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精优范文网 > 教案设计 >

最新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14篇)(2023年)

时间:2023-05-18 16:25:06 来源:精优范文网
导读: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14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最新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14篇)(2023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一

1、根据所学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和环境的教育。

2、引导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利用旧知识,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3、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过程,培养他们能与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4、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把你了解的情况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学生自由回答。

师: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表格。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其他湿地野生动物。

师:这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1:知道了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鸟类、爬行类、哺乳类。

生2: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与这些湿地野生动物的种类有关,有信心学好吗?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统计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新课教学奠定基础。】

二、探究体验新知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师根据表中信息,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指生列式)

生列式: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又不是整十整百的数,能口算吗?那我们该怎么办?

生:用竖式计算。

师:一起说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师巡视了解情况。

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对表现好的学生表扬鼓励。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一起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271+31的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我不知该怎么办了。想起“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一”,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向千位上进一。

师: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能解决未知的问题,很好!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第一个加数都相同。

生:我发现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就有进位也有不进位。

师:观察的真仔细,也就是说,第二个加数变化,就会出现不进位和一次进位的情况。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连续进位的加法。(板书:三位数加三位数)

三、练习提升

1、我是小医生,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共需要多少钱?

(2)你想买什么?要花多少钱?

(3)和同桌互相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感受。

【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271 271 271

+ 122 + 31 + 903

——— ———— ————

393 302 1174

【课外作业】

1、用竖式计算

126+242320+485 107+385 542+175

2、电饭锅358元,微波炉329元,台灯176元,电风扇385元,如果让你买两件商品,你会怎么买?算算价钱。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二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电脑课件。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可爱的`朋友,这两个调皮的小家伙今天还给咱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知道他们量分别藏在那个盒子里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推理的结果:淘气、笑笑、小明分别参加了足球、航模、电脑兴趣小组中的哪一项。

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可能在什么兴趣小组,并说一说理由。

2、小组内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猜一次,都能经历一次推理、判断的过程。

3、引导学生利用表格,把知道的信息记录再表格中,进行判断。

足球航模电脑

淘气

笑笑

小明

4、让学生把推理的过程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小明说:“我们三个人分别吃的是其中的一种水果”。

爸爸说:“我没有吃桃子”。

妈妈说:“我没有吃葡萄,也没有吃桃子”。

它们分别吃的是哪一种水果?

葡萄草莓桃子

爸爸

妈妈

小明

爸爸吃的是:()

妈妈吃的是:()

小明吃的是:()

2、小红、小青、小芳、小丽四个人中,小青不是最高的,但比小红、小丽高;
而小红又比小丽高。请在下图中标出她们的名字。

让学生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做p87页第1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4、指导学生做p87页第二题

课件出示本题情境图,先让学生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指导口述推理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三

1.情境激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蚂蚁做操”的情境中抽象出点子图,借助这一直观模型来解释计算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2.引而不替,突出主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适当地引导,然后放手让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表格、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点子图

⊙创设情境,质疑引新

1.(课件出示教材52页蚂蚁做操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同桌间说一说在情境图中你可以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

师:根据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尽量把问题表述完整: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2.让学生独立列式,并尝试口算。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口算过程)

师:这节课我们要用竖式计算乘法。(板书课题:蚂蚁做操)

设计意图: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口算方法的同时,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圈画点子图。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点子图,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圈算,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说思考过程。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考过程,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要重点理解教材中呈现的第三种圈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圈的,又是怎样算的,将每一步口算过程与点子图中圈画的点子对应起来,借助点子图直观地理解这种口算方法: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3)总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究的是笔算乘法,也就是乘法的竖式计算。(板书)

(4)尝试用竖式计算,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板演完整的竖式过程。随机提问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5)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在表格和点子图中分别表示的是哪个计算过程。

2.学习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师出示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

引导学生想: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

3.师小结竖式计算的过程。

(1)书写格式: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第二个乘数4,相同数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个乘数的左边,然后画一条横线。

(2)计算方法: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3)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课件出示:213×3。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计算的方法,再指名汇报。

(注意:对于口算的学生要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对于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要说清楚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圈画点子图、研究笔算算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四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五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42-43页。

知识与能力: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探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卡片、尺子等测量工具。

教法: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课件演示,交流感受、互动合作等方式教学。

学法:“玩中学”、“趣中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全课,充分应用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

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在动物王国里,有对有趣的好朋友。它们是小灰兔(显示)和小黄狗(显示)。它们俩都说自己跑得快,这不今天就来比赛来了。小灰兔围着这个花坛跑一圈(动画演示),小黄狗则围着这片宁静的湖面跑一圈(动画演示)。结果小黄狗跑得慢,可是它却不服气,说:“不公平,因为我跑得路远”。小灰兔却说:“不对,不对,我跑得路才远呢!因为长方形还比正方形长呢!”小黄狗说:“我跑的正方形还比长方形宽呢!” 它们吵了起来。

引导:看来,如果没人来帮帮忙,它们可会无休止地吵下去了。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到底谁跑得路多些?

引导:它们俩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他们俩赛跑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

揭题:你想得真快!老师非常欣赏你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揭题出示)

[教学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设置悬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使教材“活”起来。]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一)长方形的周长。

1.提问:什么是周长?周长指的是哪里?举例说明。

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生可能回答:用绳子绕一圈,量一量绳子的长度;先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看看走了多少步,一乘就知道了;量出长.宽各是多少,再计算。)

谈话:你们的办法可真多,接着问:是要量出所有的四条边的长吗?为什么只量长和宽就可以呢?

2.提问:老师采用了你们的办法,量出了长方形的长是 8米(显示),宽是4米(显示),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3.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4.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5.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

教师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演示可能有这三种:

(1)8+4+8+4=24(米)这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加起来。依次相加求周长。

(2)8×2=16(米),4×2=8(米),16+8=24(米)。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道理,用2条长的和加2条宽的和 求周长。

(3)8+4=12(米)12×2=24(米)。根据一条长加一条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一半,那么两个(长+宽)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

有的学生还想出了第4种,第5种方法……

【教学意图:在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全景的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快捷地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比较这几种不同的算法。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这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最简单?通过比较,找出区别,暗示性的让学生注意策略的最优化。

【教学意图:肯定学生的各种算法,但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同时注意优化算法,把“算法多样化与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7.举例应用知识:黑板4.1 课桌100.40 打印纸30.20等。

(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已经解决了,那正方形游泳池的周长该怎么算呢?我们来看,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件演示长方形变为正方形)正是小黄狗跑的游泳池的图形。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6米,四条边都相等,那算出他的周长就很容易了。

学生汇报。说说道理,四边都相等,可以快速的求出6×4=24米,运用 边长×4来求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意图: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由长方形转变为正方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变抽象为直观,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

(三)小节

通过开始的猜想,然后我们用多种方法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两人走得一样多。

三、知识应用、深入研究。

利用课件出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一、计算小兔子长方形奖状框的周长。巩固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计算小兔子正方形手帕的周长。巩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活动三、求菜地篱笆的长。一块长方形菜地,一面靠墙,三面围篱笆,求篱笆的长。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图。

【教学意图:这一项练习提高了练习题的层次。通过出示课件图片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应用。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领奖台正面这样一个不过则的图形该怎样求它的周长呢?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注意看,好好想,课件演示图形变化过程。当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时候,学生们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采用“看图形—找策略—看演示—想算法”的教学步骤。在数与形的对应,图于式的诠释中,学生清晰的领会到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知识拓展、动手实践。

动手测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那正方形呢?这儿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现在请你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先动手量出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出它的周长。

(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卡片、铅笔、记录纸、尺子或三角板等进行操作)

【教学意图:这一个环节的目的是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的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学生印象最为深刻,也理解的最为透彻。】

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能把你今天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回家后请选择你喜欢的物体,比如数学课本,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面的周长。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六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2课时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七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八

设计以《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修订稿)总目标“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相关阐述出发,尝试从“知识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思想的高度、情感的温度”四个维度,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意义地探索与实践。教学设计突显以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问题串”、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组织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发展学生思维的数学课堂。

如何处理《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化的关系?”课程实施建议。教材首先通过“四个封闭图形面积比大小”的情境中,运用先前的已有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认知结构暂时达到了平衡。在这一系列认知活动中,认识了“面在哪?”及“面有大有小”的相关概念内涵,建构“面积”的概念;
然后出现“不平衡”的情境,即比较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面积(面积接近)。当学生继续“比一比”时,必须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教师就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达成问题的解决,认知结构达到了新的平衡。在这系列认知活动中,认识“面有多大?”(一个面相当于有几个什么面的大小)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从而深层次体验“面积”的本质特征——面的大小。

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而言,“面积”安排在第一学段末进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整理、提升已有生活经验水平,形成数学思考水平,真正意义地获取一张从“一维”空间学习进入“二维”空间学习的“通行证”,为学生后继学习面积单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立体图形表面积的计算积累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基本思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懂得计算图形周长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目测”、“重叠”比较面的大小等生活经验。无疑,这是学生进行再学习的“脚手架”和“衍生点”。

基于此认识,教师以目标为导向,剖析目标的结构性问题——面在哪?面有多大?以“问题串”为主线,开展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系列数学活动,认识了“面积”概念,发展二维空间知觉能力及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49——p50教学内容。

1、通过找面、摸面、摆面、想面、比面等多样化数学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从“面在哪、面有多大”两个层次开展体验活动,认识“面积”的概念;

2、在经历“面在哪”、“面有多大”、“比面的大小”的认知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及“变与不变”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积累操作、交流、归纳、概括等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二维空间知觉水平;

3、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数学的热情与信心。

认识面积的含义(面在哪?面有多大?);
并学会用不同的`方法体验面积的大小。

“面积”含义的建构。

ppt、各种实物,学具(方格纸、方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老师奖了一部手机,你们能帮它找一个合适的保护膜吗?

课件演示:手机的保护膜

【设计意图: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中引出对面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面在哪”

师:“面在哪呢?,你能在这些物体的身上找一找、摸一摸、并说一说你摸到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依次“找面”、“摸面”的过程中,辩析来自学生背后有价值(错误、不完全的、片面的、正确)的行为与信息。】

2、交流与反思

(1)“这些面从哪找到的?

(2)“这些面有什么不同点吗?”

小结:通过观察、操作与比较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师:我们就说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深刻的建立起面积的表象】

3、体验“面有多大”

体验面的大小——“通过摆一摆,说说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几组面积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唤发学生的多种经验参与问题的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通过图形面积大小数量关系的思考,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表象能力水平。】

4、动手操作、比较大小,正确理解面积的意义

(1)直接观察比较

比较两个大小悬殊的面积大小(观察法和重叠法)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培养了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2)借助工具比较

师:有些图形我们直接观察就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图形(附页2中图6)谁的面积大?

①提问: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些?

②找验证策略:

a.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能不能结合学具袋里的学具想办法来验证?

b.个人尝试

c.小组同学交流,相互说一说。归纳小组的办法。

d.小组代表展示验证,并说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现这样三种方法:折叠、用小方块摆、用透明胶片的格子比较。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反思和评价。(在汇报多样比较方法时,按由繁到简的顺序,如:先是剪后重叠比的;
然后是数格子的;
……这个在学生活动时由教师巡视发现确定汇报顺序。)

(3)师小结: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观察法”“剪拼法”“摆图形”“数格子” “统一标准”),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实践应用

1.直观感受图形面积的大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渗透数格子比大小是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2.创意大比拼

练习49页画一画。

让学生先说一说要求中要注意什么,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学生自己尝试画,先完成的同学的可以相互看一看,分享不同的画法。然后再全班展示交流中,体会形状不同的图形,面积可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面积的认识,让学生自由想象,画出各种图形,然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四)总结收获

教师:“这节课,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这节课,你觉得哪个活动最有意思?为什么?”、“这节课,你觉得哪些同学表现得好?”

【设计意图:围绕上述三个问题,从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活动体验层面进行反思与回顾。】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老师和学生一起认识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理解掌握周长的计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小组一起讨论学习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为后面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和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等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本课内容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从心理特征和族状况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未来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猜想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动手实践测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的设计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借助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手段,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获得成功体验。

1、通过学生的观察、测量、讨论的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根据这一理念,本课教学力求放手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运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练习教学法等方法为学生找寻良好的教学平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测量、交流、总结等教学活动,并以小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探索、发散思维,从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本节课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侧重于过程性电影票的落实。

说教学过程:

我将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件)大家快看,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灰太狼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设计意图: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和灰太狼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既直观形象又易理解,引发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提出问题:谁的跑道长呢?从而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个课题。故事的最后设置悬念,告诉学生学习了本节课就能揭开谜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导入环节让学生从玩中切入问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吗?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

(2)(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

(3)交流个性化方法。

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

6+4+6+4=20(米)即:周长=长+宽+长+宽

62+42=20(米)即:周长=长2+宽2

(6+4)2=20(米)即:周长=(长+宽)2

老师通过提问,上面三种方法中,同学们最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设计意图: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引导学生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得出两种计算方法

①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

②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20(米)

问:你们喜欢哪一种方法?(比较取优,归纳方法)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主动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情况,老师也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动态,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正方形周长的这两种方法,从而改进改进教学方法。另外,由结果可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样长,呼应导入)问:在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对长方形来说:长和宽;
对正方形来说:边长)

(设计意图:学生逆向思维思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①做练习十第1题的第(1)、(2)小题,先量一量,再计算它们的周长。

②(一张相片长5分米,宽3分米)要给相片做一个相框,至少用多长的木条?

(5+3)2=16(分米)

③用两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长:1+1=2周长:(2+1)2=6(厘米)

④一个长方形的水池,周长是56米,水池的长是18米,它的宽是多少米?

562—18=10(米)(设计意图:练习巩固新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练习的难度层层递进,解决生活问题。)

争谈收获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学会了求周长的好多方法!我最喜欢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反思和疏理,为牢固建构知识提供坚实的保障,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产生思想的源头。)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简洁有效,重点突出,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使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极其鲜明深刻的印象。基于这一理念,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方法16+4+6+4=20(米)方法15+5+5+5=20(米)长+宽+长+宽=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方法262+42=20(米)方法254=20(米)长2+宽2=周长边长4=周长方法3(6+4)2=20(米)(长+宽)2=周长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挂图、幻灯、小黑板。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全班交流

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拓展应用

1、46÷284÷4630÷996÷3

66÷3100÷5720÷848÷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

作业本上的作业。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通过学习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
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3、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分一分(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内容。

对于分数这部分知识北师大版教材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充,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分数的意义,才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所以,这节内容是本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有1/2,但是不曾想过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意义理解较困难。建立概念的过程也很慢的,语言的叙述更是存在问题。不过,这节课的知识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开展数学活动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抽象出概念。这是其一。

其二,针对学生建立概念慢,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简单分数的意义,以“分礼物”作为切入点,同时在部分环节中设计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认知分数,在独立思考,操作中数学活动真正体会理解分数的意义概念。从而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其三,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现式学习为多数教师所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但接受式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两者结合运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课前老师为学生同桌两人准备1包神秘礼物,如:6颗草莓、4根香蕉、2个苹果、1个西瓜)

1.分礼物——渗透“平均分”

师:同桌两人要一起分享礼物,想一想,怎样分才是公平合理呢?

让学生动手分礼物袋子里的东西。

[设计意图:提出了怎样用公平合理的方法分配东西的问题,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作汇报——导出“半个”

让学生汇报自己分的结果。

3.揭课题——初识分数

师:谁知道“一半”的数学符号是怎样表示的吗?

(预设:学生可能因为预习本课或生活经验,已经知道答案:1/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因势利导:如学生已知,教师直接揭题,如学生不知,教师引导表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一半”,然后揭题。)

师:谁知道1/2叫什么数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分礼物”的活动作为切入点,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些数中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时认识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1/2

师:那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的呢?

2.知识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

师:你们小组礼物中都有一个西瓜,刚才我们是同桌平均分,每人得到它的1/2,如果这一个西瓜要让你们小组的成员一起来分享,那么你们每人得到多少呢?

[设计意图:小组人数不一,引出1/4、1/6等不一样的分数,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与灵活性。]

3.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读写法

师:大家想多了解分数这个新朋友吗?

课件演示“小博士介绍分数”。

4.自写分数,深化理解分数

⑴师:除了1/2、1/4、1/6,大家还知道哪些分数呢?

(预设:这个环节可能导致两种学习状况,一是受前面影响只写像1/7、1/2这类分子是1的分数,一是出现像样2/2、6/4这样的假分数,对此,教师也应当因势利导。)

⑵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教材知识特点灵活运用发现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题目让学生探究,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闯关活动,拓展新知

第一关:找朋友

师:请同学们帮分数找到他们的图形朋友。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1/33/52/41/9

师:咱们有办法让它们成为朋友吗?

(预设:2/4找不到朋友,该怎么处理?打破连线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常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培养谨慎的学习态度。)

第二关:神枪手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用手势比“y”;
错的,瞄准射击。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3/41/22/35/6

第三关:小画家

这是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它表示的是这个图形的1/5,大家知道这个图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能画出来吗?(逆向激趣)

[设计意图:大量的习题,枯燥的演练使学生被动、应付,这一环节创设了闯关活动,通关的信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设计吨的认识

宁江区新城小学肖冬雪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生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海洋里最大的动物是蓝鲸)

2.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吨的认识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吨”

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逐渐点击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1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拖拉机的车身重量、轮船载重量、火车载重量等)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继续播放动画课件:吨的认识例2、3

(1)出示:4吨=()千克

5000千克=()吨

5、动物过桥(教材主题图)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相约到河对岸去玩耍,它们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瞧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⑴指出:小动物要过桥,看见限重1吨的牌子“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就是说这座桥最多只能承受1吨的货物,超过1吨,这座桥就会发生危险。师:现在大家想一想,马、熊猫、大象、狮子、野猪、牛,哪几只动物可以一起通过?为什么呢?(体重加起来不超过1000千克的,就能一起通过,超过了1000千克,也就是1吨,就不能同时过桥。)那么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学生互相交流补充)

三、课堂练习

1.继续播放课件(练一练、比较大小)

2.(课件出示)用2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四、拓展题:

四、拓展题:小明在学完吨的认识后,写了一篇可笑的数学日记我们一起看看吧(内容略)找到可笑后,希望你们回家也写篇数学日记,用上所学的重量单位,好吗?

五、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克。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一吨= 1000千克1t= 1000kg

推荐访问: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 数学 最新数学三年级教案设计 小学数学级教案设计(14篇) 小学数学3年级教案设计

本文链接:https://www.xpbxgsx.cn/jiaoansheji/3720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精优范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5042696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