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3篇

时间:2022-11-14 09:15:40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3篇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高职院校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3篇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3篇,供大家参考。

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13篇

篇一: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环节中处于关键的地位,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能力

  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旨在培养面向粮食加工、油脂制取与加工、粮油转化及深加工、粮食收储和购销企业生产一线的从事加工、储存、检验、营销等生产技术与管理工作一线的掌握岗位技能与知识,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熟练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但高职学生真正学习专业课程只有一年的时间,短时间内很难深入的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加工技术,因此,高职院校亟需加强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不仅能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还能直接接触生产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粮食生产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社会适应性强、工作态度严谨、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为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考虑到粮食企业到毕业生的'要求,在培养粮食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时,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在实践生产或实验中,内容更具体,更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有成就感。加深理解和领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能够真正胸有成竹的走向工作岗位。

  2提升高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的措施

  2.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目前,很多同学对粮食工程技术专业认识不够,缺乏学习的动力,通常是依靠家长,有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没有长远的打算,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同学由于理工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培养他们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途径,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方法是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任务引领为基本取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主要形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有效运用精品课程网、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3不断完善和巩固实习实训基地

  2.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粮食工程分院建有粮油加工实训室、粮油检验实训室、农产品加工实训室、粮油化工实训室、粮油加工设备陈列室,还应扩建谷物加工技术实训室,更新油脂制取实训室的部分设备,满足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训的需要。不断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建设成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中级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为一体的多动能实训基地,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的训练场所,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和场所不足的有效补充。分院有针对性地与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发专业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基地,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实现技能培养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2.4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者,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与效果。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丰富经验,因此,需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使我们的教师既能“教”又能“做”。我们可采取如下措施:(1)实施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粮油企业对应岗位挂职,提高教师实践水平,使课程教学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同时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使教师本人从情感上和专业技能上更加贴近粮食行业。另外可以了解毕业生的适应性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加快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实践性与技能型教学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2)聘请与粮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到校做兼职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一计之长,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专、兼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对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粮食行业的创新技能大赛

  学院和老师应该多鼓励和支持学生踊跃参加粮食行业的技能大赛、全国性的创新比赛等,不仅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院粮食工程技术专业在粮食行业的知名度。

  3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技能。随着社会需求对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知识转化率和综合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马森,王晓曦,郑学玲.粮食工程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2015(9):58.

  [2]刘道敬.校企合作与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统计与管理,2015(3):186.

  [4]常生华,陈先江,王召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草业科学本科生综合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8):189.

  

  

篇二: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文中总结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主动更新观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服务机制营造为社会服务的内部环境拓宽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科学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从订单培养到教学工厂颇有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

  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的论文[论文摘要]文章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对我国近年来关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从必然性、定位与内容、路径与模式、现状与问题、典型案例及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与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研究综述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比较重视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特别是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成为国内职教界的热点论题,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提出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一、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三大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杨虹认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杜祥培认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他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存在价值之所在;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是高职院校发展动力之所在;三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标志之所在。二、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与内容研究1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学者们对于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功能定位。廖惠卿认为,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学校对接社会的纽带,教师水平提升的途径,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高维峰从高职院校与社会有效互动的角度,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可分为实现基于资源互补的社会服务、扩展至校外教学的社会服务、推动人才养成的社会服务。(2)服务区域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的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行业性特征。张效民认为,普通高职院校的服务区域,或只为本地区服务,或最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兼顾全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区域则要广泛得多,大多在以服务本地区为主的同时还面向全国。(3)服务层次定位。以技术服务为例,在低层次技术、中间技术、高新技术三个层次技术中,普通高职院校通常以提供中间技术服务和较低层次的技术服务为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可开展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4)服务形式定位。霍丽娟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任务是使学校成为区域的技术技能培训中心、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中心、区域学习型社会中心。张效民认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成为上述“三个中心”之外,《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又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是超越了区域性的空间范畴,要求增强高职院校向区域外的辐射力;二是增加了新的社会服务内容,明确了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

  训,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提供师资培训和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2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国务院的有关文件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阐述得非常明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学界据此进行了更广泛却也更具体的多元性阐释,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1)三元说。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服务,二是技术服务,三是科研服务。杨光宇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满足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各类岗前、职后、转岗培训需求,为行业、社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二是满足区域或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三是满足周边院校、中西部院校的发展需求,以自身优势资源开展交流、服务,达到资源共享。(2)四元说。吴一鸣、哈满林认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要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供人才支撑;二是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促进地方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张琼、桑雷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责任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企业发展;二是服务社区建设;三是服务区域文化发展;四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仇雅莉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开展职业培训,为社会、行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3)五元说。苏文锦认为,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责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技术传播;三是技术推广;四是技术培训;五是技术服务。周世青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应该突出“五个重点”:一是专业服务,以调整学院专业结构,重组专业体系为重点;二是科技服务,以参与行业、企业的课题研发为重点;三是培训服务,以具有突出优势的岗位培训为重点;四是志愿服务,以顶岗实习、社会实践、行业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重点;五是文化服务,以参与所在社区、区域的文化建设活动为重点。三、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1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刘志范认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七种:一是明确服务理念;二是调整专业结构;三是丰富办学模式;四是拓展服务内容;五是理顺运行机制;六是参与高新技术攻关;七是提供送教下乡服务。王一群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一是高职院校要形成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共识;二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四是推进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五是服务区域经济,实现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2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刘锡奇、崔承刚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模式、职业技能培训与开发模式、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联合研发模式。邱开金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范式主要有:一是基地式服务型,就是以基地共建为平台,着眼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与共建行业或企业的合作,实现服务社会之目的;二是项目式服务型,这是依据行业或企业的生产、研发之需要,学校发挥学科和专业人才的优势所开展的互助性服务活动;三是教育集团式服务型,这是社会教育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高度整合并优化重组机制下的服务模式;四是活动式服务型,这是动态化、高灵活性的一种借助“活动”完成的服务方式。黄生文、张文波、张小平认为,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运作可采用:一是跨越式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办学或企业管理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特点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五是社会力量办学的发展模式。

  四、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推动,我国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王一群认为,当前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不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没能充分利用,课程内容陈旧、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突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叶华认为,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职院校服务方向的游离;二是高职院校服务群体和目的单一;三是高职院校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周世青认为,高职院在社会服务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工作不够主动;三是联系不够紧密;四是服务不成系统。任君庆、王义认为,近几年示范院校的社会服务大多停留在技能鉴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项目不多。周世青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原因一是认识上的不到位,二是能力上的不适应,三是机制上的不完善。五、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与途径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方美君认为,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转变服务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服务的主动性;二是明确服务定位,突出服务特点,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三是加强内涵建设,培育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四是加强法制建设,争取政府、企业支持,强化服务的规范性。祖天明认为,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二是构建科学的课程和培训体系,打造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环境;三是进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为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四是进一步完善校企共育人才的有效机制,成为社会服务的基地。顾丹霞从六个方面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了阐释:一是主动对接产业和行业需求,增强专业办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二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零距离对接;三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加大社会培训力度;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广大教师在科研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五是牢记社会责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构建辐射网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六、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研究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贺修炎、欧阳培城总结和阐释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包括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的“三位一体”模式、校企合作的科技服务模式、对口支援社会服务的“贵州模式”、课程班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和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学生社会服务模式等。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等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探讨了高职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四个适应”即办学方向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需求、专业设置适应区域发展需求、教学改革适应就业转型需求,“三个联动”即学院发展与区域发展联动、学院发展与城市建设联动、学院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两个承接”即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科技创新重任,实现“一个打造”即打造高水平示范院校促进地方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3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廖惠卿等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阐释了高职院校要走颇具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文中总结了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社会的实践经验和办学思想,“主动更新观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为社会服务的保障能力”“建立服务机制,营造为社会服务的内部环境”“拓宽服务内容,构建为社会服务的开放模式”,科学构建了“一依托三适应”即依托行业,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政府的开放办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闯出了一条从订单培养到“教学工厂”颇有自身内涵特色的服务社会之路。

  七、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展望综观近年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应该说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尤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缺乏一些高水平专家的关注。不少研究都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突出表现为经验性、总结性研究成果偏多,理论提升不足,且存在较普遍的重复研究现象。(2)侧重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欠缺,尤其是缺乏高职教育服务国家级改革实验区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案例。(3)现状研究不深人,途径与机制研究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差异化的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及服务路径的研究,从贡献、特征、经验和问题的视角对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的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机制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篇三: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政治素质好,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粮食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实验室操作技能、工程与机械知识与技能、粮食化学与分析检验、企业经营等能力,具备较丰富的粮食加工与质量管理及其他食品领域的知识,能在粮食企业、科研机构、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从事粮食加工、新产品开发、粮食科学研究及质量检验、粮食深加工和质量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二、培养要求: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从事粮食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化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3.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粮食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粮食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备从事粮食安全生产、粮食产品分析检验、粮食质量管理、粮食贮藏加工设计和粮食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能力;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解决粮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粮食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粮食食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7.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8.了解粮食工程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9.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10.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11.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三、主干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四、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制图,工程制图,发酵工艺原理,发酵工艺原理,粮食加工机械与设备,粮食贮藏学,粮食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粮食工艺类综合实验,粮食流通与安全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总周数为20周,主要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认识实习、粮食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实习、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实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实习、淀粉工艺学课程教学实习、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六、课程框架与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选修小计

  必修

  选修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

  应修学分54.51569.51914.524

  小计

  57.5

  实习与设计(含毕业论文(设计))

  18

  军训

  1

  第二课堂

  4

  总计

  150

  修读说明:专业方向课最低选修学分为24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最低选修学分为15学分,其中外国语言类课程至少选择2学分七、学制与授予学位:四年制本科,工学学士。八、培养计划进程表见附表1、2、3。

  表1通识教育课程进程表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理论实验实践学期选修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10041011础

  3

  48

  10200048形式与政策

  2

  128

  100110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

  48

  16200630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1

  16

  100310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10021002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5

  80

  16200631就业指导

  1.524

  12021016大学物理C

  2

  32

  03026002无机与分析化学B

  3

  48

  21021010军事理论

  1.524

  12011003高等数学B

  8

  128

  15011001大学英语

  10160

  21011001体育

  4

  120

  12011012线性代数

  2

  32

  12036027大学物理实验C

  0.516

  03202343无机与分析化学B实验1

  28

  03016002有机化学B

  3

  48

  03200056有机化学B实验

  1

  32

  自然科学类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

  文学社会类课程

  13

  艺术鉴赏类课程

  实践技能类课程

  外国语言类课程

  2

  420

  640420120420

  660

  120

  320

  480

  240

  1280

  1600

  960

  320

  0

  16

  0

  28

  480

  0

  32

  6

  1

  必修试

  641-8必修试

  6

  2

  必修试

  4

  2

  必修查

  6

  3

  必修试

  144

  必修试

  127

  必修查

  0

  1

  必修试

  0

  1

  必修试

  0

  1

  必修查

  0

  1-2必修试

  0

  1-4必修试

  241-4必修查

  0

  2

  必修试

  0

  2

  必修查

  0

  2

  必修查

  0

  2

  必修试

  0

  3

  必修查

  选修查

  选修查

  选修查

  选修查

  选修查

  选修查

  总计

  69.5

  表2专业教育课程进程表

  类型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

  1060824100136

  学时学

  开课必修/考试

  分总学时理论实验学期选修方式

  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

  082014140805600208201429082023250820232608031072080360010805109408031070080310720803600108202324小计040621620406216208062151080621510820149108052108082014950820150408201498小计

  08201733

  08201733

  专业方向课

  11022030080120040801200408062148082017370820174708201747082017520820175208201777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导论232

  食品营养学

  1.524

  食品化学

  232

  食品营养学实验

  0.512

  食品化学实验

  0.516

  食品生物化学

  2.540

  食品微生物

  2.540

  食品工程原理

  3.556

  食品分析

  1.524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124

  食品微生物实验

  124

  食品分析实验

  0.520

  19344

  工程制图

  1.524

  工程制图实验

  0.516

  发酵工艺原理

  1.524

  发酵工艺原理实验

  0.516

  粮食加工机械与设备232

  粮食贮藏学

  1.524

  

篇四: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作者:乔俊鸽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年第07期

  摘要:糧食产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粮食人才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输出是粮食产业及粮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在新经济背景影响下,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相关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以及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过程,加强人才产出后的交流与反馈的人才培养突破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兴粮,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

  作者简介:乔俊鸽,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人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则是粮食产业发展关注的重要主题。科学技术的主体在于人才,高校又是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追求优质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及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与提升,粮食产业及粮食行业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粮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对现代商业模式有所了解,具备基本的经济思维和能力等。随着粮食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其的认知及认可度在逐渐加深,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才兴粮”号召,扎实做好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涉粮高校面临的紧要任务。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政策背景

  人才兴粮概念提出较早,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丰富[1]。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2018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面向涉粮高校、粮食企业等全面部署粮食人才培养重点工作,旨在使粮食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应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服务国家粮食战略,满足粮食产业发展需求。

  1.2经济背景

  探讨粮食问题始终无法脱离一定时代的经济背景,粮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亦是经济问题。新时代的粮食产业及人才培养工作所服务的经济形态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及人才培养的外显形态也均发生了转变,对人才的要求开始由以知识及专业能力为主向以综合能力、知识融合以及集成创新为主进行转变,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粮食思维,还应具备经济思维、创新思维、交叉融合及数字思维。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粮食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人才的应用性,还应着重培养其创新性及复合性。

  1.3现实意义

  在“人才兴粮”的宏观背景指引下,加强粮食工程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十分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对国家粮食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也对新经济背景下对粮食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回应;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有益探索,亦是适应社会发展对提升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结构需要,提升此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2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2.1目标与理念问题

  目标与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并且为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撑。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开展,相关主体是否及时做到目标与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直接参与者、授课教师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该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新经济常态下所要求的现代商业、经济思维及管理能力等软实力[23]。然而,相关主体在落实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错位,尚未从就业导向转向人的发展导向、培养的人才注重“专”而忽略“宽”;往往呈现出重理论知识传递,忽略专业技能及软实力传授与培养的理念倾向和实践倾向。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完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培养标准、导向及人才培养注意力尚未聚焦到新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的挑战上来。

  2.2能力与方法问题

  人才培养能否有序推进,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能力及教师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任课教师而言,粮食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契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嵌入综合素质提升与交叉复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操作。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交叉复合的学科知识及一定的

  人才培养技巧或方法。高等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把握较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行业实际及行业对人才需要实际把握不够精准,这就需要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切入点思考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2.3资源与实践问题

  粮食工程作为特色工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对实践及动手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性、技术性、工程性等特征,其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践[4]。然而,部分学校的实践课程体系、学生实习基地及实验实训平台等资源相对匮乏,实验仪器设备技术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有些学生花费较大精力埋头于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却发现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早已相对成熟,且操作更加便捷。

  3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突破路径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指引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是普遍性,即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一样,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要求,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粮食人才培养具有其行业需求的特殊性,要顺应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即在新经济常态下,能够做好粮食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严格杜绝拍脑袋决定或参照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直接确定的“拿来主义”,需要相关主体通过前期调研、目标草拟及专家论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调研相关高校在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情况,学习吸纳宝贵经验,同时还要深入行业内部、企业内部了解需求,形成草案,并请校内专家及校外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从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3.2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的是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等,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达成新的粮食人才培养要求,相关高校应不断探究新理论与新实践。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发展历程中与之紧密相连的行业烙印,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践教育等方面强化人才培养[5]。一是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56年国家粮食部建立的南京粮食学校“粮食储藏”专业,学校是全国培养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三所高等学府之一[6]。始终坚持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形成“经、管、法”深度融入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已形成全链条的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体系[7]。涉粮高校应深入总结办学经验及特色,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优势,突出粮食特色,促进粮食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新师资、新工具、新平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

  法与途径。首先是打造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其次是塑造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的“双师型”新师资[8],再次是形成真实环境+虚拟仿真的新实验,最后是构建学校+企业的深度新合作,将理论与实践、行业与学科、新技术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从而构建创新型应用型粮食人才培养新体系。

  3.3听取人才培养反馈,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构建动态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制度,形成粮食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动态人才培养评价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自评价及学校之外的外部评价,自评价是学校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评价形式,部分高校外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学校培养的人才终将要进入相关行业,因此动态掌握并收集毕业生、粮食行业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结果及反馈意见,对其进行过滤与吸纳,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反向推动作用。学校人才培养并非止于将学生送出校园,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学生离校之后的发展动态应当是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注意了解粮食工程毕业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及感受。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对于学校的培养与社会之间是否能够有效衔接感受最为强烈,也最具发言权和代表性;二是要做好对企业的了解,并做好同类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比较,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短板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为此,高校应充分将毕业生资源及企业资源运用起来,在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粮食人才培养过程中置入反向推动的作用机制,将外部评价、外部监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监督与反思结合起来,增强人才培养的活力。

  4结论与启示

  本文试图结合“人才兴粮”战略背景及数字经济背景探索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最终形成如下研究结论。一是从目标角度而言,人才培养最终落脚在人的发展,当下人才培养的其关注点不再仅限于专门人才之“专”,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宽”,不仅要具备粮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需具备新经济背景下所要求的新商业思维及其他软实力,这就要求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确定,应当注重吸纳行业人才的有益意见及建议,注重培养复合型粮食人才;二是从人才培养路径角度,以新理念、新模式、新师资、新内容、新方法、新平台、新实践等为切入点,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要求,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路径与体系,培养创新型粮食人才;三是从人才培养效果及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演变。因而,學校、社会、企业之间应当形成良性互动、做到及时有效沟通,学校注意搜集第三方的反馈与评价,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以便培养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粮食人才。

  总而言之,明确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并探寻突破路径,对于学校而言,便于形成更加完善的粮食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培养困境,进一步彰显学校粮食特色;对于于学生而言,能够使其更好地学习知识,践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保障大学四年人生关键期的学习期待与收获,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强化其自身价值转化;对于社会发展而言,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契合社会需求及粮食产业需要,有助于消除结

  构性失业与粮食企业人才结构性缺失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提升,保障粮食产业有序发展,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唐柏飞,赵广美,吕德中,等.新时代“人才兴粮”战略实施进程中“粮工巧匠”培养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1-9.

  [2]曹崇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助推粮食科技腾飞[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4):78.

  [3]张书冬,曾位强.对培养新时代粮食人才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8(1):4-11.

  [4]张雅娜,郭元新,杜传来,等.粮食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5(17):41-45.

  [5]刘春,黄亮,周文化,等.“新工科”背景下粮食工程专业建设的优化路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86+188.

  [6]邢常瑞,翟舒心,田创,等.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9-142.

  [7]程永波.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19(6):30-31.

  [8]李强.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培养探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5):141-144.

  

  

篇五: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马玉琴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38期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激活廊职院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地方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激活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方法,高职院校开展得更晚。目前大家普遍认识到职业院校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地方特色,决定了它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地方的高职院校也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但实际上,还局限在传统办学思路,缺乏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的意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没有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功能。[2]

  正在争创省级优质示范校的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多项办学成果在全省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仍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挖掘。[3]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有待加强

  首先,从人们的认知观念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职业院校,这种认识根深蒂固。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认可度不高,甚至存在歧视。这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次从高职院校办学的历史发展、外部环境、实践经验、文化积淀、发展决策和服务社会方面,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支持下,展现出了足够的干劲和活力,但同时仍笼罩在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思维模式下。在办学发展中,更注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质量的毕业生,让学院发展升格。在办学过程中缺乏深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尽管有相应的内容设置,但是缺乏完整系统的与企业和社会联合育人的理念、机制等。[4]

  2.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与地方产业对接不到位

  不同学院由于受历史发展、自身条件、外部环境的影响,专业设置存在历史沿革性,但是需要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市场需求,设置或调整专业,拟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专业设置不是为了满足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不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因为是传统的专业,虽然专业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仍然保留着,不舍得取消,存在着招生可能会回暖的侥幸心理。其次,迎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家长的心理,盲目跟风,不顾及自身条件和所在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的特点,申报“热门专业”,专业发展不利的同时,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再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市场需求脱节,造成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结果是带来学生就业危机,也更加固了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3.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与地方经济发展不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院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专业与市场对接的把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监控,是办学和学生培养的指导性纲领。每一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需有自己的特色,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但在实际中,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还比较传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程度不高,这样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和市场需求差距较大。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齐全,校企合作程度在逐渐加强,但是对于利用地方行业资源,与企业联合办学、多方面培养人才方面还有待提高。

  4.产教融合不到位,校企合作育人效果不佳

  如果把学生比作学校生产出的产品,那么学校教育完成的是产品设计、制作工艺、产品说明书介绍。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产品合格与否由消费者也就是企业来评判。如果企业给予好评,说明学校培养的人才是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如果给予差评,企业一般会对产品进行新员工培训,通过梯队人才建设等方式进行弥补,这一点实属企业无奈之举。在整个过程中,作为甲方的企业,在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和制作过程是缺失的,这成为整个职业教育的黑匣子。企业和院校都在努力打破,但是效果不佳。[5]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我院为例

  1.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特色优势,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

  高职院校只有办学地位明确,才能找准办学目标,进而办出特色。而准确的办学定位,来源于对地方经济发展及其走势的了解和把握。所以,高职院校要破除被动服务的意识,树立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结合自身和当地的实际,主动和政府、企业、社会沟通,创造服务的条件和机会,强化服务地方发展的作用。同时,深化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明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服务宗旨。不但为当地培养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而且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通过科研项目,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生产技术难题等。不仅为在校生服务,还未走向社会的毕业生做好服务。[6]

  2.加强与地方产业对接,专业设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温州有什么支柱产业,该院就设置什么专业;温州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该院就开设什么培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工程专业布局,服务中山市产业转型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紧贴市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和地方产业紧密对接,做精做细,做出了特色。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京津走廊之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必然会对廊坊乃至河北省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面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人口和产业的转移,首都第二机场建设,2022年东奥会举办等重大机遇,我院能够更好地把握京津产业外溢的时机,借力京津优质创新资源,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抓住机遇,实现自身跨域发展。

  

篇六: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结构优化途径及措施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罗金玲

  【期刊名称】《高教学刊》

  【年(卷),期】2015(0)21

  【摘要】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stheeducationofservingtheregionaleconomicform,onlytaketheini-tiativetomeettheneed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talent,timelyadjustprofessionalstructureandtrainingoftalentswillneedtoberight.Takinghunanprovinceasanexample,thispaperputsforwardtoadapttothe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of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professionalstructureoptimizationapproachesandmeasures,sothatthehuna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obetterservetheeconomicdevelopmentofhunan.%高职教育是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的学生才会适需对路。本文以湖南省为例,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途径及措施,以便湖南高职教育能更好地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服务。

  【总页数】2页(P164-165)

  【作者】罗金玲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

  【相关文献】

  1.适应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彭连刚2.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光伏技术专业服务无锡光伏产业为例[J],尹承德;3.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徐永兵4.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叶玲5.广西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浅析--以服务北部湾经济区为例[J],黄春华;陈忠伟;蓝振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七: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粮食产业发展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粮食生产论文-轻手工业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培养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促进粮食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传统的高职粮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并对以粮食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关键词粮食产业新型粮食工程人才摘要培养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促进粮食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传统的高职粮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初步提出解决方法,并对以粮食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粮食产业;新型;粮食工程;人才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粮食市场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高职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因其特有的职业定向性而在粮食专业人才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另外,粮食加工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条件并相互促进。区域经济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也影响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在于既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类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变革、行业转型等对该类人才的动态需求[1]。因此,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双赢。

  1当前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专业的社会认知程度低

  粮食工程专业是特色专业,社会各阶层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不高,很多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粮食工程专业的认知停留在米、面、油等粮食粗加工产品上,对粮食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直接影响粮食工程专业的招生、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粮食工程专业招生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中途转专业等问题比较突出[2]。但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单位对粮食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产粮大省黑龙江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1.2专业教学模式不合理

  理论教学中传统模式仍占主体,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但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发散思维性较差,学习效率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依照教材内容,没能够及时更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教材建设不完善,一些粮食工程的专业课程没有专业教材,只能借鉴相近的学科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另外,教学考核缺乏灵活性,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完整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掌握程度的考核。

  1.3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完善

  粮食工程专业具有工科专业的特征,其专业理论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但实践教学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不足: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课程占比较少,单项验证性实验多而学生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较少,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现代化大企业的用人需求[2]。二是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专业实验室缺乏模拟粮食生产加工单元的小型成套设备和实验场所,部分设施陈旧老化、利用率低,一些重要的实验无法进行或只是观摩教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教师学历水平高但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尤其青年教师很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四是实践基地不足。现有实践基地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校内实践受资金、场所等因素限制,缺少粮油加工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受实践岗位、时间、地点、企业生产管理及安全等多因素制约,学生的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2]。

  2对服务区域经济的新型粮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粮食精深加工发展快速。2017年,全省粮食加工大项目建设累计投资100亿元以上,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46%,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3]。2018年,全省累计加工原粮700亿斤以上。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现粮食加工产业链进一步延伸扩大,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求新型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在对既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的特定培养模式。

  2.1注重实践教学的校企深入融合要充分发挥企业实践体验的作用。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培养紧缺人才的积极性,拓宽学校办学道路和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给企业提供培训、共建课题等理论或技术支持,实现企业创收增益与学校成功办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双赢。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实践竞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文化互融和共建。努力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粮食工程专业教研室进行有机结合,采用校企双方兼职互通、交叉师资、共享资源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

  共同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粮食工程人才。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企业的技术人员应该通过高校兼职教师等形式参与学校的培养,并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特点和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的真正互融与共享。

  2.2基于定单模式的人才队伍共建

  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之一。针对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校培养与企业脱节的问题,联合现有校外合作企业(中粮黑龙江分公司、黑龙江象屿集团、益海嘉里等大中型企业),搭建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打造“订单班”,确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合作互信、共育为基础,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全过程监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

  2.3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拉动学生自主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和措施,从传统的强制式、命令式、约束式的管理转型为教育型、服务型和信息化的自主管理,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创学生管理新局面[5]。高职高专可通过利用新兴媒体网络平台构建起“互联网+学习”的运行监管体系。高职院校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水平,有效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相融合,提高教学质量[6]。“互联网+”学习平台具有多媒体化、即时性、泛在化、学习者中心等特点,对改善教情、提升学情具有正向意义[7]。依托“互联网+”学习平台,通过对纸质教材和电子资源的“互嵌式”组合,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全面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流行元素的普及性和受关注度,发挥网络传播快、学生乐于接受的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微课制作、关注“粮油圈”等行业知名微信公众平台,将自主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篇八: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探讨-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例

  张挺;黎海彬;刘范一;郭晓昭;李永馨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介绍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服务广州食品行业企业及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建设途径、成效、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探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专业服务广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Servingreg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sthemainfunct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DynamicMechanismandSafeguardMechanismarethekeypointstopromot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ustainableservingcapabilities.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structionways,effectiveness,problemsandimprovementmeasuresforfoodnutritionandtestingprofessionalonthefoodindustryenterprisesinGuangzhouandcommunitydevelopmentofthedynamicmechanismandsafeguardmechanism.DiscussionontheconstructionofGuangzhouCityPolytechnicdynamicmechanismreliesonprofessionalservicesandsecuritymechanismsofreg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inGuangzhou.

  【期刊名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5页(P6-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作者】张挺;黎海彬;刘范一;郭晓昭;李永馨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8.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方向[1]。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自开办以来,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使命,立足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在服务行业企业技术升级、项目研究、员工培训、设备改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现代高职教育新使命,探索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食品专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食品专业与广州味研生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研公司”)在产学研、企业技术升级、产品研发、学生实习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建了“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研发中心”。味研公司是食品专业重点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在专业特色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全方位引入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形成“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合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食品专业优良的实验研究设备、高水平的研发队伍和丰富的资源为服务行业企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条件,是开展校企合作的有利保障;提高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一线实践能力,专业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对食品专业人才要求,是专业服务行业企业的主要动力。食品专业与味研公司开展产学研、学生实训等合作,依托食品专业优良的实验设备、技术水平和研究场所,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及研发室“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产品质量检验试验、学生创新研发实验和教学实训等科研及教学任务。该研发中心可

  满足学生参与各种天然动植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各种天然调味食品的加工、研发及制作等任务,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食品专业依托该研发中心,在申请发明专利、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实训实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食品专业与味研公司合作建立了实训实习基地,可满足35名学生的学习、培训、实训、实习需要,为企业生产提供了人力和智力资源。食品专业味研实习实训基地的生产线,开展了食品行业企业全过程的实训教学,包括食品原料采购、运输、加工、包装、储存、质量检测、销售等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利用味研公司动植物提取、分离、浓缩、干燥等加工生产设备,开展了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工作,并联合申报了科研项目。食品专业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建立“厂中校”,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学校负责教学资源开发、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建设任务,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技术支持、兼职教师,实现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专业教学更加贴近企业需要。食品专业课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保健食品生产加工技术》,在味研公司“厂中校”进行了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零距离接轨,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实践教学基地申报了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是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和“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的依托单位。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作品,分别获得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2013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味研公司每年可以接收150人次以上的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原料采购、产品研发、检测、加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包装等多个实习岗位。味研公司向实习学生提供了产品研发实验室、产品检测实验室、配料车间、加工车间、包装车间、仓库和产品销售部等多个实训环境,满足了学生各类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食品专业每年至少有3名教师在味研公司参加1个月以上的生产实践,主要承担技术服务、产品

  研发、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和实习学生为味研公司节省了人力成本,为公司的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提供了多项可行性建议,提高了公司管理水平。食品专业鼓励校内专任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学术讲座与交流,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企业技术和人才需求动态,将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努力开展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紧密关联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科技成果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目前,组建的“功能食品研究与开发”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包括1名教授、6名副教授、2位博士,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研究队伍。同时,食品专业聘请企业一线的技术员工作为校内兼职教师,承担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指导等任务,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目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存在无条件论、无能力论、无关系论、无作为论等观念,缺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在需求[2-3]。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滞后、雷同和失衡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没有建立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存在随意性、自发性,缺少与地方的横向联系。四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性研究成果不足。针对以上问题,食品专业通过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人员培训、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与社区服务中心开展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建立了校企社政四方联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机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地方高职院校要主动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各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形成专业特色,创建专业品牌。一是对接地方支柱产业设置专业和建设专业群。支柱产业是地方经济的领头羊,人才需求量大,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技术含量高,是高职院校专业赖以存在的基础。二是对接地方新兴产业

  设置专业。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经济的增长点,办好为地方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专业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的需要。食品专业现在开设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分别对应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加工、食品生物技术等我市的食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食品专业紧跟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紧跟行业企业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广州地方食品行业企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更新,食品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食品专业主动深入广州地方食品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技术应用型职业岗位人才标准的变化信息,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广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食品专业是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广州市示范性专业、广州市高职教育重点建设专业;设有中央财政支持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食品团队是广州市首批建设的食品技术研究与开发创新学术团队。食品专业是一个以硕博士为主的教学科研团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并与地方食品行业有紧密的联系。食品专业按照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的要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专业和人才队伍优势,在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的同时,积极为企业在技术推广、成果转化、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信息资源和管理创新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一是按照现代企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标准建设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使之成为满足企业生产要求的产品加工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二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成立研发中心,

  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管理创新、体制改革和决策咨询等展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的更新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地方政府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对各级各类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高职院校因其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而成为其最重要的角色,积极为地方待业和从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是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努力建设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完善食品检验工、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培训、考评与鉴定,健全食品安全师、食品企业内审员等企业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开展应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培训,使之成为新技术的推广站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三是建立健全以现代企业为骨干的培训实习基地,组建以地方行业专家和校内教授为主体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制定完善以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标准的技术培训教学计划,完善提高学院的培训条件。四是利用食品专业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和教学队伍,走进社区,开展社区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培训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教师服务企业、校内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食品专业为此做出了初步探索和尝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以推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迈上新台阶。食品安全主管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从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切实抓好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和实施,健全科学统一权威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高职院校食品专业要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着力在三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

  强化长期服务意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不是权宜之计、应急之策,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持之以恒。二是强化全面服务意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决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工程,必须提供全方位服务[4-6]。三是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新建高校只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根本上改变自我封闭的被动局面,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有强烈的内在需求和主观愿望,更要根据自身实际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抓好校企社政四方合作的办学思路[7]。一是汇聚优秀人才,建设人才高地。二是打造优势学科专业,形成特色和品牌,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自身特色、比较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三是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构建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的理论创新体系,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贡献率[8]。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沟通交流,主动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探索合作途径,加强横向联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校企社政共赢。为了构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增强主动服务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加强校企社政四方合作环节建设:一是服务规划,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学校工作大局,有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二是服务制度,从部门职责、干部培养、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制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规定,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三是服务机制,建立起动力强劲的启动机制、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完善系统的激励机制和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综上所述,食品专业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为

  使命,立足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把服务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建设作为办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关文献】

  [1]唐智彬,潘岳生,石伟平.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创新[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5(6):1-5.[2]张峰林,何淑雅.地方高校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29-31.[3]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4-58.[4]刘亚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对策与建议[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46-47.[5]丁金昌.高职教育“双层次多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6):76-78.[6]邵作昌.高职教育如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05-107.[7]张成芬.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42-43.[8]楼世洲.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服务企业——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25-29.

  

  

篇九: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高职食品类专业促进技能积累的实践研究

  作者:徐英菊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年第6期

  摘要:食品类专业需要学生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如何促进食品类专业学生技术技能积累进行了分析,并从合作体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类专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食品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重在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精通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当前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食品类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巧,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能力,以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为此,学校要增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讨。

  文章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就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积累进行探

  一、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将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及中式菜肴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深入发掘地方特色食品和中华传统食品。支持发展养生保健食品,研究开发功能性蛋白、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原、功能性油脂、益生菌类、生物活性肽等保健和健康食品,同时一并开展应用示范。

  德州是我国著名的粮油食品城,培养食品类专业人才对德州及周边区域食品加工和流通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需要,结合学院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科学合理地创新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德州市粮食局开展密切合作,于2015年加入德州市主食产业化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6年学校又成为山东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学校还与德州市粮食协会达成合作协议,搭建学校粮油食品类专业与德州区域粮油食品经济的合作平台[1]。

  二、基于人才培养进行校企合作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毕业生技能水平不高,无法胜任高新技术工作岗位;毕业生工作稳定性低,流动性大,导致企业培养成本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弄人才迫在眉睫。

  校企合作是培养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工“两难”问题的根本途径[2]。学校应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重点建设企业急切需求、技术含量高、薪资待遇好的岗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优势企业开展合作,创新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模式,培育精英人才。2015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裕食品班”,推行“假期准员工”实践模式,组织学生在假期分段进

  行不同层次的学习和技能训练。2017年学校与益海嘉里(德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益海嘉里班”,企业定期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参加技能考核,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等,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这样既满足了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3]。

  三、建立“双师型”队伍

  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力保证[3]。依托学院“1133”师资队伍建设体系,按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标准,建成一支以行业领军人物与校内博士为带头人,以“三强”骨干教师为中坚,人才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卓越、实践能力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的一流教学团队。

  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纳入教师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指导教师开辟个人教学平台,开展交互式、体验式、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不同课堂形态的优势互补。举办教学创新竞赛、青年教师沙龙等活动,营造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良好环境。

  学校要定期分派专业教师到食品加工企业实践,切实帮助解决企业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难题,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来学校兼职授课,并与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开展各种活动,为专兼职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增强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的系统工程。转变教学理念,调整专业课的设置,全面认识各种人才类型才能正确地选择人才培养的方向[4]。在课程设置上必须以就业为主要目标,增加专业课程,并在设计、结构、内容等方面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有所区别。高职院校应充分进行企业岗位调研,建构适应“分段交替”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课程体系。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对接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岗位能力调研,引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职业技术标准,形成了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质平台、专业通用平台和专业技能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的“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

  完善专业实训体系,将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融入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方式,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训教学与生产实际相适应。通过开展大型课程实验、第二课堂、技能竞赛、创新实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岗位劳动等,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根据新课标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合理调整食品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培养一批理论水平过硬、实践能力较强的优质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五、打造共享型教育资源库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整合现有食品、粮油专业群教学资源,以碎片化资源为基础,建设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型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依托粮食工程技术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查阅食品行业的实时信息,方便快捷地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篇十: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区域经济特色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探

  讨

  作者:孙耀宁于青黄艳华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31期

  孙耀宁1,2于青1黄艳华1

  (1.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摘要:本文针对地区经济发展特色,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提出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从指导思想,培养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及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3791(2012)11(a)-019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工业工程起源于制造业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研究,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2年国家教委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首批设立工业工程专业,开始招生。据资料统计,迄今全国已有近200多所高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现每年还在不断增加,形成了专科—本科—双学士—研究生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格局。IE教育在我国仅有短短的十余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IE教育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1~5],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如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重庆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机械类[6~9]。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新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设在机械工程学院,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复合型工业工程人才,专业方向定位于面向自治区机械制造行业,将机电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诊断、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和物流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设计等。因此吸收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工程教学的研究成果,从教学体系、实验方法改革入手,构建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工业工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上述探讨我校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思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打造五大工加强新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型工业化人才保障工程中,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名具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引领新疆企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1000名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培养15万名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建设力度不断提升,高技术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出现空前的短缺。目前全区只有新疆大学与石河子大学在机械学院下设置该专业,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

  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2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目前我区大中小型企业在车间生产管理、物流、供应链、企业信息系统等领域急需一批即懂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的人才,然而目前我校培养的部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应结合制造业背景,定制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培养环节和设置课程,要充分反映用人单位的需要[10]。基础部分突出厚基础和通用性,专业部分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强化基础重视机械类技术课程,加强专业综合性课程。

  2.2构建创新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工程背景及科研项目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课堂相结合。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充分利用实验室与和学校有协作关系的企业开展模拟式、实战式教学,使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生产实习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相结合模式的实践。邀请制造企业IE工程师进行案例式教学,加深专业知识理解;邀请IE专家进行IE发展前沿讲座,满足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通过这种模式组织教学过程有力提高教学质量,凸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优化教学培养方案。

  2.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IE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依据其建设内容的完备和先进程度,大致可以分成4类:示范型工业工程实验室、综合型工业工程实验室、验证型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和规划设计阶段工业工程实验室[11]。

  新疆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面向自治区机械制造行业,将机电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诊断、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和物流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设计等。本校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系统设计思路是摒弃传统工业工程实验模式,将教学实验用动手操作、现场观测、虚拟实习等方式进行,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我们将划分: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等实验模块,实验类型设置中,注意单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验证试验、认知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相结合。

  针对疆内实习资源缺乏的现状,拟建立虚拟实习平台进行改善[12]。深入调研走访国内材料类知名高校和相关企业购买或录制企业生产过程,教师动手制作虚拟实习,不断完善虚拟实习系统,实现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3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老师课堂讲授,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应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13],如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CAI教学等。在实践教学上,采用启发式教育、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形式,大量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期间注意教师主讲与学生试讲、课间讨论与课后讨论等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篇十一: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李玉存;程梅娟;刘珊;梁韵【期刊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4【总页数】4页(P56-59)【关键词】引企入教;财务管理;课程改革【作者】李玉存;程梅娟;刘珊;梁韵【作者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面对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产教融合中的“引企入教”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课程教学改革,应吸收来自行业、企业的意见及建议,考虑学校师生的意见,避免闭门造车、自编自唱;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改革应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从用人单位对财务人

  员各方面的要求入手,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1]。由于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创设较之会计信息化专业较短,还没有形成办学沉淀的经验。理应通过各种手段创新,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并付诸实践,达到产教融合的目的,并形成自身的特色。1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背景(1)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正是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及专业素养。当今社会的一部分人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认为不需要花费很多代价就可以取得专业技能,这种现象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刻意追求的工匠精神,并把这个精神延伸到毕业之后所追求的终身目标。其次,教师要有匠人的精神,应全面掌握专业的核心技术及最新技术。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教师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言传身教来影响、带动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第三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在公共课、专业课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校园文化中。课程授课内容既要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更要把我国的工匠精神作为传授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内容。专业课的重点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对专业的核心技能的掌握,在核心专业课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考核点,让学生走进我们合作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与专业实践,体会企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及企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任劳任怨及精益求精地职业习惯。在校园文化里,营造尊重技能、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形成工匠精神的沉淀[1]。产教融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必须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要求。我们应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以就业

  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专业课程改革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落实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理念。(2)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相应地对高职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对高职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从核算型向既懂核算又懂管理综合型转变,向较高层次的财务筹划、投资理财设计、风险防范等转变。中高级财务管理人才,要求要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财务核算与管理、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更要具备风险管理意识;能够主动参与管理,当好管理者的参谋,应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做出理性、正确的决策。(3)财务管理作为高职新设置的专业,是从大会计专业中分流出来的新专业,培养的人才既要懂得会计核算知识,又要懂得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方面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师资重合度高,束缚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创新,很难将财务管理专业办得具有与会计不同的特色,培养的专业人才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1)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粮食行业的人才需求,提高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近年来我们利用安徽大学MBA校友会的资源,对安徽省合肥、蚌埠、池州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也对粮食行业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主要为合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房地产中介公司、银行等,涉及工业、商业、房地产业、

  服务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被调查的人员包括单位中的财务主管、项目经理、人事主管、财务人员等。调研方式主要有实地走访、网络收集等。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及需求状况;财务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普遍青睐具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人员时一般都会对职业技能证书提出要求,所有被调研的企业均表示要从事财务工作必须有会计专业能力或者要求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一些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其他资格证书等。财务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以从课堂上获取,但是相关的实操能力必须通过专业实训和实践来获取,所以“引企入教”是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2)现有的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未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财务管理毕业生社会就业面,除了一部分从事会计工作岗位外,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保险公司、房产公司、证券公司,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企业仓库保管员、业务员等。我们学院自2013年开设本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会计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有重合之处,而且重合度较高,只是2-3门课程不同。不仅课程名称重合、教材重合,授课内容也完全重合。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两个专业混为一谈,几乎没有任何区分,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我们应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用人及选人需求为出发点,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深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课程改革。(3)欠缺实训实践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受阻,学生实操技能难以提升。现有的实训课程、实训室及校企合作的企业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专门服务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实训室和校企合作的企业都还欠缺,这也限制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对现有条件进行改革和完善。3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1)招生就业情况良好。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该专业自2013年第一次招生70多人,2014年80多人,2015年200人,2016年140人,2017年80人,共计570人招生人数相对保持稳定。(2)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较充分。本专业具有副教授职称有3人;讲师职称2人;助教职称2人,90%以上拥有具有硕士学位,其中有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双师型教师占比为50%以上。拥有近200万的VBSE实训室;拥有与会计实训室共享的ERP沙盘等。(3)实践教学改革现状。2017年7月-2017年12月进行市场调查研究,修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核心专业课,制定核心专业课课程标准;积极组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如参加“昆山花桥杯”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挑战赛,参加安徽省高职组市场营销大赛,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财务管理专业等6位同学参加了安徽省财税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参加ERP信息化技能大赛,各项竞赛成绩显著提高,准备组队参加省财务决策大赛,以技能大赛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财政支持投资200万元建成BASE实验实训室;专业课教师参与编写《成本会计实训》《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统计学基础》教材等,通过专业课教材的编写,把握了专业课程重难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积极服务粮食行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专业教师参加粮食企业法人代表,管理人员培训的授课任务等,提升了专业教育教学能力。4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是努力构建一种“合作学习”的新型学习关系,共同推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3]。4.1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层面来看,存在只注重办学形式、夸大教学研究成果的不良现象。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4.1.1产教融合未落实,“引企入教”形同虚设学校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实训教学的问题,也没有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人才培养方案[4]。4.1.2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合度高学校存在闭门造车地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即安排课时组织教学。没有深入地邀请行业、企业实务界的专家参加专业论证与研究,使教学计划与实际有些脱节。或者说不能较好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4.1.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与本科教材基本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衔接地不好,而且课程标准流于形式。制定以后未必有专业教师执行。公共课教师只是从个人的专业层面进行组织教学,没有考虑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面相结合,不能有效地支撑专业持续扩展。4.1.4师资队伍不足,课程开发研究受限青年教师擅长考试,实际账本都没有做过。因为财务会计的实务有商业秘密,使得年轻教师只得被动地从理论到理论,理论与实践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课程教学到不了位,总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4.1.5校内外实训资源有限,实训课程局限在校内实训校内有较好的VBSE实训设备,但需要增加课外辅导课程,增加人力成本。4.1.6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有待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层面重视不够,教师层面投入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因为改革有可能失败,会遭到同行的非议。4.2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基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教融合理念和“引企入教”模式,应该从学校和学生层面加大改革力度。4.2.1从学校层面来看,要真正重视产教融合的政策,使产教融合的措施落地生根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引教入企”。校内实训起到强化专业技能的作用,

  还起不到实际生产场景的效果。充分利用学院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如安徽省蒙城县恒瑞面粉有限公司蒙城面粉厂、合肥青松食品公司、合肥华普会计事务所、合肥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组织安排人员到实际生产企业、证券公司、房产公司等去参观见习。根据学院的现有资源组织好认知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同时,邀请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进行专业讲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企入教”,实现企业、学校的“双赢”。抛弃过去专业教师自编自演自唱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引企入教,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邀请行业、企业等实务界的专门人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课程内容要与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相联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引导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发,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开放学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训室,让学生经常参加实训课的实训课程的活动;将实训课程与省级院级技能大赛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放VBSE实训室。通过课程的实训,不仅可以发现学生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也解决了理论教学的困惑。4.2.2从学生层面来看,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迫不得已的被动选择,有部分同学心理存在障碍,需要寻求心理救助。学校通过培养建立娱乐活动室,建立体育活动中心,发散学生的心理不良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心理障碍问题得到解决,其他问题随之“云消雾散”。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达到成功的法宝。因此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时,注重案例教学,注重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基地现场的学习相结合。多渠道开设课程,如投资学、资产评估学、书法课、国学欣赏课程;加大音乐课程、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的养成过程融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社会,担负对社会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要求所有的公共课教师要懂得财经类基本知识,讲授的案例应该采用财经类案例进行组织教学,融入行业企业最新技术技能,注重与职业面向、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教师以自己勤奋的敬业精神、职业素质和言行举止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6]。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张倩,周阅.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岗、证、课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7):146-147.[2]赵冉,卢海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经济论坛,2016,(11):141-144.[3]吴同祥,顾永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8,(3):83-89.[4]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职业教育,2015,(30):18-23.[5]张晓亮.英美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美科教创新论坛,2010,(13):150-151.[6]程金凤.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69-270.

  

  

篇十二: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韩承敏

  【摘要】AsanimportantcityintheYangtzeRiverDelta,Suzhouisfacingnewchallengesinhowtocorrectlygraspthepotentials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howtojumponanewlevelintheindustrialstructur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In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therelatedcityindustrialstructuretrendintheprocessofintegrationintheYangtzeRiverDelta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weproposetakinganewindustrializationroadandpromotingthecitycorecompetitiveness.Theseneedtoacceleratethetrainingofalargenumberofhighskilledtalentsforcateringtotheneedsofupgradinghumanresourcesincurredbyindustrialoptimization.Webeginwiththerecognitionoftheimplicithumancapitalforhighskilledtalentsin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combiningthecourseofcultivatinghighskilledtalentsinSuzhou,thenanalyzethecausesoftheshortageofhighskilledtalents.Wemakepreliminaryexplorationaboutpublicpolicydesignofhighskilledtalentsdevelopmentfromthemacro-andmicro-levels.%苏州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一个重要城市,如何正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势,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再上新台阶面临新挑战。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相关城市产业结构趋势,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加速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从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出发,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历程,剖

  析高技能人才匮乏原因,并从宏观、微观层面初步探索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

  【期刊名称】《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4

  【总页数】4页(P46-49)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技能人才;苏州市

  【作者】韩承敏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宣传统战部,江苏苏州2151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C92

  长三角区域自古有黄金流域之称,被誉为世界第六城市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到实现新一轮发展的重要阶段,先进的交通把长三角大中小城市联成一体,正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散布在苏浙沪三地的连绵城市群,构筑长三角区域城市体系和大都市圈,追求同城效应,培植国际产业转移首选地,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区.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长三角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城市群内24个城市高质量的内涵型模式显示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近期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自贸区则标志着更高层次的区域提升建设已经启动.持续的高速推进使城市群同城效应发展优势凸显.区域始终保持着20%以上的经济

  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的1/5是长三角城市群创造的.许多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高校众多,人文底蕴深厚,科技实力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城市之间交通便利,城际列车、高铁以及大桥、高速公路星罗棋布,在一体化的进程中,资本、人才、商品、服务资源更加便捷、自由、快速地流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互动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已经形成了四个层次的城市体系,第一层次是超大城市上海;第二层次是特大城市南京、杭州;第三层次是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温州等;第四层次是昆山、江阴县级城市.但在长三角一体化实际发展进程中,目前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以长三角区域统筹梯度发展理想模式.城市群域内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不够明晰,同构性导致的区域内耗也十分严重.根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计算可得,2012年上海与浙江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84%,与江苏在工业上的同构率达到72%[1].三地均选择电子信息、汽车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化工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工业经济,产业发展显现出高度的同构性.从区域发展趋势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呈总体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围绕通讯信息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发电、生物工程技术等行业,第三产业重点是金融、旅游和运用高新技术社会服务等行业.其连带的相关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更加显著地体现程序化操作的特点,生产手段数字化也需要更多的复合型技能.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成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产业优化升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2011年又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规划预测,到2020年,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只有1.44%;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生产等第二产业的主要

  行业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达到了70.3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占比为28.28%[2].从长三角区域数据分析,南京、杭州、苏州三个城市人才发展的重点支持产业和领域高度重合.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将面临需求增加和专业化要求提高,并伴随区域成长而不断竞争、优化和共同提升.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999)将高技能人才定义为“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操作性工艺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被称之为“灰领”的队伍,一段时间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培养开发,在政策环境、制度环境、舆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队伍成长的若干障碍.面临着培养规划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和影响到企业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成为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瓶颈.目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存在较严重的产业结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供给的失衡,主要是体现在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匹配,数量上短缺、质量上滞后;二是整个社会环境氛围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生产和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中的创造性贡献,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认同;三是高技能人才总体社会地位不高、薪酬不高,企业、家庭参与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缺乏长远意识、积极性不高;四是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分类具有局限性、产学研结合初始化,缺少深层次的探索,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完备,实践教学缺少经费投入,落后于企业现有的技术装备,

  致使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严峻的质量问题和就业结构性矛盾.以苏州市为例.作为长三角区域重要城市,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中,经济转型升级正在跃上新台阶.由此导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集中,主要分布在数控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焊接技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环保设备维修等技术工种.苏州市高技能人才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过程,始于2004年,在此之前每年仅培养2000余名高技能人才.2004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总量比2003年增加了44.8%,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是2003年的8倍[3].到2006年,43万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中,高技能人才也仅占9.8%,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30%~40%的比例相差甚远.到2010年,该市技能人才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总量需求增长10%~15%,其中高级技能人才占技工总量的25%左右.从2005年起至2010年,苏州市每年培养6000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但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电一体、焊接技术等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仅能满足需求的1/10.高技能人才匮乏、能工巧匠“断层”的状况日益明显.从苏州市人社局公布的《苏州市2014年度重点新兴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看,由于新兴产业的产品更新周期短、技术要求高,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从智力密集型产业看,短平快的投入,产业迅速壮大,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则更为显著.据调查,大部分企业表示在招募具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方面存在困难.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前沿城市,高技能人才在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正在逐步凸显.高技能人才凭知识、经验、工作技能等知识资本即隐性的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在实干中获得,也是在实干中消解的.正因如此,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没有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对这支队伍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评估体系,造成了高技能人才需求断层.高技能人才在人力资本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整个社会需要对经济快速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再认识.

  相对于显性人力资本的直观性,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4].高技能人才的特征是高度复杂脑力劳动与高难度手工操作融为一体;丰富的专业(工种)经验与综合经验高度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高度结合;传统技能与创造性技能高度结合.其技能一方面是众所周知、通过简单传授和学习能够掌握的显性技能,另一方面是需要通过不断在“干中学”体会、揣摩、尝试最终转化成为属于少数人的隐性技能[5].高技能人才长期在生产服务一线,需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动脑又动手,也需要创新能力,角色定位常常会误入困境.所以,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与现实价值评价错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对这支队伍建设作深入的探索,寻找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内人才开发的公共政策设计.从宏观层面涉及:一是区域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与高技能人才政策需要契合性调整.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从目标导向、法律保障、制度建立、资源整合和成果监督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二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岗位设备资源与高校师资课程优势,政企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探索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高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从微观层面涉及:一是正确的社会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是运用专业技能、知识、经验从事具体生产,在工作岗位上完成特定工艺流程操作并生产特定产品的职业群体.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接受培训经历、职业资格等级等因素,会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影响高技能人才的供给数量和结构,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通过社会环境改善、社会舆论导向等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价值评价,促进队伍的成长发展;二是凸显高技能人才的隐性人力资本价值,搭建高技能人才共享合作机制.通过跨界协调和联动多种形式,建设收集、储存、发布、同享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与高层次领军人才相类似的人才数据平台;三是提升企

  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养积极性和培养能力.拓展人才开发培训机制,通过政策扶持、重点开发、资金投入、课程资源共享、校企教学分担等渠道改善培育机制.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通过与长三角的经济接轨,已经初步实现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构架,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目前,苏州市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出一定区域特色,如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和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张家港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太仓市;信息技术与新型平板显示产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昆山市;常熟市与高新区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人才需求较为突出;工业园区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比较显著.常熟市日前公布2014年度高层次紧缺人才目录,共涉及14个行业领域,120多个专业类别,技能型人才首次上榜.数控机床、车工、磨工、钳工,锻造工、喷漆工、电焊工等人才稀缺.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政府补贴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公开征集中,高技能人才培训方面共收到园区有关企业和协会申报的项目90多个.《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度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目录》中,涉及46个培训项目,拟培训人数2000人.主要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云彩计划、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产业.尽管苏州市从宏观层面以制度性、体系性的政策显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近年出台了《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实施细则》(2011)、《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暂行办法》(2013)等,也注重分地区分类分层次规划设计.但仍需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更多系统性、有创新价值的“高技能人才”专项政策措施,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更为耦合.但多年来由于苏州市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重视,成效也比较显著.到2012年底,苏州市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取证人数突破24万,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29%,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30人,处于全省领

  先.

  【相关文献】

  [1]张磊.产业、人才转移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及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14(6):46-48[2]周保民,王璐.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19-21.[3]课题组.未来五年高技能人才缺口有多大—一关于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和需求趋势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36):40-48.[4]郭玉林.隐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度量[J].中国工业经济,2002(7):84-90.[5]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的界定与形成机理研究[J].现代财经,2008(5):41-46.

  

  

篇十三: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方向浅谈

  粮食需求量逐年递增,导致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粮食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各高校通过开设粮食工程专业,加大力度培养优秀的粮食人才,并使其进入粮食行业的各领域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标签:人才培养就业方向民以食为天,粮油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的营养素。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油作物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十一五”時期,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共收购粮食131569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粮食期货合约交易量约6.7亿手,交易总金额近30.3万亿元。蒸蒸日上的粮食行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增加了对粮食专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粮食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各高校通过开设粮食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粮食人才,推动国家粮食行业发展。一、粮食工程专业背景粮食工程是为了适应新时期粮食行业发展,提高粮食的质量和产量,加强粮油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培养优秀的粮食人才,依托国家建设东北粮食物流基地这一强烈的行业背景组建起的特色专业。随着粮食行业的发展,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索质的粮食工程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现如今,粮食工程专业已朝着多元化发展,不仅对粮油作物的生产,粮油的制取,后续加工等方面加强研究,更对粮油机械、现代化生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粮食工程专业是一个永不衰落的行业!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粮食工程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掌握粮食工程和粮食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在粮油食品领域内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充分认识粮食行业的特点,准确定位,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毕业生,直接关系到粮食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粮食工程专业具体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如下: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粮食工程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粮食和油脂生产技术管理、粮食和油脂安全控制和检测、粮食和油脂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外粮食工程发展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三、粮食工程专业就业方向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自强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粮食问题,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因此粮食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1)就业方向:粮食高新技术产业与粮食有关的研发中心;各级粮食、粮油购销储运公司、粮食储备库;粮食加工厂、焙烤食品加工厂、植物油脂加工与大豆蛋白企业;淀粉与变性淀粉生产企业;从事行政和企业管理、产品品质检验、营销等工作,以及从事生产技术、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等

  工作,与专业相关的公务员岗位。(2)就业需求:辽宁省为农业大省,各大企业对粮食人才有着巨大需求,

  就业前景广阔。因此,加强我省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设,加强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1.“五港通粮”,粮食大省产生的人才需求辽宁是粮食的主产区,大豆、玉米、高粱的优质产地。辽宁的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葫芦岛港、锦州港都设有专用的现代化的粮食专用码头,是东北地区粮食的五大贸易窗口。由于港口的贸易特征,粮食的中转性储藏及储藏期间的管理技术已经形成了港口的核心业务之一,这些业务的完成需要大量的粮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2.经济增长点,规模效益产生的人才需求辽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是辽宁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储藏业及质量检测与控制业,在“十一五”期间新投入的粮食行业占总投入的9%。此外,中粮、益海两大粮食集团公司近日都将在沈阳地区投建制米、制油企业。届时,福临门、金龙鱼两大品牌的油脂、大米将在沈阳生产与销售。如此之大的规模化生产、储藏与贸易,必须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来支持正常的运营。3.科技含量高,岗位专业化产生的人才需求粮食产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粮油制品深加工的不断推广,产品质量与产率要求的日益提升,使粮食产业的岗位技术性、专业性越来越强,诸多产品研发岗位、品控岗位、工艺调试、程序设计等岗位,均需要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就辽宁省粮油产业专业技术队伍和粮油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大力培养粮食工程专业的学生是必要的;就市场对粮食工程高级人才的需求来看,迫切需要文化底蕴深厚,专业技术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因此,粮食工程专业有着丰富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参考文献:[1]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白岩.粮食工程专业建设及改革的方法和途径.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1(1)[3]粮食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杨玉民,孟宪梅,王海修.农产品加工学2012(6)

  

  

推荐访问:基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区域经济 人才培养 高职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140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