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0篇)

时间:2022-12-02 12:15:08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0篇)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0篇)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0篇),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指导思想(10篇)

篇一: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扬弃的智慧结晶,后经列宁、毛泽东等革命领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断地在理论上得到丰富和创新。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P78-79)至于“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P7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以,“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

  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3)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再次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1](P252)“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P29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明了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观念;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社会意识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矛盾在本质上是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反映,从而使“意识形态”成为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

  2.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既然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利益结构等因素)所决定,那么意识形态这种精神现象便同各个特定阶级的状况和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具有阶级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

  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P98)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P100)资产阶级为了争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把自己的特殊利益说成是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如把资产阶级争取统治所要求的“自由”、“平等”赋予人类的普遍利益诉求,以掩盖其内在的为资产阶级剥削利益服务的本质。这样,“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1](P100)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曾一度赋予意识形态以虚假性、否定性的意义,用以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和唯心主义理论。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从革命实践需要出发,明确赋予意识形态以肯定的性质。列宁认为,意识形态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它是为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真正的自觉的阶级意识。他阐明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并强调了二者之间斗争的不可调和性:“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因为人类没有创造过任何‘第三种’思想体系,而且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

  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2](P326-327)从而赋予意识形态以鲜明的阶级属性。

  3.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特殊的功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物质生存方式虽然是始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生存方式起作用,因而是第二性的作用。”[3](P691)“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3](P695-696)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的。正如他们所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字、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3](P732)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如列宁提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P312)毛泽东也曾明确指出:“一定

  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P624)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正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着的思想意识、文化精神,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也改变着整个世界。一定社会的精神生产、意识形态对其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作用的发挥,以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这正显示了意识形态巨大的独立性和社会功能。

  4.要自觉地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巨大思想武器。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P311-31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工人阶级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自觉地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因为工人阶级本身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从外部自觉地将其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P317)这种意识不过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变种,它“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2](P327)导致工人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2](P327)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工人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形成自觉的政治意识,使人民群众懂得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清除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由意识形态的本质所决定,任何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通过发挥其引导、凝聚和调控等导向功能,去协调人们的行为,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所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当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决不能搞多元化,否则就会使社会主义事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之一,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前车之鉴时刻警示我们,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阔步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辩证统一的。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消长、互动,对不同的群体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需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的有效整合和正确引领,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又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也就是说,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等“四个界限”,又要为正常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探索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氛围和环境。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可以保证思想文化发展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则可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正确处理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才能真正发挥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能动作

  用。

  2.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根本路径在于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向上、共同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进行行为选择提供了根本准则。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P3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4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路径地展开。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作用,发挥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的辅助作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

  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关注民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教育示范和舆论引导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导向和规范作用,通过政策法律倡导和激励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制约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推动社会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二: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学习计划

  ××意识形态工作学习计划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扎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部署和基本要求,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主导权,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扎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工作。以“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教育、深化文明创建”为内容,以“创新宣传学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为手段,继续探索和深化宣传思想工作,为实现水利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武装、舆论引导、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制定本学习计划如下。

  二、学习计划

  坚持“统一安排,自学为主,集中辅导”的方法,着重

  抓好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两个环节,采取多种有效方式组织理论学习。坚持以学习统一思想和行动,夯实思想基础。集中学习全年不少于12次、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24小时;

  三、学习任务

  1.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2.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3.深入贯彻学习开展中国特色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4.深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

  四、强化监督检查,定期考核

  (一)检查考核由党组党组书记负责,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每季度对中心组各成员的学习检查一次。

  (二)检查考核标准。学习出勤率不低于85;按规定完成了学习计划;个人要有专门学习笔记本,每年至少记1万字学习笔记;

  (三)年终考核方法。把参加中心组学习情况作为年度工作总结和年终考评的重要内容,采取查考勤、阅笔记、听群众反映、看学习效果的方法,全面考核学习成效,并按相关规定,通报考核情况。

  ×年×月×日

篇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

  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

  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篇四: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原则性问题,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重申和强调“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和文化等非军事范畴逐渐被纳入国家安全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下研究一个国家软实力状况的重要理论视角。维护与国家政权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关键就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对应不同的为其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差别和多元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因物质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才会与同样由这种关系决定的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通常把国家政权称作国家机器,具体表现为政府、法庭、军队、警察以及各职能部门,与此相对应,并且共同服务于决定其性质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可称为“软国家机器”,因此意识形态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软国家机器”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也就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导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它为论证现政权的合法性,并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丧失其主导地位,那么就意味着该政权就会丧失其合法性的舆论指导。因此,主导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也构成了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方面。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少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所以,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最终指向是一国政权以及该政权保护下的特定的阶级利益。这就是我们在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流的当今世界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道理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下,并在综合各门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把它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在鉴别、吸收和改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运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入解剖,1发现了剩余价值,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在批判继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人类发展指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在苏东剧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通过“历史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思潮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一次又一次新的金融危机不断暴露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之上的各种文化危机、生态危机更是层出不穷。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既没有过时也没有被证伪,相反,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被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通过科学揭示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割让,主权被侵犯,人民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直到先进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走出一条复兴之路。尽管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努力的过程中经历过曲折,也犯过错误,甚至于“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而恰恰是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对错误的纠正也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基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这是工人阶级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什么别的主义能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历史使命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应确立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统一的。中国现代化百年大计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党和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①。在四个坚持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他三个坚持提供了思想理2论基础和意识形态保障,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也来自多方面,而直接针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非难,妄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则是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他们更多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评判他们的价值选择,这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这一进程伴随着多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与交锋。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已越来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分歧和冲突,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新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不断地被张扬,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所谓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经济决定论”。这种说法认为,实现经济转轨之后的中国经济制度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关系也多元化,那么指导思想也应该多元化。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和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虽然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能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决定该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自从社会有了阶级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保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相适应,而且正是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并决定整个社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种“理由”可以称为“民主政治决定论”。这种说法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民主政治对立起来,认为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阻塞言路,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各自的阶级性及其本质区别。西方资产阶级鼓吹超越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其实质是以两党或多党之间的斗争来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各党派之间的争论和博弈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前提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3政的国体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官僚主义和“一言堂”等现象,但这并不能归咎于指导思想。取消马克思主义就会丢掉真正的人民民主而选择为少数人服务的资产阶级民主,正是为了保障和发展真正的人民民主,才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文化决定论”。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者总是宣称,指导思想一元化违背了“双百”方针,不利于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实际上,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如前所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属性,而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则可以是多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所以,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第四种“理由”可以称为“社会活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社会更具活力,人们的思想更具创造力。这种看法是受西方国家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所迷惑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西方意识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价值理想、理论学说及政策主张实现了相互分离,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③。尽管其理论学说纷繁复杂,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也不相同,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但是这些繁杂的理论学说在主流上都没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理想,例如自由竞争的经济学说、相互制衡的治理思想、强调秩序的法制精神、张扬个性的社会风气等无不渗透着其核心价值。这些学说观点变化不会引起其核心价值的传承,因而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实质。而他们的不同政党似乎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政策主张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与途径实现其价值理想,本质上其指导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是一元的。

  “指导思想多元论”的错误根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概念不清晰,理论认识出现失误。这种观点往往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真理,因而主张用各种真理来指导社会发展。这种看法忽略了真理认识对象的确定性,离开确定的对象讨论真理的作用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不是宇宙间唯一存在的真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不能事无巨细地将之套用。其二是认为对于确定的认识对象来说也存在多元真理,这种真理多元论的根据是基于对什么是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唯心主义回答,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联,以这种真理4观来论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站不住脚的。其三则是意欲通过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达到政治目的,将指导思想多元化作为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具,这种多元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体系仍然占优势,其众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不断向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其实质是企图使马克思主义退出意识形态阵地,将其让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搞“一元化”。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混乱局面,危及意识形态安全,从而引起政治动荡,乃至国家分裂和倒退。

  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日益明显和突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④不承认社会思想多样性这个事实,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形态安全含义是对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而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于是问题就在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承认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却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对此上文已作过分析。另一种倾向则与之相反,虽然认识到了指导思想一元的重要性,却又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发展才会使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像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一样,一种思想文化也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丰富的精神需求。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内在的统一的。无主导的多样性,形成不了秩序,只会杂乱无章。我们在肯定思想文化多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必然趋势的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思想文化越是多样越需要主导性,越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是说必须强调多样发展是一元指导下的发展,一元指导是对多样发展的指导。这就如一首乐曲,虽然由各种不同的音符组成,却只5有在同一个基调之上,没有脱离开主旋律才能成为和谐的音乐。

  只有实现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多样发展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则能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营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排斥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恰恰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成果。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才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看清其本质。

  总而言之,正确处理好上述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二者结合得越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就越巩固、文化就越发展、思想就越活跃,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就越牢固。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参见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篇五: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国共两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不一样,一是三民主义,接近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一是马列主义,确切地说是列宁的布尔什维主义,强调以保密和纪律为主的一个革命政党夺取政权和控制政权,实行一党专政,在党内民主,对党外专政,而孙中山则是夺取政权后实现“军政训政宪政”三步曲,"革命军兴,革命党消,革命成功,功成身退\三民主义

  五权宪法"。而强调革命成功后还必须持续要保持对党外专政和在党内民主的列宁主义并不是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只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流派、变种和异化,其关于国家,政党和政权的学说,修正了马克思关于国家和政府的观点,强调纪律、保密、对党外政治观点不同的政治力量实现永久的专政,在实践中随着苏联和苏共的覆灭而宣告了基本是失败的.苏共的党内也没有真正实现制度化的有序的和充分的民主,最后导致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异化的党内政治力量所颠覆。应该说,列宁的建党学说和政权学说在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和夺取政权时是很有指导价值的,因此连孙中山、蒋经国在国民党党建和革命过程中也注意吸收其有用的部分,但列宁主义的学说思想对于革命政党执政后如何建设政权却被实践检验是非常谬误的,也不符合马克思关于国家和政府的学说。中国的民主党派,他们拥护列宁主义那一套政权建设学说在中国的推广是唯心和被迫的,最多是开始相信,但到了1956年双百和1957年反右后已经不太相信了,他们更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关于国家政权和政党的学说,以至于1957年还有人说要请蒋介石回大陆。

篇六: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在冷战时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抗争占据了国家关系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政治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争取国家间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所释放出的巨大势能仍无处不在。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与特征

  意识形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很难具有固定的含义,但它又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人们把各种观念、理想、信仰、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体系、语言学等,都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比的方法可以看出,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规划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对内对外的政治规划或政治策略。(2)意识形态是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价值观“是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意识形态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意识形态又是一些具体的伦理道义原则“,作为道德观,它是判断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政治思想体系,又是在政治经济根本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它是评判、衡量其他具体现实问题的价值尺度。”(3)意识形态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观念体系,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国际关系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和辩护体系。”因此,“意识形态被界定为一种建立在明确的世界观之上的自我规定和自我辩护的信念体系,它由一整套通观世界的观念、看法、思想构成,被认为是提供了解释全部现实的基础,它包含了有关目的和手段的价值偏好,它也说明了达到目标的行动纲领。”(4)意识形态是政治文化的核心。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文化是支配人类政治行为的各种主观因素的总和,其核心是意识形态体系,即包括了政治理想、观念、道德等因素的政治思想体系。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综合观念体系,它包括人们在政治、经济

  和社会事务中的动机以及长期的基本政治信念和价值观。从它所具有的属性来看,它是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成为对外政策和某一国际行为的目标,也可以作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由于在地理、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政治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人们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在国际政治生活中,不管人们的愿望如何,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都将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1.意识形态影响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与走向。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总是和一定的意识形态相联系。在对外政策中,意识形态通过提供被广泛接受的价值观,不仅对决策起着约束作用,而且还发挥着创造性的作用。每个政治家的对外决策行为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早已潜移默化、先入为主地决定了他们观察世界、判断是非、处理信息、做出决策时较为固定的认知框架。制定什么样的对外政策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表达自己国家的目标和表明本国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对外行动,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意识形态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它决定着一国对外决策的性质和趋向。

  2.意识形态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提供解释和辩护。各种意识形态都声称是真理,但却反映了特殊团体的各种利益诉求。这样,意识形态就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一种托辞,使各国为推行种种政策与行为进行辩护具有了堂而皇之的理由。当意识形态一词意味着怀疑对手所提出的观念和主张,意识形态便被赋予特殊的涵义。那些观念和主张被认为是对一种情况的真正本质有意的掩饰,因为认清这种情况的真实性质不符合他的利益。这些形形色色的歪曲表现,从故意说谎到半有意和无意掩饰,从存心骗人到自我欺骗。意识形态研究的任务,是揭穿人类利益集团特别是政党的有意无意的欺骗和掩饰。冷战时期,美、苏两个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地位,为此他们使用了从大众传媒到个人策反、从心理压力到各种讹诈的一系列可以使用的手段。他们每一方都重视公众舆论,为对方抹黑并夸耀自己取得的成就。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把自己的政治制度说成是‘最佳政治秩序’。这就是最好的佐证。因为每个国家都不愿意让别国了解自己的真实政策意图,都

  需要政治道德和政治价值这些意识形态因素来为其行为进行解释和论证,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内民众以及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以保障本国国家利益和对外基本战略目标的实现。

  3.意识形态的差异性是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各国都有自成体系的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之间比较容易产生亲近感,不同的国家之间则存在着严重的疏远感,从而成为国家间对立与冲突的重要根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人类对自身如何走出困境的一种有益探索,双方也都面临着相似或相同的社会问题,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无法根除。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也融入了他们的外交实践中,使它们从一开始就作为对立面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两种在意识形态上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看作是“红色恐怖”、“洪水猛兽”,后者则将对方视为是一种剥削人、压迫人或腐朽的、没落的制度,双方都以消灭对方为己任,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今日的中国已经将源于“暴力革命”、“阶级斗争”等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辩证的扬弃,对内引入市场经济模式,倡导竞争机制,重视利益驱动;对外主张对话与合作,反对暴力与冲突,宣扬和平与发展,已将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及振兴中华民族变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主题。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美之间意识形态的争论远没有结束,它正以一种新的方式、一种更加隐性的形式开展着和延续着。美国学者贝茨·吉尔认为,美国与中国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比如全球化、民主化、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以及人道主义干预等。尽管这些意见不应夸大,但也不能忽视。这些正是中美敌对的意识形态因素。冷战结束后,西方一些学者宣扬意识形态已经衰微,历史已经终结,实质上是宣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失败和西方意识形态的胜利,其终结点则是导向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宣扬西方社会已经或正在走向人类社会都迟早要走向的惟一目标和终点,从而为自己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进行辩护。

  4.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和价值整合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乃是信念的系统性丛结,它集合了众多思想家的精华,规定了理想秩序的见解”,它的作用是“在推广某种信念及行动纲领,它在形式上往往与其他意识形态以二元对立的方式区分,而在诉求对象上则企图使广大的民众成为追随者。”意识形态是思想信念系统化的结果,是集体行动的纲领,具有一种超乎个人人格的普遍化力量。意识形态是作

  为国家权力资源中的一种软力量,不仅能够整合国家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强本国的内聚力与公民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而且能够利用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将其传播和投射到其他国家,促使别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利用这种“非暴力的”手段,以达到对外政策的意图和目标。人们所说的对外政策的“意识形态化”,就是指把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念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精英集团力图通过向其他国家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模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意欲发挥其意识形态的示范和样板作用。因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政治信念,是统一和团结本国人民的思想基础,是国家实力构成的重要精神因素。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需要坚持统一的政治信仰,利用政治信仰和文化思想等意识形态因素来动员和团结本国人民,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国民士气,增加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

篇七: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求是: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秋石

  2009年03月16日17:18来源:《求是》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为了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是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引人民争取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唯意志论、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都先后在我国流行过、尝试过,但它们都失败了,成了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只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最初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他们接触、研究过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许多进步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同我们党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与我们党相近甚至相同的救国救民的思想起点,他们也是经过复杂的探索过程以后才信服马克思主义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现了拨乱反正和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不仅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有人认为,当代西方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这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的历史表明,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

  意识形态必然要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内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极端个人主义渗透和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不仅有力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统治,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在世界上推行霸权的重要工具。

  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尽管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理论、学说,但没有一种理论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媲美,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对改变世界面貌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不断遭受各种诽谤、攻击、谩骂,但马克思主义真理如燧石一样,越敲击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实质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有人认为,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应该放弃所谓的“正统”及一元化观念;有人提出,应该消解、废除“国家意识形态”或“国家哲学”,宣布“马克思主义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不应占主导地位;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割为所谓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方法和社会科学有它的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意识形态。近来,有人把西方一些国家的民主、宪政观念鼓吹为所谓“普世价值”,主张中国应把这些“普世价值”确立为指导思想,与国际接轨,其实是与西方制度模式接轨。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在任何社会,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就有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系。在阶级社会,一定的物质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而阶级之间的关系又决定着阶级之间的思想关系。因此,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也是多样的。孟子说过:“夫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不齐、多样是事物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动力。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由人的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决定的,不仅人与人的需要不同,而且每一个人的需求也是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当然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党中央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任务,也正是为建设一种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多样文化。但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了这个主旋律,就

  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了这个主旋律,即使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一些杂音和噪音,我们也可以掌握主动权,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列宁说:“哲学史和社会科学史都十分清楚地表明: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第309页)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指导思想多元化论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发展民主。这是极其荒谬的。事实上,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是民主的积极倡导者和真诚的实践者。我们党始终把追求人民民主作为革命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目标。民主从来都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思想、一定国家的制度相联系。抽掉民主的社会内容特别是阶级内容而当作抽象的信条,是剥夺大多数人的民主、实行少数人特权的政治势力惯常玩弄的思想游戏。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民主,而不是少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理论,揭示了民主建设的规律,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民主愿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那种不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决不是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民主,因为那样的民主,最终必然要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而社会主义制度一旦解体,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及其他一切权利都将付诸东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在指导实践发展的同时而又不断发展自身中,才能真正实现。对我们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一定不能丢,永远不能丢,丢了就失去党魂、丧失根本,但这绝不是要我们死抱着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或个别结论不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坚持马克思主义,到头来必然要葬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不能缺位、不能含糊,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在什么范围发生就在什么范围解决,无论处理什么问题,都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自觉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动态和文化发展趋势,着力提高驾驭意识形态复杂局面、引导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建设大众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胡锦涛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完全可以肯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只要我们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就能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坚如磐石,任何力量都不能把它动摇!

篇八: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原则性问题,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重申和强调“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和文化等非军事范畴逐渐被纳入国家安全的理论视野,意识形态已成为当下研究一个国家软实力状况的重要理论视角。维护与国家政权相对应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问题,其关键就是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意识形态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环节,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对应不同的为其巩固和发展服务的意识形态。在存在着阶级差别和多元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因物质关系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但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才会与同样由这种关系决定的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取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通常把国家政权称作国家机器,具体表现为政府、法庭、军队、警察以及各职能部门,与此相对应,并且共同服务于决定其性质的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可称为“软国家机器”,因此意识形态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软国家机器”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也就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导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它为论证现政权的合法性,并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如果这种意识形态丧失其主导地位,那么就意味着该政权就会丧失其合法性的舆论指导。因此,主导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也构成了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方面。国民的意识形态认同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和稳定,缺少意识形态认同就意味着政权会产生“合法性”危机,意识形态的危机必然导致政权危机,所以,主导意识形态危机的最终指向是一国政权以及该政权保护下的特定的阶级利益。这就是我们在以资本主义文明为主流的当今世界体系中,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为什么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道理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马克思在批判和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前提下,并在综合各门科学成就的基础上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把它贯彻到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唯物史观;在鉴别、吸收和改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运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深入解剖,发现了剩余价值,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在批判继承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人类发展指出了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尽管在苏东剧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通过“历史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等思潮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一次又一次新的金融危机不断暴露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主要矛盾,而在这一矛盾之上的各种文化危机、生态危机更是层出不穷。这都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既没有过时也没有被证伪,相反,其科学性和时代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被证明。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通过科学揭示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被割让,主权被侵犯,人民积贫积弱,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但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直到先进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中华民族才真正走出一条复兴之路。尽管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努力的过程中经历过曲折,也犯过错误,甚至于“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错误,但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而恰恰是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结果,对错误的纠正也正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不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说,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人民选择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是基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而产生的,这是工人阶级阶级意识觉醒的标志。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什么别的主义能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工人阶级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其历史使命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工人阶级的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所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无疑应确立其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统一的。中国现代化百年大计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党和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①。在四个坚持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其他三个坚持提供了思想理

  论基础和意识形态保障,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老祖宗不能丢”。

  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威胁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是多层次的,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也来自多方面,而直接针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非难,妄图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则是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他们更多地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评判他们的价值选择,这为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这一进程伴随着多种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与交锋。理想多元化和道德多元化已越来越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分歧和冲突,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新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不断地被张扬,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所谓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经济决定论”。这种说法认为,实现经济转轨之后的中国经济制度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在这种经济制度下,人们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关系也多元化,那么指导思想也应该多元化。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它割裂和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虽然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能决定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只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决定该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马克思指出,自从社会有了阶级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②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前提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物质保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不仅与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相适应,而且正是发挥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关系并决定整个社会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种“理由”可以称为“民主政治决定论”。这种说法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民主政治对立起来,认为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阻塞言路,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各自的阶级性及其本质区别。西方资产阶级鼓吹超越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其实质是以两党或多党之间的斗争来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各党派之间的争论和博弈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前提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

  政的国体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官僚主义和“一言堂”等现象,但这并不能归咎于指导思想。取消马克思主义就会丢掉真正的人民民主而选择为少数人服务的资产阶级民主,正是为了保障和发展真正的人民民主,才要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三种“理由”可以称为“多元文化决定论”。主张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者总是宣称,指导思想一元化违背了“双百”方针,不利于学习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实际上,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社会文化思想的多样化是任何一个有阶级存在的社会的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如此,资本主义社会也如此。如前所述,指导思想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它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属性,而多样化的文化思想则可以是多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一定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根本性质。所以,文化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并不能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第四种“理由”可以称为“社会活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不强调统一的指导思想,这样的社会更具活力,人们的思想更具创造力。这种看法是受西方国家极力鼓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念所迷惑而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西方意识形态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其意识形态系统中的价值理想、理论学说及政策主张实现了相互分离,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③。尽管其理论学说纷繁复杂,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理论观点也不相同,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但是这些繁杂的理论学说在主流上都没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理想,例如自由竞争的经济学说、相互制衡的治理思想、强调秩序的法制精神、张扬个性的社会风气等无不渗透着其核心价值。这些学说观点变化不会引起其核心价值的传承,因而百家争鸣的背后是相同的意识形态实质。而他们的不同政党似乎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其实质是政策主张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与途径实现其价值理想,本质上其指导思想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是一元的。

  “指导思想多元论”的错误根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其一是概念不清晰,理论认识出现失误。这种观点往往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种真理,因而主张用各种真理来指导社会发展。这种看法忽略了真理认识对象的确定性,离开确定的对象讨论真理的作用犯了逻辑混乱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不是宇宙间唯一存在的真理,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具体办法,不能事无巨细地将之套用。其二是认为对于确定的认识对象来说也存在多元真理,这种真理多元论的根据是基于对什么是真理和真理标准的唯心主义回答,否定真理的客观性,以及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联,以这种真理

  观来论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站不住脚的。其三则是意欲通过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达到政治目的,将指导思想多元化作为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工具,这种多元论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威胁更大。

  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体系仍然占优势,其众多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不断向外传播。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其实质是企图使马克思主义退出意识形态阵地,将其让给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事实上,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更大范围的意识形态领域内搞“一元化”。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势必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混乱局面,危及意识形态安全,从而引起政治动荡,乃至国家分裂和倒退。

  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日益明显和突出,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④不承认社会思想多样性这个事实,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意识形态安全含义是对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而不能理解为只能存在一种意识形态。于是问题就在于,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一元指导思想与社会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在保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对这二者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承认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却否定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对此上文已作过分析。另一种倾向则与之相反,虽然认识到了指导思想一元的重要性,却又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重视不够。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发展才会使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就像一种声音构不成美妙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案一样,一种思想文化也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丰富的精神需求。

  思想文化的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内在的统一的。无主导的多样性,形成不了秩序,只会杂乱无章。我们在肯定思想文化多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和必然趋势的同时,又必须认识到思想文化越是多样越需要主导性,越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就是说必须强调多样发展是一元指导下的发展,一元指导是对多样发展的指导。这就如一首乐曲,虽然由各种不同的音符组成,却只

  有在同一个基调之上,没有脱离开主旋律才能成为和谐的音乐。

  只有实现一元指导和多样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多样发展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充满活力的社会文化则能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提供营养。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排斥对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通过借鉴和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恰恰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成果。当然,我们在借鉴和学习国外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才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看清其本质。

  总而言之,正确处理好上述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二者结合得越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就越巩固、文化就越发展、思想就越活跃,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础就越牢固。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③参见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1页。

篇九: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工作整改责任制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存在问题整改工作,推动整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根据《对照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意识形态工作整改专班巡视整改方案及责任清单》(附件

  4)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指导,牢固树立/,坚定/,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致,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工作原则,着力抓好巡视组反馈问题和上半年专项督查反馈问题,全力维护我办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为有效推动整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经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意识形态工作整改专班。具体成员如下:**整改专班下设办公室在XX办,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XXX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整改目标

  将巡视组反馈意见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升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

  四、整改措施

  (一)在贯彻落实//精神,严格落实*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

  1.针对“传达部署多、督查检查少”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和“营养星期三·学习小讲堂”学习活动平台,加强对///的学习。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作要点和机关党建特别是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三是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凡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与年度绩效考核挂钩并严肃追究责任。

  整改时限:**年10月20日前,长期坚持

  2.针对“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存在上热下冷、压力传导不够,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重安排轻落实甚至弄虚作假”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守意识形态高地,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书记抓、抓书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二是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将意识形态纳入各党支部重要议事范畴和班子述职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形势,推动全办党员干部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第一线。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3.针对“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纪监监督和干部考核内容不到位,在一些部门班子成员的述职材料中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的内容不具体”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班子成员进一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风廉政考核内容和在述职报告中单独体现工作落实情况。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干部年度考核管理,对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干部一律取消评优资格。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二)在“四个意识”不强,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聚焦不够方面

  针对“新闻媒体意识形态建设主力军意识不强,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够,媒体管控不力,为追求经济效益,把有限的人力财力倾斜到多种经营上”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方向价值取向,强化政府门户网站、“两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加大正面宣传,大力宣传///,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创新宣传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网站和“两微”平台,提升运用新媒体开展舆论应对工作能力,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切实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整改时限:**年10月底前,长期坚持

  (三)在政治警觉性不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力方面

  针对“舆情事件多发,不少地方和单位不善于与媒体打交道,各级网信办主要精力放在‘灭火’上主动发声少,被动应付多,对网络意识形态风

  险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整改措施: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充分利用网和“两微”平台积极开展正面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正确引导,弘扬主流思想,占领舆论高地。二是掌握舆情处置要领,科学有效处置舆情,突出做好负面舆情线上线下处置,及时主动发声,积极发布相关信息,正确引导。

  (四)在加强基层宣传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够,统筹指导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等方面

  1.针对“在增强政治敏锐和政治鉴别力,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问题。

  整改措施:

  持续开展“强化政治意识·务求真抓实干”作风大整治活动,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本领和能力,准确定位定性,实事求是处理具体问题。

  (五)关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思想引领不够有力的问题

  整改措施:

  一是着力把理论政策学习与“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及党员活动日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组中心组学习和“营养星期三·学习小讲堂”干部职工学习活动,深入组织学习践行//、充分发挥学习教育作用。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政策理论宣讲活动,充分利用每周五帮扶活动日,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整改时限:**年10月20日,长期坚持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整改落实。机关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落实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分解责任、强化事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抓紧、抓好、抓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问题整改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加强日常管理。意识形态工作要全程留痕,应充分运用文字、图片、实物等作为档案资料,要有文件、方案、纪要、讲话、总结等台账做支撑。同时做好总结、迎检工作。

  (三)加强督导考核。办公室党组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检查、考核,凡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和严肃追究责任。

篇十: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党课讲稿——意识形态专题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

  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战胜各种挑战和风险的要求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

  从国际形势来说,我们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

  从国内形势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变更,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进步带来了很大的活力,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实践表明,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动力。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当代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

  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近现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其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创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没有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也没有效仿包括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而是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形式,成为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我国正处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根本利益是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其间也经历过各种风风雨雨。实践证明,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经得起历史考验,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巨大智慧。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能动摇、不能懈怠,更不能折腾。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意识形态 指导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75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