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6篇

时间:2022-11-30 16:40:3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6篇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 www qikan com cn“绝地天通”与古代天人叙事的特征  作者:李巍  来源:《知与行》2017年

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6篇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绝地天通”与古代天人叙事的特征  作者:李巍  来源:《知与行》2017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6篇,供大家参考。

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6篇

篇一: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绝地天通”与古代天人叙事的特征

  作者:李巍

  来源:《知与行》2017年第05期

  [摘

  要]《国语·楚语下》是研究“绝地天通”与天人叙事的重要史料。“绝地天通”后,重黎氏世叙天地,重新经纶宇宙秩序与天地准则,天人纲纪得以固定、文化秩序得以重建,蕴含着天地一体,上通天地之理下达自然人事的思维,标志着天人思维叙事的自觉。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天人思维叙事的基本特征:在叙事主体上,经历了从巫觋——重黎——重黎氏(羲和氏)——司马氏的过程,实现了由神化向人化的转变,但天具人意、人通天心的互渗现象依然存在;叙事内容上,沟通天人,分序天地,古代叙事作品善于探究天人关系的奥秘,这在哲学层面上影响并深化了叙事作品的内容;在叙事结构上,以贯通天人的整体思维去把握世间万物,形成天人二元的基本结构模式,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叙事之道与叙事之技完美结合。注重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一大特色,这种天人思维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叙事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本土化叙事理论之基。

  [关键词]绝地天通;天人互参;叙事模式;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062-05

  《易传》在解释贲卦之彖辞中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将“天文”与“人文”对举,其意义不仅在于说明天道与人事是叙事的视角与对象,而且将“天文”与“人文”界定为摄天地自然万物的纹理。根据上述观点,可以窥探天人之间共通相融的规律与法则。这种天人思维是后代叙事所依据的主要思维模式。然欲明晓这种天人思维叙事的基本特征,不得不从“绝地天通”说起。

  一、《国语·楚语下》是研究“绝地天通”与天人思维叙事的重要史料

  关于“绝地天通”,《尚书·周书·吕刑》《国语·楚语下》《山海经·大荒西经》等文献皆有记载。首先看三者的成书年代。关于《吕刑》的成书年代,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穆王说”,皮锡瑞的《经学通论》、王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等持此说;一种认为作于春秋或春秋之后,郭沫若、钱穆、傅孟真等人持此说。徐旭生认为《吕刑》“作于穆王的时候,然则可信为西周前期的传说”[1]。《国语·楚语下》的成书年代,学者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前[2]。至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的性质及成书年代,历来学者各持己说,并无定论。自王国维根据甲骨卜辞取《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王亥之名以证甲骨卜辞以来,学者多承认其为先秦古书大率没有问题[3]。郭璞为《山海经》作注时多采用《国语·楚语下》之语,特别是在注释

  “献”“邛”二字时遵从韦昭注《国语》中“举”“抑”之意[4]。这可以看出,《山海经·大荒西经》的成书时间晚于《国语·楚语下》。可见,《吕刑》成书时间最早,《国语·楚语》次之,《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晚。

篇二: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绝地天通的文化意义

  [摘

  要]“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的天地不通。而其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天文地宜认识的飞跃,特别是天文历法的进步,才是绝地天通的根本原因。而绝地天通,则是伏羲画八卦仰观俯察的文化前提。

  [关键词]地天;绝通;历法;天人

  Abstract:JuediTiantongisasignificanthistoricaleventinthehistoryofChineseculture,whichisfoundinmanydocumentsofthePre-qinDynasty.TherehavebeenmanyexplanationsoftheJuediTiantong.Amongthem,madammakesjoy,thehomeissorceryhistory,peoplegodisnotmiscellaneous,itistheoppositionthattellstwokindsofsocialconditionsactually,butbynomeansfirstthereispeoplegodisnotmiscellaneous,Juedidaypassesthrough,thenthereisthehomeissorceryhistoryheavenandearthimpassability.ItreflectstheneedofagriculturalproductioninancientChina,people"sunderstandingofastronomyandastronomyshouldleap,especiallytheprogressofcalendar,itisthefundamentalcauseofJuediTiantong.AndtheJuediTiantongistheculturalpremiseofFuXi"sdrawingoftheeightdiagrams.

  Keywords:earthandsky;absolutely;thecalendar;natureandman

  吾淳說:“中国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至非常久远的年代。中国哲学最早的观念萌芽或孕育于原始知识和宗教的泥壤与母腹之中。原始社会晚期,已经有了最早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观念。”

  吾淳:《中国哲学的起源前诸子时期观念、概念、思想发生发展与成型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页。在《世本》中,记载了诸多三皇五帝各种创造发明的传说,最具有哲学意义的莫过于伏羲画八卦,实为中国哲学、文化最深远的根源所在。而伏羲画八卦,是以“绝地天通”为其文化前提的。

  一

  关于伏羲画八卦,最早出于《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阮元刻:《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86页。从历史的发展来说,伏羲时代不可能有八卦的出现,伏羲画八卦,只能是对八卦起源的一种猜想。虽然这一猜想不是历史事实,但这段话却是对远古中国文化特质的概括性说明。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不仅是以天地为观察对象,更是以天地为终极追求,从天地去追寻人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才会有通神明之德之说。这实际上是提供了中国文化的最终价值追求。天地本自然,但这个自然非西方哲学的独立于人之外的“物自体”,天地不仅是与神明相通的,更是与人生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的。所以,人们通过天地不只是要认识自然的天地,更要达到通神明之德的境地,故讲天文、地理,文与理都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包含文化、义理在内的人文观念。陆贾早在《新语》中,就对

  《系辞》这段话作出了诠释:“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道,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陆贾:《新语·道基第一》,《百子全书》(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8页。这里的先圣指的就是伏羲,定人道、开民悟、生王道,皆源于伏羲的仰观俯察,从天地的探索而来。而王道排列在人道之后的这种安排,实包含着王道出于人道,人道高于王道的规定。王道之为王道必须合于人道,在这里人道是根本。晚清的康有为也是从人道之始的意义上,来论说伏羲的得名:“伏羲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

  伏羲画八卦,虽然被先秦,特别是汉代以来许多论著所一再论及,现在也有一些论著根据出土文物与出土文献,来论证伏羲画八卦确有其事,但都缺乏有力的论证与可靠的依据,难以令人信服。尽管不能肯定《易传》的伏羲画八卦,但在伏羲之后的五帝时期,天地与人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却是可信的史实。关于“绝地天通”的传说就是证明。“绝地天通”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就是远古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的哲学智慧,而正是这一智慧的发展,从仰观俯察中由天文、地理等体察出人生的智慧,才创造出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易经》。

  二

  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阮元刻:《尚书》,《十三经注疏》(上),中华书局,1982年,第247页。

  根据孔颖达疏,《吕刑》的得名,是周穆王用吕侯之言,追叙夏禹赎刑之法,吕侯遵王命而布告天下。《吕刑》全篇围绕刑法为说,反对蚩尤、苗民的五虐之刑,主张“敬五刑,成三德”

  《国语》是如何解释“绝地天通”的呢?《国语·楚语下》载: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

  原文作“火”,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国语》1978年校本改。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祖,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上天,黎实下地。’遭世之乱,而莫之能御也。不然,夫天地成而不变,何比之有?”

  佚名:《國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559-564页。

  据《国语》引用《尚书》,此条“绝地天通”应该出于《尚书》之后。这一传说还出现在其他先秦载籍,如《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乱,天命强之。……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居\]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随巢子》:“昔三苗大乱,……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辟上以王。”这些类似记载说明,“绝地天通”确实系远古较为可信的传说,故为儒墨两家等所言及。

  但在《尚书》《墨子》《随巢子》中,都没有对“绝地天通”的具体说明,《国语》则针对楚昭王误解“绝地天通”,而对“绝地天通”作出了详细解答。在这些文献中,都谈到“绝地天通”起因系九黎、苗民的乱德;至于发生的时间,《尚书》只说发生在尧时,而《国语》认为有两次:一次在颛顼时,一次在尧时。而实行“绝地天通”的人物,都认为是为重黎。从历代文献可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重、黎为二人,系少暤之子,重为南正司天,黎为北正司地,为执掌天地四时之官,《尧典》记载的羲、和,即重、黎之后。根据《国语》来看,重黎的“绝地天通”是将九黎乱德带来的“民神杂糅”,恢复到“民神不杂”的“旧常”。

  三

  如何理解“绝地天通”的含义,不少论著已经做出了解释。这些解释多是从“巫”的角度来说明重黎,解释“绝地天通”的意义,其中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从古代宗教迷信的视角,吸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最为详细说明了《国语》《尚书》记载的“绝地天通”。

  所以,“绝地天通”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人认识到自己可与自然(神)独立开来的主体性意识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认识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远古的初民那里,最初是混沌不分的,随着人在社会实践中智力的不断发展达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摆脱其与自然混沌不分的意识,而与自然独立开来。“绝地天通”实际上就是远古中国人这一认识的变化,通过颛顼的传说而表现出来。当然,这并不否认重黎是巫,因为远古的文化是由巫来表现的,但重点不在重黎的巫以及巫的意义上。《国语》的叙说虽然讲到巫,并说巫具有智、圣、明、聪的德性,但同时还讲到“宗”“祝”及其“天地、神民类物之官”,对实现“民神不杂”的作用。所以,这里讲的“绝地天通”绝不仅仅是讲巫的问题,而是古代最早的人神分离观念,实际上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中,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认识大飞跃。人们开始认识到并不是一切都是神,神就是一切,人离不开神,相反,人不是神的附属,而是能够独立于神的能动者。只有达到这一高度,才可能有对自然、社会的独立认识的出现,才会可能出现“绝地天通”。

  《国语》将“绝地天通”记载于颛顼时,这与颛顼在三皇五帝中的地位有关。在五帝的序列中,无论是从黄帝开始的五帝说,还是以少暤开始的五帝说,颛顼都是处在五帝第2位的序列上。根据相关文献与考古材料,早在公元前五六千年,中国大地各处就发现了农业活动的遗迹,从三皇的神农到五帝的颛顼时代,农业生产活动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而农业生产有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天时,二是地宜。为了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就萌生出专门的职业,重黎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职官。颛顼以前的人们没有“绝地天通”的发生,与那时人们还没有独立自觉地认识天地有直接关系,颛顼时因农业的发展引起的对天地认识的进步,而有重黎“绝地天通”的出现。而只有走到这一步,人才能够达到把握自然的规律,认识天象运行的规则,制定节气立法,因此而有所谓《颛顼历》的出现。当然,这不是说《颛顼历》出现在颛顼时,而是说依托颛顼这一现象的背后,与重黎的“绝地天通”、《吕氏春秋·序意》讲的黄帝诲颛顼以天地为法

  原文为:“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世,是法天地。”等史料相参照,就可以发现颛顼时对天地的认识确有巨大的飞跃,至少是一较为可信的历史印迹。这就是“绝地天通”的历史文化意义。只有在这之后,八卦等观念才会出现,虽然《系辞》将八卦说成是伏羲氏的创造,但从文化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看,这只能出现在颛顼的“绝地天通”之后。所以,颛顼时的“绝地天通”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于“绝地天通”的这一文化意义,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就已经有说明:

  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少暤氏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灾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北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馀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

  气至,民无夭疫。年耆禅舜,申戒文祖,云“天之历数在尔躬”。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

  司马迁:《史记·历书》,中华书局,1985年,第1256-1258页。

  这段话是杂糅《国语》《尚书》《论语》而成。其中讲到颛顼命重黎云云,虽然没有“绝地天通”一语,但从记载的事件与行文看,很明显是采自《国语》的颛顼“绝地天通”。而且,司马迁追溯更远,从黄帝讲起,所讲的中心正是历数问题。天文历法是中国文化最早发展也最发达的学科,并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在远古的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状况关系到社会存亡与兴衰,所以,天文历法成为君王最重视的问题。一个君主是不是合格的君主,能否受到万民的拥戴,是否得到天命,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制定合于天象的历法,依照季节变化安排农业活动。司马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史记》中引用《论语·尧曰》的“天之历数在尔躬”,来说明尧舜禹的授受的正当性,并以“王者所重”来作为结语,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正是天文历法的天文学的进步,才为“绝地天通”的人神不杂创造了前提条件。

篇三: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作者:初景波

  作者机构: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北京102600出版物刊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49-54页

  年卷期: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绝地天通;传统文化;国家宗教;实用理性;王官

  摘要:“绝地天通”是中国思想史、宗教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谓深远。从家为巫史到国为巫史,“绝地天通”实质上正是中国上古意识形态从巫术走向宗教的决定性起始,标志着上古国家宗教的初成。“绝地天通”是王权对于神权的垄断,且王权利用神权赢得了实施统治的神圣合法性,从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政教关系的基调;“绝地天通”剥夺了民众参与宗教活动的权利,仅使其成为观礼性的边缘角色,这大大淡化了民众的宗教热情,从而促进了实用理性的成长;“绝地天通”把相当一部分原本从事神事活动的精英人士抽离出来,其中一些人成为分门别类专司某种世俗事务的职官,他们的知识与智慧专注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与索解,这为后来的“诸子出于王官”打下了基础。

篇四: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说“绝地天通”

  作者:冯瑞青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4期

  冯瑞青

  (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河南

  濮阳457000)

  【摘

  要】颛顼是中国上古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文先祖,生活在今天以濮阳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他观天象、制历法、发展农业生产。史书称之为“绝地天通”,即“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将“司天”与“司地”分开,使得专人掌管社会、生产秩序,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进步。

  【关键词】颛顼帝;绝地天通;文明;进步

  颛顼是中国上古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文先祖,他生活在今天以濮阳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先秦史书《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公元前629年冬,卫国从楚丘(今滑县境)迁至濮水一带的帝丘。从此,濮阳一带称为卫国的中心,卫在此立国18代,388年。公元前525年(卫灵公十年),鲁国的史官梓慎在解释“星孛于大辰”这一星象时说:“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意思是说,卫国是古代颛顼部族的活动中心,所以称之为“帝丘”。颛顼的事迹除《左传》外,《国语》、《史记》、《山海经》等也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说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其主要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他观天象、制历法、发展农业生产。影响所及,“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甚至“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之照”都“莫不砥属”(皆来服属)。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5000多年前,他的影响不可能这么大,这么远。但司马迁热情洋溢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描述也说明,颛顼确实是上古史上具有重大功绩的中华先祖之一。正由于此,历来被学者和民间称濮阳为“颛顼遗都”,并将这四个字镌刻在今天的濮阳县明清十字街四牌楼的匾额上。

  关于颛顼的功德,《国语·楚语》有更多的详细描述。该文记述,在颛顼之前,人人都按自己的想法对鬼神进行祭祀(“家为巫史”),观念极不统一。这无疑有害于部族的团结,其结果是“民渎齐盟,无有严威”、“嘉生不降,无物以享”。民间没有诚信,各行其是,生产和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颛顼継黄帝即帝位后,(即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对这种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改变黄帝以来以遥远古代各族图腾崇拜物来命名官职的方法,就近以身边日常事物来“名管”,“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其次,是“绝地天通”,即“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是一则含义深刻的神话,直译就是“颛顼阻断了天和地之间联系”。原来,颛顼时代,贫富分化现象严重,劳心和劳力开始分工,颛顼顺应时代的要求,将“司天”与“司地”分开,使有人专管社会秩序一部分的事。“在这个时候,我国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农民对于季节规定有迫切的要求,并且职业宗教人员因为要按季节祭祀神祗,就不能不对一年中季节的变化加以观测,加以规定。并且他们有闲暇,不像从前的巫觋由农人或牧人兼办,生事烦忙,就可以对于宇宙间的现象作一种静穆的观察。”无疑,因事分职的结果,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后代把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使用170年,以十月为岁首的历法称为《颛顼历》,这一立法是我国传统六历之一。中国古代一谈到历法的制定,总要追溯到“重”和“黎”,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史学家许旭生认为,黄帝时代,林立的诸多部落渐渐合并成若干大部落,是中国古史的第一大变化。“帝颛顼这一次关于宗教的改革对将来的社会有很大影响,实是我国古史上第二个巨大变化”(《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总之,帝颛顼在帝丘完成了“绝地天通”的这一变革社会的伟大工程,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巨大进步。

  [责任编辑:孙珊珊]

篇五: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作者:付林鹏[1,2]作者机构:[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430079出版物刊名:民族艺术

  页码:134-14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绝地天通;巫觋;个体巫术;巫政合一;乐政

  摘要:在中国古代,音乐与政治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自西周开始,就确立了“乐以为政”的行政制度体系。不过,这一体系的确立是有其渊源的,当以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作为开端。“绝地天通”之前是原始巫乐的时代,乐舞是巫觋改造自然、沟通天地的技术手段。“绝地天通”之后则是“巫政合一”的时代,这一时期乐舞的文化功能发生了巨大转变,成为祭祀天体神和祖先神的重要媒介,先秦的乐政体系也得以形成和资始。

篇六: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关于绝地天通的传说故事

  :

  上古时期,作为五帝之一的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嫘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部族首领,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传说一日她看见瑶光之星穿过月亮,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心有所感,后来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儿子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升天后,就由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

  颛顼帝即帝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天神重和黎把天和地之间的通道截断。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虽然天和地相距九万里,但是人们还是可以沿着天梯一步一步登天,天上的神仙也可以由天梯下到人间。传说中的天梯一种是山,一种是特定的大树。山有昆仑山、肇山和登葆山,树乃是建木。这样,天上人间偶然也有往来,人和神之间还有着某种交流。

  但是后来有一个叫蚩尤的恶神来到人间,蛊惑苗民作乱,祸乱人间。黄帝为了使善良的百姓不受伤害,便和蚩尤展开了一场规模巨大、历时长久的战斗。在神仙九天玄女的帮助下,黄帝战胜了蚩尤。颛顼接受了蚩尤变乱的教训,觉的神和人不分出界限,可以相互往来,弊多利少,于是命重、黎两人把天地间的通路隔断,叫人上不了天,叫神也不能再随便下地了。

  重和黎遵命行事,一个把天托起来,尽力往上推;一个把地按住,努力朝下压。这样一来,本来相隔还不是特别远的天地,从此就相隔遥远了。天地分开之后,颛顼就命令天神重专门管理天,而命令天神黎专门管理地。黎后来有一个儿子叫做噎,他协助父亲管理日月星辰的运行顺序,以免错乱。后来,噎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神话中的时间之神。

  绝地天通之后,虽然天上的神还可以通过法力下凡,但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上天去了。

  关于黄帝和蚩尤的传说:拐角井与轩辕酒

  有一次,黄帝和蚩尤发生了战争。蚩尤施展了他那惯用的弥天大雾战术。霎时间天地昏暗,分不清方向,军队无法前进。黄帝命应龙、力牧立即照着指南车所指方向迅速撤退。全军战士马不停蹄,翻山越岭,逃出弥雾阵,来到西龙山下今黄陵店头川。这时,正逢盛夏,太阳就像人们头上顶着一盆火。战士又渴又饿又累,兵乏马困,有人还昏倒在地。应龙和力牧率兵来到拐角山下,命令士兵原地休息。黄帝随后赶到。士兵们人人口干舌燥,到处找水。

  有的用石刀就地挖水,有的用石斧到处砍石头寻水。水,仍然没有找到。黄帝也着急的团团转。应龙、力牧都劝黄帝坐下歇息,他们另想办法。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水仍然没有找到。

  黄帝呼一下站起来,他觉得刚才坐的这块石头特别冰凉,周身的汗水霎时全消失了,反而冷得浑身打颤。黄帝弯腰用了平生最大力气,双手将这块大石头搬起。谁料,石头刚刚搬开一条缝,一股清澈透明的涌泉水从石头逢里冒出来,哗哗哗流个不停。黄帝大喊:“有水了!”士兵一听有水了,赶忙前来帮助黄帝将这块石头搬开,水源更大了。士兵顾不得一切,有的用双手盛水喝,有的就地爬下喝。水越流越大,很快地解决了全军战士的口干舌燥。军队喝足了水,解了渴,反而觉得肚子也像吃饱了饭。人们都感到奇怪。但谁也解释不了。

  这时,突然又传来了军情紧急报告,说是蚩尤军队又追赶来了。来势凶猛,看样子要和黄帝军队在西龙山下决一死战。黄帝问明了情况,命令应龙、力牧集合军队,把蚩尤军队引向东川,那里没有水源。黄帝和风后亲自带领了一支精悍军队,翻山埋伏,截断蚩尤军队的退路。应龙和力牧对蚩尤军队采取边打、边退,诱敌深入的战法,引进东川。这时,正当中午,火毒太阳,晒得遍地生烟,扬起的尘土就像火星乱溅。蚩尤军队汗流浃背,咽喉就像冒火一般,又渴又饿,早已失去战斗力。黄帝军队由于喝足了拐角山下涌泉水,又觉得肚子像吃饱了饭,人人精神焕发,个个斗志昂扬。两军刚一交战,不到一个时辰,蚩尤军队就溃不成军,纷纷倒下。蚩尤发现不利,即命军队后退,企图逃跑。谁知,黄帝带兵早已断了他的退路。激战不到两个时辰,除过蚩尤带少数军队逃跑外,其余全军覆没。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黄帝命仓颉把西龙拐角山下这股泉水命名“救军水”。相传,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救军水”一下子断流了,当时的先民都觉得奇怪。人们到处奔走相告,有人还求神打卦。唯有酿酒的大臣--杜康,整天爬在“救军水”泉边,面对干涸的水泉,嚎啕大哭。人们不解地问:“你整天在这里哭什么?”杜康才告诉人们说:“拐角山下‘救军水’,酿出来的酒不光是好喝,还能治病。现在水源断了,从哪里再寻找这么好的水酿酒呀!”黄帝知道此事,也觉得这是一大损失。最后,只好请来挖井能手--伯益。伯益问明了情况,对黄帝说:“经过这次大地震,据他猜测:水源很可能从地下走了。他主张在原地往下挖一口井,兴许能找见‘救军水’。”黄帝沉思了半天,同意伯益就挖井。果然,经过一个多月时间,井里出水了。人们吃后,都说这是“救军水”的味道,干甜味美。杜康又用此水酿酒,不料酿出来的酒比原来的味道更好,气味芳香,很有劲。在伯益提议下,黄帝同意把这口井命名为“拐角井”。

  “杜康酿酒醉刘伶”的故事,据说,就是用“拐角井”的水,酿出的酒,才把刘伶醉倒。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的民谣说:“店头有眼拐角井,井水可当烧酒饮;杜康用它醉刘伶,黄帝用它敬功臣。先民用它祭天地,拐角井水有神通。”所以,轩辕酒过去远销陕甘宁,近销关中。难怪1992年在香港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关于黄帝的传说: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传说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绝地天通的人文研究 绝地 人文 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89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