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党报记者优势(8篇)

时间:2022-12-02 12:55: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党报记者优势(8篇)党报记者优势  新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创新报道  作者:  赵晓燕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地方党报在融媒体的新时代

党报记者优势(8篇)党报记者优势  新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创新报道  作者:  赵晓燕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地方党报在融媒体的新时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报记者优势(8篇),供大家参考。

党报记者优势(8篇)

篇一:党报记者优势

  新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创新报道

  作者:

  赵晓燕

  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地方党报在融媒体的新时代下遇到较多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前行机遇,随之审视以往的工作模式,找到其中不足,有方向地改进并重视对时政新闻做到创新报道,以增强自身的整体实力。地方党报借助沟通机制的建立,强化党报鲜明的观点,对时政新闻内容做到优化,以激活时政新闻的生命力,彰显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在新时代下稳步前行。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党报;时政新闻;创新报道

  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在新时期下暴露出用词及整体结构的固化缺陷,使大众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对时政新闻失去兴趣,而转由新媒体来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时政新闻在传递中速度较慢,即使有着较高价值,但仍无法更好地吸引大众。面对新挑战,作为中共平凉市委机关报的《平凉日报》,主动转变理念,正视自身不足,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与报纸进行完美融合,在新时代下突显创新价值,重回大众的视线,使平凉时政新闻以读者喜爱的文图、视频等形式展现,完成信息传递的使命,也赢得了读者的肯定。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实际工作中,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急需创新,但部分记者观念未及时转变,又或者对于创新存在一定的畏J瞑心理,无法释放出自身潜能。面对这种情况,《平凉日报》加强与记者间的沟通,并建立起有序的沟通机制,社长、总编也放低姿态融入记者周身,展开“头脑风暴”,想办法、出点子,鼓励记者利用新媒体思维创新时政新闻报道。记者对于稿件的处理与创新的想法等均可与领导进行愉悦地沟通,为《平凉日报》时政新闻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出新时代下的全新风格。

  比如,在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2月1日,平凉市委书记、市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组长郭承录先后前往崆峒区、崇信县等县(区)检查疫情防控工作,《平凉日报》时政记者在社领导的沟通鼓励下,改变以往在报纸首发文字稿的报道方式,以图片和短视频的方式第一时间在《平凉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上,以快讯和简讯的形式发布。短短两小时内,该视频在抖音上点击量近4万,获300名粉丝点赞。此次创新既报道了领导活动,又让群众快速了解了新闻信息。

  由此看来,领导看清未来发展趋势,认识到记者蕴含着强大的助推力,在加强沟通的同时,鼓励记者创新,对于有价值的观点积极进行采用,构建民主且轻松的工作环境,记者在工

  作时勇于表达自身的想法,对具体的创新细节做到探讨,使新闻的价值更好地得到保障,新时代下的地方党报才能凭借独有的风格实现发展。

  二、激活时政新闻生命力

  新时代下,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缺少饱含时代气息的生命力,需记者对党报的贴近性做到較为深入地研究,以将时政新闻的生命力做到大力地激活。地方的部分党报呈现出与大众现状和关注点略显脱节的情况,记者要做到以小见大,具体而言即在大众关注的小事中映射出极深的内涵,反映出时政新闻背后所蕴含的大主题,准确地将新闻传递给大众,使之在每一次的观看中能够有众多的收获,而感受到与新媒体的不同,增强大众的黏性。地方党报的记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将短小精悍的内容进行挖掘,同时融入浓厚的人情味,以更为贴近大众的生活,使之获取信息的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记者积极地融人大众的生活与平时的工作环节,主动地收集其关注的内容、对党报新闻的看法等,使时政新闻能够巧妙地将党的方针和政策进行精准化地推送与传递。

  例如,在2019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时政新闻宣传中,《平凉日报》摒弃以往纯文字灌输式的传递手段,对板报式的成绩列举做到创新,通过大量图片、图表和精炼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用10个版面从多角度去讲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凉大地的发展变迁,将很道的内容与群众生活结合,做到立体化,以直观且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报道,提升了新闻报道价值,吸引了读者,彰显了地方党报时政新闻的生命力,受到了社会好评。

  三、强化党报的观点

  社会在进步,地方党报在新时期下的观点是创新中需重视的环节,党报的观点是工作的方向,也是时政新闻与新媒体结合的纽带,有着一定的价值。一方面,地方党报应增设多种不同形式的言论专栏,如《平凉日报》开设的“平凉时评”“崆峒新语”等各具特色的言论专栏,既突显了言论的专业性,又提升了时政新闻的整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地方党报应随之开设名记者专栏,为有潜能、事业心的党报记者创造能力展现的平台,释放出记者潜能,“搞活”时政新闻。该专栏的开设下,名记者与党报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时政新闻也在专栏的开设下充满着饱含时代气息的活力,迎合融媒体时代的需求。

  四、推进新媒体与地方党报融合

  融媒体时代下,地方党报在对时政新闻进行相应的传递时,应对网络技术做到切实有效的应用,借鉴新媒体的优势和其所使用的新技术,在互联网中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以推进新媒体与地方党报的融合。

  首先,增加党报的互动性。在网络报道中增设多个不同形式的互动窗口,例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移动APP中的留言栏,大众可以随时选用自身喜爱且便捷的方式在网络中发表自

  身看法,对时政新闻提出一些建议,将真实的需求在互动模块中展现。记者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大众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回复,使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也看到党报在时政新闻方面的改进,与自身的需求相契合,继而更青睐从党报中获取真实的信息和关注的事件,拉近大众与党报间的关系,搭建起坚实的沟通桥梁。其次,借鉴当下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对时政新闻做到创新。例如,在2020年平凉两会期间,《平凉日报》的一线记者与其所在的采编团队进行新闻报道的实时联动,使两会上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得到编辑,制作出时政新闻精品,在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同时发布传播。与此同时,采编团队还通过创新,将与两会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成视频动新闻或用长图、H5等新媒体形式来解读两会,使时政新闻以融媒体产品的方式进行传播,满足不同层次大众的需求,提升了新闻的吸引力。

  五、结语

  新时代下,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缺少一定的吸引力,无法迎合大众的喜好,故开始对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的模式进行较为全面地分析,改进自身的编辑手法,通过贴近大众心理的新闻和多样化的传递形式来满足其真实的需求,增强大众的黏性。地方党报为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迎难而上打破结合中遇到的壁垒,以实现新时代环境下深度融合,将二者间的优势更为完整地展现,使时政报道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做到创新,继而拓展前行的空间,获取大众的关注。地主党报不断探索着新时代对自身提出的多种高要求,对时政新闻的报道进行灵活且有针对性地调整,恰当地使用网络用词,在接地气的同时不失严谨,融人多种不同的元素来颠覆大众的审美,将时政新闻快速且准确地传递给大众,使工作高质高效,跟上时代进步潮流。

  (作者单位:平凉日报)

篇二:党报记者优势

  深度报道,党报彰显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

  摘要

  本文对如何进行深度报道以提升党报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深度报道

  党报

  影响力

  胡锦涛总书记XXXX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胡总书记的话引人深思,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新形势下党报如何提高舆论引导力?笔者认为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力,必须要使党报的新闻宣传有更高的视野、更强的思想性、更广泛的影响力。其中,深度报道是党报引导舆论非常重要的方法,是党报提升办报质量,彰显影响力的有力手段。

  所谓深度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门彻尔将报道分为三层,第一层报道是指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指发掘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指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层报道为动态新闻,第二、三层报道则属于动态新闻的纵深,而在它们的基础上

  发展

  而来的就称为深度报道。

  如同剥核桃一样,深度报道能够通过立体的思维。层层剥开

  事物的表象,挖掘出事件本质的内核,从而凸现新闻事件的有效价值。加之背景的广阔性,说理的思辨性,可以拨开迷雾,让人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明辨是非,引导人们找到前进的方向。

  关于深度报道,人民网曾针对“你眼中的媒体”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对新闻“有强烈的期待”的占63%,想了解“重大新闻事件的占28%”。这说明,受众对深度报道有着强烈的需求。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的很多党报都推出了以深度报道和热点话题为主要内容的版面,如人民日报的“视点新闻”、解放日报的“新闻视点”、新华日报的“焦点版”、浙江日报的“今日关注”等等,均收到了明显效果。新华日报还打造了一系列深度报道的品牌栏目,如“新华观察”、“新华调查”等,刊发了大量深度报道,深受读者欢迎,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党报的深度报道,须做到心中有全局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地方党报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因此,党报的深度报道,必须做到心中有全局,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对重大主题、重要政策,要浓墨重彩,报足、报深、报透。

  重大主题的报道,是党报最核心、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党报主功能的体现。因此,重大主题的报道,理所当然成为党报深度报道

  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上半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华日报推出了20多个重点专栏和重点系列报道,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宣部先后四次发出《新闻阅评》,对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给予肯定。如今年年初,新华日报策划推出了“增强信心促发展贯彻中央和省

  经济

  工作会议精神”等一系列报道。其中4月10——14日在头版推出的“保增长促发展——苏锡常经济转型调查”系列报道受到好评,中宣部《新闻阅评》指出:“新华日报的这组系列调查及时报道了在全球

  金融

  危机F苏锡常地区经济转型的新思路、新谋划。从全球视野审视了苏南经济的新走势,这组系列报道厚实、凝重,对当前媒体进一步做好经济宣传提供了宝贵经验。”

  思想深邃、富有哲理的新闻评论,也是深度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站在时代的高度,新华日报推出了以“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为主题的系列评论。《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等多角度多层面的系列评

  论文

  章。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全新的思想洗礼。

  心中有全局,能使我们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深度报道这一有力的武器,使党报的宣传更有高度、深度,提升党报的影响力。

  二、党报的深度报道,须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

  热点是一种有显著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热点报道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可读性,更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产生巨大的“眼球效应”。对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能在读者的心目中彰显一张报纸的活力和影响力。

  笔者认为,作为党报,既要关注热点、追踪热点。更要正确地引导热点,党报的深度报道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党报的深度报道要紧扣热点,在众说纷纭的舆论环境中,积极传递出主导社会舆论的声音,发挥党报舆论的“领唱”作用。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很多党报都拿出主要版面重点进行报道,激发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新华日报编委会第一时间组织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大量版面对抗震救灾进行了及时、充分、广泛和有效的报道,关键时刻发挥了省委机关报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推出了四个整版的特刊。5月17日起,新华日报又派出记者奔赴地震灾区第一线采访,发回了大量鲜活的报道,感人至深。整整一个月,“关注汶川地震”特刊共推出了91个整版,同时还用了15个要闻版进行报道。

  今年2月3日。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新华日报及时推出了“关于当前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系列深度报道,深刻剖析了新形势下,农民工就业面临的困境。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上半年,大学生就业难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5月

  4日新华日报又推出了“关注大学生下基层”的系列深度报道,中宣部《新闻阅评》指出,“新华日报的这组报道选材典型,有的放矢。介绍的经验和做法有借鉴意义。”

  三、党报的深度报道,须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报应该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党报的深度报道,也必须做到“心中有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千万不能和百姓隔着一层窗。因为,只有百姓关心的深度报道,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

  党报的深度报道,要倾听“百姓声音”,这是党报民生关怀的一种体现。实际上,就业、医疗、教育

  等关乎百姓冷暖的事,不仅是百姓最休戚相关的利益,也是党和政府最放心不下的牵挂。近年来,新华日报提出“党报要离群众再近些”,充分报道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高考历年来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新华日报》加大对高考的报道力度。发出了党报应有的声音。例如,一段时间,社会上对高考考生信息泄露问题反映强烈,为了调查高考考生信息被出卖的内幕,该报记者冒着危险进行“卧底式”采访,挖出了考生信息被出卖的真相,内容翔实的深度调查新闻《十四万考生名单被出卖之后》在“焦点版”整版刊登,产生了强烈震撼,荣获XXXX年度

  中国

  新闻奖二

  等奖。

  江苏的老龄化比全国提前了13年,目前已进人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老龄化成为百姓关注的一大焦点。今年重阳节来临之前,新华日报精心策划,推出了“走近夕阳”的深度系列报道。这组“新华调查”一共6篇,《老龄化社会,加速向我们走来》、《“常回家看看”,让他们老泪纵横》、《送上精神关爱,等于送去温暖阳光》、《多元养老,一条现实紧迫的路》、《多拾柴再添火,最美不过“夕阳红”》等,多视角、立体化、深层次地反映了江苏省养老事业取得的成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的探索,以给人深刻启迪,报道刊出后社会反响强烈。

  新华日报的深度报道《村民为何扔掉“城里人”的乡村规划》一经刊出,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即刊登了题为《建设新

  农村

  先听农民意愿》的评

  论文

  章,认为这篇报道触及新农村建设的民生热点,彰显了党报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

  有深度才有力度,有力度就有影响力。笔者认为,党报的深度报道,不仅要胸中有全局,紧扣热点;还要“倾听民声”、“敢发先声”。追求“第一时间”、“第一落点”,让深度报道富有活力和张力,产生强烈的宣传效果,从而强化党报功能,提升党报的宣传质量。

篇三:党报记者优势

  全媒体时代下党媒记者的现状发展

  摘要:进入全媒体时代后,我国党媒记者的现状不容乐观,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思想观念落后、报道方法缺乏多样化以及传播途径单一等等。因此,必须要加强党媒记者的采访能力,提高党媒记者的专业素质,实现党报内容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加强党报内容以及方法的针对性,以促使党媒记者迅速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全媒体时代下党媒记者的现状,而且提出了全媒体时代下促进党媒记者发展的有效策略,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党媒记者;现状;发展

  当前,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法有很大的改变,党媒记者承担的作用也发生变化。现如今,媒体传播领域有不同的媒介新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记者的角色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对于党媒记者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时代形势,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更好的推动党媒记者工作和全媒体之间的彼此融合。

  一、全媒体时代下党媒记者的现状

  (一)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兴起,这就导致人们可以从多样化的途径了解信息,而且利用评论反馈的手段与发布讯息的人展开互动1]。而党报因为发布机构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让总体形式给人感觉刻板,这就导致一些阅读用户认为自己和党报内容都很远的距离,党媒记者需要对该现象深入探讨和分析。

  (二)报道方法缺乏多样化

  目前,新媒体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很多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的发展中,党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也必须要积极改变原来的文字以及图片形式,[

  转变人们原来对党报新闻报道相对片面的情况,转变简单的报道方法,以进一步促进党报稳定发展。

  (三)传播途径单一

  以往,不管是媒体内容还是媒体形式,都是严重匮乏的,报纸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接受新闻的主要途径,党报利用各级政府,然后到每个部门,利用垂直传播的手段来宣传新闻。而目前许多自媒体方法利用其显著的优势,比如:便捷等等,让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途径了解新闻,这样容易阻碍党报行业稳定发展,要想增加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要不断创新,让党报有多元化的宣传传播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下促进党媒记者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党媒记者的采访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下,采访还是记者平时工作不可或缺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这就需要党媒记者合理运用不同的采访方法,显著提升采访水平。在正式采访前需要全面认识采访对象,掌握对方的整个工作行程,选择适合的时间来采访,充分了解选题的各项材料,防止出现许多尴尬,而且最好通过纸笔形式来采访采访对象,可以使对方心情不用过于紧张,以轻松的心态接受采访,也要事先设计不同的预备方案,对突发性改变进行合理预防,以确保具体采访工作正常开展。

  (二)提高党媒记者的专业素质

  党报内容为了可以博取人们的关注,党媒记者必须要较强的职业能力以及较高的政治素养,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必须要记住个人的身份,尤其是面对热点话题,绝对不能冲昏自己的大脑,而且要严格把握党性报道以及评论的度。加强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敏感性,要及时了解党中央的主要方向以及活动,准确把握基本的导向以及立场。普遍的阅读党性知识,在积累的前提小,懂得站在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2]。如果召开重大会议,需要迅速分析与整理会议内容,高效完成报道衔接工作,精心安排稿件,对所有关卡都必须要认真把关,确保报道质量。除此之外,党媒记者能够同步报道会议,在网络平台上实时发布信息,使人们可以迅[

  速掌握刚发生的信息,对党报第二天报道的不足进行有效弥补,使信息更加迅速的传播,党报有更大的影响力。

  (三)实现党报内容来源途径的多样化

  作为党媒记者,必须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方法,除了要掌握我国的所有新闻信息,也要随时了解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信息,掌握全球最新的格局改变,与时俱进。并且在传播方法上,不能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报纸形式,应该在继承保持媒介特征的同时,使新媒体传播方法从单一逐渐变成多元化,比如:设计个人的新闻资讯网站,迅速在平台上更新内容,使媒体行业市场有更大的知名度,扩大党报的辐射面积3]。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以往的报纸传媒模式已经远远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实际阅读需求,尤其是媒体行业日益竞争的环境下,报纸新闻内容不仅不能当做硬性条件占有重要的优势,而且无法当做平台模式来推广。在全媒体时代下,党媒记者应该将新闻内容作为主要的媒体形式转变为综合信息体系,这样不只是能够使大众了解政治信息,让受众产生新鲜感,还可以巩固党报在整个媒体行业中的地位。

  (四)加强党报内容以及方法的针对性

  在全媒体时代,党媒记者必须要从党报内容和党报方法上使受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很多重要事件出现后,党报报道顺序首先是手机媒体短信报道,接着是网络媒体滚动报道,然后是图片报道,最后是报刊深度报道,此模式不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导致受众了解的信息大同小异。在新形势下,党媒记住必须要改变此模式,在报道过程中采用新媒体进行互动,促进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对受众信息的内心倾向进行思考,结合人民群众的思想特点进行多样化报道,也可以利用普遍的信息采集以及调研,利用获取的信息构建完善的数据库,将数据库作为重要依托来合理推送信息服务,尽可能满足各个层次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同时,党媒记者不能还是采用以往的传统媒体思维,应该将新闻受众过渡成新闻消费用户,用服务替代宣传,建立将受众作为主体的思维模式。

  结语:

  [4][

  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下,党报为了可以始终保持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需要朝着全媒体记者的方向不断发展,利用不同的互联网平台正确引导人们思维。在党媒记者的发展中应该确保记者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确定记者的工作职责,就算是变成全媒体记者,也不能忘记记者的初衷,勇敢承担起一名党媒记者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宽,赵杰.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现状与转型[J].采写编,2020(01):65-66.

  [2]王珏.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现状与转型分析[J].记者观察,2019(23):32.

  [3]李理.全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角色分析[J].记者摇篮,2019(05):142-143.

  [4]刁良梓.全媒体时代党报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型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8(12):77-78.

篇四:党报记者优势

  [纸媒的优势在于内容创新]纸媒的优势

  新媒体的勃勃生机使纸媒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时效性、海量性、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视、听、阅一体等都让新媒体占尽先机。虽然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报纸采编流程、版面设计、彩图制作、印刷出版得以蜕变,但纸质读物的属性依然未变。无论纸质读物还是电子读物,它们都是内容的载体。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承载方式来满足对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的认知需求,除了因时因地便利与否和个人喜好的因素以外,内容质量才是各种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为吸引读者,赢得读者,纸媒如何通过内容创新使原有优势变为强势,视点取向至少有三个方面:

  做强主题新闻

  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作为传统纸媒,必须提升传统优势成为强势,充分展现“时代主旋律,民生大视野”,必须打造“政经权威大报”,着力做好“出色主题新闻”,进一步增强权威性,提高公信力、美誉度。时代的新发展呼唤传统纸媒深化改革,人民的新期待要求传统纸媒持续创新。

  传统报业集中了业界的精英人才,有着强大的采编队伍;传统报业有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数十年的品牌优势。资深记者编辑的深度报道和思辨性文章是传统报业的“独门利器”,尤其是以党报为代表的纸媒,充分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围绕不同时间节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做大做深主题新闻。把反映时代脉搏、变化的重大新闻事件告知读者;把人民群众需要解答的问题解析明白,让纸媒不仅仅是新闻纸,更是思想纸、观点纸。高质量的新闻,不管以什么媒介为载体,发出的都是会让人民信任的声音。

  譬如,对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重大命题的报道,《河南日报》就很好地利用了自身的优势资源,多角度,分层次,全方位予以展开,以消息、通讯、专家访谈、评论、解读等不同形式,连续地、横向地、纵深地把“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条主线;把“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核心区”的战略定位作了深入、细致、全面的宣传报道。不仅各级领导喜欢看,老百姓也爱看。尤其是权威专家、高端群体访谈和一系列强势评论,发出了令人震撼让人信服的声音,一时间,《河南日报》被很多读者收为珍藏版。

  做强主题新闻,不仅要把党委和政府的主张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把党委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还要学会从百姓的视角找故事,让报道内容充实起来,使重大主题报道有较强的新闻性、贴近性和可读性,就能更好地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做好鲜活新闻

  如果说做好主题新闻是纸媒的看家本领,那么做好鲜活新闻理应成为纸媒的拿手好戏。跟上时代发展的节拍,创新新闻报道是纸媒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闻创新是内容和形式的求新,更是思想认识和站位的提升。《河南日报》倡导记者下基层,写出了一大批高质量鲜活新闻,不仅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而且受到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称赞。这其中,也给如何搞好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作为记者和编辑,除了具备敏感的新闻嗅觉,还要有知识和信息足量储备,站位要高,发掘事物内在生命力的能力要强,语言要新,表现形式要活。

  鲜活新闻只出自于生产生活的一线,即最基层。须亲临现场去看,去听,细心体验,即少听汇报,多看现场;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多问问为什么,多做些比较分析;从表象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善于“哲学思考,新闻表现”,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在丰富多彩的现

  实社会中,鲜活新闻大量而层出不穷。只要记者带着“以人为本”的深厚感情,抱着为民鼓与呼,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进步的强烈责任感,鲜活新闻就会任凭笔下流淌,我们的报纸就会亮点频现,褶褶生辉。

  做足有用新闻

  报纸有没有价值,含金量高不高,是决定它能否拥有广泛读者、对读者能否产生持久吸引力的内在因素。一份报纸如果仅仅版面设计新颖、图文并茂,但刊载的信息大多空泛无物,人云亦云,套话连篇,缺乏可读性,一样吸引不了读者。我们讲新闻创新,就是要在做有用新闻上下工夫。一份能让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的报纸,就必须做足有用新闻。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闻媒体只有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现实利益,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的作品才有用,才有价值,才有生命力。

  我们讲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就是既要站高望远,主动融入全局,报道好党和政府决策部署的亮点,重要的经济社会活动亮点,各地推动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又要全方位更多地关注民生问题,主动融入民生问题,客观真实地报道和反映“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业保”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矛盾以及突出问题,敢于触及危害人民利益的不良现象。譬如,《河南日报》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4050”人员就业难、郑州交通堵塞等民生问题的连续报道,不仅提升了自身形象、凝聚了人心,而且激发形成了方方面面共同推动问题解决的合力,产生了良好效果,作为领军纸媒的党报,要始终遵循党报姓党、党报为民的原则,落实好“讲科学、讲规律、讲法制、讲实效”的要求,既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又要拓展民生大视野,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以做足有用新闻体现出来。做好“时政报道、民生报道、监督报道”,使三足鼎立有机结合,不断丰满起来、鲜活起来。让受众看了你的报纸,能陶冶情操,提升认识,帮助

  生活,指导工作。这就是纸媒的发展之路,创新之路。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感谢您的阅读!

篇五:党报记者优势

  创新,优势变胜势

  以《安徽日报》为例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报道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各类新媒体的催化作用下,新闻传播进入了一种全新的分众化时代,各级党报的地位正在受到来自广播电视、都市报等媒体的冲击。那么,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党报该怎么样发展?该如何化优势为胜势,牢牢占领主流媒体中的主导地位?本文以《安徽日报》创新报道为例,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内容创新之道。

  创新主流报道,发出权威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快速化、碎片化、海量化的态势,在这一态势下,有人说党报的优势地位正在丧失。但是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党报的比较优势仍在。因为网络新闻报道过于琐碎,社会渗透力明显偏弱。广播电视媒体报道又流于表象,缺乏思想深度。一些都市报纸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使新闻缺乏深度和厚度。所以,在网络时代,越是人人都是发言人,越是众说纷纭,越是七嘴八舌,越是莫衷一是,党报的权威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党报的优势地位就愈加突出。

  公信力和权威性是党报最大优势所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党报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要认清党报的优势所在,并且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强化和凸显党报的这些优势。而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是由党报在对党和政府重大政策、重大战略等新闻资源的占有和发布上处于优势和权威的地位所决定的,这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党报之魂。党报要坚决抵制虚假新闻,自觉维护党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做大、做强、做好主流新闻[来自WwW.Lw5u.com],提高新闻品质,使党报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不断提高党报的影响力。有些人认为主题宣传多了会减弱党报的影响力,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安徽日报》的新闻实践来看,主题宣传不仅深受读者欢迎,而且还是党报的优势所在,是党报体现政治家办报的重要取向。如,《安徽日报》继2009年9月27日在一版刊发通讯《文化乐章激昂澎湃》后,又连续发现了述评,《敢为人先的“文化探路”》、《铺设腾飞的跑道》、《“文化皖军”昂起产业龙头》,从不同侧面报道安徽省4年来率先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皖军”多个项目跻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喜人成果。这组报道不仅受到了省内外广大读者的好评,也获得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主流报道,就要打好新闻宣传主动仗。在办报过程中,《安徽日报》主要落实在三个字上,那就是“紧”、“近”、“实”。所谓的“紧”,党报的宣传要与中央、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贴得更紧,为此,编辑记者要做到对工作中心能及时把握、深刻领会,迅速响应。“近”就是要贴近科学发展主战场,开展选题策划,做优主题宣传,这是党报工作者围绕大局、服务中心的路径。“实”就是落实,在主题宣传中,要多推采访扎实、内容充实、文风朴实的优秀作品。其次,要创新主题报道,还要善于抓“节点”:在新闻选题上,要善抓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普通群众关注热点的契合点;在提炼主题上,要善抓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和全社会行动共识的结合点;在报道形式上,要善抓党报风格与媒体发展趋势的融合点。此外,以评论强化主流声音,是《安徽日报》的又一创新之举。从去年2月16日到3月2日,《安徽日报》在Al版显要位置,围绕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举措,连续发表11篇评论员文章,紧贴本省实际和群众关注的热议话题,解读中央的战略部署,有的放矢,对症释疑。3月20日,中宣部《新闻阅评》称赞这一系列评论具有“贴近性和渗透力,对于增强群众信心、统一思想、共克时艰将产生积极作用”。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创新,《安徽日报》近年来主流媒体的声音可以说是更权威、更响亮了,舆论引导也更有力、更有效。

  创新危机报道,抢占第一落点

  危机报道,也被称之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2009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考察时指出:“提高党报的舆论引导水平,就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切实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抢占先机,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也为各级党报创新危机报道指示了明确的方向。去年五六月份,面对阜阳农行非法借贷案、界首“5、15”重大交通事故一系列突发事件,《安徽日报》做到了不失语,不缺位,主动介入,有力发声,持续关注,注重效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现了舆论引导的实效和威力。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3G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同样也影响到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方式。面对这样的舆论环境,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党报必须不断创新公共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利用各种方式发出快速、准确、权威、主流的声音,有力引导舆论,积极趋利避害,牢牢把握主动。

  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流媒体的党报一定要抢占第一落点,同步发布消息并依靠抢先一步,设置议题,主动确立主流的舆论导向。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党报为政府第一时

  间发布信息,就是耍在公众中彰显开放、透明、真诚的形象,为今后政府在信息发布与应急处置上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这样即便有杂音也难以遮蔽主流的声音。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抢占第一落点是争取主动权的关键。2009年6月19日,淮南发现一例输入性甲型HIN1流感病例,《安徽日报》第二天及时报道了此事,并及时报道了省委省政府和淮南市采取的防控措施,以权威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消除了社会恐慌,提升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客观地讲,目前,我们党报等一些媒体在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还存在过度集中炒作,追求轰动效应,过分渲染细节,偏离正确导向等一些突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未能整合各类媒体,未能有效构建富有理性与建设性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新格局。因此,党报必须创新,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做出影响力,构建公信力,形成感召力。具体来说,主流媒体要赢得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话语权,必须做到把握全局,报道事实,确立舆论导向,既要有快捷报道,也要有兼具深度与广度的重型报道,还要有高度与力度的重磅言论。

  创新舆论监督,密切信赖关系

  在新时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党报仅仅依靠先天的政治优势,无法成为让读者信赖的舆论主阵地,必须主动应对挑战,主动引导舆论,努力抢占先机,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党报有没有较强的舆论监督能力,决定着党报受欢迎的程度,决定着党报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目前,舆论监督在新闻宣传中占的份量越来越重,作用越来越大,但是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总体上仍然不够适应。党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更好地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群众情绪。

  创新舆论监督,必须善于选择党和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结合点,紧紧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广大百姓深恶痛绝的典型事件。在这个结合点上开展舆论监督,事件才更具典型意义.才能够更好地引来社会各界关注,促进问题解决,推进事业发展。否则就会给党和政府的正常工作带来麻烦,给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带来损害。

  结合点就是高度,善于选择结合点就是能力。结合点的选择,要求我们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抓住结合点,有助于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提高对问题的预见能力,同时能够做到全局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吃透两头,抓住结合点,党报的舆论监督才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才能做到李长春同志要求的“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舆论”。

篇六:党报记者优势篇七:党报记者优势

  作者:王研[1]作者机构:[1]辽宁日报社

  出版物刊名:记者摇篮

  页码:3-5页

  年卷期: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文化符号;主题策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媒体传播;辽宁日报

  摘要: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对内能够产生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可以释放显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炼宣传文化符号不仅对认识和了解地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会对地区整体发展起到拉动作用,体现文化的杠杆效应。辽宁日报选择以文化符号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轴,全面系统梳理、提炼、宣传和推广辽宁历史文化资源中具有世界性价值的精华部分。在编采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开创性。

篇八:党报记者优势

  从疫情报道看记者在融媒背景下的转型与提升

  作者:杜茂昌

  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06期

  摘要:新冠病毒使人类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公共卫生大灾难。所有媒体在这一大事件的报道中,都接受了或正在接受着考验,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当前纸媒记者需要提高自身实力,特别是纸媒记者必须要合理转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本文主要结合绵阳日报社融媒体抗击新冠疫情报道实际,分析记者在融媒体背景下如何转型,阐明了融媒记者要由舆论主导者到引導者转变,由“单一”到“多能”转变的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融媒记者适应能力的策略,为进一步增强信息传播效果,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传递出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融媒记者;转型

  目前,媒体融合正处在纵深推进的发展状态下,媒体传播平台进一步拓展,内容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传播手段更加丰富,且拥有了更多成熟的传播技术。绵阳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的报道中,充分发挥报社旗下的传统报纸和多个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功能,使战“疫”报道取得了完美的战果,同时,也让记者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实践证明,传统纸媒记者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必须充分满足信息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体形式的要求和广大受众的需求,从单一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转变为集文字、摄影、摄像、网络多种技能和采访、写作、编辑、制图、排版等业务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合理选择和把握好文字声音影像表述方式、传播时效要求和文章长短,生产更多有更大影响力的产品。

  (一)由舆论主导者到引导者转变

  绵阳日报社作为党媒,旗下党报《绵阳日报》和网站绵阳新闻网及多个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正处在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记者队伍仍然是报纸记者的原班人马,按报社要求,同一新闻的采访,记者必须首先向新媒体交稿,其稿件既要有文字,也要有图片或影像,同时,还要交报纸适用的文图稿件。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报道中,部分记者还不能完全转换自己长期养成的党报舆论主导的角色,稿件不能满足网络新媒体的要求,不适合网民信息的口味。在各种网络自媒体信息杂乱的情况下,不能起到完全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报社采取了多条措施,“强迫”记者转变角色,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一是邀请中国社科院的相关专家到报社讲课培训;二是让本社新媒体资深人士现场培训;三是制定政策,要求记者转变观念,变舆论主导者为引导者,从而让稿件既满足党报要求,也符合新媒体网络受众的要求;四是严格考核,适当奖惩。结果证明,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融媒记者要注重自身角色和任务的转变,能够从

  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全面充分了解和掌握到当前民众真正关心的事情,并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来表述相应的新闻事件,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宣传党和国家的纪律及方针政策,巩固传统主流媒体的地位,引导社会公众舆论。

  (二)由“单一”技能到“多能”转变

  媒体融合发展对于传统纸媒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从“单一”人才转变为“多能”人才。现阶段的融媒体记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记者或者摄影、摄像记者,而是要能够充分顺应当前媒体融合的发展背景,既要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采访能力、摄影摄像能力、编辑能力、制图能力、排版能力以及网络技术能力,还要应用好网络媒体,用网民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述方式和网络传播形式,生产出大批优秀的产品内容,给社会公众传递出更为丰富的新闻内容,吸引公众的关注。绵阳日报社通过新冠疫情报道中的实践证明,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机制体制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人的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报道绵阳援鄂医护人员在武汉一线的工作情况时,报纸每天以图文报道,多个网络新媒体平台即以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报道,有时还进行实况转播。特别是在报道援鄂英雄返回绵阳受到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各界群众最高规格欢迎的盛况时,报社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组织精干力量,进行了一场盛大空前的网络直播,吸引了20多万网民观看,点击量超过了50万。报纸则用整整三个版面对此进行图文报道,社会影响很大,不仅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表扬,许多读者打电话或寄信到报社,表扬报纸报道好、规模大、规格高,极大地宏扬了正气。

  需要注意到的是,媒体传播任何新闻,都必须坚持以内容为主的原则。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和媒体传播渠道的出现,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十分广泛,相当多的新闻平台中,很多信息不具备较强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特别是部分网络媒体单纯追求点击量,从而影响了受众的认知情况,不利于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资讯内容,作为融媒体记者尤其是党报党刊记者,要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以高质量的信息内容、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占领媒体融合下开设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客户端、抖音账号等新媒体传播阵地。一般来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纸媒特别是党报党刊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拥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精湛的业务水平,这是新媒体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的。传统媒体记者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接受新媒体的运营理念,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理念和习惯的转变,从过去只负责纸媒的稿件提供,到现在既要向纸媒提供稿件,又要向多种新媒体提供合格稿件,而且还必须优先提供。

  (一)提升专业素养

  绵阳日报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中证明,融媒体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需求。

  1.融媒体记者所面临的职业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改变,不仅要能够写作述评,具备扎实的采访和写作功底,还要能够在必要情况下上镜,拥有良好的外形与气质,能够完整流畅地讲述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情况。

  2.短视频是现阶段新闻媒体传播中的主要载体和形式,纸媒记者要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编辑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短视频软件,可以熟练应用摄像机和编辑软件,完成一些简单视频的编辑工作。

  3.融媒体记者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新闻访谈能力、新闻编写能力以及新闻策划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新闻采访和编辑等各项工作任务,给社会公众传递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

  4.融合媒体还要求记者必须适应快节奏、高效率以及低成本的发展态势,以便能够从多种角度演绎记者这个角色,承担更多的工作和责任。还应该针对自身所处的职业环境变化、受众需求加以全面分析和研究,主动转变思维方式,科学应用全媒体理念,在第一时间找寻到新闻事件的最佳切入点,并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新闻资讯传播。

  5.融媒体记者要注重加强自我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使用先进思想武装自身,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用精准的语言表述各类新闻内容,给社会公众传递出完整、真实的信息。

  (二)深入分析报道事件

  融合媒体促进现阶段媒体发展格局、舆论生态以及传播方式产生较大变化,给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媒体记者要时刻保持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科学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拓展新渠道和媒介资源,将新闻信息内容加以科学整合,使得各项生产要素能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融媒体记者要善于发掘各种有效信息,判断新闻的价值,并和新媒体保持着良性互动,努力寻找到当前网络用户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有价值的关注热点,在择优采集的基础上深度提炼。同时,要能够从纵向深入分析报道事件的内容,研究其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意义,从事物现象出发看透本质内容,并使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此外,还要能够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熟练、灵活运用视频语言、纸媒语言、网络语言等,深入讲述新闻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三)勇于实践

  实践出真知,只有身处实践当中,才能够形成较为深刻的体会,实现充分的认识。在报道新闻的时候,记者一定要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媒体融合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提升操作技巧。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准确把握新闻的最大价值,才能使自己生产的新闻产品在传播过程中产生最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

  (四)深入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工作的重要原则。在融合媒体深入发展背景下,融媒体记者需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基层人民群众关心的、需要的内容,从而当好人民群众的“喉舌”。融合媒体处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人们在搜索新闻资讯时,经常会受到空洞化、碎片化以及庸俗化信息的困扰。相应地,在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优质的新闻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能够在泛滥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针对优质新闻进行评价,本质标准是其能否引起公众的共鸣,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需求。基层是新闻的重要来源,融媒体记者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做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把握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采写出更多生动鲜活的新闻,提供更多满足人民期待、经得住时代考验的新闻作品。

  (五)充分运用新媒体

  融媒体记者应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手段,需要注重保持着较强的技术能力,熟悉各类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熟练完成新闻内容的写作和编辑任务,呈现出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除了应具备精湛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表达技巧外,还要能够具备较强的视频摄影和影像剪辑的能力。灵活运用声音和镜头语言,这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必备技能,如如何构图、怎样抓拍到主要镜头和画面、如何把控好新闻报道的节奏和如何合理运用画外音等。

  当前许多传统媒体都在使用全媒体采编系统,融媒体记者必须利用这一系统的技术功能和优势,实现远程投稿,包招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从传统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变。在全媒体采编系统的支持下,新闻发布工作可以达到实时滚动发布的状态,从而有效增强新闻时效性。作为全媒体记者,在新闻稿的传送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各种新媒体的需要。并且在内容上把传统纸媒的重点更多地转向深度报道和延伸报道。

  (六)保持正确的舆论观念

  融媒体记者要承担起传媒人的责任,保持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从实践出发,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坚持正确的舆论观念,实事求是,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树立起正面的公众形象,传递出人民群众的心声。融媒体记者在采写新闻过程中,要确保新闻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未经证实的新闻不得发布。同时,准确把握新闻传播的“时、度、效”,让新闻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并且,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搞好舆论导向,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捍卫者。

  处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媒体记者要注重合理转型,包括由舆论主导者到引导者转变,由“单一”技能到“多能”转变,更好适应媒体融合的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同时,融媒体记者要能够从现实媒体融合环境出发,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提升自我,成长为新时代的复合型多能传媒人,承担起新闻人的历史使命,这其中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勇于实

  践、深入分析报道事件、深入群众中去、充分运用新媒体以及树立正确的舆论观念,将对记者的转型提升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龙涛.传媒报纸和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报社财务管理转型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6):102-103[2]何文雅.浅谈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转型的困境和策略[J].新闻传播,2019(2):89-90[3]毛琳琳.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纸媒转型背景下都市媒體的产品再造[J].青年记者,2019(18):347-348

推荐访问:党报记者优势 党报 优势 记者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78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