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探索全学科阅读,推动高质量学习

时间:2023-07-19 17:45:0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刘雅王怡杨旭张端张磊张鹏羽◎阅读理解,提升素养——初中数学“新定义”问题的教学探究近年来,“新定义”

刘雅 王怡 杨旭 张端 张磊 张鹏羽

◎ 阅读理解,提升素养——初中数学“新定义”问题的教学探究

近年来,“新定义”问题成为各地中考的“热点”考题,初中数学新定义问题的形式主要包括对新概念、新公式、新函数、新模型等的理解与应用。北京中考的28题作为数学试卷的压轴题,学生得分率很低甚至不得分,但从试题问题设置的结构来看,一般前两问都是简单的举例和抽象,只需要学生读懂定义就可以解决问题,第三问才提升到一定难度。为什么学生连简单的前两问都得不了分?这样的困惑触发了我对中考数学材料阅读题的研究熱情。本文我重点围绕“新定义”问题的特点和解题规律进行整理归类,探讨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

材料阅读题的常见形式及解法

定义“新运算” 在数学素养中,运算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定义“新运算”来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是近年来的热门考点之一。

定义“新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最基础性的知识,是进行推理判断的重要依据。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概念教学,而“新定义”问题则是命题者为学生打造的一个全新情境,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所以可以有效地补充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增强其逻辑推理能力。

定义“新函数” 函数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一条纽带。教师可通过类比学习的方式对“新函数”加以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解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定义,并将其作为解题的依据,同时熟练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

“新定义”问题的教学建议

综上可知,面对“全民阅读”的新时代,在平时教学中我们需要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三个方面下功夫。

课堂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开发初中生数学阅读的内在潜能。初中生数学阅读活动的开展,需要初中生个体的亲自参与,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和提升初中生数学阅读主动意识的过程中,应紧扣教材内容要点、学生认知特点,将教学情境创设作为重要抓手,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性、趣味性、历史性等教学情境的强烈“好奇”特性,创设贴近教材目标要求、重难点内容及学生学习认知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主动地参与阅读,研析概念、性质、定理的活动。学生能否理解文本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前的课堂我们注重把学生讲懂,现在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先尽量自己读懂想明白,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提升理解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材料阅读题才能克服浮躁情绪,做到静心分析并顺利解决问题。

强化数学阅读过程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初中生解决数学新定义问题的阅读方法策略 初中生数学阅读效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初中生未能掌握和运用探索知识内涵的“窍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指导和点拨作用,强化对初中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采用整体阅读、局部感知、提纲引领等方法,再结合初中数学教师有针对性的循循善诱及点拨总结,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领悟和掌握进行阅读研析的方法,实现阅读技能的有效提高。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概念内容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整体研读“平行四边形概念”内容,要求学生画出重要字词,使学生能够整体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由四条边组成,并且有两组对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画出的重点字词,再次进行阅读概念内容活动,此时学生对画出的重点字词进行认真研析,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角边,并且平行。

综上所述,“新定义”问题近几年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频繁出现。这类题难度系数不高,但综合性强,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考试成绩容易产生差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文本,精选精练习题,培养学生逐字逐句精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灵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领悟数学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文/ 刘雅)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差异化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通过英语学习活动,达到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和提高学习能力的核心素养总目标。任务型阅读侧重语篇分析,强调阅读目的,让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任务提升英语阅读素养。而差异化教学是基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学习。因此,笔者以北师大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教材Unit 7 Lesson 21“To the South Pole”为例,进行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差异化教学实践探索。

因材施教,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初三(16)班学生共34人,学生乐于思考,表达欲强。学生在组内能互帮互助并根据活动开展讨论。学生在七、八年级学习了初中阶段的所有时态。在中图北京版七、八年级《地理》中学习了南极的地理知识和南极的气候。学生具备获取与梳理信息并绘制图形组织器的能力。但学生梳理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全面探究作者及其团队能够挑战极地探险的原因的分析能力较弱。

明确任务,设置核心学习目标

本文讲述了作者及其团队在南极探险了45天并且还有几公里到达南极点。在探险中,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们借助榜样的力量、恰当的路线规划、合适的食物以及队医的帮助克服了困难。此外,作者还描写了他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美好憧憬以及本次探险的感悟。因此,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获取、梳理与整合作者及其团队南极探险的基本信息以及艰难经历;
分析与判断作者及其团队能够挑战极地探险的原因;
作为“云游南极”宣传员向大家介绍去南极探险可能遇到的困难及相应的措施和能学到的内容;
意识到无论经历任何意外、困难与挑战都要勇敢面对,不应轻言放弃,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明白即使没有成功,努力的过程也是很重要且有意义的。

由浅入深,开始任务型阅读差异化教学活动

在课堂开始时,学生看图回顾关于南极探险的文章,复习已有知识,同时调动课堂积极性。随后,通过提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expedition to the South Pole?”引发阅读期待。第一遍阅读时,学生阅读全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于探险的基本信息;
第二遍阅读时,教师为学生提供A、B层学案,进行差异化教学。学案A较难,为绘制思维导图,学案B较易,为填写表格。基础好的学生阅读文章并完成学案A,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选择完成学案A或学案B,可视化呈现思维结果。随后,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案复述信息。促进学生信息提取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合作探究,全面提升思维品质

第三遍阅读时,学生阅读最后一段并回答:1.Can the writer and his team arrive at the South Pole? 2.Why they can explore the South Pole? 3.If they cant arrive at the South Pole, does this expedition mean nothing to them?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expedition?”,使学生意识到无论经历任何意外、困难与挑战都要勇敢面对,不应轻言放弃,做任何事情之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明白即使没有成功,努力的过程也是很重要且有意义的。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最后,作为“云游南极”宣传员向大家介绍去南极探险,综合运用所学与自己的感悟,在新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迁移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主题意义,以任务驱动课堂活动,同时以“新课标”为基础,通过开展差异化英语教学活动,综合培养与提升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文/ 王怡)

◎ “双减”工作中历史学科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那么不能够真正地学会阅读的人,可以说就是不会学习的。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记载在历史遗迹、文献史料以及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中。学生只有通过自己阅读史料,对史料进行辩证分析、处理和理解才能形成学习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将教学中的阅读与“任务驱动”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达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将不同的教学内容转变成具体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驱动使学生完成应达成的学习目标。在任务驱动下的学习,学生需要主动去分析、合作与探讨。在此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完成任务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目标,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历史材料阅读中的应用

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驱动任务。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然后再围绕单元主题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外,任务设计也至关重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任务问题的设置也要低起点,缓递进,由易到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相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导入历史学习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利用历史图画材料、传统文字等史料,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视频动画等,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中快速“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围绕任务、问题展开思考与分析,促使学生能利用合作、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方式顺利完成任务。

做好评价总结。评价是学习者学习情况反馈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学习者掌握自己學习情况,更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只要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就要鼓励;
只要学生在努力探索,就要表扬。评价包括来自教师的、学生本人的及学生之间的三种形式,同时还要有一个合理的考核机制。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历史知识,不断提高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至关重要。而采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创新以及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历史素养的培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 杨旭)

◎ 以公众号的撰写为例谈“六步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必要手段,数字化学习更是当今社会必须掌握的技能,它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而信息技术学科提倡学生更快、更好、更多地阅读,以便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最有价值的知识,阅读也必将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手段、新常态。

项目式阅读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其中项目对应的是环节。在本课程中使用项目式阅读法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探究、整合材料、互动交流等途径,收获阅读经验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以《公众号的撰写》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从以下六方面阐述如何把阅读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

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项目问题。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要注重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我们从生活中的公众号入手,引入多种学习资源,学生在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研究中进入深入的学习。基于此,我们这次通过公众号的创办来了解学习网络社会中的一个主题——“运营”。对于学生来说运营这个词显得十分陌生,但是这却跟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创作和推广基础运营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讲解和“运营”有关的公众号来多角度、全面深入了解这个词和它背后的意义。

第二,确定阅读计划。在课程中,我们从引导学生阅读讲解运营知识的四个公众号文章入手:运营研究社、鸟哥笔记、歪脑运营、庄俊,培养学生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公众号平台来增加学习和阅读的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小组合作探究阅读。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指定一个公众号,从每个公众号选择三篇文章深入多维度去阅读去拆解进而学习如何去应用。

第四,创作项目作品。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申请公众号,分组讨论公众号的垂直定位,每组创办一个公众号。注册的公众号选择主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选择公众号定位、为公众号起名、为公众号设计头像,留下为公众号写作简介的作业,让学生真实体验如何“运营”一个公众号。教学任务有两点:一是学生需要结合我们之前布置阅读的运营文章来思考怎么具体操作,来实现每组的公众号运行。二是学生自主结合本组公众号的内容定位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收集整理相关类型的素材,并加以润色创作。通过这两项教学任务,一是加快学生的阅读指向性和阅读效率,二是引导学生更专注地带着问题去阅读和写作。

第五,展示项目作品。我校开展了利用学校公众号去展示学生活动内容,包括如下几个版块。一是介绍班集体: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去拍摄自己眼中班集体的闪光点和优缺点,选择优秀的三个作品在本组公众号发布。选择最优秀的一个作品由学校公众号转发。二是读书活动:每位学生认真读完一本书并且附阅读笔记,进行图文并茂的分享。三是光盘行动:引导学生从粮食来之不易和如何杜绝浪费的主题去倡议。四是学习防疫知识:结合热点来撰写,更有时效性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时事的阅读理解。在发布公众号内容后,建议学生在公众里进行留言、或在自己的朋友圈内转发介绍活动内容,活动中体现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体现了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第六,关注教学成效,总结反馈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一是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运营”;
二是通过公众号的注册、主题选择、文章发布、信息反馈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来检验学生对“运营”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通过学生自己去写公众号的相关文章检验学生对于“运营”需要撰写的相关文章的类型及写作特点的吸收程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教师正逐步成为引导者。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当下大数据系统的飞速发展,海量的数据资源飞速涌入教育领域,面对浩如繁星的信息,我们应该借此机会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能力,使得阅读教学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

(文/ 张端)

◎ 阅读——学生爱上化学的助推剂

推荐课外读物,为学生插上好奇的翅膀

随着全学科阅读普及,学生课外读物越来越普及。在八年级的暑假,我会推荐给学生具有化学特色的书籍,如《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这些读物将拍摄的精美照片和生动幽默的文字说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增长知识,为学生插上好奇的翅膀,迫不及待地开始化学学习。读后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本书充满着令人着迷的知识,就算对科学不感兴趣的人也会乐在其中,是给热爱科学的人的完美礼物,我爱化学。”“书中的118个奇妙故事使我发现在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位置有着意想不到的元素,为此我还从网上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实物摆件标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元素‘本尊,今后我一定要更努力地学好化学知识,去探索更广阔的化学世界。”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读物帮助学生打开化学之门,使学生带着对化学的好奇心探索神奇科学。

巧用“史实”阅读,为学生揭秘化学面纱

2022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及勇于克服困难的坚毅品质。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化学有着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基因密碼”,它们背后有着许多有意思的科学史。我想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故事阅读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揭开化学神秘面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作用。例如,《分子》一节,教学中我抓住初三学生好学多问的特点,在教科书栏目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具体的史实阅读资料:反思道尔顿原子论的局限性—盖吕萨克的实验验证并发现矛盾—阿伏伽德罗力排众议提出分子论……利用文字、图片、实验等多种信息,将原本枯燥、晦涩的文字进行加工和整理,帮助学生全面、生动地获取信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破解了化学“基因密码”。除此之外,《空气》《原子的构成》《初步认识化学元素》等知识都有着自己背后的化学史故事,也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爱上化学。

打造美丽课堂,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学习是快乐的,这不应该是一句口号。2022年新课标中学生审美情趣这一科学态度该如何养成?我认为让学生在美丽课堂中学习,享受学习过程应该可以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把美学美育原理沿用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美,欣赏美,感受美,可以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让学生爱上化学。

形象直观比喻。物质的微观构成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会将其进行比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原子很小,一个原子与一个乒乓球相比,就好比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原子核又比原子小很多,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个庞大的体育场,原子核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小蚂蚁。直观形象的比喻,加深了学生对原子、原子核的理解,更能帮助学生形成微观世界的概念。

美丽诗词欣赏。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我会引入苏轼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满江的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欣赏苏轼的词,在美的意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阅读引发思考,是表达的原动力,是孩子爱上化学的助推剂。抓住学生好奇心的特点,通过化学史等故事让学生解惑,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营造美丽课堂,在美的享受中,快乐学习,爱上化学。

(文/ 张磊)

◎ 以饮料中的糖分为例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教学

在2017年版《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提到:7~9年级学生能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展开研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离不开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拓宽多种阅读渠道,进而培养学生用收集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课程内容与阅读相关的教学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活动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将阅读分析、阅读拓展内容作为多元化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主多元”的局面。通过这种方式展开使得阅读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 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本文以饮料中的糖分为例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进行阅读教学。

活动一:主题式阅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学生自己收集饮料的相关资料,如论文、公众号文章、书籍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参与的是主题式阅读。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不仅能避免零散的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和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还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相关内容,有效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终形成有效的思维框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活动二:项目式阅读,整理重要信息。项目式阅读是针对同一主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原理,使学生从多角度更全面地理解同一思想主题,最终形成有效的思维框架,利于学生将阅读中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市面上的甜味饮料很多,学生很喜欢饮用甜味饮料,甜味饮料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以“超市的甜味饮料”为主题,先进行阅读信息的整理,如整理甜味饮料配料表、查询网络资料甜味素相关信息等。但学生查询阅读信息后,依旧无法对饮料含糖量进行判断,只能通过品尝给出一个模糊的判断。每个同学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所以只凭感觉不能成为参考依据。最终,学生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可以应用BRIX测糖法,学习其中原理后,学生再用仪器测糖,经过数值的对比,得到一罐饮料中糖分的确切含量。

活动三:混合式阅读,引导学生完成报告撰写。教师在开展混合式阅读教学活动时,应对活动课程的核心主题要有明确的认知。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收集与总结,学生需要自己提炼有效信息,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在课堂中,学生研读教师自编材料“实验总结与汇报指南”,了解写论文报告的步骤及方法,在整理前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

活动四:阅读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本系列课程结束后,学生有了明显的改观。一是能看懂配料表。学生对配料表的认识不仅限于糖和水,对配料表中的添加剂、染色素等其他食品添加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选择饮料或零食的时候更喜欢选择配料表添加剂少的食品。二是为了健康,更愿意选择白开水,而不是甜味饮料。学生经过测量饮料中的糖分后,发现500ml可乐就含50g的糖,咖啡、奶茶类的饮料在相同体积下含糖量更多。

总而言之,中学綜合实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在给予阅读内容足够重视的基础上,配合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同时,综合实践中的阅读活动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相信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不断地得到提升,真正使学生喜欢阅读,喜欢综合实践课程。

(文/ 张鹏羽)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东校区)

猜你喜欢公众教学学生公众号3月热榜党的生活(江苏)(2021年4期)2021-06-04公众号9月热榜党的生活(江苏)(2020年10期)2020-11-26公众号8月热榜党的生活(江苏)(2020年9期)2020-11-07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公众号5月热榜党的生活(江苏)(2020年6期)2020-08-27赶不走的学生作文世界(小学版)(2018年4期)2018-10-16“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学生写话快乐作文·低年级(2016年12期)2017-01-03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高质量 学科 推动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615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