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12篇

时间:2022-11-27 12:00: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12篇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 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 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12篇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12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12篇

篇一: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1.多选一般来说,收入分配分为哪几个阶段?()

  A初次分配B再次分配C第三次分配D第四次分配2.单选2018年第()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减贫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确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其中。

  A71B72C73D743.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A显著增大B显著缩小C增大D稳定4.单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显著扩大。

  A高收入群体B中等收入群体C低收入群体D中低收入群体5.多选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国将建成()、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

  A文化强国B教育强国C人才强国D体育强国6.多选“十三五”时期,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

  A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B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C多层次公共服务

  体系基本建成D脱贫攻坚任重道远7.单选“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A正确B错误8.单选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

  A正确B错误9.单选“十三五”时期,在生活层面,我国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了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

  A正确B错误

  

  

篇二: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如何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

  最近,中共XX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实现富裕安康是各级党委的职责所在。乡镇党委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与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焊接点。

  乡镇党委作为党在农村基层的代言人,代表着党执政一方,乡镇党委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党在广大农村中的形象和执政地位。因此,乡镇一级党委,特别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山区乡镇党委,如何去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摆在乡镇党委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一、当前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主要困难或问题。(一)镇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税费改革后,山区大部分镇、村收入剧减。以XX市XX镇为例,该镇2021年财政自有收入不到20万元,而历年来负债超过250万元;全镇13个村委会中,只有5个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集体经济的薄弱必然导致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够,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效益不高;农副产品市场秩序的管理不够规范,农副产品卖出去难的问题仍得不到有效解决;山区农村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农村交通和信息的落后,给山区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行路难、信息不灵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二)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前,还有部分村没有完善土地延期承包责任制的手尾工作,拖欠征地款和农田撂荒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拖欠农民征地款的问题,导致部分农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了信心,拒交农业税、上访、与当地党委政府对着干等,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三)农村财务问题。财务不清,管理混乱是造成干部窝里斗,干群矛盾突出,群体上访案件增多,农村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农村财务管理混乱、财

  1

  务长期一直不公开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直接导火线。(四)就业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还不够大,农村中仍有相当部分劳

  动力因为一无文化二无技术特长未能实现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五)农村纠纷调处难。农村各种民事、山林纠纷调处难度大,当中隐藏着诸

  多不稳定治安因素。(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乱砍滥伐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当

  地政府无权处理的一些乱砍滥伐违法分子至今仍逍遥法外,给当地农村集体或群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七)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山区农村中仍有部分贫困家庭学生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八)赌博问题。农村业余生活单调,赌博之风有漫涎的趋势。有关部门对农村六合彩打击力度不够大,六合彩等赌博活动已成为当前农村最不稳定的因素。

  (九)负担问题。虽然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很大的减轻,但目前农民群众仍担心政策会变,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配套改革是否真正落到实处还持观望态度,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十)服务问题。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工作水平不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仍时有出现。

  二、部分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存在的认识误区。(一)认为农村已进行了改革开放,农户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经营、经济发展完全由农户自己决定,农户要种养什么,怎样种养,农户要怎样发展,发展什么等等,当地党委、政府是无权干涉的,因此,对农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主动去解决,或应付了事。(二)对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怎样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部分山区乡镇党委、政府心中无数,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健全的服务机构,科学和管理技术又未能跟上,因此,对农村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只能束手无策。(三)计划经济意识对发展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极和阻碍的作用,政府职能和工作水平仍未能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三、增强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能力的对策。(一)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增强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展才

  2

  是硬道理。镇、村一定要选准选好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子,切实解决无钱为群众排扰解难的问题。镇、村要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税源,增加镇、村两级财政收入。XX镇根据税费改革后年财政自有收入不到20万元的情况,首先是争取XX11万伏变电站动工兴建,变电站已在今年5月底竣工。XX11万伏变电站的建成投产后,可使XX镇小水电站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输电率从30%增加到95%以上,每年可增加收放6000多万元,预计每年可为地方增加税收100万元。其次是通过引进外资兴建粤兴加油站,该加油站已于2021年11月建成营业。加油站建成投产后,每年销售额将达600万元,可为地方增加税收18万元。第三是兴建XX电站和XX电站。两个电站总装机容量1300千瓦/时,预计年产值150万元,增加税收20万元,地方财政可得税后利润7万元。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增收,预计今后XX镇每年最少可可增加财政收入30万元。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一是以十百千万干部驻村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争取有关驻村工作组单位的支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加大行政村撤并工作力度,用把贫困村撤并到富裕村的办法消化贫困村,达到减少贫困村的工作目标。三是认真做好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把有经济头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康的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乡镇党委、政府要杜绝行政命令,注重正确引导,采取适合乡情、村情、民情的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XX镇近几年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业。根据当地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农副产品产、供、销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XX镇通过加强引导,成立了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采用蔬菜商+协会+农户的形式,将蔬菜商、蔬菜经纪人和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反季节蔬菜种植业在XX镇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根据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大片农田丢荒的情况,XX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XX村以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农机合作社,以机械化耕作代替传统耕作方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成功地解决了农田丢荒的问题,农业机械化使水稻种植业走出了种田亏本怪圈,种田也可以致富的观念在XX镇已深入人心。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根据部分想外出务工的农民因无技能而找工难的情况,乡镇党委、政府应积极联系职业技术培训部门或

  3

  企业到乡镇办培训班,让农民群众树立先学技能后上岗的观念,积极就业。XX镇近几年来通过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保持在7000人以上,全镇每年劳务收入在3600万元以上,外出务工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致富途径。据XX镇信用社统计,1999年,全镇农民存款为3793万元;2021年,全镇农民的银行存款达7500万元,比1999年增加了3707万,增幅达97.73%。

  (三)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多方位、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到村容村貌、公共卫生、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自来水工程中,农村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据统计,2021年,XX镇共筹资110万元:装修了XX村委会办公楼;铺设XX村、XX村、XX村和XX村的水泥公路共计6公里;建起高标准公厕1座,垃圾池3个;镇政府新购进电脑13台,并开通宽带上网,使镇政府办公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将XX镇敬老院改建成二级标准的敬老院;完成镇政府驻地街道路灯架设工程,结束了该镇有镇无路灯的历史;完成了X(X)X(X)十字路口扩建工程,保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前,造成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基层的党员干部作风不够扎实,宗旨观念不强,对群众的感情不深。为此,乡镇党委应该把加强党员干部宗旨教育,教育镇、村党员干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为群众排扰解难。XX镇自2021年12月撤并乡镇以来,大力推行镇党员领导干部下访制度,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努力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及时地解决。如该镇XX自然村,原来是个上访专业村,XX镇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上任后,镇党委书记XXX亲自带领工作组经过深入地调查了解情况,妥善地帮该村解决了久拖不决达6年多的电站征地纠纷案,使该村各个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村民们由原来的与党委政府对着干变为跟着党委政府干,XX镇党委以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实际行动,很好地树立了党在农村的良好形象,当地党委、政府的威信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还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山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首先要坚持对农民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其次是狠抓有关涉农部门服务质量的提高,镇各有关部门应及时为农民提供销售、信息、科技、资金、农资、政策、

  4

  法律、文化等服务。XX镇为了方便广大农民群众及时将种植反季节蔬菜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请教农技人员,积极联系省农科院、农业局、科技局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定期给农民群众上课。白天干活、晚上听课已成为XX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时尚。最后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近几年来,XX镇通过引导和指导,创立了XX镇农特产品流通协会和XX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以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种植和优质水稻种植,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程度,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五)重视文化、教育事业。树立扶贫先扶智的观念,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贫困山区的办学条件,力争使未来的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充分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基层党校等条件,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要把德治和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抓好农村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的同时,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和德治双管齐下,真正规范广大农民的行为,提高道德和法律素养;再次,要千方百计改善农村的生存条件,拓宽农民的视野,使他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维、新事物、扩大农民的见识,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了让XX镇的群众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XX镇党委、政府大力协助广电部门做好光纤电视信号传送改造工程,大力支持夏湟祁剧团进行文娱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要不折不扣地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下去。土地问题、财务问题和农村税改问题等都是政策问题。首先要坚持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农村政策,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持农村稳定的妙计良方。乡镇党委、政府既要吃准吃透,又要使政策真正深入民心,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好政策的实惠。要加强对村一级的指导和督查力度,采取突然抽查,暗中走访的方式,对土地延包长期不变的政策要加强督促检查,使各村真正完善手续,完成好延包工作。对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要重点在农民收入的真实性上下功夫,决不能出现看上报收入比例,农民负担不超标准,看农民实际收入,负担比例极高的情况。其次是将党在农村的林业政策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XX镇近几年来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切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尤其

  5

  对乱砍滥伐的行为,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手软。最后是要尽快完善各种决策监督机制。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干群矛盾突出,工作难度加大等热点问题增多的要害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针对这种情况,乡镇党委一定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村规民约等村民自治制度,真正推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议事,增强办事的透明度。各村要健全村级民主理财机构,确定审批权限,对数额较大的开支项目要由村两委或村理财小组、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后才可支出。村财务大项目资金支出,不仅要有村主要干部的签字,还要有研究审批的有关会议纪录,会议纪录要说明表决情况,并有参加人签字;乡镇对村财务的审计要形成制度,审计后的情况应向群众公布,以便于民主监督,见到实效,对于救灾救济粮款的发放,宅基地的审批每年至少公布一次,努力杜绝干部以权谋私和分配不公的行为。另外,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混乱、群众意见大的村委会干部查处力度,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对触犯党纪国法的,坚决依照党纪国法进行处理,绝不手软。总之,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促进村干部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推动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

  (七)正确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压倒一切。部分村正气不足,邪气上升,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为此,乡镇党委一定要本着一心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了解情况,调解民事纠纷,公正及时地处理各种案件,以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大力弘扬正气,抑制歪风,对在村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的恶人要给予严厉制裁;对有钱有势违法乱纪的名人决不姑息迁就;对有关系、有靠山的能人犯罪违法,决不能迫于压力,给予开脱。只有这样才能抑制邪气,培育正气,匡正风气,将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民事纠纷不出村,治安案件不发生,上访告状无一人,农村稳定才会有保证。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六害彩的打击力度,净化农村社会风气。XX镇XX村委会XX村(自然村)老人协会自2021年2月以来,非法干涉村组基层组织正常工作事务,扰乱社会管理秩序。针对XX村老人协会的情况,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及时向XX市委、市政府汇报,并立即成立专门工作组,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社团登记条例》依法对该会采取撤销登记,并对原会长梁XX给予党纪处分。通过这件事,XX村的社会风气好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重新树立起来了,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也加强了,并给当地的人民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

  6

  推动了XX镇依法治镇工作的顺利开展。(八)要严格把好干部选配关。针对近几年社会风气不正的非正常现象,乡镇

  党委一定要匡正用人风气,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乡镇级干部的评议工作不能仅限于村干部评乡镇干部的范围,参加评议的范围要扩大,评议的方法要改进,通过明查暗访,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真情实意,找准真正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对部分干部的所谓政绩,要正确看待,看其是真心为人民利益着想,还是为了哗众取宠、骗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对干部的离任审计情况要严肃认真,不能水过地皮湿,必要时要将其审计情况在县级以上的报纸上公布,以扩大监督面,决不能使一些群众痛恨,问题严重的腐败分子异地做官或步步高升,只有这样才能匡正用人导向,使一些埋头苦干、群众认可的乡镇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为其它干部做出榜样;在选任村级干部方面,要坚持原则,严格标准,以民心民意为本。对一些犯有前科劣迹的人竞争村干部,要按照党规党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拒之于干部行列之外,对选人用人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建立用人失职追究责任制度,对于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干部要加强教育,严格监督,对有违法乱纪行为的村干部要积极探讨办法,减化程序,及时给予罢免。对软、弱、涣、散的村党总支部,该改选的改选,该撤换的撤换。XX镇自2021年12月撤并乡镇以来,改选或撤换了2名工作不力村党总支书记,新的村党总支部领导班子上任后,村里的各项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各项工作的发展。

  7

  

  

篇三: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

  加力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心得体会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党的释放了更多高含金量的民生红利。“十四五”规划建议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这表明,未来五年,我国将加力补齐民生短板,在收入分配改革、教育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民生领域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更高水平收入、更完善社保体系,在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来,并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具体部署。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直面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将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作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以推进,尽快补齐民生短板,加快优化制度安排,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力补齐民生短板,要坚持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党的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收入分配是民生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医疗卫生及相关服务是民生重要诉求。民生涉及的领域众多,要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全面推进。要针对群众最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

  

  防治污染等问题发力,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着力解决地区差异大、制度碎片化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通过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在凝聚民心中求得更大发展。

  实力出众的好文章。

  

  

  

篇四: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升文化力,加强文化建设。理顺文化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系。突出文化力的发展可以推动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

  标签:文化力生活品质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包含了以下三点: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教学与管理,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一、文化力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推动力

  相对于经济力与政治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力量。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力是推动人们去追求精神世界的动力,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说文化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因此文化力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的能动性的整体发挥。提升文化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所指的文化力,可以理解成为各种文化因素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过程中的推动力,包括科技教育、精神文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凝聚力、文化渗透力等诸多因素。我们要强调的是,文化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与灵魂,文化力推动着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精神生活、思想文化制度的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环节,可以采用新的文化政策、文化方针、文化制度、文化发展规划来提升文化力,引导加强文化力发展,促进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这样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

  二、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提高人民居住环境品质

  人民的居住环境是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以及环境设施所构成的,所以,人文生态建设的质量与品位是影响人民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作为与自然生态相对立的概念,它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环境机制,是人类在追寻自身价值和意义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人类精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人文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自然生态系统负责的有机系统,与自然生态相对比,人文生态更加关注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因此,加强人文生态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完善人民精神生活,保护当地历史风俗、文物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力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文生态的建设程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度、机制来理顺各种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创造才能、聪明才智,促进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改善社区生态,提高社区环境质量与生活机能,不断优化人民居住环境的品质。

  三、加强教育建设,推进文化科技进步

  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文化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教育是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国教育体系比较发达,受教育已经不是难事,现今人们更加关注接受教育的层次,接受教育的方式。同时,教育方式也越来多样化。

  我国教育水平越高,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就愈多。现如今,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人民的社会生活方面。科学技术不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而且成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巨大推动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新要素。各种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关联的生产资料数量空前增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的兴起,近十年来,网络发展势头迅猛,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网络成为了文化的新载体。网络以其特有的方便、快捷、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将优秀的文化瑰宝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推动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的建设,从而在网络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

  教育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文化生活方式主体素质的提高,主体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对生活品质的新要求,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着文化科技的发展。

  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创新是文化力的核心,激活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文化都具备更广泛更充足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添砖加瓦,提高人民文化生活的品质,注重文化创新的价值取向,以确保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途上,这样的实践必然会对文化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内在要求,是创造和諧生活方式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活文化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同时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的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关键是文化观念的创新。推进文化观念创新,要牢牢把握住我国文化发展的大方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目的的认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观念创新贯穿于文化创新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实践探索意识、拓宽创新思路,以文化创新带动文化力发展,带动文化事业进步,带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从而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

  文化创新的表现是文化内容的创新。通过文化内容创新,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推进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新,使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更加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通过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创造出更多能够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造出更多等够经得起人民检验、实践检验、历史检验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

  

篇五: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农民生活的七大改善

  20XX年,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保增长、惠民生、促就业取得明显成效。惠民政策的落实,保障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依据国家现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开展的调查结果表明:20XX年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呈现七大特点。一、恩格尔系数下降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低于30%为最富裕,30-39%为富裕,40-50%为小康。20XX年我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8.2%,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我省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XX年我省农民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比上年增长9.0%,人均达到139.2元。从结构上看,农民在外饮食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9.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二、衣着消费支出增长20XX年,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消费信心稳步增强,农民从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以吃为主的物质消费向追求美观漂亮的精神消费和服务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我省农民家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达到137.2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服装消费支出为92.2元,增长15.6%;鞋类消费支出38.9元,增长10.2%。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三、家电下乡扩内需见成效20XX年,国家下达给云南省的家电下乡补贴金为3.27亿元,云南省政府把家电下乡列入云南省20XX年20项重点工作之一,配套了8185万元,合计4.09亿元。为确保农民买得起、用得起下乡家电,云南适当提高家电下乡产品的财政补贴资金标准。对购买电视机的农户给予3至5年的有线电视收视费及安装补贴,对购买冰洗产品给予3年的电费补贴。自启动家电下乡以来,产品种类连续增加,中标销售企业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家电下乡中标销售企业有海尔、长虹、国美、苏宁及昆百大、云南电信等45家企业,备案销售网点达到5336个。下乡家电类型有彩电、电冰箱(含冷柜)、手机、洗衣机、热水器、电脑、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9大类产品,产品型号多达4000余种。截止12月23日,云南省家电下乡销售突破10亿元大关,销售台数达到60.68万台,给予农村居民补贴的资金也已接近1.1亿元。受此影响,20XX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设备用品人均消费支出147.8元,增长24.2%,其中,机电设备消费支出36.3元,增长42.6%;家具类消费支出44元,增长31.9%。在满足基本生活消费的同时,农村居民也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用品的消费支出分别增长了20.1%和43.4%。家电下乡对促进我省保增长,扩内需成效显著四、“新农合”让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随着“新农合”的开展,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医疗负担,农民告别了有病不敢就医的历史。20XX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消费支出197.6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医疗费支出136.1元,增长10.2%。新农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农民群众办的又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新农合工作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工程对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农民在身体健康得到保障的同时,也开始谋求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外交流以及信息需求不断增加。20XX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13.3元,增长26.2%,其中,交通工具支出到达了139.5元,增长54.4%;通讯费用62.6元,增长17.5%。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177.7元,增长5.4%,特别是农民的成人培训费支出人均达到11.1元,增长89.9%。五、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常用的家用电器农村居民家庭的拥有量不仅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增长迅速。20XX年我省农村百户居民拥有彩色电视机92台(其中近37%接入了有线电视网)、影碟机53.9台、移动电话115部(有近5%的用户接入了互联网)、洗衣机37台、热水器30台(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占到了74.4%)、电冰箱12台、微波炉4台、抽油烟机3台。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工业产品走进了农户,使一部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到20XX年末,我省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生活用)1.7辆,摩托车39辆、电动自行车2.4辆、家用计算机1.2台、照相机2.4台。

  欣雅图表打造高品质

  六、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有力举措,这一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实施以来,我省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四年来,我省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从20XX年的225.8元上升为20XX年的496.7元,增长1.2倍。公务员之家:到20XX年末我省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67平米,比20XX年增加了1.23平米,其中钢筋混泥土结构有7.61平米;新建(购)住房主要以钢筋混泥土的楼房为主,建房资金以自筹为主。从居住条件看,卫生设备的使用情况:每百户使用冲水式厕所的有6.13户、旱厕所的有72.21户;炊事使用的主要能源:每百户有10.21户使用沼气、12.25户用电、4.63户用其他燃气、21.83户用煤炭,50.17户仍然使用柴草;饮用水来源情况:每百户中用自来水的有61.92户、用浅井水的有10.17户、用深井水的有7.33户、用江河湖泊水的有5.71户、用其他水源的有12.92户;住宅外道路路面状况:50.79%的农村居民住宅外的道路路面是水泥、柏油、沙石、石板等硬质路面。新农村建设使许多农村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生存环境。七、服务性消费继续增长20XX年我省农民人均用于服务方面的消费支出为685元,比上年增长7.7%。农民人均用于服务方面的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比上年高2.1个百分点。从构成服务消费的主要内容看,农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比上年增长9.0%,人均交通和通讯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1.9%,人均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0.0%,人均水电

  

篇六: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心得体会: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努力促进人民生活高质量(最新)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图、行动书,才能掌控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必然要求,体现了治国理政的问题导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切、全面地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企盼;“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已经提高,但是存在着快慢、高低、优劣的不均衡现象。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促进人民生活高质量,更好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层面提出的“14个坚持”之一,是我国在今后长期发展中要贯彻落实的基本方略。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只有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深邃思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才能行稳致远,民生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为民生提供强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强化民生经济,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新变化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生产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要坚定不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民生政策的项目内容、覆盖范围、保障标准,防止福利民粹主义绑架民意,防止作出不切实际的民生承诺,实现民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要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只有坚守底线,优先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才是有温度、有质感的发展。“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集中体现了总书记炽热的人民情怀,体现了“底线思维”的重要理念,抓住了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点。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保基本和“雪中送炭”上,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困难群众的刚性需求,筑牢民生安全网“网底”。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倒排时间、落实责任、强力推进,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要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各项救助政策,发挥好社会救助的兜底脱贫功能,确保困难群体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要把解决好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等民生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的有效衔接,综合运用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民生保险等措施,努力减轻困难重病患者医疗支出负担。要着力在精准救助、精准扶贫上下功夫,精准识别救助帮扶对象,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进一步提高救助帮扶实效和公平性。

  要着力完善民生制度安排。保障改善民生,根本在于制度建设。经过长期努力,我们逐步建立起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的制度,基本解决了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但也要看到,当前各项民生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群体差异比较大,政策碎片化的情况比较明显。要对接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回应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诉求,进一步完善基础性、系统性民生制度安排,靠制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把公平公正作为各项民生制度的基本原则,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均等公平的尺子衡量各项政策制度,凡是不符合公平正义法则的都要及时调整修正,以制度的公平保障民生权利的公平。按照共享发展的要求,政策着力点要进一步向相对落后地区、向农村、向贫困群体倾斜,切实发挥好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把更多的资源用在补短板上。要强化系统化的思维,更加注重不同方面、不同层级民生政策的统筹衔接,如社会救助和扶贫的衔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衔接、养老和医疗的衔接、教育和就业的衔接等,努力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托底保障网。要按照便民、高效的要求,加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作,如完善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等,让群众在一个窗口就可以办理所有救助申请事项。

  要努力提供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基本民生服务的不平衡问题,均等化是目标,标准化是路径。以清单的形式明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内容和标准,通过“一把标尺”,规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够有效破解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效率不高、权责不清、程序不规范、要求不统一等问题,从而促进实现服务的均等化。要进一步落实我省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对照标准抓设施建设、抓服务供给,一方面让群众知道自己可以获得哪些服务,一方面对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责任予以强化和规范,依靠标准化推动均等化、提高普惠性。在此基础上,社区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也要制定和实施更为具体、更为精细的标准,努力让每一项服务都有标准可循。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大力度加强农村民生工作,着力提升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养老服务,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努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探索推进社会救助、养老、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人文关怀。

  要积极促进共建共享。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系人心向背。共建,则是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要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的

  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倡导群众互助,合理引入市场机制,把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社会互助之手统一起来,同心同向,共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完善政府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衔接机制,促进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做到因情施救、各有侧重、互相补充。要推广设立城乡社区“救急难”互助会、帮困基金,落实城乡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结对关爱服务机制,构建机制化的群众互助平台。要合理借鉴市场机制的有利因素,积极发展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老年意外伤害保险、灾害保险等民生保险制度,发挥保险机制的调节作用,提高群众的抗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

  站在新时代,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必须答好的考卷。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全局性变化,把解决好民生痛点作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完善制度、优化供给、提高水平,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向全省人民交出经得起口碑评判的答卷!向“强富美高”新X建设交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答卷!

  

  

篇七: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促进全体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全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理解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呢?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二、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

  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

  五、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总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篇八: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改善民政对象生活品质

  作者:柳望春来源:《党员生活》2021年第01期

  民政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作,在社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兜底性、基础性作用。全省民政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履行服务职能,着力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上求实效,助力民政对象提高生活品质,推动新时代湖北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聚焦各类特殊困难群众,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职责,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健全覆盖全面、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推进综合救助、精准救助、高效救助、温暖救助、智慧救助。在推进特困人员县、乡集中供养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和应急性救助服务。在做好按标施保、兜底保障基础上,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加大保障力度,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救急难”工作机制,加强临时救助与其他救助制度、慈善帮扶措施的衔接。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治理和服务功能,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挥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牵头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指导城乡社区全面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改革和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综合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社会服务。大力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推动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服务机制,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平性、精准性和协调性。

  围绕中心服务群众,提升民政社会服务质量。认真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持续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连锁化大型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推进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探索将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实行农村中心福利院县级直管;鼓励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将养老机构设置的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县级或乡镇人民政府为主体,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运营和管理,积极推行节地生态葬法,健全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免除对象范围。

  (作者系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篇九: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如何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1000字作文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十七大报告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进行精辟论述,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六大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问题,实质上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应当越来越受到尊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终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基础性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展平台,以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从惠及全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确实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

  1

  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是奋斗目标。覆盖全民,就是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城乡统筹,就是要统筹推进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缩小社会保障领域的城乡差异。权责清晰,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个人、社会的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适度,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确定保障待遇水平,合理引导群众的保障预期。可持续,就是要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制度长期稳定运行。

  我们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现制度更广泛覆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保障需要。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2

  

  

篇十: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h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这一重要论断再次作了强调。正确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紧紧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个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使改革发展稳定始终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

  改革作为动力,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党和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确保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日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发展作为目标,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

  ----------------------------------------------------精品文档值得1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要靠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保证人民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

  稳定作为前提,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保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和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成,不可能抓住改革、发展的机遇,达不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同时,稳定本身就体现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说到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突破,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着巨大的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必须牢牢抓住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一重要结合点,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

  ----------------------------------------------------精品文档值得2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稳定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是推动改革、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支持,改革和建设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稳定也会因失去最基本的条件而得不到保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深化改革,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改革的每一步前进,都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承受程度,使他们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感到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应当在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利益。如在收入

  /h1

  分配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同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使广大群众的生活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就会真心实意拥护改革,改革就能赢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与严峻的考验。

  促进发展,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使人

  ----------------------------------------------------精品文档值得3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民群众获得切身利益,不断改善生活,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以谋求更快更好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协调发展,等等,都内在地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使广大群众不断受益,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比如,把握发展速度问题,也必须以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如果只讲速度,不讲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出现曲折,必然会影响人民的生活,损害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建设,谋发展,一定要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优先位置。

  保持稳定,必须具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普遍提高生活水平,不断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越加坚定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这样,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也比较好处理。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深入细致地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广大群众从生活上不断得到改善的事实中,认清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懂得部分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3年来,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克服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党的执政地位日益巩固,国家更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坚如磐石,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乘风破浪前进,其不竭的动

  ----------------------------------------------------精品文档值得4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力和深厚的基础,就在于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使广大人民的生活不断获得改善,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广泛支持。

  三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改革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不对,力度恰当不恰当,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要看是否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凡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的改革,其方针、政策和措施就是对的,力度就是恰当的。我们党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以及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采取的步骤、方法,都在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的基础上,使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保障。这充分说明我们改革方针、政策的确定,力度的把握,都是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标准的。

  发展的思路、决策和举措好不好,速度可行不可行,衡量的标准,归根到底也要看是否/h1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精品文档值得5收藏-----------------------------------------------------------

  --------------------------------------------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的环境中,在这个联系广泛、信息灵敏的世界里,人民群众增强了横向比较意识,提高了不断改善生活的期望和需求。他们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的标准打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不行的。而发展必须始终充分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我们党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真正解决好发展速度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生产力,使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满足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改革、发展要以稳定为前提,实质就是要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前提。我们分析保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首要的根本的是判断人民生活怎么样。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看到了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局势怎么样变化,只要有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由此看来,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统一的标准只能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各地区各单位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保持稳定中,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利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有利的就努力坚持,不利的就勇于纠正。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精品文档值得6收藏-----------------------------------------------------------

  

  

篇十一: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相继把提升人民幸福感写入“十二五”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幸福感”迅速成为最热词语之一。在与网友交流时,温家宝总理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阐述什么是幸福感。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那么,“幸福感”从何而来呢?究竟?人民网推出的“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的调查显示:34.4%的网友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改善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只有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

  对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比较重视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真正将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理论研究框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在1971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将追求生活质量作为其划分经济成长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有标志,生活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从此开始。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在《莫里斯全球生活估价模式》一书中,将生活质量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指数名称;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则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生活质量理论的观点。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极力强调生活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引起了较多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因为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社会指数,也是我们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幸福呢?罗斯托认为,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部门,在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日益增大,它所提供的“丰富居民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劳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的加速发展,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他还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不堪和人口过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谈不到所谓“生活质量”。

  罗斯托特别强调,提高生活质量要保障“充分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鉴于此,罗斯托提出,政府要把运用公共支出来增进福利作为中心任务。要增加教育和保健费用;要大量投资以减轻汽车时代的污染和城市的畸形化;要作出计划来处理与穷人的收入和不平等的范围有关的问题。提高“生活质量”不再仅仅由私人经济来实现,政府的公共支出将日益增大,政府与私人经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要密切配合,共同合作。人类只有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感受到生活幸福。

  从罗斯托的观点不难看出,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多种因素,而政府是大有可为的。

  

  

篇十二: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五解“求客观规律之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一)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人们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

  幸福生活,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为民造福,是党的不懈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风雨兼程、一路走来的90年,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夺取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

  学习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着力改善民生、着力赢得民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这是党执政规律的要求,更是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责任所系。(三)“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工程”,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5.5%,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2.7%,解决了一批又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今日许昌,人们在庄重典雅的许都大剧院欣赏高雅音乐,在设施一流的体育馆观看国际赛事,在游园里健身、在绿荫下休憩、在华灯

  1/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下散步、在广场上曼舞……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景象。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四)美好生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前,面对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幸福依赖物质,但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759元、3938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121元、1706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幸福注重质量,但一些群众还在为就业、就医、就学、养老而犯愁,为衣食住行而忧虑。

  幸福植根尊严,但一些社会不公现象依然存在,一些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情况在基层时有发生。

  幸福要求文明,但各类社会陋习亟待破除,群众的文明素质亟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破解幸福“密码”,答好民生“答卷”,我们重任在肩。(五)幸福是“建”起来的、“干”出来的。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创造幸福生活靠建设、靠劳动、靠实干。要以创业就业创造幸福,以社会保障巩固幸福,以公平正义促进幸福。只要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幸福就会“来敲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六)顺民意。政之所兴在于顺民。顺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合民心、顺民意。

  2/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问政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策的制定、工作的开展,只有听取群众的意见、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上合天意、下合民意、富有创意。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问需于民。服务群众要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所想,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做到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群众有所需、政府有所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问计于民。坐在办公室里找不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凭空瞎想作不出符合实际的决策。必须到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总结经验,在现场破解难题,向群众汲取智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七)促民富。有恒产者有恒心。“三化协调、两高两好、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十二五”总目标,就是坚持富民优先,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许昌民营经济发展虽有很大起色,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以民营经济大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大提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幸福不是不劳而获,不是坐享其成,而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付出获得丰厚的回报。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就业惠民”工程,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壮大新的创业主体,开辟新的就业渠道,使群众干有目标、富有路径、劳有回报,到“十二五”末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3/7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诚心诚意搞好服务。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更多地体现为服务发展的能力。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能够市场化运作的不审批,能够下放基层的不留在上边,能够交给中介组织的不包揽,能够备案的不审核;处理好“给”与“取”的关系,多予、少取、放活,减负解困、“放水养鱼”。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八)解民忧。对于群众来讲,无忧、少忧即是福。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之困、就学之难、就医之急、养老之忧等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幸福所依,尤为迫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生连民心、民生聚民力。把对人民负责看得更重一些,坚持每年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做到惠民政策优先落实、民生问题优先解决、财政支出优先保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着力构建保障民生的“安全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加强城乡教育、文化、卫生、道路、住房、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早日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九)保民安。平安是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朴素的理解,也是党和政府为民造福最起码的要求。

  

推荐访问:如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人民群众 改善 品质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757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