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8篇

时间:2022-11-17 08:10:20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8篇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读尤·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  “新批评派”的衰落使笔者联想到另一种文学批评的研究,即所谓“文艺社会学”,因为就研究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8篇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读尤·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  “新批评派”的衰落使笔者联想到另一种文学批评的研究,即所谓“文艺社会学”,因为就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8篇,供大家参考。

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8篇

篇一: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读尤·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

  “新批评派”的衰落使笔者联想到另一种文学批评的研究,即所谓“文艺社会学”,因为就研究的特点而言,“文艺社会学”恰恰与“新批评派”相悖而行。

  “新批评派”发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而在五十年代的西德,也曾流行过一种注重形式的文学批评,那就是以沃尔夫冈·凯塞尔(WolfgangKaier)为代表的学派。这一学派主张把文学作品当作“语言的艺术”来研究,一度影响较大,但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这一学派已逐渐失势,其原因也正如“新批评派”的衰落一样,是由于自身固有的弱点所导致,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文学作品是不能脱离产生它的社会而孤立地进行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在当今的西德文学评论界,除了一般传统性的研究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他们认为,文学与产生文学的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要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作家的成长和作品的产生——这就是所谓“文艺社会学”。同时,还有不少研究者特别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研究作品如何被读者所接受;研究作品发生什么影响和作用;探讨作家或作品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被人冷淡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受到欢迎的原因;等等。他们把这种研究称为“接受美学”(Rezeptionthetik)。

  无论是“文艺社会学”还是“接受美学”,都属于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应该说,这类性质的研究并不始于七十年代,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这种提法,而且也不仅仅限于西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学者亦早就写过这方面的论著。他们对文学所作的社会学研究,与西方的“文艺社会学”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但方法大致雷同。为便于说明问题,

  这里不妨以民主德国著名学者尤尔根·库岑斯基(JürgenKuczynki)的文学评论为例,对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作一概述。

  一、《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一个睿智明达的英国式德国人》是《形象与作品》中的首篇论文。库岑斯基在文中指出,利希滕贝格不仅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进步、优秀的讽刺作家,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本世纪对一位德国来访者所说:“我真不能理解今天的德国人对这样一位作家竟是如此忽视。”

  库岑斯基论证说,虽然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在十八世纪末叶的世界舞台上,最进步、最先进的国家却是英国,是英国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这并不在于英国有了君主立宪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已发生了工业革命,它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而英国的宪法、教育、哲学、伦理学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更主要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工人阶级,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当时法国的市民阶级显然不同。所以,深受英国影响的利希滕贝格在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中站在英国这一边,完全是从社会进步的立场出发,这和当时德国的一些诗人(如歌德、席勒等)出于惧怕暴力而反对法国革命根本不同。同样,在文学领域内,利希滕贝格也是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推崇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而反对被德国的封建知识阶层所美化的法国古典派。

  利希滕贝格对陈腐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评充分表现在他那闪耀着哲理光辉的《格言集》之中。

  二、荷尔德林是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伟大诗人,可是正当他才华正茂之时——三十六岁,就开始神经错乱。库岑斯基在《荷尔德林—

  —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文中,通过旁征博引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贝歇尔、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等人)对荷尔德林的评价指出:一、荷尔德林是一位“语言抒情、和谐、有力”、最优秀的诗人,在艺术上绝不逊色于歌德、席勒;二、荷尔德林所具有的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是同时代的歌德、席勒和黑格尔不能与之相比的。库岑斯基说:“荷尔德林是一位革命者,而且是作为这样一位革命者:他明确地反对席勒和另外一些诗人逃遁到内心的王国。他在一首颂歌的片断中直言不讳地劝告这位诗人和艺术家(席勒)不要进行这样的规避。”然而,正如库岑斯基在论文一开始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经常举行纪念歌德或席勒的活动,总是用赞美的口吻谈论席勒的“反抗性”、“人民性”,而对席勒的“妥协一面”视而不见;同时却把另一位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诗人——荷尔德林几乎遗忘了。库岑斯基认为,荷尔德林短暂的创作生涯和不幸的悲剧丝毫不应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果然,最近几年在东、西德都出现了“荷尔德林热”。这虽不能说是由于库岑斯基个人一篇研究论文的功绩,但却能看到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对正确评价一个作家作出的贡献。

  三、诺瓦利斯是德国十八世纪的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一般把他视为反动的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认为他沉湎于死与梦的神秘境界里。对此,库岑斯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迪尔泰对诺瓦利斯的看法和实际状况——几点考虑》一文中指出:一、诺瓦利斯死时年仅二十九岁,而且文学创作不是他的主要事业,因此,作为一个诗人的诺瓦利斯并不是他一生的全部。当我们评价他的作品时,必须分析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必须看到整个诺瓦利斯的为人;二、对诺瓦利斯的主要代表作《夜的颂歌》,一般文学史家认为全诗是对于死的歌颂,对于生的否定。库岑斯基则认为对于这部作品也要作具体分析,即这些诗歌的产生和诺瓦利斯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一七九四年,二十二岁的诺瓦利斯在维登贝

  尔格大学通过法学毕业考之后,遵从父命到了坦史台特(Tenntedt),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属任文书职务。坦史台特地处图林根森林和哈尔茨山之间,那里风景优美、一片幽静,远离喧嚣的世界,又加之诺瓦利斯公务清闲,因此在那安谧的环境之中,繁星密布、皎月如洗的夜空常常引起他的无限遐想,于是诗歌中自然不乏对夜之美的歌颂。其二,一七九五年,二十三岁的诺瓦利斯在坦史台特附近的格律宁根农庄遇到了索菲·冯·屈恩,一见钟情。当时索菲十三岁,不幸两年之后她就离开了人间,诺瓦利斯忧伤万分,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加上了对死的赞颂,而实际上无非是寄托了他对索菲的深情思念。其三,他的诗歌之所以含有神秘的色彩,也有客观的社会原因,这就是一七九○年贾法尼和伏特发现电流的动物(青蛙)实验传到了德国,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可是又不能作出科学的关于电的解释。——当时种种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不幸的爱情遭遇带来的宿命论观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使诺瓦利斯时而陷入唯心论的神秘主义;四、然而,诺瓦利斯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七九七——一七九八年,他在弗赖堡矿业学院学习矿山管理,自然科学的学习又使他具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库岑斯基赞同达恩克对诺瓦利斯的分析:“神秘的虔敬主义的宗教信仰;泛神论和自然哲学的思想;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考;反封建主义和反资本主义;既希望于一个未来的‘黄金时代’,又留恋历史上过时的社会形式——这一切都在诺瓦利斯身上形成一个矛盾的整体。”米尔蒂茨也说:“总把诺瓦利斯看作梦想家和幻想家,这是不对。”库岑斯基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梦想家和幻想家能有象诺瓦利斯和席勒之间这样密切友好的关系,例如诺瓦利斯在一七九一年十月五日致赖因霍尔德的信中就对席勒倍加赞扬,而且在诺瓦利斯的书信和著作中,许多地方表现出了理性。五、诺瓦利斯不仅是一位抒情诗人,而且还当过文书,学过矿业和自然科学,在盐场和矿山担任过管理工作……因此他也同样注意社会现

  实,关心当时的政治。他在一七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史雷格尔的信中说:“三个月来我脑子里想着一些事情。首先是诗歌,其次是政治,然后是物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年轻的诺瓦利斯对法国大革命也象当时许多人一样采取热烈欢迎的态度。尽管不少人至迟到一七九三年又转到了反对的立场,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暴力感到恐惧。然而诺瓦利斯还是称赞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这是他与许多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说是表现诺瓦利斯进步一面的突出例子。总之,库岑斯基认为,对于诺瓦利斯不能由于他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而加以全盘否定,还必须看到他的全部为人。这种观点并不始于库岑斯基。对诺瓦利斯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亦早有争论。只不过库岑斯基从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角度作了进一步论证。

  库岑斯基对文学所作的社会学研究,范围相当广,德国的、外国的;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当代的文学,都涉及到了。这里当然不可能一一枚举。

  库岑斯基通过他对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确实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有益于文学批评的正确开展。其中有些论点已被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所接受,如关于《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主题的阐释(参阅《读书》一九八一年十一期载《寄的读者》一文);有些看法则是综合了其他文艺评论家的论述,库岑斯基只是作了归纳和必要的强调,如对荷尔德林的推崇;有些意见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探讨,如对诺瓦利斯的评价。

  从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中,可以看出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大致有如下这些特点:

  一、在作家和作品两者之间,把研究作家放在首要的地位;详尽地研究作家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形成、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作家所处的

  历史时代、整个社会状况、家庭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自身的经历和遭遇(如爱情的美满和失意、职业、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与之交往的人(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直至妻子)对自己的影响,等等。

  二、除了把作家当作一个作家研究之外,还注重考察作家的其他社会活动,特别强调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和重大政治事件(如革命运动)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作家的重要标准。

  三、对一部作品,着重研究产生它的各种社会因素;考察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特别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即作品的思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从写作方法看,除了围绕上述这些研究特点进行考证、论述之外,还大量地引用作家本人的书信、日记、讲演以及作家本人作品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从而给人以事实胜于雄辩之感。例如,库岑斯基在《亨利希·曼——一九二三年的政治家》一文中就是围绕着亨利希·曼一九二三年写给当时德意志帝国首相施特雷泽曼的一封公开信进行分析,指出亨利希·曼当年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这种方法是库岑斯基著作的一大特色,也可以说是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特点之一。

  随着西方以“新批评派”为代表的各种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衰落,“文艺社会学”或“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目前正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甚至有人把文学史与社会史并列起来。然而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也同样可能产生另一种偏向,即只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文学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新批评派”那种绝对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就作品论作品,已显露出它致命的弱点;同样,“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如果一味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客观因素而忽视作家个人的主观因素,甚至以研究作家的生平来取代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它也会产生严重的弊端,离正确的文学批评相去

  很远。当代苏联研究德国文学的学者塔玛拉·玛特洛娃在给库岑斯基的信中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说过:“在您这样一位社会学家看来,托马斯·曼、霍赫胡特、杜仑马特、西蒙娜·德博瓦尔等人,几乎是一个没有区别的整体。而对我们这些文学批评家来说,他们是相当不同的个人。我本人不认识霍赫胡特和杜仑马特。但我认识伯尔。无论是从世界观和生平来看,他都不是属于大资产阶级。在他的创作和思想中,甚至他的举止行动,确具有明显的(即便不是无产阶级的)平民特征。对评价一个艺术家来说,这类特征根本不是无关紧要的。”

  文学批评中的流派往往是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正确的文学批评则要博采各家之长而避其所短才能达到。

  

  

篇二: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a伊瑟尔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23接受动机可分为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a语言表现b体裁类型c结构安排d形象创造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a结构b声音c故事d视角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a叙事功能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a刘勰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a读者b世界c作家d作品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d综合性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d布洛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社会学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d艺术价值论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d考夫卡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a俄国形式主义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d席勒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d作为惯例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a审美b情感c想象d意识形态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a革命性b主导性c层次性d多样性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d为政治服务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a思想性与艺术性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d鲁迅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d移情者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a突出b综合c简化d变形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a情感性b理智性c诚挚性d高尚

  一不定项选择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

  A哲理性

  B荒诞性C象征性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

  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A抒情动作B抒情内容C声音组织D画面组织

  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A象征性B主观性C评价性

  D精神方面

  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A表现功能

  B通讯功能C意义功能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A倒装与歧义

  B夸张与对比C借代与用典

  D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钱钟书C王夫之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A创作个性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A独创性

  B多样性C稳定性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A《文心雕龙》

  B《诗品》C《修辞学发凡》D《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A认识属性

  B审美属性C文化属性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A阐释者B审美者C认识者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A黑格尔

  B姚斯C刘勰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莱蒙托夫B姚斯C布封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A净化

  B共鸣C领悟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A新批评B自然主义批评C俄国形式主义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A真实性

  B革命性C情感性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B进步的倾向性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

  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A批评风格

  B最高标准C批评方法论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A人本主义心理学B原型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效果。

  A领悟B延留C净化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A伊瑟尔

  B加达默尔C英加登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A审美动机B求知动机C借鉴动机D施教动机

  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A语言表现B体裁类型C结构安排D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A抒情内容B抒情话语C抒情现实D抒情自我

  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A声音B画面C情感经验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A结构

  B声音C故事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A人物、情节、环境B叙述方式C叙述的声音特点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A叙事功能

  B抒情功能C描述外在事物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A表意式意象B表情式意象C寓言式意象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A刘勰

  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A刘勰

  B曹丕C司空图D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A读者B世界C作家D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A实践性B艺术性C价值取向D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A立普斯B克罗齐C弗洛伊德D布洛

  36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考察文学活动的角度()

  A文学文化学B文学信息学C文学符号学D文学社会学

  37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石有()

  A对象化说B意识形态说C艺术生产论D艺术价值论

  38属于文学心理学的理论代表有()

  A桑塔耶那B罗兰巴特C阿恩海姆D考夫卡

  39著名的“陌生化”概念提出的理论学派的是()

  A俄国形式主义

  B新批评C接受美学D结构主义

  40下列与游戏说理论有关的人是()

  A德漠克利特B康德C歌德D席勒

  41文学概念的三义指()

  A作为文化B作为意识形态C作为审美D作为惯例

  42文学具有的双重性质为()

  A审美B情感C想象D意识形态

  43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特性()

  A革命性

  B主导性C层次性D多样性

  44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主要价值取向有(

  )

  A为人民服务B为社会主义服务C为工农兵服务D为政治服务

  45“雅与俗”在文学领域被使用具有的含义()

  A思想性与艺术性

  B功利性与无功利性C提高文艺与普及文艺D创作与接受

  46“两种民族文化”理论的提出者()

  A列宁B高尔基C毛泽东D鲁迅

  47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

  A模仿者B创造者C集体人D移情者

  4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A实践获取B书本获取C有意获取D无意获取

  49艺术构思中作家最基本和常用的构思技能与方式是()

  A突出B综合C简化D变形

  50文学创造中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

  A情感性

  B理智性C诚挚性D高尚性

  51现实型文学的特征为(

  )

  A逼真性B创造性C表现性D再现性

  52理想型文学的特征是(

  )

  A再现性B逼真性C表现性D虚幻性

  53象征型文学的艺术特征是()

  A表现性B象征型C暗示性D朦胧性

  54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

  )

  A本质论B创作论C价值论D接受论E构成论

  二是非判断题

  1审美意象总是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存在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

  2象征性是审美意象的本质体制()

  3审美意象的思维中,抽象思维能够直接参与()

  4叙事的意识形态性就是体现在叙事内容中的一定意识形态特征()

  5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讲故事()

  6叙事话语始发于叙事动作()

  7没有叙事话语,便没有叙述动作()

  8叙述者就是指作者()

  9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10文学作品的分类是绝对的,抒情与叙事分明()

  11叙事性作品是一种形式化的话语组织,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12抒情性作品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的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

  13只要能抒发自我之情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14司空图把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

  15文学消费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16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含义是同一的()

  17文学接受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

  18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

  19鲁迅认为文学批评总是有“圈子”,实际指“标准”()

  20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1人物具有的“行动元”和“角色”两重性特征在作品中总是相互吻合的(

  )

  22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都是详细叙述的()

  23叙事作品中人物与情节相比,人物是第一位的()

  24按因果逻辑来组织的事件都会成为叙事作品中的情节()

  25叙事的社会本质在于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而意识形态属性只体现在叙事的形式中()

  26叙事内容与形式都体现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

  27文学叙事话语中所指的对象仅存在于话语之中,而非在话语之外的现实世界中()

  28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29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象征型()

  30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象征型()

  31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32提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观点的刘熙载()

  33一般说来不同档次的文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与不同层次的文学读者在数量上呈现相互对应的比例关系()

  34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对方()

  35时代风格包含着一个时代文学创作的全部特征()

  36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

  37话语系统的语言格调是表现风格的第一要素()

  38作家创作个性对作品风格形成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39任何作品都是有风格的()

  40许多抒情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却不直接倾诉自我的感受()

  41叙事话语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面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4220世纪,对叙述声音的重视成为叙事文学创作的一种创新方式(

  )

  43文学是以作品的这种形式而存在的()

  4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虚静”,“神思”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

  45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结()

  46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强调文学与世界联系上与摹仿说有一脉相传之处()

  47任何时代的文学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48文学话语总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49文学话语是一种社会性话语(

  )

  50文学对现实生活有依赖关系,所以文学反映完全是受动的()

  51文学是审美的,所以从目的看,它完全是无功利的()

  52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表达客观理想认识()

  53文学话语蕴籍特点常常更充分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本文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54俄国批评家维亚捷姆斯基第一个使用“人民性”概念()

  55世界文学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取消民族文学()

  56物质生产永远是精神生产产生的始因(

  )

  57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

  58神魔小说写得是神魔,与现实生活无关,它的创作源泉是故事(

  )

  59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

  60亚里士多德也属于“摹仿说”的代表之一()

  61荣格提出“个人无意识”,弗洛伊德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

  62创作动机的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63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将习见的事物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故有密切联系(

  )

  64陌生化与变形都是创造意象的同一方式()

  65生活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

  66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真实,是假定性的真实()

  67艺术真实是主观真、诗意真实的统一(

  )

  68情感把握是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

  69文学创造中境的传达依赖请的创造(

  )

  70文学作品有请与理之分,其理指事理与哲理(

  )

  71形式美是美的一个范畴(

  )

  72文学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73象征性手法只是运用于象征型文学()

  74形象的变形是作家想象力对于现实的超越()

  75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

  )

  76现代主义不重视外在的、客观的现实,强调非理性、心理化、梦幻的现实(

  )

  三填空题

  1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创作论、——和——。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2文学理论的品格:——与——。

  3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文论与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5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坚持——富有——。

  6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作者、——与读者。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说、宗教发生说、——说、劳动说。

  8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和——、——和——几种。

  9在西方,狭义文学从广义文学中独立出来,大约是在——世纪完成的,到1747年,由——把诗与绘画、音乐等纳入七种“——”中。

  10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和——。

  11物质生产不仅是精神生产产生的“——”,而且是精神生产获得独立之后仍然并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

  12毛泽东同志指出必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强调——、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3文学是——在话语蕴藉中的——

  14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说话人、——、本文、——和语境。

  15.雅与俗在文学艺术领域被使用,这同毛泽东提出的——与——文艺具有同一层面的含义。

  16文学在历史上大致有三种含义:广义文学、——和——。

  17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

  18从目的看,文学既是——也是——;从方式看,文学既是——也是——;从态度看,文学既是——也是——。

  19精神生产是指——————————————。

  20精神生产是特殊的生产,是——创造——-的生产;是以——为手段创造————的——;是——自由创造活动。

  21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情感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移情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22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既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又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和——。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同时是一种

  主观的真实、——。

  23文学创造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作为认识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与——的要求;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存在着——与——的要求,正是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文学创造的原则。

  24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有回忆与——、——与——、——与——、理智与情感、——与——。25构思方式有——、突出与——、——与——。

  26文学创造物化阶段的两种操作方式是——与——。27文学创造的情感把握体现在情感态度上应该具有——与——。28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历史上英国文艺批评家———提出————理论影响很大。29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

  学作品分为现实型、——和——三种类型。30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和——性31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32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

  3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和——。34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和————。

  35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与——。36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和———。37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38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

  提出过——————层次。39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是————;三是————。

  40文学话语层面,具有三个特点:内指性、———、阻拒性和—。4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本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本文的纵身层次。又分为三个层面:一

  是————;—————与———。42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提出的。

  43王国维把意境分为——与——。44“叙事”一词一般包含三方面涵义:第一方面是——;。第二方面是——;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

  45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与——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46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与——。47文学风格的主要形态有:——————、——————、刚健与柔婉,—————。

  48文学风格的时代性、———地域性和————。49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

  种—————供人们的消费。50文学接受主体根据文学所具有的认识性、———、——等特征相应的具有认识者、审美者和阐释

  者的身份。

  51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

  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52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形象期待与————这样三个层次。

  53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54文学理论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的形态简介主要有:——;即道德批评,————批评,审美批评,————,语言批评。

  55批评家的素养主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和————。四名词解释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活动“四要素”4广义文学5狭义文学6折中义文学

  7话语8话语蕴籍

  9文学10一般意识形态性质11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12审美13精神生产14物质生产15文学创作材料16艺术发现17创作动机18艺术构思

  19直觉20灵感21综合22突出23简化24变形25陌生化26即兴27推敲28艺术真实29艺术概括30情感把握31形式创造32现实型文学

  33理想型文学34象征型文学

  35诗36小说37剧本38散文39报告文学40本文41典型42特征化43意境44意象45叙事学46文学的叙事47情节48表层结构49深层结构50行动逻辑51行动元与角色52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53叙述时长54叙述频率55视角56叙述动作

  57叙述者的声音58抒情

  59抒情话语60抒情作品61抒情性作品的构成62文学风格63创作个性64文学消费65期待视野66文体期待67形象期待68意蕴期待69接受动机70接受心境71隐含的读者

  72填空73还原与异变

  74共鸣75净化76领悟77延留78文学批评79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80美学观点

  81历史观点82文学批评的标准8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

  五简答题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13什么是话语?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

  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53风格的特征与形态主要有哪些?

  54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时代性?55怎样理解文学风格的民族性?56什么是期待视野,其有哪些层次?

  57接受动机主要有哪些?58什么是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还原与异变?

  59共鸣是产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60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与净化、领悟有什么区别?

  61历史上出现过几种文学批评形态?6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什么?

  63文学批评家的职责有哪些?64怎么理解文学批评家的素养?

  六论述题1论艺术真实的特征。2文学概念有哪三种含义?我们解决的办法是什么?3试论述文学的双重性质?

  4试举例说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及原因。5试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总的理解。6试论文学创造作为精神生产的特征。7试论文学作品的类型。8举例说明文学话语的特性。9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特征。10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11举例说明文学审美意象的特征。12举例说明叙事的层面。13举例说明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14试论抒情与现实、社会的关系。15举例说明文学风格的特征。

  16试论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话语情境的关系。17试论文学接受的对象与主体。

  18试说明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19试论文学接受的过程。

  20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

  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1ABCD2CD3BCD

  4A5ABCD

  6D7ABCD8ABC

  9A10ABC11ABC

  12B13D14ABCD15ACD16B17ACD18ACD19BCD20ABCD21B22A23ABC24A25AB26ABC27C

  28BCD29CD30CD31D32C33ABCD34AC35D36D37ABC38CD39A40BD41ACD42AD43BCD44AB45C46A47ABCD48ABCD49B50CD51AD

  52CD53CD54ABDE二是非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

  三填空题

  1文学本质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

  2实践性与价值取向

  3文学社会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信息学

  4德国古典美学

  5理论指南,中国特色当代性

  6世界、作品

  7诬术仪式发生说、游戏发生说

  8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9

  18查里斯·巴托美的艺术

  10主导性层次性

  11始因动因12批判地继承百花齐放

  13显现审美意识形态14受话人沟通

  16阳春白雪下里巴人17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18无功利功利形象理性情感认识19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20观念地对象世界符号观念世界符号活动个性地

  21自然说、原始意象说22假定性情境,同一,验证和还原。内蕴的真实、诗意的真实。

  23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24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意识与无意识

  25综合简化变形与陌生化26即兴推敲

  27诚挚性高尚性28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29理想型和象征型30再现和逼真

  31表现性和虚幻性32暗示与朦胧性33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34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35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36题材广泛、结构灵活、真实感受37有待阅读的38言、象、意

  39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40心理蕴涵性陌生化

  41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42希尔特

  43有我之境无我之境44叙述内容叙述话语45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46声音画面情感经验47简约与繁丰,平淡与绚烂,疏放与谨严48民族性、文学流派的风格49文学欣赏特殊的商品

  50审美性、文化性51延留

  52文体期待、意蕴期待53召唤结构

  54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语言批评55思想理论修养专业艺术修养知识技能修养

  四名词解释1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除文学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建筑、工艺美术等。一般认为文艺学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也有人认为文艺学

  即指文学理论。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

  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在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和地位作出界定;又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作出说明文学

  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3这是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文学四要素指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要素组成的。

  4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6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7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

  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8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籍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10意识形态(ideology)原来是由“观念”和“学说”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本意就是观念学、观念的体系。观念既是现实的反映,又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它必然同时具有认识和实践双重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意识形态时把它归结为一种社会的上层建筑现象,认为它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并这样那样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在阶级社会里,它必然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思想、要求、利益、愿望,亦即带有一定价值取向,并对人的思想行为

  起支配和调控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特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

  也是认识的。

  12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指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性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13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

  14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

  15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

  16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17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18指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19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

  省的内蕴。

  20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

  21作家最常用的构思方式,是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改造许多旧材料,综合为一个能够完整体现的意图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22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

  23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4指作家在构思时极大地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通过变形,作家常常能够获得独创性的形象。

  25以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是以一种陌生化眼光、换一种样式出现,以取得最佳艺术效应。

  26指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27传记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把心象物化为定性作品的操作情况。

  28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在其构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出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29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30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造对象做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评价是一种主体性的心理过程。

  31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3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

  行精细的描绘。

  33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

  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

  34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5文学体裁之一。一般认为,诗歌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高度凝练的语言,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境和形象,表现诗人的情致。中国古典文论主张“诗言志”,“诗缘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特别看重诗歌抒发诗人主观情志的特点,即使是叙事诗,其抒情性也相当明显。诗人的主观情志自然导源于外在现实,但外在现实必须内化为诗人的心理现实即变成诗人情志的一部分才能发而为诗。在形式上,与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相比,诗歌更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无论中国诗歌还是西洋诗歌,通常都是通过语音的有秩序的排列而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并且大部分诗歌要押韵,即使中国现代自由诗也注意押韵,只是押韵方式比较自由。此外,相对而言,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更讲究凝练;语言含蓄而富于跳跃性。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形成不同种类,如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十四行诗,民歌等等。

  36文学体裁之一。通常认为,借助于艺术虚构,以散体文的形式表现叙事性内容,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关系、命运、性格、行为、思想、感情、心理状态、活动环境进行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情节、人物、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是小说的核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性格赖以形成的重要因素,环境创造人物,人物也创造环境。小说是文学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体裁。凡生活中存在而语言又能加以表现的,小说都有能力加以描写,写人、状物、拟声、描绘人的感受、幻觉、梦境以至于潜意识心理状态等等,无所不能。这就有可能把存在于广阔时空中的历史画面和人物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色彩鲜明、惟妙惟肖地在一定篇幅里刻画出来。同时作者还可以转换叙事视角,变化叙事人称,又可以利用旁白、议论和抒情,使小说的艺术表现获得哲理的和

  诗的光辉,增强思想力度和艺术魅力。

  37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38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离关系。中国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杂文、小品、短评、随笔、速写、通讯、游记、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回忆录等。按其内容和性质,它大致又可分为3类,即侧重抒情的散文,侧重叙事的散文,侧重议论的散文。在西方,散文并不像中国这样作为一种独

  立的文学体裁,而是泛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文字作品,因此,非韵文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都可以是散文,散体的日常应用文字也属散文之列。散文题材广泛,写法灵活自由,多种多样。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像小说那样描写形象,刻画心理,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可以像诗歌那样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创造意境,这就是散文的“散”的特点。但散文贵“散”而又忌散,必须做到散而不乱,散而有致,通过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把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怀凝聚为生动的画面,而且要做到内情与外物相融合,诗意与境界相交织,精练优美,朴素自然,音节铿锵,情感浓郁,既具有时代的生活气息,

  又具有个人的风格特点。

  39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速写、特写、文艺通讯的总称。它以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又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这种文体是近代新闻事业发达的产物,曾盛行于20世纪初期的苏联和欧美。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某些通讯、旅行记和叙事散文已具有报告文学的部分特性。但正式倡导和自觉创作报告文学,是从30年代初开始的,并与

  左翼文艺运动和外国报告文学的传入有关。

  40-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西方也提出过二层次说、四层次说、五层次说等。我们总体上把文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话语层面;二文学形象层面;

  三文学意蕴层面。

  41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18、19世纪的个性典型说、20世纪之后,西方艺术中心转向,典型研究相对沉寂,但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得到发展,成为中心议题。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的艺

  术魅力。

  4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1759-1839)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

  其深刻和丰富的。

  43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二)虚实相生。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

  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44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

  接参与。

  45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这被称为当代

  的叙事学。

  46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

  实生活的。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47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对“情节”的看法很有价值。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

  48表层结构: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叙事学通过确定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即叙述句来概括。

  49深层结构存在的根据是相信具体的叙述话语同产生这些话语的整个文化背景存在着超出话语字面的内在意义关系。

  50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包括两个层次:故事所共有的逻辑,离开了这种逻辑制约,故事就无法让人读懂。每一故事又受到特定的文化、文学体裁与作者风格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造成每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

  取得结果。

  51叙事作品中人物对故事来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产生的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动元”的作用。而角色则是指人物性格造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和独立性。

  52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或文学作品中的一段对话等场景中,便是如此。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

  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53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间标志而变得暖味不清。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长度与节奏特征来。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

  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

  54叙事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个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55也称为聚焦,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是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晚近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的多了起来。

  而第二人称叙述是较为罕见的特殊现象,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

  56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如果所叙述的讷容是存在于外部世界的真实事件,那么叙述动作:

  即以什么方式讲述这些话语便不很重要。反之,

  如果内容是虚构的,那么,如何

  讲述便具有了重要性。

  57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不同的叙述风格,也可以从叙述声音的差异上加以区别。

  58抒情:作为一个文学理论的概念,有着特殊而丰富的意义。在欧洲文学传统中,抒情(Lyric)这一词是从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的。“lyre”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

  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

  59作为一种审美话语形式,抒情性话语具有不同于普通话语系统和叙事话语的特殊结构,它突出话语的可感性,使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创造表现性话语的过程中,作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支配与组织抒情话语的抒情行为或动作,形成了一系列抒情方式,使抒情话语成为一种极富创造性和复杂性的话语系统。

  60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它在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创造审美价值、实现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叙事性作品的特征。为表现深广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内心生活,抒情作家必须创造意味深长的话语形

  式,从而生产出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直接融合的抒情性作品。

  61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

  62是通过作家的一系列作品反映出来的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独特性,是作家创作个性打在作品上的印记。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景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63创作个性也叫艺术个性,通常是指作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这种个人的才能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他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自己心爱的题材,并以自己特有的感受方式、思考方式和传达方式

  把它表达出来。

  64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狭义则指近代以来文学作品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人们的消费。

  65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66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存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

  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

  67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68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69即读者的阅读动机,包括: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

  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机是相互联系的。

  70即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人们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会伴随读者进入到阅读进程,影响阅读效果,这种状态就叫接受心境。

  71根据“接受美学”的见解,一部作品完成之后,为读者接受之先,便已隐含着读者。这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获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

  觉的。

  72填空:由于文学作品是一种话语现象,带有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的,所以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指出过文学只是一个不确定性“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英加登的“填空说”,与加达默尔的“对话说”,

  显然有着相通之处。

  73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固在本文中。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特定语词序列的串引下还原原作家心自中时形象、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由于充满着读者的个性创造,因此,“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包括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

  74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弋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激动和审美美趣味趋同现象。文学接受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

  验。

  75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净化一语,最早见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指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用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

  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的自我教育效果。

  76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

  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

  77: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我们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之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想情感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让我们再三回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这种情况,就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延留。实际上,所谓延留,是文学接受进人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

  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地回味的状况。

  78所谓文学批评,也就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和趣味标准,对于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从理性的角度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评判,是对文学欣赏所得的感受和体验的一种理性上的把握。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阅读中伴随着欣赏而出现的。

  79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美学的(审美的)和历史的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是建立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亦即审美的)形式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首先由黑格尔提出,后来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所接受,并在批评实践中加以具体贯彻;与之同时,恩格斯又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下对它作了进一步的改造。他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既反对像格律恩那样用超阶级、超历史的“人”的观点来歪曲歌德;又反对白尔尼等人用道德的、党派的观点和政治的尺度来衡量歌德。指出“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尔后,在《致斐迪南·拉萨尔》

  中又提到:“我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

  80所谓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

  81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历史的批评是近代的产物,

  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对世界的因果性的认识的影响和启示下发展起来的。

  82文学批评既然是对于文学作品自身价值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而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观需要而言的,所以评价就离不开一定的主观标准。这些标准不是什么人任意规定,它根本上是由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内涵所决定的。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它不仅是社会人生的反映,给人以认识生活的启迪,同时还具有引导人介入社会以及给人以精神上享受和愉悦这样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的作用,与之相应,文学批评也就有真、善、美,即作品的真实性、倾向性和感染力这样相对独立、又相互

  联系的三个标准。

  83文学批评家是在文学创造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的。文学批评家有自己的职责,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做出意识形态的评价,阐明一定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引导文学向一定方向发展;第二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作出的艺术分析和科学批评,发现和总结作家成功的艺术创作经验并上升到文学理论,以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第三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分

  析,引导读者的接受和消费;第四通过批评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批评理论。

  六简答题

  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3个主要分支,就文艺学作为3个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而言,文学理论侧重对文学作逻辑的研究,按照韦勒克的看法,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原理与判断标准的研究;文学史侧重对文学作历史的研究,文学批评侧重对文学作现实运动状态的研究,三者密切相联、彼此包容。文学理论既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取营养以促使理论体系的形成,又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历史的知识及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评判作家、作品,吸收已有的文学批评的成果,探求文学发展、运动的历史规律。文艺学同哲学、科学,特别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有多方面的联系。它从哲学、美学取得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还常常借鉴以至移植自然科学,尤其是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法。文艺学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的相

  互联系、相互影响更加广泛明显。

  2文学理论的对象是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对象,具体的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的任务不是任意划分的,而是根据美国当代文艺理

  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提出的。

  3文学理论形态多样性的依据是因为文学活动作为文学理论的客体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所以文学理论的形态与这个客体的特征与视角密切相关。对同一认识客体可以从多种视角关照。所以文学理论可以分为如下几种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主要有三点:第一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5按照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与读者。世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历史上有模仿论。作者主要指文学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历史上有“诗言志”、浪漫主义。作品主要指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突出与

  现实世界的差异。读者的阅读鉴赏活动是使作品实现的价值。上述四要素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有三个方面: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7文学原始发生的几种学说:诬术仪式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8因为从劳动说出发,可以理解巫术说有局部的真理,但是巫术说没有回答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劳动说出发,可以说巫术说是原始劳动的附加成分。游戏发生说则只是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解释文学产生的问题,游戏也源自劳动;宗教也同样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劳动说不仅是文学发生中的一种,而且还能合理

  说明其它学说。

  9这是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现象。马克思在谈到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决定作用的同时曾特别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

  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指整个文学艺术的繁荣并不是都同物质基础的发展水平成正比例的;其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还指文学的某些艺术形式(种类)在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成就,不仅不是后世所能超越,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反而走向衰落。这就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理论。

  10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

  称为折中义文学。如历史文学、记实文学和某些风格化的政论文。

  11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文学就其最根本的性质来说,都是作家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对社会人生所作的一种评价性的反映的产物;就是说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般形态的性质可以从反映性(认识性)和实践性两方面来看:反映性是由意识形态的精神属性所决定的。它首先表明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的现象不是主观自生的,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反映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实践性是由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如果说,反映主要是一种理智活动,是外部事物向主观意识转化的活动;那么,实践则主要是一种意志活动,是主观意识向客观事物的转化活动,表现为文学对于形成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影响以及

  对于激励和推动读者积极介入社会人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1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从目的看,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

  也是认识的。

  13所谓话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与活动,包括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而话语蕴籍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

  语活动蕴涵了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14即审美性意识形态性,知识两者的复杂组合,文学既是无功利性的也是功利性;从方式看,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从态度看: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5话语蕴籍的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有两层意思:第一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性质;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

  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籍性质。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是指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主要包括下列因素:(1)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思想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2)工人阶级极其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保证;(3)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此外,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还具有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主导性是指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但是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并不排斥其它那些有益无害的文学活动。

  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无限广阔、丰富多样的,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多方面的。

  17在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上,倡导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继承。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好借鉴与创造工作,沟通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要百花齐放,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18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指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一次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在这部书中,还有“关于意识的生产”、“语言中的精神生产”等提法,在《共产党宣言》中直接提出“精神生产”,说:“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马克思在《“政治缀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类对世界的四种重要的掌握方式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世界的艺术掌握方

  式问题。与此密切相关,马克思正式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他在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之后还说:“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酷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

  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的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19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前者指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文学艺术都是精神活动。指人类为了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精神生产是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的,精神生产有自己的独立性,表现为它与物

  质生产的发展衡的,它有对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力。

  20科学反映活动立足客体,通过理性思维如实把握客体,把直观现象加工成为概念、范畴。文学活动则是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宗教建立在对世界

  的颠倒的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的意想上,文学则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的感受上。

  21历史上的文学创造的客体说有自然说、情感说、原始意象说与社会生活说;文学创造的主体说包括摹仿说、移情说、集体说与特殊的艺术生产说。

  2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具有审美价值提炼过的社会生活;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23文学活动与人类物质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活动不同,它属于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更具体的说,属于审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活动虽然也是一种观念活动,但与科学认识不同,他主要通过对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事物即审美客体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对对象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文学话语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因此文学创造的主体既是美的体验者,判断

  和评价者,又是美的创造者。

  24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造的刺激或信息。其途径有无意获取与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25主要有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

  26主要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27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在艺术思维上,直觉有两大作用:一是表现为作家对某现象的直观的把握;二是表现为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让人深省的内蕴。灵感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然顿悟。表现为非预期性和

  转瞬即逝性。

  28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抓住一个意想,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清晰、明确和与众不同。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传达出形象的

  大概轮廓与内在精华的构思方式。

  29艺术真实是指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显然,这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它不是一种如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同一的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是指文学不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

  而是与挖掘和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联系在一起的。假定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30文学的艺术真实不象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而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意的真实。主观的真实是指作家是通过主观情感来反映现实的,诗意的真实在于能够创造出生动的情境也不同于可月的真实。

  31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性的事物加以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有两个方面:第一在对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第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

  统一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32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要遵循的原则有第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三重视形式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

  值。

  33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和逼真性。再现是指文学作品对外在现实状况作具体的刻画和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这样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照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理想型文学是指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直接表达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它通过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以浪漫主义文学为代表。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与朦胧性,具有多层不确定性的意

  义。以欧洲象征主义为代表,这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34在诸多的体裁分类法之中,在目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即“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欧洲文学史上传统的分类法,它起源于古代希腊的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不少美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分类上,基本上都按照亚里斯多德所制定的准则,原则上把文学分为这样三类,然后在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如黑格尔《美学》第三卷、第三部分、第三章关于“诗”(即文学)的部分里,就是把“诗”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这样三大类来加以叙述的。别林斯基在《诗底分类和分科》等文中,同样是采取这种分类法。这种分类法迄今在欧美各国仍然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像韦勒克、沃仑合著的《文学理论》在论及文学类型时,也完全依据“三分法”。“三分法”在“五四”以后介绍到我国来,但由于与

  我国传统的文学分类法差距较大,在实际运用中,至今仍很少为人们所接受。

  “四分法”是“五四”以来我国较为流行的分类法,它根据文学作品的体制和格局,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和散文四大类。如在三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就是按照“四分法”分卷的。

  这可能对确立四分法在我国文学分类中的地位有一定的作用。

  “四分法”与“三分法”的不同表现在:它把按“三分法”划分的叙事类和抒情类文学重新加以组合,分别归之于诗歌、小说、散文三类。诗歌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诗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诗。它们之所以被归为一类,除了内容上都富有激情并要求高度概括、集中之外,主要由于它们都是以韵文的形式写成,在语言上都要求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小说只是叙事类文学中的一类作品,它之所以被单独地列为一类,主要由于它都要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性格,并且在近代文学中特别繁荣、发达,是近代文学中最

  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包括叙事类文学中的叙事散文和抒情类文学中的抒情散文,它们之所以被归之于一类,主要由于这些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情感比较自由、灵活,而且都是由散体文字写成的,在格式上也极少限制。唯独对于戏剧文学,这两种分类法都把它单独作为一类,分法是完全一致的。“四分法”

  与“三分法”目前分别在中西文学理论中被广泛采用,这说明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35文学作品的本文是指作者写出的有待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在中外文学理论历史上,都有人把文本看成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如中国古代王弼提出过言、象、意层次。西方也提出过二

  层次说如黑格尔,四层次说如但丁,五层次说英加登。

  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种人物关系、一个事件等。从内涵看,特征有两个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具体、独特;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显然,富于艺术魅力是文学典型观的应有之义。凡是在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啥姆雷特、堂·吉坷德、林黛玉都是超越时空,而富于永久的艺术魅力的文学典型,然而艺术魅力却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综合审美效果。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以从魅力的表现和魅力的实质两个方面来考察。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

  和蕴藉性造成的。

  37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问题: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中心问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就是典型与典型环境的观点。联系着环境来分析典型问题使恩格斯的典型理论在本质上超越了黑格尔等人的典型理论。黑格尔凭其卓越的辩证思想发现了典型人物的许多内在特征,指出了在典型人物身上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但却未能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来考察典型问题,因此他的典型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严重缺陷。恩格斯在致哈克奈斯信中的这段话说明,对于典型的判断不能就人物自身来看,必须联系到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哈克奈斯笔下的人物,如果不联系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看,是有典型性的。而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在当时的时代不是典型环境,因此,这些人物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典型人物了。在恩格斯看来,只有集中反映了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才称得上典型环境,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并为这环境所推动的人物才是真正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求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

  斯提出典型环境的概念,是对典型理论的一个巨大贡献。

  38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一)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十分深透。有了三种情真交融的不同类型:第一是景中藏情式。虽不言情,但情藏泉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情中见景式,第三情景并茂式。(二)虚实相生。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索;亠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是指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热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言不尽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才有神境、灵境的别名。(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它包括情、理、意、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

  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而所谓“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39王国维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合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只因人的痛苦不堪,所以都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

  读者从画面中去体会。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一种是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以表述哲理观念作为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这里的“象征”,是取狭义的象征论。对于狭义的象征,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象征一般由这两种因素构成,“意义的表现”是一种“感性的存在”物,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或者是一种形象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也就是说象征的“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成某种意义的载体了。所以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卡夫卡笔下的大甲虫是象征意象。(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荒诞”的概念便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了。其一是指形象上的荒诞性。如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二是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文学更是刻意表现人类生存的困境与荒诞,如《等待戈多》,总之形象上的“愈出愈奇”,生活逻辑上的这一“不可思议”,是古今意象的一般特征。(四)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在相当长的时期,艺术思维被理解为形象思维,即从具象到具象,始终离不开具象的思维,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至少意象创造的思维特征,便是抽象思维直接参与的思维。事实上,生活中的客观物象与主观的抽象思维完全对应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造意象时就必须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改造包括组合和重新设计等,由于意象的设计要一点一点与所表之“意”取得对应,生活本来的样子便被打破,从而形成奇辟荒诞的形象形态,严格地说,它已不十么“客观对应物”,而是亠种“人心营构之象”了,这种主观性在抽象型意象中会发

  挥到极致。

  41分为两种,寓言式和符号式,所谓寓言式是指通过故事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这在我国先秦散文中十分发达。说明这种方式是使用的最古老而又是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所谓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又分为两种,一类是抽象型,一类是具象型。抽象型符号式意象在建筑、绘画、雕塑等视觉术中比较发达。而在语言艺术中比较少见。所谓抽象型,是指你找不出适当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你只有用巨大的“方锥体”这个概念来描述它,某些现代塑像,你不好说出它的形态,而只能用“S形”不规则图形”等等来描述它。这抽象型符号意象不仅自古有之,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巴黎埃菲尔塔、西方各类教堂、教堂上巨大的十字架、各国的国旗等等,都有一种令人肃然敬的崇高风格和神圣的含意。西方现代抽象雕塑和抽象绘画也属于这一类,立意隐晦。所谓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成。不论在哪一门艺术中都是符号式意象的主要形态,在文学中这种,很常见,如闻一多的

  《死水》、《红烛》,等并非只有西方现代派才热衷于这类意象。

  42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一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这些新的叙事理论与传统的叙事理论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不再限于内容要素,而把故事叙述的方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以及叙述的接受等以前叙事理论较少关注的方面,作

  为新的研究对象。这被称为当代的叙事学。

  43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是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是人社会行为及结果;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它所指的对象与一般话语不同,不是指向现

  实生活的。而是指向话语虚构的文学艺术世界。

  44由于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所以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叙事的内容,也制约了叙事的形式。就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的解释。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来。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例如19世纪的西方叙事观念中兴起了“写实”的主张,追求客观、冷静的写作风格,试图表现事物本来的真实面目,这种主张,不仅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而恰是典型地代表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特征。我们知道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自由竞争和实证主义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通进标榜:自由、平等和科学的态度,工业资本主义为自己塑造了一种“公正”“客观”

  的形象。19世纪叙事中的写实主义观念所体现的正是这种实证主义的意识形态。

  45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0世纪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他所说的“故事”同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故事不同,是特指一类主要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故事。但他对“情节”的看法很有价值。情节是把在表面上看来偶然地沿着时间先后顺序出现的事件用因果关系加以解释和重组,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甚,这两个事件偶然地排列在下起,如同纯客观的通知一样,本身并不包含什么意义;而“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而死”,这段话语便包含着叙述人对这两个事件内在关系的主观解释,而且还给这两个事件增添了一点情感成份,由此可见情节性叙事作品中的世界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从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的结果,其中体现着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避免地带着作者的局限和偏见。某些常见的、程式化的情节,如才子佳人小说、剑侠恩仇故事、孤胆侦探影片等等作品中千篇一律的情节套子所体现的当然不是对世界的新鲜独到的认识,而是被一定意识形态环境中大众接受心理所认可的观念,是一种简化的、因而也是被扭曲了的世界图式。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

  一系列事件。

  46叙事文学作为话语,它的基本结构是线性历时结构,就是说,它的存在是通过一定的阅读顺序而显现的。在这样的话语结构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或文学作品中的一段对话等场景中,便是如此。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

  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47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间标志而变得暖味不清。本文时长指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一种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长度与节奏特征来。两种时长关系的变化对叙事速度的影响可概括为四个运动形式:省略、概括、场景、休止。所谓省略是指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的时间不作叙述便跳过去。这种跳跃有时用时间标志指示出来,有时则完全不用任何标志。读者只是在内容的变化中感到省略状态中本文时长为零,故事时长是任意的。因此叙述速度是无限大。速度的另一极端是零,这是由描写造成的故事进展过程的延宕。在这两个极端速度之间还有两种典型的过渡形态。一是场景,主要由行动与对话构成,习惯上被当作本文时况与故事时况等同的“匀速”状态;二是概括;本文时长小于故事时长的

  粗略叙述或交待,叙事速度在场景与省略之间是可变的。

  48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人任何一个入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因此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人作品申,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用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在不同作品中,这个叙述焦点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叙述者所担任的角色在故事中地位不同:有的作品中的叙述者是故事主人公,故事如同自传,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类作品中叙述强制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必须完全重合。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那么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当时所不知的情形。还有许多作

  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人,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

  49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一般地说,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总带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具有情感的性质,所以抒情性是文学作品的普遍属性。抒

  情性作品是指表现作者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50抒情性作品是经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内容是指本文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心境,是复杂的,往往是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所谓“不可言传”指不能用普通的话语传译的,这内容是根本无法翻译成人类语言的。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融合的关系。声音与画面形象的

  组织是不可分离。因而话语的组织形式也是抒情诗人异乎寻常的关注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桃花红了”,“柳叶青了”是报道客观事物,“我饿了”,“我很痛苦”虽是报道主观感受,但仍把感受作为确定的客观事实来报道,抒情话语系统虽然也保留话语的这种通讯功能,但更加突出了话语的表现功能。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是突出了直接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的象征功能,作为一种通讯系统,普通话语几乎不考虑词句形成的音响关系,但是,在抒情话语中,声音层面

  表现出来了,造成一种高低、快慢、长短有规律的音响,直接象征者常感动的形式。在普通的话语系统中,由词义诉诸想象而产生的视觉形象是客观物的实在色彩和形状,在抒情话语中,画面不仅再现了事物的外表,而且转化一种主观的、感受之中的色彩和形状,直接象征性地表现了感受。为了提高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进行改造,创造出表现性的抒情话语。抒情话语的复杂化和陌生化并非文字游戏,也不能导致晦涩难懂。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是有一定限制的,是既遵循又超越的,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系统,即“诗家语”。读者也是按照“诗家语”的常规来阅读抒情性作品,形成了相应的解读方式。所以,在其它话语系统中不合规范的句子,在抒情性作品中却可以成为佳句,得到欣赏者们的普遍赞赏。再则,用语的新奇是为了更好地装班情感经验过程。离开了这个根本目的,句子再新奇也失去了审美。

  52自古以来大致的三种情况。第一种观点是从形式、主要是从语言的角度着眼,把它看作是思想的一种外部修饰,即修辞学的问题来进行研究。这是因为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诗和“演说术”、“雄辩术”一样,都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因此都以对演说术的要求语言那样来要求文学。如亚里斯多德就是把风格看作是文学作品语言和问题,认为“语言的准确性,就是优良风格的基础”。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黑格尔对于风格的理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语言范围,比亚里斯多德的视域要广,但基本上也是从形式方面来理解风格的。第二种意见主要从内容角度,把风格作为作家个性的表现来进行研究。这在希腊基督教著作家的论述中已见萌芽,布封提出“风格就是本人”。别林斯基认为:“一个诗人的全部作品,不管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多种多样,却都是有着共通的面貌,带着仅仅为它们所有的特点,因为它们都是从一个个性,从一个独特的不可分割的‘我’引申出来的。所以,在着手研究一个诗人的时候,首先必须在他的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作品中掌握住他的个性的秘密,也就是那些仅仅属于他个人所有的他的精神特点。”“他的作品的精神和性质的首要解释,必须求之于他的个性”。别林斯基在这里所说的一个作家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共通的面貌”,实际上也就是作家的风格。还有一种意见是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着眼来研究文学作品风格的。这种观点可以以歌德为代表,他认为在真正的作家与艺术家那里,主观与客观、精神与自然都具有深刻的一致性。在洞见到自然的核心时,也表了其最内在的存在;在沉醉于心灵内在冲动时,他又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他的作品概不是单纯的自然的模仿,又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表现。他认为这种

  主客的统一在作品中的体现就是风格。

  53特征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形态有:简约与繁丰,所谓简约是力求语词简洁扼要的风格形态;繁丰则相反。刚健与柔婉,刚健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柔婉则是柔和和优美的风格形态。平淡与绚烂,绚丽力求富丽,用词华美。平淡则相反。疏放与谨严,谨严是指从头到尾严严谨谨。疏放则循乎自

  然。

  54时代性也称为时代风格,它是民族风格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历时性的形态,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同一时代作家作品中,又必然带有某种共同的为该时代所特有的思想情调和艺术特色。这种文学时代的风格,,一般也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在作品题材的时代特色上。其次,表现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上。再次,

  反映在作品形式的时代特色上。

  55民族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意义上所显示出来的作家所属民族的特色,是作家所隶属的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打在文学作品上的印记。因为任何作家都是属于一定民族,并在一定民族的生活土壤和文化土壤里成长起来的,他不仅从民族的生活里提取创作是题材,而且这种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特点,必然会反映到作家的审美意识中,制约着作家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对题材的提炼和加工、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选择的运用,并通过作家的创作活动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打上本民族的印记。这就使得民族性不仅成了文学、甚至一切精神产品的最基本的特征。文学作品与作家所属的

  民族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样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民族风格。

  56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有心理图式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看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存的那种艺术韵调和魅力,比如面对一部以再现为基本手法的长篇小说,读者会期待着波澜起伏的情节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

  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深层的审美意味、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期待。

  57接受动机:即读者的阅读动机,包括:审美动机,即获得情感愉悦的动机;求知动机即力图通过作品发现人类生活了解各种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鼓舞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曾力图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探寻生活的航向,求索人生的答案,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求成人成才;批评动机,主要表现在从事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那儿与普通读者不同,这些专业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获得审美享受之外,会更专注于把握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探讨艺术创作的规律。以期对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的评价。借鉴动机,这主要表现在作家,尤其是初学写作者的阅读过程中。这些读者,常常是为了摹仿借鉴他入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因此,对于自己特别崇拜的作家及作品,他们往往反复阅读,仔细揣摩,甚至摘录抄写,记忆背诵。正是由于接受动机不同,必然导致读者不同范围的阅读选择;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读者的着眼点也会不同,但是,阅读活动中,不同的阅读动

  机是相互联系的。

  58一部文学作品完成之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便凝固在本文中。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在特定语词序列的串引下还原原作家心自中时形象、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但实际上,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是不可能的。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本文“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着还原的客体内容,但由于充满着读者的个性创造,因此,“第二文本”必然会产生异变。包括形象的异变、情感的异变和思想观念的异变。

  59“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这样的作品可能引起读者属于情感评价性质的喜爱,或属于理性判断性质的理解,还不一定能够使读者产生全身心震动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共鸣的产生还要有第二个条件,这就是读者的期待

  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60共鸣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或僻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沟通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是作品中的强烈情感震撼并感染了读者心灵的结果,而领悟则必须以读者对作品内涵的主动思索和深刻理解为前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首先会为作者向往“自由独处”,赞美“荷香月色”的情感深深打动,这便是共鸣,同时会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明彻幽静的荷塘月色之中;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解放的快慰,这是净化。继而,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经过思索,我们会体味到: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浩的明月中,寄寓着一作者不甘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一位正直的中围知识分子的人生态度。这种基于思索理解的体味,便是领悟。共鸣常常只是建立在读者对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下般认同的基础上的,净化主要表现为读者精神的舒畅和心灵的矫正,往往不能直接产生新的人生指向,不能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而由于领悟以思索和理解为前提,其结果,必会有效地丰富和扩充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读者主动生发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向往。由此可见,领悟是文学接受活动的最高境界。所以,从文学史上看,那些饱含诗情又深蕴哲理,能够诱人进入领悟之境的作品,往往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优秀之作。那些在诗意

  盎然中作品中充分凝铸哲理意缚的作家,也往往被视为伟大的作家。

  61文学理论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的形态简介主要有:伦理批评:即道德批评,这在东西方都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批评形态;社会历史批评,也是影响较大的一种批评形态,认为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历史

  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审美批评,这是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文学批评,认为审美是文学的本质属性,以作品的美感程度来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心理批评,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形态之一,利用西方现代心理学成果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语言批评,是20世纪西方形成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和结构主义,都以现代语言学理论来展开文学批评。此外,解释学的批评、神话——原

  型的批评、印象主义的批评等等。

  6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是以美学的(审美的)和历史的批评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是建立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特殊(亦即审美的)形式这一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美学的观点重视作品的内部结构而注意力不在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因果关系,而历史的观点看重作品与外部世界的因果关系,忽视作品的内部结构。因此,要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开展正确的文学批评,就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起来。我们认为: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既然是文学作品,是作家所创造的一种艺术美,我们在批评时就应该首先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艺术品,而不能只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观点去加以评价。虽然我们不能只作审美的分析,“但美学的批评总是第一步;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的分析,就不值得对它再作历史的批评了”。因为它既然不是艺术品,自然也不应作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总之,“只是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反过来,只是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都是片面的,从而也是错误的。批评应该是整个的,其中见解的多面性应该出自一个共同的源流,一个系统,一种艺术观点”。这就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辩证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提

  倡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

  63文学批评家是在文学创造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中产生的。文学批评家有自己的职责,主要有这几方面:第一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做出意识形态的评价,阐明一定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引导文学向一定方向发展;第二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作出的艺术分析和科学批评,发现和总结作家成功的艺术创作经验并上升到文学理论,以帮助作家提高创作水平;第三通过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意识形态分

  析,引导读者的接受和消费;第四通过批评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批评理论。

  64批评家的素养是指批评家的素质和修养。修养的修其实就是学习〈研究、锻炼〉,养是培养教育使其成长。因而,修养意味着一个人思想、德行及知识技能经过长期的学习锻炼培养所达期的一定的水平。批评家的素质是批评家长期修养造成的。艺术家要有良好的素质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主要的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思想理论修养批评家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批评既有思想的敏锐性又有理论的深刻性。第二是专业艺术修养,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批评更是如此,一般而论,文学批评只有建立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展开,否则批评就是一种“隔靴搔痒”的批评,无法按照文学自身的规律提出发人深思的意见。因此,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就得有文学修养,懂得文学的知识和理论,了解文学的规律和特点,知道创作的复杂和艰辛。第三是知识技

  能修养,即批评家要具有各种广博的社会生活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

  七论述题

  1该题不仅能考察学生对文学创造原则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考察出学生从文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角度把握和认识文学特征与性质的能力。该题关键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握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要点有:其一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

  感悟,重在对艺术的内蕴的真实与假定的真实两个方面的阐述;其二是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比较,重点突出艺术真实是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重点阐述艺术的主观真实与诗意真实两个概念。

  2该题是个重点题,重在考察学生综合把握和梳理丰富多样的文学概念以及我们当前对文学概念的理解。把历史上的文学概念梳理为三种,广义、狭义与折中义,即文化的、审美的惯例的文学观念。要集中梳理和说明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合理的成分,要指明文学概念的多义对我们把握文学概念带来困难,我们有可能寻求如下一种解决办法,即承认狭义文学的审美文学观念为中心地位,在此中心地带汲取广义和折中

  义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

  3该题是个重点题,重在考察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分清并分别阐明文学的一般性质即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特殊性质即审美性的特征。特别是这两种性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

  4该题主要考察学生掌握文学发展的复杂性问题,以及如何认识这种复杂性产生的原因。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文学的发展与经济物质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上,这种不平衡有着种种表现方式。需要学生举例,以文艺史的例子来证明。该题的另一个重心在于阐明如何解释这种不平衡关系产生的原因。如何把握

  最终的决定因素与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影响的关系是该题的难点。

  5该题主要考察学生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点的程度以及理解能力。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二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文学

  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该题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简明阐述对这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6该题考察了大量有关精神生产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独立性、特殊性的表现,进而说明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特殊方面。

  7该题关键是首先说明文学类型的划分是来自对现实反映的不同方式上,然后分别阐述三种文学类型的各自特征并联系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流派说明文学类型的发展情况。该题有大量

  的知识点,也考察学生的组织论述的能力。

  8文学话语的特性存在在文学话语的层面上,该题要联系话语的特征、从文学话语的三个特性加以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可以用具体例子、也可以用概括的例子。

  9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典型的理解程度,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比一般形象更有艺术魅力,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美学特征有: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

  的艺术魅力。该题有大量的知识点,且需要举例说明。

  1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意境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对其特征有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些特点加以精炼的说明,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

  11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审美意象的理解程度,审美意象有如下基本特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三)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四)审

  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

  12叙事层面是现代叙事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我们理解叙述学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叙述内容、叙述语言、叙述动作的基本内涵。然后能够把三个层面的各自意义与关系讲明白,并举例说明。

  13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性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是从叙事内容上看,其二是从叙事方式上看,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明。尤其是在说明第二个方面的时候。

  14该题主要要把握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的联系,重点考察学生把握论述抒情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与现实难以分解的关系的程度。有一定的理论性。

  15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风格的掌握程度,文学风格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该题的关键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分别举例说明。

  16该题首先要考察的是风格的定义,理解风格定义的基础上,从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文学风格与话语情境两个角度展开说明,可以举例说明,可以用具体例子、也可以用概括的例子。

  17文学接受的对象具有多种文化属性,而文学接受的主体也有多种精神要求,文学接受主体的不同需求促使文学接受对象的不同属性,该题关键是要求从多方面来举例说明文学接受的主体与文学接受对象

  的不同属性。

  18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的掌握程度,这是有一定理论性的论述题,要强调说明文学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学消费实质是一种意识形态消费。

  19该题是从整体上综合考察文学接受的过程,该题有大量的知识点,在文学接受的发生、发展、高潮各阶段有大量的考察知识,需要学生有条理的组织并论述。

  20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整体掌握程度,重点考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美学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作品当作艺术品,一种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按照文学本身的规律来加以认识和评价。所谓历史的观点,就是要求把文学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放到它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考察,而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孤立地就作品而论作品。要求

  学生从这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并且要特别把握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辩证的统一关系。

  

  

篇三: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2018届崇明县高三一模语文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

  》)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

  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2

  分)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

  ,提出过种种

  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文学社会学的“摆渡”

  罗时进

  ①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历史的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什么方法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

  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虽然对这一学科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今日学术之大、之新,往往由通、由博而生,阐他域以辅文学是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前面用了“船到桥头”的比喻,不妨还以“船”来说吧。文学社会学的“船”上应该载有文人、文学作品、文学生活——这是一艘由文献与文心构建的“文学之舟”。研究它与历史、时代、社会、阶层、制度、家族、社群、城市、地理等的关系,犹如讨论行船与气候、航道、水流、风力、崖岸、景观之间的影响,这是文学本体与某些客观环境的诠释与对话,其欲抵达的方向是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其他。

  ⑦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尽管立足于文学,仍不免有偏至性。这种偏至性决定了它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而不可能是全部;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3.第①段加点词语“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请具体分析

  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分)

  5.下列对“文学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项是()(3分)A.文学社会学因为受意识形态左右而使其理论意义耗散殆尽。B.文学社会学研究一度出现过研究实质与研究命名的不一致。C.文学社会学既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D.文学社会学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6.第⑥段以“船”设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于理解。B.文学社会学的“船”应该载有的相关内容,正是其研究的立足点所在。C.以行船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形象地说明文学本体相对应的独立性。D.形象地说明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阐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关系。7.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村庄里的草木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

  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

  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8.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3分)

  9.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10.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激越高亢

  B.轻快自然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

  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

  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

  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

  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

  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

  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

  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

  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

  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

  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

  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

  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

  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复以峻中子览为关

  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15.写出下列划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名府若能唱之(

  )(2)贼数寇抄绝粮道(

  )

  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总而用之(

  )

  A.汇集B.总共C.带领D.总归

  (2)太祖多善之(

  )

  A.善待B.领会C.友善D.赞成

  17.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峻常居守以给军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B.募百姓屯田于许下

  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殷之战》)

  C.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D.太祖流涕者久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8.第1段中杨原“为之奈何?”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心里的一

  项是(

  )(2分)

  A.忧虑

  B.质疑

  C.兴奋

  D.急切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0.依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件

  任峻的主要品质

  说原伐董卓

  (1)

  归顺于太祖

  (2)

  典军器粮运

  (3)

  饥荒济亲友

  (4)_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

  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

  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

  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

  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

  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

  “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

  用来筑土墙、河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

  是

  。(2分)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4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70分)2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

  1.(1)何时倚虚幌(2)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1)B(2)C二、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不把文学“外部”关系梳理清晰而想抵达诗文的本真。4.引用内容中论述有时候作者意识到社会维数,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以致受到传统框架的俘虏,论述了文学社会学研究容易产生偏差的原因;接着以比喻的方式,

  形象地说明产生偏差的结果,历史的深度与文学事实都受到挤压扭曲,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结果角度证明观点。

  (评分说明:答对1点2分,2点3分)5.D6.C7.作者由自己研究明清诗文侧重的方法引出对文学社会发展的论述(1分),接着通过引用埃斯卡皮的论述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产生偏差(1分)。之后论述1950年代文学社会学因被意识形态左右而失去理论意义,这构成此后研究实践与命名之间的脱节的原因之一(1分),接着论述强调文学学科个体性是另一原因(1分),并从宏观文学史意识角度对此加以批驳(1分)。最后,提出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的观点。(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8.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9.作者善于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多用短句,如“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以短促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情感。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这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评分说明:特点1分,分析2分,评价1分。)10.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对祖父织蓑衣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如“撕扯”棕片,搓棕丝,操起钢针分针走线等,刻画了动作娴熟、勤劳智慧的祖父形象;同时,以比喻及想象手法,把祖父比作农人,把蓑衣比作鸟儿筑成的巢,想象穿上蓑衣后的安然,形象生动地写出祖父编织蓑衣的形象以及编制蓑衣的优秀。(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11.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树木与村庄存在于一种秩序的内容,

  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从而深化主题。

  (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律诗13.B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15.(1)同“倡”,倡导、发起(2)截断16.(1)A(2)D17.A18.C19.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困的人,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评分说明:1个分句1分,省略1分。)20.(1)远见卓识(2)审时度势(3)足智多谋(4)善良仁厚(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21.B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评分说明:1点1分,4点4分。)24.C

  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1分);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

  (评分说明:任答4点即可)

  

  

篇四: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的全部内容。

  -1-/21-1-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

  《

  》)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

  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

  )(2分)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

  ,

  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前人的收获,免

  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2-/21-2-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文学社会学的“摆渡”罗时进

  ①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可能抵达文学世界。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

  -3-/21-3-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历史的深度仿佛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什么方法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虽然对这一学科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

  -4-/21-4-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今日学术之大、之新,往往由通、由博而生,阐他域以辅文学是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前面用了“船到桥头”的比喻,不妨还以“船”来说吧。文学社会学的“船”上应该载有文人、文学作品、文学生活—-这是一艘由文献与文心构建的“文学之舟”。研究它与历史、时代、社会、阶层、制度、家族、社群、城市、地理等的关系,犹如讨论行船与气候、航道、水流、风力、崖岸、景观之间的影响,这是文学本体与某些客观环境的诠释与对话,其欲抵达的方向是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其他.

  ⑦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尽管立足于文学,仍不免有偏至性。这种偏至性决定了它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而不可能是全部;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3。第①段加点词语“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

  请具体分析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3分)

  -5-/21-5-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5。下列对“文学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项是()(3分)A。文学社会学因为受意识形态左右而使其理论意义耗散殆尽.B.文学社会学研究一度出现过研究实质与研究命名的不一致.C。文学社会学既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D.文学社会学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

  6.第⑥段以“船”设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于理解。B。文学社会学的“船”应该载有的相关内容,正是其研究的立足点所在。C。以行船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形象地说明文学本体相对应的独立性.D.形象地说明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阐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关系。

  7.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5分)

  -6-/21-6-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村庄里的草木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7-/21-7-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

  -8-/21-8-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

  -9-/21-9-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

  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8.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3分)

  9.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10-/21-10-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10.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4分)

  -11-/21-11-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12-/21-12-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

  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

  -13-/21-13-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

  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

  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

  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

  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

  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

  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

  薨,太祖流涕者久之。子先嗣。先薨,无子,国除。文帝追录功臣,谥峻曰成侯。

  复以峻中子览为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15。写出下列划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名府若能唱之(

  )(2)贼数寇抄绝粮道(

  )

  16.为下列句中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总而用之(

  )

  A.汇集B.总共C。带领D.总归

  (2)太祖多善之(

  )

  A.善待B.领会C。友善D。赞成

  17.下列划线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峻常居守以给军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B。募百姓屯田于许下

  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殷之战》)

  C。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D。太祖流涕者久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4-/21-14-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18.第1段中杨原“为之奈何?"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

  心里的一项是(

  )(2分)

  A。忧虑B.质疑C.兴奋D。急切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0.依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件

  任峻的主要品质

  说原伐董卓

  (1)

  归顺于太祖

  (2)

  典军器粮运

  (3)

  饥荒济亲友

  (4)_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

  -15-/21-15-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

  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

  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

  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

  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

  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

  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

  遂之为书记.《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

  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

  是

  .(2分)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4

  分)

  -16-/21-16-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三、写作(70分)2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想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7-/21-17-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

  1.(1)何时倚虚幌(2)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1)B(2)C二、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不把文学“外部”关系梳理清晰而想抵达诗文的本真。4。引用内容中论述有时候作者意识到社会维数,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以致受到传统框架的俘虏,论述了文学社会学研究容易产生偏差的原因;接着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产生偏差的结果,历史的深度与文学事实都受到挤压扭曲,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结果角度证明观点。(评分说明:答对1点2分,2点3分)5。D6。C7.作者由自己研究明清诗文侧重的方法引出对文学社会发展的论述(1分),接着通过引用埃斯卡皮的论述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产生偏差(1分)。之后论述1950年代文学社会学因被意识形态左右而失去理论意义,这构成此后研究实践与命名之间的脱节的原因之一(1分),接着论述强调文学学科个体性是另一原因(1分),并从宏观文学史意识角度对此加以批驳(1分)。最后,提出

  -18-/21-18-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的观点。(1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9.作者善于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多用短句,如“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以短促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情感。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这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评分说明:特点1分,分析2分,评价1分。)10。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对祖父织蓑衣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如“撕扯”棕片,搓棕丝,操起钢针分针走线等,刻画了动作娴熟、勤劳智慧的祖父形象;同时,以比喻及想象手法,把祖父比作农人,把蓑衣比作鸟儿筑成的巢,想象穿上蓑衣后的安然,形象生动地写出祖父编织蓑衣的形象以及编制蓑衣的优秀。(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11.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树木与村庄存在于一种秩序的内容,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

  -19-/21-19-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从而深化主题.(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12。律诗13。B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

  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15.(1)同“倡",倡导、发起(2)截断16.(1)A(2)D17.A18。C19.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困的人,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评分说明:1个分句1分,省略1分。)20.(1)远见卓识(2)审时度势(3)足智多谋(4)善良仁厚(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21.B

  -20-/21-20-

  上海市崇明区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评分说明:1点1分,4点4分。)24。C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1分);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评分说明:任答4点即可)

  -21-/21-21-

  

  

篇五: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实际上,文艺学这三个分支,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相切入、互相渗透。2: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知识点2: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那么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它虽然也涉及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但一般是作为例证出现的。换言之,文学理论不能不具体地分析一些文学作品,涉及一些作家,接触到一些文学现象,但它不像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样,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一个个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它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从上述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3: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知识点3: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是对古今中外一切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它的出发点和基础只能是文学活动的实践。先有文学活动的实践,然后才会有文学理论的概括,关于文学活动的本质、关于文学创作、关于作品构成、关于文学接受、关于文学发展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无一不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而且,实践是真理的标准,真正科学的文学理论不但在于这些学说形成之时,而且在于尔后为文学实践所印证之日。所以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不但在于它来源于文学活动的实践,而且也在于它必须经得起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所以它总是随着文学运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是生动的、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4: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知识点4: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既然是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那么文学理论家在总结实践经验时,总是要依据一定的哲学、政治、道德、美学观点等,从而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文学理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某种文学理论肯定什么作品,否定什么作品;赞扬什么文学现象,批判什么文学现象;提倡什么艺术趣味,反对什么艺术趣味,都应该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就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而言,它作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本节概述: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上述文学理论七种

  基本形态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科学的文学理论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形态的互补,形成一种综合协调的系统。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哲学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即作家作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作品论、接受论中也有不少哲学层面的问题,这样,反映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学哲学,以其科学性超越了以前的文学哲学,成为文学理论的基石。(二)文学社会学从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不能不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即或文学创造和消费的是一些空灵的、超脱的、虚玄的、恬淡的产品,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纯净”而不带社会性。因此,社会学的视角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B.Vico)。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其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其后法国学者孔德(A.Comte)、斯达尔夫人从实证社会学出发,对文学社会学的建立都有所推动。但在这方面取得比较重大成果的是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H.A.Taine)。他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而真正的文学社会学属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系列文艺论著是从文学社会学角度考察文学活动的典范,普列汉诺夫、卢卡契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文学社会学也有重要的贡献。(三)文学心理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过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接受,都是特殊的心理行为,因此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建立起

  文学心理学才能切入这些特殊的心理行为进行研究,文学心理学是文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形态。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总是倾向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文学活动。如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等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学内涵。西方文论中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净化”说、德国学者立普斯(T.Lipps)等提出的“移情”说、英籍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的“心理距离”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BenedettoCroce)提出的“直觉”说、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审美态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的“无意识升华”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vJung)提出的“原型”说、英国学者冈布里奇(EHCombrich)提出的“投射”说等,也形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传统。(四)文学符号学创作—作品—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因为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传递特殊的审美信息,创作必须运用语言符号,作品则是语言符号的结晶,文学接受则首先要破译语言符号,这样符号学的视角对文学理论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而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中西古代文论都十分重视言意关系,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语言学对文论的影响极大,文学符号学已成为一个新兴学科而特别引人注目。(五)文学价值学文学创造到文学消费的过程,又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所谓价值是指某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文学作品显然对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它具有价值;这种价值一般不是指实用价值,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在文学创造中产生,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确立,在文学消费中得以确证。因此,由价值学视角所形成的文学价值学可以也必然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20世纪以来,这一新兴学科已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六)文学信息学创作—作品—接受系统又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创作到作品发表,是特殊信息的传播,文学接受则是特殊信息的接收,从文学接受再到文学创作则是信息的反馈。这样一来,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必然要形成一个新的学科——文学信息学。

  (七)文学文化学本分法参考了苏联美学家莫伊谢依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见《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80页。),在本书中作了一些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学理论七种基本形态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科学的文学理论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形态的互补,形成一种综合协调的系统。本分法参考了苏联美学家莫伊谢依卡冈的《对艺术作综合研究的系统方法》(见《美学和系统方法》凌继尧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80页。,第)在本书中作了一些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学理论七种基本形态各有优势又各有局限,科学的文学理论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各种形态的互补,形成一种综合协调的系统。本章总结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我们的文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理论,它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即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它公开宣布为繁荣和发展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文学服务。文学理论研究虽然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正是由于同一客体可以形成多对象,并运用多视角、多方法加以研究,文学理论就形成了多样化形态。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是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本章常见问题本章常见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试从学科归属答: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

  分支。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阶级性的品格。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有赖于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种: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

  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产生再到文学接受,这是一个活动过程。按马克思的理论,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这样,实际上同一个文学活动,在意向上可以理解为两个过程: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就是说,文学理论只有一个认识客体——文学活动,但同一客体可以成为多种视角所观照的多种对象,形成不同的研究形态。

  本章练习(不定项选

  )

  1.文艺学学科包括哪几个分支()。A文学理论B文学批评

  C

  文学史

  D文学信息学

  2.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诗学

  B修辞学

  C文艺学

  D艺术学

  3.()著的《文学理论》中强调区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的关系。

  A韦勒克

  B沃伦

  C卡勒

  D刘若愚

  4.《镜与灯》的作者是(),本书的副标题是()。

  A燕卜逊

  B艾布拉姆斯

  C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D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5.80年代,中国诗歌理论界最重要的争论是关于()的论争。

  A七月派

  B九叶派

  C朦胧诗派

  D百花文学

  6.中国古代文论中(d)提出了“妙悟”说。

  A刘勰

  B钟嵘

  C王国维

  D严羽

  7.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这一概念。

  A无意识

  B原始意象

  C净化

  D移情

  8.丹纳在()中最早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

  A艺术哲学

  B英国文学史

  C拉封丹及其寓言诗

  D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

  9.世纪学者()在《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A孔德

  B维柯

  C克罗齐

  D莱辛

  10.所谓的传记式批评在中国可追溯到()的“知人论世”,在法国以为代表。

  A孟子

  B孔子

  C杜威

  D圣伯夫

  1.ABC2.A

  3.AB4.BD5.C6.D7.B8.B9.B10.AD

  

  

篇六: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文学的社会学研究

  读尤·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外国文艺》一九八一年第五期刊载了美国利茨(A.WaltonLitz)的一篇论文《“新批评派”的衰落》,译者董衡巽同志在前言中写道:“‘新批评派’是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在这个庞杂而无形的集团中,批评家们的具体主张和术语各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大致上都是对现代派文学作解释,又为现代派文学开拓道路。另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割断文学作品与历史、社会、甚至作者生平之间的联系,把艺术品当作‘自主’或‘自足’的有机体,重视象征、隐喻、反讽等表现形式,因此,常被称为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但是,它并非始终如此,最初阶段,它把文学当作文学来研究,这些批评家同时又是才气横溢的诗人,他们对作品的分析虽然不免偏颇,却富于深刻、独到、敏锐的感觉能力,可是后来,条条框框多起来了,越来越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它从此走向没落。”“新批评派”的衰落使笔者联想到另一种文学批评的研究,即所谓“文艺社会学”,因为就研究的特点而言,“文艺社会学”恰恰与“新批评派”相悖而行。诚如以上所述,“新批评派”的突出特点之一,即是在批评方法论上持一种绝对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态度——就作品论作品,而把产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者的思想、心理原因,以及读者的反应、文学的社会效果、文学作品的群体特征等等,一概推到文学研究的门外。有人说,就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而言,再也没有比“新批评派”更为狭窄的了。“新批评派”发源于英国,兴盛于美国。而在五十年代的西德,也曾流行过一种注重形式的文学批评,那就是以沃尔夫冈·凯塞尔(WolfgangKaiser)为代表的学派。这一学派主张把文学作品当作“语言的艺术”来研究,一度影响较大,但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这一学派已逐渐失势,其原因也正如“新批评派”的衰落一样,是由于自身固有的弱点所导致,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文学作品是不能脱离产生它的社会而孤立地进行纯形式的分析和解释。在当今的西德文学评论界,除了一般传统性的研究之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他

  1

  们认为,文学与产生文学的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要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研究作家的成长和作品的产生——这就是所谓“文艺社会学”。同时,还有不少研究者特别注意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研究作品如何被读者所接受;研究作品发生什么影响和作用;探讨作家或作品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被人冷淡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受到欢迎的原因;等等。他们把这种研究称为“接受美学”(Rezeptionssthetik)。

  无论是“文艺社会学”还是“接受美学”,都属于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应该说,这类性质的研究并不始于七十年代,早在五十年代就有了“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这种提法,而且也不仅仅限于西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学者亦早就写过这方面的论著。他们对文学所作的社会学研究,与西方的“文艺社会学”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但方法大致雷同。为便于说明问题,这里不妨以民主德国著名学者尤尔根·库岑斯基(JürgenKuczynski)的文学评论为例,对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作一概述。

  尤尔根·库岑斯基,一九○四年生于德国的爱尔贝弗尔特,希特勒统治时期侨居国外,回民主德国后曾任柏林洪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现专事著作。他的《资本主义下的工人状况史》迄今已出版三十八卷,并且已是第三次再版。在这洋洋数百万言的浩瀚巨著中,库岑斯基引用大量具体的历史资料,阐述了德国、美国、英国、英国殖民地和法国的工人从资本主义以来至今的状况,旨在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这部著作为库岑斯基享有权威性经济史学家的声誉奠定了基础。他的其他重要经济史著作,还有《垄断资本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辩护论》两卷、《经济史讲义》四卷,以及我国一九五五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署名库钦斯基著、陈东旭译)等。库岑斯基对德国帝国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深有研究,他将自己在一九四八——一九五○年间撰写的这方面论文辑为两卷《德意志帝国主义史研究》出版。他的全部论著约有十五种之多。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史学家和历史学家,苏联、日本以及西德(迈耶尔)的百科全书都有他的简介,但却都没有提到库岑斯基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学论文集主要有三部:1.《关于文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2.《形象与作品——对德国文学的社会学研究》;3.《形象与概念——关于艺术和科学之间关系的研究》。正如以上每部书的书名以及书中各篇论文的题目所表明,库岑斯基的文学研究都

  2

  是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他把自己有关经济、历史、社会方面的丰富知识引进到文学研究的领域。其中《形象与作品》尤为典型,试举例说明。

  一、《格奥尔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贝格——一个睿智明达的英国式德国人》是《形象与作品》中的首篇论文。库岑斯基在文中指出,利希滕贝格不仅是德国十八世纪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是一位思想进步、优秀的讽刺作家,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这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本世纪对一位德国来访者所说:“我真不能理解今天的德国人对这样一位作家竟是如此忽视。”

  库岑斯基论证说,虽然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是在十八世纪末叶的世界舞台上,最进步、最先进的国家却是英国,是英国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这并不在于英国有了君主立宪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已发生了工业革命,它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而英国的宪法、教育、哲学、伦理学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更主要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工人阶级,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当时法国的市民阶级显然不同。所以,深受英国影响的利希滕贝格在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中站在英国这一边,完全是从社会进步的立场出发,这和当时德国的一些诗人(如歌德、席勒等)出于惧怕暴力而反对法国革命根本不同。同样,在文学领域内,利希滕贝格也是站在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推崇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而反对被德国的封建知识阶层所美化的法国古典派。

  身为一个德国人的利希滕贝格,他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又怎么会和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如歌德、席勒)如此不同呢?库岑斯基所作的研究正是要指出这方面的社会性原因——第一,利希滕贝格早年就读于戈丁根大学,这是当时德国最新的大学,他在这里所接受的有关哲学、语言、教育等各种新知识和新思想又大多来源于英国;以后他又在英国国王安排下在该大学教授实验物理学,这门学科完全是按照当时英国的模式建立,所以,利希滕贝格从求学到工作,就与英国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利希滕贝格的两次(一七七○年和一七七五年)英国之行对他也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在旅居英国期间,一方面在英国社会的各阶层人民中间活动——他自己说过:“我在英国的生活,一会儿象是个老板,一会儿象是个手工匠的伙计。”他所目睹的社会风貌使他确信英国是站在当时历史的前列;另一方面他和英国知识界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接触;又加之他的科学生涯不少地方应归功于

  3

  英国国王的资助,这样,他受英国影响之深也就十分自然。第三,利希滕贝格爱恋的第一个姑娘是织布匠的女儿,不幸的是她十七、八岁就去世;利希滕贝格的第二个妻子玛格雷特·凯尔纳是一个残废士兵和粉刷匠的女儿。生活在德国十八世纪鄙俗、狭隘、封建社会里的利希滕贝格之所以能具有开明的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和出身寒微的妻子对他的影响分不开。

  利希滕贝格对陈腐落后的德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尖锐批评充分表现在他那闪耀着哲理光辉的《格言集》之中。

  二、荷尔德林是德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伟大诗人,可是正当他才华正茂之时——三十六岁,就开始神经错乱。库岑斯基在《荷尔德林——一个革命理想主义者的悲剧》一文中,通过旁征博引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贝歇尔、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等人)对荷尔德林的评价指出:一、荷尔德林是一位“语言抒情、和谐、有力”、最优秀的诗人,在艺术上绝不逊色于歌德、席勒;二、荷尔德林所具有的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是同时代的歌德、席勒和黑格尔不能与之相比的。库岑斯基说:“荷尔德林是一位革命者,而且是作为这样一位革命者:他明确地反对席勒和另外一些诗人逃遁到内心的王国。他在一首颂歌的片断中直言不讳地劝告这位诗人和艺术家(席勒)不要进行这样的规避。”然而,正如库岑斯基在论文一开始所指出的那样,人们经常举行纪念歌德或席勒的活动,总是用赞美的口吻谈论席勒的“反抗性”、“人民性”,而对席勒的“妥协一面”视而不见;同时却把另一位真正具有革命精神的诗人——荷尔德林几乎遗忘了。库岑斯基认为,荷尔德林短暂的创作生涯和不幸的悲剧丝毫不应影响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果然,最近几年在东、西德都出现了“荷尔德林热”。这虽不能说是由于库岑斯基个人一篇研究论文的功绩,但却能看到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对正确评价一个作家作出的贡献。

  三、诺瓦利斯是德国十八世纪的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一般把他视为反动的德国浪漫派的主要代表,认为他沉湎于死与梦的神秘境界里。对此,库岑斯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迪尔泰对诺瓦利斯的看法和实际状况——几点考虑》一文中指出:一、诺瓦利斯死时年仅二十九岁,而且文学创作不是他的主要事业,因此,作为一个诗人的诺瓦利斯并不是他一生的全部。当我们评价他的作品时,必须分析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必须看到整个诺瓦利斯的为人;二、

  4

  对诺瓦利斯的主要代表作《夜的颂歌》,一般文学史家认为全诗是对于死的歌颂,对于生的否定。库岑斯基则认为对于这部作品也要作具体分析,即这些诗歌的产生和诺瓦利斯的个人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一七九四年,二十二岁的诺瓦利斯在维登贝尔格大学通过法学毕业考之后,遵从父命到了坦史台特(Tennstedt),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属任文书职务。坦史台特地处图林根森林和哈尔茨山之间,那里风景优美、一片幽静,远离喧嚣的世界,又加之诺瓦利斯公务清闲,因此在那安谧的环境之中,繁星密布、皎月如洗的夜空常常引起他的无限遐想,于是诗歌中自然不乏对夜之美的歌颂。其二,一七九五年,二十三岁的诺瓦利斯在坦史台特附近的格律宁根农庄遇到了索菲·冯·屈恩,一见钟情。当时索菲十三岁,不幸两年之后她就离开了人间,诺瓦利斯忧伤万分,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加上了对死的赞颂,而实际上无非是寄托了他对索菲的深情思念。其三,他的诗歌之所以含有神秘的色彩,也有客观的社会原因,这就是一七九○年贾法尼和伏特发现电流的动物(青蛙)实验传到了德国,引起了人们莫大的兴趣,可是又不能作出科学的关于电的解释。——当时种种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以及不幸的爱情遭遇带来的宿命论观念和虔诚的宗教信仰,使诺瓦利斯时而陷入唯心论的神秘主义;四、然而,诺瓦利斯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七九七——一七九八年,他在弗赖堡矿业学院学习矿山管理,自然科学的学习又使他具有唯物主义的一面。库岑斯基赞同达恩克对诺瓦利斯的分析:“神秘的虔敬主义的宗教信仰;泛神论和自然哲学的思想;自然科学的研究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思考;反封建主义和反资本主义;既希望于一个未来的‘黄金时代’,又留恋历史上过时的社会形式——这一切都在诺瓦利斯身上形成一个矛盾的整体。”米尔蒂茨也说:“总把诺瓦利斯看作梦想家和幻想家,这是不对。”库岑斯基指出,不能设想一个梦想家和幻想家能有象诺瓦利斯和席勒之间这样密切友好的关系,例如诺瓦利斯在一七九一年十月五日致赖因霍尔德的信中就对席勒倍加赞扬,而且在诺瓦利斯的书信和著作中,许多地方表现出了理性。五、诺瓦利斯不仅是一位抒情诗人,而且还当过文书,学过矿业和自然科学,在盐场和矿山担任过管理工作……因此他也同样注意社会现实,关心当时的政治。他在一七九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史雷格尔的信中说:“三个月来我脑子里想着一些事情。首先是诗歌,其次是政治,然后是物理。”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年轻的诺瓦利斯对法国大革命也象当时许多人一样采取热烈欢迎

  5

  的态度。尽管不少人至迟到一七九三年又转到了反对的立场,他们对罗伯斯庇尔的暴力感到恐惧。然而诺瓦利斯还是称赞罗伯斯庇尔的革命坚定性。这是他与许多同时代人的不同之处,也可以说是表现诺瓦利斯进步一面的突出例子。总之,库岑斯基认为,对于诺瓦利斯不能由于他的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而加以全盘否定,还必须看到他的全部为人。这种观点并不始于库岑斯基。对诺瓦利斯的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评论家亦早有争论。只不过库岑斯基从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角度作了进一步论证。

  库岑斯基对文学所作的社会学研究,范围相当广,德国的、外国的;十八、十九世纪的、现当代的文学,都涉及到了。这里当然不可能一一枚举。

  库岑斯基通过他对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确实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有益于文学批评的正确开展。其中有些论点已被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所接受,如关于《布登勃洛克一家》的主题的阐释(参阅《读书》一九八一年十一期载《寄的读者》一文);有些看法则是综合了其他文艺评论家的论述,库岑斯基只是作了归纳和必要的强调,如对荷尔德林的推崇;有些意见有待于进一步商榷探讨,如对诺瓦利斯的评价。

  从库岑斯基的文学评论中,可以看出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大致有如下这些特点:一、在作家和作品两者之间,把研究作家放在首要的地位;详尽地研究作家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形成、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作家所处的历史时代、整个社会状况、家庭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自身的经历和遭遇(如爱情的美满和失意、职业、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与之交往的人(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直至妻子)对自己的影响,等等。二、除了把作家当作一个作家研究之外,还注重考察作家的其他社会活动,特别强调作家对当时社会现实和重大政治事件(如革命运动)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评价一个作家的重要标准。三、对一部作品,着重研究产生它的各种社会因素;考察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当时社会现实的关系;特别强调作品的社会效果,即作品的思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写作方法看,除了围绕上述这些研究特点进行考证、论述之外,还大量地引用作家本人的书信、日记、讲演以及作家本人作品中的内容作为论据,从而给

  6

  人以事实胜于雄辩之感。例如,库岑斯基在《亨利希·曼——一九二三年的政治家》一文中就是围绕着亨利希·曼一九二三年写给当时德意志帝国首相施特雷泽曼的一封公开信进行分析,指出亨利希·曼当年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这种方法是库岑斯基著作的一大特色,也可以说是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特点之一。

  随着西方以“新批评派”为代表的各种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衰落,“文艺社会学”或“文学的社会学研究”目前正大有方兴未艾之势,甚至有人把文学史与社会史并列起来。然而文学的社会学研究也同样可能产生另一种偏向,即只讲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忽略文学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新批评派”那种绝对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就作品论作品,已显露出它致命的弱点;同样,“文学的社会学研究”如果一味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客观因素而忽视作家个人的主观因素,甚至以研究作家的生平来取代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它也会产生严重的弊端,离正确的文学批评相去很远。当代苏联研究德国文学的学者塔玛拉·玛特洛娃在给库岑斯基的信中就这样直言不讳地说过:“在您这样一位社会学家看来,托马斯·曼、霍赫胡特、杜仑马特、西蒙娜·德博瓦尔等人,几乎是一个没有区别的整体。而对我们这些文学批评家来说,他们是相当不同的个人。我本人不认识霍赫胡特和杜仑马特。但我认识伯尔。无论是从世界观和生平来看,他都不是属于大资产阶级。在他的创作和思想中,甚至他的举止行动,确具有明显的(即便不是无产阶级的)平民特征。对评价一个艺术家来说,这类特征根本不是无关紧要的。”

  文学批评中的流派往往是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正确的文学批评则要博采各家之长而避其所短才能达到。

  7

  

  

篇七: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2018年崇明县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

  》)

  (3)王夫之《姜寨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诗经.采薇》中“以哀景写乐”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2分)

  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项是(

  )(3分)

  其实每种学问都有长久的历史,

  ,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答,你必须明白这些经过,才可以利用

  前人的收获,免得绕弯子甚至于走错路。

  A.许多人都曾经思虑过、讨论过其中每一个问题

  B.其中每一个问题曾经许多人都思虑过,讨论过

  C.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经许多人思虑过,讨论过

  D.许多人对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曾思虑过,讨论过

  答案:

  1、(1)何时倚虚幌(2)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1)B(2)C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文学社会学的“摆渡”罗时进

  ①中国古代诗文,从先秦到唐宋是各种文体的萌生、成长、形成阶段;明清诗文自然也有成长,甚至出现显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与回溯、总结相伴的。也正因为如此,诗文二体迄于唐宋,内部结构方面的问题很多,而至明清则外部关系问题更加突出。虽然,几乎所有称之为“外部关系”方面的问题在唐宋乃至先唐时代都有,但显然不如明清时代那样全面集中、高度呈现,这不免使人好奇。而正如文学内部结构具有相关性一样,外部关系问题之丛生往往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链式的,一是树形的。前者是问题套连着问题,后者是主要问题旁生出诸多问题。

  1

  这种复杂状态尤其能够激发出研究兴趣。因为,如欲抵达明清诗文的本真,理解其文人、文心、文本之感人处,不

  将诸多“外部”关系梳理清楚,会多少有些隔.靴.搔.痒.。②这也就是自己这些年在明清诗文研究方面比较侧重于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主要原因了。但文学社会学是一条

  并不平坦的道路。我们知道,文学同时属于个人智慧、文本形式和社会结构这三个领域,从任何一个领域出发,都

  可能抵达文学世界。不过应该承认,这三者与文学世界不是等距离的,而文学社会学研究较之其他方法更容易发生

  偏差,罗贝尔·埃斯卡皮在写作《文学与社会》时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真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明显地被

  忽略了,即使在按照传统方法编写得最好的文学史教材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作者意识到了社会维数,并试图加以描

  述,可是,由于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因而他们还是经常当了人与作品这个传统框架的俘虏。历史的深度仿佛

  在一块两维屏幕上被压扁了;文学事实因此受到扭曲,就同一张世界地图在平面投影上的失真情况一模一样。”

  ③在1950年代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文学社会学是学者们最习惯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一方面是受到传统的

  “知人论世”说的影响,一方面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知人论世的理念本来很好,是理性而科学性的,也是感性而

  人文化的,但因为被意识形态所左右,变得图式化、标签化、简单化了,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意义也随之耗散殆尽。

  新时期初人们一梦醒来时,它不可避免地获得了一个“庸俗社会学”的恶谥,以至于有学者明确声明:“什么方法

  都好,就是不能容忍社会学方法。”尽管不断有学者将文学社会学与其他国外文艺理论、方法并论加以介绍,为其

  科学性与可行性辩护,但似乎总难洗白。在研究过程中,许多研究者的课题高度接近甚或深度切入了文学社会学之

  要义,却仍然回避这一命名。命名或可回避,但文学发展的史实无可回避。

  ④研究实践与命名的脱节,还与强调文学学科的主体性有关。自从文学社会学在欧洲成为一个学派并产生了

  影响后,他们的一些社会学著作中便往往堂皇地将其作为内容设定了,使社会学的疆域得到拓宽。虽然对这一学科

  发展思路无可置喙,但也不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⑤其实,随着学科壁垒的打破,这个问题在宏观文学史意识中早已淡化了。即使要细究,不少历史学著作中

  都专论文学家与文学发展,文学研究者以之为自然而然,如果社会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纳入文学,又何

  尝不可,何损文学的学科主体性、学术自足性呢?今日学术之大、之新,往往由通、由博而生,阐他域以辅文学是

  好事,反之亦然,其理实不待详辩。

  ⑥当然,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这与站在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前面

  用了“船到桥头”的比喻,不妨还以“船”来说吧。文学社会学的“船”上应该载有文人、文学作品、文学生活—

  —这是一艘由文献与文心构建的“文学之舟”。研究它与历史、时代、社会、阶层、制度、家族、社群、城市、地

  理等的关系,犹如讨论行船与气候、航道、水流、风力、崖岸、景观之间的影响,这是文学本体与某些客观环境的

  诠释与对话,其欲抵达的方向是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其他。

  ⑦不言而喻的是,“文学之舟”要航行到目标,需要的动力因素很多,文学社会学只是多种研究方法之一,

  是研究合力的组成部分,尽管立足于文学,仍不免有偏至性。这种偏至性决定了它所能够解决的只是部分问题,而

  不可能是全部;对文学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探讨,起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而不能替代他翼之重要作用。

  3、第①段加点词语“隔靴搔痒”,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4、第②段引用罗贝尔•埃斯皮卡的话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发生偏差”,请具体分析这一引用是如何证明观

  点的。(3分)

  2

  5、下列对“文学社会学”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项是()(3分)A.文学社会学因为受意识形态左右而使其理论意义耗散殆尽。B.文学社会学研究一度出现过研究实质与研究命名的不一致。C.文学社会学既是文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范畴。D.文学社会学对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侧翼支持或补充作用。

  6、第⑥段以“船”设喻,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A.使自己的论述更加形象生动,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易于理解。B.文学社会学的“船”应该载有的相关内容,正是其研究的立足点所在。C.以行船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影响,形象地说明文学本体相对应的独立性。D.形象地说明如何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文学,阐明文学与社会学之间关系。

  7、试简要概述作者对“文学社会学”的论述过程。(5分)

  答案:3、不把文学“外部”关系梳理清晰而想抵达诗文的本真。4、引用内容中论述有时候作者意识到社会维数,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专门的方法,以致受到传统框架的俘虏,论述了文学社会学研究容易产生偏差的原因;接着以比喻的方式,形象地说明产生偏差的结果,历史的深度与文学事实都受到挤压扭曲,从文学社会学研究的结果角度证明观点。(评分说明:答对1点2分,2点3分)5、D6、C7、作者由自己研究明清诗文侧重的方法引出对文学社会发展的论述(1分),接着通过引用埃斯卡皮的论述论证文学社会学研究更容易产生偏差(1分)。之后论述1950年代文学社会学因被意识形态左右而失去理论意义,这构成此后研究实践与命名之间的脱节的原因之一(1分),接着论述强调文学学科个体性是另一原因(1分),并从宏观文学史意识角度对此加以批驳(1分)。最后,提出文学社会学是立足文学而借由社会学的摆渡的观点。(1分)

  (评分说明:任答5点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村庄里的草木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的铁轨穿过风、阳光、雨水,穿过很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

  3

  一生都在重复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像一床被子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不再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②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我内心的怀想。但我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的记忆?

  ③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桠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剩下干干净净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的汗水。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他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了一截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④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种草木呢?到处都是,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不知道。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⑤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像农人高高举起的镰刀。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上祖父织的蓑衣,戴上他织的斗笠,就像聪明的鸟筑了一个结实的巢,再大的风雨也奈何不了。

  ⑥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竹笋、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耙耙。日子困顿,她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停留在我们笑着的脸上。

  4

  ⑦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很多的日子都将变得黯淡荒芜。

  ⑧岁月更迭,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一万只蝴蝶的跌落,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庄严,我们和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我们和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8、简要概括作者入城后,“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的原因。(3分)

  9、以第4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4分)

  10、第5段对祖父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11、联系全文,分析第8段的作用。(4分)

  答案:8、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9、作者善于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落户”“开疆拓土”“攻占”“带”“披”“揽”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多用短句,如“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以短促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情感。善于运用拟人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这些语言运用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评分说明:特点1分,分析2分,评价1分。)10、通过一系列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对祖父织蓑衣的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如“撕扯”棕片,搓棕丝,操

  5

  起钢针分针走线等,刻画了动作娴熟、勤劳智慧的祖父形象;同时,以比喻及想象手法,把祖父比作农人,把蓑衣比作鸟儿筑成的巢,想象穿上蓑衣后的安然,形象生动地写出祖父编织蓑衣的形象以及编制蓑衣的优秀。

  (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11、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呼应开头部分有关树木与村庄存在于一种秩序的内容,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从而深化主题。

  (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4分)

  答案:12、律诗13、B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

  ①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也。汉末扰乱,关东皆震。中牟令杨原愁恐,欲弃官走。峻说原曰:“董卓首乱,天下莫不侧目,然而未有先发者,非无其心也,势未敢耳。明府若能唱之,必有和者。”原曰:“为之奈何?”峻

  6

  曰:“今关东有十余县,能胜兵者不减万人,若权行河南尹事,总而用之,无不济矣。”原从其计,以峻为主簿。峻乃为原表行尹事,使诸县坚守,遂发兵。会太祖起关东,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

  ②太祖每征伐,峻常居守以给军。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颖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抄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复阵以营卫之,贼不敢近。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太祖以峻功高,乃表封为都亭侯,邑三百户,迁长水校尉。陈留太守枣祗,本姓棘,先人避难,易为枣。随太祖共举义兵,周旋征讨。太祖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丰足军用,摧灭群逆,以隆王室。不幸早没,祗子处中,加官封爵,以祀祗不朽之事。

  ③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每有所陈,太祖多善之。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①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建安九年薨,太祖流涕者久之。

  (选自《三国志·任峻传》)

  【注释】①中外:中表之亲,即表亲。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名府若能唱.之(

  )(2)贼数寇抄绝.粮道(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总.而用之(

  )

  A.汇集B.总共C.带领D.总归

  (2)太祖多善.之(

  )

  A.善待B.领会C.友善D.赞成

  1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峻常居守以.给军蹈其背以.出血(《苏武传》)

  B.募百姓屯田于.许下且使遽告于.郑(《秦晋殷之战》)

  C.起于枣祗而.成于峻

  负而.前驱(《伶官传序》)

  D.太祖流涕者久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18、第1段中杨原“为之奈何?”一句包含丰富的心理活动。下列各项不符合此时心里的一项是(

  )(2分)

  A.忧虑B.质疑C.兴奋D.急切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20.依据文章相关事件,概括任峻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分)

  相关事件说原伐董卓

  任峻的主要品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归顺于太祖典军器粮运饥荒济亲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1)同“倡”,倡导、发起(2)截断16、(1)A(2)D17、A18、C19、在国内饥荒的时候,(任峻)收养抚恤朋友的遗孤,中表亲戚及贫穷的族人,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困的人,因为重信义而被称赞。

  (评分说明:1个分句1分,省略1分。)20、(1)远见卓识(2)审时度势(3)足智多谋(4)善良仁厚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钵山余霞阁记(清)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是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4分)

  。(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

  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

  8

  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21、B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评分说明:1点1分,4点4分。)24、C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1分);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

  (评分说明:任答4点即可)

  三、写作70分26、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想变得越来越次要。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9

  10

  答案:

  26、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基准分67分

  准确理解材料,角度恰当,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

  理解材料基本准确,角度较恰当,立意较深刻,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0—51分)基准分45分

  能理解材料,角度尚恰当,立意一般,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9分)基准分29分

  偏离材料,角度或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材料。(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文面不整洁,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

  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各类卷分档表:

  一类卷

  二类卷

  三类卷

  四类卷

  五类卷

  70—6867—65

  62—5958—55

  51—4847—44

  38—3029—25

  20以下

  11

  64—63

  54—52

  43—39

  24—21

  12

  

  

篇八: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多项选择题: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A.文学理论的实践性C.文学理论的抽象性E.文学理论的指导性

  第一章

  B.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D.文学理论的系统性

  (AB)

  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艺学分为A.文学史D.文学理论

  B.文学批评E.文学理论史

  C.文学批评史

  (ABD)

  以下槪念中属于中国文论概念的是

  A.虚静

  B.净化

  C.物感

  D.移情

  (ACE)E.神韵

  以下槪念中属于西方文论概念的有

  A.神思

  B•净化

  C.原型

  D.意境

  (BCE)

  E.移情

  从文学创作一一文学作品一一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价值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哲学

  (BCE)

  从文学创造一一艺术价值一一文学消费这个流动过程形成的文学理论形态有

  A.文学社会学

  B.文学信息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文化学

  E.文学价值学

  (ADE)

  第二章

  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BCE)

  A・文学实践

  B.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

  D.理论性

  E.当代性

  第二章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理解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主要有几方面A.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B.人的生活活动是合规律性的反映C.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D.人的生活活动使人的感觉能力与感觉器官紧密联系在一起E.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ACE)

  表现论与再现论比较,有三个方而突出的特点,即

  (BDE

  A.作用

  强调文学是世界的反映B.突岀作者的决定

  C.对作品意义的生成

  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D.强调作者

  以下文论观点属于“文学本体论”理论流派的是

  A.“文以载道”说

  B.俄国形式主义

  D.法国结构主义

  E.接受美学

  (BCDC.英美新批评

  以下理论家中,主张从读者的角度研究文学本质的有

  A.什克洛夫斯基

  B.姚斯

  D.伊瑟尔

  E.艾布拉姆斯

  C.兰瑟姆

  (BD)

  在西方,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影响比较大的学说有

  A.文以载道说

  B.巫术发生说

  ED.强.游调戏文发学生天说才的作用

  E.劳动说

  C.宗教发生说

  (BCDE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研究巫术与文学关系时提出的两条巫术原理是

  A.

  必然律

  B.可然律

  D.

  偶然律E.接触律

  C.相似律

  (CE)

  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两种典型体现为A.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低级的阶段B.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的相对髙级的阶段C•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D.艺术生产发展水平总是落后于物质生产水平E.物质生产水平总是落后于艺术生产水平

  (AC)

  第四章

  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而是

  A.

  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

  D.饮食文化

  E.精神文化

  C.政治文化

  (ABE

  文学属于“更髙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S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BD

  A.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支配

  E.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没有关系

  C.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直接的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

  A・无功利与功利的相互渗透

  B.最终决左于社会的经济基础D.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

  (ABC)B.形象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

  C.情感与认识的相互渗透E.物质性与精神的相互渗透

  D.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相互渗透

  话语蕴藉特点常常具体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修辞形态中,它们是

  A.典雅

  B.含蓄

  C.含混

  D.自然

  (BC)E.淸新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的含混主要是指话语意义的

  A.单一性

  B.多重性

  C・确定性

  D.不确定性

  (BD)E.完整性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是

  A.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

  C.为政治服务

  D.为社会主义服务

  E.为特宦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

  (BD)

  第六章

  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其特殊性表现在A.精神生产现实地创造对象世界B.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C.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D.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E.精神生产按客观规律进行创造活动

  作为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表现在A.它是整体的社会生活C.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E.曾经岀现过的社会生活

  B.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D.作家经历过的社会生活

  作为审美创造的文学创造,其主客体关系的特征表现为A.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B.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逻借推理为心理特征C.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D.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逻辑思维为思维特征E.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扬弃客体个别性为思维特征

  (BCD)ABC)AC)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

  第七章

  (BCDE)

  A.对创作素材的分析推理B.作家心灵的墓然领悟C.外在机缘与作家内心体验的契合D.把透过读到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对象中E.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下列与艺术构思有关的常见和重要的心理现象为

  A.觉

  回忆与沉思

  (ABCDE)

  B.想象与联想C.灵感与直

  与直觉比较,灵感表现为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E.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

  B.得到推测性的洞察D.获取成熟的答案

  (ACD)

  与灵感比较,直觉表现为A.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C.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E.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B.整体上对事物的判断D.往往发生在第一碰头之时

  (BDE)

  在艺术构思中,“突出”有两种实现的途径:

  A.省略笔墨

  B.浓涂重抹

  D.淡化背景

  E.强化背景

  C.夸张变形

  (BD)

  艺术构思中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综合具有

  A.多元性

  B.建向性

  D.刷理新智性与感情

  E.发散性E.意识与无意识

  C.选择性

  (BCD)

  在艺术创造中,意识对无意识有制约作用,这是因为A.无意识是一种潜伏于心灵深处的力疑B.无意识在组合材料时遵循的主导线索是意识提供的C.对于意识来说无意识是一种异在的力量D.无意识活动的方向要靠意识指引E.无意识是作家没有明显觉察到的心理能力

  

推荐访问:下列哪些是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的 是从 文学 社会学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275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