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12篇

时间:2022-12-01 09:45: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12篇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湘玲  【期刊名称】《当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12篇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湘玲  【期刊名称】《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12篇,供大家参考。

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12篇

篇一: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李湘玲

  【期刊名称】《当代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1(000)025

  【摘

  要】文章阐述了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基础,梳理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并对复杂的社会发展背景中外部动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归属需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创业成功参照群体,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以及制定稳定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来增强大学生创业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内部化.

  【总页数】3页(P36-38)

  【作

  者】李湘玲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商学院

  湖南

  吉首416000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有效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李荣源;蒋心萍;赵颜;陶丽

  2.新课改背景下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李欣

  3.理论课程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应用研究——广告学原理教学中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初探[J],陈雪梅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金融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本科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冷丽莲;刘智英

  5.自我决定理论在大学生创业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李湘玲

篇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案例-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案例

  【篇一: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论文]】

  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类具有先天性的热爱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倾向,然而许多教师常使用外在控制手段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这种做法会破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抑制学生对英语学习固有的热情。鉴于此,笔者在综述分析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自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促进外在动机自主化、提高自主学习英语的关键;(3)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策略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性选择空间,提供最佳并具有挑战性的英语学习内容,无条件的尊重和关怀。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英语教学及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英语教学

  自我决定理论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基本心理需求

  一、引言

  人类具有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自我实现潜能,这一潜能不但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好奇心,且会引导个体自觉地去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然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外在控制手段,例如,密切监督和监测学生学习英语内容,以及制定奖励或惩罚制度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可有效地维持英语课堂教学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然而,长期处于这种受控制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英语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热情和兴趣等积极情感,更难以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

  【篇二:案例分析(伦理困境)】

  从具体案例看社会工作伦理困境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守社会工作专业的价

  值观,来指导社会工作的实践。社会工作者常常置身于各种矛盾关系之中,他们不得不

  面对各种各样的伦理困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在生活方式、权利观念、文化、宗

  教观念等方面存在价值冲突,社会工作者很难根据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做出既符合社会

  伦理又符合各方利益的选择,因此,正确认识伦理困境、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关键词:伦理困境;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者;案主

  伦理困境的内涵:

  现行美国

  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1996)修订委员会主席frederic.g.reamer

  (1999)曾给伦理困境下过一个定义:“所谓伦理的困境是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

  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

  量。”①frankloewenberg和ralphdolgoff(1988也明确指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起源于作为现代特点的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与

  效率或能力与平等。”②

  罗肖泉认为伦理困境是带有伦理特性的、发源于价值观冲突

  的诱发伦理抉择的、诉诸道德责任感的困难和问题。

  案例:

  女,38岁,2001年,外出打工多年的胡某回到家乡,时年29岁。因为长

  期在外地,胡某的婚事也就被耽搁了。回到家乡后,胡某认识了当地男子钟某,很快,两人开始交往,钟某当时只有23岁,也就是说比女方要小6岁,在交往时,胡某没有

  交待自己的真实年龄。两人交往一段时间以后,胡某意外怀孕,于是结婚这事被正式

  提上日程。这时候,胡某的真实年龄便也就被识破,钟某坚决反对他们二人结婚。最

  终,经过“一哭二闹三上吊”等一系列戏码,加上胡某已怀孕这一事实,婚还是结了。婚后,两人的感情却并不稳定,钟某一直对妻子隐瞒年龄一事耿耿于怀。从结婚第二

  年起,两人就开始常常把“离婚”挂在嘴边,但都因为种种的原因,两人依旧生活在

  一起。今年,两人的关系彻底恶化,钟某总是很晚回家或彻夜不归,胡某怀疑钟某在

  外面有外遇,经常查看其手机通话记录及短信,钟某觉得她不可理喻,两人发生争执。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渐无。最后胡某带着小女儿(两人生有一儿一女)回了娘家,现

  在两人分居。结婚9年,纠缠了8年,胡某早已青春不再,38,对女人来说是一个很

  残忍的数字。胡某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爽快离婚,还是继续纠缠?因此,胡某请求社

  会工作者帮助。在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中,胡某透露她曾经找人跟踪过钟某,并发现

  钟某确实有出轨行为,但她认为钟某是因为一直对她隐瞒年龄耿耿于心,真正还是喜

  欢她的。并要求社会工作者不要把曾派人跟踪这件事告诉钟某。

  我们可以分析得到这一案例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第一、根据伦理标准,社会工

  作者对案主有隐私和保密的责任,应该做尊重案主的隐私权,除非为提供服务或进行

  社会工作评估或研究的必要,否则社会工作者不应该诱使案主说出隐私讯息。因此,案主享有资料保密的权利。第二、案主丈夫对此事享有知情权,以做自己的决定,解决自己的家庭问题。

  第三、案主派人对其丈夫进行跟踪的行为侵犯他人隐私,与社会的价值观冲突。未经当事人允许,任何人私自进行跟踪调查、取证都是违法的。

  在这一案例中,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及义务是帮助案主发挥其潜能,让其能够自主做出决定;然而情境是复杂的,社会工作者是否应该就案主对其丈夫进行跟踪并认为其有出轨行为告诉案主丈夫还有待社会工作者抉择。因为,告知案主丈夫实情,不仅违背社会工作者自身所信奉的保密原则,还可能导致案主的婚姻破裂;不告知案主丈夫实情,但是案主丈夫本身享有知情权。并且还需要考虑到无论有哪种举动,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影响,因为表面上看似受助者只有案主一人,但背后还牵连到双方的家庭、两个子女,以及两个子女的抚养,教育和社会化问题

  等。所以在实施某种解决方案之前,都应该预估一下后果。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本案例是由社会工作者责任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除此之外,还有角色与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忠诚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利益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

  角色与义务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⑦是指一方面,当社会工作者一个人同时占有许多角色位置,而这些角色位置又创造出不同的、有时是冲突的义务,就会引发角色冲突,进而引发伦理困境;另一方面,不同的人对于社会工

  作者有不同的或者是冲突的期待。角色冲突⑧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忠诚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指的是社会工作者直接服务对象是案主,这要求他忠诚于案主的利益;社会工作者又是某个机构的工作人员,这要求他忠诚于雇主;社会工作者还是一个公民,他有义务忠诚于国家的法律。社会工作者所服务的机构承担着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社会工作者因此也要忠诚于社会制度与政策。当这些忠诚的要求发生冲突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被置于伦理困境中。

  利益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指的是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都涉及或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诸如案主、社会工作者自身、亲属、社区以及其他相关的人,协调与平衡复杂利益关系是社会工作者最常面临的事务,在完成此项任务上的疏忽或失败所造成的困境。

  案例:

  小张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工作年限不长,因孩子尚小且无人看护,爱人辞了工作在家看孩子,加上新近又贷款买了一小套房子,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一天,他所在社区里的一个16岁的女孩向他求助,请求他能与自己的父亲(王先生)谈谈,因为父亲长期对自己和母亲有虐待行为,而且让小张看了她手臂上的伤痕。在第一次与王先生接触时,这位王先生就对小张“插手家事”暴跳如雷,并警告说假如小张继续过问这件事或者这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都会借助手

  中的权利将小张从这个社区赶出去而且让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小张知道以王先生的地位和权力来说这完全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

  我们可以看出本案例中有以上两种类型的冲突:

  角色与义务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小张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履行他帮助案主的义务,其次他又是他爱人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对他们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责任让他们生活的更幸福。然而当小张答应女孩也就是求助者的请求时,他因女孩的父亲陷入无房、无工作的困境;如果小张不答应女孩的请求,女孩会因此得不到帮助,小张也可能会因不能帮助女孩而陷入自责的境地。

  利益冲突引发的伦理困境:小张作为一名这会工作者,需要协调案主,案主父亲王先生,自身的利益,小张的任何举动如果不能协调号三者之间的利益的话,都会使他陷入伦理困境。

  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之中常常会面临伦理困境,因此,学会妥善解决伦理困境问题,进行伦理抉择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应对伦理困境的措施(一)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是比较权威的参考资料

  它包括前言,伦理守则的目的,伦理原则,伦理标准。伦理标准涉及:1、社会工作者对当

  事人的伦理责任(如对当事人的承诺、自决、知情情况下的授权、隐私和保密、性关系等)2、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如尊重、保密、咨询、跨学科合作等);3、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督导和咨询、教育和培训、工作表现评估等);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如能力、歧视、私人操守、功劳归属等);5、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如专业诚信、评估和研究等);6、社会工作者对广大社会的伦理责任(如社会福利、公众参与、社

  会和政治行动等)。

  (二)社会工作价值序列库少雄④教授在《社会工作实务》一文中指出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序列,如下:1、保护生命;2、维护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3、营造平等的机会;4、提高生活质

  量;5、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隐私权;6、讲真话,并开放所有的信息;7、根据自愿原则行动。社会工作者应该熟悉这些价值序列,当遇到伦理困境时,相对来说低一级的价值应该让位于高一级的价值。

  (三)价值中立⑤

  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中,一直被要求保持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价值中立的一个现实环境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这个多元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与错。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价值的多元性也使得社会工作者找不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衡量标准。所以社会工作者只能是理解案主的所作所为,然后在理解案主的基础上,尽可能促进案主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培养案主自己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

  此外,雷莫⑨提出:(1)获得个人行为的必要先决条件,如生活、健康、食物和精神平衡等是最重要的,比说真话更重要,当案主失去了个人行动的先决条件时可以说谎、失信。(2)获得个人行为的必要先决条件的权力应优先于个人自由权利。(3)个人自由优先权利应优于个人幸福的权利。(4)个人幸福的权利优先与团体规则。其关于社会工作伦理优先权排列顺序的指导性标准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在伦理抉择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分析和解释,从而审慎地考量自己伦理抉择背后的价值优先取向性,并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案主的真正福祉和利益。

  学者谢吕莎还提出了社会工作伦理抉择的原则:

  因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道德性特质以及伦理抉择本身的道德、价值意涵,使社会工作伦理抉择的基石应该是道德性原则,即伦理抉择的初衷、过程以及结果等都是围绕道德的。具体而言,有五项基本的道德原则应为社会工作的伦理抉择所遵守:(1)自主性。强调案主的自我决定权和案主有自己做出选择的自由,对自主性的重视可

  以促进案主获得能自己做出选择的潜能并行使依照自己的愿望行动的权力。(2)无害性。意指避免造成伤害性,专业工作者有责任在工作中避免任何造成案主伤害或是可能导致其伤害的潜在性危机的一切行为。(3)获益性。指

  增加案主的福祉,社会工作者做出各种努力都应是不断促进案主在其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获得成长、发展。(4)公正性。公正或公平性意味着对案主必须平等视之,包括工作者对不同案主的平等以及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平等。(5)

  诚实性。即指专业工作者对案主的真诚承诺并切实履行对案主的承诺。这些原则能帮助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不断检视自己的道德原则和概念,避免在伦理抉择中将自己的选择合理化或将自己的介入伪装在道德原则的做法之下。

  总之,目前有很多理论可供社会工作者参考。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的伦理守则、价值序列等,社会工作者本身的知识、经验、素养等也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在掌握“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及“社会工作价值序列”等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以便更好的帮助案主,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篇三: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近三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我调节学习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使其成为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的重心也从早期只重视认知转移到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动机、情感、意志控制和行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

  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learning,srl)是指学生运用恰当的有效的技能与策略从事和管理学习活动的风格,包括目标的确立、方法的选择、策略的思考、认知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反馈调节、行为动机的管理等。

  平瑞克把自我调节学习定义为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即学习者设立学习的目标,然后监控、调节、控制受目标和环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如对实际认知活动的计划、认知过程的监督和修订等;行为任务的管理与控制策略的运用,如坚持完成困难和具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排除干扰、维持长时间的认知投入等;实际认知策略的运用,如记忆、理解、学习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策略的运用。

  董奇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而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的积极、自觉的计划、监督、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对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三是在以上两方面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自我调节学习既包括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状态等非认知因素的调节和控制,又包括对学习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结果的检查和修正等认知过程,进行计划、监督和调控;自我调节学习既涉及整个系统学习的调控,又涉及对学习过程的各个层面的调控。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

  由于对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解存在着分歧,因此对于自我学习特征的描述也不相同。

  平瑞克归纳出自我调节学习有四个共同的假定即特征:(1)主动建构的假定(activeconstructive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接受他人呈现的信息。在

  学习过程中,他们主动地创建意义、目标及策略。(2)控制潜能假定(potentialforcontrolassumption)。在一定程度上,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监控和影响他们自己的行动。(3)目标标准的假定(goalcriterionorstandard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使用目标或标准评定他们的学习,如果有必要,就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调节。(4)调节者的假定(mediatorsassumption)。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使用自我调节过程调整外部情景和个人特征对学习的影响,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帕里斯(s.g.paris)等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有七个显著特征:(1)自我调节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2)自我调节学习者给自己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追求成功,但也能够容忍失败。(3)自我调节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如的调整自己的学习。(4)自我调节学习者知道如何很好的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他们经常与

  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学习中的收获。(5)自我调节学习者重视意义的建构。(6)自我调节学习者有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7)自我调节学习者能够根据预定的学习目标和时间,自己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表现。

  三、自我调节学习的主要理论

  有关自我调节学习的理论观点,主要有操作观、现象学观、意志控制论、社会认知论等不同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在试图解释激发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自我调节的因素是什么;自我调节学习中,学生用以维持他们学业目标的关键过程或反应是什么;社会和物理环境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如何习得自我调节能力等。

  (一)操作观

  自我调节学习的操作观是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和发展,认为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行为是一种操作性行为。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由学生过去环境中的刺激所决定即外部刺激强化的产物。学生在多种行为方式中做出选择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学习的真正动力是能否获得更大的奖赏。

  操作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作为一种操作行为与环境密切相连,个人是环境的一部分,影响着环境;同时个人又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外界的正强化易导致行为产生,如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可以提高学生同类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外界的负强化有同样的效果,如学生为了避免做错事受到教师的惩罚,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得更积极,这是负强化的结果。行为分析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确认行为产生的结果必须满足社会的期望,从而获得社会的奖励。为了获得社会的奖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其他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操作主义的大部分研究是对社会教育环境下学业行为自我调节的研究。该理论重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认为只有与环境发生联系,干预指导才具有优势。

  自我调节学习的操作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

  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是自我调节的初始和核心成分,包括观察和记录学习过程

  中的行为等复杂过程。如对自己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的记录,摘抄作业中做错的题目等。自我监控方法已在教育环境中得到应用,证

  明它可以提高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少非适应性行为。自我监控与其他干预方式相结合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是指可能提供强化的特殊行为的辨别刺激。辨别刺激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体为产生其期望的行为而改变环境,这些刺激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均可促进强化过的行为的出现。如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的书写能力,要求儿童利用三种自我言语方式抄录单词和句子,每完成一步就获得奖励。当儿童能独立完成每一步时,儿童即学会了书写。因此,当儿童执行每一反应时,自我指导可调节其个人行为,从而增加了强化发生的可能性。另一种是管理自己行为的一些规定。因此自我指导行为也可视为规则管理行为。

  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指个体在一定行为标准下,随着某种刺激的出现,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其效果只有与外部变量相结合才会发生作用。

  总之,操作观强调当学生以不同方式安排环境,改变了行为强化的概率时,自我调节学习才能实现。

  操作观认为外部环境对学生自我调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主张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榜样和相应的外部事件,使学生通过言语指导和强化逐渐脱离外部线索的影响和强化,最终具有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

  操作观重视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调节学习的计划,利用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使学生学会一套自我调节学习的程序。即在实际学习中,能够较好地辨别行为出现与环境结果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少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学生。

  操作观不大关注个体的内部调节过程,只看重能够观察到的自我反应以及调整这种自我反应的技术。

  (二)现象学观

  现象学观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心理机制和内部因素,认为学生总是依据自己的个人特征、能力等方面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概念(自我知觉)来对外部做出反应。也就是说内部的动因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源泉,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恰当的自我概念,促进学生采用积极的自我调节方式进行学习。德韦克有关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有利于能力发展的掌握目标比为了获得他人赞赏的成绩目标更易使学生形成积极的、适应

  性的自我调节学习的动机模式。这一点与操作观相反,这种观点强调学生的内在动机作用,加深了对自我调节学习本质的了解。

  现象学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关键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地位的知觉。麦克恩斯

  (b.l.mccornbs)认为自我概念对学习者的具体自我调节行为,如计划、目标设置、监控、加工、编码、提取和策略等,产生广泛的影响。

  麦克恩斯强调自我评价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她提出,自我系统旨在形成个人能力和控制的信念,制定与自我相关的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的目标与期望,参与调整自我状态、期望和目标,调节情感、动机和行为。

  当学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时候,他们评价任务对个人的控制和能力的要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决定)、任务对个人自我体系的要求(自我观、价值、信仰和目标)、从事特定学习任务的才能、控制能力与个体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成功和失败的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评价是积极的,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如信心)和努力学习的动机。如果评价是消极的(如焦虑),个体就会逃避学习,不愿意付出努力。成功应该是积极评价、积极情感和积极动机的结果;失败应该是消极评价、消极情感和消极动机的结果。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和其他变量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内部感知、解释和期待在决定动机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现象学观主要强调学习者对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主观体验,自我概念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较少强调社会和物理环境对自我调节学习的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社会手段和改善外部环境帮助学生消除疑虑,树立自信心便显得十分重要。

  现象学观重视学生的内部体验或自我知觉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忽视了外界条件对自我调节学习的加速作用。

  (三)意志论

  意志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志控制的过程,强调学习者既为行为的主体,又为活动的执行者。

  库尔(j.kuhl,1984)认为意志指一系列行为的控制过程。他认为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又有意志成分。动机成分激励着学习,意志成分支配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动机过程协调了决策的形成,促进了决策;而意志过程动员和维持

  自我调节策略,这些策略能够使我们保持有意学习。意志过程是对较高的元认知水平而言的,它保证信息处理系统的顺利运转。

  科尔诺(l.corno,1993)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动机过程是形成决策与促进决策的中介,而意志过程是实施与维持决策的中介”。即行为的意愿起源于动机因素,如对成功的期待;而意志增强学习的意愿并控制着个体投入的程度。

  意志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科尔诺将自我调节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其中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外显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事件控制与任务控制等。

  意志论虽认识到环境对动机和情绪存在着影响,但视之为次要因素。活动的主体和环境彼此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忽视社会和物理环境对自我调节的影响,无助于对自我调节学习本质的深入理解。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

  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是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自我调节学习的社会认知观主要发展者齐默尔曼(b.j.zimmerman)认为,学生能够主动地、灵活地运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作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这样的学习就是自我调节学习。

  齐默尔曼在吸收班杜拉交互作用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三维模型。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所决定。即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不仅由个人因素决定,还受环境和行为过程的影响,而且这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9-1自我调节学习的三维模型

  社会认知观认为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计划阶段、操作和意志控制阶段、自我反思阶段。

  计划阶段是指活动之前的准备过程,主要体现为任务分析和自我动机。任务分析的第一步亦即关键的一步,是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个体确立学习和具体的行为结果,如在一段时间内决定一组分工的数学问题。任务分析的第二步是策略计划。通常,学生为了最好地掌握和表现自己的技巧,需要寻找适合于任务和情境的最恰当方法。自我调节策略是指个体获得和发挥对自己有意义的技能的过程和行为,如整体表象策略能提高记忆效果。因此,由于个体内部、个体之间以及背景条件的多样变化,自我调节的个体必须不断调节

  其目标和策略的选择。自我动机来源于对学习的信念,如自我功效和结果预期,也来源于内在兴趣和学习目标定向。

  操作和意志过程是指注意、意志过程以及努力的过程,分为自我控制和自我观察两个方面。自我控制涉及自我指导、使用心理意象、集中注意和运用任务策略等,它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努力,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任务上。自我观察是指一个人追踪自己行为的某一方面及其周围的情况和产生的结果。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观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反馈的

篇三: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高华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2年第01期

  人类具有先天性的热爱学习和自我实现的倾向,然而许多教师常使用外在控制手段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这种做法会破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抑制学生对英语学习固有的热情。鉴于此,笔者在综述分析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1)内在动机以及外在动机自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是促进外在动机自主化、提高自主学习英语的关键;(3)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策略是:给学生提供自主性选择空间,提供最佳并具有挑战性的英语学习内容,无条件的尊重和关怀。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我国英语教学及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英语教学

  自我决定理论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基本心理需求

  一、引言

  人类具有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的自我实现潜能,这一潜能不但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地探索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好奇心,且会引导个体自觉地去参与英语学习活动。然而,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内容,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使用一些外在控制手段,例如,密切监督和监测学生学习英语内容,以及制定奖励或惩罚制度来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做法可有效地维持英语课堂教学秩序和督促学生学习英语。然而,长期处于这种受控制的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英语本身所带来的快乐、热情和兴趣等积极情感,更难以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更多的是无聊、焦虑和乏味,结果导致学生对英语不再感兴趣。同时教师又要承担压力,不断地通过外部控制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是Deci和Ryan等人于2000年提出关于人类动机、情感、行为和发展自我决定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即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在充分认识基本心理需求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就会对行为做出自主选择。可见,自我决定理论对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例如,教育者可通过挖掘学生热爱学习英语和参加英语活动这一内在动机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者可将外在动机与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相结合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需强调的是,经过国外学者的长期努力,自我决定理论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被广泛运用于健康、管理、教育和教育等研究领域。通过文献检索可发现,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文章(专著)多达800篇(部),且目前已举办了四届自我决定理论的国际研讨会。然而,国内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不多,且有关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将探讨自我决定理论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国内中学英语的教师和研究者提供借鉴。具体内容包括:(1)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2)外在动机与英语教学;(3)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与英语教学。

  二、内在动机与英语教学

篇四: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应用文之自我决定理论应用-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应用

  【篇一:自我决定】

  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摘要: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综述,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自我决定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

  20世纪中期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被主流

  心理学一度排斥于心理学视界之外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自我实现等纳入心理学研究中来

  ,扩大了心理学

  的研究范围

  ,掀起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然而

  ,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尚

  未发展出与人的独特性相适应的成熟的研究方法

  ,未能以客观实证的

  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等问题

  ,因此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对

  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其未能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

  ,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需要、自

  我实现、价值等的研究

  ,并试图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

  机、价值、目标等问题自我决定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于

  20世

  纪

  70年代的美国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

  deei和

  ryan共同创

  立

  ,在他们的主持下

  ,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取得丰硕的进展自我决定理

  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建构的理论。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

  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

  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

  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

  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

  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

  等各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存在主义

  !现象学哲学的思想

  ,以

  及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这使得自我决定理论在研

  究主题上具有某种人文科学的特征但是

  ,自我决定理论根植于科学实

  证主义传统

  ,因而在对这些具有人文特征的主题如价值

  !目标追求

  !幸福

  感!自我实现等进行研究时

  ,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

  ,力图科学的

  !客观的

  进行验证和检验

  三、自我决定理论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将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

  过程中,研究的问题集中在教师、家长的自主支持与学生的自主决

  定

  动机两个方面。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环境比非自主支持环境更能促进

  学生的胜任感与积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好的

  学业成绩。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指导研究主要集

  中在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已

  有研究表明:胜任动机与运动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外部动

  机相比,内部动机能够使个体在运动中坚持得更久,获得更高的运

  动分数。

  在健康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满足对个体健康的

  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体通过对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满足

  可以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进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戒酒、戒烟、体重

  控制、糖尿病治疗、药物依赖性治疗与心脏病治疗等方面,多年实

  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医生提供自主支持与病人自主因果定向的

  交互作用影响下,病人能够产生自主调节行为,并且对治疗过程产

  生强胜任感,进而促进个体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增强身体健康。

  自我决定理论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抑郁症、焦虑

  症、强迫症等精神病理的诱因、发展及治疗研究方面。例如

  claes采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对饮食失调患者和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患

  者进行了干预性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员工的因果定向以及组

  织环境与领导者的

  自主支持、管理风格等对员工自主决定、内部动机、工作绩效等的

  影响研究方面,主要结论有:自主支持的组织情境或者管理风格可

  以促进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与内部动机,导致更高的工作绩效与组

  织认同度;外部动机内化的失败会对内部动机产生削弱作用;自主

  性的因果

  定向可以促进员工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与幸福感等。

  四、研究动向

  (一)关于目标内容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目前已经在多个研究领域中证实内部与外部的抱负和实现对动机、诚实及健康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例如,grouzet对目标内容的起源进

  行了探讨;

  vansteenkiste采用微中介机制来解释内部与外部目标对

  绩效、认同整合和暴食症的影响;

  sebire探索了锻炼目标的工作计

  划。

  (二)

  围绕激励性面谈进行的的临床干预的内容

  是至今为止缺乏理论基础的

  (三)

  对人类动机连续体结构的新验证

  自我决定理论主张不同类型的动机位于自主连续体上的不同位置。

  ryan和

  connell采用

  guttmann提

  出

  的

  拟

  简

  单

  结

  构

  假

  设

  (quasi-simplexstructurehypothesis),即连续体上相邻的动机

  类型较不相邻的动机类型之间的相关更紧密,率先去检验这种连续

  体结构。连续体在统计学中的定义意味着线性结构,这种结构目前

  在大多数自我决定理论的量表中都没有直接得到证明。事实上,很

  多研究发现动机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在自主水平上存在差异。

  mclachnan和

  hagger通过元分析检验了行为健康文献中动机的因

  素结构,找到了多维度结构的证据;

  assor,kaplan,kanat-maymond等提出大多数自主动机的测量工具都是趋近取向的,然而

  控制动机的测量工具是回避取向的,他们采用最小间距分析方法,发现了自主连续体线性结构的证据。并发现外部和内射型的趋近与

  回避在相关的自主性上没有差异,认同型的趋近比认同型的回避相

  对更加自主。表明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连续体来描述动机结构的时

  候需更加谨慎。

  参考文献:自我决定理论研究

  林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

  12月第

  27卷

  第

  4期

  张

  剑

  自我决定理论观点张剑

  【篇二: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theory自我决定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2013-02-2200:00:00查看(1055)/评论(1)/评分(5/0)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是一种激励理论。在英语学习中,sdt经常被用于定义一个学生学习的动机。

  sdt主张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

  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

  定的

  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

  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

  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

  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外部

  动机

  (extrinsicmotivation)和无动机

  (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

  ryan,1985)。它与个体的

  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

  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nd(1997)把内

  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

  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

  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

  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

  形式,个体把

  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

  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外

  语学习者通常认为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因

  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

  感到很愉快。

  外部动机的类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

  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

  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外在调节型(external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

  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

  的一种动机类型。外在调节是外部动机最具控

  制的形式

  没有内化发

  生,个体行为完全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例如学习外语是为了找一

  份好工作等。

  2.摄入调节型(introject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吸收了外在

  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

  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

  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

  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

  部分。例如:

  学习外语是因为如果不能用外语跟朋友交流会感到难

  堪。

  3.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

  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

  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种动机类型。个体更多地

  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

  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如:渴望成为一个可以说外语的

  人。

  无动机

  (amotivation)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

  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

  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无动机的外

  语学习者认为他们学习外语毫无意义,是在浪费时

  间,或者认为自

  己没有能力学好,或是没有获得成功的渴望。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些动机类型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处在一个

  自我决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连续体上,由低到高分别为无动机、外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内部动机的各个子类。

  【篇三: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

  20世纪

  70年代早期

  ,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

  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

  (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zeevi,1971:玩

  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

  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

  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

  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

  ,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

  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

  ;而

  deei(1975)则认为

  ,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

  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

  此

  ,deei和

  ryan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

  20世纪

  so年代

  ,美

  国心理学家

  deciedwardl.和

  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

  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

  ,“人是积极的有机体

  ,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

  和发展的

  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

  ,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

  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

  ,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

  人类行为的

  内在动机。

  ”如今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

  套较完善

  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

  ,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

  大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

  ,分别为基本心理需

  要理论

  (basic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

  (co罗

  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

  (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

  (eausalityorientation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

  (2003)对这四个分支

  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能够给个体带来

  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

  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

  ,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

  的基础

  ,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

  ,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

  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

  ,一些研究证明

  ,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

  ,基本心理需

  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能够给个体带来

  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篇五: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在增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中的应用-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在增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中的应用

  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大学生的获得感,通过考察自我决定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该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尤其强调动机内化与整合、注重自主需要以及归属需要的满足,对当前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标签:自我决定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归属需要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决定程度低的行为主要是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自我决定程度高的行为则主要受到内部动机的驱动。自我决定过程就是外部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的过程。自我决定理论还着眼于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鉴别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促进个体外在动机的内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的阐释,提出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与教学效果的建议和举措。

  一、自主决定理论注重动机内化与整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的必要前提

  新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很大成就,广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也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不强。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都不是很理想,学生未能真正“入耳”“入心”。这就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勇于面对和回答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能够入脑、入心,成为许多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自我决定理论重视关注行为动机内化与整合,通过合理运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及其效果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三種形式,无动机是非自我决定行为,外部动机是水平较低自我决定行为,只有内部动机才真正能达到完全的自我决定。内部动机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所有行为都由它激发。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不开对大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激发。特别是每个大学生个人的经历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所学学科、专业的不同,因而对学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自然有差别。这就需要借鉴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问题的一些科学

篇六: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在增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中的应用-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自我决定理论在增强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中的应用

  作者:朱孝红

  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5期

  摘

  要: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和大学生的获得感,通过考察自我决定理论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该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尤其强调动机内化与整合、注重自主需要以及归属需要的满足,对当前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归属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206-03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决定程度低的行为主要是受到外部动机的驱动,自我决定程度高的行为则主要受到内部动机的驱动。自我决定过程就是外部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的过程。自我决定理论还着眼于对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的过程中,鉴别出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促进个体外在动机的内化,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诸多不足,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本文基于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基本观点的阐释,提出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与教学效果的建议和举措。

  一、自主决定理论注重动机内化与整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的必要前提

  新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很大成就,广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也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不强。比如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都不是很理想,学生未能真正“入耳”“入心”。这就要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要勇于面对和回答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理论困惑,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真正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能够入脑、入心,成为许多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自我决定理论重视关注行为动机内化与整合,通过合理运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及其效果的实现,有着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无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三种形式,无动机是非自我决定行为,外部动机是水平较低自我决定行为,只有内部动机才真正能达到完全的自我决定。内部动机对人的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所有行为都由它激发。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离不开对大学生自身学习动机的激发。特别是每个大学生个人的经历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所学学科、专业的不同,因而对学习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也就自然有差别。这就需要借鉴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动机问题的一些科学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实现学习动机的内化与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就是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知识传授的实际效果、能力培养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1]。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有活力的青年群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求知识、崇尚理性,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品质和基本政治素养的提高,能很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这些优点和长处都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好思想政治理论、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动机。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善于正面引导,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本着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大化发挥教学效果。

  然而,受现实中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功利化价值评价,干扰大学生的思想和认识,让大学生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容易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影响和拟制了部分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动机和兴趣的发挥。尤其大学阶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许多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功效,还需从多方面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里除了自主决定的内部动机外,还需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与整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就是要推进外在动机的内化,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重要性的价值认同,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同时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具体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创造条件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个单一的知识学科,而是改造人、培养人的综合性的灵魂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仅把课程当作一套单纯的知识体系和现成的结论来传授和灌输,而是要将理论课与世情、国情、舆情、校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接受结论到学会思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新的理性视角,提升把握逻辑、善于思考、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能够终身受益。尤其还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多方面、多角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真正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大学生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不断提升,能够自觉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自主决定理论重视自主需要的满足: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的关键举措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自主决定理论强调自主需要,即自我决定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实现自主需要就是要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进而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需要的满足,可以为其提供一种自然的动机资源,从而对提高课程效果意义重大。为学生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学习的调节与控制,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自主性。相反地如果管得太多,必然影响学生自主需要,不断制约教育教学的效果发挥。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就是要求重视学生自主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尤其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往往注重单向“灌输式”授课方式,过多地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当代大学生思想积极、进取、活跃,他们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经常上网浏览各种信息,重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过于滞后,往往过多强调对学生知识灌输,因而难以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重视学生自主需要的满足是提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学的互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样式。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提升教学的获得感,就要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教学中既要有理论的深度,又要有情感的温度,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大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包含的实践性智慧,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引导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增强教学针对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主动地思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民主、平等、融洽、活跃的教学氛围。再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课堂发言、主题演讲、专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达到师生良性互动,从而弥补传统课堂的许多不足。最后,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和生动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因为当今社会是快速变化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更新飞快,面对知识的飞速发展,要与时俱进,善于构建出科学、生动、合理的符合学生接受特点、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为他们成长成才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引导。

  三、自主决定理论重视归属需要: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的根本保证

  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人的归属需要满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充满归宿态势下,人们的内心更容易得到满足,也更容易产生内部行为动机。归属需要主要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尤其要重视社会环境中的人际氛围、目标等因素影响人们基本需要的满足。在教育教学中,归属需要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满足就能不断优化学习环境,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获得感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大学生们的社会归属感。当前思政课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社会环境问题”,既包括社会宏观环境,也包含校园微观环境。社会宏观环境包括社会风尚以及人们普遍的精神风貌,社会的整体大环境对大学生有着很大影响,尤其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影响更为明显。当前社会正在深刻转型,思想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等,都会让大学生思想产生冲击,有时甚至会难以适应。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问题,很容易产生极大的心理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惑不能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答案和启示,他们就自然不会认同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与效果,认为就是讲大道理,难以体现出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归属感,甚至会让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社会环境因素对思政课的影响非常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好当前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力量,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将社会规则与大学生需求有机结合,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调节,因此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满足学生归属需要还离不开对校园微观环境的全面优化和提升,包括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特作用,通过展现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并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需要。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可以教育一代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学生的“灵魂的工程师”。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素养,而且要有高尚的人格素质,还要具有大爱精神。事实上,在具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优化课堂,让教学更加富有活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的内在逻辑魅力和感染力,使得大学生愿意听并且能够相信课堂上所讲的道理。“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有很强的语言表达感染力,更多的情感投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可能影响学生价值认知事件或观点,并进行评析,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只有对他们具有智力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更好提起他们的兴趣。还要善于优化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新颖性、动态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感,让学生有全新的收获。要让教学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新事件、新精神、新政策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能新于、活于、深于、宽于教材,让学生充分理会到学习的有用性,并能够把个人发展目标和国家社会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进课堂”到“进头脑”。

  参考文献:

  [1]郑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容的界定[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6):2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七: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应用文之自我决定理论应用-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应用【篇一:自我决定】

  有关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摘要: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综述,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新研究

  关键词:自我决定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提出

  20世纪中期,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将被主流心理学一度排斥于心理学视界之外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人性、价值、自由、尊严、动机、自我实现等纳入心理学研究中来,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掀起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然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尚未发展出与人的独特性相适应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未能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等问题,因此,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其未能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人的需要、自我实现、价值等的研究,并试图以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目标等问题自我决定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deei和ryan共同创立,在他们的主持下,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取得丰硕的进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建构的理论。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以及机体论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这使得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种人文科学的特征但是,自我决定理论根植于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因而在对这些具有人文特征的主题如价值!目标追求!幸福感!自我实现等进行研究时,采用的是实证的方法,力图科学的!客观的进行验证和检验

  三、自我决定理论应用

  主要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将自我决定理论应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教育过程中,研究的问题集中在教师、家长的自主支持与学生的自主决定动机两个方面。

  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主支持环境比非自主支持环境更能促进学生的胜任感与积极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自我决定理论对体育与运动科学领域的指导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参与运动的动机、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方面,已有研究表明:胜任动机与运动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外部动机相比,内部动机能够使个体在运动中坚持得更久,获得更高的运动分数。

  在健康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满足对个体健康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体通过对自主、胜任、关系三种需求的满足可以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进而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医疗保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戒酒、戒烟、体重控制、糖尿病治疗、药物依赖性治疗与心脏病治疗等方面,多年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医生提供自主支持与病人自主因果定向的交互作用影响下,病人能够产生自主调节行为,并且对治疗过程产生强胜任感,进而促进个体继续保持健康的行为,增强身体健康。自我决定理论在精神病理学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病理的诱因、发展及治疗研究方面。例如claes采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对饮食失调患者和非自杀性的自我伤害患者进行了干预性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体现在员工的因果定向以及组织环境与领导者的

  自主支持、管理风格等对员工自主决定、内部动机、工作绩效等的影响研究方面,主要结论有:自主支持的组织情境或者管理风格可以促进员工的心理需求满足与内部动机,导致更高的工作绩效与组织认同度;外部动机内化的失败会对内部动机产生削弱作用;自主性的因果

  定向可以促进员工产生更好的工作绩效与幸福感等。

  四、研究动向

  (一)关于目标内容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目前已经在多个研究领域中证实内部与外部的抱负和实现对动机、诚实及健康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例如,grouzet对目标内容的起源进行了探讨;vansteenkiste采用微中介机制来解释内部与外部目标对

  绩效、认同整合和暴食症的影响;sebire探索了锻炼目标的工作计划。

  (二)

  围绕激励性面谈进行的的临床干预的内容

  是至今为止缺乏理论基础的

  (三)对人类动机连续体结构的新验证

  自我决定理论主张不同类型的动机位于自主连续体上的不同位置。ryan和connell采用guttmann提

  出

  的

  拟

  简

  单

  结

  构

  假

  设

  (quasi-simplexstructurehypothesis),即连续体上相邻的动机类型较不相邻的动机类型之间的相关更紧密,率先去检验这种连续体结构。连续体在统计学中的定义意味着线性结构,这种结构目前在大多数自我决定理论的量表中都没有直接得到证明。事实上,很多研究发现动机是多维度的,不仅仅在自主水平上存在差异。mclachnan和hagger通过元分析检验了行为健康文献中动机的因素结构,找到了多维度结构的证据;assor,kaplan,kanat-maymond等提出大多数自主动机的测量工具都是趋近取向的,然而控制动机的测量工具是回避取向的,他们采用最小间距分析方法,发现了自主连续体线性结构的证据。并发现外部和内射型的趋近与回避在相关的自主性上没有差异,认同型的趋近比认同型的回避相对更加自主。表明在今后的研究中通过连续体来描述动机结构的时候需更加谨慎。

  参考文献:自我决定理论研究

  林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月第27卷

  第4期

  张剑

  自我决定理论观点张剑

  【篇二:自我决定理论】

  self-determinationtheory自我决定理论

  上一篇/下一篇2013-02-2200:00:00

  查看(1055)/评论(1)/评分(5/0)

  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是一种激励理论。在英语学习中,sdt经常被用于定义一个学生学习的动机。

  sdt主张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自我决

  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

  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

  (deci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vallerand(1997)把内

  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

  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因

  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感到很愉快。

  外部动机的类型

  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separableoutcome)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自我决定理论根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把外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

  1.外在调节型(external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外在要求或是为了获得附带的报酬的一种动机类型。外在调节是外部动机最具控

  制的形式

  没有内化发生,个体行为完全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例如学习外语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等。

  2.摄入调节型(introject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吸收了外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从事一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焦虑或责怪,或是增强自我。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做某件事是为了展示自己

  的能力(或避免失败)以维持价值感,还没有体会到是自我的真正部分。例如:

  学习外语是因为如果不能用外语跟朋友交流会感到难堪。

  3.认同调节型(identifiedregulation)。它是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如果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的一种动机类型。个体更多地

  体验到自己是行为的主人,感觉到更少的冲突。它含有更多的自主或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如:渴望成为一个可以说外语的人。

  无动机(amotivation)

  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者认为他们学习外语毫无意义,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认为自

  己没有能力学好,或是没有获得成功的渴望。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这些动机类型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处在一个自我决定程度或自主性程度的连续体上,由低到高分别为无动机、外部动机的各个子类、内部动机的各个子类。

  【篇三: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当操作行为主义依然是心理学界的主流时,有一些

  学者开始探索内在动机的概念(deci,1971,1972a,1972b;kruglanski,riedman,

  zeevi,1971:玩pper,greene,nisbett,1973)。由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被界定为个

  体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自身兴趣而不是受外在的操作性强化物所驱使的行

  为。根据white(1959)的内在动机定义,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仅仅是出于为了获

  得效能感或胜任感;而deei(1975)则认为,内在动机驱使的行为是基于人追

  求能力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决定需要的满足基础之上的行为。自此,deei和ryan

  等人开始了对他们所界定的内在动机的研究。到20世纪s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

  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

  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

  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

  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构成了人类行为的

  内在动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理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

  的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大实践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可分为四个分支理论,分别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eal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罗itiveevaluationtheory)、有机

  整合理论(organismieintegation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eausalityorientation

  theroy)。国内研究者刘海燕、闰荣双、郭德俊(2003)对这四个分支理论做了

  详细的介绍。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个体行为越具有自主性则个体将在自由的方式中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获得越多的个人需要的满足。

  自主性对个体而言具有适应上的有利性,因为它是个体有效调节行为的基础,具有跨情

  境、跨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促进动机的内化,同时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也

  有着密切联系,一些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此外,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程度还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行为表现

  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需要的普遍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是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够给个体带来相当多

  的适应上的优势

篇八: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概述-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1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由美国两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一起创立,之后又取得一系列进步与发展。自我决定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建构的理论,现在还具有强大生命力。

  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四大“子理论”为:因果定向理论、有机整合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目前,自我决定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Deci和Ryan也在继续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以求更全面地阐述和解释自我决定理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假设都很多,本文试图从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研究、应用和评价对自我决定理论的诸多研究和理论进行整理。从而更好地为后续研究服务。

  2自我决定理论的产生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研究主题上具有某些人文科学的特点,如研究价值观、幸福感、自由等主题;而其研究方法又是实证的方法,具有科学实证主义传统,强调用实证的方法对一些主观性比较强的课题进行研究。。

  2.1哲学背景

  自我决定理论在哲学上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实证主义的影响。

  2.1.1现象学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中的意向性学说强调人的意识能构造“对象”,启示自我决定理论要重视自我的主体性;其次,现象学中“生活世界”学说有关自我世界的观点被自我决定理论吸收,自我决定理论以自我为研究对象,关注“整合”,注重对个人内在需要的研究;最后,现象学认为本质即现象,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过程重视整体性、关联性、情境性,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

  2.1.2存在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重视和强调人的意志、责任心等(林烨,2008),受其影响,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要研究人的内在及其个人特征。表现为: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的价值观问题、同一性和辩证性问题、自由问题。

  2.1.3实证主义对自我决定理论的影响

  实证主义强调要获得实用、有用、精确的知识,强调理论命题只有被经验证实或证伪才是有意义的(林烨,2008)。自我决定理论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科学观,追求客观的、精确的、普适性的结果。这也是其与人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2.2科学背景

  主要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据此Deci和Ryan提出了有机辩证理论。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的内在的倾向,而能否实现这些倾向则要看外界环境条件是否支持。

  2.3心理学背景

  2.3.1机体论心理学的影响

  首先,机体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被Deci和Ryan所吸收,并将之作为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其次,机体心理学也看到了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强调顺应环境。Deci和Ryan吸收了有关顺应的观点,认为个体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能力、自主性、归属感。

  2.3.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性的理解和研究的内容与主题上。自我决定理论将自我实现作为人的最高动力,关注个人的价值、尊严等。甚至可以认为罗杰斯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在元认知水平上是一致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从不同方面验证罗杰斯的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的理论研究

  3.1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内容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寻求自我整合的倾向,而这种天性能否实现受制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在的自我成长、自我整合与外部环境之间构成了辩证关系,被称为“有机辩论元理论”。要求要完整把握个人内部心理动力、个人外部社会条件以及两者之前的辩证关系,如此才能完整理解个体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四个子理论:

  3.3.1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个人的行为是由心理需要推动的,这种心理需要具有内在性、普遍性与中心性。每一个体身上都有先天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本质上是心理性的,即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人类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

  3.3.2认知评价理论

  根据动机的来源,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引起的,通常是由具有新奇性的活动引起的;后者是个体在外界的要求和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在这一个划分基础之上,认知评价理论阐述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外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继而指出,外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产生的。

  认知评价理论还认为,如果外部环境损害自主需要、能力需要——让个体感觉被控制或产生无能感,便会降低内部动机,但如果外部环境没有损害或是满足了基本心理需要,便不会降低甚至会提高内部动机(赵燕梅,张正唐,刘宁,丁明智,2016)。这一结论后来被相关研究证明。

  3.3.3有机整合理论

  认为非内在激发的活动通过外在动机的内化与整合而发生作用,假定人们天生有整合经验的倾向,我们通过内化,将外在动机逐步整合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内化是指人们吸收了一种价值和规则;整合是指进一步将管理规则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随后会映射到对自我的感觉中(赵燕梅等,2016)。而在内化的过程中,随着自我决定程度的增加,将外在动机依次划分: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是一个连续体。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和内部动机合称为自主性动机;而外部调节、内摄调节则合称为控制性动机(赵梅燕等,2016)。有机体整合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体验到胜任、归属和自主时才能够促进内在动机与活力。

  3.3.4因果定向理论

  该理论可以被看作是有机体整合理论的外延。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一般认为个体身上有三种因果定向:自主定向、控制定向、非个人定向,三者是独立存在的。

  3.2自我决定理论相关研究主题

  目前,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主要研究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对理论的验证和通过理论外延发展出的新概念的研究。而具体研究领域如下:

  3.2.1人类行为的动机

  这是自我决定理论研究中最早进行研究的领域,与之相关的理论主要整合为认知评价理论,对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

  ①

  动机的类型:主要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依据自我决定的程度不同,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程度最高而无动机的自我决定程度最低,从内在动机到无动机可以呈现为一个连续体。

  ②

  动机的层次:依据动机水平的稳定程度对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性的动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总体水平、社会情境水平、特定事件水平。

  ③

  由于存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动机,因此对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也需要在不同层次上进行考虑。首先,某一个动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可划分为总体水平、社会情境水平和特定事件水平。其次,这些社会因素又受个体能力、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需要的调节。只有外在社会情境能够提供证据三种需要的满足,才能有效地激发个人的内在动机。最后,某一个动机又受到上一层次动机水平的影响,这一理论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是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支持。

  ④

  个体的动机变迁。虽然有研究表明总体层次和社会情境层次的动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也会发生改变。

  ⑤

  动机对个体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动机会对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产生重要影响。总的来说,内在动机多起到积极作用,外在动机则反之

  3.2.2个体目标追求

  认知动机理论认为,目标不仅有传统的动机理论认为的唤醒努力、产生坚持性、为行为提供方向的作用,还可以推动策略的形成。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

  分类,将目标追求分为:内源目标和外源目标。相关研究表明,内源目标可以直接提供内在心理的满足,从而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外源目标不能全部满足个体内在心理需要,甚至会削弱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使个体趋于外在动机行为(林烨,2008)。

  ②

  目标追求与幸福感:内源目标追求能直接提供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而外源目标追求会减少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即不同的目标追求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3.2.3个体价值观

  主流心理学因为研究方法等原因限制,往往忽视了价值观的研我决定理论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价值观进行研究,主要包括:

  ①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和内在心理需要。

  ②

  个体价值观的分类。主要分为内在价值观和外在价值观。前者指“与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相一致的意愿表达”,后者指“不能有效地提供个体乃在需要的满足,而是关注如何获取爱在目标”。

  ③

  与基本心理需要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内在价值观比外在价值观更能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

  3.2.4幸福感

  哲学史上有两种幸福感传统:享乐主义和完善论幸福感,后者认为幸福是人潜能的实现,使人的本质的实现与显现。自我决定理论吸收了完善论幸福感的相关观点,从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两个角度出发理解幸福。

  4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4.1教育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和教师两类人群的研究。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与学习绩效的关系,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自主支持问题。第一类问题一般在研究的时候采用自我报告法,而第二类问题多采用问卷法或者实验法。

  如,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教师可从引导学生认同历史学习价值、提供参与和选择机会、提供积极的非控制的信息反馈、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四个策略,内化学生历史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自愿进行历史学习,从而实现创建优质历史教学课堂的目的(王静,董志伟,靳明,2018)

  4.2管理领域

  在这一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员工的动机。主要研究集中在组织承诺、管理者风格、员工自主性动机等方面。

  如,相关研究表明满足胜任、关系和自主三种心理需要的组织环境因素是增加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进而促进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心理健康的有效路径(张剑,张建兵,李跃,2010)。

  4.3心理治疗领域

  自我决定研究者认为,心理治疗应该建立在对来访者不断的认识、探索其自身生活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的基础上,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目标要不断发生变化。强调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自主支持、5评价

  5.1贡献

  ①

  体现了动机研究的发展趋向,为深层次理解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对动机或行为的影响是受认知作用的调节的,也就是说,个体的主动知

  觉和判断会影响其动机与行为,这是一个新的角度。

  ②

  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成长、健康、价值观等常被主流心理学忽视的主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自我决定理论用实证研究、现场调查的方法对这些主题进行了研究。

  5.2局限

  ①

  对人性的理解,自我决定理论在看待人性的实现和发展的时候没有考虑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在做分析时缺乏“历史”这一个维度。

  ②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只采用客观实证的方法研究主观问题,这可能导致对人的个性、独特性的忽视。

  ③

  研究的具体内容,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概念还需要进一步澄清,相关模型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篇九: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百度文库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

  刘丽虹;张积家

  【摘

  要】介绍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DT)的主要内容,综述了自我决定理论所强调的自主动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心理治疗、运动和休闲、组织管理、朋友和浪漫关系等各应用领域里表现出的积极效果.同时,对SDT理论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今后SDT理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跨文化一致性、基本概念界定和动机的个体差异等.

  【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4

  【总页数】7页(P53-59)

  【关键词】动机;自我决定理论;自主支持

  【作

  者】刘丽虹;张积家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420;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B841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Deci和Ryan提出的,[1,2]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自我决定理论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动机理论。它假设人是积极的有机体,人天生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努力去应对持续的挑战,并把外

  部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但是,这种先天的倾向不会自动地起作用,而是需要有社会环境中持续的营养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即,社会环境可以支持或阻碍这种先天倾向发挥作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支持个体健康成长和发挥功能的营养是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先天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它们的满足对于个体的健康和幸福非常重要,而且它们不因性别、群体、文化不同而不同。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就可以有效地执行各项功能,并以健康的方式发展;如果基本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个体就将表现出病态和不理想的功能状态。人类行为和经验的阴暗面可以用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来解释。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包括四个小型理论。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来自不同领域的、针对不同问题的研究结果。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integrationtheory)主要阐述外部动机发展为内部动机的过程经历了哪些不同类型的动机;基本需要理论(basicneedstheory)主要归纳了人类先天存在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关系;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evaluationtheory)主要解释社会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orientationstheory)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上述四个小型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的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小型的理论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又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本文主要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与其它理论不同的是,自我决定理论并不把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也不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是根据自我决定程度的不同,把动机看作是一个从无动机、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外部动机又可以根据外部规则与个体自我感的整合程度,分为外部调节(externalregulation)、内摄调节(introjectedregulation)、认同调节(identifiedregulation)和整合调节

  (integratedregulation)几种类型。无动机是完全无目的、无意向、无自我控制的状态。外部动机主要指个体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制约而产生,通常需要个体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它被区分为四种状态:(1)外部调节:个体的行为与报酬或者避免惩罚相联系。(2)内摄调节:当行为与自尊或自我价值密切相关时,个体就会在乎外部的规则和要求,但却没有接受这些规则和要求。这些规则的遵守与个体的自尊有密切关系,否则他就会感到内疚和羞愧,因而他是受控制的。(3)认同调节:当个体充分地认识到某种行为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并能够认同这些规则时,他在行动过程中就不会感受到压力和受控制,而是更多地体验到自由和意志。(4)整合调节:这是最高程度的外部动机的内化,它与内部动机具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它还不是内部动机,因为它还具有工具性的成分,行动本身还不是个人的终极的目标。[3]

  在四种调节状态中,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主要是受控制的状态,个体更多地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行动,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受控制的动机(controlledmotivation)。受控制的动机所涉及的行为通常伴随着压力,而且为了达到特定的结果而强迫自己这样做,它类似于传统的外部动机。在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中,自我决定的成分较多,个体已经接受了外部环境的要求,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外部环境的要求与自我进行了整合。内部调节状态则是一种完全自发的行为,个体在此状态下,不需要做任何自我控制方面的努力。从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到内部调节都以内控为主,自我决定的成分渐增,因而可以把它们看作是自主动机(autonomousmotivation)。自主动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在个人意志的驱动下做出的,它与个人的核心自我完全一致,并且体现自己全心全意、优先选择和接受的价值观,它类似于传统的内部动机。个体在从事一种行为时,会因为动机的不同而体验到不同的控制点,需要不同程度的自我努力,心理感受和行为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详见图1所示。

  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内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需要营养的支持才

  能发挥最佳的功能,而这个营养的支持就是三个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1)自主的需要(theneedsforautonomy);(2)能力的需要(theneedsforcompetence);(3)归属的需要(theneedsforrelatedness)。这三种需要的满足为内部动机和动机的内化提供了支持。[1]当环境能够让个体体验到自主性(例如,个人意志、发表看法、采取主动等),或者个体在某个活动上的自我决定程度较高时,他体验到的是一种内部归因,感到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行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此时,他参加活动的内部动机就高。能力的需要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iency)同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学习行为或行动能够达到某个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胜任该活动。例如,有效力、恰到好处的挑战,能把个人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归属的需要(与某人相联系或属于某个团体)即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其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体验到一种归属感。这时,人们通常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动机和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总之,能够满足三种心理需要的社会情境能够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促使个体更长久地坚持某项活动,使个体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成长,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而那些阻碍这三种需要满足的环境通常会降低个体的自主动机、工作成绩和幸福感。[4,5]

  有关研究表明,影响人们心理需要满足的因素包括奖励和人际氛围等。

  围绕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研究表明,对于个体而言,奖励等外在事件具有两种性质:信息性的和控制性的。信息性的奖励是指积极的反馈,即奖励所传达的信息是:个体能够胜任所从事的活动,或者是让个体知道如何更好地胜任该活动。这会使个体的能力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能够增强个体的内部动机。如果要求个体在获得某一特定的结果之后才给予奖励,即,如果规定了个体要获得某种奖励,必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用特定的方式完成某事,那么,这一类的奖励就具有控制的性质。个体的自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此类性质的奖励就会削弱个体的内部动机。[2]

  家庭、班级、工作群体中的人际氛围也会影响人们的动机。如果在群体中个体感受到压力或控制,通常是能力和自主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就会降低他的内部动机。如果所提供的是支持性的信息,如一些有意义的解释,就会让个体的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增强他的内部动机。例如,教练在设计一组组的练习、进行不同的分组训练时,以及在对队员的成绩做出评价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人际氛围。这种人际氛围对运动员的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训练中过于强调同伴之间的竞争,过于强调成绩,强调赢的结果,就会使队员陷入一种外控的状态,从而丧失自身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即内部动机就会缺失。[6]

  在SDT框架下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工作是关于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的性质怎样影响个体的动机。Kasser和Ryan认为,人们的长期目标可以被区分为两类。一类包括了积聚财富,成为知名人士,有迷人的形象,这些目标的焦点是价值的外部表现,因此被称为外部目标。另一类目标包括了个人的成长,关系的建立等,因为它们直接与自主、归属、能力等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因此被称为内部目标。人们在强调对外部目标的渴望时,倾向于被他所追求的目标所控制。人们强调对内部目标的追求时,则倾向于更加自主。Kasser和Ryan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追求的是外部目标时,他通常体验到较低的幸福感,而那些追求内部目标的人,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简言之,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性质与他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7]Sheldon,Ryan,Deci和Kasser发现,人们追求目标的性质可以预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内部目标的追求与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关[8]。Vansteenkiste等人在管理领域的研究发现,工作价值定向(workvalueorientations)可以影响工作的满意度和工作结果。与内部价值定向(工作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追求个人兴趣、为了自我实现)相比,外部价值定向(工作的首要目标是为了金融上的成功、控制或影响他人、占据有声望的位置)与较低的满足感、较高的情感枯竭等更多的消极结果相联系。而且,这种工作价值定向还会阻碍人们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

  [9]

  自我决定理论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强调人的自主性。周围环境对于自主性的支持和自主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内部动机或外部动机的内化。因此,它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不同性质的动机(自主动机和控制动机)对行为及其效果的影响展开的。近年来,大量研究出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体育训练、心理治疗、组织管理、朋友关系等不同领域。这些研究检验了自主动机在促进人的积极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效力。

  Deci等人的研究发现,支持自主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内部动机更强,更具有好奇心,更喜欢接受挑战,做出独立探索的尝试。这些老师也更能够在教学中体验到能力感和更高的自尊。Chirkov和Ryan发现,无论是在俄国还是在美国,支持自主的老师会让学生做作业的动机更内化,并且适应良好,自我感觉良好。[10]

  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Lens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比控制型的交流风格更能够导致学生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内部目标比外部目标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成绩。当内部目标和自主的交流风格相结合时,学生的成绩最好。[11]Sheldon和

  Krieger的研究也表明,法律学校的学生在体验到更多的自主支持时,学习成绩较高,更多学生通过了律师资格的考试。[12]

  大量以SDT理论为导向的研究考察了父母支持自主对孩子动机、心理健康、学习和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父母支持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会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和适应。例如,Williams,Cox,Hedberg和Deci发现,当青少年觉察到父母给自己更多的自主时,与外部目标(如财富、名誉、外在形象等)比,他们倾向于对个人成长、有意义的关系、为社区做出贡献等有发自内心的渴望。父母对自主的支持与孩子看电视、喝酒、吸食大麻和性交等行为之间存在着负相关。[13]

  Pelletier,Tuson和Haddad的研究表明,治疗动机越是自主的个体,在治疗中较少受到干扰,对治疗也较少感到紧张。他们更多地体验到满意,并且有较强的坚

  持意愿、更高的自尊、较低水平的抑郁症状、更高的生活满意度。[14]而具有受控制动机的病人在上述各个方面的表现都比较消极。Michalak,Klappheck和Kosfelder发现,具有较强的自主动机的病人的治疗效果更好。他们认为,自主与目标完成和努力坚持有正相关。当病人有更自主的目标时,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克服自我改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15]Zuroff等人的研究表明,患者对自主支持的积极感知可以预测治疗的自主动机,而自主动机能够预测抑郁缓解的情况。[16]Williams,McGregor,Sharp和Kouides等人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以SDT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对戒烟的效果:SDT介入组比社区照顾组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主支持,这导致明显的戒烟效果。而且,在随后的18个月,接受SDT治疗组的戒烟效果保持得更好。[17]

  研究者在运动领域做了大量的应用SDT理论的研究。Pelletier等人的研究表明,运动员觉察到教练对自主的支持时,游泳动机会更加自主(内化动机和认同动机)。他们能够更长期地坚持训练,而无动机或外部调节的运动员则更容易放弃。内摄调节可以预测短期的坚持而不是长期的坚持。[18]自主动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运动员的职业倦怠和心理枯竭。[19]因此,自主性越高的运动员会坚持更长的运动时间。Hagger等人报告,体育教师对自主的支持可以预测学生在校外实际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20]Fortier和Gaumond发现,父母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自主支持可以让孩子更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21]这说明,来自老师、教练、父母的自主支持会促进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主动机。Reinboth和Duda发现,训练环境能否满足运动员的基本心理需要可以预测他们在训练中的状态水平。[22]Vansteenkiste,Simons,Soenens和Lens发现,给训练设定内部目标(健康)比外部目标(更迷人)以及在支持自主的情况下呈现目标,更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运动动机,而且效果可以持续四个月之久。[11]

  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的管理与积极的工作效果有正相关。Deci等

  人通过实验研究了工作场所中支持自主的重要性。[23]他们发现,支持自主的管理风格会让员工对工作以及工作环境的各个方面拥有更高的满意度。他们更加信任公司的高层管理并且感受到较少的压力和控制。例如,管理者告诉下属的前景,以非控制方式提供相关信息,提供选择,鼓励自我发动,而不是以某种方式给下属以压力,会导致员工对他们的工作更加满意,对公司的管理有较高水平的信任,并且表现出其它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积极态度。Breaugh的研究表明,工作中对自主的体验能够增加员工对工作的卷入和绩效的提高。[24]

  Baard,Deci和Ryan的研究表明,支持自主的经理比起那些具有控制风格的经理能够让员工更好地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更投入地工作,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好的业绩。[25]Lynch,Plant和Ryan对一家心理医院研究发现,体验到更多自主性的工作人员报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对工作更为满意,他们对病人也倾向于较少控制。[26]同时,当一个处理病人的新程序被引进医院时,从上级那里感觉到较高的自主支持的员工比起那些体验为高控制性的员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动机。这表明,如果要员工接受组织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自主动机的培养很重要。总之,管理者对自主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满足员工在能力、归属和自主方面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对工作更满意,成绩更好,更有坚持性,积极接受组织的变化,有更好的心理适应。

  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医生对患者、教练对运动员等,都是从属关系。而在朋友和浪漫关系中,关系是平等、相互的,他们需要来自对方的自主支持,同时也给对方这种支持。Deci,LaGuardia,Moller,Scheiner和Ryan研究表明,当个体从朋友那里得到更大的自主支持时,他们倾向于给对方更多的自主性。而且,他们能够从这个关系中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关系质量也会提高,双方的适应也会更加良好,彼此有更大的安全感和更多的情感信任。[27]相同的结果在其他有关浪漫关系的研究中也被发现。[28]

  动机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为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秘密,心理学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到认知理论,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行为的动力和源泉进行了探讨。而自我决定理论则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整合,提出一个能够在整体上反映人类行为特性的宏观的理论。从本能理论到认知理论,众多理论的内容它基本都能涵盖进来。

  首先,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看作一个变化的连续体,这是一个重要突破。多数动机理论都把动机看作是一个在整体上进行变化的一元概念。当动机增强时,个体会获得更大的成功或表现出更强的机能。[29]也有采用二分法或三分法的理论。例如,在对成就动机的理论建构上,Atkinson和Birch将成就动机划分为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种心理作用,Dweck则将成就动机分解为学习目标和表现目标。[30]又如,在对学习动机的理论建构上,行为主义者将动机看成是外部强化的结果,Brunner则强调内部动机,他将内部动机归结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和互惠内驱力。Ausubel则把学习动机区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自我决定理论把自我决定看作理解人们行为特性的一条主线,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分居于这个连续体的两端。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需要经历内化程度不同的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三个中间状态。这使它不仅可以容纳传统的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的内容,而且在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也意味着内部动机可以培养。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例如,开始在外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经过多年的坚持以后,最终会与自我融为一体,成为个体愿意从事的活动。因此,从外部动机到内部动机的转化是可以实现的,只是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同时,因为外部动机被区分为几个中间状态,使人们可以更细致地探讨动机变化的过程。这使它可以把一些影响动机发展变化的细节容纳进来。例如,动机怎样受到心理需要、社会环境等内外因素的促进和削弱,在不同动机支配下,行为结果(工作效率)有何不同,个人的

  主观感受怎样,这些问题它都能兼顾到。

  其次,自我决定理论根据自我决定程度不同把动机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制的动机,根据动机的不同类型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比把动机看作一个整体有更好的效果,更能够揭示出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例如,研究表明,受控制的动机对于启发式的任务有消极影响,但对于算法式的任务可能产生积极影响。考试和学分代表有控制的动机,它表现出对学习加工深度的阻碍,但却可以促进死记硬背的成绩;竞争、奖励和评价倾向于受控制性,它们会降低个体的创造性。

  最后,作为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SDT假设人的天性是积极的,可以自我激发,拥有好奇心,渴望成功,而且获得成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奖励。SDT也承认,人有消极的状态,但这种消极状态是由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因为外部环境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所以内部动机就不能形成,行为效果也就不佳。据此,可以解释人们的很多行为。这就促使人们去思考应该给个体提供怎样的外部环境,才能有利于把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发掘出来。这种理论同孟子的既重视人的“良知良能”又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的人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31]这种动机理论在中国也将会更容易地为人们所认同,从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得到了很多研究的认可与支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1.人类的自我决定的特性是否具有跨文化一致性。有些学者认为,自主需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而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他们认为,女性、亚洲人或集体主义取向文化中成长的个体没有自主需要。[32]但是,教育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与控制性的环境比,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在支持自主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更积极的情感体验。[33]因此,这一结论还需要在其它领域(如管理领域等)做进一步的验证。

  2.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做出更明确的界定。目前,对自我决定概念的理解还存在

  一些争议。一些跨文化心理学家把“自我决定”等同于“多种选择”,从而反对自我决定的有效性。众所周知,太多的选择会使人眼花缭乱,产生心理上的眩晕感,反而会增加选择者的负担,浪费能量。很多研究表明,提供多的选择并不总是比提供少的选择好。例如,选择过多,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34]因此,当一个人有很多的选择机会时,他并不一定总是体验到自主。如果选择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只有一种选择也可能让人体验到自主性。因此,对于自主、选择等概念的混淆会对理解自我决定理论带来分歧。

  3.对动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需要加强。在本文中,我们基本上没有涉及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因果定向这一分支理论。这是因为近年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不大。对于个人的因果关系定向是否会影响到人们的自主需要这一问题,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那些具有受控制倾向的个体,更适合于在控制的环境下工作,管理方式与个体的倾向相匹配最好。但是,也有的研究发现,无论个体是何种先天倾向,支持自主都会促进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都会导致成绩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进。[25]因此,早期的自我决定理论中所提出的强调动机的个体差异的这一分支理论的有效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责任编辑:王建平】

  【相关文献】

  [1]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goalpursuits:humanneedsandtheself-determinationofbehavior.PsychologicalInquiry,2000,11:227-268.[2]RYANRM,DECIEL.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68-78.[3]DECIEL,RYANRM.Facilitatingoptimalmotivation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acrosslife'sdomains.CanadianPsychology.2008,49,No.1:14-23.[4]REISHT,SHELDONKM,GABLESL,ROSCOEJ,RYANRM.Dailywell-being:the

  roleofautonomy,competence,andrelatednes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0,26:419-435.[5]PATRICKH,KNEECR,CANEVELLOA,LONSBARYC.Theroleofneedfulfillmentinrelationshipfunctioningandwell-be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7,92:434-457.[6]REINBOTHM,DUBAJL,NTOUMANISN.Dimensionsofcoachingbehavior,needsatisfaction,andphysicalwelfareofyoungathletes.MotivationandEmotion,2004,28:297-313.[7]KASSERT,RYANRM.FurtherexaminingtheAmericandream:Differentialcorrelatesofintrinsicandextrinsicgoal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96,22:280-287.[8]SHELDONKM,RYANRM,DECIEL,KASSERT.Theindependenteffectsofgoalcontentsandmotivesonwellbeing:It'sbothwhatyoupursueandwhyyoupursueit.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4,30:475-486.[9]VANSTEENKISTEM,NEYRINCKB,NIEMIECCP,SOENENSLB,WITTEHD,BROECKAV.Ontherelationsamongworkvalueorientations,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andjoboutcomes:Aself-determinationtheoryapproach.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07,80:251-277.[10]CHIRKOVVI,RYANRM.Parentandteacherautonomy-supportinRussianandU.S.adolescents:Commoneffectsonwell-beingandacademicmotivation.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2001,32:618-635.[11]VANSTEENKISTEM,SIMONSJ,SOENENSB,LENSW.Howtobecomeaperseveringexerciser?Theimportanceofprovidingaclear,futureintrinsicgoalinanautonomy-supportivemanner.JournalofSportandExercisePsychology,2004,26:232-249.[12]SHELDONKM,KRIEGERLS.Understandingthenegativeeffectsoflegaleducationonlawstudents:Alongitudinaltestof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7,33:883-897.[13]WILLIAMSGC,COXEM,HEDBERGV,DECIEL.Extrinsiclifegoalsandhealthriskbehaviorsinadolescents.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0,30:1756-1771.[14]PELLETIERLG,TUSONKM,HADDADNK.Clientmotivationfortherapyscale:Ameasureofintrinsicmotivation,extrinsicmotivation,andamotivationfortherapy.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1997,68:414-435.[15]MICHALAKJ,KLAPPHECKMA,KOSFELDERJ.Personalgoalsofpsychotherapypatients:Theintensityandthe"why"ofgoal-motivatedbehaviorandtheirimplicationsforthetherapeuticprocess.PsychotherapyResearch,2004,14:193-209.[16]ZUROFFDC,KOESTNERR,MOSKOWITZDS,MCBRIDEC,MARSHALLM,BAGBYM.Autonomousmotivationfortherapy:Anewcommonfactorinbrieftreatmentsfordepression.PsychotherapyResearch,2007,17:137-147.[17]WILLIAMSGC,MCGREGORHA,SHARPD,LEVESQUEC,KOUIDESRW,RYANRM,DECIEL.Test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interventionformotivatingtobaccocessation:Supportingautonomyandcompetenceinaclinicaltrial.HealthPsychology,2006,25:91-101.[18]PELLETIERLG,FORTIERMS,VALLERANDRJ,BRIERENM.Associationsamongperceivedautonomysupport,formsofselfregulation,andpersistence:Aprospectivestudy.MotivationandEmotion,2001,25:279-306.[19]LONSDALEC,HONDGEK,ROSEE.Athleteburnoutinelitesport:Aself-

  determinationperspective.JournalofSportsSciences,2009,27(8):785-795.[20]HAGGERMS,CHATZISAANTISNLD,CULVERHOUSET,BIDDLESJH.Theprocessbywhichperceivedautonomysupportinphysicaleducationpromotesleisure-timephysicalactivityintentionsandbehavior:Atrans-contextualmodel.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2003,95:784-795.[21]FORTIERMS,GAUMONDS.Testingaself-determinationprocessmodelofphysicalactivitypersistenceinadolescents.Manuscriptsubmittedforpublication,2007.[22]REINBOTHM,DUBAJL,NTOUMANISN.Dimensionsofcoachingbehavior,needsatisfaction,andphysicalwelfareofyoungathletes.MotivationandEmotion,2004,28:297-313.[23]DECIEL,CONNELLJP,RYANRM.Self-determinationinaworkorganization.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1989,74:580-590.[24]BREAUGHJA.Themeasurementofworkautonomy.HumanRelations,1985,38:551-570.[25]BAARDPP,DECIEL,RYANRM.Therelationofintrinsicneedsatisfactiontoperformanceandwell-beingintwoworksettings.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4,34:2045-2068.[26]LYNCHMFJr,PLANTRW,RYANRM.Psychologicalneedsandthreattosafety:Implicationsforstaffandpatientsinapsychiatrichospitalforyouth.ProfessionalPsychology:ResearchandPractice,2005,36:415-425.[27]DECIEL,LAGUARDIAJG,MOLLERAC,SCHEINERMJ,RYANRM.Onthebenefitsofgivingaswellasreceivingautonomysupport:Mutualityinclosefriendships.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006,32:313-327.[28]PATRICKH,KNEECR,CANEVELLOA,LONSBARYC.Theroleofneedfulfillmentinrelationshipfunctioningandwell-being:Aself-determinationtheoryperspectiv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7,92,434-457.[29]BAUMEISTERRF,VOHSKD.Self-regulation,egodepletion,and

  motivation.SocialandPersonalityPsychologyCompass,2007,1:1-14.[30]张积家.普通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8-361.[31]张积家.论孟子的品德心理学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03-110.[32]IYENGARSS,LEPPERMR.Whenchoiceisdemotivating:Canonedesiretoomuchofagoodth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0,79:995-1006.[33]SHELDONKM,ELLIOTA,RYANRM,CHIRKOVVI,KIMY,WUC,DEMIRM,SUNZ.Self-concordanceandsubjectivewell-beinginfourcultures.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2004,35(2):209-23.[34]IYENGARSS,DEVOESE.Rethinkingthevalueofchoice:Consideringculturalmediatorsofintrinsicmotivation.InV.Murphy-Berman&J.J.Berman(Eds.),Nebraskasymposiumonmotivation:Cross-culturaldifferencesinperspectivesonself.Lincoln: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2003.

篇十: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tle>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

  作者:闫磊

  闫文昊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8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首先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了梳理,分别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识评价理论和有机整合理论三个子理论以及其延伸理论对自我决定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站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讨论了自我决定理论在个体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包括不同动机类型对职业成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局限以及其在职业生涯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职业生涯

  一、引言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eTheory)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共同创建的一种动机理论,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自我决定的,或是出于自主性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天生就会追求发展、心理健康和幸福,而追求这些的动机是源于个体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被满足时,他们的绩效、健康和幸福感会比不满足时要高。自我决定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目前已经应用于心理健康、组织管理、医疗保健、体育运动等多个研究领域,并得到了大量的实证验证。个体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也是在不断谋求绩效、发展和成功,所以本文认为自我决定理论在个体的职业生涯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自我决定理论的子理论对其进行梳理,同时,从个体职业生涯的角度来讨论自我决定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二、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研究的核心是人的动机,影响动机的条件或者产生动机的原因是基本的心理需要,自我决定理论的子理论之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从胜任、自主和关系三方面阐述了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二者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的因素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比如,归因理论认为外部动机(如金钱奖励)会使个体的归因焦点转移到外部奖励上,从而降低了个体行动的内在动机。而行为理论则认为,外部奖励会增加个体的自我决定感,因为外部奖励会降低个体对努力的厌恶情绪,从而增强其内部动机。可见,不同理论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解释存在矛盾,自我决定理论的另一个子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则系统地解释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矛盾,并从基本心理需求的角度具体阐释了外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进一步,自我决定理论的第三个子理论——有机整合理论又将动机整合成了一个从外在控制到内在自主的动态连续体,并根据自主性对动机的类型和调节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同时,探讨了基本心理需要对外部动机内在化过程的影响。最后,自我决定理论还有一些理论上的延伸。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

篇十一: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le>新课改背景下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百度文库

  新课改背景下自我决定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分析其理论意义,并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标签:自我决定理论;课程改革;英语教学

  现行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学生学习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自我决定理论的内容,研究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自我决定是在了解和估计自己的基础上,自由选择和确定选择来驾驭自己的生活。适应能力和环境机会影响着自我决定,随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长并且随着环境变化获得机会,个体有可能更多地参与自我决定[1]。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认知动机理论,代表着当前动机理论研究的趋向。近几年来,自我决定理论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自我决定理论将人的动机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为出发点,把这个概念看做原型的自我组织状态(selforganizedstate),在这种状态中,个体努力迎接环境的挑战,仅仅是为了从这种努力中体会一种满足感。Deci和Ryan等人认为个体的那种行为是自动的自我整合,并且个体因此能充分地接近他的认知资源和创造性资源。他们还认为内在动机表达代表了个体的内部“机体成长过程”(organismicgrowthprocess),因为在个体长期扩展其兴趣和履行其承诺的生活中,那种状态最有可能出现[2]。自我决定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形成了四个分支理论:

  1.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Deci和Ryan等人将个体需要分为三种:能力需要(competence),归属需要(relatedness),自主需要(autonomy)。能力需要指个体在所处环境中感到有能力完成所要做的事情;归属需要指个体生活在群体中,与他人发生联系,有归属感;自主需要指个体要感受到行为产生和执行出于自身决定而不是由他人控制的。这三种基本需要是先天的、普遍的。

篇十二: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le>自我决定理论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应用——以TextB为例-百度文库

  自我决定理论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应用——以TextB为例

  作者:马

  瑞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18期

  马

  瑞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00)

  摘

  要: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本文以此理论为指导,指出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学中,除了重视正课文(TextA)的教学以外,也不能忽视引导学生利用副课文(TextB)锻炼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副课文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9-0225-02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十几年来,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知识积累与能力的训练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共识.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新京报在2014年3月3日刊登了一篇名为《大学英语被指与实际脱节,成最令学生失望课程》,让笔者颇为震动.文章指出,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蔡基刚在2008年曾对全国五个省市的6所大学进行过问卷调查,对象是在大学期间至少已经学习两个学期的学生.结果发现,学生认为自己进入大学后英语水平没有提高和甚至有所下降的占到64.5%(其中有些下降的占37.7%),对大学英语教学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占54.5%.调查结果显示,“教材陈旧,与实际脱节”、“应试色彩重,能力培养少”、“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是大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路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现状,提出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示学生在广泛射猎课外知识的同时,也不要小觑教材的重要性.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主要使用的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并从2013年开始,继续使用其第二版,因此,本文将具体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为例.

  1文献综述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简称SDT)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dM.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Deci等将动机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和Ryan,1985).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第二类为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例如为了获得高分或避免受到惩罚等;第三类为无动机.无动机是最缺少自我决定的动机类型.它的特点是个体认识不到他们的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的联系,对所从事的活动毫无兴趣,没有任何外在的或内在的调节行为以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无动机的外语学习者认为他们学习外语毫无意义,是在浪费时间,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或是没有获得成功的渴望.能够满足三种心理需要的社会情境能够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促使个体更长久地坚持某项活

  动,使个体能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成长,产生更积极的行为结果.而那些阻碍这三种需要满足的环境通常会降低个体的自主动机、工作成绩.

  由此可见,该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赋予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决定学习目标、过程和评价方式的做法,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内心的主动需求而非外部压力.

  2《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介绍

  《综合教程》是《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主干教材.它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策划,是教育部推荐使用大学外语类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教程》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PartI课前自学:与主题相关的听能活动(ListeningTask)

  PartII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ReadingTask)

  PartIII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HomeReadingTask)

  PartIV课堂实践:与主题相关的综合性语言操练(ComprehensiveLanguagePractice).

  PartI课前自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并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PartII正课文(TextA)由组成.帮助学生从课文理解、语感培养、和语言操练三个方面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操练.

  PartIII课外阅读(TextB)由副课文﹑词表和练习三部分组成.内容虽不及正课文(TextA)多,但也是灵活多变,包括重点词汇解释、阅读理解、课文句子翻译和词语填空.并将答案附于课后.

  ParIV是一项进一步深化的综合性口、笔实践活动.主要由小组讨论和课堂写作两部分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版在编排内容上,特意为了适应新四、六级考试修改了部分型,增加了中译英单句翻译,并增加了应用文写作.在第四单元和第八单元之后的两套自测题(Textyourself),也完全按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题型设计的,在做题的同时.学生除了对已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熟悉了四、六级的考试题型.

  综上所述,《综合教程》的编排“听、说、读、写、译”面面俱到,每个单元里的内容编排紧凑,正副课文内容相关,练习与所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特点.

  3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对于《综合教程》的PartI课堂学习,正课文(TextA)的课堂教学的分析与讲解.而对于PartIII,课外阅读:副课文(TextB)的关注明显不足.这一部分虽为课外阅读,但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课堂引导和检查,单靠学生自己,也很难完成,即使完成了一两次,也很难持之以恒.此外,学生对于教材的不满,也部分地来自于对

  于这部分课文内容的不了解.抛开课文,一味寻找课外资料学习,舍本逐末.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利用好课本的现有资源.

  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辨证关系.该理论强调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赋予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决定学习目标、过程和评价方式的做法,这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促进学生的外在动机的内化过程,将学习与个体的自我加以整合,达成将学习作为内心的主动需求而非外部压力.教师在重视课堂PartII正课文(TextA)的教学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副课文(TextB)的内容.

  副课文(TextB)所涉及的文章与正课文(TextA)属于同一话题,因此是对正课文(TextA)的扩展、深入和复习.与正课文(TextA)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同的是,副课文(TextB)更多的是强调语言的应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选词填空、英译汉等.相对于正课文(TextA)的严谨的单词、语法、句子、段落及结构的学习,副课文(TextB)的内容和学习模式更实用、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三册UnitThree正课文(TextA)ThelandoftheLock,讲述的是美国社会中,人们不得不凭借设计周密的安全设备来保护自己和财产,从“自由之国”变成了“锁之国”.副课文(TextB)WhyIBoughtaGun则延续正课文(TextA)的话题,讲述一位单亲母亲购买枪支自卫的故事.比起刻板的正课文(TextA),这一篇文章更生动,能让学生联想到美国社会频频出现的枪击残案,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按照《综合教程》“编者的话”中的设计,副课文(TextB)这一部分“教师只需做适当的检查”.笔者认为,这部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更大,因此,不能一带而过.教师可以在正课文(TextA)ThelandoftheLock的完整讲解和处理完练习之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移至副课文(TextB)WhyIBoughtaGun.首先,课后第一题为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以快速阅读的方式做此题目,先阅读题目,再从文章中寻找题目的线索解题;其次,第二题和第三题为英译汉与选词填空,可让学生在文中注解的帮助下,独立完成.这三部分的题目完成之后,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讨论答案,并将无法在小组讨论中解决的难题带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解决;再次,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今美国社会不断出现的枪击案件的案例(如2012年7月20日,美国丹佛市举行《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的首映现场发生枪击事件;2014年4月16日7点15分,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两起校园枪击案.)与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矛盾,家庭纠纷,价值观扭曲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带动学生在课下进一步思考现如今,美国社会枪支泛滥问题以及它所带来的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等.最后,学生还可将课下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分享,以此促进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与课下自觉深入思考问题的队伍中来.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为例,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提倡在现今五花八门的各种学习材料充斥的时代,教师应教导学生从基础出发,切忌好高骛远,做到脚踏实地,提倡以利用好现有教材为基础,再加以扩展课外知识,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才雅南.《全新版大学英语》的编写原则及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9).

  〔3〕程红.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看《大学英语》(全新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8).

  〔4〕李荫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王婷婷.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英语学习内在动机激发[J].科技信息,2012(26).

  〔6〕肖洁.《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评价及教学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

  〔7〕新东方在线:大学英语被指与实际脱节,成最令学生失望课程[Z]http://news.koolearn.com/20140303/1006480.html.

  〔8〕祝平.打好语言基础,培养运用能力——《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评介[J].外语界,2002(1).

推荐访问: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 自我 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20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