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8篇

时间:2022-11-30 14:35:07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8篇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在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之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上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8篇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在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之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8篇,供大家参考。

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8篇

篇一: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明最早的交流之路,丝绸之路在各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之间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从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对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汲取,并且分析了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融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对未来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交流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

  作为一条重要的文明开拓之路,丝绸之路是亚非欧大陆的重要交通路线,它的产生对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音乐的沟通与传播过程中,促进了不同国家音乐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1.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对接

  几千年前,东西方之间缺乏联系的通道,其音乐文化等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而随着丝绸之路的产生和发展,亚欧大陆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变得密切,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接。首先来说的是东亚音乐与中亚音乐之间的对接。过去的中原地区,现如今的河南地区是我国东亚音乐的重要发源地。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亚地区就和我国中原地区产生了密切的交往,互相传送了音乐等形式。《周

  /6

  礼》这一著作记录到,周穆王曾经派乐队出使中亚地区,带去了当时周王朝的琴、簧、瑟、笙、钟等乐器,并且教习当地的乐者学习。由此可见,早在周王朝时期,丝绸之路在东亚和中亚地区的音乐交流之间已经起到了一定的连接作用。

  此外是西亚与中亚的音乐对接。西亚和中亚的音乐交流,必经之路就是波斯。波斯在占领了两河流域之后,促进了西亚的音乐传入我国的中原地区,特别是在汉代琵琶和竖箜篌这两种乐器的引入,深受汉灵帝的喜爱。我国的《旧唐书》曾经记载过,琵琶和竖箜篌有二十二根弦,体区而长,其声音空灵,汉灵帝好之。竖箜篌就是埃及的“哈卜”,游牧生活的赛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使之能够便以在马上进行弹奏。而琵琶傳入中亚的时期较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

  2.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汲取

  公元前2世纪是亚欧大陆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这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夏国的衰败和波斯国势力的发展,使得月氏族人等被驱逐,他们抵达我国的西北地区,接受到了当时先秦音乐文化的熏陶,也带了当时的音乐文化。从先秦的“簧”、“笙”、“笛”等乐器中都能看出亚洲大陆上文化交流的影子。

  先秦时期迁入我国的月氏人、羌族人等都是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把上述的中亚音乐引入了我国。但是当时我国的琴、瑟、编钟等乐器并不能适合马上进行演奏,不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所

  /6

  以很多中亚人不了解这些乐器。

  第一,琵琶、竖箜篌两种乐器由波斯传入我国,促进了亚洲大陆音乐文化的进一步接触和交流,形成了中亚音乐文化原始形状。随着两国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促进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兴盛。

  第二,在月氏人征服了大夏国之后,他们的领土不断扩大,延伸到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而随着大月氏的领土扩张,客观上带动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南迁,促进了东亚和南亚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

  第三,随着匈奴帝国的西迁,促进了亚欧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反映,首先,对于乐器之间的交流。我国传统上把“排箫”成为“籁”,而现在的罗马尼亚仍然将这一乐器称之为“奈伊”,双方的发音是扥相似。此外,从音乐结构上看,我国古代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采用五度结构,而匈牙利等的民歌特征也具有浓厚的五声音阶特征。

  第四,隨着张骞出使西域以及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下嫁乌苏,不仅带去了我国的金银财宝,还传播了东亚音乐文化,促进了亚洲大陆文化之间的深入交流。

  3.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融合

  中亚地区在吸取了东亚大陆的音乐乐器基础上,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形式。例如,《石国乐》、《史国乐》、《曹国乐》等乐曲,与

  /6

  唐代的十部乐十分相似,足以可见他们对东亚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此外,中亚也是在吸取了亚洲大陆其他国家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西域音乐文化。从乐器的角度来说,中亚有西亚的竖箜篌、琵琶、有东亚的筝、萧还有南亚的凤首箜篌等。

  此外,中亚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完善,又促进了东亚音乐的发展。我国唐朝的《九部乐》中,出来《燕乐》、《清乐》是本土音乐,其他六部都是引入中亚地区,由此可见,唐朝时期音乐交流的鼎盛发展。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向西推进,也促进了西亚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格达音乐形式。这是在吸收了中亚地区四分之三以及调式音阶的理论,结合西亚传统的“琵琶”、“西沙克”等乐器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使得巴格达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东亚的长安音乐遥相呼应。

  4.丝绸之路上音乐文化的发展

  到了公元前7世纪,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体现在东西亚音乐文化空前繁荣,促进了其向周围的扩张与发展,从而在亚洲地区形成了中国音乐、印度音乐以及伊斯兰音乐三种音乐文化形式。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音乐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且对同时期的朝鲜、日本等邻国的音乐文化也产

  /6

  生了一定的影响。据史料记载,日本曾19次派使节出使中国,学习中国的唐代雅乐,引入中国的乐书无数、隋唐乐曲一百多首,对日本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唐代“燕乐”和“清乐”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雅乐文化,现在日本还保存了当时中国传入的十八件古代乐器,例如批发、横笛、箜篌、竿等乐器,足以体现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越南也深受我国的音乐文化影响。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两个音乐文化交流频发,越南还仿照我国建立了乐制,修订新乐。其中,越南的堂上乐和堂下乐就是对我国唐代立部伎以及坐部伎音乐形式的改变,这种音乐形式在越南盛行一时,可见我国的音乐文化对邻国影响极大。

  伊斯兰教在公元622年创立于西亚,推动了西亚的音乐进入伊斯兰音乐的时代。伊斯兰时期王朝势力的扩张,使得中亚的佛教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伊斯兰教逐渐兴盛。这种宗教文化形式的改变,也使得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发生了新的变革,逐渐走向了新的模式。从此以后,中亚、西亚等音乐形式与东亚和南亚的佛教文化形式就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中亚地区首都巴拉沙衮逐渐成为文化的交流中心,中亚《音乐全书》随着丝绸之路逐渐传播,对亚洲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亚在其中的十七侓的基础上,发展了十二调式理论,实现了龟兹音乐和西亚波斯音乐等音乐文化之间的融合,/6

  发展成为“马卡姆”这一新的音乐形式。直到公元15世纪末,整个中亚地区仍然采用马卡姆命名古典音乐,促进了中亚和西亚地区音乐文化圈的形成。由此可见,丝绸之路上伊斯兰音乐文化圈的形成,是沿线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结果。

  5.总结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东西亚地区以及亚欧大陆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在许多国家之间在音乐文化领域里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丰富了各自的音乐内容,提高了各自的音乐艺术,促进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发展。

  /6

篇二: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来自是、、淮安市初中历史

  优课评比教案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案

  执

  教

  者

  :于夕芳

  工作单位:洪泽县实验中学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案

  课程标准: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学生回答]: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

  ————翦伯赞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教师讲解]:让我们一起来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点击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图)张骞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前126年返回,前后用了12年的时间。

  [教师提问]: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教师提问]: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讲解]: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这件事,产生的政治上的结果就是使西汉的疆域扩大,这一块地区(指图),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1: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参加我们寻访丝绸之路的梦幻之旅。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丝绸之路这个美丽名称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师过渡]: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连接东西方的一条交通要道。我们国家现在正进行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2、对外: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篇三: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海纳百川道不绝,有容乃大融天下--史观“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往来

  王洁

  【摘

  要】2014年8月16日,在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文艺汇演中,几百名演员向观众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壮观景象。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中国人向全世界各国人民再一次呈现这一连接中西通道之伟大史迹的表演。由中国古人开辟的“丝绸之路”之于古代是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途径,之于今日更是世界各国人民逐步走向全球一体化的里程碑。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出发,管窥了由“丝绸之路”引发的中国音乐文化传承。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4(000)010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民族融合;交流;传承

  【作

  者】王洁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羌笛一曲丝绸路,胡马千年五彩弦。古道西风今又现,葡萄美酒话缠绵。”2014年6月22日,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成功录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中。这是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首开了全球跨国合作申遗之

  先河。

  “丝绸之路”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直至公元16世纪仍保持流通。这是一条自古代中国开始便连接亚洲、非洲、欧洲三大洲的文明之路。作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源点和枢纽,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与传承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查阅史书,我们不难发现,在最初的经济互通中,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其中音乐文化的传播也是“丝绸之路”上独树一帜的亮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全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崭新的政策,也打开了中国中古史的新篇章。秦朝虽历时短暂,且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上并未留下太多的典章文物,也缺乏明晰的脉络轨迹,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融多民族为一体的国家和时期。据考古学家勘探,1976年2月在秦始皇陵遗址中发现的错金银钮钟上刻有“乐府”二字,可知秦朝便已有乐府存在。汉袭秦制,作为宫廷的音乐机构,其承担着收集全国各地民间歌曲,改写编创并配器、演奏、演唱的任务。其中,除搜罗大量汉族民间音乐外,还吸纳由张骞出使西域自“丝绸之路”带回的少数民族音乐,如由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写作的“新声二十八解”等。这是西域音乐文化与华夏音乐文化的一次交融与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秦汉时期从西域传入的多民族乐器也大大丰富了宫廷音乐文化。如源自西部边区(今甘肃、四川一带)羌族的“羌笛”,乃今日箫之前身;又如少数民族中经常运用的胡笳,在经“丝绸之路”的传递后得到全国的流行;再如北方游牧民族常奏之筚篥也在此时传入中原。这些乐器上的流入与传承,无疑也是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交融、结合的最好实证。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南北各族音乐文化大融合的时代,更是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衔接时代。此时北方各地多战乱,导致大量人民为求安生迁移南方并定居。在他们将北方的生产力带至南方的同时,也带来了伴随着他们生产劳作、生活娱乐的音乐文化。如产生于北方的《相和歌》

  传入南方后,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结合、发展,形成了含南北音乐曲调的《清商乐》。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多善歌舞,尤其舞蹈的习俗相当普遍,无论是劳动间歇调节情绪时,亦或是宴飨宾客时,皆伴舞蹈。而南方居民一般歌舞较少。因躲避战祸迁居南方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与南方人民交往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将本民族的舞蹈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使得南方也逐渐出现了有乐器伴奏、有歌有舞的音乐文化现象。这些形式为后来隋唐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起始于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南北往来之道,时至三百余年的隋唐时期,此种交流更胜之前。加之自魏晋以来海道的通畅,使得隋唐时期无论陆路亦是海路皆更显四通八达,如高丽国(今朝鲜半岛)、琉球国(今日本)、波斯国(今伊朗)、大食国(今阿拉伯)、天竺(今印度)等皆与中国有音乐文化上的传播与交流。

  我们从隋唐时期宫廷音乐中的燕乐发展历程便可知一二。燕乐于隋开皇初年还只是由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组成的“七部伎”,隋大业中期燕乐发展成“九部伎”。唐朝武德初期,又形成了“九部伎”;直至唐贞观十六年前后,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十部伎”,包括燕乐、清商、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扶南、高丽各伎,可谓盛世空前,后无可比。与此同时,隋唐燕乐也在不同程度向外界其他国家宣扬和传送。从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中,足以看出隋唐时期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及当时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音乐文化融合之广、之深、之久。

  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开幕式,都不约而同地向世人呈现了“丝绸之路”的地图及情景。中国的商队承载着商品和文化由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越亚洲进入欧洲,走出了一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起了中西方的地域空间,同时也将中西方音乐文化拉近到咫尺之间。

  纵观今日的中国音乐文化,不但涵盖了自古传承下来的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等多个层面,也容纳了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多样音乐文化风格,譬如源自非洲的布鲁斯、索尔音乐;产自欧美的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嘻哈乐;来自拉丁美洲的拉丁音乐等等,就像七色彩虹一般,时刻炫散着五彩斑斓的光耀,带给人们无限的音乐享受与精神寄托。

  “朗朗神洲,祚传千载;漫漫丝路,泽遗百代”,历经两千两百多年的丝绸之路,其外延与内涵早已超越当初。它连接着东西方各国,承载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寄托着当今全球一体化的希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源自本土、盛于融合、兴于多元,只有不断“走出去,请进来”,才能为我们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打造持续的道路与和谐的氛围。

  【相关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

  [2]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3]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篇四: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1.介绍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其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3.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

  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

  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5.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

  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2]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任务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Ontheopeningofthe"SilkRoadonthesea"maintaskandontheWestculturalexchangeeffect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高攀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历程

  文化交流

  Abstract:SilkRoadontheseainancientChinaandforeigntraffictradeandculturalexchangesoftheseachannel,ItmainlyfromSouthChinaSeaEastChinaSearoutesandthestartline,FormedinQinandHanDynasties,DevelopmentintheThreeKingdomsintheSuiDynasty,ProsperityintheTangandSongDynasties,Change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Isknowntobethemostancientsearoutes.ThemaritimeSilkRoadopeneduptoWesternculturalexchangesmakeenormouscontribution.Keyword:SilkRoadontheseaDevelopmentprocessCulturalexchange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真正见于官方史书记载是在汉代。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郡县于南岳,郡治所在“番禹(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中心。岭南的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闻名于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碧流离、奇石异。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至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大动脉,其形成的时间要早于陆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得名“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盛世,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的大宗货物都以丝绸为主,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西北经由西域的叫陆上丝绸之路,东南经由海上的叫海上丝绸之路。汉唐国力强盛,且都定都于靠近西北的长安,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作用之外被赋予了

  更多

  的政治军事意义。在“陆上”二字被省去的同时,陆上丝绸之路也成了汉唐盛世和华夏鼎盛的象征。久而久之,人们一提到“丝绸之路”,想到的就是西北丝绸之路,而忽视了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减弱,地处陆上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地区先后

  被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占据。到了宋代,从河西走廊到西域都被西夏所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断绝,中原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就只能依靠海路来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因此超过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代名词。不国在宋代,中国出口海外的商品已经逐渐由丝绸变成瓷器,加上大量进口香料,所以人们又把这条古老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丝路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时。周朝建立后,箕子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鲜后,就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渡海到达朝鲜,并传授当地百姓耕田、养蚕、织布的技术,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经由黄海传到了朝鲜半岛。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主要起点,所以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并非一朝形成,其繁荣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开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代的海上航线。

  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起步不晚,也曾有辉煌,但是近代落后了。中国的航海业可以追溯到南宋,那时候就有航海业,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航海业最鼎盛的时期,是明代初期,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航海事业已经到达世界最高水平。发展那么快,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当时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二字,在明朝建立以及明朝初期政权的巩固方面,朱棣功不可没。

  朱棣重视海洋,所以才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船队浩浩荡荡,27000多人。特别是郑和船队,造船技术是世界最高的,航海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大家知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全球航行114年。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冒险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他为了说服明仁宗不要停止下西洋,指出海洋对于国家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重视运用海上力量。

  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采取禁海政策。尽管康熙爷发展过海军,但当时是为了收复台湾。中国封建历史,都曾出现过盛世,清朝时期有“康乾盛世”。这个盛世尽管能改善老板姓生活,使国家能够比较文明,但是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来分析,那时候的盛世使封建主义制度更完善,统治更牢固,也正因为如此,对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镇-压更加有力。中国资产阶级萌芽产生的时间与西方相差不多,正是封建的盛世,压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后的衰败,与当时的盛世有关。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特点,其中重要一个,就是对海洋的依存度很高。

  首先,海洋对经济的影响力更大。联合国在经济发展报告中说,以海洋为支撑体系的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2∕3,而且这个比数越来越高,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步扩大。

  其次,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更大。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要求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向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海岸带方向发展,而且要在海洋中新的生活空间。

  开辟的意义:

  中国丝绸的外传: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的人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的衣服,知道至今仍然如此

  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在各种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仍旧喜欢戴丝绸制的帽子,这就是说丝绸可以作为一种修饰美化人民的生活

  有利于一些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源源不断的供应,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

  传,有利于这些国家名族工业的发展。

  也

  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末它就发展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

  我们还需要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止向海外传布了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以及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世界各地。同时把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象牙,犀角;矿产如金,银,铜以及经济作物新品种传入中国。这些发明创造和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指出,唐,宋,元特别是从明代开始,中国海商和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流-亡到世界各地定居,并结婚繁衍,这就是在成今天海外华侨人数准多的原因之一。他们对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繁荣商业和城市建设,都做出过很大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一丝绸贸易为开端,但是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埃及,罗马,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又把世界的文化发源地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和中国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这些古代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相互交流二放出了光彩,给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时,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其他的创造向外传布都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那么这些贡献除陆路外,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完成的。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3]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

  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

  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

  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

  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

  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

  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

  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

  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

  和蜀布另他瞠目,由

  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

  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

  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

  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

  向广地万里,重九泽

  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增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

  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

  行,出于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

  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

  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

  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

  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又推动

  了整个地区的经

  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

  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不说,光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

  仅维护了

  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

  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

  三、文化间的交流

  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原物产,物质文明的输出不仅为西方人的生活

  带来了诸多便利,更为人

  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1、造纸术、井渠技术、丝绸等对西方文明和人们生活

  的影响。

  第一,纸。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因造纸受封龙亭侯,虽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级,但也为今人所乐道。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欧洲人

  当时将羊皮做纸称羊皮纸。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丝绸

  之路,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传播。人们在楼兰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纸,虽然中亚地区也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设备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

  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

  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局具有较大影响的怛罗斯战役中,以唐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唐

  朝高度发达的文明却得以在西方传播。

  第二,井渠。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

  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

  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屯田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

  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驻军使用在西域,并逐渐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

  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

  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可是在大宛城内已有汉人教会了大宛人凿井取水的方法,所

  以令大宛人得以坚持了很长时间。对于地处沙化边缘地区的人,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掌握了井

  渠技术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保障。至今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依然服务于

  当地民众。

  第三,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时毕升的发展完善,最后生成活字印

  刷,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

  、交流创造了条件。现今所知最古老的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在甘肃省敦煌被发现。中

  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

  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

  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的大英博

  物馆。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到中亚。13世纪时,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

  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

  前后,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德国人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

  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

  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

  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印刷技术的西传,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

  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丝绸。中国的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

  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

  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于1958年考古时

  发现的,距今约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的丝绸织品是最早的说法。在这条横

  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

  的奢侈消费品,也是

  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

  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礼物。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

  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使很多人以为中国是一个物

  产丰富的富饶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荣耀,以家中使

  用中国瓷器为富有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

  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尔斯(Seres),即丝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

  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每

  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丝绸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也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

  人们穿着丝绸。不可回避的是丝绸贸易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推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

  献。这种珍贵的商品也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第五,茶叶和瓷器是中国的土产。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食茶的记载,最早

  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

  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

  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

  茶籽带回日本。随着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种植茶树,世界上其他地

  方饮茶的习惯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茶于宋代传到吐蕃,先是在上层社会之间传播,后来才

  逐渐如中原汉地一样,流传于社

  会各个阶层之间。10—11世纪在中国边陲的丝麻交易让位于

  茶马贸易。茶叶仅于17世纪才由荷兰人传入欧洲,19世纪

  印度才开始种植茶树。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

  器。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到北宋代时期,名瓷

  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期间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物产,不仅在古代是人们崇尚的物品,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地人们需求的生活用品多数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不可质疑的事实。这条丝绸之路,至

  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武帝时,中国商队或西方商队用骆驼和骡马驮着大量丝织品,由长安出

  发经敦煌西出玉门关,开始艰难的长途跋涉,路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的沙漠,跨越终年积

  雪的葱岭,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

  互了解的窗口,所以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有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

  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就派甘英出使欧洲,为以后的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

  到中国,成为中国同欧洲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唐朝以后的中外交往出现更加繁盛局面,直

  至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东西方的人们通过这条走廊不光互有所收,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

  解和文化交流。

  2、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

  外部世界的通道。

  西汉丝绸之路穿过西域,西汉时期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这里

  沙漠多耕地少,人们居住

  在河流灌溉的绿洲上,每个绿洲就是一个国家,沿着塔里木盆地,南有楼兰、且末、于阗、沙车等国,北有车师尉犁、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这些国

  家大部分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社会发展多处在奴隶社会初级阶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访问西域许多国家,各国也派使者回访长安,自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频繁,汉族的铸铁、开

  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丝

  路不光是西域人民接受中原文化的通

  道,也是中原地区人民了解世界的窗口。

  3、丝绸之路是现代中国西部开发的早期蓝本。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21世纪全国经济发展的一

  个大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西部开发,就要了解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西部也曾有过的辉煌,了解2000年以前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知道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中为人所熟知的楼兰、高

  昌、敦煌等古城当时是何等繁荣?这些古城宛若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丝路两侧,当时的贸易收

  入为国家积累着财富。现今西部依托国家的开发西部政策,加之西部人民的智慧和不懈努力,为促进西部的经济繁荣发展、为再创丝路的辉煌、为西部经济的腾飞,使这条古为今用的

  天路成为当今西部开发中的经济大动脉。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4]

  1.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4.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5]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

  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6]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

  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

  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

  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篇五: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是为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原因导语: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

  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时西汉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

  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

  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这次出使,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时,被匈奴抓获,扣留。扣压不是几天、几月,而是10年。匈奴人给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张骞,老死匈奴。然而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

  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这一计果然有效,张骞抓住一个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生活常识分享

篇六: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扩大了汉朝文明的影响力导语: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

  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汉刘彻为攻打匈奴,计划联合受匈奴奴役的,位于匈奴西边的大月氏国,一起共同消灭匈奴,为此全朝发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应召,当时他担任的汉朝的一个小官史,素有名声,为人忠正信义,坚忍不拔,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出使西域这样艰难困苦的事。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在匈奴人甘父的向导下,率领100多人,历时13年之久,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西域之行。

  在西出长安不久的,他们在匈奴的控制区域里,不幸被匈奴人抓获,张骞被押往匈奴首领军臣单于的帐前,军臣单于没有杀掉他们,他想软化张骞,为匈奴所用,给他在匈奴娶妻,安家立业,并一直监视他,张骞就这样在匈奴被拘押了漫长的10年。

  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和甘父逃出了匈奴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国,穿越沙漠,忍受饥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再西迁的大月氏国,却大失所望,大月氏国在新的国土上已经安居乐业,并没有打算东还,张骞这一隆重的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泡汤了。但是,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年的游说无望后,张骞返回,虽然没有联合大月氏国合击匈奴成功,却给当时的汉朝带回了丰富翔实的古代西域诸国的地理社会人文风俗等信息,走出一条震惊世界的“丝绸之路”。

  生活常识分享

篇七: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丝绸之路》读后感

  《丝绸之路》读后感(精选13篇)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为《丝绸之路》。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个内容,略写了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和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栩栩如生,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详写了在公元前115年的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张骞的副使带着中国的产品和文化来到了安息国,从此与其它地区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和技术,吸收了其它的文化,促进了亚欧各国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让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听同学说,通往西域的一路上艰难险阻纷纷向他们袭来,路途中还要经过世界上最热的沙漠,交通工具就只有骆驼,还要带上充足的水和食物,一旦没有,就要以血止渴,以肉充饥,十分困难。我很佩服张骞,虽然他曾被大汉皇帝贬为庶民,流浪四地,但他依然不怕众人反对,走上了这条漫漫长路,从此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进行着贸易活动,由张骞带领的一队队骆驼商队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产品、动物、文化带到我国。虽然一路上风吹雨打,极有牺牲的可能,甚至行走的道路只有10厘

  米至2米宽。但他们仍不怕风吹雨打,从这条大路上带来了文化,带来了动物,带来了贸易,带来了产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友谊!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2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故都长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罗马。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所以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张骞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

  各国的友好往来。在此,我十分敬佩张骞,他真是一个爱国爱民,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丝绸之路着走群独傲是历史的浓缩,也是昔日辉煌,繁华的见证。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3

  最近老师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4

  我学过《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荣,人们交易全靠这条伟大的

  “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人张骞开辟的,它东起我国今陕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罗马。

  本文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情节。张骞到了安息国,把我国当时有名的丝绸赠送给了他们,而安息国也拿了一个非常大了鸟蛋给了我们,每个足有斤把重,这就是中国当时没有的鸵鸟蛋。

  通过这次交易,不仅促进了与各国的友谊,还得到了自己没有的东西,真是一举两得。

  于是,中国更加频繁的"与各国交易。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金、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传向各国。并将那里的食物、动物、艺术等引进我国。我国因为吸引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的更加强大。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要和各国之间增加友谊,相互交易,相互取长补短。如果你永远不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发展。

  每当想起

  “丝绸之路

  ”,都会想起古代商贸的繁荣和开辟

  “丝绸之路

  ”的张骞。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5

  《丝绸之路》这篇文章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生动一幕,展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的贸易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叹。

  “丝绸之路”,一条贯穿东西方贸易的交流之路,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丝绸之路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像丝绸之路一样的开放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我国的改革开放就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好处。

  在遥远的西方,大量的中国商品涌向国外市场,随处可见:“madeinchina”。在中国,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比如电脑、电影、汽车等各种商品贸易,都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各国人民沟通、来往、贸易的功劳,可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开放交流之路都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

  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国家之间只有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互相发展,,吸收丰富的文化长处,让国家强大起来,如果你把自己的长处藏起来,不跟别人交流,那你永远也不会发展。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6

  《丝绸之路》这本书是由于中华书局于2010年3月出版发行的,大概书本目录分为十二章节,讲述的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经历的许许多多的事情,最终开辟出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正因为科学技术的缺乏,人们对于这个世界根本是未知的,更不曾知道人类原来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们的国家是在亚洲的东边,再往东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们只能够往西去探索。

  《丝绸之路》恰恰就是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先河,故事随着张骞的西行而展开,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经历各种各样的境遇,最终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恰恰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标志着古代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与文化交流。

  阅读了《丝绸之路》之后,我感叹到古代人们就这样渴望着与世界交流,当今的人们更不应该不懂交流,我们应该敞开怀抱与世界各地的优良文化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先进文化经验,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7

  我读了一片课文叫《丝绸之路》,我大致给大家讲讲。

  有一次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听说美丽的长袍是用中国的丝绸做的,那时没有飞机、汽车是怎样把中国丝绸送到遥远的罗马的呢?

  在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击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张骞一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的也被当成了俘虏。

  张骞被软禁后,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一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在一天夜里逃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国,并了解了哪里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然后一起打败了匈奴,打出了一条路。

  张骞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这条路,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是很厉害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8

  丝绸之路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的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这篇作文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119年,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

  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就像课文所写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我们今天凝望着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就好像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不觉得景象。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9

  来来回回在飞机上把这本大部头啃完了。虽然后面近代史与现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过,古代史我还是认认真真地看完了。

  书的一开头,作者就说“数千年来,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坐落在东西方之间的那块区域,才是地球运转的轴心。”很明显,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要扭转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论"。且不说他这个企图有没有成功,我认为他还是起到了科普"东方中心论"的作用,也即人类历史起源于东方,一切大事件都与东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书中有关"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比我们通常认为的狭义的丝绸之路(也即从长安出发,通往南亚中亚的贸易道路)。作者所说的丝绸之路,几乎可以囊括整个亚欧大陆——世界的中心从两河流域逐渐向欧洲转移,这一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也是全球融合的过程。全球化比我们意识到的开始要早得多得多。

  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可以说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图,阅读体验会更顺畅。作者书写的笔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过渡处会有一种"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章回体小说之感。比如这段:"十字军所面临的,也是欧洲所面临的,并不是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条地狱之路。驰骋在这条路上的,是蒙古人。"总体来说,假如你想了解一个大致的世界史,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会让你更细致地了解到东方在世界历史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对我来说,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真的很迷人。我们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从几千年前的异域传过来的。在现今的世界,每一个民族与文化,都应该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独善其身。全球化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为什么如此热爱丝路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0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前段时间蹭上了“一带一路”的热点,曝光率很高,也想看很久了。书名说是丝绸之路,其实书中介绍的范围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东欧,介绍了介于西欧与东亚之间这广大区域范围内的文明发展过程。

  传统上对欧亚大陆的历史介绍都是从南欧、西欧或者东亚视角出发的。介绍罗马历史时会顺带提一下波斯、帕提亚;介绍汉朝时会提一下西域诸国。但这样的方式是破碎的,不连贯的。这本书的突破就是将这个区域范围内的文明作为中心来介绍,讲了宗教、文化、贸易等方面是怎么交流的。

  全书很明显的以地理大发现为转折点,在此之前丝绸之路是沟通的纽带,在此之后就是外部大国争夺资源和地理优势的战场。这也侧面反映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格局带来巨大影响。

  要说这本书有啥不足的话,个人感觉还是对中国的情况不熟,很多内容没写到。另外大博弈之后的部分没啥新意。当然想入门了解,看看还是不错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1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公元前11世纪,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终点是天山天池,一路上会穿过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遗址,还有大沙漠,丝路全长约1。2万米,真是吓死人的长度啊!

  我从书中了解到: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如果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2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绿地将会完全消失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沙漠总量的87%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用资源造成的,气候或气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占13%!

  我觉得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停止公害污染,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人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对不对,同学们?

  这本书还有很多关于山地车的知识,我最喜欢半光滑轮胎了,嘻嘻!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2

  我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读书笔记呢?因为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觉得这是一部基于出土的各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古代官私文书等等进行的逻辑分析的著作,是基于古代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与以往基于经史子集之类的官方史学文献的建构史学有所区隔,因为建构史学往往是政治史、断代史,一板一眼的论述很多,贴近生活的描写则少了许多。

  从古到今,历史著作都有一个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的传统,那就是往往着重描绘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贴近古代现实的社会生活。往往读者们在读这一类史学著作的时候,虽然也能了解古代社会的整体情况,却很难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描写感同身受,因为历史著作并不十分重视这一点。最终知识性的体验有余,而生活性的体验则不足的情况。

  这本书之所以让笔者印象深刻,就是因为这本书主要是基于丝绸之路沿线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种并非史学典籍而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官方的、私人的文书为脉络试图对当时丝路沿线城镇人们的生活风貌展开研究。这种给予读者一定生活性体验的著作,给人的感觉总比那些一板一眼对古代某些人、某些事进行论述的著作,读者读起来更温情一些,想象古代社会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丝绸之路》读后感

  篇13

  此书是由国外的作者编著,中国人学者翻译,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带有一定学术性的书籍。初读下来,前半部分感觉比较专业,晦涩难懂,涉及到大量的地名、语言、地名,后续到国内敦煌和西安部分才有点感觉。文章是通过丝绸之路的路上各个结点发现的考古材料进行大量的描述,借用材料得出分析的结论,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也不够严谨,一是我们发现的未必是事实的全貌,二是作者知晓的材料也未必就是考古材料的全貌;

  通过此书,侧面印证了我国最伟大的历史朝代乃是汉唐,汉唐对西域文化的影响久远,也感谢清朝为我们保留下了这么大的疆域面积;汉唐对西域的影响以军事实力为先导和实力,再以文化渗透为主流,辅以经济影响;任何时候,如果没有了军事实力,那么就是丧失了地区影响力,就会被更强的军事组织所替代。

  通过大量考古材料颠覆我们对丝绸之路的传统印象,但正值我国大力推广以对外贸易为目的的“一路一带”关键时期,如无其他目的,纯属学术讨论范畴亦无矛盾。丝绸之路概念源于西方德国学者,新史也来源于西方,望我国学者多有建树,多做这方面的贡献。

  本书展现的多民族融合、历史的变迁还是值得深思的。不管历史如何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现在的人和未来的人如何去继续创造历史,遵循历史的规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点点东西。

篇八: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一:[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说课稿

  二、教法与学法:

  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资料(如照片、地形图等),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我有三大特色。第一大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例如:我课前让学生准备有关本课的物品,可以是葡萄、石榴、丝绸、瓷器等实物,还可以是其中的人物故事、诗句;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我还设计了“演一演”“想一想”“论一论”“找一找”“画一画”等题型,既突出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张骞通西域

  本目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要讲清三个方面:①西域的含义;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①西域的含义:我首先利用《张骞出使西域》形势图突出“西域”的概念。在图上着重点出“玉门关”和“阳关”。让学生踊跃朗诵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西域的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在此基础上打出老师找到的两首诗来进一步加深印象。接着让学生介绍汉武帝以前西域的情况,从中点出他们与汉通好的可能。

  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时间、经过、意义:根据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让学生即兴演一演张骞拜别汉武帝场景、对话。要求表演者的举止、言谈须符合所扮演者身份,张骞扮演者在出场时须先做简单自我介绍。通过学生自己表演中来突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在讲出使经过时,我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a.那张骞此行情况如何?可能会遇到什么艰险?b.如何你是张骞,当遇到你所设想到的艰险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与地理学科中有关地球面貌探索的内容相结合,自由发挥。最后由教师根据形势图归纳两次出使情况,突出张骞在重重艰险面前,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

  讲完经过我再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论一论:a.张骞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功绩?b.你如何评价张骞出使西域?各组各抒已见,在讲经济文化交流时利用找一找识图题加深印象。最后教师归纳:张骞出使西域是我国历史上的壮举,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沟通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③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我利用《汉初疆域图》讲清西域都护府设立的时间,管辖的地理范围,并突出“新疆地区从此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丝绸之路

  本目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丝绸之路的有关情况(或出示自己带的有

  关物品),把学生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接着利用学生手边的填图册,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丝绸之路的路线;然后我用一张动态的路线示意图,给学生演示丝绸之路的路线,讲清其中的几个重要地点,如长安(即今天的西安)、敦煌和最后到达的地点等(播放重要的图片),并指出过敦煌后的两条路线。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我让学生指图作简单介绍。接着让学生议一议: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只要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进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即可。)

  3.班超经营西域

  本目是小字内容,但东汉与西域交往的情况也十分重要。所以我让学生当堂自学并简单介绍班超和甘英经营西域的情况,有时间再让学生介绍其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已学过的成语故事。最后在教师帮助下,学生归纳得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四)巩固小结

  讲完新课,我设计一些问题,通过让学生抢答的方式完成本课小结。其中突出两点,第一点:张骞和班超对我国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第二点: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接着我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来深化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正在飞速发展中的家乡——无锡,该如何支持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和边疆建设呢?请你出谋划策。

  通过讨论,各组派代表归纳并发言。在此基础让学生课后整理上交一篇合理化建议,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三:[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主题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不可分割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又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一重要发展时期,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以及对外的交往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内容

  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自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进行管辖,这个过程可事先通过学生网络的自主学习,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同时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意识;关于丝绸之路,要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班超出使西域作为自学的知识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是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是中原地区与祖国西北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二)本课难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历史理论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难点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法。导入新课教学时对旧知识的回顾;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涉及到匈奴的势力控制范围。用此法联系前课,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2.跨学科综合法。对于西域的地理概念的掌握,需要用到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3.归纳法。对于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让学生看书归纳。

  4.讲解法。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地位等需用此法。同时我把本节课设计成多媒体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

  (二)学法

  有目的有主次的快速阅读能力——训练“会读”这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例如张骞出使西域,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例如班超经营西域,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例如丝绸之路的路线,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例如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但在简化的过程要让学生自学能力的到锻炼,能够从“学

  会”到“会学”的转变,所以课前安排了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课堂中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关于张骞的故事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情况)。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关于西域都护设置,这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点,让学生从历史上明确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维护祖国领土主权问题上,要有较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上的教育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也花较多时间来探讨。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多媒体图示讲解,让学生能有更具体的空间概念,加深印象。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这节课的难点。我的做法是三个步骤:先具体讲解再用典型例子说明,最后进行归纳(多媒体文字展示),使理论知识得到简化。

  3.班超经营西域这部分内容是小字知识,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按照这节课的安排将它归为学生自学内容。

  八、板书设计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根据本课的课标和知识的重难点教学的突破将板书设计成以上三个部分,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设计板书时将它们分成两个重要的标题,分别进行详细的讲解,而班超经营西域是小字内容,分离出来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这种设计同时也是根据历史事件因果关系进行知识的教

  学安排,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辟的前因,同时丝绸之路开通也为班超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了解历史事件的承继和因果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推荐访问:张骞出使西域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深远意义丝绸之路开辟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西域 出使 丝绸之路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892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