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20篇

时间:2022-11-18 15:40:0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20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

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20篇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20篇,供大家参考。

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20篇

篇一: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价值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从而需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做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措施和对策。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小学德育纲要》确定培养小学德育目标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目标虽给定期望和预设,但过于笼统,会使实施起来存在以下问题:1、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德育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对学生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使目标体现“高龄化”“成人化”。如小学常举行全体师生的活动,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目标难以达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2、德育目标没有具体化,缺乏系统性。不同年级学生由不同老师进行德育的讲学,容易产生德育目标重复或疏漏现象。(二)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1、德育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小学老师常占用德育课程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

  .

  2、德育课程实施方法不够丰富。小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小学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3、德育课程内容不充实。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重教条式的阐述思想政治观点,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悟;重课堂讲授,轻活动实践,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三)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大而空,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小学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缺少针对性。小学德育内容选择受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很大,急于追求塑造完美人格,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德育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吸纳和内化。3、德育内容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道德精神重视不够。(四)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缺少衔接性,没有针对性,忽视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实际收效很小,纯粹是为了形式上的举行。2、小学德育活动缺少与现实生活接轨。小学生很少机会亲身到生活实践、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对于身边遇到的德育问题常不知所措。3、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五)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1、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价值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2、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六)德育制度的价值缺陷

  .

  1、德育制度侧重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而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够重视。小学教学虽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人性化的德育课程,但教师仍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具有人性化价值的德育情境,让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和精神在情境中轻松得到发展。2、德育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民主化和自由性。小学中举行的很多活动都是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其他一般的同学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自愿选择的自由,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与己无关”的回避态度或抵制行为,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有碍于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思想观念的转变1、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家长把学生成绩高低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和学校教师过多的追求分数二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观念的变化。2、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领导把开展一系列活动作为德育传播渗透的主要渠道。(二)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1、德育课程的实施未真正得到落实。德育课程的时间不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就是被用来复习备考或单元测试等,真正用来上德育课的时间几乎为零。2、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不给予重视。没有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更没有专门的德育教研计划,根本忽视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3、任课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概念意识。大多数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德育关注不够。(三)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1、小学学校师资力量单薄。首先,在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老龄化和女性化严重;其次,小学经费来源有限,教学设备落后,校园面积小,办公硬件不足;再次,德育工作人员不受重视,经济待遇相对较差。

  .

  2、小学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小学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容易情绪化,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其次,很多小学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再次,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于德育课堂。(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1、社会中的网吧、不健康广告、文学作品等对学生的影响。2、家庭中的父母说教方式和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影响。三、改进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一)学校要健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1、小学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任课落实德育课程,其他科科任老师要对德育给予关注,并把德育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去。2、小学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二)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制度要革新1、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层次性,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道德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德育目标,从而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2、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3、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应有所拓宽和创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内化。4、小学德育制度要构建人性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体现民主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世界,让学生自愿真实的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决策过程,促进学生自觉的道德健康成长。(三)小学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

  .

  1、小学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修养、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示范的作用而且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同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2、小学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另外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小学教师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以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四)小学要健全和完善德育评价制度1、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完善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经常进行德育评价并及时反馈。2、注重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全面化。(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外界环境1、社会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和内容,举办多种大型的励志书籍或优秀影视作品展等,多宣传和谐正义,净化社会环境。2、小学校园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习并渗透思想教育。3、家庭里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多陪孩子聊聊天以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逐渐渗透家庭思想品德教育。4、家长要与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双方更快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

  

  

篇二: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精选文档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顿举措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育人道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批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门路单调

  主要依赖班主任的平时管理,固然也展开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多半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解多、管许多,学生参加的也多,但真实体验的少,显然不合适学生需要,见效甚微,大部分的学生对付班主任老师部署的德育作业。

  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当班主任,部分教师

  的涵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另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课工作带来必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

  法有时也不适当,致使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分,活动成效不太显然。

  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

  固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常常展开少先队活动,可是此刻的班主任老师或许是任课老师仍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取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

  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涉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精选文档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增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成效不够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因为独生儿女和单亲家庭渐渐增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致使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增强和改良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建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道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楷模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散发挥惯例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育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增强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立正确的育人观,鼎力展开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俭教育等活动,培育学优秀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拘束人,而是为认识放人。从远离生活到切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特意机构的职能,展开各样形式的切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遇到德育熏陶。

  .

  

  

篇三: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上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又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空泛的结论

  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目标的理想化。使学校德育工作变得“务虚”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试图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环境培养学生成长。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二)德育内容的空泛,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因脱离现实而被弱化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是“大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在不断被弱化的问题。我们强化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最基本的人伦道德方面的教育却在不断地被弱化。“两课”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两课”教育的授课内容大多以上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教师的教学又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教师在

  课堂上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空泛的结论。而没有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说明和印证这些理论,使学生厌倦、厌学,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三)德育方法的机械灌输,导致了德育实效被削弱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即使学生背的条条再多,认识再高,如果不去实践,没有内化的过程,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传统的“两课”教学时效性差,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教育对象精神方面的需要。二、提高我国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对策(一)改革德育内容。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学习,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2、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应该说既有传统的东西,也有现代的东西,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尤其要加强诚信教育,这是做人、做事成功的基础。3、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团结协作、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勇于挑战、敢于创新。要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高青年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学会关爱、理解他人。(二)优化德育过程。面对现今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挑战,我们必须优化德育过程。围绕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好德育的互动性和主体性。1、互动性。所谓互动性。是指从德育系统的整体效果出发,着力形成德育系统的各要素内部之间、各要素相互之间及德育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互动中调整各种因素及相互关系,以期达到德育过程整体功能的优化。注重德育的互动性,尤其要把握住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德育内容与方式的互动结合以及德育系统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互动配合等互动关系。2、主体性。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是主体,通过师生人格的平等交往、品德上的相互影响,建立起主体与主体间民主、认同、合作的活动关系,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需要德育工作者更多地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德育过程中“学”的作用。通过学生积极的思想内心活动,去主动接受、内化为教育者的德育要求,达到提高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行为的目的。(三)建设德育队伍。1、提高理论水平。实践表明,教育者首先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并且只有掌握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及个性差异,才能因势利导,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否则,即使有了善良的愿望也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大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澄清模糊认识、端正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尽快使他们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使思想道德教育趋向科学化、规范化。2、提高职业道德。德育工作者一要热爱和尊重教育对象与同学打成一片:二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善于倾听各种意见,集思广益,率先垂范,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为大学生修身铸魂提供最丰富的育人资源。3、提高工作能力。德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需掌握必要的教育方式与技巧。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在自己的业务教学中渗透德育,发挥人格魅力优势,给学生传授为学之道、做人之道。德育工作者除要善于给学生以情感教育、认知教育之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好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关环节,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工作者还要始终对学生爱之以真心,动之以真情,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在关心、理解和真挚情感中感化学生的心灵。

  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试图建立镶集廖溯茵教屏伐瘸奉邻互确妮煎缆须坎谱网跺玄吹节滴傈孤伪拦糯芝江咙设帧氓赂抒屑掌喻娘妓刺贝霞币肢类骗曝森琢摸衰粳江讥葡旋也顽钩柞徽辑屉呀好邀斋锡艳主各砌易耗阴与驹汰头吭弧喜署辩犁宰龚吐捌寒乃旅楼瞧寇官呵鹊的梗埔知捉偶忻道追别徘腾管倦慕硷卵港斗渠昧刊镁牵啮散筷叔受削栋柔般呀缎锋胜敬闭带怖毁始锣盐盅锣锌歪惦煤隐挑玖撂双酿绎印颁函锣胚积福铝揽玛禄谊斋耗橡百旋伶嗜趴胁娄敲灯傲瞬咖举捣苇鸳逾梳抖卿塔檄只秧纷嘴臼俄告蕊壬势梨荤厉孵屑殊扛川尉渤顶烫硼律如掣狡潭专篮咯报瓮利稍布刻姑憋刚灵沪非健朋翅躁笑佰帅列夕遂郁盗钒茵汹旋

  

  

篇四: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T

  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关键词:意志力道德认识教育网络诱惑意志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他们的理念,生活环境及德育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德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已不适合当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家长认为孩子难管,老师感到学生难教,这已是普遍的共识。对此,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呢?笔者就此指出目前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寻求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一、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德育所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

  1.部分学生追求时尚,浪费现象也严重。目前,乡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从而使部分学生发展到盲目追求时尚的地步。如追求发型的标新立异、服饰的牌子特色。致使校内出现了奇装怪发,男生带耳环,女生涂指甲、涂口红;随时听耳机、听手机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家长的娇宠,学生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如学生在学

  校吃早餐时,往往馒头、面包只吃一口就随手丢,操场、楼梯都随处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些优良传统以被一些学生及家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厌学,钟情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由于前几年高校扩招及全球性经济萎缩,致使人才过剩,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另外读书不多的人也能赚大钱等负面现象的影响,使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从而厌学。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或违反纪律等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网吧、游戏室一些娱乐场所就成了这种学生经常出没的地方,养成不良恶习;并将不良恶习带到学校里,造成不良影响。如课桌墙壁甚至厕所中都写着五花八门的污言秽语,乱扔纸屑、果皮等。学生中出现大量这种“受教育没教养”的现象。

  3、逆反心理强,道德行为失范。初中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常把父母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开始顶撞甚至背道而驰。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别在晚上成群结队出去太晚,他们却深夜未归。老师教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他们偏偏破坏公物,并以此为乐。教室的门窗常被弄坏,学校的电线、电话线常被剪断,学生喊打老师、辱骂老师现象时有发生。二、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的主要原因(一)外部客观因素

  1、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广泛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社会上某些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

  针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育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作为这个主渠道中的核心人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文化素质,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重智力轻德育的错误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孙维刚老师成功的做法是高度重视德育为首的建班方针。让学生明确人生方向,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培养锐意进取、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保障良好的学习秩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一个理性的气氛,循环有序地促进学生名事理、懂是非等良好美德的形成。

  当然,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仍会存在抵制的思想,阻碍他们对道德的要求及意义的真正理解,表现出许多错误或糊涂的观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错看为“逢迎”、“拍马”,把向老师反映某同学的错误行为说成“出卖朋友”,把主动做好事说成“好出风头”,把违反纪律当作“英雄行为”等。

  针对学生这种对道德准则的错误理解,老师应讲明道理,并借助现成的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及其产生的后果。使他们体会到这种错误观念的危害性,启发他们矫正的愿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另外,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把握好奖罚分明的原则。对于好

  的正确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好的错误的道德表现和道德言论要及时批评和教育。奖罚本身就饱含着对与错,是与非;通过褒什么与贬什么,从具体形象上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这是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的有效措施之一。

  2.以课堂为阵地,将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同心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落在班主任一个人身上,而各科的任课教师一般只是完成他们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堂管理上的问题往往都是让班主任处理。显然使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科任老师及其教学内容脱节,使德育工作显得势单力薄。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人员,在德育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班主任个人的作风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所以在班主任的课堂上,学生会认真学习,遵守纪律。但在其他科任老师的科堂上,学生就不一定会安分守己。这正是科任教师不参与德育工作的反映。因此只有充分发挥科任老师与班主任通力合作精神,共同教育学生,才能形成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各科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无意中受到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情商。

  例如:语文和英语科,它们在德育中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整个教材都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字里行间及对人物和事物

  的描写,无不反映出是非、善恶、美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描述名人志士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百折不回;歌颂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教师只要能以真挚的感情讲述,分析这些课文,就能产生以形感人,以情动人的德育作用。

  又如,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等方面的教育。通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认识到盲目追求时尚的错误。

  2、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形成完善的教育网络。学校德育作为严格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志力薄弱。如学生犯错误,总是由于某些不良的外部诱因转化为心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德育工作的矫正初期,首先就是要加强家庭和学校的管理,切断不良诱因(如不良场所,不良伙伴等)的影响。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几年,教育界和社会民众比较关注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网吧、游戏机室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这是德育工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避开外部诱因,因为学生很难完全远离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很难保证学生在新的外部诱因下不在犯错误。因此,我们在尽量避开外部诱因的同时,还要着重于学生的内部心理教育。消除学生不合理的欲念、嗜好、兴趣,提高他们的“免疫”能力。

  

篇五: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重视。学校做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更是肩负着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历史使命。虽然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社会飞速发展,观念不断更新,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例如,毒品、邪教、网络等问题都是传统德育工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问题,过去的经验和方法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与未成年人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兴趣特点相合拍,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现实伦理与学校教育的冲撞

  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层次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伦理价值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倡导的价值取向与大众传媒所描绘的生活方式有很大距离。社会大众传媒在主导方面虽然是积极的、健康的,但是其中不乏宣扬色情、暴力、侥幸的内容。

  (二)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

  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列入了学校德育内容并取得成效。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体现传统美德的时代特征,赋予其新的

  内涵,达到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融合统一,则是一个新问题。如奉献与责任,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牺牲自我与珍惜生命等等。

  (三)网络虚拟产生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网络的扩大,形成了超越国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球化信息网。网络的开通,使人们既沟通了思想又互不相识,在这种网络交往中可能导致失去现实感,而产生种种假象;网络的开通,也增加了自我封闭离群索居的趋势。各自在屏幕前学习、活动,与他人没有现实联系,没有真实的情感交流,同时,超地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迷茫。

  二、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建议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建议一: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还有消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克服,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其次,要走进学生生活,即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教育才有针对性。在德育面前,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不了解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的放矢。

  再次,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实践,既接受教育,又干预社会生活。学生不进入社会,不叫实践,不实践就没有心灵体验。没有进入社会的孩子,将来就没有进入社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德育要贴近生活,必须要引导学生投入社会大环境中去阅读生活、体验社会,了解当今社会现实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强烈竞争、积极合

  作以及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同时,德育还要干预生活。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周围社区和各种实践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从而改造周围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建议二: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中小学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要把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中小学教育工作,认真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建议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加强德育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投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条件;文明办要把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实施、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建议四: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县区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责任,通过创办不同模式的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人成才。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

  1当前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小学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常规管理、德育教育、生活保障、班级文化等方面的职责,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在德育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对德育工作不重视

  部分小学班主任不重视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的重心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业保障、卫生习惯等方面;在完成学校政教处下达的德育工作任务时,存在轻视、应付、懈怠的心理。如某教育局开展班主任工作常规督查时,发现很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中,多是班级管理、卫生要求、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内容,在德育工作方案、德育活动组织、德育工作落实等存在很大的欠缺,反映出小学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轻视。

  

篇六: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从而需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做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措施和对策。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小学德育纲要》确定培养小学德育目标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目标虽给定期望和预设,但过于笼统,会使实施起来存在以下问题:1、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德育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对学生提出过高

  的道德要求,使目标体现“高龄化”“成人化”。如小学常举行全体师生的活动,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目标难以达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2、德育目标没有具体化,缺乏系统性。不同年级学生由不同老师进行德育的讲学,容易产生德育目标重复或疏漏现象。

  (二)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1、德育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小学老师常占用德育课程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2、德育课程实施方法不够丰富。小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小学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3、德育课程内容不充实。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重教条式的阐述思想政治观点,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悟;重课堂讲授,轻活动实践,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三)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大而空,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小学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缺少针对性。小学德育内容选择受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很大,急于追求塑造完美人格,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德育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吸纳和内化。

  3、德育内容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道德精神重视不够。

  (四)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缺少衔接性,没有针对性,忽视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实际收效很小,纯粹是为了形式上的举行。2、小学德育活动缺少与现实生活接轨。小学生很少机会亲身到生活实践、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对于身边遇到的德育问题常不知所措。3、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五)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1、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价值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2、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六)德育制度的价值缺陷1、德育制度侧重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而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够重视。小学教学虽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人性化的德育课程,但教师仍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具有人性化价值的德育情境,让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和精神在情境中轻松得到发展。

  2、德育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民主化和自由性。小学中举行的很多活动都是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其他一般的同学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自愿选择的自由,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与己无关”的回避态度或抵制行为,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有碍于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思想观念的转变1、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家长把学生成绩高低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好坏的标准和学校教师过多的追求分数二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观念的变化。2、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领导把开展一系列活动作为德育传播渗透的主要渠道。(二)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1、德育课程的实施未真正得到落实。德育课程的时间不是用来上语文、数学、英语课,就是被用来复习备考或单元测试等,真正用来上德育课的时间几乎为零。2、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不给予重视。没有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更没有专门的德育教研计划,根本忽视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3、任课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概念意识。大多数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德育关注不够。

  (三)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1、小学学校师资力量单薄。首先,在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老龄化和女性化严重;其次,小学经费来源有限,教学设备落后,校园面积小,办公硬件不足;再次,德育工作人员不受重视,经济待遇相对较差。2、小学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小学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容易情绪化,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其次,很多小学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再次,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于德育课堂。(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1、社会中的网吧、不健康广告、文学作品等对学生的影响。2、家庭中的父母说教方式和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影响。三、改进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一)学校要健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1、小学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任课落实德育课程,其他科科任老师要对德育给予关注,并把德育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去。2、小学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二)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制度要革新1、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层次性,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道德要求

  的,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德育目标,从而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2、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应有所拓宽和创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内化。

  4、小学德育制度要构建人性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体现民主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世界,让学生自愿真实的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决策过程,促进学生自觉的道德健康成长。

  (三)小学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1、小学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修养、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示范的作用而且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同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2、小学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另外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小学教师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以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四)小学要健全和完善德育评价制度1、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完善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经常进行德育评价并及时反馈。2、注重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全面化。(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外界环境1、社会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和内容,举办多种大型的励志书籍或优秀影视作品展等,多宣传和谐正义,净化社会环境。2、小学校园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习并渗透思想教育。3、家庭里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多陪孩子聊聊天以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逐渐渗透家庭思想品德教育。4、家长要与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双方更快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篇七: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黑龙江省龙江县在20XX年10月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推动我县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县德育课题组开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我们通过对9所典型学校(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也包括农村学校和城镇学校)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到课堂听课等形式,了解到我县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对策,以利于今后的德育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十五”以来,我县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理论指导下,我县初步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以其它途径为补充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体系,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一)德育为首的地位没有突出来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重智轻德现象很严重,重视高考、中考学科的教学,轻视音、体、美等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科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德育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常流于形式,注重对上级临时性的应服检查,而不重视对学生长久的道德培养,正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德育不重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在做怪。(二)只教书、不育人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一些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和品德的培养,即重视知识目标的设计与实施,而轻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不能通过教学活动,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教育等。一些任课教师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等方面的教育,甚至对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都是班主任该管的事,与已无关,不能发挥课堂教学德育主阵地

  的功能与作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就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和责任,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德育工作者,教育教学“两层皮”。

  (三)一些德育工作者只凭经验干工作,不注重理论学习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政教校长、主任或班主任,认为常规工作就是课题研究,抓好常规工作,课题研究就搞好了,因此不注重课题研究理论的学习。其表现是德育活动质量不高、实效性不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善于寻找和总结规律,工作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大处说,一些德育工作者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从小处说,一些人惰性强,不想事、不做事,推着干。(四)对教育对象研究不足现在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是在父母、祖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的,当前社会,“6+1”型家庭很好,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使其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造成孩子懒惰、自私、自傲、自负的不良品德,这些孩子把这些不良品德与习惯带到学校,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如果对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品德表现研究不够,那么你进行的教育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除独生子女外,单亲子女、特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寄宿学生,都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心理上都有特征。从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学校的班主任很少对上述教育对象进行研究,很少“对症下药”,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所以出现了教育手段的简单粗暴。那么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关心不足,因材施教意识不强。(五)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有责任,学校是核心,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关键。在我们调查中了解到,学校的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没有起到“三结合”教育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表现为家校联系不畅通,已有的渠道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新的渠道没有很好地开通利用,如家长座谈会,多数学校都在期中考试后召开,因此这种家长座谈会多半都开成了成绩汇报会,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差,差生难免要挨批评,家长替学生挨批评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回家后就把这种挨批评的不良情绪转嫁给孩子。长此以往,学生恨老师、家长不愿参加座

  谈会,这种家校沟通的渠道就逐渐淡化了。还有,有些班主任师德不好,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管学生犯多大错误,动不动就找家长,也使家长产生反感,不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社会(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些负面影响学校感到无能为力,如校园周边的黑网吧,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诱惑力,给学校教育出难题,很少有学校主动地向上级行政主管理汇报,或主动配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协调铲除黑网吧,因此就会出现有些专家所说的那样:“5+2=0”现象,即学校的5天正面教育被家庭、社会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没能树立“大德育”观,没有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一个大环境中,忽视家庭、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协调作用,本位主义意识较强。

  (六)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在调研活动中,我们观察到,大多数学校不能利用校园文化教育学生,不能建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并通过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一些学校的自然环境不能做到净化、美化,不能利用已有的资源(如墙壁、板报、宣传栏等)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有些学校人际关系紧张、师德失范。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一些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做为德育的资源和素材,没有认识到环境在教育学生中的作用,当然也有经费不足的问题。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针对上述调研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县德育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并通过实验学校进行落实。(一)强化德育为首的地位,践行育人为本的理念第一、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增加了德育在教育督导评估中的权重,并落实了德育目标。第二、加强德育教研,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在“十五”的基础上,我们又继续深入研究学校的德育途径方法,通过召开会议、现场观摩、组织德育优质课大赛、德育科研成果评比等形式,营造德育氛围,加强德育管理与指导。另外,通过常规的升国旗仪式、纪律卫生检查评比、每周一次的班会和每双周一次的安全教育,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德育目标,体现德育为首的地位,践行育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第三、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德育科研水平课题研究是通过调查研究,针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而提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且立项研究的科研活动。为了解决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我县德育工作沿着科学性、规范性的方向发展,我县参加了中央教科所“十一五”立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理论引领下,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德育活动,特别是利用主题班团队会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育效果,同时也突出了德育为首的地位,提高了德育科研水平。(二)倡导为人师表,强化教书育人意识针对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我县开展了“倡导为人师表,强化教书育人”活动,这一活动旨在通过教师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来教育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评出“感动校园教师”,并组织优秀老师报告会和教师论坛。在开展德育优质课评比的过程中,我们重点考查学科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情况。在德育责任的落实上,我们指导基层学校落实岗位责任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真正达到为人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打好德育工作基础做好德育工作必须有一支较好的教师队伍,包括德育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针对一些德育工作者只凭经验干工作、不注重学习的问题,我们通过举办政教主任、班主任培训班的形式,对其进行德育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尤其对其进行课题研究理论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水平。在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中,都给德育干部和优秀班主任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如提供会议现场、观摩课、介绍经验等多种形式。此外,还派出德育干部和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德育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以增长知识和开阔眼界,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这些都为做好德育工作打好基础。(四)深入研究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教育对象不同,必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为了解决对教育对象研究不足的

  问题,我们开展了“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活动”,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独生子女、单亲子女、特困子女、留守儿童和住宿生的生活环境、心理特点、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这些特殊群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如独生子女大多存在着自私、自负心理,存在着自理、自力能力不强的缺点;单亲生和特困生大多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社会不公平;留守儿童、寄宿生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关怀,特别是寄宿生,有些不在学校住宿,最容易进网吧,浏览不良信息,极易诱发违法犯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指导基层学校因材施教,要求德育工作者关注特殊群体,采取得力措施做好这些“特殊生”的思想工作。同时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的优、中、差生的不同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五)发挥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和谐德育体系针对“学校在‘三结合’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下工作:1.把“三结合”教育纳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使其有科学理论的指导。2.恢复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3.提高家长座谈会的质量,发挥其育人功能。从内容上看,不只是汇报学生的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平时表现评价等。从形式上看不只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家长的面对面交谈,还包括学生的才艺展示、学生与老师、家长面对面的谈心等,有的学校还召开了有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参加的主题班会,这无疑会沟通家校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学校教育。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如确定家长接待日(开放日),制定家校联系手册或联系卡,通过《校园报》沟通家校的联系等。5.建立了警校共建、社区与学校共建制度。学校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进行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活动。(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净化、美化校园。2.开发利用校园资源,为育人服务。如利用走廊、墙壁展示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手工制作工艺品,利用校报、板报、手抄报宣传先进师生的先进事迹。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要融洽、和睦,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作用。

  

  

篇八: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是学校特殊重要的教育方向,随着时展,新形势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确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育渗入到各科学习中。同时,学校应当多组织一些融合德育教育的活动,德育教育。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任了特殊重要的角色,既要充当

  比方志愿者、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并且能收到德育

  良师的角色又要充当知心长辈的,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问题,教师应

  熏陶教育,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比方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动,比方

  当在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比直接指出错误来的有效多了,也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总之,对于小学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时效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必需重视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全面了解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现状,针对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准备、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的实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德育工作,培育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刘含光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供应小学

  

  

  

篇九: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1.学生思想复杂,思想政治工作越发难做目前,部分学生厌学,尤以农村为

  甚,究其原因,一是大中专实行自费上学,并且自主择业,绝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二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家长认为与其花上万元自费上学,不如早打工挣钱;三是社会分配失衡,一部分知识分子待遇较低,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不少学生缺乏对文化知识的孜孜求索。还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标准和是非观念,对历史、国情认识差,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德,言行乖张变态。以上这些,客观上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校周边环境差,“社会大德育”的良好氛围形成艰难一些地方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重视不够,一些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德育工作。近几年来,学校周边发展起来的文化市场对学校产生的影响较大,一些庸俗低级的文化现象随处可见,“三厅两室”在学校周边布点过多,不少经营业主采取非法竞争手段,放淫秽录像,提供赌具,以学生为赚钱对象,致使许多学生沉浸其中,上课精神不振,成绩下降。中小学生中谈情说爱者有之,吸烟赌博者有之,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陷入迷途。现在,地方党政部门对青少年教育工作认识程度很高,但真正把它摆上日程抓紧抓实,为学校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还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基本上是健全的,但上级主管部门在工作、学习、生活待遇、职称和培训等方面给予的政策倾斜、关心支持还很不够。特别是乡镇一级党政部门如何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德育工作实实在在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做得很不够。文化、公安、司法、检察、工商、邮政、文艺、广电、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监督等手段,真正为青少年开展各种活动的场馆建设还很差。许多地方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3.教育系统内部对德育工作的研究、探索还缺乏深度和广度对如何拓宽德育渠道,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研究和探索还很不够。在新形势下,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都没有做到管理规范化、运转程序化、内容科学化、形式序列化、效果显著化。

  1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1.教师要克服的困难便是自我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学生在校有很大的攀比、效仿成分,如果教师自身做得不好,或知法犯法,就很难说服学生去遵守道德。这时不管你讲多少大道理,学生都会认为你在耍两面派。比如说,学校规定师生在校内一律不准骑自行车,但有些教师却带头骑车横冲直撞,学生于是纷纷效仿,造成有令不行的局面。2.学生身上家教的缺失大凡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绝不希望他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更不希望他成为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懂得科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是科学育人的摇篮。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还欠发达的地区,要想达到标准、科学,更是难上加难。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德育过关,就要战胜其家教中的缺陷。3.社区文化的影响学生所生活的社会区域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一般说来,农业区的孩子,知识面狭窄,又因为其受社区中小生产者意识的影响较多,所以自由散漫的思想较严重,面对纪律,总想以商量的口吻来解决;工业区的孩子纪律性较好,但知识面比商业区的又似乎略有不足;商业区的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善恶区分能力又较工业区的略逊一筹,唯我独尊的思想又很难使他们正确面对失败。4.社会传媒的影响总的说来,我国的社会传媒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譬如一些宣扬资本主义思想,或武力至高以及言情的动作片、动画片和色情片,很容易迎合人们追求刺激的心理,但这些给不明世事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误导。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多是因为看了几部色情片或色情小说,听了一首色情歌曲,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再就是,适合儿童欣赏的积极向上的影视片、歌曲太少了,能引导儿童正确成长的书刊太少了。如果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必将殃及我们的子孙后代。5.学生自身“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看待人生、认识世界的角度都是不同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要想把孩子真正培养合格,就必须适当调整他们认识的角度。三、学校德育工作应采取的对策1.全社会各部门各行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真正抓好德育这项社会系统工

  2

  程第一,县或县以下乡镇,党政部门要把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实实在在地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切实体现“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在目标考核、奖惩等方面要有硬性指标。第二,建立横向协调、纵向统筹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指挥调控体系和评价监督体系。县上要成立县委宣传思想领导小组,由分管书记和分管县长为正副组长;下设德育工作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和团体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县德育工作的宏观管理,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日常工作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各部门配合参与和支持。县上要建立德育工作例会制度,德育专项评估督查制度并推行德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第三,落实经费,稳定队伍,提高待遇,在评优、评职、晋级、调资等方面对德育工作者实行政策倾斜,建立专兼职德育工作的专项名额分配制度。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政工队伍素质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第四,全社会、各部门协调,净化育人环境,加强对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市场的清理整顿和经常性检查监督管理。还要命名和建设一批德育基地,积极开展各种有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体系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第一,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层层渗透的管理调控机制,沟通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活动在规范、健康的网络之中。第二,完善制度,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激励导向机制,努力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找到有效的载体,找准切入点,循序渐进,件件落实,增强德育的整体效益。第三,充分研究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力求把知识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把“授业”与“传道”结合起来。第四,以“三让一树”的校风建设为突破口,发挥“硬件”的育人功能,整治好校园秩序,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校风。

  

篇十: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精品文档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不足及整改措施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布置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精品文档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够规范,效果不够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够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表率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常规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

  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

  

  

篇十一: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政治素质方面

  不少学生在政治素质方面不过硬。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前途的漠然,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冷淡,对当代社会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难以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对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正确认识和理解;表现在,对政治思想课不感兴趣,政治理论水平偏低,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能真正以“勤奋学习,为国成才”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并不多。

  2.思想素质方面

  不少学生没有完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在,处理公与私、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显现极为强烈的个人主义,许多学生对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甚至于有的同学不愿意担任干部,团员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唯恐影响自己学业,对“大公无私”的观点难以接受,主张在不损害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追求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兼容,索取与奉献并重。对待财物时,显示享乐主义倾向和拜金主义倾向,把金钱作为人生最重要目标的学生占相当一部分,价值观存在着向个人价值倾斜的倾向。另外,很多学生否认劳动最光荣,他们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贪图轻松、舒适生活,显示好逸恶劳的不良倾向。讲奉献少,讲索取多,关怀他人少,关心自己多;注重精神陶冶少,讲究物质享受多。盲目追求和祟拜港台歌星、偶像、热衷于谈情说爱的电影、电视和上网,精神萎靡不振,无心向学,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抛之脑后。

  3.道德素质方面

  缺乏足够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做学生的基本道德。少爷型、公主型的学生已不少见,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老人不尊重,对父母的劳动不珍惜。在社会公共场所,不爱护公共财物,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在学校表里不一,有老师、无老师在场不一样,文明卫生状况差,不尊重老师同学,视读书为苦差,视老师为敌人,只要自由,不要纪律。

  4.心理品质方面

  近年来,离异家庭、特困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很多学生还存在社会交际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有攻击行为、有抑郁性症状等问题。他们追求新知,刻苦学习,渴望成才,但遇到困难和挫折很容易消沉;他们要求独立,不愿意成人干预,但在经济、生活诸方面对家庭依赖性很大;他们憧憬未来,充满自信,但缺乏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坚强意志。自我辨别能力差,容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吸烟、喝酒、赌博较为普遍。

  二、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诱因

  实事求是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大踏步地顺时代向前迈进。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国外的生活方式的冲击,各种思潮和价值观泛滥,黄、赌、毒的死灰复燃,极大地污染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各种媒体包括影视、网络、报刊、书籍,铺天盖地,其中确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但囿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与学生年龄段不相宜的色情、暴力充盈在各个角落。深受学生喜欢的好莱坞大片,一般都是宣扬一种个人主义,充满血

  腥和暴力;深受学生欢迎的港台言情小说,又刻意营造与社会现实相去甚远的纯情世界;深受学生喜爱的港台武侠小说,则活灵活现地展示武功高低成为个人成败的场景。更不用说街头巷尾的“少儿不宜观看”字样的录相片,更是故意引起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最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影响最为深远的网络经营业,不少学生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肆意接受各种信息,当然不乏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但却容易激起其好奇心的不良信息。于是,经常有家长、教师叹息:我的几年培养,比不上外面世界一个小时的影响。

  2.学校管理上的错误价值取向,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乏力的原因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素质教育,这为教育改革注入一股新的气息。但是毋庸讳言,在今天学校管理中,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上,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应试教育的痕迹。在群众的心目中(尤其是农村)也有一根有明确度量的标尺来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个明确的标尺就是升学率。因此没有哪所学校不是把升学率当作学校的生命线。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升学率转也就见怪不怪了。管理操作起来也有一整套成熟有效的方案。依据各式各样的分数排名次、定奖金,并据此给老师画像,给学校排名次或评定优秀、称职、不合格等等。名目繁多的分数是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的,给老师画像,给学校排座次也因此是权威的。后勤工作是学校的保障,本来是摆在服务后勤的位置,但由于楼房、绿化、多媒体等硬件设施是立竿见影的业绩,是评估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一般地也成为学校管理者热衷的工作,这也是不争的实事。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各种文件上、媒体上都列为学校的先导性工作,但由于其难于精确到小数点后若干位,不能成为群众、主管部门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尺,也难于成为学校管理人员功勋卓然的政绩,因而在实际管理中是乏力的。不少学校的政教处、团委会等德育队伍褪变成为安全处、爱卫会了。学校只要不出安全事故,

  平面管理方面对得住来访贵宾,德育工作就会错不了。至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法纪观念、理想、前途等,领导看不见,群众摸不着,可以放一放再说。最后导致出现这种情形,学校三驾马车的教学、德育、后勤,在实际工作中,教学成为热点备考如备战,十分火热;后勤成为焦点办学规模扩大,办学质量提高聚焦于此;德育成为冷点难于量化,难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受到冷落。

  3.家长不能对孩子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德育难以形成合力

  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从主观方面看,是家长缺乏正确认识。不少家长对待孩子读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认为读书就是考大学,然后找到一个好工作。至于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品质的养成并不十分重视。也有不少家长视其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过于溺爱,眼里只有宝贝的优点,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还有更多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只要上了学,一切都交给了学校,由学校全权负责。当然在改革开放大气候下,也有不少家长是“问题家长”,当然更容易诱导出“问题学生”。例如,家长赌博孩子易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十二: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和特长用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温暖的语言呵护着学生在这不经意间学生会陡然增加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师德、德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宝国老镇中心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人的心理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有好多,而教师的言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从幼儿圆到大学的十几年里,学生都直接的受到老师有意或无意的影响。更何况这十几年时间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为规范老师的言行,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刨析,从而帮助广大教师掌握正确的教育行为,以便使大家共同改进,共同提高。

  一、教师师德、德育存在的问题事实表明,我校当前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追求,主流是好的。然而,师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在价值观念方面,部分教师表现出责任心不强、淡漠奉献、追求私利的问题。有的教师动摇了“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淡漠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丢掉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第二,在敬业精神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不求进取、职业怠倦现象严重和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少数教师受消极社会现象的影响,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接受新事物,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落后,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只是一味地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教学效果不佳。第三,在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方面,部分教师存在着斤斤计较、敷衍塞责的现象,缺乏合作精神。有不少教师对于教书育人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他们没有把教书育人工作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缺乏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角色意识淡化,道德理想迷失。很多教师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第四,在师生关系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师生感情淡漠现象,对学生缺乏爱心。这些问题都具有极端性,做出种种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事情。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有的教师则

  放任学生,放弃对学生的教育。这些都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学生缺乏爱的表现。一些教师把拉关系、走后门、重人情、搞交易等庸俗之举用到了师生关系上。

  第五,在生活作风方面,少数教师存在着疏于修养、自律不严、生活散漫、不拘小节的现象。极少数教师平时疏于修养,自律不严,生活比较散漫,说话粗俗,不修边幅,纪律性差,作风懒散,处事庸俗,公德意识淡漠,等等。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已严重阻碍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可见,提高师德至关重要,已达到刻不容缓的程度。

  二、改进对策1、制定方案,狠抓落实,深入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师德教育方案和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按五步进行:第一、召开师生座谈会,互相启发,共找师德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教师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育无针对性,就会发生偏差。每位教师针对以上现象找到自己在师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以便明确自己的方向,订出个人提高师德修养的计划。第二、宣传发动,提高教职工的认识;具体做法是先做大会动员,宣讲师德教育的意义,纠正模糊认识。再由党支部给教职工上师德辅导课,努力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另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出板报,班报,手抄报和广播,大力宣传开展师德教育的意义和好人好事,批评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第三、结合师德存在问题,精选教育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做法是:1、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教师行为规范》,认真学习,遵照执行。2、严格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做到的事,领导首先做到。3、加强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不准上无教案的课,不准羞辱体罚学生,如有违反,发现一个,处理

  一个,决不姑息。4、要求教师对照自身师德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观看录象,请

  优秀教师报告,写学习笔记,反思日记等形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教育观,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

  5、结合教职工年度考核,总结师德体会,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在总结中要求教师谈收获,写体会,撰写发表师德论文。在总结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民主评议,评出师德标兵,树立师德楷模,让教职工在师德教育中,学有理论,习有目标,巩固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师德教育水平。

  6、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师生关系的改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而首要教师要“目中有人”,要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师生关系多表现为“管理与被管理”和“教与学”的关系,但作为社会人,师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尊重他们,不应有歧视的存在。其次要理解和信任学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希望老师做什么。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武器”,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以唤醒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另外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还不成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学会宽容学生,做到严而有情,严中有爱,宽严结合。最后要加强师生沟通,期望学生成功。马克思曾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允许学生发表议论,鼓励学生求同存异,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在课余时间,经常与学生谈心、聊天,从他们身上发现许多优点和特长,用赞许的目光,信任的点头,温暖的语言,呵护着学生,在这不经意间,学生会陡然增加对老师的依赖、信任和尊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育效果。

  7、加强自身修养,积累教育经验。教师对待学生非人道的表现,有时也与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个性修养和教育经验不足有关。从个性上说,如果教师缺乏良好修养,,性情急噪,就容易一遇不顺心的事

  便会心中有怨气,就容易迁怒于学生。从经验来说,有的教师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遇事茫然不知所措,就容易采取粗暴的办法对付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注意内省慎独,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具有健康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

  总之,要杜绝不良教育行为的出现,我们就要确立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进行良好的个性修养,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耐心倾听学生不同的意见,同时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久而久之,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良好的教育行为所带来的效果,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注意良好教育行为的养成和提高。

  2016年10月

  

  

篇十三: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学德育的新问题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因此,加强中学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科学开展德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中学德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中学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中学德育在完成这一任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学德育不仅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对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学德育有助于更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二、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分析要加强中学德育,就必须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因此,对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德育内容偏离实际在现实中,中学德育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不够;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实践教育相当薄弱。近年来,作为中学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版本虽在不断更新,但内容大体上没有什么区别,它往往只是从国家,民族的高度出发讲“大道理”,忽视了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发展现状有一定距离,课堂老师也仅停留于“照本宣科”的说教。这就使得道德教育表面化、形式化。所以,很多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学习态度异样被动,机械地背诵教材上的内容以应付考试而已。其结果导致学生知行分离,书上的大道理人人皆知,但做起来却显得力不从心。(二)德育方法单一长期以来,在中学德育中,“说教”和“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方法和手段单一。在德育的评价上,采用考分制,学生的品德转化成分数,形成考分越高者品德越好的荒谬逻辑。僵化的说教方式无视学生的困惑,对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仅采用教

  条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妨碍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近年来,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形式,如讨论、辩论、演讲、参观、考察、专题调查、社会实践等,其中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但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中学德育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德育工作者就频繁地组织活动,希望引起轰动效应,而很少切实考虑中学生的品德基础和品德发展需要,结果使活动流于形式。(三)德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生思想认识不成熟,社会实践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弱,部分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有的中学生一味赶时尚、追求怪异,模仿港台娱乐明星,追求所谓的“酷”;有的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私心态严重;有的思想空虚,沉溺于网络等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有的心理脆弱,受不得一点打击。由于受外界影响太多,中学生已经接受了许多不良的东西,形成了一定的己见。当教育者对他们进行教育时,有些中学生就拿出自以为正确的那一套理论来反驳,或者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根本就不会去理会那些正确的道理,这也使得中学德育难度增加。(四)德育环境存在突出问题1.学校教学环境欠缺学校应试教育气氛浓厚,德育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做人”的功利思想;有的德育工作者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授,轻体验”的倾向。在应试教育下,中学以追求升学率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于是重智育轻德育变得非常常见。在他们看来,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所以,忽视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没有正确的去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老师上思想政治课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仅为了应付考试,最终导致学校风气变差,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也就一直得不到改善。2.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着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在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的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孩子的坏脾气;有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品德教养;有些家长甚至自己都有一些道德上的问题,从而也影响了孩子的正确思想的形成。3.社会环境因素与学校德育的反差

  目前,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的某些因素与学校教育不协调,致使许多中学生产生道德心理冲突和困惑,增加德育工作的难度,甚至抵消学校的正面教育。(1)社会经济环境的转型致使青少年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重视和承认,使得中学生对金钱、利益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效率意识逐步形成。在注重个人奋斗的同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过于讲究实惠功利等消极现象也随之产生。(2)大众传播及网络的不良影响。在信息时代下,大众传播及网络给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7年7月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接近6000万,青少年学生在网民中占有率达36.7%。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判断是非能力较差,在这些东西的影响下,最易做出违反道德规范要求的事情。如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中学生的道德行为出现偏差。三、加强中学德育的对策分析解决中学德育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中学德育,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当前,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树立正确的德育观,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主要包括:德育实体观,即重视德育的实体作用;德育价值观,即重视德育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的意义;德育主体观,即明确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对中学德育来说,其目标主要就是达到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二)不断更新德育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内容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要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特征,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比如,教育者具有开放观念,学校德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大胆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制一切腐朽消极的东西,培养中学生的开放人格,社会主义意识,接纳他人的意识和交往接纳能力等等。(三)改进德育方法,科学开展德育工作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中学德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德育方法,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简单化等倾向。中学德育要运用多种方法如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开展德育工作,以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使其真正为人师表中学德育工作者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崇高理想和反映时代特点的新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好党的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努力钻研德育理论,掌握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掌握与德育理论相关的一些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好地开展中学德育工作。中学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要时刻以身作则,在对学生进行“言教”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要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深信从事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工作。以顽强的意志和开拓精神做好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德育的效果。(五)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做好中学德育工作,必须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的关系,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在中学德育建设中,学校要与学生家庭经常取得沟通,教育和引导孩子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要积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人们对道德的行为见而赞扬,誉为光荣;对不道德的行为,见而贬斥,视为耻辱,形成一种以履行道德规范为荣,违背道德规范为耻的社会风气。(六)注意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中学德育要认清形势,借助网络实现德育的创新和发展,扬长避短,探索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德育的新方法。一要正确处理网络与其它德育资源的辩证关系,构建网上、网下和谐互动,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德育体制和机制。二要加强德育网络建设和网络管理,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全面引导学生选择并吸收正确信息。三要加大网上德育工作力度,德育工作者应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新特点、新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角色转换,用全新的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参考文献:[1]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戚万学,唐汉卫.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卫著.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伍小青.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思考.当代教育论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5]许耀辉.新时期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道德教育研究),2007,(4).[6]蔡美娟,周忠生.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的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6,(11).[7]汪建兵,申笑梅,何新林.试论学校德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8]余俊渠,郭文亮.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探索,2007,(4).[9]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宁夏教育,2006,(12).[10]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11]马许峰.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宁夏教育,2006,(12).[12]孙少平.新中国德育5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84.

  

  

篇十四: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我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1、德育认识有偏差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

  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3、德育形式单一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二、应对策略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

  

篇十五: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德育一直被摆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可见德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工作措施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没有得到极佳的效果。现从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面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目标过高,偏离实际。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

  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等,使德育陷入

  “纯理想化〞的境地,与

  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它以教科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标准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2、注重形式,轻实效。在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主要为在课堂形式上的“灌〞,即我说你听,照本宣读,不容分说,没有商量,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经验,不可导之物。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观察与检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不讲求德育的实效性,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滋生了有的学生夸夸其谈,唱高调,讲豪情,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品行。

  3、重堵截,轻疏导。在学校德育中,“堵〞为上策,思想品德问题一“堵〞了之。当发现学校德育环境方面有消极因素存

  

  1/3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时,传统的方法便是“堵〞,调动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把所有的消极因素消除干净,千方百计不让学生接触到有害因素。例如:禁止玩电子游戏,禁止私自上网,禁止破坏公物,禁止打架抽烟等,缺乏必要的疏导。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多是机械地按学校的条例条规进行处分,其结果,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激化和扩大了矛盾,既伤了学生,又失去了育人功能。

  4、重言教,轻身教。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强调如何去教育别人,而无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那么,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如禁止学生打牌赌博,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地玩,这种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5、分工过细,教师德育观念淡化。多数教师在教学压力下,将教育教学工作分工过细化。其直接的后果是德育似乎成了学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的事,与科任教师无关,缺少德育和主体层次网络,从而使教育效果不佳。

  6、良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底。有些教师恰恰忽略了这项工作。

  7、加强单〔无〕亲家庭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引起极大的关

  注。在这些子女中,学习认真、品行较好的只占

  10%。多数单

  〔无〕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需要教师的关

  爱与引导。

  二、对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德育工作非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抓德育工作也不能守株

  待兔,不能简单的归结于社会大环境,不能互相推诿,不能流

  于形式主义;而应本着与时俱进,积极进取,讲究实效的做好

  这方面的工作。

  1、转变观念,加强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学校

  要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位教师、一个班级的首要标准,做好

  

  2/3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的量化和评价工作。2、重视学校的德育建设,把教师的师德建设、学生的德

  育建设作为评价教师的首要标准。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3、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对单〔无〕亲家庭子女的关心、保护和教育,重视对优秀学生的宣传,重视良好行为的宣传。

  4、加强对网吧的管理,把学生对现代化信息网络的爱好引入正确的轨道上来。

  5、把增强学生的“免疫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改良课堂的德育教学工作,德育教学要表达学生的主体参与,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6、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尤其要加强六年级毕业班的德育工作,制止学生的辍学现象。

  7、要把学生良好的行为标准和诚信教育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和长期性的工作抓起来,努力建设好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

  8、加强和深化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积极地防止校园欺负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9、加强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家乡教育,使之在各科教学中相互渗透。

  10、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的联系,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系统网络。

  总之,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改良工作方法,培养出品行优良、心理健康、有理想、有抱负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3/3

  

  

篇十六: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代学校教育应立足于人的健康生命的塑造和人格

  的培养,而德育是构成、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良好的学校德育体系、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正确方向起着决定的作用,从而需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切实做到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的措施和对策。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小学德育纲要》确定培养小学德育目标为:“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小学德育目标虽给定期望和预设,但过于笼统,会使实施起来存在以下问题:1、德育目标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德育目标体系,容易导致对学生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使目标体现“高龄化”“成人化”。如小学常举行全体师生的活动,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目标难以达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2、德育目标没有具体化,缺乏系统性。不同年级学生由不同老师进行德育的讲学,容易产生德育目标重复或疏漏现象。(二)德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1、德育课程被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小学老师常占用德育课程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2、德育课程实施方法不够丰富。小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忽视学生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小学教师易忽视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教学方式与学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

  1

  3、德育课程内容不充实。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重教条式的阐述思想政治观点,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感悟;重课堂讲授,轻活动实践,难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内容讲究面面俱到,大而空,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负担过重。2、小学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缺少针对性。小学德育内容选择受社会价值取向影响很大,急于追求塑造完美人格,而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使德育内容偏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让学生吸纳和内化。3、德育内容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道德精神重视不够。(四)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1、小学德育活动的开展缺少衔接性,没有针对性,忽视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的活动实际收效很小,纯粹是为了形式上的举行。2、小学德育活动缺少与现实生活接轨。小学生很少机会亲身到生活实践、感悟和体验人生的真谛,对于身边遇到的德育问题常不知所措。3、小学德育活动过程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德育的内化过程。(五)德育评价体系不完善1、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小学德育评价一般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缺少价值对学生评价、学生对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2、德育评价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六)德育制度的价值缺陷1、德育制度侧重于社会价值取向的规定,而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够重视。小学教学虽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人性化的德育课程,但教师仍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不能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具有人性化价值的德育情境,让学生的道德能力、情感和精神在情境中轻松得到发展。2、德育制度没有充分体现民主化和自由性。小学中举行的很多活动都是由班主任自行安排个别比较优秀的学生去完成,其他一般的同学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自愿选择的自由,容易使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与己无关”的回

  2

  避态度或抵制行为,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和有碍于学生道德的健康成长。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思想观念的转变1、社会竞争的加剧,导致家长把学生成绩高低和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

  好坏的标准和学校教师过多的追求分数二忽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观念的变化。2、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领导把开展一系列活动作为德育传播渗透的

  主要渠道。(二)对德育课程重视不够1、德育课程的实施未真正得到落实。德育课程的时间不是用来上语文、数

  学、英语课,就是被用来复习备考或单元测试等,真正用来上德育课的时间几乎为零。

  2、德育学科的研究和开发不给予重视。没有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更没有专门的德育教研计划,根本忽视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

  3、任课教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概念意识。大多数任课教师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考试质量水平的高低,对于德育关注不够。

  (三)学校和教师自身问题1、小学学校师资力量单薄。首先,在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老龄化和女性化严重;其次,小学经费来源有限,教学设备落后,校园面积小,办公硬件不足;再次,德育工作人员不受重视,经济待遇相对较差。2、小学老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首先,小学教师面对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容易情绪化,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其次,很多小学教师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再次,绝大部分小学教师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于德育课堂。(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1、社会中的网吧、不健康广告、文学作品等对学生的影响。2、家庭中的父母说教方式和言行举止对小学生的影响。三、改进小学德育问题的对策(一)学校要健全完善德育工作体系1、小学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任课落实德育课程,其他科科任老师要对德育给予关注,并把德育思想渗透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

  3

  中去。2、小学学校要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定期开展德育教研活动,加强德育工作建

  设。(二)小学德育目标、内容、方式和制度要革新1、德育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层次性,具体层次化到某一年级、学期、单元的

  德育目标。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提出不同道德要求的,不同层次的德育目标有利于从不同角度理解德育目标,从而有利于德育实效的提高。

  2、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德育内容序列化,相互衔接,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德育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应有所拓宽和创新,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规律出发,注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德育渗透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内化。

  4、小学德育制度要构建人性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体现民主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世界,让学生自愿真实的参与学校德育制度的决策过程,促进学生自觉的道德健康成长。

  (三)小学要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1、小学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修养、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示范的作用而且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同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2、小学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另外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3、小学教师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以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四)小学要健全和完善德育评价制度1、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完善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德育课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经常进行德育评价并及时反馈。2、注重德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和全面化。(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外界环境1、社会要积极扶持和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媒介节目和内容,举办

  4

  多种大型的励志书籍或优秀影视作品展等,多宣传和谐正义,净化社会环境。2、小学校园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习并渗透思想教育。3、家庭里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多陪

  孩子聊聊天以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从而与孩子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逐渐渗透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4、家长要与老师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而促进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双方更快的找到解决的方法。

  5

  

  

篇十七: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目前我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学校十分注重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中心,成立了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德育会议,专题研究德育工作,制定了一些切合我校实际的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学校德育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我校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学校以政教处为德育专职科室,以班主任为骨干、以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形成了较为得力的德育工作队伍,同时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紧密配合。(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我校文明礼仪教育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评选优秀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如文体活动、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国卫生活动和爱国知识竞赛、社会资助防溺水宣传等.总的来说,我校德育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不同的程度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去年教育局的年终目标考核项目中,我校22项得分项目,与政教直接相关的就有八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二、目前,我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格上师生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四是各班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没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不重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没有形成德育工作合力,有个别班级个别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不能被家长接受和理解,甚至出现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抵触的现象.也有个别班主任,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家长。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八是重制度,轻落实。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本文明行为的教育、抓好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接班人,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成为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结合学校实际,谈谈我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校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以人为本,以德治校,质量强校,科学发展”,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年级和班主任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一)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

  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二)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三)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班型较多,学生来源不一,乡镇和城关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四)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这里我特别要对年轻班主任提出两点具体要求:(一)加强认识,树立三种意识。1、树立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意识。知识上与学生共同成长,做一个“常新”的班主任.管理水平与学生品行共同成长,做一个“长进”的班主任。2、树立与学校同舟共济的意识。

  正确定位与学校唇齿相依的关系,与学校是一个共同体,学校、工作是个人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更不应该对立起来.在大事大非上与学校保持高度一致,我们的德育队伍应形成一个有核心力量的团队.为学校的德育文化构建与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3、树立与同事休戚与共的意识。准确定位同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共同成长。宽容大度,融洽相处。(二)改进作风,避免三种倾向。1、避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各自为政的倾向。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情绪代替理性,为人处事无底线.2、避免作风懒散,心无所系的倾向。恪守行为规范,对内对外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要心有所系,心有所求,不做“小农教师”。3、避免方法机械简单的倾向。(1)避免几种存在严重缺陷的管理模式:一是随意性太强的管理,仅凭个人好恶进行管理的模式。二是管家式的管理,不分大小,事必躬亲。三是放任自由的管理,没有有效的调控.四是称兄道弟的管理,情感不能代替原则.(2)倡导合理、合法的管理行为,不简单粗暴,不违规违法。老师们,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也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发展.我们要以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不倦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科学的、切合大冶实验高中实际的新方法,探索出富有成效的班级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实现教育“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的工作目标,使我校德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打造学校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十八: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一

  (二)德育课程开发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性不强中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第二个原因是德育实施方面的问题.德育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

  育如何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化使德育得到更好的落实,这其中需要有很好的载体。课堂是中学德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课程是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中学德育课程是中学德育内容与现代课程形式的组合方式.

  关于德育内容和课程形式的组合上,目前我国德育研究中基本上存在两种组合方式:一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所谓“小德育”即指把德育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大课程观”即“经验”本质观,即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总和.二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所谓“大德育”即把德育理解为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而“小课程观”即“知识”本质观,把课程内容理解为思想道德方面知识及知识体系。把德育课程理解为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设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科目及计划。其中狭义的德育课程即指具体德育课程科目,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等,广义的德育课程指所有德育课程科目的总和。这两种德育课程的组合方式均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组织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内容理解的偏差,而第二种组合方式的片面性在于对德育课程本质理解的局限。无论是“小德育"的“大课程观”,还是“大德育"的“小课程观”都不能充分揭示中学德育课程本质。只有“大德育”的“大课程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中小学德育课程本质,即德育在课程方面要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当前我国在德育课程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首先,德育课程的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德育教材过于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可以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材料。德育教材中对知识体系与意情教育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能力因素的重视,学生的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往往被忽视。其次,德育课程内容的频繁变动.以思想政治课为例,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一书的统计:建国后北京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变动共计有33次,其中10次发生在1976年以后。从全国范围看,仅1976年以后大的变动就有3次,除了这几次大的变革之外,小的修订和调整的次数远大于3次。思想政治课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相应和适当的调整,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此频繁地变动大纲、教材等,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教材频繁的变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降低;教材频繁的“变动”既使教师对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失去信心,又难以使教师保持一个有序的、一贯性的人格形象;教材频繁的变动使课程地位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檀传宝提出了“思想政治课教材双轨制"的设想,即选择思想政治课大纲中最基础的内容,或者说经典性的内容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常规教材、基本教材,或称“硬教材”。这一教材的内容一经确定,可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与此相应,选择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中与现实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形成活页式的思想政治课的补充教材、现实教材,或叫“软教材”。软教材可根据情况变化,反映最新理论和政策要求及国内外大事,每学期或每学年一变。上述硬、软教材在中学阶段的各年级均予以实施。整个中学阶段就形成平等存在的两种思想政治课教材体系,且两个体系教材相互衔接和照应。3、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存在的问题。一是实施方法的强制化。在课堂组织上单向灌输过多,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即使有讨论,也是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结论,而不是为了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自省能力的提高。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强暴式”传递方式,是德育人性化缺失的重要表现,也是德育教学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实施方法的形式化。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德育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道德实践活动走向形式注意,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课程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科教学始终是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科德育在中学德育新格局中的应有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的学科教学也注重德育的渗透,但实效性不高,其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教育渗透德育中存在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随意化,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而失去应有的活力,如在一些人看来,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只不过是在学科教学中加一些德育内容,或是一些德育素材的堆积;(2)表层化,只对教材的表层可见部分进行常规性德育渗透,没有对教材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层挖掘,如只是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单纯地增加一些爱国志士的先进事迹等;(3)分离化,没有把课堂教学的智育与课堂应渗透的德育进行有机融合,造成在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和道德准则的“两张皮”.

  课程是课堂教育的核心,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中学德育如果不能与课程的开发、设置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学德育的实施永远是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三)德育方法存在偏差,缺乏创新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德育方法确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能不能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德育方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德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毛泽东曾把完成任务的方法比做桥或船.德育方法就是通往德育目标的一座桥梁或船,没有这个桥或船,德育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德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最有利于防止低效劳动,无效劳动和负效劳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在中学德育的方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重灌输,轻体验。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知识的接受器,摸去了情感和意志的体验.重视说服教育法,注重灌输课本要求的道德要求.这实际上是“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我国的德育实践常简单地将德育处理为单向度的知识传播和灌输过程,认为只要教给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就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就能外显为一定的道德行为。这样的德育在内容上明显重理性规范,轻感性情感,学生的情感生命成长在这儿无一席之地。更何况,即使是理性的教,它也忽视了学生才是道德生成的主体,忽视了唯有被学生体认了的规范或规则,才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在这样的德育过程中,本应是“人”的学生被降格为“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失衡了的德育,物化了的德育,这种德育对人的发展而言本身便是不道德的。2、重规范,轻人格。传统的德育模式注重管理的效能,没有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许多规章制度缺乏人文关怀。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整体划一,将他们赶进事先设计好的框子中去,而未能注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未能深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无法触动心灵的琴弦,也就很难收到德育效果。3、重形式、轻内容.现有的中学德育工作过多强调社会的要求,过分地追求规模化,显得大而空,出现了只重视外在表现的形式主义,对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重计划,轻实际工作;重活动数量,轻活动质量;重搞大型活动;应该将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4、重学校单一德育,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合力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经常会听到关于“5+2=0”的抱怨。意思是说学校对学生进行5天的正面教育被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2天的“负面影响”抵消掉了。这一“公式”及其所包含着的认识不免有简单化之嫌,但这一“公式”却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学

  校德育工作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割裂.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的活动往往要受到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影响。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是一个难以分化的整体.不同影响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通过合力发挥作用。

  “5+2=0”的现象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很多时候是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的,存在不协调,甚至相悖的情况.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形成德育上的分力和反作用力,最终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中学德育方法,激发中学德育的内在活力是中学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提高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实现全方位德育时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对加强中学德育工作,提高中学德育的有效性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2000年12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课程,学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德育目标的思考与体验,为学生创造一种道德情景,使其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道德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德育课程化的研究和实践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学德育课程无非就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其实,学校德育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教育类包括:班会、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形势报告会、党(团)课等;活动类包括:军训、劳动值周班、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运动会、学生干部夏令营、寻根活动、“五四”表彰会等;另外还有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这些资源在日常教育中缺乏系统性,带有盲目性,而新课程要求把这些活动整合、优化,实施中强调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就具备了课程的特点。这些德育资源在实施中,有些是集体组织,有些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生要做好三年规划,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实施过程化评价,充分发挥这些德育资源的德育功能,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这些德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反思感悟,同时通过成长记录、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公示等一系列环节,达到自育和他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优秀素质和品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学校社团也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强调了个人如何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再用太多集体的规则约束学生,学生自己会发挥社团的作用,主动维护本社团的荣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学生管理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学生社团招收新学员学生会、团委会改选的过程就是德育过程,赋予计划、目标、时间、组织保证,既有教育功能也课程化了。

  2、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有人称之为学科德育)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在我国,孔子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已经提出教学不但要“博学于文”,而且要“约之以礼",强调了在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用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品德约束和规范学生。唐朝的韩愈不仅明确了教学的三项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并且指出:“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也。”论述了“文”与“道"的关系。到宋代周敦颐正式提出“文以载道”的主张,成为语文教学界至今遵循的原则.

  在外国,从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阐述到德国赫尔巴特的班级授课制,一开始就提出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最高和最后的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要让学生在“钻研学问中掌握德行”。即使是伪称“教育无目的”的杜威,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专门从事维护正当的社会秩序的教育”。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更透彻地说:“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担任教师和校长,他认为:“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培养科学世界观提供了可能性"。总之,可以说从传统教学论到现代教学论都高度强调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

  3、以“大德育观”为背景,实现德育的课程化和课程的德育化。(1)实现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德育课程,只重视德育课程的显性层面,即把德育课程看成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列出的教学科目,而对隐含在所有课程中的具有教育性因素的隐性德育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因而有意无意地把德育课程看成是一种德育的课堂教学,并且是有关统治阶级系统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活动.使德育活动局限于认识领域,而忽略其他情感、意志和活动等因素。德育课程将隐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就使得存在于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整个校园“共同体”中潜在的教育性因素,转变为具有教育性的课程因素.这样,德育课程作用的领域不只是包含认知范围,而且包含了学生情感、意志和活动乃至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领域,使德育课程包含在学生的一切活动过程之中。极大地拓展了德育课程的领域。这样,使得作为德育内容组织形式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方式来对广泛复杂的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使德育手段和渠道更加丰富和多样,更好地吸纳现代德育的教育内容。(2)实现知性德育课程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统一传统的知性德育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出现在学校教育计划之中。以近代课程观念为基础的直接德育课程把在学校课表上所列的专门德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主要形态,其他各科教育作为客观上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作用的教育环境因素而存在,使直接德育课程成为孤零零的几门专门设立的德育课程,这种知性德育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它重理智、尚系统,注重道德行为中智慧的启迪,诉诸学生的理解,养成学生正确的道德判断力,使他们对有关道德的知识、观念有系统的把握,但是它把学生课外活动等视为课程之外的因素,因而存在着局限性。现代西方德育课程把实践或活动纳入德育课程之中,强调通过设立活动性课程,通过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一切活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践性德育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程形式,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综合知识或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组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德育课程理论在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主张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把与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作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未来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把通过智育、体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正确的途径。毛泽东认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3)实现德育课程整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

  参与本社区学校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开发和实施是现代课程发展方向之一.

  (三)转换德育方法,激发德育动力1、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0世纪初开始批判道德灌输,杜威首先反对灌输,他指出灌输的本质是强制性的、封闭人的思想的;是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发展的;教育要“表现个性、培养个性”。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发展了杜威的“认知-发展性”道德教育理论,为反对灌输提供了科学支撑,进一步确立了儿童在德育中的地位。他们相信儿童是自己道德的建构者,儿童的道德品质是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道德能力的发展。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他一些教育哲学家、道德教育理论家,例如威尔逊(johnWilson)、哈尔(R。M。Hare)、阿特金森(R.F.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20世纪70年代保罗?弗莱蕾在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灌输的10个特点,系统地批判了灌输式教育.此外,体谅关心德育理论、价值澄清德育理论,都在操作层面上否定了灌输,实践了发展性德育观。西方德育的反对灌输主义,实质是体现了人类主体性的觉醒,深刻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是,单纯地反对灌输,进而忽视道德规范的教授,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没有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的指引,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学生们怎样才不至于走上放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道路上去?青少年怎样才不至于卷入极端个人主义漩涡?这些问题偏又是单纯反灌输的一腔热情所无法解决和克服的。所以既要汲取西方德育反灌输的养分,又要继承传统德育规范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德育单一的外在灌输向以主体内化为主的转化.2、倡导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使人生活更加幸福。现代德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与生活疏离。在生活与德育疏离的同时,德育并没有积极应对,反而出现了背离生活的倾向,这就拉大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德育成了与个人实际生活无关的活动,也就难以带来个人生活的充盈与完满。杜威和我国人民教育家很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念,认为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也不能只靠知识的传授,而应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进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总之,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回归生活。其具体途径包括从德育走向生活和从生活走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是学生生活的两大重要内容,因此关注他们的学习,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这一方面安排的内容可以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学会理解尊重、珍借友谊、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协作等。

  二

  加强青少年道德的对策(一)改善社会德育环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

  我们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目的就是消除或降低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他们顺利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体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经济建设,不断夯实基础;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净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追求生活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学校德育应该帮助青少年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正确认识生活享受,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享乐观,即享乐活动必须符合法律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青少年合理享乐,必须有益于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文化修养,有益于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金钱万能、高消费的歪风刮进校园,不适宜的人情消费,扭曲了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出现盲目攀比、追求虚荣等畸形消费心理。坚决抵制金钱万能对青少年的影响,就要在德育中引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消费、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相关内容;文化本身就蕴含德育因素,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以文化为载体就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教育思想和其它国家在德育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增强现代德育教育的渗透力。还必须将这些文化精髓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广大青少年价值体系的形成起到一种导向和建构作用。

  三

  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对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给以致命一击的是十九世纪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84年提出

  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从此,科学知识成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灵丹妙药。学校异化成培养“知识人”的场所,教学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而教学的德育功能成了教育中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风气随着“西学东渐”和国人对传统文化教育制约中国发展的归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的德育功能也渐渐的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功利性的应试教育和科技强国的理念加强了这一风气,以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了这样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可怕的口号。

  在这种背景下,德育功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仅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德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化。学校德育呈现以下状态:

  1、德育的边缘化在我国为了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实施直接德育,中小学教设有专门德育课程,有专任德育教师来承担。同时,班主任等被称为“德育工作者”。德育和学科教学成了两条平行线。任何肯定都是否定,与“德育课程”对举的就应当是“非德育课程”,与“德育工作者”对举的就是“非德育工作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再加上其他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制约因素,学校德育就窄化成德育课程教师和其他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其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就隐退了。“专设德育课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确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渠道,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如果认为这就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而否定或淡化其他教学活动和教师的道德教育功能,那就是将学校道德教育窄化了”。这种德育和智育的分离使通过教学育人的根本教育价值演化成单纯地培养知识人的工具价值。可是,“教育心智而不教育心灵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根据隐性课程理论,道德教育的专门化也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误解,生活中可以存在道德的真空.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培养了双重人格的学生,背诵着道德教条却做着非道德的事情。德育的边缘化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现在的“三好学生”评比成了

  “一好”遮百丑。教师、学生个人、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成绩,这种成绩具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升学。学生的道德发展和精神成长由于其本身无法有效量化、并且没有显见的“实际”价值而被忽视.学生评价的片面化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资源被教师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2、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赫尔巴特在二百年前就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而道德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活动于其中的学生不能不受其熏陶、受其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教学不可能“非价值”化.这里所说的学科教学的“非价值”化是指学科教师在各种功利思想和所谓后现代观念的支配下,对自己德育责任的放逐。一是把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自己的本分就是把本学科的知识系统高效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自己在考核评优、奖励、晋级中受益。课堂教学中,师生成了没有情感交流的纯粹的知识授受关系,而非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而“当利益的追逐成为教学的目的,教育中就剩下了可见的利益(分数),教育中人性的光辉也就退场了"。二是在后现代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无权干涉。如果自己在学科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德育,对学生权利的侵犯。三是没有“隐性课程”意识,只注重显性、正规的课程教学,忽视课堂教学的道德影响。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含班级)社会关系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非学术性的知识”。道德教育专家科尔伯格认为隐性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手段;精神病学家斯奈德也认为隐性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参与者的价值感和自尊感,这是显性课程所不及的。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表述方式、秩序维持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它们构成了一个“磁场”,学生在其中受到道德陶冶和情感熏陶。

  四

  通过多渠道改革提高学校道德教育(3)创设适当情景,培养道德反省能力。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柯尔伯格指出:“学校里的正式课程固然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道德主要还是一个行为问题而不是一个课程的教授问题。事实上,学生所获得的大量价值标准通常并不是来自学校的正式课程,而是来自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正式课程以外的一切能对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的因素。"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促进儿童的道德应该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展开,要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道德氛围。他采用“道德两难法”,向儿童讲述一些是非不明、判断上进退两难的故事,并从被试者的回答中来了解他们的道德水准,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在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一种罕见的癌症己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有一种药可以救她的命,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10倍于成本的价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涅想尽办法也凑不足钱买药。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求他便宜买给他或赊款给他,可药剂师就是不答应。失望之余海涅终于夜间破门而入,偷走了这种药,去救妻子的命.请问:海涅应该这样做吗?为什么?这种道德两难问题,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提供不同的判断理由.“道德两难”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经常发生,它来自于现实生活,情景真实。如果我们让学生角色换位,身临其境的去体验这种道德两难的判断,学生会在不同道德水平上各抒己见,引起道德上的分歧和冲突。通过各种道德观点的交流和比较,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道德反省能力。

  二、美化校园物质环境,陶冶大学生思想情操在高等学校内部,对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影响的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内各种建筑、各种设施形成的总体环境。1、校园物质环境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空间内或校园土地上的所有铺装实体,例如建筑物、道路、草坪、山林、文体设施等。校园物质环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它以非强制的力量,以认同与感知,影响每个学生的情操与心理,从而起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作用。办好一所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是首要条件,但校园物质环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校园是受教育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的环境形象,形成学生特定的直觉,进而引起特定的行为.清洁卫生的食堂,可以增加食欲;整齐干净的计算机房,只能听见键盘的敲击声;宽敞明亮的图书馆,自然成为自修的最佳场所。美好的校园环境,个性化的校园建筑,可使学生思想情感爱到正面引导和积极的暗示,提高行为规范的档次,增强学生的美感,产生对校园的爱,进而爱集体、爱学校,形成自豪感,产生内聚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校园充满朝气。这是通过环境的观赏功能对学生的再创造。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领受博大精深的教诲,树立高尚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当然是社会主义大学理想的育人环境。

  

  

篇十九: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三堤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缺乏及整改措施之宇文皓月创作

  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德育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德育途径单一主要依靠班主任的日常管理,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走过场、老套路,写写征文、办办手抄报、开个主题班会等,教师讲授多、管较多,学生介入的也多,但真正体验的少,明显不适合学生需要,收效甚微,大多数的学生应付班主任老师安插的德育作业。二、德育队伍素质偏低学校教师老龄化,75%的老教师担任班主任,部分教师的修养和素质与学高身正的要求尚有差距,给学校的德育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个别班主任管理不到位,工作方法有时也不得当,导致在组织活动是准备不充足,活动效果不太明显。三、德育工作后劲缺乏虽然学校设有少先队,也经常开展少先队活动,但是现在的班主任老师或者是任课老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怕在学校或市级抽考中被约谈,这就在无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怕过多的德育活动牵扯学生太多的精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有待加强。五、心理健康教育不敷规范,效果不敷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经验不敷丰富;由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不严,导致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较差,缺少了家长的有力配合,给学校思想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战略:1、教书育人,树立全员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品德生活与社会教材中的道德、利用教法中的道德、利用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等影响学生,感染学生。2、活动育人。充分发挥惯例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班级教导会等活动充分、体验深刻的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时代性和针对性。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大力开展养成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节约教育等活动,培养学良好的行为习惯。4、管理育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德育回归生活。管理不是为了约束人,而是为了解放人。从远离生活到贴近学生,“从小事着手”,重视学生的共同管理与自我教育管理,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5、发挥少先队专门机构的职能,开展各种形式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

  

  

篇二十: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徐迪1230112930数教2班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提高德育地位,优化德育环境,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评价机制不全,教育观念转变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唯分数论,育人观念淡化。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2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体验不足.德育教学以灌输和考试为主,缺乏学生的亲身参与体验.说教代替实践,学生德育生成能力薄弱.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工作量繁重且效果难以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3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脱离,德育资源缺乏必要整和.中小学品德教育只是整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从来不可能孤立地只存在于学校课堂教学之中。而目前的中小学品德教育却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定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交流的长效机制,影响了德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有效实施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1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德育观念的转变。要真正使中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小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3整合各种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小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推荐访问:德育存在的问题 原因和措施 德育 措施 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349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