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6篇

时间:2022-11-21 14:05:03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6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教学见习合作模式教学见习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学校和企业依据各自实际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产品开发人员管理等环节实习同时又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6篇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教学见习合作模式教学见习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学校和企业依据各自实际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产品开发人员管理等环节实习同时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6篇,供大家参考。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16篇

篇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教学见习合作模式教学见习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学校和企业依据各自实际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产品开发人员管理等环节实习同时又缓解企业的劳动力紧张问题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其实现途径探索-人力资源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其实现途径探索邓斌四川汽车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2016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编号(川教函〔2014〕156号)756。

  摘要: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肩负向企业及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本文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为切入点,探究当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政策引导及扶持方面探索实现途径。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途径一、我国校企深度合作模式1.“订单”合作模式“订单”合作模式是指高校招生前就人才发展方向及培养内容与企业达成共识并签署合同,企业冠名班、冠名培训中心,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培养方案、实训标准、考核等内容。此模式下学生的专业理论及基础技能由高校完成,实际工作经验则在企业完成,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工作、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目的。2.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工学交替合作模式主要是开展阶段性教学,以企业职业培训、技能培养、员工交流、高校理论课程教授等为内容、以学期为单位在二者之间交替进行,达到学生全面成长的目的。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对企业资质要求较高,在短时期内能够接受学生工作能力提升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等不利影响。3.教学见习合作模式

  教学见习合作模式主要应用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学校和企业依据各自实际安排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产品开发、人员管理等环节实习,同时又缓解企业的劳动力紧张问题,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4.顶岗实习合作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即当前高职实施的2+1模式,学生前2年时间主要开展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根据市场客观规律及企业用人需求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身成长目标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第三学年则进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实现全面培养的目的。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1.区位优势与职教理念结合不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即便如此,西部地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与职教理念结合不到位问题。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均未找到好的契合,其所在区域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完全发挥,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究其原因,从经济发展程度看,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关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职教理念还处于初级应用研究阶段;从价值取向看则在于当前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双方之间就人才培养目标分歧协调效果不明显,造成了身处有利区位的企业无法从高职获取与之发展相匹配的人才资源。2.松散化、短期化倾向较为严重尽管多元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人才的培养需要等待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

  并且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为学生培养工作支出部分费用,导致参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企业经济收益及利润率短期内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校企深度合作之初所签订的劳务合同不具有吸引力及竞争力,致使大量人才流失,企业人才投资充满着不确定性风险。加之当前我国并未就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制定规范性及约束性的法律法规,使得校企合作存在着松散化、短期化倾向。

  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实现途径1.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就是高职与企业凭借各自的核心能力相互吸引形成的超越一般关系的密切合作共赢关系。一方面高校面向企业,拓展新的服务内涵,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如为企业提供包含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营销咨询、制度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文化建设、品牌定位、公关策划等,帮助企业合理地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全面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则在高校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等方面给学院以指导。2.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要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伙伴,关键在于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包括:(1)利益导向机制。校企深度合作,首先需要解决利益问题。高职、企业之间是否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磋商并达成共识,最终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书是所有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一方面需要企业采用系统、科学的评估方法,遵照收益性、安全性原则来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以选取具有发展潜力及合作能力的高职;另一方面,高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与企业建立良好利益链条,获得人才培养所需的启动资金。毕竟高职自身不具备生产能力,需要得到利益保证

  才能开展人才培养。所以,建立长效的利益导向机制是我国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推广使用的关键。

  (2)激励驱动机制。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所要实现的目标即为双方共赢,而利益是推动和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的源动力。所以激励驱动机制的建设对保障校企深度合作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只要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或企业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都应当享受到校企提供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激发企业及高职院校员工参与热情,真正将校企深度合作落到实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是指激励驱动机制的重要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次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

  (3)合作保障机制。合作保障机制的建立,是校企深度合作模式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基石,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校企双方合作行为,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会因校企对立而发生损害;还需要校企双方协商建立具有约束性的管理机构,对企业向高职院校双方实施有效监督,并且保障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加深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亲密度,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对该模式的推广使用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政府引导及政策扶持(1)政府引导。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强有力的扶持,同时政府职能部门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引导者以及纠纷裁决者,在二者之间起桥梁、纽带的连接作用。无论是哪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必须建立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并接受社会监督机构及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以确保合作双方不会因为重大分歧而引发激烈对抗,损害彼此合法权益。所以,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应用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需要依据市场发展规律,采用行政干预的办法来引导未

  来一段时期内的人才培养模式,加深校企双方信赖度。同时应该定期对校企双方负责人展开教育培训工作,将世界前延的合作模式传达给双方,以此来不断丰富及完善我国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2)政策扶持。一方面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拟定扶持政策,刺激校企双方开展更深程度的合作积极性,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程,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则需要用政策来明确校企双方之间享受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使之明确合作方向及内容。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推动校企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并充分利用政府职能部门引导及政策扶持,保障校企深度合作能够处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中,以取得理想应用效果,促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1]范青武,郑全英,郑鲲等.“六面一体”立体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6-30[2]韦夷,黄国良,粟维斌.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4(27):14-16作者简介邓斌,1963—,男,四川绵阳人,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篇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方案

  一、学校简介xx师范学院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xx市,创建于1945年取名广西省立郁林师范学校,1952年改名xx师范,是桂东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设有17个二级学院,学科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x大学科门类,有x个普通本科专业,25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x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国家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含留学生)x人,成高生近x人。xx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成绩。xx年,成为广西xx—2018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的立项建设单位。院系概况学校设有法商学院、政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自治区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精品课程1门。二、学院简介化学与材料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设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专业,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个教研室,学生共计x人。学院共有就业创业发展中心、科创中心、宿舍管理委员会、文明礼仪团、文工团、医疗服务团、青协、学生会等x个学生团体委员会,在整个学校各项工作中一直名列前茅,成绩斐然。且我院历来学生活动丰富,如:迎新杯、欢送杯球类比赛、女生节、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社团才艺展等等,而且是全校17个二级学院中唯一成功独立举办田径运动会的一个学院。在宣传工作方面我院院网的校外点击率历来位居第一,校内上稿量今年全校排名第三。另外,我院曾与校外

  1

  部分单位全体学生会成员在历经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具备较强的组织宣传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懂得团结一致,对赞助、合作的商家予以大力支持作为回报。

  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一)“定向”培养模式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二)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5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决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

  2

  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学生接受企业的分配和管理企业付给学生相应岗位的劳动报酬。

  (三)见习模式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继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五)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3

  (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九)实施“双百工程”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三、校企合作具体要求(一)新设置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测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近三年内,在四个重点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系、部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

  4

  实训教材尽量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五)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

  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

  四、保证措施(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和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紧密结合点,积极探索开展学校与企业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二、合作内容1、学生校外实习:与企业签定学生校外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一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学生实习,学生实习结束毕业时,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学生,补充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2、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合作企业需培训在职职工时,学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培训专业、培训目标由企业确定,培训计划和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培训师资由学校安排或企业委派,教材由学校提供。具体可签培训协议。3、教师实践: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实践时

  5

  间一般为两个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教师填写企业实践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含实践内容、实践期限、实践企业评价、学校意见等,并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培养、提高。

  4、学校积极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每年适当安排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指导充实专业课教学,弥补师资的不足。

  5、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教学咨询委员会,企业委派技术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加,学校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或专业课教师参加,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为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安置等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6、加强校企交流,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比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密切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用结合,提高实用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合作涉及面广,以校办、市场研发部和就业办为主,教务处、政教处配合实施。【校企合作方案】

  6

  

  

篇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构建

  王其和;蒋德洪;郭雯霞【摘要】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文化融合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等是促进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2页(P74-75)【关键词】校企合作;价值链;合作机制【作者】王其和;蒋德洪;郭雯霞【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64;华润新龙医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华润新龙医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般意义上,“机制”是事物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引导和制约决策,是与人、财、物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旨在把价值链中的各项价值活动串联起来,驱动价值链条和谐、有序运转,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士·E米德提出:“为了使竞争市场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有必要成立一个负责政府干预和控制的高层次机构。”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理论也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有作为的利维坦(类似于国家的集权机构),人类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当高校、行业、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

  高时,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国外校企合作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离不开完备的政策和法律保障。鉴于当前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需要及时“出手”。一是引导性调控。政府需从国民经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高度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采取具体措施鼓励校企合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促进企业主动参与办学、服务社会,促进高校主动服务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制订政策法规时,在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时,要特别注意政策法规的匹配性和平衡性。当前,应在全面梳理、检讨现行相关政策、法规后,补充、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出台我国首部《校企合作促进法》,以引起社会、高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二是激励性调控。在《校企合作促进法》总体框架下,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将资源投向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比如增加校企合作政府资助,强化资金杠杆作用;建立国家、地方校企合作基金,奖励企业的“合作教育”成果,奖励高校的“合作研发”成果;针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出台贷款、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和政府采购等更直接、更优惠的扶持政策,清理现行政策中阻碍校企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激励。三是约束性干预。任何一个机制都必须在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运行。约束性规则由政府、立法机关或系统中参与者共同制定(夏建国,杨若凡,2002)。法律是对长期行为准则的规定,具有高度的约束性。当前,首先应完善公司法、税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从社会责任承担、办学行为规范、经营行为规范、税收缴纳等方面约束校企合作行为。其次,要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监督和考核高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义务和责任。既要有对校企合作执行者的惩戒措施,又要有对校企合作监督者的惩戒措施,保证校企合作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运行(兰小云,2012)。在校企合作产生的五种利益中,社会利益、文化利益和人才利益具有无形性,较难

  评估和计量,无法进行核算和分割,合作各方也不太在意和计较。当下政策利益较少,且政策受惠对象明确,合作各方也不存在利益分配争议。因此,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经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高校与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校企合作不深入、不牢靠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校企合作关系和谐、顺畅的保障。利益分配必须本着互利共赢、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既能保证各方利益,又能明确各方承担风险的比例。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前就已经达成的共识,应在合作协议中有明确的表述,不能因一方的人员更迭或意愿改变而变化。利益分配机制要能够充分体现合作各方投入的技术、成果、资源的稀缺性等因素,既激励企业研发能力和市场运营能力的提高,也激励高校研究能力和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利益分配机制主要有四种:提成支付、固定支付、混合支付和按股支付。提成支付,即按照固定的提成比例分享收益,这种方式受到合作各方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这种分配方式制定的提成比例较为盲目,容易造成信息劣势一方吃亏,且谈判时间较长。固定支付,指合作一方向另一方一次性支付固定金额,后续合作收益由支付方单方获得。这种分配方式较为简单和方便,但合作难以持久,有一锤子买卖之嫌。混合支付是综合了提成支付和固定支付特点的分配方式,分项目、分阶段交叉使用,较为灵活多变。这三种支付方式的共同缺陷是确定的分配比例或分配额不科学,有一定的盲目性,造成吃亏一方有反悔心理。第四种方式是按股支付,即按合作各方的资源投入比例分享收益,这是校企深度合作所推崇的分配方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高校投入的资源多以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为主,而无形资产难以量化评估,往往引发企业的猜忌,应通过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机构予以资产评估,并经过各方谨慎谈判、协商一致后对资产份额从法律层面予以确认。高校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其情有独钟的文化取向,这与企业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激励手段来激发人的动力实现组织目标的商业文化有着巨大差异。

  市场化土壤浸润的商业文化偏重功利化,而滋生于行政化体制的高校所面临的生存压力较小,其文化价值观更偏重于道德导向。这种文化层面的差异性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性障碍。如何克服文化障碍,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校企双方需抛弃文化偏见,存异求同,逐步实现文化融合。一是高校应主动吸纳商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商业文化是企业在其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是高校教师必须习惯、入职大学生必须接受的一种异质性文化。不论喜不喜欢,它都存在,且不会轻易改变。因此,高校需要在防范功利主义导向的商业文化侵蚀高校学术传统、避免高校主流文化内核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审慎接纳企业的商业文化。同时,企业也应从校企合作共同利益角度出发,通过承担部分教育成本和一定社会责任加大对高校象牙塔文化的改造和吸纳,增强企业商业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二是在管理机制上,搭建校企文化融合平台。只有健全的管理机制,才能使校企文化融合有据可依,保障不同组织文化的有效渗透与融合。校企要共同制订诸如《校企深度合作协议》、《校企文化建设纲要》等顶层设计的规范性文件,使校企文化建设得到各方领导层的重视,达成共同建设的共识。此外,还要制订《顶岗实习条例》等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学校企业“双主体”管理机制,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标准的对接,在双重文化的熏陶下,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养成。1、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高校和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政府和行业部门的人士参加,以拓展该组织的视野和内涵),履行校企合作的领导职能。其主要职责:加强同政府和行业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围绕校企发展战略,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为校企合作工作的正常运转做好统筹、指导、协调工作;研究并制订带有共性的政策和制度,如制订校企合作发展总体规划;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明确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成立校企合作执行部门在校企合作办公室的指导和协调下,成立由学校各系部、各专业,企业各分、子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的三个执行部门,即教学部、科研部和服务部。各执行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具体合作项目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教学部主要职责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等。科研部的主要职责有科研资源的调配,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服务部的主要职责有大学生就业安排及管理,员工培训(进修)及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及管理,企业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等。3、聘请第三方评价机构为了保证校企深度合作评价体系科学、全面、公平、客观,提升绩效评价的信度,应当逐渐淡出自我评价的传统体系,转而倚重第三方评价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第三方评价机构拥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性,评价过程更专业,评价结果更真实、更客观。评价实施时,应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校企合作的投人、过程和产出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同时,应建立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反馈和激励机制,把评价结果与税收优惠、利益分配、政府资助、晋职晋升等挂钩,以调动校企员工参与校企合作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基于德国经验的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9,(19).[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1997.[3]魏寒柏、卢致俊、张海峰:破解三个难题,深化校企合作[J].中国大学教育,2010(9).[4]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著),吴晓江译: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评价[M].商务印书馆,1999.[5]夏建国、杨若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5).

  

  

篇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总结

  校企深度合作总结为贯彻20年11月6日学校领导书记对学院校企深度合作工作的检查指示意见,结合学院实际,并根据鄂生态办[20]17号文精神,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校企深度合作有关意见,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工作。

  一、编制完成相关指导性文件在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下,我院制定了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在与湖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的同时,考虑到专业结构和更好的开展教学指导性文件及教学实践活动,增加湖北绿城工程有限公司和武汉作为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

  根据学校对外合作处统一要求,编制完成了学院校企深度合作项目立项报告书,并以立项报告书中所订立的合作项目,在学院与湖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湖北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二、校企合作内容及完成情况1、专业建设1)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园林技术专业(植物造景方向)等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我院与以湖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工程有限公司为牵头的二十多家企业共同修订,企业分别为:武汉设计有限公司、武汉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市有限公司等;

  2)园林技术专业(花艺特色班)由学院与为牵头的四家企业和一个培训机构共同制定,企业分别为:台湾国际园艺股份公司、台湾国际园艺股份公司、武汉市武昌区与花有约花店、十堰市有限公司,一个培训机构为北京培训学校。

  3)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我院教师与公司技术人员工图制定课程标准。具体课程标准制定程序为:学院教师编写课程标准>公司技术骨干对课程标准提出意见>学院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修订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册。我院现已制定80以上专业课程标准,正在进行企业审核过程。

  

  4)结合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的竞赛要求与各项标准,以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为标准,以赛促教,与共同编制符合世界技能大赛要求和我院学生实际特点的培训指

  导教材。2、实习实训及相关制度建设1)我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园林技术专业(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和园林技术专业(植物造景方向)的核心课程实习实训计划,并制定相应的相应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合作办法。现已基本完成相关办法的制定,将与企业进行协商后执行。2)我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园林施工员岗位顶岗实习标准、园林养护技术人员岗位顶岗实习标准、园林制图员岗位顶岗实习标准、插花师岗位顶岗实习标准。现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相关企业意见并进行修订。3)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我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计划与任务,派出学生在深度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3、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院邀请合作企业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我院技能大赛的培训,全程参与并指导我院的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并取得了好成绩。在其他践性特别强、实用性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作为专题进行讲解与训练。2)聘请企业老总作为班级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形成辅导员、校内班主任、企业班主任三层次管理体系。4、科研项目合作为更好的完成我院申报的教育厅指导性科研项目《红椿种苗期实验及培育技术研究》,我院已与合作企业达成一致意见,利用企业资共同开展相关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开展以来,我院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内容的相关建设,利用企业苗圃、企业资开展学生的实习与实践性教学,利用学校的智力资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了良性的机制。

  

  

  

篇五: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学校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规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书学生实习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从实习的教学管理安全生产生活管理劳动保护劳动保险事故责任确定等方面详细地规范了实习活动并成立了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企业管理人员教学部门学管部门招生就业办各系负责人为成员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形成了校科两级校企双管的全程化全覆盖的监控体系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效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多方共赢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顶岗实习是学校贯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推行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可以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共赢,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实施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顶岗实习是学校贯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推行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的必然要求,有效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入社会,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

  我校在近几年的教学管理中,走过了由探索、发展到逐步成熟的过程,通过产学结合、工学结合等不同的模式,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1.健全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响应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转变传统的育人理念,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共同体,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合办专业,探索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对接。

  1.1健全机构,搭建平台,推进合作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有关副校长、教学及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平台,定期开展活动。同时,学校充分利用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建筑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

  1.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保障经费

  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工学结合工作的意见》、《工学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工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了校企双方和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工学结合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规划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咨询意见,审议学校教育教学重大改革方案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教材建设等有关工作。

  学校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制定了《学生实习管理规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安全责任书》、《学生实习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保障制度,从实习的教学管理、安全生产、生活管理、劳动保护、劳动保险、事故责任确定等方面详细地规范了实习活动,并成立了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企业管理人员、教学部门、学管部门、招生就业办、各系负责人为成员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形成了校、科两级,校、企双管的全程化、全覆盖的监控体系,保证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并将其纳入每年的常规预算支出项目。

  1.3专家参与,巧匠任教,共同提高

  1.3.1企业专家参与管理

  学校按专业大类成立了各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一次专业建设工作会议。近年来,学校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聘请一大批在专业上有建树、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参与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规划和建设。

  1.3.2能工巧匠来校任教

  学校各骨干专业均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高技能人才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聘请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全方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加强实训,保障工学有效结合

  2.1加大设备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使学生适应企业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大实训设备投入,目前,学校已拥有与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和教学仪器设备,使各专业的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系统化、规范化、针对性强地进行实地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能满足现有专业的教学要求,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2.2重视生产实践,强化校外实训基地拓展

  为保证学生就业零对接,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校与河南省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黄河小浪底建设管理局等40家企事业单位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学期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要在基地进行实习实训,锻炼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近两年随着水利大发展,学校已出现顶岗实习供不应求的现象。

  2.3积极创办产业,促进专业建设持续发展

  学校按照“面向市场办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师资力量,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变“产教分离”为“产教结合”,实现了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五合一”培训功效和“理论实践化、教室车间化、车间产业化、学校工厂化、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机制,保证相关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积极探索,寻求校企合作共赢

  共赢的合作才是稳定长久的合作。学校为处理好校企合作的主要冲突主动适应企业、配合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寻求与企业的深层合作。

  3.1订单培养,共同发展促经济

  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新的办学模式,是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学校主动针对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量身培养培训岗位人才,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师资和设备优势,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行业搞好培训。我校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工作,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根据岗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满足岗位要求;严格按照岗位技能标准进行培养,共同完成授课任务,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互相融通;在合作单位完成顶岗实习,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共同进行学生评价,严格考核机制,保证订单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双方精心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符合企业要求,表现出了高素质,达到专业人才培养优质、企业满意的双赢局面。近几年来,学校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主动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⑴面向水利行业进行岗位培训。学校面向河南省水利行业积极开展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新密市、濮阳市水务局职工培训班、全省山洪预警培训班、全省水政监察执法人员培训班等,为河南省水利行业业职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行业领导和企业的好评。

  ⑵面向中职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我校是河南省教育厅认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近3年来,共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500人次。

  ⑶面向农村实施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水产养殖水平,服务于现代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对合作社成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近3年,培训合作社成员1900人次。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3.2引企入校,育人用人零距离

  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分别与4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确定教学内容。企业提供加工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用于教学培训,派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生产实习。

  通过引企入校,既实现了学生的岗前培训,又满足了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和技术技能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使育人与用人实现了零距离无缝对接,真正实行了教产合作、校企合一,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3发挥特色,扩大办学强效应

  通过改革办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我校初步构建起了实践能力三个层面的培训体系:一是基本技能培训层面,通过校内实训中心,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专业能力培训层面,通过校办产业,培养学生的熟练技术技能;三是综合能力培训层面,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岗位生产能力。大大缩短了由学校人向社会人、由学生向工人过渡的时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我校已向社会输送了3万多名高素质毕业生,特别是水利土木类专业,部分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国内外知名企业竞相预聘,并因技术精、踏实、严谨、工作认真,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实现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专业对口等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同时,扩大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在河南报业集团近年来组织的社会公众调查中,我校于2009年荣获“河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教育品牌”,2010年荣获“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学校”,2011年荣获“河南职业技能院校综合实力20强”,2012年荣获“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的示范院校”。

  3.4深入合作,求同存异保双赢

  学校与40家企事业单位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来,8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在合作企业内完成,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150多人次,聘请行业专家到校授课或开设讲座70人次,各骨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均在企业专家参与下进行。学校部分专业根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工学交替。骨干专业都实施了“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免费职工培训达2100多人次。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了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学校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彰显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探索并实践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继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双师”教学团队为依托,进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教学设计,实现以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继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有效开展顶岗实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带着经验融入

  社会,真正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用人要求的零对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林小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8).

  [2]刘大康,张亚杭.三方联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3]刘合群,陈小龙.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

  [4]揭平英.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

  [5]韩天学.校企深度融合下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篇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以淮安高教园区校企合作为例

  张政;拾以超【摘要】针对在淮高职院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目前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基于政府、机制、法规、学校等几个要素之上,如何加强在淮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几点意见,对于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2页(P36-37)【关键词】校企合作;学校;政府;企业【作者】张政;拾以超【作者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

  一、研究背景分析淮安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又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淮安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万多家。截止2012年累计进园区

  企业2300余家,外资企业220多家。这些企业的陆续入驻,进一步提升了淮安的工业水平,改善了产业结构,带动了淮安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淮安市高教园区自2003年4月建设至今,淮阴工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阴商校、市委党校先后入驻,在校师生已近10万人。淮安市现有5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坐落在高教园区内,在校生规模近3万人。虽然各所高职院校目前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在和企业深度合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政策法规、运行机制、效益等问题;面临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规范有序地进行等方面的问题。二、淮安市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与探索目前,淮安市各高职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基本上有下面几种:1.“订单式”培养企业在相关专业的大二学生中,选择所需的学员组建订单班,企业定期派技术人员来校执教,宣讲企业文化及专业知识,毕业后优先录用订单班学员,学生非常欢迎这一举动。这种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企业提出,学校承担着大部分的训练任务。2.“校中厂”模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投资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校内单体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典型的“校中厂”模式。学校建设厂地,企业提供生产实训设备,把生产车间搬进校园,学生可以随时进车间上岗。3.“候鸟式”的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相关岗位,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应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实习的时间段,到时就将学生安排进企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实习,

  这种模式是现在各高职院大量采用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因其时间段相对比较灵活,时间可长可短,因而在学生三年的学习中,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多次,故而取名“候鸟式”。4.“走训式”实训模式“走训式”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酒店与旅游烹饪学院特有的一种实训方式。学院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协议,白天,学生在校内上课,利用课余或者晚上的时间到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实训,这种实训方式是由餐旅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学生到企业中,跟随企业的师傅学习专业技能,白天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实习单位都在本市内,因而可以较好地实现工学结合,较快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三、本地高职院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淮安市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以下的几个不足:1.本地高校与驻淮企业的结合还不紧密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特点,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所办的订单班来看,很少有针对地方企业开办的。2.校企合作的层次还不够高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学校希望通过组建有影响力的,声望好的,待遇好的大型企业订单班来吸引学生入学并就业,但是就实施的效果来看,并未达到“招生与招工同步、毕业即就业”的目的。原因是:首先企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及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作为企业来讲,当然希望是通过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实训基地现在对于企业来说是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学生去企业实习,事实上解决了企业部分劳动力的问题。在实训中,企业是否真正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学校是否能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来实施进行,都要打上折扣。因而影

  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或者说偏离了原来的初衷。这也是为什么本地企业在“候鸟式”的实训过后很难留住当地学生的原因之一。3.有些企业不太关注职业教育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但事实上某些企业却不太重视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性不积极。对于校企合作来说,企业不主动积极,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学校一厢情愿的事。有些企业对于学校的毕业生也不怎么感兴趣,对于接受学生实习,也怕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而予以拒绝。4.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院学生的文化基础一般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对学习没有信心。有的学生认为上高职学校可不必认真学习基础理论,只学专业知识就可以了。这给高职学校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带来了难度。5.缺乏法律制度规范保障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还处于自发发展之中,没有形成机制和规范。校企合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合作没有制度的保障,这将不利于发展。职业学院是积极的而不是主动的,而企业的主动性不强,这很难实现对等和协调,使合作不能协调合作、互利共赢,合作很难长久保持。四、加强在淮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几点建议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参与构建一种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可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是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的关键。加强政府参与,具体到淮安市高教园区做法可以有:政府组织优势、资源优势的发挥与调节,政府利用规划把职业教育资源与企业进行整合。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要,如:从特钢、盐化工、食品、电子等淮安市重点打造的几大产业着手,抓住龙头大型企业,以及对带动地方经济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先行试点,地方产业发展方向就

  是本地区高职院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使校企合作有序地进行。由淮安市开发区政府出面组织调配,确定重点的几家大型企业与重点的几家高职院的对口的专业,企业与高职校双向互选,共同制定本行业所需专业的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设专业课程,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双选成功确定的校企双方,政府可以先行支付部分起动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推动学校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企业在学校建设培训基地,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等厂校一体化的合作形式。三年后,由开发区政府组织实施评估本轮校企合作的效果,给予相应奖励。如,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产生的支出纳入税前扣除,个人在职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费用在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评价的效果可以从人才培养本身的质量,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率,以及社会效益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以及严格的评估程序,对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真正参与以及如何参与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只有得益于职业教育,才可能积极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企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职业技术教育也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企业。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把培训技术人员的职责和责任,作为一个企业应该做的,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激励与约束制度为前提。尤其是给予那些能与学校建立“厂中校”的企业给以优惠和扶持政策。这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3.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目前,高职院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应该发挥人才优势,主动寻求更多的合作,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动力。同时在能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要主动走出去,

  向企业宣传学校特色,经常邀请领导来学校,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展示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和技术实力,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事实上,校企合作发展比较好的学校,教师与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合作领域很宽。学校可主动为企业服务,遵循“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做到校企双赢。4.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坚持校企互动的原则,结合与企业的“双赢”为目标,建立灵活的校企合作途径。如:探讨职业教育集团的合作模式的建立,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的质量;探索企业和学校建立公司章程,双方形成一种新的股份合作制的实体模型,校企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形成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探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契约”关系的建立,签署一项合作协议,促进合作行为规范,安全合作的稳定发展;实行“订单”培养教育、校企联办培训新模式的企业。职业院校应重视企业业务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向,确定规模发展、教育和培训项目的设计实践。此外,学校与企业之间应探索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从最近的合作过渡到长期合作,实施和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校企合作是与时俱进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不断更新,只有在促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行业指导,深化企业的参与,尽快将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产业和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对口,规划布局,不断探索合作,才能促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参考文献][1]张雅光.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0(3).[2]周雷锋.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09

  (5).[3]顾忠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总裁,2009(6).[4]杜世禄.高职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的角色与功能[J].教育发展研究,2006(6).[5]孙丽.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困难与对策[J].河南农业,2009(1).

  

  

篇七: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推进高职专业建立的改革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提升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0引言

  林业技术专业是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专业改革之前的人才培养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理论与理论脱节,企业元素没有进入教学内容,学生成绩评价往往忽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的考核。林业技术专业迫切需要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人才培养形式、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各个方面进展全方位的改革与理论。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形式,这种形式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根据企业反响和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在校学习与企业理论相结合,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形式。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在林业技术专业建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企业优势。学院积极与森工总局下属的企业沟通合作,成立了龙江森工职教集团,林业技术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全面开展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建立与改革理论。

  1推进校企深度交融,实现人才共育

  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依托黑龙江省森工总局办学的优势,深化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建立。在学院组建龙江森工职教集团的根底上,建立由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黑龙江中林绿源科技及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规划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的

  一线技术骨干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以此为工作平台,探究校企共同办学的实际运行方式,提升专业建立程度。

  利用学院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资源优势和工程优势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体,大力开展校企共建。以林业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为平台,让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实在参与到专业建立的各个环节中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打造“双师〞构造的教师团队,共同进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让专业设置与行业开展环环相扣,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严密结合,形成专业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的运作机制,共同培养企业实在需要的林业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

  2强化人才培养形式改革,推进专业持续开展

  以东北地区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根据,校企双方共同深化以进步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积极探究林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紧贴林业行业人才需求,为企业开展提供根本的人才保障。通过人才培养形式的改革与建立促进林业技术专业持续开展。

  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究、研究和尝试“双环境工学交替,四阶段才能融入〞的人才培养形式〔图1〕改革。在充分考虑东北地区林业产业地域气候特点的根底上,将学生在校三年〔6学期〕的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学习、职业技能专项学习、综合技能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兼创业培训四个阶段,在校区和林区两个不同的育人环境中完成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

  3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消费过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

  校企双方开展对黑龙江省林业局和林业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对林业类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进展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由专业教师、林业行业企业人员和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职业岗位,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分析表〔表1〕。以职业岗位才能需求为出发点,归纳确定岗位核心才能。

  开发多门以工程化、职业化为特征,针对性强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涵盖专业培养目的、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才能要求、课程构造、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多方面尝试“交互式〞教学法、基于典范的案例教学法、工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为林业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贯彻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那么,采取单工程评价、多工程评价和综合工程综合评价等工具,全面施行以学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主要指标的课程考核方法。

  4建立和完善专兼结合的“双师〞构造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学院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保障,坚持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立相结合,利用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构建“教师进林场,师傅进课堂〞教学团队培养方式。以构造优化为主线,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双师〞素质培养为导向,注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和校企合作教师工作站的建立,将林业技术专业的教师队伍打造成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行业认可的“双师〞构造专业师资队伍。

  5校企共建林业技术专业消费性实训基地

  以校内外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为根底,整合组建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紧紧围绕林业技术专业“森林培育、森林调查、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三大核心才能为主线,深化校企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按照“校中场,场中校〞的建立思路,校企双方合作建成集消费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师资培训等多功能的,具有高起点、高程度、高科技特点的,适应职业岗位技能模块教学的,科研、培训、技术效劳为一体的林业应用技术实训中心。

  中心下设森林培育技术理论教学基地、森林资源调查理论教学基地和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理论教学基地三个理论教学基地,其中森林培育技术理论教学基地又下设种苗消费栽培中心、生物应用技术开发实训中心和森林保护实训中心。

  深化开展校企合作推进高职专业建立的改革】欢迎访问

  

  

篇八: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和办理保险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效劳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和义务重拳破解经费保障缺乏课程对接脱节教师互聘不畅学生实习报酬和保险难落实校企供需信息不对称等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难题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的论文

  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3-0016-04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在这当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引擎。应当说,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校企合作的开展在当前“中国制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向经济大国转变”的新型工业化时代,对高技能人才培育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校企合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难题,其中,因校企双方隶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存在差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的问题最为突出,严重阻碍了职业院校发展。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务之急\[1\]。

  一、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表现及原因(一)表现当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院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仍较为突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企业缺乏动力和约束,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状况依然存在。校企合作缺乏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校企合作从内容到形式单一、零散。教学单位各自为战,合作资源(例如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不能在院校内或企业间实现

  共用共享,导致资源浪费,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应;二是不少职业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往往缺乏连续性,其合作对象不能保持相对固定,与企业合作浅尝辄止,难以建立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三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度,有些教学单位与企业的合作甚至仅停留在保持彼此人员有所交往的阶段,订单式培养重订单轻培养,企业全程参与教育不够,达不到校企共同育人的要求;四是校企合作的运行组织架构不确定,或设置有机构但缺乏明确的工作职责。院校没有制定校企合作的工作标准和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处于自然发展、随意发展的不深入状态\[2\]。

  (二)原因分析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存在性质差异、认识差异,校企合作长期以来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状态,合作的层次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调查发现,导致校企不能深度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一些瓶颈问题难以破解,校企合作缺乏有力、有利的外部政策条件和环境;二是从企业方面来说,现在有些地方企业的观念仍然落后。比如,在当前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客观因素下,有些企业老板招聘员工廉价快捷,不愿参与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没有认识

  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其实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才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另外,有些地方企业也常常会担心校企合作会干扰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影响经济效益,或者受实力所限无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和耐心;三是从职业院校自身方面来看,认识上存在问题:不少职业院校往往过多强调自身培养的人才是向企业输送的,不自觉地以社会责任和教育成本分担来掩盖企业应获得的利益,其实,职业院校应该认识到,合作不应以牺牲对方利益为前提,而应放大、倍增、传递双方的共同利益;另外,在实际当中,很多职业院校自身的能力建设力度不够,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欠缺,确实难以使企业得到应有回报等,很难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还有,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还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到院校办学体制内的必要职能部分来管理,仍旧采取的是单一学校办学模式,而非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与学校现有办学体制之间不是一种相容关系,而是一种相邻关系\[2\]。另外,不能不说的是,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企业的目标是利润,需要创造经济效益,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企业因此缺乏合作动力。比如,校企合作中企业接收职业院校的师生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安排吃住,有些学生因不熟悉实际的生产操作,容易出次品或损坏机器设备,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这都会给企业增加生产成本和管理风险。而且,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政策也不够完善,这样一来,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也不愿做,即使勉强开展,双方的合作也很难一直坚持下去。

  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尽管职业院校为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几乎都在积极寻求与地方相关企业的合作,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层面。

  地方相关行业或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也不充分,合作企业与院校共同开发实训教材的情况则少之又少。王一群: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5卷第3期

  二、破解途径(一)政府层面

  政府要为深度合作当好“红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最为重要的动力,但由于企业和学校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不同,事实上很难通过自由恋爱的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在这方面能给二者架起桥梁的就是政府。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成功的案例:比如,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分别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把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一条根本原则,促使工商企业与职业学校进行深层次合作;德国有《职业教育保障法》;澳大利亚有《国家培训保障法》;英国颁布多部法案,并设立重大项目落实政府的战略。这些国家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是保障职业教育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德国有涉及376个职业的职业教育培训条例,分别由联邦、各州、行业雇主协会和雇员协会四方代表联合制定;澳大利亚行业组织全面参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开发、办学过程及质量控制;美国、加拿大由本行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员工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某项职业应具备的所有知识、技能要求。这些行业组织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联系的重要纽带,细化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技能要求,评估了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程度,提升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再比如,宁波市政府也有较为成功的做法:宁波市政府扮演校企合作“桥梁”角色,继出台全

  国首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规以来,宁波市政府又正式通过和施行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实施办法》,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支付学生实习报酬和办理保险、搭建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明确了政府、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权责和义务,重拳破解经费保障不足、课程对接脱节、教师互聘不畅、学生实习报酬和保险难落实、校企供需信息不对称等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方面,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借鉴的思路。规范和引导。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给予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激发企业需求动力。完善制度,用法律形式规范校企合作,对合作各方主体(包括学生)间的法律关系性质作出明确界定,确保各方合法权益,实现多方共赢。

  二是加强指导和协调。当前,政府多个部门的协同化问题是较大难题,教育、人保、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在对待校企合作中的一些问题时各有立场。虽然,职业教育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建立,但缺少能驾驭相关部门的权威领导牵头,实际效果不明显,亟待改善。同时,校企合作涉及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的配置及交换,若要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各尽其责,相互沟通,互惠互利,需要一个有效的制衡机制\[1\]。

  三是加大投入。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也有成功的做法:比如,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年收入达一定数额的企业未支出固定比例的员工培训费用,须依法向国家培训保障机构缴付其差额;日本产业界通过向学校投资或提供“奖学金”等形式为职业学校投资。政府、企业等灵活多元的投资方式有力保证、维系了校企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对校企合作也要给予有力的财政支持。一是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减免举办职业院校企业的土地税收,减免部分用于该行业企业办学经费,实行行业办企业办学校,退休教师与其他职业院校退休教师同等待遇制度。二是刚性规定企业必须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职业教育经费,其中一部分由各级政府统筹,纳入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其余部分返还学校或培训机构。三是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学生和教师的实习岗位、聘用企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资助民办院校为学生实习办理实习责任险、共建实训基地等。四是建议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全国500强企业必须接纳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下企业实习和实践,并将执行情况纳入企业年检\[3\]。

  四是推进协调沟通制度的建立。建立高效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制度。校企合作需要

  桥梁纽带,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可以发挥部分牵线搭桥、信息沟通的作用,如在学校招生、专业建设、学校管理、学生就业、企业员工招聘、技术开发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目前最大的难题是,行业组织的属性没有权威法律界定,行业组织的形态和工作机制形式各异,中介机构目前并不健全。当前,应大力发展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这是市场调节的重要形式,是政府委托服务、购买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服务保障。

  (二)企业层面一是要提高认识。企业一定要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深度开展,一方面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人才吸收途径;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和职校的合作实现技术革新。从一些地方企业来看,尽管经过连续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些企业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但是大而不强,无论是产业集中度,还是在整体生产技术和技术创新方面都与

  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支撑不无关系。

  二是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行业或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比如,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三一集团,已经与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在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中,该集团从学校的招生阶段就开始介入,与学校一起制定教学大纲,同时,派出专人对学生进行面试和素质测评,改革评价机制。深度的校企合作让三一重工尝到了甜头,因为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为集团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如今在三一集团,职业院校毕业生占到了集团工人总数的48.9%,而在集团现任的423名班组长中,超过半数来自职校,职校毕业生成为集团生产一线的中流砥柱。要使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企业一定要全程参与,与合作院校共同协商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制定大纲、选用教材等,建立起适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院校层面一是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上机械照搬普通高校,导致高职院校的

  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教学实训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瓶颈。因此,职业院校人事制度、硬件建设、校园文化等如何符合职业院校特色,也成为学校内涵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当前看,职业院校要从组织架构搭建、运行制度建设、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满足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比如,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着手把改革自身的组织架构作为突破口,撤销原有的系级建制,通过组建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机构,建立起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特点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从而理顺了体制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益。

  二是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地方高职院校一定要认识到,校企合作不应以牺牲企业的利益为前提,而应放大、倍增、传递双方的共同利益。要想使得校企合作深度进行,职业院校就要做到服务能力的提升,假如我们没有服务能力,那么合作发展只是一句空话。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

  三是重视链接企业文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通过文化积淀和环境熏陶,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认同优秀的企业文化,以缩短就业上岗后与企业在文化上的磨合期。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把来自企业的反

  馈信息及时充实到职业指导、实践等课程中。通过举办各种学生创业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和专业技术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是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职业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在当下校企合作的格局中,院校面向市场办学的不适应更为突出。职业院校要想破解一头热的状况,就要主动出击加强自身的办学能力。

  五是加大改革力度,增强职业学校培训企业员工的能力。推动职业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职业学校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并大力培养既面向学校学历教育,又面向企业员工培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一步增强职业

  教育的吸引力\[3\]。三、结语

  当前,如何均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方利益,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在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关系的疏通上,关键责任在政府,政府应该在制度和政策上疏通利益关系,建立利益纽带。

  [参考文献][1]李丹,校企深度合作从何处“破题”\[n\].中国教育报,20120311(03).[2\]曾照烨,校企联姻如何避免貌合神离\[n\].中国教育报,20120307(06).[3\]刘建平,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20304(a05

  

  

篇九: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但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屮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学校主体获益包括学生实习实践就业以及教师实践等往往忽略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程度低等现象比如历年签订了为数不少的实习基地但真正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的为数并不多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探讨

  作者:张东民张而耕褚忠吴艳云王照云来源:《价值工程》2016年第04期

  摘要: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本文分析校企合作经验教训,以及经济新常态下校企深度合作机遇,并结合多年产学研合作实践,探讨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成功经验与教训。Abstract:Itcanachievewin-wintodevelopUniversity-industrycooperationof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whichcanhighlightthecharacteristicsoftheappl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andtopromotethereformofuniversitypersonneltraining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abilitytothecommunity,butalsotopromoteinnovationdevelopmentofenterprises.Inthispaper,thelessonsofUniversity-industrycooperationandtheopportunitiesofdeepcooperationbetweenuniversityandindustryunderthenewnormaleconomicsituationareanalyzed,andtocombinewithmanyyearspracticesof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thesuccessfulexperienceandlessonslearnedareexplored.关键词:产学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双赢Keywords: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university-industrycooperation;personneltraining;university-industrywin-win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47-030引言应用型高校办学要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逐步形成办学特色,而不是照搬、模仿其他高校的办学。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大使命,可成为地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校企合作教训与深度合作机遇,从实践中总结校企深度合作的成功做法和经验。1校企合作教训与深度合作机遇应用型高校多年通过建立企业实习基地,聘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比如专业开设、培养计划制订、企业家进课堂、指导毕业设计等)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中,普遍存在校企合作主要从学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角度出发,主要关注学校主体获益(包括学生实习实践、就业以及教师实践等),往往忽略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程度不深、企业参与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度低等现象,比如历年签订了为数不少的实习基地,但真正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的为数并不多,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是校企合作成败的关键。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中应用型“3+1”卓越人才培养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专业与需求对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多元化。经过多年的摸索,应用型高校办学逐步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希望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经济新常态下,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招工难用工成本高成为常态,企业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产品技术升级,企业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企业转型发展,对于大量中小企业虽然有技术开发等部门,但技术开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实验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技术部门进行日常技术开发与生产,企业需要借助社会,尤其是高校的智力支持,否则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可见,校企双方有深入合作的历史性机遇,抓住校企双方的需求,也就是双方的兴趣点,转变单方面思维为双赢思维,建立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深化校企合作。2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探讨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的工科学院,多年产学研合作实践办学过程中,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积累校企产学研合作实践经验。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主要做法与探索如下:2.1产学研合作方选择合作方选择应遵循目标共识、优势互补与信誉原则。目标共识原则强调合作各方需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尽管行业企业、高校的领域不同,但校企合作双方也有目标相同的地方,需要达成共识,以使产学研合作能为实现双方共同的目标前进;优势互补原则强调组织选择合作方前需了解合作方是否具备自身缺乏的资源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企业优势在于生产、资金、市场信息等,而高校优势在于人才智力、试验设备及科技信息等;良好信誉原则保证合作双方降低风险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合作方选择还可包括对合作项目的选择与评估。2.2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是科研、生产、教育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优化企业技术开发行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也拓宽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交流,高校教师深入企业,参与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专家和工程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既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产学研深入合作要建立实现校企双赢、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是产学研合作良性发展的关键。建立校企层面及执行层面沟通与运行机制,校企层面定期召开合作研讨会,解决校企合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高校面临学生实习安全、企业聘任导师资格等问题;企业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生产安全等问题。实践中学院与十多家企业建立比较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比如: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团、上海康茂胜自动控制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设备公司等。2.3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院教学委员会为将产学研合作的思想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实现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聘请企业或行业专家进入学院教学委员会,参与专业调整与设置、培养计划修订、课程体系讨论、讲座、授课等人才培养环节,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比如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聘请模具行业协会以及骨干材料成型相关企业专家进入专业教学委员会。2.4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基地建设通过企业与高校签订契约,可以项目合同形式,以高校为技术依托,高校提供技术研发和试验设备,企业提供资金和生产设备,通过企业将技术产业化、商品化。学院表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试验研发物理气象沉积(PVD)技术,将具有更高硬度、更强结合力和更均匀的薄膜运用于工具、刀具、模具以及有高耐磨要求的零部件,研究制备的各类PVD涂层,可以大幅度提高刀具、模具与摩擦磨损件的使用寿命。该中心已与上海名古屋刀具公司、上海高罗输送设备公司、上海紫江集团著名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产学研合作,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也给产学研合作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学院还与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上海沿浦集团建立产学研基地。2.5校企联合实验室、校企工作室校企联合实验室是高校与企业在“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结合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合作共建的非实体性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设置研究方向、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运行经费,研发人员汇集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人才,开展应用技术试验开发。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西门子校企工作室、机械工程故障诊断技术开发联合实验室、康茂胜自动控制校企联合实验室等。2.6联合申报项目政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申请政府导向的科研课题,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政府资助项目,比如近年学院获得上海市联盟计划项目二十多项。另外企业联合学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市、区级小巨人企业等。2.7人员双向交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上海市教委与学校支持教师带薪到企业实践,鼓励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优先引进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近2年学院聘请80人次企业兼职专家授课、指导毕业设计、企业实践等活动,到企业实践(包括开展横向课题)教师近30人。2.8企业工程实训学校加强校内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前已经具有相当的工程实践能力、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企业积极吸纳学生参与企业工程实训,制定实训方案,聘任企业指导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实训螺旋式进行,通过机械工程认知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及其发展,对机械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感性认识,促进后续培养环节的目的性。机械工程生产实训,通过跟踪典型零部件的生产流程,学习典型零部件产品的制造过程与制造设备,学习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在生产过程应用,学习产品开发过程的试验装备和试验方法,培养工程意识。2.9顶岗实习学院2011级、2012级多名同学到西门子、上海航空发动机、上海龙达塑料、上海鼎龙机械、上海沿浦等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要完成岗位工作,按企业员工要求,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强岗位能力训练,提高敬业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综合素质提高,形成创新源动力。学生得到磨练,能够面对困难,积极上进。2.10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企业选派指导毕业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实行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评阅和答辩。毕业设计课题来自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强调结合工程实际,真题真做。学院毕业设计课题来自校企联合指导的占40%。2.11设立企业冠名竞赛、奖学金学院与上海亚虹公司合作,举办每年一次的“亚虹”杯设计大赛,以企业需求为竞赛导向,通过竞赛,夯实大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企业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工程师综合素质。上海亚虹公司在学院设立“亚虹”奖助学金,上海博莱特公司设立“博莱特”奖学金,校友设立“校友励志奖”,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结束语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共赢,校企双方要开展全方位合作,形成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创新机制,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间双向流动互聘机制,校企双方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彰显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推动了企业创新发展。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扩大产学研深度合作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焦玉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荷兰、瑞士和意大利三国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28-33.[2]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6):43-47.[3]余建星.卓越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2427.[4]曾萍.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理论视角、合作模式与合作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28-32,49.[5]张安国.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的探索与建立[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2.[6]曹静.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7):114-118.

  

  

篇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建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培训大批技能型人才,

  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此,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已是职教人的共识。为寻找合作伙伴,推行学工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认识上有误区:近年来,抚顺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使企业对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但职业学校如何与本地企业进行全方位合作,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政策层面上缺乏引导、指导和支持。一方面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难于适应本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培养的是输出外地的“务工族”;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认为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校企不合作照样能挑选到满意的人才。企校双方存在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成为了校企合作的屏障。

  2.一厢情愿,校“热”企“冷”职业教育发展这么多年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国内外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市,多数企业并没有这种合作意识也不愿意介入校企合作中来。中小企业很需要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后备人力资源,但是又没有能力参与深度的特别是全面深度的合作,而有能力的大企业往往不愿参与合作。主要原因为:缺乏落实相应政策的具体措施、难以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企业在校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在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补偿、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正因为企业得不到合作

  1

  所产生的“互利互惠”,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缺乏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所以企业不愿意提供可供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使校企合作形成一厢情愿,校“热”企“冷”的局面。

  3、缺乏利益结合点,毕业生难合企业“口味多年的情况反馈证明,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工作没有正确认识,价值取向不对,怕苦怕累,一心想坐办公室、吹空调、当主管,眼高手低、不安心工作、不打招呼就离职、或结伙离职,有时甚至不守规;职业技能不娴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问题没有一定的措施保障,如实习生的意外保险费,有的是学校交,有的是企业交,有的没交。同时,个别院校对实习生疏于管理,企业非常担心,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让企业感觉很“头痛”。目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校内模拟,让学生到企业行业现场感觉或就业前短期实习层面上。问题不在学校不愿推动校企合作,而在于难以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其原因:一是学校对企业缺乏深度了解,对人才需求的规格不明确,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所授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不一致,未能真正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二是企业所实现的是利益最大化,能减负决不增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增加企业负担,增加成本开支,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企业没有合作积极性;三是校企双方没有深度融合,也就是企业未能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很少或没有机会参与意见,企业也未能形成“我需我必参与”的市场主体意识。校企双方没有形成利益结合点,校企合作就难于形成稳定和长效的机

  2

  制。因此,如何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建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意:

  1、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1)要制定对企业有利的政策导向。一是校企合作成本补偿。建议政府要对承担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实训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允许企业将支付实习实训学生的报酬以及相应实习投入计入生产成本,予以税前扣除,鼓励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实习实训的支出,计入教育培训经费总额等。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给予合理报酬,校企双方在实习前对学生强化风险教育,由学校为实习生购买“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2)建立校企互动的运行机制。学校和企业需密切配合,形成双元驱动、联动、互动的关系体。大力推行校企双赢模式、校企共组经济体模式、企业办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校企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互动。尤其应当规定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制度,同时做驻厂教师,职业院校应当将教学计划拿到企业交老总们评议,教师应当整学期到企业实习,以保证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跟上企业的发展,进而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作为对企业的反哺,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的规划、研发和员工培训。

  3

  2、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应由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共同商定对校企合作的审批、备案、监管措施,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必要时成立专门的机构。同时,由政府部门出台规范校企合作管理的文件,制约职业学校和企业双方。按照订单、工学交替、“2+1”等模式分别制定如“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文件,使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理有依据、可操作,增加校企合作的可实施性。成立由实习生代表、家长代表、企业代表和校方代表组成的“实习管理员会”,协调并仲裁校企合作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平衡各方利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职业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院校在送学生实习前,应当开设指导课,介绍企业文化、规章、如何在企业做人、做事、待遇、保险、食宿、交通等,家长应当知情并同意实习方案。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院校应当教育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习生的实习成绩和鉴定应当纳入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将对实习生的管理列入监督、评估内容。3、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校企合作需要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市政府将重点扶持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六大产业群实习实训基地和中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但考虑到设施设备价格高,投入大,除了市、县财政专项投入以外,还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的专项资助,同时要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

  

篇十一: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深化校企合作助推转型发展实现双一流

  李彦【摘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已成为新形势下国家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路径。要形成"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就是要民办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期刊名称】《中国商论》【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3页(P188-190)【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转型发展【作者】李彦【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1西安翻译学院以建设“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为目标,向应用型大学转变;为了认真落实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院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结合学院实际,紧紧围绕建“双一流”“、转型发展”这一中心,结合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际,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及应采取的几项举措问题,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及本人自身工作,提出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高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将教学与企业生产相互联系,一方面要对高校在合作中的地位进行准确定位,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1]。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是高校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是,由于企业不能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直接获得物质利益,加上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制定任何鼓励措施,导致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更多的企业将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对于培养学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耐心,学院也不例外。[2]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都划归到学校身上,政府、社会、企业应该承担的职责不明确,政策法律机制不健全、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了高校一厢情愿的事情。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搭建的,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平台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体,能够对校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一方面能够推动企业生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校企合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满足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有助于企业进行升级改造,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适应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与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互对接,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促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繁荣[3]。其次,有利于校企资源整合。从企业的角度看,学校有用良好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从学校角度看,企业拥有信息、技术以及设备等优势,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能够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这对于双方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再次,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必须

  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而民办本科院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同时能够在企业内部为学生开辟出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一些生产和技术需求,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最后,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民办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求教师要有这系统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求教师也必须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但这一方面往往是民办高校所不具备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则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高校教师将理论付诸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为了弥补实践教学不足的现状,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承担实践教学工作,这样可以优化教师结构。能否培养高素质人才直接关系到民办院校的生存,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企业之间通过优势资源有效整合,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当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外部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全方位合作的态势。首先,不断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民办院校需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道路,通过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通过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模式切实加强。此外,学校也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其次,积极加强专业建设。民办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有机融合。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深入社会调查分析,分析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样民办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建立起优势专业。

  再次,打造“双师双能型”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工作,合作的领域和范围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学生层面上,同时也应该包括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并根据他们的合理建议,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每个系应成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开发与设计,担任相关的教学任务,监督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应组织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教学科研团队,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选定相关课题,联合攻关,开展应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运用[4]。同时,学校也应该有计划地组织本校的教师到企业中进行职后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最后,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和企业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要对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企业一起建设好实训基地。一方面,民办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学校内部可以模拟建立企业的生产车间,并按照企业的实际管理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性时间训练基地,高校开设的部分课程在企业内部完成教学,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教学与生产的互通、“教学做”一体化[5]。同时,行业企业为学校教师的顶岗实践提供了场所,学校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了培训。根据转型发展要求,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四合作、五共同”,深化校企合作。“四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合作模式;“五共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共同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共同促进学生就业,最终实现校企共赢。学院不断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建成了112个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4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仅2015年,学院就与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服务外包实务教学工作委员会就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达成协议,并批复成为考培点,与阿里巴巴签约成为陕西省第一个“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河南

  万正远洋船舶管理有限公司,陕西省第五人民医院和苏州明慈医院(中德合资)、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西安华运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无锡明慈医院、陕西海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单位签订深度合作协议,并与阳光雨露教育集团等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翻译人才和双语幼儿教师的协议。首届“亚朵酒店订单班”初见成效,36名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顺利走上酒店管理工作岗位,有2位教师成功挂职。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学校管理层的十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和联系,不断增加学生参加校外实训的机会。同时,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挂职锻炼,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够及时解决民办高校的科研问题和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献】

  [1]魏世宏,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8).[2]冯建业.对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3).[3]盛振文.实现三个转变,推进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01).[4]俞国锋.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07-07.[5]李娜.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品牌,2015(2).

  

  

篇十二: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魏定俊

  【期刊名称】《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5

  【摘要】通过对技师学院校企深度合作案例分析探索了一条适合中职学校的具有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技师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校办工厂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索了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尝试了大师工作室、现代学徒制等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和企业深入合作开展了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法学法的研究及创建了双导师型师资团队建设等,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总页数】6页(P58-63)

  【作者】魏定俊

  【作者单位】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3001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1

  【相关文献】

  1.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五合五融”育人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践探索[J],成光琳2.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J],;3.新工科背景下扎实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全面合作的研究——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阳海;张雪婷;邓继勇;杨辉琼;方正军;易兵

  4.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强强合作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与山东海化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J],尹起浩;李逸凡5.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校企协同育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建设成果[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三: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1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培育高素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

  现中职学校培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校的职业教育,实现我校办学思想和培育目标,进一步促进人才培育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动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学校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培育基地的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其它院校的阅历,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突出实践力量的培育,加强我校为经济社会进展服务的力量,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进展的合作机制,到达“双赢”的目的,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育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一〕“定向”培育模式依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连续主动了解国内各大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主动主动地与企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同学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学问和技能,到达供需共识,签订订单培育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依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育目标的教学打算和开课打算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同学进

  第1页

  行定向培育;企业供应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肯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同学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同学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同学就业。

  〔二〕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育同学本专业的理论学问、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养;从第5学期开头,依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确定培训期限,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老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识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然后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同学接受企业的安排和管理企业付给同学相应岗位的劳动酬劳。〔三〕见习模式依据各专业的实际状况,每学期支配同学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同学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同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爱好和培育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四〕双方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利用学校老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连续教育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连续教育工作,学校老师参加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相互

  第2页

  支持,猎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关心。〔五〕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

  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加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育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缺乏。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打算、实训标准。同学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同学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表达在理论学问与实践学问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看法、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表达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改变。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

  第3页

  及社会的评价。〔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

  专家与学校专业老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同学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依据实际使用状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老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确定专业教学打算方案和教学内容,供应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加教学打算的制定和调整,依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准时调整课程教学打算和实训打算,帮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九〕实施“双百工程”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内、百名老师进企业〕,增加老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受,提高老师专业实践力量。选派骨干老师深化到企业一线顶岗熬炼并管理同学,准时把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进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亲密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同学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同学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同学感受校内的企业文化,培育同学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预备。三、校企合作详细要求

  第4页

  〔一〕新设置专业必需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社会进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报进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添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

  〔二〕各专业的教学打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支配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看法,使教学打算、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同学在校期间所学的学问能够紧跟时代进展步伐,满意社会进展的需要。

  〔三〕近三年内,在四个重点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系、部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必需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

  〔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必需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训教材尽量采纳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

  〔五〕完善专业老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的老师到企业一线参与2个月以上的.实践熬炼,重点提高老师的专业力量和实践教学力量。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老师队伍。

  四、保证措施〔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系、部由一名领导详细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第5页

  〔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育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供应培训、技术等。

  校企合作方案2为了仔细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进展职业教育的确定》精神,

  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展服务,为同学就业服务,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和省政府大力进展职业教育的精神为指针,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紧密结合点,主动探究开展学校与企业间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育更多的适用性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二、合作内容1、同学校外实习:与企业签定同学校外实习协议,企业接受学校肯定数量、专业对口的同学实习,同学实习结束毕业时,企业可优先选择录用同学,补充企业的生产一线人员。2、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合作企业需培训在职职工时,学校克服困难,制造条件,为企业培训在职职工,关心企业提高职工素养。培训专业、培训目标由企业确定,培训打算和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培训师资由学校支配或企业委派,教材由学校供应。详细可签培训协议。

  第6页

  3、老师实践:学校每年支配肯定数量的专业课老师到合作企业实践。实践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老师填写企业实践登记表,登记内容应包含实践内容、实践期限、实践企业评价、学校看法等,并纳入对老师的考核、培育、提高。

  4、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由企业每年适当支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到学校任课,指导充实专业课教学,弥补师资的缺乏。

  5、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教学询问委员会,企业委派技术专家或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参与,学校有关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或专业课老师参与,每年召开两次会议,为学校各专业的培育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打算、教学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安置等工作供应询问服务。

  6、加强校企沟通,通过联谊活动、校企互访、联办文体竞赛、工学技术比武等,增进双方感情,亲密校企关系,促进教学教研和学用结合,提高有用人才培育质量。

  三、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合作涉及面广,以校办、市场研发部和就业办为主,教务处、政教处协作实施。

  第7页

  

  

篇十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两篇

  篇一: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搞好我院的高职教育,实现我院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的根本转变,在进一步发挥好学校和企业(或行业)作用的同时,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力度,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16号)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并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院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更新教学理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达到“双赢”的目的,提升我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

  

  二、校企合作主要方式(一)订单培养模式根据我院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学校添置必需的教学设施、实习实训场地建设、改善食宿等办学条件和学生专项奖学金等方面;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接收学生就业。(二)顶岗实习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

  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在这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和学生管理问题。(三)见习模式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行业参观和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爱岗位敬业的精神。(四)职工培训和研发模式利用学校教师资源、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点、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资源,主动承接企业的职工培训工作及继续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和技术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双方支援体系,互惠互利,互相支持,获取企业对学校设备设施及实习耗材的支持和帮助。(五)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其他资源优势,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项目投资经营。学校以场地或其他现有资源作为股份参与投资,利用企业生产经营的优势,解决学校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以生产项目带师生实训,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实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即可引进企业合作,达到双赢。

  

  (六)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主。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题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具与工具、耗材与原料相结合,做到教室、实训室或生产车间的三者结合等;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七)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材开发应基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实施。教材开发应聘请行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针对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

  

  习实训环境,编写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八)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专业、课程特点,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提供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及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协助学校确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九)实施“双百工程”大力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教师进企业),增加教师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校主动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密切接轨。同时学校每年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来校为学生讲课、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让学生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三、校企合作具体要求

  

  (一)新设置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设置新专业时,充分调查和预测发展的先进性,在初步确定专业后,应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实际者进行论证,以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二)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调整等教学工作应征求企业或行业的意见,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近三年内,在工商管理系和工程技术系进行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各院、系、部中全面铺开此项工作。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工作。(四)近三年内,每个专业必须实施1-2门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实训教材尽量采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五)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轮训制度,各院、系、部每学年要选派10﹪的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3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严格执行“关于专业课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若干规定”,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每个专业至少聘请或调进3个以上生产和服务

  四、保证措施(一)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立由学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协调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各院、系、部由一名领导具体分管校企合作工作,并配备一名专(兼)职校企合作联络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二)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三)学院和各院、系、部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必须把校企合作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年度工作总结要体现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将作为每年考核各院、系、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根据各院、系、部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每年评选2-3个系部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单位,从全院评选5-10名教师为校企合作工作优秀工作者,重点评选校企合作完成的研发项目,学校将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不突出的单位不得参加全院的先进单位的评选。专业课教师校企合作开展的情况和效果,将同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教师等挂钩。校企合作办公室

  

  篇二: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一,方案的总体简介:与大学院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有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工学有机结合,深入了解企业对大学院校教育教学和毕业生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在校园内部建立自己的宣传和营销基地。二,策划目的:建立校企间合作共建关系,充分开发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为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提供一种智力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三,策划背景:1,一方面社会发展速度快,公司面临竞争,社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社会上新的模式不断出现,新的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而企业如果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依靠新的知识指导,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营销模式。2,校园内有独特的背景,有很多资源都可以利用。

  

  大学校园内部有很多资源,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有很多有知识有管理经验的教授作指导,也有很多专业方面的人才。他们在管理方面都很有理论上知识的指导,理论上涉及到很多最新的模式和管理案例。大学们思维也很活跃,也很有想法,易于创造。3,另一方面,调查发现,目前招聘会上普遍对职位有“工作经验”的要求;然而,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学校的教育跟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验,“工作经验”成了大学生求职中的一个软肋!为了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大学生们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去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他们大部分都愿意在不断地与社会接触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4,社会上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关注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支持大学生就业,更能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会提高社会的美誉度。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很有社会责任感。四.目标受众分析大学生1,大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头脑清晰,他们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他们更容易获取事业上的创新。2,建立新的模式,与学校进行合作共建,帮助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

  

  实践,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肯定会得到社会媒体的广泛报道,增加企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企业方面:1,可以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谋划策,提出好的建议和好的想法。使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高校众多学生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可以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出各种新的建议性建设方案。2,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更好地支持大学生就业,更能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会提高企业社会的美誉度。增加企业的知名度。3,可以为以后储备人才干部,可以在大学里面招一些骨干和强人,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进行层层选拔,也都经历了特殊的培训,选出来学校中的人才和精英。可以担当重任。保证质量。五,方案组织形式及流程:(一),组织形式:1,与高校间建立合作共建关系,直接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联系或者是与某个系联系(如市场营销系或工商管理系),与校方建立合作关系,或与系里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在校园内部建立储备干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大学生未来就业等名

  

  义与高校建立合作共建关系。2,在学校内建立基地,层层筛选出部分学生,以他们为依托在校园内以点带面开展工作,他们可以进行协助公司处理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议性方案建设,协助企业提出建议性的新的模式建设方案,新的营销方案;公司经理为学校小组名誉讲师,定期可为学生生进行培训,帮学生们提高各种综合能力。这些同学平时是没有工资的,不过做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干部,可以向企业提出新的建议和新的模式,一旦方案被采纳,进行试点进行,那么将会有经费支持,如果被推广使用,那么提出这份方案的同学将会有物质上的奖励。(二),流程:1,先与院系联系,与系里签订合作共建关系。2,在校园内选拔招募一些精英人才,一个学校成立这样的一个团队,人数为15人左右即可。这些人可作为储备人才的一种,在其中可以真正的选拔一些人才,另一方面这些人在校园内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方案的设计,管理模式的建设,方案创意的跟踪及实施。(三),合作共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方:校方为企方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可以为学校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和平时社会实践机会训练。

  

  校方:校方学生可以为企业方的发展提出建议性的模式建设和建议性的营销模式建设,学生可以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会员的权利和职责主要权利:可以得到公司进行的与社会联系的各方面培训,毕业时可以优先进入公司,即使没有进公司,可以得到公司校园储备干部的证明。暑期有机会到公司进行带薪实习的机会,有机会得到公司的免费培训和集训。平时这些队员并无固定工资,但他们可以通过上传自己的方案,如果得到认可并推广实施,就会根据情况得到公司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主要职责范围:企业校园宣传工作,可以进行活动的策划,广告的设计,新方案的设计,新模式的组建,新营销机会的活动方案,如果影响力比较大并得到公司的认可和推广,组织实施这个方案。1,产品的宣传方案流程:以书面形式形成策划宣传方案,递交公司申请,公司根据其方案可行性和预算收益分析进行审核。如果得到了公司的认可,这个方案将会由策划者进行试点的实施和组织,如果效果很好,并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全面推广,那么提出这个策划方案的个人或者是

  

  团队将会有独立的物质奖励作为激励。奖励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人积极的参与。这就等于在校园内部建立了一个宣传基地。内部成员可以自己、也可以组团进行方案的设计,也可以和其他外部同学进行合作。2,广告的设计广告的设计:进行广告的设计和宣传。必须是以产品和公司产品所表达的思想为主题,形式不限。流程:校园内部成员可以进行广告的设计,广告的设计可以个人和组建团队共同完成,然后作品可以递交公司,对于好的作品公司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公司可对做的好的同学和个人进行物质奖励,奖励目的不是奖励本身,而是奖励背后的作用和意义。奖励目的:可以激励内部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其中,各种新潮的营销广告。3,营销方案的设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内部成员可以得到培训,可以了解到各种实战的模式,可以自行设计新的营销模式或营销方案,设计出来新的营销模式,这种新的模式以方案出来,可以由他们自己来指导进行试点,如果试点可以,那么就进行逐步推广,一旦这个方

  

  案被推广,并得到了好的效果,那么这个主要设计者或者团队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4,针对企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性方案管理模式上,分销渠道上,营销模式上等等,都可以提出来新的建议性方案。以书面形式形成方案,递交公司申请,公司根据其方案可行性和预算收益分析进行审核。如果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并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和推广,那么提出这个方案的个人或者是团队将会有独立的物质奖励作为激励。5,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可以向学校学生征集方案。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向学生征集方案作为自己企业发展的参考。可以涉及到管理方面、宣传方面、营销方面等。六,预算与收益:1,团队成员本身没有什么工资,只作为储备干部的一员。2,作为激励的奖励,与活动的参与热情相比,所达到的效果和收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3,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个团队在各自高校内部的平时日常活动,所应用到的校园资源,是免费的。(比如:高校成员内部开会申请教室,大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方案时可以向由专业老师指导等。)

  

  收益:1,为公司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指导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智力资源,可以集思广益,或许能从中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建立新的营销模式。2,也可以真正发掘出一些精英人才,作为公司的人才储备。3,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学习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提高大学生的竞争优势。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实习平台和基地。4,如果开发出一种新的模式建设,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如果运行的比较好的话,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好处。5,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好的社会美誉度。提高社会美誉度。关乎大学生自身,更能吸引大学生关注。七.预算:宣传费用:物资需要:人力分配:经费预算:学校大型活动赞助:

  

  

  

篇十五: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关于开展“深度校企合作”的建设方案

  一、总则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校企之间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同时为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人才供给渠道。

  二、协作分工

  1、由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主导合作事宜,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充分保障企业、学校、人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

  2、选拔引才力度大、引才服务好、引才贡献多的优秀社会人士及相关企业,由政府指定为“嘉善县引才大使”,打造“引才品牌”,负责本方案的具体实施与对接;

  3、企业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人才吸引力,与校方开展深度考察沟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

  4、根据校方办学特色,选择对口专业对接政府指定的企业及就业岗位,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

  三、合作方式及内容

  (一)互设基地

  学校在政府指定企业挂牌设立“XX学院见习实训基地”,企业在政府指定院校挂牌设立“XX公司人才引进基地”,双方签订正式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并由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为合作院校提供X万元/期的资金补贴;

  (二)共建基地

  1、共建校中厂。校方提供场地、教师和实习生,企业方提供实训技术指导,参与专业课程制定,为校方师生提供实践指导。

  2、共建厂中校。企业方提供场地、设备和技术人员,校方提供教师和实习生,为学生“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

  (三)顶岗实习

  1、校方根据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由顶岗实习教师带队相关专业的学生到企业方进行顶岗实习半年,教师顶岗期间由企业方额外支付薪资;

  2、双方从符合教学规律、适应企业需求的角度,科学制订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计划,保证工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企业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生活环境,指派专门技术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档案,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轮岗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前两年(1-4学期)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第三年(5-6学期)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以“准员工”身份进行实际工作,完成毕业设计,建立标准化的流程(教学—实习—就业)。

  四、校企双方权利义务

  (一)企业方的权利与义务

  1、根据本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定期向校方提出人才需求,负责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就业;

  2、负责向校方提供职业岗位胜任能力要求,协助校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参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3、安排人员指导实习学生按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操作相关设备,同时为校方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劳动工具以及劳动保护用品;

  4、将学生纳入企业统一管理,实行同工同酬,保证准时足额发放工资,并缴纳保险;

  (二)校方的权利与义务

  1、负责开展招生宣传,将与企业方联合办学作为办学的优势与特色进行宣传,吸引学生报读双方联合办学专业。

  2、根据企业用工需求,负责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上报招生计划以及向企业方提供学生信息;

  3、学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用人企业的优选权,校方负责在招收学生录取时与学生、家长签订委培用工协议,录用时与学生综合测评成绩挂钩;

  4、校方学生享受企业设置的奖学金等项目;

  5、学生根据校方与企业方制定的学习课程完成学业,学生须在企业方参加第三学年实习课程,并与企业或企业指定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实习协议;

  6、企业根据学生在企业实习期的综合表现给予成绩评定,评定结果与毕业证书挂钩,评定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并与企业或企业指定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五、工作目标

  1、本方案实施后,计划向XX公司等企业引进应届毕业生共150-200人,并由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别与对应的上述企业进行匹配;

  2、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优先保障合作企业用工需求,企业优先录用合作院校毕业生,在双方合作良好的前提下,酌情继续扩大合作范围,树立校企合作模范;

  3、双方联合培养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学校就业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六、实施步骤

  1、4月初邀请相关院校领导及系部领导来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共同协商布置具体工作事宜,同时邀请院校及系部领导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2、4月中下旬由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领导带队前往院校实地走访,并签订正式协议;

  3、6-7月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XX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负责接收并完成相关配套服务工作;

  七、保障措施

  1、双方所签订协议交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备案一份,主动接受政府监督,了解双方合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2、双方制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合作工作,明确内部职责,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不断检验、改善校企合作工作。

  3、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每年定期组织工作总结会议,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创新与提升。

  

  

篇十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一、实施背景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

  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

  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

  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

  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

  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

  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

  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

  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

  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

  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

  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

  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

  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

  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

  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

  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

  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

  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

  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地;

  对接企业专家,创建双师队伍。

  人才课程队。

  1.对接职业

  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内容专家

  "五个•对接促令作

  近年来,中职教学模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沿用学科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差距较大,企业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为了解决企业用人与学校培养不对口的矛盾,我校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方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企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与行业企业一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经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领导和一线导游人员多次研讨,确定了旅游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和对应的岗位。并按照职业岗位分别确定了典型职业活动,提岀“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课程设置,按照企业工作过程

  设计课程,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拓展素质课程(顶岗实习)”模块化课程体系。

  1.2

  3K»Y优业

  ZV

  旬10

  '[.;人廿人g

  培UII

  丈八业甚础模块

  MR务人Mk务人』JK务

  IU笛

  (庶

  (乓旅游

  叭(1心冋:丿1礼仪丿1法规丿族ViC)RrJV丸ffi

  导游曰讲侨园按待更恨饮服务更客房服务曰

  形体训练

  1—2

  1W/J

  總JL

  .

  谄文数学

  计竦机

  6:1|

  徳ff

  旅游服务与皙理专业桃块化课程体系枢槃0B

  在教学安排上前两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公共基础课遵照教育部新修订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模块对接初级导游员操作标准,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满足其专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第三、四学期进行工学结合,开设“核心技能课程”课程,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补充课程内容。拓展课程贯穿一到四学期,包括岗前素质培训、考证培训,结合企业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到综合素质,五、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上岗。

  务鸟普理寺亚摩/虚1袁免舎体帝团併解

  2.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1)贯彻国家标准,设计课程学习领域。学校多次组织校企研讨会,

  并积极深入岗位工作现场开展调研,了解工作流程所依据的国家标准,与企业专家一道设计课程学习单元。参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旅行社经营自量标准》,借鉴企业生产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将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学习情境。

  (2)突出工作过程导向,实施“课岗对接、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化教学。

  每一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来自于现场的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训基地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使用导学手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任务单和工作页引领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实施;最后通过评价表完成对该任务的评价,评价上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专家

  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评价项目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5S”行为规

  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工作页、学生学习手册、任务单、考核与评价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使学生接受岗位技能的培养,还应了解企业文化对员工成长的要求。我们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求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首先要求学生树立“入校如入厂、上课如上岗”的观念,按照企业的架构组建班级,以企业冠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级管理机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经理(班长)负责制”,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如考勤制度、早会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等;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早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同时加大监管执行力度,成立学习纪律检查小组,对违纪者照章处理,公正严明。

  

推荐访问: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深度 推进 校企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48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