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17篇

时间:2022-11-21 13:00:10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17篇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以公示语为例65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6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7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68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17篇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以公示语为例65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6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7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68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17篇,供大家参考。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17篇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以公示语为例65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6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7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68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69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70studygeorgebernardshawssocialproblemplays71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72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73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74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75superficialanalysisreligiousconsciousnessjaneeyre76englishcolorterms77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78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79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80unavoidabletragedycasestudydurbervilles81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82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83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84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85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86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87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88浅析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以北纬四十二度为例89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90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91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92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3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94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95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96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97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98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99translationstrategiestwopartallegoricalsayings100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1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02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103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4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105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6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107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08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109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10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11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112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2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3OntheManifoldFunctionsoftheSceneofPartiesinTheGreatGatsby4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5SymbolicMeaningsofBabelinTheDogsofBabel6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7《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8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9AContrastiveStudyonLanguageFeaturesofChineseandEnglishProverbs10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95803564011TheComparisonofTableManners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12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13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14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5OscarWilde’sAestheticismonThePictureofDorianGray16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7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TheNarrativeStrategyofWutheringHeights19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20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122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23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24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25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26AnAnalysisofCharacterizationofO-laninTheGoodEarth27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28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29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30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31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32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33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34《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35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36《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37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38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39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40ThePioneerofRomanticism----ThePoemsofWilliamWordsworth41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42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3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44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45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4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47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48OntheC-ETranslationofPublicSigns49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50TextCohesioninEnglishBusinessContracts51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52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53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54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55TheGothicBeautyandSpiritualEssenceofAllanPoe’sShortStories56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57《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58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59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60AnAnalysisofJaneEyre’sContradictoryCharacter61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62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63AnAnalysisofImprisonmentandLiberationinGreatExpectations64“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65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6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7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68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69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70StudyofThemesofGeorgeBernardShaw’sSocialProblemPlays71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72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73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74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75ASuperficialAnalysisofReligiousConsciousnessofJaneEyre76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77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78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79《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80UnavoidableTragedy–ACaseStudyofTessofthed’Urbervilles81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82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83《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84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85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86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87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88浅析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以《北纬四十二度》为例89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90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91“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92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3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94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95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96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97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98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99TranslationStrategiesofTwo-partAllegoricalSayings100《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1《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02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103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4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105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6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107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08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109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10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11《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112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13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14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115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116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117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18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119TheAnalysisofDaisyinTheGreatGatsby120PsychoanalyticalStudyofKateChopin’sTheAwakening121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22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123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24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125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26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27《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128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29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30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31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32《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133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134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35《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力量分析136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37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8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139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40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41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42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143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44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145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146OnMovieTitleTranslationfromSkoposTheoryPerspective147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48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49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150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151《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152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153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54《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155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156《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157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158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词汇差异159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60《蝇王》中的象征161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162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163AResearchonVocabularyLearningStrategiesEmployedbyNon-EnglishMajorsintheCALLEnvironment164《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65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66WomenintheRoaringTwenties–AComparativeStudyofFemaleCharactersinTheGreatGatsbyandTheSunAlsoRises167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68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169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170TheComparisonoftheChineseSpringFestivalwiththeWesternChristmasDay171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72AComparisonofValuesbetweenChinaandtheWest173《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74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75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176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跨文化解读177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178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79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80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181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82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83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184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185AnApplicationofSchemaTheoryinInterpreting186外宣翻译中的错误分析187《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188HowChineseCultureAffectstheTranslationoftheTermsOfMartialArts189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90《飘》的成长主题解读191OnC-ETranslationofCompanyProfilesfromthePerspectiveof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192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193194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95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风格传译策略研究196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97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198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99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00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5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开展全面且详细的探究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目录

  引言................................................................5

  一、作者和小说概论................................................5

  (一)作者和小说的意义...........................................5(二)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5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6

  (一)霍尔顿的积极性格...........................................6(二)霍尔顿的消极性格...........................................7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8

  (一)社会因素...................................................8(二)教育因素...................................................8(三)对现代的启迪...............................................9结论.................................................................9参考文献............................................................10

  

  提纲《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霍尔顿是塞林格著名的文学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小主人公,也是当时美国年轻人的代表人物。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霍尔顿的个性特征。将从霍尔顿矛盾性格对立的角度,对他的两方面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包括其个性中的反叛性以及其坚守纯真,追求幸福的崇高愿望。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期能探索其性格形成的根源。关键词:霍尔顿;人物形象;性格

  引言

  一、作者和小说概论

  1.1作者和小说的意义1.2小说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

  2.1霍尔顿的积极性格2.2霍尔顿的消极性格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

  3.1社会因素3.2教育因素3.3对现代的启迪四、结论五、参考文献[1]塞林格.[美国作家]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9.[2]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英美文学研究丛论,2(2000):196-209.

  

  前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从这部世界知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复杂且矛盾的独特性格的主人公。显然,上述塑造人物的方式并不是塞林格独创的,最早在上世纪初期,海明威等一些作家在创作有关战争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作品时,此类小说的着手点就是叙述战争对青少年产生的伤害。和海明威等人的作品不同的是,即便《麦田里的守望者》也重点叙述战争对青少年的现实影响,但其更加关注主人公性格中叛逆和反抗精神的叙述,本文主要基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复杂性格开展全面且详细的探究,同时探究主人公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成因,从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来解读,以及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霍尔顿·考尔菲德和小说概况

  (一)作者和小说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了这部小说,并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它对美国社会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青少年中很受欢迎,它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评论家认为这是最好的“启蒙小说”。评论家们认为这部小说与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些相通之处,《麦田里的守望者》此书出版后,对这类小说的创作产生了直接影响。“我只是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它的象征意象,代表了小说的全部意义。《麦田里的守望者》一发表出来,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塞林格闻名于各国,但是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得以证明它是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它,“甚至影响了数代美国青年”[1]。

  (二)霍尔顿·考尔菲德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名中学生,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6岁的霍尔顿不喜欢在学校读书,三次被学校开除,他淘气,叛逆,但他确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的家境富裕,但他并不骄傲炫耀存在优越感,反之,他乐于助人。从小说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霍尔顿身上不只有丑恶的元素,此外也有对抗社会,寻求美好生活的但单纯的一面。表面上霍尔顿玩世不恭,特立独行,不愁衣食,然而他却保持善良、

  [1]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

  纯洁的心。他宠爱妹妹,在见妹妹的时候霍尔顿说:"我只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想像着自身在麦田中,数不胜数的孩子在游戏,四周除了他没有任何大人。他就站在麦田边上的悬崖旁眺望,看哪个孩子朝悬崖奔来就抓住他,不让受伤。"这是他的憧憬,也是单纯心灵的直接呈现,他想要孩子幸福的生活,不受伤害,永远愉快的奔跑,麦田就好似物质世界,他希望生活在满含物质主义精神世界的孩子不会迷失初心,不会走到悬崖。霍尔顿非常清楚的知道自身所处世界的本质。因此他讨厌所有,由于厌恶,位于青春期的他就越来越特立独行,只有如此才尅表现出自身的反抗。

  霍尔顿甚至看不惯周围遇到的所有事情,他想要离开这虚伪的世界,到不曾去到的地方装聋作哑的生活,然而真的要去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现实。因此他非常的矛盾:他这一生最烦电影,然而在无聊的日子里他也只能看电影院打发时间;他很讨厌没有爱情的性关系,虽说讨厌但是却在糊涂之下叫来妓女;他厌恶虚假庸俗的女朋友萨丽,然而却沉浸在她的美色之中无法自拔,依然和她亲热。所以,他虽然无法忍受四周发生的一切,然而却无法离开当前的生活,只能通过不符合现实的幻想来麻痹自我,最终依旧要被现实磨灭棱角,对社会妥协,无法叛逆,这就是作家塞林格与他塑造的人物霍尔顿的悲情之处[2]。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

  (一)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1.追求纯真理想

  由于霍尔顿与丑陋的世界作斗争,他对社会的腐败和虚伪感到失望。他渴望进入真正的伊甸园,在那里他可以生活的纯洁而诚实。霍尔顿理想的伊甸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纯洁而天真的地方。他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邪恶和残酷的东西。因此,他宁愿把自己与被仇恨的世界和人民隔离开来。对他来说,和孩子在一起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对童年的梦想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孩子们的世界像水晶一样清澈,这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到处都能找到温暖。霍尔顿保持理想,他觉得伊甸园应该保护儿童不受干扰,使他们能够保持人的纯洁和真实的本性。理想的伊甸园使霍尔顿成为保护儿童良好天性的保护者。在霍尔顿的心目中,值得他做的一件事就是尽他所能保护孩子们不受影响,并尽力维护他们的天真无邪。他最大的愿望是捍卫纯洁和儿童。他认为,人在长大成人之前是幼稚和纯洁的。

  2.善良温暖

  [2]李侦.“反英雄”经典形象与现实社会的碰撞――《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霍尔顿虽然是一个淘气、叛逆的孩子,但是他身上仍然不缺失善良的品质,他乐于助人,虽然他的父母并不喜欢他,他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但是,霍尔顿依然十分的尊敬与喜爱自己的父母。他渴望他的人生充满意义。霍尔顿的观点认为:“一个孩子的所有不愉快的特征都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接触了成人世界。他希望孩子们能保持纯洁,永远不要涉足成人世界”。[9]因此,霍尔顿更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他就能从悬崖边上拯救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霍尔顿有着追求博爱和精神的崇高梦想。他虽然是社会的叛变者,但重要的是,他尽力保护纯洁儿童远离邪恶的成人世界。毫无疑问,霍尔顿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得到最大的赞扬。因为孩子们拥有的纯洁是人类最高贵的天性之一[3]。他的事业保护了孩子最纯真的天性。

  (二)、消极逃避的性格特点

  1.叛逆反抗

  在小说的

  他试图逃离这个世界,为了逃避,霍尔顿决定离开从小居住的地方,他的四周都是虚伪的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霍尔顿并未奋起抗争,而是通过消极的方式回避这一切,这就是他性格中的软弱性。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之后,霍尔顿想到了自杀,他想彻底的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虚伪的世界,他已经失去了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勇气,也没有应对挫折的信心与勇气,这正是霍尔顿性格之中最大的缺陷。

  3.愤世嫉俗

  虽然霍尔顿的出身很好,但是,他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并不好,他的家庭能够给予他的关爱也仅仅是金钱,因此就造成霍尔顿养成了相对怪异的个性,他缺少沟通,即便自己被学校开除,他也无法和父母进行沟通,他觉得,假如让父母知道自己已经被开除,肯定会杀了自己,因此他要远离父母,霍尔顿开始躲避。在学校中,霍尔顿不喜欢学习,他讨厌学校的所有事务,厌恶虚假做作的校长,他甚至没有一个好朋友,他觉得其他人都是虚假的,他想要离开世界,想要远离所有不真实的小人。

  从霍尔顿的故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和知道他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年轻人,造成他这种性格的重要根源就是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同性恋者,他逐渐了解到很多看起来有道德的人,其实本质上都是伪善的小人,逐渐的,霍尔顿开始否定生活的世界,他觉得世界随处是谎言与伪善。最终,霍尔顿终于明白到自己渴望和平和孤独。

  三、霍尔顿性格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论述不清楚修改完毕

  当时美国在二战中趁机敛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较快,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但是此时,大部分民众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枯燥。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坚持杜鲁门主义与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内也开始压制进步力量,核战争的阴影依一直影响所有人的心灵,但是民众依旧要粉饰太平,看似平静的生活下面,却是浑浑噩噩的生活;虽然也有人不甘于庸俗,不想虚伪的生活,甚至想反抗,但是却依旧缺少理想,无法寻找到走向光明的道路。此时就开始出现年轻人通过消极方式反抗现实。而笔下的主人公是一个代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霍尔顿性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都丧失了本身应该具备的归属感,整个社会充满了物质主义,崇尚金钱。社会环境造成大众担负较大的负担,在霍尔顿少年时期,他承受一定的压力,无法享受到天真浪漫的生活,却过早的了解到人世间的丑陋,这给他的成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成长并不顺利。霍尔顿对成人世界充满了厌恶和蔑视。他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他愤世嫉

  

  俗,讽刺,喜欢撒谎,取笑,甚至侮辱别人。异化的社会环境对当时此类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导致他们的精神和灵魂都受到了相应的损害。

  (二)教育因素

  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所以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人们的灵魂与精神也开始慢慢的腐败,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学校,也开始渐渐成为资本主义宣传伪善作风与物质主义的重要场所,霍尔顿所就读的学校就是一个典型实例。霍尔顿就读的学校在教育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照这样来说应该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相反,却有很多不健康的社会趋势。霍尔顿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伪君子”。阅读书籍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在社会中取得进步”。学生们所做的是“谈论女人、酒精和性”。显然,这样的学校并不是霍尔顿理想中的地方。他不但看不起那些伪君子,还讨厌那些跟着他们的同学,带着一种排斥心理,更使他融入不进周围的环境。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反叛性格。虽然教师对学生始终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教诲,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抹杀了一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并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出,当时的教育因为受到资本主义的影响,已经完全的变质。

  (三)对现代的启迪修改完毕

  从个人方面来分析,霍尔顿与很多进步青年人是一样的,因为他也进行了反抗,但是他的反抗并不彻底,他的反抗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因此,他是很难得到精神上的解脱。霍尔顿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抵抗和叛逆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社会在对学生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健全性格和人格的培养。我们不能被私欲所引诱,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需要维持初心,要了解自身想成为怎样的人,之后付诸行动,即便有些行动无法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支持,自己也需要朝着目标勇敢前行。不能被他人思想所影响,面对他人的意见,我们也需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建议,只有如此,才可以成为真正你想做的人。

  五、结论

  在小说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狡猾、叛逆、自我意识很强的青少年,他从外部社会中发现了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在小说中,霍尔顿对现实社会的反抗,站在相反的立场上,以对抗谎言和淫秽。他厌倦了,甚至对堕落和欺诈感到沮丧。在对成人社会已经建立的生命价值进行反抗的过程中,他认识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年轻人,他热爱并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有一种敏感。与此同时,他是一

  

  个青少年,在童年和成年时期连接着这些孩子。因此,他表现出了天真、真诚和诚实。在他的心里,童年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更重要的是,他渴望进入一个真正的伊甸园,让所有人都能追求纯真和真实的生活。他的愿望是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毫无疑问,这对他来说是一项特殊的崇高的工作。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被设计成是对社会的反叛,同时也是一个追梦者形象。

  总而言之,通过将霍尔顿·考尔菲德对社会的感受描绘出来,作者形象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霍尔顿是美国典型的青少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的特殊形象让人们对他们的生活和社会有了深刻的思考。

  参考文献

  [1]Geismar,Maxwell.AmericanModerns:FromRebelliontoConformity.NewYork:HillandWang,1998.[2]Hassan,Ihab.RadicalInnocence:StudiesintheContemporaryNovel.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1997.[3]Salinger,J.D..TheCatcherintheRye.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edition),1951.[4]PeterShaw.NewEssaysonTheCatcherintheRye.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5]塞汉.“霍尔顿—美国文学中又一个哈克·贝里·费恩似的人物”.内蒙古大学学报,6(2000):167-169.[6]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7]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6.[8]孔秋梅.“以爱唤爱—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的心态转变”.齐齐哈尔大学学报,9(2001):71-72.[9]钱满素.美国当代小说家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塞林格.[美国作家]著,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8.9.[11]尚晓进.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英美文学研究丛论,2(2000):196-209.[12]施咸荣.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国外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评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9[13]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学术交流,2006

  反叛方式及缘由[J].江西社会科学.2011(05)

  

  

  

篇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当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把他小时候很好的异性玩伴当成排解寂寞空虚的工具时很少出手的他竟然和实力有点悬殊的对方大打出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性格分析

  作者:任娟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是美国当代小说家。《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其代表作,尽管还有其它作品但是影响力都不足这部长篇小说。本文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及其成因,之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更好的走进和理解小说主人公,也给同样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以启迪。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性格分析启迪

  引言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城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本书颇具特色,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口吻讲述自己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市游荡了一天两夜的经历。在语言的运用上,本书独创一格,使用了大量的俚语和口语,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虽然之后还有一系列的作品,但都没有超越这部长篇小说。本文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

  小说主人公性格分析

  善良且富有同情心:霍尔顿是位十六岁的高中生,他虽生于中上阶级的家庭但是懂得为他人着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事例。第一:他在历史期末考试试卷上为了不让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因为给他不及格而难过,写了一段话:虽然您讲课讲得极好,我却对他们不怎么感兴趣。您尽管可以不让我及格,反正我除了英文一门外,哪门功课也不能及格。极敬爱您的学生霍尔顿敬上。第二:当他看到如花似玉的姑娘沦落为妓女时,心情非常沮丧。他说:“我们只是聊聊天,但是我还是会照样付你钱”第三:在自己身上没有多少钱时,见到两位修女后还是毅然决然的捐了十块钱,在两位修女走后还后悔当初应该多捐点;第四:当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把他小时候很好的异性玩伴当成排解寂寞空虚的工具时,很少出手的他,竟然和实力有点悬殊的对方大打出手。第五:他想像有几千几万个小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他就站在悬崖边,他的职务就是守望,防止他们掉下悬崖边。

  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看不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他想找个人可以连聊聊天,但都聊不到一起。以下是几个事例:第一:在他刚住宾馆的第一天晚上,他看到对面有很多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服装:长筒丝袜、高跟皮鞋、奶罩、腰身极小的黑色晚礼服,随后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像女人那样迈着极小的步子,一边还抽烟照镜子;一对男女在用嘴彼此喷水。他觉得这些都是怪人,太不可思议了。第二:潘西中学,一到星期六晚上,学校里都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不让学生吃同样的菜:有牛排,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星期天总有不少学生家长来校,这样在父母问昨晚吃了什么的时候,可以回答:牛排。第三:根本没见过电影明星加莱库柏的马蒂对她的俩个朋友说自己只是隐约见了他一眼。他觉得很可笑。第四:他跟萨丽说:“咱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们的钱用完为止。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美好的生活!”他看不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文中多次出现“假模假式”这个词,他觉得一切都太虚伪。他通过说脏活:混账、他妈的,反戴鸭舌帽来宣泄他的不满。以至于想过一个人生活,有了避世、逃避现实的想法。

  孤独:他看不惯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想跟人诉说却没有合适的诉说对象,没有人懂他。以下是一些他孤独的原因及表现:原因:第一:他较为信任、有好感的两位老师:斯宾塞先生和安多里尼先生也不理解他。斯宾塞先生对他说:“人生的确市场球赛,孩子。人生的确是场大家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球赛”安多里尼先生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在安多里尼先生家睡觉时,先生在半夜抚摸他的脑袋,不得不让他怀疑先生是同性恋者,他在半夜落荒而逃。第二:他身边的同学都是些虚伪的人,跟他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第三:长期在校居住,与父母交流较少。表现:第一:他身边那么多同学但是他却非常想念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一直保留着艾里的垒球手套,在他帮斯特拉德莱塔写作文的时候,他写了:老艾里的垒球手套。他最想与他的妹妹菲苾谈话,因为他觉得他们是最纯洁的也是最懂他的人。第二:由于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他不得不去酒吧四处搭讪,跟一些陌生人随便聊天。他也约一些以前较为好一点的朋友出来见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根本聊不到一起。

  综上所述,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孤独的青少年。因为他正处于由少年步入成年的阶段,他看到了成人世界太多的不堪和虚伪。他想当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悬崖是一个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分界线,他不想让单纯无邪的儿童被污染,他想保护儿童。

  参考文献:

  [1]高瑛.霍尔顿形象解读[D].南昌大学,2006.

  [2]韩阳.《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性格特征分析[J].文学评论.外国文学,2014(1).

  [3]石冠峰.从目的论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两个中译本[D].中北大学,2014:9-11.

  [4]孙珊.《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悲剧成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四: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形象分析《麦田的守望者》是美国以“遁世”而闻名的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美国文学中的两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透过霍尔顿反常行为的表象,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患“神经官能症”的深层原因是自我调节的失衡导致其三重人格结构的矛盾与不平衡。

  十六岁的霍尔顿・考尔菲德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就读于一所预科学校。试图逃离虚伪、冷漠的成人世界,寻求自我的出路,然而这一段流浪的经理却成为一段觅食自我的旅程。他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渴望人性的纯真却未果,于是他苦闷、彷徨、失意、放纵自己,最终精神崩溃,身患“神经官能症”被送进一家精神病院。该小说就是他在精神病院对精神病医生追述自己四十多个小时的所见、所为与所思。依据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中的三重人格理论,

  当本我、

  自我和超我失去平衡,自我无力调节本我和超我

  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和人格异

  常。那为什么在霍尔顿的身上自我的调节作用失

  衡了呢?我认为是两个方面的原因:被畸形压抑

  的本我的强大力量冲破了自我调节的防线;现实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导致超我的迷失。

  首先是由于本我被畸形压抑,没有得到适

  当发泄导致广阔强大的本我力量冲击垮了自我的

  调节防线。“本我是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同时又

  是毁灭个人存在的潜伏力量;它在人的心理开始

  活动前,是一种积极推进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但

  人的心理一旦发动起来,如果任本我继续住在,

  人的心理就势必使整个机体陷入重重困难,甚至

  导致自我毁灭。”霍尔顿自身的本我力量在他身

  上不断聚集,但是却被畸形地压抑,找不到发泄

  的出路,最终导致他精神崩溃。本我的主要组成

  力量是情欲,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俄狄浦

  斯情结”,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发

  

  

篇五: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欧阳文创编

  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性格分析

  时间:2021.03.12

  创作:欧阳文

  摘要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

  他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的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

  考尔菲德叛逆的形象。这部小说,通过霍尔顿向我们叙述

  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及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匮乏之间

  的矛盾。这一形象在霍尔顿身上尤为明显。本文从四部分写

  霍尔顿的性格和造成的社会原因以及对现当代我们的启示。

  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厌恶现实世界的虚伪,并设法逃离,但

  是由于自身性格的原因而失败以至于最后精神的崩溃。这是

  那个时代的悲剧,在特定的国家和特定的时期中的悲剧。故

  事的结尾写了主人公想要作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那

  些纯真的孩子免受现实的摧毁。

  关键词反英雄懦弱善良

  目录

  摘要

  一.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

  (一)主人公的颓废、懦弱

  (二)主人公的善良

  (三)人物性格总结

  欧阳文创编

  欧阳文创编

  二.社会原因三对现当代的启示一.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他具有反英雄形象,具有着懦弱、善良的色彩。(一)霍尔顿的颓废、懦弱

  霍尔顿菲尔德经常带着他钟爱的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都烦透了,三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为在五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而被校方开除。但他一点也不难受,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很让他看不惯的。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无聊至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这些都写了霍尔顿的颓废。被学校开除,叫妓女,去酒吧等都颓废。在学校离开时,被同学打,后来被妓女和电梯工打,他不敢去反抗,

  欧阳文创编

  欧阳文创编

  去斗争,这体现了他的懦弱。(二)霍尔顿的善良、淳朴

  当霍尔顿遇见两个修女,他觉得她们看起来特别的寒酸,但又特别的善良时,他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捐了10块钱给了两位修女。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他给两个修女捐钱,为妹妹而放弃了去西部谋生的决定。这都体现了他的善良与淳朴。

  (四)人物性格的总结霍尔顿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了自己有着的苦闷和理想。他想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在悬崖边。他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他就把他们捉住。他

  欧阳文创编

  欧阳文创编

  内心向往纯真,淳朴的世界,可是现实确实虚伪的,不让他实现。当他的内心世界的想法不能实现时,他选择了颓废,玩世不恭,对一切都看不惯。他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他有着崇高而又美好的理想,可因为现实的虚伪,内心的懦弱,而不得不最后的放弃,导致崩溃。二.社会原因的分析

  当时是处于二战后的美国,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空虚。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每个人的心灵,有些人粉饰太平,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另有些人看不惯庸俗、虚伪的世道,想要反抗,却又缺乏光辉的理想,找不到一条光明的出路。因此美国有的当代史家把美国的五十年代称为“静寂的五十年代”或“怯懦的五十年代”。

  有些青年人以消极的方式(主要通过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反抗,史家称他们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本书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人物如本书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实际上也是垮掉分子的

  欧阳文创编

  欧阳文创编

  代表,但垮得还不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如霍尔顿尚想探

  索和追求理想(包括爱情理想),因此他向往东方哲学,

  提出长大成人后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三.对现当代青年的启示

  如今,经济快速的发展,可是除了物质生活外还需要精

  神生活。精神生活跟不上物质生活的脚步,精神的匮乏会导

  致内心的空虚。所以,现如今的我们应该多多充实我们的精

  神生活,多多的看书。少玩手机,不用说现在的青少年每天

  离不开手机,连两三岁的孩子都用ipad,玩手机,玩游

  戏。,,,,,,,,

  时间:2021.03.12

  创作:欧阳文

  欧阳文创编

  

  

篇六: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站专年姓学

  点:业:

  上海

  英语春

  级:10

  名:史译号:z10100004025

  指导老师:张琳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孺弱,正直,善良,叛逆

  目录

  引言..........................................................................................................................................................1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

  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2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错误!未定义书签。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5

  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52、错误的教育导向...............................................................................................................................6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7

  结束语.....................................................................................................................................................7参考文献...............................................................................................................................................8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他不被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理解,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他都没有过多的反抗,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很弱小,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中子弹死掉,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抗。另外,小说中几处提到霍尔顿想打电话给琴,却迟迟没有行动。他无法与琴谈话,因为在他心中,琴是个纯真,完美的女子,是他很在乎的人。而他很气愤琴有可能已经被斯德阿拉特带坏了,他不愿听到,看到这一点,而由于他懦弱和逃避现实的性格,他并没有选择面对和解决这一切,只是把所有的怨气都积压在心头。他甚至经常在不开心时戴上颇具象征意义的红色猎人帽。它的外观独特,强调了霍尔顿强烈的个性和他不愿接触社会的性格。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个性在霍尔顿玩抚他的红色猎人帽时得以继续。当阿克莱打断了他的阅读而质问他有关丢失的击剑器材时,他非常恼怒,并用帽子盖住了脸。他假装双目失明,大声呼唤着母亲,请她伸出救援之手。可以看到,霍尔顿已被套住,并陷入他自己假想的游戏当中。读书的时候,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算是强调了他的个性。因此,那顶帽子也就变成了他在阅读时所走进的幻想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暗示着他个人对友谊的“追猎”和寻找。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也可以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那顶猎人帽代表了他对生活中的许多令人不快的方面的消极抵抗和逃避。更进一步说,它同时象征了他对生活的求索和生活对他的纠缠。霍尔顿是在同学们排斥他的时候把帽子买

  下的;并且,每当他想避开不愉快的事情时都会把他戴上。霍尔顿并不在乎戴上帽子后别人怎么看待他,他认为别人都是些伪君子。小说高潮,当霍尔顿屡屡受挫,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他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逃到西部,过着隐居的生活。

  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他总是以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4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其实,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我周围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他不屑于“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更看不惯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另外,他的口头表达课不及格,是因为他违反了“口头表达”不能离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因为他喜欢离题。“离题了倒更有趣。”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发现,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上来:“不过我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一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事情。”在他看来,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查.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理查很容易紧张,有一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班上同学不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反而还都冲着他喊“离题了!”。霍尔顿对亲情的话题很感兴趣:“只要是有人跟你谈起他舅舅,这就很有意思。”很明显,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尔顿感到十分失望,他无法接受。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通常,10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自我矛盾的状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只是他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的,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而霍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他“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因为“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错误哲学的受害者,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而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在

  他看来,一种慈善行为只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楼上而将永远流传,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因此,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那慈善举动的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使之降低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霍尔顿对同学詹姆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被同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只是被开除出学校。而他摔死后,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进他,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漠,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的正直,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不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力,这也是他痛苦,逃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尔顿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一点也不势力,非常同情和乐意帮助弱者,把对人的关心永远放在第一位。例如,他移动自己的高档手提箱好让同学不产生自卑感;另外,当他和修女一起吃早餐时,他说自己感到沮丧因为讨厌自己吃者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在他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捐了十块钱给,她们走后霍尔顿觉得很忐忑不安,后悔只捐了十块钱给她们。他说,“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让你难过得要命。”在霍尔顿看来,钱是对真爱的阻碍。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遥远,古朴和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时,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变化,或者说是易变性,是一种客观事实。生活在继续,霍尔顿却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别去动它们,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的事。”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自然,稳固不变的东西。当妹妹骑木马时,霍尔顿很喜欢那里的音乐:“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它们奏来奏去总是那几个老曲子。”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它象征着童年的纯真。霍尔盾让妹妹骑木马,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响。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弟艾里,

  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他经常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他还关爱一切自然,弱小的生命,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隐含着他对无辜的,成长中的生命的担忧,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当他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霍尔顿想拯救他们。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他周围的人都已长大成熟,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并想竭力的阻止这种过程甚至想逆转它,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加上他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值得一提的是,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发现了墙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了。分析起来,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金圈儿,菲必也一样,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可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好的。”这时,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守望者”不现实。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要变质的终究还是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妹妹菲必的纯真和弟弟艾里的完美成为了霍尔顿心中的标榜,在他心中,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而家庭的不温暖,老师和同学的势力和不理解则使他感到绝望。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对爱的渴望和生活中缺乏爱的现实使得他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霍尔顿对生活的失控使得他选择逃避。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充当着一个非常可怜的角色,无法融入社会。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

  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义信条,这令霍尔顿感到非常困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他之所以孤独,消极,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象大部分人那样卑贱的活着,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他也无法好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但要真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无主见的女友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想用消极的方式来逃避矛盾和痛苦,而一切想法的落空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崩溃。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众所周知,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美国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更大的精神打击。

  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之所以如此困难,在霍尔顿看来主要是因为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拜物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他直觉地意识到虚伪的无处不在,“假模假式”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语言里,他本能地反对“假模假式”的一切,鄙视这个受物欲控制的世界。因为膨胀的物欲会压抑人的本性,促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最终将人变成物的附庸,而人一旦成为物的附庸,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无从谈起。霍尔顿看透了这一切,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诸如汽车、房子这些“物”为中心的生活。然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霍尔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尔顿的不幸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2.错误的教育导向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叛逆性格的人,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对他的训斥:“要你干的事他妈的没一样是好好照着干的”就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有句古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霍尔顿从他的老师那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这可以从安东里尼身上窥见一斑。安东里尼是霍尔顿在纽约寻求交流的尝试一个接一个地失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霍尔顿的老师,而且是“这辈子有过的最好老师”。因为,他曾用自己勇敢正义的行为赢得过霍尔顿的尊敬。因此,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东里尼也明确地意识到霍尔顿“将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自己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安东里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社会

  孕育出来的,符合客观现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综上所述,霍尔顿是塞林格塑造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反英雄形象,他懦弱,胆小,看淡物质享受和名利,追求纯真,善良和人间真爱的个性特征被赛林格用各种象征物如红色猎人帽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战后美国社会物欲横流,虚伪冷酷,学校功利和利己主义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不温暖,艾里和菲必的完美与其他人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得霍尔顿看透了这个虚假的社会,也是他的个性形成原因。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纯真”为中心而不“虚伪”为中心的生活,并要当一名守望者,让纯洁的孩子们免受污染。

  参考文献:

  1)J.D.Salinger.《TheCatcherintheRye》.1951.BrownandCompany2)J.D.Salinger.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1997,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Glennon.L余吉孝译《秩序的游戏》,2008,中国友谊出版公司4)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2006北京北京外国语出版社5)黄安年.《麦卡锡主义》,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6)刘绪贻.《战后美国史》,200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篇七: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主人公坚决反对已被异化的美国梦彻底揭露美国梦的欺骗性和腐败性主人公的语言同时也体现出二战后美国反文化运动语言的特点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的生活他不仅是一个痛苦的反叛者而且是一个坚定的追寻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主流文化英雄霍尔顿·考菲尔德

  J.D.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出版了30多年后,已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学中两部“现代经典”之一。小说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Caulfield)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疏离感和孤独感。

  霍尔顿厌倦同学间的冷漠、欺诈和虚假。他只身到纽约游逛,进而发现社会更加平庸、鄙俗和腐败。

  他十分失意,最后只因为妹妹菲苾(Phoebe)的关爱,才走出绝望的深渊。霍尔顿似乎代表了所有的年轻人,他们觉得自己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压力所包围,他们要成长,并要按照准则去生活,要断绝有意义的人际接触,要抑制自己的个性,并顺应一个索然无味的文化标准。

  他是一个纯真的面对文化压迫而不受羁绊的人物。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宏观角度来分析霍尔顿这一反英雄人物形象。

  本文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阐释了主流文化及其核心表现形式—美国梦.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政府高压时期,国内政治环境紧张,对外和苏联冷战,政府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并制定相应的道德法制制度要人们遵守。当时社会对人们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美国梦在美国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梦意味着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然而在50年代的美国,美国梦已被异化,人们过分关注于对物质的追求。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主人公霍尔顿愤怒地发起了对当时主流文化的反叛。主人公抵制潘西中学所体现的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团体精神;主人公坚决反对已被异化的美国梦,彻底揭露美国梦的欺骗性和腐败性;主人公的语言同时也体

  现出二战后美国反文化运动语言的特点。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的生活,他不仅是一个痛苦的反叛者,而且是一

  个坚定的追寻者。他逃避现代文明,逃避一个卑劣的世界,逃避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

  他追寻自身的存在追寻有意义的交流,追寻人类间的真爱,追寻儿童般的纯洁。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天真质朴的天性给予他温暖和力量,但他最后明白了童年的天真无邪是短暂而易逝的,企图阻止孩子们长大成人是徒劳无益的。

  他意识到堕落“悬崖”的必然性,最后凭着他对世人的挚爱与同情,他接受了现实,并与虚假的社会取得和解。与霍尔顿一样,许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都面临着走向成熟和适应社会的问题。

  霍尔顿的反叛和追寻可以启示我们,我们必须相信一切美德,如真爱、纯洁。

  

  

篇八: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22象征二第二点当中认为霍尔顿想要用这顶帽子来保护他自己因为霍尔顿把自己特殊化外表形象上标新立异是一点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他不愿沦为世俗的一员在这个虚伪的世界里他是个例外他满嘴脏话揭露人们习以为常或是不敢说穿的虚伪装作的事实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与他的红色猎人帽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遁世”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代表作,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的美国文学中的两部‘现代经典’作品之一”。小说通过第一人称以一个16岁的青少年的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用主人公,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真实细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由此本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部分是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简析作品内容和思想。第二部分主要透过主人公的外表打扮——带红色猎人帽来分析他的内心世界,同时结合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和人物等来分析他的这些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红色猎人帽的象征。

  关键词:塞林格、霍尔顿、红色猎人帽、

  象征意义

  1.作者与作品1.1塞林格

  作者塞林格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干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他在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1936年塞林格从军事学校毕业,1937年又被做火腿进口生意的父亲送到波兰学做火腿。塞林格在纽约的时候就开始向杂志投稿,其中大部分都是为了赚钱,但也不乏一些好文章。二战中断了塞林格的写作。1942年塞林格从军,1944年他前往欧洲战场从事反间谍工作。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他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年出版,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塞林格一举成名。获得成功之后,塞林格变得更孤僻。他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周围种了许多树木,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想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遁迹世外原是小

  说主人公霍尔顿的理想,塞林格本人页依样葫芦。他虽然从未放弃写作,但他在1951年之后,就很少公开出版自己的作品。他后期的作品也越来越倾向于东方哲学和禅宗。1.2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

  本书主人公,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在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在有名的潘西中学念书,他的前途本该一片光明,但他从来就不把心放在学习上。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学习,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账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不愿同流合污,自然就没心思用工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五门功课考试有四门不及格,所以到他第四次被开除出校时,他不敢贸然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懒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地与虚荣庸俗但颇具美色的女友在出租车里搂搂抱抱。

  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彷徨,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在他这两天的“旅途”中,他十分想念他的妹妹菲芯和他逝去的弟弟艾里,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儿童世界的纯真的热爱和追求。但现实生活的虚伪丑陋与他这种追求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以消极的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抗,史家们称这样的一代年轻人为“垮掉的一代”或“垮掉分子”。本书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的人物如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垮掉分子的代表,不过霍尔顿尚有追求的理想,他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上。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小孩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只可惜梦想跟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

  的,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夜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

  2.霍尔顿与红色猎人帽说起主人公霍尔顿,最容易让人联想起

  的就是他那顶红色猎人帽。大冬天里,他穿着风衣,倒戴着那顶红色猎人帽,行走在纽约街头。在我看来,这里的红色猎人帽有三个代表意义,第一个是这顶颇具特色的红色猎人帽暗示了主人公霍尔顿想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愿沦为世俗的一员;第二点是他是想要这顶帽子来保护自己;第三个是他想用这顶帽子来守护心中的愿景。下面就每一点分析霍尔顿的形象。2.1象征一

  在小说第一节中就对这顶帽子有了描述:“那是一顶红色猎人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鸭舌。”“我戴的时候,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戴很粗俗,我承认,可我喜欢这样戴。我这么戴了看上去挺美。”这是一顶极特别的帽子,颜色鲜艳,鸭舌很长、很长,加之霍尔顿喜欢把鸭舌转到脑后,这样的装

  扮实质上是有点标新立异,这说明霍尔顿希望保持自己的独特,同时也希望被他人关注。保持自己的个性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他总是觉得他身边的大人都是非常虚伪粗俗不堪的,就拿他的舍友斯特拉德莱塔来说,他的外貌总是挺不错的,但私生活邋遢的很,剃刀锈得像块烂铁,沾满了肥皂沫、胡子之类的张东西。他觉得“见到你真高兴”之一类的话老让他笑疼肚皮,但他也老是在跟别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他见到一些人一点也不高兴,但是要想在这世界活下去,就得讲这一类的话。他应付着这个虚伪的世界,但内心却十分渴望他的想法他的真诚被这个世界认可,所以他想要得到关注,希望通过自己的挣扎、反抗让身边的人、让这个社会看到存在于他的个性他的真诚他的优点。2.2象征二

  第二点当中认为霍尔顿想要用这顶帽子来保护他自己,因为霍尔顿把自己特殊化,外表形象上标新立异是一点,其实更主要的还是他不愿沦为世俗的一员,在这个虚伪的

  世界里,他是个例外,他满嘴脏话,揭露人们习以为常或是不敢说穿的虚伪装作的事实。但他又是十分胆小的,他对其他人、对社会的不爽只会在心里发泄,不敢破口直出。在小说第十三篇有写到霍尔顿面对被偷了的手套的反应,其中就有“即使我知道了,也不会采取什么行动,我是那种胆小鬼。我尽可能不表现出,可我骨子里真的是胆小鬼。比方说,我要是在潘西发现了是谁偷走了我的手套……我会在哪儿站那么五分钟,心里想着应该在那家伙的下巴上揍一拳,只是我没那勇气,我只会站在那儿,装出很凶狠的样子。”从这点来看,霍尔顿确实是个胆小者,他的胆也许来源于他的孤独无援,他极具个性的性格让他跟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这正凸显了他不愿与世俗同流的一方面,他身边的人都是那些暴躁又暴力的人,他不愿为了这种事情跟他们大打出手。说到他的那顶红色猎人帽,在小说第三节中提到说:“这是顶打人时候戴的帽子,我戴了它拿枪打人。”这一句话似乎只是玩笑间不经意说出口的,但在我看来,它

  似乎就代表了主人公霍尔顿想要借此来保护自己的武器。猎人帽,字面上理解是猎人狩猎的时候带的帽子,在这里也暗含了霍尔顿想要表示自己想像猎人一样打击那些他看不惯的人和事。2.3象征三

  红色猎人帽的第三个象征意思是霍尔顿想借此来守护心中的愿景。他的理想是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上。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小孩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他的愿望里包含两个点,一个是除了他,麦田了没有一个大人,另一点是他要守望的对象是在麦田里奔跑的孩子。下面我就围绕这两个点分析。

  为什么他要强调麦田里除了他,没有其

  他的大人?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他对于成人世界的理解是成人世界里充斥着各种虚伪做作,暴躁暴力,粗俗不堪。此时的霍尔顿只有16岁,正是经历从青少年过渡到成人世界的阶段,这也正是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然而在这样一个时期当中,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了他对这一切的认识。他的家人认为他是几姐弟当中最蠢的,父亲忙于各种生意上的应酬,母亲还沉浸在弟弟的死得悲伤中,他们只关注他的学习,给他足够的钱生活,然而却没有给过他精神上的爱。这也正反映了当时二战结束后美国社会的生活实质。美国在战争发了横财,战后物质发展迅速,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激增,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娿越来越贫乏空虚。这样的生活也是霍尔顿讨厌至极的。他喜欢看书,但他却不愿意好好学习为了将来能出人头地,买辆混账凯迪拉克,他讨厌大人以这种方式强迫孩子们去好好念书。他很喜欢很敬重的安东里尼先生,外表看起来仪表堂堂,跟妻子十分恩爱,没想到背后竟然是个同性恋,一方面

  骗着深爱她的妻子,另一方面又跟其他男人有暧昧。这伪装虚伪的背后透露出的成人世界里的一般规律。他作为儿童与成人这两者的中间过渡体,他极度渴望保持儿童世界的纯真,正如下分析。

  霍尔顿想要守护的对象是孩子,在我看来,整个小说明显体现出的是他对孩子童真、纯洁、真诚等美好品质的追求。他正向着成人世界过渡,孩童岁月已留不住,他能做的就只有保留孩提时代具有的心态和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在小说中霍尔顿是如此地想念他的弟弟艾里和如此地喜欢他的妹妹菲芯。他喜欢跟他的妹妹聊天,因为她总能明白他的心思,这说明他跟菲芯是很有共鸣的,也可从此处看出16岁的霍尔顿虽然有着成熟的外表但却长着孩子的心。

  然而霍尔顿的这些愿望跟这顶红色猎人帽有什么关系呢?细细想想,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霍尔顿偷偷回家见他妹妹菲芯的时候,他把猎人帽送给了菲芯,他知道菲芯很喜欢这一类的帽子,也确实如此,但霍尔顿送菲芯的帽子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并非只是

  因为她喜欢,笔者认为,他是想守护菲芯的儿童世界。结合帽子象征意义的第一二点,他一开始是想借帽子保护自己,但又因为他的愿望是当“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麦田里的奔跑的孩子,由此可见他送帽子给菲芯其实就是暗含他希望这帽子可以一直守护菲芯的纯洁、真诚等这些孩子具有的美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2001.12重印。[2]王丽,2011,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红色猎人帽子的象征意义,《巢湖学院学报》第2期,总第107期。[3]王万兵,2005,《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心理分析,西北师范大学。

  

  

篇九: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执着于真实、善良的问题少年,在被学校开除后,经过几天几夜的流浪,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新的理解。最终,善良、大爱让他重新返回社会,守望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霍尔顿;守望者;精神家园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发人深思的故事。出身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由于厌学而第四次被学校开除,他提前离校,来到纽约。想在自己被开除的通知到父母手中之前,在纽约逍遥几天,而后再回家面对父母的斥责、教育。然而,经历了在纽约一天两夜的无聊、困顿乃至身心受辱的可怕境遇之后,霍尔顿不仅对学校、对老师、对纽约甚至对一切都感到极度厌倦和失望,他打算和妹妹菲苾道别,然后出走遥远的美国西部。由于菲苾的机智、真情劝阻,霍尔顿遂放弃出走计划,回到家中,之后被父母送至疗养院,接受精神分析大夫的治疗。这以后他明晓了社会的复杂,人需要有辨别,为了生存有时要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人不能太袒露思想,但是可以坚守思想、坚持本性,于是他回归了学校。论文将通过对小说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个性特征,揭示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土壤。

  一、外表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

  霍尔顿的玩世不恭、缺少进取心体现在他反正统的语言、奇异的穿着打扮、古怪的行为举止上,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嘲讽、批判等等上面。霍尔顿在大冬天里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将鸭舌转到脑后;张口“他妈的”“婊子养的”,闭口“假模假式”“混账”“杂种”;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和女人搂搂抱抱,甚至还找妓女,简直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孩子”,他想到偏远的地方,“随便找个工作做”,“装作一个又聋又哑的人”,“终身住在里面”。霍尔顿眼中的社会是虚伪、丑恶、肮脏的社会,他痛恨那种“装出来”的“伪君子”式的假模假样的人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找不到人生的理想、目标,他也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尽管他也试着

  寻找他所渴望的真正美好的事物与有意义的生命,从而能够使他的贫乏、空虚的精神世界在现实中获得新的支撑,但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时,他的精神不是获得支撑,而是遭受更大的打击,从而更加失望。他不仅无法认同这个社会,而且企图逃避这个社会。于是,霍尔顿这个“不正常”的“异类”成了世人眼中的“坏孩子”,他没有理想,没有追求,缺少进取心,是父母、社会、成人眼中的“问题青年”。

  二、内心善良、正直、博爱

  1.爱父母,尤其爱弟妹

  一个人是否有爱心,首先看他是否爱家人。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一奶同胞都不爱,那他当是一个丑陋的、没有良心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霍尔顿当是一个有良心、有爱心的人。他内心里一直敬佩并深深怀念死去的弟弟艾里,把他视为自己的骄傲,甚至精神支柱。母亲身体一直不很好,“她的精神很衰弱。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不愿让她知道我给开除的事”。所以他才选择在纽约闲逛,以其晚点叫家人知道,多少减轻点父母的伤心。妹妹菲苾是他的最爱,他在自己失意时还不忘给菲苾买她喜欢的唱片,当唱片不小心掉地摔碎时,“我心里真是难过得要命”,回到纽约他最想见的人就是妹妹菲苾。他下定决心鼓足勇气要到美国西部,去过一种宁静无人打扰的生活,由于妹妹执意要一同去,为了妹妹的前途、人生幸福,他决然放弃了出走计划,答应妹妹回到家里。面包片和咖啡当早点。我一见,心里就沮丧起来。我最讨厌自己吃着咸肉蛋什么的。别人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他捐给她们十元钱。看到几个小孩在溜冰,他帮助小女孩系紧她的四轮溜冰鞋。经过体育场,两个小孩玩跷跷板,帮他们平衡。他为两名参观木乃伊陈列展的孩子充当导游。他内心苦闷,怀着一种担忧到中央公园,想看看湖里的鸭子冬天里怎么样了。帮助弱小者,同情弱小者,同情弱小的动物,是同样瘦弱的霍尔顿给予我们的最深切的感受,甚至叫人想到了同类相怜。一个人越在意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缺少关爱的霍尔顿出于对弱小的、成长中的生命的热爱、担忧,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关爱他们,守护他们。因而他有了这样的想法:“有那

  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这是一种博爱,一种霍尔顿式的博爱。爱自己的弟弟妹妹,爱所有幼小的生命,爱成千上万个小孩子。

  三、霍尔顿性格的土壤

  人的成长要受三方面的影响:社会、家庭、学校。《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写作背景是二战后五十年代初。美国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唤起自己生活的勇气,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大的精神打击。学校是育人的场所,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账

  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他孤独、苦闷、彷徨,他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像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守望”是类天真无邪的美好品质,是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存时、无能为力的本能的表现,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望自己的理想,守望人类的纯真善良。这守望是何其崇高和神圣。在霍尔顿心目中,去守望孩子比考出好成绩做个好孩子更有意义。他要守护那些时刻面临危险的孩子,以免他们被成人世界虚伪恶习玷污。去麦田守望,暗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拒绝,表达了他不愿与丑陋的“成人世界”同流合污,把保护所有纯洁儿童不受世俗丑恶所侵害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霍尔顿希冀通过人类的纯朴天性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美国现代文明,挽救日益堕落的人性和道德。罗素认为,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

  世界上是最需要的。霍尔顿的善良、正直、博爱、大爱是当时美国污浊、颓废社会的一缕阳光。霍尔顿用善良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和人类的纯真善良。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威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刘伯香.叛逆的受害者:霍尔顿[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19).

  

  

篇十: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塑造探析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塑造探析摘要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反叛主流文化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霍尔顿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塑造探析

  摘要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特征、反叛主流文化和“反英雄”的人物形象霍尔顿。这一形象,是对美国二战后精神危机淋漓尽致的揭露,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的代沟。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形象反叛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杰罗姆・大

  卫・塞林格(JeromeDavidSalinger)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从二战结束到现在的数十年中,这部小说一直被文学界视为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著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在美国国内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轰动效应。一方面,这部小说被视为洪水猛兽,批评者认为这部书塑造的人物缺乏现代文明的修养,张口“他妈的”,闭口“杂种”,小说主人公不但抽烟、泡妞和酗酒,还不好好读书。另一方面,这部作品在美国国内也受到许多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赞扬,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青少年中间,这部作品更是受到欢迎,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甚至成为美国校园青年学子们效仿的对象:从衣着打扮到言语举止,无不以霍尔顿为标准,身穿风衣,倒戴鸭舌帽,满口粗话。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经过数十年的大浪淘沙,《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文学界取得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出版五十余年来,这部作品的影响越来越大,其销售量超过了数千万册,被译为多国文字,平装版已经印至五十三版。在美国文学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许多评论家视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美国文坛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其关键在于作者在文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人物形象,集中展示了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青少年的不安分心理及其行为。

  一多重性格

  塑造人物形象小说成功创造的关键部分,决定着作品的文学生命力。塞林格创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秘诀同样如此。作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的人物形象,打动了美国青少年的心。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16岁的普通中学生,他厌恶学校环境,对读书失去兴趣和信心,数门功课只有英文及格。对学校一些教师伪善的面孔和丑恶的行径,他厌恶透顶,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强,最后被学校开除。为了逃避家长的责难,霍尔顿独自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闲逛了一天两夜,发现成年人的世界同样丑恶和腐朽。他因此彷徨、苦闷、失意和放纵,以至于精神崩溃,被人送进医院接受精神病治疗。在作者笔下,霍尔顿似乎完全是一个负面形象,但是他为何会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呢?这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既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又着力张扬人物性格的主导方面,把人物的个性和大众性格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性格是有情感、观念、行为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既受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的影响,也包含后天社会性的内容。先天禀赋不同,后天所受到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个体具有性格的差异。正如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所言:人是形形色色的,没有哪个人完全是黑的,也没有哪个人完全是白的,黑的和白的,好的和坏的搅合在一起,构成了人复杂的性格。二战后,美国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经济发展长久不衰,人们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物质生活日显富足。但是,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的丰裕并不匹配,人们精神上日益空虚和贫乏,许多人开始在花天酒地、神色犬马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美国评论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怯懦的50年代”或“寂静的50年代”。《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主人公霍尔顿正是在这种氛围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堕落,不爱读书、常常逃课,酗酒、抽烟、满口粗话,成天以女人、性、酒为生活中的基本话题和关注重点,一心想着和女孩子厮混。

  但是,作者塞林格对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没有仅仅着墨于这一方面,他还将霍尔顿善良、真诚的另一面尽情地展示给读者,甚至把正面形象树立为主人公性格的主导方面。如他在自己口袋里的钱所剩无几的情况下,看到提着篮子到处募捐的可怜修女,十分同情,把十多元钱捐给了她。霍尔顿虽然整天想着如何与女孩子鬼混,但是他十分成尊重女孩子,从没有越雷池半步去侵犯和伤害她们。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看护麦田免遭偷窃,但主要是想看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因为麦田旁边是悬崖,稍不慎就会从悬崖边上掉下去摔死。他虽然有时撒谎,但敢于承认自己没说真话。他非常讨厌英美人初次见面的问候语。他认为,像“祝你好运”、“见到你真高兴”之类的套话非常虚伪至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表里如一,从来不会说阳奉阴违或拍马屁的话。难能可贵的是,塞林格笔下的主人公霍尔顿虽然零距离地接触了许多虚伪、自私的成年人,但他并不愿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对于遇到的事情,他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即使许多时候对遍布物质诱惑的社会生活感到迷惘和苦闷。

  霍尔顿的上述形象,集中表现了青少年的多重性格特征,充分反映了青少年在告别童年世界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过渡期内的内心矛盾和冲突。一般青少年都能在霍尔顿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而许多评论家看到霍尔顿也能勾起他们年轻时期的回忆,因而受到不同年龄段美国人的高度赞扬。

  二反叛主流文化

  叛逆是霍尔顿的重要形象特征。他的叛逆对象不是别的,正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对美国梦的反叛和彻底否定。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在当时,美国人在报刊上、广播电视上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对美国生活方式的颂扬和赞美。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大小小的城郊商业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美国社会被描绘成挣钱和消费和乐园。一时之间,似乎每个人只要工作,都能成为中产阶级,都实现了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受政府宣传的影响,许多人对政府的政策导向惟命是从,一致与服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任何与政府宣传相违背的言语行为都将被视为洪水猛兽,是大逆不道和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希望霍尔顿好好读书、勤奋专研,争取能读耶鲁或普林斯顿,将来出人头地。甚至霍尔顿的小妹妹菲比,也被要求“跟爸爸一样当个律师”,成为类似他父亲的所谓成功人士。而所谓的“成功”人士,就是整天只是忙于投资、挣钱、娱乐和享受,从来不愿花时间陪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冷冰冰的物质代替了人间最美好的父子之情。在美国当时的这种社会条件下,教育已经完全物质化、功利化了。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培养崇尚自由、独立、创新的社会精英,而是为现存的政治体制培养忠实听话的服务角色。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开篇不久,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就认为霍尔顿不能循规蹈矩,应当被开除,并且教育霍尔顿说:“人一辈子就像是场球赛,每个人必须按照规则参加比赛。否则,必然就会被淘汰。”即使霍尔顿最信赖的老师也以类似的话语教导他:“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而成熟男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苟延残喘,卑贱地活着。这是实现美国梦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为实现美国的伟大理想奋斗的一部分。作为个人,应当感到自豪和光荣。”但是,霍尔顿拒绝“趋习随俗”,他厌恶这种虚伪和冷冰冰的说教,不愿接受学校教育的各种准则和规范。特别是当他知道他最信赖的老师整日喝得醉醺醺,在他纽约的一所豪华公寓里和一位比他年长几十岁的老妇人厮混,他更加坚信了自己想法和行为的正确性。

  霍尔顿看穿了这种“成功”的实质,拒绝成为美国梦中的一员,他不愿成为这个社会的成员。所以当他父亲让他到耶鲁或普林斯顿去读书时,他断然拒绝,并发誓不进常春藤联盟里的任何一个学院,即使让他马上上刑场要他的脑袋。

  霍尔顿不但不愿成为学校老师期望的喜欢读书、勤奋上进的好学生,他还做出了一个让他们难以理解的决定:他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职业相对于他身边的人来说,闻所未闻、难以想象,是对他们所有熟知的舒适、安逸、体面职业的彻底蔑视和否定。不仅如此,霍尔顿还千方百计极力阻止孩子们落入他们沾沾自喜,引以为豪而不自知的腐化堕落的物质现实中去。可见,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中,塞林格通过塑造霍尔顿反叛美国主流文化的形象,彻底颠覆了一般美国人所追求和信赖的美国梦。这样,《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后遭到诸多批评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这部作品通过一个青少年从学校到纽约大都市的三天简短经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美国梦桎梏下的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荒原,成功塑造了一个反叛少年的的勇敢形象。作者的这种努力是现代人对自身追求梦想行为的深刻反思,他的探索已被融入人类对自身未来持之以恒的思考中。所以毋庸置疑,这部小说终将不朽。

  三“反英雄”形象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独自闯荡成人世界三天,对成人世界的欺诈、无知、虚伪、堕落、冷漠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与反叛,成为具有强烈反抗性格和桀

  骜不驯的青年。诚如评论家大卫・盖洛威所言:霍尔顿的强烈反抗情绪,使他成为不折不扣的“反英雄”代表。

  霍尔顿的反叛,首先表现为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对现实社会的反叛。按照美国传统的主流观点,这位青年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几乎接近于一个疯子。他头戴鸭舌帽,身穿晴雨两用风衣,满嘴“他妈的”“杂种”之类的脏话。他花钱大手大脚、喝酒不到酩酊大醉不罢休,抽烟一天甚至抽完三条。他打架后觉得无聊之极,便和妓女一起厮混,差点成了嫖客。霍尔顿这些放纵堕落、玩世不恭的行为,使他在别人眼中成为一个十足的坏孩子和不折不扣的现实社会反叛者。当然,如前所言,他的这种叛逆,是渴望善良、真诚和纯洁的世界,但自己无力改变而寻求暂时解脱的结果,并不是他真正的内心世界的流露。

  霍尔顿对社会的反叛方式还表现为虚伪。他常常以撒谎来反抗现实社会的各种丑陋和阴暗。比如,当他离开纽约向他的老师道别时,老师以足球赛比喻人生来开导他。面对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不停地附和、点头,满口答应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承认老师说的是真理。但他内心却在说:“足球赛个狗屁!你是参加到实力强的那边才说这样的话,如果你到实力较弱的队里,就不会说现在的这话了。”他一边装作同老师信口开河地聊天,一边却心不在焉地想着湖里的水鸭子。他同女友拥抱时嘴里说很爱她,心里却说“这不是真的,疯子才会爱上她。”他十分讨厌阿克莱的愚蠢,但却装模装样地和他聊这聊那,一副十分喜欢的样子,甚至抓住阿克莱的手,大握特握,还以极其诚恳的语气称赞阿克莱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特别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是因为作品塑造了一个以反叛为个性特征的人物。这一形象,是对美国二战后精神危机淋漓尽致的揭露,在一定程度上也预见了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的代沟。

  参考文献:

  [1]梁艳君:《解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反英雄”形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2]塞林格,施咸荣译:《麦田里的守望者》,漓江出版社,2019年版。

  [3]马岚:《霍尔顿・考尔菲德: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解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陈江宏,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篇十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霍尔顿考尔菲德:天人合一的探寻者——《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主人公生态意识解读

  李美英【摘要】美国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描述主人公霍尔顿对成人世界的排斥,对自然难以割舍的依赖心理,体现了一种追寻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态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也为身处生态危机时代的人们提供了一种生存智慧,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年(卷),期】2011(023)009【总页数】4页(P116-119)【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生态意识;人;自然;和谐【作者】李美英【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迫切地呼唤人们提高生态意识,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意识使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发生改变,并且为人与自然如何建立新的关系指明了道路。

  与真正的生态意识相比,《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塞林格的生态意识仍然比较肤浅,这体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小说中所描绘的主人公霍尔顿身上。通过霍尔顿实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和天人合一的梦想,他形成了早期的生态意识,这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1973年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理论,并提出生态自我、生态平等与生态共生等重要生态哲学理念,特别是生态共生理念更具当代价值,包含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在、共容的重要哲学与伦理学内涵。深层生态学大大有助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人只有与自然和谐,才能找到理想的生活方式。自我实现的问题是霍尔顿生态意识的核心部分,他怀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通过与自然的共融也就可能自我实现。霍尔顿自我实现的核心之一就是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也是文本的中心。“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1]188显然,霍尔顿希望留在麦田和防止儿童掉下悬崖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孩子掉下悬崖象征着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受困于凡人世界,并且受到世俗事务的污染。霍尔顿想做的就是成为这些无辜孩子的保护者。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塞林格隐含的信条——人,他的童年是纯洁的,直到他进入成人社会才被破坏,而且这点有些像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提出来的那样,尚有“救救孩子”的想法。霍尔顿除了梦想,还怀有另一个浪漫的幻想——逃离现实生活,以一个匿名聋哑人的身份在附近的田园小屋隐居。这种情感体现在以下段落:

  “……我想造一座小屋,终身住在里面。我准备把小屋造在树林旁边,而不是造在树林里面,因为我喜欢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阳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结婚什么的,可以找一个同我一样又聋又哑的美丽姑娘。我们结婚以后,她就搬来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说什么话,也得写在一张混账纸上,像别人一样。我们如果生了孩子,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藏起来。我们可以给他们买许许多多书,亲自教他们读书写字。”[1]216虽然出生在城市,霍尔顿渴望离开繁荣的纽约去寻求自然的恬静,追求自由和爱情。在某种程度上,他对大自然的热情表明了自然是人的精神庇护所。当人的心灵受到伤害,他应该回归自然,寻找慰藉,还原自我。自然可以升华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这是精神治疗的价值。毫无疑问,儿童形象在霍尔顿生态意识的所有细节中也是一个关键点。儿童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浪漫文学作品中,特别是浪漫诗歌中是常见的。浪漫诗人意识到人正在以错误的方式徘徊、探索,所以他们选择了“重返家园”作为最终的目的地,孩子就自然承担起通向自然桥梁的这个重要角色。十六岁的霍尔顿作为一个边缘青少年,厌倦了现代社会的虚伪和退化。他渴望做的就是逃避现实,寻求自我和纯真世界,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刻画的儿童形象以及他们所唱的《通过麦田》对于霍尔顿的精神世界起到了引导作用。孩子们唱的《通过麦田》在书中第十六章出现,歌声让霍尔顿感到非常舒适、惬意。“天气已不像昨天那么冷,可是太阳依旧没有出来,散起步来并不怎么愉快。可是有一件事很不错。有一家子人就在我前面走着,你看得出来他们刚从哪一个教堂里出来。他们一共三人——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摸六岁的孩子——看上去很穷。……那孩子很有意思。他不是在人行道上走,而是紧靠着界沿石在马路上走。……他正在唱那支歌:‘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他的小嗓子还不错。他只是随便唱着玩,你听得出来。……这使我心情舒畅了不少。我心里不像先前那么沮

  丧了。”[1]125-126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的天真和简单给了他温暖和力量。霍尔顿对儿童的感觉说明他要重获自我以及失去的乐园。在小说中儿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为它是霍尔顿自我救赎和重获新生的精神基础。通过对孩子们的直觉,霍尔顿对社会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正是孩子帮助霍尔顿从糟糕的世界中挣脱出来,拥抱大自然。塞林格甚至通过霍尔顿表明这样的观点,工业化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表面上看来,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在享受机械化的生活用品,住在装饰奢华的房子里。事实上,人们的生活模式缩小了,因为已经无路可选。在这里,我们将回到霍尔顿逃离现实社会的想象中,他想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以匿名的聋哑人居住在森林边,他希望成为天真和无辜者的保护者。这其中清晰地反映出霍尔顿的理念:人类早期是和平、和谐和稳定的,因此霍尔顿打算使人们的心灵回归简单。霍尔顿认为,温暖和安全的房子已经牺牲了我们的生活,人类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房子的存在变得慢慢疏远。更糟糕的是,大部分人挖空心思建造优美舒适的房屋,把自己像奴隶一样关在房子里。和这样装备完整的房子相比,霍尔顿喜欢居住在树林边的小屋,因为它接近自然,给自己的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关于自然博物馆,霍尔顿明确地指出了一些展览品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被冻结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他喜欢把博物馆作为自己的理想境地,没有任何冲突、困惑和改变:“不过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事一切东西总呆在原来的地方不动。谁也不挪移一下位置。你哪怕去十万次,那个爱斯基摩人依旧刚捉到两条鱼;那些鸟依旧在往南飞;鹿依旧在水洞边喝水,它们的角依旧那么美丽,它们的腿依旧那么又细又好看;还有那个裸露着乳房的印第安女人依旧在织同一条毯子。谁也不会改变样儿。唯一变样的东西只是你自己。”[1]131

  博物馆向他展示了一个安静、不变的生活,其中的展品也是凡人世界不朽的体现。而霍尔顿担心的就是改变和世间的复杂,他希望一切都可以理解和永远固定不变,就像博物馆中的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一样。让他感到烦恼的是每次回来他已经改变,而博物馆的一切展品保持不变,它们代表简单、理想化的生活,这恰恰是霍尔顿所希望的生活。人类是高等动物,可以思考、工作,并创立一系列法律来约束整个世界。人类在生态圈内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权力统治自然。通俗地讲,一个人的行为应该尽可能遵循自然客观的原则,而不是把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愿望强加到其他人或外界事物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对于生长在田间的花、空中飞的鸟来说,人们不能干涉它们的生活方式。总之,遵循自然意味着人在做事时要与自己的本质相符。从“本”的角度说,人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一个元素;从“质”上说,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小说中霍尔顿的行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中央公园的鸭子永远都存在于霍尔顿的心中。在寒冷的冬季,鸭子要去哪儿一直让霍尔顿感到迷惑,但是他坚持在想它们的未来,主动承担起照看、拯救和保护的责任。鸭子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作者的情绪也是随之上升。它们代表着自然生活的遗迹,鸭子第一次出现在霍尔顿与他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告别谈话中:“但奇怪的是,我一边在信口开河,一边却在想别的。我住在纽约,当时不知怎的竟想起中央公园靠南边的那个小湖来了。我在琢磨,到我回家的时候,湖里的水大概已经结冰了。要是结了冰,那些野鸭都到了哪里去了呢?我一个劲儿琢磨,湖水冻严以后,那些野鸭到底上哪儿去了。我在琢磨是不是会有人开了辆卡车来,捉住它们送到动物园里去。或者竟是它们自己飞走了?”[1]14鸭子第二次出现在小说第九章中,他第一次在中央公园坐出租车时,他向出租车司机问起了问题:

  “你知道中央公园南头浅水湖附近的那些鸭子吗?那个小湖?我问你,在湖水冻严实以后,你可知道这些鸭子都上哪儿去了?你知道不知道,我问你?”[1]66后来在小说的第十二章,霍尔顿带着相同的问题又问了第二个出租车司机:“嗨,霍维兹,你到中央公园浅水湖一带去过没有?……你知道在湖里游着的那些鸭子吗?在春天和别的时候?可是到了冬天,你知道它们都到哪儿去了?……那些鸭子,你碰巧知道吗?……”[1]89-90最后在小说的第二十章,鸭子是作为霍尔顿在绝望中搜寻的目标出现的:“可是最后,我终于找到了那浅水湖。那湖里有一部分冻了,一部分没冻。不过我哪儿也看不见一只鸭子。我围着这个混账的湖绕了他妈的整整一周——事实上,我还险些儿掉进湖里——可我连一只鸭子也没看见。我心想,湖里要是有鸭子,它们或许在水草里睡觉什么的,因此我都差点儿掉在水里。可我一只鸭子也找不着。”[1]167正是这种奇怪的混合,无论在逻辑还是比喻意义上看似与鸭子的叙述无关,但是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鸭子有自己的象征意义,霍尔顿对鸭子的想法正是这种意义的延伸,体现出他的生态复杂性。霍尔顿希望和中央公园的动植物建立起和谐关系,他了解每一种动物在四季的活动规律,而且每一种动物的存在都有价值。人类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互相凌驾对方之上。没有动物就没有自然,鸭子和鱼不仅是野生生物,也像山脉和河流一样,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从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人类对自然施与了很多影响。同时,文明社会也束缚和压抑着人类。在文明的枷锁下,人类永远怀有回归自然的愿望,找回失去的天堂。这种回归自然的倾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但一直是各种文化的永恒主题。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揭示了人们逃避社会的想法,因此它往往是强制性的、被动的。“咱们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们的钱用完为止。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哪

  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美好的生活!”[1]142众所周知,美国作家梭罗在其散文集《瓦尔登湖》中描述了自我在微观宇宙中的经历,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霍尔顿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与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很相似,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清新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霍尔顿来说,自然是一种精神的避风港。在荒凉和无人居住的树林里,至少他可以摆脱虚假的社会,治疗他的心理创伤。不知不觉中,他说明一个事实:远离文明,自然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天堂。在文明社会,人所做出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能是体面的,因为人要追求金钱。相比之下,自然界的生活不仅可以确保他拥有诚实的生活,也会保证他有完美的灵魂。在自然界中,他可以完全摆脱道德、传统和宗教的束缚,恢复活力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一些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体。很明显,霍尔顿回归自然就是想建立一个完全田园诗般的世界,也就是说,追求理想和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逃避正是寻求精神上的完美,而且他的回归自然也得到了积极的回报。虽然他不能真正回到自然,但是他的梦想可以让他拥有追求的热情和信念,享受幸福和得到安慰。此外,如果他放弃现代生活,回到自然,自然也会照顾他。在他眼里,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因此它可以给予人们自由和安宁。现代文明已经蔓延到最边远的角落,因此他发现在现实世界中,无处可逃。他没有最终目的地,不过,他对自然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抚慰着他并帮助他恢复着健全的灵魂。霍尔顿的生态意识反映出他对大自然价值观的认同,也揭示了作者对生态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塞林格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要参与、换位思考和尊重,而不是控制与支配。他主张回归自然,回到简单、朴实、原始的生活。在这里,强调了自然既是人类的伙伴也是精神的向导。虽然他的看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中

  正面的想法为我们在当今的生态文明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经验。《麦田里的守望者》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它让我们明白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源头,是人类的根本立足点和我们的情感基础。从社会意义角度看,《麦田里的守望者》唤醒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人类与自然,文明和环境如何才能共存?个人如何才能实现更有意义和更明智的生活?从生态价值角度看,面对目前全球生态危机和人类文明的异化,人类文明应该向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发展,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尊重所有生命形式的价值观和权利,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在未来才能更和谐地相依存。

  【相关文献】

  [1][美]杰·戴·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2]佘正荣.中国生态传统理论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雪生.回归童年回归自然—生态批评视野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篇十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小说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但小说出版后1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母和父母只不久塞林格就像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是履行了取款机的作用也为霍尔顿被学校4宣称厌恶腐朽的成人世界而隐居在新罕布什尔次开除抽烟酗酒狎妓等等的劣迹创造了经济州的乡间过着遁迹世外的生活

  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

  第21卷第1期2011年3月甘肃广播电视大学JournalofGansuRadio&TVUniversityV01.21No.1Mar.20Il他的痛苦向谁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环境评析田迎春’(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武威分校,甘肃武威733000;2.武威职业学院,甘肃武威733000)[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是2O世纪美国文学成长小说中的开创性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以期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家庭;学校;社会;成长环境[中图分类号]no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4630(2011)01—0036—04提起描写叛逆青少年的经典小说,很多人会想起J.D.塞林格(J.D.Salinger)于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CatcherintheRye,以下简称《麦》).小说一出版,就受到美国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学,中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学生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扮,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使塞林格一举成名,但小说出版后不久,塞林格就像《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一样,宣称”厌恶腐朽的成人世界”而隐居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乡间,过着遁迹世外的生活.近6O年来,这本书再版多次,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6500万册,成为出版界不朽的作品.一,霍尔顿的家庭生活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拥有一个令人羡慕和幸福的家庭.霍尔顿家境富裕,在他的印象中,上至祖母和父母下至自己的哥哥,都是有钱人.”祖母使起钱来手头很阔……一年内总要寄给我四次

  钱,作为生日礼物.”‘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J’’D.B.刚买了辆’美洲豹’……最近他十分有钱.”霍尔顿花钱非常大手大脚,”我在约莫两个混帐星期里已经花掉了一个国王的收入……有钱不是花掉,就是丢掉.有多半时间我甚至都会在饭馆里或夜总会里忘记找给我的钱.”在别人眼里,有这样优越的经济条件作后盾,再加上收费昂贵的名校教育,霍尔顿应该是前途无量,将来可以像父辈一样,干着律师等受人尊敬的工作,挣大把的钱,过着体面的上等人的生活.但生活在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家庭中的霍尔顿内心却非常不快乐.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祖母和父母只是履行了”取款机”的作用,也为霍尔顿被学校4次开除,抽烟,酗酒,狎妓等等的劣迹创造了经济条件.霍尔顿的长辈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与孩子在精神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并不了解霍尔顿内心的困惑,烦恼和真正的需求,他们之间有的只是深深的隔阂.当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夸奖霍尔顿的父母”他们都是再好没有的人”J时,霍尔顿却感到”完全是假模假式.我每次听

  到这个词儿,心里就作呕.”霍尔顿想要一双跑刀,母亲却给他买了花样刀.对此,霍尔顿觉得很伤心.”几乎每次都是这样,每逢有人送我什么礼物,到头来都会叫我觉得伤心.”口从表面上看,霍尔顿真是不知好歹,但深入分析一下,霍尔顿感到伤心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长辈给了他太多的金钱和物质享受,如母亲买给他的花样刀,祖母的生日收稿日期:2011-01-06作者简介:田迎春(1973一),女,甘肃武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7礼物(金钱)等等,却忽视了他精神上的需求.他更需要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他理解,关爱,他更需要父母指导和帮助自己正确面对和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安全地渡过青春期这道坎.但从父母和兄长那里,他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霍尔顿一想到父母接到自己被学校开除的消息后,要面对”爸爸会要了你的命”和”母亲非常歇斯底里”的局面,心里就紧张得要命.因为”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口作为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可爱的妹妹菲蓥建议霍尔顿长

  大当律师时,霍尔顿认为”他们要是老出去搭救受冤枉的人的性命,那倒是不错,可你一旦当了律师,就不干那样的事了.你只是挣许许多多的钱,打高尔夫球,打桥牌,买汽车,喝马提尼酒,摆臭架子.”霍尔顿抽烟抽得凶极了,这与母亲的习惯有直接关系.”整个晚上,她有一半时间起来抽烟.”哥哥D.B.是一位非常有才能和灵气的作家,是霍尔顿心中的偶像.但D.B.后来却为了钱放弃了自己纯真的写作原则,到好莱坞去做了”婊子”.霍尔顿对此感到异常痛苦.霍尔顿身处繁华都市的滚滚人流,却总是感到异常烦闷,寂寞.”亲爱的妈妈,把你的手伸给我吧.你干吗不把你的手给我呢!”这是霍尔顿发自内心的呼唤.在他偷偷溜回家而即将和父母重逢时,他先是害怕紧张,”我的心都快从我的嘴里跳出来了.”l-2而很快地,”说起来,我还真有点儿希望他们发现呢.”在霍尔顿的内心深处,特别想得到父母的关爱,但家并没有成为霍尔顿避风挡雨的港湾,却成了霍尔顿极想逃离的地方.父母和兄长并不了解他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妹妹菲虽然理解他,但毕竟她只是个十岁的孩子,因此当他被学校第四次开除后,逃离家庭,去

  社会流浪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小说中,成年人漠视孩子需求的行为处处可见.如霍尔顿在去百老汇给菲买唱片的路上,遇到刚从教堂出来的一家三口——父亲,母亲,带着一个约莫六岁的小孩子.夫妻俩一边讲话一边走,”一点也不注意他们的孩子……汽车来去飞驰,刹车声响成一片,他的父母却一点也不注意他.”在无线电城看电影时,旁边坐着一位太太,“在整个混帐电影放映时哭个不停……你也许以为她心肠软得要命,可我正好坐在她旁边,看出她并不是软心肠.她带着个小孩子,他早已看不下去电影,一定要上厕所去.她不住地叫他规规矩矩坐着.她的心肠软得就跟他妈的狼差不离.”L2J霍尔顿痛苦地感到,许多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关爱,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许多孩子也和自己一样,生活在缺少关爱的家庭环境中,在青春的成长中苦苦挣扎.他的痛苦向谁说?二,霍尔顿的学校生活如果说霍尔顿在家中找不到关心和慰藉的话,那么在学校又是何种情形呢?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历

  史悠久,在”教育界声誉挺高”,不少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学校标榜”自从1888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脑子的年轻人.”_2J霍尔顿认为,这一切”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在潘西也像在别的学校一样,根本没栽培什么人才.而且在那里我也没有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的时候就是那样的人.”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罚很严厉,”在潘西常常开除学生”l3J.但却忽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一点从”潘西有的是贼”可见一斑.在潘西,一到星期六,孩子们就能吃到牛排,且不论牛排的质量如何,可孩子们都会告诉妈妈自己吃的是牛排.霍尔顿不尽感慨道:”多大的骗局.’’[在霍尔顿曾经就读过的爱尔顿?希尔斯中学,校长哈斯先生就是霍尔顿”生平见到的最最假仁假义的杂种”.他见了有钱的学生家长,就跑来跑去跟每个人握手,还像个娼妇似地巴结人.见了比较贫寒的家长,就只是表面应付一下,一副势利小人的德行.在潘西中学,校长绥摩博士对给潘西捐了一大笔钱的校友奥森贝格毕恭毕敬,奥森贝格只不过靠殡仪馆生意发了横财,而”他或

  许就是把尸体装在麻袋里,往河里一扔完事”L2J.在绥摩打算开除霍尔顿之前,对他大谈特谈”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2J.言下之意,霍尔顿违反了学校的规定,被开除是咎由自取.并且给霍尔顿的父亲写信,说霍尔顿一点也不用功,老是旷课,每次上课从来不准备功课.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霍尔顿只是偶尔有一两节课没上,并没有旷课.绥摩博士的夸大其词只是为开除霍尔顿学籍找了一个更加合理的借口.再一次被开除的霍尔顿在离开潘西的时候,”几乎哭了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第2l卷第1期来.”L2开除意味着学校对一个学生学业和行为的彻底的否定,虽然霍尔顿厌学,无心读书,表面上装得满不在乎,而在内心,他却感到异常痛苦.学校的”教职员里虽然有那么~两个好教师,可连他们也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J’’要你干的就是读书,求学问,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霍尔顿为使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减轻因不让自己历史考试过关的心理负担,在试卷底下附了一封道歉安慰的短信,而愚钝麻木的斯宾塞却在霍尔顿告别时,大声念给他听.老师对学生情感的漠然与霍尔顿的体贴人微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口头表达课的老师文孙先生,尽管有学问,但却没多少脑子,”老教你统一和简化.”【2教师讲课都是老一套,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个性受到极大的压抑.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口语课上秉性而谈的理查德?金斯拉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强烈指责l3】.在胡敦中学时的辅导员路斯给自己的学生讲的都是性问题,特别是性变态之类的东西,以至霍尔顿怀疑他本人就是个同性恋者.他老是鼓动学生”这件事你可以实地干一下试试.”‘他会叫你把最隐秘的事情形容给他听,可你只要一问起他的隐私,他就会生气起来……他自己一住嘴,也要你住嘴,他一回到自己的房间,也就要你回到你自己的房间.”J”他只喜欢一个人当大亨.”】连霍尔顿惟一敬佩的英文老师安多里尼先生,也可能是个同性恋者.在霍尔顿借宿他家时,他喋喋不休地讲了一通人生的大道理,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的那一套来教导他.而这位老师谆谆教导

  他的,也只是利己主义的信条.霍尔顿在贵族化的学校里,既没有学会做人,也没有学会做事,这不仅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哀,更是对当时学校教育的莫大嘲讽.霍尔顿身边的同学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再说人人还在搞下流的小集团……”【2不但如此,”人人都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不让别人进来.”【2他的宿友阿克莱和斯特拉德莱塔分别代表了学校中的两类男生.前者生性懒惰,对别人不懂尊重而令人生厌;后者虽外表华丽,但是个私下里邋遢的小人-3】.他的同学詹姆士?凯瑟尔因为说一个同学太自高自大,而又不肯收回他的话,最终因为不堪忍受另外6个同学的欺负,从窗口跳出去摔死了,而迫害他的人只是被学校开除,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霍尔顿身边的同龄人,如他最喜欢的琴,迷人的萨利,甚至妓女孙妮,也在社会的大染缸里正在失去她们的纯真和美好.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无能为力,因此内心更加痛苦,沮丧和无助,但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他所有的痛苦又能向谁诉说呢?三,霍尔顿的流浪生活霍尔顿被学校开除,有家不能归,只能流浪.

  这次在纽约”闯荡社会”的短暂旅程并没有使霍尔顿融入主流社会,并没有挽回霍尔顿对生活的信心,反而使他精神崩溃,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在流浪中,霍尔顿进一步看到了成人社会的丑陋,虚伪和势利.在爱德蒙旅馆中,纽约的旅馆中,”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_2J.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扭捏作态,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喷水,以此取乐.”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L2成年人的丑态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前暴露无遗.霍尔顿试图与一个在舞会上得到电话号码的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约会,遭到拒绝后,他又去了夜总会和三个粗俗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原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自己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在夜总会,充斥着许多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入或者别的什么.”欧尼故意地卖弄和哗众取宠,而里面的听众却”全都疯了”j.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

  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2社会在放纵年轻人,法律在这里已没有存在的意义.皮条客毛里斯明明看出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不是性,而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又来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莱坞电影也都是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在妹妹菲蕊的学校,在博物馆的墙上,到处写着,刻着”×你”,”哪怕给你一百万年去于这事,世界上那些”x你”的字样你大概连一半都擦不掉.”【2这一文明面纱下的丑恶的成人世界与霍尔顿心目中的纯洁美好的世2011午3月田迎春:他的痛苦向谁说?39界相差甚远,霍尔顿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深深担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霍尔顿感到异常痛苦,哪里才是自己和其他孩子们生存的净土和家园?四,结束语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时,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开始迷茫,消沉甚至堕落,忘记了理想,失去了追求,过着平庸的生活.酒吧,卡拉OK,棋牌室等娱乐场所人流

  如潮,网吧,游戏机房中学生不断,青少年吸毒屡见不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切与50年代的美国的确有些相似之处.2006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新闻中心联合进行的一项对象为青年人的调查显示,58.5%的被调查者”没有具体的人生计划”;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已经跌到近20年的最低点.巧合的是,在2005年新浪网举行的”你快乐吗”的人文调查中,”不知道人生目标在哪里”成为国人最不快乐的原因.像霍尔顿一样的”问题少年”不断出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将充当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既是”麦田里的杀手”又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方面漠视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将他们推向了悬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转过身来站在悬崖边,守护着每一位青少年,不至于让他们坠人社会的丑恶的深渊.“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

  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_2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做一名麦田的守望者,那他就会堕落到底.现实生活中,难道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负起守望者的职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我们的孩子也才会拥有更幸福的生活.[参考文献][1]J_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2.[2]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赵玉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55,111,1,111,9,9,54,178,54,1,178,163,22,183,187,119,143,4,2,2,3,4,37,14,17,8,55,173,135,191,147,151,152,195,135,173,63,64,83,87,88,209,211,179.[3]朗晓娟.少年困惑谁之过[J].牡丹江大学,2007,16(1):4,53,61.ToWhomCouldHePour0utHisPains?——AnalysisoftheGrowingEnviromentsofHoldenCaulfieldinTheCatcherintheRye

  TIANYing—-ehun[责任编辑龚勋]

  

  

篇十三: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完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浅论康拉德《黑暗之心》中的女性形象2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3OntheManifoldFunctionsoftheSceneofPartiesinTheGreatGatsby4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5SymbolicMeaningsofBabelinTheDogsofBabel6探析《夜访吸血鬼》中的孤独7《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8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9AContrastiveStudyonLanguageFeaturesofChineseandEnglishProverbs10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95803564011TheComparisonofTableManners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12用眼睛透视心灵—评析《老人与海》13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互动14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15OscarWilde'sAestheticismonThePictureofDorianGray16论商务谈判桌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谈判的影响17论《西游记》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以詹纳尔和余国藩的英译本为例18TheNarrativeStrategyofWutheringHeights19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20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122中西方文化中颜色词的不同内涵和使用23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丰富的精神世界24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25英语汽车商标的翻译策略26AnAnalysisofCharacterizationofO—laninTheGoodEarth27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及其相互影响28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29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30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31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小妇人》的女性意识解读32探讨法国葡萄酒营销与中国白酒营销中的民族特色33平行文本比较模式指导下的公司简介翻译34《海上扁舟》中的自然主义35论《阿芒提拉多酒桶》中文学手法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36《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37英语中介语无标志被动语态的错误分析38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39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40ThePioneerofRomanticism----ThePoemsofWilliamWordsworth41浅议女性哥特主义在《暮光之城》中的体现42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43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44广告语篇的语用分析45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4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研究

  (完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47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48OntheC—ETranslationofPublicSigns49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50TextCohesioninEnglishBusinessContracts51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52对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作品的比较性研究53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54模糊语言的社会语用功能55TheGothicBeautyandSpiritualEssenceofAllanPoe’sShortStories56初中英语课堂不同文章类型教学活动研究57《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58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59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60AnAnalysisofJaneEyre’sContradictoryCharacter61合作原则视角下探析广告语篇中省略的会话含意62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63AnAnalysisofImprisonmentandLiberationinGreatExpectations64“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65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66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67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68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69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70StudyofThemesofGeorgeBernardShaw’sSocialProblemPlays71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72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之道73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74商务交际中you—attitude的语用功能探讨75ASuperficialAnalysisofReligiousConsciousnessofJaneEyre76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77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78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79《小城畸人》里的象征主义手法分析80UnavoidableTragedy–ACaseStudyofTessofthed’Urbervilles81浅析《黑暗的心》女性形象的作用82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83《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分析84对英语政治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85关于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86文化碰撞和融合——探讨少数裔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生存87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88浅析约翰•多斯•帕索斯“《美国》三部曲”的叙事艺术-以《北纬四十二度》为例89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90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91“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92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93论“迷惘的一代”--以海明威为个案94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

  (完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95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96谈西方婚姻文化对当代中国女性婚姻观的影响97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98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99TranslationStrategiesofTwo-partAllegoricalSayings100《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1《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02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103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4孤独而坚强的灵魂--《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爱伦•韦瑟罗尔的性格分析105中学生词汇自主学习对阅读能力影响初探106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107论《德伯家的苔丝》的苔丝悲剧原因108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109影响英语阅读理解效率的非语言因素110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111《看管人》下的“品特式”(开题报告+论)112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113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14从精神分析和人格面具理论看“我”和吕蓓卡的对立统一115浅析英汉宗教死亡委婉语的异同116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117浅析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118模糊语用交际策略在政治语言中的运用分析119TheAnalysisofDaisyinTheGreatGatsby120PsychoanalyticalStudyofKateChopin’sTheAwakening121浅析新闻中模糊语的翻译122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123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124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125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26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27《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128解析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中的幽默讽刺艺术129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30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131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32《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133从关联理论角度谈英语双关语的翻译134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35《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女性力量分析136论简爱与凯瑟琳性格与命运之异同137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38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对比研究139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140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41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文化之比较142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

  (完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143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44谈某些颜色词的翻译145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146OnMovieTitleTranslationfromSkoposTheoryPerspective147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48王尔德童话《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49论原声电影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作用150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151《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152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人生观153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54《榆树下的欲望》中艾比•普特曼悲剧的根源155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156《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157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158浅析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之词汇差异159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60《蝇王》中的象征161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的试探性分析研究162从文化差异角度论商标词的翻译163AResearchonVocabularyLearningStrategiesEmployedbyNon-EnglishMajorsintheCALLEnvironment164《黑暗之心》主人公马洛的性格分析165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66WomenintheRoaringTwenties–AComparativeStudyofFemaleCharactersinTheGreatGatsbyandTheSunAlsoRises167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168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169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170TheComparisonoftheChineseSpringFestivalwiththeWesternChristmasDay171内地与港台海外电影片名翻译的比较172AComparisonofValuesbetweenChinaandtheWest173《格列佛游记》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74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75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176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跨文化解读177从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看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178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79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180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181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82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83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184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185AnApplicationofSchemaTheoryinInterpreting186外宣翻译中的错误分析187《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性格分析188HowChineseCultureAffectstheTranslationoftheTermsOfMartialArts

  (完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分析189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190《飘》的成长主题解读191OnC—ETranslationofCompanyProfilesfromthePerspectiveofFunctionalTranslationTheory192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193194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95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风格传译策略研究196AComparisonoftheEnglishColorTerms197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198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199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200融入与挑战-—从生态角度看《老人与海》与《瓦尔登湖》

  

  

篇十四: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于纽约,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没有发表很多小说,但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使他一举成名。他在这部小说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孤独、青春、成长

  正文:霍尔顿是个仅有16岁的中学生,他愤

  世嫉俗、玩世不恭、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抽烟酗酒甚至满口脏话,整部小说,主人公自述了自己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一人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一天两夜的荒唐经历。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洒……这些看似堕落

  不良少年的恶习恶行,主人公几乎在这一天两夜中全部做了个遍。然而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正直善良、怀揣梦想、有着美好追求的新一代有志青年。他讨厌虚伪、冷酷的成人世界,既不追名逐利,更不唯利是图,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精神的守望者,带领孩子们在麦田里开心地做游戏,保护纯洁的孩子们不受现实社会的精神污染和不良风气的腐蚀,使每个人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小说并不是纯粹白描式的冷静叙述这个少年的游荡过程,而是始终贯穿着这个少年在游荡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要深入地分析霍尔顿这个人物,就必须先了解当时的背景知识。社会背景:霍尔顿生活在纽约这样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一个以成功和金钱为中心的城市,这对于霍尔顿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霍尔顿却想要逃离它。他觉得没有一个地方适合他。即便是这么大的世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因此,他觉得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才真正的适合他。家庭背景:霍尔顿的父母对他的态度都不好,他的父亲从不会尝试着站在他的

  角度去理解并帮助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相反而是对他十分粗鲁,而他的母亲一直没有从小儿子艾里之死的悲痛中走出来,对于霍尔顿更是平淡而冷漠。霍尔顿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在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开心。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敌视的,包括同学、老师、一切的一切。他觉得他的同学都是愚蠢的,老师们说的话都是谬误。最后,霍尔顿由于考试失败而被潘西中学开除。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关于主人公逐渐走向成熟的成长小说。霍尔顿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主角,他想要做的就是抗拒成熟。正如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看法,霍尔顿害怕改变和复杂,他希望所有事情都是简单易懂和一成不变的,就像爱斯基摩人的雕像和博物馆里的印第安人:“那个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它该在的地方,没有人会移动……没有人会不同。唯一可能不同的,就是你。”16岁的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的时期。对世界、人生和社会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但是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因此缺乏足够的

  认识和精神上的准备。面对生活的问题,他不能自我调整只是消极地以玩世不恭的态度进行抵抗。就这样,霍尔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长时间处于内心的孤寂与苦闷之中。无论他逃到哪里都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扭曲。霍尔顿虽然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但脸上的神情却已经满是绝望、孤独和冷漠。是这个丑恶的成人世界教会了霍尔顿说谎和胡言乱语乃至玩世不恭。他用挖苦、捉弄甚至侮辱人的这种扭曲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来逃离他所置身其间的世界。

  小说通过对霍尔顿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在成人世界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中苦苦挣扎、寻求解脱的孤独灵魂。霍尔顿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性的贪婪、丑陋、虚伪、冷漠、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他不愿轻易向世俗妥协和向命运屈服,然而由于本身存在的软弱性和性格上的懦弱,他又不能果断地采取行动,面对无边的社会黑暗,他感到自己的无助,内心十分痛苦、惆怅、郁闷、彷徨,不知所措,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和光明的出口,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消极、叛逆、玩世不恭。在当时,他既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颠覆和打破这个旧世界,更无力去建设一种全新的生活秩序和生活方式。既然改造不了社会现实,无奈的他只有寄希望于将来,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去看护人世间最纯洁美好的儿童世界,希望这一片净土不要被成人世界的邪恶和丑陋所玷污。

  于是在22章里,便出现了当妹妹菲比询问霍尔顿的生活打算时,霍尔顿曾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块大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在往哪儿跑,我的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喜欢干的就是这个。”霍尔顿描绘了他幻想中的理想主义童年和希望保留天真无邪的愿望,再一次证明霍尔顿更喜欢躲在自己的

  虚幻世界,不喜欢纠结于现实生活中的纷繁冗杂。他对其他人的看法有些愤世嫉俗、过于简单,他的幻想世界一大部分基于这样的理念:孩子单纯、天真,而成年人肤浅、虚伪。霍尔顿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很“疯狂”,但却提不出更加实际的观点;他很难用其他眼光看待世界。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想法反映出他的天真无邪,他信仰纯洁无瑕的青春,希望保护这种精神;另一方面,表示他脱离现实社会,保持着对世界的天真想法。

  另外,塞林格特意地塑造了一系列儿童形象以及和儿童有关的情节,来描述儿童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在霍尔顿经济拮据的时候,和他相依为命的妹妹菲比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给自己购买圣诞礼物的想法,把钱拿出来给他急用,令他深为感动。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纷繁复杂、卑劣粗俗的世界上,只有儿童才能够做到不计得失、不分你我地付出真心与真爱。所以,儿童这一形象在塞林格的作品中起着精神救赎和道德拯救的作用。

  霍尔顿并不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至少他的精神还没有完全堕落。同样地,他也有着自己追求——对真理和真爱的渴望和追求。霍尔顿在迈向成人世界的过程中,还完全保持着一副儿童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切,他都感到极为的不适应、讨厌、排斥甚至痛恨。他想逃避,离开这个假模假式、虚情假意的现实社会,回到自己理想的过去。但是他的这种追求却和当时的社会价值格格不入。虽然故事的结尾是他去了精神病院,但是霍尔顿探索的失败丝毫不能抹杀他真实善良的耀眼光芒。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位精神净土的守望者和精神家园的追寻者的形象。

  塞林格笔下的人物是丰满的,他抓住青春期永恒焦虑这一个点塑造了霍尔顿这个物形象。霍尔顿身上既有着鲜明的优点,又有着明显而致命的人性弱点。本书在心理描写方面可以说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少年霍尔顿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心理描写还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揭示了少年霍尔

  顿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人性与世俗根源,不仅鲜明的展示了青春变化期青少年的特点,也活生生的展现了人与生俱来的无奈与局限,是人性展示的极好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1]胡先林,《麦田里的守望者》人物分析及其美学意义[J],文学教育,2012年,P100-101[2]朱青,《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人物分析[J],时代文学,2011年,P97-98[3]谢敬,《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J],科学视界,2010年,P201-202[4]阮倩,人物主体性的构建与自我拆解[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P93-96[5]杨霞,走向成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特点分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P99-101

  

  

篇十五: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就摘要部分给出了改进性想法指引学生在这部分明晰的思路有助于论文正学生签名时间地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方式口面对面口网络口电话口其他指导内容在第一章对于作者和他的作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建议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对作者需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总结出一个自己所认识的塞林格

  叛逆少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人物分析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初次与学生见面,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想法和构思、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并初步确定要研究的文本和角度。该学生已经有基本思路,经商量决定研究文本为:《麦田里的守望者》,角度为:主要角色分析。初定题目为:ARebelliousBoy----An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叛逆少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人物分析要求学生查阅关于该文本的研究,找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分析人物角色,再仔细研读文本,根据手头已有的资料最后确定题目。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与学生第二次见面,检查学生已准备的资料,听取学生对于论文的研究角度和想法的简单陈述,并指导学生确定论文的基本框架。最后题目为:AnAnalysisfor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分析基本框架为: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1.Introduction2.TheCriticalReviewsonTheCatcherintheRye3.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4.FactorsContributingtoHolden’sCharacter5.Conclusion给学生发送论文开题报告书模板,指导学生填写报告书。

  学生签名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学生发送电子版的outline,指导情况如下:1.Introduction1.1TheintroductionofJ.DSalingerandhisworks实词的首字母应该大写1.2TheSummaryofTheCatcherintheRye2.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第二部分应该概述他人对该作品已经做过的研究(即增加literaturereview)2.1NegativeCharacterofHolden2.1.1RebellionofHolden2.1.2Holden’sCynicism2.1.3Holden’sCowardliness2.2PositiveCharacterofHolden2.2.1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2.2.2Holden’sKindness3.FactorsContributingtoHolden’sCharacter3.1Holden’sEducation3.2TheSocialEnvironment3.3Holden’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4.TheImpactandDeepImplicationofTheCatcherintheRye思考这部分与题目的相关性5.Conclusion学生签名

  □其他(

  )

  -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与学生第三次见面,检查学生已修改过的outline,听取学生的思路并指导学生最终确定了论文的基本框架。1.Introduction1.1TheIntroductionofJ.DSalingerandHisWorks1.2TheSummaryofTheCatcherintheRye2.TheCriticalReviewsonTheCatcherintheRye3.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3.1NegativeCharacterofHolden3.1.1RebellionofHolden3.1.2Holden’sCynicism3.1.3Holden’sCowardliness3.2PositiveCharacterofHolden3.2.1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3.2.2Holden’sKindness4.FactorsContributingtoHolden’sCharacter4.1Holden’sEducation4.2TheSocialEnvironment4.3Holden’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5.Conclusion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学生第二次发送电子版的开题报告,指导情况如下: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比较常见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作品价值、意义的探索:如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2、关于作品主题的思考:有张欲晓的《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等。3、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理解:如陈辉、王万兵的《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论文辑刊),罗世平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等从研究方法来看,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元化,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1、采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人物心理,如罗世平的《精神病症情结透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3、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把塞林格和其他作家,把霍尔顿和其他文学人物进行比较,如蔡跃锐《守望·保护·救赎》(《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评论家查尔斯·凯格认为“这部小说可以读作是霍尔顿寻求与周围人们可沟通的一个过程。主人公第一人称、事后回忆式的叙述表明他的探求是成功的。”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作者把重心放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剖析上,他以细腻而深刻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霍尔顿的矛盾心态,描绘出霍尔顿复杂的精神病态。又如美国书评家董鼎山评论说:“几乎大大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它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作者用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和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纯真善良和荒诞放纵。(针对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现状这部分,内容过于复杂,需要精炼。并且应该先讨论国外的研究现状,再讨论国内的研究现状。还有在列举相关作品时,只需提到作者及其作品即可,不必把发表的具体时间和期刊罗列出来。)学生签名

  □其他(

  )

  -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学生第三次发送电子版的修改过开题报告,关于研究现状这一部分最终确定为一下内容:美国书评家董鼎山评论该书影响了几代美国青年。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用细腻深刻的笔法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和现实冲突这一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纯真善良和荒诞叛逆。国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作品价值、意义的探索:如李征戎的《逃逸与反叛》。2、关于作品主题的思考:张欲晓的《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3、关于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理解:如陈辉、王万兵的《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而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野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1、采用心理分析理论分析人物心理,如罗世平的《精神病症情结透视》。2、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把塞林格和其他作家,把霍尔顿和其他文学人物进行比较,如蔡跃锐《守望·保护·救赎》。(这部分先谈国外研究,再谈国内研究,内容清楚明了。)

  □其他(

  )

  学生签名

  -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与学生第三次见面,检查修改过的的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情况如下: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现状和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典型代表的深刻反映;通过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代表人物的叛逆心理的探寻以及其复杂性格的分析,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所以该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首选畅销书”。直至今日,被称为美国当代文坛的“现代经典”,享誉世界,可谓经久不衰。所获得资料来自于网络,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校阅览室各期刊报纸、学校图书馆。开题报告中研究方法这部分不合适,不要过多谈论小说的价值,应该围绕你的论文将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展开。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7-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学生第四次发送电子版的修改过开题报告,关于研究方法这一部分最终确定为一下内容: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法。通过文献研究,仔细阅读搜集相关文献报纸,对主人公霍尔顿叛逆心理进行探寻和分析,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现状和五十年代美国青少年典型代表的深刻反映,同时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其次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主人公霍尔顿双重复杂的性格进行分析以及对其内心经历的挣扎与痛苦进行了描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归纳最终得出结论,造成主人公霍尔复杂性格的因素是来自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各人的社交能力三方面。所获得资料来源于学校图书馆资料和主要论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研究方法这部分围绕了论文将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展开,内容合适,语言恰当得体。

  □其他(

  )

  学生签名

  -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开题报告中文文献综述没有按格式要求写,参考文献没有按要求格式统一,开题报告中存在错别字并且打印时没有按照学校规定打印。建议学生对文献综述的格式进行统一,参考文献按照国家论文标准,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并且按照学校统一排版后进行打印。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9-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同几位老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开题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指出其不足之处,通过对学生的仔细提问,以便了解学生对所选课题的了解程度以及所存在的问题。NegativeCharacterofHolden2.1.1RebellionofHolden2.1.2Holden’sCynicism2.1.3Holden’sCowardlinessPositiveCharacterofHolden2.2.1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2.2.2Holden’sKindness这部分中对霍尔顿性格分析的分类依据清晰,建议去掉“Negative”和“Positive”要求学生尽快修改导师们所提出的疑虑及指出的不足,尤其是对参考文献格式的改正,尽快交予导师查看并修订。

  学生签名

  -1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在对学生进行开题答辩之后,就所指出的问题,查看学生的修改情况以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确保大纲及格式准确无误。论文主体部分表达修改为:3.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3.1Holden’sRebelliousPersonality3.2Holden’sCynicism3.3Holden’sCowardliness3.4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3.5Holden’sKindness与此同时,指引学生在论文写作之前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少走弯路,能够尽快的进行正文的书写。

  学生签名

  -1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给出学生论文写作的完整构造并要求其参照上届毕业生的论文格式,以其作为模板,对论文进行合理安排。对学生在摘要部分所持有的疑虑进行解答,告知其所有的论文都需有摘要且需要中英文对照。

  □其他(

  )

  学生签名

  -1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对所研究项目进行了认真审核,对其在思想构思上的不足给予指导意见,与本人进行了认真交流,希望认真思考,加以改进。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就摘要部分给出了改进性想法,指引学生在这部分明晰的思路有助于论文正文的开展。

  学生签名

  -1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在第一章对于作者和他的作品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建议学生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对作者需要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总结出一个自己所认识的塞林格。在寻找社会背景时,建议学生多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背景,最好能够体现出其影响塞林格思想及其写作风格的背景。

  学生签名

  -1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对于论文写作的第二章,需要对《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中一些批判性的言论进行概述。学生苦恼如何对该章进行展开,导师给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做出详细、全面的论述。可以细说不同的人,例如:家长、学校、学者们对这本小说的批判性看法入手,顺其自然的引出人们眼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自然而然的谈到第三章内容。建议学生不要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束缚,要开动脑筋,仔细思考,一定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签名

  -1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所以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研究很重要,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作品,多研究一下它的书评,看看别人眼中对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理解,从而启发学生自己的认知。学生主要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了霍尔顿的性格,所以建议她一定要在仔细研读作品的基础上选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情节,并且这个情节必须能够体现出霍尔顿的性格特征。

  学生签名

  -1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论文中期检查。已完成论文的第一部分Introduction和第二部分TheCriticalReviews,正在进行第三部分的写作。主要问题:文献资料匮乏,收集到的资料陈旧。写作能力薄弱,有很多错误,具体表现在词汇能力差,句式结构松散,有的句子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行文缺乏整体性、连贯性、逻辑性和一致性,有些语法和句法错误。建议:继续充实相关英文资料,正确地使用网络手段,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进行检索。使用翻译工具,向他人请教并交流。理清句子的逻辑关系,写的句子尽量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纠正语法错误,使行文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收集到的资料不够充实,语句表达有错误,结构松散,有的句子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行文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充实相关英文资料,借鉴他人的语句表达,改善句子和论文行文。在第四章写导致主人公霍尔顿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霍尔顿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霍尔顿的人际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告知学生要让读者一看就具有逻辑顺序,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17-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了解学生论文完成情况,并提供一定的指导。对于最后一章的结论部分,要求学生在对这两部作品的分析上得出结论,最后引出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在一月十五号之前交论文的一稿,以便及时查看,让学生进行修改。

  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学生签名

  -18-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对论文进行初次审阅,主要针对学生论文的目录进行修改。从论文的目录看,论文有些短,字数不符合要求。1.Introduction1.1TheintroductionofJ.DSalingerandhisworks1.2TheSummaryofTheCatcherintheRye2.TheCriticalReviewsonTheCatcherintheRye3.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将主人公的性格分为正面和反面不好界定。3.1NegativeCharacterofHolden3.1.1RebellionofHolden3.1.2Holden’sCynicism3.1.3Holden’sCowardliness3.2PositiveCharacterofHolden3.2.1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3.2.2Holden’sKindness4.FactorsContributingtoHolden’sCharacter4.1Holden’sEducation4.2TheSocialEnvironment4.3Holden’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5Conclusion

  □其他(

  )

  学生签名

  -19-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学生针对老师给出的指导意见对论文的目录进行修改。修改结果如下:

  1.Introduction1.1TheIntroductionofJ.DSalingerandHisWorks1.2TheBriefIntroductionoftheNovel—TheCatcherintheRye2.TheCriticalReviewsonTheCatcherintheRye3.AnAnalysisofHolden’sCharacter3.1Holden’sRebelliousPersonality3.2Holden’sCynicism3.3Holden’sCowardliness3.4Holden’sRighteousnessandVirtuousness3.5Holden’sKindness4.FactorsContributingtoFormingandBuildingHolden’sCharacter4.1Holden’sEducation4.2TheSocialEnvironment4.3Holden’s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5.Conclusion

  学生签名

  -2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对论文进行初次审阅,主要针对学生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进行修改。在摘要中应该加上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结构概述。在第一章中格式存在问题,实词首字母应大写。其次1.2TheBriefIntroductionoftheNovel—TheCatcherintheRye中引用的内容太长,应省略掉一些有用的句子,只保留有用的句子。在第二章中,文献综述是概述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们对该小说,对该小说人物的研究结论和成果。该部分太短,内容不充实。最后,发现有些句子写的有些繁琐,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连词将其连接起来,这样句子看起来既简练又突显了自己的语法表达能力,为文章增添色彩。

  学生签名

  -2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

  本次主要对论文的第三部分进行审阅,一开始发现论文的格式不正确,并发现了一些语法错误,对于句子的运用也存在很大问题。其次,从论文这部分看,学生的引用部分太多,自己的论述太少,论据不充分,没有体现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学生应充实论述部分。在语意不变的基础上,对该生的一些让人容易产生歧义和不解的句子进行删除,重写组合,达到让人一目了然的效果。

  □其他(

  )

  学生签名

  -2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本周主要对论文的第四部分进行修改,在第四部分中,主要写的是造成霍尔顿人物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在这一部分,存在的主要是格式的问题。在这部分中,学生引用小说的内容太多,学生论证性的句子太少,应充实论述部分。此外,还存在一些用词不当的问题。在对文章的用词、语法及组织、结构上,给出了学生一些相关建议。

  学生签名

  -2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第五部分主要是对上述内容的总结,在这部分问题不是很大,主要存在的一个问题还是格式问题,其他的倒不存在什么大问题。其次,学生的结论部分引用了原文的句子,而论文的结论部分不应再出现引用原文的句子,建议删除。希望这周能就前面的问题进行仔细修改,完善论文内容及格式。

  学生签名

  -24-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对论文的整体进行审阅,告诉学生在论文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改方法,给出具体的二稿上交时间及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尤其在格式方面对学生进行再次强调,希望在交二稿时,能够按照论文模板里的格式,以便之后的修订。让学生在二稿部分能够用红色字体标注出修订部分,以便之后的审阅。

  学生签名

  -25-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其他()

  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思,对初稿进行了整体的把握,把部分不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章节进行修改、删除、补充,确定二稿,并给出了论文写作格式的要求。

  对论文的正文内容写作给出建议,以及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还给出了一些外文翻译的技巧,以及可借助的工具。并对内容进行的指导、修改,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筛选,整合。

  学生签名

  -2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对学生论文二稿进行批阅,发现如下问题:一、仍存在一些排版和格式问题;二、个别句子存在语法问题;三、论文主体部分内容不够充实,引用较多。提醒学生再次修改时注意存在的问题,争取尽快定稿。

  学生签名

  -27-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记录

  时间方式□面对面□网络地点□电话指导内容英语本科系专教办公室1□其他()

  对学生论文三稿进行批阅,指导完善了论文的主体部分,改正了极个别仍存在的语法错误和格式问题。对整篇论文进行了最后检查和润色,可定稿。指导学生如何填写答辩申请。指导毕业论文答辩应该注意事项:熟悉自己的论文,准备PPT,大概5分钟的陈述。回答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准确,语言表达清楚。

  学生签名

  -28-

  

  

篇十六: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

  作者:谢敬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4期

  谢敬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小说家,他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形象地刻画了叛逆的反英雄少年霍尔顿。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霍尔顿这一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二战后美国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世界和贫乏的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霍尔顿身上体现的十分明显。本文从其背景、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对霍尔顿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反英雄;假模假式;孤独

  1写作背景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1916年1月出生美国纽约,他在新汉普郡长大,之后上过三所大学却未曾获得学位。早在他15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作。当他21岁的时候,他的第一篇文章得到了发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完成于1951年。

  2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分析

  霍尔顿·考尔菲德的基本背景:

  (1)基本情况

  霍尔顿是个仅有16岁的中学生,他因为学习成绩太差而刚刚被潘西中学开除。尽管他很聪明并且十分敏感,但是他的口气却显得愤世嫉俗,而又疲惫不堪。由于对周围世界的虚伪和丑陋难以忍受,他甚至企图用一种玩世不恭来保护自己,以免自己痛苦和失望。然而,他对周围人们的一系列批评也同样体现在他的身上。他也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烦躁不安,有时候还会表现得很“假模假式”、刻薄和肤浅。

  (2)名字的寓意

  “Caul”指的是婴儿出生时包在头上的一层胎膜。因此,霍尔顿的名字中的“Caul”也许象征着儿童期的盲目,或者说他们往往不能看到成人世界的复杂性。霍尔顿的全名可以念成“Hold-on-Caul-field”,即他想抓住他认为真实的事物,而这恰恰是他的盲点所在。

  (3)生活背景

  家庭背景:对于霍尔顿几次被开除的事实,他的父亲从不会尝试着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并帮助他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相反,他对待霍尔顿的态度是十分粗鲁的。霍尔顿的妈妈一直没有从小儿子艾里之死的悲痛中走出来,对于霍尔顿更是平淡而冷漠。父母的冷漠态度让霍尔顿不敢回家向他们诉说,当然他也没有勇气在父母那里获得帮助与安慰。这些就向我们暗示着霍尔顿的父母没有给他的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以指导和帮助。霍尔顿的父亲是一位很成功的律师,他理所当然地把霍尔顿送到最好的学校读书为了在他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他却完全忽视了对霍尔顿在精神上的关心。霍尔顿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在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

  他却一点都不开心。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敌视的,包括同学、老师、一切的一切。他觉得他的同学都是愚蠢的,老师们说的话都是谬误。最后,霍尔顿由于考试失败而被潘西中学开除。

  学校背景:霍尔顿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在最好的学校读书,但是他却一点都不开心。他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敌视的,包括同学、老师、一切的一切。他看不惯室友斯特拉雷德的一举一动,也十分讨厌同学阿克利,甚至连阿克利坐在他的椅子上也觉得不舒服。他觉得他的同学都是愚蠢的,老师们说的话都是谬误。然而,他却不讨厌他的语文老师安多里尼,这或许也是他学习的所有科目里语文是从未挂科的原因。可最后,霍尔顿还是由于其他所有科目考试失败而被潘西中学开除。

  社会背景:在纽约这样一个热闹、繁华的城市,一个以成功和金钱为中心的城市,对于霍尔顿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霍尔顿却想要逃离它。他觉得没有一个地方适合他。即便是这么大的世界,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因此,他觉得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才真正的适合他。

  3对于霍尔顿的语言描写

  (1)“不过博物馆里最好的一点是一切东西总呆在原来的地方不动。谁也不挪移一下位置……谁也不会改变样儿。唯一变样的东西只是你自己。”

  这一段引自第16章,霍尔顿在解释着他为什么喜欢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他与萨利约会前,为了消磨时间,霍尔顿决定从中央公园步行去自然历史博物馆。在路上,他回想着随学校去博物馆参观的细节。霍尔顿已经显示出了他的恐惧,而且他不知道该如何对付冲突、混乱和变化。博物馆呈现给他的是他能够理解的生活景象:这是一个凝固了的、寂静的、永不改变的世界。霍尔顿可以对陈列窗里的爱斯基摩人进行思考、评判,但爱斯基摩人却永远也不能反过来评判他。每次回到这里,他都变了模样,而博物馆里面的一切展品都始终如一,这这使他不安。那些展品代表的是霍尔顿渴望生活于其中的简单、理想化、甚至可以被驾驭的生活景象。

  在最后一句,霍尔顿用的是第二人称的“你”,而不是第一人称的“我”,这一点很重要。这仿佛是霍尔顿在努力地使自己远离那不可避免的变化过程。然而,这种幻想的不可能性正是霍尔顿境遇的悲剧所在。当他真的到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他却决定不进去,因为那将使他脆弱的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相撞时受到冲击。他希望生活就像是博物馆里面的陈列柜一样凝固不动。

  (2)“我会站在悬崖边上,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的意思是不管那些孩子们从哪个方向跑过来,我都要抓住他们。我一整天就是干这样的事,就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段话是可以说是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霍尔顿在回答妹妹菲比离开的要做什么。霍尔顿把听到的歌词融入了自己的幻想,他想要成为他幻想中的人,充当着纯真的保护神。然而,这恰恰也表明了霍尔顿喜欢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逃避真实的世界。而当霍尔顿承认这样的观点有点不切合实际的时候,他却发现自己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反映出了他的纯真以及他对纯真无暇的青春的向往,当然还有他要保护那种精神的渴望;这也代表了他与现实的极度脱节和他的世界观的幼稚

  4对于霍尔顿的侧面描写(象征)

  4.1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文本部小说的标题,它出现在第16章,那是霍尔顿非常欣赏的、一个不在人行道上而是在马路上行走的小男孩唱的罗伯特·彭斯诗词“相遇在麦田”中的一句。在第22章里,当妹妹

  菲比询问霍尔顿的生活打算时,他用了诗中的意象“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了回答。霍尔顿想象着有一块悬崖边上的麦田,孩子们在那儿玩耍、嬉戏、他说他愿意去保护那些孩子们,如果他们往悬崖边奔来,他就会奖他们“捉住”。菲比还指出他听错了词,他认为是“你要是在麦田里捉到了我”,但实际上是“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篇十七: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在其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里作者塞林格就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表现手法通过有机地整合一系列象征意象塑造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矛盾的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主人公形象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解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解读

  摘要:塞林格在其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成功运用大量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矛盾的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主人公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实物、颜色、命名等一系列象征意象的解读,帮助读者更为细致、全面地理解霍尔顿复杂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象征意象实物颜色命名引言“一首诗中的意象就像一系列放置在不同角度的镜子,当主题过来的时候,镜子就从各种角度反映出主题的各个侧面。但它们不仅仅反映主题,还赋予主题以生命和外形,它们足以使精神形象可见。”诗歌中的意象如此,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亦如此。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极力通过具体而鲜明的物象来暗示人们抽象的内心世界和揭示作品深刻的主题内涵。在其经典著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里,作者塞林格就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表现手法,通过有机地整合一系列象征意象,塑造了一个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内心充满矛盾的具有独特性格特征的主人公形象。一、霍尔顿形象概述《麦田里的守望者》发表于1951年,主人公霍尔顿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二战后的50年代,美国本土经济持续发展、消费主义抬头,都市文明极度繁荣。然而,与之难以协调的却是广大民众精神生活的日趋贫乏和空虚。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当时的美国国土上诞生了一批被称作“垮掉一代”的年青人。“垮掉一代”大多不安于现状,尤其受不了精神生活的枯燥贫乏,往往通过酗酒、吸毒、群居等颓废的生活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也是“垮掉一代”的典型代表。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由于学习不刻苦,屡被学校开除。他的性格十分敏感和叛逆,小小年纪便愤世嫉俗;他认为成人世界是极端虚伪和令人无法信任的,因此他经常采用满嘴脏话、抽烟酗酒等粗鲁的方式表达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不满。然而,通过细读小说,我们会发现其实霍尔顿也不乏有其“垮掉一代”的特征。他本性善良、正直,虽是出身富有的中产阶级,

  1

  却从不因此而产生优越感,反而热心善良、乐于助人。他对纯真的儿童世界有着执着的依恋,并发誓要捍卫童真、保护儿童不受虚伪的成人世界的玷污,但《麦田里的守望者》整部小说的总体基调是压抑、沮丧的。这个叛逆、善良的少年总显得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他的行为不被周围人所理解,想守望而不得、想逃避又不能;最终霍尔顿在遭受一系列困顿和挫折后,人格分裂、精神错乱,被父母送进了精神病疗养院。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得本该天真浪漫的霍尔顿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塞林格是如何向我们揭示谜底的。

  二、霍尔顿精神世界的象征意象分析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手法有很多,而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突出特色之一。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塞林格通过一系列具体象征意象向读者细腻、生动地展现了霍尔顿复杂、错乱的内心世界。本文就其中的实物、颜色、命名三种类型的象征意象展开分析和解读。(一)实物意象——帽子和太阳红色猎人帽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实物意象,形成了贯穿全书的一条明线,塞林格赋予了它极其深刻的象征内涵。其一,红色猎人帽象征了霍尔顿的精神寄托和他对纯真世界的依恋。小说开篇,霍尔顿因弄丢了击剑队设备而使得大家不能参加比赛,导致队友们都不理睬他。在这种孤独中,他买下了这顶帽子,以此来安慰自己,排遣苦闷。之后,霍尔顿每次提及这顶猎人帽,心里都充满了欣赏、满足与真爱。他戴着这顶帽子读书、写作文,让自己惬意地沉浸于个人丰富的思想世界里;有时他还把猎人帽的帽檐转过来拉下盖住眼睛来打发烦闷的时光、逗乐自己。戴着这顶猎人帽使霍尔顿感觉自己还保留着少年的纯真。小说结尾处,当他意识到童年已离自己远去,自己再也无法重回童年,便将这顶帽子送给了自己最疼爱的妹妹,将自己对童真美好生活的依恋寄托到妹妹身上,希望她能继续保持童真,永远幸福快乐下去。其二,红色猎人帽还被霍尔顿当做是自己反叛污浊成人世界的武器。小说中霍尔顿选择了“倒戴猎人帽”这种特殊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成人世界的叛逆。他向阿克利炫耀说“这是顶杀人帽”“我戴这顶帽子杀人”。然而实际上,霍尔顿的反叛是盲目、不彻底的,拿帽当枪也只是说说而已。因为在面对强大的世俗成人体系时,他会退缩,下意识地抛弃猎人帽。例如在埃

  2

  德蒙特旅馆登记住宿时,霍尔顿选择取下帽子,只因“以免被人看着像个傻蛋”。在回家进入电梯时,他也是有意识地取下猎帽,“免得招人猜疑还是怎么样”。这些行为都象征了孤独无助的霍尔顿在面对强权的成人世界所表现出的软弱和退缩。

  除了猎人帽,太阳也是小说中多次被提及的一个象征意象。太阳是万物能量的来源,能给世间万物带来明亮和希望。有了太阳光芒的普照,动植物才能复现生机,人类才能保持清醒头脑做出合理的行为。但是,小说中有多处文本提及,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寒冷的12月“没出太阳”“太阳(始终)还是没有露面”,主人公霍尔顿总是感觉冷得要命,无法正常思维。塞林格运用“缺失的太阳”这个意象象征了霍尔顿精神世界里爱与理解的缺失。霍尔顿生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冷漠、虚伪。在学校时,霍尔顿得不到同学和老师的理解;在家里,父母能给他的也只是充足的金钱而不是应有的关爱。没有温暖与爱的世界是冰冷、暗淡而又混沌的。最终,霍尔顿由于内心的孤独与迷茫,一步步走向精神痛苦的深渊。

  (二)颜色意象——红色和白色红色是一种具备广泛象征意义的色彩符号,往往与炽热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等寓意相关。在小说中,红色是霍尔顿钟爱的颜色。他的猎人帽是红色的,他所最疼爱的、既聪明又讨人喜欢的艾里和菲比都有鲜亮的红色头发,连他心中的挚爱简在他脑海中跳跃的形象也是那件红白相间的毛衫。小说里每每出现与红色相关的实物和儿童,都能给霍尔顿带来安慰、希望和温暖。白色标志着纯洁和美好。小说中,有几处对白雪世界的特写:“外面已经下了有三英寸厚的雪,而且没头没脑地下,看上去真他妈漂亮”,“(我)赤手捏了个雪球……一开始想往对面汽车上扔,但看到那辆汽车白乎乎的挺好看,就没扔。后来又想往消防栓上扔,也白乎乎的,挺好看,就也没扔。”从这几处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霍尔顿对白色纯净的世界有着一种强烈的爱怜情绪,面对白雪覆盖的美好景象,他甚至不愿去触碰和破坏它们的完整。小说中霍尔顿对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特别偏爱,集中象征了主人公对纯净、充满生机的儿童世界的珍视和依恋。然而,有着火红头发的弟弟艾里,小小年纪就被白血病无情地夺走了生命;白雪覆盖的洁净情景也是稍纵即逝、不能持久。

  3

  所有这些令人失落的结果都预示着霍尔顿的美好精神向往必然坍塌,所以小说结尾处他彻底崩溃、最后倒在了精神病院里。

  (三)命名意象——HoldenCaulfield和Sunny小说中塞林格为主人公设定了一个有特殊含义的名字HoldenCaulfield。我们知道,Caul的含义是“胎膜”,它是幼儿出生时覆盖在其大脑皮层外的一层薄薄的细胞组织体,其主要功能是保护脆弱的新生儿。field的含义是“田野”,象征了幼儿成长的世界。所以,霍尔顿的姓氏Caulfield象征了纤弱而又纯真的儿童世界。小说中,霍尔顿感觉自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守护、看护(Holdon)这片纯净土地上脆弱的生命(Holden一词从发音角度可看作是“Hold+on”两词的连读)。另外,HoldenCaulfield还在字面意义上同小说的标题TheCatcherintheRye相呼应。Catcher(守望者)的职责便是Holdon(挽留、守护),而所守护的对象便是那片儿童能无忧无虑成长的沃土(Caulfield,Rye)。因此,霍尔顿的全名HoldenCaulfield在与小说标题遥相呼应的同时,也暗含了他想要捍卫纯真童年、守望美好未来的象征含义。Sunny是霍尔顿在旅馆遇到的应召女郎的名字,在小说中是一个成年女性的代表。青春懵懂的霍尔顿其实对成人世界里男女情爱也是充满着好奇之心的。这次霍尔顿便将Sunny看做是自己体验情感生活的一缕曙光,是霍尔顿试图向成人世界靠近的一种美好愿望。然而,Sunny行为轻佻粗俗、言语冷漠势利,使得霍尔顿的内心充满失落和沮丧。面对堕落拜金的Sunny,霍尔顿退缩了,最后天真的他竟然孩子气地提出“想与之聊一会儿天”的想法。结果可想而知,Sunny不仅轻蔑地拒绝了霍尔顿的“倾诉”请求,甚至还顺带找人对他敲诈勒索了一番。霍尔顿试图与世俗生活和解,寻求成人世界理解与认同的努力再一次因他同Sunny的失之交臂而失败。其实,从构词法角度分析,Sunny这个词派生于词根Sun(太阳)。被命名为Sunny的女子本应像太阳一样给霍尔顿带来生命的温暖和希望,然而来自成人世界的风尘女子Sunny的所作所为无疑让本就孤独苦闷的霍尔顿更加失落和不寒而栗。这里霍尔顿错失Sunny的情景也正好与前文提及的“缺失的太阳”这一象征意象相呼应。塞林格匠心独具地给这个冷漠的风尘女子讽刺性地取了这样一个“阳光”的名字,却安排了一个霍尔顿与之无法产生交集的结局,凸显了霍尔顿成长环境里温情的缺失和他内心的孤独和彷徨。

  4

  结语综上所述,塞林格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当中,正是通过运用实物、颜色和命名等象征意象,更为细腻、真挚地刻画了霍尔顿矛盾而又错位的精神世界。一方面,霍尔顿依恋和渴望儿童世界的真诚和纯洁、厌恶和憎恨成人世界的虚伪和冷漠;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自身的迷茫和软弱而无力改变这一切,只能在不彻底的反抗中独自品尝失落和沮丧。霍尔顿的整体气质既叛逆又纤弱。他虽然选择了反常态的个人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然而由于他对现实的迷茫和自身的懦弱,他注定要被生活所伤害,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最终悲哀地走向精神家园错乱的深渊。该小说通过猎人帽和缺失的太阳、红色和白色、以及HoldenCaulfield和Sunny等不同类型象征意象的反复运用和不断暗示,使得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更加鲜明、具体,同时更加突显了作者塞林格的高超象征艺术手段。

  5

  

  

推荐访问: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分析 霍尔 人物 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480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