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智能媒体对高校思政课的解构与“大思政课”的重构

时间:2023-07-06 19:40: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文 崔政,李丽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各类智能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

文/崔政,李丽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依托的各类智能媒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同时解构了传统思政课知识传播过程。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从宏观角度出发,在把握思政课德育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而培养学生整体、理性、辩证思维,建构符合时代需求且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大思政课”德教模式。

现阶段,智能媒体以智能手机等设备为载体,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加持下,促使海量信息趋于零散化、碎片化。与此同时,智能媒体的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甚至对高校思政课造成一定影响。智能媒体的普及不仅解构了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新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冲击,高校思政课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首先,智能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在教育领域的“权威”,放大了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的单一性。与专业课不同的是,思政课缺少与专业知识相对应的技能实训等内容。学生只有通过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复习,才能掌握知识要点。同时,对于思政课而言,知识是手段,立德树人是目的。在传统思政课上,知识的讲解是抛砖引玉、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可以从日常实践出发,针对具体事件、现象等展开分析,以确保学生明确事件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措施,最终达成德育教育目标。当前,部分学生已经在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之前,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提前了解了相关知识,或者在媒体的引导下,建立了对某一事件的认知(此类媒体通常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强烈情绪,导致其无法在短期内回归理性分析)。

其次,智能媒体弱化了传统课堂的规训作用。如今,学生在上课期间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学生的注意力明显下降。但在智能媒体出现之前,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系统地传授知识;
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并配合教师在固定时间和地点接受教育。但由于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所需信息。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向智能媒体转移。

最后,智能媒体弱化了规范化考试的意义。在通常情况下,思政课开展规划化考试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思维能力。但智能媒体不仅解构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信息传播过程,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例如,部分学生选择在考试前直接从互联网等平台检索“考试重点”“答题模板”等内容。如此一来,规范化考试就失去了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功能,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调整教学计划。

智能媒体为传统思政课带来的冲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思政课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立足大学课堂,重新思考如何在全新的信息传播条件下重构当代思政课课堂。考虑到智能媒体使得知识趋于碎片化,当代思政课教学应该“借力打力”“化零为整”,并以“大思政课”的方式重构课堂,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性和辩证性思维,进而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构建多维度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政课课堂,而应以“大思政课”为指导,与课程思政、心理教育和班级建设紧密结合,进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为此,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大思政课”格局下,专业课教师应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同时兼顾专业技能的教授者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引导者这两个身份。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将“大思政课”同历史和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既要把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也要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回应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时事热点,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内容。

(二)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学生思维

在应对智能媒体所带来的挑战时,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否定和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事业不仅遵循科学逻辑,同时也包含一定的道德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旧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道德被否定,面向新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被建设起来。一直以来,高校开展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并在树立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不断学习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抽象思维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零散、繁杂的海量信息中找到规律,进而将日常所学的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摆脱经验的束缚,建立理性思维,进而实现对方法论的深入了解和灵活运用。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性的思维和方法,本质上是对事物合理性的评判,其通常具有理性和否定性两种倾向。建立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审慎考察外部信息,破除盲从心理。

(三)辩证运用现代传媒手段重构“大思政课”课堂

新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思政课堂信息传播模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课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步伐。事实上,仅靠教师一己之力来提升课堂魅力和采取收手机等强制性措施,是无法让学生将注意力重新转回课堂的;
同理,一味强调新媒体技术在思政课课堂上的应用,却不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也无异于“削足适履”。

此外,虽然“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线上教学模式的出现,是顺应智能时代学生认知习惯的必然趋势,但就目前来看,这些线上教学平台只是顺应了学生新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偏碎片化的认知方式,其对整体性思维、复杂逻辑推导以及深入思考等习惯的养成并无明显帮助。因此,思政课教师应遵循移动互联网思维以创新为主的基本特性,主动适应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的变化;
在平衡新媒体传播特征与辩证性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高校也可以在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适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同时邀请国内新媒体领域的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以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监控等为主题的讲座,或者邀请校内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等专业教师为新媒体教学提供指导。

经过几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努力,“立德树人”的思政课德育教育目标得以延续。为此,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更应“明道、信道”,并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道”,发挥思政课“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也应遵循德育教育的内在规律,积极应对智能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建构全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大思政课”多维度教育体系等方式,加快推进思政课建设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大思政课政课大思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7-21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推荐访问:思政 解构 重构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013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