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4篇

时间:2022-11-25 19:35:09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4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4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4篇,供大家参考。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14篇

篇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等特殊措施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在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优先享有国家政策其次广泛发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困济贫行动改变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支持东中部地区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办学或者面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在东中部地区办学

  浅谈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社会、自然条件,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比较落后,除了藏族、蒙古族登民族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很多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十分落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教育差距十分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一般都是边远的山区﹑草原﹑荒漠地带。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压迫和封锁,使这些地区社会生产里水平低下,经济落后,教育的社会基础十分的薄弱,发展艰难。导致了其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教育发展很快,基础薄弱,质量不够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全国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一直比较落后,一时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所以教学质量还不够高。2.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一般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偏僻,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都是本民族的人,而他们本生在知识和语言的组织能里方面及思维发展比较落后,而且由于地域及条件原因,好教师很难留住,所需专业课教师难引进。由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办公经费短缺,教师的政策福利无法保障,教师的奖励机制无法建立,造成教师福利待遇严重偏低,加之办公条件差,致使部分优秀教师改行、考研、外调。加之区域差别,所需人才难以引进,即使是本土出去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本地工作,从而其教育比其他比较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落后。3.教育的投入不到位,学校硬件设备不齐全影响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偏远地区硬件设备不齐全,交通不便,学校建设不好,教师待遇不高等一些问题,会使

  民族教育两极化发展,<期刊之家QQ2742238827>进而影响该地区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

  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异性。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内部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是“空壳学校”。很多教学场所需要进行改造,教学仪器、实验设备需要更新、图书资料急需增补等。教师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各级教育之间的结构与当前少数民族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极不适应。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因素

  1生长环境少数民族居住地大多集中在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生活水平和居民收入普遍不高使少数民族的学生生活环境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相对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活相对比较艰苦。条件的限制导致学习压力普遍加大,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在相对单一的人群中成长,受到生活环境、家庭因素,自己民族文化的影响较深。使少数民族学生从出生就通过周围环境影响,自己观察等,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2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是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有些家长自己没接受过教育,思想落后,觉得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什么知识,就让孩子辍学在家帮自己干农活或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就来补贴家用让他们出去打工,严重影响了孩子的的学习时间,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家长觉得女孩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使一些少数民族女学生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3学生自身因素多数少数民族从小到达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进入学校所有的科目都要用汉语教,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竞争力比较弱,学生自身就不怎么重视教育,好多学生还没上到高中就弃学了,而留下的同学也是比较优秀的,加上竞争力比较小,所以不是所有同学都努力学习,只有少部分真正渴望学习,想走出去的同学努力奋斗,所以最终走出去的学生很少,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另一个问题。4师资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而特殊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了从事民族教育事业教师的光荣性﹑艰巨性﹑复杂性。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各种角色,兼有多种社会身份,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多方面的社会责任,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一举一动,所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成长的特点。三、改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措施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各级政府领导要给予充分的思想重视,当地领导干部必须改变原有的不利于教育发展的旧思想旧观念,从长计议,把教育发展当作头等大事,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族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2建立一支素质较高,数量可观,基本稳定的少数民族专任教师队伍一是拓宽师资渠道。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和东、中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西部地

  区任教,鼓励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等。二是是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制度和师德师风评价制度,从严治师。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学习,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3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办学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从老师到学生,习惯使用本民族语言,发展少数民族教育,要因地制宜,积极在全国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

  汉语的学习。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期刊之家QQ2742238827>普通话,教师

  应使用汉语教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要求,规范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学习。4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提高这些地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能力”,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要建设自己的局域网,建设计算机室,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的能力,减少同发达地区的差异。同时又能使学生获取网上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均等的教育信息。5多渠道筹措民族教育经费,增加对民族教育的投人首先,国家政策要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助学金专款、减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学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生活费等特殊措施确保家庭困难学生就学,在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优先享有国家政策,其次,广泛发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帮困济贫’行动,改变民族教育办学主体单一、办学体制不活的局面,支持东、中部地区社会力量在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办学,或者面向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在东、中部地区办学。只有加大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普九”的进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广大学生有充足的书本、宽敞明亮的教室,进一步向现代化的教育进程迈进;通过加大投入,保证、提高教师的工资,才能使教师“留守阵地”,无“后顾之忧”;也只有加大投入,切实落实中央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切实做到免除特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各项费用,建立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和贫困学生助学基金,才能使广大失、辍学学生回归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正提高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总之,我国还要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促进全国56个民族共同和谐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建设。

  

  

篇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

  作者:张慧霞,田雪芮,马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45期

  摘要: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虽有较大的改善,但也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如学生方面(汉语应用能力偏低和双语水平层次不齐)和学校方面(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师资力量薄弱和教材建设有待规范等)。针对这些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197-02

  在新疆,双语教育被称为双语教学,指在学校中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组织教学活动和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种的地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民族交融和语言的双向交流给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难得的机遇,为新疆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在新疆地区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战略举措;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实践工程,涉及到民族、人口、社会、经济、文化、语言使用及教育基础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双语教育的实施仍是任重而道远[3]。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

  据相关信息统计,2011年,在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中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达140.84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7.5%,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55.0%。其中,学前三年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幼儿达40.99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的62.4%;中小学(含职业高中)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达99.8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46.9%[4]。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相比,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高校的双语教育问题。高校开展双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在新疆高考录取中,民族考生和汉族考生一直采取不同的标准录取,少数民族考生通过政策性调剂考入大学,但实际上,在学习水平上仍相对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虽然经过大学阶段的训练和学习,与汉族学生相比,毕业时在学习成绩和实际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龚军等[5]研究认为,只有认真、科学、积极实践和探索双语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新疆高校双语教学工作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二、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新疆地区双语教育在历经了多年发展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双语教育工作的推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新疆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

  1.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教学的积极性偏低,缺乏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双语课程教学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听力水平与口语表达能力低,阅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能听懂但表达不出来,汉语言使用不够流利。在新疆地区,通过对MHK考试分布分析发现,参加MHK考试的学生群体大多是各高校中的一、二年级的低年级少数民族学生。这部分学生来自于新疆的不同地区,其双语水平参差不齐,在进入高校后又被安排在同一班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会存在或多或

  少的问题,不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展[6]。

  2.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当前,新疆双语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双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弱化了人才培养目标,致使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狭隘,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进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和潜力的挖掘[7]。

  3.双语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对双语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双语学校的开办也随之增多,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小学有三千多所,初中有七百多所,高中有一百多所,在校学生有两百多万人,而新疆地区双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新疆地区双语教育的需求和发展,尤其是在偏远的地区更为严重。另外,由于教师需求的增加,部分学校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较为随意,使得学生所学的汉语达不到双语学习的标准[8]。

  4.教材建设有待规范。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教材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关系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在教材的选用上,要十分慎重[9]。新疆高校在双语教材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主要表现在双语教材种类较少、教材内容存在着脱离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等问题。

  三、解决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明确双语教育目标。双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化形式,从本质上讲,双语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标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教育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故双语教育目标应该要凸显“人文价值和关怀”。双语教育目标界定不仅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人才整体质量的提升。

  2.提高双语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是双语教育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1)从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现状来看,抓住培训环节,集中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工作;抓住培养环节,努力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从双语师资的源头抓起,严把“入口关”,为各地培养合格的双语师资力量。(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对双语教师进行定期汉语知识水平测试,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10]。

  3.加大双语教育教材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教学的三大要素。教师和教材是影响教学质量最有效的两大要素。其中,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物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11]。合理开发地方性教材,实现汉语教材与母语教材相统一。

  综上所述,经过长时期不断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中的不足进行改进,目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只要我们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宣传双语教育,加深民众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办好双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汉语基础知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质量将大幅提升,从而实现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新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篇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

  分析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培养了不少双语互通的人才,想要更好的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在幼儿阶段抓起,在幼小衔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进行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作为民族教育核心的一部分,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层层的阻碍,部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缺乏双语的应用,忽视了本地的语言教学,使幼儿对藏语感到陌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进行有效的分析,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其重要性,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1.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属于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适应性。此外,由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还会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语言发展和多元文化的适应能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致力于少数民族幼儿母语与文字的学习以及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有就是加强幼儿双语的培养。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习惯的养成智力的开发和身心的健康均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正处于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更好

  地推动幼小阶段双语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多语多元文化人才的目的。而大量双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实现。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少数民族幼儿双语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做好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搞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幼小衔接有利于幼儿语言及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双语者的这种优势源于其拥有体现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这种不同语言的体验提高了幼儿分析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概念的形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依靠语言能力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用幼儿熟悉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使幼儿很快吸收这些信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现状及分析

  1.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近年来,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双语教育呈现不平衡的现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均衡,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方面,在当前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导致了许多幼儿对于藏语的学习造成了阻碍。而且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精通双语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双语教育还有待提高。而且在幼儿园时期没有双语的课本和活动,导致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就对本民族语言不熟悉,但是藏语的学习在幼儿园时期就没有系统的课本以及没有特定要求我们用双语,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在幼儿园就对藏语很陌生,到了小学开始学藏语有点困难。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也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水平的整体质量,更加不利于当地幼小衔接的发展。

  2.教育方法落后。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无科学化系统化理论指导,目前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幼儿园缺乏双语的培养,部分教师双语能力不高,无法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如果长期地、盲目地进行随意教学,而不进行两种语言能力对应转化的系统训练,非常不利于幼儿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少数民族幼儿学汉语始终不能摆脱对语音各方面的影响,在幼儿阶段就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致不少幼儿到了小学仍不能接受藏语为载体的其它的学科教学,不利于藏语的发展和教学,对于当地语言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学注重基层

  教师的培训,但却疏于理论化的研究与归纳,缺少体系化的教学方法。凭借着教师或个别地区的先进经验进行培训,但却没有可以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作为指导的理论,无法有效的进行双语教学。

  三、少数民族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模式的有效策略

  1.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在幼儿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双语教育的培养模式。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双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比较有利于用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讲授学科知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幼儿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既要使用汉语,也不能忽视藏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2.双语教育内容生活化。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通过汉语进行教学,比较普及,而内容生活化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藏语,发展本地语言。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利于引导幼儿从周围生活中发现、探究问题的内容,体现幼儿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文化的内容。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藏族文化的环境,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学习藏语,使藏语得到有效的发展,还有效的发展双语,也不忽视汉语。双语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习领域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但就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而言,更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及发展特点,选择生活化的双语教育内容,围绕幼儿周边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让幼儿从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尤其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是为之后双语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非常关键。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

  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既学习汉语,同时学习藏语,同时发展双语教育。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双语授课能力培训,通过汉语和藏语同时应用,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四、总结

  幼小衔接双语教育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效的发展本地藏语,也不能忽视汉语的使用。想要谋求更好地发展,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策略。这项长期的教育工作的完成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完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小衔接双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梅英.有语言无文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分析研究——以甘肃独有少数民族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3):1-6.

  [2]论新时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制度的变革方向[J].王雄瑾.贵州民族研究.2019(06)

  [3]坚持依法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政策和模式[J].王鉴.教育研究.2019(01)

  民族

  [4]少数民族双语平衡相关研究述评[J].金海英,王程程.育研究.2019(02)

  民族高等教

  

  

篇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浅谈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

  作者:吐尔地.卡尤术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1年第3期

  吐尔地·卡尤木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1)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我国5个自治区之一,现有47个民族,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最近几年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本文简要论述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并提出有些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育;政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3—0009—02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科学技术、进行经济贸易、旅游和文化交流等各种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帮助。所以学会几种语言已变成时代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很多国家制定了双语教育政策。不同学者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持着不同的观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所谓”双语教育,通常指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的一种方法。加拿大的著名双语教育专家W.F.麦凯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在他们所著的《双语教育概论》中为双语教育作了定义,即“‘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

  一、新疆学校教学语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我国5个自治区之一。新疆的民族从解放初期的13个民族增加到现在的47个民族,已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要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先要发展教育事业。为加快新疆教育事业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最近几年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新疆目前的双语教育是政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新疆学校教育体系中,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塔吉克族使用维吾尔文字。新疆中小学用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俄罗斯等7中语言进行教学。新疆的大中专院校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四种语言出版的教材,并用这四种语言进行教学。

  如果从教学语言的角度来看,新疆有民族学校(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授课的学校)、汉族学校(用汉语授课的学校)、“民汉合校”(主要是各城市或各县城里民族和汉族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等三类学校。196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始“民汉合校”试验,1981年“民汉合校”发展到165所。新疆在“文革”后一度推行民族学校与汉族学校分开,1984年“民汉合校”减少为44所。90年代后期以来又提倡合校。2000年全新疆“民汉合校”为461所,2004年为656所,2005年又增至707所。

  二、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

  1.“传统双语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新疆的中小学主要是各民族学校用自己的母语授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布1977年教学计划时,开始要求民语系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讲授汉语课。1978年6月自治区教育局颁布了(关于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

  1980年教育厅组织编写(汉语教学大纲),并重新编写了民语系学校从小学到初中的7册汉语教科书。1982年自治区政府规定,高等学校招生的少数民族考生要加试汉语,并适当计算分数。1984年1月9日自治区党委在文件中强调要加强汉语教学。1984年12月28日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贯彻自治区党委(84)3号文件的几点意见)中“确定我区中小学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直到高中毕业”。以上这些由政府推行的措施不断加强民族小学和中学的汉语教学,成为新疆民语系学校的主导教学模式。2005年有2830所学校(占民语学校总数的74.9%)采用这一模式,在校生1189456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97%,民语授课的专任教师135584人,占全部少数民族中小学专任教师的98.6%。

  2.“新双语教学”(实验班)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与新疆的发展速度逐渐拉大。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升学、就业等方面因汉语能力不好而遇到各种困难。为促进新疆教育发展、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能力,近几年来新疆的有些学校开始发展出一种新的“双语”教学模式。1992年自治区开始推行少数民族学生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的教学实验,即数学、物理、化学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仍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乌鲁木齐部分中学开设了双语实验班。

  根据自治区政府加强汉语学习的计划,1992年7月15日,自治区教委印发(关于确定自治区10所“民汉兼通”试点学校的通知),在维、哈、蒙语授课的一部分民族中学里开展了部分课程(数理化、后加英语)用汉语授课、其余课程用母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实验。1996年,全新疆民语系中学的双语授课班达到26个,1997年双语实验班增加到60个。1999年l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委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案)(讨论稿)。同年5月28日,自治区教育厅印发《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班评估方案(试行)》和《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班参考课程(教学)计划》。2000年11月30日下发《关于公布开办双语授课实验班学校名单的通知》,名单里的28所学校(包括中学和小学)开办了91个双语实验班。2004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做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2005年自治区党委做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把汉语学习从小学提前到学前班和幼儿园阶段,强调“学习汉语要从娃娃抓起”。

  自2006年始,乌鲁木齐市在中小学成功普及双语实验班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实施新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实现了由之前的在部分民族学生中实施部分学科(主要是数、理、化)用汉语授课,逐步过渡到民语系中小学除母语外,其他学科均使用汉语授课的转变。2006年秋季,乌鲁木齐中小学民语系由三年级开始,实现小学数学学科使用汉语授课;2007年秋季,小学民语系由三年级始,自然科学学科全部使用汉语授课。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各种教学实验首先在这里进行,然后慢慢推广到新疆的其他地区。

  

篇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民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模式和观念已经在某些方面不适应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要发展必须深化改革。那么,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在何方?这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战略眼光,借鉴古今中外民族教育的发展历史,审时度势,分析研究民族教育的发展前途和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教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的民族教育相比,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历史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政策下,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由于这种相对稳定的居住格局,决定了民族教育只能集中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集聚的山区、牧区,边疆和农村。民族教育的这种分布局面是造成自我封闭的民族教育体制、死板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客观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户籍管理制度逐渐放开或取销,人口可以自由流动,少数民族集聚人口减少,散居人口增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民族教育的分布逐渐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由过去分散、小规模办学变成集中、大规模办学。这给民族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机遇。

  第二,从培养目标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片面强调民族教育的特殊性,过分强调民族语文教学,忽视汉语文和外语教学,致使培养出来的民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不尽如人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逐渐被淡化,民族教育也要面向未来、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其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要培养“三语兼通”或“双语兼通”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民族教育不仅要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体现党的民族政策,而且要注意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民族学生不仅要学好本民族语文文字,而且要学好中国各民族共同语言——汉语,还要学好外语。

  第三,从教育观念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认为民族教育办得越纯越好,把民族教育和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划等号。这是束缚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观原因。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从表面和形式上看,好像很好地保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优良传统,但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外交流减少,自我封闭、落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民族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积极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和经验,树立大教育观,改革旧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衡量民族教育不再以“纯而又纯”做为标准,而是以“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贯彻:是否有利于民族教育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为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

  第四,从办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中,往往独立设置民族学校,各级教育机构分离,办学形式单一,无灵活性,束缚了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还限制了民族教育的范围,散居地区很多民族学生失去接受民族教育的机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的办学形式将灵活多样,多种形式并存。按民族成份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在民族集聚地區办民族独立学校:还可以在民族混居地区办民族联合学校,专设民族班;民族学生生源极少的地区也可以各民族混合编班,设民族语文课程。民族独立学校作为特色在民族集聚地区将长期保存下去。但应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条件办民族教育的地区,民族学校简单地实行合并或混合编班,等于取消民族教育。按民族教育级别划分,民族教育办学形式有:独立设置各级教育机构:

  小学和初中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高中实行十二年一贯制。按就读方式划分,民族教育既可以实行寄宿制,还可以实行走读制(学生自行上学)和通勤制(公家购买交通工具接送学生)。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并存,有利于拓宽民族教育的发展之路。

  第五,从教学模式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体制下,以民族语言授课,加授汉语的模式占主流,并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这就是最正统的民族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教育无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主要有:1民语为主型,即用民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汉语;2汉语为主型,即汉语成为教学用语,加授民族语文;3双向双语型,即国际通行的双语教学。要按照大多数民族群众的愿望,从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按照上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实践中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关键是打破民族教育就是用民族语言教学的旧框框。

  第六,从教材使用方面看,在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模式下,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不顾教学对象的差异,全省乃至全国统一,无任何选择余地,其他教材一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的翻译版本,教材的编写、翻译、出版由地域性的民族教育出版机构垄断,编审合一,无竞争,难以提高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实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民族教育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体制的改革,民族学校教材的选用将不再受限制,民语教材和汉语教材编写、出版引进竞争机制,打破由一家垄断的局面,教材质量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建立严格的民族教材审查制度,编写和审查分离,规范民族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用书。

  第八,从办学条件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和扶持,依赖于党的倾斜政策的照顾以及民族群众的办学热情。但由于民族教育规模小,造血功能低,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低于汉族学校:民族

  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不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素质低。这是民族学校教育质量差,失去民族群众的信赖,从而造成民族学生大量流入到汉族学校的重要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首先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功夫,这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保持民族教育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本问题所在。如何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民族教师素质,加强民族教育呢?就是要:一靠深化改革,二靠加大投入,三靠自力更生,四靠各方支持。民族教育即使在新的形势下仍然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来自各方的支持,但仅仅靠加大投入和各方支持是不够的,需要的是通过它来增强民族教育的造血功能。

  第九,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看,传统的民族教育教学方法简单,沿用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手段落后,基本停留于20世纪70年代的“媒体技术”阶段的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民族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这无疑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进入21世纪,民族教育也要赶上世界教育发展潮流,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有机结合的民族教育环境。

  

  

篇六: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丁俊锋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使用超过120种民族语言。多元文化境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职能。在教育活动中坚持“多元一体”的双语教育理念,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开展教育活动,探析当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认知、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培训体系等的客观存在,理论视角提出突破双语教育困境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实困境对策分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族地区要搞好民汉双语教育,实行“民汉兼通”。对民族国家而言,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石,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保障;对学生自身而言,民汉双语为媒介展开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双语基础,更有助于学生后续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汉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包含民族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必须,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即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学生日常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双语教育,是教育进步的重要标志。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有效方式突破这些困境,是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促进国家整体多元文化发展的迫切任务。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实施的现实:价值彰显

  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两种语言为教育媒介,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接受第二语言教育。第二语言并不特指某一种语言,广义上理解可将非母语的任意一种语言作为第二种语言媒介。本文探讨的双语教育是指,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少数民族传统语言为母语,以国家通用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教学。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两种语言,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身民族语言权利的同时,积极推广和普及汉语普通话。在教育过程中,以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展开教学,将每一个学生培养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民族国家本身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问题:矛盾发展

  1.城乡教育差异大,双语教育认知有待提升

  双语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差异大,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足,增大了双语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难度。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以双语教育为代表的民族教育进步明显,实现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较大发展。但不可否认,少数民族部分聚居地区受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制约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有效实施。部分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与城市地区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别,可以说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但实际教育差异却不容忽视。教育教学理念、设施等软硬件的不均衡,导致整体区域双语教育水平难以提升。笔者了解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农村和牧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难以满足社会的内在教育需求,很多学生只能在汉语课上简单的学习基础汉语,其它课程基本以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且日常交流也很少使用汉语。城市地区双语教育的普及力度较大,除了专业的汉语课程,其它诸如课程教育、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有效应用汉语交流。由于教学资源匮乏,民族农村地区双语教育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农村双语教育水平滞后,在未来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机构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重视民族语基础上的汉语教学,均衡城乡的教育发展水平。

  2.教师流动性大,双语教师队伍须强基稳心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导者。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大量合格的专职双语教育教师,严重制约了双语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由此可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对双语师资的需求极大,而对双语教育教师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与实际教学需求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双语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的教师只能应用一种语言教学,或者民族语言、或者汉语,能够双语互通且教育质量较高的教师严重空缺;二是双语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从教育整体而言,双语教学不仅仅是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一门汉语课程,而是要以双语为媒介展开教育,让学生能够熟练应用双语交流和学习,例如体育、音乐、数学、自然、美术、计算机等各个学科,都应该以双语展开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学中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学校不在少数,相当部分学校无法达到双语开课的这一标准要求,从分布上看,条件较为艰苦、资源相对匮乏的偏远学校,教师资源严重匮乏,教师的学历、资历也不合理,部分教师虽然以函授、电大、自考等方式提升了学历,但并未经过师范类院校的专业教育和培训,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

  具有双语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笔者查阅国内权威性的文献库,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地区、壮族地区等地区的双语教育的相关研究较多,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现状、教育困境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建议。在此形式下,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进一步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双语教师队伍不稳定,对双语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很大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的流动性较大,部分教师难以适应农村学校艰苦的条件,希望在条件较好、资源齐全的学校稳定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离职后难以短时间内补充新的教师,往往一个双语教师要教授多个班级,工作任务繁重,却始终难以满足双语教育的切实要求。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的前提在于改善教育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境,提升教师的从教地位,以支教、定向招生的方法及时补充教师,但偏远地区、条件较差的区域很难满足这些条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也难以有效解决。

  3.双语教材建设滞后,教材教辅资料须与时俱进

  教材、教辅资料是教育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工具,科学、完整、内容丰富的教材是教师教育中依据和辅助的工具,而教辅资料则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练习和复习的重要资料,无论是教材还是教辅资料,对双语教育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双语教材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语言多样,各个民族地区都有其特殊的民族化特征,双语教材的编者只能以大众化的标准为标准编制教材,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偏离,但由于对少数民族各个区域的个性化存在不熟悉,教材结构内容和文化知识体系缺乏针对性,部分内容并不完全契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融入也相对缺乏。国家通用版教材应用率较高,其中涉及的汉语知识点、重点的专业程度较高,对于汉语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而言,最大可能的理解和吸收知识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实际学习中跟不上进度,难以提升学习效果。除了教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教辅资料配备不齐,或选用与当地民族教育实际不适宜的教辅资料,或选择过于简单的教辅资料,导致学生在学习之后,难以通过教辅资料达到巩固知识、复习知识、加深记忆和练习的目的。此外,部分条件较差的学校,甚至没有教辅资料,同时教学挂图、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也未能配套,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教育的实际发展。

  4.师资培训体系建设不足,教师双语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实施关系着教育质量以及双语教育的推行效果。现阶段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培训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部分地区已经加强了分层培训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力度,双语教育培训计划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种常态,但从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实际要求来看,师资培训系统的建设力度依然难以满足现实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民族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缺乏,导致培训系统不完善,培训力度也难以加强。双语教师需要培训的专业、内容众多,且尚需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只增不减,整体的培训效果不容乐观;二是双语教师培训时间设置、名额分派不合理。现今,国家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较重,若培训时间安排在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部分教师难以抽身参加培训,且部分学校为了不浪费培训名额,随便指派一些教师前去培训,由此培训的实效性未能充分发挥。

  三.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质量的提升:合理存在

  双语教育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由此双语教育要尊重少数民族特色,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母语特点、教育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如此才能使双语教育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更充分的融合,发挥双语教育的实际价值。不同的少数民族母语不同,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也有差异,且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开展的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效,部分少数民族鲜少结合和应用汉语,这一类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开展的难度较大,都是零基础教学。部分少数民族及地区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和学习汉语,学生有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这一部分地区民族双语教育开展更为顺利,教育进度也更快。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开展双语教育的基础性阶段,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和学习汉语,更要将汉语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都能够使用双语交流,巩固自身所学习的汉语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1.转变双语教育观念,做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顶层设计

  转变双语教育观念,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观念与教育本质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教育要求不同,教育观念也要不断的更新,如此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在不断变迁的各个时代紧跟现实,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实施,应该立足本地区教育实际,改变教育观念,在民族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下,在教育中注入新时期全新的教育观念,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束缚,进一步探索适宜该地区民族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体制,让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各个区域普及和发展的同时,将双语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落到实处。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此背景下,双语教育观念的改革,必须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办学形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多项内容的理论探索,将理论探索的成果转化为教育实际方案,融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促进双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重视双语教育,让少数民族各个地区切实认识到新时代推动双语教育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意义。发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际,因地区、因民族制宜,尊重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城乡双语教育顶层设计,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改革步骤、教育目标、教育要求、办学模式、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学制要求等方面。将少数民族经济建设与双语教育发展融为一体,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地区双语教育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双语教育建设力度,配备完善的教育设施,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双语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加强双语教育的推行力度,强化对双语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还要针对性的做好教育规划,设置教育目标,分析以往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有效方式突破困局,解决矛盾,确保双语教育能够在少数民族地区延续性、规范性实施和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双语教育人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动力源泉,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最终的教育质量,也决定了双语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严重缺失的现象,要建立双语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及时补充双语教师的空缺,确保教育活动正常开展。除了构建双语教育教师补充机制,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各校教职工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双语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状况,结合学生数量、规模等实际要素,适当压缩城镇学校编制,放宽农村学校编制,以解决城镇学校教师超编、农村学校编制不足的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双语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为稳定教师队伍,应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让双语教师有教育生命的归属感,能够心甘情愿的奉献自身的力量,全身心的投入到双语教育事业中,为学校、学生、教育以及自身的共同发展而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例如提高教师的工作档次,适宜发放生活、社会补助,提供进修、晋升的平台和机会,解决其住宿、子女入学等问题,从而吸引优秀的双语教育人才加入到双语教育中,并长期稳定的从教。此外,应该加强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开展义务支教工作,均衡城镇学校、农村学校的教师结构,保障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地区也有专业性较强,职称结构层次较高的教师任教。城镇学校可定期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有组织能力的优秀双语教师赴农村地区支教,为教育薄弱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并且普及丰富的双语教育经验,让农村长期任教的教师了解和学习。

  3.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合适的双语教材教辅资料

  丰富教材内容,配置全套的双语教辅资料,是扩充教育资源,针对性开展双语教育的有效措施。少数民族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以及语言文字,各民族、各地区的双语教材不能一概而论,适宜地区发展,符合民族语言特色的教材,才能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由此,要求双语教材编译工作应该结合教育实际、地域特点进行,区分不同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特色,在此技术上灵活多样的编制教材内容,例如在历史、地理、语文等教材中,可以适当增加该民族的文化内容,这样在双语教学正式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在自觉内质的文化氛围中,更易于学习和记忆,了解和掌握双语转换的技巧。此外,结合教材内容,应该配备全套的教学挂图、识字卡片、视听音像、测试题库等资料,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教辅教材,让学生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和练习,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4.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分层培训重点培养

  加大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完善师资培训系统,建立梯级网络,实施分层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任务。不同的地区结合双语教师的实际情况,应该采取适宜、合理的培训方式,对于教育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可提升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教育年限较短,双语专业水平稍弱的双语教师,应该加强双语教育的基础内容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双语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和积累教育经验。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系统性培训时,应该将培训时间设置为节假日教师空闲的时间,且各个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培训名额,结合培训的具体内容,选择有真正培训需求的教师参与培训。如此,才能促进双语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确保各个地区双语教育的均衡有效发展。

  四.结语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当下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对双语教育的认知不够,导致城乡教育差异较大、发展不均衡,双语教师结构不稳定,双语教材缺失、教师培训等问题都必然地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提升。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升对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基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实现双语的共同教育、共同提升目标,保留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提升规范性、通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用性语言的教育质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应该切合地域文化实际,突显少数民族特色,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缩小城乡双语教育的差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整体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木旦,郝亚琪,旭东英.我国藏汉双语教学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述评—基于1994~2015年CNKI来源期刊文献的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86-193.

  [2]杜慧敏.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基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4:109-111.

  [3]彭柯凡.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4:67-74.

  [4]拉毛草,范忠雄.藏汉双语数学教育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25-31.

  [5]隗牧羊,潘红祥.少数民族语言权利视域下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区泽库县为分析对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46151.

  [6]黄雪茹.云南边境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以瑞丽市5所小学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7,03:51-54.

  [7]海路.壮汉双语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三所壮文实验学校为个案[J].广西民族研究,2015,04:106-112.

  [8]卡迪尔亚·阿布力克木,周庚信.新疆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市场,2015,33:160-161.

  [9]拉格,祁进玉.青海东部农业区藏汉双语教育现状调查—以卓仓藏族为例[J].青藏高原论坛,2015,03:97-102.

  [10]赵旭东,王跃东.双语教育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西安市高校为主要调查对象[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06:47-55.

  (作者介绍:丁俊锋,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教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双语教学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校母语教学现状与分析--以喀什市民族小学为例

  杨卉紫;阿孜古丽·司马义;魏文娟

  【摘要】通过对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现行双语教育模式下不同层面的不同群体对母语文教育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母语文在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了目前双语教育模式下的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BasedontheattitudesandsuggestionsfromvariouscommunitiesanddifferentdimensionsofMinorityprimaryschoolunderthecurrentbilingualteachingmodelinKashgarandtheresearchandanalysisofmothertongueinteachingmanagement,curriculumsetting,teachingstaffconstruction,textbookcompilation,thispaperputsforwardpracticalsuggestionsandcountermeasuresforthepresentproblemsexistinginthebilingualeducationofmothertongueeducation.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总页数】4页(P102-105)

  【关键词】双语教育模式;母语文;现状;对策

  【作者】杨卉紫;阿孜古丽·司马义;魏文娟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中语系,新疆喀什844008;喀什师范学院中语系,新疆喀什844008;喀什师范学院中语系,新疆喀什844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力争到2015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实现“双语”教育全覆盖;到2020年学校各族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然而,在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引起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学校双语教学中的母语文教学出现危机、母语文教学质量大幅下滑等问题已经引起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此,笔者对喀什市小学少数民族学校的母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研,以期了解和掌握现行双语教育模式下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下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学提出个人的思考。(一)调研对象喀什市、镇、乡(各2所),共6所小学。(二)调研内容以上6所学校双语模式概况、母语课程开设情况、母语教学现状、师资队伍情况、学生母语学习水平、现用教材教辅资料,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对母语教学的态度等方面的情况。(三)调研方法1.设计问卷,访谈校长、教导主任、教师、学生和家长。举办教师座谈会1场,实施问卷187份;举办学生座谈会2场,实施问卷调查300份;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市、镇、乡学校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五年级学生180份(其中普通班学生100份),六年级学生120份(其中普通班学生60份)。为保证调查数据和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调查问卷均翻译成维吾尔语,座谈会和个人访谈也采用维吾尔语。2.实地听课12节次并随堂查看授课教师教案近30本,查看教材及学生作业60余本。3.检测学生母语文掌握的情况,发放维吾尔语测试卷近

  500份。4.统计问卷,记录相关数据。目前,喀什市少数民族学校采取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班模式,即:全科用维吾尔语授课,单科加授汉语模式;另一种为双语班模式,即: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加授维吾尔语语文课。截至2014年初数据统计,喀什市、乡镇小学共92所,学生人数57075名,其中接受双语模式二教学的学生37205名,占学生总人数的64.87%;接受普通班教学的学生人数17223名,占学生总人数的30.17%。普通班母语文课7节/周,双语班5节/周。(一)喀什市少数民族小学母语教学现状1.母语教学现状(1)教学质量方面A.课题组对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母语教学的态度和质量的看法进行了调研。见表1。表1数据显示:在“影响母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方面”,大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学生不愿意学”和“学校不重视”是影响母语文教学的主要因素。可知,喀什市双语教学中的母语文教学出现危机,母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令学校、学生家长表示担忧,甚至不满。B.母语成绩测试2014年6月中旬,为了解学生母语知识掌握的情况,调研组采用喀什市教育局维语教研室所编的维吾尔语语文试卷对喀什市小学及喀什市所属各级乡村级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表2为其成绩统计。表2反映出学生的母语文成绩测试普遍偏低,普通班与双语班学生的成绩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及格率与优秀率。及格率差距很大,而优秀率普遍很低。从实地听课观察中笔者发现:“小升初”考试以及“内地新疆班考试”母语语文课都不列入考试课程。喀什市小学学生的母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及学习效果好于村级小学,调研组分别去以上学校听了不同年级的母语文课,听课中发现双语班学生的母语表达、听说和阅读水平均不如普通班的学生;听课后认真翻阅了学生课本和作业本,发现

  双语班学生写作能力不如普通班学生,书写错误很多;此外,村级小学大部分学生不写作业或作业非常少。这些情况说明目前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2)课时安排情况根据问卷统计可知:在幼儿园母语文课每周只有2节,其余课程全部用汉语授课,使得汉语几乎成为他们的“母语”;普通班母语文课的教学时数为周7课时,双语班模式的教学时数为周5课时,即双语模式下汉语教学得到加强,母语文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母语文课的周课时数呈减少趋势,而且随意减少课时;汉语课时随意增加,特别是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学校,周授课学时甚至超过了10节以上,有些学校双休日也安排半天专门集中授课。但是从对各类不同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来看,无论是学校校长、教师还是学生家长以及学生都对加强母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愿望。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问卷统计显示:认为母语文课“必须开设的”占96.6%,“应该开设的”占2.7%;“应在小学一年级”开设的占98.4%,“在小学三年级开设”的占0.46%;认为母语课每周开5节的占1.23%,7节的占2.89%,7节以上的占93.48%。从学生问卷统计数据可知:认为母语文课“必须开设的”占96.7%,“应该开设的”占2.8%;“应在小学一年级”开设的占96.32%,“在小学三年级开设”的占0.26%;认为母语课每周开5节的占1.17%,7节的占5.38%,7节以上的占92.68%。问卷数据表明,无论是学校校长、教师、学生还是学生家长对开设母语文课的愿望都非常强烈,多数家长和老师都赞成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母语文课,甚至还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从幼儿园起就应该开设母语文课,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母语文课周学时数增加到8-10节。(3)师资培训状况调查得知,各级各类培训都以汉语为主,母语教学方面的培训

  和学习越来越少甚至没有;在地区、市级教学能手比赛中,大多以汉语课程为主,母语授课教师基本没有机会参赛。(4)学生学习状况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目“您认为目前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选“学习内容多”的选项占总数的57.3%,“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占总数的23.9%,“考试压力大”占总数的11.7%,“不喜欢学习”占总数的6.8%。(5)母语文教材、教辅用书及课外读物方面调查组从学生问卷及师生座谈会了解到,目前母语文教材、教辅用书及课外图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A.教材中设计语法专项及写作专项训练的内容太少,课后练习设计很不合理,没有体现母语文课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B.教师普遍反映教材中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一、二年级教材中较少涉及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年龄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寓言故事、童话、诗歌等优秀作品;C.母语文课外读物数量缺乏,根据学生问卷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对阅读课外书籍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许多学校图书馆的课外读物为汉语书且内容较陈旧,有些班级有图书角、爱心书屋等小书柜,里面也大多是汉语书。母语书籍存量极少,大部分为赠送图书,学生借阅记录很少。(6)教学管理方面通过教师座谈和访谈了解到,被调查的学校中市民族小学(喀什市第八小学、第十八小学)的教学常规检查,如:集体备课、教研室活动、听评课、传帮结对等比较正规,对教学进度,教材的重、难点讲解以及学生作业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乡镇小学教学常规检查随意性较大,许多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案书写极其简单,甚至个别教师不备或不拿教案上课;学生的作业也只是简单地抄写课文段落或背诵课文,个别村级学校甚至出现不布置作业、教师不批改作业的情况。(二)母语文教学诸多问题的成因分析以数据调查为依据,通过座谈会、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母语教学质量感到担忧,对学生的母语学习深感忧虑。调研中我们发现,造成母语教学

  质量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校教育方面(1)从学习环境来说目前由于自治区大力推进双语教育,喀什市整合教学资源,将乡镇以下少数民族聚居的农牧区集中到附近县城的双语学校接受教育,从双语幼儿园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学生逐渐养成了用汉语思维、交流的习惯。在学校学习各科汉语文化知识,回到家又无法用母语与家人进行交流,导致学习母语的意识逐渐淡化。因此在座谈中,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母语文水平低下极为担忧,有些家长甚至强烈要求恢复母语授课班级或者从学前班到三年级使用完全母语授课,四年级后加授汉语。(2)从课程安排来说随着双语教育的大力推进,学校基本上都形成了以汉语教学为中心的格局,少数民族学生除了维吾尔语母语文课外,其他的课程几乎都是用汉语授课。而且每周母语文课的课时也很有限,使得维吾尔语的生存空间极大地被压缩和限制。理科的学科基本上都是用汉语授课。用母语讲授课程的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便是维吾尔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不了解,学生甚至不能流利地用维吾尔语进行交流,母语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母语的读写能力不断下降,最终造成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疏远和漠视。这些情况都严重削弱了母语教学,阻碍了母语教学的发展。(3)母语文日常教学和管理方面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对母语文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视,随意减少课时。而且,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常规检查,如:集体备课、教研室活动、听评课、传帮结对等执行得不到位,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学管理上的疏忽,不利于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去做好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到母语文教学质量。(4)教学内容方面目前的母语文教材、教辅用书存在的问题及课外图书的缺乏,与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风格及心理发展特点极为不符,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母语

  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双语教育模式的快速推进,尤其是1-3年级或1-6年级教材全部采用汉语系学校人教版《语文》教材,但双语教师的授课能力有限,适应不了这样的教学内容,课堂上频繁转换语言,导致学生思维语码转换出现混乱。(5)师资力量方面A.由于民族教师总体数量超编,加之学校把汉语较好的老师都分到了双语班,把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多数为根本不懂汉语、年龄大的教师)分流出来,补充到民族语文教师队伍中去,这部分教师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教学,专业素质差,教学水平低,不懂教学法,对母语教学不熟悉,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观念陈旧,无法把握教学重点,甚至不理解教材内容,不会使用现代化电教设备教学,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母语,因此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母语文课的教学质量。B.大部分教师认为“双语教学”是以汉语为核心的教学,所以母语教学失去了地位,这严重影响了教授母语文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长此以往,他们的工作效率自然低下,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C.学校大规模推进模式二教学,使本来紧缺的双语教师师资更加紧张,于是就出现了母语文授课教师的快速“转型”,这些教师因自己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倍感压力,最让他们感到灰心失望的是职称评定,民汉教师在同一水平下竞争,他们根本没有优势胜出,导致许多从事母语教学的教师对自己丧失信心。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了母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2.学生方面多数学校采取“双语模式二”教学,个别学校甚至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不管条件是否成熟都采用模式二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很大压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对母语学习兴趣降低。访谈中学生反映课业负担比较繁重,尤其是“双语班”的学生,因为采取“模式二”教学,学生基本上都在学汉语,没有太多精力顾及母语学习,导致母语文水平日渐弱化。3.家长方面由于从社会需求来说,掌握了汉语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加上学校领

  导、教师不重视母语教学,因此家长也不配合、不支持母语教学。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家长说:“母语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家给孩子教,就32个字母,会读会写就行了,汉语要好好学,不然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他们认为学好汉语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条件好的家庭都会把孩子送到汉语系学校或“双语学校”学习汉语。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对母语教学质量普遍表示担忧,引起了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维护母语文和提高母语文教学质量的呼声也变得越来越强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加强民族小学母语文教学。(一)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模式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理解、体谅少数民族同志保留和传承母语文的迫切愿望,喀什市教育局应在教学模式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家长更多的自主选择,喀什市、乡、镇学校必须要考虑自身实际办学条件,如从语言环境、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师资水平等出发采用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实行双语教学,处理好双语教育中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文的关系,尤其是在教学模式设置上一定要实事求是,决不能盲目搞“一刀切”,否则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皆弱、皆掌握不好的结果。(二)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学质量首先,各学校应严格依据自治区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教学,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其次,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民族语文教学的教案审批、听课检查、作业布置等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对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备课、教研室活动、听评课、传帮结对等教学活动日益规范化,以保证少数民族母语课的教学质量。(三)重视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母语文教师队伍的培训。在目前条件下,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对现有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师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母语教育发展的要求。加强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师的培养力度,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定期组织母语文教学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主动搭建地区、县市和乡镇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开展母语文教师讲学讲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此外,教师要勤奋钻研教材,针对学生不同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步骤并把握好教学重点,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合理设计作业并及时批改和反馈,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促进双语教学的协调发展。(四)加强少数民族母语文教材及教辅用书建设整合资源,并认真组织一批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一线优秀教师,对现有民族语文教材进行全面的梳理,积极鼓励其参与编写双语教学各类模式的教材和教辅用书,形成自主研发民族语文“本土”化教材及教辅用书,为少数民族母语文教学提供数量更多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补充各类课外读物,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总之,新疆推行的双语教育是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语文教育并行,以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才为目标的双语教育。因此,在推进双语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处理好两种语言的关系,做到民汉两种语言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

  【相关文献】

  [1]王远新.语言田野调查实录(五)[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戴庆厦.2007.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J].语言与翻译,(2).[3]马戎.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4]杨文革.“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新疆蒙古语教学现状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3,(1).

  

  

篇八: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为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号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民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为科学推进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发,2010?9号)、《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民,2010?6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新党发,2004?2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双语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下简称汉语)。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我区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兼通少数民族人才的战略举措;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把推进双语教育摆在特殊重要的地位。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做好双语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2.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发展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双语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双语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双语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09年,全区接受学前

  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29.01万人,其中民考汉幼儿2.62万人;学前双语教育岗位教师0.9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0.66万人。中小学(含职业高中,下同)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46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22.2%;中小学民考汉学生24.09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的11.6%;中小学双语教育岗位教师2.7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17万人。我区双语教育工作取得明显的进展,为普及双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新形势下,我区双语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总体上看,还不能适应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双语教育的要求和期盼。双语教师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双语教育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双语教育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双语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4.我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抓住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机遇,着眼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同时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工作,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人才;着眼于新疆长治久安,加强“四个认同”的教育,提高各民族群众的交流沟通能力,增进民族团结;着眼于适应自治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满足广大群众期盼接受民汉兼通教育的需要,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5.我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的原则。既要积极进取,不等不拖,又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把握好节奏,安排

  好衔接。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

  实施的原则。既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又要分类指导,分

  步实施;既要立足于推动当前工作,又要着眼于实现长远目

  标,循序渐进。第三,坚持尊重教育规律的原则。以科学的

  教育发展观指导双语教育工作,把普及双语教育与提高双语

  教育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学推进,可持续发展。第四,

  坚持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的原则。在努力推进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切实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

  工作。要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方案,保证民汉

  兼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五,坚持从幼儿抓起、从教师

  抓起的原则。从双语教育推进的实际出发,集中双语教育资

  源,从学前和低段抓起,逐步推进。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满

  足双语教育要求的双语教师队伍。

  6.我区双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

  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

  少数民族幼儿占同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到2015

  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

  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其中义务

  教育阶段达到80%左右;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

  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其中义务教育

  阶段达到95%左右。积极探索,不断推进,构建起各学段相

  互衔接、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具有新疆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使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

  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有条件的还要掌握一门外语。

  7.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双语教师即双语教育岗位

  教师,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相关课程教学的教师。到

  2012年,

  学前双语教师达到1.53万人;到2015年,学前双语教师达

  到2.19万人,中小学双语教师达到10.51万人(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6.99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

  达到9.39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6万人);

  到2020年,学前双语教师达到2.33万人,中小学双语教师

  达到14.22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教师10万

  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达到11.33万人(使用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授课的教师7.72万人)。

  三、主要措施

  8.科学设置双语教育模式。我区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

  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

  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有两种模式:模式

  1,小学汉语、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初中汉语、外语、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高中汉语、外语、数

  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

  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

  式2,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

  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课程可以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从2010年起,对接受过学前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

  小学起始年级,城市和县城学校一般采用模式

  2实施双语教

  育,不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模式1实施双语教育;农

  村学校可根据双语教师及学生的实际,采用模式1或模式

  2。

  积极推行民汉合校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具备条件

  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汉语授课班级学习。

  9.相应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班。在少数民

  族人口较多的地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在积极推进双语教育的同时,按需保留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

  主进行教学的教学班,供学生和家长自主选择。要认真执行

  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把汉语

  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增加汉语课

  程课时,使普通高中毕业生达到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

  言文字的目标。

  10.切实加强民族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研究制订符合模

  式2双语教育要求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开发供接受模式

  2

  双语教育学生使用的民族语文教材。实行双语教育的中小

  学,要高度重视民族语文课程教学,把民族语文课程作为重

  要的基础课程,严格执行自治区制订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

  确保实现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各类考试对提高民族语文教学

  质量的导向作用,坚持把民族语文作为少数民族双语班学生

  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必考科目。

  在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的汉语授课学校,进行开设民族

  语文课程的实验,探索在汉语授课学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

  实现民汉兼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1.加强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学前和

  中小学双语教育教材建设,制定双语教育教材建设规划,加

  快开发双语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对双语教育教材的监

  管,严格执行审查管理制度,未经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行政部

  门审查通过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不得进入学校。协调对口支援

  省市帮助受援地区建设幼儿园双语图书角和中小学双语图

  书馆(室)。

  12.积极推进双语现代远程教育。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

  省市支持,按照优质双语教育资源免费共享、全面覆盖的要

  求,制定并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提高现

  代信息技术在双语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到2012年,通过扶

  持中小学计算机教室项目和“班班通”项目建设,初步形成

  具有新疆特色、适应双语教育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基本

  框架,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学校具有计算机教室,并接

  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全区中小学

  75%以上的双语教学班具有“班班通”设备,实现远程直播

  课堂进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远程教育资源。

  通过开发、译制、引进等多种途径,建设学前和中小学

  的双语教育资源库,通过卫星和互联网免费向双语幼儿园和

  中小学提供。加快双语教学光盘的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努力提高双语教育资源利用率。

  实现中国教育电视台早期教育频道及开播双语教育节目的其它频道在我区双语幼儿园和中小学免费落地。加强新疆教育电视台和新疆教育卫星宽带网建设,加强电视课程制作和远程教学研究,开设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数字频道。

  13.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力度。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方针,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建设自治区和地州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加强内地9所师范大学与我区师范院校对口支援工作,提高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扩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面向我区的招生规模,加大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免费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扩充农村双语教师来源补给。

  我区师范院校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能力为重点,构建满足双语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行师范院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师范生插班学习,母语为汉语的师范生要开设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

  落实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我区倾斜政策,继续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实施双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开发建设双语教师培训资源库。争取对口支援省市为受援地区免费培训双语教师。在加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少数民族母语语文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

  对母语为汉语的双语教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供条件,通过培训和学习,使他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适应双语教育的要求。

  14.完善自治区统筹的双语教师补充机制。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农村双语幼儿园管理的意见》和《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管理办法》,做好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招聘和

  聘后管理工作。实施“新疆双语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由自治区统一招聘中小学双语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三年聘期结束后,考核合格自愿留任的,有空编的直接入编,满编或超编的,纳入当地教师队伍,超编问题通过增加人才储备编制和自然减员等方式解决,工资纳入当地财政统发。

  争取对口支援省市根据受援地区需要扩大教师支教规模。继续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扩大我区和对口支援省市师范院校实习支教规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扩大大学生赴我区农村中小学开展双语教育志愿行动规模。

  15.建立和完善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双语教师标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把好双语教师入口关。新聘任的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建立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定期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绩效工资、评优奖励挂钩。适当提高实施双语教育的中小学中级和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新补充的双语教师职称评聘可适当放宽岗位比例。

  在自治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学校服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按有关规定执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

  对在学校工作多年、不适应双语教育工作要求的教师,在保证其原有教师身份不变、待遇不减的前提下,调动其积极因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妥善予以安排。

  16.加强双语教育科学研究。把双语教育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学研究总体规划,设立专项课题和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加强双语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双语

  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新疆特色双语教育规律,促进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积极开展双语教育实践研究,鼓励开展双语教育改革试验,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与双语教育相适应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强国家双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和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整合全区双语教育研究资源,发挥研究、指导、咨询作用。各级教研部门要针对双语教育模式,研究授课形式,形成样板,组织培训,进行推广。办好双语教育报刊杂志,建立研究成果交流与学习平台。

  17.加强对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并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双语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学前双语教育要落实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和《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防止并纠正教育形式小学化的倾向。中小学双语教育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实际出发选择实施双语教育的模式。严格执行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8.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成效评估和监控体系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双语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双语教育学生和教师进行动态监测,实行实名制管理,建设覆盖全区的双语教育质量监测网点。依托新疆双语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中心,以国家和自治区制订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双语教育质量监督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引入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

  四、保障机制19.加强对双语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推动双语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主要职责,统筹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支持双语教育发展的政策措

  施,及时研究解决双语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县级政府对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负有主要责任,具体负责落实推进双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指导学校开展双语教育工作。地(州、市)、县(市、区)都要设立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按编制标准配备工作人员。

  20.科学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各地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双语教育发展规划。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要综合考虑改革的力度、推进的速度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把握好数量和质量、规模和效益的关系,解决好各学段衔接和不同教学模式过渡的问题,确保双语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1.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双语教育经费投入。自治区财政不断加大双语教育投入力度。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寄宿学生补助范围。建立并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从2013年起,比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覆盖全区的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加强双语教育硬件建设。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结合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一批农村义务教育双语寄宿制学校和普通高中,配备教学实验仪器和双语图书,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快农村学校新增双语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双语教师生活条件。

  22.积极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积极开展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双语幼儿园,努力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双语教育体系。继续实施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落实好2008-2012年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严格执行《自治区双语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加强对双语幼儿园项目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乡(镇)

  中心幼儿园建设,力争每个乡(镇)建设一所示范性双语幼儿园。在国家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未能覆盖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依托乡、村小学举办双语幼儿园或学前班。同时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安排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双语幼儿园。

  23.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语教育的舆论环境。继续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双语口语大赛、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关心、支持、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实施成果,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4.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依据《农村双语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对各学段双语教育的督导检查,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

  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各级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问责制。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加强对双语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

  

  

篇九: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云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咏梅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不仅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抽样调查,分析了学前双语教育的机构设置、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及社会效益,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ethnicareasispivotaltothesuccessionandpreservationoftra-ditionalethnicculture,andto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areasconcernedaswell.Thispapersur-veysintotwenty-fivekindergartensandtraininginstitutionsprovidingpreschoolbilingualeducationinruralandurbanareaswhereethnicminoritygroupsinYunnanprovinceinhabit.Byconductinganalysisintothestructuralestablishment,attitudetowardsteaching,teachingcontent,pedagogyinrelevantinstitutionstogetherwiththeself-evaluationofthepersonnelandtheembeddedsocialbenefits,insightshavebeenshedwithsug-gestionsgiven.

  【期刊名称】《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1)010

  【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质量;建议

  【作者】武咏梅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0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解决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之间的冲突已成为各多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在一些多民族聚焦区很多少数民族群众都使用多种语言,事实上非正规的双语教育在建国前就已经存在。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云南的社会文化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少数民族群众在力图融入当今主流社会、分享现代化社会文明成果的同时,又担心失去本民族的传统语言与文化,处于两难境地,因而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探索研究的新问题。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双语教育,尤其是移民儿童的学前双语教育习得,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进行了探索。国内学者的主要成就在于:从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探讨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育的问题。以多元文化思想、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和双语教育原理等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了双语教育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问题。例如,强海燕论证了外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凸显了外语教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外向型性格特征。[1]高一虹的研究表明,双语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还有助于促进儿童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2]此外,陈红涛、万明钢、余强等学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双语教育的有效路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包括多语转化、适合不同民族双语教材的编写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国际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双语教育

  的发展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同时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探求发展策略,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临沧市)的25个有代表性的城乡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1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这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家长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基本状况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机构调查、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调查、学生调查等。(二)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和学生满意度进行整理、编号、数据录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一)学前双语教育机构设置基本情况1.创办主体情况我国政府一直倡导“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思路,鼓励不同形式的举办主体参与创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012年颁布的《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3]调查结果表明,在所有抽样调查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中,机构主办主体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力量已介入学前教育体系,其中以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为主要创办主体,民营资本的创办主体仅占12%。

  2.教育服务覆盖率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区域范围来看,所调查的25个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1.43公里,其中服务半径最大的是昆明理工大学幼儿园(4公里),最小的是国营勐腊农场幼儿园(0.2公里)。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服务半径大致与人口的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大,服务半径越小,反之亦然。同时,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平均服务覆盖人口为0.23万人(见表1)。3.工作人员的结构由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截至2013年底,全省幼儿园数为4768所,比2012年增加978所;教职工数为59613名,比2012年增加12612人,增长26.83%;专任教师数为35581名,比2012年增加6378名,增长21.84%。2013年全省学前毛入园率达48.95%,比2012年增长11.52%,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是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不愿意去私立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更多的人力资源集中在公立幼儿园。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在职在岗平均人数为9人,其中聘用人员的平均人数为12人。(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1.教学内容语言是幼儿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最重要、最基础的条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幼儿能够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双语教育的目标是明确的。他们认为,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和汉语的初步运用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幼儿园双语教育应该培养幼儿对汉语的兴趣、运用汉语的能力和启蒙其多元文化的思维为宗旨。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儿园教学中,日常用语、词语、句子、拼音及汉字的比例分别为79.38%,47.19%,36.68%,28.54%和21.78%。可见,在教师看来,幼儿学习汉语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主。

  2.教学方式幼儿园双语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教师教学、游戏实践和模拟生活等,其中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是幼儿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在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让幼儿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示范模仿法、游戏法、儿歌唱诵法、表演法、练习法和讲授法。这些方法的使用率分别为:示范模仿法占77.45%、游戏法占71.46%、儿歌唱诵法占66.23%、表演法占45.37%、练习法占35.65%、讲授法占25.10%。(三)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自我评价情况为了深入了解学前双语教育机构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看法及其工作效率,本次调查从25个幼儿园或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30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情况、对学前双语教育工作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对学前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观点等方面。本次随机抽取的样本,男性7人,占23.3%,女性23人,占76.7%。从年龄结构来看,4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占50%。目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教师以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群体为主,年轻人相对较少。在所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以大专为主,占40%,中专学历或相应水平的占20%,本科以上学历只占7%,这说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被调查的工作人员中,30%的教师专业为幼教,30%为英语,而专业背景为儿童教育、教育管理的教师比例仅为6.7%和3.3%。在所有被调查的人员中,40%的工作人员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月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的比例仅占20%,可见,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大约有50%的教师曾经想离开现在的工作岗位,具体的原因包括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没有发展前途等。

  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学生家长或领导的认可,这一点与公立学前双语教育工作人员的观点基本一致。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发展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22%的工作人员认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的困境在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15%的人认为是缺乏技术指导,14%的人认为是专业人才紧缺。面对如何走出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发展困境这一问题,86.7%的工作人员认为应该提高技术水平,80%的人认为应该改善员工福利、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66.7%的人认为应该引进专业人才。(四)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学前双语教育的社会效益是影响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服务消费者(本研究为学生家长)的角度进行考察。为此,本次调查在25个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随机抽取了400名家长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满意度是学前双语教育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及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的满意度直接反映出学前双语教育的质量及社会效益。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85名学生家长中,对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综合满意度已达到53.1%,该数据表明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较为迅速,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在就读满意程度方面,52.4%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36.2%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接送时间方面,27%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在服务态度、受尊重程度、交流沟通方面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由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通常设置于人口聚居区的中心位置,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就读,为家长接送孩子缩短了时间,而且接送时与老师之间的熟悉程度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在设备设施、技术水平和就读安全性方面,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满意度

  相对较低,仅有13.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44.1%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在技术水平方面,只有14.9%的学生家长表示“非常满意”;22.5%的学生家长对就读安全性表示“非常满意”。可见,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多元化教学还是不太放心,特别是私立幼儿园,这也说明我国城市的学前教育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大型幼儿园或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在学费方面,家长的满意度并不高,仅有14.2%的学生家长对学费价格表示“非常满意”,50.4%的学生家长表示“比较满意”。总体而言,学生家长对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学费收费标准的认可度不高,应该进一步降低学前双语教育机构的就读成本。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笔者认为,云南省多民族地区的学前双语教育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双语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3)缺乏符合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双语教材;(4)缺乏有效的政策配套与评估机制。基于现存的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发展。第一,完善学前双语教育保障机制制度建设是保障云南省学前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笔者建议完善以下保障机制:首先,明确地方政府在幼儿园双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定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幼儿园发展思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幼儿园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其次,设立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分担城镇公办三年制幼儿园成本;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针对孤残儿童实施普惠性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应涵盖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最后,完善督导评估学前双语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和标准,以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和问责为主要方式,确保行之有效地发展学前双语教育。[4](P26-27)第二,加强学前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云南省学前双语教师的后备力量不足,专业素养好、汉语水平高的年轻专业人才倾向于选择小学或相关事业单位。汉语水平欠佳,专业素养好的年轻教师,只有极少数愿意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目前从事幼儿教学的教师的汉语水平几乎都不足以胜任双语教育。要改变这一境况,笔者认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势在必行。在职教师的培训是提升幼儿园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采取校本培训、依托高校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汉语口语训练,在口语水平得以提高的同时,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汉语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双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相关部门必须有序地、有计划地在云南省各个州市推进在职培训,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主辅兼修,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同时,选修双语教师必备素养和能力的相关课程,使其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第三,强化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源建设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要求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和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及保证达到教育目的的关键因素之一。教材的编写,除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优秀文化外,还应富含地区特色的文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类型和地方性知识,让学生感到教材并不脱离他们的生活实际,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价值,以增强语言学习的生活适应性。其次,组建双语教材编写团队,除聘请基础教育专家、学科课程专家和双语教育专家外,还应聘请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谙熟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和思维习惯的学者以及从事学前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参与编写。第四,建立和完善学前双语教育的评价机制目前,云南省幼儿园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个州市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甚至有些州市没有制定相应的评价制度。因此,参照义务教育的教学评

  价体制形成适合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标准尤其重要,并且要区别于之前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幼儿园双语教育的评价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教学内容应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普通话教学以及有条件的外语教学,教学手段应多元化,涵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价应引入多元评价,包括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主管部门评价和学生家长评价,从而形成多元化评价机制。

  【相关文献】

  [1]赵琳,强海燕.儿童早期第二语言侵入式教学与课程建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2,(2).[2]高一虹,等.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3]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S].2012.[4]巴桑卓玛.西藏学前双语教育有关问题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十: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调整了内蒙古民族学校汉语课程设置的时间和数量有些地区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汉语文课程逐年增加汉语文课程授课次数蒙古族学生到初中毕业时能够达到蒙汉兼通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实行双语教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的演变

  作者:包仿冉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1期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语言政策,并相应的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措施,使得全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概括性的梳理自建国以来我国为了发展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让读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内蒙古;双语教育;教育政策

  一.双语教育发展初期的教育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教育的政策,其中包括遵循各个少数民族平等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等。随着1947年内蒙古地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育也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发展民族教育。1947年颁布的《政府纲领》中就有明确规定:“推广蒙文报刊和书籍,研究蒙古历史,在蒙古族学校普及蒙文教材以发展蒙古文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有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都将寺庙或民宅改建为校舍,纷纷建起民族学校。在民族地区实行少数民族语文授课同时加设语文课程是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1949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少数民族学校要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采用民族语文教材。”从此,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第一个在民族学校中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地区。

  之后在1954年的1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第一届民族教育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教育部部长哈丰阿于22日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方针和任务》。报告第二条提出,改定语文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中等以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同时学会蒙汉两种语文,特别是师范学校或师范班学生,要求达到能以蒙文进行各科教学的标准。蒙古族小学前四年只学民族语文,同时要学好其他课程。从小学五年级开始,不分农牧区,一律学汉文,但以不降低民族语文的标准为准则。’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是使得民族学校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有了法律的保障。《宪法》中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挥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1958年,内蒙古贯彻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的要求,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实现蒙汉兼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调整了内蒙古民族学校汉语课程设置的时间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数量,有些地区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汉语文课程,逐年增加汉语文课程授课次数,蒙古族学生到初中毕业时能够达到蒙汉兼通的水平,到高中阶段实行双语教学。

  这一政策虽说对于促进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毕竟脱离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实际,例如过早开设汉语课程会加大那些不懂汉语的学生的学习难度等等。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在196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的民族语言暨民族教育会议上纠正了双语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拟定了相关的文件。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蒙古族中小学教育工作条例(初稿)》、《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办学试行方案(初稿)》、《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中小学蒙汉语文教学和授课用语方案(初稿)》等文件都是在这一时期颁布的。

  直到1965年,内蒙古地区从幼儿园到中高等院校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到1965年,全区蒙语授课小学有3071所,同步开设蒙汉语教学的中小学有706所,蒙语授课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同步开设蒙汉语教学的普通高等学校3所。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出具规模。

  二.双语教育发展停滞时期的教育政策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间,内蒙古蒙汉双语教学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一时期,在“四人帮”反党集团的迫害下,很多蒙古族教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大部分民族学校被迫停办或改用汉语授课,蒙语授课学校纷纷被迫撤并,有的被迫改成普通学校,用汉语授课。。很多编辑出版蒙文教材的出版机构被撤销。很多民族教育文献资料和书籍都被烧毁。这些都导致我国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出现了断层,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一现象直到1973年才有些许好转。1973年11月16日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内蒙古全区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族教育受到的破坏进行了揭露,并号召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但是会议上虽然纠正了一些“文革”前期采取的错误做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族教育的损失,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内蒙古民族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此后一段时期内,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在发展双语教育的同时也盲目的创办了一大批“马背小学”和生产队办的中学等。

  三.双语教育恢复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三年,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时期。1978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着手恢复民族教育工作。同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向中央提交了《民族教育工作汇报提纲》。提纲规划了“文革”结束后恢复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具体做法。“这一提纲很快就获得了党中央的批准,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自治区各旗县贯彻执行。同年9月,召开了自治区教育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中,自治区教育工作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组提出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并要求自治区相关教育部门切实贯彻好党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地发展。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的双语教育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在这一时期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例如1978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肯定了1965年颁布的《关于减轻民族学生课业负担,改进教学,加强民族教育政策问题的座谈纪要》,并要求各地区认真执行。1979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恢复民族中学和牧区小学人民助学金的通知》。《通知》中规定了各地区民族学生享受助学金的条件、名额比例和享受标准等问题,从经济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学生,以此协助内蒙古地区加快恢复和发展双语教育。

  198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的自治区教育局《关于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意见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民族语文教学,对懂蒙语的儿童,要用蒙语授课;对不懂蒙语的蒙古族儿童,在用汉语授课的同时加授蒙语文。对散居地区的蒙古族儿童,要尽量满足他们学习蒙语文的要求,尽可能地开办用蒙古语授课的学校或蒙语授课班。城市蒙古族小学的学生可适当安排到附近牧区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实践。”《报告》对民族双语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蒙汉双语教育方面,终结了60年代以来实行的蒙古族中学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用蒙语授课的局面,再次统一了蒙古族中小学授课用语,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民族语言政策。

  在这一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大中专院校积极开设蒙语授课班。到了80年代中后期,内蒙古地区的大中专院校蒙语授课专业逐步扩大,蒙语授课高等教育有了快速发展。全区民族中小学乃至民族中高等院校蒙语授课师资队伍和蒙文教材的推广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蒙语授课中小学在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上都呈现出了迅速增长的趋势。截止1980年全区中小学蒙语授课在校学生占蒙古族在校生总数的82.1%,1981年达到84.03%,是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四.双语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的教育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颁布的一系列大力扶持内蒙古民族教育的相关方针政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有关内蒙古地区双语教育政策也在这一时期真正确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学逐步完善并形成体系。

  1980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局颁布《关于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的几点意见的报告》。《报告》针对当时内蒙古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意见:第一,针对牧区民族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必须坚持集中为主、公办为主、全日制为主、寄宿制为主的‘四为主’办学方针”,做好牧区小学五年教育普及工作。第二,第一步在各个农牧业旗县重点办好一所民族中学之后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地区性的重点民族中学。第三,切实办好一批蒙古族重点学校,加强蒙古语言文字教学,最后达到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第四,编辑出版适合民族地区教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教材,解决教材供应问题。第五,增加高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比例,并增加蒙语授课专业,从1990年起,包括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学院等高等院校要开设少数民族预科班。第六,提高民族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为内蒙古民族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

  次年五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议通过了《关于自治区教育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报告》中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在发展民族双语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过往的实践分析进行了经验性总结。《报告》中再次提到全区蒙语授课的学校要做到以蒙语授课为主,之后逐步达到“蒙汉兼通”的标准,这一规定对于之后内蒙古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双语教育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证双语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1982年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明确提到:“各民族均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此外1984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其中第37条规定,民族自治地区应自主发展民族教育,民族学校应采用民族文字的课本,用民族语言教学。小学五年级或中学开始设置汉语文课,同时推广并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改革实施细则》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工作条例》。1986年内蒙古教育厅下发了《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意见》和《1986—1990年普通教育民族师资培养、培训实施规划》c这两份文件中均提到了师资水平的重要性,其认为师资水平低是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较低的首要原因,并对全区蒙古族中学师资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内蒙古双语教育在发展中也不断有新的突破。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有的蒙古族学校己开始实行“蒙、汉、英”三语教学模式。

  21世纪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蒙汉双语教学有了较大发展,更加地制度化和法制化。2002年中央印发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2004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具体内容为:免除书费和学杂费,补助生活费。免除的经费分别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2004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双语教学的规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觉和国家的鼓励和倡导下,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内蒙古相关部门纷纷积极贯彻认真落实党中央有关民族教育的政策,致力于在新时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内蒙古地区无论是在双语教学上还是师资配备,抑或是教材教辅的编写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在师资配备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要求各民族学校提高对民族教师的学历要求,在保证教师的基本学历后,在教师入职后还继续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在教材编写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大力要求蒙语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要符合本民族的特点。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还要求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让蒙语授课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这一阶段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五.结语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总而言之,本位以纵向的角度分析了内蒙古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及双语教育的发展情况。在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不仅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对于双语教育发展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发展双语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此外,双语教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发展双语教育同时,面对新时期新问题,相关政府部门依旧要随时保持敏感性,出台适应新时期双语教育发展的新政策,长此以往,才能保证我国双语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长足的发展。

  

  

篇十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朱虹袁长林(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双语教育政策作为民族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本文从云南语言的使用状况、双语教育概念入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期能为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提供政策依据。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一、云南语言使用状况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达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共有25个,其中有16个位跨境民族。除了回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3种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多民族构成了与相应的多语种,25个少数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使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操26种少数民族语言。从语言上来看,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别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共有52种新老文字。云南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不同,人口多少、聚居和杂居的情况也不同,各民族语言的情况和受其他民族影响的情况就有很大差异,因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从现代语言使用的情况看,大致是这样:有的民族基本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兼通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的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有一部分人还兼通两种以上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本民族语言消失,已通用汉语。双语教育则是从云南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那天起就已经存在。至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骤、有一定规范的双语双文教育实验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云南的双语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二、双语教育的概念界定(一)双语教育关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对双语教育这一术语的涵义也是众说纷纭,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或认同的则是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加拿大)和从西格恩(西班牙)在《双语教育概论》中所下1的定义:“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系统,[1]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种语言。”我国著名学者严学宭认为“双语教育即使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通常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从上述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双语教育是一个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整体过程,含有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教学系统,即本族语言和[2]第二语言教学的体系。”总的来说,双语教育是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对于云南来说,有时甚至是三语或多语教育。(二)双语教育政策由于双语教育,在当前教育学术界仍无定论,所以对双语教育的政策定义有所不同,国内陈振明教授关于政策含义的界定是指国家机关、政党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陈振明,2002)。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政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某种准则或依据。《教育百科词典》认为教育政策是指“政党或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参考国际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

  向,是国家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括。”综合上面的定义,本文认为,双语教育政策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协调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为实现双语教育的目标、任务而确立的一系列行动准则和依据,它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纲要。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废除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开创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尊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陇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1951年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各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1952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同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2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都对少数民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平等权利做出了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强调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为少数民族地区双[3]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以国家的政策、法律为依据,云南省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条件,逐步确定了2民族语文与汉语文(双语)的关系,制定了少数民族以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为主,同时又自愿学习、使用汉语文的语言政策和双语教育政策。回顾云南省50多年的双语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正如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一样,整个云南教育事业是在一个动荡的大环境中发展的,具体发展过程可分以下阶段:(一)云南双语教育政策的形成期(1950—1976年)为了降低教学难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质量,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制定并颁发了不少法律和政策,这些文件也就是云南推行双语(文)教学的政策依据,1951年9月中共中央在全国第一次民族教育会上明确指

  出: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教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按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有独立语言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按自愿原则,采用汉语或本民族习惯用的语言进行教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云南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突出了以民文为主、民汉两种语言并用的原则,同时提出了民汉互学语言的双语政策。“以民文为主”,即少数民族认真学习、使用和发展民族语文,这对于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切实贯彻和落实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继承和发扬云南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加速云南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十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云南省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祁文秀【摘要】随着国与国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不断加深,双语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并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涉及语言、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双语问题也逐渐突现出来。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云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期刊名称】《民族翻译》【年(卷),期】2009(000)003【总页数】5页(P92-96)【关键词】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对策【作者】祁文秀【作者单位】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育形式。由此可见,双语教育是包含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历史比较悠久。以往

  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边境地区以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教学活动,目的是提高这些地区的人们熟练使用母语和汉语的能力,最终能够用汉语表述学科知识系统。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本民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和使用第二语言。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概况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总面积39.41万平方公里,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云南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自北至南有8个边境州市和25个边境县市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其中中缅边境线长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口岸各10个,出境公路多达20多条,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而且有彝、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瑶、景颇、布朗、布依、阿昌、怒、德昂、独龙等16个民族跨境而居。16个跨境民族分别使用:彝语、哈尼语、壮语、傣语、苗语、傈僳语、拉祜语、佤语、瑶族的勉语和布努语、景颇族的景颇语和载瓦语、布朗语、布依语、阿昌语、怒族的怒苏语、阿侬语和柔若语、德昂语、独龙语共20种语言。这16个跨境民族除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外,其余跨境民族都有本民族文字。二、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状(一)对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缺乏统一认识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是民族语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双语教育工作,对于维护边境民族平等团结,巩固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新形势下,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要学汉语甚至外语,民族语文使用范围狭窄,将很快消失。否认各民族语言、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看不到开展并做好双语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不去了解,不去过问,甚至对双语教育工作持否定态度。

  目前,影响边境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有人认为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增加投入,要增加一个学前班,一间教室和一个教育编制,浪费了教育资源;有人认为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学习汉语和英语,进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落后的举动,不仅耽误了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的时间,而且对少数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使用拉丁字母的有些民族认为拉丁字母的学习和汉语拼音容易混淆,不利于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等。(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人才匮乏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小学严重缺乏接受过“双语双文”教育专业培训的教师。1984–1991年,德宏州民族师范学校共举办了12个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培训班,培养了571名具有“双语双文”教育能力的少数民族教师充实到教育第一线。但在以后的十多年没有再开办这样的专业培训班,不少需要开设“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没有或者只有一名能胜任“双语双文”教育的教师,制约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教师资源不稳定,山区与坝区教师队伍素质及师资力量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双语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的地区,由于教师的调整,把民族语文教育能力较强的教师调到没有民族语文教育条件的学校去任教。“双语双文”师资编制难于落实。2006年德宏州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前班和小学一至三年级进行“双语双文”教育,要求各县市把农村学前班纳入义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开展“双语双文”教育的学校,将学制向下拓展至学前班。开设“双语双文”教学的学校教师编制进行单列,但因学前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编制无法落实。(三)双语教育没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推行由于缺乏一支数量足够、接受过“双语双文”专业培训的教师队伍,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双语双文”教育难以开展,学生因为语言障碍,学习困难,导致学生

  上到初中甚至到小学4–6年级辍学的现象比较突出。部分学校对民族教育过多地强调主流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忽视民族语文的教育,将双语教育当作一种形式上和数量上的需要,没有认真实施。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汉语化”教育形成了“广种薄收”的结果。(四)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方法单一,结构不合理,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双语教育科研能力弱1.教育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缺少民族语文教育参考书,教师上课仅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课,缺少教育辅助用具和资料,教育设备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2.民族语文教育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不按民族语文课程标准来开设课程,有的学校民族语文学前班既上民族语文,又上汉语拼音,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混淆。有的学校在教育中双语比例失调,或偏重民族语文或偏重汉语,没有把握好民族语文教育环节,师生难以产生共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3.民族语文教育没有形成规模。主要是具备开办条件的学校少,如:盈江县应开办民族语文班的学校有53所,目前能正常开展民族语文教育的仅有14所,要发展民族语文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大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4.双语课堂教育脱离《民族语文教育大纲》要求,教学随意性较大。如:德宏州《全日制小学民族语文教育大纲》对各年级的民族语文教育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认真落实。双语教育实际变成了单语教育,失去了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功能。5.双语课堂教育忽视少数民族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教学语言与学生语言相脱节。6.课堂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差。双语课堂教学长期处于无序教学状态,表现出两种极端模式:一是过分强调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课堂教学满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二是无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基础,

  教学用语全部使用普通话。这两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7.双语教育科研力量薄弱。如:德宏州的双语教育具有较完整的研究网络,州、县(市)都配有专职教研员,各乡镇也有教研员分管。但这个网络的科研能力相对薄弱,近十年来,全州几乎没有一项双语教育科研成果。(五)学前班教材缺乏统一性、规范性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学前班使用多种版本的教材,给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带来诸多问题。学前班教学长期缺乏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六)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办学条件差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少、比例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农村中小学校舍中危房比例高,不同程度地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大量危房的存在直接威胁到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彻底改造边境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已刻不容缓。(七)双语教育遭遇困境民汉双语学校的各项设施较差,设备不齐全,在当前升学竞争大、压力大的情况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同样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各种压力,教育片面地适应升学的需要,致使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很自然地成为学校适应升学需要的负担。如临沧市先后开展民汉双语教育的7所小学,由于缺少经费、教材和师资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被迫停办民汉双语教育实验活动。(八)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经费普遍短缺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工作,需要足够的经费作保障。但是,经费严重短缺,却一直困扰着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的民族语文工作部门。(九)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缺乏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目前云南省民族语言弱化和濒危的状况十分令人担忧,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有的只有少数人会讲本民族语言。除边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外,云南的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也面临着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按照国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的有关规定,实施少数民族语文抢救保护工程,积极做好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针对民族语言文字长期、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三、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对策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云南民族教育的典型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即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位置的边远性、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缺乏性、基础设施方面的薄弱性、发展阶段上的落后性、历史起点的低层次性以及对外影响的国际性。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艰巨性、复杂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基于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一)坚持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基本原则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的对外形象和边境民族团结稳定。为更好地体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精神”,我们仍应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只有在尊重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双语教育,也才能使双语教育得到顺利发展。(二)制定切实保障双语发展的政策法规我们应该逐步确立和完善双语文政策,形成一种语言使用的制度(双语制)。双语制是实现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有效的语言制度。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使双语工作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发展。

  (三)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能感性地认识到双语的重要性,也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双语现象,但缺乏对双语的理性认识,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在边境地区进行调研时我们可以时常看到,有的老师有数十年的双语教学经验,但从整体上看缺乏理论高度,很难总结出具有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也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加强双语理论方法研究,有利于避免双语教学工作中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四)强化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相互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随时关注政策,把握对策,强化领导和管理工作,争取用我们好的东西去影响,形成与境外民族语言文字势力相适应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保证党的民族语文政策的贯彻和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承认与境外的差异,求同存异,不过分强求统一,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五)加大对民汉双语双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设立省级培训基地,建立省、州、县三级培训网络边境州、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双语双文”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选配汉语文和民语文教育水平较高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育;由省级部门牵头,举办在职教师“双语双文”长期培训班。对长期从事“双语双文”教育及在培训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或津贴补助。(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材编写理论的研究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编译适合本民族母语特点的教材的重要性,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汉文教材是根据母语为汉语的汉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不完全适应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民族化问题受到

  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语文教材,是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云南边境地区以“立体型”气候而著称,而这里民族教育也呈现出“立体型”的特点。从总体上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属于经济贫困地区,教育落后。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就是同一民族由于支系的不同,居住环境的不同,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大于民族之间的差别。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发展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统筹规划、确保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按不同语种文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与实际情况需要规划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方法,对确定的工作重点(或课题项目)给予人力财力的倾斜和帮助。(八)采取“拾级而上”与“跳跃式”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缩短双语教育存在的差距发展云南边境地区的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边境地区实际,按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先低后高,从少到多,由浅入深,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前进。云南边境民族双语教育,乃至整个民族教育,要想摆脱落后面貌,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必须在坚持拾级而上、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争取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整体的后进中,首先形成局部的先进,通过一个个局部的先进来实现整体的进步。而其中问题的关键是创造实现跳跃的条件和手段,选准跳跃点和突破口。(九)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民族语文工作机构正常开展业务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边境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投入支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真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财政资金先保证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求。总之,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云南省乃至我国民族教育中的特殊部分,应当采取比一般民族教育更为特殊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和措施,给予更多的指导、扶持和照顾。

  

  

篇十三: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为了极大程度确保专款专用应当对投入资金渠道经费划拨和评估成本问题严格规定加强对教育投家长为苗族侗族儿童提供双语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环境言的刺激会令儿童异常敏感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民族语言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更加频繁。一方面推?恿嗣褡逯?间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数正在不断减少,使用频率也在逐步降低,促使更多的人注意到对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而语言,正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将根留住,才可以繁茂成长。失去了根,便是无源之水。一旦语言消失,基本上不可能进行恢复,其的消失代表着民族文化的整体消失。只有很好的传承语言,才可以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二、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现状1、苗族侗族语言学无所用在各民族加强交往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苗族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时间和范围,具体表现为:第一,苗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数使用汉语,苗族家长本身选择与使用语言的情况影响了小学生使用语言。伴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加深了交流,在一些社交场合苗族家长一般使用汉语,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成长的小学生自然学习汉语,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交流的机会,相对来讲使用本民族语言的频率降低了。第二,随着传统思想的深入开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很.

  多男女通婚的现象,在苗族与其他民族通婚家庭中苗族儿童不断增加。出生在跨民族通婚家庭中的幼儿,其父母一般都是采用汉语交流,缺少学习苗族语言的家庭环境,学习苗族语言的意识以及传承苗族语言的历史使命都在弱化。第三,小学生自从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普通话教育,学校中自然没有关于苗族文化的课程与活动,相应的,也不会设置与苗族语言教育相关的课程。同时学校要求小学生必须使用普通话学习交流,也建议家长与小学生利用普通话进行沟通,进一步减少了苗族儿童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

  2、苗族语言教育资源不足这一方面的表现首先就是有关多语言教育的经费问题。双语教育自身便是一项造价不菲的社会发展系统工程。实施苗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所需经费相当于数倍单语教育经费。由于双语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培训大量的语言教师,还要编制与苗族语言有关的教材等。对于相对贫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这些教育经费必将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国际上一部分多民族国家正在积极努力实现这一发展人类社会文化的宏伟目标。所以,不管双语教育需要付出怎样的昂贵代价,它都要低于无法开展双语教育需要付出的社会代价。3、学生本身对苗族语言的认知偏差从小学生自身因素分析,他们不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小学生无法自信的使用本民族语言,认为在本地方.

  言与普通话之间苗语体现出浓厚的乡土味,非常担心同伴歧视自己使用苗语。第二,一些小学生错误的认为只有长辈才使用苗语,这一语言已经过时,因此对其的学习十分轻视。

  三、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发展对策1、加强民族语言教育意义理念文化将语言作为载体,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语言教育中应当贯穿文化教育。黔东南苗族侗族接受多门语言的教育,因此,形成了十分复杂的文化教育。在处理黔东南苗族侗族语言教育问题上,必须突出黔东南苗族侗族的文化,对其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在这一方面,我们应当从美国同化印第安人语言政策中吸取教训,大量印第安孩子接受英语教育,造成了很多土著语言和文化的流失。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治学内外因角度分析,使用民族语言的群体对自己民族语言发展前景的态度十分关键,甚至对传承保留本民族语言和文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若使用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不自信,那么仅仅依靠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努力,是无法形成有效作用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除了对苗族侗族语言制定保护政策之外,还需要为苗族侗族成员创造积极应用自己语言的环境,促使其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强化民族归属感,培养对民族文化和语言进行保护的意识。、重视苗族侗族家庭环境的熏陶2

  由于苗族侗族语言体现出的差异性,当前主要是借助于家庭教育实现苗族侗族语言的传承发展。家庭是苗族侗族儿童学习本民族语言、培养民族情感的主要场所。家长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形成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这一前提下,为孩子创造一种优良的苗族文化家庭环境。传统苗族家庭中迎接客人的板凳舞、节日唱的祝酒歌等民族文化,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思想,帮助儿童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强化了儿童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最大程度激发了儿童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热情。

  3、资源方面实施分担体制下的专款专用面对教育缺乏投入的问题,很多专家提出构建科学的分担教育费用体制。但是对于资金的使用,分担体制无法充分明确其用途,还会出现其他问题。中央政府在确保合理分配资金的基础上产生分担体制下的专款专用制度,也就是中央在投入地方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并且充分保证投入苗族侗族语言教育的经费,比如对于语言教材、辅导书等方面的投入。同时对苗族侗族教师工资充分保证。其次,为了极大程度确保专款专用,应当对投入资金渠道、经费划拨和评估成本问题严格规定,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监督力度,杜绝苗族侗族语言教育费用被挪于他用。4、家长为苗族侗族儿童提供双语教育小学阶段是儿童口语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环境语言的刺激会令儿童异常敏感。相关研究说明,小学时期是语言只要创立环境就会让学生形成学习多种语言的学习的最佳阶段,

  能力,同时他们可以在多种语言环境中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思维,这些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因此,家长必须紧密把握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儿童实行汉语和苗语的双语教育。

  5、学校可以设置关于苗族侗族课程活动学校可以以兴趣班的方式设置苗族侗族文化课程,联系苗族侗族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组织活动。一方面为苗族侗族儿童创造了对本民族文化历史全面了解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课程体现出的自主选择性,可以鼓励喜爱苗族侗族文化的其他民族儿童进入兴趣班,强化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也防止非苗族侗族儿童强迫接受苗族侗族文化教育。在校园活动中加入民族文化,有利于苗族侗族儿童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有效提升苗族侗族文化意识。通过开展苗族侗族文化课程,促使苗族侗族儿童深刻理解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极大程度推动了儿童学习民族语言。四、结束语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积极发展和完善民族语言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有不断推动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才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多元民族文化,统一建立中华民族的精神园地。也只有利用民族语言教学的发展,才可以帮助民族地区儿童继承传统文化,最大程度发扬民族精神。【

  

  

篇十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双语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关于双语教育的界定关于双语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英国教育家DerekRowntree认为:“双语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同等的能力运用两种语言的教育,每种语一言讲授的课业约占一半”。《朗曼语言学辞典》认为:“双语教育指学校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主课。”世界双语教育专家麦凯指出:“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体制,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本族语言作为教育教学实施的工具。

  2.世界各地双语教学进程2.1中国浸入式双语教育中国双语教育从理论上讲是由大卫•菲利普斯和奥克斯发明的四阶段的教育借鉴模型是一个框架,这个借鉴模式的四个阶段主要是跨国家的吸引力、决策执行和国际化/本土化。主要用于分析政策迁移,从国家宏观层面考虑。中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就是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析的。采用该模型作为一个分析框架的目的是:测试的四个阶段模式的适宜性和适用性分析教育模式的迁移,通过系统地探索了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发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转移的情况下英语浸入式的性质和独特的功能,预见借鉴国未来的传输模式。在案例研究中,主要采取“四个阶段的教育借鉴”的模式,使用口述的方法分析中国的英语沉浸课程。研究模式迁移是否经过四个阶段及这些阶段之间的关系。项目成立几年以后,评估表就发放给幼儿园,小

  学的学生以评估学生的语音意识,认知能力,英语和汉语语言的发展,学科学习成就等,研究表明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更好了,他们更积极和创造性地学习英语,更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并展示更好的口头沟通技巧,他们表现出更好的文字识别能力,对汉字的识别能力和非浸没的同学是一样的。此外,浸没班级学生在科目,如语文和数学与非浸没学生相比在期末考试测验中排名要高。评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英语浸末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素养、能力和计算,对他们的第一语言学习,数学成绩也没有多大影响。从这些评估的结果,我们建议,借由北美的做法,可以使英语沉浸实行现实和有效的方案。

  2.2美国双语言计划在美国,语言的多样化和越来越多的移民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教育,当今,学校校区报道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超过了400种。学者(wileyandwright)提到人口的转变使得人们一直在争论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方法。在美国的历史上,很多群体试图维护他们的本土语言。双语言是一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习两种语言的识字和内容。在美国,大部分的双语言计划是教英语和西班牙语,虽然越来越多的计划使用的伙伴语言除了使用西班牙语以外还有如,阿拉伯语、汉语、法语、日语、韩语。双语言教育项目中,在小学阶段,伙伴语言在一天的教学当中至少要教半天。双语言计划,一般在幼儿园或小学一年级开始,并延长至少5年,虽然许多持续到初中和高中学校。在佛罗里达州有一个较高的教育(学士、硕士)计划。这些活动旨在学生能有双语(流利地讲两种语言),两文(读、写两种语言的能力)的能力,而在学业上学生能具备跨文化的能力。

  双语言侵入式项目与传统的双语教学所不同的是:在教室里主语和少数语的学生在一个教室上课,两种语言都会教,而且所教的时间是一

  样的。学者(lindholm-leary)认为,在美国,双语言教育有潜力消除双语教育的消极地位。原因是双语言项目在一个有两种语言(主流语和少数民族语)混合的班级里结合了双语教育与侵入式教育两种模式,而这些学生的目标是能够使用双语与双文字的。

  2.3澳大利亚双语教育中的双介质方法在传统的少数民族语境当中的双介质教育计划,主要是为了提升宣传少数民族语言而设计的。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一次性接受两种语言的学习,可以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Christianandtorres-guzma认为,学者将集中讨论在克拉根福斯洛文尼亚的德语学校及澳大利亚南部联邦州—卡林西亚双介质模型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这个案例主要研究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经历,主要是为了反映双介质项目如何适应不同的学习者及异质语言的倾向。这个项目用总结语言履历方法和民族志方法研究多语言。

  实施不同的双介质方法减少双语教育的过渡进程,也解决了在学校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仍然代表在奥地利的双语教育景观。首先,学校获得主要来自周围环境的承诺,部分是从政治当局,在某种意义上说,少数群体组织,大多是教师,家长及学生,从积极的合作谈判教育目标参与者。这些先决条件广泛体现在代表性的条款里(如语言景观),在适当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的可用性或上下文敏感的教学原则。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在语言教育领域之外进一步刺激学生使用不同语言。教师的承诺还包括一个显著的双向和多语种角色模型,用来支持学生作为一个多语言者的自身建设。双介质模型的基于时间的元素,可能在这

  方面似乎是适当的,因为他们不分配单一语言老师,学生是非常清楚

  的,他们的老师是具备两种语言的能力。

  2.4新加坡过渡-保持双语教育在新加坡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语言问题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把元民族统一为

  一种国家意识的建国大事。而新加坡华人因接受英文教育或华文教育分

  为两大阵营,造成严重的隔阂,双语教育的实施逐步解决了语言的政治

  问题,消除了上述两大阵营之间的隔阂。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与世界

  上其他国家的双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属于“过渡

  -保持

  双语教育模式”,“过渡”与“保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保持中

  过渡、过渡中也伴随着保持”,以“过渡为主、保持为辅”。“过渡—

  保持双语教育”不仅统一了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教育源流、教学语言,

  而且统一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促进了新加坡的政治及社会稳定、四大

  民族和谐、经济高度发展,而在普及英语的同时民族语言与文化也得以

  保持。从目前的语言能力来看,大多数汉族学生英语能力最强,华语口

  头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英汉双语能力一样很好的学生比例稳步增加。

  “过渡—保持双语教育”是新加坡保持母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比较合

  理有效地把母语保持下来。新加坡的双语教育目标已经达到,新加坡的

  双语教育政策是适合其国情的成功政策,应予积极评价。3.总结与反思

  世界上出现的诸多双语教育类型,其根源在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

  国的教育语言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所持的指导思想有差异。世界双

  语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国家实施双语教育都是语言强迫同化

  失败后的必然选择。多样性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源泉。目前,科学技术特

  别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加快了全球一体化进程,“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一体化与多样化的摩擦与冲突中,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摆脱这一困境找到了一条途径。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要求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它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平等地发展它们,就要实施双语教育。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官方或民间的双语教育研究和执行机构,进行各种双语教育模式的实验、推广。可以断言,未来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是未来国际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主流。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双语 少数民族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90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