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促进“深度学习”发生的数学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08 09:10: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四实验小学鞠丰连深度学习是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一种取向。所谓“深度学习”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四实验小学 鞠丰连

深度学习是当下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一种取向。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心智活动”[1]。“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应当具有深度浸润性、深度认知性、深度整合性、深度应用性等特质。

实施“深度学习”是信息时代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学生学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诉求。深度学习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深度思考、深度建构、深度创造。通过深度学习,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深度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要深度参与学习。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浸润性”的情境,让情境具有濡染、启迪的功能。

浸润性的情境,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感受、深度体验。深度感受、深度体验是一种较好的参与学习状态,是一种卷入式的学习状态。

深度感受、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感受、体验是深度参与的升华。

创设深度浸润性的情境,要求情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质:其一是情境蕴含着数学学科知识;
其二是情境贴合学生的经验,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情境具有一种召唤功能,能催生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在情境中,学生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能积极主动地经历从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向数学世界的飞升。

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时,特级教师华应龙创设了一个学生很熟悉、 很感兴趣的情境:出示了三个“滑滑梯”:其中第一个“滑滑梯”很平缓,第二个“滑滑梯”有一定的坡度,第三个“滑滑梯”很陡峭。

这样的一个情境,由于具有“玩”的因素,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华老师借助于这个情境慢慢启发学生:你喜欢玩哪一个“滑滑梯”?为什么?在选择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第二个“滑滑梯”,因为第一个“滑滑梯”比较平缓,玩起来没有刺激性;
第三个“滑滑梯”太陡,玩起来比较危险,没有安全感。

由此,自然生成的一个问题就是:“滑滑梯”的陡峭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滑滑梯”的角度在多少度到多少度的区间内比较合适? 如此,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数学,既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角的度量”这一部分内容的相关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又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

接着,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角的大小”,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度量单位”,建构“量角器”的雏形。在情境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全面、更深刻。

情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思考、探究的内在需求。

如此,学生逐步从认知的“浅水区”过渡到认知的“深水区”,形成多层面、多视角的思考、探究,数学学习走向深度、走向深刻。

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感受、体验是前提条件,深度加工才是中心环节。

深度学习不仅仅关注数学学科知识,更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拓展、延伸学生的数学学习时空,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素材、资源去芜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深度加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深度创造。

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加工,教师可以设计研发“变式性练习”,通过“变式”,让学生洞察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关联。

在变式之中,学生会展开积极的“比较”,比较“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能舍弃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提炼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2]。

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教师先呈现一个现成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

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仅仅诉诸于学生的“眼睛”。

单一性的认知方式,不能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笔者引导学生动手“做正方形”,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度加工”,从而自主发现、建构“长方体的特征”。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做一个“一般性的长方体”,让学生应用结构性的素材——“小棒”,引导学生拼搭。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建构“特殊的长方体的特征”,还能将这两类长方体进行比较;
最后,引导学生加工正方体,并让学生将“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特征” 进行比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理解、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在学生深度加工长方体的过程中, 笔者不仅仅让学生操作,更引导学生记录。

通过操作、记录,让学生的手脑协同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深度加工,学生不仅仅认识了长方体的“外貌”,更知晓了长方体内在性的“性格”。

深度加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上述“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学生借助于具身性的操作,认识了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借助于“特殊长方体”和“一般性长方体”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了长方体的不同的“变式”,进而认识、把握了一般长方体和特殊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操作材料、操作情境的有序“变异”,促进了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深度理解、深度建构。

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对相关数学学科知识达成一种理解的深度、广度,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

学科知识关联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数学学科内部的学科知识关联;
其二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
其三是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生活的关联。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问题解决”作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跨界的知识整合。通过深度整合,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关联。

数学学科内部的诸多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度整合相关的数学知识,促成学生对相关联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整合。

同时,作为自然科学的皇后,其与相关学科如科学学科等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与学生的经验、生活也存在“剪不断”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活就是学生数学学科知识生成的源头活水。比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计算,对相关计算错误进行纠错。

在此基础上,呈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由于对复习的相关知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产生了“表层认知”,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
有学生对复习的相关知识形成了一种深度性的、 本质性的认知,将“异分母分数”经由通分,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进而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算法,重点聚焦“通分法”。

引导学生比较看似形态不同但本质相同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建构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的“上位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关联起来,原来的碎片化、单子性的数学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

对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结构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学生的认知结构能有效地助推学生内化新知。

当学生遇到新知时,会积极主动地调用自身已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进行同化,或者让自身的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生成的、发展的、动态的结构。

通过深度整合,学生能认识到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而能形成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思维等能够从点状走向线状、网状、块状,学生的思维、认知的断点、裂隙都能得到有效的弥合、连接。

深度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度认知,更要引导学生深度实践。深度实践,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迁移,引导学生深度应用。

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应用,那么,该学习一定不是深度学习。

深度迁移,不仅仅是指知识的迁移,更是指数学思想、方法等的迁移,指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等等。

所谓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3]。

在引导学生深度迁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应用“正向迁移”,消除“负向迁移”。借助于“正向迁移”,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能产生一种碰撞、交融,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能不断地得到丰富、扩展。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重构、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联想、类比、推理。如“量与计量”是小学数学学科“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仅次于“数的认识”的一个板块。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学到的相关经验、方法和思想迁移应用到“角的度量”“认识米”“时分秒”“千克和吨”等的学习上来。

在这样的一些“量与计量”等的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单位量”的表象,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单位量”串接,从而构建相关的测量工具雏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于“单位量”去进行积极主动的测量,从而认识到所谓的“测量”就是“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

有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就能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的知识、 思想方法等,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究。

深度迁移,有助于活化相关的数学知识,活化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深度实践既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建构、创造。

深度实践是将相关数学知识外显化、操作化、应用化的过程。

深度迁移、深度实践、深度应用,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能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在引导学生深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创造,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

深度学习是一种追求深度意义、 深度价值的学习,是一种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高阶思维、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悟到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意义和价值,甚至可以体会数学知识承载的情感。深度学习要激发学生的深度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原创力等,从而培育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体验力,让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确立自己的认知意义和价值系统,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建构。

这是一种更为深层次、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的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滑梯加减法学科知识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参花(上)(2023年2期)2023-03-06品读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1年6期)2021-08-11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4期)2021-04-27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暑假就像爬滑梯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加减法的由来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9期)2018-09-26“放管服”的加减法商周刊(2018年17期)2018-08-31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中国德育(2017年17期)2017-09-15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年7期)2016-01-19

推荐访问:深度 发生 教学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069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