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篇

时间:2022-11-29 09:55: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篇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篇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2篇

篇一: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实行适合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理解,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一、对高一新生实行适合性教育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有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能够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合、定位上不适合、学习上不适合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合。

  1、生活上不适合。

  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实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能够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所以生活上的自理水平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所以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王文的同学。他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在家里住,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他来到清中后,一切表现很平静,和同学相处得不错,让我感觉他是比较独立的人。但有一天,他的妈妈打电话给我,跟我说王文一直要求转学回家乡一所中学读书,请我帮忙劝劝他,由于清中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如果他能适合下来,对他的前途会有很大协助。于是当天晚上自习课,我就把王文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他说他不适合宿舍的集体生活,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很不方便,例如他有一个按摩眼睛的仪器,他需要定时按摩眼睛,但会发出声音,会影响到别人,所以一直无法去做。于是我就跟他说他能够把仪器放到办公室,我帮他保管,他随时能够到办公室使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别的同学。然后他又说下午洗澡时,宿舍太多人,总是要等很长时间才轮上自己,就影响到自己学习的时间。我听完后,告诉他其实他能够先在课室学习或去运动,等别人基本洗完了的时候,再回宿舍,这样就不会浪费那么长的等待时间。然后还协助他按照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我对他说,清中拥有全市最优秀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聚集了全

  市优秀的学生,学校环境很优雅,学习环境也很宽松,如果能够让自己适合下来,这对自己的前途是非常有利的。另外,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会一辈子守在自己的身边,必须要学会长大,学会独立,这样将来才能够照顾年迈的父母。这样,不断协助他解决一些问题,他的转学的情绪就慢慢平静下来,也不再强烈要求了。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定时找他谈心,协助他解决一些问题或解答他的一些疑惑,并给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学习资料。最后他适合了这里的生活,学习上不断取得很大的进步。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合。

  清中是全市的重点高中,聚集了全市各个地区的尖子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能够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合。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也许甚至不理解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实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注重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协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女生小丽,她中考成绩在高一这个新的集体是第一,她以前在学校里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来到这里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开始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心情很压抑,虽然她的成绩在班上依然名列前茅,甚至经常排在第一位。于是我找她谈心,问她为什么这么担心。她说她发现班上的学生每个都非常优秀,虽然自己的成绩现在排在班上第一,但是她自己是非常用功的,一点也没有放松过学习。但是班上很多同学,特别是她以前初中的同班同学,现在虽然成绩比她的要差,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功学习,如果他们一旦努力了,一定会超过自己,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同学会笑话她,说中考第一名也不过如此而已等等,另外她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人们说的死读书的人。这样,她越想就越害怕,就越是压抑焦虑,学习上感到大压力。我跟她说,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肯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我们应该为有优秀的同伴而高兴,因为这样我们自己会比以前的自己更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擅长学习就是你一个很大的优点。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这些不代表你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一切是需要家庭环境,需要经济条件才会有可能实现。我也不会跳舞,我也不会弹钢琴,但我依然生活得很快乐。等你长大后,如果有经济条件,你可以去学。文化课的突出可以帮助你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智慧。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智慧,你拥有这个智慧,所以你也是优秀的。从高一到高三(虽然我高二高三没有继续当她的班主任,但经常关注她的情况,找她谈心,并不断地把我读书时所遇到的类似的情况,以及如何去给自己重新定位的经历告诉她,还跟她讲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给她,帮助她重获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新的符合实际的定位,性格也逐渐变开朗了。成绩虽然不断有起落,但也知道怎样去看待,给自己信心。

  

篇二: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号召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不自觉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因此成绩便被看的十分重要,虽然成功和辉煌固然令人神往,但每一份成功的取得,除了探索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外,还要求探索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和谐与人格完善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根据这一年多的工作经验以及通过问卷对学生的分析归纳出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及问题:

  (一)、适应不良由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自我迷茫、困惑、苦闷、迷失、烦躁、失眠或日夜颠倒、不善于与人交往,难以融入新环境、情绪不稳,冲动任性,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初一、高一新

  生中表现明显。(二)、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大心理变化(1)情感更深刻,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2)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初步发展。(3)性意识的萌发。这一时期的学生十分敏感,因此合理的引导变得十分

  必要。(三)、考试焦虑由于竞争,家长期望,来自老师以及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

  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因此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考试,考试之前会出现失眠、偏头痛、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久而久之会惧怕考试,使自己丧失信心,也损害身体健康。

  (四)、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五)、同异性交往问题(六)、时间管理方面存在问题二、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

  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2.注重个别辅导。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6.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

  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三: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体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健康问题从生命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人们对健康认识也随着社会发展日臻全面,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了众多利益。但作为事物的另一面,现在社会运转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信息量猛增,城市拥挤和噪音程度加大,对人的刺激量和强度增加,人由此受的心理压力加大,起结果也导致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增加。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某些冲突和烦恼。1、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健康定义中提出全面健康三要素: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使人们树立健康的新概念—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健康的八个标准:第一,智力正常;第二,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点:第三,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第四,正视现实;第五,了解自我,悦纳他人;第六,热爱生活,善于人处;第七,人格完整和谐;第八,懂得“变”是永恒的。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进一步认识,衡量人们的素质是否达到理想水平,很重要一项标准就是看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人际关系良好,能正视现实和自我,情绪乐观,意志坚定,人格健全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人们潜能的发挥。一个人心理功能所能达到的完善程度,主要取决于各项心理素质的全面,充分、和谐、匀称的程度与自我调节及整合水平,许多在心理发展上表现

  1

  出片面,畸形和障碍的人几乎毫无例外地在心理功能水平上都会受到干扰和限制,这种干扰和限制的结果不仅仅表现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其影响常常是整体和全局性的,有时候甚至会使一个人在其他方面的优势丧失殆尽,使以往的努力前功尽弃。比如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患有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影响其社会适应水平,有事甚至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这时候知识再多,本事再大也发挥不了作用。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是一项重要工作,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个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不健康或出现心理障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方面:(一)心理承受能力差。风险和挫折是人生难免的事,敢冒险和战胜挫折,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品格,可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面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了风险和挫折心理提防容易奔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造成思想上的封闭和狭隘。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自己强的人只能斤斤计较,甚至还有报复心理;(三)缺乏意志毅力,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现在,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

  2

  从小过着“众心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意志软弱,缺乏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在决定成功的一些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来自于其他的因素,其中包括“情商”等非智力因素。情商,它包括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具有健康的稳定的情绪及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也包括了如何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被他人理解和接纳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在,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自身脾气坏,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人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的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者走下轻生之路,这些充分显示了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足以说明,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持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2、改革中学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时中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学校里,完成许多有目的的活动,并于周围环境人群如老师、同学和职工发生联系,并受到影响。学校的教学环境,校风,班风、教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体活动、教师的业务及思想素质等,对学生心理健康起重要作用。所以,每一个中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承担起保证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2,1、改革教师观念,身心健康并重

  (一)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师任务的旧观念,树立广大教师都

  3

  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者的新观念。如果单靠心理老师进行心理教育,很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学课上教师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课教学中,由于任课教师缺乏有关心理健康的观念和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有的学生在门口徘徊,不敢或是不好意思进去。作为一名老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经常找他们聊聊天,去了解他们。学生往往因为紧张、焦虑而成绩下降,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当然,要做到这些,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教育的素养。许多老师不懂得什么是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盲目的只是让学生掌握课本成知识,忽略学生的心理,这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教育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或者说把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塑造学生灵魂。因此说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二)推进素质教育

  多年来,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求升学率影响,学校体育工作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缓慢,甚至出现下滑趋势,明显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近视有增无减,肥胖增多,耐力下减。此现象已引起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应当看到。在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给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功力,同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

  

篇四: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生活上不适应。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

  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

  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高中聚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也许甚至不认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3.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

  画出来等等,完全由老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由于初中特别是初三一年习惯了老师提自己安排时间,以及布置指定的任务,很多学生刚来到清中时,感觉无事可做.另外高中学的科目更多,程度水平要求也高了很多,加上老师授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高一新生更是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张张新的

  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经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

  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

  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篇五: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

  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

  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

  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

  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六: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现代医学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造成中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往往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一是与学习有关。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

  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三是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的烦恼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家长总以为孩子只有感冒发烧才是得了病,出现学习障碍、多动症、焦虑、厌学、胆小、说谎、不守纪律、打架等就不是病。而学校和老师们也总是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上,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考虑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渲泄痛苦、发泄愤怒。其实健康是由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方面组成,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随时经常注意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切不可等闲视之。

  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

  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

  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

  三、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好心理辅导的方法,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七: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精品文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切切实实抓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2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3欢迎。下载

  

  

篇八: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九: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

  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地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学生本身的负责任,而且是关系国家、社会创新发展的大事。这种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中小学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篇十: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

  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十一: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生活上不适应。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

  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

  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高中聚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也许甚至不认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3.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

  要画出来等等,完全由老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由于初中特别是初三一年习惯了老师提自己安排时间,以及布置指定的任务,很多学生刚来到清中时,感觉无事可做。另外高中学的科目更多,程度水平要求也高了很多,加上老师授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高一新生更是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张张新

  的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经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

  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

  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篇十二: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一学生方才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轻忽,以至于很多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乃至诱发各类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轻忽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育。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增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此我以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熟悉,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而且对未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利处。一、对高一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高一新生方才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仍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1、生活上不适应。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生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数都有家里人筹备。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超级差。但是,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依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讲都是超级新鲜、陌生的事情。很多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用饭还要自己去打,竟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很多同窗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份同窗开始害怕,有的乃至要转学,要求回家周围的学校念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

  我就每一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王文的同窗。他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在家里住,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他来到清中后,一切表现很安静,和同窗相处得不错,让我感觉他是比较独立的人。但有一天,他的妈妈打给我,跟我说王文一直要求转学回家乡一所中学念书,请我帮忙劝劝他,因为清中有很好的学习环境,若是他能适应下来,对他的前途会有很大帮忙。于是当天晚上自习课,我就把王文叫到办公室,和他谈心。他说他不适应宿舍的集体生活,那么多人挤在一路,无论做什么都很不方便,例如他有一个按摩眼睛的仪器,他需要按时按摩眼睛,但会发作声音,会影响到他人,所以一直无法去做。于是我就跟他说他可以把仪器放到办公室,我帮他保管,他随时可以到办公室利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别的同窗。然后他又说下午洗澡时,宿舍太多人,老是要等很长时间才轮上自己,就影响到自己学习的时间。我听完后,告知他其实他可以先在课室学习或去运动,等他人大体洗完了的时候,再回宿舍,这样就不会浪费那么长的等待时间。然后还协助他依照他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时间表。我对他说,清中拥有全市最优秀的老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聚集了全市优秀的学生,学校环境很优雅,学习环境也很宽松,若是能够让自己适应下来,这对自己的前途是超级有利的。另外,每一个人都必需学会独立生活,父母不可能会一生守在自己的身旁,必需要学会长大,学会独立,这样未来才能够照顾年老的父母。这样,不断帮忙他解决一些问题,他的转学的情绪就慢慢安静下来,也再也不强烈要求了。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按时找他谈心,帮忙他解决一些问题或解答他的一些疑惑,并给他提供一些他需要的学习资料。最后他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学习上不断取得很大的进步。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清中是全市的重点高中,聚集了全市各个地域的尖子生。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老师们重点培育对象,其他同窗学习的表率,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比自己优秀的人多

  的是,再也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再也不是老师们重点培育对象,也再也不是其他同窗的学习表率,头上光环再也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很多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老师或许乃至不熟悉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从头定位,悦纳自己,尽力发现自己的优势,尽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无忽略他(她),并尽力帮忙他们找到自身的长处,找回对自己的信心。有一个女生小丽,她中考成绩在高一这个新的集体是第一,她以前在学校里也是名列前茅的。但来到这里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开始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心情很压抑,虽然她的成绩在班上仍然名列前茅,乃至常常排在第一名。于是我找她谈心,问她为何这么担忧。她说她发现班上的学生每一个都超级优秀,虽然自己的成绩此刻排在班上第一,可是她自己是超级常利用功的,一点也没有放松过学习。可是班上很多同窗,特别是她以前初中的同班同窗,此刻虽然成绩比她的要差,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效功学习,若是他们一旦尽力了,必然会超过自己,若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他同窗会笑话她,说中考第一名也不过如此算了等等,另外她感觉自己除学习,什么都不会,感觉自己是人们说的死念书的人。这样,她越想就越害怕,就越是压抑焦虑,学习上感到大压力。我跟她说,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都肯定有比自己优秀的人,咱们应该为有优秀的同伴而高兴,因为这样咱们自己会比以前的自己更优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擅长学习就是你一个很大的长处。不会弹钢琴,不会跳舞,这些不代表你没有这个能力。因为这一切是需要家庭环境,需要经济条件才会有可能实现。我也不会跳舞,我也不会弹钢琴,但我仍然生活得很快乐。等你长大后,若是有经济条件,你可以去学。文化课的突出可以帮忙你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自己的智慧。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智慧,你拥有这个智慧,所以你也是优秀的。从高一到高三(虽然我高二高三没有继续当她的班主

  任,但常常关注她的情况,找她谈心,并非断地把我念书时所碰到的类似的情况,和如何去给自己从头定位的经历告知她,还跟她讲很多名人的励志故事给她,帮忙她重获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也有了新的符合实际的定位,性格也逐渐变开朗了。成绩虽然不断有起落,但也知道如何去看待,给自己信心。

  3.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份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画出来等等,完全由老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由于初中特别是初三一年习惯了老师提自己安排时间,和布置指定的任务,很多学生刚来到清中时,感觉无事可做。另外高中学的科目更多,程度水平要求也高了很多,加上老师讲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高一新生更是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讲,更应该增强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温习,和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窗和老师,一张张新的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此刻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知道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常常都是彼此彼此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人,学会彼此帮忙,一路进步。二.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利处,它可以增进学生对自身的熟悉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若是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够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够解决记不住,记不牢和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成心注意的规律就可使思维开阔、更灵敏、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熟悉自己,达到自我熟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式;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转变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置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忙。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窗的心理,这样即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窗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避免没必要要的矛盾,增强与同窗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超级普遍,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此刻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利的,未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此刻也为了未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超级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必然的帮忙、指导,增进他们熟悉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转变,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

  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维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令人生有统合与丰硕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推荐访问: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 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83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