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14篇)

时间:2022-12-02 08:30:0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14篇)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概念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它是和作家文学并

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14篇)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概念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它是和作家文学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14篇),供大家参考。

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14篇)

篇一: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概念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它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和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文学,它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2、分类

  从时间上说,我们大致可以把民间文学分为传统民间文学(即古代民间文学)、现代民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

  从空间上说,不同地域空间有着内容不同形态各异的民间文学,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民间文学就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民族特征。

  从民间文学的题材来为分类标准,民间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等散文体作品);

  二

  民间诗歌(包括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体作品);

  三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曲艺包括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戏曲志民间小戏)

  3、民间文学研究的主体

  首先是民间文学作品,是近代以来民间文学本身;

  其次是研究现代民间文学运动,总结先驱者的研究业绩、教训、方法等。其目的是使民间文学的研究能走上科学道路。

  第二节

  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征

  ①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创作的文学,这是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阶级属性。

  ②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阶级地位,生存方式,生活的特定内容,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决定了他们必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

  ③民间文学的进步性,蕴含于民众的生活实际及民众三心理状态中,使潜在性的,是需要有别样的眼光才能发现的。

  ④民间文学只表现劳动人民及劳动人民的一切。

  ⑤民间文学的进步性是立体化的。民间文学的进步性还,表现为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劳动人民。民间文学作品直接的区歌颂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反映自己——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现代民间文学作品,一方面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灵活便捷的反映着时事,反映着社会中的重大事件。

  ⑥

  民间文学的进步性是民间文学的主体特征。

  第三节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

  民间文学是以民间的形式流传和创作的文学,因此也就成了民间文学的形式上的一系列特征。归纳起来就是: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点。

  一、口头性

  民间文学是“口头文学”,是劳动大众口头创作的。

  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以口头语言作为其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的唯一形式。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一方面表现为口头创作,一方面表现为口头修改、口头丰富、口头流传。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决定了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及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建立在口头语言第一性的基础上的。

  二、变异性

  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的文学,是口头传承的文学。它的流传在民众的口耳间,保存在民众的记忆里。同一民间故事,同一歌谣等,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时间的更替,社会条件等的不同,或者是因为空间的转换、地域条件、民族特性等不同,发生种种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异性。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

  传播者的心理机智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原因。+三、传统性

  民间文学相对稳定的内容特征及艺术特征,构成了民间文学的传统性,也称传承性。

  在民间文学中,民众的心理愿望、民众的真实情感、民众的审美情趣及追求,使其不变的核心。

  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世代相传的成分,不仅更多,而且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讲故事上,追求有头有尾,情节曲折,故事完整,顺序展开,结局美好,大团结,以及寄托美好的愿望理想方式,至今相承。在抒情上“信天游”、“爬山调”、“花儿”等,调式不变,世代相承;在表现方法上,比兴、夸张、谐音、重章叠句等,由古而今,沿用不变;在创作方法上,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既反映现实,又表现理想,古今一贯。

  四、集体性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的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意愿,为人民大众这个集体所共有。

  民间文学的这种集体性,使民间文学有效的区别于作家文学。

  五、立体性

  民间文学由于是一种口头文学,它在大众口头创作,流传过程中,因为大众这个创作者与流传者合二为一,不同流传着依据各自的意志,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必定会形成民间文学的种种异文。

  一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不同的说法,这即使民间文学的异文。二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是与表演性相结合的。三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四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五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价值

  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对比上看,我们可以将民间文学的价值概括为三大方面,即:实用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

  一、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①协调劳动动,统一劳动节奏.(如劳动号子)

  ②坚定劳动信心,表达战胜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念。(如《蜡辞》、蒙古民歌《安达》。)

  ③鼓舞劳动热情,提高劳动兴致。(如青浦田歌;刘三姐插秧)

  ④总结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如农谚、盘歌、和对花)

  二、在阶级斗争中的实用价值

  ①表现劳动人民对阶级压迫的不满和控诉(在《长工歌》中“瑶池地主饭,拿那命去换,表现长工的痛苦和无奈。”)

  ②反阶级压迫下,劳动者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这类故事如《长工和地主》的故事,有剥皮老爷;藏族的登巴叔叔;蒙古的巴拉根仓;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苗族的反江山。)

  ③民间文学是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广大人民参加社会活动和斗争的武器(如四川地区一种揭露封建统治的山歌《鸣山歌》,又如红色歌谣市宣传党的政策的有利武器。)

  三、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①民间文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工具

  许多民间笑话、寓言、谚语都是从正面和反面来进行思想教育的,对启发人的智慧有良好的积极作用。

  ②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

  如苗族的“打歌”、彝族“阿细的先基”、“梅葛”等等都是远古流传至今的“口头历史书”。

  ③民间文学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最普及最方便的娱乐工具

  优美的民间音乐、舞蹈、戏曲能使劳动人民在繁重的工作之后得到健康的娱乐和休息。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

  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那是因为民间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又反映社会生活。

  民间文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为社会和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不知一次引用过民歌、传说和史诗中的材料。

  民间文学的史料价值是历来学者非常重视的。,民间文学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如义和团的传说等民族历史的真实性。

  民间文学对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风俗习惯、明祖源流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歌民谣韵文作品给音韵学、方言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第三节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

  一、为作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原始的口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中外文学史上作家从民间文学中汲取素材以丰富自己的艺术创造的事屡见不鲜。高尔基说过: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是民间创作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所创造的。

  二、为作家爱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优美的形式。

  诗歌(四言诗、五言诗、乐府诗、七言诗)、词、戏曲、小说等都与民间文学史分不开的。

  民间文学不但有巨大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伟大的作家常常是在民间文学的哺育之下成长起来的。

  民间文学不仅对作家、诗人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而且对音乐、舞蹈等艺术部门的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民间音乐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的主体。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积极作用?

  1、可以使作家文学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2、往往也可以使作家文学获得一定的通俗性。

  3、可以使作家文学的民族和地域性更为突出。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基本含义

  神话的定义大家各说纷纭代表性的有七种在课本五十一到五十三页间有叙述。

  第二节

  神话的分期

  一、神话的滥觞期

  神话是原始社会的产物。母系社会公社时期,是神话萌芽和破土而出的滥觞期和茁长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大多具有原生神话的特点。是原始社会特有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论述表明,神话产生于野蛮期的初级阶段,即考古学上是新石器时代。

  神话产生的条件,1、“神”的观念的产生,是神话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人话”发展成为“神话”的第一步。2、神话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大发展,只有语言发展到可以表达观念时,才有可能将“神思”变为“神话”。

  这一时期的神话大多具有原生神话的特点,所谓原生神话是指:在内容和倾向上最能反映原始神话本质的神话。其表现特征如下:

  1、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

  2、神是人的血亲和朋友。

  3、人兽婚配,异体同源。

  4、母权制观念盛行。

  5、承认血缘婚姻的合理性。

  6、内容大多荒诞怪谬不合理。

  盘瓠神话首先见记载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转传》。

  从神话学原理来看,盘瓠神话中蕴含着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

  首先,神话中人兽同源共组的不合理现象,乃人类历史上典型地方图腾崇拜的反映。

  其次,神话中盘瓠子女兄妹成婚的情节,应是早期存在的血缘群婚的反应。

  再者,盘瓠神话的主角虽然是男性英雄,不过其出生的奇特方式,却颇耐人寻味。

  二

  、神话的鼎盛时期

  野蛮时期中,中高级阶段产生的父权制神话又叫次生神话,他与原生神话已产生一点区别。

  首先,次生神话中人的地位有一定提升,自然变为人的相对主宰。

  其次,完成了女性神格为中心到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度,父系英雄成为神话的主角,故事中神性下降而人性上升。(父权英雄们对自然的挑战,标志着一个神话新时期的诞生。)

  再者,神雕社会属性逐渐取代了神的自然属性。

  在中国传世神话中影响极大的盘古神话,应该是次生神话的典型代表之一。最早见于三国时

  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盘古神话。从故事的基本内容来看,它属于我国古代典型的创世神话,是远古时期原始人类认识世界、解释宇宙构成原理的原始思维的结晶。同时,盘古神话又是较为典型的次生神话,反映了人类战天斗地、挑战自然的勇敢精神。

  三、神话的式微期

  在氏族社会之后,到阶级社会产生初期,古代神话走向衰落乃至逐渐消亡。代之而起的是有其形而无其神的人话。

  第三节

  神话的分类

  按神话的内涵和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一、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他是原始初民们按照自己原始思维的方式,解释天地形成和万物起源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原始宇宙观的生动再现。因此,创世神话在整个神话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臵。

  创世

  神话的主旨在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其中的核心又是有关于天地和人类的起源问题。

  原始人开天辟地的形式:

  (一)身体化生型。身体化生型创世神话主要讲述世间万物主要是由某人或某动物身体化生而来。如彝族创世史诗《梅葛》、怒族《巨兽化万物》。化生型神话主题和客体混为一体的特点,反映了原始人混沌的思维特点。

  (二)天地分离型。

  天地分离型神话主要叙述人类如何是混沌一团的天地分离开来的故事。如苗族的《开天辟地》、《造天造地》、《打柱擎天》等。

  二

  、洪水神话

  与人类起源密切相联的洪水神话,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较多的一种神话类型。这类神话中洪水和葫芦只是现象和工具,兄妹为婚并繁衍人类才是神话的主题。

  如苗族神话的产生,可视为其先民长期遭受水患灾害并期待战胜这种灾害的必然产物。事实上,洪水也确实能毁灭全人类,兄妹幸免遇难的情景,包含了人定胜天的决心和信心。

  三

  、推原神话

  推原神话又称图腾神话,其主要内容是解释氏族的起源。推原神话有可根据孕育和繁衍氏族方式的不同而区分成人兽混配和感生型两种。

  人兽混配型如盘瓠神话。

  感生型神话也称贞洁受孕型神话,这类神话往往将氏族起源与始祖不平凡的孕生方式相连接,并以此俩暗示始祖地位的尊贵。

  感生神话的特点是通过物孕的方式,产生出氏族的祖先。如古时哀牢国有著名的九隆神话。

  四

  、射日神话

  射日神话是展示父权英雄力量的神话,这类神话在各族中流传较广。

  汉族中上古时期就有关于善射着羿射十日的传说。

  而且,我们还得注意到,射日神话中射日英雄的性别,几乎都是男性。这种崇尚父权英雄的现象表明,射日神话大多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这时,随着男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的确立,妇女的权利日渐旁落,其社会地位也从主导变为从属。这种社会现象表现在神话中,神话主角的性别也随之变更,神话也从原生神话变为了次生神话。

  第四节

  神话价值简介

  一

  神话的宗教学分析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宗教和神话有着密切联系,神祭促成了神话的丰富和发展,神话流传时又对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的变化产生影响,两者互为渊源,互动互补,形成表里杂糅,互相渗透的关系。

  二

  神话的历史学分析

  神话作为各苗民族原始文化的结晶,往往隐喻着古代已消失的史影。

  三

  、神话的民俗学分析

  神话学是以一定区域或民族的传承性民俗事项及其文化背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文人科学。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鄂吉布瓦发言,意为“他的亲族”,即原始民族认为图腾和自己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

  图腾的禁忌和习俗主要表现为(1)、古老的图腾崇拜物,大都由某种动物俩充当,也有以植物和无生物来充当。

  (2)、崇拜图腾的氏族,本氏族于所崇拜的图腾有一定的血液关系。它既是本氏族的标志,又是本氏族的保护神。

  (3)对于图腾,全氏族的人倍加崇拜,不能随意杀害和伤害,如无害中伤害,要举行赎罪仪式。

  (4)图腾崇拜是全氏族每个成员的事情,特别是男孩子成年,要举行成年礼,接纳为氏族的正式成员。

  (5)氏族名称常以所崇拜的图腾命名,后来渐渐发展为同一氏族的人们的姓氏。

  四

  神话的民族学分析

  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除了依赖考古新发现之外,各民族口头传承的活形态神话,也是后人追溯民族源流的宝贵资料,只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其原生和附加的成分。

  五、神话的民间文艺学分析

  文艺学是研究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民间文学是一般文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民间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四章

  民间传说

  第一节

  民间传说的含义

  民间传说是人命群众反映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它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如白族的《杨玉科打法国人》、哈尼族的《吃新米先喂狗》的来历。

  值得注意的是:传说的历史性与史著有着质的不同。

  第二节

  民间传说的起源

  民间文学的产生有两大源头:一是来自神的演变;二是俩字历史的敷演。

  神话与传说的起源很早,是原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关系十分密切却又各有着自己特

  色的两种口头文学样式。

  神话演变成为传说的途径之一为历史化。(神话的历史化对中国神话的发育与保存,是惨重的损失,但对与历史有一定的关联,富于风土人情的传说的发展,却有促进作用。)神话演变成传说的途径之二是地方化。(神话流传过程中,如果与某一历史人物或地方风俗融为一体,就会演变为新的地方传说。)神话演进为传说的途径之三是传奇化。

  总之,神话与传说关系密切又各有特点,在经济基础、认识论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均有共同之处,故出现相互交叉,不易区分的现象。

  所谓历史敷演就是一个与历史有关的具体对象(人物或某种习俗等)为依据,借助想象、夸张等修辞手法,虚构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常见的有如下三种:一是真人真事的艺术化;二是历史人物附会;三是虚拟人物创造。

  第三节

  民间传说的内容很分类

  我们本着符合实际又有科学性的原则,将其划分为四类:及人物传说、史事传说、习俗传说、风物传说。

  一、人物传说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事迹和遭遇的传说,称为人物传说。

  传说中的人物,有的与历史本身比较接近,有的纯粹是一种艺术的虚构。如回族的杜文秀。《杜文秀分牛》《杜文秀赶三月街》《压米价》《怒杀蓝老三》《帅府门前卖猪肉》《穷孩子上了学堂》。

  关于机智人物的传说,是人物传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分。如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在云南佤族民间机智人物的达太的传说就有《十官戴帽子》《沙子着火》《天亮了》《狗生小猪》等十几则;关于岩江片的有《大官哭了》、《追马鹿》、《打苍蝇》等十几则;关于岩坎的有《换马蛋》、《赌牛》、《会屙银子的马》等十几则。白族的有艾玉,赵成等人。

  在众多的关于能工巧匠的传说和著名文学艺术家的传说中,强调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勤学苦练虚心向上的精神,克己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突出的表现力劳动人民的是非观、伦理观、人生观。

  二

  、历史传说

  以记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这类传说包括了历史事件(狭义)、生产事件、文化事件等几个方面。如白族史事传说《孔雀胆》,傣族的史事传说《葫芦信》。

  三

  、习俗传说

  以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娶嫁、节会、祭祀等习俗为中心,讲述起起源来历的传说叫做习俗传说。

  大致来说,习俗传说中又包含了岁时、居住、服饰、饮食婚姻、祭祀、丧葬、游艺、禁忌这九类习俗的传说。

  岁时传说即有关节会来源的传说。如元宵节、火把节、泼水节、芦笙节、三月三等。关于节日的传说,人们创作它的主要目的,并非对节日起源的一个简单说明,而是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融入其中,即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又使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关于居住、饮食、服饰的传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族人民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也反映了各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关于丧葬、婚姻、游艺习俗的传说,更多的表现的各民族的心理特征,以及对世俗的人生态度。

  四、风物传说

  如果说习俗传说是以各地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为讲述的中心,那么风俗传说则是以各地特有的自然风物,人造风物以及地方土特产为讲述中心。这类传说如:彝族的《石林》、佤族的《姑娘河》、纳西族《金沙江和玉龙山》、白族《蝴蝶泉》和《望夫云》等。

  综上所述,民间传说由于选材广泛,创作灵活,所以其内容异常丰富,并且包含了多种类别。也因为如此传说才不千篇一律,才会那样的包罗万象,又引人入胜。

  第四节

  传说的艺术特色

  一、人民性

  民间传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他的人民性。它大多取材于本国、本地或本民族的历史,以传述历史的方式,记述了一些中亚哦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真实而又深刻的反映了不同时代广大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如前面说的关于机智人物的传说和关于起义领袖及红军的故事,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民性。

  二

  、传奇性

  传奇性是民间传说在艺术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首先,传奇性能使作品产生一系列悬念,以无限的期待来激发听众的好奇心。如《孔雀胆》和机智人物的故事。

  其次,好奇性又使人产生惊讶感,这种艺术效果也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如《泼水节的来历》、《插花节的传说》等。

  再次,传奇性形成了作品鲜明的倾向性和高度的感染力。如藏族《藏王的求婚使者》、蒙古族的《马头琴》、总之,传奇性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感情浓度,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激动人心的力量。

  三

  、集中性

  民间传说具有集中性特点。它的故事发展线索单纯,不枝不蔓,集中叙写一件事情的始末,结构单纯紧凑,人物性格集中鲜明,矛盾冲突尖锐提出不可。如脍炙人口的鲁班传说。

  四

  、浓郁的地方色彩

  民间传说不论哪一种类型,总是与当地的习俗、民情、风物、历史融为一体,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推出的反映了鲜明的民族心理特征和他们的社会风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如: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将当地风物石林马缨花和当地放羊、剪羊毛的生产活动的特点,以及摔跤、跳脚等民俗融为一体,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五、可信性;六、历史性)

  六

  传说与神话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说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一种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生活习俗、地方风物相关的口头故事,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可信性。如《山海经》所述的《黄帝擒蚩龙》等可见神话和传说的历史性是不同的,神话是折射性地曲折地透露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过程,而传说则是用直接的方式讲述历史。

  其二,神话是用想象以解释自然力、征服自然力的,并非现实科学的反映。神话是一种不自

  觉的艺术,传说则不然,从内容上看,传说更具社会性,它主要反映现实社会的关系和人的生活面貌,它以历史事件和现实事件作为基础。

  可见神话和传说的区别二是是神话的“自然性”与“不自觉性”和传说的“社会性”“自觉性”之间的本质不同。

  其三,神话的内容,在今天看来是离奇怪诞的,是“不合理”的。传说的思维多是艺术的,逻辑的,哲学的思维。他的内容与现实的历史、事件、习俗、风物切合,按照生活的逻辑去展开情节,即使有的传说具有较强的幻想性,也只是一种艺术式的幻想、夸张手法,所以今天人们开来传说是“合情合理”的。内容的不合理性与合理性,是神话与传说的又一区别,而造成的原因却是所持思维方式的不同。

  其四,神话作为一种古典的特定的形式,有他创作的繁荣期,即原始社会中期到阶级社会初期,在此之后产生的神话只是高峰过去的余波而已。传说则不然,自他产生之日起,就一直独特地伴随着历史,直到将来。

篇二: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楚雄“彝人古镇”建筑特点

  彝人古镇建筑深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其建筑风格取材于彝族传统的民居素材,并广纳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以汉式的明、清建筑为主体,浓缩了楚雄彝州的地方特色,博采了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深蕴本土历史文化内涵,彝人古镇是彝族建筑历史的见证,是流动的传统。

  标签:建筑文化建筑风格

  建筑特定

  民族特色

  一、工程介绍

  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3141亩,总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由楚雄汇通古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原(宋)大理国德江城旧址上重建而成。是以仿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是楚雄州政府确定的十大文化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点是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相结合,形成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文化精品项目,成为特色鲜明、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功能齐备的综合型、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新区。该项目整体设计,分期实施,互为依托,将传统古建筑格调与现代建筑文化和彝族文化相结合,既充分展示彝族的人文文化和建筑文化,又满足旅游和居住的需要,为楚雄成为中國彝族文化大观展示的核心,为推动楚雄的旅游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项目共分为8期,目前已完成1~6期开发。通过项目的前期建设,已完成建筑达到预期的效果,先后荣获“中国旅游文化典型楼盘”、“中国城市标志名盘”、“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美十大主题公园”等殊荣。

  二、彝族简介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文字、历法和独特传统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人口多达820多万。彝族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博大、精深。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种类就有十种之多,用彝族文字写下的文献浩如烟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医学、艺术等。十月太阳历、虎宇宙观、万物雌雄观、尊左尚黑、火崇拜、毕摩画、毕摩经、史诗《梅葛》等对人类的科学史、思维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彝族支系多达50多个,每个支系的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民俗文化、节日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彝人古镇建筑风格与布局

  衣食住行,属各民族大文化体系的主要部分,彝族民居建筑和彝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并与彝族的历史和地理分部有很大联系,彝人古镇在前期策划时,查阅彝族各不同区域范围彝族建筑风格与建筑布局的相关书籍,并走访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具有典型代表的历史建筑,在此基础上

  定位彝人古镇的建筑风格与布局。以传承彝族传统建筑,博采各民族传统建筑精华,以打造现代优秀传统民族建筑为目的,彝人古镇内有大小一百多个四合院,还有若干排浦,大多是三层楼房,底层宜商,跃层宜居,入宅则清净幽雅,出门则方便繁华;各户型造型讲究,沿袭古建传统,梁、柱、檩、椽、枋、拱等建筑工艺得到充分运用。古镇内除东边少部分规划为高档住宿区外,贯穿整个古镇大部分为云南民居半颗印、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及北京三合院、北京四合院一进院、北京四合院两进院等,特别是三期开发建设彝文化主题园(彝人部落村),整个园区将彝族传统常见建筑如瓦房、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毛草房等彝族民居建筑为特点尽情展示,使彝族原生态建筑文化得到完美呈现。

  四、彝人古镇的建筑构造特点

  4.1彝人古镇使用钢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进行仿造,打破了传统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建筑的主要骨架,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在外装饰上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使古镇建筑既满足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

  4.2保持古建筑的构架制原则。彝人古镇沿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抬梁式”(叠梁式)构架原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

  4.3大胆引用古建筑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彝人古镇在一些标志性建筑如牌枋、雕楼、城门楼、六祖庙等建筑上,在钢筋混凝土梁板上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斗、拱、昂、升、翘)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拱,形成立柱和横梁间的过渡构件,还逐渐发展成为上下层柱网之间或柱网与屋顶梁架之间的整体构造层,复杂的斗拱体系可以使屋檐出挑较大,可以遮阳、避雨、保护梁架,加大体量,层层叠叠的画有彩绘斗拱,都在古典中构筑了现代气韵,在传统中凝固着时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4建筑力求展示古建筑风格,布局尽量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以展示彝族古建筑的完美性。纵观中国古代的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还是住宅,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彝人古镇建筑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在其外观轮廓均保留古建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的建筑风格,但基础由传统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改为钢筋混凝土基础,承托着整座房屋;屋身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墙做围护隔断用,门窗均使用仿古木门窗;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顶上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挂置木挂件,给人以木结构屋架造就屋顶的视觉,屋面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覆盖着青灰瓦。古镇建筑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都是长方形,在一些有表达特殊元素建筑中沿袭古建风格,造形各异,如望江楼也采取八角形;而彝人部落村等园林观赏用的建筑中,则采取扇形、字形、套环形等平面。古镇建筑屋顶采用有歇山顶、卷棚顶、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又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悬山屋顶,拙朴温厚,与自然契合相生;歇山屋脊处的变化复杂、工巧,体现了灵秀俊雅之气、富贵有余之度;在重要建筑如古戏台、庙会戏台、六祖庙等庑殿顶通过灯光、外墙装饰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但其最美之处仍在轮廓。曲檐、曲脊、曲坡,在檐角上根据檐脊形状排列着仙人、龙、凤、麒麟等蹲兽。使得屋顶的样式发生了多维的几何形态变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多曲线、面的空间曲态体系。

  4.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无论是一至七期的规划布局,还是从整个古镇的使用功能上来看,古镇的平面布局均采用内向含蓄,多层次,力求均衡对称原则。整个古镇以德江城为建筑中轴线,在德江城里布置主要建筑物,两边布置附属建筑,使整个古镇从布局上庄严雄伟、整齐对称。所有建筑除特定的建筑物如城门楼、望江楼、碉楼等外,单体建筑很少露出全部轮廓。每一个建筑组群少则有一个庭院,多则有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合多样,层次丰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的不足。平面布局取左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中心为庭院,组合形式均根据中轴线发展。建筑小品则根据园林的平面布局需要,采用自由变化的原则,灵活融溶整个古镇。

  4.6灵活安排单体建筑空间布局。在彝人古镇内无论是大体积建筑如高氏相府、土司府,还是小体量建筑歌厅、酒水吧,室内均采用大空间格调,便于根据使用功能而灵活机动进行功能分隔布局,室内间隔采用隔扇、门、罩、屏等便于安装、拆卸的活动构筑物,能任意划分,随时改变。庭院是与室内空间相互为用的统一体,又为建筑创造小自然环境准备条件,可栽培树木花卉,可叠山辟池,可搭凉棚花架,有的还建有走廊,作为室内和室外空间过渡,以增添生活情趣。

  4.7巧妙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彝人古镇在装饰的木结构上,无论是挑檐、回廊、实木门窗,还是木结构装饰的梁柱框架,以木材构成的装修构件,如裙板、如意、挂枋等,遵循传统明清彩画工程做法,均加上着色的浮雕装饰的平棊贴花和用木条拼镶成各种菱花格子,用青、绿、朱等矿物颜料绘成色彩绚丽的图案,增加建筑物的美感。通过使用强烈的原色,对比鲜明,使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

  五、彝人古镇的建筑文化特点

  民族建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彝人古镇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彝族静态的建筑文化资源注入活的当代原素,让彝族建筑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

  5.1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是近代的事情,他指导建筑发展的是抽象的哲学理论、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具体的政治制度。彝人古镇建成后,系统了彝族建筑学理论,将彝族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进行融会贯通。在之前彝族很少真正的建筑学理论。建成后,彝人古镇成了整个彝州建筑风格取向。

  5.2顺承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并兼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古镇建筑布局的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德江城为中轴线将古镇内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和地道的儒家风范。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同。古镇内四合院均为天井式

  四合院(四合院民间称为“四水归堂”,即四面屋顶排水排向天井,也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四合院均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满足道家理论上的吉利,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各四合院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也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5.3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为不求建筑物长久存在,而以满足现实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古镇建筑外表面以满足表观效果为主,而在建筑物的内部则以满足彝人古镇的广大业主的使用功能的需要为主要目的,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标准化通用化,而使用独特的方式使古镇内建筑物可以适应多种使用功能的需求。

  5.4将传统的云南民居半颗印、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及北京三合院、北京四合院一进院、北京四合院等作为一个个标准化的建筑个体,然后通过建筑空间的组合来表达整个彝人古镇的建筑个性,通过建筑群体的布置来展示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使彝人古镇处处反映着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

  5.5古镇的景观建筑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特定的主题。通过彝人部落村和分布与古镇的各大小建筑小品、园林景观等在园林中表现意境,通过土主庙、观音洞、六主庙等建筑物在宗教建筑中表现世界观,通过土司府作为衙暑厅堂建筑来表现政治制度。整个彝人古镇里,每一个装饰构件与小品,甚至单体建筑,都成为一种包含了固定意义的象征符号。

  5.6从细部中体现特色。古镇建筑注重从建筑物的细部体现彝族特色,建筑物的一个小构件,如门面、门头、门眉都能体现彝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彝人古镇建筑绝大多数取材于彝族古典高档民居,全部两楼一底建筑结构,建筑风格采用汉式的明、清建筑为主体,并在其中累加彝人的文化图腾和装饰细节,建筑雕塑凝练了彝族风情及楚雄本土文化,按照彝族的文化习俗,设计了彝王阁、会馆、六祖分支的雕塑和图腾墙;门面、门头、门眉一律用彝族的仿古设计进行制作,更是体现浓郁彝族情调。古镇的建筑风格,以彝式风格和情调为主,更兼收并蓄云南各民族的特色,以彝族的历史文化穿插建筑群中,把彝人文化进行全景式的展示,让游客一入古镇,便能真切的感受彝族的生活情趣。

  六、彝人古镇的建筑功能特点

  彝人古镇的建筑从主流上对彝族建筑的充分体现,但他体现彝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有力求将中国古建各个功能特点都囊括其中,其建筑具有多样性。

  6.1居住建筑。彝人古镇西边靠龙川江部分规划为高档别墅区,布置了云南民居半颗印、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北京三合院、北京四合院一进

  院、北京四合院两进院等。另外还布置了联排别墅、双拼别墅,彝人古镇东边靠太阳历公园部分规划为高档多层住宅区,以满足古镇居民的居住需求。

  6.2城市公共建筑。彝人古镇通过毕摩文化广场、火塘会广场、庙会广场等集中展示了彝族庆典文化,通过对雕楼、城门楼与望江楼建设,让你在游玩中找到了古镇开发建设的历史依据。

  6.3衙暑厅堂建筑。古镇的土司府展示了彝族历代封建王朝少数民族地方统治机构,他是上层文化较为集中之地,展示了彝族的土司文化。高氏相府前院展示高家的相府文化和宗祠文化,后院用作婚宴馆,他展示了高无量举行仪式、办理政务与居住之所。展示(唐)南诏、(宋)大理国宫廷和民俗文化,它将各种建筑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调动一切建筑语言来表达主题思想,取得了难以超越的成就。

  6.4礼制与祠祀建筑。彝族有“六祖分支”、“九隆神话”之说,设“六祖庙”用于彝族民众对先民、对祖先崇拜,成为广大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场所。展示彝族人们举行祭祀、纪念活动的建筑。

  6.5佛教建筑。土主崇拜是彝族农村公社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以及封建领主制的产物。彝族民间有“土主崇拜”的习俗,在彝族的现实生活中,土主无处不在,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关联。彝人古镇的土主庙和观音洞等建筑,是彝族信徒供奉佛像、佛骨,进行佛事佛学活动的处所。

  6.6园林和园林建筑。中国传统园林是具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功能的人工與自然相结合的形体环境,其构成的主要元素有山、水、花木和建筑。它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古镇的园林景观在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古镇所有园林景观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从规划布局到建筑结构,都让你会感到,淳厚隽永的历史文化在你的眼前流淌,呼之欲出,人们恍惚是到了江南,正是个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彝州江南”。

  古镇深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其建筑风格取材于彝族传统的民居素材,并广纳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元素。以汉式的明、清建筑为主体,浓缩了楚雄彝州的地方特色,博采了中国优秀的园林艺术,深蕴本土历史文化内涵,住屋是历史的见证,是流动的传统。从“彝人古镇”的构景、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来讲,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兼容性和时代性,让人深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彝人古镇网:彝人古镇简介[2]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构造[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3]蒋衍哲

  田子恒:中国古建木构特征概说[J]《赤子》2010.2

篇三: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九隆神话的原型意义

  九隆神话,其记录最早见于东汉杨终的《哀牢传》,主要通过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流传至今,其中包含的原型主要有沙壹、鱼水、感生模式和龙图腾。本文运用原型理论,通过探究九隆神话中的原型,探析神话背后隐含的哀牢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共同心理。

  九隆神话是哀牢民族的始祖神话,一直以来,哀牢民族都从古老的神话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与生机,包括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都广泛流传着九隆神话。面对当今全球多样文化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呈现出弱化的特征。现如今的保山地区曾是古哀牢国的首邑腹地,通过研究九隆神话,可以强化保山人对本民族的集体认知,找到共同的精神纽带,促进民族和谐稳定。

  一、九隆神话

  东汉时期杨终的《哀牢传》中记载了九隆神话。当代历史学家方国瑜在其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中写道: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也不曾出现比东汉时期更早的神话材料。由此可以得知,九隆神话是云南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民间神话之一。歷代汉族知识分子阶层关注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一现象十分突出。早在2000年以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就参与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发展。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之一,在被笔录写定而成为文献神话的同时,也一直以口头传承的形式在保山、大理等各个地区广为流传,成为了云南在民间流传时间最长的活形态神话之一。在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等诸多文化的相互融合作用下,九隆神话在史料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本内容。

  东汉杨终《哀牢传》记载了这样一段传说: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

  在上文史料记载中的九隆文化,归纳起来为:妇人河边捕鱼,触沉木有感而孕,生十子,九子惊走,龙舔舐小子,取名九隆,十子娶妻,九隆为王,从此九隆代代相伟。无论是文献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九隆神话,不管神话发生怎样的变异,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已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潜意识中,龙是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龙的存在和感生的神秘也是构成九隆神话的重要因素。

  二、九隆神话中的原型解释

  九隆神话以艺术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历史记录,其中包含了远古时代的社会规范与变迁,也隐含了哀牢民族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在神话这颗参天大树下,盘旋着的根条就是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的精神深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仍然扎根其中,这也正是神话成为永恒经典的原因。探究九隆神话的原型及其象征意义,运用原型理论,挖掘九隆神话中的普

  遍规律和大概形式,阐述隐含在神话中的哀牢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是很有价值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属于个人的,但同时,社会生活也制约着人的心理和意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同时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心理特性,人的个性心理总是会积淀一定的社会文化。

  (一)原型沙壹的象征意义

  沙壹感生而孕,无夫生子,所生下的十个孩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由此可以推测,沙壹作为九隆神话的女主角,很有可能是因为其强大的生育能力受到族人的推崇而成为了哀牢民族的女祖先。女性对整个氏族部落的繁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女祖先的崇拜在初民的无意识中表现的自我意识也就可以理解了。

  九隆神话反映了哀牢夷的史前文化,沙壹能言“鸟语”,因为在水中捕鱼的时候接触到了沉木,感生而孕,生下了十个孩子。从九隆神话的这一部分中,人们可以发现哀牢民族当时的社会组织状况、生产状况以及婚育状况。哀牢山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南边,地形复杂,有怒江、澜沧江、大盈江等河流,高黎贡山位于怒江与龙川江之间,这里水源充足,物种丰富,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生产生活。在这其中有许多坝子,面积最大的是保山坝,九隆神话中的沙壹正是居住于该地,优越的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为哀牢民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生活环境。

  (二)原型鱼、水的象征意义

  如今保山市内的易罗池传说为沙壹触木而孕的地方,水在九隆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是生命的源泉,大量民间神话故事中都有水的元素参与其中,水孕育了大自然万物,这一点与女性的生育繁衍功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初民们就自然而然的把水和女性等同,并由此推想人类也是由水所孕育。无独有偶,水崇拜在彝族典籍中还有提到:“人祖来自水,我祖水中生。”在哈尼族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中也讲述了先祖诞生于水的故事:“先祖的人种在大水里,天晴朗的日子,他们骑着水波到处游荡。”这种水崇拜的心理在其他的古籍中也有所体现,如《管子·水地篇》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由水崇拜演变而来的还有后期出现的水神崇拜,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帝王和神灵,如黄帝、蚩尤、大禹等,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这些神灵在民间受到的推崇经久不衰。

  在哈尼族中,流传着许多关于鱼的习俗,如哈尼族妇女喜欢带有鱼的配饰,姑娘们喜欢戴由银打制而成的小鱼饰品,这些都隐含了保证生育的愿望。闻一多先生认为:“为什么用鱼来象征配偶呢?这除了它的繁殖功能,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的观念里,婚姻是人生第一件大事,而传种是婚姻的唯一目的,这在我国古代的礼俗中表现得非常清楚,不必赘述,种族的繁殖既如此被重视,而鱼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生物,所以在古代,把一个人比作鱼,在某一种意义上,差不多就等于恭维他是最好的人。”

  (三)原型感生模式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話中,沙壹捕鱼时触沉木,有感而孕,生下十子,这是典型的感生神话模式。学者耿德铭认为:“九隆神话反映的是女子与神物接触后怀孕,从而孕育哀牢民族的母系制社会生育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哀牢民族对于龙和水的崇拜。”沉木后化为龙,所以说沉木是龙幻化而成的。

  在其他神话故事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感龙而孕。如华胥感赤龙生伏羲。还有《路史》卷十注引《宝椟记》中说:“帝女游于华胥之洲,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在此处,蛇为龙的化身,感蛇而孕也就是感龙而孕,那为何这样非自然的受孕模式存在于各个神话之中,感生模式隐藏着初民怎样的集体无意识呢?初民对于大自然的力量有恐惧、崇拜、敬畏等复杂的情感,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神灵,这些生命的力量是可转化、可流动的,而且各领域之间没有限定不变的界限,因女子与神物的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神力就渗透人体而使女子受孕,所生之子也因为神秘力量而具有神灵的神性。这些神话蕴含了原始初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是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其归根结底还是萌发于时代的真实历史。

  (四)原型龙图腾的象征意义

  九隆神话作为一种活的社会形态在保山地区一直广为流传,无论是古籍中记载的九隆神话,还是在民间流传的各种版本的九隆神话,因为龙而感生有孕都有着默契般的相同。龙身上所具有的神秘性与权威性都是组成九隆神话神圣性的重要条件,并且被后人的集体无意识所认同。

  龙图腾一方面作为氏族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是氏族祖先的象征。沙壹时代的鸟图腾转变为九隆时代的龙图腾,象征了从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图腾意识是对氏族起源的最初思考,图腾把本氏族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是维系氏族成员和团结氏族成员的重要依据,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体现。九隆神话所体现出的感生模式是女子与某一神物图腾感生受孕,生下了某一氏族的祖先,而这一神物就转化为该氏族的象征,以图腾的形式表现出来。

  对于龙图腾的崇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也是对于获取龙的神力的向往,德国神话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基本关系是一种

  纯粹的巫术关系,不是彻底实用的,或者是经验的,在图腾崇拜中,人一旦与动物巫术交感结合起来,就会呈现出相同的或相似的特征。神话是一种核心力量,使仪式具有象征意义,20世纪加拿大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理论家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提到,要打破神话原型的局限,将神话扩大到文学领域,突出神话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使原型由心理学概念转变为文学概念。文学就像是“移味的神话”,人类思维具有共性以及传统性,人们使用特定的某些意象结构在历史积累中意义不断叠加,重复形成了特有模式和象征模式。

  三、结语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篇四: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希腊神话具有人神同姓同形的特点人和神同样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希腊神话的艺术性与哲理性表现特别充分。

  希腊、罗马神话的特点分析

  希腊罗马神话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展现了人类光辉灿烂的历史。它们既有一般神话的特点,又有他特有的个性来展现人类美丽的沉淀。

  1.我们主要是通过大量流传下来的希腊、罗马诗人的作品来了解古人对神的想象,这些诗人是神话得以形成的最大功臣。如诗人荷马等。

  2.诸神的外表看来与人一样,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只是比人更高大、更美丽、更庄严,但人们也并不是把他们夸大到超过人的想象。

  3.神比人看的更远、听得更远。

  4.他们与人一样听命于身体的需要,如睡眠、进食和饮水等。

  5和人一样有出生、身体渐渐发育和思想不断发展的自然过程。

  6.精神方面,神是胜过人的,但也不免有各种各样的恶习出现。

  7.神也像人一样凝聚成了一个大家庭,他们的首领和中心人物就是众神之王—宙斯,他统治一切。

  所以,希腊罗马神话向我们展现了以宙斯为最高统治者的众神之国的整套体系。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当今文化的影响

  首先是对英文文化的影响.兴起于14世纪,结束于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当时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主阶级而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古希腊罗马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重新受到重视。希腊神话用数以千计的人物形象和许多曲折优美的故事反应了史前人类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自尊、公正的特点和向自然、向一切邪恶力量作斗争的英雄气概,因此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化有特别大的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对于欧洲的语言文化,特别是善于兼收并蓄的英语语言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典故用语都被吸收到英语当中,成为英语语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作为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要体现者,英美文学作品中渗透着大量的希腊罗马神话用语。

  其次是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携带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是孕育西方文化蓬勃发展的源泉。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词汇进入到英语词汇宝库的途径和原因,重点是它们的类型与分布情况,以及词义演变的基础、原因和方式,以及文化背景对意义引申的作用。其次是词汇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性经过仔细分析与对比后得知,源于神话的英语词汇,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意蕴,它们还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所特有的民族性,这些民族特性后来演变为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最后,希腊罗马神话与英美文化的渊源关系。希腊罗马文化作为欧美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曾长期哺育它们成长。希腊罗马神话还对英美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这种自由与宽容的精神逐渐塑造了现代欧洲人的特质与自信。希腊神话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个人主义,它是英美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

  总之,自文艺复兴以来英美文学家深受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希腊罗马神话中富有个性的神和英雄的形象不时出现在英美文学家的作品中。神话中令人心旷神怡或动人心弦的故事给了这些作家以创作的灵感和源泉,这些神话故事的神韵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魅力和寓意。;.

篇五: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美术教案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第1课

  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神话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神话故事、神话认为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别神话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著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和描述神话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

  (1)观看神话故事的影视作品;

  (2)以动作模仿神话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声音或教师独白,让学生猜猜故事中是谁在说话。

  2、播放《哪吒闹海》动画片段,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猜测。

  3、结合范例导赏,体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1)他在干什么呢?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

  (2)他的本领可大了,把你知道的告诉周围的同学好吗?

  (3)你最喜欢他的哪些方面?为什么?

  4、出示课题,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a.以声音猜测人物,设置悬念。b.安排动作模仿的小游戏,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情绪兴奋起来。c.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将他们的记忆激发出来。)

  二、课堂发展。

  1、探讨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

  现在进入第一轮挑战。同学们对这个课题有疑问吗?有没有不明白、想弄清楚的地方?(什么是神话?什么是艺术形象?……)

  (2)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神话资料,小组探讨一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看哪个小组在第一轮挑战中捷足先登。

  (3)教师给每个小组发“小锦囊”,有需要时才可以打开。

  小锦囊:

  神话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古代人民在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基础上幻想出来的;它是许多人的创作成果,先有口头创作,后来才出现汇集而成的文学作品。神话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传!

  课题所指的艺术形象是人们想象出来的独特的造型,就像电影、电视剧中的各种角色一样。神话故事中的日恩、鬼、神、动物等等,这些都属于神话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a.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习。b.准备小锦囊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同时,又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学

  习水平差异,辅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总结时可打开小锦囊,揭开谜底。)

  2、角色扮演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1)小组代表扮演教师预先指定的艺术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其他组员猜演的是谁,比较一下哪个小组猜对最多。

  (2)为什么我们能凭动作表情就能猜出这个艺术形象呢?

  小结:每个神话艺术形象都有其独特的造型特色。

  (3)有时候凭动作也不能猜到是谁,为什么?

  小结:神话故事人物除了表情、语言、动作之外,还有服饰、道具,综合起来,他们的形象就变得更加可爱了。

  (设计意图:以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学生了解个各个神话艺术形象的特点。

  3、细节欣赏,品位艺术形象。

  (1)

  我们该如何欣赏这些神话艺术形象呢?从哪些方面来欣赏好呢?请同学列举一下。

  (2)我们选一个神话人物明星来分析一下。

  (3)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有什么样的事迹?表现出他怎么样的性格呢?

  (4)出示哪吒的图片,这是《哪吒闹海》中哪吒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哪吒的各种特征?

  (板书:动作、表情、衣服、兵器)

  (5)你想象中的哪吒跟这个“哪吒”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他与我们身边的小朋友有什么区别?

  (板书:造型简洁、装饰性强、有时代特点)

  (6)通过分析哪吒这个神话艺术形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神话故事中的艺术形象都有鲜明的性格和时代特色,艺术家们就是以此为想象的依据,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

  (设计意图:a.引导学生探讨欣赏艺术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评述。b.通过关键词与美术语汇的板书内容,使学生认识艺术形象的主要造型要素。)

  4、比较分类,扩展欣赏范围。

  (1)同一个神话故事里的艺术形象是唯一的吗?你可以从哪里找到证据呢?

  (2)课本第5页《西游记》的人物造型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谁能说说这些造型之间有何不同?

  (3)你势能说说神话艺术形象都有些什么类型吗?(善与恶、正与邪、人、动物、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文图片的比较。认识到同一种神话形象、在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有所不同。)

  5、欣赏评述。

  (1)再次观看一个学生喜欢的神话故事电影。

  (2)用简单的线条描绘自己喜爱的神话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加深对艺术形象的了解。)

  第2课

  科幻故事中的艺术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2)能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喜欢的科幻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科幻故事、科幻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辨别科幻故事中的善、恶、忠、奸等角色,追求真、善、美的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著名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造型特点和服饰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和描述科幻艺术形象的造型特点。

  兴趣点:

  (1)观看科幻故事的影视作品;

  (2)以动作模仿科幻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收集机械人的图片和相关的实物模型或玩具。

  3、准备相关题材的学生作业。

  二、课堂导入:

  1、提问:你知道电影《帝国反击战》的内容吗?

  2、播放电影中的经典片段。

  3、启发:这部电影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对电影中的哪个角色印象最深?它有哪些特征能说出了吗?与你们最熟悉的形象有何区别?

  4、引导:还有更多关于科幻形象的知识,这节课大家共同来深入了解。

  三、课堂发展:

  1、让学生欣赏和阅读教材图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这些科幻故事中的艺术形象从造型上,大概可划分为几种类型?其艺术形象特点、功能、结构如何?

  2、引导学生思考书的科幻形象带有哪些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要素,哪些是未来想象中的要素。

  3、教师举例把任意四样东西给予学生想象。举例:苹果、鸟的嘴巴、灯泡、轮子。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以及构思。

  4、讲述有关的科学知识,要根据造型的种类及其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表现,使学生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方法,启发学生运用地球生物的虚实对比与组合、拼接的方法构成新造型。

  四、反思评价:

  1、设计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科幻的特点?

  2、作品的功能是否清晰、明显合理

  3、作品的外观设计是否美观?

  4、能为所设计的作品取名字吗?

  5、能把所设计的作品编成一个科幻故事吗?

  第3课

  假如我回到古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车船、服饰等造型特点;

  (2)能自编——个“时空之旅”的小故事;

  1、谈话导入: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特的梦,梦见来到25世纪,我的样子一点都没有变老,因为我吃了长生不老的药,我看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2、教师例举出一些怪异的现象:例如天上重新出现9个太阳,我们喝的水可以变成燃料,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太空人,我们住的房子可以自由活动……其实,那个时候还有更多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

  3、播放一个科幻片片段……

  4、要求学生将科幻片片段的情景描述出来。

  三、课堂发展,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构思在25世纪的某天,全班开班会的故事。

  2、引导学生想象25世纪的情景:

  交通工具、植物、水果、房屋、空气、太阳、行星、动物……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象25世纪的情景并写出简单的文字提纲。

  四、故事编创,绘画实践:

  1、提出创作要求。

  (1)怎样表现主题?或描绘故事的哪个情节?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认为、动物或景物?有什么交通工具……

  (3)画面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

  (4)主要的人或物的位置、大小、形状、颜色怎样?次要的怎样安排?

  (5)还需要配上什么东西呢?

  (6)表现技法提示:简单反系以前学过的绘画技法、绘画元素:点线面、大小粗细对比、构图……

  2、教师组织学生一边编故事、一边创作。

  第5课

  我们的太空基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欣赏太空基地科幻画和图片;

  ②学会太空基地内务部分的立体造型设计和制作;

  ③学会选择综合材料,并正确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等工具、.

  2.过程与方法:

  ①暗室情景下体验“宇宙”的神秘;

  ②小组分工合作建立太空基地;

  ③分享与评价作业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对表现太空薹地有强烈的兴趣;

  ②喜欢选择新的材料制作表现作品。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基本的立体造型设计步骤和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草图构思造型奇特的太空基地。

  3.兴趣点:

  暗室情景创设。太空神秘游和造型奇特的作品欣赏评价活动。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独立设计制作太空基地内的居住地或工作的一件设施。

  2.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选择新的材料没计制作一个太空基地,并给自己的太空基地起一个名字。

  3.个性探究:

  太空基地各部分用途分明,造型奇特。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教学方法:类比联想法、合作探究法、立体手工制作。

  2.教学程序:音乐感受——欣赏评诉——示范制作——设计草图——制作交流——评价总结。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以教室作为暗室(拉上窗帘、关上灯),在射灯的照射下,播放电子合成音乐作气氛渲染,教师引导学生,坐上“宇宙飞船”进行神秘的太空游。

  (2)播放宇宙飞船升空的影片:离月球越来越近,离地球越来越远,逐渐变成一个蓝色的星球,这时太空一片漆黑,只有遥远之处有微弱的星光。

  (3)图片展示:出现各种陨石、行星和星云,最后来到一大片星云上。这个巨大的星云原来是—个宇宙岛。

  (4)主题引入:我们就在这个宇宙岛上建立设想(未来的)太空基地。

  (二)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1、图片欣赏:如何建立一个充满高科技含量的基地?我们来欣赏教材中的火星基地和月球基地,看有什么感受。

  2、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情景。

  3、分析太空基地的结构。

  (1)用途:居住、工作;

  (2)功能:交通、通讯、能源:

  4、分小组讨论准备建立何种基地。(火星太空基地、月球基地、海王星基地、银河基地……)

  5、根据构思,用素描和草图整理想象的太空基地。

  6、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三)手工制作、实践活动:

  1、按照构思好的形状和区域,分工完成太空基地的各部分模型。

  制作时,指导学生先完成大的部分(如大的外形、建筑物、塔楼、飞行器等)。

  2、用新的材料来制作(如荧光颜料涂色模型,可产生神秘感)。

  ①根据太空基地的特点涂上颜色,使色彩具有装饰效果;

  ②在暗室里用射灯检验,观察上色的作品是否效果良好,然后继续完成。

  3、学生使用剪刀、圆规、裁纸刀、黏合剂时,必须做好安全和使用指导。

  (四)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1、在暗室中,配上射灯和电子合成音乐,黑板上布置闪烁的灯光和宇宙图片。

  2、各小组布置摆放制作好的太空基地立体模型进行欣赏观摩会。

  3、各小组推举一名发言人,由发言人带领介绍本小组的作品特色。

  4、其他小组可以针对展示小组的制作、构思等提问与评价。

  第6课名人漫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夸张,以线描或其他形式绘制人物漫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尝试、体验,在漫画创作中领会漫画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描绘和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名人背舌的故事,感受名人的奋斗精神和人格魅力。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简练的线条手绘夸张的肖像漫画的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找出名人形象的突出特征并把握其夸张的程度。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用线条画出一个名人的漫画形象。

  2、较高要求:

  能较准确地表现名人的神态与性格特征。

  3、个性探究:

  用多种漫画手法表现名人形象。

  教学活动设计:

  1、观察与发现——人物肖像的采访

  ①猜一猜:他是谁?(爱因斯坦)

  ②说一说:你知道他有哪些发明创造吗?③看一看:哪些外貌特征夸张了?2、思考与构思——漫画家是怎么想的。

  ①说一说:肖像漫画的美感在哪里?漫画家是怎么构思的?②想一想:夸张哪些外貌特征是最有趣的?怎样体现名人的个性和职业特点?

  3、尝试与体验——我也来当漫画家,①说一说:我要画哪位名人?

  ②想一想:我该夸张这位名人的哪些外貌特征?③画一画:我也来当漫画家,运用我喜欢的表现手法,画出有趣的名人漫画。

  4、评价与交流——看谁画得夸张幽默。

  第7课三面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三面画构成的原理

  ②学会运用切割与重复排列的方法制作一幅三面画。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欣赏中感受作者创造美的情感;

  ②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及增强动手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条理性和耐性.培养对美的追求,美的创造的行为习惯。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三幅画面进行等份切割、依次排列的方法制作—幅三面画的技能技

  巧。

  2、教学难点

  如何将三幅画面分别哉戊长度,宽度相同的K条,按照:顶序黏合沟成——件可以动观赏的工艺品:

  3、兴趣点: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欣赏到三个不同的画画。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幅“三面画”作。

  2.较高要求:

  三幅画面的色调、内容搭配和谐统一,做工精致,或三幅画画的内容构成一个内容相关的故事,3.个性探究:

  选出学生代表操作、展示优秀作品。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分享、讨沦;

  看一看:

  欣赏课本中提供的三画面。你见过去变幻的画画吗?课本中的画面是如何变换的?

  2.活动二:尝试、探索

  ①看一看、议一议:为什么要将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切割成大小一样、份数一样的长条形?②说一说:观察图中的步骤图,想一想这些长条应按怎样的顺序黏合在一个画面上?引导学生自主尝试、探索三幅画的排放顺序。

  ③想一想:课本中的三幅摄影作品组合在一起后,给我们带出了哪些环保信息?3.活动三:创作、表现。

  做一做:尝试制作一幅有趣的三面画。

  4.活动四:展示、评价。

  ①谁的三画画色彩搭配最美,做工最精致。

  ②谁的三面画能构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第8课

  展翅的小鸟

  教学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懂得制作传动装置。

  (2)用夸张装饰的手法设计小鸟造型。

  2、过程与方法:

  (1)在竞猜游戏中,找出各种小鸟的外形、颜色特征;

  (2)在观察讨论中了解制作传动装置的原理;

  (3)在欣赏活动中,学习点、线、色的搭配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爱护鸟类的人文情感和科技意识。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爱鸟周”及“小燕车”等相关知识。

  ②懂得运用传动装置制作出会展翅的小鸟。

  2、教学难点:

  掌握传动装置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3、兴趣点:

  ①民间活动玩具的收集与观赏;

  ②小鸟玩具作品的展示与娱乐表演活动;

  4、观察点:

  ①小燕车的色彩对比与色块、色点的搭配;

  ②小燕车的造型结构特征。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制作出一只能拍动翅膀的小鸟玩具。

  2、较高要求:

  制作出一只既美观可爱又能拍动翅膀的小鸟。

  3、个性探究:

  ①懂得运用传动装置制作出造型各异的玩具;

  ②小组运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鸟玩具合作表演一个有关鸟类的节目,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活动一:观察与发现:

  (1)观看鸟类的生活片断,了解鸟类的生存状态

  (2)交流与分享课前收集的鸟类资料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形态分析,找出基本特征,(3)欣赏课本中的学生作品;猜一猜这是什么鸟。

  活动二:尝试与探索-1、玩一玩:通过实物范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滑轮是如何带动翅膀的拍动的。

  2、比一比:通过两组实物范例的分析与探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滑轮能平稳走动和小鸟翅膀能自如拍动的制作技巧。

  3、教师针对制作的难点进行现场示范。

  4、欣赏学生作品,构思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

  5、巧妙运用材料,进行创作练习。

  活动三:分享与评价。

  提出评价目标:一是作品的外形美和色彩对比强烈的装饰美,二是了解保护环境与爱护鸟类的重要性。

  (2)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共享娱乐活动的乐趣。

  第9课

  会打鼓的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质朴装饰用色表现手法;

  ②懂得制作摇鼓的传动装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合作创作中.探索打鼓鸟的整体设计方案;

  ②在欣赏活动中,学习民间玩具质朴造型与装饰色彩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爱护鸟类.保持生态平衡;

  ②感受小组合作的愉快。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懂得运用能量互换原理,利用传动装置制作出会打鼓的小鸟。

  2.教学准点:

  合作探究,学会看图制作,有效提高创作水平。

  3.兴趣点:

  制作出会发出声音的小鸟。

  4.观察点:

  关注发声玩具的鼓面与鼓架的组合成型特点。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制作出一只会打鼓的小鸟玩具。

  2.较高要求:

  能制作出一只既美观又能打鼓的小鸟玩具:

  3.个性探究:

  能制作出鼓声清脆、转动顾畅、造型独特的小鸟作品。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分享、讨沦:

  (1)看一看:欣赏课本中提供的摇鼓图片。哪个摇鼓最有趣?为什么?哪个摇鼓最美?为什么?

  (2)说一说:你了解的民间玩具——摇鼓有汁么特点和历史?活动二:尝试、探索:

  (1)看一看、议一议:观看制作打鼓鸟的步骤,书上介绍的方法能看懂吗?不懂的地方与同学探讨一下。

  (2)说一说:哪些部分比较难解决?你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吗?活动三:创作、表现:

  (1)小组讨沦:准备用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鸟的造型?(2)做一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制作打鼓鸟。围绕打鼓鸟的装饰性、趣味性和

  实用性,教师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3)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活动四:展示、评价。

  比一比:进行作品展示交流,比一比谁的打鼓鸟发出的声音最响亮清脆,谁的打鼓鸟

  转动得最畅顺,谁的打鼓鸟造型最简练美观。

  第10课会跳舞的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小鸟的基本结构、外形与动态特征;

  (2)学习运用提线木偶的制作方法创作鸟形玩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片的对比分学习抓住不同鸟类的特征;

  (2)通过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的环节,学习提线小鸟的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利用废弃物品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提线木偶的制作原理,并能准确地把握各种小鸟的外形特征进行创作表现。

  2.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不同小鸟的外形与动态特征选择合适的表现材料。

  3.兴趣点:

  制作出外形生动,活动自如的提线小鸟玩具,并组织作品展示与表演的交流活动。4.观察点:

  感受提线小鸟的脖子与羽毛材质的造型效果及活动性能。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制作出一只会跳舞的提线小鸟。

  2.较高要求:

  能制作出——只形态生动,色彩搭配和谐、会跳舞的提线小鸟。

  3.个性探究:

  ①能选择合适的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巧妙构思与创作;

  ②能与同学合作表演一出提线小鸟木偶。

  二、教学活动设计建议

  1.活动一:分享、讨论、①看一看:欣赏提线木偶戏。

  ②说一说:你认为提线木偶戏有趣吗?哪个地方最吸引你?2:活动二:尝试、探索:

  (1)看一看、议一议:欣赏课本中两组图片(鸵鸟、白鹤、学生作品)。图片中的鸟,外形、颜色、动作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材料表现它的外形特征?(2)选一选:利用教师给出的废旧材料,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想一想应如何利用在设计中?(3)看一看、说一说:仔细阅读制作步骤图,你认为提线小鸟应分为几个制作部分?(4)玩一玩:尝试摆弄一个示范作品。

  (5)说一说:提线小鸟为什么会动?是怎样制作的?活动三:创作、表现。

  (1)小组讨论:准备用什么材料,如何设计鸟的造型?(2)做一做:动手制作提线小鸟。围绕提线小鸟的外形、颜色、动作,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3)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你是如何解决的?4.活动四:展示.评价。

  比一比:进行作品展示,组织一场提线小鸟的表演。

  第11课

  神州大地之旅

  情境:

  我们的祖国不仅到处都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更有星罗棋布、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它们象一颗颗明珠,将神州大地点缀得璀璨夺目。旅行是一件有趣而且能增长知识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在小博士的带领下做一个小小的旅行家,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

  任务:

  学生通过活动,能为神州大地著名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感到自豪和骄傲。

  通过本次活动,学习者将完成下列任务:

  (1)能用恰当的语言对神州大地著名文化景观和自然遗产作出口头描述,说出起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

  (2)对比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与自然实景,发现其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记录表现神州大地的一处景观。

  过程:

  (一)课堂发展,欣赏感受

  活动一:挑选旅行团(选择探究主题)。

  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教师和小博士设计了两条旅行路线,分为“人文景观团”和“自然景观团”两个旅行团,学生通过分组自主选择团队参加旅行。

  1.

  简略介绍两团的区别,学生选团,并选出团长和小导游,2.

  团长组织团员们利用课前预习交流相关资料信息,了解旅游路线,提出旅游中想了解的知识,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完成学习评价表练习一:我想了解()。

  3.

  向教师汇报。

  (二)学习活动

  活动二:沿路看风景(宏观的浏览)。

  以两个视频同时播发的方式展现神州的美,将学生带入壮美的自然景观或古老辉煌的文化瑰宝,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观看。

  1、播放反映壮美的自然景观或古老辉煌的文化瑰宝的视频。

  路线一:北京——西安——敦煌

  路线二:黄山——漓江——九寨沟

  2、作为一个小小的旅行家,在欣赏的旅途中哪些景观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以旅行团队的形式来讨论。

  3、团长或小小旅行家向大家汇报旅行的见闻,如故宫、长城、兵马佣、敦煌壁画等等。

  4、教师分要点归纳:

  建筑:故宫、长城、天坛等

  人文景观雕塑:秦始皇陵

  绘画:敦煌莫高窟壁画

  实景图片:安徽黄山——广西漓江——四川九寨沟

  自然景观

  图画表现:国画《黄山云》、《千峰竞秀》

  活动三:欣赏和感受(微观探究)

  小博士想从我们中间挑一个优秀的小导游,带领我们走近神州文化。

  1、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二:我感兴趣的景观是

  ()。因为(),给了我()的感受。

  人文景观——故宫、长城、天坛等;秦始皇陵、敦煌莫高窟壁画。

  自然景观——黄山、漓江、九寨沟

  2、以自然景观和国画作品中的景观对比发现,完成练习三:

  相同的地方有:

  色彩:

  不同的地方有

  构图:

  用笔用墨:

  表现最好的学生授予“优秀小导游”的称号。

  (三)体验“游记”艺术表现

  1、边游边记:一路走来,神州大地的瑰丽风光和历史文化让身为神州子孙的我们倍感自豪以为,也让人不禁赞叹她的美!怎样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呢?同学们可以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做成游记,把祖国的美景记录下来。

  2、完成练习四:选择你喜欢的艺术形式记录表现神州大地的一处景观。(国画、摄影、蜡笔画、语言评价、文字等)

  (四)课后延伸,互动练习

  拓展练习:

  1、这两条旅游路线远远不能囊括神州的神奇壮美、辉煌灿烂,小旅行家闷也一定不满足与去这几个地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设计一条更棒的旅游路线,下次带我们一块去!

  完成拓展练习:我来设计一条新路线()——()——()——()

  2、提示下节课内容。

  我们走出国门,开始我们的亚洲之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设计旅游路线。

  成果:

  通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将通过回答的方式形成下列成果:

  (1)我最感兴趣的景点是什么?它给了什么样的感受?

  (2)自然景观和中国画作品中的景观对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选择你喜欢的艺术形式记录表现神州大地的一处景观。

  评估:

  评估是通过量规来实现的。量规不但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

  第12课亚洲大陆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对亚洲的几种建筑、雕塑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选择临摹形式手绘长卷。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亚洲有代表性的建筑或雕刻艺术品,从中领略东方的艺术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接受东方艺术,珍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亚洲建筑的艺术风格;

  (2)了解亚洲雕刻作品的装饰风格。

  2、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3、兴趣点:

  以“旅行”的方式欣赏、探究亚洲各地的文化古迹。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对亚洲建筑与雕刻作出描述,指出其特点。

  2、较高要求:

  将喜欢的文化古迹(建筑或雕刻)画出来,然后连成长卷展示。

  3、个性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个亚洲图片艺术小展览。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教师将上一届学生作品(亚洲文化遗产)长卷向学生展示。

  2.请学生说—说最想去的地方,然后教师也说出一个自己想去的地方,例如:印度

  3.教师简单讲述印度的历史,然后眼引出泰姬陵。

  二、课堂发展:深入学习:

  1、提问学生泰姬陵的建造背景。

  2、教师简单讲述其建筑背景,接着引导尝试分析其建筑特色。同时播放具有印度特色的音乐,营造气氛。

  功能:陵墓

  造型:穹隆顶、尖拱、有塔尖

  材料:大理石

  装饰:几何图案和阿拉伯文

  3、安排小组利用四个要素(功能、造型、材料、装饰)来比较唐提招寺和吴哥窟建筑艺术特点。

  4、教师作出唐提招寺和吴哥窟建筑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并画出简单的建筑风格示意图。

  5、出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指出教材中的雕塑和雕刻作品所在国家的位置(印度、伊朗、土耳其)。

  6、教师分析教材中的雕塑和雕刻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分组实践,欣赏评价:

  1、创设情境,布置活动要求:

  小组合作,将喜欢的文化古迹(建筑或雕刻)画出来,然后模拟旅行社,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介绍小组的文化景点,提示:注意旅游线路和作品的表达方式(剪贴、线描)

  2、小组合作,将喜欢的文化古迹(建筑或雕刻)画出来,学生创作时播放他们喜欢的音乐。3、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旅行社,举办一个“新闻发布会”,介绍小组的文化景点。

  第13课欧洲大陆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对欧洲代表性建筑与壁画艺术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

  欣赏欧洲有代表性的建筑艺术,体会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和珍惜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分析欧洲建筑艺术在造型、功能、装饰、材质与风格等方面的特点,2、教学难点:

  了解古希腊三种建筑风格多立安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与哥特式建筑的异同。

  3、兴趣点:

  (1)旅游观光式的学习形式;

  (2)探究欧洲建筑的奇特造型与功能。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说出有代表性的欧洲建筑、壁画艺术名称。

  2、较高要求: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对某古建筑艺术作出描述,指出其特点。

  3、个性探究:

  用速写、临摹或想象画的方式,选择描绘欧洲文化遗产作为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故事导入:

  科林斯是一个希腊的小姑娘,九岁因病死去,被葬在一块墓地里。后来墓地的草和花儿长高了,由于墓碑座有突出的石块,花草都被压弯了腰。一位建筑师看到了这些被压弯的花草,突然产生了灵感,设计被压弯了的花草的柱式。为了纪念这位早逝的小姑娘,这个柱式后来就被命名为科林斯柱式。

  2、欣赏古希腊科林斯式建筑柱式图片

  3、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学习古希腊三种柱式样式:多立安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

  二、欣赏评述、探究学习:

  1、学习教材中的古罗马建筑风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层到第二层的柱子装饰有何区别(分小组互功讨论):

  第一层:多立安式

  第二层:爱奥尼亚式

  第三层:科林斯式

  1、现代建筑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古罗马的建筑样式,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古罗马建筑样式对后世的影响。

  2、对比欣赏巴黎圣母院和罗马建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者在券顶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分小组互动讨论):

  古罗马建筑:园顶

  巴黎圣母院:尖顶

  3、出示巴黎圣母院内部场景图片,分析使用尖顶后建筑产生的效果。

  4、简单讲述以巴黎圣母院为题材的文学和电影作品。

  雨果:《巴黎圣母院》

  6、分小组学习埃菲尔铁塔、神圣家族教堂,请学生描述其建筑特点。

  三、绘画实践,情感表达:

  1、建筑绘画练习,布置活动要求。

  2、引导学生用速写、临摹或想象画的方式画出喜欢的欧洲建筑古迹。

  3、将完成的作品在适当的位置展示,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描绘的欧洲文化遗产。

  四、课后延伸:

  教师讲述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的故事,说明欧洲文明有悠久的历史。

  第14课非洲大地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对非洲的建筑雕塑、壁画艺术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能创怍或临摹一幅表现非洲题材的装饰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观察、分析、思考、表述的过程与方法,感受非洲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非洲的历史、文化与艺术,珍惜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古埃及的文明成果。

  2、教学难点:

  从文化遗迹到自然景观,如何做到以点带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3、兴趣点:

  探秘式的学习活动。

  4、观察点:

  (1)

  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的造型特征;

  (2)

  古埃及壁画的线条与色彩。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然环境、野生动物与人的关系。

  2、较高要求:

  了解壁画的表现特征,并能够加入自己的理解,临摹或创作一幅埃及形式的壁画。

  3、个性探究:

  以小组的形式集体创作一幅埃及风格的壁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外出旅游的经验呢?能和大家谈谈你的旅行见闻吗?2.展示一些非洲的旅行照片(生态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请学生欣赏。

  3.教师小结:旅行是一件有趣而且能增长知识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在小博士的带领下做一个小小的旅行家,开始我们的神奇之旅。

  4.出示课题:非洲大陆之旅。

  二、课堂发展、学习活动:

  活动一:通过影像方式展示非洲风情,分小组讨论,汇报见闻。

  1、播放反映非洲风土人情、历史人文景观的短片或图片(加入非洲鼓乐)。

  2、作为—个小小的旅行家,在欣赏的旅途中你留意到哪些景观呢?

  每个小组扮演一个旅行团队来讨论,然后派代表向大家汇报旅行的见闻。(在汇报的时候注意区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3、联系前几节课的内容,简单说出这些艺术表现的区别。

  活动二:利用“旅游字典”,向同学介绍。请小博士休息,自已扮演小导游。

  1、翻开非洲“旅游宝典”找出最感兴趣的照片,仔细阅读背后的文字介绍,然后把它介绍给各小组的同学。

  2、请小组评选出的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旅行见闻。

  “旅游宝典”须课前准备好,每组内容不同。

  a金字塔

  b神庙c壁画d自然风光、生态环境e木雕

  3、评选小导游。

  比一比谁讲得最生动,适合做小导游。

  活动三:具体学习非洲木雕和古埃及壁画。

  在旅行过程中我们不能总是一晃而过,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坐下来细细观赏品味的,例如非洲木雕、古埃及壁画。现在开始欣赏这些有趣的艺术作品吧。

  1、展示非洲木雕作品图片。创设问题:

  a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

  b这个面具和你以前看过的有什么不同?

  c你喜欢这些艺术作品吗?如果你拥有这些作品,准备摆在哪里?

  2、古埃及壁画的欣赏与临摹:

  a这是一个幅古埃及的壁画,从这幅壁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b请同学来模仿画中的人物的动作,能模仿出来吗?

  c说一说古埃及人是怎样描绘人物形象的?

  d你觉得壁画中颜色的使用有什么特点呢?

  3、我们一起来描绘这些神奇的壁画吧!

  三、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埃及壁画,送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作为旅行纪念品礼物。

  四、课后延伸:

  1、告诉学生其实教师也没有去过非洲,但是知道这么多非洲的知识,就象真的到过非洲一样,猜猜老师是怎样做到的呢?答案有三个:

  a网上查找资料

  b到图书馆找资料,翻看旅游杂志

  c请教别人

  2、提示下节课内容。

  我们将开始美洲、大洋州之旅,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设计旅游线路。

  第15课美洲、大洋州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对教材中的作品(建筑、雕塑、壁画、自然景观)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2)了解教材中柱形雕刻作品的造型特点和装饰方法,能用这种程序制作一件

  简单的柱形装饰小品;

  (3)采用构思、收集材料、编辑、剪贴包括描绘等方法制作旅游小册子。

  2、过程与方法:

  欣赏美洲、大洋州有代表性的艺术品,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与表述,认识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美洲、大洋州文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不同文化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感受艺术的文化价值。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欣赏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著名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2、教学难点:

  从文化遗迹到自然景观,如何做到以点到面、处理教材内容繁多的问题。

  3、兴趣点:

  模拟小小旅行社,做小导游。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分析教材中的作品。

  2、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套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旅行小册子。

  3、个性探究:

  运用雕刻表现手法,创造一件柱形装饰小品。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分析教材中的作品。

  2、较高要求: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套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旅游小册子。

  3、个性探究:

  运用雕刻表现手法,创造一件柱形装饰小品。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1、故事导入:

  在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个神秘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他们拥有精确的天文历法,发明的象形文字至今我们还不能破译,他们还建了数不清的金字塔,可是在大约几百年前,他们的文明却像迷一样消逝了。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

  2、影片或图片显示:墨西哥著名的古城建筑、雕塑、象形文字。

  3、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观看的感受。

  4、提示学生翻开教材,今天小博士带领我们踏入美洲,首先要探访墨西哥的神秘古城。古城里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去探险。

  二、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1、指出玛雅文明发生在中美洲,不是非洲,而且玛雅文明还有很多与其他文明不—样的地方:在托大森林里居住,周围没有河流……

  2、出示埃及金字塔和墨西哥帕伦克古城的金字塔图片,分析、比较造型上的区别:

  a.金字塔——侧面为三角形、尖顶,方锥体

  b.帕伦克古城的金字塔——侧面为梯形、平顶,顶部还建有庙宇

  3、出示我国出土于四川的三星堆青铜器面具图片,指出三星堆文化与玛雅文化一样,都具有其神秘性。

  4、展示美洲、大洋洲的雕刻作品,学习其造型与装饰手法。

  知识要点:柱形雕刻、四个面都有雕刻的内容、纹样丰富、装饰性强。

  技能要点:具体分析教材中的《石柱雕刻》和《羽蛇神》的花纹图案。

  相同点:具有浅浮雕性质,不镂空。

  不同点:《石柱雕刻》采用“阳刻”手法,《羽蛇神》采用“阴刻”手法。

  5、教师用石膏材料示范“阴刻”技法,6、继续进行“探秘之旅”。展示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和乌卢鲁国家公园图片或影片,引导学生欣赏,7、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旅行社负责人,需要制作一本小册子向观众介绍刚才看到的景色,应该怎么做?

  8、学习设计制作旅游小册子的步骤:

  a构思、b收集材料、c编辑、d剪贴、e描绘、f装订成册

  9、展示往届学生制作的作品。

  10、布置下一节课的课堂活动,提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来表现。

  a用合适的材料雕刻一件柱形装饰小品。

  b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套介绍美洲和大洋州的旅游小册子。

  三、课后延伸:

  教师把学生制作好的旅游小册字和雕刻好的柱形装饰小品在学校橱窗做一次展览交流。

  第16课

  难忘师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运用构图、线条、色彩等元素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把握教师的外貌特征;

  (2)在欣赏中了解表现的技能技巧:

  (3)在创作中感受情感表达的愉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学会感谢恩师。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如何运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教师的外貌特征与性格。

  2.教学难点:

  如何表现学生对教师的感情。

  3.兴趣点:

  (1)欣赏同龄人的优秀作品;

  (2)用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教师的印象。

  4.教学观察点:

  由教师的眼神、嘴巴、脸形、发型所体现的外貌特征。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用手绘图象的手法描绘一个自己喜爱的教师形象。

  2.较高要求:

  能准确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并画出衬托教师个性化及职业特征的背景。

  3.个性探究:

  大胆地尝试运用不同的造型工具,画出我和老师的故事,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1、观察与发现。

  (1)说一说:留给你印象中最深的一位教师的形象特征及你和教师之间难忘、感人的故事。

  (2)想一想:你想怎样描绘你最敬爱的老师?

  2、欣赏与感受(画家作品)(1)感觉要素的描述:这幅画中的女教师五官有什么特征?她在干什么?(2)形式描述与分析:画面的主要色彩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色彩的对比?

  (3)美感与价值判断:你看了这幅画中的女教师后有什么感受?画中的女教师和现实中的女教师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这幅画画得好不好?好,为什么?不好,为什么?

  3、创作与评价。

  (1)构思:你所画的教师是教什么的?他(她)的脸型、五官、性格是怎样的?

  (2)构图:画面以头像画还是半身画为表现形式?主要人物与背景道具是怎样安排的?

  (3)评价:自评或互评相结合,比一比谁画的教师形象外貌特征鲜明、画面构图生动、情感表达真切。

  第17课

  编本小书送母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画册装帧设计的意义、形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形象、色彩、构图和文字进行设计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讨论合作设计,了解并掌握小书的个性化设计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热爱学习,善于创造的良好品德与能力。

  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

  学习小画册设计的技巧与方法。

  2.教学难点:

  画册外形及装订设计应怎体现本书的主题。

  3.兴趣点:

  ①观赏不同类型的画册、书籍装帧艺术;

  ②编写能表现自己个性和喜好的小书

  ③把形态美的小书,作为点缀室内环境的摆设品。

  4.观察点:

  ①作业画册的外形与封面。

  ②连环画的主人公,情节与装订形式。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能够小组合作编绘出一本小书。

  2.较高要求:

  既突出故事主人公造型的特点和主要情节,又注意了小书的装订形式美。

  3.个性探究:

  书的外形独特,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主题突出。

  教学活动设计

  1.学习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方式,实施“四会”,即会写、会画、会讲、会编。

  2.教学方法:欣赏比较研究法,情境创设游戏法,创作交流评价法。

  3.教学模式;开放式多元化角色活动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过程:

  1.创设书店情境,导入本课课题:

  课前师生共同收集趣味小书实物,布置成新书超市场景(也可提前录像,做成课件,提高观赏容量)。

  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参观“书店超市”,请学生欣赏比较:你能观察与发现这批书或画册的形态和艺术形式各有什么特点吗?各组可推选一个代表选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书,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②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以自己编制的“小著作”作为毕业纪念献给母校。

  2.分小组探究“备课”,推荐小教师“讲课”:

  (1)教师引导教材范例的观赏,提示介绍书的结构常识与设计要素。

  (2)提出问题:趣味小书外形、封面设计、装订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设计制作自己的美术作业集锦和自编的小故事画册,可以有哪些表现手法?

  (3)请两个小组的代表当小教师,分别讲授上述两个问题的内容。

  (4)教师归纳点评,补充两位小教师的讲课内容,明确趣味小书的设计要求与制作方法要点。

  3.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引导两类作业形式的选择(美术作业集锦与自编故事画册),个人创作或两人合作。

  4.作业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总结:

  (1)创设新书超市场景,教师提出购好书的评价细则,以学生模拟顾客购书的角色活动作为评价方式。

  (2)通过小组互评,以“赠书”形式送给执教教师总结。

  第18课

  再见了,母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基本了解展示设计的要素和形式分类;

  (2)综合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掌握多形式展示的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展示设计的欣赏中,复习设计纸立体构成和墙报设计的知识;

  (2)在展示设计的创作中,学会彼此协助、互相支持,深入理解设计要素;

  (3)在展示评价中,感悟策划意思和创新意思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活动,表达对母校、对师长、对同学的热爱之情。

  (2)体现合作创作实践的快乐,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分享成功感。

  教学要点

  l.教学重点:

  学习展示设计内容、形式与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地利用材料进行创新表现。

  3.兴趣点:

  (1)欣赏展示设计的分类作品;

  (2)以“我的成长足迹”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成绩,抒发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成就感。

  4.观察点:

  (1)平面展示与立体展示的多种形式;

  (2)组合式插接和展示设计图。

  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

  把能代表自己成长足迹的文章和美术作品以合适的形式进行展示设计。

  2.较高要求:

  以小组合作方式设计一组展示作品,做到主题意念突出,色彩搭配协调。

  3.个性探究:

  展示设计形式独特美观,与众不同;主题突出,色调协调,富有情感表达的感染力。

  教学活动设计:

  1.探究活动一:创设情境,回忆感受童年校园的美好生活,感受父母、师长的关爱和同学的友谊。

  说一说:

  (1)播放校园音乐《金色童年》。请一两学生表演诗歌朗诵,叙述祖国、学校、师长对同学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表达热爱母校的感情。

  (2)你准备了什么礼物献给母校?

  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把这些礼品(作品)进行展示范呢?

  教师组织学生把作品集中摆放到一起,交流、冠冕,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数量、种类、形式有所了解,心中有数,以便展开下列的设计活动。

  2.探究活动二:寻找合作伙伴。

  方案一:接近型。寻找作品类型与自己相同的人作为合作伙伴。

  意图:能使展示设计更容易条理清晰。

  方案二:互补型。寻找能与自己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

  意图: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更容易在合作中产生优秀作品。

  如:平面作品可粘贴展示在一个立体构成的作品中,立体作品可以摆放在一个有质感、有机理变化的平面设计作品前。

  3.探究活动三:探究“形式独特、意念新颖、色彩美观”的设计方案。

  想一想:课本图片上的展示设计好在哪里?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

  说一说:

  (1)在课本“扬帆”这一展示设计场景的图片中,隐藏了展示设计的关键原来,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个秘密告诉大家吗?(2)“成长的足迹”所展示的内容是很多的,课本图片是怎样把这些内容组织起来,使观赏者感到条理清晰、整体感强、形式生动的呢?

  试一试:运用什么形式展示我们的作品?

  4.探究活动四:创作形式独特、意念新颖、色彩动人的展示设计。

  想一想:

  (l)我将以什么“意念”,什么样的“形式感”什么“色调设计”贯穿整体展览?

  (2)我将寻找什么的材料配合制作我们的展示设计?

  做一做:运用形式美感进行创作。

  5.探究活动五:欣赏与评价。

  主题突出,富有创意,色调协调,制作精美。

  6.课后延伸:

  (1)书中所展示的内容基本是平面作品,你的立体美术作品又该用什么方式进行展示呢?

  (2)怎样策划组织班级间的展示设计交流活动,分享“美术学习成长足迹”的交流与综合运用美术知识的总结交流?

篇六: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云南大学2022人文学院考研真题古代文学古典文献民俗学现当代等

  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试题(考场誊抄整理版)

  中国语音文学基础

  一、选择

  1、“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郊”的用法

  2、“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句中“有”的用法

  3、按语言类型分类,朝鲜语属于----4、复元音ai、ou属于---

  5、创立“表演理论”的著名学者是--

  6、云南白族、彝族《九隆神话》从哪个民族流传开来?7、王粲的代表作品8、“七子冠冕”9、“三美”

  10、“心理距离说”二、名称解释(8选4)1、语音对应关系2、仓颉作书说3、英美新批评4、楚辞5、湖畔诗社6、《人间喜剧》7、《玛纳斯》8、巧女故事

  三、简答题(4选2)1、语法组合规则的递归性

  2、简述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3、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4、孙犁小说的特点四、论述(4选2)

  1、关于汉字的性质主要有哪几种说法2、《聊斋志异》用传奇法以志怪的特点3、东北作家群

  4、请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意境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

  理论批评

  5选3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每一种文字必须适应自己所记录的语言的结构特点和语音特点”。

  二、以《满庭芳》“山抹微云”为例分析秦观以小令之法入慢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三、结合下面三则材料,论析“文革”后中国文坛“重写文学史思潮和相关实践”四、阅读引文结合你所熟悉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谈谈你对引文中观点的看法:伏尔泰曾说英国诗人的伟大功绩就是他们深刻有力的处理道德观念。

  考察寻常生活中的道德复杂性,这才需要非凡的眼光。

  摘自陆健德《弗雷利维斯和

  五、简述“语境”概念,分析语境构成,结合民间文学的研究实例,分析引入“语境理论”进行文学动态研究的意义。

篇七: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白族的龙文化有什么不一样?神奇的白族龙文化!

  本文导读:

  我们都知道,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神话故事当中,龙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的神兽,而且非常的巨大,拥有着蛇的身子、鹰的利爪、鱼的鳞片、鹿角等等,而且还充满着玄幻的色彩,让人看到了就会深深的对它迷恋。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少数民族白族的龙文化。

  在高度发达的白族文化体系中,白族龙文化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始终贯穿白族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它以当事人和见证人的双重身份接受和目睹着白族文化的形成和完善。在它身上体现着白族文化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和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特征。

  就白族龙文化现象而言,其组成因素中既有反映白族先民原始宗教意识的原生型龙文化,又有源于本民族土壤却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次生型龙文化,而且还有本来产生于异质文

  化体系却为白族文化融摄、改造的复合型龙文化。在白族龙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汉族的龙文化、印度、藏传、大乘显密二宗的龙文化等外来文化对其完善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就其形成过程而言,远古时期的诸夏部族龙文化及三国时期汉民族龙文化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结果基本上导致了白族龙文化的原生型诞生,而初唐后,印度密教、汉传显密二宗及藏传佛教对其的影响,便是形成了次生态型和复合型龙文化,其中尤以佛教对白族龙文化的影响至为关键且巨大。

  白族龙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白族先民氐羌族群就已存在拜龙习俗,加之受到诸夏族群的龙文化的影响,渐形成较强的拜龙意识和崇龙思想。白族中存在的纹身习俗即为拜龙思想的历史见证。据调查,直至近代,大理白族中的段、王、张、杨、李、赵、何等姓氏均有纹身习俗。剑川、兰坪、云龙的白族无论男女都喜穿羊皮衣,羊尾巴保留得完好无损。

  白族纹身历史悠久,史籍多有记载,《南诏野史》中,《南诏历代条》云:“哀牢山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张、杨、李、赵,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于衣后着尾。”此十姓皆为洱海区域白蛮大姓。

  另据杨正权先生分析,《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所记“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的“种人”不惟指哀牢夷,亦指僰人。此僰人即为白族先民的来源之一。

  自称九隆之后,并纹身以避龙虫之害或求龙蛇庇护,可从广泛流行于云南的《九隆神话》故事内涵窥见一斑。《九隆神话》实质上是感生(贞洁受孕)型民族起源神话与民族始祖神话的融合,并已熏染上了王权色彩,积淀着人类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我国《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均详细记载九隆神话故事,另外,该书还记录了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南中,为夷制图谱事,诸葛亮所作图谱着重强调了龙与夷之始祖关系,这既是对《九隆神话》故事历史积淀层和族源起源的肯定,又反映出汉文化中龙作为灵物崇拜阶段的神龙意识向少数民族龙文化开始有意识地渗透。

  仔细分析《九隆神话》内容,可看出九隆神话产生的最初阶段,乃是原始的感生神话。而事实上,正是由于水的联结作用,感生型民族起源故事才得以与龙神话相溶。可以说,从《九隆神话》开始,逐渐演变、产生的各种龙文化中,其最原初、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层内涵正是崇水意识。正是由于崇水意识的深层积淀,白族龙文化才得以生存、发展。

篇八: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老挝佬族与我国壮傣民族的源流问题

  韦健锋*

  云南

  昆明

  65011[摘

  要]

  和其他傣泰民族一样,老挝主体民族——佬族的族源问题在学术界仍有争议。一般认为,佬族起源于中国的百越,主要由广西、云南等地经景洪、越南北部、老挝东北顺流而下进入现在的居住地。中老两国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记载论证了这一观点:我国的《越人歌》能够同时被壮、老、泰等语言破译,说明老挝佬族与我国百越同源;我国南方葫芦神话与老挝葫芦造人传说、九隆神话与老挝坤博隆传说的如出一辙如,为我们勾勒了佬族先民由我国南方地区自北而南迁徙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

  老挝

  佬族

  族源问题

  FromJiuLongtoKhunbolum:theFiliationsBetweentheLaoandtheZhuang-Dainationality

  Abstract:TherearedisputableinacademiccirclesonthefiliationsbetweenthemainethnicgroupofLaoandtheZhuang-Dainationality.Ingeneral,It?sbeliefthatLaoethnicgrouporiginatefromChineseBaiYuenationality,theprogenitorofZhuangandDainationality.TheancestorsofLaostartedfromGuangXiandYunnan,bywayofJinghong,northofVietnamandnorth-eastofLao,tonowadays?residentialregion.FolkliteratureofthetowcountryChinaandLaohavedemonstratedthisstandpoint,forexample:theFolkSongofYUEPeople,the

  FairytaleofCalabash,theFolktaleofJiuLong,theKhunbolum,andsoforth.

  Keywords:Laoethnicgroup;Zhuang-Dainationality;Relations

  *

  韦健锋,男,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讲师、博士

  随着19世纪中叶以来进化派、播化派、社会学年刊派等西方民族学理论的大发展,研究民族包括民族起源问题愈来愈引起人类社会学家的浓厚兴趣。伴随着殖民统治的到来,东南亚各国的民族研究被西方列强以“探险”的名义率先进行,并由此挑起了一百多年来莫衷一是、目前尚无最终定论的泰族族源之争。作为和泰国语言相通、文化相近、地域相连的老挝,其民族源流问题亦颇受研究壮泰民族的学者们的关注。

  我们知道,老挝通常按居住地的高低将其民族划分为老龙、老听、老松三大族系,其中老龙族又称为泰-老族群,包括“佬、泰考、泰岱、泰登、泰丹、泰永、普泰、泰梅、泰蔑、泰听、泰兰、泰勒、泐、藏族和满族等17个民族”

  [1](p38)。老龙族是人口最多的族系,而佬族又是老龙族中人口最多的,是老挝当然的主体民族,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数据为280余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3%※。因此,探讨老挝的族源问题,自然撇不开佬族这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

  民族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古今民族(族群)的发展并非完全是古代的甲民族发展到今天的甲民族,即民族的发展往往非一对一的等同关系,而是复杂的多种模式[2](p16)。常见的情况是:古代的甲民族发展到现在仅仅只是甲、乙、丙、丁、戊等等民族(甚至没有甲)其中的一种,“百越”正是这方面的例子。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老挝的佬族和我国的壮族、傣族以及越南、缅甸、泰国的侬、岱、掸、泰等民族,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它们是同根生的民族,均起源于我国古代的百越族群。诚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所指出:“寮人(即佬族),使用老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泰语相近。……佬族与中国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以及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越南的京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3](p248)

  大多学者都认同上述观点。我国著名民族学家黄惠焜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古代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则是越人诞生的摇篮。越人文化相同,言语相通,支系繁杂,被称为“百越”,“就泰族来源而言,他的祖先是越人”[4](p5,p29)。壮学学者潘其旭教授也说,“不但壮族和泰族有着同源关系,其他的东南亚国家的不少民族如越南的侬族、岱侬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印度的阿萨姆邦、阿含人等都和壮族有同源关系。”[5]申旭研究员则指出,“老挝的老、泰各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其先民为百越。”[6](p16)云南大学的何平教授也持同样观点。他说,“一般认为,傣族及与之有关的境外掸族、老族、泰族均由古代的?百越?族群演化而来,这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

  [7](p86)傣学学者征鹏先生甚至称,“傣、泰、老、掸、阿洪泰等民族,不仅在历史上同源于百越,而且在今天仍是同一个民族。”[8](p8)

  老挝佬族源出我国百越族群的观点,得到了语言学的强有力支持。已故民族学家罗香林先生对古越族语言进行研究后,认为古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而速急,名词的音缀有辅音和连音成分,词序倒置,形容词和副词置于名词之后(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现在的老、泰、掸等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有与古越语相同或相近似的地方。通过对壮语、佬语、傣语、泰语一些基本词汇的比较,我们发现这几种语言的基本词汇相同或近似的部分多达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以上,且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如罗美珍研究员在傣、泰、壮三种语言的词汇中找到了数百个和汉语相近或有对应的词(不包括新借词),“这些词是傣、泰、壮三族人民未分化前的祖先和汉族所共同使用的词。这三种语言同汉语,以及汉藏语系语言的这种密切的关系,说明操这些语言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共同的生活、密切有交往。就地域来说,根据汉、泰目前的距离,很难设想在历史上会使用如此相近的语言。由于距离的障碍,也很难设想汉语对泰语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如果从使用共同或相似语言的民族必然曾经居住于共同或相近的区域这种观点出发,傣、泰、壮三族人民必然同汉族,以及汉藏语系的各民族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居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区。也就是说从语言上来看,傣、泰、壮三族发源于中国,应该是有根据的。”

  [9](p58)罗美珍研究员这里所说的泰族,包括了泰族、佬族等泰老族群内的各民族。近年来,研究东南亚的学者已发现,中国的壮族学者到老挝、泰国访问,无需翻译也可利用壮语同当地人进行沟通。这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壮泰族群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

  如果说语言的相同或相近只能说明壮泰民族的同源问题,那么《越人歌》相继被泰、壮、老等语言破译,则是它们同源于百越族群的佐证。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里记载: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

  ※※

  老挝2005年人口普查时的统计数字

  可参阅:张公谨《傣语与国境外的近亲语言》,罗美珍《从语言让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陶红《壮语与老挝民族固有词汇比较研究》,范宏贵《壮族与傣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壮族与老挝老龙族泰族的渊源关

  云。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鄂君拥楫而歌。一位懂楚语的越人给子皙翻译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便是著名的《越人歌》。韦庆稳先生曾首先利用壮语和泰语对《越人歌》进行了破译,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10]。后来,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利用泰语将《越人歌》的古越语版译读为:

  夜晚哎欢乐相会夜晚

  我好害羞,我善摇船

  摇船渡越,摇船悠悠啊,高兴喜欢

  鄙陋如我啊,王子殿下竟高兴结识

  隐藏心里在不断思恋哪

  另一位语言学家周流溪先生参考郑张尚芳的译读,对照楚译文,利用壮侗语言活材料,并参照傣语、水语、布依语等,重新进行古音构拟,借助古汉语的同源词,复原了《越人歌》的全文,他的释读结果被认为较为接近越人歌的原貌[11]。笔者的同学、广西民族大学的潘岳老师也曾用龙州壮语对照越人歌,“发现歌中的23个字(《越人歌》共有32字,除去重复的,仅有23字)中有17个与龙州壮语相同,比例达73.9%;若用佬语对译,则有20个字相同,比例达86.9%。”[12](184)也就是说,用龙州壮语和老挝的佬语均能对译出《越人歌》。

  二

  以上我们指出并以《越人歌》论证了包括老挝佬族在内的壮泰民族同源于百越的观点。关于佬族与其他壮泰民族的源流问题,还可通过铜鼓文化、稻作文化及鼻饮、文身、居干栏、龙崇拜(老挝称“那伽”信仰)等民俗文化的比较研究来推论,本文则意图从民间文学的视野来阐释佬族与我国壮傣民族间的渊源及其自北而南的迁徙型态。

  相对于众说纷纭的泰族族源问题,佬族作为单一的民族,其起源问题极少有人专门探讨,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泰语民族的一个支系从总体上加以考察。所谓的泰语民族,“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相当广泛的群体,它不仅包括今天泰国

  系》以及覃圣敏的《壮泰族群的渊源》等。

  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和越南的泰族以及这些民族的众多支系,而且还包括了今天中国的傣族,甚至有一些学者在使用这个词时还包括了中国的壮族、侗族、黎族、水族等几乎所有侗泰语的民族。”[13](p216)我们知道,国际泰学界对于泰族起源问题,主要有“中国川北陕南说”、“阿尔泰山起源说”、“中国南方和两广云贵起源说”、“印尼群岛起源说”和“泰国土著居民说”等观点[14]。那么,老挝的佬族究竟属于哪种起源说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掸傣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天的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地区,其先民是后来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阿洪泰等民族。”[15](p121)前述我们已指出,佬族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从百越族群的分布及其变迁上看,“中国南方和两广云贵起源说”应该更符合佬族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的有关传说从某种程度上验证了这一点。

  “人类的起源问题是古代人们十分关心并设法解释的一个大问题。这在各国、各民族神话故事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6](p34)在老挝,流传最广的人类起源神话叫《葫芦瓜》(又译《葫芦传人的故事》)。这则神话版本很多,但主干基本相同。故事说,人类由于得罪了天神,被天神施法术让洪水淹没大地,人们全部被淹死了。后来,曾经下凡的三位天神想念人间生活,便请求天王让他们再次下凡来重建人间的一切。三天神用天王赐予的大水牛把一块荒地开辟成良田,并把开垦出的那块地叫做“纳内爱奴”(“小水田”之意)。那头水牛死后,它的鼻孔里长出一株葫芦藤,并结了一个大葫芦瓜。三天神听到葫芦瓜里有人类喧闹的声音,便用烧红的铁棍去戳钻瓜皮。葫芦瓜被戳穿后,人类便从被戳通的小孔里钻出来。最先出来的是老听族(孟-高棉语族),其次是老龙族(泰老族群),最后是老松族(苗瑶族群)[16](p34~36)。这则神话向人们展现了孟-高棉语族、泰老语族和苗瑶语族三个族群相继出现在老挝版图上的历史概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以稻作为主的老挝农耕生活。

  类似这样“洪水过后人类灭绝”的葫芦造人母题在我国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布朗族、彝族、佤族等众多南方民族的神话中均出现过。虽说葫芦造人象征的是母体崇拜的文化内涵,但它们在内容和情节上的“雷同”绝非偶然。我国学者多认为,“老挝地区的葫芦传说来源于中国。”[17](p214)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稻作文化的发祥地在我国的长江流域”[18],这和历史上百越民族的分布及其活动区域是基本吻合的,这就不由让人产生这样的推想:同源于百越的佬、泰、掸等泰语民族是从长江中下游几经辗转到达今天的驻地的。

  日本学者饭岛茂曾指出,“由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使东南亚地区难以保留历史的资料与文物,在研究东南亚民族的形成时,不能不依靠某些传说和神话。这些材料大致表明:东南亚民族的形成与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从北方的?故乡?向南方迁移这样一个民族大移动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19]我国的九隆神话演变为老挝的坤博隆传说,可谓印证了饭岛茂的这一说法。

  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地区最早出现在汉族史书中的神话。最早记载九隆神话的是东汉杨终的《哀牢传》,此书早佚,但《风俗通》、《后汉书·哀牢夷传》、《华阳国志》等诸书有相关记述。《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曰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若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倍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与龙倍坐,因名曰元隆。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长。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著十尾,臂、胫刻纹。元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

  老挝有一个关于老龙族起源的传说,和九隆神话如出一辙:“很久以前,在今天中国大陆的四川省边界,紧靠群山的湄公河谷(即澜沧江)住着许多人,其中有一个妇人,她生有九子。在她怀第九子之前,据说她有一次去湄公河边打鱼。在打鱼时,漂来一根粗糙的树干触着了她的腿,从那以后她就怀了第九子。当这个儿子长到一定年龄时,她母亲带着他又到河边打鱼,正在这时,一条蛇游了过来,问她:?我的儿子在哪儿??慌乱之中,她只喊了一声?九隆!?便撇下儿子逃走了。蛇舐了小儿子的背。后来当九个儿子长大成人后,小儿子成为他们中最聪明的一个,成了当然的领袖。这个女人所生的九个儿子就成了老挝人的始祖,并因此而被称为哀牢,意为老挝兄弟。”[17](p213)

  至于九隆神话中的“十子”到了老挝何以成了“九子”、“元隆”为何成了“九隆”,这里不再论述。我们要知道的是,我国的九隆神话缘何成了以佬族为主的老挝老龙族(群)的传说呢?“这显然是由于泰佬人的迁徙,把它传播到老挝去的。”[17](p213)

  郭沫若同志曾说,“民间文学给历史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的确是这样,因为“少数民族的历史,很少文字记载的依据,大量材料要从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学

  中去发掘,所以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几乎成为少数民族的历史教科书。”

  [20](p44)不仅少数民族,其他缺乏文献记载的民族的历史,都可从它们的民间文学中觅知一二。我国葫芦造人传说和九隆神话的老挝本土化,为我们勾勒出了佬族人由我国南方地区自北而南迁徙的大致轮廓。难怪饭岛茂先生说:“从历史上可以明显地看出,在东南亚大陆上,确有从北方向南方的民族移动的痕迹。”[19]

  三

  从文学的视角探讨老挝的民族史,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不得不提。传说的主人公名叫坤博隆,他被认为是老挝的开国始祖。以其名字命名的书面作品《坤博隆》,成为研究老挝古代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老挝国学大师玛哈西拉·维拉翁认为《坤博隆》是“老挝最古老的即老挝的第一部史书”,是“老挝的历史传记”。我国学者贺圣达教授在《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一书中也指出,《坤博隆》的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16世纪以前,有关坤博隆的故事仅限于口头传说。1503年,维苏拉腊王下令维森寺的住持高僧帕玛哈帝銮龙和帕蒙坤细堤昭将该故事编撰成书,书名叫做《坤博隆的故事》。这是《坤博隆》的第一个文字版本,此后又有《坤博隆的传说》、《坤博隆传》等共5个版本,我们统称之为《坤博隆》。另外4个版本分别编写于公元1567年、1627年、1705年和1856年[21](p91),每个版本在内容上虽有增有减,但变化不大,都是根据民间传说整理而成。第一个版本的《坤博隆》记事“起于坤博隆从孟天来到?纳内爱奴?这个地方建立城邦(来自云南,然后建?孟?于景洪至奠边府一带),止于维苏拉腊王统治时期(1500~1520)”[22](p62)。此后的版本及其他老挝史书,都以第一版《坤博隆》作为脚本和史料依据。

  无论口头的或书面的《坤博隆》都有这样的记述:泰老族群在首领坤博隆的率领下自北向南迁徙,最后定都于孟天。坤博隆“将他的七个儿子分别派往孟刷(琅勃拉邦一带)、巴甘(川圹)、安南、罕达瓦底等七个国家(孟)进行统治”,其中长子坤罗被派去治理孟刷[16](p50)。另据《南掌纪年》记载:“在老族首领坤博隆的长子坤罗率领民众自勐天(今越南北部奠边府一带)来到南掌国的时候,琅勃拉邦一带已有一个由当地土著建立的国家,叫做勐斯瓦(MuongSwa,又译勐爪哇、勐骚、勐兆等)。勐斯瓦一名,是根据这个王国的创始人坤斯瓦的名字得名的。在老族首领坤罗率众来到的时候,正是坤斯瓦王系的坤干哼统治之时。此时坤罗率领民众从勐天沿乌河

  而下,来到勐斯瓦北边的湄公河边,与坤干哼及其子孙大战,最后把坤干哼及其子孙逐走,建立了老族人的王系。”[23](p325~326)

  鉴于《坤博隆》、《南掌纪年》的史学价值,笔者认为:两部作品所反映的包括佬族在内的泰老民族自北方的中国迁徙到孟天,再由孟天迁往琅勃拉邦、川圹等地并取代孟-高棉民族成为当地的统治者这一情况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说泰老民族中的某一支系是沿着这样的路线进行迁徙的。另一老挝民间传说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大约在公元六、七世纪间,在华南各省的一些泰族人驶船沿着红河、马江进入越南,又沿着南乌江、湄公河进入老挝;沿着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进入缅甸和泰国,在老挝的泰族人叫泰老,在缅甸的叫做泰雅,在泰国的叫做泰逻”,“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泰老族从中国南部的云南、贵州逐渐南迁到老挝来以后,就渐渐地把当地土著人老听族挤上山,自己定居在琅勃拉邦省至占巴塞省一带的湄公河两岸。”

  [24](p12,14)

  泰国学者、《老挝史》一书的作者姆·耳·马尼奇·琼赛认为,老挝的坤博隆传说照搬了南诏国的历史。“最著名的南诏王,中国人称为皮罗阁,老挝人叫坤博隆”,“坤洛,中国人称为阁罗凤,是坤博隆的儿子”,“在皮阁罗和阁罗凤时期泰族的版图十分辽阔……,其中皮罗阁就曾建立了芒滕(按:即孟天)这个城市(越南人称它奠边府)。皮阁罗派他的儿子从卡族人手里夺取了琅勃拉邦,建立琅勃拉王国……在皮阁罗的多个儿子中,切壮亲王被派去统治川圹;楚松亲王统治西双楚泰即东京;克隆亲王统治甘蒙;英亲王统治大城。在缅甸被皮阁罗征服后,建立了木邦(即现在的孟洪)和兴威。”[25]琼赛的观点虽不足取,“南诏国由泰族建立”一说也已被推翻,但他说“皮罗阁(即坤博隆)建立孟天、阁罗凤(即坤洛)掌权琅勃拉邦”和老挝民间传说、史书记载却是基本吻合的。

  四

  前述我们探讨了以老挝佬族为主的泰语民族的源流问题,并认为佬族起源于我国的百越族群。“中国南方是百越的故乡,而老挝的泰老民族先民不是当地的土著,其结论必然是从中国南方迁去。”[6](p16)从中老两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历史价值上看,佬族主要是从云南经景洪、奠边府(孟天)一带进入老挝的。至于佬族自云南迁徙到现居地的时间,是否如老挝传说所说的那样“大约在六、七世纪间”,目前尚无法考证。有学者从音韵学的角度考证认为,“哀牢”的“牢”即老挝的“老”或

  “寮”,“哀牢”即“老挝兄长”之意,并由此得出“老挝人的祖先建立了哀牢国”的结论。净海法师《南传佛教史》一书则说:“老挝族系自百越民族演化而来,以僚人为其主要血统,古称?哀牢夷?”。东南亚问题专家、华人学者宋哲美也认为,“……哀牢民族沿湄公河南下,移殖于现在的泰国、缅甸、老挝地区。到达老挝境内的哀牢,就渐形成以后的老挝。又称哀牢(夷)或僚族,亦有称为老挝族的。”[26]缅甸的陈孺性先生及我国学者段立生、申旭、何平等也认为哀牢是泰老民族的先民。如果哀牢确系老挝族(以佬族为主)的祖先,而哀牢夷在蜀汉之时已遭征剿,那么佬族应该在蜀汉时代就已开始向南迁徙。“在公元5世纪至8世纪这一时期,一些主要的泰族支系已经在越南北方的黑水河流域和老挝最东北边和邻近中国的一些地区定居下来了。”[13](p263)到14世纪的时候,佬族首领法昂已在川铜(今琅勃拉邦)建立起盛极一时的澜沧王国。

  尽管佬族迁入老挝的确切时间和线路仍有待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拉古伯里、杜德等人的“中国压迫论”、“七次南迁说”中所说的佬族迁徙的年代和路线,同他们的“南迁论”一样,是站不住脚的。

  [1]马树洪、方芸.列国志·老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4]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5]潘其旭:2004年5月28日在《壮学丛书》首批重点项目成果介绍会上的讲话

  [6]申旭.老挝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2006,(5)

  [8]征鹏.试论傣泰是同一个民族[J].云南文史从刊,1993,(1)

  [9]罗美珍.从语言让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J].民族研究,1981,(6)[10]参见韦庆稳.试论百越民族的语言[D].北京:百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1]参见周流溪.《越人歌》解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12]潘岳.壮族与佬族丧葬语言文化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壮学(第一辑),2006[13]何平.中南半岛民族的渊源与流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4]详见陈吕范.泰族起源问题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15]王文光、周芳.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6,(3)

  [16]老挝社科院编.老挝文学[M].万象,老挝教育部出版社,198[17]嵇立群、芮信主编.中国文化杂说·中外文化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8]参见裴安平、熊建华.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M].武汉:北教育出版社,2004[19](日)饭岛茂.东南亚社会的原型——从文化人类学来考察[J].马宁,译,东南亚历史译丛,1982,(2)[20]

  吴蓉章.民间文学理论基础[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21]老挝新闻文化部编.老挝历史(古代和当代史)[M].万象,2000年出版,

  [22](老挝)玛哈西拉·维拉翁.文学的功用[M].万象:老挝国家图书馆出版发行,1996[23]秦钦峙、赵维扬主编.中南半岛民族[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4](老挝)富米·冯维希.老挝和老挝人民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胜利斗争[M].蔡文枞,译,人民出版社,1974[25]参见(泰)M.L.琼赛.老挝史[M].厦门大学外文系翻译小组,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26]宋哲美.中寮文化关系[J],载新加坡版《东南亚研究》第1卷

篇九: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民间文学: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艺术形式。

  直接人民性:直接表现人民的思想情感

  集体性:民间文学是群众创作、群众流传,并具有群体性思想感情和为群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传承性:民间文学以固定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

  立体性:民间文学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日常生活现场来“表演”。

  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一)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一致

  民间文学创作活动常常是伴随着物质生产或生活一道进行的(二)在场情境的审美方式

  (三)重复经历的审美体验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性情真

  朴素美

  音乐性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融入的方式:(1)直接嵌入。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2)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作家在利用民间文学的题材时对民间文学进行解构,并进行改编和提炼,以表达作家的主体思想和情感。

  (3)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熟悉民间文学的作家们在营造叙事结构、塑造主人公的时候往往在不自觉中或隐或显地运用民间文学中的“原型”。

  鲁迅:士大夫是要夺取民间的东西,将竹枝词改称文言,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

  民间文学的实用价值:1、在集体劳作中的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民间文学采录与整理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搜集

  全面搜集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各民族、各地区所流传的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材料都发掘和搜集起来。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求:

  (一)对各种体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曲艺等)的民间文学作品都要搜集。

  (二)对同一作品的各种异文(即各种“版本”)要尽可能搜集。

  (三)自古至今产生和流传的作品都要尽量搜集。

  (四)内容进步优秀的和落后低劣甚至反动的作品都要搜集。

  (五)口头流传和书面流传的作品都要搜集。

  (六)要搜集与作品有关的其他材料。

  二、忠实记录

  三、慎重整理

  为研究目的而整理:(不改变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情节和结构、人物和体裁、语言风格)

  为普及目的而整理:删除明显的糟粕内容、调整不合逻辑的情节,补全残缺不全的结构,修饰不合理的细节、订正不规范的口语,洗刷粗糙语言,提炼啰嗦语句,改用或注释方言土语

  整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和突出民间口头创作的本来面貌。

  神话概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的本质:1.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2.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

  3.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

  古代神话的保存和流传: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云南镇沅县拉祜族苦聪人的人类起源神话属于自然变化一类。

  族群起源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

  。瑶族、畲族的盘瓠神话

  文化发明神话:神农作琴、瑟,发明医药;蚩尤作兵器;伏羲制定嫁娶之礼

  神话的艺术特征:1.真实又神圣的叙事

  2.奇丽荒诞的幻想

  神话的文化价值:1.神话展示了人类在童年时期拥有的不懈求知、探索和创造的宝贵精神,和改造世界的顽强意志、无畏胆魄。

  2.神话是后世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对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有模塑的作用。

  历史上的主要神话学派及其对神话的解释:(一)隐喻学派

  (二)历史学派:孔子、司马迁,把神话情节曲折地解释为历史事实的传奇性描述。

  (三)语言学派:马科斯·缪勒,语言疾病说,“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五)心理学派:弗洛伊德、荣格,强调人的潜意识在神话形成上的作用,并用性本能冲动来解释神话故事的角色行为。传说与历史:

  联系:

  1.传说真实地表露和抒发了民众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情感和评价。

  2.历史题材的传说的讲述对象大多数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或事件,而且常常有“遗迹”可循。

  区别:

  1.反映社会的方法不同。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时经过了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不是严格地再现社会本身。历史记载要求对事实进行实录直书。

  2.历史观不同。传说能够真实地表达民众基于历史事实所作的评价,而历史记载一般要考虑当政者的观点,反映官方的正统历史观。

  3.取材的角度不同。传说从艺术角度取材,往往选取人们感兴趣的一些人物或事件的某一个侧面来讲述生动的故事。而历史通常对在历史进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作正面、全面的记述。

  4.历史一般是不能变更的,而传说总是在传播中发生变异。

  传说与神话:

  联系:

  1.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和神话交织在一起。如大禹,他变成熊钻山引水是他在神话中的形象,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他在传说中的形象。

  2.传说和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3.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如杨柳青年画传说中的年画会“鼓”。

  区别:

  1.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叙述的是史前时期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创造等相关内容,是原始先民运用原始思维对自然和社会生活形象化表达的产物;传说的主人公通常是人,叙述的是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风物习俗来源,是民众有意识艺术思维的结果。如:皇帝战蚩尤与赤壁之战传说

  2.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先民不自觉思维形成的,而传说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3.在表演情境上,神话常由部落首领或巫师在特定场合唱诵,伴有固定仪式,具有神圣性,能唤起先民的敬畏感;传说则不具备这些,虽在讲述者和听者看来是真实的,但传说“另一个无可争辩的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演进,相信它的人就越来越少”。

  传说与故事

  联系: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如田螺姑娘故事与螺祖庙、螺州等传说。

  区别:

  1.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联系,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

  2.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时间与地点与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民间故事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3.民间传说的幻想受“传说核”制约,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限制。

  地方风物传说:

  1.山川名胜传说,如九里山的传说。

  2.物产传说,烙馍馍与辣椒鸡蛋的传说等

  3.动植物传说,十二生肖的传说、含羞草的传说等等。

  传说的艺术特征:

  1.表述方式的“可信性”。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有的学者曾将它概括为“四固定”,即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事件固定,这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叙事内容具有可信性。

  2.传说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如孟姜女哭倒长城、杨柳青画上的驴下来为穷苦人拉磨,使在现实中冤屈难伸或穷愁不堪的民众在传说里达成了心愿,获得了情感的慰藉。

  3.相对固定的传承区域。民间传说的形成与流布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传说圈:民间传说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通常会形成相对固定的“传说圈”

  4.解释的虚拟性与多样性。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箭垛人物形象。

  传说的价值与功能:

  1.民众口传的历史。在无文字时代,知识的传承全凭人们的记忆。在这段阶段,传说就是口传历史。

  2.民间传说的文化史价值。民间传说保留下来的古代生活和习俗的信息,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文化史价值

  3.文化认同价值。民间传说在特定区域和群体中流传,不仅解释了当地习俗或族群的来源,还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功能。

  4.娱乐和教育价值。民间传说的讲述作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民众在系统管理的体力劳动之余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5.文艺审美价值。民间传说在艺术创作上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夸张、渲染、幻想、变形等手法来创作,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传奇的情节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既给人真实感,又曲折离奇,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带给民众以审美享受。

  “AT分类法”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

  索引的方法。

  民间故事的类别:幻想故事

  这类故事的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1)魔法故事

  画中女、田螺姑娘

  2)宝物故事

  聚宝盆、宝葫芦、神笔

  3)动物故事

  猫狗结仇、猴子捞月、稻草人等等。

  民间笑话:一种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它通过辛辣的讽刺和机趣的调侃,一针见血地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画龙点睛地凸显出民众的智慧和才干,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民间笑话:

  (1)揭露与嘲讽笑话

  《太太属牛》讽刺了无耻官员的贪婪

  (2)讽刺与幽默笑话

  《兄弟共靴》

  揭示与讽刺了人们合作共事时所产生的纠葛与褊狭心理。

  有无较为明显的讽喻和哲理性,是民间寓言与动物故事的区别所在。

  民间故事与幻想:1、民间故事借助幻想

  2、民间故事的虚构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故事中的幻想性质也有所不同,对生活与人生理想的艺术表述也有所变化。

  民间故事的内容特征:1.在人类社会早期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故事,内容多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黑马张三哥》

  2.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在古老的故事继续流传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表现社会矛盾冲突的故事。《百鸟衣》

  3.直接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立足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幻想和虚构

  民间故事的艺术特征:1.泛指的主人公,模糊含混的故事时间、地点

  2.程式化的人物设置与情节结构

  3.类同的情节构思,“二元对立”的形象(民间故事“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十分突出。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美与丑都是作为性格类型互相对立地存在着的。)

  民间故事的传承特征:1.传承时间与场所的非固定性

  民间故事的价值:

  1.文化价值

  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心理结构的一种物化形态,向我们真实地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生活风貌及心路历程。

  2.教育价值

  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各种知识的传授。间接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社会成员的习俗养成及道德规范的培养。

  3.心理补偿价值

  民间故事对民众的心理补偿,所激起的主要不是官能享受的快感,而是进行生存斗争、进取的欢乐。

  民间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

  时政歌:《桓灵时童谣》、《迎闯王》

  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贺新房》

  朱自清所著《中国歌谣》

  80年代《中国歌谣集成》成为中国歌谣学最具权威性的划时代成果。

  民间歌谣的特征:

  (一)情意真切,袒露心声

  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本无句句真。

  (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

  1.四句头

  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刘三姐》

  3.十字调

  十个字一行、每行采取三三四的结构形式,上下句相对,灵活自由地由若干行构成一节或一首。

  4.信天游与爬山调

  民间歌谣的价值:

  1.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3.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

  4.影响文人创作

  民间叙事长诗: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

  民间叙事长诗与史诗: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国家形成的初期,是在神话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型口头创作;民间叙事长诗则多为阶级社会的产物,没有史诗庄严的特点、宏大的规模、总汇民族知识的功能。

  民间抒情长诗: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

  (1)抒情与叙事

  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一部分首届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

  2)限知与全知

  民间抒情长诗多以第一人称进行抒情。民间叙事长诗多以第三人称叙事

  少数民族的民间长诗《阿诗玛》

  徐州民间叙事长诗:《胡打算》

  傣族《娥并与桑洛》(近似汉族梁祝悲剧的故事)彝族《阿诗玛》

  民间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首先,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其次,民间叙事长诗往往在故事讲到动人之处插上一段抒情,或在长诗开头设置抒情序曲,形成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结构。

  再次,民间叙事长诗还擅长运动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表现手法进行叙事描写,使情节、人物饱和着浓烈的情感,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史诗的类别:

  1.创世史诗

  彝族的《梅葛》。2.迁徒史诗

  3英雄史诗

  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

  《格萨尔》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我国新疆卫拉特地区是《江格尔》的故乡。英雄史诗《玛纳斯》以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二小”,即小旦、小丑,或“三小”,即小旦、小丑、小生戏。

  江苏柳琴戏是流行于徐州一带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

  民间小戏的主要内容:

  1、反映平凡有趣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

  2、反映爱情婚姻生活,歌颂纯真自由的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3、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鞭挞剥削者和压迫者,反映广大民众朴素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智慧。

  以歌为主的民间小戏来源于民歌,如晋中秧歌《偷南瓜》;以舞为主的小戏,如山西“左权小花戏”

  中国古代宗教仪式的最初形态有三种:蜡、雩和傩。傩成为民间小戏的源头。傩戏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演员带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民间戏曲的分类系统

  (一)花灯戏系统

  《三访亲》

  (二)花鼓戏系统

  《刘海戏金蟾》

  (三)采茶戏系统

  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伴随着有趣的舞蹈动作,小丑要走“矮子步”,小旦要表演“扇子花”,《挖笋》

  (四)秧歌戏系统

  秧歌戏的特点是化妆表演,重舞不重唱,动作很大,大扭大作,《偷南瓜》

  (五)道情戏系统

  (六)道具戏系统

  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也叫“傀儡戏”。

  快书与快板曲词的不同:快书,一般都表演故事性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中、长篇节目,曲词的韵辙通常是每个回目一韵到底;快板一般只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不注重故事人物,而以抒情或议论见长,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称为“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

  评书、评话内容:一是金戈铁马,称为“大件袍带书”,主要表现敌我征战、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二是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写结义搭伙、除暴安良、比武竞技、攻山破寨等。三是烟粉灵怪,主要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创作而来,多表现神异鬼怪、狐妖蛇仙等题材,以虚幻的艺术形象表现人间现实。四是世情书,讲述现实生活特别是市民生活中的人情世态、悲欢离合等内容

  根据侯宝林考证,相声的名称经历了“像生——像声——相声”的发展历程。

  对口从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三种。

  生活谚语:烧火要空心,为人要忠心。宁交双脚跳,不交眯眯笑。

  风土谚语: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评书的结构手段主要靠“梁子”、“柁子”、“扣子”

  “梁子”: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

  “柁子”:一部作品的主要情节,是多种矛盾、多种线索的纽结点和高潮。

  “包袱”:相声艺人的比喻说法,指的是相声里精心组织的笑料。

  垫话:相声的开场白,其作用在于渲染气氛,集中情绪,吸引观众,引入正题。

  瓢把儿:相声中“垫话”和“正活”之间的过渡段,主要作用在于垫砖搭桥,交代人物身份,提供故事线索等,为引入“正活”做铺垫。

  民间谚语: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为流传的、简洁凝练的、具有一定认识和教育作用的定型化语句。

  民间谜语:善用比喻、拟人、蝉联等表现手法。“拱桥难过,花马难骑,花带怕捆,绣球难踢”(虹、虎、蛇、蜂窝)。

  分扣法

  望穿:十五贯。

  加法

  好山好水:崔淮

  减法

  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也

  谐音法

  增加十两:天津

  比较法

  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老九的兄弟─老实。(老十)

  歇后语:一种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前一部分说出一个譬喻性的语言片段,后一部分是目的语

  谐音歇后语:歇后语里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后一部分在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

  喻意歇后语: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

  对联:民间流行的一种实用文字,以对偶的双句结构为特点。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方面表现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上下联是相反或相对的两类事物,或者是一个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照,相反相成。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说,两句衔接紧密,如流水不断,故又称“流水对”

  如: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顺口溜: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等,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绕口令: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又称“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

  对联特征:①字数相等。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②词类相当。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③结构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④平仄相对。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篇十: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

  [摘

  要]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皆博大精深,有着各自的文化渊源,它们是文化的源头,它们的异同可以直接反映到当时社会人文情况。本文就此作一番探索。

  [关键词]希腊神话

  中国神话

  一、来源不同

  希腊神话明显的家族色彩,蕴含着一条血缘的纽带,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脉络。在希腊神话中,混沌神卡俄斯自行生下地神该亚、爱神埃罗斯、夜神埃勒罗斯。地神该亚后来生下天神乌拉诺斯,二者结合生下了由六男六女构成的提坦神族;乌拉诺斯最小的儿子克拉诺斯在其母鼓动下,此后推翻其父,又与其姐瑞亚结合,生下了一批所谓的“新辈神”;出身其中的宙斯同样在其母支持下,联合自己的兄弟姐妹,经历了十年的时间,打败了父亲,成为了第三代神王,并娶其姐赫拉为后,生育了众多奥林匹斯圣山上的主神。①关于这些神的故事构成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还有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英雄人物的,其中的英雄大多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式的人物,有名的例如赫拉克勒斯、阿喀琉斯等。这些英雄都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于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勤劳勇敢等品质的称颂和向往。从希腊神话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它们的产生背景,例如,在关于老一辈神的神话中,所发生的神权更迭,都是儿子在母亲的鼓励下,推翻父亲的统治,这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中的母权制的特征;到了宙斯时期,我们所见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众神都将其视为“一家之长”,这又表现出了父权制的特征。而新神的出现,我们看到的则是要么是母子结合所生,要么是姐弟结合所生,这些又有着原始社会中的群婚制的印记。

  在中国孕育出的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原古人民对于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其内容涉及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盘古开天地),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商星、参星永不见面),又包括人类的诞生(女娲造人),这些展示了“自然与人类

  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②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地区,但是两类神话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始阶段产物。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类自身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缺失,对于自然界的现象难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时人们便借助想象去解释自己周围的自然现象,将各种自然变化的动力归因于神的意志和权力,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神话也就由此产生。从具体方面来看,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又存在区别。

  二、时间各异

  首先应该看到,二者产生的历史时期有先后,起源于爱琴海区域的希腊神话大约出现在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早期这一阶段,而中国神话则发轫于母系氏族社会,时间上早于希腊神话几千年,这也对后来二者的流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者,二者产生的地域环境也存在差别,希腊大部分地区群山林立,土地贫瘠,农业很难开展,但是近海的优势,使希腊人在海上贸易中大显身手,最终发展出了商业性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中国神话的发源地是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形成了与希腊的商业文明截然不同的农业文明。第三,二者在神话观念以及神话观念在神话观念方面,希腊神话中的众神拥有着凡人所没有的法术,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被高度人格化,大多数神摆脱了兽形妖灵的模式,在希腊人的观念中,神、人是同形同性的。于是,我们在希腊神话中看到的众神,有着凡人的体形,以及凡人所有的喜怒、好恶、欲望等情

  感,而且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宙斯的风流、赫拉的极强嫉妒心,赫尔墨斯的虚荣等,众神并没有被塑造成抽象道德的化身。平日里众神聚居于奥林匹斯山巅,宴饮作乐,谈笑欢娱,有时也降临人间,参与人事;有时竟更会因某种原因,涉足于人间争斗(如特洛伊战争)。神与人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腊神话更像是“人话”。

  比起希腊神话而言,中国神话中的“神秘”色彩则浓厚了许多。在原始先民的观念中,“神”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神的世界是难以洞悉的,与人的世界是判然有别的;可以说,“神”在先民的心中庄严而又肃穆。对于“神”,他们是既恐惧又崇拜。具体到神的形象,也与人是不同的类别,中国神话中的“神”十分奇特,通常是与“怪”相联系,甚至从中能够追寻到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痕迹。例如,创造人类的女娲是人面蛇身,神农氏是牛头人身,即便是象征和善的吉神泰逢,虽然形状像人,但其身后则拖着一条老虎的尾巴,至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则更为怪诞:人的脸,猪的嘴,麒麟的身子,猪的足。③这些神的形象,都是典型的鬼灵精怪,给人一种敬畏感。此外,中国神话中的“神”不像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那样,具有人的情态和内涵,他们的个性大多平面化,而且与生俱来,恒定不变,有时还成为某种抽象道德的化身。例如,女娲的身上始终体现的是仁慈善良的母性精神,而开天地的盘古,逐日的夸父,则被赋予了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富有牺牲的精神。总之,在中国神话中的“神”身上,不管是外形还是内在,都很难找寻到凡人的踪迹,缺少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

  造成东西方这种在神话观念上的差异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说,与神话所产生的时期是有一定关系的。希腊神话出现的时间,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已经站在文明时代的门槛上了”。那时人的自信力已大为增强,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力量、才智与奋斗精神,在古希腊人眼中,神不是什么奇特怪异、使人为之恐惧的偶像,他们所崇敬的众神只不过是比人高一级的动物,他们也有流传方式上则存在着更为明显的分野。

  着人的七情六欲,有着与人类近似的烦恼,是具有人的禀性的行为实体。甚至有时连人间英雄都敢于向他们挑战,例如赫拉克勒斯就曾箭射冥王,逼迫其交出三头的狗。在向众神表达自己的崇敬时,古希腊人认为没有必要为此而进行祷告、苦修,应该是与神灵同乐,通过体育、艺术等形式来展现人类的情感,使人神能够并肩欢娱,欢度快乐时光。

  ④再来审视中国神话,在其出现的时候,先民们在自然面前还是相当渺小的,对于自然现象,他们有着很强的恐惧心理,原始宗教观念中的图腾崇拜又使得他们对于神灵顶礼膜拜。在他们的头脑中,神是神秘莫测的,对人类的灾难祸福有着绝对的支配权,人神界限分明,不可逾越。先民们对于神灵的既恐惧又崇拜的复杂情感,同古希腊人对于神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而各自神话中“神”的形象大相径庭也就不足为奇了。

  艺术特征

  在神话的艺术特征方面

  ,希腊神话比起中国神话,显得更为丰富。首先,希腊神话的故事性极强,其中的故事普遍具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娓娓道来,例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其次,想象力极强,希腊神话不仅把万事万物拟人化、神话化,而且将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现象拟人化、神话化,入情入理,创造出了鲜明的形象和意境,例如,潘多拉魔盒的故事,魔盒

  被打开后,人间从此有了灾害、病魔、不幸与罪恶;再者,富有哲理性,希腊神话在具有情趣的同时,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也可以感知到,例如西绪福斯得罪

  众神后,被罚每天推大石上山,快至山顶时,大石又轰然滚落至山脚,西绪福斯不得不继续重复工作,永远进行这种循环不止却又毫无意义的劳动,这种意象后来曾被学者阐发,诠释出作为主体的人的无奈。

  中国神话在这一方面,则表现得较为简单化。神话的基调一般较多地反映出与自然苦斗的不妥协的精神,表达人们对英雄神的歌颂,在内涵方面没有希腊神话那样充满情趣,这方面的代表有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在哲理性方面

  ,虽然在精卫填海等神话中也具有一定的哲学意蕴,但是这类神话的主旨是通过

  对实际活动的描写,以此来肯定赞扬与自然斗争的精神,至于哲学意义方面,并不是表现的重点,因而中国神话也就缺少希腊神话蕴含的那般丰富而朴实的哲理内涵。

  二者在艺术特征方面存在的这种差别,原因在于,商业贸易中的机遇与风险的并存,使得古希腊人更为注重个人的才干,再加上其所持有的天人对立的世界观,古希腊人多注意对客观外在的事物进行冷静的分析,以图可以战胜自然。这种观念反映到神话中,其意蕴也就多充满人的自信,富含智慧与哲理。而中

  国神话中

  “神”的无所不能,相比较而言,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信心都比较逊色。农业的主导性,使得先民面对现实时,“重实际而黜玄想”,导致在神话中多是对生活艰辛的描述,对美好理想的阐发,却缺乏哲理上的凝重性。而且,直观的思维模式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也使得先民往往浑然整体的直观事物,不注重对事物进行内在的剖析。流传方式及影响在流传方式上,可以说希腊神话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⑤著名的《荷马》

  一切伟大作品里经常复现的基本故事。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神话在文学中的地位更加显要,诗人文学家纷纷用神话故事作为史诗》就是在希腊神话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则是利用长诗叙述了诸神的由来和谱系,对希腊神话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古希腊悲剧作家的大部分剧作,也多取材于希腊神话;大量的希腊美术、雕塑作品也多是以希腊神话的内容为素材的。在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在罗马作家的作品中,依然可见希腊神话的影子,如奥维德的《变形记》

  ,内容几乎是对希腊神话的全面转述,只是将众神的希腊名称改用了罗马名字而已。

  希腊神话作为西方文明最早的艺术结晶和文学样式,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在文学方面

  首先表现为神话故事对英美文学内容的影响。文学评论家弗莱(NorthropFrye)指出,神话是一切文学作品的铸范典模,是人,无一不从神话中获得灵感,撷取思想和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名篇。譬如莎士比亚的《特洛伊罗斯和克瑞西达》,弥尔顿的《失乐园》,济慈的《恩底弥昂》,雪莱的《阿多尼斯》,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诗章》等等。希腊神话中的某些故事还经常为历代英美文人所用,表现了神话的经久不衰的魅力。譬如自从古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

  斯创作了著名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以来,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先后出现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普罗米修斯》、雪莱的《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及美国诗人朗费罗的《普罗米修斯,或诗人的先觉》等作品中。英美文学史中的许多关于夜莺的诗歌,如济慈的《夜莺颂》,柯勒律治的《夜莺》,马修阿诺德的《菲

  洛米拉》,史文朋的《伊蒂拉斯》等,皆出自古希腊神话关于菲洛米拉如何变成夜莺的故事。

  在价值观方面,希腊神话中以世俗个体自由为重心的人文精神,对于西方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平等、自由、民主欧美人本主义核心精神都有着直接影响。希腊神话对于西方社会的宗教、艺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前者如,献给希腊神话中保护神雅典娜(Athena)的、古希腊建筑和雕塑的典范

  —

  ——巴特农神殿,所反映出的泛神论(Pan2theism):即非基督(paganism)的观念形态,催促了神论(monotheism),包括犹太教(Judaism)、基督教

  (Christianity)的尽快到来。后者如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Raphael),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等大师运用希腊神

  话主题作的画已经成为不朽巨作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反观中国神话,对后世的影响就要小了很多。由于年代久远,缺少系统的加工和保存,中国神话在古代的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的比较集中外,其余的则是零散分布,而且就是记载下来的神话也多为片断,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神话不多。此外,神话在流传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被

  抹杀殆尽。因为这种形象在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很难被纳入正统的历史源流中

  “,其文不雅驯,缙绅先生难言之”。还有一个原因是,从春秋早期开始

  ,神话被大量历史化了。也就是对早期的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进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基石,这就使得神话几乎成为了史传文学,原有的形态逐渐消亡。对神话进行历史化的当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孔子本人就曾身体力行。例如,神话中说

  “黄帝四面”,意思是说他有四张面孔,而孔子则认为是黄帝分派四人分治四方,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此谓“之四面也”。⑦至于历代史学家,也力图使神话历史化而去其夸张浪漫色彩,如在《史记》中,司马迁就把黄帝与蚩尤的战争,看作是天子(黄帝)讨伐叛逆诸侯(蚩尤)。⑧中国神话在这种后人的非文学处理之下,难以发展成为如同希腊神话那样规宏大、结构多变的神话文学。再者,中国传统文学极力反对创作中的荒唐不实之言,神话中奇特的想象以及浪漫的文学魅力自然不会产生什么广泛影响,相反,在神话历史化中,这些特点丧失了不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神话终究无法像希腊神话那样,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化的最大成就,其在西方历史,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着至尊的地位。它在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价值观、宗教、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通过以上对二者在神话脉络、神话观念、艺术特征和流传方式及影响四个方面的差异考查,可以反映中西文化、中英文化的异质。

  ①参见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同。《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②韦勒克、沃伦著:中译本,第206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文学理论》

  ③参见袁珂著:,巴蜀书社,1993年版,下同。《中国神话通论》

  —120—

  ④王祖爵主编:,第20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奥林匹克文化》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⑥郑克鲁主编:(上),第1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文学史》

  —121—

篇十一: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引言

  我们从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人首蛇身”的形象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例如:伏羲与女娲,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这些“人首蛇身”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或者标志,它具有及其丰富的内在含义,表现出了原始人类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的信仰。

  1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在已知的古典文献中,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并不少见。像我们所熟悉女娲伏羲的形象,以及在被称为巫觋之书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当多除女娲伏羲外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1.1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形象——女娲、伏羲

  女娲与伏羲是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的神人,他们不管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出土的壁画文物上的形象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①在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所做的解释是,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交尾的伏羲、女娲。王逸《楚辞问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这里的二皇指的就是伏羲,女娲。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②

  除了文献典籍里记载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各地出土的壁画,锦帛等也发现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

  在山东地区出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的画像,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个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应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应当为伏羲。

  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举规,伏

  ①②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261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P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羲持矩,后石室第五石第二层右边刻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人身蛇尾相交的画像。①

  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如图

  以及合川县东汉画像石墓,在后室右门柱正面刻一人首人身蛇尾像,双手托内有阳乌的日轮,当为伏羲。

  人首蛇身形象的女娲伏羲存在不仅仅只有以上列举的文献以及出土文物上,在此仅仅是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

  1.2其他人首蛇身形象

  相较于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普遍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大量的具有人首蛇身这一形象神人。

  1,烛龙,关于烛龙的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2,贰负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3,共工,《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

  4,窳,《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

  当然这个统计只个大概,不能穷尽。在这里就大略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

  从上述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出现的文献出土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年下至魏晋之间。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带有蛇图腾的出现则是在更早的上古中国。

  ①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P56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神话中

  “人首蛇身”形象的代表意义

  2.1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意向

  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体现了上古人们用图腾符号来表现他们对美的感受。先民对美的感受起源于先民对于生活的解读,和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①

  人首蛇身的原始意向是先民们对蛇的崇拜,蛇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蛇的形象逐渐成为图腾,它既是崇拜的对象,又被视为民族部落的标志或名称。实际上它是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揉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②他的影响相当的广泛而深远,甚至现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着。蛇作为图腾的存在是一个家族为了能保证生命的安全和不断繁衍生息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而言图腾的形象都是一种来自于他们周围熟悉环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蛇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氏族的标志,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是我们的先人想象出来的。在原始装饰中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最早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装饰,体现了原始宗教的崇拜,这些图腾或纹刺于身体上或刻在器皿与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图案。

  先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同时也是先民的“自然哲学”,虽然这种“哲学”显得幼稚而简陋,但是却朴实的反应了先民的审美意向。

  从另一个角度:甲骨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中大凡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形态的摹拟。首先,甲骨文蛇字象一条在路上蜿蜒爬行的长虫,实际上这就是个自然形式的蛇。现在人们看到蛇图腾的这个符号,很难再对它产生崇敬的心情,最多也不过是从书法的角度纯欣赏。而先民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禁不住受到它的魔力的召唤,激起情感的冲动,甚至于为了他顶礼膜拜,赴汤蹈火也不为过。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蛇是比较早的被视为民族的始祖而受到供奉的。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一对人面蛇身交尾状的蛇,可以考证这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在《山海经》里,也有“共工氏蛇身朱发”的说法。福建古称东越那里曾居住有“四夷、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九貉”等少数民

  ①②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P97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第6卷第4期P54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族。①其中七闽是指七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闽族。而这个闽族的闽是什么意思呢?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是东南粤蛇神。”这是因为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亚热带东海之滨,境内山岭连绵而且蛇多,因此闽族人畏蛇,便以蛇作图腾崇拜。诗经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馗维蛇”。译成现代诗就是:“吉祥的梦是什么呢?梦中见到熊和黑,梦中见到毯和蛇”。古人甚至把梦见蛇视为一种吉祥的先兆。在《小雅·斯干》里:“维脸维蛇,女子之祥。”意思说梦见脸和蛇,是生千金小姐的好兆头。蛇还寓意夫妻爱情永笃。《诗经·庸风》中:“君子偕老,副算六咖,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就是说:“恩爱夫妻白头到老,爱情像蛇一样温存绵长,像山河一样永恒。”②

  现在台湾地区的台湾派花族,对蛇崇拜仍十分盛行,生活用具上皆精雕蛇纹。蛇还是我国十二生肖宠物,这跟蛇崇拜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者‘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的,《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公共之臣’等等)也是这样。包括出现很晚的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依然沿袭这样‘人首蛇身’说,《山海经》中虽然还有好些‘人首马身’,‘豚神人面’,‘鸟身人面’,但更突出的仍然是这个‘人首蛇身’。”

  ③从上述的对蛇崇拜无一不反应着原始人的我们民族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2.2被向往的顽强生命力

  在上古的东夷部族落中,他们将蛇视为图腾,应为在他们的眼中,蛇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应为蛇死而不僵,僵却不死,于是他被视为是永恒生命的象征。那么为什么东夷部落会对蛇生命力的崇拜如此之深呢?这就要从上古东夷部族独特的生活环境的来分析。

  上古东夷部落活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海岱地区,在这片地区,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森林密布、河网纵横、而且极容易有洪水泛滥,而蛇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动物,同时也是当时最为可怕的生灵之一,它神出鬼没,而且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东夷部族想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就要与大自然角力,同时也少不了要与蛇进行较量。在不断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以及在于

  ①②

  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P22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1991,(5)P147.③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P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蛇的斗争中必然相当多的人畜死于蛇口,有的蛇能口吞巨物,有的蛇能一击致人死地,于是这种蛇的这种在上古东夷部族人们看来很神奇的能量以及其庞大的数量是东夷人感到震惊。于是东夷人开始猜测自己能不能拥有想敌人身上那样强大而神秘的能量呢?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格为神灵了。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

  这与历史上记载的《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以及《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相符的。太白皋,即伏羲,“太昊伏羲氏”。①

  回顾人类早期历史,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第四纪冰期。在冰河时期,严寒使曾在低山、丘陵地带从事采集的人类集群不得不向高原、中高山区有森林、洞穴的地带转移。这时际一度在大河中下游地区繁衍、栖息的动植物因遭冰河的侵害,濒于灭绝;而高山区的耐寒的泰加森林与冷血动物蛇等,却得以幸存。对于蛇的这种抵御严寒的能力上古部族的人们也是感到相当不可思议的,期望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能力,以抵御外在来自自然界的对生命的威胁。于是蛇在不知不觉中被神化。对于蛇的这种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那种对生命的崇拜。

  正如何星亮先生说的:“蛇在许多方面都远超过人,自然会引起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羡慕。”②

  2.3旺盛生殖力的崇拜

  纵观有关女娲神话的材料,最能说明蛇身为女性生殖器官象征的,应算是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图中交尾的文化意义,绝非图腾崇拜或其他宏博

  ①②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376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P45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神秘的哲学认识。①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如果剥去后人为其包裹的人间化面纱,他们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却是巨大的蛇。“女娲,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隧人之世……生伏羲·一人首蛇身”。②

  蛇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他是具有冬眠的习惯的。蛇出洞穴活动的季节,正是春暖花开寻偶的时节。这时候原始人们见到的蛇又多为正在寻偶的或正在交尾的蛇,而见到这种蛇,被视为吉祥的预兆。因此,交尾蛇就被人们当作人类自己兴旺发达的标志,自然而然地将它作为生殖的图腾象征。

  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下身作交尾状中间有一个婴儿。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图像”砖上两蛇交尾图,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矛上的一人双手拥抱两条缠结交尾的蛇纹饰,《南诏图传》中的二蛇交尾图。

  这些众多的二蛇交尾图,都说明蛇崇拜的主旨是生殖,证明氏羌系统的民族都把蛇作为生殖繁盛的寄托。

  “蛇的躯体象征着激情”

  “蛇的躯体象征生殖器”③杨知勇先生也说:“几千年来,蛇一直是性激情的象征。”“蛇身盘柱的表现,意味着在性激情影响下勃起的男根。”

  据英国学者哈雷克特涅研究认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等等。据说人体的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创世纪的‘蛇’字,本义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心的表现。”④

  盘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之象征玄扎,而蛇头颈部状为男根……据《路史·后纪一》注引《宝犊记》:“帝女游于华青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危牺。”所谓感蛇而孕,就是与某男子相交而孕,蛇在这里象征男根乃至男性。⑤

  彝文《祭龙经》中致使鲁肯舍夷怀孕生子的小金龙,其原型是蛇。这里的蛇,如同“九隆神话”中的“木”一样,隐喻的都是男性生殖器乃至男性,鲁

  ①②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31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433③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P77④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P152⑤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4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肯舍夷迎回奉祀的其实是男性,其内涵也是生殖崇拜。《赛坡膜》中蛇郎与七妹结为夫妻,娥山县“玛贺尼”梦龙生子,其主题就是生殖,也是生殖崇拜从感生向性生转化的两个典型实例。至于哀牢山彝族的崇蛇,生殖的内涵更是明显不过了。

  为何原始人们会对蛇的产生生殖崇拜,其实不难想象到,原始社会,人类的繁衍延续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希望有更多的子孙后代,看到蛇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上述的几个原因,自然而然对蛇上升到生殖崇拜了

  由此可见,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与人类的生育、繁衍、发展有关。

  2.4“人定胜天”的精神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

  由于早期人类多次因生存需要而无意与蛇遭遇并受其残害;在悲痛、惧怕心理的交织下,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蛇的一种敬畏心理。将蛇视为超凡,视为具有极大威慑力的神。因而对其贡奉、敬若神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蛇也绝非是无能为力。人们知道了如何治疗蛇毒,知道如何捕蛇。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下人类的生存能与扩展能力已有极大改善,使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早先的人类普遍有祖先崇拜的习俗,正是这一远古习俗使铜石并用时代的人类,仍效法祖先,对蛇乃视之如神,视为一种无故的,能致一切强敌于死命的威慑力量。但是这一切却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单纯的蛇的图腾变成了人首蛇身形象。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自然力已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了的神话式反映,所谓‘神’,除了自然神以外,许多乃是其时浮现在历史之流上的父家长豪酋之神话式表现,于是被征服了的蛇也就开始了从王者豪酋之装饰(珥蛇即是以蛇饰示神力)到帝王权力之标志的意义发展。”

  ①不得不的说人首蛇身是超越人与神的存在,因而出现了蛇、神、人三位一休情形。即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原始神话中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这些形象包含了原始人类对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并且也在不断的想这个目标不断前进。这一新时代不仅是人类史前史中的辉煌时代,而且也是萌发人类早期神话、传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33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说的时代。

  在《山海经》中,蛇的形象处处可见,有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烛阴,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同样也是人首蛇身。此外,还有主旱的大蛇,食鹿的青蛇,乘雾的飞蛇,吞象的巴蛇,偷吃天帝神药的玄蛇,帮助大禹治水的黑蛇,被羿斩杀的修蛇,守护圣地的灵蛇等等,数不胜数,几乎遍布了这一时期神话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使我们相信,蛇在先民眼中,实在是一种可怕而又灵异的动物。古人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被自然所约束,于是便出现了蛇的崇拜。禹治水是著名的认定胜天的故事,而禹的名字就是蛇,我国第一部按文字形体结构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训“禹”字时就指出:“禹,虫也,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从,象形”可见,“禹”原是对蛇类的别称,华夏民族的把国之祖大禹之名用它来作,不就能看出来对蛇的崇拜其实是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3人首蛇身的升华——“龙”

  华夏民族的始祖即人首蛇身的二皇——女娲,伏羲,他们所出现的形象大多的二蛇交尾的状态。《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虞翻曰:“龙自号褒之二先君也。”由二龙为“同于王庭”的雌雄二龙推之,所谓“二君”自认是夫妇二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为人“先君”的资格并且是龙的化身,这简直是女娲伏羲。伏羲本意做包羲包同褒,说不定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至少我们这二龙神,与那人首蛇身的二神来代表一种传说在演变过程上的某阶段,毫不牵强。

  3.1“人首蛇身”形象的渗透

  在古代乃至现代民族中,蛇龙是可以互化的。《易·系辞下》说:“尺镬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白族民间故事《小黄龙故事》、《龙母》、《龙女小三妹》等,其中蛇龙通常互化,蛇变成龙,龙变成蛇。闻一多先生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据载,黄帝母族的图腾是蛇。黄帝母族为娇氏,“娇”即蛇,古又通桥。传说黄帝葬于桥山,说明黄帝奉蛇为图腾。《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宫书·注》说:“(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说明黄帝氏族的“黄龙”是蛇。此后,夏、商、周三代都继承女娲、伏羲、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说:“撷项之子鲸,生禹于石纽。”场纽在今四川省茂汉县境内。《初学记》引《归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藏启笠篇》说:“鲸死,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禹姓姆,即已,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已同,即与蛇同,而蛇与龙同类,也可证为禹是龙。《周礼·春官·司常》说:“交龙为旗。”“交龙者”,蛇也,交龙即是交尾的蛇。说明周朝曾以交尾蛇图像为部族标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的神话传说中无处不在人首蛇身的这一形象。

  3.2蛇崇拜的升华

  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原形的摹拟,而龙字是一个较罕见的例外。它是由自然界中蛇、鹿、鱼、海马等各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会人们宗教的、审美的观念凝聚在自然物上的结果,是一种精神的产品。它说明想象这种审美知觉的心理形式,很早就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从图画文、甲骨文可以看出,龙形的主体是蛇。由此推知,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演变而来的。蛇图腾演变为龙图腾的轨迹,还可以从新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比如,近来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盖上龙的造型,几乎与蛇一样,只是显得粗壮些。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也有似蛇非蛇、有鳞有角的龙蛇。后世那种腾云驾雾的飞龙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作云先生也认为:“蛇加以神化,变成图腾物,就是龙”。据《吕氏春秋·恃君览》、《列子·汤问》、《管子·君臣》、《白虎通》等书载,龙的始祖要推女祸、伏羲,这是以兄妹为夫妻的一对人类的始祖。又据郭璞《山海经·大荒经注》、王平《楚辞章句·天问注》,他们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时代,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转折期。女娟造人的传说显示了女性在蕃衍人类中的伟大作用,伏羲制八卦的传说又显性了男性在创建文明社会中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既是现实世界中改天换地的英雄,又是具有超人力量的神。这对人神合一的崇高偶像的后裔—黄帝,也是“人面蛇身”。其它一些以兽图腾为主的氏族,如蚩尤氏等,在野蛮、残酷的原始战争中被以蛇图腾为主的氏族融合了。强大的蛇图腾氏族吸取其它动物图腾的精华并把显赫的战功挂在自己的旗帜上,于是就出现了超自然物的龙图腾,在蛇图腾存遗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蛇是龙的原型物,因此往往忌呼蛇名,而用其他叫法取代。如江、浙一带称蛇为“苍龙”、“天龙”;安徽当涂一带称蛇为“家龙”;江西清江由于敬事家蛇,而称其为“祖龙”等等。最为典型的福建一些地方,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则干脆在龙舟上装饰蛇首,在船身上画蛇,这些都是把龙看成是蛇化身的表现。并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人在向龙祈雨时,还往往将老蛇的出现与否作为下雨的征兆。如福建莆田县黄龙坑龙潭,曾是乡人祈雨的地方,史载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大旱,县尉朱子昌到这里祈雨,“献奠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另外延平府的百姓遇到旱灾时,也是在祈雨时手持一小瓶,登上高山,若发现瓶中“有小红蛇即雨”。这些祈雨时以蛇为征兆的联想,深刻而充分地说明了龙崇拜与蛇崇拜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3.3“龙”的形象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当我们的祖先将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战争一场接一场地来到了。

  先是阪泉之战,整合了华夏部族内的秩序,接着就是涿鹿之战,确立了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主体地位,紧跟着,尧、舜、禹三代都先后对长江流域的苗蛮部族发动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向南方,文献记载上的舜到达江汉平原和禹统一丹江流域之说是有根据的。这几场战争,代表了黄河流域各部族之间及黄河流域的主体族群对长江中游的大撞击,对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王权的最终确立也有直接作用。文化的渗透与权力的支配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被打败的部落或氏族可以从此听从打败他的部落的支配,但征服者决不可能彻底消除被征服者的文化和信仰。《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显然,蚩尤虽被杀,但在东夷故地的强大影响力仍然存在,也受到了黄帝———这个对手的尊敬。它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趋势加强了。这种融合,除血缘的族裔的元素外,毫无疑问地,还包纳了文化的因素。华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神话学界说法不一,据《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虫寅见”。《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虫寅,丘蚓也。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蚓大五六围,长十余丈”。如此庞大的丘蚓非蛇为何?联想到炎黄子孙对龙的赞扬和比拟,就不难得出结论。蛇意象在华夏族群中也有相当的流行,这有可能是经历涿鹿之战后东夷部族的图腾意识渗透到华夏部族中去的结果。毕竟,被打败的东夷部族是一个经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济与文化发展几乎与夏部族相当的族群,她没有理由在一次战争失利后短时间内丧失其所有的文化特性。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左传》、《孟子》常“龙蛇”举;其实在甲骨文中龙蛇的写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戕害,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此处的提到的“腾蛇”,《尔雅·释鱼》注:“腾蛇,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至汉代,人们仍习惯上并称龙蛇,如《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①当然,在有些时候,人们有意地把那些具备着神力,交通天人的蛇称作龙,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九辩》与《九歌》以下”。②无疑地,青蛇,在这里仅是装饰品,而龙则已成为交通天人的运载工具。

  “自战国到东汉,龙意象有凸现的趋势,逐渐从蛇的意象中摆脱出来,成为王权、神力的象征。”③

  结论

  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代,众多的神话人物都有这样的形象,例如烛龙,共工等神人,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是女娲伏羲,这两位神人的形象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中,在现在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依然不断出现,但是不管他们的形象怎么的变化但是其整体意向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始终是一条大蛇。这样的一条大蛇所代表的意义我们所感受到的印象已经没有上古部族那样的深厚了,但是通过文献以及遗留下来的壁画神话我们依然能够窥探得一二。

  这些让原始人类无比崇拜的大蛇具有对原始人类无比重大的代表意义,上古人类神智初开,开始了对美的感受,懂的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蛇图腾出现了。

  在蛇类相对较多的东夷地区,人们见识到了蛇神奇的力量,以及蛇死而不僵,僵而不死,于是东夷部落的人们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部族的人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死亡,而蛇不会,认为要是自己能有像蛇这样的生命力该有多好。

  蛇的繁殖力是惊人的,蛇的一窝蛋往往有十几二十几枚,这也是东夷部族

  ①②

  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P176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355③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21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感到惊奇的,这给生育率及其低下的原始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们开始祭祀蛇,企盼自己能够具有像蛇这样的生殖力。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在他们看来蛇就是这样的存在。

  但是单纯的蛇是不具备这样的神秘的力量的,于是原始人类便结合自己和蛇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神——人首蛇身的神人,这一形象汇集了原始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好愿望。

  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健康的躯体,永恒的生命,富足以及不被自然灾害所侵袭的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首蛇身的形象逐渐变化升华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龙,这一形象依然体现着来自远古的美好精神,至今我们依然自称龙的传人。

  1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闻一多,2005年: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泽厚,2000年: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星亮,2008年: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4]王增永,2007年: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美)O·A魏勒,1988年: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王钟陵,1991年: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

  [7]闻一多,2005年: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

  [8](英)哈雷克特涅,1988年:性崇拜[M],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2月版

  [9]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

  [10]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第6卷第4期

  [11]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2]人首蛇身:http://baike.soso.comv7537735.htm

  13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致

  谢

  时光如梭,转瞬即逝,将这篇历时数月时间的论文终于写完了,完结之时我不禁感慨,我的四年本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借此机会,真诚的向他们表示我的感谢之情!

  首先感谢三亚学院及人文传播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书籍资料。感谢龙理鹏老师给我的帮助和指导,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感谢父母在我偷懒的时候不厌烦的督促。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14

篇十二: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简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

  引言

  我们从众多的古典文献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人首蛇身”的形象大量存在于中国古代神话中。例如:伏羲与女娲,他们在中国古代神话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这些“人首蛇身”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或者标志,它具有及其丰富的内在含义,表现出了原始人类的美好愿望以及他们的信仰。

  1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在已知的古典文献中,具有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并不少见。像我们所熟悉女娲伏羲的形象,以及在被称为巫觋之书的《山海经》里就有相当多除女娲伏羲外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

  1.1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形象——女娲、伏羲

  女娲与伏羲是记载最多的人首蛇身的神人,他们不管是在古典文献中还是出土的壁画文物上的形象大多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山海经

  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山海经

  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长如猿,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①在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中所做的解释是,此名曰“延维”的“人面蛇身”,“左右有首”的苗民所祀奉的神明,实际上是交尾的伏羲、女娲。王逸《楚辞问天》“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这里的二皇指的就是伏羲,女娲。晋王嘉《拾遗记》:“蛇身之神,即羲皇也。”《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帝王世纪》:“女娲氏,亦风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②

  除了文献典籍里记载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在各地出土的壁画,锦帛等也发现了大量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像。

  在山东地区出土的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的画像,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个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应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应当为伏羲。

  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的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举规,伏

  ①②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261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P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羲持矩,后石室第五石第二层右边刻伏羲执矩,女娲执规的人身蛇尾相交的画像。①

  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如图

  以及合川县东汉画像石墓,在后室右门柱正面刻一人首人身蛇尾像,双手托内有阳乌的日轮,当为伏羲。

  人首蛇身形象的女娲伏羲存在不仅仅只有以上列举的文献以及出土文物上,在此仅仅是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

  1.2其他人首蛇身形象

  相较于女娲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普遍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其他的大量的具有人首蛇身这一形象神人。

  1,烛龙,关于烛龙的记载,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

  2,贰负神,《山海经·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

  3,共工,《神异经·西北荒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发,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贪恶愚顽,名曰共工。

  4,窳,《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

  当然这个统计只个大概,不能穷尽。在这里就大略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

  从上述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出现的文献出土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出,几乎所有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图像与文字记载考其年代,大致上起战国末年下至魏晋之间。但是我们所了解的带有蛇图腾的出现则是在更早的上古中国。

  ①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P56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神话中

  “人首蛇身”形象的代表意义

  2.1原始社会人类的审美意向

  人首蛇身形象的出现体现了上古人们用图腾符号来表现他们对美的感受。先民对美的感受起源于先民对于生活的解读,和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①

  人首蛇身的原始意向是先民们对蛇的崇拜,蛇崇拜产生于原始社会渔猎时期,蛇的形象逐渐成为图腾,它既是崇拜的对象,又被视为民族部落的标志或名称。实际上它是动植物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揉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②他的影响相当的广泛而深远,甚至现在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仍然存在着。蛇作为图腾的存在是一个家族为了能保证生命的安全和不断繁衍生息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而言图腾的形象都是一种来自于他们周围熟悉环境中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蛇图腾作为一种原始氏族的标志,把自然物人格化,并赋予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是我们的先人想象出来的。在原始装饰中具有很普遍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最早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装饰,体现了原始宗教的崇拜,这些图腾或纹刺于身体上或刻在器皿与武器上,成为标志性的图案。

  先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和期望,同时也是先民的“自然哲学”,虽然这种“哲学”显得幼稚而简陋,但是却朴实的反应了先民的审美意向。

  从另一个角度:甲骨文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甲骨文中大凡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形态的摹拟。首先,甲骨文蛇字象一条在路上蜿蜒爬行的长虫,实际上这就是个自然形式的蛇。现在人们看到蛇图腾的这个符号,很难再对它产生崇敬的心情,最多也不过是从书法的角度纯欣赏。而先民一看到这个符号,就禁不住受到它的魔力的召唤,激起情感的冲动,甚至于为了他顶礼膜拜,赴汤蹈火也不为过。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蛇是比较早的被视为民族的始祖而受到供奉的。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一对人面蛇身交尾状的蛇,可以考证这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在《山海经》里,也有“共工氏蛇身朱发”的说法。福建古称东越那里曾居住有“四夷、五戎、六狄、七闽、八蛮、九貉”等少数民

  ①②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P97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第6卷第4期P54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族。①其中七闽是指七支居住在福建各地的闽族。而这个闽族的闽是什么意思呢?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闽是东南粤蛇神。”这是因为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亚热带东海之滨,境内山岭连绵而且蛇多,因此闽族人畏蛇,便以蛇作图腾崇拜。诗经中有“吉梦维何,维熊维黑,维馗维蛇”。译成现代诗就是:“吉祥的梦是什么呢?梦中见到熊和黑,梦中见到毯和蛇”。古人甚至把梦见蛇视为一种吉祥的先兆。在《小雅·斯干》里:“维脸维蛇,女子之祥。”意思说梦见脸和蛇,是生千金小姐的好兆头。蛇还寓意夫妻爱情永笃。《诗经·庸风》中:“君子偕老,副算六咖,委委佗佗,如山如河”。就是说:“恩爱夫妻白头到老,爱情像蛇一样温存绵长,像山河一样永恒。”②

  现在台湾地区的台湾派花族,对蛇崇拜仍十分盛行,生活用具上皆精雕蛇纹。蛇还是我国十二生肖宠物,这跟蛇崇拜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或者‘英雄’大抵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就是这样的,《山海经》和其他典籍中的好些神人(如‘共工’、‘公共之臣’等等)也是这样。包括出现很晚的所谓‘开天辟地’的‘盘古’也依然沿袭这样‘人首蛇身’说,《山海经》中虽然还有好些‘人首马身’,‘豚神人面’,‘鸟身人面’,但更突出的仍然是这个‘人首蛇身’。”

  ③从上述的对蛇崇拜无一不反应着原始人的我们民族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

  2.2被向往的顽强生命力

  在上古的东夷部族落中,他们将蛇视为图腾,应为在他们的眼中,蛇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应为蛇死而不僵,僵却不死,于是他被视为是永恒生命的象征。那么为什么东夷部落会对蛇生命力的崇拜如此之深呢?这就要从上古东夷部族独特的生活环境的来分析。

  上古东夷部落活动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海岱地区,在这片地区,上古时代杂草丛生、森林密布、河网纵横、而且极容易有洪水泛滥,而蛇则是当时最为常见的动物,同时也是当时最为可怕的生灵之一,它神出鬼没,而且具有强大而神秘的杀伤力。东夷部族想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就要与大自然角力,同时也少不了要与蛇进行较量。在不断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以及在于

  ①②

  闻一多.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P22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1991,(5)P147.③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P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蛇的斗争中必然相当多的人畜死于蛇口,有的蛇能口吞巨物,有的蛇能一击致人死地,于是这种蛇的这种在上古东夷部族人们看来很神奇的能量以及其庞大的数量是东夷人感到震惊。于是东夷人开始猜测自己能不能拥有想敌人身上那样强大而神秘的能量呢?文化人类学认为,上古时代的初民有这样一种认知,对神秘的敌对力量进行安抚和祭祀,可以化异己力量为自己的拥有的能量,于是,人们开始抚慰和祭祀活着和死亡的蛇的灵魂,开始产生蛇的崇拜,这种信仰在东夷族群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蛇便升格为神灵了。这种神灵,代表着生命力和普遍的繁荣昌盛,起初时这种神灵几乎到处都有,到最后,浓缩成伏羲、女娲神话形象。

  事实上,蛇就是几乎与华夏族同时主宰黄河流域的东夷部族的图腾。作为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对动植物的崇拜,蕴涵极其深厚。

  这与历史上记载的《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白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以及《淮南子·时则训》云:“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白皋、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是相符的。太白皋,即伏羲,“太昊伏羲氏”。①

  回顾人类早期历史,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第四纪冰期。在冰河时期,严寒使曾在低山、丘陵地带从事采集的人类集群不得不向高原、中高山区有森林、洞穴的地带转移。这时际一度在大河中下游地区繁衍、栖息的动植物因遭冰河的侵害,濒于灭绝;而高山区的耐寒的泰加森林与冷血动物蛇等,却得以幸存。对于蛇的这种抵御严寒的能力上古部族的人们也是感到相当不可思议的,期望着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能力,以抵御外在来自自然界的对生命的威胁。于是蛇在不知不觉中被神化。对于蛇的这种崇拜展现了初民的一种希冀和精神寄托,那种对生命的崇拜。

  正如何星亮先生说的:“蛇在许多方面都远超过人,自然会引起原始时代的人们的羡慕。”②

  2.3旺盛生殖力的崇拜

  纵观有关女娲神话的材料,最能说明蛇身为女性生殖器官象征的,应算是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交尾图,图中交尾的文化意义,绝非图腾崇拜或其他宏博

  ①②

  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376何星亮.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P45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的神秘的哲学认识。①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女娲伏羲的神话故事,如果剥去后人为其包裹的人间化面纱,他们在远古人们的心目中却是巨大的蛇。“女娲,古神女而帝后,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隧人之世……生伏羲·一人首蛇身”。②

  蛇作为冷血的爬行动物,他是具有冬眠的习惯的。蛇出洞穴活动的季节,正是春暖花开寻偶的时节。这时候原始人们见到的蛇又多为正在寻偶的或正在交尾的蛇,而见到这种蛇,被视为吉祥的预兆。因此,交尾蛇就被人们当作人类自己兴旺发达的标志,自然而然地将它作为生殖的图腾象征。

  山东武梁祠汉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下身作交尾状中间有一个婴儿。

  山东沂南县北寨村汉墓出土的“三人合抱图像”砖上两蛇交尾图,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矛上的一人双手拥抱两条缠结交尾的蛇纹饰,《南诏图传》中的二蛇交尾图。

  这些众多的二蛇交尾图,都说明蛇崇拜的主旨是生殖,证明氏羌系统的民族都把蛇作为生殖繁盛的寄托。

  “蛇的躯体象征着激情”

  “蛇的躯体象征生殖器”③杨知勇先生也说:“几千年来,蛇一直是性激情的象征。”“蛇身盘柱的表现,意味着在性激情影响下勃起的男根。”

  据英国学者哈雷克特涅研究认为,“蛇象征色情,性欲,及性姿”等等。据说人体的健康及两性的自然相吸引,都是蛇的作用所致。创世纪的‘蛇’字,本义为‘舌的主宰’,意即意识里的‘色心’,及色心的表现。”④

  盘蛇所围成的圆圈,代表女性生殖器,恰如圆环或椭圆之象征玄扎,而蛇头颈部状为男根……据《路史·后纪一》注引《宝犊记》:“帝女游于华青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危牺。”所谓感蛇而孕,就是与某男子相交而孕,蛇在这里象征男根乃至男性。⑤

  彝文《祭龙经》中致使鲁肯舍夷怀孕生子的小金龙,其原型是蛇。这里的蛇,如同“九隆神话”中的“木”一样,隐喻的都是男性生殖器乃至男性,鲁

  ①②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31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433③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P77④

  美国O?A魏勒.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P152⑤

  王增永.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14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肯舍夷迎回奉祀的其实是男性,其内涵也是生殖崇拜。《赛坡膜》中蛇郎与七妹结为夫妻,娥山县“玛贺尼”梦龙生子,其主题就是生殖,也是生殖崇拜从感生向性生转化的两个典型实例。至于哀牢山彝族的崇蛇,生殖的内涵更是明显不过了。

  为何原始人们会对蛇的产生生殖崇拜,其实不难想象到,原始社会,人类的繁衍延续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希望有更多的子孙后代,看到蛇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上述的几个原因,自然而然对蛇上升到生殖崇拜了

  由此可见,蛇崇拜的实质是生殖,与人类的生育、繁衍、发展有关。

  2.4“人定胜天”的精神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

  由于早期人类多次因生存需要而无意与蛇遭遇并受其残害;在悲痛、惧怕心理的交织下,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蛇的一种敬畏心理。将蛇视为超凡,视为具有极大威慑力的神。因而对其贡奉、敬若神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蛇也绝非是无能为力。人们知道了如何治疗蛇毒,知道如何捕蛇。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下人类的生存能与扩展能力已有极大改善,使蛇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在早先的人类普遍有祖先崇拜的习俗,正是这一远古习俗使铜石并用时代的人类,仍效法祖先,对蛇乃视之如神,视为一种无故的,能致一切强敌于死命的威慑力量。但是这一切却也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单纯的蛇的图腾变成了人首蛇身形象。有学者认为:“这正是自然力已被人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了的神话式反映,所谓‘神’,除了自然神以外,许多乃是其时浮现在历史之流上的父家长豪酋之神话式表现,于是被征服了的蛇也就开始了从王者豪酋之装饰(珥蛇即是以蛇饰示神力)到帝王权力之标志的意义发展。”

  ①不得不的说人首蛇身是超越人与神的存在,因而出现了蛇、神、人三位一休情形。即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原始神话中的人首蛇身的神人形象,这些形象包含了原始人类对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并且也在不断的想这个目标不断前进。这一新时代不仅是人类史前史中的辉煌时代,而且也是萌发人类早期神话、传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33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说的时代。

  在《山海经》中,蛇的形象处处可见,有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烛阴,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同样也是人首蛇身。此外,还有主旱的大蛇,食鹿的青蛇,乘雾的飞蛇,吞象的巴蛇,偷吃天帝神药的玄蛇,帮助大禹治水的黑蛇,被羿斩杀的修蛇,守护圣地的灵蛇等等,数不胜数,几乎遍布了这一时期神话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使我们相信,蛇在先民眼中,实在是一种可怕而又灵异的动物。古人认为蛇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使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被自然所约束,于是便出现了蛇的崇拜。禹治水是著名的认定胜天的故事,而禹的名字就是蛇,我国第一部按文字形体结构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训“禹”字时就指出:“禹,虫也,夏王以为名,学者昧其本义。从,象形”可见,“禹”原是对蛇类的别称,华夏民族的把国之祖大禹之名用它来作,不就能看出来对蛇的崇拜其实是种人定胜天的精神。

  3人首蛇身的升华——“龙”

  华夏民族的始祖即人首蛇身的二皇——女娲,伏羲,他们所出现的形象大多的二蛇交尾的状态。《史记·周本纪》《集解》引虞翻曰:“龙自号褒之二先君也。”由二龙为“同于王庭”的雌雄二龙推之,所谓“二君”自认是夫妇二人。夫妇二人有着共同为人“先君”的资格并且是龙的化身,这简直是女娲伏羲。伏羲本意做包羲包同褒,说不定伏羲氏与褒国果然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至少我们这二龙神,与那人首蛇身的二神来代表一种传说在演变过程上的某阶段,毫不牵强。

  3.1“人首蛇身”形象的渗透

  在古代乃至现代民族中,蛇龙是可以互化的。《易·系辞下》说:“尺镬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白族民间故事《小黄龙故事》、《龙母》、《龙女小三妹》等,其中蛇龙通常互化,蛇变成龙,龙变成蛇。闻一多先生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据载,黄帝母族的图腾是蛇。黄帝母族为娇氏,“娇”即蛇,古又通桥。传说黄帝葬于桥山,说明黄帝奉蛇为图腾。《史记·天官书》说:“轩辕(黄帝)黄龙体”。《天宫书·注》说:“(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说明黄帝氏族的“黄龙”是蛇。此后,夏、商、周三代都继承女娲、伏羲、黄帝为代表的蛇图腾。《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说:“撷项之子鲸,生禹于石纽。”场纽在今四川省茂汉县境内。《初学记》引《归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藏启笠篇》说:“鲸死,三岁不腐,剖之于吴刀,化为黄龙,是用出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禹姓姆,即已,即蛇;禹字从虫,虫与已同,即与蛇同,而蛇与龙同类,也可证为禹是龙。《周礼·春官·司常》说:“交龙为旗。”“交龙者”,蛇也,交龙即是交尾的蛇。说明周朝曾以交尾蛇图像为部族标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的神话传说中无处不在人首蛇身的这一形象。

  3.2蛇崇拜的升华

  甲骨文中有关动物的字大都是自然原形的摹拟,而龙字是一个较罕见的例外。它是由自然界中蛇、鹿、鱼、海马等各种动物的结合体,是原始社会人们宗教的、审美的观念凝聚在自然物上的结果,是一种精神的产品。它说明想象这种审美知觉的心理形式,很早就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从图画文、甲骨文可以看出,龙形的主体是蛇。由此推知,龙图腾是由蛇图腾演变而来的。蛇图腾演变为龙图腾的轨迹,还可以从新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比如,近来新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盖上龙的造型,几乎与蛇一样,只是显得粗壮些。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也有似蛇非蛇、有鳞有角的龙蛇。后世那种腾云驾雾的飞龙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来的。作云先生也认为:“蛇加以神化,变成图腾物,就是龙”。据《吕氏春秋·恃君览》、《列子·汤问》、《管子·君臣》、《白虎通》等书载,龙的始祖要推女祸、伏羲,这是以兄妹为夫妻的一对人类的始祖。又据郭璞《山海经·大荒经注》、王平《楚辞章句·天问注》,他们都是“人首蛇身”。女娲、伏羲时代,可能是中国原始社会中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转折期。女娟造人的传说显示了女性在蕃衍人类中的伟大作用,伏羲制八卦的传说又显性了男性在创建文明社会中的智慧和力量,他们既是现实世界中改天换地的英雄,又是具有超人力量的神。这对人神合一的崇高偶像的后裔—黄帝,也是“人面蛇身”。其它一些以兽图腾为主的氏族,如蚩尤氏等,在野蛮、残酷的原始战争中被以蛇图腾为主的氏族融合了。强大的蛇图腾氏族吸取其它动物图腾的精华并把显赫的战功挂在自己的旗帜上,于是就出现了超自然物的龙图腾,在蛇图腾存遗的地方,人们普遍认为蛇是龙的原型物,因此往往忌呼蛇名,而用其他叫法取代。如江、浙一带称蛇为“苍龙”、“天龙”;安徽当涂一带称蛇为“家龙”;江西清江由于敬事家蛇,而称其为“祖龙”等等。最为典型的福建一些地方,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则干脆在龙舟上装饰蛇首,在船身上画蛇,这些都是把龙看成是蛇化身的表现。并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地人在向龙祈雨时,还往往将老蛇的出现与否作为下雨的征兆。如福建莆田县黄龙坑龙潭,曾是乡人祈雨的地方,史载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大旱,县尉朱子昌到这里祈雨,“献奠毕,有物似蛇浮水面,大雨随注。”另外延平府的百姓遇到旱灾时,也是在祈雨时手持一小瓶,登上高山,若发现瓶中“有小红蛇即雨”。这些祈雨时以蛇为征兆的联想,深刻而充分地说明了龙崇拜与蛇崇拜的相互交织与影响。

  3.3“龙”的形象

  文明的出现,国家的萌生,蛇意象又逐步演化为龙意象,成为非凡力量的象征。当我们的祖先将跨入文明的门槛的时候,战争一场接一场地来到了。

  先是阪泉之战,整合了华夏部族内的秩序,接着就是涿鹿之战,确立了华夏族群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主体地位,紧跟着,尧、舜、禹三代都先后对长江流域的苗蛮部族发动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一次比一次更向南方,文献记载上的舜到达江汉平原和禹统一丹江流域之说是有根据的。这几场战争,代表了黄河流域各部族之间及黄河流域的主体族群对长江中游的大撞击,对长江流域古文化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华夏民族早期国家的形成与王权的最终确立也有直接作用。文化的渗透与权力的支配之间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被打败的部落或氏族可以从此听从打败他的部落的支配,但征服者决不可能彻底消除被征服者的文化和信仰。《史记·五帝本纪》说:“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显然,蚩尤虽被杀,但在东夷故地的强大影响力仍然存在,也受到了黄帝———这个对手的尊敬。它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应为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部族集团融合的趋势加强了。这种融合,除血缘的族裔的元素外,毫无疑问地,还包纳了文化的因素。华夏部族的图腾是什么?神话学界说法不一,据《吕氏春秋·有始览》:“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虫寅大蝼”。《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虫寅见”。《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虫寅,丘蚓也。黄帝土德,故地见其神。蚓大五六围,长十余丈”。如此庞大的丘蚓非蛇为何?联想到炎黄子孙对龙的赞扬和比拟,就不难得出结论。蛇意象在华夏族群中也有相当的流行,这有可能是经历涿鹿之战后东夷部族的图腾意识渗透到华夏部族中去的结果。毕竟,被打败的东夷部族是一个经

  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济与文化发展几乎与夏部族相当的族群,她没有理由在一次战争失利后短时间内丧失其所有的文化特性。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左传》、《孟子》常“龙蛇”举;其实在甲骨文中龙蛇的写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蚊龙,毕方并戕害,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此处的提到的“腾蛇”,《尔雅·释鱼》注:“腾蛇,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至汉代,人们仍习惯上并称龙蛇,如《洪范·五行传》郑玄注:“蛇,龙之类也”。①当然,在有些时候,人们有意地把那些具备着神力,交通天人的蛇称作龙,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九辩》与《九歌》以下”。②无疑地,青蛇,在这里仅是装饰品,而龙则已成为交通天人的运载工具。

  “自战国到东汉,龙意象有凸现的趋势,逐渐从蛇的意象中摆脱出来,成为王权、神力的象征。”③

  结论

  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代,众多的神话人物都有这样的形象,例如烛龙,共工等神人,但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还是女娲伏羲,这两位神人的形象至今还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中,在现在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依然不断出现,但是不管他们的形象怎么的变化但是其整体意向还是没有什么变化。始终是一条大蛇。这样的一条大蛇所代表的意义我们所感受到的印象已经没有上古部族那样的深厚了,但是通过文献以及遗留下来的壁画神话我们依然能够窥探得一二。

  这些让原始人类无比崇拜的大蛇具有对原始人类无比重大的代表意义,上古人类神智初开,开始了对美的感受,懂的了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所以蛇图腾出现了。

  在蛇类相对较多的东夷地区,人们见识到了蛇神奇的力量,以及蛇死而不僵,僵而不死,于是东夷部落的人们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部族的人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死亡,而蛇不会,认为要是自己能有像蛇这样的生命力该有多好。

  蛇的繁殖力是惊人的,蛇的一窝蛋往往有十几二十几枚,这也是东夷部族

  ①②

  王钟陵.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P176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P355③

  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211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感到惊奇的,这给生育率及其低下的原始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他们开始祭祀蛇,企盼自己能够具有像蛇这样的生殖力。

  原始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的原始社会,人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对一切祸害,没法逃避、控制,便对自然力产生恐惧、敬畏,在大自然面前的力量是微小的,他们迫切的需要力量。在他们看来蛇就是这样的存在。

  但是单纯的蛇是不具备这样的神秘的力量的,于是原始人类便结合自己和蛇创造了他们想象中的神——人首蛇身的神人,这一形象汇集了原始人类几乎所有的美好愿望。

  人首蛇身的形象也是中华民族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健康的躯体,永恒的生命,富足以及不被自然灾害所侵袭的生活。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首蛇身的形象逐渐变化升华成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龙,这一形象依然体现着来自远古的美好精神,至今我们依然自称龙的传人。

  12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闻一多,2005年:伏羲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李泽厚,2000年: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何星亮,2008年:图腾与中国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

  [4]王增永,2007年:华夏文化源流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美)O·A魏勒,1988年:性崇拜[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王钟陵,1991年:中国神话中蛇龙意象之蕴意及演化[J],江海学刊

  [7]闻一多,2005年:神话与诗[M]上海人民出版社

  [8](英)哈雷克特涅,1988年:性崇拜[M],中译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2月版

  [9]大众文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9期

  [10]中国<蛇志>杂志[B],中国蛇协蛇志编辑部1994第6卷第4期

  [11]山海经脚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2]人首蛇身:http://baike.soso.comv7537735.htm

  13三亚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致

  谢

  时光如梭,转瞬即逝,将这篇历时数月时间的论文终于写完了,完结之时我不禁感慨,我的四年本科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借此机会,真诚的向他们表示我的感谢之情!

  首先感谢三亚学院及人文传播学院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书籍资料。感谢龙理鹏老师给我的帮助和指导,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感谢父母在我偷懒的时候不厌烦的督促。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14

篇十三: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于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等特征带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靠记忆保存的,是在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民的加工改造,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的变异理所当然。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因。

  2举例说明民间文学为作家的艺术创造提供哪些丰富的素材?(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有什么影响?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原始口头文学,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创造,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各国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从民间创作的宝藏中汲取滋养的。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旦丁《神曲》运用了古希伯来神话和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普希金《上尉的女儿》等著名作品充满了民间文艺的主题、题材和诗情。所以,伟大诗人用民间艺术的乳汁哺育了自己的作家文学,反过来,作家用自己独特的、天才的创造丰富了民间艺术宝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成为文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是楚地民间祭歌的修饰润色之作;建安时期和唐代杰出诗人,直接采取民间神话、传说、歌谣,如曹操的《十五从军征》、王璨的《七哀诗》;我国古典戏曲小说的主要作家关汉卿、马致远、-3-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蒲松龄等几乎都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基础上再创作的。

  3、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创作提供哪些美的形式?

  ①诗歌从民歌起源;

  ②词并不是单由文人创造,唐代民间便有了“菩萨蛮”、“长相思”等词牌;

  ③戏曲的产生可追溯到宋、金民间产生的说唱形式---诸宫调:歌唱性很强,讲唱者常常跳进跳出,模拟各种人物进行写意性的表演。

  ④小说:白话小说与宋元民间说唱文学的兴盛分不开。

  4、1、分析题(8分):仔细阅读以下神话,回答问题。

  (1)这个神话的名字叫什么?选自什么作品,作者是谁?

  答:这个神话叫《盘瓠神话》,首先载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晋代干宝《搜神记》和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又作了生动记述。

  (2)这个神话流传于哪些地区?

  答:盘瓠神话流传于苗、瑶、畲族中。

  (3)这个神话流传于哪一分期?属于什么神话?答:盘瓠神话流传于神话的滥觞期,属于原生神话,属于人兽配婚型推原神话。

  (4)这个神话反映了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你怎样理解?)

  答:从神话学的原理来看,盘瓠神话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①当群臣无能退敌时(人类软弱),杀敌立功者出乎意料地成了神犬盘瓠,其后的人兽婚配、两者间血亲关系,是图腾观念对血缘关系的歪曲反映。总之,神话中人兽同源共祖的不合理现象,乃是人类历史上典型的图腾崇拜的反映。

  ②神话中盘瓠子女兄妹为婚的情节,是人类早期存在的血缘群婚反映。人类在从动物脱胎出来之初,两性生活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辈分、亲缘的区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才改变。

  ③盘瓠神话的主角虽然是男性英雄,但其出生的奇特方式却耐人寻味。神话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可视为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反映。总之,通过这个神话,让我们证实了神话的“怪诞不经”,恰恰是神话内在价值之所在,没有这种诞怪谬不合理,我们便无法领略原始初民的内心世界有多精彩!

  5、什么是原生神话?

  所谓原生神话,是指内容和倾向上最能反映原始神话本质的神话。例如《盘瓠神话》。

  6、什么是次生神话?(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

  在野蛮时期中(神话的鼎盛期),高级阶段产生的父权制神话叫次生神话。次生神话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完成了有女性神格为中心到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渡、父系英雄成为了神话的主角,神的社会属性逐渐取代了神的自然属性。

  7、分析题,仔细阅读以下神话P67,回答问题。

  远古的时候,天神列老列格米·爷觉郎努将洪水要淹天下的消息告诉了召亚。????????以后他们的子女又互相通婚,并分成了许多家庭,住满了天下。

  ①这个神话的名字是什么?流行于哪些地区?

  答:这个神话叫《洪水漫天下》,流传于滇东北地区。

  ②这个神话属于哪类神话?

  答:这个神话是洪水神话,苗族的洪水神话。

  ③试对苗族的洪水神话进行分析。

  答:对苗族的洪水神话进行分析,应从兄妹为婚开始。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民族成员离开了群体都无法生存。因此,人们对血缘婚这一维系氏族的纽带印象十分深刻,并围绕这种婚制的核心——兄妹为婚展开联想,而集体联想和创作的结果,便产生了曲折反映这种婚姻形态的洪水神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洪水神话折射了血缘婚时期的男女关系。兄妹为婚的习俗,是人类社

  会血缘婚制的一种典型形式。至于滚石磨、穿针眼等对兄妹为婚的种种非难,是在人类认识到近亲婚配对人类体质的危害后,才对氏族内婚大加责难,是后人对神话的修饰成分。洪水神话中洪水泛滥这一现象表明:近水而居的原始初民曾长期遭受水患的威胁和困扰,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原始初民们无所适从。苗族先民分布的江汉平原河潮密布,恰好又是中国南方水患灾害发生最平凡的地区,这种状态势必对从事稻作农耕的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但确实不能毁灭全人类,兄妹幸免于难的情节,包含了人定胜天的决心和信心。

  8、分析题:仔细阅读以下神话,回答问题。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补鱼水中,触沈木有感,因怀女王,十月产子男十人。??????????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

  ①此神话叫什么名字?选自什么著作?作者是谁?

  答:此神话是哀牢国九隆神话,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②“沈木”是什么?这种神话体现了什么观念?

  答:九隆神话中的“沈木”,隐喻着父亲的功能,沙壹与之相触而受感怀孕,是典型的物孕生育观念的展示。

  ③试对这个神话进行分析。

  答:这个九隆神话中,以龙种出身而被推为王的九隆,被视为这一有文身和龙图腾习俗的民族的始祖,标志着该氏族已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

  9、分析题:仔细阅读P156-157童话故事《神磨》,试对其手法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指出属于哪类童话故事,来自哪个民族。

  传说古时候,有那么兄弟两个,老大非常贪财,恨不得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才好。?渐渐成了远近文明的财主。???哥哥得到石磨,跑回家,反锁上门,要酒、要肉,一连好几天坐在家里尽情享受。?神磨掉进大海,还在转,所以海水变成咸的了。

  答:《神磨》这一童话故事,以其幻想、夸张和拟人手法,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相结合,凭借绚丽的想象,依托神磨奇异的功能、本领,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愿望。在童话世界中,善良的、正义的、诚实的好人如弟弟,在敌人或魔鬼、恶势力面前虽然显得弱小(如弟弟非常贫穷、在贪财的哥哥面前虽然显得弱小),但他们总能得到神仙、精灵或宝物、动植物的帮助,如弟弟得到神磨的帮助,最终战胜邪恶、凶残的敌人或剥削者、压迫者、魔王等方面角色,如石磨让弟弟应有尽有,帮助村里人过上了好日子。但宝物被坏人夺去,石磨被哥哥借去不想还而逃跑,却使坏人不得好下场,哥哥在逃跑途中掉进大海……由此可见,童话通过极富浪漫色彩的幻想,已设定了极易为人们尤其是儿童接受的教育模式。它鼓舞人们做正直、善良、勤劳、乐于助人,这样幸福之花才会让他开放。

  《神磨》属于童话故事中的魔法故事,来自朝鲜族。

  10、分析题:仔细阅读以下故事P155,试对其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属于什么故事,流传于什么地区?

  幻想故事

  在很久以前,一家人只有一老一小。一天,小孩子去岔河山脚放牛,捡到一个光滑呈亮的鹅蛋石,拿回家放在墙角。……宝石从谷子里滚出来,小孩子忙捡起来,救出遍体鳞伤的爷爷,回家去了。

  答:在这个故事里,鹅蛋石所具有的神奇魔力,寄托着人们对善良人、弱小者的同情,充分表达了劳动者对丰衣足食、没有剥削和压迫生活的向往。故事中善恶分明,两种不同的行为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赋予教育意义。

  这个民间故事属于童话故事中的魔法故事,名字叫《奇异的鹅蛋石》,流传在云南。

  11、分析题:仔细阅读以下故事P161-P162,试对其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属于什么民间故事,流传于哪个民族?

  阿佤山有一只豹子,嘴很馋,常常跑到各处去寻找东西吃。有一次,豹子遇上了黄牛,就想吃牛肉。黄牛就用角顶它,结果被豹子打败。????水牛一听,大骂道:“专门在别人面前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是朋友!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还想欺骗我吗?我的角不用你修理,我要留着用来抵抗像你这样想吃我的野兽!”说吧,水牛很气愤的用又长又尖的角向豹子顶去。豹子见势不妙,掉头便逃。直到现在,豹子都不敢吃水牛。

  答:在这个民间故事中,动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十分鲜明,黄牛轻信了豹

  子的动听言辞,丧身于豹子的伶牙俐齿之下。水牛明辨是非,不轻易相信豹子的甜言蜜语,揭穿了豹子的险恶用心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动物故事不仅反映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更在于借助动物描写人生,揭示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

  这个民间故事属于动物故事,名字叫《黄牛、水牛和豹子》,是动物故事中的人情世态故事,流传在佤族中。

  12、分析题:仔细阅读以下民间故事,试对其进行分析,并说说属于哪一类?

  潭水和山泉

  潭水羡慕地问山泉:“为什么你永远那么明亮,那么清澈?”山泉笑着说:“因为我总是不停地往前走,不贪恋一时的热闹与欢乐,不受轻浮的柳条纠缠,也不受娇媚的小花诱惑。我只记住奔向水田,奔向寨子,奔向人们需要我的地方。”

  答:这个民间故事属于寓言故事。在这个寓言故事里,潭水和山泉两种可感自然物的形象对话,寄寓了人们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在人生征途上,只有不断更新自我,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不为周围的诱惑和干扰所动,那么你就如山泉般明亮,为人所敬,为人所爱。

  13分析题:仔细阅读《新泽阿凡提故事》中的《国王和百姓》P165,分析并回答问题:这个民间故事属于哪一类?

  有个残暴的国王把全城的百姓召集起来问道:“你们说我是个残暴的君王还是个仁慈的君王?谁回答对了我就免他一死!”??国王对阿凡提的回答很满意,便下令赦免了大家。

  答:这个民间故事是笑话中的嘲讽笑话。阿凡提以其不无嘲讽意味的机智帮助大家摆脱了困境。嘲讽笑话是针对反动官僚、地主、军阀、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甚至封建帝王等反动阶级的代表及剥削

  者的丑恶险径进行嘲笑、讽刺,以揭示其狰狞面目和罪恶本质的笑话,它表现了人民可贵的斗争精神。

  14、分析题:仔细阅读民间故事《劝我莫嫁你》P166-167,说说它流传在哪里?属于哪一类故事,并作分析。

  劝我莫嫁你

  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相约到山上谈情说爱。?????姑娘皱皱眉头说:“它劝我莫嫁你!”

  答:这个民间故事属于笑话中的幽默笑话,在云南石屏地区彝族中广为流传。男青年的信誓旦旦在现实面前马上现了原形,一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于我们眼前。主题在最后一句中一语道破,构成了笑话特有的效果。

  幽默笑话是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及自身缺点进行善意批评,以达到治病救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目的,它不同于嘲讽笑话,即不进行无情地嘲笑。

  15分析题:仔细阅读瑶族的《长工与财主订合同》P169-170,说说这个民间故事属于哪一类,并作分析。

  有个长工辛辛苦苦的给地主做了一年活,到了大年三十,却一个工钱也得不到。????????财主对着远去的长工瞪眼吹胡子,无可奈何。

  答:民间故事《长工与财主订合同》属于生活故事中的生活斗争故事。地主贪婪、愚蠢,长工的巧斗、机智尽在这份“合同中”中得以表现。生活斗争故事,将封建社会中的两大阶级的尖锐矛盾形象的加以展示,充分表现了被剥削、被压迫着的初步觉醒和反抗斗争精神,并塑造了两种鲜活的人物形象,富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概括性。

  16、分析题:仔细阅读苗族的《人眼不见天眼见》P173-17,说说这个民间故事属于什么民间故事,并作分析。

  从前,有两个弟兄,哥哥家里很富裕,因为他会偷、会抢,?????????乡亲们闯迅赶来,只见满柜的骷髅。

  答:民间故事《人眼不见天眼见》属于生活故事中的家庭、爱情故事。兄弟两的不同品行,得到了不同的命运,寄托了人们对于善恶的爱憎态度。正直、善良、诚实却贫穷的人,总能得到老天爷的帮助,获得幸福和财富;邪恶、自私、损人利己的小人,或富裕一方总是遭到上天的惩罚,或得到厄运。其实,这两类人物正是两种伦理道德的代表,表达着大多数被压迫、被剥削着的愿望。

  17、分析题:

  (1)试分析谜语“两个口,一个大,一个小,一个在外,一个在离”犯了什么毛病?

  答:谜语贵在隐曲,谜面和谜底的关系不是解释的关系,制谜最忌袒露。因此,这则谜语不符合“谜面不直白”的规则,可改为:格外大方(打一字)。

  (2)试分析谜语“踏遍青山人未老(打毛泽东诗词二句)”犯了什么毛病?

  答:“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谜底是“阅尽人间春色、风华正茂”,谜底中的“人”字在谜面中出现了,谜底中的字不能在谜面上出现,不符合“底、面不相犯”的规则。因底、面上的“人”字无法避免相撞,故应注明“泄白格”,即“踏遍青山人未老。打毛泽东诗词二句(泄白格)”

  (3)试分析谜语“未入市区(打一城市)”犯了什么毛病?

  答:在这则谜语中,“未”扣“羊”,“市区”扣“城”,但“入”字在谜底中是闲字,因此不符合“底、面中没有闲字”的规则。

  (4)试分析谜语“闵”打一春节用物,谜底是“春联”犯了什么毛病?

  答:“门上的文字”不一定是“春联”,还有其他的。这则谜语的谜面的范围大、谜底的范围小。谜语要符合“谜面范围小、谜底范围大”的要求,因此,这则谜语不符合“底、面不倒吊”的规则,应改为“春联”打一字谜底是“闵”。“春联”是“门上的文字”,谜面“春联”的范围小,谜底“闵”所指的“门上的文字”范围大,这样就符合制谜的规则了。

  (5)“书签”,打一字,谜底:“颊”。试分析这则谜语。

  答:在这则谜语中,“书签”就是“夹”在“书页”中的,谜面“书签”的范围较小,谜底“颊”(“夹”在“书页”中的)范围较大,谜面窄、谜底宽符合谜语的要求。

  (6)试分析谜语“木斤”打一词语(谜底是“分析”)犯了什么毛病?答:谜面“木斤”不成文,即谜面字句没有通顺的意思,不符合谜面需成文的制谜规则。可改为:十八斤,打一词语(分析)。这样,谜面“十八斤”是一个通顺的词句就符合谜语的要求了。

篇十四: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论“罪感文化”

  与“乐感文化”的神话

  学理解

  摘

  要:《“罪感文化”与“乐感文化”的神话学解读》一文中分别指出两种文

  化的差别,在具体举例诠释其中区别后,详细的分析了造成这一文化大差异的原

  因。神话并非某种特定的思维模式,而

  应是通过获取信息而得到的,可被应用

  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在这背后,又是有

  着多种宗教、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神学;文化;罪恶与享乐;MythologyUnderstandingof“Guiltcultureari"d“Musicalculture”

  ZhengKaiwenAccountingSchoolKevinZhengAbstract:Afterpointingoutthediffereneebetween“Guiltculture"nd

  “Musicalculture,a”uthormadespecificinterpretationwithlotsofexamplesanddetailedanalysisthecauseoftheculturaldifferences.Mythisnotaparticularmodeofthinking.Itshouldbeakindofknowledgethatcanbeobtainedthroughtheacquisitionofinformationandappliedtovariousfields.Behindthemyth,thereliescloserelationswithreligiousandcultural.Keywords:Mythology;cultural;guiltandenjoying.

  神话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共有的文化

  现象,人们在不断地迁徙生活中需要一

  份寄托来维持对生活的信心。它是宗教

  信仰的衍生物,极大反映了人们对宗教

  的看法和信赖程度,也是一个民族文化

  的显著标志。林玮生老师的选题很别致

  很有新意。以往人们大多选用中西方文

  化或宗教派别做文章,而这篇论文却选

  取神话这一人尽皆知的方面入手,为我

  们分析这背后蕴藏着的中西方文化之差。

  神话之于我们绕绕上口,我们却很少分

  析其所牵涉到的地区差异,中西方的恶

  性与乐性实则在神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内容比较

  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民谚“自从盘古

  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经过学者的纠察可以发现它并不是源于原始社会的作息信仰而成,而是先秦道家宇宙论哲

  学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安抚控制领导百姓,以及综合道教的神学原理综合而成的。

  其内容总以轻松安抚为主,为了创造欢

  乐安宁的社会大环境。这就是老师所提

  到的“乐感”

  文化。

  中国人的观念里没有永远的绝望,“船到桥头自然直”的道理深入人心,人们总是怀揣着希望度日。

  再如《远游》:

  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

  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玄螭虫象并

  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雌蜺便娟以增

  扰兮,鸾鸟轩翥而翔飞。音乐博衍无终

  极兮,焉乃逝以徘徊。

  “快活神仙”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

  给了人们希望,在人类与往无限度伸张

  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成仙来满足自

  己的方式,少许琼浆玉液或露珠霞片即

  可解决对种种酒食的需要。中国古人认

  为做好事即可上如天堂享受极乐。以此

  让死亡减少痛苦,而激励自己多多行善

  积德。

  在古代中国也有“动物是人类的祖

  先”的说法,这虽然并不科学但是充分

  表现了早期人类社会的情感色彩。那时

  显然是没有“进化”的意识,而会因为

  对大自然的敬畏产生动物崇拜或动物生

  人神话。

  通过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不同

  少数民族更是有着不同的传授,有狼生

  人、熊生人、龙生人等等。

  也有出现“树

  崇拜”,讲述桦树、梧桐生人的神话。九

  龙神话记载于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

  传》、《华阳国志

  ?南中志》等典籍。云

  南大理一带的统治者彝族祖先、白族祖

  先还把九隆神话当开过神话。隆的音译

  龙,在大部分民族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图

  腾或崇拜对象,尤其是在从北方迁徙到

  南方地区的部分古羌族后裔之中。古羌

  人的殷墟甲骨文曾出现“龙来羌”等记

  载。比较古老的民间故事,一般都是从

  神话向传说转化。

  《古老话》中“立地”这变成了火神“难火”。《立地》篇中类

  似,两则神话中的开辟大神都是两个,而第一个都是汉族和若干少数民族崇奉

  的盘古,而第二个无论是被解释为火神

  的“南火”还是类似于盘古的神

  “晴皓”,都是地地道道的苗族人传统中自己塑造

  的神的形象,其特点、文化、结构都具

  有浓烈鲜明的民族特色。

  西方的“罪感”文化在神话中都有

  很

  好地体现。宙斯所创造的后族青铜族

  热衷暴力的同时又能做到按时向神献祭,他们所思所为都是战神阿瑞斯的事业,生活就是战争,终于死在战场之上。其

  种族消亡之时便是战争停息之时。他们

  死后在冥府中的无名状态令他们没有在

  尘世留下任何痕迹和回忆,这也使得西

  方宗教文化透露着一种无尽而又悲伤的情感基调。老师所提到的西西弗“推

  石

  上山”也是这么一种情感基调,无尽的劳动循环往复,西西弗倒下前,绝不会

  停下,让他享受一刻清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开篇第

  五页有提及“但是,重便真的残酷,而

  轻便真的美丽?”,提出了关于人们心中

  原本对于轻重看法的质疑。一定的负担

  也许还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加真实,让我

  们获取一些动力去生活的更好。女主人

  在镜子前发现自己的灵魂浮现在肉体表

  面时,终于正视了自己的灵魂,西方文

  学会强调审视自己以求达到毫无愧疚的面对自己灵魂并为之欣喜满足。

  西方生活悲剧性在于现实实在太难

  突

  破了,爱是如此沉重而虚弱的,没有

  自知之明的爱更不足以为道。总是被种

  种事务所纠缠无法直言心中所想所说。

  多么不自由的社会,多么不自由的爱情

  二.地理缘故

  据了解古希腊的宗教中没有唯一的神,没有专职的神职人员,也没有圣经

  与永恒。由人们根据千变万化的海上情

  况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可想而知,没有一

  成不变的大海,没有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有唯一独大的上帝。灵魂、本性、命

  运等有宗教特征,在希腊宗教中,归于

  了抽象与哲学领域。必死与不朽、诸神

  与英雄、畜牲与诸神这类较为典型的问

  题更是海民们所日日接触畅想的。靠海

  生活的日子注定是无法安定与平静的,正如随时会暴怒的大海与海神一样。他

  们日日夜夜离死亡如此的接近,然而连

  续不断的代继相传又注定了他们命运中

  的不朽。

  原始人生产生活与树有很大关系,所以会对树产生依赖和敬仰,这也就自

  然而然有了树生人的说法。而“中华民

  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汉人变成了少数

  名族的事例极多”。这种

  互通有容的现象深深体现在神话母题的相互影响之中。

  事实上,本国内部也有着许多的差

  异。神话母题的确与地域具有某些联系,例如北方设计的有关人与狩猎动物的母

  题相对比南方民族多一些,而南方在洪

  水后人类再生母题则明显多于北方。这

  些带有很明显的地区个性差异。北方生

  活在温带寒带之间,不像南方民族有着

  丰厚的天然供给,北方偏于干旱,人们

  对洪水的感觉和理解就较为淡漠,而南

  方苦于水灾的史历则不绝于目。

  表现形式上也会有地区差异。哪怕

  是同一主题,在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方言

  区,其名称会出现差异。在不同的文化

  圈内,流传的口头故事也会有大量大同

  小异,似乎是不同译文和截然不同的母

  题。如武生整理的贵州省岑巩县流传的《盘古开天地》说,盘古开天辟地,并

  化生万物;万必轩整理的贵州省剑河县

  的《和地是怎样分开的》中,开天辟地

  的人则变成女神务往葩;梁彬整理的黔

  东一代的《创世纪》,是纳洛引勾用粗臂

  做柄,手掌当刀,把相粘的天地劈开。

  在表达同一

  个主题时,出现的名称母题

  各具特色,而其中的关系千丝万缕耐人

  寻味,实际上是对人类繁衍功能的一种

  崇拜和向往。

  神话作为无知轻信、迟疑不决和胡

  乱臆测的对象,成为某种人们只能小心

  翼翼谈论的东西。神话很少留下作者的记录,由于神话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他

  的作者一定是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而这类人基本都是和神庙的祭司。在神

  画的创作群体中,祭司绝对是拥有神话

  作者资格的一部分人。西方神话中出现

  的半人半马兽属于奇异的野兽,会令人

  困窘或不安。赫西俄德的神话中包含了

  整个人类的命运,像人们谈论一个人的生命周期时会从其幼年讲到老死一样,他没有对早死或迟生感到遗憾。他的种

  族未来的前景一片晦暗,世界只有衰老、不幸和不讲正义。所以他宁愿设想宙斯

  会让这个种族消失。

  参考文献:

  [1]

  张文安

  .中国与两河流域神话比较

  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

  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

  闻一多

  .闻一多说神话

  [M].江西

  育出版社,2012.[4]

  让-皮埃尔

  ,希腊人的神话和思想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王宪昭

  ,中国少数民族人类起源深研究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

  史中义,比较神话学与文

  明探源

  [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7]

  约瑟夫?巴特勒,自然宗教与启示宗

  化教

  教之类比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致谢

  这次是自己第一次完成一篇以论文

  格式写成的文章,很有幸选了一个很有

  趣的题目。神学的东西神秘而又具有启

  发性,东西方的比较更是渗透了两个民

  族产生时的根源、发展中的种种差异,细细了解之后觉得非常有趣。大部分资

  料都是通过查阅图书馆馆藏书籍获得的,这督促了自己多多阅读课外书籍,在这

  些书中了解到了一些自己从未涉及的领

  域的知识

推荐访问:九隆神话的艺术特征 特征 神话 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62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