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9篇

时间:2022-12-08 20:50:02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9篇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9篇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9篇,供大家参考。

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9篇

篇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对我们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农业这个问题一号文件提出了三个导向

  专题三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78年一2013年我国根食产量

  关注“三农”与粮食安

  材料二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我国粮食总体转为净进口。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材料三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每年减少耕地600多万亩。与此同时,随着征地规模和被征地农民数量的逐年增加,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逐年增多,导致步及征地的信访居高不下,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人士指出,“这既与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有关,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征地范围过宽、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不足、有效的纠纷调处和裁决机制缺乏有关”。(1)结合材料一,分析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的原因。并联系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简要说明保障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运用《政治生活》“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的知识,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地方政府应如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2.材料一

  2007年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回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近年来出台的“一号文件”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1

  材料二民富才能国强,民安才能国稳,故民生乃国之根本。农民增产不增收,是农户致富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家庭农场主老马种的是统一的优质稻,面积大、品质好,让他有能力挑粮商。但由于缺乏烘干设施,无法控制自己卖粮的节奏,只能以1.44元的价格卖出粮食。同样卖稻子,农村合作社负责人老胡,既能借助新型粮食经营模式(如图11所示),又有国家补贴大半的专业统一的烘干设备,自主选择了卖粮的好时机,以1.7元的价格卖出粮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注:“粮食银行”是一种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的新型粮食经营业态。(2)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老马和老胡获得的收益不同。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农民如何才能控制卖粮节奏,实现增收。

  材料三:中国农民一直是农村改革的真正主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村民自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等都是由农民首创的,这些创造推动了农村改革破浪前行。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期,应该继续尊重、维护和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3)结合材料三,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改革为什么要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

  一.【背景材料】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本次会议从粮食安全、经营制度、食品安全、谁来种地、社会管理等五个方面,对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针政策进行部署。(1)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3)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4)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普通农户的生产发展。(5)关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会议指出,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会议指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8项三农工作重点: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把握的要义是城乡统筹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对我们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农业这个问题,一号文件提出了三个导向: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对粮食安全怎么保障问题,一号文件开出良方,在保数量、提质量、稳价格上三管齐下。为保数量,中央提出,要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为把质量关,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字方针,上升到了基本国策,并把“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放在“三农”工作之首。文件突出强调了食品安全的责任,把食品安全纳入考核评价。以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问题,更多的是追究个人和经营主体的责任,这次明确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并列入考核评价,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为了稳价格,一号文件首提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要求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保证农民收益。这既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对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一号文件给出的破题之策,就是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在哪里?就是构建以家庭农户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皷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文件提出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为激发人们种粮的积极性,国家将给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财政

  3

  补贴、用地指标、金融支持、税收优惠、人员培训等方面一系列政策优惠,构筑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本面,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立体式的经营结构,使田野上的耕耘主体更加丰富多样。二.【参考答案】1.(1)①通过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②有利于稳定国内粮食价格,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防范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2)①坚持依法行政,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征地行政行为,严禁滥用征地权。②审慎行使权力,增强征地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在征地补偿、安置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考虑,系统设计、协调推进,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③自觉接受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办事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征地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针对每年农村发展不同的问题,国家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动“三农”改革,有利于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中央注重“三农”建设,切实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中央立足农民利益,通过切实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工作发展,是党最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体现。(2)由于技术手段和经营模式不同,老马和老胡选择的卖粮时机不同,获得了不同的收益。①农民借助粮食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政府发挥财政作用,实施支农补贴政策,有利于支持农民购买技术设备。③供求影响价格,供给相对减少时,农民选择恰当时机卖粮,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3)①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②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有利于保障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调动人民投身改革事业的积极性。③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有利于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4

  

  

篇二: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新时代国安安全观粮食安全形势与策论5篇

  粮丰农稳安天下。____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沉甸甸的嘱托。新时代国安安全观-粮食安全心得论文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只要有钱就可以从国外买到粮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发展国内粮食生产;也有人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意味着今后所有农产品都要由国内供给。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既不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意,也没有抓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要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粮食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城乡居民每天都需要消费的基本民生商品。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必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时,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也实现了货足价稳,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坚强支撑。事实表明,要做到供应不断档,必须从国内粮食生产、储备、加工、销售全链条入手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其中,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最根本的。为此,一方面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坚持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高质量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另一方面,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稳定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规模。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地见效。

  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应该看到,我国人均资源

  不足,适度进口包括粮食在内的部分优质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还有利于进出口平衡。去年,我国在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的同时,进口了14262万吨粮食、991万吨肉类产品、983万吨食用植物油和527万吨食糖,为丰富国内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贸易伙伴提供了巨大市场机会。今后,我国农业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需要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快培育跨国大粮商,加大对重要农产品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提高农产品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强化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可以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而言,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优势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切实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带动其他地区农业提档升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篇三: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夯得更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粮食生产气可鼓不可泄,重农抓粮的劲头绝不能放松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

  “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又是一个丰收年!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不仅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也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

  

  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大国粮

  仓牢,来自丰收基础稳。从面积看,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为稳产量打下扎实基础。从单产看,今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实现387公斤每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增加4.8公斤,单产提高成为再获丰收的关键。

  2.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的粮食生产闯过了倒春寒、病虫害、洪灾、旱灾等多个

  关口,来之不易的丰收背后,是政策好、科技强、人努力等多种因素在协同发力。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对500个产粮大县实施稻谷、小麦种植完全成本保险……高含金量的强农惠农政策,让种粮农民更有底气。防病治虫、田间管理、机收减损,良种、良田配上好农机、好农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粮食安全总体上是有保障的,但随着人口数量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趋紧,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结构性矛盾也将长期存在。面向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增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3.粮食生产气可鼓不可泄,重农抓粮的劲头绝不能放松。一方面,必须坚持大历史观,保持战略定力,强化底线思维,

  确保粮食面积、产量不掉下来,供给、市场不出问题,坚决稳住农业基本盘,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和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转变,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生产结构,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不只保数量,还要保多样、保质量,推动粮食生产由“积累量”向“提升质”跨越。

  4.农业稳,天下安。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把粮食安全的基础夯得更实,让压

  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

  

  

  

篇四: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刍议论文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以来的全球粮食市场的表现为:粮食生产无法满足旺盛的消费,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张,整体库存急剧下降,截至3月底,世界库存量已降到53天,全球粮价持续攀升,围绕着有限的粮食资源的争夺逐渐展开。据统计,近几年来全球粮食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年均消费却增长了1%左右,预计未来5~10年间全球粮食价格将有可能上涨10%~20%,粮食市场波动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2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2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贯彻落实《纲要》,达到预定的宏伟目标,应该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

  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

  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o9001、io9002、i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7.大力开展原粮及粮油食品的卫生检验,不断制订完善的卫生标准。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严峻的国际粮食形势,中央提出的立足国内、确保供给的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虽然,从目前中国粮食供求形势看,在中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产需基本稳定,粮食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保持粮食供需长期基本稳定的压力同样存在,粮食安全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粮食安全,这关乎国之根基,无数的事实证明,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研究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周密部署每一项计划,监督贯彻落实每一项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粮食危机中自给自足,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篇五: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粮食在人类的生存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近年来全球

  范围内的粮食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粮食安全对各个国家乃至全人类

  来说极其重要。本文针对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现状,分析了当前粮

  食增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如何确保粮食

  安全稳定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危机产量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始终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

  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从世界粮食的供给量来看,粮食的产

  量一直处于不断增加的状态。就整体而言,世界粮食的总供应量可

  以满足人类最低的消费限度,但是从局部来看,世界粮食产量的分

  布极其不均衡。发展中国家2007年的粮食产量为11.68亿吨,占

  当年世界粮食产量的55%,而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总人口约为

  55.56亿,占当年世界总人口的84%。粮食问题依然是威胁着发展

  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一)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回顾。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公元108-1911年,中国至少发生了1828

  次饥荒;民国时期饥荒频发,平均每年有300--700万人死于饥饿。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区大饥荒,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1942年中原大饥荒,1943年广东大饥荒,1946和1947南方大饥荒。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农业问题,中国的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是由于洪水泛滥和持续严重干旱,1959年-1961年,中国人民遭受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1962年以后粮食产量缓慢上升,此后由于极左路线的推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中国粮食增长停滞。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持续上升,1994—1998年中国连续五年丰收,1999—2003年由于种粮成本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粮食生产,粮食生产能力又提高,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285公斤,有效应对了全球粮食危机。

  (二)我国粮食安全制约因素。1、人口总量大,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凸显。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粮食需求绝对量过多,导致粮食短缺。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可用耕地面积有限,再加上我国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的面积增多,直接导致我国的耕地面积呈现一直减少的态势。2、种粮成本高,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种粮成本上升,而且农产品如果销售价格过低就会减少农民的收益,种粮效益明显偏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3、水资源匮乏,水旱灾害频发。我国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

  均衡给农业灌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对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威胁。

  4、环境污染严重,浪费粮食行为依然存在。我国过度强调工业化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国土荒漠化,草原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另外,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粮食供给比较充足的地方,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粮食安全来说也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控制人口扩张。只有严格控制人口扩张,才有可能解决由于人口数量过多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人地矛盾、人粮矛盾,保障粮食供需平衡。2、保护耕地。土地资源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起着基础和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大力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国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建设力度,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通畅的运输渠道,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粮食市场,适当调控粮食价格,同时加大种粮补贴力度,从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保护水资源。水源是农业用水的基础和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水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节水农业,有助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浪费。这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有利于增加粮食供应量。

  (二)健全国家和地方的粮食储备体系。一个健全的强有力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我国应对一些突发事件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问题,有利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还存在着规模过大成本过高且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央和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利益冲突。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保证健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行全球化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助于更好地调节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也有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生产更有效率的农产品,分解粮食安全的风险。我国可以通过拓宽自己的贸易渠道、转变贸易方式、建立粮食生产的国外基地等措施来实行这一全球化战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者: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参考文献:[1]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胡岳岷.中国未来粮食安全论.科学出版社,2006[3]龙方.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篇六: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关于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3篇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1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考核题目及要求:一、论文总要求及评分标准:

  1、在7个论文题目中任选一题。2、论文总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占总分5%〕。3、尽力以自己的语言完成论文的写作〔占总分20%〕。5、论文内容质量得分占总分的70%。二、论文题目:09中医1班级题目为如何解决食品平安问题09中医2班级题目为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辛亥革命精神附格式及打印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要求单独打印,样式见下页。3、字体全部用宋体。题目二号加粗〔主标题与次标题字号不作要求〕,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行距1.5倍。

  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形势与政策》11年秋期末论文论文题目〔2号宋体加粗,一般不超过20字〕班级:┅学号:┅姓名:┅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题目篇2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专题一:1.结合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谈你对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形势的理解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谈谈为什么必须牢牢抓住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3.结合课程内容,谈谈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4.结合课程内容,谈谈你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的理解专题二:1.论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双一流建设〞与强国之路3.我与中国崛起4.一流人才与家国情怀

  专题三:1.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以论文形式谈谈大学生

  该怎样践行两会精神

  2.请结合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的讲话精神,论述您对“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解。

  3.请结合2022年全国“两会〞课程学习内容,谈谈您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解。

  专题四:1、亚太地区战略形势及影响

  2、亚太地区平安形势和中美关系

  3、亚太地区形势变化及走势

  4、浅析亚太地区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开展战略进程

  5、亚太地区形势演变对中国周边海洋形势的影响及对策

  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也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军,理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凝聚力量

  党的以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论述,高度凝炼了我们党

  现阶段的奋斗纲领和目标,凝聚了党心、振奋了民心.他还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开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重要组成,应以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气魄与能力,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与使命.高校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的主阵地,应在向当代大学生阐释中国梦、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感知中国梦赋予的历史使命等方面主动作为.

  一、中国梦的历史渊源与时代内涵

  2022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阔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一)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记忆,是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拓展

  历史是照亮现实、照亮未来的镜子.纵观历史,中国经历了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如汉唐时期;也经历了衰落时期,如明朝中叶以后到清朝康熙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此后,经过无数仁人志士170多年的奋斗和努力,现在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可以说,中国梦是在中华民族的深沉记忆中孕育而生的,它生长的土壤是屈辱的、苦难的,因而也是动人心魄、撼人心魂的.

  就本质而言,实现中国梦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其根本都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都是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需要.作为当下中国社会的最强

  音,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最高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成果,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的新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一样,也同样面临我国如何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时代课题,需要解决当前改革开展建设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予以指导、引领实践.因此,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群众化拓展了新思维、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

  (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中国梦照亮了民族奋斗的进程,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在对新中国成立60余年不断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对鸦片战争后的170余年的开展历程进行梳理、对中华民族5000余年的悠久文明进行传承的根底上,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正确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梦以国家强劲开展为现实支撑,照亮了中华民族艰苦卓越的奋斗历程,因而是冲动人心、振奋人心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最正确途径,中国精神是内在灵魂,中国力量是动力源泉,这三者就是“中国梦〞梦想成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幸福的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依托、共同传承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的总和,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

  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促进中华民族开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中国力量是56个民族大团结、13亿中国人会聚而成的磅礴力量,是一股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因此,以中国梦这一目标导向为引领,必将谱写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篇章.

  (三)从未来角度分析,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开展的蓝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要求

  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幸福梦.党的明确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分别以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作为时间节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关键历史节点,说明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持续奋斗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底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梦想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凝结,是中华儿女共同期盼的缩影,描绘出国家开展壮大的宏伟蓝图,因而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要求科学统筹我国各项改革和建设,有力协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根底的相互促进,坚持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有机统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之间遥相照应,表达

  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下系统推进各项建设、改革、开展的内在要求.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应积极、主动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一)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决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与理性认同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根本国情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品德的锤炼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有机结合起来,做一个放眼世界、关心国家,志存高远、追求执着,信念坚决、胸襟宽广的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决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敢于担当的栋梁之材.

  (二)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强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勇于实践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中国梦既表达了国家意志,又表达了13亿中国人的愿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与本领是影响实现中国梦进程的直接因素之一.这就要求正处于学习黄金期的当代大学生应珍惜美好的大学时光,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比别人努力一点点,埋头苦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将自己培养成为根底扎实、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自己扬帆远航、搏击青春提供持久动力与能量.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掌握真才实学,增强本领技能,积极、主动在践行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积极、主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中、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担当重任,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中坚力量.

  (三)中国梦要求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造,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艰苦奋斗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争做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自强者、践行者

  中国梦是崭新的梦、远方的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发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当代大学生是富有朝气、活力、创造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造的先锋,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超越因循守旧的思维,冲破满足现状的藩篱,致力于解放思想、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根底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特别是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工程攻关的前沿,干事创业,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全社会的每个肌体、每个岗位都焕发出最大的创造活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用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具体实践中,坦然面对创新创造道路上的暗礁与险滩、

  挫折与失败、苦闷与烦恼,敢于啃硬骨头,甘于坐冷板凳,在立足本职的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三、以中国梦凝聚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高校推进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自身特点与优势出发,在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畅通主渠道上下功夫,积聚起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

  (一)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唱响主旋律,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中国梦表达了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大步前行的高昂旋律,是承载几代人夙愿、承继先人荣耀传统、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旗帜.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

  1.把握内涵实质.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把握好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内涵,把握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遵循,把握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的本质属性,把握好中国梦是对中国古代五千余年文明史的追忆、近代百余年屈辱史的反思、新中国开展改革史的回忆而得出的理性思考,把握好国家梦、民族梦、集体梦与个人梦之间的辩证关系,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挖掘中国梦的历史底蕴、阐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坚决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夯实思想根底,进一步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决心.

  2.做好结合文章.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与党的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有机融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机融合,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机融合,与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有机融合,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有机融合,与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良有机融合,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是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将实现中国梦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报效祖国的激情;深刻认识每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书写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谋实策、鼓实劲、办实事、出实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深刻认识圆梦的旅程中可能遇到巨大的阻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必须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持之以恒的韧劲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筑牢主阵地,着力激发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课堂教育教学是高校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高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推动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注重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珍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引导师生积极投身

  于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并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同时,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比方:“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方案,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行为上,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

  (三)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必须畅通主渠道,着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自觉

  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面向各层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政治任务.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的力量,要畅通由学校宣传教育、教师研究创新、学生学习展示等三个平台共同构成的主渠道,推进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把握唱响中国梦的主动权.

  3.构建学生学习展示平台.以网络为载体,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题网站,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开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以微博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

  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播速度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传播.以活动为载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那么,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筹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的良好精神风貌,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篇七: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若此时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那么由于种植粮食带来的收益低下劳动力会从收入低的地区流动到收入高的地区即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样农村中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单位劳动力耕种的土地数量增加可以弥补单位土地收益下降带来的损失而城市由于劳动力增加会降低城市劳动力工人的收入进而降低房价从而使得经济再次平衡减少城乡收入差距

  粮食安全与三农问题论文具体地讲,是由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的。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通过上下变动,来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举例而言,当某一行业产品供不应求时,产品价格将上升,这~行业利率润高于平均利润率。从而吸引其他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生产者之间展开竞争,促使这一产品的供给扩大,同时降低产品价格,最终使这一行业只能获得平均利润率。由此可见,价格机制要发挥作用,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的完善比不可少。生产要素是否能够自由流动决定了供求机制与竞争机制是否能够正常发挥作用。当存在要素流动壁垒,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就无法发挥作用,这一行业就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作用边界。市场失灵的原因总体上可分为四种情况: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当存在垄断和信息不对称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受到了限制,从而限制了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外部性则是指生产者的个人成本与收益比较和社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存在着差别。当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时,为正外部性,此时,若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则市场提供数量小于社会最优数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共物品不能纯由市场提供,须由政府提供。所谓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向额外消费者提供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能将其他人排斥在外。公共物品它既包括有

  形的公共物品,比如国防,又包括无形的公用物品,比如法律制度,自由、正义和公平等社会价值的提供。

  二.粮食安全、土地用途和三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1.粮食安全公共物品属性分析为正确解释粮食安全的本质属性,首先要区分粮食与粮食安全两个不同的概念。粮食作为个人消费品,从微观上看,消费者购买粮食消费,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此,不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农民生产粮食,出售粮食获得收入,从市场上购买其所需而获得发展。但是从宏观上看,粮食具有不同于一般私人物品的重要性质,对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粮食安全与粮食是两个相关、但本质上不同的概念。粮食安全,是指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当粮食供求危及公共安全时,粮食问题就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而公共安全与国家安全一样,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目前,WTO规则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而基于公共目的的粮食安全政策符合WTO国际规则,发达国家粮食政策演变显示了粮食政策向公共物品本质属性回归的趋势。因此,从全国范围来看,粮食安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既然粮食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提供。为了应对国际上日益紧张的粮食安全形势和国内持续减少的耕地面积态势,中国出台了一系列严格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主要还是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坚持以控制耕地数

  量的手段来保障总体的粮食安全。由于其他相关政策的不配套,比如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这种粮食安全的提供方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住房和粮食的均衡价格。

  2.耕地保护、房价与粮价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问资源是稀缺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有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一项资源使用时所放弃的其他使用方式的最大价值。由于中国粮食安全的提供与保障与土地供给或者耕地保护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耕地保护就必须研究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首先,土地作为一项自然资源,没有蕴含人类的劳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没有价值。但是土地具有价格,是虚拟价格,可以看做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即假设土地经某项开发以后,以后每年的纯收益为R,市场无风险利率为r,那么土地的价格应为V=R/r。假设土地主要用于两种用途:用于建房和用于耕地。假设一单位土地上建房子的每年的纯收益Rh,为每年房租减掉每年应该的折旧费用,假设建房子不耗费成本,那么Rh就是房租,房租与房屋的供给成反向关系,与建筑用地土地的供给Th成反向关系。此时,假设土地的使用极为n年,那么房价应该为=焉[I-I/(I+r)l/r,假设趋向无穷即为永久产权时,(墨,)==最()/,,蚕,敢,aR^(0,8《0同样的j重理,假设同样一块土地,假设种植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用于耕种粮食可每年获得收益为也,与耕地供给成反比,此时,耕地的价格为(也,~)---Ro/r=~o(rD/r,0/娓O,a0。如图所示,总的土地面积是一定

  的为T,假设土地的用途可以由所有者自由选择,那么,用于盖房子每年收房租的纯收益,一定等于用于耕种粮食获得纯收入,假设此时为用于建筑盖房用地供给量为zm.,用于耕种粮食的土地供给量为一,此时房价等于耕地价格,即z=T1)。假设此时国家为保持粮食安全,保持耕地的数量规模为T一2,此时房价大干耕地价格,为(墨)(Tz勉),通过扩大耕地规模,降低了种植粮食的收益,限制了建筑用地,减少了住房供给,提高了房价。若此时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那么,由于种植粮食带来的收益低下,劳动力会从收入低的地区流动到收入高的地区,即从农村流动到城市,这样农村中劳动力的数量减少,单位劳动力耕种的土地数量增加,可以弥补单位土地收益下降带来的损失,而城市由于劳动力增加,会降低城市劳动力工人的收入,进而降低房价,从而使得经济再次平衡,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是,改善粮食安全提供办法,即依然赋予土地所有者自由选择土地用途的权利,但通过提供粮食补贴的办法使得耕地面积保持在T-Th2。补贴的规模应使vh(Rh,Th2)=Va(Ra+,T-Th2)成立。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耕地规模的扩大降低了Ra,但是国家的补贴,使得种植粮食的年纯收益依然等于来自盖房的房租收益,因此,农民的收益不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不会拉开。当前,中国城乡分割二元结构,使得农民和市民之间存在着种种制度歧视,农民不能自由的流动,限制了劳动力供求及至发挥作用。其次,国家为保重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农民没有自由安排土地用途的权利。虽然国家给予粮食种植一定的补贴,但是房租远高于粮食种植收益,

  用于建筑用地的土地价格远远大于耕地价格,说明国家的粮食补贴远远不够。此时,粮食安全主要由农民提供。第三,种植粮食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农民以农民工方式流出,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最后,从财产收入差距来看,城市建筑用地的使用年前为70年,而农村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期限仅为3O年,从资本定价方式来看,后者的价格受到极大限制。而土地的保障作用,使得土地流转的速度大为下降,土地规模经济受到制约,效率不高,使城乡财产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受局限,不是合格的抵押品,农民收入低下,使得农村金融空心化,进一步恶化了农民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城乡差距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对策与建议1.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粮食安全的公共物品的属性。改变粮食安全主要有农民提供的格局,应由国家提供。改革和完善粮食价格补贴机制,主要通过粮食价格补贴达到提供粮食安全的目的。2.推动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逐步实现各项制度的城乡统一,逐步给予农民与市民相对等的权利,不以职业身份或地域等作为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歧视的标志,从而使劳动力转移和供给机制更好的发挥作用。3.完善土地使用权的相关制度。为不改变耕地的公有性质,可以将耕地所有权国有化,但土地使用权赋予农民。通过城乡福利制度的统

  一,给予农民土地退出权。为减少城乡财产收入差距,可以将农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全年限延长到7O年,即与城市住房使用权使用期限相同。

  上一篇:新三农建设解决三农问题论文下一篇:新农村三农问题论文

  

  

篇八: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乡村振兴要先行打赢食品安全开局战

  作者:胡跃高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6期

  胡跃高

  [摘要]我国乡村振兴主要有五项任务,分别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乡村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及国际农业安全任务。其中食品安全是排在第一位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打赢食品安全保卫战,才能迎接其他建设任务。这要求我们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要深刻认识与把握打赢食品安全开局战的意义,坚定必胜信念;自上而下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建设组织体系,实施两条线互动建设;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总体建设设计部,制定建设规划与滚动调整计划;建立村社合一的有机生产合作社与城社合一的有机消费合作社,实现城乡有序的良性互动;注意农业安全五项工程任务分兵布阵,为攻克主攻目标创造条件;激活农业科学技术与乡村教育体系;团结国内外积极力量,推动形成世界范围的乡村复兴的建设大潮;造就百千万计生态文明伟大时代的建设者。

  [关键词]乡村振兴;食品安全;开局战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一项战略工程和基础任务。乡村振兴战略任务艰巨,建设周期长,我们必须根据任务整体的逻辑结构,结合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分块与规划,一步一步走,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整体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乡村振兴五项战略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国家要下定决心,集中优势力量,务求先行打赢这一开局战。

  一、确保食品安全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战

  (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任务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任务共有五项:第一项,食品安全任务,即解决全体国民每个人、每顿饭的食物质量安全问题。第二项,粮食安全任务。解决全体国民饭碗里要能够装上粮食的问题。第三项,乡村社会安全任务。彻底化解乡村社会安全问题,恢复乡村社会生机,实现持久繁荣。第四项,生态环境安全任务。解决工业文明导致的水资源不足、土壤资源不足,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问题。第五项,国际农业安全任务。为解决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农业安全问题作贡献。五项任务中,第一、二项属于农业生产建设任务,第三项为乡村社会建设任务,第四项为地理系统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第五项任务则为国家系统之上的全球系统建设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完成全部五项任务,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和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完成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任务。[1]

  (二)食品安全问题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战略任务

  乡村振兴五项战略建设任务之间的结构关系,首先是台阶的关系。即食品安全任务是第一台阶。没有质量安全,一切数量安全最终将失去意义;粮食安全任务是第二台阶,其与第一台阶共同构成了人类食物安全基础,构成了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后的乡村社会安全任务是第三台阶,生态环境安全任务是第四台阶,国际农业安全任务则是第五台阶。认识乡村振兴五大建设任务间台阶关系的意义在于,我们必须在登上第一台阶情况下,才能去攀登更高一

  个台阶。现在有人试图超越第一、第二台阶,去直接解决乡村社会安全问题、或者是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再或者是全球农业安全问题,显然超越了时代能力,因而必然会遭遇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五项战略建设任务间还是整体内部彼此关联的关系。这是指粮食安全任务为食品安全任务的母系统,即人们不可能在没有一定粮食数量安全的前提下,能够单纯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同理,乡村社会系统是食物安全系统的母系统,人类社会不可能在乡村社会系统不安全情况下,用“无人系统”实现食物系统安全;进一步,乡村地理系统是乡村社会系统的母系统,没有乡村生态环境的安全,终究不能实现乡村社会系统安全;全球系统安全则是国家系统安全的前提,只有全球农业安全,一国农业才能最终实现安全。乡村振兴五项建设任务间一层一层的整体关联关系,意味着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农业安全问题的整体形势,没有整体意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将陷入长期困斗之中,造成大量无谓消耗,导致战略建设失败。

  乡村振兴五项任务间两种性质的逻辑关系,导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与长期性。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中只要稍有不慎,或者判断失误,就将陷入被动局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挽救,有的损失可能会留下永久遗憾。从这一意义上看,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者与五项建设任务两方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建设者只有始终保持清醒认识,才能处于主动地位,不断取得建设进展。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处在初期建设阶段,建设力量薄弱,认识能力与操作能力低。在这一阶段中我们要注意保持清醒认识,既明确全部五项战略建设任务的整体性,又要能够区分出食品安全任务的第一性,既要有整体筹谋,又要充分利用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食品安全关键点上集中相对优势力量,充足准备,毫不犹豫地先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举取得第一阶段决定性进展,进而为解决其余农业安全问题打牢基础。

  (三)有机合作社是打开农业安全问题铁锁的基本方式

  从国家层面看,未来农业发展道路必须能够同时有助于解决食品安全、粮食安全、乡村社会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国际农业安全问题,从而摆脱“摁倒葫芦起了瓢”式的上下起伏,或左右摇摆的被动局面。从近期农业道路探索与实践经验看,有机农业就是这样“一举五得”的道路。其理由为:第一,有机农产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二,用有机农业技术替代氮肥、农药、除草剂等常规现代农业技术,已证明在大部分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生产中,可取得与常规现代农业同样高的单位面积产量。相关增产技术仍在发展之中,依然存在增产潜力。有机农业可望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第三,近期有机农业以每年10%-20%增长率发展,消费者愿意为消费有机产品支付高出普通产品多倍的价格。从全局看,这是在增加乡村板块的经济权重,利于稳定与发展乡村社会经济基础,进而推进解决乡村社会安全问题。第四,有机农业使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不断创新完善的技术体系可望最终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第五,假如一地、一国能够解决上述农业安全问题,就将为其他地区与国家解决当地农业安全问题带来希望,从而为解决全球农业安全问题铺平道路。由此推断,有机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道路的第一特征。[2]

  

篇九: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谈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论文

  粮食安全攸关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中国粮食安全应牢固建立于基本自给基础上。改革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态势是:人口持续增长,播种面积波动下降,但单产较快波动上升使总产量得以保持升势,进而人均占有量在波动中保持了基本稳定。2020年前这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已确定2020年比2000年GDP再翻两番的奋斗目标,而实现此宏伟目标的基石之一是确保其间国家粮食基本安全。为此,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到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合理预测2020年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有助于找准实现未来粮食安全的切入点。然而,现有预测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相关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定性分析的粗略估算,且彼此差异较大。基于此,本文依据改革以来粮食安全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技术,对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做出较为系统的预测。

  一、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预测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预测方法。(1)指标选取。本文选取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总人口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反映粮食安全程度的五个变量。(2)数据来源。总人口数据来源于《2007年中国经济年鉴》,粮食总产量和粮食播种面积来源于《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而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系笔者据上述统计数据计算得到。(3)预测方法。为了简化起见,本文不考虑粮食进出口和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等因素。本文采用OLS回归法定量预测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其具体步骤:首先,依据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和总人口的1978—2006年历史数据,分别以时间为自变量对它们进行OLS回归处理,并检验模拟的线性方程的拟合优度;其次,在四个回归方程均具有较好拟合优度基础上,分别对这四个变量作外推式预测,得出2007--2020年间各变量的年度直接预测量;再次,求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的预测量之积,得到粮食总产量的间接预测量,将粮食总产量的间接预测量与直接预测量作比较,据稳健原则选取其中较小者为粮食总产量的预测数据;最后,用粮食总产量预测量除以总人口预测量,得出入均粮食占有量的预测数据。数据处理采用Eviews6.0和Excel2003软件。

  1

  2.预测过程及结果分析依据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和总人口的1978—2006实际数据,运用OLS法,分别估计出它们对于时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表1)。观察这四个回归方程各自的确定系数及调整的确定系数,发现它们均具有较好的或优良的拟合优度,可用于预测各自的未来量。依据表1各回归方程,分别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和总人口进行外推式预测,得到它们的2007—2020年预测量;再据2007—2020年粮食总产量和总人口的预测数据,可计算出此间的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表2)。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基本安全水平应大致为365公斤—370公斤。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预测量与该粮食基本安全水平作比较,发现2007—2020年间入均粮食预测占有量均略高于该粮食基本安全水平,说明2020年前中国粮食基本安全是有保障的。虽然2007年与2008年是本研究的未来年度,但就目前而言,它们已是历史年度;这就为检验本文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契机。《2008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7年粮食总产量为50160.3万吨,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粮食总产量为52850万吨,而2007年和2008年年末实际总人口分别为132129万人和132802万人,即2007年和2008年实际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约为379.6公斤和397.9公斤,分别超过各自预测量约2公斤和20公斤。这表明本文所预测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不仅可以满足未来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而且其预测水平基本符合实际且稳健可靠,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二、2020年以前中国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实现上述未来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须妥善处理四方面影响因素:(1)人口因素。应继续执行严厉的生育政策,保持低生育水平。近来学术界出现了针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杂音”,即认为若继续执行严格的人口政策,中国未来将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过快上升并危及经济发展后劲等不利局面。其实,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因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大国情与最大矛盾始终是人口过多、资源紧张,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早已接近极限,这是威胁社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在诱因。至于几十年后的问题,现在不宜过于“深谋远虑”,应依据未来的具体情形由后代们去历史地予以解答;况且,未来随着科技

  2

  进步,劳动力需求将呈降势。因此,未来中国人口即便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也不足为虑。(2)耕地因素。耕地是最基本的粮食生产要素,改革以来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稳中微升之势,而粮食播种面积呈波动下降态势。其实,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增收的经济效益导向与粮食生产的社会效益功能之间矛盾尖锐化的表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须最严格地保护耕地,并有效协调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争地矛盾。中国既要切实硬化基本农田保护,又应着力改良耕地,做到既确保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又要持续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只有切实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才可能为确保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耕地资源基础。(3)农业基础设施因素。改革以来中国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旱灾、涝灾是中国最频发且影响粮食生产最重的两大自然灾害。这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局面,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同时,要在“人增地减”双重压力下谋求未来中国粮食基本安全,就须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持续提高单产。因此,必须尽早确立农业水利基建优先发展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尽快建立健全中国特色农业投入保障制度。(4)制度因素。在农业生产发展上,应确立“制度重于技术”理念,着力开展农业经营制度创新,注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稳步提升。应优先进行农地利用制度、农村金融体制、财政支农体制等相关农业制度的实质性创新,以达到激发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积极性,活化涉农资源,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维目标。应加快农地利用制度创新改革,设法实现在粮食生产用途上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应给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激励农民增加对耕地的投入,鼓励农民有偿流转土地,渐进地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资金是农业经济的血液,粮食生产离不开灵活、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服务,须切实扭转农村资金外流局面,实事求是地谋划农村金融改革,建立以合作金融为主体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以促进农村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改革以来财政支农能力低下且已积重难返,其主要原因不在于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不足,而在于财政支农效率长期低下,加快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已刻不容缓。

  

推荐访问: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形势与政策论文 振兴 乡村 粮食安全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zhenxingxiangzhen/1286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