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10篇

时间:2022-11-16 14:05:10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10篇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充分发挥立德  树人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帮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10篇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充分发挥立德  树人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10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10篇

篇一: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充分发挥立德

  树人的作用

  摘要:“立德树人”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道德教育;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情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在面对问题时钻牛角尖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真正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简单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意义以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立德树人”的意义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以德育教育为主,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而“立人”所代表的就是以人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往好的方向改变、塑造、发展学生。“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工作的标准,而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初期,因此教师更需要帮助他们明白“立德树人”的意义。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需要从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等多个方面展开,让学生明白如何尊重理解他人,如何做一个明辨是非不危害社会的人,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1]。

  1.

  如何更好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1.需要更深层次挖掘课程内容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且其中有许多较为难懂的内容。因此许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为了能够节省一些课时会省略一些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在学生看来,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道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不重要,从而忽略自身行为道德修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进行转变。教师需要知道,不管是重点内容还是考核较少的道德教育内容都需要去给学生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积极性[2]。

  例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第七课积极奉献社会中,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到敬老院当一日志愿者,到社区进行公益打扫等,通过这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责任的意义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总结时,引入其他行业人员,告知学生们各行业人员的辛苦,让学生学会体谅。

  1.选择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开展小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融入课堂当中,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并总结出预习中产生的疑惑,课程中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解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性发言。课程后期教师可以组建学生讨论群,在群组内发布一些相关的课程与视频,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们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

  例如:在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程中,关于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进行预习,了解国家目前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课堂中,根据学生们所提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课程后,教师可以结合事实在学习谈论群组中

  给学生们发一些相关的视频等,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意识,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

  1.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有所关联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是比较强的[3]。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认为这门课程中似乎没有什么重点的内容。实际上,这门课程需要学生积极地去进行实践,搭建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去进行学习。这门课程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与实际生活关联起来,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的根本意义,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教师可以就亲情之爱,让学生们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们每人写出一件和家人之间有意思或者感动的事情,在课堂让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相关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亲人的含义以及家人的意义。

  1.“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情景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课程,教师可以开展情景教学,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向学生展示社会真善美的一面[4]。在举反面例子的时候,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如果过多地引用反面案例进行教学,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需要告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用一种辩证的方式来认识社会。

  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公民。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列举一些违法犯罪的案例,再告知学生这些罪犯最终都被进行了相应的处罚。让学生们明白,国家对于涉嫌犯罪的人员是绝不姑息的,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虽然这种案例是反面的,但是最终的结果体现了正义与社会的进步。

  1.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时需要注意的两点内容

  1.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进行发展。因此,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从而真正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更加全面地发展。

  1.教学结束后的反思总结

  课程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之前课程中的不足与优势,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方式不仅仅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根本目标。而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往往忽略了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传统的应试鉴于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言香.“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2):147+149.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9.

  [3]李武婧.略谈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突出立德树人工作[J].才智,2019(17):3.

  [4]王新祥.让道德与法治课凸显立德树人本色的路径探讨[J].华夏教师,2020(10):66-67.

  

  

篇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

  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以多种方法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在思想、行为与意识上给予初中生正确引导,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初中生德育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

  前言: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正处于萌芽时期,心理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而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让初中生能够确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进而促使初中生得以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思想、意识与行为等方面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各方面的影响,还需教师给予正确引导。故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开展对于初中生而言,有极大影响与意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对于教材上的内容要进行深入挖掘,并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教材上的内容极为贴近社会与生活,教师可以将所挖掘的重难点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从不同切入点对初中生进行教育与启发,使其从现有的社会知识与生活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观察与了解相应的社会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案例来设置相应问题,让初中生自主进行思维与探究,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下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

  例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一课,教师在传授初中生知识的过程中应对其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给予初中生正确的引导。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与全面分析,将其中重难点内容与生活相融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设置相应问题。如:实际生活中因情绪失控而引发的真实案件,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你有哪些有效的方法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看待他人的情绪”“情绪失控还会造成哪些危害”“如何管理情绪”等问题,鼓励初中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能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能让初中生掌握更多管理情绪的方法,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同时促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不断在生活与学习中自我约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与意义。

  二、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有极大影响。由于此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与个体差异较明显,容易受到误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初中生实施立德树人教育,以正确的方式给予其引导。但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多以文字为主,枯燥又单一,致使初中生学习兴致不高,无法融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显然难以达到理想目标。故而,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初中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使其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一定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初中生德育素养,使其能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并能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进而得以全面发展与不断进步,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更具有效性。

  例如在《走进法治天地》一课,其中包含了“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法律为我们护航”“我们与法律同行”等内容。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初中生的同时应实施立德树人教育,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避免让初中生以一成不变的听讲模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生活中违反法律的真实事件播放给初中生,一方面可以为其敲响警钟,对法治有全面的理解与认知,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可以让初中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的更加扎实,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与思想,逐渐提高自身德育素养,在熏陶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初中生日后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立德树人教育,让初中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个人素养。但由于初中生通常以听讲的方式进行学习,较为单一枯燥,长此以往,极易消减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故而,面对此种现状,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加以多种元素,创设丰富的情境。比如表演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及讨论情境等,都能极大程度将初中生学习兴趣充分激发,调动其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主动融入其中。同时在初中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助于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不担能提高其学习质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使初中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效率。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一课,其中包含诸多内容,深具德育教育意义与人生思考。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避免初中生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应结合教材上的具体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比如用真实故事创设情境,将一些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感人故事讲解给初中生,使其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发与熏陶。还可以将初中生合理分为多个小组,给出与本课相关的论点,如:生命可以永恒吗?如何活出生命的精神,感受生命的意义?绽放生命之花指的是什么?初中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分享自己对于生命的见解与感悟。创设讨论情境不但能让初中生情绪高涨,将其参与课堂活动与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还能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懂得敬畏与尊重生命。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与三观,提高初中生个人素养,让立德树人教育的实施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总结: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关键时期,若想形成正确的法治精神与道德观念,离不开道德与法制学科对其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立德树人应从多方面入手,如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创设丰富的情境。能帮助初中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友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0(Z5):113-116.

  [2]赵学栋.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8):259.

  

  

篇三: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

  探究

  作者:杨宁来源:《家长·中》2021年第02期

  【摘要】我国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重新修订人才培育目标与学科发展战略,将立德树人设置为课堂教学与基础性技能训练活动的首要目标,以塑造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观与世界观为核心任务,鼓励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必要性,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渗透路径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德育;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5-0040-02

  【Abstract】Moralityandruleoflaweducationinjuniorhighschoolsinmycountryshouldrevisethegoaloftalentcultivationanddisciplinedevelopmentstrategy,setLideShurenastheprimarygoalofclassroomteachingandbasicskillstrainingactivities,andshapethemoralandworldoutlookofjuniorhighschoolstudentsasthecoretask,Encouragestudentstopracticethecorevaluesofsocialism.Thisarticlemainlyanalyzesthenecessityofimplementingtheconceptofmoralityandcultivatingpeopleinmoralandlegaleducation,andsummarizeseffectivepenetrationpathsandteachingprograms.

  【Keywords】Moraleducation;Moralandruleoflaweducation;Penetrationpath

  一、以立德树人为纲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能够强化课堂教育活动的激励效果与道德价值观塑造效果,以富有正能量的阳光教育来引导当代初中学生群体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从不同方面减轻当代初中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与学习负担。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科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我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整合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德育资源,创设以文化理念感召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与道德品质培育效率。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可从不同途径持续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与学科实践能力发展水平,任课教师能够在学生的道德观初步养成的初中阶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上指导与规训,对初中学生群体道德认知方式的转变、道德理念的形成施加正面的影响,保障初中学生群体树立健康、积极的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与职业理想。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纲领开展高水平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与认知能力等不同方面的发展与成熟,初中学生群体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与干涉下学会主动控制自身的不良情绪,并对生活環境中发生的复杂事件做出精准有效的判断,接受创新型德育的初中学生群体有能力结合现阶段的社会背景分析、研究教材中各类知识点的应用意义,结合自身所参加的富有教育意义的课下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学科基础性原理的思想内涵,并体会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存在的内在客观联系。全新的德育模式可为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体验,将社会主流的行业道德准则内化为初中学生群体设计自身日常行为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重构道德与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秉承的教育准则分析

  (一)鼓励初中学生进行反思

  为完成道德价值取向培育、训练任务,任课教师应当帮助初中学生群体立足于过去的学习活动,总结个人化的独特学习经验与教训,对曾经犯过的错误做出深刻的反思,并通过比较自身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与能力进步程度,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任课教师必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扮演诱导初中学生进行持续性反思的引导者角色,使初中学生群体在课上空闲时间或课后定期进行自主性反思与自我批评,并每天撰写学习日记,记录学生自身在不同时期的学习状态与所秉承的思想观点,任课教师应审阅初中学生所撰写的日志或学习笔记,并通过做出批注引导初中学生对基础性的学科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研究,在潜移默化的德育过程中引导初中学生建立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道德价值观,使初中学生群体掌握自我规划与自我观察的基本技巧与策略,促进初中学生群体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蕴含的道德理念产生认同感与信任感。

  (二)引入多层次的课堂主题活动形式

  在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中,任课教师必须将复杂深奥的课本理论知识打散到各类趣味性的主题活动中进行讲解,避免集中讲解过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课本知识。持续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从持续演变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汲取富有教育价值与道德理念塑造效果的教学素材,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开展有一定实践指导效果与思想深度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应当选取拥有较高探究价值、可激发多数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特殊活动主题与游戏形式,使初中学生群体在多样性的动态课堂环境变化中深入体会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的社会价值。

  (三)为学生树立可模仿的道德榜样

  任课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我国现代初中学生群体做出值得仿效的道德榜样,在课上以不同形式的激励手段与策略鼓励初中学生群体模仿、学习切身可见的道德品质榜样,以此使初中学生群体获得良好的仿效性课堂学习体验,高效率地提高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素养水

  平,初中学生群体可在模仿任课教师、社会劳动模范、同班的其他优秀学生的过程中感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必要性。为初中学生提供道德领域的可模仿榜样,有助于促进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以道德模范的榜样形象影响初中学生道德价值观发展的具体方向。

  三、践行立德树人思想、强化德育效果的可行措施研究

  (一)进行贴近真实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课教师应当转变教育思想,选择全新的以社会实践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与能力培育方案,通过挖掘、利用社会化的德育资源为初中学生群体创设更为真实的生活化能力训练情境,激励初中学生群体在集体化实践活动中努力践行课本中的道德理念与行为准则。任课教师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组织资源,动员学生参加富有道德感召力与影响力的无偿志愿者服务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有计划地在多种类型的生活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指导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部分的学科内容时,可在向学生讲解浅显的保护身体、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与知识后,组织多数初中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医院进行观摩,并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教育与训导,学习各类保护自身身体健康与安全的自救自护方法,使學生认识到爱护生命的重要性。这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保证具体的教学效果,使初中学生群体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内在原理有所感悟。

  (二)改进现有的教学策略与课堂指导方法

  任课教师应当根据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方式选定具备价值引领效果的教学形式与指导路径,在德育教育活动中锻炼、培育初中学生群体的道德思辨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复杂的道德问题,教师必须为初中学生群体提供拥有较强启发效果的道德文化教育,使初中学生在不断思考学科基础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明确、坚实的道德价值理念与持续遵守的正确行为准则。例如在详细讲解《亲情之爱》这一单元的德育知识时,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前向学生提出“家庭关系有哪些类型?”“家的道德内涵与文化内涵是什么?”等问题,并鼓励初中学生群体在初步阅读完教材课文之后告知任课教师自身是怎样理解家庭关系的,以此拓展初中学生群体分析、思考学科主要内容的路径。这一问答型的教学模式可引导初中学生群体按部就班地逐步分析德育的思想内涵,使初中学生群体学会怎样处理自我与家庭、集体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应当顺应教育改革潮流,结合社会实践开展能够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与能力均衡进步的课堂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贯彻以立德树人思想的为基准的教育理念,将各个领域能够用于德育的素材与案例进行系统性整合与编辑,创设富有教育意义与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此促进我国当代初中学生群体道德意识与文明素养的发展与不断提升,使初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集体观念与思考问题的习惯。

  参考文献:[1]赵洪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J].文教资料,2019(11).[2]卢明家.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9(19).[3]黄富强.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22).(责编侯芳)

  

  

篇四: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探析

  作者:李锐伦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38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我国教育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道德与法治》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之一,是学校开展德育、规范言行主要载体。在这一现代教育发展过程当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道德与思想法治教育课程必须紧密地教学联系到实际,贴近人民大众日常生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让广大在校学生不断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關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道德和法治》课程目标落实立身明德、修身树性的根本任务课程背景

  当今,我国许多中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往往思想积极、情绪容易冲动。有强烈的独立意识,但“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思想与行为未能统一步调,会因冲动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融合起来,能帮助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教材中原有内容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融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正如传统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促使大家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思维端正的良好习惯。另外,通过对学生法治、法律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让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具有一定的政治法律意识、懂得如何正确使用政治法律知识来正确保护自已,培养他们以后能够真正形成遵纪守法、知耻明礼、崇德向善的好习惯,逐步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变,成为一位“四有”好公民。

  二、《道德与治法》学科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存在的难题

  1.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师德水平还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学校《道德与法治》的授课教师,专业对口的乏善可陈,大多数都是半途出家、“拉壮丁”式填空,专业知识、道德素养的等方面还处在初始阶段,教学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应付上课或考试而已。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来完成,按图索骥、照本宣科的大有人在。未能全身心融入其中学科教学过程,所谓“思想不通、行动不力”,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自然也学不到知识,更不要说进行立德树人开展德育了。

  2.教师教学方式与陈旧落后

  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下,“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才学什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常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等死板的教学方式,只是注重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和强记,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习惯性地向其他学生传授“填鸭式”的语言灌输,而且千篇一律从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各需所求,难于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调动起来,在主观思维上没有将德育与课程相融入的观念,想要他们在课堂中融入德育,是难于实现的事情。

  3.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

  教学内容和目标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联接起来,未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只是机械地学习和背诵教材上各个知识点,没有办法将有关知识点融入到自身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当中,会萌生“学而无用”的思想,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4.课程评价方法不合理

  有怎样的评价就有怎样的课堂,课堂评价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道具。评价的方式过于单一,只是教师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没有学生对教师、学生对学生、学生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指标要多元化,增加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指标。

  三、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

  (一)立德树人,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我素养

  “天下有用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作为科学道德与社会法治等各个领域的优秀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奉献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必须将自己的教书育人这项工作活动当作党的终生事业任务来认真负责对待,把自己的教育事业与所有兴趣爱好的人全方位紧密联系整合地抓在一起,打造“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做到“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同时,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用独特的精神人格魅力在和风细雨中教育感化广大学生、用丰富的精神思想文化人文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熏陶广大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高尚人格。

  时代在改变和进步,群众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水涨船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教师必须坚持建立起终身学习的理想和观念,只有培养自己练就出过硬的基础和本领,才会锻造出自己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方向、思想端正为主线、课堂教学为载体、学生有效参与为目标的全方位德育模式。

  (二)见贤思齐,传承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

  初中阶段是建立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财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故事典故、名人名言,解读中华文明的密码,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华。只有紧紧依靠、利用强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德育的总抓手和着力点,才能更好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另外,通过征集学习、传诵更多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历史事迹,来加强了解和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红色革命基因,增强广大人们的民族爱国主义感和革命精神,营造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以英雄烈士为榜样,建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崇高理想信仰。“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教育学生一定是要时刻心怀民族爱国之情,树立和提高增强“有国才有家”的指导思想,用鲜活的历史人物和实际案例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如,袁隆平、钟南山、陈薇等,达到“见贤思齐”思想教育目的,亦可从纵横相联的中华文化等各个切题的典故,引导学生迈着思想正向、行为正义的方向发展。

  (三)因时而动,教学内容与时政同步、生活同时

  教师授课时,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又要联系日常生活,与时政同步,引用热点新闻,分析和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样不仅在教材中能够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还在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强化对教材中所有知识点的认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如,八年级课本中的“关心国家发展”为内容,擴展以课外所有知识点为主要引导,通过“两会”新闻、中美贸易问题,南海仲裁、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天宫”空间实间等新闻题材进行讨论,使得学生掌握了信息整合的技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做到博闻强记、开阔眼界,增长见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进家国情怀,让学生从根本上明白所学知识的深层意义。

  “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共鸣。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活跃,学习动力才强劲,脑袋思维才活跃。通过如“赡养老人”“高空坠物”“酒、毒驶处理”“重庆公交车坠海事件”“守合同重诚信商家”等发生在身边的新闻题材,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红线,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

  (四)有的放矢,制定课程目标评价体系

  在新课标不断向深入推行的今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再也不需要以单一的教学形式角度来自我评价每个学生和我们课堂上的每个教师,要从自身的理论实践思维能力、态度、情绪、价值观等诸多各个方面入手来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自我评价。教师要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身心上整合,言行上一致,最重要的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点转换成生活实践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教师

  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有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这样从学生德育行为、教学效果、实际应用等情况出发,经过多方面的合评,最后得到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是否科学和合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思想道德的格局,所以制订合理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四、总结

  在《道德与法治》授课中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基础性任务,教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方式、组织课堂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改进,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积极正面地传递德育的核心价值,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堂情境,帮助他们融生活与课堂、融德育与教学、融言行于互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五育并举”的理念健全人格,来有效推动和规范促进广大在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罗良英

  

  

篇五: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的策略

  摘要: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不是在于传递人类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晶,而是在于通过现有的知识,激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情感和智慧,帮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成为具备社会生活能力的人。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一类的课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与情操,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规则。在现当代的教育改革工作当中,我们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强调立德树人基本理念。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实情况,探究如何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

  关键词: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大多数初中阶段的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非常偏向于理论层面,为的就是让学生在未来的中考当中能够具备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从而适应中考当中的题目。所以说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并没有完全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探究如何进一步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2】

  1.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现实情况分析

  首先从初中阶段教师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来看: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是非常严谨的,相较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更加要求其专业性和严肃性。并且教师在进行初中阶段的语法教学活动的时候,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能够自如应对未来的

  中考题目。所以说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都会非常注重对于学生道德法治成绩的提高。第二,从初中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方式来看,为了进一步强调学生道德与法治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过度注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于是有很多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采取高压输出的知识教学模式,甚至强制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不可否认教师这一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之内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这并不利于真正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实现立德树人,真正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当中的优秀品质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当中。以上提到的这一些都是在初中阶段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无法做到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二者有机融合的主要原因。下面本文将针对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现实情况,就如何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以立德树人的有机融合。【1】

  1.如何促进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注重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性

  立德树人理念最基本的就是强调“立德”,强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以自身良好德行的确立,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进而促进学生对教师良好行为的模仿,从而真正实现树人这一主要目的。所以说,如果总是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么学生能够学到的也只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并不能真正对学生自身的德行和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说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进一步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质。比如说,七年级阶段的部编版教材当中有这样一个单元:《我们在集体中成长》,主要就是为了教育学生在集体当中生活,要学会遵守规则,并且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相关技巧。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在开展这一单元教学活动的时候,就不要仅仅是引导学生去将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相反的,教师可以以班会的形式来开展这一单元的教学。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一些自己与班级内部同学相处的小事件,从这些小事情当中,不论学生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悲伤,学生都能够在这种集体相处当中学到一定的经验和知识。然后,根据每一个学生

  所描述的集体生活当中的事件,教师就可以切入到教材当中对于人在集体当中生存的相关内容教学。以这样的形式,就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细节。最后教师再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去构建学生学习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习之间的桥梁,这将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不规范自我言行,不断培养自我的良好行为习惯,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是这一主要目的。【2】

  1.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

  立德树人还应当强调教师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为规范,强调教师对学生所形成的榜样示范效应。因此教师在日常得到的依法治教工作当中不能整体注重知识的输出,还应当注重与学生构建良性的关系,让学生愿意去服从自己的引导和劝解。例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事务的管理,针对班级当中说某些学生发生的不良事件,教师可以与这些学生去展开面对面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当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内心当中的真正想法,了解清楚整件事情的原委。然后再与班主任进行合理的协商,对涉事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通过这样的形式,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印象事实上是能够获得一定改观的。至少在学生的心理层面会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在遇到任何不良事件的时候,教师都能够以身作则,去亲身了解整件事情原委。并且就是还能够按照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承诺,去完善的解决不同的事件。这样的行为虽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成绩,但是却能够让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德行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当中,才会愿意去听从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育和引导。【3】

  结语:综上所述,在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理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一定要像以往的传统教育那样,去强调各种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的落实和灌输。相反的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去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作用。同时教师还应当尽可能的去考虑,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彼此信任的关

  系,为学生做好表率,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卢小平.关于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18(1):11.

  [2]潘荣.高中政治教学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思考[J].学苑教育,2017(18):18.

  [3]杨秋实.高中政治教学与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合实践[J].才智,2018(3):74.

  

  

篇六: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的探究

  摘要:教育之旨当在立德树人,教育之功亦在立德树人。尤其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而言,“立德树人”理念更是不可更改的初衷和准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在向学生努力传输一种正确的认识世界、看待社会的视角和态度。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继续深化课本教材的这种正向引导功能,并且以此为根基不断去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将学生培养成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理念;初中教学探究;道德与法治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德育责任,然而不少教师已经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丢失了这样的教育本心。他们错误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看成了一门简单的知识教育课程,而没有认识到这门课程所需完成的德育任务和应当承担的德育功能。所以,这些教师往往会把课程讲授变成以成绩为追求的知识圈点,一些本应展开论述的重要德育内容也只能变成划上重点标注符号的枯燥理论。

  一、课堂教学融入德育,灌输价值观道德观

  初中德育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其实就是最好的德育素材,但是很多教师却错误地将这些德育素材只当做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武器。如此一来,学生的德行成长就可能会和社会期望之间形成脱节。所以,教师必须要去主动围绕课本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和拓展,在每一节课中都主动向学生灌输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三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并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例如,七年级上学期的几单元内容都是围绕学生的思想塑造所展开。其中既包含着对学生学习观的引导和对自我认知的引导,也有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友谊和师生情谊的内容,更有对生命意义的考问和对生命价值的强调。教师可以在这一

  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按照课本的顺序逐一向学生展开讲解自我认知的方法和对待他人情感的态度等内容,并且营造出可以激发学生的德育情境,带领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去感知生命、认识自我、强化情感联系。

  二、法治教学敲响警钟,划明行为规范红线

  法律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并不止于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和处罚,更在于对人们作出某些行为之前所形成的警示和提醒。而针对学生所开展的一些法治教育也可以起到类似的警醒作用,提示和告诫学生哪些行为不被允许甚至严禁触碰。所以,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需要用严肃的法律制度去警示学生,给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一门警钟,让这门警钟时刻提醒学生,从而预防学生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课本中,就明确指出了“法不可违”这一重要内容。在讲述这一课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投影设备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犯罪案例,用真实的案例向学生展示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教师所选的案例可以是一些青少年犯罪被判刑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些典型的争吵斗殴致人死亡的案例。这些案例涵盖了学生可能触碰到的行为底线,预先就在学生心中敲响了警钟,能够有效转变学生的一些偏激思想和错误观念。

  三、讲述道德模范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无需多言就能从一些故事中体会到思想情感,也可以感染我们向着榜样学习和前进。在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道路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应当积极发挥共情能力的作用,用一些道德模范值得赞颂的故事去营造德育感染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增强崇敬之情,甚至是在学生心中扎下学习和追寻之根。教师可以从课本中的模范先锋入手,将这些人身上的故事详细讲述给学生,以此引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

  例如,课本中提到了陆之方、陆兰廷、陆兰军父子三人代代传承、坚守岗哨的故事。在这个故事当中,陆之方父子三人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坚守、什么是奉献,而且也将扎根于国人心底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生动讲述这父子三人在坚守岗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以这些故事来进一步深化

  这父子三人身上的优良道德品质。而这样的故事讲述也能够营造出德育氛围和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改造学生的思想。

  四、加强家校共育联合,营造家校德育环境

  家长是思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初中教师想要塑造学生的思德品行时,也需发挥出家校联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共创来营造出对学生全方位覆盖的德育教育环境。教师可以与家长之间保持着定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且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劝导以防止学生误入思想歧途。同时,在开展一些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和家长积极联合,由家长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理或者心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不少初中学生都可能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青春期,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还会引发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动荡。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负责在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但是受限于场合和性别等方面的因素,教师却可能并不适合对学生进行生理方面疑惑的解答。此时,教师就要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请求家长代替教师去告诉学生一些应该知晓的青春期知识,让家长以包容和鼓励的态度去和学生相处,从而抹平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动荡以及不安情绪。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就要在课本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持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三观,而且还要以严肃的法治教学内容去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德育的引导功能和法治的劝诫功能去塑造学生的德行思想。同时,教师也要给学生树立起应当学习和参照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在家校共育的联合防线中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宝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4):119-120.

  [2]张金月.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助力“拔节孕穗”时期——“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巧妙渗透[J].学苑教育,2021(21):13-14.

  

  

篇七: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浅谈基于立德树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策略

  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初中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

  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不易服从管教。因此,教师要从日常教学的小事入手,逐渐让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提升道德品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对该问题进行

  简要阐述。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具体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存在内容过多的现象,且有大量道德与法治重难点内容。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节省课时,会省略一些不是考试重点的内容,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知识点。这就会导致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德育知识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思想。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充分且全方面地解读教材,无论是考试的内容,还是对初中生品质有益的内容,都要做出正确判断,保证初中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方面的提升。其次,很多传统政治教材中的知识点都较老旧,与当今社会关系不大。这就会影响到初中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当今社会背景,有效地调整授课内容,提升初中生学习道德与

  法治课程的积极性。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充分理解德育知识,如到社区打扫卫生或参加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初中生将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讲解有关“资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快递行业,引导他们观察资源的流转,还能让他们了解到快递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快递配送较慢时,能理解并体谅快递员。

  2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容易受到误导。如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他们就很有可能走上歧途。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针对家庭结构并不完整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下增加与这类学生的互动频率,有效转移初中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身处校园的温暖与教师对自己的帮助、鼓励;针对班级内较调皮的学生,教师应在课上讲解各类校园犯罪事实,让他们了解初中生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帮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和谐相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便纠正与表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例如,在教学“价值观”这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对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从贫困群体的实际生活状态入手,帮助这类学生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我心永恒》这首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评价泰坦尼克号沉没过程中人们的表现。这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初中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观念的高效渗透。

  3注重生态体验,实现自我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运用目前较常用的情境教学手段,具体地强化初中生的教育体验,在此基础上,凸显初中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更高效地提升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及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积极构建有关生态文明的立德树人

  教学情境,帮助他们从自身实际体验出发,深入理解课上所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而培养更坚定的生态保护理念与道德品质,逐渐在实践体验中实现生态行为的内化,提升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初中生参加有关“亲近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城市里的汽车尾气等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有效增强初中生的生态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与法治学习习惯,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4立足于传统,培养学生爱国和精神方面的创新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较重视对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希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学习,立志为国家做贡献,使他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了解更深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讲解课本内容,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学生知道现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用英雄的鲜血换来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授“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结合互联网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了缩短学生和理想道德教育之间的距离,教师要选择近期学生身边出现的模范人物,引导学生应用创新思想感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传统美德教育,展开革命传统教育,依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特点,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5立足于情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显著提高,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热门事件,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营造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过提问,学生会同实际生活联系,自主思考。他们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学习热情将被激发。由此,他们就

  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强化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伟亮.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方法的探讨[J].学周刊,2020(5):17.

  2.李明利.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20(6):68.

  3.虞晓波.新课改下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5(1).

  

  

篇八: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

  德树人的作用

  摘要:所谓的立德树人,其主要是指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注重将学生的德育教育置于关键地位,首先落实立德树人。一个人如果学识非凡,但是道德认知较低,则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所以,学校在落实育人工作中需要尽可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在教育体系中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指导以及感染,进而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策略

  引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持续改革,人们逐渐对学生展开的德育教育提高了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为了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学校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具备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尊重。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在统一的教材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是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承载的重要责任。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育途径

  教师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在准确把握教材与明确学情的层面上,尽可能挖掘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因子,把握立德树人的关键元素,对教材呈现的正文以及附件等丰富素材展开组织和运用,归纳调整,进一步创造延伸,让教材所具备的育人效应实现最大化,树人魅力得到拓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和优化教材内容,通过初中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科学设计课程内容,落实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是喜爱呐熏陶,吸取丰富的教育营养。例如,在“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的教学中,其中涉及到“八

  国联军侵人北京后,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时,可以通过相关教学视频,为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得到思想方面的震撼,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优化了教材内容的展示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醉倒有感而发,进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1]

  二、以身作则,辨别是非

  教师应尽可能结合插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课本内容的有效学习,明确事实,进而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通过真理结合实际,落实课堂训练任务,深化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分辨是非。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布置和完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课堂习题的布置需要秉承理论结合实际、由浅至深以及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教师应尽可能梳理出容易识别以及解决的相关问题,然后进一步挖掘出识别和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最后探索出难识别或者不明确的问题,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教师不仅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勇于呈现自己的错误想法以及行为,而且需要积极对学生的识别和思考问题的思维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探索出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想法、认知和行为,教师需要给予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完善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长时间保持浓厚的思考兴趣以及充足的精力,将课堂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深化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得到价值观念的熏陶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主要涉及到国庆国策、道德法治以及社交关系等几大板块。教师需要积极完善自己的理论认知建设,深化教学水平,通过综合性教学手段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为学生带来持久的影响。例如,教师在教学我国的国情国策相关内容时,应当基于现阶段的时代发展特点入手,将我国最近几年所收获的成果和进一步发展趋势详细介绍给学生,并在实际讲解中渗透满足学生品德建设特点的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培养,进而促进学

  生朝着文明、道德、健康的方向发展。又如,在教学新课知识内容时,首先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相应的情景,以生活实践为载体,落实新课知识的导入教学,完成课程主题内容的介绍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次,对于部分教学内容而言,如法制案例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和分析课程教学,以探究式的学习手段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完善法治观念建设。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完善了“空洞说教”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基于多角度、多层面提高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四、优化教学方式,拓展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缺乏丰富的阅历体验,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呈现的概念以及原理无法做到感性认识。教师需要对部分教学内容展开进一步处理和创造,形成满足学生特点的感性材料,善于运用并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做到人于目,出于口,实现闻于耳,会于心,引导和促进学生借助亲身经历体会人生道理,在体会中完善思想认知。例如,在“少年有梦”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实践活动,发现大部分学生将“多赚钱”设定为第一梦想。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黄旭华》相关视频。黄旭华不重视名利,甘愿潜藏三十年,为国家奉献铸造重器,为核潜艇的研发和制造,以及进一步发展付出毕生精力。其在某次展开的深浅实验中,不顾及个人生命安危,亲自实践随着产品一直深潜至极限。其尽管年过九旬,但是却依旧置身于科研实验的前端。学生通过黄旭华的相关事迹产生了强烈的思想感触,有感而发,不仅联想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思考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励志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具有代表性的任务视频呈现于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情感体验,落实理想信念教育,将“错误”进一步转化为“真理”,创造出精彩的教学场景,达到情感育人的根本目标。[2]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高尚道德思想、法治精神无法脱离道德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思想提供的正确引导,这不仅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

  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实现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纯.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1(21):15-16.

  [2]刘建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影响分析[J].天津教育,2021(07):174-175.

  

  

篇九: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

  路径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也在进行深化改革,尤其是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越来越重视立德树人教学观念。作为一门以生活为题材课程,道德与法制学科设立主要目的就是向学生传达道德与法制相关理念,从而提升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的必要性,探究了相关的教学路径,希望能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路径

  前言:所谓立德树人,就是指通过德育教学形式实现学生正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国家更重视教育怎么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重点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接班人。初中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期,年龄、观念和行为都不太成熟,发展中有着自身特点。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采取德育教育方法,为学生塑造良好思想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新课标改革逐渐深入,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立德树人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得学生发展符合社会要求。由于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不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各类问题,而且还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

  1.转变教学理念和手段

  初中阶段正值学生青春期,他们有着自身独立特点,学生之间可能因为性格不合,有时因为一点小小误会产生矛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正确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很可能造成很大影响,使学生误入歧途。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和教育,转变学生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理念。比如,面对部分单亲家庭学生,教师要多观察多了解,增加与学生间交流和沟通次数,让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与帮助;面对调皮捣蛋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关于校园学生违法犯罪等案例,时刻警醒学生,遵守纪律,不能出现违法犯罪行为,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内心想法,了解学生思想感情,遇到思想极端想法,教师可以进行纠正和鼓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在学习“回望成长”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生活下的人,有着不同经历,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活的孩子,非常不容易,让学生体会自己生活是多么幸福,以此提醒他们珍惜美好生活,避免奢侈浪费,形成正确生活理念。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关于生活条件艰苦的案例,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教学中[2]。

  2.注重生态体验和自我教育

  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法治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从内心深处增强学生教育体验,通过这一环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提高,实现教育最终目的。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立德树人教学情境以“保护生态文明”为主题,因为社会和平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人努力,尤其是发展中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不仅给人类生活造成影响,还破坏生态环境。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环境与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和理解,坚定个人理念,将知识学习内化于日常行动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提升学生整体素养。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城市中工

  厂以及机动车辆,还有各类火灾给生活带来危害,强化学生生态体验,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学生亲身体验中,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促进全面发展和进步[3]。

  1.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传统道德与法制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且存在很多重难点知识,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一些不重要教学知识,特别是关于德育教育方面,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并没有将德育知识重视起来。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思想,关注学生德育发展,一方面,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备课时,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不管是考试重点,还是对学生德育发展有关内容,都应进行判断,找出有益部分,确保学生不但能学习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实现道德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教材中部分知识点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不能及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特点,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帮助社区打扫卫生或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生活点滴小事,将道德与法制渗透进去,让学生亲身体会社会实践和理论知识之间关系。在讲解“多彩职业”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以“外卖行业”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这个职业特点,并且体会快递小哥工作的不易,如果现实生活中遇到配送超时等问题,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会尊重每一份职业[4]。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发展和成长关键时期,要想形成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与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密不可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发展特点和教学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将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其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但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而且还要确保学生综合性发展,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朝升.解析初中《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课程价值表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学研究),2017,(011):3-6.

  2.张志果.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1):0012-0012.

  3.杨肇文,尤吉.以美立身立德树人——再谈美视域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路径[J].教育观察,2020,(003):113-114.

  4.蒋文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12):109-110.

  

  

篇十: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践行德育立德树人——浅谈《道德与法

  治》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几点策略

  摘要:在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终极育人目标,整合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下坚持正确的人生三观,塑造完善的人格,主动学习知识并实现活学活用。教师需要以德育元素的有效渗透为基础,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进程以及学科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思路,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确保立德树人理念的全面践行以及有效贯穿,为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指明道路和方向。

  关键词:立德树人;道德与法治;落实策略

  引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反复提起,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教师需要深化自身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认知。以德育元素的合理渗透为依据,在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策略,选择契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保障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全身新投入。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来说,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采取现代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开拓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自信和积极。

  1.始终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将这一工作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积极贯彻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

  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建言献策。教师需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始终坚持站在学生的视角,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及创新。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引导以及教育,将研究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首要环节,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在传授经验教训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有效创新,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及帮助。教学实践的逐步强化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教学之间的有效联系,找准德育元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的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指导作用。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自我提升,朝双师型教师看齐,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自身对学生的有效影响。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渊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偏差行为举止上的纠正,保障学生既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独立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理论点拨以及技巧讲解传授非常关键,教师需要始终坚持兢兢业业,热爱教育事业并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站在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调整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对教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注重对程序化内容的有效分析,有条不紊的落实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工作、课后总结反思工作,确保教育教学工作井井有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在日常教学和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成果,逐步丰富教学模式。更好的契合学生的主体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1.强化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

  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成长最为关键,教师需要以此为中心目标,着眼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以及核心,了解教学改革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实现两者的紧密联系。

  首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以及教材的分析以及研究,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时,教师可以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定位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更好的实现对症下药。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导致学生直接被忽视,教师需要摒弃这一负面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分析为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环节,主动缓解个人与学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分析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的重要要求及策略,保障学生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一点对落实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师需要在三维目标的指导下以能力目标为基础以及核心,关注对学科价值追求的进一步优化,了解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指导下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技巧和策略,这一点有助于全面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最后,教师需要坚持做好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了解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将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学科概念的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给予学生自主操作上的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分析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理顺个人的思路,实现自主总结和探索。

  1.积极落实教学反思和总结环节

  教学反思和教学总结有助于规避同一个问题,避免教师以及学生在典型问题上反复犯错,提升学生的再认识再思考能力,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打造品质课

  堂精彩课堂。教师需要注重横向分析和纵向对比,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的良性成长及发展。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抓住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的流程,真正确保教学反思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指明道路及方向。除此之外,教师需要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确保教学反思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前后照应和环环相扣,实现高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个人的社会发展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需要以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为基础,保障学生能够参与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接受外部的考验及检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包含的社会活动比较复杂,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素质以及品格修养。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想象,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及顿悟。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容忽略,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在立德树人育人教育原则的指导下丰富教育内容,合理渗透教育元素,鼓励学生自由发散。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变得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1.林官鸣.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的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

  2.

  吴海森.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J].2020.作者简介:刘邦志(1983年7月),男,汉族,山东济南市人,2006年6月在大学入党,同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9月参加工作。

  

  

推荐访问: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立德树人 树人 法治 落实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50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