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FH32-HD和FH36-HD高延性船板钢的开发及控冷工艺

时间:2023-08-10 12:25:02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张晓雪,王恩茂,武会宾,赵晋斌,刘金旭(1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5;2 北

张晓雪, 王恩茂, 武会宾, 赵晋斌, 刘金旭

(1.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35;2. 北京科技大学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083)

近年来,随着全球各国海洋石油产业和海上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船舶数量日益增加,船舶行驶速度也在不断提高,导致海上交通安全事故高发,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1-2]。海上事故种类分析显示,事故以碰撞、触碰和搁浅为主,其中,碰撞事故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特别地,如果是运输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的气体运输船及原油油轮触礁或受到撞击后,还会导致装载物溢出,给海洋环境带来严重污染[3-5]。

为提高船舶在海上事故中的安全性,已经提出了多种改善船舶碰撞性能的方法。Nataro等[6]使用带有一层弹性体芯的夹层钢板;Schöttelndreyer等[7]在储气容器侧面结构中填充多孔玻璃空心球,以此增加碰撞时的反作用力;Rudan等[8]在储气容器的每一面安装纵向钢板条组成的夹层板。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不引入异质材料,不增加船舶质量的情况下,在保证船板钢高强度的同时,开发高延性(Higher-ductility,HD)钢板提高撞击时吸收的碰撞能量,以此来提高碰撞的安全性,但目前国内高延性船板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有实际应用。

本文根据日本NK船级社《Guidelines for Use of Highly Ductile Steel》的指南[9],采用低C高Mn微合金化设计,同时在中厚船板钢轧制时在线优化控冷工艺,在FH32和FH36钢强度级别的基础上,开发出了FH32-HD和FH36-HD高延性船板钢,其塑性远高于传统高强船板钢,具有优异的强塑性匹配和低温韧性,为中国CCS船级社制定相关规范奠定了基础。

1.1 成分设计及热力学计算

日本NK船级社对FH32-HD和FH36-HD高延性船板钢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要求如表1[9]和表2[9]所示。试验钢采用Nb、Ti的复合添加,轧制过程中可以防止晶粒过度长大,且二者易与C、N结合形成化合物,低温时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保证了钢板的高强度;适当的Ni、Cr、Cu添加可以提高钢板的耐蚀性,Ni还可以降低钢的韧脆转变温度,保证了钢的低温韧性[10-11]。在船级社规定范围内,利用Thermal-Calc软件计算了不同C含量和不同Mn含量对相变规律的影响,如图1所示。

表1 FH32-HD和FH36-HD高延性船板钢的化学成分[9](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H32-HD and FH36-HD high ductility ship plate steels[9] (mass fraction, %)

图1 不同C、Mn含量对相变规律的影响Fig.1 Effects of different C and Mn contents on phase transformation law

如图1(a)所示,在船规范围内,随着C含量的增加,先共析铁素体开始形成的平衡温度A3点逐渐降低,相应地在冷却时会推迟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成;Fe3C开始形成的温度对应了开始产生珠光体的共析转变点A1,由图1(b)可知C含量的变化并未对A1点产生显著影响,但C含量的增加会导致轧后控冷过程中容易产生更多的珠光体,过多的脆硬相珠光体对塑性不利[12],因此应适当降低C含量。由图1(c,d)可知,Mn含量的增加会同时导致A3和A1点有相近幅度的降低,先共析铁素体转变区间基本不变,且对珠光体的生成量无影响,在避免偏析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Mn含量,在降低C含量的同时保证强度。本试验钢在FH32-HD和FH36-HD高延性船板钢的基础上确定的最终成分及碳当量如表3所示。

表3 试验钢的化学成分及碳当量(质量分数,%)Table 3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carbon equivalent of the tested steel (mass fraction, %)

1.2 试验方法

本文设计的试验钢所用坯料由国内某钢铁集团生产,钢坯尺寸为100 mm(长)×90 mm(宽)×60 mm(厚),试验钢成品厚度为12 mm。在北京科技大学轧制实验室的二辊热轧机上对试验钢进行制备,轧制工艺为将坯料在1200 ℃保温1 h,出炉后随即进行三道次粗轧,轧制道次为60 mm→48 mm→38 mm→30 mm,得到30 mm厚的中间坯,粗轧终轧温度>1000 ℃,中间坯待温至920 ℃进行精轧,轧制道次为30 mm→24 mm→18 mm→12 mm,精轧终轧温度为890~910 ℃,随后进行“弛豫-层流冷却-空冷”的三段式冷却,利用JmatPro模拟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曲线确定了冷速,并分别将开冷温度和终冷温度作为自变量,具体控冷工艺如表4所示。

表4 试验钢的控冷工艺参数Table 4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tested steel

图2 JmatPro模拟的试验钢CCT曲线Fig.2 CCT curve of the tested steel simulated by JmatPro

利用线切割机沿试验钢的轧向与法向(RD-ND)截面取样,试样尺寸为4 mm×6 mm×3 mm,经240~2000目的砂纸研磨抛光后用4%(体积分数)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在光学显微镜(OM)和ZEISS场发射扫描电镜(SEM)下对其显微组织和夹杂物进行观察,并对夹杂物进行EDS能谱分析,利用image pro plus和matlab-linecut软件对试验钢的相比例和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其中晶粒尺寸根据GB/T 6394—2017《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法》测得。试样的显微硬度通过HV-1000Z显微维氏硬度计测量,加载载荷为500 N,保载时间10 s。根据GB/T 229—2020《金属材料 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制备V型缺口冲击试样,试样尺寸为55 mm×10 mm×10 mm,试样冲击前在-60 ℃保温10 min。按照GB/T 228.1—202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以及NK船级社对高延性船板钢性能检测的要求,对试验钢进行A5比例试样全厚度拉伸试验,试样具体尺寸如图3所示。

图3 全厚度A5比例拉伸试样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full thickness A5 proportional tensile specimen

2.1 夹杂物分析

通过扫描电镜的INCA-Feature夹杂物自动分析软件,对试验钢进行了夹杂物种类和数量分析,由表5可知,试验钢单位面积夹杂物数量为37,试验钢中夹杂物类型和各类夹杂物的数量百分比如图4所示。试验钢中的夹杂物以MC型夹杂物和CaS为主,两种夹杂物约占60%以上,同时存在部分Fe-O化合物、Al-O化合物以及Ti的夹杂,除此之外还有极少量的CaO、Cr2O3和球状硫化物。试验钢中夹杂物的形貌及能谱分析如图5所示,夹杂物尺寸较小,几何尺寸一般为1~3 μm,由能谱分析结果可知,图5(a)中边界弯曲的夹杂物为nFeO·mMnO·pSiO2+CaO·Al2O3的复合夹杂;图5(c)中薄膜片状夹杂物为(Mn,Fe)S+TiN+MgO+CaO·Al2O3的复合夹杂;图5(e)中圆形颗粒夹杂物为FeO+CaO+Al2O3的复合夹杂。

表5 试验钢夹杂物统计结果Table 5 Statistical results of inclusions in the tested steel

图4 试验钢的夹杂物种类及数量Fig.4 Type and quantity of inclusions in the tested steel

2.2 控冷工艺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图6为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并对每组试验钢进行了相比例和铁素体(F)平均晶粒尺寸的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从图6(a~c)可以看到,当开冷温度为830 ℃时,不同终冷温度下组织均为铁素体+珠光体(P)+贝氏体,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在7~10 μm。终冷温度从650 ℃降至600 ℃,软硬相的比例基本不变,但部分珠光体转变为粒状贝氏体(GB),由于片状珠光体为硬脆相,相比于沿铁素体晶界分布的粒状贝氏体对塑性不利,且粒状贝氏体中的M/A岛颗粒起到了第二相强化和弥散强化的作用[13];终冷温度降至550 ℃,软相铁素体含量显著降低,软硬相比例接近1∶1,且组织中开始出现板条贝氏体(LB),板条贝氏体中的M/A岛颗粒轴比较大,与板条铁素体大致平行排列,聚集了大量高密度位错,变形过程中容易造成位错塞积,限制位错的滑移,使钢的塑性显著降低[14-15]。

图6 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开冷温度:(a~c)830 ℃;(d~f)740 ℃ 终冷温度:(a,d)650 ℃;(b,e)600 ℃;(c,f)550 ℃Fig.6 Microstructure of the tested steels under different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es Initial cooling temperature: (a-c) 830 ℃; (d-f) 740 ℃ Final cooling temperature: (a, d) 650 ℃; (b, e) 600 ℃; (c, f) 550 ℃

图7 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相比例及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Fig.7 Phase ratio and average grain size of ferrite of the tested steel under different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es

由图6(d~f)可知,当开冷温度为740 ℃时,在650和600 ℃终冷得到的是准多边形铁素体+片状珠光体组织,而550 ℃终冷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部分长轴比的粒状贝氏体。经过较长时间的弛豫过程,铁素体晶粒充分形核长大,平均晶粒尺寸为16~18 μm。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软相铁素体的比例逐渐减小,由图8(a~c)可知,当终冷温度从650 ℃降至600 ℃时,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片层间距Sp从325.0 nm缩短至179.2 nm,当终冷温度继续降至550 ℃时,珠光体发生退化,片层间距增大至554.4 nm。这是因为随着终冷温度降低,即快冷时间的延长,在珠光体转变过程中平均冷速增大,过冷度降低,珠光体片层间距Sp和过冷度ΔT之间的关系为:

图8 开冷温度740 ℃、不同终冷温度下试验钢的珠光体片层间距Fig.8 Lamellar spacing of pearlite of the tested steels at different final cooling temperatures and initial cooling temperature of 740 ℃(a) 650 ℃; (b) 600 ℃; (c) 550 ℃

(1)

式中:k=8.02×103。因此适当提高快冷时的冷速或延长快冷时间,可以使珠光体开始转变温度降低,过冷度增大,Fe的自扩散以及C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率减小,原子很难迁移较大距离,片层间距减小,会使珠光体的强度和硬度增大[16-17]。但当终冷温度过低,低至贝氏体转变区间时,珠光体会发生退化,珠光体片层中的渗碳体颗粒的轴比开始逐渐减小,会使珠光体的硬度和钢的伸长率有所下降,退化严重时甚至开始产生粒状贝氏体,部分粒状贝氏体的存在会弥补片层间距增大对强度产生的不利影响[18-19]。

2.3 控冷工艺对力学性能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表6为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力学性能。当开冷温度分别为830和740 ℃时,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升高,伸长率则先升高后降低,且强度和伸长率均在终冷温度从600 ℃降至550 ℃的范围内显著变化。当终冷温度一定时,随着开冷温度从830 ℃降至740 ℃,即随着弛豫时间的延长,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伸长率均提高了5%左右。从表6可以看到,6组试验钢都具有较好的低温冲击性能,-60 ℃测得的冲击吸收能量均>260 J。根据NK船级社指南可知,1号和6号试验钢满足FH32-HD35的要求,而2号和5号试验钢分别满足FH36-HD50和FH32-HD50的要求。

表6 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力学性能Table 6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tested steel under different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es

图9为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中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显微硬度及硬度差。当开冷温度一定时,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硬度变化不大,而珠光体硬度及两相硬度差均先增大后减小,且当终冷温度为550 ℃时珠光体硬度相对于650和600 ℃时有明显减小。当终冷温度一定时,随着开冷温度降低,即弛豫时间的延长,珠光体硬度没有明显变化,但铁素体硬度显著减小,两相硬度差增大。在弛豫过程中,先共析铁素体开始形核并长大,在铁素体形核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周围的奥氏体晶粒排出C原子,形成贫溶质区与富溶质区,使得铁素体晶粒内部的C含量降低,晶粒内部的渗碳体颗粒减少,整体硬度有所减小[20]。在拉伸过程中,铁素体晶粒也更容易优先发生屈服,屈强比的降低也有利于伸长率的提高。

图9 不同控冷工艺下试验钢的显微硬度Fig.9 Microhardness of the tested steel under different controlled cooling processes

1) 当终冷温度一定时,随着开冷温度的降低,即弛豫时间的延长,铁素体会更早地产生屈服,平均晶粒尺寸由7~10 μm增大至16~18 μm,软相铁素体与硬相珠光体或贝氏体的比例增大,且更容易在铁素体晶界处获得片状珠光体,粒状贝氏体含量显著降低,整体伸长率有所升高,但强度富余量大幅减少。

2) 当开冷温度一定时,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珠光体片层间距先减小后增大,组织中存在的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形貌逐渐由粒状贝氏体转变为板条状贝氏体,使得强度一直有所提高,但伸长率在600 ℃达到峰值后显著降低。

3) 试验钢热轧后在830 ℃开冷,当终冷温度从650 ℃降至600 ℃时,强度级别由FH32升至FH36,A5伸长率分别为30.1%和32.4%,分别符合FH32-HD50和FH36-HD50的标准;当热轧后弛豫至740 ℃开冷,终冷温度从600 ℃降至550 ℃时,强度均为FH32级,A5伸长率分别为37.0%和29.0%,分别符合FH32-HD50和FH32-HD35的要求。试验钢在-60 ℃时的冲击吸收能量均大于260 J,冲击性能优异。

猜你喜欢船板珠光体贝氏体低碳淬火贝氏体钢的回火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山东冶金(2022年2期)2022-08-08提升珠光体组织的耐磨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航空制造技术(2022年5期)2022-07-15Al元素对高碳珠光体钢连续缓慢冷却相变行为的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年4期)2019-07-04A32高强船板钢生产工艺优化控制山东冶金(2019年2期)2019-05-11F40船板钢高温锻压温度场及组织演变模拟上海金属(2016年2期)2016-11-23重载辙叉用贝氏体钢的疲劳性能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年6期)2016-04-16回火对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山东冶金(2015年5期)2015-12-10SA508-3 钢夹杂物诱导贝氏体形成的原位观察上海金属(2015年6期)2015-11-29船板钢轧制过程模拟及组织性能预测上海金属(2014年2期)2014-12-18我国船板钢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推荐访问:延性 工艺 开发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7117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