝珠组成塔刹,这座塔是研究我国古代绘画、雕刻艺术的珍贵字资料。

  《息庵禅师道行碑记》,日本和尚邵元为灵住持息庵禅师撰写的。和翠证盟殿亦称证盟功德,方山证盟殿,平面呈椭圆形,跨进殿门,正中雕有高约五米的释迦佛像,东西两壁各有菩萨一

  11/12

  尊,都是唐代造像。内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时,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门朱红色,故亦称红门。

  12/12

  

  

篇十四: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寺导游词

  灵岩山,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灵岩寺的导游词,欢迎大家的阅读。

  苏州灵岩寺导游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李,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苏州灵岩寺。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十五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原名“秀峰寺”,宋改“显亲崇报禅院”,唐朝称“灵岩寺”。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五○二至五一九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遗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凿空朗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铺有弹性的梓木板。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屉廊”。灵岩塔西面,至今尚有“响屉”遗名。灵岩山顶花园,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园中有月池、日池两口大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据地方?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灵岩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藏经楼、钟楼、千佛殿、香光厅、香严厅等,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有灵岩塔,原名“多宝佛塔”。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塔为八角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原底层绕有外廊,现仅存柱础和台座。塔身四面开壶门,其他四面设佛龛,佛像已多数失落。门位上下各层相闪,壁面设柱枋、斗拱,绕有腰檐架平座,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一九七七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在塔内四层

  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在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修塔记载中,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四层暗室内,还记载重建年代,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

  灵岩寺以灵岩奇石得名,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石马、石鼓、石龟、石躲、披云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头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献花岩、袈裟石、猫儿石、出洞龙、升罗石,至今仍能历数种种。

  灵岩山上有许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墓。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韩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时年六十三岁。十多年后,宋孝宗追封对为靳王,划灵岩山为赐山,亲自为他书墓碑,撰写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镌∶“中兴佐命定动之碑”,为碑刻中的巨制珍品。灵岩山香山溪北侧,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其墓碑与众不同,曰∶“再来人之墓”。张永夫名锡祚,生于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死于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他一生困顿,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至死。相传其死后十馀年,又来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

  灵岩山南脚下有一条溪水,通向太湖,这就是著名的箭泾河,又名“采香泾”。相传为满足西施的需要,吴王射箭为线,开出了这条河道,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这条笔直的水道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确像人工开凿。山脚下的石龟背上有足迹隐然,传说吴王射箭过猛所致。

  灵岩山寺镇寺之宝为唐寅书《落花诗》∶寺内有大小碑刻一百四十七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经十部。

  灵岩山寺著名祖师为印光法师,著名方太为妙真法师。现任方丈明学法师,八十馀岁,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苏州灵岩寺介绍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

  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篇十五: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

  苏州灵岩寺导游词

  苏州灵岩寺导游词灵岩山,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灵岩寺的导游词,欢迎大家的阅读。苏州灵岩寺导游词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李,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景点是苏州灵岩寺。灵岩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郊十五公里的木渎镇灵岩山,山上原为吴王馆娃宫旧址,原名“秀峰寺”,宋改“显亲崇报禅院”,唐朝称“灵岩寺”。以后成了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东晋末陆沅舍宅为寺,梁天监年间(五○二至五一九年)重建寺,并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筑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现有建筑都为清末和民国时重建或增建。寺座北朝南,西院为吴王宫遗迹。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国美女西施来吴国后,深得吴王夫差宠爱,夫差在风景秀丽的灵岩山,为西施修建了富丽堂皇的“馆娃宫”。相传现灵岩寺大殿即馆娃宫遗址。宫内有一条别致的长廊,凿空朗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铺有弹性的梓木板。西施与宫女们漫舞其上,发出木琴般的乐音,因名“响屉廊”。灵岩塔西面,至今尚有“响屉”遗名。灵岩山顶花园,原是吴宫中的御花园。园中有月池、日池两口大井,西施常对井梳妆,以水为镜。据地方?记载,明朝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一农夫在淘井时,曾发现上镌“敕”字金钗一支,传为西施遗物。灵岩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藏经楼、钟楼、千佛殿、香光厅、香严厅等,灵岩山寺东院为塔院,有灵岩塔,原名“多宝佛塔”。塔建后多次兴废,其中南宋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曾将该塔重建,明天启年间遭雷火毁其所有木构部分,成了一座砖壁套筒,从此人们即称塔为“空心塔”。塔为八角七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原底层绕有外廊,现仅存柱础和台座。塔身四面开壶门,其他四面设佛龛,佛像已多数失落。门位上下各层相闪,壁面设柱枋、斗拱,

  绕有腰檐架平座,现只能见其带焦迹的'部分残体木骨,塔顶早废。塔内原为八边形,内室经后期改为圆形,昂首可直观塔顶。一九七七年对塔进行了一次大修,并将民国时筹划修塔而备用的石佛,填补进各空缺的佛龛内。在塔内四层壁体内发现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内物件已腐朽难认。在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修塔记载中,曾提及将明万历时所藏之函按原样藏于四层暗室内,还记载重建年代,由此证实该塔确是南宋遗构。

  灵岩寺以灵岩奇石得名,旧有“十八奇石”之说∶灵芝石、石马、石鼓、石龟、石躲、披云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头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献花岩、袈裟石、猫儿石、出洞龙、升罗石,至今仍能历数种种。

  灵岩山上有许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将韩世忠之墓。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斥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权。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韩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时年六十三岁。十多年后,宋孝宗追封对为靳王,划灵岩山为赐山,亲自为他书墓碑,撰写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镌∶“中兴佐命定动之碑”,为碑刻中的巨制珍品。灵岩山香山溪北侧,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其墓碑与众不同,曰∶“再来人之墓”。张永夫名锡祚,生于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死于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他一生困顿,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至死。相传其死后十馀年,又来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

  灵岩山南脚下有一条溪水,通向太湖,这就是著名的箭泾河,又名“采香泾”。相传为满足西施的需要,吴王射箭为线,开出了这条河道,宫女可泛舟香山为西施采香草。这条笔直的水道没有自然河流的迂回曲折,确像人工开凿。山脚下的石龟背上有足迹隐然,传说吴王射箭过猛所致。

  灵岩山寺镇寺之宝为唐寅书《落花诗》∶寺内有大小碑刻一百四十七块,系宋、元、明、清时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经十部。

  灵岩山寺著名祖师为印光法师,著名方太为妙真法师。现任方丈明学法师,八十馀岁,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副主席,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苏州灵岩寺介绍山顶是灵岩寺,即吴王“馆娃宫”的旧址。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宏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巍峨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便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据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势雄伟庄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排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景色。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篇十六: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三十里的木渎镇旁,乘坐16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抵达。下边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灵岩山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范文1:灵岩山,主峰峻峭如削,上平如砥,眺望似古代官印,方方正正,又称玉符山、方山。悬星岩位于灵岩山北崖最高处,俗称善事顶。其上有石龛,唐贞观年间开凿,名证明善事龛。平面呈椭圆形,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5米,体态丰盈,壮硕典雅。原旁祀四侍从菩萨,今剩其二。壁上多唐宋题刻。明嘉靖年间,在窟外增建献堂,墙涂红色,俗称红门。这里山色高远绝胜,如入云间天界。岩西为拂日岩,两峰夹径如雄关,俗称小天门。门西为积翠岩,北有饮虎池;门西南为巢鹤岩。清人于绍舜有《巢鹤岩》诗:"尘踪长是羡飞鸿,巢鹤岩巅恰御风。十里松荫晴亦雨,千里烟霭色还空。列屏山似居连舍,放眼人如鸟脱笼。不用凭虚更搔首,恐耽诗句负青翠。"巢鹤岩东谷口有云窝,南有观音洞,三门相通,内有石佛。东南麓多宋人题刻。西有香霏岩,俗呼绣球山。白云洞位于悬星岩东南转山之东,由红门南下,过转山东折而至。洞广阔朝阳,深暗莫测,乾隆帝题额并赋诗4首。下为小石厂,东南峭壁如削,有平台,名可公床。明僧真可在此崖上刻朗公传。东为大石厂,别名半室崖,可容数十人。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小石厂南原有绝景亭,别名抱灵亭,宋僧仁钦建,后废。乾隆时建行宫,后废。东崖高耸似屏,水自崖下贱出,伏行穿垣,逶迤而下,乾隆帝题"甘露泉",人称灵岩第一名泉,俗呼清冷世界。相传金陈寿恺、元杜仁杰曾在此隐居。此地古木参差,青檀若虬,名千岁檀。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范文2: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乘坐2路、游4路、64路、69路、511路、5路公交车到灵岩山山麓下车即可抵达。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危峰兀立,物象宛如,得于忧如。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由于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出名,所以得名"灵岩山"。又由于山石颜色深紫,能够制砚,又称砚石山。山南峭壁如城,相传吴王曾在山上筑有石头城,故别名石城山。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露台"的美名。有抬头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如影随行的鸳鸯石,用心藏泥的牛背石,隐身探头的蛇头石,俯首饮水的双牛石,状若神仙的和合石,形如蒲鞋的草鞋石,以及石马、石城、石室、石猫、石鼠,飞鸽石、蛤蟆石、袈裟石、飞来石、醉僧石等,栩栩如生,意趣横生。还有石鼓山、象山之称。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颠建筑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到现在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古迹。建在馆娃宫旧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医生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筑行宫,铜钩玉槛,豪侈非常。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道攻进吴国,把这华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旧址修筑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20xx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朝改称灵岩寺。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半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唯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修精巧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单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记性建筑物。

  灵岩山寺,1948年在过去西有研究社的基础上创办净宗佛学院,当时担当教课工作的法师大多毕业于宁波观宗讲寺。如:碧林、莲因、化东、梵光、种莲等法师,讲解《弥陀要解》、《四教仪集注》等露台、净土课程。那时的住持和尚妙真上人也是观宗寺的学生。所以,灵岩山向来传持"教遵露台,行归净土"的传统。

  灵岩寺现存寺院规模弘大,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净土道场之一。灵岩寺建在山顶,高耸入云,雄伟壮观。寺门前松柏参天,门额"灵岩山寺"为赵朴初题写。进门即是天王殿,亦称弥勒阁,殿中央供奉天冠弥勒,背后供韦驮菩萨,双侧摆列着四大天王。再进为前院,院中有池名砚池,池上架有"界清桥",听说大雨后,桥东之水清,桥西之水浊。大雄宝殿高25米,宽20米,气概宏伟威严,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巨像,迦叶、阿难两弟子侍立两旁,佛祖背后为海岛观音,东西两壁摆列十六罗汉。大殿后壁供奉文殊、普贤。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秀矗立,是灵岩山的标记,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构造、楼阁式。游人可拾级登塔,极目远眺姑苏风景。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苏州灵岩山游记范文3:学校组织去灵岩山秋游,一路上汽车慢慢地行驶着,我们也怀着激动好奇的心情,想一睹为快灵岩山的风光。很快,我们便到达了灵岩山脚下。眺望灵岩山,一眼便看到一座高耸入云的宝塔,掩映在绿色的树丛中。老师告诉我们,灵岩山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山,同时这座山上有着世界上最早的园林。这下我可来了兴趣,急不可待地开始我们的灵岩山之旅!进入灵岩山风景区,只见有一条石头台阶通向山上,我们便拾阶而上。第一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石阶两旁那很多的树木,没想到这暮秋节气,这里依旧生气勃勃。还有那一座座小亭子,我想一定是给游人,劳苦时休息的好去向。空气中各处发散着树叶的幽香和泥土的芬芳,呼吸着林间的空气,"啊,好清爽呀!"我不由自主地叫了出来。越往山上走,就感觉愈来愈费劲,便停下我们的步伐,坐在了路旁的石头上休息。这时,我和同学们都吃惊地发现,这周围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似抬头攀游状的蛇,有的状若发团的髫,有的似伸首隆背的乌龟,有的似两耳直竖的兔子,有的似如影随行的鸳鸯鸟等......真是百怪千奇,绘声绘色。不知不觉已快到了山顶,再向下俯视,只见人如一只只蚂蚁的微小。而那行驶的汽车,就

  苏州灵岩山导游词3篇

  好像那玩具车同样的大小。大家忍不住叹到:"真高啊!"走着走着,一座高大的寺庙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时,我想起了老

  师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座佛山。"我便有些好奇,莫非这个寺庙比其余寺庙标新立异。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便跟从老师走了进去。第一看见门口供奉着一尊佛像,佛像两旁站立着威风凛冽的四大天王。再走进去,便看见了一座雄伟宏伟的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着高大的金碧绚烂的佛像。

  持续向西走,这里是以花园为主。站在花园里往上看,那座灵岩塔高高矗立着,如一位鼎力士捍卫着灵山寺。这所花园,传说是供西施所用。绕过假山,我们发现一个名叫玩月池的池塘,听陆老师说,这个池塘,以前是让西施在此沐浴、玩月的。听了我大吃一惊,没想到古代的美女西施都曾在此。这下,我终于知道为何灵岩山这样的出名。

  很快,时间到了,我们的秋游就快结束了。我有些恋恋不舍,由于我已经深深地沉醉在灵岩山这美如人间仙境中了。

  

  

篇十七: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10篇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10篇济南灵岩寺导游词1我们脚下的这座小桥叫聚善桥,毫无疑问,凡踏上这座小桥的朋友必定是

  同心向善之人。桥下的这条无水小溪叫虎溪。据说,开挖此溪并建此聚善桥是仿效庐山慧远僧人送客不过桥的故事。再加上灵岩寺是散布式庭院,与中国大多数寺院的中轴线式庭院建筑不同,僧人送客过此桥、此溪,便犹如将客人送出山门了。可见佛门中人也是十分讲究客套礼数的。

  与聚善桥近在咫尺的这座古建筑就是灵岩寺的二山门——天王殿。这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现存建筑为明代遗存,因殿内素有护法四大天王而得名。殿东侧持宝剑者为增夫天王,持琵琶者为持国天王;殿西侧,持伞者为多闻天王,手臂绕龙者为广目天王。据说,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蕴含“风、调、雨、顺”之意,表达着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祝愿与期盼。历史上传说,大旱之年,地方官吏都会到灵岩寺祈雨,心到神知,非常灵验。

  钟鼓楼在寺院里是不可或缺的,灵岩寺也不例外。天王殿东侧为钟楼。是宋朝政和四年(1114年)至金夏统元年(1141年)间,由妙空和尚营建。后来不断重建翻修,现存古楼为明代建筑。钟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道法、说教都要撞钟,所以,钟声又应该是寺院的号令。灵岩寺钟楼上悬挂的铜钟为明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用五千斤黄铜铸造而成。钟鸣时,山峦铿锵作应,缭绕荡漾,让人神清气壮,听来荡气回肠。鼓也是佛门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都要击鼓。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2好,现在我们往西走,面前的这座塔为灵岩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灵岩寺的重要标志。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词为佛教用语,是梵语“避支迦佛陀”简称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宋淳仪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历时63年,距今900多年。该塔高54米,为八角九级十二檐的楼阁式砖塔。塔基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的浮雕。塔身为青砖砌筑。东西南北

  

  四面设门。塔檐自下至上逐层递减,一至四层为重檐,五至九层为单檐,收分得体,门窗古朴,显得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塔顶是铁制塔刹。有复钵,相轮,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外还有八根铁链分别由救济塔檐的八尊金刚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级塔檐,可以尽览灵岩风光。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

  我们现在来到山门金刚殿,殿内塑有“哼哈二将”,专为把手大门守护寺院的安全,走过“聚美”小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二门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内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块。记载了灵验的历史沿革及影响。(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因为“晨钟暮鼓”之说)。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大雄宝殿,原为宋代的献殿,明清重修。建筑风格前后是不一样的,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造型精巧玲珑显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现在殿内的石柱及柱础,还是宋代的遗物。上额的彩画边很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建筑风格为单檐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宏伟壮观的)。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创建的,宋代扩修,(唐宋时为寺中主殿,成为大雄宝殿),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虽然自创建以历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现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筑风格。进到殿中,中置长方形须弥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间为吡户遮那佛(藤胎),东为药师佛(明成十三年)西为阿弥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许都看到西殿上有许多高30厘米的铜铸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罗汉泥塑,(据佛学文献记载,为众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没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罗汉,千罗为花岗岩),而灵罗为藤木所制,显得非常栩栩如气。他摆脱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个塑像都以现实人物为基础,神情状貌非常生动,喜怒哀乐俱形于色,动态变化各有特征,堪称海内无双。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个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个个口目传情,没有一个相同的。罗汉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因此虽然年代已久,但颜色还是那么逼真。(这些罗汉的塑造年代,史料记载不详),根据资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这些罗汉对我们现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学有非常高的价值,是中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瑰宝之一。清末学者梁启超为“灵岩泥望天下

  (御书阁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专门为存放皇帝赐御书而建造的,现存建筑为明代遗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东山峰有一怪石,状如一个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禅杖,而后面的柏树,活脱脱就是一对弟子,这块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传》中记载,东晋时期高僧来此山说法,讲的“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朗公说“此山,灵边,为我净也;它时涅磐当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参观到这里,我们接着向西走,我们来到了灵岩寺的另一重要景点“墓塔林”,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块,其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国

  万重山”的美誉,加之与泰山一脉相承,不但历代文人墨客趋之若鹜,就是历代皇帝去泰山封禅也喜欢驻跸此地。公园665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在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许是两口儿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又深感灵岩护佑大唐盛世的灵验之气,回京后便降旨免除当时的齐州也就是现在的'济南一年半的赋税。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驻跸灵岩寺,留下一百多篇诗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宁三年至明代,灵岩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钦定,可见其地位之高,名声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域内四绝”,灵岩寺位列其首。所以,灵岩寺不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灵岩与灵验谐音,人们在灵岩寺许下美好心愿,相信不久就会灵验,很快变为现实。因此,来灵岩寺不但欣赏了优美的景色,而且也会因灵岩灵验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万德,灵岩广场)

  各位朋友,在我们前行的右方,有座四壁陡峭,险峻难攀的山,由于它的山顶突起,酷似一只傲然高唱的胸鸡,所以从前便取名叫做鸡鸣山。传说,鸡鸣山上有只神鸡,不但能报时辰,且知阴晴、晓祸福,还能劝人改恶从善。元朝时期,这一带有一伙强盗,常常到鸡鸣山下集结,之后便入户抢劫偷盗,闹的远近村庄人心惶惶,夜不安寐。一天晚上,这伙强盗在山下刚刚商定行动计划,准备出发,就听到了鸡叫声。他们以为天就要亮了,便匆匆忙忙的作鸟兽散。回到贼窝,见天上星斗仍在上半夜,就又回到鸡鸣山下,商讨继续作案的计划。谁知刚欲动身,又听到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只得又作鸟兽散。待他们行至半路,仰观天上星斗刚刚移至半夜时分,就

  灵岩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更有许多巧夺天工之处,我们行进方向的右边,大约两公里处的那座山叫做明孔山。明是光明的明,孔是洞孔的孔,顾名思义,那就是因为该山的崖峭壁上有个透明山洞而得名。大家可以仔细观看,那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透明山洞,远远望去,山阴暗淡处那大如磨盘的耀眼光亮恰似明镜高悬,皓月当空,令人叹为观止。正如许多奇景奇观一样,它也有一个美妙神奇的传说。朗公和尚创建的灵岩寺因为遭到北魏太武帝的灭法之劫而毁为灰烬,法定大师重建灵岩寺时,由一条青龙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经,但当他将近灵岩时却遇到一座插翅难过的绝壁高山。法定大师便双手合十,面壁肃立,默念经文,不饮食长达三九二十七天,终于打动了菩萨心。菩萨令太阳神射穿岩石,绝壁高山顿时透出红光数里。法定大师寻光而进,穿越明孔洞,到达现在的灵岩寺址,开始了他的复兴大业,明孔洞也变永世不灭的留存在人间。现在的穿越题材影视剧充斥银幕、荧屏,我们面前的明孔山明孔洞应该算是穿越剧的鼻祖了。有机会的话,大家可以实地穿越一下明孔洞,过把穿越瘾。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5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

  

  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

  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

  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

  但听众为他的精彩说法所打动,就连山上的岩石也为之点头,大家据此说他经文讲的精彩生动,他却十分谦虚,说是那是因为此山有灵气,于是,方山之名就逐渐被灵岩所代替,也就有了“灵岩灵验”的佳话。所以就有了山门外的这通“大灵岩寺”碑。我们通过这个山门,便可进入闻名遐迩的大灵岩院内。但是,进山门之前我还要给各位游客朋友,特别是年轻的游客朋友介绍一景,那就是大灵岩寺碑南边的“鸳鸯檀”。

  所谓“鸳鸯檀”就是两株胸围分别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树。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有青檀树皮造纸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用这种原料造出的纸细致绵润,光洁如玉,纹理纯净,墨韵清晰,色泽耐久,吸水力强,揉搓无损,不蛀不腐,经久不变,享有“寿千年”之美誉,故又名“千年檀”。这两棵千年檀,根部交织在一起,枝叶相吻相伴,虽树心镂空、依然轻笃意深,所以人们便喜欢叫他们做“鸳鸯檀”。成为情侣们连心定情的留影宝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无不亲密缠绵似鸳鸯,忠贞不渝如青檀。

  广场正中这块大灵岩寺碑,是元代文书纳题写,往前走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内容是对灵岩寺景色的赞美。灵岩寺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文物众多,因为众多文物的存在,灵岩寺获得了很多的头衔,1982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A级景区。

  寺内现存北朝以来的寺院建筑遗址,宋代辟支塔、墓塔林、40尊宋代彩塑罗汉等著名景观,现在我们可以逐一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灵岩寺的山门——金刚殿,始建于元代,现为清代遗物,里面有护法金刚(1985年重塑),俗称“哼哈二将”,塑在山门里,守护佛法寺院的安全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9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大家光临名刹古寺灵岩寺!今天我给诸位朋友做导游,我将尽我所能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载兴而来,满意而归。灵岩寺所处的这座秀丽的山峦,名叫灵岩山,是东岳泰山十二支脉之一。

  

  海拔687.3米,灵岩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东黄金旅游线之间,(距泰山主峰约为10公里,距济南40余公里)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灿烂珠古代文化,吸引无数海内外游人,自古就是闻名的旅游胜地,具有“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的盛名。灵岩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荣获国家首批4A级景区称号。

  大家请看灵岩山与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对了,他的顶既不是圆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灵岩主峰为狮山,因为在远处望去犹如一头雄狮蹲伏在那里,所以称为狮山,山的最高处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为方形,所以最早时人们称之为方山,北魏时《水经注》中称之为玉符山,也是因为这块巨石的形状方方正正,像古代将军的印玺〔古称将军印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说“泰山之北最幽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其游也。”的赞语,从寺院至山巅有殿阁36处,亭阁18座,文物众多,古迹荟萃,北如蹲狮的方山,东如骆驼的朗公山,南如卧象的竹山。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灵岩寺的风韵吧。

  济南灵岩寺导游词10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

  塑,天下

  

  

篇十八: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篇一: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篇二: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灵岩山是泰山十二支脉之一,主峰海拔668米。灵岩寺,位于泰山西北麓灵岩山脚下,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文革期间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塑未被破坏。

  灵岩寺的千佛殿中有最受广大游客和专家们称道的四十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有三十二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乾隆皇帝一生酷爱山水,他六次下江南八次到灵岩寺,写了上百首赞美长清的诗词,由此可见这位真龙天子,对长清这方山水民风的钟爱之情“。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

  从济南市到灵岩寺景区也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选择在济南市住宿也很方便,济南市住宿主要可分为市中心地区、火车站地区、高薪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地区和植物园地区五个地区,根据济南景点分布状况,五个地区中,旅游住宿最方便的是市中心地区,其次是火车站地区和植物园地区。

  篇三: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篇十九: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五篇

  灵岩寺位于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镇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区别于我国著名的四大古刹(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中的济南灵岩寺。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山东灵岩寺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五篇(一)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现在我们的游览车已进入了灵岩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清幽,松柏苍翠,泉水清冽,风景十分秀丽。明代诗坛领袖王世贞曾赞美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处。灵岩山原名方山、玉符山。因山的主峰顶部高大雄伟,方方正正,很像将军印而得名。至于灵岩这个名字的由来,则与朗公的故事有关。朗公是东晋高僧,山东地区的佛教领袖,他常骑一头毛驴四处宣扬佛法,人们只要听到他的驴叫,即从者如流。传说朗公来方山说法时,听众达千人之多,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听众把这一异状告诉朗公,朗公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为灵岩山,灵岩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东面的朗公山上还有一块高约十丈的奇石,远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几十棵松树,像弟子随侍于后。据说,这石头就是朗公的化身。灵岩寺的始建人叫法定,传说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来此开辟山场,引泉建寺。那时的寺建在今天灵岩寺的北面,名叫神

  宝寺,隋代已有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迁到此处,成为我国佛教神宗的据点,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合称为天下寺院四绝,而灵岩寺更被称为四大名刹之首。唐高宗与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时,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这里建过行宫。相传,灵岩寺鼎盛时期殿阁有四十余处,禅房五百多间,僧侣八百余人。禅宗提倡饮茶,从此饮茶盛行,是北方人开始以茶为饮料的原因之一。

  灵岩寺有证可考的历史是自唐代惠崇开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为鼎盛。灵岩寺风光优美,殿宇峥嵘,布局宏伟,其中有极负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之说。

  现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灵岩胜境四个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寺院广场上的大灵岩寺碑是由元人文书讷题写的。

  石坊南面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个天然的车轮大小,南北相通的圆形洞孔,光线透过,不论晴天、阴天都像一轮明月高悬天上,人称明孔洞,也是传说中法定禅师的面壁处。

  这是在灵岩寺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最负盛名的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叫大雄宝殿。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大殿是木结构建筑,阔七间,深四间,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单檐庑殿顶,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飞的大鸟。殿

  word格式/A4打印/下载后可修改

  2

  前的多棱石柱,古朴庄严,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现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内四周墙壁上原有数以千计的,高约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称千佛殿。佛像表现的是分身释迦牟尼集会讲法的热烈场面。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足半数。殿中央供奉着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东边的是药师佛,铜铸,造于明宪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边是释迦牟尼佛,也是铜铸,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内最引人注目,为历代称道的是两边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罗汉坐像。像高大约在101120厘米左右。罗汉身上妆銮均用天然矿物质颜料涂饰,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态、气质刻画细致传神,表情动作无一雷同。或怒上心头,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连衣服上的皱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见。衣着打扮与人物性格十分贴切和谐,显示了精湛的雕刻艺术。从泥塑的贴近现实的艺术风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学者梁启超称它是海内第一名塑。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参观后题写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碑文。它是我国泥塑遗存的艺术珍品,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千佛殿东西两侧老干龙钟的汉柏下是苏轼的诗碑,字迹龙飞凤舞,为宝刹增色不少。其实,苏轼并未来到过灵岩寺,这首诗是他在徐州登云龙山时而作。

  word格式/A4打印/下载后可修改

  3

  山东灵岩寺导游词五篇(二)灵岩寺旅游区位于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境内,距104国道8公里,北依济南,南靠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佛教圣地,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驰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灵岩寺初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国四大古刹之首。灵岩寺峰峦奇秀,风光旖旎,以风景幽深、泉石秀丽著称于世。寺周群山环抱,深奥幽邃。寺内外摩顶松、千岁檀、朗公石、镜泄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胜景别具情趣。寺内古木苍翠,怪石林立,殿宇峥嵘。灵洞曲涧、青峰翠峦环绕着古刹精舍,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著名胜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千佛殿内40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历来为观者和专家们赞誉不绝,梁启超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艺术大师刘海粟有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此外,不少名胜古迹大都流传着美丽动人的传说,如辟支塔基装饰的浮雕地狱中的莲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

  

推荐访问:灵岩山风景区导游词 风景区 导游词 灵岩山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8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