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创新行动计划9篇

时间:2022-11-25 14:20:0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创新行动计划9篇创新行动计划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发展戓略全面实施工业于联网26n戓略围绕推劢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聚焦工业

创新行动计划9篇创新行动计划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发展戓略全面实施工业于联网26n戓略围绕推劢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聚焦工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行动计划9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行动计划9篇

篇一:创新行动计划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发展戓略全面实施工业于联网26n戓略围绕推劢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聚焦工业于联网生态化供给体系化应用融合性赋能上亍上平台立体化安全全方位服务六位一体的发展仸务开展续推进工业于联网融合发展实现倍增效应率先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于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推劢我市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制造强市和智能经济强市提供新劢能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2年)为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根据国家和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工作思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工业互联网“2+6+N”战略,围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聚焦工业互联网生态化供给、体系化应用、融合性赋能、上云上平台、立体化安全、全方位服务六位一体的发展任务,开展N项行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倍增效应,率先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推动我市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创新制造强市和智能经济强市提供新动能。(二)发展目标。到2022年年底,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我省、辐射全国的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城市产业能级大幅提升。——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生态体系。先进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多层次系统化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体系完善。建成1-2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培育10个以上具备

  行业、区域竞争力的企业级平台,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分级分类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资源池。

  ——构建国内一流的应用示范体系。形成涵盖特定场景、特定行业及产业集群的“点-线-面”结合的应用示范体系。打造6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培育1-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创新先进技术多模态融合的发展模式。推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培育60个以上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示范项目。

  ——持续深化企业上云上平台。不断加大对企业上云的支持力度,提升上云应用效益,精准高效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

  ——建设立体化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涵盖体系管理、公共服务和态势感知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形成多维多元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集宣传推广、展示体验、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重点任务(一)壮大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支持开展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构建跨行业跨领域创新引领、特定行业特定区域协同发展的平台体系。建设

  涵盖国内优秀供应商的分级分类解决方案资源池,推动各行业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商协作发展。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1.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加快支持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鼓励龙头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深化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企业率先应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工业无源光网络(PON)、窄带物联网(NB-IoT)、时间敏感网络(TSN)、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工业网络技术,提升工业企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对上线运营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参照市网络化改造项目扶持政策给予支持。每年评选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改造标杆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

  2.平台体系培育行动。鼓励行业平台向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发展,大力支持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发展,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特定行业平台。支持国家级平台落户济南,立足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特定区域平台。支持开展工业互联网测试平台建设,并根据平台服务能力给予资金支持。对国家、省级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市级给予配套支持。对重点平台引进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每年评选3个以上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省重点平台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研发能力提升行动。加快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研发能力,支持校企联合开展智能化装备、工业协议解析、边缘计算系统、工业无线通信、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安全防护等技术产品研发,开发一批面向生产流程优化、产品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供应链协同等应用场景的工业软件。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实验室、应用创新中心等创新研究机构,开展技术试验、模式验证、产品孵化与推广等工作。评选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水平和应用推广效益显著的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产品,并按照研发投入给予一定奖励。引进一批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培育一批省、市级研发机构,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分级分类供给资源池建设行动。率先开展分级分类工业互联网资源池建设,制定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分级分类管理办法。面向全国征集服务济南的工业互联网供应商、解决方案及工业APP,从优遴选一批给予奖励,并定期予以公示。组织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对接活动,加快推动解决方案应用普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打造点-线-面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体系。围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典型场景,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项目。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精品钢、先进材料等重点行业,发展一批复制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围绕产

  业集群和园区,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5.应用示范拓展行动。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运维服务,支持企业开展“互联网+工业”新模式、新方法探索,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制定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评价方法,支持产业集群等建设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协同设计、安全集中监控、网络化协同生产等应用示范,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企业基础能力、战略组织、产品服务、生产运营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企业应用水平测评,定期发布测评成果。每年评选20家以上市级应用示范企业、2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项目、1-2家市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开展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成熟度评估工作,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并优先推荐参评国家、省级应用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

  (三)完善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体系。开展“工业互联网+”融合行动,打造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标识节点+行业等融合应用示范,培育一批融合型应用系统集成商,形成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6.“工业互联网+新技术”融合行动。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5G”行动,推广开展设备远程诊断、设备自主运维、高清视频监控、AGV自动调度、无人驾驶等智能工厂应用与试点。

  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行动,深化智能一体化管理、风险监测预警、工艺流程优化、供应链集成优化、机器视觉检测、产品良率优化等应用。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区块链”行动,推动基于区块链的质量链、全流程质量追溯、数字保险箱可信服务等应用推广,探索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数据安全和数据资产管理等应用。每年支持10个以上融合应用示范标杆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

  7.“工业互联网+行业”融合行动。组织开展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供需对接,推动标识节点建设企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行业领域交流对接,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开展二级节点注册和行业领域解析应用。每年支持10个以上行业融合应用示范标杆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深化企业上云上平台。落实国家、省关于企业上云的部署要求,加速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化上云,提升企业上云上平台应用效果,培育上云上平台新模式新业态。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8.上云上平台深化行动。着力完善服务保障措施,继续实施《市“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中的财政支持政策和推进机制,深化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作,培育一批云化管理、云化运维、云化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构建多方协同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职责明确、机制清晰的政府、企业多级安全管理制度,依托安全公共服务平台

  开展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及安全培训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政府、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9.安全体系建设行动。健全政府和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健全系统风险评估、安全审计、安全事件报告和问责等制度,以及监督检查、信息共享通报、应急处置等管理制度。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安全“白名单”,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动态调整。推动企业接入山东省安全态势感知平台。面向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专题培训。(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网信办)

  (六)完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注重发挥专业服务机构作用,组织开展峰会、论坛、对接会等宣传推广活动,开展人才交流与培训,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服务保障体系。重点实施以下行动:

  10.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积极支持协会、联盟等行业机构开展供需对接、峰会、论坛、竞赛等活动,支持企业、院所、第三方机构与政府合作建设工业互联网体验中心,并根据规模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打造工业互联网发展良好环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建设或引进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平台应用专项培训,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国家、省认定的,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投资促进局)

  三、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市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班机构设置,下设工业互联网工作组,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作。制定重点任务分工表,协调保障全市工业互联网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落地。强化省、市、区协调联动,探索发展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新模式、新经验。组建工业互联网专家委员会,加强与国家顶级智库合作,支撑我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二)深化政策支持。继续保留“企业上云”专项引导资金,三年内每年设置2000万元,其他相关支持资金从我市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专项中列支。鼓励支持本地工业互联网企业与第三方单位联合申报国家和省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工业互联网重大项目资金支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本市工业互联网建设。(三)加强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人才引进政策作用,用好各类引才引智平台,吸引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高端领军人才和管理团队。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合作,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打造工业互联网领域专业团队和人才支撑体系。(四)加大宣传力度。全力支持举办工业智能大赛、工业大数据竞赛、工业互联网峰会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活动,提升我市工业互联网影响力。综合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

  广泛深入宣传我市工业互联网政策、产业环境和取得的成果,营造有利于我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二:创新行动计划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工作任务分工方案一、重点工作和任务

  (一)新产业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推动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6英寸田-V族化合物集成电路、存储芯片(DRAM等项目建设,加快设计业、制造业、封装测试业协同发展。壮大新型显示产业,加快推进8.5代TFT—LCD面板、莆田华佳彩6代Oxide液晶面板、厦门天马微(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液晶模组和智能终端生产规模。推动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新一代通信网络系统设备、数字家庭网络设备、高性能服务器等研发生产,促进微波功能模块、微波介质材料、5G通信等技术研发和产品转型。做强软件业,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集成电路设计以及特色应用软件等,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2.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和稀土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加快建设中国(厦门)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打造氟化工新材料生产基地。发展碳纤维、锦纶、无机非金属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高品质不锈钢、铝合金与特种金属材料。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推动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产业化。(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3.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传感器和智能化仪器仪表、伺服装置和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加快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重大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创新能力。着力提高高速精密重载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大型精密模具、核心芯片

  等基础制造水平。(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4,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自动化控制、低温烟气余热深度回收、非晶变压器、高效电动机等工业节能设备,以及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

  扩大平板式脱硝催化剂、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空气净化器等生产规模,加快膜材料和组件、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成套处理设备等水处理设备产业化。(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

  壮大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危险废物处置技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技术,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设备及其配套产品、垃圾处理技术设备和环保药剂。(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

  5,新能源产业完善从硅料(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工程总承包全产业链,支持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系统建设,打造国家级光伏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和东南沿海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以风电成套机组设计和组装为核心,带动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推动大功率、高能量动力锂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发展阀控密封蓄电池、锲氢电池等新型动力电池,打造国内新型环保型动力电池制造和研发中心。建设海西核能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第二代在运核电机组延寿技术开发,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6.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业,重点开发蛋白质及多肽药物、干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核酸药物及基因治疗药物;鼓励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医学影像设备、人工关节、齿科材料、体外诊断医疗器械及试剂等;培育现代中药业,加快名优中成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名医名方和优质中医保

  健产品开发;推动化学药向“改良型新药”“创新药”升级。发展生物制品业,建立以细菌、酵母、藻类等为基盘的细胞工厂,重点推广细胞转化和酶催化等绿色制造方式。(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卫计委、教育厅、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

  7.海洋高新产业继续做强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海洋可再生能源机械、核电机械、港口机械等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汽车滚装船、液化气运输船、客滚船、远洋渔船、游艇等高技术船舶,积极研制大型邮轮。(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海洋渔业厅、科技厅)加大海洋资源开发,重点开发海洋高效创新药物和海洋现代中药、海洋功能食品、新型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农用制品、海洋生物酵制剂及海洋生物源化妆品等;集成海藻能源、海水淡化关键技术,促进海水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等可再生能源。(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科技厅、发改委、海洋渔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8.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一批大型旅游、健康、养老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责任单位:省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厅、商务厅)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促进工业设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与制造业、建筑业、农业、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发改委、文化厅、经信委、科技厅)9,现代特色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设施装备业、农产品加工业、冷链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等产业组团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精致化、集约化、高附加值化。支持引导有实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产优质的品种。推动分子标记技术、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结

  合,发展组培技术,提高育种水平。着力提升设施及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创建农业物联网基础信息传输平台、存储平台和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和精准化服务。重视生态农业集约化种养技术和农产品综合加工、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科技厅、发改委)

  (二)新技术1,加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改,加快新技术产业化。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企业加快研发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重点突破关系我省整机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芯片、轴承、液压元件、紧固件、陶瓷纤维、光学器件、仪器仪表等基础产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升铸锻、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及特殊加工等先进制造工艺水平。组织实施工业强基重大技术攻关,提升核心基础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推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科技厅、发改委)9.积极研发前沿新兴技术

  

篇三:创新行动计划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目录

  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三)主要目标..........................................2二、主要任务与举措......................................4(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4

  1.提升专业建设水平...........................................................................................42.开展优质学校建设...........................................................................................43.引进境外优质资源...........................................................................................5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5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66.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77.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88.促进区域协调发展...........................................................................................9

  (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9

  1.推进分类考试招生...........................................................................................92.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103.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104.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115.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126.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127.支持民办教育发展.........................................................................................138.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13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14

  1.服务中国制造2025........................................................................................152.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153.深化校企合作发展.........................................................................................16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165.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17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7.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198.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19

  (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20

  1.提高经费保障水平.........................................................................................20

  —I—

  2.完善院校治理结构.........................................................................................203.完善质量年报制度.........................................................................................214.建立诊断改进机制.........................................................................................225.改进高职教师管理.........................................................................................226.加强相关理论研究.........................................................................................23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24

  1.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4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25

  三、保障措施...........................................25(一)加强组织领导.....................................26(二)强化管理督查.....................................26(三)营造良好环境.....................................27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一览表..................28

  —II—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强化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加强现

  —1—

  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标准、国家机制和国家政策。

  ——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健全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全面提高保障水平。

  ——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依法制定章程,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三)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2—

  ——体系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

  ——服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与行业企业共同推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机制初步形成;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显著增强。

  ——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全面建立;院校治理能力明显改善;职普沟通更加便捷,升学渠道进一步畅通;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更加健全;产教融合发展成效更加明显;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更加完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以专业为载体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支持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机制更加完善;基于增强发展能力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更加成型;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

  —3—

  文化初步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持续扩大、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

  二、主要任务与举措(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特点,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要素质量、创新发展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程度和社会认可度。1.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2.开展优质学校建设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

  —4—

  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3.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申办聘请外国专家(文教类)许可、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

  —5—

  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增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职教教师培养能力。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统筹考虑经费安排;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将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任教情况作为个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在有关民族地区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

  —6—

  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6.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系统构建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步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技术创新服务能力,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的就业率(不含升学)低的专科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引导一批独立学院发展成为应用技术

  —7—

  类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动产学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展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可行性研究。

  健全职业教育接续培养制度。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制定工作;协调各级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目录管理;系统设计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从专业设置入手规范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办学,强化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导作用;探索区别于学科型人才培养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培养模式。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力补充为核心的职普互通机制。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7.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行业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等,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并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开展多元投入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建立基于学分转换的集团内部教学管理模式。支持有特色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输出品牌、资源和管理的方式成立连锁型职业教

  —8—

  育集团。积极吸收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

  8.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布局与发展。引导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群)。探索基于增强发展能力的东中西部合作机制,支持东中西部学校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东中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或职教集团),通过托管、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对口支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支援革命老区、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地市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尊重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以外部体制创新、内部机制改革、院校功能拓展为抓手增强院校办学活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1.推进分类考试招生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

  —9—

  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研究制订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拓宽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学习通道。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和本科高等学校,特别是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

  2.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实行学分制,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包含各类学历和非学历教育),设立学分银行;在坚持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社区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转移与认定。3.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试点社会力量通过

  —10—

  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鼓励民间资金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工作室。支持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鼓励行业企业办和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建立教师年金制度。支持营利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4.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健全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切实履行举办方责任。鼓励和支持行业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规划与指导;扶持行业加强指导能力建设;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规定的领域范围内自主开展工作,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就业形势分析、专业预警定期发布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

  —11—

  大赛。5.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按照

  职业教育规律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高等职业院校承担,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职工教育培训、对接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支持地方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制定支持政策、购买社会服务时,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对企业因接收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6.落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构建政府、高校、社会新型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督促地(市、州)政府进一步明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与权限,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权利和义务,更好落实学校办学

  —12—

  主体地位。简政放权,支持学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支持高校面向社会依法依规自主公开招聘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自主选聘教职工、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放管结合,健全以章程为统领规范行使办学自主权的制度体系;优化服务,履行好政府保基本的兜底责任和监管职责。

  7.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可由省级政府统筹、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职业教育资源。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据,探索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办法。8.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网络及教育资源优势,向社区开放服务;面向社区成

  —13—

  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治、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开设养生保健、文化艺术、信息技术、家政服务、社会工作、医疗护理、园艺花卉、传统工艺等专业的职业院校,应结合学校特色率先开展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社区居民代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和社区教育服务计划提供平台,协调社区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条件,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发展多样化的职工继续教育,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以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就业准备、创业指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普通教育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辅导,为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提高就业质量服务。鼓励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主动承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培训。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外交政策需要,紧密结合培养杰出人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

  —14—

  1.服务中国制造2025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将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成为区域内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专业的布局与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2.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

  —15—

  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发挥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

  3.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于师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选择自主创业的,按规定给予启动资金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与企业合作转化的,可按照法律规定在企业作价入股。支持学校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创新等活动。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

  —16—

  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5.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支持地方和行业引导、扶持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试点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合作企业主要负责选派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校企联合保障学生权益、保证合理报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学生责任保险和工伤保

  —17—

  险。地方应允许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采用单独考试招生的办法从企业员工中招收符合本地高考报名条件的学生,使学生兼具企业员工身份;国家亟需专业经教育部同意可进行跨省招生试点。完善技术兵种与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组织方式和支持政策,支持技术兵种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6.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扶持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提高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围绕农业产业链和流通链培养培训适应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创新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农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社会服务等工作机制,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引导各地将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向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倾斜,动员相关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参与专业建设,特别加大对农业、水利、林业、粮食和供销等涉农行业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18—

  7.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深化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改革,重点培养文化创意人才、基层文化人才,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与工艺。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8.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广泛参与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援助的渠道和政策。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与规则的研究制定,开发与之对应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扩大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并不断扩大规模;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全国职

  —19—

  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放管结合完善依法治校,逐步形

  成政府依法履职、院校自主保证、社会广泛参与,教育内部保证与教育外部评价协调配套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1.提高经费保障水平落实生均拨款政策,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各地应引导激励行政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学费收入优先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方面的支出。2.完善院校治理结构落实《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建立健全依法自

  —20—

  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高等职业院校治理结构。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学校的资源整合、科学决策和战略规划能力,开展校长公开选拔聘任试点。推动高等职业院校设立有办学相关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发挥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发挥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需要,根据条件设立校级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加强风险安全制度建设。

  3.完善质量年报制度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发布质量报告;支持第三方撰写发布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稳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部署与应用,逐步加强状态数据在宏观管理、行政决

  —21—

  策、院校治理、教学改革、年度报告中的基础性作用。4.建立诊断改进机制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

  教学诊断和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保证新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办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教育部牵头研制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指导方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特点确定诊改重点,供地方和院校参照施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推进行政区域内高等职业院校诊改工作,根据需要抽样复核诊改工作质量;院校举办方协同高等职业院校自主诊断、切实改进。

  支持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为依据,通过结果评价、结论排名、建议反馈的形式,倒逼职业院校的专业改革与建设,职业院校自愿参加。专业诊改方案由相关行业制订、教育部认可后实施。

  5.改进高职教师管理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将师德表

  —22—

  现、教学水平、应用技术研发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效等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单独评审。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制定和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不低于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规定的标准)。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比照本科高等学校核定公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原则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6.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国家级、省级、市(地)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研究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各地应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23—

  发挥学校人才、信息、资源聚集的优势,引导广大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1.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规范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扶持学生优秀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试行)》。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24—

  2.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文化艺术类课程建设,完善人格修养,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学校历史沿革、专业发展历程、杰出人物事迹的文化育人作用。围绕传播职业精神组织第二课堂,弘扬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三、保障措施本计划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战线贯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各地

  —25—

  必须高度重视,保证落实。(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制定国家层面的

  政策、制度和标准,省级政府是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主体。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规划、宏观管理作用,主动协调配合发展改革、财政、人社、农业、扶贫等有关部门,协调项目预算、保证任务落实。各地要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根据本行动计划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好落实方案;按照国家财政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各类教育培训经费,保证落实方案的顺利实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体制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出台政策、配套条件,有效解决瓶颈问题。

  (二)强化管理督查各地要逐级按照职能分工量化落实方案,逐级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定时间表和任务书,实行项目管理;将落实方案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日常指导、检查与跟踪,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工作要求。行业部门要引导和督促相

  —26—

  关行业企业制定和执行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各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教育部将汇总整理各地申请承担的任务及量化指标、统筹梳理各地自主申请的项目及建设方案予以发布,同时做好事中监督管理、事后检查验收工作;各地实际任务及项目的完成情况将作为中央财政改革绩效奖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布局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三)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各地根据需要出台职业教育条例、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消除城乡、行业、学校、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宣传教育工作。通过主流媒体和各种新兴媒体,广泛宣传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政策、高等职业院校先进经验和技术技能人才成果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27—

  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任务、项目一览表

  任务一览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时间进度

  RW-1RW-2RW-3RW-4

  RW-5RW-6

  教育部(国际司、

  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

  职成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

  持续推进

  会

  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省级教育行政部

  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

  化教育资源

  校

  选择类型相同、专业相近的国(境)省级教育行政部

  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门、高等职业院

  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校

  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

  持续推进

  教育部(国际司、

  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申办聘请外国专职成司)、省级

  持续推进

  家(文教类)许可

  教育行政部门、

  高等职业院校

  教育部(国际司、

  职成司)、省级

  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

  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持续推进

  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门、高等职业院

  —28—

  序号

  工作任务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负责单位校

  时间进度

  RW-7RW-8RW-9

  RW-10RW-11RW-12

  教育部(教师司、

  职成司)、省级

  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教育行政部门、2016年出台措

  省级培训计划

  相关行业职业教施,持续推进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

  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

  有关省级教育行持续推进

  政部门

  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

  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兼职教师

  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省级教育行政部

  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把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技术

  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2016年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人员纳入兼职教师管理范围。核算教委员会

  师总数时,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

  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教育部(民族司、

  在有关民族地区加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司)、有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高等职

  持续推进

  业院校

  教育部(科技司、

  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职成司、信推

  范》,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办)、省级教育持续推进

  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行政部门、高等

  职业院校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底前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29—

  序号RW-13RW-14RW-15RW-16RW-17RW-18

  RW-19RW-20

  RW-21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教育部(职成司)持续推进

  发布实施“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

  教育部(规划司、

  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6年底前出台

  高教司)、省级

  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形式和

  措施,持续推进

  教育行政部门

  培养模式

  开展设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教育部(职成司、

  2018年底前完成

  可行性研究

  学位办)

  编制“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研

  究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教育部(规划司)2016年底前完成

  例》

  教育部(职成

  修订一批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司)、相关行业

  2018年底前完成

  学标准和实验实训装备技术标准

  职业教育教学指

  导委员会

  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到2017年,专科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20万人

  教育部(职成司、2016年底前出台

  规划司)、省级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部(职成

  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司)、省级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研制“示范性行政部门、相关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方案与管理办法”行业职业教育教

  2016年底前出台,持续推进

  学指导委员会

  持续缩减本科高校举办专科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教育部(规划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持续推进

  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规范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研究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2016年通

  教育部(学生司、2016年底前出台

  规划司)、省级措施,持续推进

  教育行政部门

  —30—

  序号

  RW-22RW-23RW-24RW-25RW-26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等职业

  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

  成为主渠道;逐步提高专科高等职业

  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

  例和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

  业生的比例

  2016年出台意

  研制“关于推进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教育部(职成司)

  工作的指导意见”

  见;2018年底前完成网络平台建设,开展学习成果

  积累与转换试点

  试点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承租、委托

  管理等方式参与办学活力不足的公

  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鼓励民间资本

  与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鼓励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办和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年金制度,探

  索在营利性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

  职工持上市股

  省级教育行政部

  开展建设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

  门、相关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

  2018年底前完成

  指导委员会

  相关高等职业院

  成立混合所有制高等职业院校联盟

  2018年底前完成

  校

  以购买服务方式支持行业职业教育

  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规定的领域范围教育部(职成司)持续推进

  内自主开展工作

  —31—

  序号RW-27RW-28RW-29RW-30

  RW-31

  RW-32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化

  教育部(职成司、国际司),相关

  持续推进部委、行业协会、企业

  教育部(职成

  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司)、省级教育

  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行政部门、高等持续推进

  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职业院校、相关

  的意见》

  行业职业教育教

  学指导委员会

  地方各级政府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

  经费、制定支持政策、购买社会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持续推进

  时,将企业举办的公办性质高等职业门

  院校与其他公办院校同等对待

  教育部(职成司、

  研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2016年出台

  政法司)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

  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

  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

  构的意见》,落实和扩大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支持学校自主确定教学科研行政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支持高校面向社会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依法依规自主公开招聘教学科研行

  政管理等各类人员、自主选聘教职

  工、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

  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

  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教育部(规划

  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司)、省级教育持续推进

  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职业教育资行政部门

  源

  —32—

  序号RW-33RW-34RW-35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

  依据,探索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省级教育行政部

  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高等职业门

  教育发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

  2016年底前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职业教育办学的办法

  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可由省级政府统筹、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

  教育部(规划司、2016年底前出台

  学生司)、省级措施,持续推进

  教育行政部门

  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活动;建立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和社区教育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底前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RW-36RW-37RW-38RW-39

  省级教育行政部

  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

  门、相关行业职持续推进

  业教育教学指导

  委员会

  省级教育行政部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门、高等职业院

  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校、相关行业职持续推进

  机制

  业教育教学指导

  委员会

  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省级教育行政部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门、高等职业院

  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校、相关行业职持续推进

  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教育教学指导

  业、培养人才

  委员会

  优先保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省级教育行政部持续推进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门、高等职业院

  —33—

  序号RW-40RW-41RW-42RW-43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校、相关行业职

  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业教育教学指导

  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委员会

  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相关专业

  的布局与发展

  省级教育行政部

  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持续推进

  委员会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

  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省级教育行政部

  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门、高等职业院

  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配合“走出去”校、相关行业职

  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业教育教学指导

  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支持专科高等职委员会

  业院校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

  持续推进

  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

  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

  融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省级教育行政部

  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

  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校

  践平台

  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

  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

  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省级教育行政部

  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优先支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

  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校

  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

  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

  —34—

  序号

  工作任务籍休学创新创业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RW-44

  地区、有关部门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高等职业院校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校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RW-45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教育部(高教司、2016年底前启动

  职成司)

  RW-46RW-47RW-48

  加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

  等重点文化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升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公共服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持续推进

  务、社会管理的能力

  教育部(国际司、

  职成司)、省级

  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政策对教育行政部门、

  话,探索对发展中国家开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院校、持续推进

  援助的渠道和政策

  相关行业职业教

  育教学指导委员

  会

  省级教育行政部

  鼓励示范性和沿边地区高等职业院门、高等职业院

  校利用学校品牌和专业优势,积极吸校、相关行业职持续推进

  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业教育教学指导

  委员会

  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35—

  序号RW-49RW-50RW-51

  RW-52

  RW-53RW-54RW-55RW-56RW-57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落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政策,引

  导激励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高职生均经费制度。到2017年本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平均水平不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017年达到标准,持续推进

  低于12000元

  完成高等职业院校章程制定、修订工作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5年底前完成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参照《高等学校学

  术委员会规程》设立学术委员会;一批(不少于20%)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底前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试行)》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机构

  巩固学校、省和国家三级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强化对报告发布情况和撰写质量的监督管理

  教育部(职成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加强分类指导,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高职院校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

  教育部(职成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启动相关工作,持续推进

  一批省份发布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专省级教育行政部

  2018年底前完成

  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

  门

  一批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省级教育行政部

  制定执行反映自身发展水平、不低于门、高等职业院2018年底前完成

  国家规定标准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校

  推动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人事省级教育行政部

  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岗聘用、门、高等职业院

  竞聘上岗

  校

  2018年底前出台措施

  制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省级教育行政部2018年底前出台

  绩效评价标准;55岁以下的教授、副门、高等职业院措施

  —36—

  序号RW-58RW-59RW-60RW-61RW-62RW-63RW-64RW-65

  工作任务教授每学期至少讲授一门课程

  负责单位校

  时间进度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和队伍省级教育行政部

  建设,加大投入支持相关研究工作;门、高等职业院

  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专门教校

  育研究机构,开展教学研究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016年底前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教育部(思政

  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

  司)、省级教育

  职院校按师生比1:200配备辅导员;

  2018年底前完成

  行政部门、高等

  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职业院校

  省级教育行政部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质量测评体系(试行)》

  校

  省级教育行政部

  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门、高等职业院持续推进

  校

  教育部(体卫艺

  司)、省级教育

  落实《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持续推进

  行政部门、高等

  职业院校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持续推进

  省级教育行政部

  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持续推进

  委员会

  —37—

  项目一览表

  序号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时间进度

  XM-1XM-2XM-3XM-4XM-5XM-6XM-7XM-8

  骨干专业建设(3000个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6年出台措施,2018年底前完成

  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1200个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6年出台措施,2018年底前完成

  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016年出台措施,2018年底前完成

  省级教育行政部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500个左右)

  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2018年底前完成

  委员会

  新建一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教育部(职成司、

  2018年底前完成

  源库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高教司、财务司)

  立项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0个左右)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0门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持续推进,2018年完成

  省级教育行政部

  建成一批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门、相关行业职

  2018年底前完成

  中心(50个左右)

  业教育教学指导

  委员会

  建设一批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80个省级教育行政部

  左右);遴选10个省份开展多元投入门,有关行业、2018年底前完成

  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企业、高等职业

  —38—

  序号XM-9XM-10

  XM-11XM-12XM-13XM-14

  XM-15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点

  院校、相关行业

  职业教育教学指

  导委员会

  建设一批连锁型职教集团(20个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8年底前完成

  支持东中部地区高职院校(职教集团)

  对口支援西部职业院校;支援革命老教育部(职成司、

  区、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和集中连财务司、民族2016年出台措施

  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司)、有关省级

  提升办学基础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行政部门

  (400校次左右)

  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支持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100个左右)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高等职业院校

  2016年出台措施,持续推进

  与行业联合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教育部(职成

  议(5个以上),联合制定行业职业司)、相关行业2018年底前完成

  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

  组织

  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和专业设置指导报告(40个左右)

  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年底前完成

  研制“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公布一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

  2016年底前出台教育部(职成司)

  意见,持续推进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省级教育行政部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500个左右),门、高等职业院2016年出台措

  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校、相关行业职施,2018年底前

  色学院

  业教育教学指导完成

  委员会

  —39—

  序号XM-16XM-17XM-18XM-19XM-20XM-21XM-22

  工作任务

  负责单位

  时间进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

  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500个左右)

  门、高等职业院校、相关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

  2016年出台措施,2018年底前完成

  委员会

  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级教育行政部2016年出台措

  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门、相关行指委、施,2018年底前

  左右)

  高等职业院校完成

  开发建设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

  2018年底前完成

  教育部(职成

  新组建一批农业职教集团;省部共建司)、有关省级2018年底前完成

  一批国家涉农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教育行政部门、

  有关行业

  建设一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00个左右)

  教育部(职成司)、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2018年底前完成

  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

  支持对用人单位影响力大的行业组织教育部(职成

  2016年开始试点

  开展专业层面的教学诊改试点

  司)、相关行业

  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遴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品牌(100个左右)

  教育部(思政司)、高等职业院校

  2018年底前完成

  —40—

  

  

篇四:创新行动计划

  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摘编)

  (教育部,2018年4月3日)前沿创新

  1.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在自主学习、直觉认知和综合推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突破逻辑推导、知识驱动和从经验中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的难点问题,建立解释性强、数据依赖灵活、泛化迁移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理论新模型和方法,形成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

  2.加强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围绕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人工智能专用芯片、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协同,形成终端和云端之间协同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

  3.促进人工智能的技术体系构建。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重点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混合智能增强能力、自主运动体执行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的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构建。

  4.加强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和战略研究。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多元空间安全、知识服务、互联网金融、减灾防灾、社会精细管理、健康保障与疾病防护、科学化脱贫等方面推进协同创新;建设若干高水平人工智能科技智库,支持开展重大科技战略与政策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指导,回应社会热点关切。

  人才培养1.加快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

  2.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推进“新工科”建设,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推动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到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

  3.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基地的融合,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并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4.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1.推动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研究智能教育的发展策略、标准规范,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管理、教育评价、教育科研等的融合路径和方法,发展智能化教育云平台,鼓励人工智能支撑下的教育新业态,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2.推动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实现智能制造中设计、生产、试验、保障、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研发新型智能传感器件、突破智能控制装

  备难点问题、部署智能制造云,建设泛在互联、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共享服务、自主智慧、万众创新的新生态系统,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

  3.推动智能医疗应用示范。针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出生缺陷和生育障碍等主要健康问题,突破多模态流式健康大数据的分析与理解的瓶颈问题,促进非完全信息条件下综合推理、人机交互辅助诊断、医学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在医疗领域高效融合,推动医学领域大数据与其他领域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搭建具有识别、判别、筛选和推理等功能的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创新服务云平台,增强智能医疗供给能力。

  4.推动智能城市应用示范。基于泛在汇聚和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城市生态要素和城市复杂系统的全面分析和深度理解;基于综合推理、知识计算引擎和群体智能等核心技术,构建城市典型智能应用系统,深度推进城市运行管理高水平决策,推动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城市精细管理、知识发现和辅助决策的支撑体系,在环境、政务、便民等方面构建领域智能产品和系统。

  5.推动智能农业应用示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营养与健康、智能装备技术等深度融合,突破农业动植物信息感知、解析与智能识别、农业跨媒体数据挖掘分析、农业人机混合智能交互与虚拟现实、农业群体智能决策和农业人机物协同等关键技术,协同构建绿色化、高效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未来农业模式和示范基地。

  6.推动智能金融应用示范。围绕“互联网+”战略在金融领域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基于全息金融大数据,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宏观金融决策模型,突破金融内在的发展规律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约束;基于银行、证券、网络等金融数据,利用深度学习等核心智能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构建基于行业与领域的复杂

  金融指令模型;基于金融大数据的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及个体行为属性,利用知识图谱、推理计算等模型,准确实现金融风险防控、信用评估、态势演化等。

  7.推动智能司法应用示范。促进法学类院校和相关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的结合,充分应用文本分析、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基于大规模历史司法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其他关联数据,研制智慧检务和智慧法务系统,研发自动案件线索发现、智能定罪和辅助量刑、自动文书生成、自动法律问答、智能庭审等智能辅助工具,在法院和检察院进行应用示范,进而提高办案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案件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篇五:创新行动计划

  2021年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获奖名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根底医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优秀指导教师86王学军王岩磊王勇平王震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20XX年兰州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获奖名单

  先进集体(10个)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优秀指导教师(86人)包爱科、蔡文成、陈思宇、陈玉洪、程修文、慈志鹏达朝山、单菲菲、邓红、邓文靖、狄长艳、杜彦磊冯世平、高宏霞、高晖、高丽萍、高学德、勾晓华郭顺林、郭正刚、胡晓斌、姜安印、康宏、黎家李公平、李惠菊、李惠民、李守良、李小鹏、李训栓李志远、刘宝吉、刘同山、刘伟生、龙瑶、路东平马清、马志新、毛雪雯、潘多强、祁菁、屈直敏沈剑敏、苏莉、苏云、孙柏年、孙斐、唐金科唐瑜、陶燕、田金徽、王方聪、王静、王强王少华、王向东、王学军、王岩磊、王勇平、王震魏虎来、吴强、谢蓓、严世强、阎文锦、燕仲飞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杨旭光、姚志军、于海涛、袁明龙、翟亚楠、张国兴张鸿飞、张吉宇、张加驰、张娟娟、张楠、张瑞张若勇、张雪燕、张祎年、赵学靖、赵雁海、郑山朱宏文、祝婧优秀作品(93项)一等奖(共计11项)

  《倍半萜Alliacolide的全合成研究》作者:吴霞、徐文轩、郭洪涛、杨宇航、黄龙涛,指导教师:王震,药学院《溴化钾催化的苯并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作者:侯永胜、蒋仪、石桃、张金超、邹姣霞,指导教师:王震,药学院《修饰异质二聚肽的磁性纳米分子探针合成、表征及细胞毒研究》作者:张小雪、赵永芝,指导教师:沈剑敏,生命科学学院《1961-20XX年中国沙漠地区沙尘强度变化趋势及其成因分析》作者:陈子琦、元天刚、罗源、邹倩、刘国基,指导教师:陈思宇,大气科学学院《基于STC89C52单片机太阳能小车研制》作者:肖伟、孙朋、杨天祺、陈凯伦、李通,指导教师:唐金科,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EMG控制的仿生义肢系统的研制》作者:陈豪翔、刘文韬、柏俊杰,指导教师:李训栓,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型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光学性质的研究》,作者:史安也,指导教师:王强,萃英学院《新型智能牙刷的民众需求调研及初步设计构建》作者:卢纪元、蒋天鹭、孙正明、陈文远锋,指导教师:张瑞,口腔医学院《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IAPP纤维化对胰岛β细胞损伤及凋亡的初步研究》作者:杨钦博、王倩、方翔、蒲杰、肖杨,指导教师:高丽萍,基础医学院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人口老龄化下基于行业差异的企业职工养老金最优企业缴费率的OLG模型分析——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作者:胡强、武世宇、程垒、李芙凝、韩丽伟,指导教师:姜安印,经济学院《集体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戴正、形毅闻、马喆、韦林、林昱斌,指导教师:王学军,管理学院二等奖(共计32项)

  《NRT1.5在拟南芥适应低磷胁迫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作者:王士嘉、宗西方、贾程琳、肖博文,指导教师:马清,草地农业科技学院《ThesimulationofResistiveRandomAccessMemory(RRAM)byCOMSOLMultiphysics》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作者:吕德源、莫金潮,指导教师:祁菁,萃英学院《河西走廊景泰-永昌一线晚古生代植物化石微细构造与古气候》作者:章腾岳、王俊杰、赵武、华一帆、石强,指导教师:孙柏年,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的突变鉴定及产前诊断》作者:阎俊、聂元华、于田雨、滕靖茜、薛露青,指导教师:朱宏文,第二临床医学院《髓过氧化物酶作为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诱发癫痫过程中的内在机制的初步探讨及癫痫的免疫调节治疗》作者:张海宝、罗丝丝、杜甜甜、李乾斌、韦佩君,指导教师:张祎年,第二临床医学院《含三氟甲基螺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探究》作者:鈡小玲、刘肖林,指导教师:阎文锦,第二临床医学院《PM2.5对小鼠血压的影响》作者:廖承瑾、王莹、包鑫、唐恒、刘畅,指导教师:吴强,第二临床医学院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Ahr对成骨细胞中Wnt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作者:张恺耘、张益恒、黄金田,指导教师:于海涛,第一临床医学院《企业伪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基于20XX—20XX年中国漂绿榜》作者:齐涵雯、李颖、王书瑶、许耘梦、杨心语,指导教师:赵雁海,管理学院《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冲突管理实现机制——基于杭州市的个案研究》作者:李姝、谭启瑞、申舟、仲响召、丰帆,指导教师:孙斐,管理学院《大学生支教活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甘肃青海两省为例》作者:左沁雪、陈鑫怡、刘晶、李锦涛、郭冠男,指导教师:张若勇,管理学院《西北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行动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责任认知的中介作用》作者:问姝、徐焱、曾甜甜、闫薇宇、武月薇、杨双琳,指导教师:赵雁海,管理学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动机探析——基于Q方法的研究》作者:王敏、郭腾帆、李丽、王丹、岳万林,指导教师:毛雪雯,管理学院《一维磁性纳米管的合成、表征及对含铀废水中铀的吸附性能研究》作者:张鹏、赵佰庆、王建鹏、赵敏、李丹丹,指导教师:潘多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超重核的重粒子放射性》作者:魏康、何燕,指导教师:张鸿飞,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大学生在校开店创业》作者:梁苏豪、孙婧瑶,指导教师:王岩磊,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型的磁性介孔纤维硅纳米管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作者:王天明、周鼎坤、沈明媛,指导教师:严世强,化学化工学院《基于双电极电压钳技术对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离子通道的研究》作者:胡湉、常立夫、谭柳、王丽芳,指导教师:龙瑶,基础医学院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应用活体成像技术研究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乳腺癌的抑制作用》作者:郭兰兰、刘佳妮、范文娟、闫荣,指导教师:谢蓓、魏虎来,基础医学院《功能多元化视角下的农业合作社治理研究——基于大陆和台湾的比较》作者:赵华熹、单小凡、牛鹏、李雪、吴明皓,指导教师:高宏霞,经济学院《EGCG应用于漱口水中对牙釉质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作者:林永旺、杨湘俊、白兰、章瑞东,指导教师:王静,口腔医学院《玄天上帝信仰与清王朝的正统性构建》作者:王磊、冯宇君、曾基展,指导教师:刘宝吉,历史文化学院《试论道家类目之演变》作者:朱壮壮、李元超、李希源、代金通、薛景楠,指导教师:屈直敏,历史文化学院《基于六轴加速度角速度传感器的头部动作追踪系统的研制》作者:程致远、田世成,指导教师:李训栓,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AS-6DOF铝合金六自由度机械臂系统》作者:郭小星、黄洲明、李雅娜,指导教师:王方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作者:路艾君、梁瑾、张莞悦、黄俊,指导教师:祝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android5.0及物联网的智能安防监控系统》作者:刘艺玲、苟煜春、李喆、张晓娟、陈先跃,指导教师:姚志军,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学术成果统计分析的大学生音乐治疗应用研究》作者:王飘、王唯一、王伟,指导教师:燕仲飞,艺术学院《FeyCo3-yO4EG活化过硫酸盐去除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渗滤液研究》作者:孟琪、夏鑫慧、尤阳、江思远、秦畅畅,指导教师:程修文,资源环境学院《银基等离子体膨胀石墨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作者:李晓慧、李亮霞、张新怡、彭琮、王斌,指导教师:程修文,资源环境学院《祁连山东部杜鹃灌木年轮气候学研究》作者:王文倩、黄正乐、倪鼎铭、牛付栋,指导教师:勾晓华,资源环境学院《TiO2纳米片薄膜光电极同步去除水中Aspirin与回收Cd2+研究》作者:沈晓畅、尚江伟、陈璐、陈术,指导教师:陶燕,资源环境学院三等奖(共计50项)《甘肃苜蓿地异色瓢虫翅色型多样性研究》作者:赵天璇、张楠、赵志香,指导教师:袁明龙,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木樨属EST-SSR标记开发及其种间通用性研究》作者:任艳、肖玲子、汤胜,指导教师:张吉宇,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紫花苜蓿叶酸生物合成关键酶GCH1和ADCS基因的克隆及分析》作者:杨宝萍、施颖、冯文锦,指导教师:包爱科,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高原鼠兔干扰和未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关系的影响》作者:刘彤、陈倩倩,指导教师:郭正刚,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玉米AtARH1同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作者:戴中一,指导教师:黎家李小鹏,萃英学院《新型稀土硼配化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三联苯双硼化合物还原反应的研究)》作者:李杨立志、赵弘伟,指导教师:唐瑜,萃英学院《洛阳地区监狱干警心理调查健康》作者:王龙飞、郭腾帆、马佳明,指导教师:李守良,法学院《硫酸镍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酶的影响》作者:余成、周柳艳、吴旭东、白朝、缪茜,指导教师:苏莉,公共卫生学院《兰州市大学生性观念和对艾滋病的认识态度及二者相关性研究》作者:汤锐、王燕琴、张文静、温炳杰、包佳威,指导教师:胡晓斌,公共卫生学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院《创意手工礼物丰富校园精彩生活》作者:郑洁、李耀光、吴威,指导教师:郑山,公共卫生学院《细胞外基质体积分数对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价值研究》作者:杨璐、卢世瑞,指导教师:郭顺林、翟亚楠,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品超说明书使用循证评价》作者:张天钦、王莹、廖承瑾,指导教师:田金徽,第一临床医学院《膝关节前方纵行切口与横行切口对切口周围皮肤感觉障碍影响的对比研究》作者:王丽娟、杨培丽、王奕翔,指导教师:王勇平,第一临床医学院《基于A-F多维贫困测度修正模型的甘南州农村贫困测度与分析》作者:邓延彬、黄小珊、陈佳敏、彭怡萍、闫丽娟,指导教师:王向东,管理学院《大学生文章发表平台——笔尖期刊的构建与运营》作者:杨国辉、李依航、王彦婷、勾伯鑫、吴丽娟,指导教师:苏云,管理学院《西北五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差异性研究》作者:王君涵、卢旭妹、高敏娟、刘逸飞、胡美龙,指导教师:张国兴,管理学院《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王华龙、杜文、贺颜、王红梓、肖子恒,指导教师:李志远,管理学院《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与学习成绩关系研究》作者:郑雅倩、李丹阳、张丽云、袁浩钧,指导教师:邓红,管理学院《“增压”还是“减压”:成人填色书《秘密花园》减压效果实证研究》作者:张俞、高琪、李萍萍、冶晓芳、麦尔耶姆古丽.阿卜杜热西提,指导教师:高

  学德,管理学院《台湾高校公益性社团良性发展机制的多案例研究:借鉴和启示》作者:李智、李阳、王志欣、姜修齐、何雪峰,指导教师:李志远,管理学院《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基于合作治理理论的视角》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作者:刘荟昱、马超阳、肖子恒、辛琦、陈杨,指导教师:单菲菲,管理学院《基于ZnO纳米线压电材料的动态型RIB研究》作者:周毅、周子均、王菁,指导教师:李公平,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复合组装材料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作者:李师彤、张亚静、张洪潭,指导教师:唐瑜,化学化工学院《稀土/过渡金属三联吡啶类配合物的制备和可见光催化分解水性能研究》作者:赵巧雯、魏晓禾、刘瀚文、丁安,指导教师:刘伟生,化学化工学院《对兰州市部分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的老年护理知识认知及需求的调查研究》作者:亓文超、邹艳、李璇、冯映月,指导教师:李惠菊,护理学院《观察线虫在RAD6下调后的生物学效应》作者:史乾灵、费海怡、邓水苗、孟园、吴潇,指导教师:杨旭光,基础医学院《miR-30和miR-99在小鼠炎症痛模型的表达变化》作者:王慧芳、李燕梅、崔琦、王锐,指导教师:张楠,基础医学院《2-脱氧葡萄糖体外增加白细胞K562/ADM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作者:王梦婷、陈雨薇、何翔、潘杰、吴吉荣,指导教师:张雪燕,基础医学院《多肽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作者:焦冠达、康祥、彭桂鑫、徐子昊,指导教师:达朝山,生命科学学院《新老旱地春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模式分化与根系特征关系的研究》作者:秦荣竹、钟思学、姜子凌,指导教师:杜彦磊,生命科学学院《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酮与酮Aldol反应》作者:葛仲伯、刘亮、聂大义、苟博,指导教师:达朝山,生命科学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夜磨牙矫治器的实验研究》作者:李鹤飞、朱丽莎、陈宇明、郭海默,指导教师:康宏,口腔医学院《人脸数据聚类的统计学方法》作者:梅子行、王静、徐淋琳、许耘梦,指导教师:赵学靖,数学与统计学院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高校新媒体中大学生主体性话语权力建构的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作者:王鹏举、林锦锋、樊雪萍、张佳丽、王丽君,指导教师:蔡文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STC单片机的温湿度探测智能小车》作者:黄晓合、刘臻知、张吉霖,指导教师:王方聪,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种新型氟铝酸盐基质长余辉材料的研究》作者:孙振宇、王文祥、李建鹏、蔡堃,指导教师:张加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Ca2Y8(SiO4)6O2:Dy3+多功能白色荧光材料的研制》作者:隋明宇、王悦、杨清松、刘海亮,指导教师:慈志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新型生物标记用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作者:杨嘉轩、冯源、杨永瑞,指导教师:张加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平衡小车的倒立摆平衡研究》作者:张文强、翟英慧、周孟莹、詹佳伟,指导教师:高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小型简易激光雕刻机制作》作者:李康忞、曾挚、李周琦珺、朱良欣、何成龙,指导教师:刘同山,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集约化的网络加密服务平台》作者:刘新、李霄、唐宁、张云龙,指导教师:狄长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人之家--专注于农民工的免费服务平台》作者:郝赛宇、杨颖川、乔杨,指导教师:马志新,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种四氢环戊烷并吡咯衍生物的串联合成方法的研究》作者:吴文博、杜晓东、侯婷婷、李强、刘思展,指导教师:王少华,药学院《兰州榆中夏官营镇农村基督教传播的研究》作者:姜冠女、安淑月、刘玲、王聪玉,指导教师:李惠民,新闻与传播学院《哺乳期女性权益的调研和实践》

  1/1

  个人资料整理,仅供个人学习使用

  作者:刘芳菲、赵梓鑫,指导教师:陈玉洪,外国语学院《功能目的论与书法术语的英译研究——以故宫博物馆书法藏品英语解说词为例》作者:任贺贺、沈艳红、杜玫,指导教师:路东平,外国语学院《一种新型磁电复合材料磁电效应的研究》作者:康焱、于杨、李钰钢、徐相栋,指导教师:张娟娟,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成都方言语音演变的方向与动因——基于老中青三代方言的社会语言学调查》作者:康健侨、夏白荷、董秋实、韦肖梅,指导教师:邓文靖,文学院《福利多元化视域下中国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建设探索——以兰州市为例》作者:付志惠、夏白荷、韦肖梅、周衿瑶、杨雪鹏,指导教师:冯世平,哲学社会学院《Ag3PO4GO可见光降解水中TBBPA研究》作者:项艳颖、张树宪、梅泓宇、荣超,指导教师:程修文,资源环境学院

  1/1

  

  

篇六:创新行动计划

  云南省实施六大工程启动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

  佚名

  【期刊名称】《云南科技管理》

  【年(卷),期】2013(026)003

  【总页数】5页(P5-9)

  【正文语种】中文

  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六大工程,到2017年,我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进入西部先进行列,科学技术在“两强一堡”建设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研发(R&D)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600项以上,推动5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00个以上,带动相关企业实现新增销售收入6000亿元以上;新增专利申请量4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2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6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登记科技成果突破4000项。

  ——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完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新增5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1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新增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高层次人才高度集聚。新增10名科技领军人才,引进50名高端科技人才,新增500名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技术创新人才、50名高层次创业人才、50个以上省创新团队、10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60户(总数达1000户左右);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00户,新增创新型(试点)企业200户以上(总数达到400户)、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5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户以上。扶持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园区和基地集群发展。发挥好昆明、玉溪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推动5个以上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10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00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00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以上,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六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带动

  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科技型龙头企业、大品牌和新产品,加快发展具有云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突破15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生物重大科技专项以生物种业为重点,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一批适合我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一批具备品种研发能力的企业成长为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子企业,扩大种业的对外合作,初步形成立足云南、面向西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现代种业体系。着力强化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重点发展以民族药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以及生物疫苗、血液制品、抗体药物等,引导建设一批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打造现代生物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创新示范区,把民族药、生物疫苗打造成生物医药的新亮点。2.新能源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地热能利用。力争开发若干个太阳能光伏、光热、风能成套发电设备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建立若干示范工程,把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站、航空用生物柴油打造成新能源开发的新亮点。3.高端装备制造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化工和矿冶成套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内燃机、自动化物流系统、金融电子产品、高端数控机床、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轨道交通大型机械、红外及微光夜视、自动控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不断扩大这些领域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家低空开放和云南作为试点省区的机遇,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把小型飞机、直升

  飞机、飞机发动机制造打造成云南高端制造业的新亮点。4.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引进先进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生产技术,突破大容量动力电池、电子控制系统、油电最优分配控制技术、混合动力单元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整车系统、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机及控制器、电控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油电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和充电站配套设备等,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加强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把电动汽车制造打造成云南新能源汽车的新亮点。5.新材料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黑色、有色、稀贵金属、无机新材料、半导体照明材料,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把高纯度锗基材料、硅基材料和氯化钛白粉打造成新材料开发的新亮点。6.节能环保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余热余压发电、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把重金属污染治理、高原湖泊污染控制与治理、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打造成亮点。重大新产品开发工程实施科技大品牌战略,在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社会发展等具有云南特色、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领域,以提升云南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对属于国家、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能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新产品进行重点开发。到2017年,突破500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省重点新产品50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00个。1.工业领域重大新产品

  围绕优势工业重点开发矿山大型成套设备,高效环保节能冶炼成套设备,超高压特高压电缆,铁路牵引变压器,轿车用柴油机,节油型多燃料汽车,自动化卷烟成套设备,智能机器人,OLED新型显示器,传感器及关键部件,信息识别设备,高纯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动力电池电极材料,高强度、高硬度陶瓷材料,污染物降解剂与净化剂,精细化工产品,高效农药,风力发电装备及关键部件,生物质液态燃料与石油替代燃料等一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采用先进技术标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重大新产品。到2017年,研发新产品200项。2.高原特色农业重大新产品围绕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领域,选择基础好、带动力强、特色鲜明、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粮食、畜牧、烟草、蔗糖、茶叶、橡胶、果类、蔬菜、咖啡、蚕桑、淡水渔业、花卉园艺、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优势特色资源,开发一批深加工附加值高、有影响力、有竞争力,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重大新产品,到2017年,每个产业研发新产品1项以上,研发新产品150项。3.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新产品突出科技惠民,围绕人口健康、生态建设、城镇化建设、节能环保、公共安全、防灾减灾、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针对重大民生热点和需求,重点开发天然药物、生物疫苗、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中医药保健品和护理品;“三废”处理装置与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部件和节油装置,余热余压循环利用设备,智能节电、节水设备,节能电器,低损耗节能锅炉等一批关乎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大的重大新产品。到2017年,研发新产品1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围绕我省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原特色农业、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平台、园区为载体,以重大专项技术开发及产

  业化、重大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和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显著提高全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力争通过5年时间,推动500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产业化。1.科技成果入滇落地转化依托科技入滇对接会搭建的长效机制与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入滇落地转化,增强云南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7年,实现200项重大科技成果入滇落地转化和产业化。2.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州(市)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创新机制,在技术、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整合资源,形成研发、中试、示范、推广、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到2017年,新增10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00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500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实现省内300项重大科技成果就地转化。3.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在国家级、省级科技园区落地转化,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到2017年,推动5个以上现有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5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工程围绕桥头堡战略实施,更加注重我省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和国内国际科技合作需求,大幅提升我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协同创新能力。到2017年,着力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我省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

  设工程中的战略布局作用;着力建成一批提升我省创新创业环境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1)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围绕工业强省、产业兴省目标,以支撑全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线,以引导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整合、盘活全省科技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组建云南省科学技术院,使之成为服务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高水平工程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在科技支撑全省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2)云南科技信息服务大楼建设国内先进、设施一流、功能强大的云南科技信息服务大楼,使其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为区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提供科技信息支撑。(3)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建成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发掘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关键技术研发,打造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研究中心。2.创新创业环境建设(1)云南科技创新园建成云南科技创新园,打造形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按照建设研发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一园两基地”的总体布局,建设高水平公共科技服务平台,聚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机构,产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着力提升生物和新材料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扩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兼顾环保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先进制造与信息技术等其他高新

  技术产业的发展。(2)中国—东盟(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国—东盟(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为中国和东盟(南亚)国家提供技术转移载体。吸引一批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聚集云南,为中国—东盟(南亚)国家技术转移提供中介服务。力争通过5年建设,使我省成为中国—东盟(南亚)技术转移的重要基地。(3)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产业园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合作产业园,依托园区,开展云南和东盟国家在农业、生物、冶金、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装备制造、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科技合作,使其成为中国—东盟高新技术合作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平台。(4)中国—东盟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中国—东盟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充分发挥云南面向东盟国家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枢纽作用,将其建成包括中国与东盟科技创新、国际技术转移、科技人员培训、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与交易、科技论坛、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服务的综合性基地。(5)科技人才小区在昆明市建成环境优美、国际学校和高水平医疗机构等配套完善、管理智能化的科技人才小区。进一步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从2013年起,每年建设200套,到2017年,建成1000套科技专家(人才)公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科技创新大平台,不断提升其研发水平和支撑能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建设提升科技研发机构平台

  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构建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平台。到2017年,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总数达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2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总数达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13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33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总数达100个;与东盟国家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建设完善滇中自主创新区科技支撑平台。2.构建培育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面向行业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整合资源,培育、构建高原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与信息平台、标准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实验动物平台等一批重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形成特色产业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到2017年,力争建成30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50个重点产业工程技术试验平台(基地),提升我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3.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加强金融资本、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的对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共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创业投资、投资基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证券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工程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着力营造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人才高地。

  1.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高端科技人才。围绕生物、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光电子、现代物流、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口与健康等领域,5年引进50名左右国内外高端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围绕我省优势特色学科的打造和重点产业的培育,通过竞争择优的办法,在全省选拔10名左右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优秀科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着力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创新人才与团队。围绕全省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围绕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壮大,选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到2017年,新增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500名以上,选拔培养创新团队50个以上。2.科技创业人才培引大力吸引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在滇创业,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17年,引进、培养50名科技创业人才,实施50个高水平科技创业项目,支持创办50家科技型企业,科技引领创新创业取得明显成效。3.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新建100个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搭建我省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重大新产品,培养一批高水平本土科技人才,为桥头堡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4.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及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

  项目等,新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30个,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水平。为全面完成上述计划,省委、省政府出台6项保障措施即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努力增加科技投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新格局;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创新环境,发展创新文化等。

  

  

篇七:创新行动计划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不断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促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提高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促进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紧密围绕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目标定位,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二、行动原则(一)面向未来,立德树人。以未来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主动创新,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二)多方参与,开放共享。强化各级教育部门统筹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职责,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三)深度融合,品牌引领。

  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领域的全面渗透与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提升学科教师的创新融合能力,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教育的品牌和名片。

  (四)重点支持,全面提升。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优势项目的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推动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市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形成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先行示范的科创育人城市生态,并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一)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责,成立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校级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起市、区、校级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为市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完善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三)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到2025年,发现、提炼与打磨100个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典型课程案例,研发出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地方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全覆盖。

  (四)培育高素质的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每所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科创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到2025年,依托高校力量、科创学院培养出10个左右市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50个以上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五)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每所中小学设立科技创新类社团,推动各校设立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项目。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到2025年,全市30%的学校达到区级特色校标准,10%的学校达到市级特色校标准。(六)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出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标准,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选等环节,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到2025年,形成各类社会资源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举全市之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七)形成系统化科技创新教育竞赛体系。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建设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市区竞赛体系,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及推广先进经验。

  四、重点措施(一)完善工作机制1.构建统筹机制。形成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统筹机制,构建起“学科课堂+社团课+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社区+家庭”的科创学习泛在环境,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我市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及协调机制。2.健全组织架构。一是落实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要明确责任部门,压实行政职责。二是在市、区教科院成立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市、区两级配备科技创新专职教研员和工作人员。三是学校要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组织实施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构建起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加强课程建设1.研发课程体系。研究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开发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注重促进项目式学习、STEM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2.鼓励自主开发。充分发挥我市各学校和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作为切入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重点围绕5G、人

  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3.开设科创课程。推动全市各中小学校平均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这一要求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按照《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学逐渐普及人工智能课程。

  

篇八:创新行动计划

  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强化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和城市交通协同开展,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创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

  一、开展现状与形势“十三五”以来,围绕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和交通运输高质量开

  展需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特大桥梁、长大隧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建成了洋山港四期、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等一批国家重大交通工程。高速列车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样车成功试跑,智能船舶“大智号”“凯征号”成功交付使用,C919大型客机准备运营,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世界第一,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网络货运、共享单车、无人配送等新业态蓬勃开展。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人才队伍更加壮大,科技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建立了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工程清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出台了深化科技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建设了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同时,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短板弱项:基础研究

  与应用基础研究储藏缺乏,关键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引领作用缺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规模不大,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与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需求存在差距。

  “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交通运输进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和高质量开展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强开展动力,更好服务和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交通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精准补齐短板,要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及国家重大战略通道建设、综合运输智能协同管控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交通运输系统韧性和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展先进适用、智能可控交通装备,要强化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掌握产业开展主动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与交通运输一体融合开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效,要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为契机,围绕智能绿色交通全面发力,抢占交通运输科技制高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要实现“三个转变”,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形成支撑交通运输全面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开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科技创

  新能力全

  面增强,创新环境明显优化,初步构建适应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驱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显著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北斗导航系统、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广泛涌现。其中,在基础设施上,掌握30公里以上长大隧道建造技术,长寿命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特大桥梁和长大隧道自动化监测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在交通装备上,具备交付运营时速400公里高速轮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等轨道交通移动装备的技术能力,掌握500米饱和潜水装备制造、施工作业技术能力,具备10万吨深水救助打捞技术保障能力;在运输服务上,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机场智能运行管控等技术在局部场景得到示范应用。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初步建成覆盖全国主要节点和关键工程的交通基础设施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布局30家以上行业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交通运输技术创新中心,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布局交通运输工程研究中心。新增3家以上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5家以上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30家以上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高层次科技人才

  不断涌现,形成梯队化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化国际科技人才交流,围绕先进适用的交通运输建设和管理技术,

  组织开展培训班工程,与沿线国家合作培养大批科研人才、培训科技人员。支持建设中外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构建与沿线国家长期稳定的交通运输科技合作关系。共建一批交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推动中国技术和标准国际化。

  四、运输服务围绕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与服务品质,降低运输本钱,开展高品质智能

  客运、经济高效智慧物流、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高品质智能客运关键技术。提升客运智能化水平,攻克出行行为智能

  感知和预测、客票云端处理、交通流智能监控与评估等技术。推动旅客联程联运开展,突破智能协同调度、跨运输方式联网售票、多模式交通供需耦合及协同服务等技术。开展适应多样化、超高速和多栖化交通导向的运输组织与服务技术。研究客运滚装港口智能运营管理、客轮与客滚船自主适航等技术。强化飞行智能管控、航空器自主适航审定技术研发,推动空地泛在互联、智能融合应用、广域协同共享与安全可靠服务等技术开展。

  经济高效智慧物流关键技术。推动物流智能化开展,突破智能仓储和输送、智能分拣和装卸、智能安检、智能载运单元、农村交邮智能融合等

  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自动化立体仓库、引导运输车等装备设施。推动多式联运开展,开展跨运输方式智能协同和快速换装转运、物流枢纽协同优化与集成控制、邮政寄递网络扩容升级等技术研究。研发应用冷链保温箱、智能生鲜自提柜、冷藏车、冷链温控系统等冷链物流技术与装备。开展高铁快运、无人机(车)物流递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城市地下智慧物流配送系统前期研究。

  便捷城市交通运行服务技术。推动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协同开展,研究交通拥堵综合治理理论方法,突破数据驱动的交通运行精准感知、在线仿真决策、需求响应调度与智慧出行服务等技术,攻克轨道交通网大规模客流风险主动防控与疏导、城市多模式交通协同运行管控及评价等技术,推进适应城市空间形态及出行特性的公共交通与个性化出行、共享出行和慢行系统融合开展。推动城市内外交通协同,加强城市内外交通监测、组织调度、出行服务信息融合,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协同互通、区域交通控制与诱导一体化等技术研究。

  五、智慧交通大力开展智慧交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加快北斗导航技术应用,开展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推动5G通信技术应用,实现重点运输通道全天候、全要素、全过程实时监测。突破道路交通运输组织、路网监测、仿真测试、运营管控等智能化、自主化技术。攻克船舶环境感知与智能航行、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船岸通信等技术,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全球航运服务网络平台和智慧航运综合服务平台。研发新一代轨道交通移动闭塞/车车通信及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智慧行车、智慧车站调度等技术。研发新一代空管系统,推进空中交通运行服务、流量管理和空域管理智能化,突破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混合运行、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技术。突破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邮政快递收寄、安检、投递、客服等技术,构建绿色与智能邮政科技产品的测评体系。

  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技术。研发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的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面向多应用场景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完善北斗应用相关标准规范,构建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应用的检测认证体系。推动北斗在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能铁路、智慧民航、

  智慧邮政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快北斗在交通基础设施勘察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推广,构建北斗交通产业链。

  六、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强化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加强新能源、人工智能、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支

  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交通运输企业整合优势资源,联合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制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学数据中心等能力建设,加大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科技资源汇集、共享及应用力度。完善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国家、部门、地方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的梯次布局和协同联动。

  (二)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进科教、产教融合,增强科研骨干跨领域、跨学科交叉合作和创新链组合能力。支持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强化综合交通运输、前沿交叉等领域学科和专业设置。推动科研院所依法依规实施章程管理,鼓励科研院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决定经费使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用、绩效考核及薪酬分配、职称评审及合理流动等内部管理事务。鼓励事业单位对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实行年薪制、

  协议工资、工程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试点实施交通运输科研工程经费包干制。促进科技人才流动,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试点实施人员编制备案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三)强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落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精神和相关制度,继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评价反应机制。持续发布科技成果推广目录,提升重大科技成果库覆盖面和权威性,深入实施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推动跨区域科技成果交流和转化应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与创业结合,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推动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应用协同开展,建立新兴交叉领域标准协调机制,推动标准国际化。(四)提升交通科普服务能力。依托交通运输重大工程、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重点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场馆等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围绕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及重点科研工程创作优质科普作品,加强科普图书规划,依托科技活动周、中国航海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科普活动。推动技术研发、成果推广与科普宣传有机结合,提升交通科普信息化水平。在行业和地方科技规划和

  行动计划中明确科普任务,研究推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民公共应急科普工作。

  (五)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搭建多层次、多渠道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构建更加开放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中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开展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以交通运输可持续开展、智慧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在技术、方案、标准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双向流动。聚焦制约交通运输开展的共性关键问题,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撑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交通运输“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动科技人才交流和培训、科技创新平台共建、技术联合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务实合作,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网络。

  资料参考:“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篇九:创新行动计划

  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21—2023)

  为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制造品牌,切实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强主体、促协同、破瓶颈、铸品牌”为主线,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攻坚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品向品牌转变,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我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优势。二、行动目标到2023年,以重大产品创新、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示范为抓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基础平台为重点,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以关键共性技术导向目录、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为导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以质量标杆培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为支撑,制造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突破24%、研发强度达1.8%,制造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重点工作(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行动1.重大产品创新。组织实施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突出产品的重大创新和行业引领带动作用,项目遴选向“锻长板补短板填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装备、零部件、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倾斜。将“100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建设与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创建等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有作为有成果。落实常态化调度、部门会商协调、项目责任跟踪和精准支持服务等机制。2.新产品研发。加强新产品研发的服务与指导,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建立新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推动取得一批先进标准和重要专利。围绕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消费品提质升级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组织企业申报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遴选下达不少于200项的省级重点新产品开发目录。委托具有相关资质和能力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省级新产品认定工作,评选发布全省年度10大标志创新产品和年度创新产品50强名单,每年编制发布《省重点新产品推荐目录》。3.技术创新示范。新增1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以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为抓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人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应用高新技术能力、创新发展战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行业带动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创新发展经验。(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行动

  4.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为主要领域,以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和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快建设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领头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跟跑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申报、融资渠道等方面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认定一批高水平的省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开展市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到2023年,1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全国形成示范作用,力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再获突破,新增1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省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60家,市级企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展开。

  5.产业技术基础平台设立。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针对试验检测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指导建设一批基础性、先进性、权威性、公益性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单独或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重点实验室,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重大关键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高层次学术交流、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活动。

  6.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常态化联系机制,积极推动省内外高校优势学科以及院士等科研团队精准对焦产业发展瓶颈和需求,定期开展高校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活动。按照“企业+高校”模式,鼓励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共同打造创新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在境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吸引国外高端创新资源流入。支持省内外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合作共享。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城、视频文创产业

  园等创新平台加强经验交流。充分利用计算机大会、工程机械展以及各种产业合作对接会,积极搭建“企企合作、校企合作、区域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协同创新。

  (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行动7.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组织重点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针对产业链的创新提升和断供断链风险,梳理发布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目录,采取目标指引、揭榜挂帅方式,建立龙头骨干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创新团队协同的攻关联合体,每年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研发攻关项目50项。编制发布一批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创新关键环节、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方面聚集,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技术短板。对列入产业链技术创新路线图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制造强省等专项奖励项目以及国家相关专项。到2023年,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产品)研发攻关项目150项。8.产业基础再造。积极抢抓新基建和产业链重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以工业“四基”领域和现代信息产业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牵头开展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进一步拓展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和软件首版次政策支持范围,努力实现重大技术装备、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零部件)、重要基础材料等自主可控。(四)制造品牌提升行动9.制造品牌打造。加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探索建立制造业省内优秀品牌、国内一流品牌、国际知名品牌分级分类推进机制,围绕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及重点产业集群龙头骨干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及“专

  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领军品牌”、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制造骨干品牌”。指导产业集群制定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标准体系建设、知识产权管理、区域企业自律、品牌宣传营销等措施,提升区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3年,打造制造业品牌100家,其中“制造领军品牌”20家、“制造骨干品牌”80家。

  10.质量标杆培育。组织开展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重点领域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健全质量责任体系,每年组织200家重点企业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完善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机制。推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提高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全国质量标杆遴选推荐和省工业质量标杆培育认定工作。到2023年,力争全国质量标杆企业达到20家,省质量标杆企业达到100家。

  11.标准化体系建设。以技术标准为引领,促进高新技术专利化、重点专利标准化。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将研发成果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促进产品品质提升的技术标准。鼓励企业自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推动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分产业成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支持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领先的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标准化试点,树立工业企业标准化工作典范。配合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

  12.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引导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布局,创造和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组合,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型高科技企业。针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促进高质

  量专利产出。加速专利转化运用,构筑从专利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快速转化通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制造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调度分析、考核评价、督查督办等制度,构建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体系。强化工信、科技、财政等部门协同,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推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产业集聚,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二)完善政策保障。统筹安排制造强省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集中支持核心创新主体、重要创新平台和重点创新成果。积极推动企业研发经费奖补政策、企业技术改造税收增量奖补政策和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鼓励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实施,引导和激励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性产业基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支持技术创新。促进金融和科技融合发展,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向制造业倾斜,扩大质押融资,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增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三)强化人才支撑。加快产业链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建立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行业领军人才等产业链高端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加强产业链中高层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鼓励校企积极尝试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努力构建“以产兴教”、“以教强产”的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完善优秀企业家人才库,加快培养具有国际眼光、战略思维的创新型企业家,充分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

  (四)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技术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激励机制,推动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激活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强对重大项目、成果、典型人物企业的宣传,培育“鼓励创新、尽责容错”的创新文化,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荐访问:创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 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72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