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

时间:2022-12-02 11:55: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我们存在的文化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不足是目前我们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任何事物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我们存在的文化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不足是目前我们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任何事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篇)

篇一: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我们存在的文化产业投资不足的问题。投资不足是目前我们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源动力,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其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从法律、政策与事实上确认必要与充分的投资,这是文化产业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而投资不足必然会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一、资本向文化产业投入的不足,进而影响文化产业发展进程的原因包括:

  (一)投资渠道不畅通

  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总体上可以分为:国有(政府)的文化投资、民间文化投资和外资的进入。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包办,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大多实行“出身”准入制。即只有是“我部门”、“我行业”、“我地区”以及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才能优先进入市场,这就把部门出身、行业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变成了文化市场准入的条件,由此导致民间资本的产业进入壁垒比较高,使得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急需资本扶持的文化项目只能望梅止渴。而外资由于在文化的市场准入方面受到限制,其资本的进入也受到一定的控制。

  (二)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国家对文化事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而缺乏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法制环境的不完善,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令投资者望而生畏。

  二、我们文化产业投资不足问题之克服

  (一)改革文化产业融资办法,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

  我国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介入力度,假如没有金融的全方位的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仍受资金短缺制约的情况下,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为此:

  1应鼓励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完善融资手段。在投资来源上,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在投资

  方式上,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既可以资金方式投入,也可以土地、无形资产和技术方式投入入股;还可以通过股票市场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文化彩票等方式筹措资金。此外,还可以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联营股本贷款、循环贷款、产权市场上的溢价转让和拍卖、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提升文化产业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亦可大胆引进外资。

  2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限制。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壁垒还比较高,民间投资进入的深度明显不足,这不仅体现在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在市场准入条件上的不平等,还体现在我国对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的区别对待。为了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广开投资渠道,笔者认为:首先,要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支持民间力量投资文化项目,实现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让市场在长期资源的配置方面发挥主要和关键作用。国家(政府)主要依靠宏观经济政策对文化市场进行引导,再由市场引导分散的企业投资,构建众多的民间投资主体。目前要进一步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和投资责任,切实按照国家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特点和文化市场供求情况,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真正确定企业是基本的投资主体地位,政府尽快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投资,集中力量进行大型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将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要让位于民间投资。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个人和团体对文化事业的投资与捐赠,鼓励工商企业和社会人士对文化产业的赞助。其次,对加入WTO以后,我国已承诺对外资开放的文化领域,应同时向民间资本开放,改变文化产业领域当中存在的外来资本“超国民待遇”的状况。凡外资准入的,原则上可视为允许国内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领域。同时,我国对外资准入时间上的限制,不适用于国内民间资本。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现状的分析,目前应加强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对文化产业进行直接投资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与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制定有关的文化投资法规、章程、实施细则以及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并通过监督实施,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文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文化产业投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建设的大力推进,许多地区都遇到了文化投资的短期效益和长远回报的矛盾,遇到了政府的公共投资和企业的商业投资如何衔接配套,以及如何分担投资的风险和分享投资效益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统筹兼顾,采取必要的投资倾斜政策,促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投资结构。

  3合股参与,共同投资。政府可以通过与文化企业等投资主体合股参与共同进行投资,不但为企业等投资主体分摊了风险,同时也在客观上减轻了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资方面的压力。

  4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无论是对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对外商来说,投资环境是他们所最为关注的一大问题。改善投资环境实际是改善播种与收获的联系。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政府就必须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既是政府一项长期的任务与工作,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建议

  (一)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努力扩大和占领文化市场。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为支持电影业发展,投资建立了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公司实行一定程度的减免税政策等等。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设施。

  (二)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省、市、镇政府以及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通过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为一个重要的筹集资金的方式。

  (三)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实行“政府陪同资助”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政府“陪同”企业资助,其比例是1∶1,对于第二次资助,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

  (四)投资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

  强调立法,用法律进行行业的宏观管理。是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对全行业进行指导和管理。对主要文化投资领域采取了完全透明和基本开放的政策,任何人都要严格遵守,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使投资者所面对的政策风险降到最低。

篇二: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计划。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在充分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县尚未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对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应有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行业的发展仍处于自发的状态,致使市场竞争出现局部无序和混乱状态,文化产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支柱企业。

  (二)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整体上来说规模小、规格不高,属于小打小闹的范畴,无法形成大品牌,没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使文化产业开发发展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更没有发挥产业的效用。

  (三)对地方的、民族的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目前,我县对县内的人文资源,有渊源丰富的侗族文化,如:“傩戏文化”、“侗家山歌”、“习俗文化”以及老区革命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挖掘研究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现在是开发整理出一点文化表皮层,就急于投放到市场,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整理,变成先热后冷,缺乏吸引力,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部分文化市场管理缺位。目前,我县还有一部分文化市场未得到及时有效管理,如文化旅游市场、培训市场、文化市场等。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加大,这几类文化市场已经形成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市场。其次,文化市场执法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我县文化稽查队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编制3人。人少事多,文化稽查队实施执法工作专业人员缺乏,办案人员是非法律专业执法人员,都是文化部门抽调人员,素质不平衡,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势必影响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同时,执法手段、条件都很落后,执法监

  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也是文化执法所必须改进的问题。

  三、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我县还没有形成对文化市场科学化、法制化、系统化的管理体制。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还不是我们的主导产业,其形成发展的时间较短,有关管理制度和手段尚在摸索和完善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和矛盾不可避免。为了使我县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达到大发展、高效益的目的,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产业发展。建立文化市场科学的发展体系是培育经济多元化增长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涉及到多个领域,它的发展影响到多个相关行业。同时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些年来为国家上缴利税收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带动其它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所表现的积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地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县域各种经济共同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领域。尽快制定鼓励引资、融资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同时科学规划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合理利用文化资源,确定重点发展的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构建现代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框架。

  二、加大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职能转变。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彻底摆脱过多的行政干预,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根据文化市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以法规制度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加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重视和发掘民族文化,开发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地方政府要从资金上、统筹上、规划上优先考虑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产业优先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提供精神消费品的行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

  化需求,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带动人们以积极健康享受生活、追求生活,从某种程序上说,兴旺发达的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整合文化产业资源。要修缮并保护好龙溪古镇和烈士陵园等建筑,将波州暮山坪古建筑民居群落和革命初期唐伯庚故居纳入文物保护开发。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积极做好“傩戏”、“汉剧”、“菩萨戏”和“傩堂戏”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开发和整理好侗歌(凉伞、中寨腔)、高腔戏、土号、上刀梯、“妹妹灯”、民间唢呐等20余种民间歌舞曲艺及民间雕刻、编织、侗布印染艺术一起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向省级、国家级

  “非遗”的申报工作,向外展示我县民族文化艺术多年累积瑰宝。加强对夜郎谷漂流、斗牛、斗画眉、八江口温泉、夜郎风情乐园等旅游资源完善利用,积极推广侗乡蔡家牛肉、黑油茶、凉伞豆腐等美食文化,进一步整理我县传统画眉节、尝新节、坳会节等民间节日文化,使我县的文化生产资源不断继承和发扬,引导文化产业大发展。

  其次,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上,加大“三个中心一行业”建设。即:一组建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好县内各项演艺活动。二成立艺术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县文化馆发挥好自身的艺术人才优势,采用独办或吸纳资金或与学校联办的方式,培训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摄影等内容。三建好县电子阅览中心。充分利用全国图书资源联网开通的优势,举办各类培训班,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抓好古夜郎旅游开发,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观光。以现有侗家乐休闲、度假村为基础,注入民族文化内涵,融民族戏曲、舞蹈、起居、饮食文化入旅游行业中,让来客体验侗乡的民族风情,这样对发展我县旅游文化产业起到极大牵引效应。

  四、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根据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布局的特征,对各类文化经营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地加以政策扶持和鼓励,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前景看好

  的骨干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发展势力较弱的,可帮助其转产,或者入股重组入市场看好的文化企业。积极加强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外来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充实和发展文化产业,积极落实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政府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投入适当给予政策倾斜,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环境,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投入。鼓励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的大众化。

  五、有效的管理模式培管文化市场。目前我市文化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凸显发展不足,而娱乐市场和网络文化市场的发展速度和经营档次规模则显得发展超前。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引导各类市场的均衡发展,而对发展较缓的,则采取政策优惠、税费减免、等方式来鼓励刺激生产。

  六、加强文化管理队伍素质建设。文化管理部门,尤其是文化执法队伍,应该严格按照“勤政、廉政、高效”的原则,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严格依法照章办事,杜绝“索、拿、卡、要”等现象。加强文化队伍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对执法队伍编制不全,人手不足的状况,应该适当扩充人员编制,录用专业人才充实执法队伍,保障执法到位、服务于民。

  一、缺乏展示艺术之花的平台

  艺术之花的绽放需要土壤,需要展示的平台,一批出自重庆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影响的艺术家证明,重庆不缺培育艺术之花的土壤,缺的恰恰是让它们在世人面前展现其绚丽多姿的平台。所谓展示平台,有两重含义:一重是指演出展示场所的硬件建设;一重是指文化艺术品牌的锻造。譬如成都双年展,就是一个由艺术品牌搭建的平台,这种平台,不一定与某个具体的展示场馆相联系,而是由它的知名度、影响力、参与者的个人身份等等所组成。好莱坞是全球商业电影最大的展示场所,但好莱坞影院的建筑规模,却平凡无奇,拿它与国内的许多高档影城相比较,真的叫做“拿不出手“来!好莱坞的名气来自哪里?来自它的历

  史,来自它的评审者身份,来自它对全球商业电影市场的潮流把握。

  据《时代信报》报道:2008年重庆市“两会”召开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由于重庆主城缺少良好的演出场所,当前最“顶级“的演出场所奥体中心在遇到大型演出时,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又有内场外场不能同时开放的限制,导致演出票价高,很多市民消费不起,重庆的文化演出市场,因此而低迷。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重庆主城有着适量的、合适普通百姓消费能力的演出场所,达到重点设施与基础设施相配套的目标,那么主城的一些民营演出公司肯定会获得更肥沃的生存土壤。

  二、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重庆文化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少旧破等问题,成为制约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没有真正实现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营运的目标,机构设置线条不清,上下管理职责含混,大文化整合能力不强、办文化多于管文化、管脚下多于管天下。二是活动方式不新。习惯于“演出十展览十比赛”的“老三篇”运行模式,不善于更新文化活动内容和文化活动方式,缺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思维模式策划与运作大型文化活动的能力。三是文化队伍不稳。天天呼唤改革,但真的改革一旦来临便“叶公好龙”,怨天尤人,诚惶诚惶,看不清深化改革的光明前景,新的人才无法引进,老的骨干挽留困难,“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生动局面的形成有待时日。

  三、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

  投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之一。发展文化产业,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做保障。目前,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没有形成,投资渠道单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发展往往受到资金制约,还是一味地靠政府投入。国内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资金流动畅通。因此,建立发展重庆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是当前一项十分紧

  迫的任务。此外,文化产业前期投入大、回报期长,造成文化产业企业融资困难,再加之目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文化产业企业尤其是实力并不雄厚的民营文化企业来说影响很大。

  四、对“文化竞争”和“文化个性”认识不足

  无可否认,重庆的文化沉淀厚实,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是,对“文化竞争”和“文化个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不够,制约了资源的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对重庆文化个性的认识。这个“个性”应该建立在对世界文化、历史文化、时代要求和重庆地方特色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如果重庆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完全趋同和同质化,而且又无新的创意,那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引起共鸣和产生吸引力,更难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源和产业资本。

  五、特色文化产品稀缺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了特色文化产品稀缺。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不够,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而且文化产品稀少且粗放。据统计,重庆目前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才40%左右,而纽约、伦敦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超过80%,北京200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占到了全市GDP比重的%。另外,文化产业缺乏创意与创意人才。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内容产业,创意是其本质特点。要创意,必须要有洞悉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融汇中西的国际创意人才。目前在这方面,重庆尤其薄弱。

篇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难题及措施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全市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新闻传媒业、新闻出版业、艺术品加工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蚌埠广电中心、蚌埠日报大楼、南山路古玩玉器市场、光彩玉器文化城、蚌埠大剧院、科技图书馆、会展中心及淮河文化广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文化旅游业初具雏形,古迹名胜资源已列入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内外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正在形成。

  截至20XX年底,我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4000家,年营业收入12亿多元,增加值873亿元,同期增长1514,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二文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我市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实力的文化企业,其中文化用品制造企业近100家,文化用品流通及服务企业近200家。

  以新华书店为龙头,依托皖北书城、书刊二级批发市场和民营书店屋,一市三县书刊年交易额近亿元,居全省前列;艺术品加工业悄然兴起,仅仿古玉器加工厂坊2000余家、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年产值逾亿元,形成了以玉器和仿古青铜器为主,奇石、盆景、集邮、微雕等为辅的工艺品交易市场,尤其是玉器和仿古青铜器,已成为蚌埠民间工艺的特色产品;文化娱乐休闲经营场所遍布全市,现有歌舞厅、网吧等文化娱乐场所近500家。

  三民营资本大量涌入。

  我市采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多元投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继安徽省文化知名企业阿里巴巴落户我市以来,快乐老家等也相继入驻蚌埠。

  由民营经济投资改建或新上了水调歌头、东方魅力、极地风暴、英皇盛世、阿里巴巴、万豪、大世界、豪门、一千零一夜、北斗星、欢乐谷等10多家总投资1亿多元的高档歌舞娱乐场所,新改建菠萝蜜、蓝鲸等6家总投资3000万元的大型网吧,新增海峰、金黄山、光大等6家总投资达数亿元的印刷企业。

  四文化项目建设成效初显。

  光明剧场招商引资3000万元进行改造;蚌埠戏院、淮河电影院成功实现引资1000余万元进行改造;荆山涂山、龙子湖风景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第一村、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一期工程、汤和墓古迹园、孙家圩子纪念馆、双墩遗址、锥子山文化旅游园区、梅花山文化旅游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正在进行规划和建设。

  禹会区将天河湖招商项目通过网络形式,向外推介,吸引了温州等地商家前来联系洽谈;五河县的大巩山旅游开发项目与西班牙客商达成合作意向;怀远县就荆涂山开发与外商签订合作意向书,并吸引香港、新加坡、美国与江浙等地客商前来考察;蚌山区与中国南翔集团就投资46亿元开发中国古玩玉器商城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花鼓灯嘉年华大型主题游乐场项目今年五月份全面投入建设,与中国曙光集团就投资28亿元开发梅花山文化旅游综合项目已达成合作协议,2000万元注册资金已经到位;龙子湖区与安徽盛世光学玻璃有限公司就投资7亿元开发锥子山文化旅游园区项目已签署合作协议,整体规划正在编制中。

  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共组织规划了30多个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

  五文化市场日趋活跃。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呈上升趋势,文化消费市场也日趋活跃,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仅次于食品、衣着和住房消费支出居第4位。

  图书、音像制品市场以及网吧休闲场所发展迅速,艺术培训、文化服务中介、艺术品交易等潜在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南山文化市场一条街已具备相当规模,已被批准为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北工地、延安里、余庆巷、华海等仿古玉器加工经营市场名扬省内外;全市书报亭统一了风格,提升了档次,报刊发行种类已达7000余种,年发行量达5000万份;建成了皖北最大的二级书刊批发市场,辐射到周边的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

  二、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一地理区位优势。

  蚌埠面向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背靠祖国中西部,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皖北地区的商贸重镇、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加工基地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是

  我国沿海城市与内地文化传播和融合的集散地,对皖北、豫东、鲁南、苏北等中原地区的文化市场起着辐射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同时,即将全线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与正在建设的京台高速铁路在此交汇,给我们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外向交流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历史文化优势。

  蚌埠是淮河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双墩古人类遗址、双墩春秋一号墓、禹墟、垓下古战场遗址、汤和墓、孙家圩子渡江总前委旧址等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流传至今的花鼓灯、泗洲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

  这些都是我们打造具有蚌埠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

  三自然风光优势。

  蚌埠山川秀美,景色怡人,境内有涂山、燕山、曹山、小黄山等六条山带,淮河、涡河等十条河流,天河、龙子湖等八个湖泊,各类景点67个,级景区11个,其中4级风景名胜区3个,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

  四政策环境优势。

  蚌埠享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政策,比照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核心城市之一。

  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6个,特色产业园6个,各自依托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优势,基本形成了产业集群化、生产规模化的特色园区经济。

  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相继建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外商投诉受理中心,完善了外来投资一站式审批服务,先后出台了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

  蚌埠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虽然我市各级各部门对发展文化产业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的已在经营机制、产业规模等方面有了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市文化产业存在小、散、弱问题,小即规模小,缺少发展势头强劲的大型文化企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散即盲从性大,形不成合力,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抵销;弱即产品质量不高,深度开发不够,科技含量低。

  二文化产业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投融资体制和政策性因素制约了文化产业发展,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

  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不到位、不配套,影响了社会投资者投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三文化产业和产品缺乏特色。

  蚌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双墩文化、大禹文化、花鼓灯艺术已成为蚌埠名片。

  但是,蚌埠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

  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创意和创新,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缺少能够体现蚌埠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四文化产业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

  与合肥、芜湖等一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蚌埠不仅在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上偏少,而且在层次和结构上也存在一定差距,尤其缺少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经营人才。

  五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

  四、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一修订完善产业规划。

  文化产业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市发改委要会同文化主管部门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

  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规划要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体现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

  二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必须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性地扶持。

  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和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

  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做活做强。

  三大力实施大项目战略。

  广西阳朔精心创作的融真山真水和民族歌舞于一体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而且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该项目推出后,票房收入超过5亿元,年创利润3000多万元。

  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强化大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一是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蚌埠,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那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

  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

  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

  三是打造地方品牌。

  依托蚌埠七千年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资源,以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为主题,着力推出三大强势文化品牌文化摇篮主打双墩文化牌,帝王故里主打禹墟、垓下、钟离、汤和等品牌,歌舞之乡主打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牌。

  四强化产业资金支持。

  要真正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

  市级财政可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

  而省内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芜湖市从20XX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对动漫产业的奖励,现又出台优惠政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小巨人培育计划,努力打造龙头企业。

  我市可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细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例如,可比照高新企业进行税费减免;享受比工业用地更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在信贷融资、资产处置方面按股份制和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在人才问题上构建合理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机制等。

  六构建产业人才高地。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产业形态,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人力资源。

  应该利用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等高校资源优势,加速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人才、商务谈判人才、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人才等等。

  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区,建立一批产学研一体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养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产业又懂法律的外向型、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篇四: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RevisedbyJackonDecember14,202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

  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4.文化内容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限。在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内容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而在国际市场

  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提升。

  5.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人文导向和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竞争的原创力不足,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时候提出,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称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

  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很重要,还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的电影院线大片来说,他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于它的政治倾向,对人们影响很大,非常值得研究生产出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先进文化导向的文化产品。

  2.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层次,取决于文化产业机体中创新“基因”。当前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文化的艺术创造性、创新性相结合,必须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发展手段,必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才能有获得更快发展并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文化企业作为提供方,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更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技术应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创新,比如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的技术、3D技术,但是如果没有内容的不断创新或者过时陈旧的内容占据主导,就彻底丧失了文化产品本应具备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例证,现在全国掀起了动漫产业热,整个行业快速扩张,许多地方建动漫产业基地,启动了很多项目,使用了很多高科技设备,但

  是到目前真正原创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相对较少,生产出来的动漫产品在剧情、造型等方面或多或少的能看到国外动画片的影子,原创性的元素比较缺乏。创意科技方面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成了一个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新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指导原则。

篇五: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政策建议

  2009年9月26日,中国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它是指导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布,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随着文化产业改革的深入,一些不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性、结构性因素对文化产业的瓶颈作用开始显现,中国文化产业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危机。

  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考察

  1.1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人均消费水平低

  中国文化产业规模较小。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2009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①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10%。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1/4,人均消费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中国的第三产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文化及传媒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1.2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诞生于计划体制之下。长期以来,既被行政体制分割,又被各种政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总体格局是: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

  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系统。但是这些企业大都规模偏小,在2008-2009年度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在入选企业中,仅有21家企业的主营收入和净资产均超过10亿元,其税前利润过亿元的只有24家。而在美国“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②其时代华纳公司仅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

  1.3产业结构不优化,高度化和专业化不够,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下

  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发展新兴文化业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应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的文化产业。但从结构上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以图书、影像等文化用品,以及服装、餐饮、印刷设备和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而网络文化、创意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展等高附加值的业态则较为薄弱。此外,中国文化企业的规模较小,直接影响了产业的专业化进程,也限制了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以电影产业为例,在我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靠票房,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等,仍是待开垦的处女地。整个电影相关产业开发链条还远没有完全形成,多数电影产品的后开发和相关开发依旧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1.4高端人才极度匮乏,制约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高端产业里缺乏掌握高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拔尖人才,成为阻碍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状况可用‘四多一少’来概括,即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春平在其《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文化产业的三种人才亟待加强:一是懂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资本运作的人才;二是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经营人才;三是大型集团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人才。

  1.5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系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投融资体制的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现代社会,任何产业靠产业资本本身来支撑是不行的,大的产业行为都必须靠金融资本来支撑。但是,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归根到底,是因为“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制度保障的融资渠道,没有融资文化产业是发展不起来。二是要建立健全法制化的信用评估体系。④”从某个角度来讲,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广泛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必定障碍。

  1.6文化产业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础法律也处于缺失状态。文化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高风险产业,需要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风险。如果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是体制问题、程序问题、组织问题,是极不利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

  2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政策建议

  由于整个文化的产业背景比较复杂,产业整合的行业割断也依然严格,文化发展所遭遇的宏观阻力将会越来越明显。如果中国文化产业由于体制障碍无法畅通,中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势头也许很快就会面临危机。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在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服务的基础上,应该继续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沿着市场化方向深入开放、改革。

  2.1重点建设文化龙头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为提高中国文化市场的集中度,要营建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通过竞争和整合,逐渐形成以综合性大型集团为主导的大文化产业。选择实力强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文化企业进行重点造就,通过注资、发行企业债券、赞助项目、划转相干资产等方法给予支撑,整合文化资源,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同时支撑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2.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首先优化产业结构,改革传统文化产业。将现代科技引入文化创作、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各环节,改革传统生产经营和流传方法,推动核心层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推动广播影视、出版、演艺等领域的数字化利用,加强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其次,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大对动漫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增进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巧产业的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3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拟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与知名企业、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及著名高校的合作,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健全文化产业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另一种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培养人才⑤。“请进来”即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邀请国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官员、文化机构和企业负责人、营销专家来华讲授文化产业相关课程。“走出去”即组织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加强与各国主管文化产业的政府部门、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交流。

  2.4拓宽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咨询运作机构

  2010年4月8日,中宣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这是近年来首个金融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繁荣振兴的文件,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满足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繁荣。同时,要由政府出面尽快落实一整套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刚性指标。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充分鼓励利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来进行文化融资,允许和鼓励达到条件的股份制文化公司上市融资,设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金,以使社会资本通过产业融资渠道融入文化产业”⑥。此外,应鼓励建立专业的文化投资咨询运作机构,文化投资本身属于高风险投资,目前我国仍没有形成较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这也导致一些已经进入文化领域的投资陷入盲目风险。

  2.5严格《文化产业法》的制定,形成以文化产业法为核心的保障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文化产业立法是文化产业内部发展规律的要求。按照文化产业的不同门类制订相应法规,“如影院合资经营管理规定、音像分销的合资合作办法、影视法、网络文化管理办法、传媒管理办法、体育产业法等,或按照文化产业性质制定有关法规,如文化产业投资法、文化市场管理法、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及管理规定、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等”⑦。这在立法上表现为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中国文化业由行政管理转变为法制管理,同时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内的跨领域整合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的管理,最终才能形成保障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0年国家XX局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②数据来源:《文化创业空间究竟有多大》《经济日报》2000年10月27日。

  ③数据来源:黄春平《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

  ④王列生:关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wsdx.hehua/jianggao/qita/2011/450.html。

  ⑤“支柱性产业”解读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新华社。

  ⑥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⑦崔若鸿。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体系――浅谈如何设计文化产业法,法学文献

  。

篇六: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资源丰富而开发不足

  中国有着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这是举世公认的。在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资源绩效、市场竞争力上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资源大国并不等于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资源呈散落状分布基础上进行的单一文化产品开发,无法形成产业规模及规模效益。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无论呈现怎样的多样性,但它的基本趋向只能是现代生活期望的满足和补充。如何从消费市场和现代产业角度提炼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要素,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必将建立在对文化资源进行产业整合的基础上。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力量薄弱

  文化成为产业,就在于一些高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高科技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运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化。20世纪90年代,图书出版公司、音像出版公司开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销售,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的选购,从而推动了图书和音像出版业的发展。迪斯尼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的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1997年仅4年时间就达到了225亿美元;百老汇音乐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其表演场景辅之以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与此相对照,中国电影业和演出业的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因此,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进入21世纪后,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

  (三)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

  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行“专业归口管理”,但是,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媒体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双重阻力,并未得到有效实现。

  (四)与国际文化产业市场规则接轨力度不够

  加入WTO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并没有完全与WTO的协定接轨。应该说,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开放方面保持了务实和谨慎的态度。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有关划分类别来开放文化产业,而是根据国情将可以开放的领域单列出来作出承诺,开放的领域是有限的,开放的幅度是可控的。

  如果说政府对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尚须顾及文化产业的起步、经济发展实力、国家在世界所处地位等因素,那么,文化产业部门(集团)在发展观念上就应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带动产业集团奋起直追。但集团在发展观念上仍然因循守旧,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文化产品存在内容必须承载教化大众的功能。文化产品所带给大众的娱乐、消遣功能远比教化功能小得多。

  (五)文化产业政策滞后

  中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后,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但是,有些政策是滞后的。这些政策在某种意义上起着将中国的文化事业平稳地过渡到文化产业的作用,而对于文化产业的突破性发展的作用不大。文化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国际化程度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在文化产业政策上,还没有顾及到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层面,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战略不配套。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结果与预期目标出入较大。出现了一些文化主体的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相背离的事实。一是文化主体之间行业发展不均衡,从而制约一些行业的产业化进程。二是投资文化产业的资金风险加大。而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三是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成为文化产业化的阻力。

  (六)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滞后造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无序化状态

  文化管理机制的陈旧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潜力。现行文化管理体制还是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的,是一种“微观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已经发育,社会资本已经流动,技术创新活跃,文化市场的产业链条已经有所形成的形势下,显出种种“越位”、“缺位”、“错位”的弊病。这一点在市场发育方面表现突出。缺乏一种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考虑到文化市场特殊性的现代投融资机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实现文化产业跨跃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入WTO以后,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实行的不同产业环节“区别准入”政策已经极大地制约了文化市场的发展。

篇七: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

  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4.文化内容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限;在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内容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而在国际市场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提升;

  5.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人文导向和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竞争的原创力不足,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时候提出,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称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很重要,还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的电影院线大片来说,他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于它的政治倾向,对人们影响很大,非常值得研究生产出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先进文化导向的文化产品;

  2.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层次,取决于文化产业机体中创新“基因”;当前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文化的艺术创造性、创新性相结合,必须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发展手段,必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才能有获得更快发展并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文化企业作为提供方,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更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技术应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创新,比如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的技术、3D技术,但是如果没有内容的不断创新或者过时陈旧的内容占据主导,就彻底丧失了文化产品本应具备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例证,现在全国掀起了动漫产业热,整个行业快速扩张,许多地方建动漫产业基地,启动了很多

  来的动漫产品在剧情、造型等方面或多或少的能看到国外动画片的影子,原创性的元素比较缺乏;创意科技方面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成了一个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新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指导原则;

篇八: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2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4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5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

  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6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

  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常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11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2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文化产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继续探索对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作者单位:##市文化文物局)

  13

篇九: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但整体实力偏弱。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的比重是2.5%,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人,占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1.5%。2007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超过30万家,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

  文化业、文化

  旅游

  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但总体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仍不大,实力偏弱。相比之下,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或接近20%。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

  历史

  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

  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三)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但集约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联合重组不断深入,涌现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同时,我国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使民营文化

  企业

  发展迅猛。2006年,我国民营文化企业约29万个,从业人员320万人,分别是国有文化企业的5倍和5.5倍。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企业的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如,2005年,中央电视台总收入为120亿元,而美国时代华纳公司2003年营业额就达416亿美元。此外,我国文化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对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也较低。如,美国以花木兰题材拍摄的动画片净赚6亿美元,而我国拍摄的《宝莲灯》仅只收回成本。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

  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然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

  (二)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不完善。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一些基本

  法律

  也处于缺失状态,导致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增加了地方立法的难度。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许多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一定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一些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三)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我国的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等诸多文化产品的传播,仍停留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创新不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我国文化企事业单位受传统计划体制束缚影响,对文化市场的重视和调研不够,市场开拓意识不强,营销能力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营销模式,导致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以形成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篇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4.文化内容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限。在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内容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而在国际市场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提升。

  5.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人文导向和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竞争的原创力不足,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时候提出,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称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很重要,还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的电影院线大片来说,他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于它3的政治倾向,对人们影响很大,非常值得研究生产出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先进文化导向的文化产品。

  2.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层次,取决于文化产业机体中创新“基因”。当前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文化的艺术创造性、创新性相结合,必须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发展手段,必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才能有获得更快发展并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文化企业作为提供方,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更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技术应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创新,比如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的技术、3D技术,但是如果没有内容的不断创新或者过时陈旧的内容占据主导,就彻底丧失了文化产品本应具备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例证,现在全国掀起了动漫产业热,整个行业快速扩张,许多地方建动漫产业基地,启动了很多项目,使用了很多高科技设备,但是到目前真正原创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相对较少,生产出来的动漫产品在剧情、造型等方面或多或少的能看到国外动画片的影子,原创性的元素比较缺乏。创意科技方面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成了一个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新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指导原则。

篇十一: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不同地区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更名改制的集团保持事业性质,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较多,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缺乏活力。管理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缺位”“越位”“错位”并存。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偏重于传统文化事业型的1/管理模式,“管”、“办”不分,对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市场性文化企业基本都采取直接管的办法,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仍然存在。新闻、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省市间、地区间、行业间、不同所有制经济间文化资源利用与共享,不同程度地受到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和影响。许多不是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地方,在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文化产业发展优惠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社保政策等方面,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企业处于不平等的劣势地位。市场发育不足,缺乏规范。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2.文化生态环境不够理想,文化产业规划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缺失,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尚不统一。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需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我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文化经营人才缺乏,2/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放开文化领域投资、实行文化准入,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采取类似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在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放活文化生产力等方面,目前都缺乏具体的政策。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转变,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结合,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机制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我国尚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大法,文化产业领域内的基本法律也处于缺失,地方在文化立法上受到限制。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地区特别是未进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的地区,尚未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还存在障碍。国家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部分地区难以落实。

  3.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精品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国文化产业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除少数央企外,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企业根本来说是内容创意产业,在目前的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但也需要培育一批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更需要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3/意、创新的企业,以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展示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和竞争实力。文化精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体现,但现有的文化产品还处于粗放型经营,大多数产品是文化原形的复制,缺乏创意和创新。就公益性文化事业而言,在公益性和保护性第一的前提下,对其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市场化的部分(如文物产品的复制、仿制和创新)缺乏开拓,对其可以同市场结合的部分(如同旅游业结合)缺乏开放性的利用。

  4.文化内容资源尚未有效开发利用,在国际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限。在现有体制下,尽管文化产业具有政治与经济双重属性,但其意识形态下的政治属性优先,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相对弱化,许多体制上的问题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至今,局部、有限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取得了较大的实效,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也获得相当程度的改善,但很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内容资源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中国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限制过多,未能完全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价值形态的单一、内容的单薄使其难以适应国际化选择。在中国现有国情条件和政治制度下,必要的限制有利于国内稳定发展;而在国际市场上,过多的限制则会带来很大的内容局限性,削弱国家文化软实力地提升。

  4/5.文化产业意识需要在广度深度上的觉悟。在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监管的同时,文化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走出文化只是意识形态,改变重视和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而轻视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树立文化的产业经济意识,强化文化是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和软竞争力意识,这些都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文化的经营理念转变是当前的难点。文化产业观念不仅有意识封闭的问题,还有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研究问题。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加强文化产品的创新生产,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人文内容、人文导向和全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和内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强国竞争的原创力不足,我们应当确立一个内容战略,把文化产业的内容建设提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文化产品从社会功能来说,不仅有一个娱乐、消遣的功能,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展完满人性的功能。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时候提出,要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把精神追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一个标志,这有极为深刻、极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5/不能不考虑文化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有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都不能脱离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又被称为文化理念或者文化理想,它应该贯穿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我们过去强调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很重要,还应该注重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人文内涵和人文导向。以现在垄断的电影院线大片来说,他们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极大,渗透在这些大片中的趣味、格调、价值观,以至于它的政治倾向,对人们影响很大,非常值得研究生产出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具有先进文化导向的文化产品。

  2.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推动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历史文化,更依赖于现代文明。新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中居于强势地位,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具有创造力的文化才真正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是要靠创新内容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层次,取决于文化产业机体中创新“基因”。当前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文化产业发展中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但是只有高科技是不够的,它必须与文化的艺术创造性、创新性相结合,必须有创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6/发展手段,必须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才能有获得更快发展并产生更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才能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空前旺盛,文化企业作为提供方,不仅要从量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这种需求,而且更要从质的方面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不仅有技术应用问题,更主要的是内容创新,比如电影、电视有了高清晰的技术、3D技术,但是如果没有内容的不断创新或者过时陈旧的内容占据主导,就彻底丧失了文化产品本应具备的活力和生命力。一个例证,现在全国掀起了动漫产业热,整个行业快速扩张,许多地方建动漫产业基地,启动了很多项目,使用了很多高科技设备,但是到目前真正原创性的具有竞争力的作品相对较少,生产出来的动漫产品在剧情、造型等方面或多或少的能看到国外动画片的影子,原创性的元素比较缺乏。创意科技方面进展很快,但是缺乏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成了一个制约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从战略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与新科学技术的深度结合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普遍指导原则。

  7/7

推荐访问: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产业发展 面临 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74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