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3-08-10 10:30:05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钱方兵,吴颖,钱桂芳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钱方兵1,吴颖1,钱桂芳2(

钱方兵,吴 颖,钱桂芳

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钱方兵1,吴 颖1,钱桂芳2

(1. 宁波大学 学生发展与服务处,浙江 宁波 315211;
2. 宁波大学 法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为了深入探讨科创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科创竞赛的育人效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运用252份大学生样本数据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分析了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知识获取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两者关系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
科创竞赛经历会倒U型影响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并且在科创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调节了科创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具有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大学生,适度的科创竞赛经历对其创新行为的提升效果会更加明显。

大学生;
竞赛经历;
创新行为;
知识获取;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教育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1]2022年《人民日报》指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培养,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面对产业发展新业态、创新驱动新引擎等局势,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掌握好学术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在科技创新竞赛(下文简称“科创竞赛”)中历练自身社会责任感。[3]

中国最具战略性的人才资源就是拔尖创新人才,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则是一项系统而历时久远的重大战略工程。早在2009年教育部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启动了拔尖计划1.0,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雏形。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继续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019年教育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标志着拔尖计划进入了2.0阶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高知识人才储备不足、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教育环境不确定等严峻挑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成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有力助推新时代人才强国的建设与发展。

科创竞赛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通过多人联合的团队方式参与由相关组织机构举办的科技创新创业类赛事。它是引导大学生在“赛中学”“赛中练”“赛中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形式。[4]目前科创竞赛已成为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实践,自我形塑的重要途径和育人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创竞赛中,以此提升自身创新行为能力。以科创竞赛为依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重要的现实路径。

随着科创竞赛的不断推进,良好的育人效果受到广泛肯定,但是一些矛盾性的现象问题也随之出现。受激励政策的刺激,大学生科创竞赛经历越发丰富,但部分大学生疲于辗转不同竞赛项目,自身精力难以达到要求,[5]而“搭便车”现象也时有发生,[6]影响竞赛团队的积极氛围,这些负面影响均制约科创竞赛的育人效果,科创竞赛经历的增多反而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果。因此,本研究构建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探讨科创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影响关系,以期为提升科创竞赛的育人育才效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已有研究发现,当个体学习工作时间长度和内容强度过载时,会带来负担和精力损耗,对其生理和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7]因此,科创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除存在增益效应外,也可能存在损耗效应,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可能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外,知识获取与整合是个体创新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8]而科创竞赛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创新实践转化的平台,故本研究将知识获取引入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探讨其在影响过程中存在的传导路径。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自我清晰度也影响其参加科创竞赛的动机,而该动机决定创新行为的形成,[9]故进一步将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作为调节变量,考察其在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过程中的边界机制。

(一)竞赛经历与创新行为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科创竞赛对大学生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存在正向影响。[10]但科创竞赛的育人效果还会受到如外部环境的引导要求和资源支持,[11]以及大学生个体认知动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2]根据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理论阐释,[13]在高校的政策引导下,大学生通过科创竞赛的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一方面,大学生借助于科创竞赛平台不仅能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而且参赛实践有助于对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更新,促进创新行为的产生。[14]另一方面,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多数高校在学分认定、评优评先中均给予科创竞赛支持,[15]这种外源性的参赛也使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科创竞赛,期望通过多次参赛实践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即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提升起到显著的增益效应。

而过多的竞赛经历也可能抑制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对其产生损耗效应。当大学生参与科创竞赛数量过多,尤其在同一时期内参与多个竞赛项目时,会带来明显的“任务聚焦”困扰,[16]频繁的任务切换并不有利于多维思想的产生,从而抑制了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产生。同时,过多的竞赛经历也会增加大学生参赛压力,参加科创竞赛反而成为一种任务负担,只希望能早些完成竞赛任务,相应的知识交流的频度和深度大大降低,从而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科创竞赛一旦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放大的压力源时,对其精力损耗也往往是巨大的,也会降低大学生创新意愿。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

(二)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

知识获取是个体通过获取外部知识来弥补自身知识存量不足、质量不高的过程。[17]大学生科创竞赛参赛经历是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吸收和转化的过程。[18]通过参加科创竞赛,大学生能够在“赛中学”“赛中练”,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在面向科创项目需求时,大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搜寻和学习,能够填补专业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随着竞赛经历的增多,大学生应对项目需求的知识存量和质量显著提升,竞赛成绩也会相应提高,由此带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以及知识获取的主观意愿性提升。但同时,也应注意到过多的竞赛经历可能存在的损耗效应。竞赛经历过多会导致大学生损耗大量的学习精力,从而遗漏竞赛项目的核心知识和信息。个体资源在竞赛项目中的投入不足,也会进一步损耗学生的竞赛努力程度,致使其缺少内在的知识学习动机。因此,只有在适度的科创竞赛经历下,才能使大学生获取较好的知识学习体验。据此,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竞赛经历对大学生知识获取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

个体的知识创新是创新行为形成的先决条件。[8]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知识获取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存量和质量,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不断完善,会促使大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多维思考,从而产生创新想法,形成创新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学科研究前沿,从而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并且在团队成员知识交流过程中,前沿理论与不同观点的交叉碰撞也是创新灵感的源泉,创新行为也随之产生。因此,知识获取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间起中介作用,适度的竞赛经历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进而提升自身的创新行为,但过多的竞赛经历反而会抑制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妨碍创新行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3:

假设3:知识获取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

(三)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调节效应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未来工作的认知清晰程度,反映个体是否对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

根据Strauss等人的观点,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个体对于未来工作定位是明确的,当现实状态与未来工作要求存在显著差异时,个体会产生显著的动机资源。[19]而创新动机对产生创新行为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实现自我发展的内源性动机,在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方面呈现出更为高效的表现,形成创新性思维并采取创新性行动。[20]

具体在科创竞赛的情境下,具有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大学生涯有明确的规划,无论是毕业工作还是升学深造,都会提早与未来的角色设定进行对标,通过多元化的知识学习来弥补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因此,当大学生具有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时,适度的竞赛经历对其创新行为的提升效果会更加明显,一旦竞赛经历过多,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学生的精力损耗会更为快速,其最终表现为对自身创新行为的抑制。而当具有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时,竞赛经历对其创新行为的提升效果则会削弱,此时竞赛经历的继续增加对自身的精力损耗反而不会表现更为敏感,过度的竞赛经历对创新行为的抑制效应也不会更为突出。据此,提出研究假设4。

假设4: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间起到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本文的研究假设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假设理论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22年5月至6月通过“见数”(Credamo)线上智能调研平台进行研究样本搜集。为获得多元化、高质量的样本来源,通过平台的数据集市将问卷被调查对象设定为高校在读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掉过滤题项作答不正确、规律性作答、作答时间过长和过短(问卷发布时设置了问卷作答时长,问卷最长答题时间为10分钟,最短为1分钟)的不合格问卷48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为84%。在最终样本中,男性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9.2%,女性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0.8%,男女比例分布大体相同。在年级分布上,大一占总样本数的14.3%,大二占总样本数的27.8%,大三占总样本数的34.9%,大四占总样本数的23%。是否独生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4%,非独生子女占总样本数的46%。院校层次方面,普通高校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48.4%,“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占总样本数的51.6%。

(二)变量测度

科创竞赛经历。借鉴陈良勇等人的处理方式,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来测度大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经历。[21]具体而言,由被试大学生通过回答“与同校的其他人相比,我在大学经历的科创竞赛次数程度”来自我报告竞赛经历。采用Likert-5点计分,“0”表示“在校期间没有经历科创竞赛”;
“1”表示“在校期间经历了非常少(1次)的科创竞赛”;
“2”表示“在校期间经历了较少(2-3次)的科创竞赛”;
“3”表示“在校期间经历了较多(4-5次)的科创竞赛”;
“4”表示“在校期间经历了较多(5次以上)的科创竞赛”。

创新行为。采用杨付和张丽华对创新行为的测度量表,[22]根据研究背景对题项中的相关表述进行修改,共包括6个题项,代表性题项如:“我总是在学习生活中寻求应用新的技术与方法”,由被试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价作答。采用Likert-5点计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下同),该量表的为0.917。

知识获取。采用黄维德和柯迪,以及门贺等人开发的量表,[23-24]并根据研究背景对题项中的相关表述进行了修改,共包括4个题项,代表性题项如:“我主动搜寻和学习科创竞赛中所需知识技能”,该量表的为0.934。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采用了由Strauss等人[19],陈莞和阮荣彬所使用的量表,[25]共包括5个测度题项,代表性题项如:“未来工作在我头脑中的情景是非常清晰的”,该量表的为0.937。

此外,根据黄亚鑫等人、王苑芮等人的研究发现,对样本的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和院校层级等变量进行控制。[26-27]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 共同方法偏差与验证性因子分析

由于本研究对竞赛经历、创新行为、知识获取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测度均采用的是大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因此,对所涉及变量进行了Harman单因素分析,未旋转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为4个,第一个公因子的方差解释力为42.08%,小于建议值50%,表明所获取样本数据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明显,能够进行后续假设检验。

同时,创新行为、知识获取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测度量表均为国内外普遍使用的成熟量表,量表本身的聚敛效度已得到了有效验证。为了验证创新行为、知识获取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各变量间的区分效度,对上述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与单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的拟合优度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所预设的三因子模型的拟合结果(2= 1.372,= 0.032,= 0.984,= 0.978,0.984)表现最为理想,且各因子所包含题项的因子载荷值均在0.6以上,说明创新行为、知识获取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2. 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竞赛经历与创新行为之间(= 0.393,< 0.01)、竞赛经历与知识获取之间(= 0.532,< 0.01)、竞赛经历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之间(= 0.271,< 0.01)、创新行为与知识获取之间(= 0.593,< 0.01)、创新行为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之间(= 0.377,< 0.01)、知识获取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之间(= 0.381,< 0.01)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上述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同时,除竞赛经历与知识获取、创新行为与知识获取的相关系数在0.5-0.6之间,其余各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不存在较强相关性。此外,对各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其VIF值均远小于10的临界标准,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注:a创新行为+知识获取,b创新行为+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c知识获取+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

表2 相关性分析结果

注:*< 0.05,**< 0.01,下同。

3. 假设检验

为检验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影响的主效应,采用层次回归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在模型1中加入控制变量,其次在模型2中加入竞赛经历的一次项和控制变量,最后在模型3中进一步加入竞赛经历的二次项。据表3所示,竞赛经历的一次项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0.417,< 0.01),而竞赛经历的二次项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 −0.552,< 0.01),表明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存在倒U型的影响关系,假设1成立。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大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的次数经历并非越多越好,随着参数次数的增多,当达到某一阈值时,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行为提升的增益效果会发生改变,过多的竞赛经历反而会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形成造成损耗,表现出“伤之刃”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个人能力差异合理设置科创竞赛的参赛区间水平。同时,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线性关系中,院校层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双一流”高校的培养环境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

根据温忠麟等人对中介效应检验过程的建议,[28]在模型3检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检验竞赛经历对中介变量知识获取的影响。根据模型6和模型7的分析结果,竞赛经历的一次项对大学生知识获取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0.549,<0.01),竞赛经历的二次项对大学生知识获取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 −0.574,< 0.01),表明竞赛经历对大学生知识获取存在倒U型的影响关系,假设2成立。可以看出,科创竞赛经历是大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赛中学”“赛中练”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吸收和转化。但是竞赛经历得过多也同样存在损耗效应,会引起大学生的“任务聚焦”,知识资源的堆砌也难以有效地进行转化,知识获取能力也会下降。

表3 主效应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模型4表明,知识获取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 0.580,< 0.01),大学生知识获取水平的提升能够带动其创新行为。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中介变量知识获取,模型5的结果显示竞赛经历的二次项系数依然显著(= −0.460,< 0.01),且系数大小由−0.552变为−0.460,表明知识获取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关系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假设3成立。在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影响关系中,竞赛经历会先倒U型影响知识获取,再通过知识获取的中介效应作用于大学生创新行为。

为检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在竞赛经历与创新行为关系间的调节效应,在主效应检验的基础上,逐步将调节变量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竞赛经历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交乘项、竞赛经历二次项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交乘项纳入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在模型10中,竞赛经历二次项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0.240,< 0.01),表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会调节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倒U型关系,假设4成立。同时,为更为直观地展示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调节效应,取高、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水平值(均值加减1个标准差)绘制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变化,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当大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的经历较少时,其对创新行为的促进效应还相对有限,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当竞赛经历逐步增多时,相较于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具有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大学生,竞赛经历对创新行为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
而当竞赛经历过多时,相较于低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行为关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一)辩证看待科创竞赛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作用

研究发现从大学生到拔尖创新人才的转化过程中,科创竞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创竞赛经历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非线性相关关系——过多的科创竞赛反而会抑制大学生的创新行为。因此,主要从两点进行调整。

图2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调节效应

一是在数量上把控大学生参与科创竞赛次数。高校相关部门以及竞赛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人情况积极做好参赛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合理控制大学生科创竞赛参加次数,敦促大学生在参与科创竞赛后进行经验总结、自我沉淀、知识顿悟,以适度的、合理的科创竞赛次数锻造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适度的竞赛经历使学生保持在不断渴望和探究新知识的状态,避免过多参赛经历对学生的精力损耗。

二是在质量上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与之对应的科创竞赛类型。做好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识别,更有针对性地与科创竞赛项目需求进行团队匹配。例如,低年级学生在专业知识储备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参赛经验也相对不足,需要引导其先参与专业领域相对较窄、等级相对较低的赛事。学校相关部门可对相关科创项目进行质量评审,问症把脉、查漏补缺,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充分汲取知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二)注重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在科创竞赛中的知识获取

科创竞赛是大学生检验所学知识、获取增量知识、进行新旧知识整合和转化的重要途径,而本研究发现知识获取在竞赛经历在拔尖人才创新行为影响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需要注重科创竞赛过程中大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转化,使其在良好的竞赛团队氛围中提升知识获取效率。具体而言,主要有:

一是优化师生关系。要求指导老师在竞赛指导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化非正式师生互动质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给予大学生一定的试错、容错空间,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质量得到提高,知识转化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不断涌现。

二是加强指导老师队伍管理。由于竞赛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知识获取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可以定期选拔高水平的学科专业老师,积极打造专业能力强、指导经验丰富的科创竞赛教师队伍。

三是定期开展指导教师业务培训会,及时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社会与政府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思维认知、沟通交流的需求,使得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其靠近。

同时,学习和熟悉科创竞赛的团队运作模式,做好团队成员的管理与激励,杜绝学生“搭便车”的现象,营造积极向上的竞赛团队氛围,通过适度的竞赛经历,使学生们保持在不断渴望和探究新知识的状态,避免过多参赛经历对学生的精力损耗。

(三)形成大学生对标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物质奖励、学分认定等外在激励方式促进大学生参加科创竞赛。而本研究发现:具有适度的科创竞赛经历对于高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的大学生而言,其创新行为的提升效果会更加明显。因此,在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反思与警惕科创竞赛以外在物质激励,以及相关的动机驱动机制,侧重对学生的自我价值的构建,提升对未来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而形成对标拔尖创新人才的内在动力驱动机制的不断形成。

具体而言,首先,各高校及相关部门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典型人物的宣讲等各种有效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对未来自我发展做出积极构想和规划;
其次,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卡脖子”实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使大学生在其不断学习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明确自我在未来工作发展的认知定位,持续不断地激发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创新创业的热情。

[1] 佚名.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做好新时代育人工作[EB/OL]. (2022-05-13)[2023-01-15]. http:// www. moe. gov. cn/jyb_xwfb /s5148 /2022 05/ t20220513_ 627211. html.

[2] 佚名. 解读来了!强基计划:为新时代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EB/OL]. (2020-01-15) [2023-01-15]. http://www. moe. gov. cn/ jyb _ xwfb/moe_2082/zl_20 20n/2020_zl04/ 20 2001/ t2020 0115_ 415644. html.

[3] 阎琨, 吴菡, 张雨颀. 社会责任感: 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39(12): 28-41.

[4] 吴维东, 张晓然, 叶雨晴, 等. 基于竞赛数据画像的双创教育评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2): 155-159.

[5] 赵燕, 赵春鱼, 陆国栋. 我国人文社科类学科竞赛发展现状与治理优化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 (7): 93-97.

[6] 宫毅敏, 林镇国. 创业竞赛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创业竞赛参赛意愿调查问卷的数据挖掘分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12): 57-60.

[7] KELLIHER C, ANDERSON D. Doing more with less? Flexible working practices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ork[J]. Human Relations, 2010, 63(1): 83-106.

[8] LAI J, LUI S S, TSANG E W. Intrafirm knowledge transfer and 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 the role of total and balanced knowledge flows[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6, 33(1): 90-103.

[9] 王梦凡, 周蕾蕾, 毛锐. 逆境商数对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 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中介及领悟社会支持调节[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1, 29(8): 1239-1243.

[10]龙晓枫, 伍健, 田志龙, 等. 竞赛活动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 来自湖北高校的证据[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9(6): 106-113.

[11]王亚娜, 金丽馥, 毛罕平. 学科竞赛中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5): 104-114.

[12]孔静静, 李俊蒙, 易小凤. 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党支部作用分析——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实证分析[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21): 121-123.

[13]BAKKER A B, DEMEROUTI E. The job demands- 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7, 22(3): 309-328.

[14]王洪才, 郑雅倩.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量及发展特征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61(3): 155-165.

[15]孙鑫君. 低年级本科生创新创业精神影响因素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0, 42(5): 119-125.

[16]KELLY J R, LOVING T J. Time pressure and group performance: exploring underlying processes in the attentional focus mode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 40(2): 185-198.

[17]LEU G, ABBASS H. A multi-disciplinary review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methods: from human to autonomous eliciting agents[J]. Knowledge-Based Systems, 2016, 105: 1-22.

[18]PAPA A, DEZI L, GREGORI G L, et al. Improv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hrough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mployee retention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8,24(3): 589-605.

[19]STRAUSS K, GRIFFIN M A, PARKER S K. Future work selves: how salient hoped-for identities motivate proactive career behavior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2, 97(3): 580-598.

[20]屠兴勇, 赵紫薇. 领导教练行为对员工创新的影响机理——“动机—过程投入”的联合中介效应[J]. 社会科学, 2017(11): 43-54.

[21]陈良勇, 阮荣彬, 万文海, 等. 童年贫困经历对企业家社会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研究[J]. 管理评论, 2022, 34(3): 153-162+219.

[22]杨付, 张丽华. 团队成员认知风格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和工作单位结构的调节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12, 15(5): 13-25.

[23]黄维德, 柯迪. 社会关系强度对人力资本贬值的影响: 工作压力与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17, 20(5): 94-104.

[24]门贺, 赵慧军, 焦昕婷. 工作强化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效应研究[J]. 软科学, 2021, 35(12): 95-100.

[25]陈莞, 阮荣彬. 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研究——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22, 24(5): 44-52.

[26]黄亚鑫, 朱佳斌, 张执南, 等. 科创竞赛对工科大学生创业意图的影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6): 68-74.

[27]王苑芮, 黄时华, 陈超男, 等.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内在动机的并列中介效应[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2, 30(3): 422-426.

[28]温忠麟, 张雷, 侯杰泰, 等.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 心理学报, 2004(5): 614-620.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o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QIAN Fang-bing1, WU Ying1, QIAN Gui-fang2

( 1.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Divis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2. School of Law,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This research used 252 college students’ sample data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future work self-consciousn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sis present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indicative of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competition experience on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acquisition while playing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on experience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nd that future work self-perception moderates the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ompetition experience and creativity that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high future work self-clarit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 dialectical view is need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in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since there is no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ience of science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thus calling for reasonable and quality participation of contests, efficient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the teamwork competition, and self-confidence buildup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self-cognition of career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sci-tech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experience; innovati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future work self-clarity

G642

A

1008-0627(2023)03-0042-10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业竞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体现研究”(Y202248867);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地方高校产业附着式‘双创’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3B007);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科创竞赛经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路径研究”(20223SCG114)

钱方兵(1988-),男,安徽铜陵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E-mail:qianfangbing@nbu.edu.cn

(责任编辑 周 密)

猜你喜欢清晰度科创经历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科创走廊“乘风起”当代党员(2022年7期)2022-04-14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红领巾·萌芽(2021年3期)2021-04-22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学苑创造·B版(2021年2期)2021-03-15鲜明细腻,拥有更好的清晰度 Ascendo Immersive Audio CCRM-12 MKII/CCRM-6P/SMS-15家庭影院技术(2020年11期)2020-12-28我经历的四个“首次”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回忆我的打铁经历北极光(2018年5期)2018-11-19基于多尺度快速清晰度估计的多聚焦图像超分辨融合技术研究现代电子技术(2016年15期)2016-12-01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声学技术(2014年2期)2014-06-21

推荐访问:视域 创新 拔尖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711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