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传承大师艺术遗产,探求京昆发展之路*——纪念俞振飞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23-07-09 18:45: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廖夏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062)2022年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20周

廖夏璇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062)

2022年是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诞辰120 周年。2022年8月27日,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主办的“雅韵千秋——纪念俞振飞诞辰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来自国内20 多所高校及相关机构的近30 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围绕“俞振飞的表演艺术理论与贡献”“俞振飞与曲界交往及其影响”“俞振飞的艺术实践成就及其他”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共同缅怀和致敬俞振飞先生,梳理和总结俞振飞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探讨和展望新时代京昆艺术传承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开幕式上,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表示,本次研讨会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原上海艺术研究所多次参与举办俞振飞演剧生活纪念会、俞振飞诞辰纪念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精心策划、主办的又一次具有纪念意义的学术研讨活动,旨在凝聚全国戏曲理论力量,抢救和梳理俞振飞先生留下的宝贵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新时代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上海昆剧团副团长冯元君表示,俞振飞先生是上海昆剧团的首任团长,作为横跨京昆两界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全面践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精髓,对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代表俞振飞弟子致辞,通过分享俞振飞先生的两封来信,他深情地回忆了从艺之路上恩师的点滴教诲。他表示,俞振飞先生不仅是享有盛誉的京昆艺术大师,还是杰出的戏曲教育家,其为人、为师之道同样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遗产。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指出,俞振飞先生不仅是当之无愧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文化大家,而且是杰出的昆剧理论家和戏曲教育家。她认为,学习和践行俞振飞先生的艺术思想,传承俞振飞先生的艺术遗产,是我们对俞振飞先生最好的纪念。

在大会主旨演讲中,著名戏曲理论家、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通过考释1964年俞振飞与胡忌先生之间的通信,探讨了俞振飞对于其父俞粟庐曲学渊源和贡献的认识,充分肯定了这封通信在深入考察俞粟庐的曲学师承、“俞家唱”渊源、苏州昆曲传习所创办历史、《粟庐曲谱》出版情况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著名剧作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指出,俞振飞先生是上海昆剧界的“元神”,他在古典昆剧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使昆剧重归雅部,重新成为文人戏剧,还使昆剧进入现代都市剧场,开创了上海昆剧剧场艺术典雅风范,推动了国家层面重视和保护昆剧的行动,培养并影响了几代昆剧小生演员,留下了《粟庐曲谱》《振飞曲谱》《俞振飞艺术论集》等多部著述,泽被后世。

第一场专题研讨会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主持。与会学者分别从俞振飞的艺术思想与表演理论、俞振飞对20世纪中国戏曲的贡献、俞振飞与当代昆曲的知识生成等方面,对俞振飞的表演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入研讨,从宏观的文化层面和微观的方法论层面,阐释了俞振飞及其表演艺术理论的历史价值。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晓认为俞振飞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在著作《俞振飞艺术论集》中提出:“书卷气”表演风格是小生演员的身份特征;四功五法之“法”是指手、眼、身、步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协调;研究戏曲表演人物必须掌握行当的表演程式,抓住人物的基本特征,体验人物性格的特殊性;等等。诸多论点均体现了他深厚的理论造诣。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梁认为,俞振飞是当之无愧的海派文化大师,他不仅寻找到了传统文人雅士与舞台表演艺术家的最佳结合点,还极大地推动了昆曲和京剧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并在戏曲传道授业、薪火相传事业上成就卓越,是一位在京昆艺术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的大家。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山细致梳理了俞振飞的重要人生节点,评述了俞振飞对20世纪昆曲及中国戏曲的贡献。他认为,俞振飞不仅是新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京昆艺术大师和标志性的文化大家,还是整个20世纪传承和发展昆剧的中流砥柱。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赵晓红、硕士生张聪从俞振飞口述史《俞振飞艺术论集》入手,用“做戏”“协调”“格调”概括了俞振飞表演思想的独特性。他们认为,“做戏”是表演主体与戏剧情境的融合,“协调”是舞台程式的重新编码与运用,“格调”是戏曲表演“中和之美”与雅正观念的统一,三者共同体现了俞振飞表演艺术从肢体外延到内心审美的层次感。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从知识生成的角度,探讨了“俞派”“书卷气”等由俞振飞主导及与俞振飞相关的当代昆曲知识的生成路径,重点论述了作为一种“知识生成”方式的“纪念会”对俞振飞相关昆曲知识生成的影响,并认为这些昆曲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仍在继续进行。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一级编辑曹凌燕在学术点评中表示,正如陈均副教授提出的“纪念会”之于俞振飞相关昆曲知识生成的重要影响,本次研讨会对于我们继承俞振飞表演艺术、传播昆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城市文化等,同样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她指出,多位学者发言中提到由王家熙、许寅等整理的《俞振飞艺术论集》,这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理论研究要深入舞台实践,理论研究者要与表演艺术家成为朋友,通过自己的理论积累去帮助他们梳理那些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并将它们提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这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第二场专题研讨会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颖主持。与会学者分别立足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对俞振飞与上海、北京、浙江、苏州、昆山、香港等地的曲界人物的交往史实进行了考察,并对这种交往之于不同地区昆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为我们研究20世纪昆剧发展史及俞振飞艺术体系的建构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福海从文化学视角切入,指出了江南水文化对于认识昆剧的历史地位、理解俞振飞表演艺术特点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昆剧以吴地水文化为基础,并在水文化基础上建立起声腔系统、人物形象体系、情节结构范式、语言表达方式和总体风格特征,我们对俞振飞昆剧艺术体系的研究,离不开吴地水文化这一深厚文化基底。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从俞振飞在“传”字辈早期艺术生涯中的不可或缺、浙江昆苏剧团和《十五贯》对俞振飞焕发艺术青春的不可或缺、俞振飞对浙昆几代人的热心襄助以及俞振飞与周传瑛的终身友谊等四个方面,梳理了俞振飞与浙昆几代艺术家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谊。他认为,昆曲艺术在将来得到有效传承的关键,就是要把以俞振飞、周传瑛为代表的昆曲人树立为世所追摹的大先生。

中国昆曲博物馆副馆长浦海涅通过扎实的文献爬梳,对未见刊载的俞振飞民国时期参加上海昆曲社团活动的旧闻进行了考证,为俞振飞研究补充了新的史料:1914年的“赓春曲社”曲叙,是目前已知俞振飞先生参加的、有确切记录的最早一次昆曲曲叙活动;1933年俞振飞先生参加“昆剧保存社”在“湖社”的公演,为重组“昆剧保存社”和挽救困境中的昆剧“仙霓社”筹款;1947年参加“虹社”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演出,与张元和、张充和一起搬演《断桥》;1947年参加“同声集二十周年纪念彩串”活动,与徐凌云合演《连环记·小宴》;等等。

昆山当代昆剧院艺术采编彭剑飙指出,俞振飞曾多次专程前往昆山与曲友唱和酬谢,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次:一是1918年之前,陪父亲俞粟庐到在昆山投资的李平书家度曲;二是1923年8月参加昆山玉山俱乐部举行的成立一周年纪念活动;三是1955年苏州民锋苏剧团到昆山训练时,前往教学指导张继青。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俞振飞又多次为昆山昆曲的发展建言献策,并为昆山昆曲博物馆捐赠珍贵资料,为近百年来昆山昆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复旦大学博士生、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李良子认为,俞振飞在香港的昆曲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时期以1950—1955年为主,他两次赴港,开拓了昆曲在香港的局面;第二时期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主,推动香港昆曲逐步走向繁荣。李良子指出,香港从毫无昆曲基础到如今曲社、剧团一应俱全,与近现代时局变动导致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但俞振飞个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俞振飞不仅艺术造诣高深、业内声誉极佳,还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最大限度地利用时代赋予的能量推动昆曲事业的发展。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王馨从“倾心传曲”“热心曲社”“传学互长”三个方面对俞振飞与北京业余曲界的交往历史和深厚情谊进行了论述。她认为,作为俞氏唱口的传承者,俞振飞不仅向北方曲友传授了正宗昆曲唱法,还热心参与北京曲社的活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专业昆剧演出团体领导人的俞振飞更加重视与北京业余曲友、曲社之间的联系,在业余曲友与专业工作者之间搭建起相互学习借鉴的桥梁。

浙江传媒学院副研究员裴雪莱以民国时期苏州女曲家殷菊侬为个案,考察了“俞派”曲唱自民国以来的传播和传承路径。他认为,殷菊侬曲唱兼得昆剧“传”字辈朱传茗、姚传芗、张传芳等人的身段表演和江南曲圣俞粟庐之子俞振飞“俞家唱”精髓,她高超的演唱技艺体现了江南曲学血脉相连、代有传人的特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韩雨晴对1934—1949年间俞振飞与梅兰芳合演剧目情况进行了考察。她指出,俞振飞与梅兰芳合作演出的剧目大多是京昆经典名剧,而吹腔戏《贩马记》之所以成为二人合作演出次数最多的剧目,不仅因为它作为一部喜剧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还在于它是俞振飞的经典代表作,俞振飞对赵宠这一人物的演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在学术点评中指出,这一板块学者的研究不仅建立在扎实的文献考证基础之上,还立足地域文化特性,对俞振飞艺术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他认为,俞振飞是一位具有极大文化自信、极深文化修养和极强现代意识的艺术大家,作为一位非科班出身的戏曲演员,俞振飞如何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水平,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第三场专题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廖夏璇主持。与会学者围绕“俞振飞的艺术实践及其他”这一议题,分别从俞振飞的京昆创演实践、昆曲教学实践、昆曲演唱理论及演剧理论等方面,对俞振飞的艺术实践及其经验进行了充分研讨,为当代京昆艺术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山林从四个方面考察了俞振飞与其代表作《贩马记》的艺术渊源:一是梳理了俞振飞演出《贩马记》的历程,指出俞振飞一生钟情于《贩马记》,初学于蒋砚香而转益多师,终于自成一家,共演出两千多次;二是总结了俞振飞对《贩马记》性质的认识,即从昆、京、徽“三不管”到京、昆“两相兼”;三是探讨了俞振飞对《贩马记》艺术性的把握,即“最紧要的问题是演员的‘艺术’”;四是论述了翁瑞午、程砚秋、梅兰芳、黄蔓耘、言慧珠、李蔷华等众多俞振飞《贩马记》合演者眼中的俞振飞表演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谢雍君以《牡丹亭》这个剧目为切入点,由点到线、从线到面,对俞振飞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演艺生涯进行了观照。她指出,昆曲艺术发展到民国时期已呈衰颓之势,《牡丹亭》等昆曲经典剧目在昆曲“传”字辈、“清工”等的传承下一息尚存,其中就有俞振飞的功劳。他参加“鸣和社”,为程砚秋整理《游园惊梦》,随程砚秋携《牡丹亭》等剧赴法国演出,将昆曲《牡丹亭》传播到海外;与梅兰芳合作演出《游园惊梦》,提高昆曲在京剧界的影响力;拍摄昆曲艺术片《游园惊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昆曲艺术,扶植昆曲艺术的发展;与言慧珠合演《游园惊梦》;为岳美缇、蔡正仁传授《牡丹亭》折子戏;等等。这些活动均接续了《牡丹亭》的舞台演出生命力。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白宁从俞振飞对俞粟庐曲唱理论的阐述入手,对俞振飞相关“字、音、气、节”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梳理,论述了俞振飞对传统曲论的沿袭、继承与理论拓展。她认为,俞氏父子承继了昆曲文人“清工”流脉,深得叶堂唱口精髓,身体力行地从传承传播、曲唱实践、曲论总结等多方面弘扬昆曲艺术,对近代昆曲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玄认为“昆曲常用曲牌”理论既是昆曲音乐理论,也是基于表演实践的作曲技术理论。该理论植根于丰厚的曲牌遗产,传承吴梅、杨荫浏、王守泰等曲家构想,始于俞振飞而成于顾兆琳。她深入分析了昆剧《墙头马上》的三例曲牌,认为其经典化离不开选牌的成功,而俞振飞“昆曲常用曲牌”理论也自此找到了方向。她指出,“昆曲常用曲牌”理论在传统与当代、程式与创新间寻找到了平衡点,对当代昆剧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讲师江沛毅认为,诗词曲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基础的代表形式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解读俞振飞“书卷气”的一把钥匙。他对2017年中西书局出版《俞振飞诗词曲联辑注》后,这五年以来新见的十五题、十七首俞振飞诗词曲联等材料进行了考述,指出“戏、文、歌、舞相互渗透,互为一体,最终催生了富有‘书卷气’的个性化的‘俞派’表演艺术”,呼吁在保护和利用俞振飞艺术遗产的同时,尽快建立“俞学”这门学科,全面推进对俞振飞艺术体系的研究。

浙江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刘轩对俞振飞演剧理论的构成进行了剖析,认为其演剧理论主要来源于长期丰富的舞台实践,是他对于自己一生唱曲以及粉墨登场的艺术总结,在内容构成上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论述最充分、体系最完整的是有关唱念做打表演经验的具体总结;二是跳出了具体剧目和剧种的框架,站在一个较为宏观的角度对昆剧以及戏曲表演本体涉及的因素进行深入细致地解析;三是包含了对不同剧种艺术特色的体悟以及对京昆发展前景的思考;四是涉及对专业戏曲演员如何学戏的教学性指导。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何晗围绕俞振飞在不同类型昆曲剧目编创方面的观念和实践,探讨了俞振飞开放包容的创新态度以及合规律、有分寸的创新手法。她指出,经过早年革新传统戏的实践与沉淀,俞振飞的创新逐渐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准绳,即尊重行当家门的同时,对人物注入自己的理解,并以此为出发点,不排斥一切有助于人物塑造的创新。新中国成立后,俞振飞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很多推陈出新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自觉进行的革新明显增多。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方面,他经常能提出有依据、有启发、操作性强的方案,并鼓励传统戏向其他剧种广泛学习。在昆曲现代戏编创方面,他高度认可昆曲艺术存在搬演现代题材内容的可能性,提出在坚守昆曲艺术原则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的变通的观点。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在学术点评中指出,这一板块学者的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对基础文献的收集和考证,这是一项基础文献工作,为我们研究俞振飞以及推进构想中的“俞学”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根基;二是对俞振飞舞台艺术实践与理论的探讨,研究者们史论结合,对俞振飞的艺术生涯进行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多维观照;三是对“俞派”音乐的研究,研究者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论述了“俞派”演唱理论和“昆曲常用曲牌”理论的内涵,对当代昆曲创作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闭幕式上,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对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他指出,俞振飞先生是20世纪戏曲艺术转型关键时期的代表人物,通过研究其艺术生涯及成就,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20世纪中国戏曲的演变轨迹。他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认为与会学者对“俞家唱”“书卷气”等相关知识,以及俞振飞先生的舞台艺术经历、俞振飞先生作为戏曲教育家的贡献等,均作了较为细致的文献爬梳和相对系统的理论总结。同时,他还对今后的俞振飞研究提出了新的期望,尤其是在“俞家唱”相关理论的研究中,亟须引入新的辨析视角,仍有大量的基础工作有待戏曲理论界共同推进。

最后,夏萍主任致闭幕辞。她指出,正是因为专家学者们持续不断地研究、传播、推广,俞振飞先生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才能在滚滚历史洪流中一代代传承、赓续,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闪耀出历久弥新的光芒。她还特别感谢了吴新雷教授,对他无偿捐赠自己珍藏多年的俞振飞先生手稿、俞振飞先生亲笔签名剧照及国际友人翻译的《粟庐曲谱》卷首《习曲要解》英译本原件这一慷慨之举,致以了诚挚的敬意。她还盛情邀请与会专家参观正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雅韵千秋——俞振飞诞辰120 周年纪念展”,并宣布该展览的线上展厅将于研讨会结束后发布,该展览旨在让更多上海市民乃至全国人民,通过可参与、可体验、可感受的数字文化平台,感受“俞派”艺术的魅力,领略一代宗师的风采。

猜你喜欢昆剧昆曲理论罗周昆剧创作论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坚持理论创新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神秘的混沌理论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9期)2021-11-24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湘潮(上半月)(2021年4期)2021-07-20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4期)2020-12-14《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中华戏曲(2020年2期)2020-02-12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戏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中华戏曲(2018年1期)2018-08-27

推荐访问:之路 探求 诞辰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15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