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11篇

时间:2022-11-15 13:10:0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11篇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但对于发起人和项目融资人来说必须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约定类似担保和风险防范措若能有国际性组织共同参加bot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国际上各方

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11篇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但对于发起人和项目融资人来说必须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约定类似担保和风险防范措若能有国际性组织共同参加bot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国际上各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11篇,供大家参考。

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11篇

篇一: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但对于发起人和项目融资人来说必须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约定类似担保和风险防范措若能有国际性组织共同参加bot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国际上各方面的力量对项目所在国施加影响是项目所在国政府对没收或国有化bot项目有所顾忌即使没收或国有化也需要给项目融资人和项目发起人予以充分的补偿

  海外PPP项目的风险及应对策略(以BOT模式为例)

  在“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指引下,在丝路基金和中国信贷支持下,中国对外投资与建设已经步入快车道,正如火如荼。由投资带动建设是当今实施国际工程项目的主要模式,在“一带一路”国家普遍开花,其中PPP(公私合作)模式下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BOO(建设—拥有—运营)的投资与施工的方式最多。为了防止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建设中盲目跟进项目,节约企业投资和建设的宝贵时间,依据中伦律师事务所实施国际工程投资与建设的法律服务经验,提出以下探讨。PPP项目概念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形式,是民间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公私合作模式。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学概念而言,公共设施的投资、运行、维护是由政府行政部门承担。但随着全球人口快速地增长,由政府单一投资公共设施已经严重不能满足国家人口增长的要求、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问题。为了解决社会对公共设施的强大需求与政府资金不足的矛盾,世界发达的欧洲国家创造了PPP的模式。PPP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机场、港口、码头、收费公路、轨道交通、电站、输变电系统、污水处理厂,甚至医院、学校和监狱等。具体到所实施的项目本身,PPP是指社会公共部门在合法的授权下与非公共经济组织就提供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而建立的公私合作法律关系。在这种合作法律关系中,社会公共部门把投资、建设和/或运营公共设施的权利在一定的期限内,一般采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的方式,通过公开、透明方式,有条件的让渡给非公共经济组织。

  特许经营“Concession”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从法国私人投资为公共提供服务而出现的。19世纪的“特许经营”主要在铁路、燃气和电力系统方面。1854年,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许可经营期为99年的苏伊士运河被公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特许经营项目,虽然项目的工期和投资远远大于在可研报告中的预期。在法国,特许经营归属于法国行政法管理。根据特许经营协议中约定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PPP项目实施主要包括了BT、BOT和BOO等多种模式。以BOT为例的法律风险分析与应对在国际实施的BT、BOT或BOO项目中,因项目本身跨越不同国界、不同文化、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政治体系,项目本身时间特别长,存在着巨大的风险隐患。以下用BOT模式作为讨论法律风险的代表。国际工程项目的成功完成,必须是项目参与各方都能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项目的风险必须分配到最能控制该风险的一方来承担。因此,在起草BOT项目协议过程中,有效分配项目风险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实施国际BOT项目的主要风险分析立项风险BOT项目中,在融资开始前,项目的发起人(sponsors)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进行论证,BOT项目立项阶段是从跟进项目直到融资机构介入提供融资为止。首先,项目发起人应核查项目所在国对特许经营的立法,然后是审核项目所在国对项目立项、环境评估的推进力度,再是评估项目所在国就该项目对外公开招标程序的合法性。因此项目发起人或项目公司需要完成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使用技术的审核评估、环境评估等报告。发起人需要成立项目联合体,项目联合体属于项目所在地的公司法人,该公司法人联合体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从中可以看出,项目发起人在这一阶段,投资风险比较大,但一旦项目发起人与项目所在国政府签订了特许

  经营协议后,项目公司的股东(发起人)亦可以通过项目转让或股权转让的方式获取项目利润。但大部分情况下,项目许可人与项目发起人会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有相应的约定,在一定的期限内限制项目发起人对股权的出让,防止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夭折。完工风险一般而言,BOT项目公司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会用公开招标的方式(也可以是邀请招标的方式)将项目的施工用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andConstruction,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的方式发包给项目发起人中的一方或第三方,从而使项目的完工风险完全落到EPC总承包人身上。EPC合同占据了BOT合同的绝大部分资金,因此控制好项目完工风险,是控制BOT项目风险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了建设风险、试运行风险和工期风险。1、BOT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应主要把握:(1)详细设计风险:设计是否详尽,不但关系到工程进度,而且也关系到是否能有效控制成本;(2)技术标准与规范风险:遵循何种技术规范与标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和项目的造价,因此必须在项目投标时就清楚技术与标准要求;(3)地质条件的不可预见性风险:在项目招标中,业主会对项目选址提供基本的地质资料,当然业主同时会强调,对所提供的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要求EPC总承包商对项目选址的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并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因此,EPC承包商需要对一般性的地质条件差异承担责任,若在施工过程中,确实发现了有经验的施工方不可以预见和勘测到的地质条件,则EPC承包商需要与项目发包人协商达成一致的处理意见。

  (4)在施工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所发生的自然环境变化是否给履行EPC合同带来巨大的实质性的影响。(5)项目所在国劳务许可,国际、国内材料采购、进出口许可、税收变化风险;(6)为项目提供的水、电、道路条件的变化风险;(7)实施项目成本失控的风险: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和融资机构非常普遍地要求项目建设需要采用EPC方式,这样把项目的成功与失败的责任完全转移给EPC总承包商,这样可以大大降低BOT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的风险。(8)政治风险与不可抗力的风险:因为大型BOT项目的建设期一般比较长,发生政治变故的几率也高,项目投保政治风险保险就显得非常必要。2、BOT项目完工的试运行风险项目试运行是项目建设风险从EPC总承包人转移到项目运营维护方的节点。EPC总承包人在成功地满足项目要求指标考核的试运行前,仍然承担着项目失效的风险。因此,在起草EPC合同时,须对项目的测试和试运行(TestandCommissioning)作非常详细测试方法和考核数据方面的约定。3、工期风险对于EPC总承包人来讲,除了达到项目要求的技术指标、施工质量之外,就是工期风险。EPC施工的工期不仅与EPC总承包人有关,而且与项目融资人是否能按期回收其投入、项目发起人是否能按预计的时间开始回收投入及项目所在国政府向社会

  承诺可以使用该公共设施有很大关系,工期违约也会使BOT项目中项目公司与原料供货方以及与下游产品购买方之间存在合同违约风险。汇兑风险BOT项目投资人,包括项目融资人的回报,须在项目完工后正常运行过程中,用产生的现金流来作为项目的还款和回报保障。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在项目所在国,因此项目发起人所在国与项目所在国之间的汇率与汇兑,也成为BOT项目风险之一。在BOT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所在国经济通货膨胀对项目的营利会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项目运行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甚至建设成本的增加、运营维护成本的增加,从而导致BOT项目产生现金流的降低,增加项目发起人和融资人的投融资风险。运营与维护风险BOT项目公司一般会选择有丰富运营类似项目经验的运营商来运营、管理和维护BOT项下的公共设施,从而使该项目达到最佳设计目标,为投资者赚回预期利益,为项目所在国提供公共服务。但在BOT的长期协议下,社会环境、人力资源、技术熟练程度、原材料价格、零部件的价格等都在发生变化,因此,在BOT项目下,运营与维护又是另外一大项目风险。选择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运营商,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在BOT项目下,投资人的回报基本上靠项目市场运行而产生的现金流来保障。BOT项目运营原材料投入的价格、劳动力的价格和产成品的价格完成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因此项目发起人选择有经验的咨询公司提供全面的可研分析,是预防市场风险的一种途径。政治风险

  在实施BOT项目过程中,政治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必须给予充分重视。1、内乱或战争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内乱、政权颠覆、政府违约、法律变化等。一般而言,以上风险发起人会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把这一风险推给项目所在国政府,但有些风险也不是政府能够控制的,比如内乱、战争等。2、合法授权在政治风险中,首先需要考虑谁能代表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其次是特许经营是否有立法;再次是政府机构改组、政府人员变动以及不同党派的执政,对BOT项目的影响。控制类似风险的手段一般有:(1)让当地政府在BOT中有一定利益;(2)在项目发起人中争取当地人参与发起和银团贷款;(3)尽量使国际组织能加入BOT项目中,以降低项目实施的风险。3、国有化在政治风险中,当地政府没收BOT项目,也是重要的一项风险。从国际法角度来看,项目所在国政府有权没收或国有化BOT项下的基础设施。但对于发起人和项目融资人来说,必须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约定类似担保和风险防范措施。若能有国际性组织共同参加BOT项目,这样可以调动国际上各方面的力量对项目所在国施加影响,是项目所在国政府对没收或国有化BOT项目有所顾忌,即使没收或国有化,也需要给项目融资人和项目发起人予以充分的补偿。4、税法变化

  BOT项目实施周期很长,不能排除项目所在国税收法律的调整。因此须在特许经营协议中需明确约定税收条件和税法变化后的救济措施。在多数情况下,项目所在国政府会在特许经营协议中约定调整税收的条件和税收变化的比例,这样可以使双方共同承担因税法变化而带来的BOT项目增加的成本和费用。5、BOT项目中技术要求变化的风险在实施BOT项目过程中,除了法律、法规、行政规定的变化,技术规范、施工标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把技术要求的变化也列入法律变化中加入约定。这样可以防止因技术要求、设计标准变化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的风险。6、主权豁免问题主权豁免是指每个主权国家在本国和外国司法下具有一定的豁免权。根据国际法准则,主权国家在本国和外国司法管辖和司法执行中具有豁免权。主权豁免问题,主要需要审核实施行为人和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属于主权豁免对象。同时在特许经营协议或其他协议中,需要项目所在国政府就该BOT项目声明放弃主权豁免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放弃司法主权豁免权,不会自动构成对司法执行豁免权的放弃。因此,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需要项目所在国政府放弃司法管辖和财产执行豁免权。若BOT项目所在国政府对放弃主权豁免权有很大障碍和阻力,那就建议双方考虑采用世界银行下设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nternationalCentreforSettlementofInvestmentDispute,ICSID)。这个机构可以裁决私人投资公共设施领域的纠纷,且缔约国必须根据所签订的缔约协议来执行该机构的裁决。7、政治风险保险面对以上无尽的政治风险,BOT项目发起人,除了在特许经营权协议中最大化地让项目所在国承担责任,另外一个普遍使用的手段是投保政治风险保险。

  每个国家都有类似政府主导的保险机构。在中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需要清楚的是,对所有项目而言,保险公司难以提供100%覆盖风险的保险,有相当一部分免赔范围。BOT项目发起人需要明确这部分的风险,若能引入国内与国际共同保险机制对项目进行保险,对降低BOT项目风险会起到很大作用。8、适用法律和司法管辖在国际BOT项目中,因为涉及到非常多的合同关系,每个合同关系都会涉及到适用法律问题和司法管辖的问题。一般而言,特许经营协议适用项目所在国的行政法(每个国家都不同,需要研究其特许经营法),这样一来,BOT项目公司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由当地的行政法来调整。但BOT项目的贷款协议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是融资机构与BOT项目公司之间形成商业法律关系。在这一法律关系中,金融机构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一定的担保,如非国有化,这又是一个商事行为。因此,EPC合同、运行与维护合同、银团贷款协议,可选择不同的适用法律和司法管辖方式。结语国际BOT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多,合同文件复杂,法律关系错综,项目实施时间长,不可预见的风险层出不穷,聘请有经验的咨询公司和法律团队是防范法律风险的有效手段。需要相信“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企业“一带一路”的投资与建设,任重道远,路途坎坷,需要不断认真探索和审慎实践。文章来源:走出去智库

  

  

篇二: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PPP项目的风险管理

  作者:陈巧雅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4期

  一、PPP模式相关理论

  PPP模式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通常翻译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我国财政部将PPP定义为公私双方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构建的长期合作关系。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往往是建设和运营周期长,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私人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便利,社会私人部给予资金和先进技术,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

  PPP项目具有全程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特点

  PPP模式的经典结构是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私人部门共同出资成立特许经营公司(SPV),政府公共部门主要提供特许经营协议和少量的投资,社会私人部门对SPV进行大量的股权投资或次债券投资的直接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SPV提供贷款,由成立的特许经营公司进行项目的建设与运营。

  PPP模式使政府部门和社会私人部门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这种模式的有点如下:可以缓解政府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财政负担,转换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即从提供者转变成了监管者;因为引入了社会私人部门,社会私人部门拥有先进的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项目质量从而提升了国家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由于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参与了在初始阶段项目的识别、可行性研究、风险识别和融资过程,所以保证了项目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降低了项目的运营支出并且提升了资金利用率;PPP模式应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用于非营利设施的建设,目前我国PPP模式应用的新领域有公路、地铁、水厂、医院、学校、监狱等。

  二、PPP模式的风险分析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政治腐败风险是指由于政府官员由于自己欲望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向社会私人部门施加压力来索取不正当的利益,这将直接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负责项目的政府官员由于其腐败行为,将会将会增加其遭受调查处分的可能性,这也为项目施工增加不确定性。政府信用风险是指政府部门不履行或者拒绝履行约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直接或间接给项目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政府决策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政府决策程序不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缺乏相关PPP项目的运作经验,缺乏专业建设领域的知识,前期的项目准备工作不足这些都会导致决策失误。

  2.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是指在贷款期间由于利率的波动会使项目的资金成本上升从而使项目的收益下降;通货膨胀风险是指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项目的施工和运营成本由于物价和工资的上升而提高,项目的收益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资金风险是指投资方不能按照合同及时的补充资金,造成项目的建设工期延迟甚至造成项目的停滞,这样会给项目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汇率风险,如果项目引入和大量外资和在国外进行项目的采购,汇率的变化也会导致项目成本的上升增加经济风险。

  3.社会自然风险

  社会自然风险主要是指项目的参与各方不可预见的并且自身无法解决和避免的事件会对项目造成一定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的风险。例如,不可抗力风险、地质或气候灾害、重大社会事件等。由于PPP项目建造和运营周期较长,并且许多公路、高铁、地铁等PPP项目是在野外环境下或者在地下进行的,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风险会对项目造成重大破坏。

  4.项目建设风险

  项目建设风险主要包括征地拆迁风险,有些PPP项目例如高铁、公路等外部制约因素较多,经过的省市较多,各地的政策不一致就造成了征地拆迁的难度较大,表现为征地价格高、临时用地难度大等,这些都会给项目造成较大的影响。设计变更风险是指,由于但大多数PPP项目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外力因素会导致原先的设计方案无法实现,必须变更设计,这样会增加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造成损失。

  5.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PPP项目在建设完工后进入运营阶段会面临的风险,在运营阶段项目会面临市场中出现同类项目的竞争、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收费价格与前期的估算发生调整、运营成本增加以及收益无法满足成本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产品损失以及残值风险。

  三、PPP模式的风险应对措施

  1.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PPP项目面临的风险错综复杂,正确的识别风险,合理的分担风险对PPP项目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在PPP模式下政府部门和社会私人部门都应当承担相应的风险。政治以及法律风险主要有政府承担,项目的建设、运营风险主要由项目公司承担,不可抗力的自然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在政府和私人部门签订的特需合同中有风险分担的条款,各方应当根据条款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在PPP项目的建设运营中产生的无法预测的因素导致分担条款存在不公平,利益受损的乙方可以通过谈判维护自身的利益。

  2.加强财务分析确保项目的合理性

  项目的有效选择是控制投资风险的主要方式,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当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可以适度的降低或转移风险。通过静态或动态的财务指标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例如投资回收期、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如果项目的财务指标大于或者等于可行性数值时,则该项目具有可行性。这就要求在参与方在开展的投资建设计划中要能够高效的运用资源,通过将得到的市场调查信息相互整合,为投资计划提供充分的运营条件。

  3.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参与各方可以建立风险数据库将各类项目出现的风险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完善风险应急响应机制,可以在风险发生的情况的快速的应对风险,避免风险给项目造成更大的损失。最后要建立风险早期预警制度,企业应当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对风险信息进行等级评价,对于风险等级高的风险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助于项目公司可以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风险。

  

  

篇三: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PPP项目财务风险与管理应对措施

  :现阶段,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进展和投资市场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渐渐衍生出了PPP这种政府和社会资本严密结合的新型投资模式。采纳这种模式,既能够不断地增加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管控流力度,又可以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但由于这种新模式还未完善,在运用过程中难免受到政策、法规以及社会方面的各种状况的影响,进而导致PPP工程在现实运行中消失财务风险问题。

  关键词:PPP工程;财务风险;治理要想尽快适应经济进展的速度,满意广阔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共需求,政府必需大力推动根底设施的建立。可是,只依靠政府投入资金根本无法满意公共效劳的浩大的资金需求,因此,PPP模式就在这种状况下应运而生。PPP模式可以通过汲取社会资原来维持对公共效劳的修建,从根本上缓解了基建工程的供需冲突。一、PPP模式概述(一)PPP模式的概念在目前形势下,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公共效劳的水平要求也随之提升。要想进一步提高公共效劳的水平,就得依靠于政府部门下放大量的资金来投入修建。可是假如政府当下存在财政缺乏以及资金缺乏的情形,那么公共效劳工程的修建就无法完成。在这种状况下,只能将盼

  望寄予于社会资本上,这也就催生了PPP模式的形成。所以,我们可以给PPP模式下一个比拟明确的定义:由于修建城市根底设施或者公共效劳,需要政府与社会共同投入资金支持修建的一种特殊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既要签订权责明晰的详细协议,还要以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共赢为目标。

  (二)PPP模式的特征(1)政府与社会资本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要依据合同来表达。虽然二者对PPP模式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可是由于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因此也会存在权责失衡的现象。就政府而言,政府盼望能够通过这个模式最大限度地满意公众对社会公共效劳的需求,而社会资本方所盼望的是通过这个模式能够将投资的经济效益到达最大化。二者所追求的目标截然不同,难免会引起冲突。而一旦产生冲突或者利益冲突,便可以通过之前签订的协议或者合同来界定权责,保障双方的应得利益,维持共赢的局面。(2)运用PPP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与社会投资方双方的优势,将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这既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资源方面的特长,又能够实现社会资本在经营和资金治理方面的特长。这一模式的产生,促进了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进而推动了公共效劳和根底设施的进步,能够更好地满意人民群众的需求。(3)合作周期较长且关系简单。在PPP这一新模式中,社会投资方与政府签订合同之后,还会有后续的双方多个部门之间的接触与洽谈。比方,在地段拍卖时期的国土资源部门、公共设施建筑时期的城建部门和在PPP模式运作全过程中

  起作用的税收部门等,这都是社会资本方需要接触和对话的政府部门。通过多个部门的融洽协商,会增加该模式中的合作双方的关系,并进一步造成运营简单困难的局面。并且,PPP模式中允许社会资本介入的缘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修建社会公共工程工程规模大、工作多、资金需求量大且风险较大。这种状况下,工程合作的时间就会相对较长,其中有的周期较长的工程,甚至会造成政府和社会投资方进展连续的长达数十年的合作。

  二、PPP工程财务风险类别分析(一)融资风险分析PPP模式既需要数量浩大的资金,又需要消耗很长的合作周期,且利益牵扯非常广泛。和社会资本不同,PPP工程从全面的工程收益和利润来说,都比拟低。这个明显的特征就造成了PPP工程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并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进展形势,也由高速进展阶段向中高速进展阶段迈进,且金融方面也被供应侧改革影响,政府部门对社会金融的管控力度也随之提升。这就造成了银行不仅要上调贷款利率,还要提升对贷款审批环节的管控力度,这就造成贷款审批日渐困难,且放贷时间也随之增长。就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状况下,银行只得一步步地加强对社会贷款环境地监控与治理。就参加到PPP模式的社会资本方而言,因种种变故,最终导致合作时间与贷款审批时间过长,埋下了资金断裂的隐患,即使是在工程竣工后也很有可能会对工程造成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另外,我国PPP

  工程产生的时期比拟晚,政府与社会投资方在详细合作的过程中,都有可能在操作中存在缺陷与缺乏,这也会影响PPP工程的融资。

  (二)本钱超支风险分析在PPP模式运作时,也会被地理、政治、风俗等详细因素影响,造成施工时间延长以及修建本钱增加的状况。并且,由于PPP工程双方合作周期较长,在这一较长的时间内,也会被通货膨胀等不行抗力的社会因素影响,造成选购原材料与根底设施时价格激增的状况消失。在这种状况下,工程的本钱不行避开地提升,运营本钱也随之增长,此外,施工单位的治理水平也会对施工本钱造成影响。比方,施工单位治理水平较低,既缺乏科学的岗位培训和工作阅历,又缺乏节省工程本钱的理念,这就会造成工程运转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损耗和铺张状况加重,并且由于对施工设施的治理与保养工作的不到位,进而加重机器的负荷,导致磨损严峻而影响使用寿命。对上述任何问题的无视,都有可能会严峻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另外,由于PPP模式的双方合作周期和施工工期都相对较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会随之增加。假如社会资本方与政府签订了协议,其中却没有关于价格波动方面的详细细则,也没有涉及对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风险的躲避方法,那么当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消失后,全部的风险将由社会投资方自己担当。这样的结果,将造成企业投入的资金面临严峻的风险,严峻影响了企业在投资公共效劳建立工程中的经济效益。(三)税收政策变化风险分析

  PPP工程在运作之时,还会受到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为了稳定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会对财政政策做出不同程度的调整,以期能够推动经济持续进步。比方,政府推行的“营改增”和调整增值税税率等,这些政策的推行都是政府在促进市场经济平稳运行方面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各地方也会依据本地实际的经济进展状况,规划出与其经济进展状况最匹配的税收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动,既给社会资本方带来了税收方面的巨大压力,也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阻碍。从市场方面分析的话,现阶段增值税率持续下调,随之受到影响的是企业的增值税额度。但是,由于受PPP模式的影响,相对较长的合作时间将造成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会引起更大的资金投入,过多的资金支出会形成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在这种状况下,企业在PPP模式下,工程公司在建立期不用缴纳增值税,但公司可以依据长时间的留底进项税额,等到进入运营期再进展抵扣。现实生活中,许多的PPP工程都没有享受到尽享退税等政策的帮扶,这就造成了企业在推行PPP模式时,一般都会面临因税收政策的调整而引发的风险。

  

篇四: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PPP项目风险及应对

  作者:暂无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7期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开展,必须切实解决基础设施融资难等问题,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引导工作,实现PPP项目资金利用率的提高,有效解决资金浪费问题。这需要进行PPP项目融资模式的优化,降低资金使用的压力,实现项目运营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二、项目风险与PPP项目发展的联系

  在PPP模式应用过程中,项目本身是其融资的主体,实现了项目预期收益、项目资金投入、政府对该项目扶持力度的结合。在这种应用模式下,私人投资者与政府会签订相关的许可协议,双方参与到项目的整体实践过程中,获得该项目的收益,实现债务的偿还。

  这种私人投资与政府合作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在财务预算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使私人投资者获得相应的利益。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双方共同参与,遵守共担风险的原则。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根据自己的实力及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风险。在PPP项目运作过程中,其考虑了私人投资者与政府的优势,实现了对科学性、合理性风险分配方案的应用,有利于降低PPP项目的整体运作风险。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通过对PPP项目的应用,实现了私人投资者资金的引进,有效减缓了建设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在这个环节中,其实现了私人投资方高效化管理手段及先进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项目建设的效率,实现了政府相关部门与私人投资者工作模式的结合。

  三、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及应对

  (一)风险识别

  从可控性角度来看,融资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前者包括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后者包括环境保护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完工风险、信用风险。

  在实际工作场景中,PPP项目融资存在一定的运作风险,在成功融资及项目建设过程中,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朝着非理想化的方向发展。整体来看,PPP模式引导下的基础设施项目,其施工经济风险较大,施工周期比较长,存在一系列的施工技术难关,从而可能使工程建设达不到预期目标。为了适应现阶段PPP项目建设的要求,有必要完善项目预期工作,做好项目风险的精确识别工作,制定相关风险防御措施,确保基础设施项目的稳健性发展。

  风险识别即通过大量精准可靠的信息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及分析项目,从而分析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客观上看,其性质及风险识别的方法诸多,比较常见的项目融资风险识别方法如下:

  德尔菲法集中了各个专家的智慧,实现了对其想法的统筹考虑,能够有效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通过使用德尔菲法,有利于表达出各个专家意见的分歧之处,集众家之所长;头脑风暴法能够有效避免对不常见细微风险的忽视。这种方法对其组成成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比较高,其适用范围比较小,比较适应于一些问题简单、目标明确的情况;工作分解结构法比较适合应用于中小项目工程建设过程,能够实现对项目范围、施工建设进度、成本管理等的有效管理,这种方法亦不会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二)融资风险的评估

  在PPP项目融资风险分析过程中,应充分重视项目的简易程度、建设程序的规范性、项目的直观性及可塑性,从而选择科学的风险分析识别方案,并根据风险识别结果、风险发生时间等展开定量、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量化研究,实现对融资风险的全面性考虑。

  融资风险的识别需要在风险分担前进行,确定风险量大小、风险性质等风险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评估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前者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从而实现不同风险相对严重程度的区分,根据其预先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作出相应的决策。后者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模拟分析、决策树法等。

  (三)融资风险的应对

  为了有效应对融资风险,需要确定PPP融资风险分担的目标。在风险分配环节中,项目参与者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由对风险最具控制力的一方承担风险,优化PPP融资风险分担模型,在风险一定的前提下,实现各个参与方满意度的最大化以及风险剩余整体的最大化。

  为了实现对PPP项目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遵循风险回避原则。当项目潜在风险可能性较大,其导致的后果比较严重,且当前没有什么策略对其进行解决时,需要主动放弃该项目,改变该项目的目标及方案计划。这也需要遵循风险减少的原则,通过对各种措施的使用,降低融资风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避免造成相关的经济损失。

  风险应对的策略主要包括风险自留、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等,风险回避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项目的潜在损失。风险自留应用了内部控制措施,化解了融资风险。风险控制指使用积极性、主动性的风险对策进行损失的预防及减少,风险控制方案主要包括预防计划模块、灾难计划模块、应急计划模块。

  为了实现对风险损失的有效分散,必须遵循风险集合原则。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小,在发生数量较多的同类风险背景下,投资者需要联合起来,实现项目融资风险的分散化处理。风险嫁接即风险转移,其实现了一些经济方法及技术手段的应用,将融资风险转嫁给信托投资机构、保险公司等。为了强化对融资风险的管理,必须做好相关的后备措施,在项目开始前制定相关的应急方案,如准备好应急费用、备用资金贷款等。为了切实解决融资风险问题,必须结合各类风险防范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应对措施的积极作用。在应对风险事件的过程中,需要选择相应的处理手段,实现融资风险的有效规避。

  四、结语

  为了实现PPP项目投资风险的有效性识别及量化管理,需要根据实际运作场景,制定相关的风险应对策略,应用不同的风险防范方案,实现对融资风险的精确性识别及控制,满足现阶段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的要求。

  (作者单位为中铁三局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02).

  姜军,唐琳.PPP模式下的股权融资模式创新[J].开发性金融研究,2015

  [2]

  杨莉姗.城市轨道交通运用PPP融资模式研究——基于杭州地铁一号线调查分

  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

  [3]

  李晓琳.推广PPP要回归理性和逻辑化[J].宏观经济管理,2015(11).

  

篇五: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其次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各有特点从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营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庞杂不仅有专业的技术问题还有法律管理审计财务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一支既懂得合同法规又懂得项目投资项目管理及风险管理等各方面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对

  PPP项目监管方案【完整版】

  PPP项目监管方案

  一、PPP项目监管的必要性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PPP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财政建设资金短缺和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如果不能对PPP项目参与主体和参与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很容易出现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在PPP项目中引入监管具有必要性。(1)解决社会资本和政府之间的矛盾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勘测、融资、建设、运营和管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在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拥有更多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建设期,承建商会偷工减料,降低原材料成本;运营期,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社会资本会粉饰报表,做低利润,减少项目分红或是要求更多补贴;国有资产移交前期,社会资本会侵蚀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利益。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政府处于强势地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拒绝履行承诺或是临时修改实施方案和合同事项屡见不鲜,最终导致社会资本投资亏损。由此看来,引入独立性监管机构来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利益尤为重要。(2)解决社会资本和公众之间的矛盾政府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虽然可以增加供给、优化风险、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但基础设施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特许经营权的排他性和资源的稀缺性,无法规避垄断的低效性,无法规避因垄断的低效性带来的公共福利减少和公众负担加重。在医疗养老行业,由于资源的缺乏,容易导致服务行业收费较高,成为普通老百姓眼中的奢饰品。在自来水行业中,由于水价受限,自来水厂会通过压缩成本,满足自身的利益,而忽略水质和公众的饮

  水安全。政府出于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对PPP项目参与主体和参与单位进行监管。

  二、PPP模式下政府监管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一)PPP模式下项目监管现状PPP项目监管有行政监管、司法监管、行业监管、社会监管等多种形式。由于缺乏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互通平台,社会监管形同虚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缺乏自律性和组织性,行业监管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司法监管存在滞后性;现阶段,我国PPP监管主要依靠政府行政监管。在现有政府监管体系中,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能源、金融、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关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行业的特许经营规章、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工作。1.政府监管角色定位不清晰,缺乏组织协调性PPP模式下,项目监管涉及到的政府部门较多,各部门的监管角色定位不清晰、分工不明确,致使监管职能交叉或监管缺位。例如,在某市污水处理厂PPP项目中,整个项目运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住建局作为项目实施机构,市环保局作为政府出资代表负责出资。在谈判过程中,住建局与投资人确定股权比例后,环保局与住建局的意见相左,不愿按约定履行出资义务,致使与投资人要重新进行谈判,影响PPP项目的总体进展和进度安排。此外,由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长、环节复杂、参与主体多,如果没有市、县政府领导进行统一协调,成立项目协调小组,相关行政部门和行业主管可能不愿意过多参与到PPP项目中来。某县财政部门牵头推进PPP项目,并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一起参与项目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审工作,由于行业主管部门对PPP不了解,在评审中未尽其职,事后需要向市政府上报PPP项目实施方案时,行业主管表示对项目中的方案不认可,不愿意承担相关责任。由此看来,建立PPP项目协调小组对推进PPP项目顺利进行尤为重要,一般由市长(县长)和行业主管部门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组织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对项目

  进行监督管理。2.监管工作流于形式,政府部门缺乏项目监管意识我国PPP发展处于初级阶段,PPP项目监管工作相对落后。现阶

  段大多数的PPP项目尚处于前期准备阶段,政府将监管的重点大多放在项目筛选、识别和社会资本准入方面,对项目后期建设和运营缺乏有效监管。发改财政等相关行政部门为加快PPP工作有效推进,发布多项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而各地市、县政府由于急于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多数监管工作不到位,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某些地区市、县政府为获得财政奖励资金,盲目推广PPP项目,项目的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审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一些非PPP项目鱼目混珠。某市将许多没有经营性质的公益性项目包装成PPP项目,市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对项目的监管意识,在项目识别阶段没有认真开展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审工作。

  3.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在现阶段PPP项目推进和实施过程中,项目准入监管借鉴了国外常用的物有所值比较法和竞争性招投标法,但在后期建设、运营和移交阶段缺乏具体的监管机制和方法。如在医疗养老行业,由于缺乏适用于PPP模式下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定价机制,致使监管部门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按照何种程序对项目服务水平和收费价格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在价格监管方面,原有的成本导向法容易导致垄断暴利现象,不适用于PPP模式下的定价规则,社会资本因为制定过高的收费价格不被公众接受,政府夹在社会资本和公众之间之间,处于尴尬局面,最后以社会资本放弃项目经营权结束合作。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价格监管机制,来规避因定价过高而产生暴利,和保证投资者合理收益,达到权衡公众利益和投资人利益的目标。4.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由于PPP项目在我国尚处于试行阶段,在法律层面没有系统、完善的立法对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获得进行规范和指导,而现阶段所涉及的PPP相关法律较为分散且不具有针对性,如《招投标法》、《合同法》、《建筑法》

  等,在PPP项目具体的实施操作和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有力依据。相比较而言,PPP模式应用较成熟的国家,如英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在PPP立法和相关行业法律制定方面做得较好。韩国于1994年颁布首部PPP法——《促进私人资本参与社会间接资本投资法》。1997年因亚洲金融风波的原因,致使政府资金急剧减少,投资能力下降,PPP法案被重新修订并更名为《基础设施公私伙伴关系法》,法案废除一些对私人资本的限制,促进私人资本在韩国城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05年韩国第三次修订PPP法案,将其更名为《民间参与基础设施法》。5.监管机构不独立我国现有监管机构的人员组成、机构设臵以及权力来源都是由政府来决定而不是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规定、独立的机构来执行,使得现有监管机构不能独立的行使监管权。监管机构在制定监管规则和规则执行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容易导致监管缺乏公平和效率。某市政府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共同建设市级文化艺术馆,由于公开招标的条件设臵苛刻和不公平,导致两次公开招标失败,最后通过竞争性磋商方式引入一家事先沟通好的承建单位作为投资方。此外,政府部门作为PPP项目中的参与者,和社会资本处于同等地位,理应接受监管。如果监管机构不具备独立性,政府部门在PPP中即是参赛者,又是裁判员,会使社会资本处于不利地位。在某些PPP项目中,政府授权地方城投公司作为项目出资方参与项目运作,同时城投方又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监管和绩效考评工作,缺乏独立性。6.监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由于PPP项目项目生命周期长,操作流程复杂,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中的参与主体多、组织关系复杂,要求监管人员熟悉PPP项目相关操作流程和政策法规。其次,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技术经济上各有特点,从规划、投资、建设到运营的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庞杂,不仅有专业的技术问题,还有法律、管理、审计、财务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一支既懂得合同法规,又懂得项目投资、项目管理及风险管

  理等各方面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对PPP项目在建设运营中进行全方位有效的监管。(二)国外公用事业监管经验借鉴和启示1.国外公用事业监管经验借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在城市公共事业中引入市

  场机制,政府监管的范围由传统的资格审查、数量限制、许可证等限制性进入的方式,转变为通过特许经营合同进行监管的方式,并注重引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

  (1)英国监管模式英国公用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包含在民营化改革进程中,主要包括完善法律、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引入市场竞争。①健全法律法规。为明确改革的法律依据和实施程序,采取立法先行策略。英国政府于1989年颁布了《自来水法》,允许10个地区自来水公司民营化,授予自来水公司特许经营权,并对自来水生产与运营进行管制;1989年颁布了《电力法》,把电力企业分割为电网、分销和生产公司。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不同产业的政府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②实行独立的政府管制机构。采用垂直监管模式,设立了统一全国性的监管机构,并在各地各个产业都设臵了分支管制机构,由负责各产业的国务大臣委任总监,并授予其发放企业经营许可证,管制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以及投资等行为的法定权利。如英国城市水务行业服务监管的基本架构是将环境、经济和社会以及饮用水质量三个方面的监管职能分别纳入三个独立的监管部门,并统一于英国政府环境部。其中,水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监督;饮用水监督委员会是饮用水水质的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局具体负责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它们与环境部的权力划分一般为:环境部任命各独立部门的总监,制定具体的监管改革措施,设计监管改革方案;独立部门则负责执行政策、监督市场、提出建议和处理具体的监管事务等。③实行有效竞争和最高限价监管政策。在管制方法上,相继采取了特许招投标、最高限价管制模型、区域间竞争等激励性管制手段,

  以最大限度地在这些产业内引入竞争。依据通货膨胀率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增长率,确定最高限价,企业

  

  

篇六: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针对政府ppp模式的实施政府需要借鉴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制定符合自身的风险识别机制控制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保障政府的效益并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ppp合作模式是现代政府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结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有效的减少资金和管理不足的方式是保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政府在PPP项目中的风险及防范分析

  作者:韩韵格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8期

  【摘要】PPP模式是现代政府完成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可以缓解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和建设效率不够理想的问题。采用PPP模式,可以将政府部门视为参与者,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部分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处理不够理想就可能会导致政府受到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政府在PPP模式中的风险展开探讨,并结合工程的基本情况,详细的对政府在PPP模式中面临的风险进行阐述,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政府有关人员提供参考,提高政府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推动公共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政府;PPP模式;风险;防范

  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为人们提供出行、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而且,近年来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不断增多。但是,由于政府被资金、建设和运作效率等因素影响,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理想。故此,政府部门开始采用PPP模式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对PPP模式风险的识别和防范,避免损失的产生。

  一、PPP模式分析

  PPP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共同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模式,对于企业和政府均具有良好优势,其中社会企业可以有效的得到一个承担风险的合作伙伴,并获得的更多的收益回报。政府通过PPP模式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完成对项目的建设,并由企业完成项目的相关运作和建设,推动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而且,PPP模式对政府而言,可以缓解财政压力,提高建设效率,更加符合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被视为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

  二、政府在PPP模式中的风险分析

  政府部门在实施PPP模式时,一些风险是切实存在的,影响政府的社会效益的获取。故此,需要合理的展开对PPP模式风险的分析。

  1.政府决策失误引起的风险,由于政府部门在市政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如果政府部门对项目的理解不够、没有做到详细的信息采集和分析,草率的制定相关决策,会使得决策的制定不够合理,可能会导致项目具体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进而导致成本的增加,不利于项目的顺利完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信用风险,政府部门与企业签订合约,展开相关项目的实施,并承诺不在合同期间内做出违反合约的内容。但是,政府整体规划方案的改变,会导致项目受到不利影响。这也也就引发政府部门出现违约,这种违约现象会引起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可信度的产生质疑,还会导致项目的成本增加。制约城市发展。此外,合作方的道德和能力等内容同样会导致信用风险的产生。

  3.市场金融风险,市场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这两类风险都会被政府承担,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的收益减少,就会向政府部门索求相关收益,进而导致政府承担一定的损失。

  4.融资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原因较多,主要体现在融资环境和融资结构等。主要是由于PPP模式的资金主要来源银行信贷,如果没有完善的金融担保,融资环境不够理想,就可能会导致项目不能顺利完成。

  三、政府在PPP模式中的风险防范

  针对政府在实际的PPP模式实施,需要强化对风险的识别,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1.强化对项目的理解和分析,优化决策。重视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在项目的决策中,不但要明确项目的基本内容,还要结合政府的基本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而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避免决策变更给项目带来不利的结果,保障决策能够符合项目的基本情况,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2.强化信用管理。针对信用风险,政府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作用,并切实履行合同,避免决策对项目造成不利影响。招标过程中,需要强化对合作企业的信用和道德分析,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推动PPP模式的顺利完成。

  3.金融风险处理。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健全和改善,适当规范法律行为,强化法律的有效性和保障性。其次,适当扶持担保机构以促进其发展和进步,强化和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并针对不同的金融风险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4.强化融资管理,扩宽融资渠道,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政府部门为社会企业提供适宜的融资环境,并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完成对融资的监控和管理,保障项目的有效性。

  5.强化风险识别。针对政府PPP模式的实施,政府需要借鉴企业的风险管理经验,制定符合自身的风险识别机制,控制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保障政府的效益,并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结束语

  PPP合作模式,是现代政府完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式,结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有效的减少资金和管理不足的方式,是保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快速建设的关键。针对政府PPP模式中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建立有效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减少风险因素对PPP模式不利的影响,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和服务性,推动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海兰.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

  [2]陈意.政府在PPP项目中的风险及防范[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徐飞,宋波.公私合作制(PPP)项目的政府动态激励与监督机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8(3):165-173.

  [4]臧俊恒.PPP项目中政府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9-31.

  作者简介:

  韩韵格(1991—),女,湖北省老河口市人,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学校: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管理。

  

  

篇七: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PPP项目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

  作者:李慧来源:《商讯·公司金融》2018年第5期

  PPP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英文缩写,直译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被译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一、PPP项目风险识别

  PPP项目风险识别方法:(1)分阶段识别法是指按照PPP项目操作流程,根据不同阶段风险的成因与特点识别风险的方法,对项目风险从前期、执行、移交三大阶段进行识别。(2)参考类似项目识别法是在以往类似项目的数据资料以及项目参与者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PPP项目进行风险识别。(3)专家咨询法是通过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利用专家经验和常识,判断该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并对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通过分析计算得出主要风险因素。总结下来,PPP项目常见风险有:法律变更风险;项目审批风险:政治决策失误/冗长风险:社会资本选择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移交风险;公众反对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政府监管不足风险;融资风险;项目竞争性风险;金融风险;环境保护风险;不可抗力风险。

  二、PPP项目风险分配

  PPP项目风险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风险分配优化原则、风险对等原则和风险可控原则。PPP项目常见风险分配结果:一般的,法律变更风险、政治决策失误/冗长风险、社会资本选择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政府监管不足风险和项目竞争性风险等由政府承担:建设风险、运营风险中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风险、运营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移交风险、融资风险和环境风险等由项目公司承担:运营风险中的市场收益不足风险、市场需求变化风险、收益变更风险、公众反对风险、金融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等由双方共担:而项目审批风险则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形而定。

  三、PPP项目风险应对

  PPP项目风险应对策略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和风险自留以及这些策略的组合。PPP项目常见风险应对措施:(1)规避法律变更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委托正规且具有实力的法律咨询机构,审慎地就该项目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分析意见。(2)项目审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措施有负责报批审批的一方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审批程序报批,提前准备好报批所需材料。(3)政治决策失误/冗长风险主要由政府引起,所以项目公司可以通过与政府签订严密的特许经营权协议来规避该风险。(4)社会资本选择风险,政府可以采取公开项目招商信息,与意向投资人进行前期沟通,从类似项目经验和业绩、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财务能力对投资人筛选。(5)建设风险,项目公司可以要求承包商签订保证承诺,确保工程按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公司负责监督与控制。(6)运营风险可以通过签订合同、选用成熟、适用的技术以及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等措施来规避。(7)针对移交风险,项目公司和政府签订严密的特许经营权协议,明确项目移交范围、产权争议解决办法等条款。(8)应对公众反对风险措施:提高运营项目透明度,公开项目运营环境监测数据,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9)政府信用风险应对方法有增强自身法制意识和认真做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10)面对政府监管不足风险,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项目招投标、建设、运营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11)关于融资风险,项目公司需要确定合理的融资结构、选择恰当的融资时机和融资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还需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12)项目竞争性风险,对于使用者付费PPP项目,项目公司应尽力获取政府唯

  一性承诺,以避免过度竞争引起项目收益下降。(13)规避金融风险可以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并且设置合适的合同条款。(14)关于环境保护风险,在项目前期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且在合约中明确列出各方应采取的措施。(15)对于不可抗力风险,应在项目进行之前,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综合所有因素选择最有利的项目进行投资,另外还可以通过投保和寻求政府支持。

  四、结语

  总之,PPP项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面临的风险因素较一般工程项目多,需要政府和项目公司的共同努力,一起应对诸多风险,最终实现该项目的利益最大化,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篇八: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论PPP项目财务风险管控与保障措施

  作者:杨文娟来源:《经营者》2019年第20期

  杨文娟

  摘?要?在新经济形势下,PPP成为社会资本和政府合作的主要投资模式,但由于社会大环境缺乏稳定性以及企业自身的限制,PPP项目在开展和推进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成本超支、融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因此,如何加强PPP项目的财务管控,降低财务风险是本文重点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PPP项目财务风险种类及如何应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业内提供借鉴。

  关键词?PPP项目?财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PPP项目财务风险种类分析

  PPP项目的财务风险主要分为三类:第一,融资风险。PPP项目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利益涉及面较广,再加上其建设周期与其他项目相比会更长,PPP项目融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政府及企业对于PPP项目的操作经验不足,其操作多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PPP融资风险也随之增加。第二,成本超支风险。PPP项目具有运营周期和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因此,项目在较长的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价格上涨等原因,而增加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第三,税收政策变化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将会对税收政策进行一定的调整,如2012年实行的营改增政策,2018年实行的增值税税率调整,这些政策的变化都会增加项目所面临的税务风险。

  二、PPP项目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工作,降低融资风险

  第一,企业在投资项目开展的前期,就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做好投资资金预算工作的同时,科学规划好该项目需要的借贷款方案,合理分配资金使用;第二,注重项目建设中期的资金管理,随时把握建设进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浪费情况的出现;第三,制定标准,PPP项目实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规范企业人员的工作行为;第四,在保证项目合规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从而降低融资风险。

  (二)全面考虑各类因素,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成本超支风险

  在确定PPP项目投资前期,企业首先需要对该项目进行一个充分的市场调研,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准确估算项目的可行性,并在制定合同时,应注重与政府的有效沟通,明确市场变化将会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确定成本变动标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加强对资金的管控力度。

  (三)加强税务筹划,防范税务政策变化风险

  企业在合同签订之前,就应针对项目建设期间税负增加问题提前与政府达成一致,并在项目开展前期,通过与当地税务部门的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最新的税务政策,从而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尽可能多地享受税务优惠政策。同时,相关部门可以以PPP项目近年来具体的实施情况为基础,科学制定相关的税收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因税务政策变化而出现的风险。

  三、PPP项目财务风险管控的保障措施

  (一)形成积极的风险防范意识

  由于PPP项目在我国实行的周期较短,我国相关部门还未形成具体的法律法规,工作规范性不足,再加上项目存在涉及利益范围广、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企业管理者需要形成积极的风险防范意识,以企业的经营现状为基础,合理预测从项目选择到项目建设完成这一阶段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加强防范工作,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二)完善内控制度

  PPP项目财务风险的有效管控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项目企业需要正确认识到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起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机制,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以规范化的管理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企业应组织专人针对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所有业务开支,做好严格的审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加强预算管理

  首先,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的前期,应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以及综合考察,以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识别来分析项目的具体情况,并通过对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考量,来评估项目的可执行性;其次,在项目正式开展之前,企业应就资金的使用状况做好前期的预算工作,搭建科学的财务模式,合理估算项目的运营及建设成本;最后,企业应确定科学的预算编制,就项目在运营、建设过程中具体资金的使用做好规划,确定资金流动方向,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执行,加强对资金的审核。

  (四)及时更新税务信息,注重日常学习

  随着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税务政策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税务政策的变动将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其需要时刻关注政府的税务政策,做到对税务信息的及时更新,在享受国家税务政策优惠的同时,注重因税务变化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性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的税务处理水平,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税务筹划,企业需重视对员工的定期培训,以专家讲座、头脑风暴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日常培训,强化员工的理论学习和税务实践操作。

  (五)构建集团总部监管制度

  为了保证PPP项目的顺利开展,企业可以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并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集团总部监督管理机制,将PPP项目运营及建设的各个阶段纳入总部监控范围内,通过对监管制度的完善,加大监控力度,努力做到对项目开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具体来说,企业应做好对审核以及预算编制的监督管理,并采取事前预测、事中跟踪及事后定期抽查监督多者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从而确保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帮助项目公司有效地预测、控制以应对风险问题,实现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有效影响范围内的目的,降低企业损失,增加企业盈利。

  (作者单位为溧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02).

  孟婷.PPP项目财务风险分析与管控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2]

  肖辉.PPP项目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分析[J].财经界,2018(6).

  

  

篇九: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PPP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PPP项目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在当前社会经济资本市场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使私营、民营企业与政府公共项目建设间的联系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但由于PPP模式运转的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实际应用中会出现一些风险,给企业和政府工作带来挑战。本文就PPP项目投资过程易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PPP项目;投资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我国当前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相应的制度化改革是确保社会资本正常运转的主要动力源泉。PPP项目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有效推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有效干预与市场资源配置效应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地方债务形势较为紧张,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流转不畅,这种情况下,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然而,如何动员社会资本参加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PPP模式进一步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点。

  1PPP项目模式的投资风险分析

  PPP模式的全称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最早于1982年由英国政府提出并开始应用,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和社会资本(私营、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的“共同治理”(见图一)。由于国情、经济体制的不同,实践期间在不同国家出现的阻碍因素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主要还存在以下两点关键风险:

  社会资本

  政府

  契约精神相互信任

  合作关系

  社会利益多赢

  公共服务/产品实现保障

  图1PPP模式概念1.1风险分担机制原则不明确项目投资风险预测,管理以及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对于PPP项目来说,是能否成功运营的主要影响因素。每个PPP项目都可能由于某些影响要素而面临着一系列的系统性和不可知性风险,但我国国情相对特殊,PPP项目的投资风险更加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例如,相关政策法规和法律的不定期调整和变化,产业经济结构内部的优化等问题,加上政府并没有相应的契约合同机制,参与PPP项目的私营企业更难预测将要承担的风险。1.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PPP项目当前在我国的实践情况表明,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无法确保模式长期发展下去的。我国针对PPP项目设计、实施等环节没有明确的法律细则。而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或指导来保证投资收益,则会导致投资者面临承担投资法律责任的风险。同时,法律与政策法规的一致性,中央政府政策法规与各级下属政府政策法规的一致性对PPP社会资本参与模式产生了制约作用。

  2针对PPP项目风险的对策建议

  2.1健全动态的风险分担、协调机制

  政府是否能够贯彻诚信精神是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是否能顺利投资PPP项目的一个重要前提。政府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的合同制度,明确各部门应尽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相互协调。对于项目审核流程的违规操作制定相关责罚依据。一些发达国家对于PPP项目的重要经验就是及时建立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正确、有效地规避风险,给项目各方参与者相应的风险预防保证。企业财务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加强沟通的前提下,在PPP项目中引入动态地融资理念,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健全动态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各管理部门工作透明化,保证信息共享,实时跟踪项目进度。

  2.2建立多元化的PPP资本投资市场

  积极引导保险、信托、银行等金融资本大户参与PPP项目,将基金、债券等融资形式引入PPP投资市场,形成多元化发展体系,将PPP项目分布在各个发展领域(见图2),从而更加调动社会整体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延长项目生命周期,加快PPP贸易建设。另外,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在项目不同阶段创新融资形式,如股权投资、资产证券等方式。除了对PPP项目进行融资之外,相关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协助等服务。

  图2英国PPP项目分布

  2.3培养PPP项目模式的专业型融资人才

  PPP项目的设计、运营等阶段都涉及到许多专业,如财政、金融、法律等领域,因此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相关领域资质。政府及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对PPP项目的操作流程制定一系列规范、科学、标准的细则,寻找能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的合法金融中介机构,长期下来必然有所回报。

  2.4创建合理的价格核定和财政补贴机制

  PPP项目的价格核定要满足社会资本投资的有效收益,也要相应减轻政府财政预算压力,政府和企业双方应就项目价格问题预先做好备案,确定合适的标准。政府应制定完善的定期审核制度和相关流程,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监管力度,确保能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政府部门要对PPP投资项目进行一定的宏观调控,对于回报周期长、项目收益效果较差,但社会效益较好的PPP项目及时给予评价,如

  经过各种因素的周全考虑后决定继续投资,则可以合理地提供相应财政补贴,给予支持,并建立动态的资金补贴机制,稳定支出。

  3总结

  总的来说,针对PPP项目优缺点,其衍生出的各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并决定着PPP项目是否能够成功完成。由于PPP模式项目在不同的地区的实践程度具有差异性,并且各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因此,企业在后续推进PPP项目的进程中,可以借鉴上述应对措施来确保项目的成功。想要保持政府和社会投资合作的长期稳定联系,双方要围绕项目投资风险分配最优方案,综合健全政府的风险管理机制,考虑项目回报率以及市场整体投资环境等因素,保持PPP项目模式的长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凤亚红,李娜,左帅.PPP项目运作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财政研究,2017(06):51-58.

  [2]河南省财政学会课题组,胡兴旺,项勇,李俊杰,金学星,王佳,郭晓丽.PPP项目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财政科学,2016(12):117-133.

  [3]王刚,何利辉.我国PPP项目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75-78+85.

  [4]杨俊龙.PPP模式的效应、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J].江淮论坛,2017(03):40-46.

  [5]周正祥,张秀芳,张平.新常态下PPP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5(09):82-95.

  3

  

  

篇十: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浅谈PPP项目的主要风险及解决建议

  摘要:随着近几年PPP模式在我国大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被广泛应用并迅猛发展,PPP模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而且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提高了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PPP项目遇到了较大问题,本文对PPP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浅显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关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PPP项目;风险管理;解决建议

  引言:在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关于PPP项目加强整改、监管的政策文件规范下,结合我市PPP项目清理及存量推进的现状,就PPP项目运行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风险情况

  (一)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不足。由于大部分PPP项目在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后就同步开展PPP项目实施方案、财政承受能力及物有所值论证的评审工作,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基本上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投资估算作为基础数据测算,导致财政承受能力评估计算不准确,造成投资估算数与实际投资不符,使得项目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分歧较大,工作较为被动,实际投资往往远超于前期估算的投资数。

  (二)实施方案编制质量不高。部分PPP实施方案编制质量较差,主要是方案内容不全,风险分析和分配不合理,项目市场调研不足,项目的技术指标和绩效产出参数不明确,比较常见的就是容易混淆不同现金流量表,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从财务角度分析,不同的现金流量表可能测算的结果不同,在测算政府补贴时,社会资本方可能会使用有利于自己的现金流量表进行概念偷换,以此获得政府更多的补贴,该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

  (三)前期数据失真,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当PPP项目在确定意向社会资本方时,政府出于减少前期工作经费支出节约成本的考虑,会让社会资本方在可研阶段甚至是更前期的阶段就提前介入项目,社会资本方自行聘请咨询机构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这样会导致项目完全按照社会资本方意愿推进,社会资本方会以优化设计、利于施工等理由提高概算,导致概算超过可行性研究批复的投资估算,与上述(一)情形一致,直接结果是投资不可控,大大增加政府财政支出,无形中也给社会资本方提供了谋取PPP项目暴利的契机。

  (四)建设、运营分别考核,无法体现绩效付费。现行PPP项目政府付费分为可用性付费和运维绩效付费。可用性付费,是政府支付给社会资本方的项目全部建设成本(扣除政府建设期出资)、合理利润和财务费用;运营绩效付费,是政府根据项目运营绩效考核,支付给社会资本方的运营费用及基本利润。此模式下,社会资本方一般都“重建设轻运营”,仅可用性付费就能赚取足够的施工利润,因此,社会资本方在建设期结束后会逐渐退出,造成项目运营无法正常进行。

  (五)PPP项目包边界不清,增加政府付费成本。在复杂的PPP项目包中,可能会包括道路交通配套、给排水配套、电力电路配套、环卫设施配套、旅游设施等若干个经营性、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子项目,在政府补贴测算时,未将经营性、准经营性、非经营性子项目全部纳入一个现金流量表,直接导致经营性项目收益未能弥补到可行性缺口补贴中,政府不但未能从经营性子项目中获益,还为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子项目支付了大量财政补贴,增加了政府付费成本。

  (六)社会资本方参与项目建设的各项准备不足。部分社会资本方急于获得项目,但项目采购完成后各项准备工作不足,一是前期工作从资金和技术上协助力度不够;二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报建手续不熟悉,推进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三是对接、沟通工作不够紧密,导致项目采购完成后还存在未达成共识的争议性问题,影响项目签约落地;四是项目公司成立后资本金未能及时到位,融资准备不足。

  (七)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影响实施进度。长期以来,征拆问题一直是项目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我市先前一般规定PPP项目征拆的费用由项目公司支付,在

  项目公司成立之前,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我市管网基础数据差,造成道路开挖后管线变更频发,加上前期拆迁经费不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征拆工作开展。

  1.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的重要性。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主要考察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财力支撑PPP项目实施,如财力不济,会产生政府违约风险,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增加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对PPP项目的一票否决权作用。

  (二)调整机制,充分利用市属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落实政府方主体责任,强化政府方对项目的监管。政府出资方主要负责项目前期工作(即从项目立项至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审批阶段)的组织、管理,征地拆迁和管线迁移的管理和外部协调工作,对项目融资及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进监管等相关管理工作。

  政府出资方的服务管理费用可通过与社会资本方签订服务协议和实施机构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让渡方式,合理取得归属于社会资本方的部分建设单位管理费用和归属于实施机构的建设单位管理费。

  (三)强化合同履行,完善退出机制。建议实施单位按合同约定严格考核社会资本在成立项目公司、资本金到位、融资行为及项目进度等方面的执行情况,严格处罚和执行退出机制。对于合同约定不明确、不易执行等问题,要及时梳理总结,在今后的实施方案和合同签订中加以完善;逐步将项目考核结果与诚信体系挂钩,对于多次提醒仍违规的社会资本,由实施单位提出后列入黑名单。

  (四)设立资金池,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中分设前期经费资金池,资金池由市财政局筹集和管理,用于支付项目磋商落地前的项目前期费用,待项目磋商落地后,由项目公司承接前期工作成果并将已付费用返回资金池,循环使用。

  (五)加强规范PPP项目相关费用的使用。一是调整PPP项目施工监理和跟踪审计费用资金来源,为理顺施工监理和跟踪审计工作从属关系,更加严谨地做

  好施工监理和跟踪审计工作,施工监理和审计费用应由政府方支付;二是对于PPP项目在项目合作期内争取的上级专项补助资金,可作为财政专项补助由实施机构拨付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应严格按资金用途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并专账核算,同时冲抵项目直接投资或应由政府方承担的可用性付费及运营服务费。

  (六)完善形成PPP分类标准化合同。建议根据实施情况对已落地PPP项目的合同进行分类梳理总结,查漏补缺。其中,一是在进行政府付费测算时应强调项目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关联性绩效考核,并在PPP项目合同中增加“当运营考核严重不达标、或项目建设质量影响运营时,扣除运营绩效付费和可用性付费”的条款,少补建设多补运营,避免建设期政府大量出资,以此约束社会资本方认真运营项目;二是特别明确政府付费的财务测算,规避政府付费陷阱,节约财政支出,使得PPP项目对政府平滑财政压力的效果最大化;三是固化实施效果良好的合同措施,形成范本并加以推广应用,提升项目监管水平。

  结束语:综上,主要风险的把控直接影响着PPP项目的推进、运营,要提高PPP项目的落地质量及后期运营维护效益,首先应从实施方案(包括财政能力承受论证和物有所值评价)对项目的功能定位、PPP模式可行性进行严格把控;其次,在进行PPP项目招标采购前,加强PPP项目合同边界条件设计和条款内容把控;最后要对社会资本方资质、建设管理能力等进行核实,务必匹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相信在国家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PPP模式将进一步推广并实现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晶/郭永梅.浅谈PPP项目开发、推进过程中的经验与建议[J].2020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149-151.

  [2]徐婉莹/谢柳芳.基于全程视角的PPP项目风险识别与应对探讨[J].农村金融研究,2018(05):32-37.

  [3]赵超霖.PPP物有所值评价并不神秘应回归可行性研究框架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16年/4月/20日/第B05版:投融资与项目周刊

  5

  

  

篇十一: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浅谈高速公路PPP项目的风险及防范措

  施

  摘要:高速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地区之间的纽带,是工业、物流、旅游等板块的基础,为现代化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石。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成并达到通车标准的高速公路约有1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对于绝大多数省市,高速公路路网覆盖率已达到98.23%。由此可见,高质量推动高速公路建设对地区发展、拉动城镇内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大,周期相对较长,政府投资资金压力大,为了减少资金压力,许多地方政府选择采用PPP模式建设高速公路。这种投融资模式虽然优势显著,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建立风险识别机制,加强风险控制。因此,深入分析和研究高速公路PPP项目的风险识别和应对措施,对项目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种类;风险防范措施

  一、高速公路PPP项目存在的风险类型

  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可知,高速公路PPP项目大部分存在征拆受阻、业务流程审批不及时、总投资超概等因素影响,导致项目可能无法按照预期目标正常推进;或因项目管理不善、成本控制不力、安全质量问题,导致社会投资人投资收益受到一定的影响;或因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预期目标无法实现,都属于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二、高速公路PPP项目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如何成功的运作PPP项目,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和风险合理分配显得尤为重要,现列举几个常见的风险种类并予以分析。

  (一)政府方风险

  政府方风险是指政府不履行或以各种方式、借口间接不履行PPP合同(或特许经营协议)中规定的政府方责任和义务而给项目实施过程中带来一定的风险和危害。在高速公路项目实操中,主要体现在资本金出资不到位、履约能力差、征地拆迁工作滞后等问题。导致政府方风险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政府的契约精神和契约意识不强,存在“地方特色”或“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二是政府实际财政承受能力差、负债率偏高,没有出资能力。

  政府方的信用和履约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为使高速公路PPP项目在特许经营期内能够成功实施,作为社会投资人,首先应当在财承能力强的地区筛选高速公路项目;其次,在运作和实施过程中,要与政府保持常态化对接,持续高端经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有超前意识,提前谋划、提前预判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两评一案”真实性风险

  “两评一案”的真实性风险是高速公路PPP项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全国采用PPP模式实施的高速公路,单纯靠使用者付费收入基本无法覆盖投资,则需要采用“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的模式。而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承空间有限,为了项目能够顺利通过财承论证,“包装”过会,大多数实施机构会在工程可行性报告或者实施方案中“做文章”,采用提高车流量的方式,从而增加使用者付费预估值,以减少政府支出责任。而实际操作中,社会投资人通过对高速公路进行OD调查后,计算出的使用者付费收入与工程可行性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有偏差,导致政府实际支出责任超过预估值,其实质是将支付风险转移至社会投资人或未来政府。

  以上情况是高速公路PPP项目中“两评一案”真实性风险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风险对政府和社会投资人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只有客观的进行数据分析,开展“两评一案”工作,才能更好的降低项目风险,从而保障高速公路PPP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三)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过程中总投资超概风险

  在高速公路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总投资突破概算的情况。主要原因:一是在工程建设其他费中,实际征地拆迁费用超过原投标时的概算金额。或者由于征拆工作进展缓慢,导致前期施工工作面较少,造成人员、设备等窝停工现象,造成成本增加;二是项目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变更索赔处理不及时、不恰当,施工方管理不当等导致成本增加;三是实际施工图纸与招标图纸差异较大,导致实际成本增加等。

  目前,高速公路PPP项目的回报机制都是以“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财金〔2015〕21号),政府每年需承担的可行性缺口补助计算公式为:

  常规情况,车辆通行费收入不会随建设成本变化而改变。当建设成本增加后,项目总投资增大,根据公式计算可知,政府需要承担的可行性缺口补助额就越高,而超出部分的资金没有纳入原财承论证的范围内,社会资本是否能按期足额的收回投资,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大的风险点。当概算突破10%后,政府方需重新开展财承论证和物有所值报告。

  由于高速公路PPP项目建设期基本都在3-5年之间,施工周期长,为更好的控制总投资,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项目前期阶段,要充分调研项目规模、红线范围、征地拆迁、人材机涨幅、工程地质复杂程度等方面因素,根据前期勘查和车流量实际预测情况,引导政府预留充足的预备费。同时,与设计院进行论证,尽可能优化设计方案;二是由于征地拆迁费不受控,根据以往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超过原概算中金额。因此,在项目谈判中,作为社会投资人可建议征拆费用由政府承担,或采取总价包干模式,从而降低总投资超概风险;三是在合同条款中,需考虑项目进入运营期后,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四是在编制财承报告时,建议政府和咨询机构需留有空间,将一定范围内可能发生的总投资超额费用纳入财承论证中,实施过程中若出现总投资变化的情况,就能找到合理的渠道解决增加部分的资金问题。五是与地方政府、实施机构商谈,以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适当增加项目合作年限,以便收回项目投资。

  (四)高速公路PPP项目运营期风险控制

  高速公路PPP项目运营是项目能否持续的核心,也是社会资本提高公共服务的关键环节。目前,社会资本主要是央企、地方国企等大型施工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施工利润,而非项目运营。在投标报价时,为提高项目中标率,降低运营维护费报价,项目进入运营期后由于运营经验不足,运营风险认识不到位,导致绩效考核扣分严重,增加了运营期风险,影响了可行性缺口补助金额。

  高速公路项目的运营期长达30年左右,运营绩效考核的分数直接与可行性缺口补助金额挂钩,因此需要我们高度引起重视。为体现项目“物有所值”,社会投资人需要在运营监管和绩效考核上加以研究。一是加强与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力度,针对PPP合同中关于运营条款约定不清,责任不明确的地方,以补充合同的形式完善;二是在项目决策期,参考同类型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客观建立财务模型,完成项目决策;三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借鉴其他高速公路运营方面成功经验,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坚持精细化管理,尽可能减少运营期风险;三是加强通行费征管工作,与公安机关、公路路政管理部门“强强联合”,打击偷逃通行费行为,有效确保通行费的不流失。

  三、结语

  高速公路PPP项目风险管理在项目实际操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实现“物有所值”,需要国家、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规范措施,加快推动PPP项目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上保障PPP项目规范运作,既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又能达到政府和社会投资人合作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强.央企PPP项目的风险解析与控制研究[J].商业观察,2021(16):3234.

  [2]宋沛奇.PPP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及管控[J].交通财会,2021(04):47-49+54.

  [3]何凤凤.基于PPP模式工程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2):18-19.

  [4]杨平.PPP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探析[J].居业,2020(08):154-155.

  1

  

  

推荐访问:怎样对ppp项目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项目实施 ppp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0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