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鉴史问廉纪录片5篇

时间:2022-11-24 14:00:07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鉴史问廉纪录片5篇鉴史问廉纪录片  纪录片《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

鉴史问廉纪录片5篇鉴史问廉纪录片  纪录片《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史问廉纪录片5篇,供大家参考。

鉴史问廉纪录片5篇

篇一:鉴史问廉纪录片

  纪录片《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海晏河清是人们亘古不变的对生活的寄托和期盼。如何能做到在浊浊红尘中独守清廉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一方面是告诫为官者应时时刻刻以国家责任和为民务实为己任,我理解为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中首发而又由梁启超先生提炼出来的最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质。

  屈原为了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不惜抱石投入汨罗江,以死维护了自己清白之身,使之不致蒙受世俗之尘埃。

  文天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散尽家财、起兵勤王之举更是成全了他舍身取义的壮举,另后人万事敬仰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

  张养浩的《为政忠告》字字珠玑,即使到现在仍不失为一篇为官做事的范本。

  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与这些清如水的君子相比,历史也曾显现过一些浊如尘的小人:南宋奸相贾似道,即使他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本《促织经》又如何?终究还是因为自己的贪腐奢靡走上了末路。明朝的魏忠贤把持朝政六年,训练出一大批东厂高手,依然未能挽回自己穷途末路的潦倒命运。千百年来,清浊之辩,皎如日月。诸葛亮在南阳武侯祠的《出师表》中,充分说明了汉朝兴衰的原

  他还提出了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值得当世所有人为鉴!清朝孙嘉淦的《居官八约》内容不长,仅有短短的42个字,但却概括了事君、共人、避争、藏功、止事、要言、守独、清廉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被后人看成是为官做人的八项基本原则,其地位相当于清朝的八项规定。

  而他的另一篇《三习一弊疏》也曾经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他所说的主德清则臣心服而颂,仁政多则民身受而感。应该是谏言统治者要清廉、为民。他的君子退而小人进之说应为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提醒,个人认为很值得一看。清浊从来就是区分正与邪、廉与贪、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尺。激浊扬清,追求公平与正义,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己之任,更应该是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去清除附在权利大树下的污垢。纪检监察人员更是要经得起全体人民的监督,以踏石留印、铸铁有痕的精神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治的清明、政府的清廉!

  

  

篇二:鉴史问廉纪录片

  最新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最新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有关专家认为,《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精品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期待着下一集——清官之念!

  《中国廉政史鉴》读后感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

  近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也阅读了廉政书籍《中国廉政史鉴》一书。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该书记载了上起国家制度出现以前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廉政萌芽,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开创的廉政新风,时间跨越5000余年,历经五大社会形态,可谓源远流长。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篇三:鉴史问廉纪录片

  关于廉政教育学习笔记《鉴史问廉》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有关专家认为,《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

  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

  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XX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河南省原人大副主任秦玉海的摄影作品集《真水天香》曾经悬挂在上海、深圳、北京建国门地铁,在北京开过个人摄影作品展,甚至获得过全国摄影界最高奖——艺术创作金像奖,然而在他“犯事儿”后,经专业摄影师曝出内幕称,秦玉海的摄影技术近卫入门级,其作品全部都是经过必要的修图软件处理,甚至有专业摄影师为他调好光圈和速度,“就等领导按下快门”——就是这样一个入门级的摄影大师,手持着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走过了《焦作山水》、领略了《云台山风光》,在《十月凤凰山》留下了《五大连池印象》,并最终结成了个人摄影集《真水天香》(以上均为秦玉海摄影作品集名称),他的摄影足迹也是他从勤政到犯罪的历程!这,也叫一种“追求”!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篇四:鉴史问廉纪录片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

  制度之重

  内容简介

  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观众。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1975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的一项考古发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一座秦代墓葬中,人们发现了1000多片竹简。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律令条文,它们对官吏的职责、考核与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云梦县出土的这些秦简直观地向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国家就开始运用律令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监察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和回避制度为主的制度设计,构成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制度保障。这些凝聚着古人政治智慧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还在启示着我们。

  第七集制度之重

  解说词:吴艳军是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一直以来,吴艳军将“人生的最大失败是失去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今,吴艳军的座右铭和全院其他法官的座右铭一起,被醒目地立在法官们开庭时必经的走廊里,这些独特的座右铭采用的是秦代竹简的样式。

  在云梦县法院还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秦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馆藏物品。在云梦县,秦简是这里最为瞩目的文化名片。云梦县博物馆收藏的睡虎地秦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珍贵的秦代文献资料。通过这些文献资料,人们发现秦朝的地方官吏要负责管理一方的农业、市场交易、徭役、手工业、治安,甚至还要负责兵器生产和工程营造,不论是没有完成职责,还是借职务之便从中牟取私利,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秦简上的律令条文,可以看到秦始皇是如何管理这个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一统帝国,以及帝国庞大的官吏群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治国先治吏,因为吏是什么呢?吏是管理国家的人,首先把官,有一种法律把官管好,就治国先治吏。我觉得这批云梦秦简里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它能够对官吏的考核,在秦律里头已经体现出来了。”

  解说词:为了更有效地监督管理各级官吏,惩治贪腐等渎职行为,秦始皇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中央有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大夫再派出监御史常驻地方,监察郡县一级的官员。这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我国的监察制度主要是官僚制度形成以后,大致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但是秦统一以后这个制度被推广到全国,那么根据文献的记载,秦代中央是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那么这个御史大夫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的这个职能。那么在秦代,地方一级设有郡戒,郡戒的职能主要就是监察。”

  解说词:从秦始皇时期开始的监察制度,一直延续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公元前140年,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大事。这一年10月,刚刚当上皇帝的汉武帝刘彻,在皇宫向一批学者询问治理国家的大计。根据皇帝的询问,学者们将自己的回答写成文章呈交上去。在这些文人当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独特的见解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董仲舒给皇帝的治国大计就是实行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它使儒学成为以后两千多年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那么,作为民间学者的董仲舒是如何进入皇帝的视野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牛润珍:“董仲舒能够进入皇帝的视野,这和汉代的察举制度有关,察举的科目有方正贤良,还有敢言直谏之士,被举荐之后,他要经过皇帝的策问、考核,然后才能做官。”

  河南省内乡县,这里拥有上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这里,不同朝代的县志被精心地保存到了现在。这些县志记载了上至公元前6年下至清朝末年,在内乡任职而且有名可察的180多名官员,人们发现,这其中没有一个是河南人。这是为什么呢?

  早在汉武帝时期,官员异地为官的籍贯回避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此后,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成为历朝历代一以贯之的制度。到了宋代,回避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作为一种有效的反腐制度,回避制度在中国古代得到了严格的执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所谓回避制度,从我国历史上来说,我认为有三种回避。一种是避籍,就是回避籍贯,籍贯回避。第二种是避亲,就是亲属的回避。第三种是避近,就是相近的关系的一种回避制度。这三种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都有存在。”

  解说词: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发布了一道诏令,将全国分为13个州,并向每个州委派一名刺史。此时在西汉帝国,地方已经有郡县两级行政单位,皇帝在全国设州并委派刺史的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吏和豪强。自此,刺史制度成为国家的主要监察制度。那么,为什么汉武帝要设立这么一套全新的针对各级官吏的监督机制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卜宪群:“到汉武帝时期,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吏治腐败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那么,吏治腐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各级官僚勾结豪强势力,导致了各级地方官,出现了一种不执行中央的政策和命令,鱼肉地方百姓,各种独立于国家法律秩序之外的这种社会势力横行。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武帝就下决心,设立了以刺史为标志的,这样一种巡视监察制度。”

  中国唐史研究会原会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你看在秦始皇那个时候,他没有这套东西。他就到全国,到各地去巡查、他老自己到各地去,天子巡狩,说巡狩并不是真打猎,他到各地,他就要去看,这儿怎么样?那儿怎么样?就是保持中央集权的。你看秦始皇活活累死了。你看到汉武帝之前,郡国并行,汉帝国管的地方还相对比较小,郡,好多诸侯国,也不要你去直接管,尽管相这些东西也是中央派的。所以汉武帝时期觉得,它又含的这些郡县了,他就设13部州刺史,要到各地去监察。”

  

篇五:鉴史问廉纪录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500字《礼记》讲到:“政者,正也”,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是数千年来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价值追求,也是为为官从政戮力奋斗的目标。在这其中,清正、廉洁、勤政一直是中国的价值主流,从古至今,以戏曲、小说、绘画,甚至在建筑、对联中,我们都可以体会历史深处的浩然正气,感受文化中的清廉、正义、操守。

  廉政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影响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扬善惩恶、尚廉治贪、扶正祛邪,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

  明太祖年间,常熟县农民陈寿六得罪了县吏顾英,顾英便让手下抢走陈家一年口粮。顾英平常横行乡里,忍无可忍的陈寿六便带着自己的弟弟和外甥,冲进县将顾英绑住,扭送至京城交皇帝朱元璋,沿途手里持着明法律《大诰》,以防其他官吏阻挡。朱元璋立即将顾英打入大牢,还奖赏陈寿六等人钱物,并免除他们杂役,便警告地方官吏,不准对陈寿六等人打击报复,否那么一律处死株连九族。

  这不是精彩的古代电视剧,而是《鉴史问廉》第六集的场面。《鉴史问廉》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屡屡出重拳,中纪委势如利剑,杀入腐败重灾区,斩获颇丰,人民群众拍手称快时,可有人却冒出“反腐过头”论。反腐真的过头了吗?

  那我们看看《鉴史问廉》中介绍的明《大诰》。明《大诰》花费三年时间汇编而成,侧重于惩治贪官污吏,百分之八十都是用来约束和治理官员的。皇帝朱元璋当时接住的是元朝的乱摊子,他的“重典治贪”取到实效,让明初吏治清廉良好场面持续一百多年。而另一个历史,也发人深省:晚清深得皇帝器重的宰相柏,在科举中,作为主考官的他因16两银子舞弊,从而被处死。

  民间的监视,重惩腐败,这些都说明了反腐必须严惩,人民监视必不可少。纵观历史,腐败是所有朝代的不治之症。而现在要治疗这个顽症,必须有零容忍的态度、猛药去疴的决心、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罚的尺度,时时保持高压态势,发现多少惩罚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使广阔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这是看完《鉴史问廉》的最大感悟

  另外,《鉴史问廉》在画面、音乐、配音上,都做到至善至美,让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得到至善至美的的享受。在剧情设计上,防止呆板地说教,而是巧妙将故事和评论、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让人看后,发人深思,记忆深刻。《鉴史问廉》摄制组蛮拼的,为他们的辛勤的付出点个赞!

  

  

推荐访问:鉴史问廉纪录片 纪录片 鉴史问廉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23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