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11篇

时间:2022-11-28 15:25:38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11篇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谭镜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  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11篇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谭镜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  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11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11篇

篇一: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巫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

  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谭镜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

  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的目标,还需要进行很多摸索。重庆市巫山县结合县情实际,以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格局为主体,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巫山县作为渝东北门户,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毋庸置疑还存在一些短板,为此,巫山县还需培育多样化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并加强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如何实现产业兴旺,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党中央在发展“三农”工作中作出的重要决策。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判断“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向加速阶段迈进的关键时期”,问题和挑战不少。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构建系统科学规范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践要求,是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寻求适应中西部落后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金翅膀”。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及价值意蕴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质,还是属于产业融合。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工业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但是工业的快速发展缺乏农业支撑,两者的联系有些割裂,一部分学者借鉴日本发展“第六产业”和“第六次产业化”实践,提出加快农业同第二、第三产业渗透融合势在必行。由此,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在山东得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源头和重要形式,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相较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进了一步,是农业产业化升级的更高形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统一为有机整体,延伸產业链,拓展产业功能,从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它模糊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界限,不仅发挥农业生产上的功能,而且发挥生活、生态方面的功能,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统一。

  新时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一宏观战略布局,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以产业融合促进城乡融合;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对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巫山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为渝东北偏远落后的地区,地域条件限制了资源禀赋,曾属于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巫山县结合县情实际,围绕“1+3+2”(即:山羊+烤烟、脆李、中药材+柑橘、干果)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格局这个主体,加强与二三产业的衔接,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巫山县作为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毋庸置疑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主要是与二三产业的交叉融合程度低、深度浅、进度不够、覆盖面也不大。绝大部分乡镇、村社产业不能很好地兼顾产前原料的储备、产中生产的规范和产后产品加工与销售的衔接。产品附加值偏低,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

  二是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巫山县目前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本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偏弱,一些新型主体有名无实,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企业、基地的作用发挥有限。

  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方式单一。目前巫山县产业融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订单农业,真正采取其他诸如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或其他方式进行利益联接的,所占比例不高,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

  四是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不优。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一方面有大量土地撂荒,而另一方面规模化经营的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供给又不优不足;在人才方面,由于地处中西部偏远山区,本地人才都往大都市跑,外地人才不愿意进入,人才空心化是不争的事实。资本方面,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突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整体偏低。

  五是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目前,巫山县网络通讯服务设施设备、仓储物流、冷链加工、产地批发市场的建立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拉近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融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功能都产生了阻隔,放缓了产业融合的前进脚步,阻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

  巫山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1、培育多样化经营主体

  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县农业相关部门举办各种培训班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引导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管理。同时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畜科院等建立产业联盟平台,充分发挥出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实行风险抵押,为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

  2、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1)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的融合。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牧渔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为导向,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走绿色、有机发展之路。推广优质豆科饲草料种植,譬如支持巫山县丰园恒吉农牧有限公司利用废弃秸秆加工成草食牲畜颗粒饲料;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果树下种植豌胡豆+草食牲畜+沼气”循环生态效益农业模式。

  (2)助推与第二产业深度融合。兑现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和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相关部门在年度建设用地计划中规定一定比例,用于产业融合发展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在县工业园区内建设好脆李冷链物流体系、肉羊加工、中药材饮片加工等建设并投产,延长农业产业链,做到主要产地初加工与工业园区精深加工相结合。

  (3)拓宽与第三产业融合的领域。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与巫山县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特色效益农业多种功能。整合资源,加快农文旅产业融合,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采摘体验农业基地、生态可视农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促进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鼓励引导农户新建改造康养式住房,打造四季花开、四季常绿的美丽院落。

  3、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需要建立健全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各经营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共进退。根据所在区域、产品特色、个人意愿等探索多种收益分配形式。龙头企业可以采取优先安排愿意在企业工作的入股农户在公司赚取工资,实行租金保底、股金分红、薪金创收的“三金合一”分配机制。

  4、加强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林地等确权颁证工作,统筹规划安排,配合正在进行的“三变”改革措施,盘活农村撂荒空闲地等重点用于县域内发展乡村产业。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辟农业农村服务专项措施为本地“三农”服务。政府根据总体规划融合平台,建立产业示范园、三产融合示范基地、相对规范的科技示范园,更好发挥其辐射带动及

  示范引领作用。引进专业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建立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专业队伍,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特色效益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以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的落实为契机,将电商平台延伸至所有乡村。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科技人员、订单生产、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从政策上给予奖励。

  产业兴,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现实支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更是推动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巫山县作为中西部的偏远山区,期待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以问题为导向,以融合为手段,以发展为宗旨,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201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農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

  [8]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

  [9]宗锦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3.

  作者简介

  谭镜中共巫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篇二: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

  一、现状。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种养结合型。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连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发展的生产经营方式,拓展了农业增值空间。如云南龙云大有实业公司,依托2个现代化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年出栏优质肥猪3000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实现了菜叶养猪、养羊,猪粪及农家肥还田的有机循环,促进了农业内部的产业整合和价值增值。

  (2)链条延伸型。依托涉农企业,以生产、加工或营销为关键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率。如云南国巨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主体,向前延伸到原料种植业,建成中葱、香葱、大蒜等农产品基地,实现自动化、规范化生产,确保优质加工原料供应。该公司依托国巨万和等知名品牌,向后延伸到销售领域,同国内主要方便面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3)功能拓展型。依托本地绿色生态资源,强化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新型业态,包括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等,提升农业价值,拓展增效增收空间。如天津市依托示范小城镇,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培育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消费;利用山、水、海等资源,打造山货节、河蟹节、海鲜节。

  (4)技术渗透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引入新兴产业、高端服务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催化生成新的业态,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以及农业信息共享,服务了广大涉农群体,并将各种优质鲜活农产品销往全国,提升了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如北京农信通河南分公司在鹤壁市创建了农业硅谷产业园,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提供及时便捷的技术和信息服务。

  (5)多元复合型。发挥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依托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促进涉农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做强农业、做大加工业、做活农村服务业,实现一产接二连三、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如湖北襄阳蓝贝酒业集团重点依托玫瑰种植基地,加工开发保健、饮料、化妆等系列化的玫瑰加工精深产品,营造浪漫时尚的休闲、商务、风情、文化等高品位玫瑰文化广场,打造种植园、产业园、文化园三大园区,构建起集种植、研发、生产、观光、销售于一体,以三立二、以二带一、以一促三的产业复合型运作模式。

  2.形成了日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关经营主体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

  益联结机制,探索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全链协作、共同投入,风险共担、持久运营的互利共赢关系。

  (1)订单合同型。龙头企业同农户之间签订合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农民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料,企业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收购农民原料,形成订单农业关系,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预期提供保障,也确保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供给。有的企业根据事先签订的保护价,或高于市场价格一定幅度,将现金一次性支付给农民;或进行利润返还、二次结算,促进农民增收。

  (2)股份合作型。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资产入股企业,或企业以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领办农民合作社,形成较订单农业更为紧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双方权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关系。农民能够凭借股份获得更加可靠的利润收入,参与企业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一些企业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务工收入、按资分红+二次返利、资产入股、产值分成等分配方式,稳定了农户的收入预期,带动了农民增收。如铁骑力士公司通过股份合作,确保从事养殖的农户每只鸡收入不低于6元,每头猪盈利不低于80元。

  (3)技术资本服务型。依托龙头企业,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形成稳定的技术资本服务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农民向企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原料。如四川省圣迪乐村公司,按照公司+园区+农户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养殖设施和圈舍规划方案、畜禽种苗、绿色饲料、防疫用药、技术培训及指导、养殖技术规程,实现了统一提供鸡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疫苗药品、统一提供管理、统一回收毛鸡的五统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如2014年,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0.92∶1,农业服务业增加值仅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8%;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更低,仅为0.5∶1。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大部分地区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合作,采取利润返还的合作方式占15%左右,采取按股分红方式的仅占5%。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此外,少数地方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雷同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环境严重破坏。

  2.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如按国土资源部规定,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一些电商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也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

  

篇三: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条件及实现路径

  作者:韩佳滢黄沛荣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10期

  韩佳滢黄沛荣东北农业大学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与工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地放慢,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的发展情况与农村的经济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能够充分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保证我国的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的农村开始实施农业、工业、服务业相互结合的方式来发展农村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提升我国农村经济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新时代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三产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5-0003-02

  一、“三产融合”的内涵

  (一)“三产融合”概念

  从世界范围看,产业融合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我们对于世界经济大环境的研究分析发现,“三产融合”是农村经济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很多的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都是通过“三产融合”的方式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其发展速度不断地提升,发展的水平也处于价高的水平,很多的农村经济通过“三产融合”比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农村经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发展特征,“三产融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三产融合”是把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充分的融合起来[1],这种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与服务业为辅助行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农村经济特有的发展方式,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2]。

  (二)“三产融合”的基本特征

  “三产融合”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产融合”能够实现生产互补,其能有效的融合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在当前农村的经济环境下,当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能够通过工业环境进行充分的加工,通过第三产业来实现销售,增加经济附加值,保证农业产品适合当前市场所需,提升经济价值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三产融合”能够让市场互通,通过“三产融合”经济形势,把农村市场与城市中的市场份额都充分的占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市场互通提升农村市场范围,为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3]。

  第三,“三产融合”能够实现集约化生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节省生产经营成本。“三产融合”是在农村当地开展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活动,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加之农村的劳动力相对比较廉价,这对于“三产融合”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三产融合”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创新,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对于激发经济发展潜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发展“三产融合”的经济模式对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积极地意义,有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实施“三产融合”的条件

  (一)政策条件

  十九大以后,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的重视,“三产融合”的经济发展形式很好的满足了政策性的要求,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农业,我国政府制定了很多的经济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产融合”应该充分的利用政策优惠条件,提升“三产融合”的应用性,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政策性条件是农村实施“三产融合”的基础,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

  (二)产业融合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了可靠保证

  农村实施“三产融合”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出现了产业融合的经济形势下开展的,这种经济方式提升了经济发展速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5]。产业融合的成功开展为“三产融合”下农村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以及实践保证,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经济环境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有利于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经济方式下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的推动了“三产融合”的应用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家开始重点建设农村,加强了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一方面经济结构转型加快,产业分工日益深化细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地投建,为农村实施三农融合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如何提升农村“三产融合”的应用水平

  (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三产融合”在功能上的交叉和融合

  为了能够保证“三产融合”的实现,企业应该加强对三大产业融合工作的重视。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融合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不是表面上的融合,这种融合不能积极限于形式上的融合,应该从本质上对于融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保证“三产融合”能够真正的实现。为了提升“三产融合”的程度,保证农村经济在实施“三产融合”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开展“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把加强对于互联网的应用,通过利用跟互联网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扩大销售范围,实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完美融合[6]。另外,在开展“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农产品的特征来建造与之配套的工业企业,保证农业产品经过加工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效率,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发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融合

  为了保证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发展动力的重视。激发农村内部生产动力,推动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融合速度,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地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推动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的生产要素的融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一些行为能够获得更好的规范,保证企业的经

  

篇四: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西部农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依然相对滞后农村工业竞争力不足工业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布局零散大多分布于各个自然村落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存在的弊端就是既难以和城市大工业紧密联系也无法使乡镇企业之间有效地开展分工与协作市场成熟度不够难以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从而缺乏产业融合尤其是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动力

  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文献回顾及经验事实的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啻于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农村发展中三次产业融合的条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研究认为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同时指出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模式产业集群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虽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已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转型还将继续进行。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这样的世情和国情判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更是对世界稳定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入现代农村的过程中产业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产业融合有可能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产业融合的模式是单一的吗?如果不是单一的都有哪些模式呢?中国可以采取与别国一样的产业融合模式吗?如果不能,那么适合中国现代农村的产业融合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对我国有关现代农村实现产业融合路径研究做一有益探索。产业融合与农村产业融合:已有研究的评析业界已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现象出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通过对一系列有关产业融合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李美云,2005),这样的案例最先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三大产业的融合中。农村产业融合应该说是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发生的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在地域上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而且农村经济中的产业融合还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现象。目前国内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研究;另一类是间接研究。直接研究多集中在农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和相融,比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农业与科技的融合。而间接研究并不直接探讨农村产业融合问题,而是专门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比如对农村流通体系的研究,对农村服务业、金融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

  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商品流通体系、优质的服务环节、良性的金融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于如何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区域有机融合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米增渝(2012)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利用2006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调查数据,对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信息化对农村新型工业化有显著的正效应。由上述所列众多研究结论可以看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产业融合这一工具。凡是产业融合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凡是产业比较单一,尤其是单纯依靠农业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落后。由此,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也可管中窥豹,比如增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产业融合需要因地制宜,当地的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形式、途径以及最终的效果产生影响。中国现代农村的产业融合:条件基础、模式及路径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由农业大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不仅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更对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和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化”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农村经济结构中一直存在的产业之间相互疏离的现状,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以融合促进“三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产业融合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验事实也告诉我们,产业融合应是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自发融合形成新的业态的经济现象,而非人为主观意志的结果。地域、环境、条件不同,最后形成的产业融合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和途径需要在详尽了解农村不同区域的条件、环境、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才有可能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一)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条件及基础农村产业融合总体而言分为两类:一是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二是农村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对于前者而言,寻找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业为依托,融合的目的和最后所呈现的结果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加深,比如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或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比如传统农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而成的现代都市农业或休闲农业。对于农村的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在于工业能否在农村开展,即农村能否进行工业化。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的经济现实,工业往往在城市经济中植根,在城市中获得更大发展,并推动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鉴于此,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彼时的学术界对农村能否开展工业的问题分歧很大,只是因当时政治动荡不稳,无法提供一个实施和检

  验的社会环境。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工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农村工业化问题再度进入学界和政府的视野。此时已不是农村工业化道路是不是能行得通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有效地在农村区域开展工业发展。但农村工业毕竟不同于城市工业,农村工业的代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它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行业,以及生活在其中所有人的关系”是无法分割的(陈锡文,1998),因此只要城乡二元体制没有被完全破除,农村工业的特殊性就将继续存在下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来探讨农村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农村所处的环境、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村俗文化传统等因素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加以引导或推动。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这为我国进行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的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那些具有首创精神的中国农民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具有本村或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之路。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概括。黄汉权等(2005)从内外部因素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相比于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布局分散,企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使得乡镇企业既难以和城市大工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无法使乡镇企业之间有效地开展分工与协作,也很难形成有效促进产业融合的环境。宋海英等(2007)利用1999~2004年数据测度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第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且集聚程度逐年提高,而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则比较低。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产业融合一方面受着地理区位、基础设施、环境水平、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东部沿海省份农村素有农工相辅的经济文化传承,而中西部地区农村更多秉承农耕文明;再比如临近都市的农村产业融合与远郊农村的产业融合将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且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农村非农产业集聚可能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二)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及路径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域条件、基础、经济文化传承等因素与产业融合之适应性进行的概要探讨,以及对东西部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差异的有益分析,可以从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可能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1.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全国的行政村有65万个之多,如果从单个行政村的角度去考察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研究方便,也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论述现代农村可能出现的融合模式,本文拟从两个维度来考察我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第一,从地理区位的维度。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村经过多年发展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农村经济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各类工业企业或是众多“前店后

  厂”式企业自然进行空间集聚从而形成了生产共同体,或是在商品市场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加工工业集聚。不仅已经全部或部分摆脱单一农业生产方式,而且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在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逐步与城市产业形成有效对接,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入,涌现出许多新兴产业业态。如果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因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而属于优化开发区,因此该地区在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上多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从开发内容的角度来看属于城市化地区。因此不论是从现实基础还是从国家空间规划来看,东部沿海农村的产业融合模式更倾向于非农领域,专注于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以高科技、信息技术、高端服务等为今后发展方向,逐渐打破位于产业“微笑曲线”底端的被动局面。相比于东部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多数地区以第一产业生产为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西部农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依然相对滞后,农村工业竞争力不足,工业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布局零散,大多分布于各个自然村落,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存在的弊端就是既难以和城市大工业紧密联系,也无法使乡镇企业之间有效地开展分工与协作,市场成熟度不够,难以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从而缺乏产业融合,尤其是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动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若从国土资源规划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或是生态功能重要,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是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农产品主产区,因此本着因地制宜原则出发,这些地区更适宜以农业发展为主,实现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如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信息化农业,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而成的生态型农业,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成观光型农业,以及农业与加工、流通联结起来的产业链的拉长而成的综合型农业(孙中叶,2005)。第二,从产业关系的维度。一般而言发生在农村区域的产业融合涉及一、二、三产业全部,或是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或是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因此,从产业之间关系的维度也可对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进行探索。综观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从产业关系角度来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延伸型融合,另一类是交叉型融合。延伸型融合多是以农业为融合主体,以农产品产业链加长为目的,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集约优化,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并打破传统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相分离的状态,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农业向工业内部一些子产业的延伸使得产业间边界变得模糊甚或消失,从而实现了产业间融合,并对原有产业赋予了新的产业功能和增加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交叉型融合指传统相互隔离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藩篱被打破,借助产业间的功能互补而实现产业融合的模式。这种融合方式有利于发挥产业互补,同时还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而满足不断涌现的新的市场需求。交叉型产业融合模式多出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尤其是农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农业旅游或称农村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或是高

  新技术产业向农业的渗透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效率,也因这种融合衍生了类似生物质农业这样的新产业(见图1)。2.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纵观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现代农村发展经验,无一不是依靠产业融合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但正如本文曾指出的那样,产业融合并非人为因素所致,而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发育达到一定成熟度而自发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在众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中,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无疑是一条相对有效的路径选择。经验事实亦表明,凡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好的地方,产业融合程度也比较高;反之,凡是产业集聚没有成形的地区,产业融合也很难出现。

  

  

篇五: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村融合发展的路径研

  究

  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国家战略。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驰而不息重农强农的坚定决心。深入系统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村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村融合路径研究

  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我国农业“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把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战略目标,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目标,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坚实基础。2020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出台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中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必须牢牢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

  点的乡村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1]。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尚义县近年来积极探索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业态,十三号村积极整合现有资源,率先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三大产业板块,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先后荣获河北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7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一、十三号村产村融合路径探索

  十三号村曾经“房屋破旧漏、街道脏乱差、庭院无人住”,缺乏支柱性的致富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属典型的空心贫困村。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依托近邻县城,处于草原天路西线末端的区位优势,紧傍大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空气清新,景色宜人的旅游资源优势,在深挖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将要素优化配置,持续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山区贫困村产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种植基地。十三号村充分整合涉农资源、项目和资金,发挥其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在资金使用上,彻底改变以前传统的“撒胡椒式”的做法,聚焦产业发展的短板精准发

  力,捆绑使用涉农资金,建成占地面积150亩的现代农业采摘园区。在运作模式上,采取“公司化运营、合作社流转、农户自愿参与”的运作模式,盘活村内闲置耕地150亩,建设集“采摘、休闲、科普”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采摘园区,建成冬暖式大棚、春秋大棚38座,并被农业部挂牌为“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由国内知名农业龙头企业深圳百果园公司与本地尚义后土农业公司合作经营,种植50多个特色品种供游客采摘体验,其中“三瓜一果”(西瓜、甜瓜、南瓜和水果西红柿)最受游客青睐。在效益分配上,坚持“产权明晰、股份合作、企业经营、共享共赢”原则,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分红、吸纳就业,让村民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实现了村民稳定增收。

  (二)积极培育光伏富民增收产业。光伏产业不仅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问题,更是让老百姓同步享受清洁能源发展的红利问题。十三号村统筹使用资源,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建设模式上,成立光伏合作社,盘活荒山荒坡和窑洞屋顶资源,引进协鑫新能源公司捐建260千瓦屋顶光伏电站,使用扶贫资金,建成100千瓦园区光伏电站和300千瓦扶贫电站。在收益分配上,由村委会每年制定收益分配使用计划,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上报乡镇政府审核并报县扶贫办备案。收益分配使用计划向村民公示,作为实施收益分配的依

  据。村委会根据分配使用计划对年度实际发电收益进行分配,并在年底公告收益分配使用结果。

  二、十三号村产村融合发展成效

  十三号村充分利用该村的生态、资源等优势,在诊断的基础上,因“病”施策,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村融合发展模式,通过一系列举措,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村容村貌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步入小康。

  (一)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积极整合现有资源,打造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三大产业板块,乡村旅游年可实现收入550万元,现代农业年可实现收入70万元,光伏发电年可实现收入50万元,为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村容村貌全面提升。打破以往“屋破修屋、路断补路”的投入方式,将村庄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依据村庄临山而建、高低起伏的特点,对窑洞宾馆、民居院落、种养小区合理规划建设,其中窑洞酒店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特色建筑”。彻底改变了“房堵窗,户封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破旧不堪面貌,再现了产业兴旺的生态宜居村庄。

  (三)人民生活步入小康。通过产村融合发展,村民成为了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的新型农民,2021

  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70万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提升,与全国全省全市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三、产村融合发展几点建议

  尚义县十三号村产村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展现了产村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在今后推动乡村振兴中,要紧紧围绕产村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乡村产业体系。提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旺。产业薄弱一直是广大农村的“软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突出产业振兴。产业兴,则百业兴。解决乡村所面临的问题必须靠发展,而没有产业的振兴就谈不上发展。尚义县十三号村产村融合发展的表明,深挖优势资源是建设兴村产业的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要根据立地条件,深挖资源、因村制宜,大力招商引资,培育壮大符合乡村实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构建起“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基础。

  (二)要深化农村改革,盘活闲置资源。要坚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3]。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把农村改革贯穿于全过程。尚义县十三号村推进产村融合,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依托,组建农

  民股份合作社,将确权后一家一户的宅基地、耕地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统一规划、规模开发,建成了窑洞酒店和现代农业采摘园区,不仅从整体上改变村庄脏乱差的面貌,而且催生发展了乡村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各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加宽松和谐发展环境。

  (三)要夯实基层基础,提供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建强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定心丸作用。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配强乡村干部,强化人才支撑。十三号村产村融合发展关键是有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在村“两委”班子坚强带领下,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嬗变为产村融合示范村。各地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两委班子,组织动员当地乡贤、能人加入村班子,提高带动村民致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3]河北省委书记、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东峰主持召开省委省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河北日报,2021-04-14.

  本文系张家口市2022年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产村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2022220)研究成果

  

  

篇六: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路径

  作者:赖思均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9期

  赖思均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振兴乡村产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与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相结合,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措施,对于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定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以融合发展农村产业为手段,对农民就业创业进行支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使农民扩大增收途径,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及农民增收。本研究基于此分析了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针对存在的一些常见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1、农村一三产业融合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原产地农户采用互联网载体,基于农业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将农产品采用现代营销手段、现代信息及物流技术,由产地向消费者直接销售,使中间流通环节减少,有机结合农产品产销,使农产品提高竞争力。采取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手工艺及体验农耕等多种不同业态,提高消费购买力。

  2、农村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指在加工厂中,原产地农户对产品采用当地或外地引进的原料进行加工,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产成品销售,在各环节利用其技术优势和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收益。能够对当地特色产品深入挖掘,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提高历史文化价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基于上述两种产业融合模式建立的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并不断健全,也是基于当地农业工业的丰富资源,对深加工工厂采用现代技术兴办,使产业链延长,农产品提高附加值,将互联网平台直接连接终端消费者,集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一体模式。对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具有一定吸引力,对其技术、人才及资金等优势的有效利用或对农业产业园区创办,使农业种植实现规模化。对农村生态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资源得到开拓,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常见问题

  1、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很多农户目前在发展经济中还采取传统模式生产,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功能形态的重要认识,达不到较高的融合发展水平,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采用初级加工方式的传统农业农产品,缺乏深加工能力,不能紧密衔接农业产业链中的生产销售整个环节,造成较短的产业融合链和较低的价值链。此外,部分地区存在同质性的融合项目,缺乏较强的创新能力,新技术、新业态及竞争差异化策略存在严重不足,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过度开发资源,使市场竞争秩序比较混乱,严重破坏市场经营环境。

  2、缺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入认识

  我国农业目前在纵向上与二三产业有较多的融合,在横向上只有较少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农业多功能性并非对粮食等农产品进行生产,还涵盖经济、生态、社会稳定、环境等逐渐扩大并提高重要性的社会功能。不仅要对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还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体现出农业功能,使群众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诸如乡村旅游、乡村手工艺及体验农耕等就是以历史文化价值结合其生产功能的典型农业范例。特别是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缺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深入认识,对农业生产功能有一定局限性,使部分农业功能被忽视,造成由于保护不足而使古村落、民俗礼乐、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

  3、缺乏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我国农民和企业之间目前缺乏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全产业链中农民与企业难以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农户还基本采取单一农业种植方式,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利益分配及市场占有率在全产业链中的优势不突出,建立的利益联结机制缺乏公平合理性。此外,在产业融合项目中部分地区缺乏规范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无法分享其增值收益。大部分农民与企业还采用订单方式合作,在分配中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一些地区农民与企业采用股份合作方式合作,在经营中难以根据量化的股份获得相应收益。

  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应对措施

  1、在农业中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应在农业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专技人才,对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在农业开发中提高多功能性

  在农业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等功能上深入开发,对于农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开发旅游新业态,创建“互联网+”新业态,对农村文化资源、自然及生态进行统筹规划,拓展农村新兴产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以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在农村产业融合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应采取多形式,对订单农业创新发展,在农民与企业之间规范合作方式,使其对融合发展的收益合理分享。积极引导产销合作,对农企合作股份制提供支持,利润分配采取“保底+分红”机制,在利益机制及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方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企业提高社会责任并制定规章制度,使农企共担风险,实现共赢。

  4、农村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交通、通信及物流等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通过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使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保证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150001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中心)

  

  

篇七: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综述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农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其背后带来的是产业融合的升级创新。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进行分析研究,成为了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随着农业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产业融合升级方式的不断丰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趋势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为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然后介绍了农村三产融合研究的现状,介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并对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产融合;产业融合模式

  1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立足地方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并明确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帮助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阶段的研究的实际成果虽然不多,但也在进一步实现三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以及指导,面对三产融合下的多元可能,现有困局不少,仍然需要不断去发现和拓展农村三产融合中的可行性以促成我国三产融合朝着多元模式化和利益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三产融合的内涵

  通过借鉴产业融合的基本理论、日本的第六产业概念、前人的研究及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实践,本文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了如下界定: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依托,以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为主体,通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三次产业间的联动与延伸、体制机制的创新等多种方式,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进行跨产业集约化配置,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带来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3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3.1发展模式

  3.1.1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

  此模式是在农业产业内部如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等各子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建立起上下游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有力地提高农业内部发展效率,有效将农村,农业,农民更加紧密地结合,推动农业内部各个部分的融合,统筹管理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3.1.2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此模式使得农业各个部门能更好地结合,从最初的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形成初级产品,通过延伸连接形成产业链,投入市场进行加工成为更加高级的产品再投入市场,进行销售。这样形成产业链的产品使得农产品从一开始到消费者手中就实现了产业内部消化,如今消费者拿到手里的许多产品正是通过一道道产业工序制作而成,比初级农产品更具价值,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产业效益。

  3.1.3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

  此模式在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基本问题之余,还能加大农业农村的发展效益,创造出休闲农业。通过宣传当地农业文化,创办新兴农村旅游,吸引各地游客参观,有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激发农业创新能力,使得农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更是新时代的美丽新农村。这种模式能够在大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让新型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模式相互交汇融合发展。

  3.1.4先进技术要素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来技术的支持,而如何熟悉先进技术,进而加以运用对农村三产融合来说是一大发展关键。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看到更加多样的农业生产,信息传递与农业的有机结合,互联网与农业的连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业附加值的上升不仅仅带动了农业发展进程,也让各类技术得到了跨越性地进步,使得农业与技术更加紧密,形成互利互益的关系。

  4三产融合存在的问题

  4.1产业融合处于浅层次

  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目前来看,三产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缺乏产业间的粘合性,进而说明三产之间的利益相关也较弱。而由于技术和资金的缺乏,农户生产的产品,面对竞争对手众多的大市场,难以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而简单的一二三产业共存状态仍然是部分地区发展的状态,虽然“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餐饮、旅游、观光”样样齐全,实际上却是各顾各的,没有达到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来,也就是没有跳出“1+1+1=3”的格局,从而很难去实现价值链水平的提升。

  4.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高水平融合的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在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是农村“三产融合”的条件保障。生活生产所需的水、电要素以及交通方式和物流体系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但是部分地区都没有以上条件,说明我部分地区的基础设设建设仍然需要大力建设和进项相关维护。区域发展不平衡;信息化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维修和养护不到位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征。

  4.3要素支撑能力弱

  首先,人才是“三产融合”发展的首要支撑要素。解决好人才短缺的问题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素是资金,同时也为产业融合注入动力。农业经营主体在进行和发展产业融合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现实中资金也往往成为农业从业者进行产业融合的阻碍因素。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抵押物不足导致很难获得有效的担保,所以很难筹集到产业融合需要的准备资金。

  5三产融合的提升路径及对策建议

  5.1积极探索适合各地区发展的多样化融合模式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尚且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也充满了很多可能性。各地区应当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状,以全局观念对本地区内的一二

  三产业进行总体评估。让一二三产业交互融合发展,并且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融合方式,吸收成效显著地区一些有效的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效益为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各地区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5.2以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民参与的机会

  以政府为农民和一二三产业发展牵线搭桥,一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途径;而是为三产融合输送所需的劳动力及相关技术人才。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公平透明的平台,让广大农民都可以积极参与到三产融合中来,提高农民参与三产融合构建发展的过程中来的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有利于扩建农村相关服务体系,进而也保障了三产融合的发展所需。

  5.3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和共享

  合理扩大农业规模化,在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辅助以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化,以此增强农业的规模效应和增收机制。将农村中的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和定期维护、检修,确保由第三产业展开的发展模式提供保障。为了提高农村产业间的发展和水平提升,生产交易活动相关的建设不可或缺,与此同时,还要向农村地区推广智能手机和网络的熟悉及运用,提升农村的网络信号强度以及农民的数字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国斌,李博.农村三产融合与现代农业发展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04):621-628.

  [2]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08):17-28.

  [3]肖卫东,杜志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要解、发展现状与未来思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6):120-129.

  [4]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72-79.

  

  

篇八: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内涵、现状与未来

  作者:暂无来源:《粮农智库》2019年第22期

  肖卫东(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一、“三产融合”:内涵界定及其理解

  (一)文献梳理与内涵界定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三产融合”以来,相关文献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研究和界定。王乐君等认为,“三产融合”是指依托农业并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体制机制等手段,以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功能拓展、多主体共赢和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过程。姜长云认为,“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基础,以农业产业链多向延伸、产业范围多元拓展、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实现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产业跨界融合和布局优化调整的过程。马晓河认为,“三产融合”是指以农业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有机整合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和农业休闲、其他服务业等,以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和产业规模扩展、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有学者指出“三产融合”是在农业生产基础上,通过资源要素融合“三链”(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延伸和对接、农业多功能开发与拓展等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

  综上,不同文献对“三产融合”内涵的分析视角、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理解或者阐释。我们认为,“三产融合”是指农业内部各部门、农业与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通过相互间的融合渗透、交叉重组等方式形成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型农业组织方式和过程。

  (二)理解要点

  对于“三产融合”的内涵,要系统、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1.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产融合”的根基、路径、产出。

  “三产融合”的关键和核心是“融合”,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农业内部、农业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相互间形成联动和融合,多做乘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初级与精深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激发农村产业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和致富。因此,在“三产融合”这种新型农业组织方式中,根基和依托是农业,即任何形式、任何层次、任何区域中的“三产融合”必须在农业基础上进行和推进;路径和手段是现代先进要素引入与集聚、农业多功能挖掘与开发、产业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体制机制和制度完善与创新,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产出是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2.科学理解与把握“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

  “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在理论上,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中,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心态,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根本目标。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通过农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灵活转换而实现生产要素投

  入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质量型发展。在实践上,农业高质量发展是通过农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实现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村金融、农村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农民福祉持续增进包括就业创业机会和渠道拓宽、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与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享有等。

  3.“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

  农业产业化是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7],是通过合约形式将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联结起来,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市场自组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而“三产融合”是要打破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边界,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实现“1+1+1>3”的产业融合效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和统一。农业产业化是联动发展,“三产融合”是有机融合发展。因此,“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虽然,农业产业化与“三产融合”有相通的地方,例如,两者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都注重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拓展,都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关键,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但是,相较于农业产业化,“三产融合”的内涵更为丰富,突出体现在:

  一是产业边界更加模糊。“三产融合”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打碎、搅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有机交融,原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参与“三产融合”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小农户、专业大户(包括种植大户和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新农人等,主体类型多元,相互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部分城市居民通过社区支持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等方式,也日益成为“三产融合”的重要参与者。

  三是农业功能和业态创新更加丰富。“三产融合”更加注重农业经济和产品、环境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发展、休闲旅游与研学等多元化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初级与精深加工、流通、乡村旅游与农事体验、传统文化、康养等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不断催生休闲与乡村旅游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研学农业、康养农业、电商农业等农业产业新业态。

  四是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和多样化。“三产融合”更多地采用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技术服务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小农户参与“三产融合”,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五是更加注重城乡双向互动与共生以及空间拓展。“三产融合”带动城市资源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农业农村,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创意农业等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努力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三产融合”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双向促进和协调发展。

  

篇九: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知苏南五市借助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的新苏南模式为苏南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现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进而逐步形成了旨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经济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注重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苏南发展新蓝图的后苏南模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产业融合背景下苏南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程苗苗吴海珍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21期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发展路径为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科学视角。本文主要探究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苏南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从研究模式发展、分析产业发展及成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总结苏南地区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乡村建设成为我国乡村振兴范本,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的苏南乡村振兴建设路径。同时以市场化、村民利益导向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国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框架。

  Abstract:Inthecontextofthe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theruraldevelopmentpathprovidesascientificperspectiveforthestudyofruralrevitalizationstrategy.ThispapermainlyexploresthedevelopmentpathofruralrevitalizationinsouthernJiangsuunderthebackgroundofindustrialintegration,andstudiesthemodedevelopment,industrialdevelopmentandtheresultsimpact,andstudieshowthesouthernpartofJiangsudrivesruralconstructionthrough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tobecomeamodelforruralrevitalizationinChina,andformauniqueindustrialintegrationandformsSunanruralrevitalizationconstructionpathwiththemainlineofthe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industrialintegration.Atthesametime,itproposesdevelopmentproposalsbasedonmarketizationandtheinterestsofvillagers,andprovidesaframeworkforruralrevitalizationinotherpartsofChina.

  关键词:产业融合;“苏南模式”;乡村振兴

  Keywords:industrialintegration;"Sunanmodel";ruralrevit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6-4311(2019)21-0041-04

  0;引言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农村人口数量占比41.48%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决定了我国在走向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仅大幅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使其幸福感和获得感相应提升。苏南地区也凭借着其特有的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奋力绘制着乡村振兴建设崭新蓝图。

  早在1992年,江苏省内乡镇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县(市)就涌现出9个,且全部集中在苏南地区。包括江苏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在内的苏南地区作为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此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经济变化和健全的合作经济体系。苏南乡村凭借其城镇化速度、产业集聚等特色,总结出“苏南模式”这一区域经济体制运行模式,并逐步发展为“新苏南模式”和“后苏南模式”。

  1;苏南路径演变过程

  1.1村镇主导的乡村发展——“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创新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经过深入研究苏南地区独特的乡村发展道路,首次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苏南模式”是一种依托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为基础,依靠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载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从而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一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随着苏南模式的初步形成,苏南政府利用地域优势,吸引和引进上海以及周边大中城市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苏南农业的生产功能已经从苏南乡村的主要职能中逐步淡化,村镇主导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不仅是为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注入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也促进了苏南美丽乡村建设。传统的苏南乡村发展模式也由引进发展型转向开放输出型,一方面使得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成长,也推动苏南传统江南水乡向城乡一体化方向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我国社会转型升级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大潮中,苏南模式率先开始了自身变革创新,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类型,以“江阴板块”为代表的上市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类型之一,但始终顺应城乡关系发展规律,没有完全改变其主动式与内源式的内涵[1]。

  1.2园区依托的乡村经济——“新苏南模式”的酝酿与发展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给苏南乡镇企业带来了一次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外向型发展机遇。与此相呼应,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也先后建立了国家高新区,使得苏南五市初步形成一种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格局。学界对新格局提出“新苏南模式”概念[2],“新苏南模式”下建设的工业园区是转变原苏南模式下粗放、污染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而发展一批高新科技型上市企业。截至2017年末,已有318家苏南高新区孵化的上市企业,而江苏省共有400家上市公司,占比79.5%。(见表1)可以说,工业园区的建立是形成“新苏南模式”的“助燃剂”。

  “新苏南模式”不仅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还致力全面开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普惠力度,开拓苏南各村在生活水平、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新征程。对于乡村发展模式也重新进行了规划发展路径和建设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绿色发展为指引,以规模化、集约型的高新工业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混合经济模式为支撑,以城乡“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形态的“新苏南模式”。[3]

  1.3多元驱动的乡村转型——“后苏南模式”的孵化与成型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示,盲目且一味地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知,苏南五市借助20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和20世纪90年代的“新苏南模式”为苏南地区建设美丽乡村的实现提供强而有力的资金保障,进而逐步形成了旨在以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由单一体制转向多元经济,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建设,注重提升国际竞争力,构建起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苏南发展新蓝图的“后苏南模式”。[4]

  另外,政府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苏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建设离不开省政府对村庄的有效规划设计,通过科学规划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村民主体有机融合,避免“千村一貌”且突出地域特色,同时注重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维护村容村貌。

  当前后苏南模式下的乡村振兴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蓬勃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方面,具体表现为苏南农民实现充分就业、村域经济日益发达。根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等文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要求,苏南各地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进农产品“一条龙”式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对农业的贡献率。

  回顾改革开放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如今的苏南乡村农业经济也随着产业的优化得到迅速提升,极大推动了乡村及村民们的跨越式进步。凭借苏南政府一系列科学精准的政策引导,苏南乡村自身的经济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苏南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充分重视区位优势下的农业创新,从而探索出适宜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2;产业驱动苏南乡村振兴

  苏南乡村建设坚持走“产业活力强劲、生态环境宜居、文化底蕴深厚、服务功能完备、村民乐业幸福”的道路。苏南乡村振兴道路是清晰且有规律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对照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研究苏南地区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总结苏南乡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2.1“产业兴村”,着力使乡村建设强起来

  苏南产业路径最亮眼的地方,就在于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发挥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一批乡镇企业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产业路径驱动乡村建设的机制在于,村集体引导一批乡镇企业克服区位劣势,实现从村办厂房到上市公司华丽轉变。上市企业将一部分企业利润回馈于村集体,另外还投入大量资金、人才、设施等促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动更好的乡村建设,以达到企业—产业—乡村三者良性循环关系[5](见图1)。

  就江阴市长江村而言,能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江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便是得益于产业路径驱动作用。40年前的长江村还是全国有名的贫困村,村公办携手长江村全体村民建立起砖窑厂,以改变贫困的面貌。凭着共同的力量,长江村又创办起长江五金厂、长江化工厂等企业,奠定长江村“产业兴村”的总基调。经过一系列的跨越发展,长江村的村镇产业成长为净资产100多亿元、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51位国家级乡镇企业的江苏省新长江实业集团[6]。

  2.2“产业哺农”,致力使乡村生活富起来

  回顾产业驱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建设的历程来看,从最初的苏南模式下集体经济分红,后经历土地流转开展多元经营的二次经济报酬,再到现今苏南模式,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让苏南村民们富起来。根据江苏省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江阴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532元,全省范围位列第一名;昆山市、常熟市分别凭借30489元、30288元位列全省第二、三名(见表2)。苏南产业驱动乡村建设成果惠及全体村民,就江苏省城乡收入比,从2017年的2.28:1进一步缩小至2018年的2.26:1,使全体村民实实在在得富起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产业发展不仅惠及苏南原生农民,还吸引了更多回乡创业、外来人口扎根于此。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扎根于乡村,乡村才能不断注入活力、焕发生机。根据2017年江苏省统计年鉴显示,苏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377.29万人,无锡县域流动人数为162.25万人,常州县域流动人口数为92.89万人,镇江县域流动人口数为47.73万人,南京县域流动人口数为152.83万人,促进农村人群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产业驱动乡村建设路径改善了乡村的生活状态。苏南乡村在物质生活方面,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伴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生活质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苏南五市农村常住居民日常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均低于0.4以下[7],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苏南村民们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情况下,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的需要,努力实现自我追求。许多乡村都扩建或新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的乡镇文化站有107个,以满足村民们精神食粮,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通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等,助推居住在乡村的每个人实现自我追求。

  2.3“产业美村”,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

  乡村地区有别于城市地区“钢筋混凝土”,是构成城乡空间的绿色生态家园。苏南多地乡村都致力于打造“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家一品”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奋力使乡村生态美起来。对于当下苏南地区全面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来说,已基本完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建设要求,在不懈追求打造“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样本区。

  苏南各地乡村在2016年江苏省发布的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指导下,进一步重视村镇布局的优化,秉持人居环境的改善为目标,科学规划村庄环境布局,奋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以江阴市为例,极大程度上尊重乡村现状,保留村庄自然生态面貌,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打造升级版的现代农村。具体措施是江阴在原来产业集聚的状况下,实施村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村”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打造为“康居村庄”;“特色村”进一步突出自身独有风貌,进一步挖掘内在蕴藏的传统文化肌理和自然文化景观,培育为“美丽村庄”。

  乡村之美不单单是绿水青山、青瓦白墙等外延之美,更要给乡村增添“乡土文明”的内涵之美。苏南乡村区别于其他区域,以其古韵深厚、乡土自然、依山就势,临水而居被冠以江南水乡之名。当前,许多苏南乡村都注重保护乡村历史文化,还原乡村形态格局,进而建设村民心中的乡村。村集体组织通过摄影、踏青等一系列方式,增进村民们对乡土文明的认同感,实现每个人心中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故土情。

  3;建议与讨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通过分析苏南乡村建设发展路径,不难看出乡村建设的利益相关者涉及村民、政府、投资者和消费者等,与乡村振兴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不仅共享利益与成果,更要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基于以上角度,为了保证产业驱动乡村振兴路径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要大力鼓励村民与村集体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调动村民们主人翁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传统与现代相协调、设计理念新颖、文化元素鲜明、品质高端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乡村企业、品牌纵深发展。

  乡村振兴发展不仅只体现在村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村民的参与程度也直接影响乡村建设成效。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适当减少相关指令性的干预决策同时,加强村民参与决定和选择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行为意识,充分“放权”于村民,使村民主動承担建设美丽乡村和美好家园的责任,鼓励村民参与到例如村庄选举等与村庄公共事务有关的一切公共问题上。另外,现阶段乡村建设的引导者除了重视塑造村民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之外,也要注重对村民相关技能的培训,激励村民投资、投劳于自己家园的协调建设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环节。

  早在2015年底,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颁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乡村地区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类型多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多形式联动机制,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服务。村集体要将资金整合集中投入到相关产业与涉及到“生态+”“互联网+”的项目建设上,大力支持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行业、手工业相结合,降低耗能,提高增效。苏南地区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以保持农民收入提高、村容村貌改善、文化乡愁记忆协调发展的成果;各地农业发展方面要调整农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拓展农业功能,实现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要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带动乡村先进管理模式与服务理念升级,形成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科学结构;要大力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科技,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培育乡村多渠道产业融合模式。

  4;结语及展望

  本文认为苏南五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工作目前有如此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是得益于其前人探索形成的依靠乡镇集体经济的“苏南模式”、创新乡村经济升级为工业园区的“新苏南模式”以及驱动乡村经济转型高校生态农业的“后苏南模式”,从而针对苏南乡村经济发展现状,总结其在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先进做法,包括产业兴村、产业哺农、产业美村三方面的建设成效,最终提出以多元化资本支撑、多产业融合发展和多主体建设能动性为出发点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整理出对中国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参考意义的指导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各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各地区有其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和流传至今的风土人情等特定基础,本文仅为与苏南城市经济发展相当的地区在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提出可供借鉴的做法及意义,但由于本文缺乏数据分析,在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及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证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8-26,163-164.

  [2]苏阳中央党校调研组调研组成员李兴山,曹新.“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转型升级[N].学习时报,第004页.

  [3]程勉中.新苏南模式的演进:统筹、转型与超越[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20-26.

  [4]程萍.基于生态文明的“后苏南模式”思考——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现代化和全球变化”首届世界现代化研究论坛,2013.

  [5]张艳菲.“苏南模式”变迁下的产业转型探索——以武进区产业发展为例.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8.

  [6]长江村的幸福经[J].农家之友,2012(05):26.

  [7]曹建林.新中国成立以来苏南农民生活变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73-76.

  

  

篇十: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探析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在助力乡村实现五大振兴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要把农旅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乡村旅游的现有模式,研究和借鉴法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克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弊端,更好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融合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旅游业与一产和二产融合可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部分地区通过探索与本地相适应的模式将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存条件,实现了脱贫致富,因此乡村旅游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和长效脱贫的途径之一。

  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乡村之间差异巨大,这些模式不能够适用于全国的乡村。法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之一,通过分析法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创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途径,从而更好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中国乡村旅游现状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近年来,国家在不同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国内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农村的田园景观和生产活动开发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这是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模式。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都是国内发展比较好的农业观光园;部分地区通过开发水果园区发展水果采摘类乡村旅游,比如北京昌顺普蓝特采摘园、成都永安镇草莓基地;还可以通过花卉观赏园区发展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比如随处可见的月季园、玫瑰园等。

  (二)农家乐旅游模式

  国内农家乐最早发源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农科村,随后逐渐发展到全国。农家乐是以农民为载体,以自家庭院为依托,结合地域文化、生活、田园特色,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游玩的旅游形式。作为回归淳朴乡村生活的一种体验,农家乐规模可大可小,能够很好的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够让农村居民更直接更容易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来。

  (三)乡镇旅游开发模式

  以古镇古建筑、特色村寨、特色小镇为主要载体进行旅游开发的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两种类型:一是文化型乡镇,比如展示江南特色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乌镇,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二是景观型小镇,即重新规划建设的具有观赏性的观光特色小镇,这类小镇没有地域差异性,如玫瑰风情小镇。

  三、中国乡村旅游制约因素

  (一)乡村旅游产品雷同,缺乏创新

  大部分地区发展乡村旅游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没有根植于当地的农业发展,没有尊重当地的土地孕育的文化,对本地农耕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挖掘不够,从而造成了现在的乡村旅游单一化、同质化。

  (二)缺乏行业自律组织

  行业自律组织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完整的标准来进行约束,乡村旅游市场难以实现规范性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官方与民间联动,相互补充的局面。

  (三)对乡村旅行认识不到位

  乡村旅行最大的特点就是乡村,乡村最大的特色就是农业,根植于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才是有内涵、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才能真正带领乡村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大部分地区进行乡村旅游只注重经济利益,没有关注其中蕴含的生态意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认识的不充分不全面导致了太多同质模式的产生。

  四、法国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法国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1.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

  法国乡村旅游包含的乡村建筑、农产品、餐具、烹饪方法等环节都实现了农场间的差异化和发展的本地化,农场销售的农产品必须是该农场生产的,产品的生产加工环节都需要在农场内部完成,这样既保持了农场特色,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2.组织分工明确

  法国乡村旅游最开始由政府主导,后来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由管理向监管转变,政府负责制定政策,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法国有较强的行业自律性,各类协会、行会都比较完善,并且与政府之间的有序合作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范围。

  3.有利的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一直很受法国政府的重视,对于发展规划、市场规范、补贴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这些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极大的推动了法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法两国乡村旅游发展对比

  通过对比中法两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发现法国从发展之初就强调本土化,基本上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更切实的解决当地农民的利益,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带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增加乡村的粘性和吸引力,促进乡村的繁荣发展。中国则创新了很多的模式,适合一些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但是由于注重经济利益,争相模仿成功模式导致乡村旅游实际效益并不高,没有很好的实现带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功能。

  五、启示与建议

  (一)树立正确意识

  乡村旅游和农业发展既不是竞争关系,也不能割裂两者,要引导乡村旅游参与者树立正确的意识,培养乡土情结。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就是乡村性,它是乡村的精神和灵魂,尊重乡土文化,基于天然性开发出来的乡村旅游模式才能真正的展现乡村的内涵与价值。

  (二)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完善发展规划、国家准则、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引领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本土性、生态化发展等思想融入相关政策,从法律层面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更好的融合,更好的带动乡村发展。

  (三)注重差异化发展

  明确目标群体,做好市场调查,了解他们进行乡村旅游的动机,有步骤有计划的开发乡村旅游,提高产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区域农业旅游优势。以当地居民为主体,注重挖掘和提升土地、文化、历史的价值,坚持绿色兴农,发展形式多样、个性十足、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本地居民的参与与支持,但是在乡村常年居住者普遍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因此要积极提高他们参与热情,提升服务与能说会道

  的能力。其次,加强农村本地年轻人的培育力度,改变培育方式,将他们培育成接地气、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最后,要引进懂技术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为村民进行技术指导,结合实际不断提出创意,打造内外结合的人才联动队伍。

  参考文献:

  1.陈朵灵.国内农家乐旅游经营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化农业,2017(03):46-49.

  2.苏飞,王中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国际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20(02):115-119+127.

  3.赵趁.城乡融合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11):9-11.

  4.娄在凤.法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特征及经验[J].世界农业,2015(05):147-150.

  5.张进伟.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2016(02):101-102.

  6.董凤丽,曲瑞,马发旺.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17(04):34-37.

  7.邢慧斌,朱安琪.基于游客视角的太行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01):120-129.

  8.王晨光.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8(05):34-42.

  

  

篇十一: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浅析农村产业如何实现融合发展

  摘要:要实现我国乡村振兴,核心是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走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价值链。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就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服务;要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石;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村产业链发展。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策略及方法;乡村振兴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规模化,加快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提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单单就以产业化进程而言美国早在1959年便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大田作物的100%机械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直至目前2022年为止依旧是围绕传统农业进行局部改良,包括但不限于种植机械、收割机械等。近年来我国农村、农业得到了有效的进步。但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也并非是完美无缺,在没有中高层次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合作社的发展相当局限,而开发出优于农村合作社模式的新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是当下产业发展中的迫切需求。

  一、培养全新的经营主体,强化其积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农村地区需要通过政策扶持、深化服务、品牌创立等来进一步培养全新的经营主体,使其具备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较高的技术装备水平,能够在市场当中优先示范,在积极开创产业发展融合的情况下,有效培育农村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而这些新的经营主体以及带头企业,也需要联合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共同来实现农业产业以及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例如将农产品生产、农业加工、物流产业结合在一起,打造专属的农产品经营营销通道。在形成专业化管理团队和科学经营管理理念的情况下,应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特色,形成优势产业,让农民也能够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当中,提高就业效率的同时,共同开创良好的产业融合发展局面。

  二、产业链条延伸产业本身就是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产业与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关联。农业作为最原始的产业类型,是一切产业的本源和派生。延伸产业链条,既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进行延伸,如种植优质小麦的可以进一步加工成面粉,还可再进一步加工成面包、面条、烘焙或各种速冻食品等;也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基础,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进行延伸,如对辣椒进行深加工的可以与周边农户签订订单或协议,搞标准化订单式种植;同时也可以第三产业为基础,促进产业链条向第二产业或第一产业进行延伸,如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大量游客消费,形成一定品牌之后,与周边地区农户签订合同,纳入到同一个产业链条上来,最典型的如陕西袁家村模式,袁家村的IP加庞大的客流量,使得商品供不应求,不断在周边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极大的衍生了产业链条。由此可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态势。

  三、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和保障者,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确保农民主人翁地位不改变。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了解农民需求,真正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到实处,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适宜农民生产生活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体系。二是坚持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新型职业农民。把家庭农场和发展各种类型合作社作为政策培育的重点,政策扶持资金及惠农项目要优先向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倾斜,并引导各种社会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内生产发展动力。三是要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发展为了农民,一切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巩固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尊重农民的智慧成果和创造力。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真正热爱“三农”,愿意投身“三农”事业的人提供创业平台和就业机会,构建以县或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振兴人才信息库,定期发布相关信息,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与供应链体系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电商,因此也需要各大电商平台的支持,让农村地区的发展中能够形成本地化的电商服务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保障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完善当下农村电商的供应链体系。例如,在实际的供应链的构建中,要让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积极地进行产品信息的传递,并加强广告的宣传力度,保障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并不存在第三方的物流,这样就会有效地形成自营物流体系。这样的供应链,极大的将物流成本进行分散处理,进一步的控制成本的投入。在这种供应链的构建中,可以很好地利用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也利用这种供应商供应的服务关系,让供应链体系得到完善。最后,也与本地化的农村服务商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充分的降低了中间环节,让农村电商与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

  五、加大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为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破除农村融资约束这一难题。要进一步扩大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广度,加大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缓解农村从业人员的融资约束。在扩大农户个体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应加大对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的支持。推动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数字经济运用到金融服务中,善于利用数字金融,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农村金融商业银行网点数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办事效率。除银行业外,也不能忽视其他金融机构,要推动县域银行业以及保险业和证券业的发展,鼓励各大金融机构扩大农村地区村镇业务。

  六、构建更为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了让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更加密切,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第一,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试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模式,或者采用“双向入股”方式,即农民用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而企业用设备、技术入股农民,从而形成村集体、农民个人、经营主体间密切的利益联系。第二,优化订单农业,鼓励融合主体与农户签订相关保护价合同,同时,按农产品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第三,引导农商相互合作,鼓励“农校对

  接”“农超对接”,构建农产品新营销模式。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合同内容,确保利益联结主体间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

  结语:在农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区域在推行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产业融合战略计划,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与制度扶持,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在拓宽农业产业链的同时,实现对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好产业融合大关,从根本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舒畅,郑林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26(1):4.

  [2]白晓杰.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析[J].环球市场,2020,000(007):21.

  [3]孙江超.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着力点[J].农业经济,2020(6):3.

  

  

推荐访问:农村产业融合路径现状分析 路径 融合 现状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81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