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儿童教育论文11篇

时间:2023-07-13 16:55:03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儿童教育论文第1篇一、学校方面第一、学校要奉行“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理念。学校所有职工人员,除了自己的教书或行政等职责外,都需要主人翁的精神参加到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中,扎实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在教

儿童教育论文第1篇一、学校方面第一、学校要奉行“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理念。学校所有职工人员,除了自己的教书或行政等职责外,都需要主人翁的精神参加到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中,扎实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在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教育论文11篇,供大家参考。

儿童教育论文11篇

儿童教育论文 第1篇

一、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要奉行“一岗双责”的安全责任理念。学校所有职工人员,除了自己的教书或行政等职责外,都需要主人翁的精神参加到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中,扎实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安全文明教育切实的渗入进去,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第二、学校与家庭要建立好“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由学校统一部署管理。由此了解好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等的信息,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完善学生的寄宿制。另外需成立“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对其监护人进行培训,协助委托监护人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切实关爱儿童。

第三、实施责任帮扶制度。可以在学校开展“扶贫扶志活动”,以及学生间的“手拉手”传递爱心活动;另外可建立“留守学生奖学金制度”,制定相应的奖学金奖励制度,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

第四、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内在的信仰和激情,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其正真的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身心发展都得到应有的关怀与体恤。

二、家庭方面

第一、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要多考虑孩子,尽量做到以孩子为先,如果两人都出去的话要安顿好孩子的生活教育问题,也可一人外出,一人留家照顾孩子。外出回家后,应多到学校及邻居等处了解孩子各方面状况,定期电话联系监护人和老师,掌握子女心理和学习情况,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情况。在交流方面,要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学习,给予他们心灵方面的`正能量。切忌过度的物质满足,防止物质的弥补给子女给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温床,导致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

第二、父母要委托好监护人,尽可能避免监护人(除父母以外)漠视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或是放任孩子,或对孩子的态度十分冷淡,或是对待孩子粗暴等情况的出现。孩子幼年时期的心灵极易受到创伤,受创之后的心灵很难抚平,给孩子找好监护人是重中之重。

第三、监护人要有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校为留守儿童所设立的各项集体活动中,定期参加法律知识的宣讲课程,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能仅仅做到保证孩子不被饿着或冻着,要切实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及人身安群;此外,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更好地为他们的前途着想;主动与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保持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三、社会方面

第一、社会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力度。

第二、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民间组织。成立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服务队”等,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帮扶目标责任制,在全乡镇范围内树立”一家人“的思想认识。如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习的助学基金会,汇聚权社会有爱份子的力量,资助那些渴望上学却因经济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完成学业。

第三、正真贯彻以先富带动后富的方针政策,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使西部的贫困农民工都外出务工,社会应动员起来,形成良好的互助风气,加大对西部经济的投入,中西部经济发展起来了,外出农民工少了,留守儿童自然也就少了。

第四、企业要帮助员工做好生活安抚。企业员工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对留守儿童关心甚少,企业可以自身或与周围相关企业协调,向有关部门申请联合办理一个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机构;同时企业员工也要进行引导和教育,定期开展员工素质提升教育工作。

四、总结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机制,需要我国教育机构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通力合作。目前,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不仅要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受教育环境,还有给他们的思想里注入积极健康的生活热情,身心健全的青少年才是祖国未来的缔造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好了,“三农”问题正真解决了,新农村正真实现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就稳健了。

儿童教育论文 第2篇

一、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

(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大都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于是,他们就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这极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好、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再者,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者是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心的少,品行上溺爱的多、教育上引导的少,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一般的是放任自流。这样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三)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并且留守女童在性侵犯面前是最措手无助的,犯罪分子也往往最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以上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另一种安全问题,即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再加上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于是,他们就会离家出走,想去城里找父母但却走失,从而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问题的建议

(一)政策方面的引导

1.打破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但是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制约着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尽快打破这种僵化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制定政策,使农民工承担与市民同等的义务,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2.加强政府统筹管理

在目前无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乡镇文化建设

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1.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现在却是空缺,是极易出现问题的时间。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样既监督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2.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

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4.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家庭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正确处理创收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益。在确实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常给孩子、监护人、老师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2.提高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认识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地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儿童教育论文 第3篇

学前教育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端,是学龄儿童身心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国有大约一亿多的学龄前儿童,而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儿童在农村。因此,农村学前教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之大事。但是目前,我国的农村学前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一、农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1.普及率低,办园规模小,保教质量低

(1)学前教育普及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的入园率普遍低于城市,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幼儿园,而只是设有一年制的学前班,且只招收五、六岁的.幼儿,而三、四岁的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

在这些地区学前班也只有一到两个班的规模,儿童入园率很低。

(2)办园规模小,硬件设施匮乏。大多数农村幼儿园面积狭小,采光、通风不良。有的园所年久失修,破旧不堪。教室、宿舍阴暗潮湿;
伙房没有卫生设施,连常用的冰箱、消毒柜也没有,炊事员无健康证,工作时不穿工作服,卫生意识淡薄。这样学习、生活环境,直接威胁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3)保教质量低下。设施简陋已经制约了保教质量的提高,师资不足、素质低,教育观念落后更加造成保教质量低下。

许多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幼师资格证。待遇低也造成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大,师资不稳定。民办幼儿园教师持有“三证”()(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比例极低。公办幼儿园教师相对较好。但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比,依旧待遇偏低。许多优秀毕业生不愿从事幼教工作,而是选择了待遇更高、就业更稳定的中小学任教。

2.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薄弱,语言表达能力低

当前农村学前儿童多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来带,而多数的老人一方面不识字,思想跟不上时代,认为孩子还小,不用那么早读书,因而延误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孩子的智力就不能得到开发,独立性也差,加上语言环境差,幼儿孩子到6、7 岁了,还不会讲普通话,长此以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

3.农村幼教的“小学化”倾向

目前在农村没有独立的公办幼儿园,多数幼儿园都附设在小学里。也就出现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读、写、算,从而形成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倾向。这一做法在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针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普及高质量的幼儿家庭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文化水平,特别要提高农村女性的文化水平。母亲掌握幼儿教育知识多少,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进一步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

学前教育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理应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学前教育的政府定位、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办园质量标准等,同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把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刚性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的考核指标。

3.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中心园的辐射作用

发展农村幼教首先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规范和带动当地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当前农村正在调整布局中小学,可以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校舍优先举办收费低廉的规范幼儿园。没有合适场所的农村,在新村建设中应该合理规划托幼园所。

管理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前教育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议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配足与工作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专职管理人员,街道、乡镇要落实学前教育专(兼)职管理人员。

幼儿园要多组织幼教知识的培训,通过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儿童教育论文 第4篇

幼儿对卡通动画片有特殊情结,这是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仅要正确对待幼儿动画价值审美取向,还要借助动漫教育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重要改革动力。卡通动画片到底有哪些助学价值?卡通动画介入幼儿教育有哪些可行性?如何设计卡通动画片助力幼儿教育?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卡通动画片的助学价值

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卡通动画片以声光电形式给幼儿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幼儿痴迷卡通动画片实属正常。卡通动画片包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为助学创造了良好条件。其显性助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幼儿认知世界创造机会。幼儿有强烈好奇心,对外部世界有主动探索的欲望,而动画片恰恰可以给幼儿提供认知社会、感知自然的机会,通过动画片,可以极大丰富幼儿认知渠道。第二,为满足幼儿情感需求搭建平台。幼儿也有多种情感诉求,卡通动画片可以成为幼儿情感重要释放的载体。卡通动画片中有各种典型形象,幼儿对其充满认同感,或敬佩、或赞叹、或同情、或担心,幼儿情绪有了重要释放机会。第三,为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带来契机。幼儿想象力极为丰富,卡通动画片有无限遐想空间,幼儿情不自禁展开思维畅游,这对培养幼儿艺术想象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第四,为幼儿行为成长创造原型。幼儿有极强模仿意识,卡通动画片人物个性鲜明,幼儿对其宠爱有加,在平时生活中,往往以动漫人物为学习榜样,展开不自觉效仿,这对幼儿道德品质成长会发挥助力作用。

二、卡通动画片介入幼儿教育的可行性

卡通动画片介入幼儿教育实践,这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创新要求。综合考量多种教育制约因素,对卡通动画片助学幼儿教育可行性展开深度分析,可以为幼儿教育创新设计提供重要参数。

第一,幼儿园教育硬件能够满足基本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幼儿园基本实现了多媒体全覆盖,也为卡通动漫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特别是网络化建设,可以为卡通动漫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群体幼儿的实际需求。

第二,幼儿对卡通动画片有广泛接触,为介入教育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幼儿从小就广泛接触动漫视频,对卡通动画片有特殊兴趣,有些幼儿甚至反复多次观看同一部动画片,对动画情节有清晰了解,这些都为卡通动漫介入幼儿教育提供了一定铺垫。

第三,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卡通动画片的积极作用有共识。幼儿教育中,卡通动画是重要教学资源,幼儿教师和家长大多持认同观点。在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卡通动漫展开幼儿教育,其迫切性更为强烈。第四,卡通动画市场发展为助学提供有效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漫市场迎来成长机遇,巨大市场需求,给卡通动漫市场带来活力,也给幼儿教育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多重筛选优化,可极大提升动漫教育针对性。

三、卡通动画片助力幼儿教育的策略

卡通动画片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教师要有整合优化意识,科学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在具体教育设计时,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究活动。首先,要把卡通动画片和其他教育途径有机结合。卡通动画是大多数幼儿的最爱,但幼儿教育要追求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不能单纯依靠卡通动漫打天下。电视节目、绘本图书、光碟视频、音频材料等,都是重要教育载体,教师要有融合思想,展开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让幼儿结合绘本看动漫,或者是电视节目和动画片交替播放,可以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学习渠道。

其次,动漫资源极为丰富,教师要注意给出科学筛选,从提升幼儿思想品质角度出发,对动漫展开深度解析,尽量避免暴力、色情、丑恶信息的接触,利用动漫正能量展开教育。如时下比较流行的动漫:《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熊出没》《灰太狼与喜洋洋》《倒霉熊》《愤怒的小鸟》等,都可以给幼儿带来一些正面的教育。

第三,做好全面规划和引导,帮助幼儿吸收健康营养。幼儿在观看动漫时,有一定是非观,知道“好人”“坏人”之分,但幼儿认知比较肤浅,教师需要给出多种引导,让幼儿能够建立辩证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故事的走向。教师还要有联系意识,通过动漫故事联系到现实生活,让幼儿建立活学活用意识,将动漫教育意义转化为幼儿的生活认知。

第四,科学安排动漫观看时机和时间。幼儿对动漫故事有强烈探知要求,很容易沉溺于动画片之中,教师要给出时间限制,控制幼儿观看动漫时间,这也是重要保护措施。动画片是教育资源,也是文娱形式,教师借助动漫设计游戏教学内容,也可以给幼儿带来别样实践体验,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会更强烈。卡通动漫介入幼儿教育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做好充分整合优化工作,为幼儿教育创造多元成长条件。总之,卡通动画片属于重要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利用,以攫取其助力教育的最大效益。教师还需要有引导矫正意识,给幼儿以正面影响,让其从卡通动画片中汲取正能量。

儿童教育论文 第5篇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规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范围仅限于园内教学,课后缺乏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作用。

3.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一是户籍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

2.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可为留守学前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

3.鼓励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留守学前儿童,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学前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儿童教育论文 第6篇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分析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在山区农村往往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通过对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是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劝导,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导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的缺失。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性格问题,不懂得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出现教育问题,主要归结为教育理念的不足和师资队伍的不完善,如部分农村学校违背教学理念违规收取借读生,让留守儿童无法接受公平的教育,甚至部分贫困儿童无法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外,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不够重视,没有充分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让留守儿童无法感受学校教育的温暖和教育的公平性,从而让他们觉得学习是无用的,只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打击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问题。

2.家庭因素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由父母变成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将自己的人生观念传授给留守儿童,而爷爷奶奶的观念往往是陈旧的、落后的,如认为学习是没有必要的,劳动才是最重要的。正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关爱不足,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或者说留守儿童是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3.社会因素

由于农村的精神建设相比于大城市还十分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的发展偏离正轨,逐渐迷恋上网络游戏,加之山区农村教育和监护力度的不足,留守儿童可以轻易出入网吧,导致留守儿童误入歧途,山区农村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

三、结语

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由于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造成的,是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的处理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关系的和睦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为此,相关研究者要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作者:钟晓琴 单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里仁镇中心校

儿童教育论文 第7篇

由于多动症属于意识与行动的缺陷,所以它与一般疾病不同,在影响自身的同时,更会带给家人、同伴许多困扰。本文旨在探讨,作为幼教老师,我们在做好日常幼教工作的同时,如何特别关注这类极个别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

一、重视多动症幼儿的教育,从小预防

由于多动症并不是普遍现象,因此很多家长、幼儿园老师,对幼儿多动症的早期表现并不认识,即使略有感觉,也未能引起重视。在幼儿园期间,及时发现、重视多动症幼儿的教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才有可能避免孩子上了小学,变成“差生”的悲剧。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应该因为多动症现象是“极个别”而忽略他们,反而应当在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个案研究,以期从我们手中送出去的幼儿,都能胜任小学的学习任务。

二、区别顽皮与多动,做好发现与引导工作

幼儿顽皮好动是天性,但与多动症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再顽皮好动的孩子,哪怕可以用“片刻都不能安歇”来形容,但是碰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全神贯注,而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但多动症幼儿,即使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有明显注意障碍。又如,顽皮的幼儿也会打架、惹祸,但多有事因,一般教育后会有改善。多动症幼儿则属于情绪不稳,或过度兴奋、或易受挫折,冲动而且会出现危险、破坏性行为,最主要教育后不会吸取教训,有明显的行动障碍等。

当幼儿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幼儿有下列明显不同表现时,应该提请家长留意,及早去医院确诊。即使家长反感,也要告诉对方早发现、早引导的好处,避免出现因忽视而导致后来不可收拾的局面。

行为多动的表现: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经常离开座位;
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经常显得忙忙碌碌;
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经常很难按顺序等待;
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
睡眠时身体也经常翻动。

如果在这十条当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占了六条,说明孩子在动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三、家园合作,有的放矢育儿童

幼儿是否真的患了多动症,最终需要医学官方的鉴定。而且多动症作为一种疾病,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上了小学后,会更容易发现儿童多动症的原因。因此,假使孩子真有这种疾病,在幼儿园期间,更多的可能是表现出苗头、倾向。所以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法,在教学中、不动声色地矫正这些行为倾向,阻止它蔓延、加重,杜绝孩子到了小学出现学习障碍。

(一)对家长的要求

家长和老师要坐下来清楚地分析好孩子的表现哪些是病态的,把“该动”与“多动”区分开来。比如某幼儿,他妈妈送来幼儿园后都不愿意进教室,小朋友在上课他就在教室门口或趴在地板上跑跳,叫他进教室上课也不听,有时还反抗打老师,自己撞到腿上很多小伤,家长还怪老师没有照顾好!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首先应该放平心态,静下心来,既不要忽视,也不要发现问题就急于求成,对幼儿的教育要耐心、且循序渐进。

(二)对老师的要求

老师可根据孩子的特点,制定短期及长期的教育目标。不必苛求他们变成非常安静的乖孩子,只要不断地在往好的方向改变即可。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目的。

1.支持性心理教学法

幼儿教师需要通过解释、鼓励、安慰、保证和暗示等方法,引导幼儿树立信心,改善自己的行为。此方法对儿童的情绪障碍、自尊心不足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会有些帮助。

2.行为矫正法

行为矫正法,主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通过科学矫正手段,来改变幼儿注意力难集中、多动及情绪问题。

a.阳性强化法

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要确定希望幼儿改变什么行为(确定靶行为)、及确定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原来的行为结果;
同时对儿童出现适宜的行为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奖赏、鼓励等。奖赏在幼儿行为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儿童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赏,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者通过塑造培养和增加某种新的行为,例如当儿童完成规定行为时,就予以奖励,持之以恒,以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可与自我控制法一起应用,指导患儿用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教师每天为孩子的行为做记录,1周后比较,奖赏物包括初级奖赏,活动奖赏,社会(在班级上有意突出)奖赏。

b.处罚法

为了减少或消除幼儿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处罚措施。一般可采用暂时隔离法,但处罚不宜采取恐吓、打骂等粗暴方式,以免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

c.消退法

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首先要了解何种因素对不良行为起了强化作用,找到强化因素后,对其进行消退。

d.略施小计法

很多小技巧,可以帮助改善幼儿的状况。例如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有利于中枢神经发展的游戏:穿珠子、捡豆豆、分豆豆(红豆脸都混在一起让他挑出来)、手指游戏(抢打四,手指碰碰等)、在背上写字让他猜等游戏都对多动幼儿有帮助。老师和他谈话时,故意用手抚摸着他的头或肩膀,或拉着她的手,注视着他与他交谈,这样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孩子在画画时可要求他说出自己正在画什么,这样可以保证它的视觉、听觉、运动觉都处于繁忙之中而无暇顾及其他,以便消耗更多的能量,达到自我关注,抑制多动的目的。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教学实践中,要平等对待、关注每一个幼儿,同时注重个别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机会。

儿童教育论文 第8篇

一、保障留守儿童吃得好是寄宿办学的重心

民以食为天——留守儿童在校生活的质量事关孩子的健康成长,时刻牵挂着父母的心肠。我们学校始终把保证学生在校吃得好作为办学工作的重心,重在把好“九道关”确保学生吃得安全放心,即把好体检关,严禁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从事校园食品加工销售工作;
把好采购关,确保所采购的食品物美价廉,从源头上杜绝腐烂变质、三无食品进校园;
把好储藏关,按照“先进先出,不易储藏的先用,腐烂变质的及时清理坚决不用”的思路保证食品储藏环节的质量;
把好加工关,确保加工按程序,落实蔬菜、肉类按规定时间浸泡清洗,厨具按规定分类存放,杜绝问题食品进入加工程序,确保食品隐患逃不过加工关;
把好消毒预防关,做到厨具、餐具、工作衣帽等一天三消毒,采取人防技防并举的办法阻隔病毒入侵;
把好试餐关,加工好的饭菜经过试餐观察,待试餐人员没有异常后再用;
把好留样关,对饭菜要足量留存,按规定保管,万一存在食品问题,便于查根找源,采取有效措施;
把好就餐关,提高师生饮食安全意识,发现饭菜有色变、异味的,当即停用,确保万无一失。除了确保饮食安全之外,还要保证师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合理、健康科学。为此,学校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细化每周食谱,科学配餐,时常变换饭菜花样,精心调剂饭菜口味,保证学生的营养质量。

二、保障留守儿童住得好是寄宿办学的保障

住得好是广大务工经商群众对留守儿童寄宿制办学的重要期盼。为保证留守儿童在校住的质量,我们彻底排除宿舍床铺、水电等隐患,通过精细化管理,确保学生住得安全有序。为保证学生住得和谐温馨,班主任、生活教师担当留守儿童的“爱心爸妈”,晚上定时巡查寝室,为喧闹的学生留下叮嘱,为熟睡的学生掖好衣被,为想家的学生送去亲情。每天早晨按时督促学生起床叠被、打扫卫生、刷牙洗脸、摆放物品、整理内务。为给寄宿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更注重寝室文化的打造,寝室四壁由学生自己动手适当装饰点缀,各寝室由学生自己命名,如“智慧轩”、“亲情家园”、“梦想小屋”、“温馨阁”、“心灵驿站”等,让留守学生从心灵深处找到家的温馨。

三、保障留守儿童学得好是寄宿办学的核心

我们五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且又长年务工在外,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处于情感“断乳期”的孩子在学习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一实情,保证留守儿童学得好自然成为我们五中办学的核心。为保证留守儿童在校学得好,我们首先从打造教师的高效课堂、兴趣课堂入手,大力抓好预习指导,备课、上课的质量,通过丰富课堂内涵,打造魅力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率和学生预习、课堂学习的实效。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寄宿在校时间长的优势,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使这些孩子学中有乐,乐中去学,在轻松愉快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抓两头促中间是我们学校提升留守儿童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课堂不调动后进生的学习激情,他们不仅不主动参与课堂,还会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心猿意马,甚至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破坏者”。多为后进生喝彩,对弱势学生要善于细心观察,善于“短”中见“长”,不失时机地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

实践证明,给学生自信是成功教育的第一秘诀。尤其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中,教师常用欣赏的目光、赞赏的话语激励着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受孩子,从而使进步的学生更有自信,让受挫的孩子不再气馁。井小雨同学父母长期在广东打工,一直由奶奶照顾,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再加上性格内向,一直寡言少语,不爱与同学交往,自卑心理异常突出,课堂上很少举手发言,课外更是沉默寡言,成绩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暴躁,心理偏差越来越大,班主任观察到这位同学的变化后,故意找他聊天,试图打开他的话匣,但他总是被问一句说一句,从不主动搭讪。

课堂上,老师尽量多找他回答问题,课外,主动找他聊天。这天,他突然告诉班主任,他爸爸妈妈的心愿是让他考上大学,但现在成绩不好,父母又不在身边,自己还有没有希望?班主任不失时机地肯定了他,还给他讲了很多名人成功的小故事激励他,并表扬了他表现好的地方,如字写得很认真,心地善良等,还把自己的电话主动告诉他,让他有困难就联系……每当这位同学成功时,班主任就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次不足道的勉励帮他树立了自信,驱散了他的沉默,帮这位同学找回往日的活泼与快乐,帮他焕发了学习的激情!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鼓励他们踊跃参与课堂,是我们抓良好的班风学风的重要保障。我们坚持发挥优等生的帮带作用,使其他学生学有目标,追有方向,使班级乃至校园充满活力;
“两头的学生”都抓住了,中间生前有示范,后有“追兵”,自然而然就有了踊跃学习的正能量。

四、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寄宿办学的新课题

为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们学校重点在“三多”上下功夫:一是多沟通,走进留守孩子的心灵。沟通是打破留守孩子心理瓶颈的重要渠道。诸多留守孩子心中的喜悦无人欣赏,委屈无处倾诉,这是导致他们孤僻、叛逆,存在心理隐患的重要原因。为畅通师生沟通的渠道,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逐人建立亲情关爱档案、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品德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心语信箱”、“倾诉信箱”、“视频聊天室”、“爱心广播站”、宣泄室、综合活动室等,鼓励学生通过亲情电话、电子邮件、视频等与家长、亲朋保持经常性情感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学生"的心里话有地方说,委屈有地方诉,心结有地方解。

沟通的渠道畅通了,学生有了倾诉、交流、宣泄的阵地,生活自然不再枯燥、心灵自然也就不再孤单了。二是多教育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成长习惯。习惯养成品质,品质决定人生。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卫生等习惯,学会自律、自立、自理、自强,从小打下良好的人生基础。三是多关爱,真情感化。通过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爱意,家庭的温暖,让他们笑对生活,自强不息,阳光而快乐,真正把寄宿制校园办成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温馨爱巢!总之,寄宿制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群众的期盼,社会的需要。办好这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工程需要我们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关注,社会的支持!

儿童教育论文 第9篇

丁丁五岁了,平时,他像个“小马达”,一刻也停不下来,参加集体活动注意力坚持不了多久,连午睡前还是兴奋,安静不下来,脱衣服也不忘和小伙伴们打闹一场,非要等老师轻轻地坐在他的旁边,他才能入睡。刚入园的时候,老师觉得他非常的可爱,就是调皮了点,不过,每天早上被他热情的一抱、一声响亮的“老师早”感觉心情非常舒畅。可是慢慢地他在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欠缺在他的“老师早”中反应出来了。原来,在进教室前,他的奶奶事先要教好他哪个是李老师、哪个是吴老师、哪个是王老师,如果哪一天奶奶没教,他一进来看到谁都喊“李老师”,也不管是不是,小班一年下来,老师姓什么还是分不清。不过令老师最头疼的还是他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好斗,别人玩的玩具不给他就抢,抢不到就打,有时还毫无理由地打人咬人。时间长了,我们几个老师都意识到丁丁的问题不是就“调皮点”那么简单了。于是我们积极地与家长沟通,我们了解到,从小丁丁跟随外婆在北方生活,入幼儿园前才回到南通,由奶奶和爷爷抚养,爸爸妈妈一直在上海工作,基本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生活过。刚开始时,他的爷爷说男孩子皮点,没事的,长大了就好了。于是我们建议爷爷奶奶经常来观摩幼儿园的活动,通过几次观摩,两位老人都发现孩子的发展与同龄孩子的差距。两位老人着急了,一方面主动找老师询问孩子的平时表现,一方面向保健院的专家咨询,最后得出孩子有较轻的多动症,原因在于小时候没有学会爬,错过了爬的机会,平衡能力差,导致他的行为活动中一直在寻找平衡点,所以多动。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多动,就忽视他,因此寻找针对他的教育方法,从他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入手,为他提供适合他发展的环境,才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一、提供自由创造的环境

丁丁的想象力很丰富,喜欢拼搭玩具,他最喜欢用木头积木搭房子,特别专注,能坚持15分钟。在每天的区域游戏中,他总是选择建构区,我就特意为他准备多一点的积木,让他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在这个游戏中,他的注意力能坚持较长时间,而且,玩具比较多,所以一般不会出现争抢的现象,而且,老师发现每次他搭完了,不会马上破坏掉,而是坐在垫子上欣赏自己的作品,老师及时的给予表扬,并把他的作品让大家欣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在大家欣赏的过程中也让他体验了分享的快乐,最重要地是他的专注力得到培养。

二、给予表现的机会,让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丁丁显得特别的积极,每当老师一提问,他总是抢着回答,老师没让他答的时候,他恨不得离开位置跑到老师前面来回答。在别的家长眼里觉得这小孩很不规矩,甚至还指责他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孩子。这时候,如果老师当场也批评他,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比较好的办法是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摸摸他的头:“丁丁今天表现特别好,举手发言很积极,其他小朋友都要向他学习。老师还喜欢你坐下来举手发言好吗?”这样既提出活动的要求,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语言训练活动中,虽然丁丁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但他在故事的创编环节中显得想象力非常丰富,一幅幅神奇的画面在他脑海里,他的表达需要多方面的展现,这时,老师和小朋友们都耐心地倾听他的讲述,不随意打断他,在游戏中,还提供绘画材料让他进一步发挥想象,通过他的画面表达内心的想法。他的创编经常赢得小朋友的赞叹。

三、鼓励他与同伴交往,遵守游戏规则

丁丁比较大的问题是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总是抢玩具,在和小朋友发生矛盾时也往往采取武力,许多时候小朋友们对他都避而远之,不愿意和他在一组玩。针对这种情况,老师没有采取不让他玩或强行分配的方法,而是安排角色和任务给他。在游戏“商贸一条街”中,请他担任银行管理员,负责钱的收发,并向他提出要求:不能离开岗位,要随时整理箱子里的钱,游戏结束时把钱都要收回来,并整理好,做得好,下次还请他玩,这个方法挺管用的。开始一两次,他还不能很好地管理银行,柜台里到处是“钞票”,小朋友们来取钱的时候他手忙脚乱,游戏评价的时候,大家都提意见,老师对大家说:“老师发现丁丁在游戏中虽然没有管理好银行,但是有两点他进步了,你们发现了吗?”大家都摇摇头,老师说:“你们发现了吗?丁丁游戏的时候没有随便跑,他有没有到你们的游戏区去?”大家说:“没有。”“你们看到丁丁游戏中抢玩具、打人了吗?”大家一致说:“没有。”“对了,老师发现丁丁还是进步了很多,那我们怎么帮助他管理银行呢?”“谁愿意帮助他的?”这时,较多的小朋友举手表示愿意和他一起担任银行管理员。在接下来的几次游戏中,丁丁和同伴的合作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段时间后,我们又安排他去“超市”担任售货员,最喜欢游戏的他逐渐的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同时也增强了他的责任心。当丁丁在活动中毫无目地过于兴奋、有了攻击的苗头时,老师将准备好的纸给他,和他商量怎么玩?是折纸呢还是剪纸,通过较为安静的游戏把他的情绪安抚下来,再利用手指活动培养他操作的耐心。

四、家园一致是重要的保证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家长的教育观念也会随之有所改变。丁丁的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孩子,在每天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中,他们逐渐发现了孩子在动作的协调性、语言的表达、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孩子有较大的差别。这时,两位老人主动地询问孩子的发展情况,同时接受专家的建议参加了“感官统合训练”,孩子训练情况较好,学动作也挺快。

与家长有了认识上的统一,在教育方法上我们也每天交流,奶奶效仿班级里的“我的表现”一栏,针对孩子每天生活、学习的表现,设置“吃饭、玩玩具、睡觉”等项目,在“我的表现”中用不同的符号张贴出来,这样及时了解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状况,随时调整教育方法。在“我的`表现”表上,孩子也能看出自己的表现情况,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的自我评价能力也随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增强了。

在每天离园前,老师总要单独找丁丁“谈话”,总结一天的表现,说说哪里做得好,哪里还做得不够,不过需要强调他的进步情况,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这样的教学过程经过半年多以后,丁丁的各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尤其在自我控制力和专注力上。看着丁丁一天天快乐的游戏,一天天健康地成长,家长和老师的心里都很欣慰,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我们的快乐。

在幼儿管理中,似乎总会遇到那么几个孩子,是班级活动中不太和谐的音符。多动症幼儿,便是其中之一。

儿童教育论文 第10篇

一、结构游戏含义及意义

结构游戏是指幼儿利用结构材料或玩具自己动手进行主观建构,从而实现对周围现实的反映。主要种类有积木游戏、积塑游戏、拼图游戏、玩沙玩水玩雪游戏等。它为幼儿提供了想象的广阔天地,有利于帮助儿童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并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认知能力。尤其在数学方面,较少有规则约束,幼儿可以依照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去构思建造,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为学前儿童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构游戏在儿童数学教育中的运用及其意义

结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探究、合作的性格品质。可以使幼儿了解要掌握的“内容”,并将其与课堂活动、课程教授相联系成一种自觉的教育活动。结构游戏是幼儿自主活动,更多强调“兴趣”、“表现”、“过程”。在动作基础上让幼儿建构其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去体验,并且为其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我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以获得数学要素,如空间,几何体等;数学要素又与分类、排序等密切联系,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幼儿对数学的理解与学习。首先,结构游戏是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幼儿有好动的天性,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坐在一堆积木中不停的拼拼、摆摆,入园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对结构游戏由无目的到有目的的拼搭,由自己喜好转变为一种探索的乐趣。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通过与各种材料直接接触,学习了物体的颜色、形状,感知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等特征。在结构游戏中逐步学会区分物体,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力。其次,结构游戏是生活化的游戏,将其与学前数学教育结合有助于儿童在游戏中积累数学经验。比如玩沙玩水游戏,儿童用不同形状的器皿盛装水和沙子,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容量的守恒,水和沙子混合后还可进行立体模型的构建,这样幼儿可以通过建构来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最后,结构游戏有助于增强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发展其思维能力。

幼儿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符合其年龄特点。好奇心驱使儿童去看、听、做、发现与探索周围的环境,而结构游戏则给幼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满足其好奇心的可能。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学者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这样表述:“能从生活与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乐趣。”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结构游戏是发展、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以及数学问题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改进,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结构游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对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结构游戏也有助于数学意识和数学知识的传播,是数学人才发现的有效途径。结构游戏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结构游戏与枯燥的数学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儿童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结构游戏中的一些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等对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结构游戏并不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唯一,但却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极为有利的数学教育途径。研究结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对推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儿童教育论文 第11篇

【摘要】幼儿社会交往活动、幼儿社会生活系统共同建构的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是幼儿社会化的两个基本要素。目前,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现实状况是幼儿缺乏社会交往活动,社会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因素的价值观相互消解。幼儿社会教育不仅要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同时要考虑儿童所处的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社会交往生活,同时主动寻求、建构社区关系,争取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

【关键词】社会教育;社会系统;幼儿社会交往活动;价值观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社会教育是教师最感困惑的领域:教什么?怎么教?幼儿园课程的所有领域都发挥着把儿童培养成社会人的功能,社会教育领域的主要目标是使儿童内化社会中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和态度,而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是在社会交往生活中形成并实现个体生成的。这样,教什么及怎样教的问题就有了明确的答案:通过幼儿社会交往活动内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得出这一答案只是问题探索的开始,因为我们一旦顺此路径操作,还会面临一系列与这一目标及实现过程直接相关的时代的、本土的问题。因此,从本土化的视角分析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幼儿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及幼儿所处社会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给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摆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幼儿园社会教育何所能与何所不能。

一、幼儿成长所需的关系状态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关系状态

人与一般生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未特定化或非专门化。婴儿初生时是软弱而不能自助的,必须依赖成人的照料,而且个体早期还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儿童期。但正是由于人在先天自然本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人才能从自然生存链条中凸现出来,通过后天的创造弥补先天的不足。这种补偿人的生物性不足的活动就构成了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第二自然。个体一出生就进入一个文化世界,与他人产生关系依赖,从母婴依恋到亲子关系,再到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交往关系不断丰富。这种交流的需要是原始的和基本的人性特点,是生存的需要。有了这种因交往本能而产生的亲子互动、同伴互动的关系依赖,幼儿才能维持生存,获得社会情绪和情感,掌握社会的习俗、规范和必要的知识技能,生成识别环境并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发展社会性并以个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解除存在状态上的不足,实现人的社会性本质及文化生成。因此,儿童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阶段,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伙伴关系等关系依赖是这一阶段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

然而,人只能在他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背景是幼儿所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生活。马克思依据人(类)的发展过程,把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态划分为“群体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自由个性联合体”三个阶段。〔1〕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只有通过群体依赖关系才能维持生存,这时社会处于“群体依赖”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交换活动的丰富,人通过对物的依赖,从群体依赖的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形成自主人格的同时又走向了人本质的物化,这时社会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个体独立性”阶段。虽然人对物的依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但这是人迈向自由、自觉、自为的存在状态,即社会进入“自由个性联合体”阶段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人的发展形态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以“物的依赖”实现个体独立性的阶段。市场经济一方面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个体逐步走出“群体依赖”的生存阶段,走向“个体独立性”的历史时代;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实质上要以“物的依赖”为前提去实现人的独立性。因此,人们在生存实践中的意义追寻指向“人―物”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相互保持着一种独立状态下的距离、自主状态下的排他和利益多元化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和冲突,生存压力甚至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很有限。在独生子女背景下,虽然幼儿在家庭中成为过度的感情投资对象,但大多表现为成人单向的情感宣泄和幼儿被控制状态下的依附,表现为对幼儿物质享受的满足,表现为为未来作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而亲子之间情感的、精神的交流较少。因此,今天的幼儿过早地被卷入成人的关系状态,成人独立的生活状态剥夺了幼儿的交往生活,幼儿仅仅在狭隘的亲子交往中成长,缺乏同伴交往,更谈不上参与社区交往生活。

个体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当今社会发展形态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个体独立性阶段,幼儿发展所必需的关系依赖已失去了自在的文化生态,但个体发展应当经历的生活形态理应得到保障。因此,创设幼儿成长所需的人际环境和交往生活已迫在眉睫。基于此,幼儿园如何利用特有的人际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宜的交往环境,弥补儿童交往生活的缺失,这是当下幼儿社会教育应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幼儿社会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的关系状态

个体早期的社会化因主体自身不成熟的特点,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特定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是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2〕

理想的幼儿社会教育应以幼儿发展为导向,使幼儿社会生活系统内各种教育影响因素,如家庭、社区、幼儿园及大众传媒等形成教育合力,应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有助于幼儿将社会普遍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而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以上各种教育因素在对幼儿进行规范要求和价值观念指导时出现了分歧并导致相互消解,特别是幼儿园的教育影响力远不及家庭中以整个社会文化为背景的真实的社会生活。

首先,对幼儿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家庭、邻里、幼儿园等微系统及其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幼儿所处的这个微系统内并没有形成儿童教育观念的一致性。社区的概念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产生的,“是指由一定数量居民组成、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3〕社区具有地域、社群、组织、文化等基本要素,居民在环境卫生、服务设施、文化娱乐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但是,当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程度低,人与人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社区仅仅是一个行政的、空间的术语,是人们生存的物质场所。即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社区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也有了一些文化设施,但大多是基于成人需要的,如茶社、棋牌室;或仅仅是一个物质的消费场所,如儿童乐园。在成人本位文化强旺的背景下,社区对幼儿发展、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不够,社区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将幼儿作为一个强劲的消费群体。幼儿园在社区中的地位不高。社区中缺乏对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认同,更无法消除成人不良行为对幼儿的消极影响。因此,幼儿园所依赖的社区既没有营造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社区文化,也不能主动对教育起到支持作用或与幼儿园协同教育幼儿。在笔者看来,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当前社区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那些有限的支持。

其次,家庭和幼儿园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及实施效果上也存在着相互消解的现象。一方面,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道德和行为方面对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伦理本位”的萎缩和“知识本位”的强旺导致人格教育的缺失,这些都消解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教育内容,生活过程就是教育过程,在遵守社会基本规范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数家长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利己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忽视合作及利他意识的培养。这种基于实际生活过程的教育内化于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极富实效。而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必须依据优化和净化现实社会环境的理想,从利他和利群的立场出发创设教育情景,因为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不仅实现着个体的社会化,还通过个体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但幼儿园教育大多基于口头规训和行为训练,难以被儿童内化于心理结构中。因此,幼儿园社会教育事倍功半。

社会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缺乏沟通容易导致家庭、幼儿园和整个社区本应共同维护的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在幼儿生活系统中各种教育力量相互消解的情况下,幼儿园怎样发挥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如何寻求制度和组织的支持?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怎样才能产生真正有效的合作关系?幼儿园在家园联系工作中存在哪些值得反省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去深入思考。

三、走出幼儿社会教育困境的途径:应对根本问题

幼儿社会教育在面对幼儿园内外诸多不利因素时应当抓住问题的根本,即上文提出的两个矛盾,越过幼儿园内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走向幼儿社会交往生活的自主建构。幼儿园应积极有效地与家庭、社区沟通,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首先,必须重视幼儿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目前一些幼儿园在社会教育中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因素及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重视不够,单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立足于解剖的、微观的视角,致力于依据心理学维度分解目标和设计情景训练,忽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影响。这种训练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性行为之间难以保持一致。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是有机地联系着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两者之间的折衷或者其中之一凌驾于另一个之上而成的。”〔4〕幼儿社会性发展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模式,也包括内隐的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念,不仅受制于个体的心理特点,而且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背景”。〔5〕不能因循口头灌输和行为训练的陈规,要变革幼儿社会教育中的交往内容和关系状态,重视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为幼儿创造自主交往的机会,寻求幼儿了解社区生活的途径,补偿幼儿交往活动的匮乏。不能以确定的认知教育控制幼儿的大部分生活,剥夺幼儿自主的交往建构机会。只要基于幼儿社会交往生活,就必然会考虑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幼儿的交往生活必然是在社会生活系统中展开的。这种基于幼儿自主的社会建构的教育不仅是幼儿社会教育变革的方向,而且是整个幼儿教育变革的方向。此外,要争取在社区内为幼儿交往活动创设环境和场所。如联合居委会、物业管理中心,在居住区内聘请离退休人员或与民营儿童教育机构合作成立社区幼儿活动机构,创设幼儿游戏和交往环境。

其次,建构共同的价值观。我们的确已经处于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但不可否认人类共同拥有的引导人类前进并经过历史进程确认的那些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无疑是儿童社会化的中心内容。然而,在我国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些本应属于共同的价值观却被物欲及功利蒙蔽了,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必须使之重建。对于幼儿园社会教育来说,只有从能迈出的步伐开始迈步。第一,建立真正有效的家园合作关系。家园之间急需就幼儿的社会教育加强价值观的沟通。〔6〕如进行父母价值观的调查,了解父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期望;幼儿园向家长发放有关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手册并对家长进行辅导,组织家长进行价值观讨论,建构共同的价值观;和家长一起探讨父母在哪些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指导父母控制的负面影响及生活情景中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第二,幼儿园主动寻求、建构各种社区关系。幼儿园不仅仅把社区看成是可资利用的物质场所,还应积极争取各方以一种合作与承诺的精神达成教育观念的一致。可与其他社会组织,如妇联、团委、关工委、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等,协同参与幼儿社会教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咨询、培训,提高公众对幼儿社会教育的认识。

当代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和不确定,幼儿的社会教育关涉整个社会,又需要整个社会关注,教育者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更多元化的群体。单纯通过幼儿园而没有整个社会的系统协作,幼儿社会教育是很难走出困境的。而当下,幼儿与社会生活并没有发生有机的联系,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作出努力,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272.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1.

〔3〕徐永祥.社区发展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34.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任钟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4.

〔5〕丛晓波.心理学的社会性回归〔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2-127.

〔6〕王 啸.国外少年儿童人身保护的借鉴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13-15.

推荐访问:儿童教育 论文 儿童教育论文11篇 儿童教育论文(推荐11篇) 儿童教育论文范文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331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