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深化发展

时间:2023-07-07 13:40:07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梁小娟(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524037)习近平同志说:“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

梁小娟

(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 524037)

习近平同志说:“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

”[1]171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社会道德的立足点。

每个社会阶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作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灵魂,能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提供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价值观建设,并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价值观建设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161,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课题,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4,这关系到在国内凝聚最广泛的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关系到在国际上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为此,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建与发展进路是必要之举,以实践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的视野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不断深入推进,学者们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战略地位和作用、历史进程、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理论阐释、内涵扩充、目的指向、培育路径等方面都有所深化。

十年来学者们的主要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与作用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定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3],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为人们确立了道德准则和价值评判标准。

第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研究。有学者认为要立足于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意立足点和着眼点等的变化,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4]也有学者对意识形态生活化的现实基础进行研究,依托生活化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理解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地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遵循[5]。

近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成为热点,学者们认为红色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引领其发展方向[6];
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良好家教家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8]。

第三,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和认同研究。

学者们认为,要从加强教育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强化制度保障等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学术界认为认同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偏弱、认识不全面等问题,并认为需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实践认同等等[10]。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传播既有优势又有弊端。

一方面, 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但另一方面,西方意识形态也借助新媒体手段加紧向我国渗透、蔓延和传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践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11]。此外,学者认为,新时代要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要找准国际定位,在话语体系、传播媒介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12]。

综上所述,新时代十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相关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综合来看,一方面理论研究基本只着眼于理论本身,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分析停留在比较宏观的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研究,且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
另一方面,在新时代,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提升其战略地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很欠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文化共同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内涵

“价值”本来是一个经济学的术语,据学者的追溯,在19 世纪末,“价值”被德国新康德主义的巴登学派哲学家引入哲学。

价值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个体行动选择和评判失误的依据。

社会的价值规范、价值体系引导着人们利益实现的途径和方式。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13]价值被吸纳到个性体系和社会体系中,价值问题既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

价值分别被制度化和内在化,成为社会价值和个人的价值,调节着人们的行为和目标。

价值体系是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规范组成的意义系统,包括国家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民族认同、社会秩序,以及个体的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等。价值体系外化为价值观,它是价值观结构化、系统化的呈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价值观是人们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所持的看法和观点。

核心价值观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体呈现为社会的“元规范”,由社会制度、教育、宣传、文化系统等来支撑,社会成员共享着这些基本的意义和规范框架。

学术界曾经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中国共产党根据价值观的发展规律并结合现实的需要对价值理念进行逐层筛选,提炼、确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4],分别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出了系统的阐释。

“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共24 个字,12 个词。

从国家层面的概括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标。

首先,富强是立于世界的基本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5,富强即国富民强,富强不只是说我国的经济规模大,还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民主指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2]3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再次,文明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趋势,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2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

最后,和谐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谐有两层含义,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2]46,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和谐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49,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从社会层面的概括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理想社会的价值定位。

首先,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指的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有机统一,每个个体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互为前提和条件。

其次,平等是公民社会权利的根本保障,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受任何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再次,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在解决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过程中要切实维护公正原则,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

最后,法治是国家治理规范的重要前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2]40,体现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取向。

从个人层面的概括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美德的要求。首先,爱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爱国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美德,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其次,敬业要求公民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的根本前提。再次,诚信即诚实守信,是公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品德原则,只有做到实事求是,信守承诺,才能促进社会主义诚信建设。最后,友善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强调将团结友善融入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中去,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

(二)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2]44这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涵盖了文化、政治、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领域的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具有高度的价值整合和引导功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压舱石和稳定器。

“中国价值观的所有其他子系统和内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它的,是以它作为正当与否、合理与否的根本准则”[16],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社会发展能量、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极其牢固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创造了各自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需要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之外,更需要知识力量、文化力量、传播力量,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套现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全社会的精神文化建构中,如同精神纽带,在无形中维护着社会成员心灵世界的秩序,是需要群体共同信奉、遵守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维系着社会的实质性整合,使社会或组织的运作更和谐。

社会成员虽然分散、阻隔,但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共识,使得原本陌生的人们也能彼此信任、真诚合作,凝聚起文化共同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历史、现实和未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价值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单一局限在满足当前的现实需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它是面向未来的,蕴含着对现实的超越和对未来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16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化功能就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使得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文化定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价值引领、精神激励、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1]163,“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7],从价值引导上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育人”先“育德”,只有抓住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把“立德”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生成和拓展,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潮流、实践经验和理想信念,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石,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

”[18]5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率由旧章的,它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轫、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演化过程。

1.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19]中国传统价值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碰撞,经过抉择、扬弃、整合等过程。对此,不同学者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有学者回顾、梳理、总结了中国价值观的前两个统一形态,即:封建主义价值观和专制主义价值观[20];
有学者则将其划分为九个阶段,从西周的价值自觉时期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价值重估时期[21]。

尽管在阶段划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从总体来看,儒家价值观始终贯穿整个历史进程,构成了传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其间,道家、墨家、法家包括后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都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阐释,最终与儒家价值观进行调和、相互融合,形成了价值观念兼容并举的局面。

但儒家价值观念经过系统化、理论化发展,能够与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以农立国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在维持社会运转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价值理念体系,即“以儒家学说为主、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为辅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三维传统核心价值体系结构”[22]。

各个历史阶段的儒家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内涵和基本的价值取向。

儒家价值观围绕着自然、国家、社会、伦理等问题展开,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顺应自然天理,修养德性之善;
坚持礼义教化,发展整体和谐的大同社会;
坚持以义为重,建立理想的国家关系等。

尽管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价值观内涵暂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括,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18]5,从侧面反映了全社会推行的“礼义廉耻”是传统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这些观念都可以在儒家价值观中得到印证。

儒家价值观始终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同、求大同”[23]等基本内涵,这些内涵内化为大多数人共同的情感认同和精神追求,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中国价值观传统。

儒家道德思想中的向善思想、仁爱思想、义利思想、修身思想等,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近现代中国的价值观

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自然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的价值观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不断磨合、构建。

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的三民主义价值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价值立场有相当程度上的内在契合性。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

历史说明了“三民主义”价值观未能准确地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无法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

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并提出了追求社会平等、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终极价值目标,与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自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普遍认同与接受的主流价值观。

3.当代中国的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式转向社会主义轨道。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新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了适应中国新政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这些重要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开启了当代转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始终贯穿其中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价值理念,但在改革开放前一度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价值观因为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而被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必须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奋斗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是其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区别之处。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和价值要求,完成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24],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5],这是首次在党的文件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2007 年10 月,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2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7]。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主要内容提炼为三个“倡导”的表述,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和增强“价值观自信”[1]164,指导国家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基本方略的高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28]。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八部分专门以一节阐述“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4。

新时代十年来,我们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切实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中国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完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创新性转换,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当代中国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当代中国价值观不管如何发展,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作为“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29]的精神旗帜,挺起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构建和践行,它的生成、发展与成熟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丰富的精神渊源、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共同阐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第一,丰富的精神渊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思想动力。

首先,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其核心是实现人民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现状,一切为了国家和社会,为了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追求正义、平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理论根基,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价值底蕴。中华传统优秀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能够凝聚最广泛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30]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关系等的关注中凝铸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仍然具有鲜活的时代意义和时代生命力。

例如,“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对于今天社会价值、社会美德的培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

而儒家思想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等论述,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中华儿女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而奋斗。

最后,世界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借鉴资源。世界优秀文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应当在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坚持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理念。

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和世界优秀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注入了思想活力,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吸收这三者的价值理念,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现代化(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价值文化资源化的途径,构建三者的现代共生空间。

第二,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基于历史规律与人民意志的必然选择,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

社会主义价值观基于制度理性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上,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规律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这条道路是内在统一的。

如果脱离了中国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不复存在。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31]“坚持中国道路”,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符合人民意志的价值观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真实具体的共同价值目标,它最大限度地回应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现实价值关切。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

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密不可分。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32]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动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发展的。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和价值“素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探索不断深入,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特性和精神特质的新时代中国精神,不断丰富、充实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框架。

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焕发生机活力,并引导和推动实践,不断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的实践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源于人民实践而生成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社会生活实际,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古往今来,价值观建设都是维系国家存续、制度运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当代中国价值观本身虽然在不断进行修正、扬弃和发展,但其内在特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始终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伟大实践更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质和时代特色,进一步凸显了精神力量、价值观建设和传播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发展与践行

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广泛觉醒,人的价值选择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诉诸理论灌输,还必须融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以文化的力量浸润心灵,坚持显性教育和非显性教育两手抓,不断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效能。

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底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主题,从而不断增强价值观建设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一,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优秀价值观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33]传统优秀价值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文化基因和文明进路,即在价值取向上统筹把握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在方法取向上坚持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措并举,在实践理路上注重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增智启慧、构筑时代精神,明确要求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4]。

而文化自信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和实践基础。

文化自信使我们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评价标准,不断增强价值观建设。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培育到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

从概要性提出“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5]的行动指南,再把着力点具体落实到国民家庭教育、学习教育上,提出相应的价值培育方案;
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起先锋带头作用,需身体力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多次强调广大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勉励广大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做时代新人;
从线下实践延伸拓展到为网络空间搭建价值防线的实践, 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培育机制和培育方案;
不断强化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和“主阵地”作用,持续推动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系统工程贯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得到不断增强。

价值观建设需要同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主题相契合。

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引导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肩负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导时代新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60。

以民族复兴大任要求实现“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结合,即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化和拓展。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价值观在国际的拓展与传播

在新时代,如何让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走出去,是重要的时代命题。

党中央在明确坚持、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考量人类共同价值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具战略性、全球性的眼光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世界眼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概括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

他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36],并主张“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7]。

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63。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全人类共同价值”,我国不断丰富、完善着价值观的理论构建,向世界传达了中国价值的智慧和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重要理念,不能等同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反映了资本主义自私自利的本质,其落脚点是个人。

塞缪尔·亨廷顿指出,所谓“西方的普世主义信念断定全世界人民都应当信奉西方的价值观、体制和文化,因为它们包含了人类最高级、最进步、最自由、最理性、最现代和最文明的思想”[38],他认为这一套信念逐渐式微,并且是错误的、不道德的和危险的。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强调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整合和提升,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具有中国“特色”,也蕴含着人类社会“一般”的价值理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共通之处。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使其能在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当代世界急需新的方案、新的理念来重建文明、和谐的世界秩序,中国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成分,能够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正如罗素所言,“如果在这个世界上有‘骄傲到不屑打仗’的民族,那就是中国。中国人天生宽容而友爱,以礼待人,希望别人也投桃报李”[39],我国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我国在追求公平正义、和平发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全人类价值实践方略。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视角提出的具有世界视野的新型的价值文化范式,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石。

它继承发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特色,还囊括了全人类对社会美好的共同价值追求。

一方面,它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国价值观,表达了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自觉,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生存性贡献” “发展性贡献”和“和平性贡献”,表达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在场性”[40],在众多层面超越了基于地域主义的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基于尊重和对话的前提下的价值观,这是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和“文明终结论”等论调的有力反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

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 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41],反对唯我独尊的态度,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坚持在开放、包容、平等、多样的语境下与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共同发展,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这一价值主张引起了国际共鸣,被越来越来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理解、接受和赞同,为进一步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

可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对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中迈出了成功的步伐,让中国价值、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担当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价值观,也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诠释和中国实践。

在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既要对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话语、传播渠道等要素进行全方位创新,又要充分利用并守住网络这个特殊的场域,争夺网络话语权,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交让人瞩目的满意答卷。

猜你喜欢价值观核心价值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近观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3期)2013-03-01

推荐访问:深化 构建 核心价值观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038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