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7篇

时间:2022-11-16 14:00:34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7篇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

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7篇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7篇,供大家参考。

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7篇

篇一: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于关键地位,首先落实立德树人。一个人如果学识非凡,但是道德认知较低,则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尽可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指导以及感染,进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改革,人们逐渐对学生展开的德育教育提高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学校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具备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尊重。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在统一的教材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是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承载的重要责任。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育途径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教材与明确学情的层面上,尽可能挖掘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因子,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元素,对教材呈现的正文以及附件等丰富素材展开组织和运用,归纳调整,进一步创造延伸,让教材所具备的育人效应实现最大化,树人魅力得到拓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材内容,通过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是喜爱呐熏陶,吸取丰富的教育营养。例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八

  国联军侵人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教学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得到思想方面的震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了教材内容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醉倒有感而发,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二、以身作则,辨别是非

  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插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课本内容的有效学习,明确事实,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真理结合实际,落实课堂训练任务,深化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分辨是非。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布置和完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课堂习题的布置需要秉承理论结合实际、由浅至深以及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梳理出容易识别以及解决的相关问题,然后进一步挖掘出识别和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后探索出难识别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勇于呈现自己的错误想法以及行为,而且需要积极对学生的识别和思考问题的思维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探索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想法、认知和行为,教师需要给予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浓厚的思考兴趣以及充足的精力,将课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深化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得到价值观念的熏陶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涉及到国庆国策、道德法治以及社交关系等几大板块。教师需要积极完善自己的理论认知建设,深化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国的国情国策相关内容时,应当基于现阶段的时代发展特点入手,将我国最近几年所收获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趋势详细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际讲解中渗透满足学生品德建设特点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培养,进而促进学

  生朝着文明、道德、健康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新课知识内容时,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相应的情景,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落实新课知识的导入教学,完成课程主题内容的介绍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次,对于部分教学内容而言,如法制案例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和分析课程教学,以探究式的学习手段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完善法治观念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完善了“空洞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基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阅历体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以及原理无法做到感性认识。教师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展开进一步处理和创造,形成满足学生特点的感性材料,善于运用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做到人于目,出于口,实现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借助亲身经历体会人生道理,在体会中完善思想认知。例如,在“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多赚钱”设定为第一梦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黄旭华》相关视频。黄旭华不重视名利,甘愿潜藏三十年,为国家奉献铸造重器,为核潜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进一步发展付出毕生精力。其在某次展开的深浅实验中,不顾及个人生命安危,亲自实践随着产品一直深潜至极限。其尽管年过九旬,但是却依旧置身于科研实验的前端。学生通过黄旭华的相关事迹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触,有感而发,不仅联想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思考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励志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视频呈现于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将“错误”进一步转化为“真理”,创造出精彩的教学场景,达到情感育人的根本目标。[2]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高尚道德思想、法治精神无法脱离道德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提供的正确引导,这不仅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

  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纯.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2]刘建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影响分析[J].天津教育,2021(07):174-175.

  

  

篇二: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从教师视角浅析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

  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路径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每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都担负着实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完美融合的使命,承担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行这一根本任务。初中道法教师应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按照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工作,不断探讨有助于提升立德树人使命,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新型教学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课堂在立德树人方面,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素材,研究课堂中推动教育目标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借助合适的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理论知识,可以适当营造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以便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允许的情况下,收集学生家庭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当下的重大新闻事件,让学生针对这些新闻展开讨论和思考。例如,在学习遵守社会规则一个单元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规则,与规则交朋友。从和规则交朋友的情境中,体会怎样做个遵守规则的好学生。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所遇到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理解怎样才是遵守社会公德与规则的好公民。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针对现实的案例进行讨论,充分结合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借助思政课程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为学生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规则息息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不同行为举止做出判断和辨析。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食堂现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排队的现象。对于出现的乱插队和按照秩序排队等候的两种现象,让学生自由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并运用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明白社会生活中只有存在一些自然规则,人们的生活才能有条不紊。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当面对同样的情况,学生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借助教师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着重注意把握课堂节奏,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学生学习新知。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学生核心道德素养教育。例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本节课就主要讲解了有关法律相关的问题,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开篇说明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生活也离不开法律的规范。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违法行为?当看到有违法行为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成年人又受到哪些保护?”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讲解相关部分知识点,让同学们了解老师的同时,从现实生活中理解法律法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四、借助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纯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灵活利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式探究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题“享受学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中的苦与乐,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学习中苦多于乐”、“学习中乐多于苦”的观点大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

  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收集阅读有关资料,认真写好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时,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最后教师再进行小结,概括总结讨论的情况,使学生在激烈和有趣的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水平。

  五、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补充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资源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为其准备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为让某个典型案例进行场景的编排工作,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习《珍视生命》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学生溺水的剧本,让一组学生分别扮演家长、学生、警察、旁观者等角色,然后分小组思索:我们应该怎样守护自己的生命,怎样增强生命的韧性?当生活中困难拦路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做个坚强的人?通过小组的学习讨论,让学生明白,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可以无限放大、增长。我们要立志追求自己的远大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拼搏,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幸福的追梦人。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会尊重生命的重要性,也能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接受德育启发和熏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性情和行为举止,不断调整所采取的教学对策和教学内容,针对现阶段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围绕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目标、任务,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拓展自己的见识,同时也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律性和自觉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德育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解析[J].贠吉芳.新课程(中).2018(08)

  [2]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新思维[J].顾丽霞.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5)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陈润萍.学周刊.2019(12)

  

  

篇三: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的探究

  摘要:教育之旨当在立德树人,教育之功亦在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而言,“立德树人”理念更是不可更改的初衷和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向学生努力传输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社会的视角和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深化课本教材的这种正向引导功能,并且以此为根基不断去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将学生培养成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初中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德育责任,然而不少教师已经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丢失了这样的教育本心。他们错误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看成了一门简单的知识教育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所需完成的德育任务和应当承担的德育功能。所以,这些教师往往会把课程讲授变成以成绩为追求的知识圈点,一些本应展开论述的重要德育内容也只能变成划上重点标注符号的枯燥理论。

  一、课堂教学融入德育,灌输价值观道德观

  初中德育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但是很多教师却错误地将这些德育素材只当做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武器。如此一来,学生的德行成长就可能会和社会期望之间形成脱节。所以,教师必须要去主动围绕课本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每一节课中都主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三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七年级上学期的几单元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思想塑造所展开。其中既包含着对学生学习观的引导和对自我认知的引导,也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和师生情谊的内容,更有对生命意义的考问和对生命价值的强调。教师可以在这一

  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按照课本的顺序逐一向学生展开讲解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对待他人情感的态度等内容,并且营造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德育情境,带领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感知生命、认识自我、强化情感联系。

  二、法治教学敲响警钟,划明行为规范红线

  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并不止于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和处罚,更在于对人们作出某些行为之前所形成的警示和提醒。而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些法治教育也可以起到类似的警醒作用,提示和告诫学生哪些行为不被允许甚至严禁触碰。所以,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需要用严肃的法律制度去警示学生,给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一门警钟,让这门警钟时刻提醒学生,从而预防学生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课本中,就明确指出了“法不可违”这一重要内容。在讲述这一课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投影设备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犯罪案例,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教师所选的案例可以是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典型的争吵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学生可能触碰到的行为底线,预先就在学生心中敲响了警钟,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观念。

  三、讲述道德模范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无需多言就能从一些故事中体会到思想情感,也可以感染我们向着榜样学习和前进。在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道路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积极发挥共情能力的作用,用一些道德模范值得赞颂的故事去营造德育感染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增强崇敬之情,甚至是在学生心中扎下学习和追寻之根。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模范先锋入手,将这些人身上的故事详细讲述给学生,以此引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

  例如,课本中提到了陆之方、陆兰廷、陆兰军父子三人代代传承、坚守岗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陆之方父子三人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而且也将扎根于国人心底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生动讲述这父子三人在坚守岗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以这些故事来进一步深化

  这父子三人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而这样的故事讲述也能够营造出德育氛围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思想。

  四、加强家校共育联合,营造家校德育环境

  家长是思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塑造学生的思德品行时,也需发挥出家校联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共创来营造出对学生全方位覆盖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可以与家长之间保持着定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且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劝导以防止学生误入思想歧途。同时,在开展一些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家长积极联合,由家长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不少初中学生都可能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还会引发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负责在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受限于场合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却可能并不适合对学生进行生理方面疑惑的解答。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请求家长代替教师去告诉学生一些应该知晓的青春期知识,让家长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去和学生相处,从而抹平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动荡以及不安情绪。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持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以严肃的法治教学内容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德育的引导功能和法治的劝诫功能去塑造学生的德行思想。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起应当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在家校共育的联合防线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宝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9-120.

  [2]张金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助力“拔节孕穗”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学苑教育,2021(21):13-14.

  

  

篇四: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将立德树人进行到底

  作者:杨二月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25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依法治国的国家,而随着这项重要战略的实施,法治教育也成为青少年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已经在初中全面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在2016年教育部全面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后,不仅对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整体实施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立德树人阶段性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制;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立德树人是要求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过程中,将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先立德,再树人,一个人可以学识平庸,但却绝不允许道德败坏,这对于他人、对社会有非常大的危害。所以,目前的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可采用相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启发、引导、熏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初中德育与法治课程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让学生拥有应用法律在解决问题的想法,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推动的基础工作。初中阶段的道德和法治课程,是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在教育中,基础教育是初中生成长的一大因素,将道德与法治加入教育中,是初中阶段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国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并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原则、要求、内容、实施方面进行明确。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通过道德法治课程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通过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逐步建立法律意识,养生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养生遵纪守法的行为准则,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树立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为提升初中阶段学生的法制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起法治信仰,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因素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教育部所颁布的教学刚要中明确指出,在教育中应设置专门的课程,让学生对法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或设置专门的教学单元、或几种在某一

  时间段进行专项教学内容,以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法治教育时间。在课程中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对于教学方案要进行合理规划,针對此,首先,学校应结合课程实质来对教学方案进行设置,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教学时间。在教学中可按照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学标准,让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将一些法律知识简扩充在初中课堂中,并严按照学生的教学需求开展教学。其次,关于教师方面应接受相应的培训,让教师能够充分把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特点和观念,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标准和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对法治教育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努力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需求。根据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需求,在进行教材编写方面,需要将我国宪法作为主体脉络,在内容选择上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高。最后,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保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施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利用教材,同时教师也应转变教学观念,对教学途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开展能够在初中阶段得到提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德育与法制教育进行结合,为实现法治育人的教学重点打下基础,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好准备。在教学中,教师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规律要有一个全面了解,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可以采用实践、体验、参与等教学形式,让教学课程与法治相关的实例、案件、常见问题等进行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参与,并进行思考,老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实现教学创新,以此来提升法治教育的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生活,创造课堂交流话题,关于某一个方面让学生进行探讨,这样的教学内容将会更有趣,也更贴近学生。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加入课堂之中,如很多家长会利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活动、补习班等,或学生的艺术课程转变为其他课程,关于这两个话题选择其中一个,让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能够让学生养成在小事中寻找法律援助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阶段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具有开创性的课程形式,针对教学资源教师需进行合理研究,从中寻找出适合学生生活状况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海燕.立德树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2):111-112.[2]蔡增文.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J].神州,2019(36):215.[3]伍仁容.立德树人以法育心: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建议[J].软件,2020(1):186.[4]杨帆.立德树人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0(3):5-8.作者简介:杨二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市第二中学。

  

  

篇五: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五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中几个重要内容的把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最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中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提纲

  先谈谈我参加国家级教材培训的感受:感受有二:1.国家对“三科”教材的重视前所未有。统编“三科”教材,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方面的意志和意图。因此,作为“三科”教师,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2.最大的挑战:如何从教材转化为真实的教学。比如说,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坚守教育的正确性,也就是如何把握政治的正确性和知识的正确性;如何落实从“直接德育课程”向“间接德育”功能的转换;如何把握法律在课程中的度以及法律如何到达儿童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我个人认为,要达成这一系列的目标,真正把教材转化为教学,其关键,就是要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中小学德育课的宗旨和归宿。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的认知和收获:通过培训,我对以下几个问题有些粗浅的认识和了解:一、关于课程名称的变化法治教育的由来:在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其中,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

  1

  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在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关于课程名称的变化,通过培训,我有两个层面的理解:1.把《道德与法治》作为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统一的名称,是为

  了更好地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一体化。2.《道德与法治》更体现出我们当前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它与《品

  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如果说《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课改为了推动德育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才这样命名,那么《道德与法治》则是从课程的目的、目标来进行的一个尝试。所以,课程名称虽然改为《道德与法治》,但是,课标要求没有变,课程依然沿袭着课改的道德回归生活,在儿童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理念。

  二、关于教材教材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用好教材,是课程改革中具有实质意义的环节。使用教材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师处在教材和学生之间,不仅是个“中间人”,更重要的是个“介入者”和教材的再度开发者。《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度建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编者编写教材,还是教师使用教材,都有个根本的方向和任务:立德树人。我们说要用好教材,这个“好”,好就好在让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从价值立意上说,就是探索并建构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现方式。三、关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是这样思考的:

  2

  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就要时刻谨记,把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作为我们教学的价值方向引领。这就要求我们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是课程改革、整个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任务,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第二,立德树人首先是“树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并实现教育、教学的重大转向,我们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转到人的发展上来。

  第三,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必须努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也就是明确中国学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人。

  第四,立德树人还要明确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得以落实。

  第五,确保立德这一根本方向和重要途径,要真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寻找课程、教学中的“最大公约数”,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核心价值观统领教材与教学。四、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道德和法治的关系以及法律如何到达儿童1.《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定位道德与法治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制度化的道德,道德是生长于人的内心的。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

  3

  2.道德与法治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形成合理的结构。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双向渗透,道德教育中要渗透法治教育,法治教育中也要渗透道德教育。这样的双向渗透,道德教育才会有力度,法治教育也才会有境界,才会更有温度,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除了相互渗透外,鉴于法治教育长期以来薄弱的状况,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设置法治专册。六上的法治专册,强化系统性,强化法治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儿童的视角,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逻辑简洁、清晰。二是主要讲授宪法,且讲授宪法的基础知识,把握基本问题——我们是公民,公民意味着什么,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我们的国家机构,包括人大代表以及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突出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比如法治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年龄节点。四是努力确保法治教育的权威性、专业性和教育的正面性。五是语言文字的可读性。比如,法律如同指南针、如同尺子、如同武器等。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小学涉及了34部法律法规。3.法治教育离不开基本知识的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增强意识。高段课本上的“阅读角”、“活动园”、“知识链接”等栏目也很重要,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阅读角”,在阅读中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加深感悟。二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活动园”。比如了解宪法日的主题,在讨论中探究,在探究中把握基本含义。比如,宪法中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三是要充分开发、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资源。四是让学生介入到法治的学习中去,成为参与者,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亲身的体验,产生道德与法治的想象。在小学进行法治教育,我们这里说的法治不是制度的“制”,我们的法

  4

  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法治精神的培育。在一下教材中就体现了这一点,教材绝不是靠加一些法律的条文,让学生背诵一些法律知识来达成所谓的法治教育,而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在他们生活的时时处处建立那样一种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强调的是一种意识的养成。

  五、关于《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中几个重要内容的把握1.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中国最突出的优势,也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土壤中。总的要求:(1)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有魂、有根、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2)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安排与思路。采取分散渗透与集中专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在五上第四单元,从三个方面展开:“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古代科技耀我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整体,前后相互衔接,层层深入,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个结构化的框架,防止碎片化、孤立化。在“美丽文字”部分,特别把握好以下原则: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除汉字外,还有藏文、蒙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几十种文字。但文字使用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汉字不是唯一的,要尊重、保护其他文字,又要依法推行规范汉字。在“传统美德”部分,突出三个方面美德: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已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3)要重视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节日感、仪式感。其中,决不能把春节置于一般的“过新年中”而被轻视,以至忽略,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气息的节日。(4)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

  正如20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方法,“照着讲”就是传承,“接着讲”就是要创新。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弘扬。

  2.关于《道德与法治》中历史、地理内容的教学原来的《品德与社会》中有历史、地理教学的内容,在《道德与法治》中仍要保留,同时还是优化、加强。但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质和独特任务出发,转变视角,转变重点,服从于并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育。一是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讲历史知识。如突出“我们的国土”“神圣的国土”。关于国土面积用“海陆兼备”的表述。二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讲地理知识。台湾问题,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坚决反对“台独”。三是从文化的角度讲历史、地理,提倡文化的健康生态是多样性,尤其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内容的选用。四是从地理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一方水土一方生活养一方人。总之,“道德与法治”中的地理内容教学,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背知识要点,而是天地合一的理念教育,是一种文化的集体记忆,一种立场的基本确立。尤其要注意的是关于历史内容的教学。教材中的核心视角是:不是铺陈知识,而是确立历史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不甘屈辱、奋勇抗争,既让学生勿忘国耻,又不沉浸在苦难的回忆中。(2)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化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中国有了共产党,古田会议、井岗山会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继承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4)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勿忘国耻,众志成城、中流砥柱的抗战精神——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5)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新纪元、重返联合国。(6)共同走向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我的梦,一带一路的世界

  6

  梦与中国梦。从历史和精神发展的脉络来讲其中的历史内容。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要从中国看世界,更要从世界看中国,明晰中

  国在世界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责任。3.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教学少数民族问题十分敏感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主要是贯彻、落实好党

  的少数民族政策,其核心思想与精神是: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谁也离不开谁,一个也不能少;要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住在一起。在阐释汉族文化、生活中,不能忘掉少数民族,比如节日、风俗、建筑、艺术等。

  4.关于公共生活与规则教学公共意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小学教材中,公共生活的意识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材中从三个方面设计:公物——公共场地卫生——公共秩序。然后又在五年级下学期较为集中地进行教育。认识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就在身边——建设有序的生活,参与公共生活建设,服务社区。核心思想是公共生活的共建共享,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关于规则教育。公共生活离不开生活的规则,有规则的公共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精神。教材中将小学生的规则初步结构化:从“约定”到规则,从小学生守则到班级规则;四年级又扩展到班规,在后续教材中拓展到网络世界中的规则,同时还从规则提升到提升到责任。这一教材思路是基于规则发展内在逻辑的。此外,增加了规则的思辨性:规则是否合理,班规可否改进。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质上是儿童的道德学习。要以儿童为主体,引导儿童进行道德实践。1.教学的核心是学会学习

  7

  陶行知100年前的批评:论起名字来叫学校,讲起实质来,学校又变成了“教校”。教学,不是教和学,而是教学生学会学。让“学”走在“教”的前面。“教”就是为了“不教”。

  2.“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质是儿童的道德学习要充分尊重儿童、相信儿童,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进而成为道德的创造者。3.儿童道德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在挑战性思维中得到发展。教材呈开放状态,教学也应向四面八方打开。部编教材中增加了思维的含量,尤其是挑战性思维,引导儿童在两难问题中探究、体验、发现、发展。4.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教师要学会改变,改善师生关系。如陶行知的《教师之歌》,体现出儿童对教师的呼唤。5.关于生活教育的准确把握与呈现问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要落实在儿童生活中,学生核心素养是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培育、发展起来的,也离不开生活;《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过有道德有法治意识的生活,因此,生活德育的理念必须坚持。但是,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把握好以下问题:(1)生活德育,不是生活+德育,而是在生活中展开德育,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2)生活德育,不能只有生活而无德育,必须从生活中开发德育的元素。找春天、小制作、小观察等,不能变成劳作课、科技课,本质上还是德育课,是法治教育课。(3)生活德育,在德育的呈现方式上隐性呈现与显性呈现相结合,隐性呈现不能将德育元素“隐”掉,应适当加强显性呈现。(4)显性呈现是一种价值呈现,单元题、课文题不能中性化,不能只注重儿童化,而忽略题目中的价值揭示与呈现。(5)在注重价值揭示与呈现的同时,要进一步注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做到落小、落细、落实。教材中诸如“我能行”主题下的表述就

  8

  很有意蕴:“你在这点行,我还在那点行;今天行,明天还能行;相信自己行,我才可能行;不能只说行,努力才能行”。

  以上只是我通过培训从宏观框架方向上的领悟,至于对每册教材的具体解析,我们还是要听专家们的讲座。

  最后,让我们共同为德育课程而努力!

  9

  

  

篇六: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探析

  作者:李锐伦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38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与法治》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之一,是学校开展德育、规范言行主要载体。在这一现代教育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道德与思想法治教育课程必须紧密地教学联系到实际,贴近人民大众日常生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让广大在校学生不断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關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道德和法治》课程目标落实立身明德、修身树性的根本任务课程背景

  当今,我国许多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往往思想积极、情绪容易冲动。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思想与行为未能统一步调,会因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融合起来,能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教材中原有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正如传统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促使大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思维端正的良好习惯。另外,通过对学生法治、法律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让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具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意识、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政治法律知识来正确保护自已,培养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形成遵纪守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的好习惯,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成为一位“四有”好公民。

  二、《道德与治法》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的难题

  1.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师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专业对口的乏善可陈,大多数都是半途出家、“拉壮丁”式填空,专业知识、道德素养的等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教学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应付上课或考试而已。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未能全身心融入其中学科教学过程,所谓“思想不通、行动不力”,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然也学不到知识,更不要说进行立德树人开展德育了。

  2.教师教学方式与陈旧落后

  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才学什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等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和强记,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向其他学生传授“填鸭式”的语言灌输,而且千篇一律从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各需所求,难于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主观思维上没有将德育与课程相融入的观念,想要他们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是难于实现的事情。

  3.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

  教学内容和目标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联接起来,未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机械地学习和背诵教材上各个知识点,没有办法将有关知识点融入到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当中,会萌生“学而无用”的思想,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课程评价方法不合理

  有怎样的评价就有怎样的课堂,课堂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只是教师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指标。

  三、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一)立德树人,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我素养

  “天下有用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科学道德与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奉献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必须将自己的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活动当作党的终生事业任务来认真负责对待,把自己的教育事业与所有兴趣爱好的人全方位紧密联系整合地抓在一起,打造“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同时,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独特的精神人格魅力在和风细雨中教育感化广大学生、用丰富的精神思想文化人文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广大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高尚人格。

  时代在改变和进步,群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师必须坚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想和观念,只有培养自己练就出过硬的基础和本领,才会锻造出自己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方向、思想端正为主线、课堂教学为载体、学生有效参与为目标的全方位德育模式。

  (二)见贤思齐,传承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

  初中阶段是建立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财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典故、名人名言,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紧紧依靠、利用强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德育的总抓手和着力点,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另外,通过征集学习、传诵更多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历史事迹,来加强了解和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红色革命基因,增强广大人们的民族爱国主义感和革命精神,营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以英雄烈士为榜样,建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崇高理想信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教育学生一定是要时刻心怀民族爱国之情,树立和提高增强“有国才有家”的指导思想,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实际案例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如,袁隆平、钟南山、陈薇等,达到“见贤思齐”思想教育目的,亦可从纵横相联的中华文化等各个切题的典故,引导学生迈着思想正向、行为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因时而动,教学内容与时政同步、生活同时

  教师授课时,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又要联系日常生活,与时政同步,引用热点新闻,分析和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在教材中能够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还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强化对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认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如,八年级课本中的“关心国家发展”为内容,擴展以课外所有知识点为主要引导,通过“两会”新闻、中美贸易问题,南海仲裁、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天宫”空间实间等新闻题材进行讨论,使得学生掌握了信息整合的技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做到博闻强记、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进家国情怀,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所学知识的深层意义。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学习动力才强劲,脑袋思维才活跃。通过如“赡养老人”“高空坠物”“酒、毒驶处理”“重庆公交车坠海事件”“守合同重诚信商家”等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题材,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红线,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

  (四)有的放矢,制定课程目标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不断向深入推行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再也不需要以单一的教学形式角度来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和我们课堂上的每个教师,要从自身的理论实践思维能力、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诸多各个方面入手来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上整合,言行上一致,最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实践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教师

  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有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这样从学生德育行为、教学效果、实际应用等情况出发,经过多方面的合评,最后得到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是否科学和合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思想道德的格局,所以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四、总结

  在《道德与法治》授课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任务,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方式、组织课堂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积极正面地传递德育的核心价值,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帮助他们融生活与课堂、融德育与教学、融言行于互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罗良英

  

  

篇七: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浅谈如何做一名立德树人的教师

  一、树立高尚的师德,师德是教育者的灵魂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教师必须“立德树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

  二、热爱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对教育的爱的理解;著名教育艺术家李燕杰教授曾深有感触地说:“一切好的教育方法,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的挚爱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均在学生的监督之下,并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爱是教育的动力。爱学生能激励教师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去实现自我的人生追求。教师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同时教师从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三、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自己课讲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其实不然。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即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激情,做好花的事业,少生气,少抱怨,快快乐乐的去面对,努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去做平平凡凡的工作。”“眼睛向内,敬业奉献,提高素质,超越自我。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若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需要,不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不去倾听学生们的心声,而是一味指责,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影响双方的教学活动。只有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其交

  心谈心,才能让他们接受你的教育,获得教育的成功。教师要尊重学生,不使用粗暴的态度,不随意呵斥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学生的精神上没有了束缚,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或者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失去了耐心和对学生的信赖,我们出口伤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尽管我们事后恢复了正常,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可能无法恢复,师生间的关系可能无法再恢复如初了。如果我们信赖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氛围,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方能使师者乐教,学者乐学。但如果我们缺乏可信度,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和我们对着干,自然难易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不要做出伤害学生的举动,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和学生们相互信赖。

  四、一视同仁,善于赞美童第周说过:“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一定能做到”!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特长,都有闪光点,都可以取得成功。一个学生有不足,并不意味着他没有长处,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长激彼短,争取迎头赶上。成功的教师尤其理解赞美的力量。作为教师,花时间寻找问题、指出错误、盯着过失实在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成功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发现学生的正确行为,知道如何赞美他们,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使他们的内心都萌发出追求成功的欲望,从而转化为追求成功的信念,绝不

  因过去的错误而否认今天的进步,要适时、适地、适度地予以褒奖,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让激励发挥重要的作用。

  五、大度包容,润物无声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可能会犯错误。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呢?有些教师可能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阵疾风骤雨,他们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异常行为,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自己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听到或看到有不同的声音或行为,那都视为错误,都是不应该发生的,都是应该严厉制止的。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简单粗暴地“教育”,学生从心底是不会接受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上课既要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又让他们感觉不刺耳,对于不只是一个同学有问题时,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缺点也不让别人说,你一说他就毛,有一次在历史课上程涛在跟同桌说话,当时我说了他几句,他就坐在位上小声嘟囔着,一百个不情愿表现在脸上,我走他跟前让他到教室外面去,让他冷静了一会就问他,是不是我批错了,他说没后,就问他那你为什么有一幅要把老师抱起来从楼上扔下去的架式啊,他一听这话笑了,说当时你一批我,我心理接受不了,所以会那样。然后我跟他讲了应该勇于接受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消极的抱怨。一件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公平公正地处理班中的每件工作,让学生们信你服你。在每年的三好学生、这样公平学生们从没怨言,这样做学生们能不爱戴你吗?让学生们信任你爱戴你这也是家长尊敬你的前提,学生们如

  

推荐访问:论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立德树人 树人 论道 法治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49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