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时间:2023-07-09 15:25:03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李惠娜,杨娜,李嫣,马云骓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李惠娜,杨娜,李嫣,马云骓(南充职业技

李惠娜,杨 娜,李 嫣,马云骓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李惠娜,杨 娜,李 嫣,马云骓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131)

新形势下,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新职业教育应时而生。新职业教育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从社会化需求和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开展新职业教育是一种双赢。地方高职院校应从提升新职业教育认同感、精准把握新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双线创建新职教模式和严把人才输出等方面探索新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地方高职院校;
新职业;
新职业教育

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经济科技进步,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经济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与优化更新,新职业已然涌现,新职业教育迫在眉睫。自2004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就有180个,这些新职业引领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激活了就业市场,也给地方高职院校带来了一定的教育契机与挑战。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地方高职院校应适应新职业的兴起开展新职业教育,这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是一种双赢。

新职业教育是指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发展,采用“云教学”新模式,关注社会和人的持续性新发展、新需求,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新职业人才的一种教育。新职业教育不同于传统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时代背景不同。传统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起,培养着诸如厨师、建筑师、医生、机械工、会计等人才;
新职业教育是产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着外卖员、直播电商带货达人、短视频拍摄与编辑等人才。“新职业得到官方认可,是因为其往往产生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中,对拉动消费和促进就业的贡献不容小觑。”[1]新职业、新岗位正以一种强大的人才市场力与教育领域进行融合,这是大数据、互联网赋予职业教育新的生命力,新职业教育理应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同。

第二,教育时效更高。传统职业教育由于学制、专业标准、毕业考核等与市场需要、产业发展有脱节、有滞后性,其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工种、岗位职责不能精准匹配。新职业教育时效短、灵活性更高、不受学制时长影响,随到随学、随学随考、随考随岗,市场适应性更高,短时培训非常弹性。新职业教育致力于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以智能化、碎片化、个性化、技能速学化的学习方式出场,高效、精细、私人订制。

第三,教育内容更新。新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起源于网络大数据时代人们择业、就业、提升自我的个性化需求,内容囊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培训、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个性化兴趣培训以及其他社会小众需求类培训,培训服务对象涉及各个行业、各类人群,如待业求职青年、个体私营户、“充电回炉”青年、职场精英、兼职副业人员、余热型老年人。因此,新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倾向于私人订制,需依据每类人群的培训目标、意愿、意图精细设置课程内容和培训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拼搏职场的精英还是无业者、宝妈、奶爸,都能在新职业教育的场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生存,实现个体价值。

第四,新职业层出不穷。新职业岗位对于市场的回应更为灵敏和及时,就业机会更多,更能打破常规传统,技术更精,职业范围更广更细化,更具生活服务性,更注重专业性,更满足个性化需求。部分新职业一直以非官方的、杂合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如外卖骑手、酒店收益管理师、外卖运营规划师等;
也有一些新职业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但还未被社会和市场广泛接纳。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技术,行行有其生存之道,“专业”和“技术”成为新职业的存在标签。对于这些新职业,现实人才市场需要旺盛,但其教育培训尚未正式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

第五,教学模式更具网络便携化。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倾向于个性化定制的“云”模式,程序化、专业化、场景化、考评化、碎片化是其培训的特点。依据培训对象的意愿和要求,设置专属的培训模式。新职业教育的培训直接对接新职业岗位,不局限于线下,不局限于工作时间,多以线上为主,多采用虚拟仿真技术,网络式教学。只要拥有一部手机,连接网络,就可通过直播间、APP、微信群、在线会议房间随时随地打卡学习,进行业务模拟操作练习。

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是其适应互联网社会进行的一种自我革新。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外部市场环境需求、内部学校创新发展两个方面。

(一)社会需求方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平台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新职业、新岗位、新的社会生活服务诉求点、新的市场增长点层出不穷,传统职业教育因其具有滞后性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新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如何满足在职人群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需求。尤其是在面临和处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时候,新职业的市场需求量和带动力是巨大的。比如目前尚未完全结束的新冠肺炎疫情公共突发事件,催生出了线上的电商短视频带货项目、线上课程知识付费服务、无人餐饮和无接触配送服务、各种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远程办公与线上云教学、线上咨询服务等,线上支付和线上体验的项目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地方高职院校须与新职业“同步”,开展新职业教育,这是地方高职院校顺应、对接市场需求的正确之举,是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新职业人才,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二)新职业教育成为地方高职院校有破有立发展的新特色

“业内人士预计,新职业教育行业将拥有400亿元市场规模,并将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长,2025年该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2]作为刚刚兴起的新生事物,新职业教育目前在教学质量、评测体系、教学实践等方面还处于起步状态,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予以推动、引导和规范。开展新职业教育是地方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起点和创新点,也是其争取新一轮职教优势资源的重要入场券。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如何盘活资源、突显特色、打造品牌?新职业教育或许就是最有可能的突破口。新职业教育直接孕育于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是职业院校持续发展的新活水,是地方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展新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职业教育,而是地方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新需求进行的一种弹性化、多元化的新尝试、新选择,如若无视市场需求变化,传统职业教育也会面临发展危机。

新职业教育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新教育模式。地方高职院校应转变职业教育观念,瞄准新职业教育方向,创建新职教模式,打造新职业教育品牌,努力提升新职业教育社会口碑,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一)观念先行,提升新职业教育认同感

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新职业教育是买方市场先行,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可随学随用;
而传统职业教育是卖方市场先行,具有教育滞后性。因此,地方高职院校需要把握好新职业教育和传统职业教育的平衡与协调,明确方向,即在坚持传统职业教育大基调基础上,适时适度发展新职业教育。要加强新职业教育的认同宣传。新职业教育不仅满足人们养家糊口的诉求,更是趋向个人的差异化需求。学校管理者应转变职教观念,通过典型案例引进新职业教育观念,向广大教职工介绍新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学校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宣传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用和对学校自身发展所起的作用,讲清开展新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提升全校上下对新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二)立足本土,精准把握新职业教育培养方向

新职业新岗位就是新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新职业新岗位的地域化、差异化、本土化色彩浓重,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先做本土市场各类别新职业新岗位的需求数据调研。可通过线上、线下,采用问卷、走访、谈话、尽调等方式,对刚毕业的问题就业大学生、时尚年轻人、中年失业者、小微企业员工、自媒体工作人员、自由工作者等进行涉及就职者年龄、就职意向、就职经验、就职要求、新职业价值认同感、小微企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依据调研报告、新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现状数据、地方高职院校开展新职业教育必要性完成可行性报告,组织相应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推进新职业教育本土化发展。

(三)双线创新,创建新职教模式

地方高职院校应寻求“线上+线下”“传统职教+新职教”“学分制+职业资格制”“学年制+弹性学时”“个性职业化+持续化”的新型职教道路。具体而言,地方高职院校应以产教融合、技术赋能、提升个性化核心竞争力为支撑,依据企业定位与发展方向,差异化打造校企合作新的共赢路径。将新职业教育作为特色窗口,下设在学校的继续教育中心,制定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职业技能资格、新岗位职责,分短时入职需求、职后充电教育、可持续职业发展几个类别招收学员,同一批次学员视“操作类考核结果+职业资格认证”情况而定,实行弹性学制,达到毕业要求随时可申请毕业。实行“规模化+个性化”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与传统职业教育互不影响,全程网络化运行,随时随地可学习、可申请培训,可通过考核、认证。

(四)形成口碑,严把新职业教育人才输出

地方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优势,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高门槛,做到“有需求即招生”,打造新职业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凸显亲民性与服务性,一对一做好新职业教育学员的入学职业咨询,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灵活实施教学,以熟练工岗位标准,严格把控毕业门槛,将培训过程和培训结果纳入双重考评体系。可联合企业,将新职业教育的考评和企业的实际岗位工种职责全部构建在“云”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培训学员可依据相应职业资格认证条件申请“云考核”, 学校和企业对学员进行双重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企业相关联,形成“宽进严出”的办学模式。新职业教育倡导的是终身学习、终身培训和自我发展式理念,地方高职院校对于即将毕业和已经毕业的学员应做好新职业职前、职中、职后的信息反馈,关注新职业人才的持续性发展,构建培训学员学习数据终身沉淀积分制,依据企业项目,推行能力、绩效、培训、岗位人才等级评价模式,建立人才数字档案,把新职业教育做成品牌。

[1]陈珂.新职业虚位以待,你准备好了吗?[J].中国报道,2020(9):90-93.

[2]何希.新职业教育天地宽广[N].人民日报,2019-06-28(09).

G710

A

1672-4437(2022)04-0020-03

2022-10-11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RWB202148)。

李惠娜(1987―),女,河南郑州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院校培训职业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培训通知办公室业务(2020年18期)2020-09-29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6期)2020-07-27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推荐访问:路径 新职业 高职院校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138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