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18篇)

时间:2022-12-02 18:10:08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18篇)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  作者:郭磊  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13期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

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18篇)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  作者:郭磊  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13期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18篇),供大家参考。

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18篇)

篇一: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

  作者:郭磊

  来源:《学周刊》2019年第13期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予教师们很大的启发。小学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还要挖掘其内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音乐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本文结合多年的个人工作实践,浅谈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开展。

  关键词: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139-0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24陶行知提出了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和创新教育等多种重要的教育思想。这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还在国外传播开来,被许多国家所借鉴。现结合自己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就此谈谈在音乐教育上的一些看法。

  一、陶行知音乐教育的思想支点“生活教育”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事业之一。陶行知先生在教育问题上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在社会改造方面,陶行知先生认为平民教育对于改造社会无论是在卫生方面、道德方面,或者是在娱乐方面,都需要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在教育的问题上,对于社会改造,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从身边的环境、小事做起,并且逐渐地推广出去,不仅自己要这样做,也时刻影响着别人,使得整个社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具体到音乐教育思想来说,音乐要与实践相结合,纯粹的理论知识不能为现实服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音乐本是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音乐失去美感,使得音乐失去灵魂。

  在相应的思想方法方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教育工作者不能就知识而讲知识。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感悟所学的知识,这样才

篇二: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简介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大众教育事业。在其倡导的大众教育诸运动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实施,大力推行大众音乐教育。在其“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大众音乐教育与他在其它教育领域的改革一样,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对他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因为“它”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他的教学实践观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小学音乐教材教法课基础性、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遵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践行“模拟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做中学,让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来进行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原动力,陶行知认为“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显著”。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培养人确立奋斗目标的潜在动力,只有产生了浓厚兴趣才能促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当

篇三: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启示

  刘佳佳1(1.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86)

  摘要:在素质教育普及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更加科学的指导思想贯穿到教育实践中。而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学生产生音乐启蒙思想的关键时期,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将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理解,浅谈其对中小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小学音乐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卓越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用自己的一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探寻新路,他代表着我国近代教育文化的方向,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留下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成果,为后人的教育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对各学科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音乐教育隶属于美育,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素质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已经历20余年的推广和发展,已经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心中,如何更进一步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将教育实践与理论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陶行知先生虽然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他却是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对音乐教育提出了创造性的认识,积极推动了当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从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三大主张之一:“教学做合一”的角度出发,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概述

  杜威是陶行知留美期间的导师,他对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萌发、产生及建立都有直接的影响。“从做中学”可以看做是“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启蒙,但这仅仅是以经验论为基础的观点,但本质上体现了生活对于联接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探索,陶行知发现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遂认为“做”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1925年,陶行知将其“学做合一”的提议直接生发成“教学做合一”,此后,经过实践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至1927年“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正式创立。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有两种含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教学,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它是生活的说明,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由此可见,陶行知对“做”的重视。“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是联接教和学的桥梁。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如下特点:(1)主体性。传统教育方式存在让学生死读书、读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死书的弊端,被动式的接受照本宣科的内容,毫无主体主动性可言。学生的被动教学地位使学生无法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不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发挥自己的学习探索精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摆正了师生的关系,在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使得教师在教学做合一的指导下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摆脱教材的束缚;(2)实践性。“做”对于“教学做合一”的意义无疑十分重要。其实质可以理解为拉近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生

  活实际的距离,要重视实践当中的学习与教育,教师与学生不再仅仅拘泥于课本教材,可

  以从身边的生活去发现,学习,探究,解决问题;(3)创新性。把实践行动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拓了新空间,提供了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师,学生,教育内容的制衡和相互促进。从这点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性为创新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角度跟灵感。

  二、“教学做合一”对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融审美性、技能性和整体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引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做合一”能够克服音乐中教与学分离的弊端。

  音乐教学通常是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通过表演技能和听觉技能展示音乐的魅力。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涉及乐理和“双基”的学习,通常包含声学、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知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教学做合一”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提升,从整体上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把握。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的弊端,使教与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符合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

  音乐教学可以看做是艺术实践,通过音乐教学环节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没有充分领会到音乐学习中的“综合”理念,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使音乐教学比较零乱和分散,不便于音乐的普及。在音乐教学中,要看重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认真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符合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现实问题。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做出的古今中外“教”与“学”的经验概括和总结,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与“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理解,简要总结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最早是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实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在应用“教学做合一”于中小学音乐课堂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在特定的学校和特定的班级等条件下,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在教学实施前全面周到的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音乐时,就要事先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音乐创作者的思乡情绪,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并借此发掘学生的音乐灵性和音乐潜能,这显然非常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主体性原则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边学边做”,及时发现“学”与“做”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进而促成“教”的实现。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舞蹈队、合唱队、演奏队等,让学生在舞台上自由发挥,分别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本领,表现优秀的学生必须负责把周边学生教会。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而且让学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得到了解放,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三)实践性原则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

  是学生参与音乐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且“动手”与“动脑”要实现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单纯靠“动手”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缺乏必要的情感因素,就如同一件艺术作品缺乏内在价值,需要进一步进行雕刻和处理。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脑指挥手,手开动脑,学生才能弹奏出有感情、有灵性、有感染力的音乐曲目,促进自身音乐演奏技能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陶行知的教学理念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符合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工作者要不断从陶行知的音乐教育理念中总结经验

  和方法,从而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2[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孙昌瑞.

  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03)[3]赖德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法初探——兼谈查有良的《大教育论》[J].川东学刊.1997(04)[4]戴荣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7,(14)

  [5]唐靖云.试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观[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01).[6]林兴宝.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4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7]林兴宝.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4[8]彭立平.

  “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01)[9]许静.

  从“教学做合一”看素质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10]王晓峰,孙春英.

  在做数学中实现“教学做合一”[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04)[11]金喆.

  “教学做合一”的探索[J].科学课.2005(02)[12]胡继渊.

  陶行知有效教学思想的浅析[J].爱满天下.2006(02)[13]谌安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4(09)刘佳佳,专业:音乐教育,学号:2013100256,指导老师:王北海,范婷

篇四: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生活即教育”理论思想在音乐教学上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的定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实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根本意义上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中又蕴含着教育的真实意义。例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挖掘了学生们的音乐天赋,从而在他们的艺术学习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早年,陶行知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学者成立戏剧社和音乐社,从而培养小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陶行知先生曾出访欧洲时,在红海渔船的甲板上发现了一位四岁的小女孩欢快而有节奏的跳着舞蹈,且节奏、情感与乐曲出奇的合拍,这令陶行知先生感到非常的惊讶。在他让人用一首悲伤的曲子替换原有的曲调时,小女孩的情绪和节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岁的小孩子已经开始表现出个人的天赋,但如果这些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特别天赋在生活中没有被家长老师所发现,从而不能被正确地引导和培养,那么这些孩子们的天赋也随之会慢慢枯萎。因此作为老师、家长,我们要更多地在生活中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发现他们一些特别的天赋或者才能,并尝试去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各自的天赋。

  二、“社会即学校”理论思想在音乐教育的运用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我们站在一1定的角度认为社会是大众独一的学校,那么可以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大众独一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理论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求增大了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从而使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关在笼子里一样。教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盲目学习与思考,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设计好学习的思路,来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例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也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关系,摒弃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现象,而要实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习模式,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主体行动的实施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涉及到观赏、乐理、视唱练耳等一些相关的教学环节,这些都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教学技能,做一位合格的“领路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他们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清楚的思考推断来认识音乐真正的艺术魅力,久而久之,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音乐教育一定要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环境出发,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拥有想象和追求自由的空间,更好地系统地增强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思想在音乐教育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是我们日常生活现象的一些说明,生活中,1“对己是学,对事是做,对人的影响是教”,所以“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同的过程。“教学做合一”即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了不做,不能算作教;学了不做,不能算作学,所以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积存知识、获得经验。他认为,“做”要以“行”为基础,“行”是获得真知的源头。对于目前的学校教育来说,“教学做合一”主张以任务为第一要点,遵照每个岗位的实践要求与目的为导向,主要强调了“动手做”。要想做到“教学做合一”,首先应该全面地提升教师的素养,注重音乐的课程设计。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情景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音乐艺术在内心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再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只有让它们相互协助活动时,才能有益于孩子们的想象力、推断力、思考力的发挥与提升。最后,教师应该多组织、多开展一些人的音乐教育与实践活动,这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显然,这是与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相吻合。

  结语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它有力的推动了我们音乐教育的前进和进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制造力,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敢于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好地教导学生,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注释参考】

  陶行知.ZG教育改造[M].RM出版社,20XX.

  胡晓风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袁晞,陶行知.捧着心来不带草去[M].大象出版社,20XX.

  黄承箱.试论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J].山东文学.20XX,12:112-115.

  张帆.ZG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中的“孔子”—浅析陶行知社会音乐教育思想[J].时代教育.20XX,06:56-58.

  省苏州市工业园区娄葑学校

篇五: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生活化教育”贯穿初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实现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达到从小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然而,反思目前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音乐而音乐;片面认识音乐教育的内涵,把音乐活动仅仅看做唱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个性的激发。我们习惯于在“音乐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充满了理论的活力和实践的张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弊端,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改善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建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应该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使音乐教学返璞归真,归真于学生的生活、活动和时代的情境,构建开放的、整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课程特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

  二、生活化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生活化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学习是一个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音乐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音乐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开展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沉浸在生活化的音乐环境之中,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自然接受的目的。

  例如,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多数学生从没有见过茉莉花,对于歌词中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尤其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等歌词,因此,教师可以买一株真正的茉莉花给学生们展示,让学生在生活中见识到真正的茉莉花,切实感受到茉莉花的美丽、芬芳和洁白,这样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就会更加有感触和体会,这样的音乐课堂会变得有声有色,充满芳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肯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进行学生音乐鉴赏教学时,必须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前提,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

  3.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终生学习”的基础是要会“自主学习”。那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要善于“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用“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因此,让生活走入课堂,在“引导生教生”的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的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为开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音乐教学,将学生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寓音乐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赋予学生以生活化的音乐审美体验,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真正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篇六: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茅松娟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04期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培养人的“艺术的兴趣”;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人才幼苗”。在音乐中应培养幼儿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身体与其进行“对话”,发挥音乐教育对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音乐;想象力;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影响着音乐教育。教师应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音乐教学实践,让幼儿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

  一、渗透舒适音乐陶冶幼儿性情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艺术寓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去陶冶幼儿的性情,善于利用音乐让幼儿体验生活的情趣,让音乐走进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学会倾听、鼓励幼儿表达,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是最能打动人的,音乐的力量是强大的,音乐能够触动幼儿心中最柔软的那根情感之弦,唤醒人类心底最最美好的情感,让音乐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最美的种子。

  如果在美丽的清晨,小孩一进幼儿园,就能走进一个有音乐的环境,处处有轻声舒缓的音乐。玩积木时,有美妙的钢琴曲伴奏;娃娃家时,有灵动的儿童歌曲陪伴;连起床、分餐都有不同性质的音乐相伴。包括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如搬椅子、坐半圆、排队做操等,都是用固定的音乐去引领,久而久之,幼儿的生活充满着音乐,他们的倾听兴趣也就会慢慢提高。

  二、挖掘多样音乐释放快乐情绪

  音乐能烘托环境氛围、培养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还能调节心理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教师应挖掘不同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幸福年》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摇篮曲》则舒缓优美,旋律细腻等;《红绸舞》将喜庆、爽快、俏美的东北秧歌同豪放、粗犷的陕北秧歌有机结合,互存互补,形成了新时期舞台秧歌热烈、舒畅、明快的特色,极富感染力;一些经典的乐曲却如水柔情,如梦迷离,也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教师要区别不同的音乐情绪上的细微差异,让幼儿释放心中的快乐情绪。如唢呐《抬花轿》,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音乐中高兴的感觉,并让幼儿去表现出高兴的情緒。经过这样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创造欲望

篇七: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一、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我过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他之所以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与他在青少年及幼儿教育方面对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他有许多重要的先进的理论,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倡“生活教育”,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很多方面,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是“爱满天下”,即要爱孩子,并让孩子学会去爱。在音乐教育方面,幼儿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要大胆从幼儿开发音乐教育,构建具有陶行知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些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二、陶行知理论的实践

  首先,陶行知不是专职的音乐教育学家,但是他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既蕴含于他整体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又明显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但是,与一些其他的倡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比起来,他对新教2育和音乐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陶先生十分赞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在艺术,语言,歌舞,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早年,为了培养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陶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们成立音乐社,戏剧社等机构,推广艺术的在中国的传播。而现在,在幼儿开设音乐课,例如打击乐活动,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德,促进中国少儿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了解。

  1.培养幼苗要从小抓起。据说陶先生曾经从欧洲访问回国,经过红海,看到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甲板上快来的跳舞,不仅节奏十分准确,情绪和音乐也很合拍,他觉得很惊奇。在他请人换了悲伤的音乐之后,发现小姑娘整个舞姿都发生了改变,情绪也比为忧伤。他感到这个小姑娘的音乐感受力很强。这给他很大启发,随着他教育思想的普及,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界的教育者们也是很大的启发。在幼儿园便开始音乐教育的普及,对于开发儿童对音乐的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是在以后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打击乐的练习,着重节奏的训练,从小抓起更是让乐感融入孩子骨子里的一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孩自小就3有某种天赋,这种天赋在四五岁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孩子生来对于有着良好的乐感,但是这些特殊天赋不被正确引导和培养,就会随着成长枯萎。事实证明,很多音乐家,如陈怡鑫,杜鸣心等,都是从小得到培养,其音乐天赋得以发扬,成为了杰出的音乐家,为我国音乐工作做出了贡献。

  2.坚持因材施教。在幼儿刚进入学习环境的时候就要多观察,对每个孩子的兴趣进行了解,随后分组。在集体生活中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才能和潜力,例如音乐,戏剧,文学,自然各个方面都要因势利导。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认为孩子年龄小,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有限,仅仅让孩子听过即可,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感受的过程。其实,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比成年人还要丰富,会做出很多丰富的联想。在打击乐的教学中,不可以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应该让孩子经常触摸和感受乐器,他就会发自内心的爱上它们。

  3.解放孩子的天性。在幼儿音乐的教育方面,解放天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首先,要营造一种创造的环境。音乐环境的营造,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例如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让孩子们可以尽情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幼儿园里播放的音乐盒4歌声,幼儿教师的指引,都会对幼儿产生音乐的熏陶。在上课的途中,也要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倾向和兴趣进行指导,鼓励幼儿去尝试和大胆表演。只要音乐的窗口敞开了,音乐的世界就会全部呈现在孩子的面前。

  4.要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不论何种教学,教师最感到棘手的问题往往都是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一定都会有爱说话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在打击乐教学中,注意力分散都是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然而幼儿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吸引孩子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在刚开始的徒手节奏训练时,枯燥的内容都容易让孩子走神。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式,用身势教学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爱上这样的徒手练习。随后可以让孩子多多拿乐器进行演奏,在实践中消化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

  最后,对于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需要。选曲要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和行动意志。一些进行曲或者沉重的音乐不适合儿童这个年龄应有感情曲子要尽量避免。好的音乐可以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真理,追求自由与个性。音乐教育也要从大众的感情基础出发,从生活与社会环境出发。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创造性的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工作,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敢于实践新方法,突破传统,不仅要驾驭课堂教学,还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天赋和欲望,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篇八: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陶行知教育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他的理论也将指导我的音乐教学。因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植根于爱。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更应该是爱的教育。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爱、感受爱和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表达爱。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提升情感高度,提高探究、创编、合作等综合素质。

  【关键词】爱的教育;体验;感受;表达

  陶行知教育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他的理论也将指导我的音乐教学。因为陶先生的教育理论植根于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爱”是人间最美的情感,爱可以让沙土凝聚成塔,可以让一切困难显的微不足道,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德·席勒),它存在于我们人类精神文明世界中的每一个角落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也教导我们:教育植根于爱。我们的教育是为了育人,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人的情感,爱的教育。它应渗透在各个学科中。而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人们诉诸情感,给予爱,表达爱的最好形式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

  可以说,我们的教材中,每一课的内容都包含着不同的爱,都是用爱来编写主题,包含了国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长辈、爱朋友、爱自己等。一个和谐的社会,爱是一股“互动”的热流,因此,我们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去感受被爱的感觉,懂得被爱的幸福,同时,更要学会去爱,明白爱是不求回报的给予和付出。

  1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要善于寻找爱

  我们的音乐课堂是一个互联网,随处轻轻点击你就可以找到“爱”的痕迹。以三年级音乐新教材(第五册)为例,《童年》一课中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亲情的感动和体味;《好伙伴》一课涵盖了朋友之间团结、牵挂和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的“友爱”;《妈妈的歌》一课以及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则表达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甜蜜的“爱”和付出……我们在教学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歌曲、乐曲背后的所要表达的一种情感。

  音乐课堂上,随时都是教育的时机,哪怕课堂中一段小小插曲,教师也可以好好利用。记得一次去听一堂五年级的课,在欣赏《百鸟朝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哪有那么多种鸟啊?怎么我们见到的除了麻雀就是鹌鹑,很少看见其它品种啊?”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偏离了上课的“轨道”。上课的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一时楞了一下,还没待反映过来,其他同学已经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开了:

  “咳,不就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嘛!我从电视里看到,有一些鸟几乎都绝迹了呢!估计再过几年,你连麻雀都要到博物馆里看标本了。”

  “你也不看看田里和南北湖山上,经常有些缺德的人为了个人利益,无视政府法规,偷偷张网捕鸟呢!”

  “对呀,更可恶的是还有人专门高价买野味来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去捕鸟,高价利诱呀。”……

  看着学生一个个义愤填膺的样子,老师顺势利导:

  “的确,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美丽礼物,包括一切的阳光、植物和生物。而一些人却利用它的慷慨为所欲为,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我们设想,当美丽的地球变的荒芜,人类面临生存的危机,再也没有鸟的歌声时,那该有多么可怕?

  自然给予我们爱,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接下来,请你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美好境界和快乐心情。听一听作者只怎样来表达情感的。”

  只字片语,点出了大自然的慷慨付出,让学生知道它无私的“爱”也需要我们的善待。我们的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歌唱家、演奏家或舞蹈家,我们要的不是机械的知识、技能的灌输过程,而是有着完整个性和感情的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学生找寻出人性中原有的“善”和“爱”。

  2在音乐课堂中让我们感受爱的教育

  我们总会用“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来形容那些只会怨天尤人,却不善于发现和身边美好事物和感情的人。事实上,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就会发现,我们时时刻刻都被爱所包容和包围着。大自然用爱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社会用爱创造和谐的未来;人与人用爱创造生命的延续……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的《神奇的手》,她通过让学生来认识我们的手,学唱歌曲《巧巧手》来夸夸我们的手,再通过欣赏《雀之灵》片段和学生的讨论和创造活动,来想想我们的手还可以做些什么。课堂的高潮是欣赏和介绍歌曲《感恩的心》,并让学生一起随歌曲轻哼并模仿歌曲中的手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爱的呼唤,心灵的震撼,许多学生顾不上众多听课老师在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在随后的小结活动中,学生都明确的表示“要用我们的爱和双手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虽然只有短短40分钟,但这种对爱深刻的感受和体验相信让人铭记和感动。

  通过感受,我们才能了解爱的无私和被爱的幸福;通过感受,我们才能更好

  地去体会“爱”的意义和真谛,才能为爱社会、爱他人作好思想和情感的铺垫。而借助于音乐更容易帮助人达到情感上的一种共鸣与升华,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去感受爱。

  3在音乐课堂上勇敢的表达你的爱

  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或行为的表达。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的爱。

  3.1说出来。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胆地说出来。在新教材人教版第六册第七课《老师的歌》一课中,根据课或要求,我让学生写写给某某老师的心理话。许多同学都把平时不敢对老师说的话写了出来,给老师看,这也是一种说的表达方式。“老师,您嗓子哑了,上课可以轻一点,我们会认真听的!”“老师,您笑的时候最美丽!所以你要多笑,少发脾气哦!”……学生对老师的缕缕真挚情感尽在其中。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爱要勇敢说出口。的确,许多时候将爱勇敢说出来,可以大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人际关系更和谐的发展。

  3.2唱(奏)出来。当感情升华到更高的一个阶段,我们往往感叹语言的贫乏不足以表述我们的想要表达的内心的情感。这时,借助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是最好的方式。我们通过演唱、演奏的方法,来淋漓尽致地宣泄内心的情感,让人类爱的表达声情并茂。不同的人

  3.3表现出来。这里说的“表现”指的是两方面的内容:一、在音乐课堂上,以综合的音乐形式来创编和表现。如创编音乐情景剧、歌舞、器乐演奏(伴奏)等形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们通过这种课堂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音乐的实践过程中,聆听爱,感悟爱,表现爱;二、在音乐课堂40分钟以外的时间内去播撒爱的种子。音乐的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课堂的有效教育,让孩子懂得我们在享有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付出自己的爱,以行动去理解、关爱他人,关爱世界,人类才会生生不息。

  当然,任何教育我们都要注意开展的方式与方法。音乐课堂中开展“爱”的教育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教条式的教育。从小,我们耳边总萦绕着“爱祖国”、“爱人民”等的口号,却没有从内心深处思考这种“爱”赖以存在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张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例如通过欣赏和学习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一些反映生活的音乐作品的实践与创作,来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树立“快乐学习”以及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2)不要把音乐课变成思想道德教育课,忽略音乐的本位。许多时候,我们由于太注重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的理解和体会,而将音乐课变成了单纯的说教课、思想道德的教育课。音乐课是以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力度

  等织体的变化来诉诸情感的艺术形式,因此,音乐课的教学不能偏离音乐的这些本质,即音乐性。教师应该创设丰富、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挖掘,去感受。

  爱是教育的生命。让陶行知教育思想根置于我们的音乐课堂吧!请永远记住一句让我感受颇深的教育名言: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篇九: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思想探究(一)陶行知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抱着“要使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创立了争取大众解放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作为一位整体探索教育的教育家,陶行知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他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却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大众音乐教育活动的展开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因为在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缺乏是阻碍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广泛而持续地开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也就成了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本文就陶行知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思想进行梳理,以期为当前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陶行知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思想探究

  音乐课程资源是音乐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虽未对音乐课程资源的界定作出明确阐述,但在其音乐教育实践及课程的相关论述中也可以看出其开发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思想。

  1.“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音乐教育课程资源是生活中的一切。

  陶行知音乐教育活动和课程实践是统一于其“生活即教育”理论下的。1940年初,陶行知给育才学校学生陈贻鑫的题词中写到,“把我们的音乐和老百姓的要求合拍起来①”。寥寥数十言,却从中揭示出他的音乐课程资源思想及对音乐教育活动的一贯主张,即大众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用与老百姓合拍起来的音乐及音乐教育方式,使他们受到他们需要的音乐教育或者说情感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的,是“唤醒锄头闹革命②”,用知识消除蒙昧,用新的道德风尚取代传统的仁义道德,用战斗精神取代萎靡和颓废。因此,大众所需要的音乐教育,是从他们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为基础而实施的追求真理的音乐教育课程资源。

  2.从大众的生活情感需要中选择音乐教育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大众的歌曲是大众的心灵的呼声。它是用深刻的节奏感喊出大众最迫切之内心的要求。同时又指出,大众的歌曲要唱出大众的心中事,是从大众的心里唱出来再唱进大众的心里去。它来,是从大众的心里来;它去,是到大众的心里去③”。这充分说明,陶行知要求音乐从大众的感情基础出发,从其所处的生活、社会环境出发,也为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内容作了界定。

  陶行知尤为重视音乐教材的编写、使用问题,强调音乐是大众的音乐,教材内容要使大众开口。他说:“大众到会场上来不是听,乃是学;不是学,乃是学唱。我们只有唱众,没有听众;起首虽是听众,当场变作唱众。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大众的力量。一群哑巴的大众有什么精神呢?④”

  陶行知还具体指出怎么从生活中选择课程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能力,分析周围的环境,进一步估量每件事的价值,并按价值大小选择,把价值最低的除开,需要可缓的除开,学校不必教不能教的除开,留下来的容纳到学校里去,编成教材,制为课程,佐以相当设备,配以相当程序,使教师指导学生脚踏实地的去做去学⑤”。可见,音乐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中最有警示、引导、激励价值的部分;音乐课程资源及音乐课程,它们的共性则是生活中的一切。这虽未明确指出音乐课程资源的内涵,但暗示了音乐课程主体只有经过自觉能动地赋值、选择、开发、利用和保护,音乐课程资源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内容或实施条件。二是人为命定性。陶行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战斗的音乐,最伟大的文学是战斗的诗歌。中国是在发动一个空前的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在这个时候,是自然而然的会跑出最伟大的战斗音乐与战斗的诗歌⑥”。所以音乐课程资源不同于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是以资源本身的、客观的、质的规定性来把握的,而它是主观命定的结果。

  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载体和利用方式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论决定了“做”是贯穿其理论与实践的红线,“做”是学和教的根本,并且“做”不是盲目的活动,而是“在劳力上劳⑦”。一切“做”都可以看作是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式,陶行知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载体和利用方式有:

  1.利用社会机构和设备作为音乐课程的条件性资源。

  在陶行知所处的年代,音乐教育条件尤为缺乏,怎样才能成巧妇以做无米之炊呢?他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社会中的各种机构设备,这无疑缓解了音乐教育活动中的“硬件”瓶颈问题。

  1935年,陶行知利用中西药房无线电台,创办了半小时普及教育实践栏目。“30分钟的时间内,就有6分钟的音乐内容,教唱由他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歌曲,预计四个月内,教唱20首。⑧”。

  陶行知不仅重视课堂音乐教育,更注重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特别是开展社会音乐教育活动。学校中的宴会要唱歌,每周固定的音乐会要唱歌、表演文艺节目。最主要的是,他积极支持、组织歌咏团走出校门,深入工厂、农村,把整个社会作为音乐教育的对象,给大众更广泛的音乐教育影响。试图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手段“改造国民之品质”,提高大众音乐文化修养。

  2.开发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我们的劳苦大众自己创造的山歌也不错⑨”。1927年,他自己作词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等就是采用南京晓庄的山歌曲调创作的,由于学生们喜闻乐唱,流传于国内外。陶行知还具体指出:“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⑩”。所以他一生或以民歌填词或与赵元任、任光、冼星海等进步作曲家合作谱写的歌曲有四五十首之多。如《农民破产之过程》、《手脑相长歌》、《晓庄师范校歌》等。都是人们百唱不厌,流传甚广的歌曲。这些歌曲能够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曲调的大众化、民族化、口语化。歌词适应儿童的思维和语言特点,符合儿童生活和心理特征,内容的通俗性与哲理的深刻性并重。如《自立人歌》中唱到:“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等等。

  3.生活中的大众是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音乐课程资源。

  陶行知利用大众这个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课程资源,开创了“艺友制”和“小先生制”的教育形式,这是中国教育及世界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这些方法的运用,为大众音乐教育的尽快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十: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艺术气息以及音乐修养的地方,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应当是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下,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授课时,要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带给学生快乐和幸福,实现我们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通过游戏教学实现,让学生在趣味的游戏中感受到音乐的熏陶,学习到科学文化只是,提升对小学音乐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实践,让学生能够更自在地学习音乐,培养艺术文化气息。下面,本文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进行简单分析。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游戏教学

  优秀的音乐课堂使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为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音乐知识需要教师加强指导,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学计划,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展开音乐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得年龄特点,为学生设计游戏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小学生还处在爱玩游戏的年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年龄特点,将游戏穿插到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以及音乐鉴赏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借助多媒体,为小学生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可以快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有秩序的组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营造师生和谐关系。具体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和谐融洽的关系,小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听教师讲解知识,也会更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在教学《动物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展开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有些小学生上课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引导这类学生进行动物表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模仿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音乐的旋律。小学音乐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尤其重要,学生的价值观以及相关的音乐体系没有形成,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展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更加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程度,让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实践出发,加强对于世界的认知,从而进一步发展智力,促进自我的健康成长。营造师生和谐关系,从游戏教学出发,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优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个优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艺术的气息,提升小学生的气质。因此,教师要善于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学生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始终都是围绕着做展开的,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得动手能力,将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不断--

  --调动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开始,带领全体学生从打造我们的学习环境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美化我们的音乐教室,一个优美的课堂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得情感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布置课堂,进行活动探究,让学生在做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音乐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例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啦》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小种子,在学生得表演中,感受到种子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这样小学生在理解歌词时,会更加深刻,在奏唱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具有生命力,展现属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奇幻场景,当学生进行演唱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一个优美的环境,与教室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让学生置身其境之中,渲染学生得情感世界,获得良好的情感态度教育,学会欣赏美,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到音乐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到音乐知识。

  3引导学生自主表演,点燃其学习热情

  小学生天生活泼,喜欢表演,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年龄特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发挥学生得潜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机遇,让学生可以表现自我,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不应当局限在课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多--

  --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天气晴朗,可以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气息,这样学生在进行音乐创造以及音乐学习时,会更加具有生活气息,体现学生天真的特性。这种环境带来的熏陶是其他任何工具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灵感,学会创造,有助于培养学生得创造力,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向操场,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不同的音乐,教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创造,点燃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的表演力,还可以通过一些童话剧的表演,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出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气氛,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给予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表演,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点燃学习热情。

  4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W理念,既可以快速集中小学生注意力,培养小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得课堂参与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篇十一: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试论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

  黄承箱

  摘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培养人的“艺术的兴趣”;他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人才幼苗;他坚持“教学做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非常丰富,值得总结。

  关键词:陶行知

  音乐教育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一生办了很多学校,都重视音乐艺术教育;他普及大众教育,也重视音乐的普及;他培养了很多音乐专门人才。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都非常丰富,值得总结。本文就此做点探讨。

  一、艺术教育是重要的教育,音乐是人“心灵的呼声”

  陶行知在其一生中,不论办学或进行社会教育,都把艺术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实施,培养人的艺术才能和兴趣,或提高人的艺术才能和兴趣,进而进行专门的培养。培养人的音乐才能和兴趣,是其重点之一。1927年,他在南京郊区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即晓庄师范,就提出了五大培养目标,即: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项目标,相当于我们今天提出的德智体美劳。“艺术的兴趣”,即美育,作为其培养目标之一。在课程设置中,就有“艺术教学做”把音乐、美术作为必修课,要求师生“教学做”。1928年,在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他在《乡村小学、师范学校标准案》、《小学目标案》、《改革乡村教育案》等提案中,都提出这些目标,把“艺术的兴趣”作为全国中小学和师范的共同培养目标。1939年,他创办育才学校同样有这样的要求。他在总结育才创办两周年时说,育才集体创造是“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创造艺术之环境”,就是创造艺术化的校园,使环境与人内心的艺术感受统一起来,以此建校育人。他在育才专设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等组,把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起来,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注重艺术教育的实施。

  陶行知为什么这样重视艺术教育,重视音乐等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陶行知是教育家,他要培养的是整个的人,是要“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作为整个的人,要有“真善美之人格”,就不能没有美育,没有艺术,就不能不实施艺术教育。其次,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艺术寓于生活,要过艺术的生活,即:受艺术的教育;要受艺术的教育,即:过艺术的生活。晚年他曾提出构建“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织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这种“和谐的生活”和“和谐的教育”,就包括艺术;艺术是构成和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就音乐而言,他认为“音乐是大众心灵的呼声”,“每一个大众的心灵里都潜伏着音乐的种子”,人人都爱唱歌,人人都有音乐的爱好,应该给予指导。中国的音乐种类很多,有恋爱音乐,有工歌、有哀乐、有战斗音乐等。陶行知最爱的是战斗音乐,

  认为它是斗争的武器。1936年,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他写了《大众歌曲与大众唱歌团》,号召人们拿起音乐这个武器,唱大众歌曲,组织大众唱歌团,吹起战斗的号角,为自由而战,为平等而战,为生存而战。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是战斗的音乐,最伟大的文学是战斗的诗歌”。我们要战斗的音乐和战斗的诗歌来投入民族解放的伟大战斗。抗战胜利后,他提倡民主教育,强调把“音乐作为民众教育的手段”,“戏剧作为民众的教育的手段”,“绘画作为民众教育的手段”,以争取民主和平。第四,音乐是陶冶人性灵的工具,提高人精神素养的有效手段。这一点陶行知也充分予以肯定。1943年1月,他在重庆参加了一个音乐会,听了会上演奏的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安魂曲》,他心灵受到很大震动,以致“眼泪像泉水一样的涌出来,随眼泪而来的是浑身发出尼加拉瀑布差可比喻的力量”。随即他写信给育才学校全体同志,要他们都进城来听音乐会,听《安魂曲》;也要其夫人吴树琴同来。他说:“看这出戏可以抵得上新春之课,科学年之课,甚至于终身之课”。“在这出戏里,我们重新发现自己,会看见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创造,自己的命运——我看了《安魂曲》而魂不安。”可见陶行知对音乐对人性灵陶冶和教育作用的重视。当时育才正在开展创造年活动,而经济又十分困难,师生进城又要花一笔路费,陶行知认为,只要能听上《安魂曲》,这些都值得。

  二、培养人才幼苗,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

  1939年7月,陶行知在四川合川县古圣寺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主要招收战区失学和无家可归的儿童入校学习,年龄一般在九、十岁至十五岁之间,进行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他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分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和自然六个组,以后又增设了舞蹈组,分组学习特殊课程,给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以特殊营养,使其获得专门知识的基础,进而得到发展。按陶行知的说法,这叫“培养人才幼苗”。

  关于音乐人才幼苗的培养,陶行知曾亲身感受到两件事,给他很大启发。一件是他从欧洲访问回国,途经红海,在轮船甲板上看到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在随着播音机播出的快乐的音乐跳舞,很合拍子,其情绪也和音乐相合,他很惊奇。于是,他商请船上人换一张悲哀乐曲的片子,他看到小姑娘不仅整个舞姿改变,情绪也立即由快乐变为严肃忧郁。他再商请换一张革命歌曲《马赛曲》的片子,他看到小姑娘听到音乐立即拿出拳头向甲板上的旅客挥动。由此,他感到这个小姑娘的音乐感受力是很强的;有音乐天才的人在四岁时就能发现,这给他很大启示。另一次,抗战开始后,他和音乐家任光在汉口临时保育院参观,发现难童中有一位害癞痢头的小朋友,很有音乐才能,他指挥唱歌与众不同,而且也很聪明,任光先生给他指示,他便随即学会。这件事也给他很大启发,认为这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应该得到特殊的培养;教人要从小抓起。他在育才设音乐组,就是给这些有音乐特殊才能的儿童提供学习条件。设其它组也是同样,就是给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创设适宜的空间,引导其按照不同方向发展。他说:“创办育才的主要意思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为培养国家民族人才幼苗的办法,不管他有什么缺感,只要有特殊才能,我们就应该加以特殊之培养,于是我便发生创办育才学校的动机”。

  培养人要从小抓起,这是陶行知的一贯思想和主张。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积极主张创办幼稚园,“以正童蒙”。他在给江苏省长陈陶遗的信中就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吾国人漠视

  幼稚时代之重要,学校教育耗费精神,纠正幼稚时代已成之不良态度、习惯、倾向,可谓事倍功半。”强调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紧要时期。30年代,他又强调科学要从小抓起,引导小孩子玩科学的把戏,使小孩变成科学的小孩。他指出:要使中国变成科学的中国,必先造成科学的小孩。创办育才学校时他又从实际观察中发现小孩自小就有某种天赋,某种特殊才能;这种天赋才能在四五岁时就能表现出来。如果能对这些有特殊天赋才能的儿童加以引导,给予特殊的培养,就能使其成长发育,不致枯萎。从小抓起,就是有效的方法。育才学校音乐组就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如陈贻鑫、杜鸣心、熊克炎、陈复君、杨秉荪、程延庆、郭惠英、陶明兰等,都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陈贻鑫、杜鸣心、熊克炎、陈复君等都任教中央音乐学院,为培养新一代音乐工作者做出了贡献。前面举到的在保育院发现有特殊音乐才能害癞痢头小孩就是陈贻鑫。

  教人从小抓起,现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如何从早期发现人有某种特殊才能,并加以特殊的培养,这还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能做到或认识的,我们还必须在这方面做些努力。

  三、坚持“教学做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何教育,如何培养,这是音乐教育中的又一个问题。陶行知是坚持“教学做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

  育才学校分设各组,因材施教,按陶行知的说法叫“教育天才难童”,其程度相当于小学和中学。课程设置有普通课程和特殊课程两种。所谓“普通课程”,就是按照当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特殊课程”,就是按照音乐、戏剧、绘画、舞蹈、文学、社会和自然各组特点开设的特修课。上课时间,普修课占三分之二,特修课占三分之一;以后又将前者增至四分之三,后者减为四分之一;各组还可略有伸缩。因是全年上课,虽有特修课,并不影响普通课程的学习进度和质量,而且普修课与特修课之间也可以打通,利用其自然联系的部分。在教学方法上,不管普修课还是特修课,都采用“教学做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在特修课中,尤注重实践。

  当时育才音乐组的师资力量是很强的。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是音乐组主任。教师有常学镛(任虹)、姜瑞芝、潘述(卫禹平)、姚牧等。开设的课程有识谱、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音乐欣赏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音乐理论教育和技能训练,使其从小练好基本功。试唱一开始就用法国的固定唱名法。贺主任不仅在业务上有严格的要求,还寓思想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要求他们做有全面修养的音乐工作者,不做音乐“匠人”。皖南事变后,按照党的指示,贺绿汀和一批地下党员离开了育才,李陵和黎国荃先后任音乐组主任,他们都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又请了范继森、巫一舟、夏之秋、胡然、朱崇志等老师来校任课或兼课,分别教授钢琴、和声、声乐和大提琴等课。还有一些著名的音乐家经常到校讲学或兼课。如:作曲家任光经常在校;著名的小提琴家马思聪1945年春到校开演奏会和讲学。由于受到名师的教授指点,音乐组学生音乐基础理论提高很快,基本功也比较扎实。

  另一方面就是实践。陶行知经常安排他们到校外演出。边演边学,边学边演,在实践中锻炼提高。1940年12月下旬,进校才学习了一年半的育才音乐组同学,就应中苏友好协会和广播电台的邀请,在重庆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和对苏广播。28日音乐会在中央电影制片厂礼堂举行。受陶行知的邀请,国共两党很多政要和文化界名人都来参加,如: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冯玉祥、何应钦、孔祥熙、郭沫若、田汉以及苏联驻中国大使馆官员和其他外宾。音乐会上,师生表演了中外乐曲和歌曲,如钢琴独奏和男女声二重唱等,受到热烈欢迎。尤其是十岁的小女孩刘幼雪同学,坐在琴凳上两腿悬空,端庄娴熟地弹奏高恩利特的《市场》和亨特尔

  的《钟声》,更获得大家的喝采。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当场为十五岁的陈贻鑫同学题写了“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的题词。第二天晚上他们又到火烧坡国际广播电台,参加对苏联广播音乐演出。从此,育才音乐组就走向社会,开始了他们的演出生活,经常举行音乐会,每场差不多都客满;社会“舆论甚佳”。陶行知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展现成果,向社会作宣传;一方面部分门票收入也可弥补育才的经济困难。更主要的是他是用这种方式培养人才,以收理论和实践统一之效。育才戏剧、舞蹈、绘画各组也经常演出或举办画展。

  通过举办音乐会,育才师生不仅受到锻炼,提高技艺,也增长了见识。育才经济困难,乐器不多,只有几架钢琴和几架手风琴(以后又买了六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在演出中他们有机会参观广播电台乐队,见识各种管弦乐器,也受到多种艺术的综合训练。同时在演出中也激发了师生的创作热情。他们先后创作了《在嘉陵江上》、《山村》、《战马》等几十首具有民族风格和激动人心的歌曲;后来唱遍全国的《太阳一出满天红》,也出于育才教师之手。他们还改编了一些管弦乐曲。每次演出都有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陶行知是积极鼓励他们创作,并有严格要求。1944年,音乐组经常举行音乐会,有时差不多一个月就有一次。5月12日,陶行知在致陈贻鑫的信中指出:“集中精神准备5月31日之节目。创作要先由专家听过,而后演奏才不致出岔子。宁缺勿滥,以养成认真之态度。”又说:“创作是要完全独出心裁。依文章而论,我们知道,是不好有抄袭,大概音乐也是这样。倘使一篇创作也不能通过,也只好付之阙如,然后才能提高作品。所以,应该以练习名曲为主。”可见他对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也可看出他对名曲的重视。他对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像贝多芬、莫扎特的作曲,喜爱尤加,要求对其曲谱不能损坏,不能丢失。由此可见,陶行知是把学习、继承和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尤其重视实践。这是他在音乐教育上的创造。

  总之,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是丰富的,音乐教育实践经验是宝贵的,值得借鉴。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应开设音乐等艺术课,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创造条件给予特殊的培养,从早抓起,从小抓起;对音乐等艺术类课程教学,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注重实际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也要充分发挥其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

  [2]《陶行知全集》第三卷(长沙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

  [3]《陶行知全集》第五卷(长沙卷),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

  黄承箱: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

  摘自:山东文学·下半月

  2008年第12期

篇十二: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弊端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少儿生活的联系改善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建中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营造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初中音乐教育兴趣鉴赏自主

  一、“生活化教育”贯穿初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实现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达到从小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然而反思目前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音乐而音乐;片面认识音乐教育的内涵把音乐活动仅仅看做唱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个性的激发。我们习惯于在“音乐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充满了理论的活力和实践的张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弊端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改善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建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应该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使音乐教学返璞归真归真于学生的生活、活动和时代的情境构建开放的、整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课程特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

  二、生活化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生活化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学习是一个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音乐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音乐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开展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沉浸在生活化的音乐环境之中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自然接受的目的。

  例如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多数学生从没有见过茉莉花对于歌词中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尤其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等歌词因此教师可以买一株真正的茉莉花给学生们展示让学生在生活中见识到真正的茉莉花切实感受到茉莉花的美丽、芬芳和洁白这样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就会更加有感触和体会这样的音乐课堂会变得有声有色充满芳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肯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进行学生音乐鉴赏教学时必须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前提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

  3.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终生学习”的基础是要会“自主学习”。那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要善于“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用“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因此让生活走入课堂在“引导生教生”的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的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为开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音乐教学将学生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寓音乐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赋予学生以生活化的音乐审美体验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真正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参考文献:

  [1]邓名华.让音乐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J].中国音乐教育.20__.[2]卓巧苙.让音乐课堂因生活化演绎而精彩[J].教育艺术.20__.[3]陈萍.让音乐教学因生活而生动[J].新课程.20__.

篇十三: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弊端,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少儿生活的联系,改善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建中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营造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作了简单的阐述。【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初中音乐教育

  兴趣

  鉴赏

  自主

  一、“生活化教育”贯穿初中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手法,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实现让音乐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达到从小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然而,反思目前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音乐而音乐;片面认识音乐教育的内涵,把音乐活动仅仅看做唱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学生审美情感和创造个性的激发。我们习惯于在“音乐知识”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快乐、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我们往往不予充分关注。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而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理论与实际相背离的旧的教学方式,充满了理论的活力和实践的张力,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生活教育”理论对改变当今仍然存在的“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学生音乐教育的弊端,加强音乐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改善音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重建学生生活化的音乐课

  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应该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努力使音乐教学返璞归真,归真于学生的生活、活动和时代的情境,构建开放的、整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课程特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学生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

  二、生活化理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营造生活化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学习是一个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音乐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音乐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体会和理解。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化的活动氛围,开展体验式的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此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沉浸在生活化的音乐环境之中,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自然接受的目的。

  例如,教唱《茉莉花》这一课时,多数学生从没有见过茉莉花,对于歌词中表达的情感难以产生共鸣,尤其是“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又香又白人人夸”等歌词,因此,教师可以买一株真正的茉莉花给学生们展示,让学生在生活中见识到真正的茉莉花,切实感受到茉莉花的美丽、芬芳和洁白,这样在学习歌曲的时候就会更加有感触和体会,这样的音乐课堂会变得有声有色,充满芳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肯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陶行知先生也认为“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因此,在进行学生音乐鉴赏教学时,必须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前提,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

  3.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终生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实现“终生学习”的基础是要会“自主学习”。那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要善于“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用“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方法。

  因此,让生活走入课堂,在“引导生教生”的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习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拓展生活化的教学空间,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的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知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因此,在学生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让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更为开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在学生音乐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学生音乐教学,将学生音乐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寓音乐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可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意识;赋予学生以生活化的音乐审美体验,赋予音乐课堂教学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真正还学生以生活,还学生以快乐。

  参考文献:

  [1]邓名华.让音乐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J].中国音乐教育.2021.[2]卓巧苙.让音乐课堂因生活化演绎而精彩[J].教育艺术.2021.[3]陈萍.让音乐教学因生活而生动[J].新课程.2021.

篇十四: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茅松娟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年第04期

  [摘

  要]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重视音乐等艺术教育,培养人的“艺术的兴趣”;主张“音乐教育要从小抓起,培养人才幼苗”。在音乐中应培养幼儿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身体与其进行“对话”,发挥音乐教育对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音乐;想象力;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影响着音乐教育。教师应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音乐教学实践,让幼儿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

  一、渗透舒适音乐陶冶幼儿性情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艺术寓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去陶冶幼儿的性情,善于利用音乐让幼儿体验生活的情趣,让音乐走进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学会倾听、鼓励幼儿表达,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是最能打动人的,音乐的力量是强大的,音乐能够触动幼儿心中最柔软的那根情感之弦,唤醒人类心底最最美好的情感,让音乐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最美的种子。

  如果在美丽的清晨,小孩一进幼儿园,就能走进一个有音乐的环境,处处有轻声舒缓的音乐。玩积木时,有美妙的钢琴曲伴奏;娃娃家时,有灵动的儿童歌曲陪伴;连起床、分餐都有不同性质的音乐相伴。包括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如搬椅子、坐半圆、排队做操等,都是用固定的音乐去引领,久而久之,幼儿的生活充满着音乐,他们的倾听兴趣也就会慢慢提高。

  二、挖掘多样音乐释放快乐情绪

  音乐能烘托环境氛围、培养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还能调节心理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教师应挖掘不同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幸福年》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摇篮曲》则舒缓优美,旋律细腻等;《红绸舞》将喜庆、爽快、俏美的东北秧歌同豪放、粗犷的陕北秧歌有机结合,互存互补,形成了新时期舞台秧歌热烈、舒畅、明快的特色,极富感染力;一些经典的乐曲却如水柔情,如梦迷离,也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教师要区别不同的音乐情绪上的细微差异,让幼儿释放心中的快乐情绪。如唢呐《抬花轿》,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音乐中高兴的感觉,并让幼儿去表现出高兴的情緒。经过这样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创造欲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观点与主张,可以指导音乐教学中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调动幼儿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听觉能力。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幼儿服务的,可他们长大了都是听音乐的人。”可见,听觉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是理解音乐的基础。由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应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以此来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提高幼儿通过生活中的音乐发挥想象。

  2.视觉材料。视觉材料具体形象,便于幼儿感知和理解。秋天到了,活动室里有浓浓的秋天感觉,教室的苹果树、橘子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幼儿都喜欢这片“果园”,常常走进果园用鼻子闻一闻,拿着水果篮走一走。借着这些对视觉有冲击力的场景材料,教师可以在苹果树旁放了音乐“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幼儿们纷纷不由自主涌进“果园”,抓住幼儿的兴奋点,与幼儿们一起唱起了这首歌。幼儿们个个兴高采烈,边唱边拿着篮子里的苹果“吃”了起来。幼儿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词,学会了新歌。幼儿在充满魅力的环境中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歌曲生动的美感,激起了学唱歌的兴趣,感受到了唱歌的乐趣。

  3.动作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强调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他说“上帝给了每个人一部乐器,让我们来演奏最美的音乐”。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身体的感官,通过动作辅助,这样的感受必然会更生动、更深刻。如在教幼儿认识节奏的时候,就可以从模仿妈妈洗衣、刷牙、打扫卫生中去体会节奏的变化。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身体各部位动作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如拍肩、点鼻子、拍屁股、绕指、身体晃动等,让幼儿们在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中感受快乐。

  责任编辑

  沁砚

篇十五: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小学音乐教学中陶行知教育观的应用

  在器乐曲欣赏中,同学不是忙着做与欣赏无关的事,就是听得呆假设木鸡,听完了也说不出所以然,教师只能维持课堂纪律。

  明显欣赏的音乐激不起同学的爱好。

  陶行知先生说过:"唤起爱好,同学有了爱好,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行分别的。""治学以爱好为主,爱好愈多,那么从事弥力,从事弥力那么成效愈着。"所以,在音乐课中如何提高欣赏效率,激发同学欣赏的爱好,让同学如何去听懂音乐,是我平常思索较多的问题。

  下面是我学习讨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而进展的一些尝试和做法。

  一、把音乐"听"静了

  "假设你不愿向你的同学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领也不能教育他。"陶行知先生的话字里行间提醒着教育教学规律,假设教育工不了解同学的特点,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特长,也不能弥补他们的缺乏。

  音乐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需依靠于听觉,因此听是参加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

  作为音乐教师,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音乐中去,在倾听中感知、熟悉、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在钟表店里》这首乐曲用管弦乐描绘了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各种各样的滴答声。

  同学刚听到钟声时很是兴奋,立刻就会谈论纷纷。

  这时,我没有连续放音乐,而是关掉音响,孩子觉得纳闷,立

  刻静了下来。

  接下来同学都是悄悄地把作品听完的,他们觉察清静地听会有这么多的好处。

  二、把音乐"说"透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革除体罚,留意启发,使孩子承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惧与苦恼。"对待同学应以鼓舞和表扬为主。

  教师要面对全体同学,把这种胜利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都有沾湿的时机。

  在有了"清静听"做前提,同学在欣赏完音乐后就有了更多的思索。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也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要准时鼓舞孩子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说"就是让同学说出倾听作品后的感受。

  以《在钟表店里》为例,先不对乐曲做任何介绍,而是要求孩子闭上眼睛认真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乐曲听完后,让孩子大胆地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答复。

  有的说:"似乎来到了大商店中,里面有好多钟挂在墙上。"有的说:"似乎是到了钟表王国,王国的钟表正在进展一场舞会,特别的喧闹。

  "……孩子们的答复有的虽然不着边际,但很精彩,即使有的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浅薄,表达欠佳,但活泼了想象思维,张扬了他们的独特,孩子找到胜利的感觉,找到"我真棒"的兴奋。

  三、把音乐"唱"美了

  欣赏教学是以听为主,但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思维形成和进展的`根本要素,经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唱主题有利于同学把握形象,使同学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分辨主题的重复和

  改变,使同学的音乐思维真正被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

  低班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表现欲特殊强,对唱唱也特殊感爱好。

  在欣赏《铁匠波尔卡》的倾听主题A〔小铁匠的快乐劳动歌〕时,把此段的主题旋律参加歌词"叮当

  叮当|啦

  啦

  啦啦啦啦|铁匠干起活来|真快

  乐!|",孩子们和教师一起用快乐的表情、欢乐有弹性的声音主动地演唱小铁匠悦耳的歌。

  这样听唱结合,同学必定会对这段主题印象深刻,自然会在唱歌中体会到乐曲的欢乐,更好地绽开联想和想象。

  四、把音乐"动"活了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字,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注意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我们要从培育目标动身,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加强同学动手训练,培育同学的创新力量。

  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好似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响。

  音乐欣赏教学应利用人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律动"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增添同学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让学习音乐有表现和实践的时机。

  一些浅显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内容用律动进展渗透教学,可作为一种帮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

  以《打字机之歌》教学中的片段为例:

  对于中班级的同学来说,做大幅度、夸大的动作也会感到不好意思,所以在动作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同学是否愿意承受和参加。

  在《打字机之歌》主题A的教学中,就利用一段小红绳,让同学利用

  手中的红绳自由地表现A段的旋律,这样既简洁又轻松地感受了A段的主题和构造。

  五、把音乐"奏"厚了

  陶行知认为要使同学学到真本领,教学内容必需尽可能表达"有用性".学习音乐不仅是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是为了提高同学的音乐素养,促进同学的成长。

  让同学看到自己的学习价值,感受胜利的喜悦,会极大地提高同学学习音乐的主动性。

  作为教师肯定要创设各种平台,给孩子供给展现的时机。

  在欣赏教学中,运用节奏乐器协作欣赏可使同学感受到拍子速度和节奏的特点,引导同学关注音乐的纵向面貌,增添同学对音乐纵向织体的感知,使其体验到更丰富的音响。

  这些无需技巧预备的打击乐乐器,为孩子们参加和体验音乐找到了捷径。

  每个同学都能直接有效参加音乐,似乎自己也是乐队的一个成员,兴致勃勃地一起合奏,在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

  在乐器合奏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不知不觉地把留意力放在了音乐和节奏上,每个人都参加其中,倾听合奏所产生的奇妙音响效果。

  其实,孩子对"感受与欣赏"并不理解,我们应当以激发同学爱好为前提,通过清静地听、大胆地说、开心地唱、尽情地动、奇妙地奏多种音乐活动,让孩子喜爱听音乐,并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和积累欣赏音乐的阅历。

篇十六: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孙迎

  【期刊名称】《艺术时尚(下旬刊)》

  【年(卷),期】2013(000)01【摘

  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由此引申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这一教学思想很契合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点滴,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期与同行商榷.

  【总页数】1页(P163)

  【作

  者】孙迎

  【作者单位】泰州市医药高新区明珠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32【相关文献】

  1.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朱国松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马再敏

  3.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王云明

  4.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王利梅

  5.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乡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陈棋

篇十七: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作者:郭磊[1]作者机构:[1]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江苏昆山215300出版物刊名:学周刊

  页码:139-139页

  年卷期:2019年

  第13期

  主题词: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实践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予教师们很大的启发。小学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还要挖掘其内涵,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足够的音乐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本文结合多年的个人工作实践,浅谈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开展。

篇十八: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启示与探索

  作者:徐庆科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08期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契合了初中新课程建设内核,苏州文化积淀丰厚,以阳澄渔歌为代表的乡土音乐特色鲜明,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延伸了教学课堂,也滋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素养。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乡土音乐;课堂;启示;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219-01【本文著录格式】徐庆科.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乡土音乐进课堂的启示与探索——以阳澄渔歌为例[J].北方音乐,2020,04(08):219,223.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生活即教育。他指出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他提倡的新教育是“生活”教育,现实和教育是紧密结合、密切配合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拓展教学课堂,充分利用本地区以阳澄渔歌为代表的音乐文化资源,采用灵活丰富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现实意蕴

  陶行知曾经说过,为了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如果以书本为一切源泉,就犹如坐井观天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们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情感体验感受并理解作品,才能真正认识和热爱中国的民族音乐。众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乡土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乡土音乐,从小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普及,才能建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感受到中国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

  初中音乐新课程实施的建议与指导,提出地方和学校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又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而乡土音乐正是植根于民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荐访问:陶行知音乐教育观在中学 音乐教育 行知 中学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997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