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5篇)

时间:2022-12-01 14:25: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5篇)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5篇)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5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5篇)

篇一: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①

  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①

  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

  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

  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

  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⑤促进学生认识历史

  3、历史课程设计的模式P30(一)学科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科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课程是以学科作为编制的基本依据。

  (二)学习者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取向,以学习者的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

  (三)问题中心设计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以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作为编制课程的出发点。

  4、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的主要类型P32以学科为中心的学校历史课程,设计方案类型:通史式、主题式、课题式的历史课程

  5、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P34①

  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

  ②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

  ③历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6、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P46①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本科学位、科目众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要求,体现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习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7、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P49①

  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突出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

  普及型

  发展性的性质,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的范畴。提升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②全面阐释课程目标。心课程提出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③适合中学生认知水平。

  ④精选历史教学内容。

  ⑤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力图将中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为中学历史学习体系。避免教学内容上的成人化和专业化倾向。

  ⑥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⑦

  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动手动脑,注重学生能力发展。

  第三章

  历史教育目标伦

  1、史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宗旨:

  1.

  2.

  3.

  4.

  5.

  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深刻把握历史认清国情为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史学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

  史学与生俱来的鼓舞教育作用,能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

  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吸纳消化古今优秀文化,增加知识

  2、历史学科教育功能:文化功能、政治、经济、促进学生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

  3、历史课程功能转变: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出:学生得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只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一个模式发展,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终身发展。

  2、历史课程功能转变:

  ①历史课程从强调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历史教育的社会本位,转向社会发展需要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

  ②历史课程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通识知识”。

  ③历史课程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要求

  4、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依据:

  1.

  2.

  3.

  4.

  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5、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

  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中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的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四个要点:一是时限。二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三是学生在每一个学段的发展状态与最终的发展水平。四是国家的期望,即符合一定的社会需求。

  6、学习历史基本要求:

  1、历史基础知识。2、历史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特点:

  1.

  积极吸纳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徕构建目标体系。

  2.

  对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继承

  发展和创新

  3.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8、以学生发展为本表现:

  1.

  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

  2.

  目标确立的全面性,从健全人格发展的需要出发。

  3.

  目标具有针对性,对时代需求和教育实际,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9、历史教育目标的世界性发展趋势:

  1.

  注意健全人格发展

  2.

  强调学会学习历史、学会做人。

  3.

  关注人文精神的铸造

  第四章

  历史教材论

  1、历史教材的含义P8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2、制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因素P92①

  要符合国家立场。编纂收到政府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约束,又必须接受政府

  教育部门的审查,因而从内容选材到观点论述都要体现国家政权或者主流社会的立场

  ②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第一

  历史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深入,改变了对整个历史的看

  法。第二,更新了一些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看法。第三:考古学研究取得许多重要进展。第四,历史教材论及历史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程度的发展。第一、必须从传统的“教本”向“学本”发展,穿插生动故事,利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第二,不宜编入艰难涩懂的知识或者不成熟的学术观点。

  总的来说,历史教科书编纂第一、内容要难易程度、叙述深度、分量大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第二,表达方法和语言文字要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要采用学术界成熟的观点和看法。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叙述的史料依据,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历史学习方法。

  3、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P9科学性原则、基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规定性原则、工具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4、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P112①

  注意选择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内容

  ②注意选择体现基础性特点的内容

  ③注意选择体现时代性特点的内容

  5、新课改历史教科书的基本特点P116①

  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②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

  ③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

  ④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

  6、历史教科书的功能与作用

  ①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②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

  ③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④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7、如何有效运用教科书P125①

  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②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充实教学内容

  ③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④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第五章

  历史教学论(上)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现P129认识的目标、主体、对象、条件、活动具有特殊性

  2、历史教学过程特征P130间接性、多维性、导向性、互动性、发展性

  3、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结构)P133激发动机、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评估反馈

  4、教学原则的含义P13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和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及实施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

  5、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P14①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原则

  ②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③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④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原则

  ⑤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⑥

  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⑦

  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P147(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

  (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

  (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

  (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

  (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第六章

  历史教学论(下)

  1、历史课堂讲授方法P152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谈话法、图示法、演示法

  教学方法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所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的确定,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设备及教师本身的教学特长等因素。

  2、谈话法的含义P155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3、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因素P15①

  是否适于历史的教学特点

  ②是否适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③是否适于教学内容的特点

  ④是否适于学生的学习

  ⑤是否适于教师本人的教学

  ⑥

  是否适于教学实践的要求

  4、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P162讨论、辩论、史料研习、角色扮演、竞赛、制作

  5、历史课堂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P163①

  对于讨论的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实现有一定的准备

  ②讨论的问题应是学习的重点,使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重点

  ③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发言,并把讨论引向深入。

  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开拓学生的思路。

  ⑤在总结时要特别注意在方法上的指导。

  6、教师在课堂辩论中的作用P164①

  要选择可供辩论的题目

  ②要帮助学生为辩论做好准备,如指导学生收集材料、准备论据、分工合作等;

  ③辩论结束后对活动进行总结

  7、角色扮演的含义P165是通过运用复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现,呈现历史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与历史相似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到历史真正的情感。

  8、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P176明确目的、合理设计、重点突出、综合使用、调动学生、教师引导

  9、历史教师备课的重要性P179①

  是教师重视教师工作的具体体现

  ②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

  ③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④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梯

  10、怎样进行学期教学的备课P181全面钻研课程标准、认真通读教科书、了解任课班级学生情况、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准备教学资源和用具

  11、历史课程标准的含义P181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2、课时教学备课的程序P185①

  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②研究课题的立意和地位

  ③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④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

  ⑤发掘历史知识的内涵

  ⑥

  找准教学的重点

  ⑦

  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⑧

  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⑨

  设计教学活动

  十

  准备教学资源

  十一

  编写课时教案

  13、教学重点的选定P18①

  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②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③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14、如何突出重点P19重点的切入、重点的激活、重点的丰富、重点的认识、重点的巩固

  15、如何处理难点P19(一)深入浅出的处理原则

  1、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讲、详讲。强干弱枝。

  2、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

  3、高度概括的板书,归纳突出。

  4、反复强调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实行多层次的要求

  (三)讲深讲透、弄懂记牢的原则

  1、围绕重点、难点补充内容,通过感性材料,帮助理解抽象的理论。

  2、围绕重点、难点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化整为零,分散讲解难点。

  3、复习巩固消化重点、难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

  16、课堂导入的技艺P194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时事导入、经验导入、设疑导入、直观导入、诗歌导入、文献导入、趣事导入、乡情导入

  17、如何运用导入的技艺P19①

  导入的目的要明确

  ②要适应学生的学习

  ③导入的内容要与问题结合

  ④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18、板书形式P200纲要式的板书、图示式的板书、图表式板书、线索式板书

  教学板书主要有如下特点:(一)直观性(二)简洁性(三)启发性(四)趣味性(五)示范性教学板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特点,好的板书对学生是一种艺术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板书时的字形字迹、书写笔顺、演算步骤、解题方法、制图技巧、板书态度与作风、习惯动作与语言等,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六)审美性

  19、课堂提问的原则P204①

  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

  ②问题应有明确的指向

  ③问题应有启发性

  ④问题应有探究性

  ⑤问题的难易要适中

  ⑥

  问题要与历史学习有直接的关系

  20、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事项P2061、要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问。

  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3、要把握提问的节奏与频率。

  4、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

  5、提问与讲授相结合。

  6、及时引导学生回答。

  7、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8、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

  21、历史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P212①

  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概念的特征

  ②要对概念有着明确的定义

  ③阐述历史概念要有实例做说明

  ④讲解和运用历史概念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⑤注意学生对概念的运用和复习巩固

  22、教师掌握演示教具的基本操作要求P2181.

  点名主题

  2.

  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说明

  3.

  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

  4.

  演示要符合规范

  5.

  使全班学生能够观察到

  6.

  引出观察与思考的问题

  7.

  与讲授同步进行

  8.

  适时收敛

  9.适量

  第九章

  历史教师论

  1、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P326①

  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关系

  ②历史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

  2、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变P332作为传授者、研究者、反思型的教师

  3、历史教师角色意识定位P333(1)指导者,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指导学生进行符合科学规范和方法的历史学习。

  (2)合作者。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是合作者。比如民主地开展学习讨论,提供多样的且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等。

  (3)开发者,主要包括改善课程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等。

  (4)反思者,反思基于教学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对自己的教学做全面的解剖和反思。(同时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4、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P342(一)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这包括1、崇高的敬业精神,2、关爱自己的授教对象,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3、处处为人师表,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二)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这包括1、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2.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3、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三)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这包括1.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2、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课程能力,3.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四)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

  (五)历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

  5、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P3431.

  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

  2.

  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史学理论知识。

  3.

  具备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

  读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读教育学心理学的等书籍、读哲学地理生物其他学科书籍

  6、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P345①

  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②建构科学合理的历史学科课程能力

  ③熟练处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④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历史教师进修的重要性P34①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实教师修养;

  ②汲取当代的新文化、新知识,体现时代精神;

  ③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总结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的研究精神。

  一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是通过更新学科教学观念、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8、历史教师进修的途径和方式P351历史教师的离职进修、校本进修、远程进修培训

  9、历史教师进修的主要内容P356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进修、专业知识进修、教育理论知识的进修、现代教学技能的进修

  10、中学历史教师进修与提高应注意的问题P35①

  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②制定切实可行的进修计划

  ③注重进修的反思与实践

  ④实现进修中的互动

  ⑤挤出时间进修

篇二: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要多观摩、多揣摩

  E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

  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

  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

  (2)

  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3)备课的要求

  A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

  A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授课时间与班级

  C授课题目

  D课程教学的类型及时间安排

  E教学的重点、难点(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F教学用具的准备

  G板书设计、H教学方法(讲解、描述战争场面、人物形象)

  I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结课、作业)

  J教学总结

  K作业布置

  L课堂总结

  3历史教案的分类

  (1)按内容分

  A知识性教案

  注重历史知识的汇聚和参考资料的摘录,知识相对全面、稳定便于长期保存、反复使用,但缺乏怎

  么教

  B教法型教案

  注重于学科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针对性强,具有教学教学的个性,注重于方法,便于实际教学中的双边活动,但缺少知识

  C综合型教案

  集知识型和教法型教案两者的互补

  (2)

  按形式分

  A详细

  内容全面,接近于讲稿

  B简明

  也叫教学提要

  文字少只是基本内容、步骤和内容分析

  C微型教案

  即卡片教案,使用程度低

  3教学计划、大纲及教科书

  (1)教学计划:是国家颁发的指令性计划,是国家的文件,规定学校应当讲授的各门学科,确定各年级学习各科的顺序,规定各年级在每周的学习时效,和每个年级的各学科的钟点时效。

  (2)教学大纲:规定了新设课程的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各方面要求,是学校的课程和教学的纲领性、规范性文件

  (3)教学计划与教学纲领的关系:

  大纲的编写要依据教学计划,大纲是关于中学教学计划制定的关于中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是处理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一些指令性文件。

  (4)教学大纲的作用:

  A规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B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

  C规定了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古今中外的比例、教材的内容和范围。深度和广度

  D规定了有关年级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时分配,对教学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建议

  4中学历史课程编制

  (1)课程: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含有课业及其进程和期限。广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教学科目,有时也指学科。

  (2)课程设置:是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一般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以及各科的教学时数安排。

  (3)课程编制:是指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过程。

  (4)课程设计:是指对一门课程个安排,课程类型、教学任务、教材的选择和编排、教材各部分的份量和时数的分配

  (5)课程工程:是指课程系统在学校得以实施和运用的集合过程、或称课程管理

  (6)课程评价:是指获取有关课程实施及其效果的信息,利用客观的手段和标准对课程的效用性作出判断,为课程的改进提供依据

  (7)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社会生产的需要

  科技进步

  教育宗旨的规定

  培养目标的要求

  儿童身心的发展

  学校类型与制度

  哲学思想的影响

  (8)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对课程的影响

  名族传统文化对课程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

  学校教学的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9)中学(历史)课程的编写原则:

  A(囊括性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教育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

  B(连贯性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必须要体现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C(可行性原则):必须体现以反对外族为主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公共发展的历史

  D各内容之间均衡、不矛盾

  (10)中学历史课程的类型

  A初中历史课程与高中历史课程(直线式与螺旋式的问题、课程内容的体系及衔接的问题)

  B历史学科课程与社会综合课程{历史学科课程的特点及问题、社会综合课程的特点及问题、历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关联式、组合式、统合式)}C历史必修课程与选秀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11)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程中的作用:

  第四章

  历史教材轮

篇三: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1、历史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维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或小型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技能,如“导课技能”、“结尾技能”等,并对每一种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主要步骤:事前的学习、研究;提供示范;确定培训技能,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与评价;修改教案,重新进行角色扮演

  3、导入技能

  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构成要素:引起兴趣、激发认知需求、形成学习期待、促进参与。导入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以旧导新、直观导入、故事和实例导入、设置疑问、悬念导入、4、讲解技能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的方式,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历史过程,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启发学生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类型:讲解法、讲读法、讲述法。

  5、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进行巩固和运用)的教学行为。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类教学行为的技能。

  6、板书技能

  是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表等。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一贯行为。主要包括板书设计和应用。板书种类:正版书(纲要式、图示式、图表式、线索式、对比式、综合式)和副板书

  7、提问技能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技巧和能力。它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双向交流的桥梁和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纽带。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构成要素:设置问题系统完整;用词准确;问题集中;探查、诱导;面向全体;停顿;反应。类型:按认知水平有会议、理解、运用、分析、评价、综合提问六种;按提问技巧有诱导、疏导、阶梯式、对比式、迂回式五种。

  8、变化技能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态的变化,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等教学活动变化的方式,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他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满生气,有利于完成课堂任务,形成教师教学的个性与风格。构成要素:语言变化、目光变化手势和头部动作变化、身体的移动、教学媒体的变化、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9、强化技能

  是教师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鼓励的方式,是教学材料的刺激与所期待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促进其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活动。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

  10、演示技能

  是教师把实物、教具陈列给学生进行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说明和印证学生.

  优选-

  -

  所要学知识的一种行为,一般配以讲解法。构成要素:演示设计、指引观察、操作控制、归纳总结。类型:挂图、幻灯片、电影电视等。

  二、简答

  问答

  1、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过程,揭示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使用

  内容:

  第一部分前言

  包括课程性质(必修课)、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必修、选修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正确使用:第一,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二,正确处理课标与教科书的关系,规定基本内容,教科书的基本依据

  第三,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本体部分、三维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第四,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注意力是课程的弹性,参考、选择性、结合实际

  3、中学历史课程有哪些新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

  第三,研制和颁发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4、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是什么?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中学历史教育的目标、规律、原则

  目标:宏观: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古代的政、经、文、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主流;反侵略史实,激发学生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规律:含义:历史教学是在一定的阶级思想理论指导下,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积极性,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教科书为主要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方式引导感知教材,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本质、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巩固和应用历史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认识能.

  优选-

  -

  力和发展水平,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简单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提高。

  原则:(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五)掌握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六)接受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七)全体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6、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方法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目标、具体目标、特点、基本目标和理念

  趋势:

  总目标:

  特点:

  基本目标和理念:

  8、历史教材的定义、基本特点

  定义:

  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历史教学目的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

  居于核心地位。历史教科书主要有两大类型:通史教材和专题史教材。

  基本特点:(一)编排力求生动活泼。

  (二)突出思考和探究活动,(三)注意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四)加强知识的联系与运用。

  新课改教材不仅重视学科内部知识的联系,也注意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自然地沟通各种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9、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

  第一,要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主,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教学参考书

  第二,在使用教学参考书时,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第三,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寻找更多、更适用的教学材料

  第四,利用和参考教学参考书,进行教案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对教学参考书中的材料,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

  优选-

  -

  第六,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参考书

  10、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定义、教学模式、课型结构、教学方法(教法、学法)、教学活动

  教学模式:是教学的进行,是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教学形式

  等方面的综合实施。主要有六个要素,包括指导思想、主题、目标、程序、策略、评价。

  课型结构:

  单一课

  综合课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法:

  教学活动:

  11、听课的定义、特征、基本要求

  定义:听课是一般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课的基本特点

  1.目的性

  一般来说,听课总是有一定的目的要求。听课者总是根据听课的目的来选择时间、地点和对象等,并有选择和有侧重地听一部分课或学习哪些内容。如新教师听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观摩学习,主要看上课教师是怎样教的,如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板书是如何设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是如何运用的、课堂气氛是如何活跃的等,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习运用。

  2.主观性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客观的实践活动,但听课活动中的主观因素很多。一是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听什么人的课,基本上是听课者自己确定的。二是听课者和被听课者以及学生都是有主观意识的人,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因听课者的参与而发生变化。三是听课者的听课行为受他的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对被听者的印象等的制约。

  3.选择性

  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课就意味着选择。例如,学校要对年轻教师培养和考核,就会选择听年轻教师的课;要推荐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就会听部分优秀教师的课;要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就会不打招呼地随机听课。

  4.指导性

  绝大多数听课活动在听课后要形成个人或集体的认识和意见,应将形成的评价要以一定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教师,要提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和要求及改进措施等。

  5.理论性

  听课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支撑。

  6.情境性

  课堂是一种较为自然的情境,而听课又是在现场进行的一种活动。听课者和被听课者都处于一定的情境中,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就可能有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上同一节课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评价。我们获得的听课资料及有关的感觉和理解是离不开一定情境的,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稳定性和偶然性。

  7、共享性

  听课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可以从中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

  .

  优选-

  -

  听课的基本要求

  1、应有明确的目的(1)学习目的:听课是一个学习过程,听课者的学习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2)研究目的:听课活动往往也是实验研究性质的,作为听课者来说,其听课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评价教师,而是与授课者一起探讨某些问题。

  (3)解决问题目的听课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解决教学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观察他人在课堂引入、重难点处理、问题设计、语言技巧、课堂氛围等方面的独到之处,学习老教师的长处和闪光点,为我所用。

  2、应了解和熟悉教材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等,对此,听课者必须熟悉。熟悉教材可以在听课前突击看看相关的教学内容,另外也可以在听课初和听课过程中用简短的时间看一看有关内容,3、应做到看、听、记、思的有机结合

  听课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是一种方法和技能。

  4、应科学地做好听课记录

  做好听课记录是听课者基本素质的体现,它反映了听课者的品德、态度、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在听课活动中以看、听、思为主,记录为次;记录应详略结合,突出重点。

  12、判断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

  13、说课的定义、突出的问题、优秀说课的评价标准

  定义:

  突出问题:

  评价说课的标准:

  14、备课的定义、怎样备好一节课

  定义: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

  学活动。

  课时教学的备课:

  (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

  (三)、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

  (五)、发觉历史知识的内涵

  (六)、找准教学重点

  (七)、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八)、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九)、设计教学活动

  (十)、准备教学资源

  .

  优选-

  -

  (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5、评课的定义、评定优秀历史课的标准

  定义:

  标准: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全面、精当、具体、立意新。

  第二,教学内容科学,观点正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

  第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师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效果好。

  第四,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效果好。

  第五,教师着装整齐,教态自然,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板书规范。

  第六,学生学习效果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第七,录像画面、声音清晰,镜头切换合理。

  1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进修与提高

  职业道德: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具有和优秀史学家一样的“史德”;历史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专业素质:历史教师的师德素养,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历史教师的史学研究能力历

  史教师健康的身心素养,进修与提高:

  17、教育实习的形式

  教育实习的意义

  第一,教育实习作为师范院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和促进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

  第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实习也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加速师范生实现预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第三,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能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教育技能综合运用与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从事教育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使他们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工作的认识,增强热爱学生和对教师专业的情感,了解、认同教师的职业规范,感受、体验教育工作的意义与真谛,使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价值,坚定自己的从教信念。

  第四,教育实习是加速师范生完成预期社会化任务,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实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师范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

  .

  优选-

  -

  要求:第一,对系指导教师的要求。在实际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模范地遵守校、系和实习中学的各项规定,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规律,切实指导好教育实习。

  第二,对实习学校的工作要求。每个实习学校应指定一位负责同志来具体负责教育实习工作。实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应指导实习生备课,听实习生的试讲和讲课,为每个实习生进行评议。实习学校的指导班主任应给实习生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向实习生介绍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方法,指导实习生开展班主任日常工作和主题班会活动,并为实习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

  第三,对实习生的要求。1、转换角色,为人师表

  2、虚心好学,不断进步

  3、遵守纪律,加强团结

  论述

  17、我国师范生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18、历史教学中有哪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直观教具演示法、纲要图示法和讲读法等。

  第一,讲述法。讲述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讲解法。讲解法是对史实运用分析、综合、对比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形成历史历史概念和提示历规律的讲授方法。

  第三,谈话法。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回答,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第四,直观教具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师运用直观教具,加以说明和解释,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和优点,是能够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较为复杂、难以想象以及时间上很遥远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

  第五,纲要图示法。纲要图示是一种由字母、字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教学辅助工具。它把学生所需

  要掌握的知识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用各种信号组成图形表示出来。

  第六,讲读法。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

  第七,四字三段教学法。四字是读、讲、议、练,三段是学生阅读、师生讲议、课堂联系。

  第八,四段教学法。又称自学辅导法。

  第九,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包括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第十,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探索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到某些历史概念或复杂的历史事件时,不直接向学生提示所讲的历史概念和当时的发展结果,只给他们一些事实,让他们独立地思考、发现问题。掌握概念和探讨历史的发展趋向。

  19、教师应如何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规律来安排自己的教学?

  第一,诱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动机和感知历史知识的阶段,明确学习的目的。这既要在开学初的导言课中,集中地进行,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分散地进行。

  第二,理解历史知识的阶段。感知阶段,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形成深刻的概念,.

  优选-

  -

  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历史知识之后,还要帮助他们由感知上升到理解的阶段,即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第三,巩固历史知识的阶段。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要尽量地把课程内容讲得生动、形象、有情节,内容丰富,观点正确,重点突出,分析透辟,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要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第四,运用历史知识的阶段。首先,是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历史的方法和历史知识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五,检查历史知识的阶段。检查和考核可以让历史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

  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

  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

  身备课的需要。教学反思重在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所在;寻找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寻找教学效果与重新教学设计的生长点;寻找新设计的可行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融合点。

  2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一)历史教学目标新理念

  历史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了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体现出历史教学目标的新理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

  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这一点在过去的历史教育目标中,过多地强

  调政治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次历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

  育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了学生的自身成长。因此,新的历史

  课程教学目标理念特别强调了。历史教学应该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学让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角

  度去认识人和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历史中去吸取教智慧,在人类文化成果的学

  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质。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掌握知识放在教学的首

  位,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不是会学。这种教学只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很不

  利于学生的发展。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

  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探究性学习:就是让

  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经历史研究过

  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历史教学过程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里讲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交往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师生

  之间缺乏交往与交流,这种教学过程势必造成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乐趣,造成教

  师厌教,学生厌学。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从交往的目的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与同学平等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

  到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与学生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从教学主体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

  上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在是教学的权威,命令者和管理者,不在是唱独角戏的表演者,而是学生发展的.

  优选-

  -

  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学生个

  人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三)、历史教学手段新理念

  教学手段:教学工作不能凭空进行,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技术为基础,这就是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手

  段主要包括;A、客观世界具有的、在教学中直接采用的各种物体。B、教学用书及图表。C、现代化

  视听辅助用具。D、教学专用设施。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技

  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更加清晰、动态感强、信

  息量大,因此,与传统的直观教具相比,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课件具有更为直观、逼真,反映的内容更

  加丰富,能够调动各种感官等优点;与我们常用的幻灯片相比,增加动态信息;与电影、电视、录像相

  比,增添了内容的可探性。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

  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背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亲

  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气氛,能够更好地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也必须说明,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手段都有他的局限性,在运用计算

  机辅助教学时,要视教学内容来确定绝对不能用计算机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提倡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学手段的整体协调发展。

  (四)、历史教学评价新理念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新课程提倡

  “立足于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要求我们转变评价方法、手段。

  就评价功能而言: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对学生

  来讲: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

  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看学生是否“会学”要比评价学生“学会了什么”

  更重要。对教师而言:评价其对教学工作也应起到促进作用,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

  从教学评价主体来看。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新课程也提倡评价主体的扩展,把学生、家长、管理者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从原来的被

  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主动参与评价过程,从而使评价过程成为其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

  发展的过程。如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的进步、成果、不足,对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进行自评,可以清楚

  看到自身发展的况状。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提供依据。

  评价的方法看: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过去教学评价,过多强调了书面考试的作用,基

  本上都是看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其分他的评价方法。这就使得教学评价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不应该

  成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应该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除

  了纸笔考试、还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等。

  同时,只有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过分关注结果是不科学的,我们可以根据历史教学阶段和

  学年教学评价等,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优选-

篇四: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篇

  众所周知阅读教科书是猎取历史学问、提高学生成果的重要途径,亦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使学生既把握基础学问,又提高学习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需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学问点以及各学问点之间的联系,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学问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学问结构,学问点也就牢牢固定在学问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学问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整体框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二、结合课本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一部分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历史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他们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应非常留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从历史学问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思维。

  三、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学会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月、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简单把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简单的历史学问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

  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尤其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这样就比较简单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把握历史基础学问,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学问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重点记忆。这也发挥了老师的重要性。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等。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2如让学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错误,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样化的作业,如:编顺口溜、列大事年表、构建学问结构图等。

  图示法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符号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把握历史学问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素材的选取,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宁缺毋滥。

  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作为一个历史老师,幽默与风趣应当成为你的风格。同样一堂课,学生是期望你哭丧着脸讲完一节课,还是期望你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接受新学问呢,答案应当不言而喻吧。所谓的史料结合,史实与相关史料应当成为备课的重点。史料是帮助学生接触历史的最好工具。史料不仅局限于史书的内容,还可以包含其他的许多类型,例如在讲第一课隋唐大运河时,大运河的起止点与重要城市,沟通哪些河流,都是学生们学习的重点,这时候一张大运河的历史地图成了帮助学生们进行空间记忆的重要工具。

  所谓的史料结合在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下可以让学生们更加便于接受,例如我在讲明朝前期的皇帝与后期的皇帝时会评价“明朝前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也不干,明朝后期的皇帝除了正事什么都干”,这时候就会激发学生们了解明朝皇帝历史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朱元璋、朱棣对待政事非常勤勉,而后期的明武宗、明熹宗等皇帝荒废政事的相关史实。在叙述明神宗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可以结合初中学生的叛逆期,明神宗的叛逆期长达二十多年,并且一个人和满朝文武对抗,从中可以给学生们普及青春叛逆期的相关学问。

  史料结合是学生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只有学生真正了解了历史,他们才会试着学习它,并且爱上他。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4一、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吸引学生

  关注学生,关爱学生,加强历史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需要重

  新建设新型的历史课程教学观,切不可对学生不管不顾。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微笑亲近学生,用激情和幽默感染和吸引学生。为学生制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然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二、有效设问

  学生先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老师再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这是这几年教改探究的模式。课怎么讲?为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设问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乐观手段。如讲授20xx年部编七班级历史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可以先让全班学生预习课本,完成导学案,再朗读导入框,接着设问:哪两种文明反映了商周高度发达的文明?学生刚朗读完会马上回答“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而马上告知本课学问概要即青铜器与甲骨文。再引出第一个子目“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要求学生从课本第一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画线:

  1、原始社会后期哪里消失了青铜器?请找出代表。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其中礼器代表什么?请阅读相关史事加以说明。这些设问学生能很明确在课本找出答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乐观评价,这样既熬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要求学生跟着问题学习课文,不会分心,动手、动脑。有效设问可以使课本学问清楚化、条理化,把握课文脉络,抓住重点、难点,调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堂竞答

  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好中差之分,一堂课接受能力也分好中差。而一个历史老师要教授4~5个班,谁是好生、谁是差生、谁是中等生不

  可能了如指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提高差生的听课效率。那怎么办?课堂竞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课堂竞答方式可以检验学生的学问水平与学习能力,同时还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出合理调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详细的操作是:先申明竞答规章,按座位分组,难题优秀生若答出得2分,平凡问题中上程度学生答出得1分,差生答出简洁问题得2分,谁都不许说出答案,否则本组扣分,小组可推举答题者也可自告奋勇。四个小组下课前排名。学生马上有了乐观性,优秀生会乐观回答问题,他们有很强的表现欲。中等生能答的也会举手。剩下的就是差生,他们平常羞于表现,不爱表现,生怕出错闹笑话,其他的学生则会把许多简洁的问题让给差生回答,以争得更高的分数。为此,老师要多设置简洁的题目,好调动差生的乐观性,差生每回答一个问题,老师要准时予确定或鼓励。这样差生就不会睡觉搞小动作或低头偷玩手机,课堂效率会显着提高。

  四、小组分工合作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方法是叙述法,即“满堂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各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课例,不是一种方法都能适用于任何课堂。采用小组分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好办法。

  五、应用新技术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

  历史课本内容范围广泛,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对于学生而言既抽象又生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下降。对此,老师擅长利用新技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

  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乐观性,如微课、慕课、在线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并把这些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篇五: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

  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

  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

  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

  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

  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

  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

  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

  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

  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艺术美欣赏;社会美欣赏;科学美欣赏;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

  备课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

  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

  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

  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

  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有利

  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

  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

  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教学语言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

  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

  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

  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

  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

  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

  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

  (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围绕解决某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资源,开展互助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

  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就是用简短的信号、纲目、要点,按历史发展的规律组成板书,进行教学。它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9)历史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是激励学生参与、调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0)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现代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实验、模型)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教学论育专家的定义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总得说来,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

  (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1)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2)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3)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4)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5)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2)内容选择要合理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5)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6)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7)问题设计要精当

  (8)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9)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10)练习设计要精当

  11、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2、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A功能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

  (3)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

  B要求

  (1)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2)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3)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4)不牵强附会

  (5)生动感人不呆板

  13、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2)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问题

  (3)设置坡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

  (4)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5)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

  14、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巩固强化作用

  (2)过渡衔接作用

  (3)加强认识、深化主题作用

  (4)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作用

  (5)内外沟通、立疑开拓作用

  15、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起伏发展规律,每一堂课应重视以下几个时段的设计。

  (1)起始时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区。

  (2)兴奋时区: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3)调试时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4)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5)终极时区:是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回应时区,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

  1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

  (1)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2)要有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同时要为人师表,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3)教育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4)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7、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2)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

  (3)记教学机智: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

  (4)记学生问题: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学生见解:即把学生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6)记学习心得: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

  18、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核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

  (2)功能目标:即要完成的主题所规定的任务。是教学模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人们在某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效果的一种预先估计。

  (3)活动程序:即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来进行的,活动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4)实现手段:指教学模式发挥效力

  、达到目的所需要各方面条件。

  19、获得历史知识的媒介。

  (1)历史事实的和钟声、像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

  (2)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以及保留着历史遗风的民族、民俗石料。

  (3)概括化的映象、如给绘画、图表等;

  (4)当事人的回忆、传说、口牌、故事;

  (5)再传的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和种记录、如史书、著作、教材等。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A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B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A重点:

  (1)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

  (2)从教与学的活动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也是教学重点。

  (3)从情感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教学重点。

  (4)

  B如何突出重点:

  (1)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

  C教学难点:就是头绪较多,比较艰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2)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

  (3)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

  (4)超越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

  (5)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D如何突破难点

  (1)将头绪比较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休进行简化

  (2)用具体事例讲述一些艰深的问题。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和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另一种是运用教学工具为载体的。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应该做到: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用语言为媒体,用多媒体为辅助,进行历史教学。(2)要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A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B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从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时,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以《清明上河图》

  为主。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适当了解此图的基本情况,如背景、主要内容等,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静态、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补充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从而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讲解这幅图去看待北宋的社会生活。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

  A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B主要内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3)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4)备学生的能力

  (5)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6)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C意义:

  (1)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3)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4)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

  对于提高听课水平,则需要听课老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思考。

  主要包括: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思考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并如何修正,想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与教师的教学比较之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2)把自己当成研究者。

  A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B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

  C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会欣赏他人。

  A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

  B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

  C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

  (4)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

  (5)学会选择听课。

  A听同头教师的课,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但不能照搬。

  B学会听不同学科的课,可以教会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管理课堂。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目标明确: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摒除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问在哪就问在哪的做法。如在讲述《唐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二牛抬杠的直辕犁”、“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①二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②分析比较两种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激发兴趣: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

  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述《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何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那么是什么背景促使这种情况产生?

  (3)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在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似无疑处设置疑问,于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在教材的前后衔接处设置疑问。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课时,在解决完基本问题后,可以设问: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为什么到18世纪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4)培养能力,根据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分别设置各种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

  7、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A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

  (1)挖掘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认真钻研教科书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及其当前学科研究最前沿的知识,自己身边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断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

  (2)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了解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

  8、当代外国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先向学生展现引导性的材料。

  (1)理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新知识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

  (2)功能目标:它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作为组织者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程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者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1)理论基础:

  A新的学生观:只要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教师所教的知识。

  B情感影响学习效果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C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

  (3)功能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并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4)活动程序:掌握学习模式的步骤一般可分为:诊断评价--集体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已经掌握者进行巩固性学习或者帮助末掌握者,末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5)实现条件:

  A师生对学习都要有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11B要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等。

  C教师要制定好掌握学习的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的这种模式。他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人基本信任,相信有的潜能,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1)功能目标:强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一种工具,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个人的统合的现实的自我坚定.(2)活动程序:

  A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和谐的融合的教学气氛。

  B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对问题做出计划的决策,教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利用的资源。

  C学生汇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修改和完善计划。

  (3)实现条件:

  A创设良好的情境.B教师要接近学生,实现移情,真诚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

  C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2

推荐访问:中学历史教学法重点 教学法 重点 中学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37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