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专题范文 > 范文大全 >

试论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的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3-07-22 16:25:23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杜翠叶[摘 要]党员志愿服务是党组织生活的内容之一。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党员志愿

杜翠叶

[摘  要]

党员志愿服务是党组织生活的内容之一。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向纵深推进,党员志愿服务逐渐作为党内集中性专题教育中的“规定动作”,在教育方案中予以明确。实践证明,党员志愿服务在优化社会治理、融洽党群关系、展示执政党形象等方面正不断彰显出其独特价值和功能。然而,在党内推进党员志愿服务过程中,当“志愿者”身份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重叠时,人民群众会存在更高期待。本文从阐释志愿行动在新时代的价值功能入手,梳理党员志愿服务在当前中国的实践探索现状和困境,并从如何以更高的志愿服务成效满足人民群众对党员更高期待的角度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基层党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服务;
党员;
政治功能;
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  D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1-0088-04

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鼓励党员带头参加志愿服务”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到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推进。与此同时,志愿行动也逐步被纳入基层党组织生活范畴,并正式在2018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和2019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予以明确。

一、新时代推进党员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志愿服务源自西方,最初是宗教领域基于个体的价值展现的方式,后逐渐发展为社会公益活动形式。志愿服务进入中国后逐步本土化,形成以民政部为主导的社区志愿行动和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志愿行动两大力量。进入新时代后,志愿行动逐步被纳入到政党社会治理的范畴,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也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不断呈现出独特价值和功能。

(一)党员志愿服务是加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有效途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价值观,加强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教育是解决我们党执政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直试图以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现代式话语体系去同世界对话,去诠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展示党员形象。志愿的形式是一种世界通用的符号性表达,因其“自愿、有爱、互助”6字精神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内核精神的一致性,从而被逐渐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内容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明确将基层党组织志愿服务作为规定内容。此后在“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以及新冠疫情防控中,都将党员志愿服务作为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途径并取得良好成效。

(二)党员志愿服务是新时代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实践形态。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种先锋模范作用是在带领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中动态发展的。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党内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一项极具社会意义的举动。这种实践制度安排推动党员在服务社会多元治理需求的过程中履行义务,能够增强对社会和群众冷暖的感知度,可以更为准确地研判群众的需求、把握思想状态、增强自我能力,同时更是承载着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专业细腻的服务中赢得群众支持,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密切党群关系。

(三)党员志愿服务是党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党独有难题”的命题,这一难题体现在达成共识难、利益统合难、组织建设难、集体行动难和自我监督难。作为“大党”“大国”,始终要注意宏观的“统”和微观的“行”之间的平衡,要注意组织意志同个体诉求之间的整合,要注意使命型政党的宏大叙述同基层社会微观表达之间的转换。推进志愿服务能将现代个體内在“志愿”精神同组织行动“奉献”要求统一起来,让党员和社会之间建立起更多具体的“联结点”,将各行各业的人才优势“精准对接”到社会基层治理这张大“网”上,进而将严密、高度体系化的党内组织生活同个体的志愿者行动相结合,实现机制上的互补,一定程度上也对于打破党组织的内循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内在的深刻价值。

二、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审视

本文基于区域党建、城乡结对帮扶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关于“支部完成一项志愿活动”,以及疫情下党员社区志愿行动等实践,结合定向调研问卷,考察党员志愿行动嵌入社会治理的整个过程,梳理现状成效、困境及原因如下:

(一)“党员+志愿行动”带来多重积极效应。志愿行动主体是志愿者,党员志愿行动主体是党员,两大行动主体叠加,在提升价值认同、密切党群关系、展示政党形象上彰显出多重积极效应。从提升价值认同上,党员以个人身份参与志愿行动,既是组织需要又是个人意愿,兼具“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和“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双重价值,多维度下丰富和诠释了“党员”的责任和“志愿”的价值。在密切党群关系上,党员是“先锋队”,志愿者是“服务队”,“先锋者”以“服务者”的姿态投身到社会治理,让“党员”这一政治符号变得更加可亲近。而在志愿服务中所展示出的先锋力量,也有助于群众更全面了解党组织,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在展示党员形象上,由于长期组织训练,党员志愿者更注重发挥专业和工作背景优势,更关注思想和舆论动态,在主动服务、组织纪律等方面都有较强辨识度,体现出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组织动员+个体志愿”遭遇现实困境。当党员个体汇聚成组织,组织再叠加社会行动,形成一个推动社会治理的整体时,最优的结果是创设条件诱导“整体性”功能发生“突现”,即让整体具备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进而产生“1+1>2”的“溢出”效应。但实践中,由于组织动员和个体志愿、社区需求间存在一定张力,也造成一些现实的行动困境。

一是基层党组织准备不足。基层党组织在党的体系中处于“神经末梢”,因受限于其在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源现状,基层党组织存在客观的治理能力短板。当组织以“工作要求”“招募令”“倡议书”等方式推动党员志愿嵌入到社会服务和社区治理中时,基层在“落实”能力上就暴露出短板。以党内学习教育“每个党支部必须完成一件志愿服务”为个案,大多数的党员希望“由组织统一安排”参加志愿活动。与此同时,很多基层党组织书记却为“无处做志愿”“不知如何做志愿”而苦恼,希望上级党组织可以“统一发布清单”“提供专题指导”或者“统一组织”。这些都反映出,对于党员志愿服务,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能力上和制度上的准备还不够充分。

二是党员志愿服务相关制度保障不到位。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宏大价值引领能力和完善的党内教育管理制度,然而政治组织不同于专业组织,无法面面俱到承担契合社会需求的各种专业性技能培训。在调研中,党员志愿者普遍反映,“志愿者缺乏必要培训”“志愿服务活动资金匮乏”,同时,“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管理无序混乱”和“宣传力度不够”也占到一定比例。在实践中,由于思想研判、物质保障、队伍培训、跟踪评价等准备不充分,党员在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也会遭遇“转化尴尬”,甚至极个别社区顾虑党员志愿者会给自身带来“管理压力”,迟迟不肯启用“双报到”党员。

三是党员志愿者专业优势在社区未能有效发挥。党员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大多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但在实践中,党员志愿行动以“发动”“推动”为主,加之社区党员兼具职业身份、社区服务身份和自身家庭角色等多重身份,在社区中缺乏特定的“身份设定”,社区管理者为降低角色冲突造成的社区治理结构不稳定和不连续的风险,往往选择可替代性强、通用型、辅助型岗位安排党员志愿者。社区治理结构定位中“可有可无”的现状与党员个体对“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之间的落差较大,尤其是在吸引专业领域志愿力量加入方面难度加大。这种落差在心理层面会造成党员自我认同和群众心理认同的“双重不认可”,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少数党员认为志愿服务“没有收获”“浪费时间”。

(三)成效受限的原因分析。实践中志愿行动成效受限的原因,既有社会动员共性问题,也有志愿服务个性问题;
既涉及宏观体制机制,也牵扯到微观个体行为层面,且因不同条线、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

在基层党组织方面,相对封闭的系统化运行方式尚未改变。基层党组织“条块”分割,党建工作存在“一局一域”的思维局限、党组织推动社会志愿行动经验不足、对社会需求不敏感、对党员实际情况掌握不够深入等原因,造成供需双方对接精准度不够,党员志愿服务落小、落专、落准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在組织动员方式上,缺乏党建“久久为功”的制度设置。“动员式”推动缺乏长效机制,往往停留在“活动式”“帮扶式”的层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落实任务”倾向。志愿服务程式化、僵硬化,仅满足于“有形覆盖”,但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具有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

在社区治理结构中,志愿者缺乏相对稳定的“角色设定”。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要实现从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到治理效能的转化,需要找准切入点后建立起具体的联结点,在规定的框架角色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形成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党员和社区长期稳定的联结关系。

三、新时代党员志愿服务的推进策略与优化建议

当党员志愿行动由个体行为转变为政治组织性质的集体行动,存在规定“应然性”要求同实践“实然性”之间的差距。从“相加”到“相融”,不是一个简单的渠道融合、关系构建、功能重塑,探索运行机制与优化行动策略的过程,而是需要从更高的历史、时代和政治站位上,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整体、有序加以推进。

(一)价值重塑,提高制度地位。由于志愿服务概念源自西方,与实际结合过程中,要以党组织志愿服务为微观切入点,找寻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治理效能之间的转换,从学理角度对“党员志愿”的政治内涵进行阐述,努力跳出对西方价值的机械套用和本土化提炼的匮乏的窘境,重构党员志愿服务的内涵、特质、优势和价值,将其切实转化为党内组织生活的话语体系。语境转换的同时,要重新确定党内志愿行动的制度地位,切实提升志愿行动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制度设置,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制度置于同等地位,增强其制度设置。

(二)顶层设计,强化系统协同。党建引领的优势在于“统”,要将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通过党员志愿者这一主体转化为推动微观治理的力量。“统”要有“统”的架构,需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化引领社会“条”上管理和“块”上专业支持的单位党建融入社区治理,打造多部门共同参与、联动高效的协调机制。“统”要有“统”的依托,要探索建立全市层面的政策指导、形成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组织体系和机制,尝试构建城市基层党员志愿队调度中心等指挥中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作用,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统”要有“统”的动力,要探索党组织系统同志愿服务专业化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形成推动志愿服务的合力,发挥党组织严密的组织体系、严格的纪律要求、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和强大的党员队伍支持的优势,发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专业化培训、市场化保险等制度保障优势,不断优化志愿服务评估体系,积极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宣传引导、统筹分配等各环节的可操作性。

(三)探索机制,优化评价体系。要确保志愿服务长效可持续,确保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换为治理效能,必须要有制度保障。要不断优化志愿服务教育机制,在党内组织训练中强化对践行宗旨意识的价值观引导和技能培训,使党员志愿者能切实提高组织能力和引导技巧。要培养党员志愿者面向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并在推进各项服务工作中能根据不同环境需要更好践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探索将党员志愿服务标准化管理,尝试引入智能管理手段,尝试用积分制等方式对党员志愿服务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管理。探索党员志愿服务激励表彰机制,将党员志愿者纳入到党的表彰荣誉体系中,探索党员志愿服务社会评价机制,增强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党内组织生活中的地位,使党员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中所作出的贡献在组织体系中得到认可。

(四)搭建平台,深化行动内涵。无论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还是基层社会治理,都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保持活力,才能确保组织整体功能处于焕发状态。要探索不断深化区域党建联盟、结对帮扶、联席会议等平台作用,定期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项目座谈会、恳谈会,强化沟通交流,不断引导和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多样化。要强化组织活动力度,助推志愿专业化,为进一步推进党员“专业性”与志愿者服务中的先锋骨干作用的结合,实现党员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先锋模范志愿行动专业化和专业行动先锋化两个维度同向发力。要探索党员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在“自愿参加、无偿服务、志在奉献”中讲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源源不断吸引各方面力量加入志愿行动,使党员志愿者队伍的组成结构更加多元化,配置更加优化。同时还要扩大宣传效应,拓宽国际视野,以“志愿”为共同价值认同,用世界通用的声音和概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大力推广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文化,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本文系2019年度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深化高校党建融入城市基层党建研究”(19YG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开放大学组织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白璇煜)

猜你喜欢政治功能实践逻辑志愿服务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6期)2017-01-19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中州学刊(2016年12期)2017-01-17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试析目前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弱化的原因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年21期)2016-10-18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江苏农业科学(2016年6期)2016-07-25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人民论坛(2016年17期)2016-07-15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探析企业文化·中旬刊(2016年5期)2016-05-16

推荐访问:新时代 试论 路径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zhuantifanwen/fanwendaquan/6750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